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疲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精力大不如从前
热度 14 xin 2017-9-30 16:28
最近,感觉自己真是年龄大了,看书写文大不如从前。这样说,并非为了为自己懒惰解脱,更是为了勉励自己。 最近看章回体小说,很少能一口气读下一章,多中间读到非常困倦,睡一会儿醒来继续读,一般需要休息一两次方能读完。记得从前读三国,一口气可以读很多,可没如此劳累费神。 写论文也是。以前写论文,充满新鲜感和激情,经常通宵达旦,连续多日的创作,乐此不彼。现在很少这样了,一般写一点就很累,就放弃了。现在,手里一堆半拉子论文,写也不是、放弃也不是。 近日,评审论文和批改学生论文,感觉费劲吃力,大不如从前。表现为精力不如从前,读不了几页就觉困倦、疲乏。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总是各种小理由中断,无法长时间持续批改。 熬夜的功夫更是大不如从前。以前熬夜后,第二日并无觉得倦怠。现可好,熬夜一个晚上,需要休息一个白天天,昏沉沉,晕乎乎,连续好几天,似乎一直清醒不过来。 以前上课,打了鸡血一样,从头到尾充满激情。到如今,依靠经验吃饭,第一节课从容,第二节课体力跟不上,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出现问题。大有熬时间,度日如年的感觉。 最近发现,自己特爱钱财。凡事与金钱不沾边的事情,一百个不情愿,一万个不高兴,实在是提不起情绪。电话不接,手机不回,不是性格原因,实乃故意而为之。感觉不给钱,还让干活,简直就是流氓的勾当。 培养学生方面,感觉也大不如从前。喜欢说事,布置事,催事,而自己沉不住心,看不下论文,做不得试验,写不得论文。现如今,就剩一张嘴皮子,只会说,不会干,没法做到身体力行,自己都恶心自己。 骑车、散步、拍照,是我爱好,最近也感觉体力不济,大有荒废之趋势。现在只能上网看新闻帖子,浏览朋友圈,温习课件。偶尔,看几页古书,写几个毛笔字,睡几个懒觉。 当前,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教学是第一要务。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做一点有趣有用的研究吧。另外,培养人才和赚钱,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时间宝贵,再过十年,就半百之人了,放假了,真是要好好的想一想了。 唯一变好的是,性子不如以前急躁了。像一头被骟的公牛,没了脾气,眼里流露出温和的目光。 末了,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揽的事儿太多太杂了,所以,日子过得太累了。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还是自己太懒了,年龄岁月、日子不饶人呢? 这都是怎么了?是不是都是如此啊。
7613 次阅读|36 个评论
乳酸堆积≠骨骼肌酸痛、疲劳
热度 9 sportmuscle 2017-1-5 21:47
乳酸堆积 ≠ 骨骼肌酸痛、疲劳 如何抗疲劳一直是体力劳动、运动训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人们常常把肌肉酸痛、肌肉疲劳等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机体乳酸的堆积。自1929年以来,“乳酸堆积学说”作为肌肉疲劳的重要原因被部分人认可,即传统观念认为乳酸堆积会造成肌肉疲劳。但人们对 “乳酸堆积说”一直存在质疑。 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机体疲劳是一些因素综合交错的结果,例如氢离子的堆积、细胞外钾离子的累积等等。乳酸堆积不但不是肌肉疲劳的原因,相反,乳酸甚至有助于延缓疲劳的发生。 一,乳酸堆积不是产生骨骼肌疲劳的重要原因 血乳酸在血液中分解为“氢离子”和“乳酸根离子”,其对肌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氢离子改变血液和肌肉中的酸碱值,抑制肌肉收缩,也就是说,乳酸不会直接作用于肌肉,对肌肉有影响作用的不是乳酸,而是氢离子。乳酸一直被视作骨骼肌疲劳的关键诱导因素,主要是因为氢离子堆积,会降低机体内pH值,导致机体对钙离子不敏感,干扰肌肉收缩过程,引起肌肉收缩功能下降,而且氢离子堆积会抑制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及ATP酶的活性,导致能量供应减少。所以,众多学者把乳酸堆积视作诱发骨骼肌运动性疲劳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 但是从后续的研究中发现,通过运动产生的乳酸并不能使机体内pH值降低到预期水平,肌肉酸化情况会被身体内其他物质缓冲。之前实验认为在乳酸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降低了细胞内pH值,但是从Robergs等的实验中发现,体内乳酸根离子会对细胞内氢离子进行中和,减轻了骨骼肌细胞中pH值显著降低的情况,所以肌肉中pH值没有血液中pH下降的明显 ,肌肉酸化情况并不如预期中严重。 骨骼肌细胞内pH值降低并不会导致骨骼肌对钙离子敏感度大量下降,对肌肉收缩功能只能产生很小的影响。细胞内pH值降低有助于细胞内钙离子释放,有利于肌肉的收缩功能的完成,这是由于肌细胞中钙泵(存储钙离子)在pH值下降时,回收的钙离子减少,有一定的钙离子留在了肌细胞中,再加上释放的钙离子增多,抵消了钙离子受体由于pH降低导致的敏感性的轻微的降低,保证了肌肉收缩功能的正常运行 。 骨骼肌中pH值降低对糖酵解的影响也较小,实验发现在37℃左右(人体温度)时,通过增加动物体内乳酸的方式,ATP生成速率并没有大幅度降低。pH值对糖酵解酶的影响可能被机体内其他物质所缓冲。 血乳酸的浓度在运动后一至两小时就可恢复正常,因此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更是与乳酸无关。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称为迟发性肌肉酸痛,通常的原因为训练强度过高导致的肌肉纤维的断裂,这是运动过后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 二,乳酸堆积有利于骨骼肌的收缩 乳酸堆积不但不是造成骨骼肌疲劳的重要原因,还有利于骨骼肌的收缩。有研究表明 ,乳酸增加会抑制骨骼肌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加(钾离子浓度增加会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从而导致骨骼肌收缩能力减弱),让细胞外堆积的钾离子回到细胞内,从而保护了肌肉的收缩功能。乳酸还可以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疲劳感减弱。 乳酸堆积除了可以延缓疲劳外,还可以作为能量进行再利用。乳酸是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在肌肉细胞里穿梭,肌肉细胞将乳酸氧化成丙酮酸,重新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或是再异生成葡萄糖或肝糖原。 骨骼肌疲劳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复杂性生理过程,已有的离体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乳酸堆积并不是造成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因素,而且在运动初期,乳酸的产生可以抵消由细胞外钾离子升高引起的肌力下降,以及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对肌肉疲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乳酸可以作为一种能量来源物质,产生能量。现有的研究表明,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 氢离子的堆积、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钙的流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保护机制等原因造成。 (文 冯钰 史仍飞) Kraut J A, Madias N E. Lactic Acidosis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24): 2309-2319. Böning D, Strobel G, Beneke R, et al. Lactic acid still remains the real cause of exercise-induced metabolic acidosis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05, 289(3): 904-910. Robergs R A, Ghiasvand F, Parker D. Biochemistry of exercise-induced metabolic acidosis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04, 287(3): R502-R516. Bangsbo J, Madsen K, Kiens B, et al. Effect of muscle acidity on muscle metabolism and fatigue during intense exercise in man .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96, 495 ( Pt 2)(2): 587–596. Zhang S J, Bruton J D, Katz A, et al. Limited oxygen diffusion accelerates fatigue development in mouse skeletal muscle .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6, 572(Pt 2): 551–559. Overgaard K. Protective effects of lactic acid on force production in rat skeletal muscle .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1, 536(Pt 1): 161-6.
个人分类: 科谱文章|17710 次阅读|35 个评论
肝癌调整法面面观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3-7 09:47
心态和情绪的调整只能依赖自身,别人最多只能帮点儿忙,这一点对肝癌患者首先需要强调。 1.治疗方法不是多多益善 近几十年来,肝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控制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这点首先要让患者知晓。除了手术、介入、中医药以外,还有很多微创方法,包括新近出现的靶向疗法等,都对肝癌控制有相当帮助。当然,要明确这些方法不是多多益善,要做到该用的时候用。需明白:肝癌需要治疗,但绝对不是多多益善,恰到好处才是正道。 在总体上,我们强调肝癌的治疗要两手抓:以创伤性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以中医药来稳定整个肝脏,减少新病灶的出现。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患者对肝癌的恐惧也可以大大减弱。很多患者就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地控制肝癌。以上述这些案例为主体,患者应该吸取有益的经验,从而从容对待肝癌。 2.再不减少愤怒就真的完了 对于医生来说,需要直截了当地告诉患者:“怒更易伤肝”,无一益而有百害;不时地以温和的口吻提醒患者,注意别太激动、少发怒,愤怒对自己不好;并帮助分析他所面对的许多事本可不怒,或“随怒随消”,千万别持久地郁怒,念念不忘。 同时,需做好家属工作,对患者应尽可能宽容与忍让,能谦让尽可能谦让,减少患者的心理应激原,从诱因上防范其发怒;注意更多地予以亲情关爱。 患者本人亦应有所注意,努力调整,“自讼自克,方可安宁”。可以参照后面众多的调整方法,自我努力,学会控制,减少愤怒与急躁情绪。其中,比较行之有效而又方便的,就是学会经常运用腹式深呼吸,看到有不称心或者让情绪不好的事情,通过腹式深呼吸一般可以很快稳定情绪,减少发怒。 3.肝癌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可疲劳的 肝癌患者中,属拼命三郎者亦不在少数。急躁、好胜心强,一有体力就想工作,且工作不注意劳逸结合,以致常常诱使其复发。对此,应该特别加以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不管是体力上、精神上或情绪上的劳累,都特别容易伤及肝,易致不测。几千年来,这实属至理名言。 其实,临床上所有癌症患者中,肝癌患者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可疲劳的。这种疲劳包括体力上的,也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和情绪上的,有时也涉及性生活方面。古代医籍中早已明确指出:因房事过劳而复发是许多肝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之一。明确告之这一点,大多数肝癌及肝病患者都会认真对待,防范过度疲劳。 4.适度加强社会交往及接触自然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肝癌患者还要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以帮助自己保持心态的良好、情绪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健全和社会交往的适度。 此外,接触自然更值得推荐。我们有一个肝癌患者,因为经济条件许可,通过旅游踏青的方法,6年之间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也走了国际四十几个国家。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他既增长了见识,调整了情性,又稳定了病情。 选自新书《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373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第一轮通知: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ecorr 2014-1-14 10:44
主办单位: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媒体支持:   《腐蚀防护之友》   《腐蚀防护报》   “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9月在桂林召开。本届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广泛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流,推动我国疲劳与断裂研究领域学术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征文范围:   疲劳与断裂力学   线弹性断裂力学与非线性断裂力学   界面断裂力学与复合型断裂准则   裂纹与波的相互作用、动态断裂力学   疲劳与断裂过程的计算模拟与仿真   疲劳与断裂的实验方法及测试技术   概率断裂力学与统计物理   疲劳与断裂过程的跨尺度研究   断裂力学的反问题研究   疲劳与断裂的损伤力学方法   损伤容限理论   结构完整性、安全性评估   疲劳与断裂物理   材料疲劳与断裂的微观机制   位错与其他微观缺陷   材料疲劳与断裂过程的损伤演化规律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中的标度律与尺度效应    复杂环境下的材料失效与破坏分析   腐蚀环境下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材料的高温蠕变与断裂   极低温度下材料的断裂行为   多场耦合环境下材料的断裂行为   铁电材料的电致疲劳   高速冲击下材料的破坏   随机载荷下材料与结构的疲劳   残余应力对材料疲劳与断裂的影响   疲劳载荷与环境谱编制方法   复杂载荷作用下材料的断裂和破坏准则    航空航天材料腐蚀、疲劳与断裂工程应用   航空航天材料疲劳及腐蚀疲劳   航空航天高强度材料应力腐蚀开裂   航空航天材料氢脆断裂   高温环境腐蚀失效与断裂   喷丸、激光强化、孔挤压等表面改性   表面完整性表征与测试   腐蚀、疲劳和断裂性能评价及测试   航空航天先进表面防护与控制技术   管道与压力容器腐蚀、疲劳与断裂工程应用   国内压力管道法规体系及腐蚀与检验检测评价标准体系   酸性油气田腐蚀机理及危害   集输管道及管件的腐蚀与控制   城镇燃气管道腐蚀成因分析与安全管理   大型成套装置压力管道及容器失效模式与控制   临氢介质的管道腐蚀与控制   压力管道与容器内、外防腐涂层及监检测技术   埋地管道阴极保护及监检测技术   埋地管道杂散电流监检测与排流技术   管道安全评价与完整性管理自动控制技术   管道维护、维修技术及事故应急与处理技术   腐蚀、疲劳与断裂理论的其他典型工程应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   土木与交通工程   核工程与反应堆结构   地震与地质工程   微机电与纳机电系统   材料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   断裂与疲劳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会议征文   凡与疲劳和断裂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工程经验、应用范例、技术设想及建议等均可以论文形式应征。应征论文必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计量单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论文内容的保密性由论文作者自行负责,如有必要,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   提交1000字以内的论文摘要,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28日。论文摘要审稿完成后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被录用的论文可提交全文,全文收稿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30日,全文篇幅一般不超过5000 字。会议将提供摘要集和论文全文光盘,供与会者交流。   欢迎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同时也欢迎暂无论文但对会议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会议。会议注册费实行对学生优惠。 重要时间:   摘要截止时间:2014年2月28日   二轮通知时间:2014年3月31日   全文截止时间:2014年6月30日   预注册截止时间:2014年6月30日   会议召开时间:2014年9月 会议地点: 桂林 会议联系人: 张小红,电话:010-62320080,传真:010-82372305        邮箱: mail@cscp.org.cn 网站: www.cscp.org.cn 论文联系人: 李 凌,电话: 010-82387968,传真:010-82387692        邮箱: service@ecorr.org 网站: www.ecorr.org 展会联系人: 王 尊,电话:18630982195, 传真:010-82387692        邮箱: huixinshu83@gmail.com ,网站: www.ecorr.org  原文链接,欢迎转载 http://www.ecorr.org/news/pingtaidongtai/2013/1113/7661.html
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飞机安全与疲劳”专题(《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sciencepress 2013-12-23 17:19
最新上线的 《中国科 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英文版(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年第1期发表了一个“ 大飞机安全与疲劳 ”专题,内容如下: Special Topic: Airworthiness and Fatigue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Volume 57, Issue 1 http://phys.scichina.com:8083/sciGe/EN/volumn/volumn_6444.shtml 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433/57/1/page/1 Cover The 21st century marks the era where ultra-high strength and light weight alloys and composites will be used more sparingly for fabricating jet transports to enhance fuel efficiency. Thus,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may become comparably significant with respect to airworthiness. For this, the crack initiation behavior of high-cycle and very-high-cycle fatigue is essentially vital to the control of the fatigue life, for which the cracking origination is from the interior of material instead of from surface and presents a specific pattern of “fish-eye” and “fine granular area (FGA)” which takes a predominant part of total fatigue lif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cover is an image of fatigue crack origination from the interior of material for a high strength steel showing “fish-eye” and FGA originated from an inclusion. Aviation safety is the theme give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rworthiness and Fatigue: 7 th ICSAELS Series Conference, Beijing, China, held on 25–27 March, 2013. This event was initi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Sustaina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 Eco-Affordability for Large and Small (ICSAELS) and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nergy efficiency of aviation transport is vital to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that requires for a common understanding to address the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effects, as well as the multiscale material constituent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already paved the way from the large scale systems to the very small. Miniaturization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been the new challenge. Cutting edg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deavors will not mature without paying dues to learning. The interaction of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measure is an acut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outsourcing of core technology and to use financial measure as a gauge of net profits should be constrained by technical performance. In this respect, what was established for mechanical effects can be scaled to balance with chemical effects, though the sustain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s can vary. Spatial-temporal scaling of the mechanical, material structural and chemical entities is necessary in design. This area of research is known as “Multiscaling and Mesomechanics”. More specifically, the three familiar quantities of specific energy density,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and specific power density have been used commercially for specify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In other words, the power dissipation behavior of the lithium-ion battery is, in principle, the same as that for the fatigue of metals, except for the difference in space-time scale range. “Power Dissipation Scaling” cannot be over emphasized in order to link the chemical to the mechanical effects that are less distanced from the sensory perception. Hopefully, the aforementioned spirit will be reflected by the theme of “Airworthiness and Fatigue” of this conference. Again, safety, defect, strength and fatigu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overall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The original concept and idea to hold this conference was materializ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Their contributions can be clearly evidenced from the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and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to carry the torch to the destination of aviation safety. This is only the first leg of the relay. This special issue of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contains twelve papers selected from th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rworthiness Fatigue , with authors from Australia, Russia, Greece, Italy,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original conference manuscripts have been extended to the journal style papers by the authors and have been subjected to normal peer review processing. We hope that this collection of the papers with the current progresses in Airworthiness and Fatigue is of benefit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ommunity. SIH George C. Lehigh University HONG YouShi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eword PDF (249KB) Cite | SIH George C., HONG YouShi. Foreword.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1-1. Adhesive bonding of composite aircraft structures : Challeng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PDF (1080KB) Cite | PANTELAKIS Sp., TSERPES K. I.. Adhesive bonding of composite aircraft structures : Challeng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2-11. Application of supersonic particle deposition to enhance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aircraft structures PDF (946KB) Cite | Matthews N., Jones R., Sih G.C. Application of supersonic particle deposition to enhance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aircraft structure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12-18. Very-High-Cycle-Fatigue of in-service air-engine blades, compressor and turbine PDF (1100KB) Cite | SHANYAVSKIY A A. Very-High-Cycle-Fatigue of in-service air-engine blades, compressor and turbine.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19-29. Fatigue strength of Al7075 notched plates based on the local SED averaged over a control volume PDF (902KB) Cite | BERTO Filippo, LAZZARIN Paolo. Fatigue strength of Al7075 notched plates based on the local SED averaged over a control volume.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30-38. From monoscale to multiscale modeling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 Stress and energy density factor PDF (1340KB) Cite | SIH G.C. From monoscale to multiscale modeling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 Stress and energy density factor.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39-50. Multiscale approach to micro/macro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2024-T3 aluminum panel PDF (732KB) Cite | SIH G.C. Multiscale approach to micro/macro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2024-T3 aluminum panel.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51-58. Application of aluminum foil for “strain sensing” at fatigue damage evaluation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PDF (722KB) Cite | PANIN Sergey, BURKOV Mikhail, LYUBUTIN Pavel, ALTUKHOV Yurii. Application of aluminum foil for “strain sensing” at fatigue damage evaluation of carbon fiber composite.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59-64. Study of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multiple site damage occurrences PDF (836KB) Cite | ZHANG JianPing, ZHANG JianYu, BAO Rui, ZHENG XiaoLing. Study of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multiple site damage occurrence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65-73. Effects of loading condition on very-high-cycle fatigue behaviour and dominant variable analysis PDF (923KB) Cite | LEI ZhengQiang, XIE JiJia, SUN ChengQi, HONG YouShi. Effects of loading condition on very-high-cycle fatigue behaviour and dominant variable analysi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74-82.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fiber-metal laminates PDF (827KB) Cite | MA YuE, XIA ZhongChun, XIONG XiaoFeng. Fatigue crack growth in fiber-metal laminate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83-89. Scatter of fatigue data owing to material microscopic effects PDF (814KB) Cite | TANG XueSong. Scatter of fatigue data owing to material microscopic effect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90-97. Fatigue damage rule of LY12CZ aluminium alloy under sequential biaxial loading PDF (585KB) Cite | WANG YingYu, ZHANG DaChuan, YAO WeiXing. Fatigue damage rule of LY12CZ aluminium alloy under sequential biaxial loading.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2014, 57 (1): 98-103.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胖人为什么更容易疲劳?主要原因之一是【内力】受损(CZ)
zcgweb 2013-11-24 00:44
胖人为什么更容易疲劳?主要原因之一是【内力】受损(CZ)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 和正常人以及瘦人相比,通常胖人更容易感觉到疲劳,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以我为例,先前85公斤的体重,陪夫人逛商场时第一眼先看哪儿哪儿有没有椅子或沙发可供休息;然而现在67公斤的体重,再去陪夫人逛商场的话,一般不需要坐下来休息,连续逛个3-5小时没问题。其实逛商场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大凡胖人上楼容易气喘吁吁,走路时间长了容易出虚汗,爬山锻炼以及爬楼梯容易累,一点也不奇怪。而且,最常见的是,胖人平时吃完饭之后,也很容易疲劳,有时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就累得睡着了,让人心疼不已。表面上来看,胖人心宽体胖,心态好,不容易生气,遇事乐呵呵,其实是由于更容易疲劳啊,因为如果生气的话会更容易疲劳,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貌似弥勒佛一样乐呵呵,其实还是不好动、不爱动的原因。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胖人为什么容易累?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点,大家都知道,胖人一般来说体质都不太好,往往伴随着三高以及胃肠道结构受损(例如浅表性胃炎)和功能紊乱(例如长期慢性腹泻)等问题,也就是说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疾病化体质】。第二点,是我重点强调的内容,以饭后尤其是晚饭大餐后为例,胖人通常饭量大、食欲强,吃得比常人多一些,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也就是说,胖人体内肠道中将胃里边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胃下端包括幽门向小肠推动、乃至推动到直肠以及排出体外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掉体内很多力量,即所谓的【内力】!这一点大家以往没有太注意,现在想想可以考虑过来了。我们平时说【饭后瘫】,通常的解释是饭后由于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大量血液集中到胃肠道消化系统,相对而言大脑缺血,所以很容易表现为头晕眼花疲劳需要休息。这个解释固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您想啊,食物在胃里边经过研磨搅拌加工变成食糜之后到排出体外,需要在肠道中的4-10米距离中持续地向前穿行,而且由于人类是直立行走,肠道曲曲弯弯,肠道内容物穿行如此长的肠道空间,从物理学角度来说需要大量做功,因此必然需要消耗巨大的【内力】啊。我先前说过【肠子欺负脑子】,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如果肠道内空空的话(前提是人体不缺乏营养物质),人体就不需要花费这个额外的能量来做功、来消耗人体【内力】了!而且,胖人往往吃得多,所以推动食物穿行近十米的肠道,需要更多做功!同时,更为糟糕的是,胖人有时也会赶上便秘等伴随症状,这个时候推动食物运行到直肠以及排出体外,由于便秘患者肠道表面摩擦力更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内力】消耗。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会更容易导致胖人感觉到更加疲劳,因为人体【内力】被严重地消耗在肠道中了! 另外的是个正面例子是,为什么重大事件之前需要【斋戒】,多推崇素食呢?原因与此有关,因为【斋戒】过程中显著减少荤菜类食物的数量,对于肠道的压力显著减少,人体就不需要在肠道推动食物下行过程中消耗额外的能量了!再加上【斋戒】过程中的饮食往往富含膳食纤维类成分,会加速肠道蠕动,加上具有润肠通便效果,所以【斋戒】过程中更容易保护体力,同时肠子也不会太欺负脑子,便于人体拥有一个良好的大脑决定重大事件,反过来可以解释【斋戒】的良好功效了。 所以说,胖人更容易疲劳的一个原因就是肠道中出现了【能量泄露】,导致机体能量供应分散了力量,所以人体的总能量相对不足,从而导致胖人更容易感觉到疲劳。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减肥是第一位的。我们目前已经从理论上回答了【肥胖的原因】这一问题,而且据此提出了基于食品调理人体健康的解决方案(同时已经解决了肠胃不适包括浅表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问题),所以,胖人容易疲劳就可以逐渐变成历史啦!
7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属会疲劳?
热度 25 武际可 2013-10-8 09:21
金属会疲劳? 人的身体劳累过度会疲劳,怎么金属还会疲劳?看到这个标题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了说明金属材料疲劳的概念,我们取一枚曲别针,把它用手指头掰直。不用任何工具,你试用手指把它拉断,试试看,即使你使尽最大的力气,不行吧。可是你只要把它来回弯曲几次,曲别针便会轻易地弄断。这个现象说明,金属材料在恒定的力作用下比起变化的力作用下有较大的强度。在变化大小的力作用下,虽然这些力远没有达到平常恒力作用下使材料破坏的程度,材料却破坏了。这种现象就称为金属的疲劳破坏。 金属材料的疲劳断裂现象,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被逐渐发现的。人类所建造的结构,在古代大多是承受静止的恒力结构,如房屋建筑,桥梁结构等。桥梁虽然也承受变动荷载,但古代的桥梁材料的自重比起过桥的动载荷要大许多,仍然可以近似看作承受恒力的结构。近代工业兴起后情况大不一样,首先由于金属材料的广泛采用,结构的自重大为减小,外載的变化表现得较为突出;其次是由于机械工业的兴起,转动的机器、行进的车船,其载荷大量表现为变动的载荷,引起的材料内部的应力绝大多数可以看为交变应力。于是由于疲劳断裂的事故屡屡发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研究。 所以可以说,金属疲劳是从近代工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力学现象。它的发现是和工业中的事故相联系的。是以惨痛的事故为代价获得的知识。据估计,迄今与机械工程有关的事故大约有 90% 是和金属的疲劳有关。可以想见这类问题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英国和德国是现代工业兴起比较早的国家,所以对于金属疲劳早期的研究,也是他们比较早。为了回顾人类对金属疲劳认识过程,我们来介绍早期关注这类问题的四位学者。他们都是杰出的工程师。他们是德国的阿耳伯特和沃勒,英国的兰金和菲尔贝恩 阿耳伯特 最早实际报导金属疲劳现象的是德国的一位矿业管理者阿耳伯特( Wilhelm August Julius Albert , 1787 –1846) 。他是 1803 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的,早年便对音乐表现出特别的天赋。他 1806 年对矿业产生兴趣,直到 1836 年被任命为哈兹矿区的总负责人。 1829 年,他注意到矿井提升机的铁链的破坏。矿井提升机的铁链,是提升时受拉力,停止提升时,又不受力。经常处于载荷变化状态。他发现经过若干次载荷重复之后,铁链会断裂。他不仅报导了这一现象,并且建造了一架试验机专门用于试验重复载荷下的铁链强度。他发现,铁链的断裂并不是由于事故时超过了允许载荷,而是和事故发生时循环载荷重复了多少次有关。他的这些研究论文( berTreibseile am Harz ) 发表于 1837 年。 阿尔伯特的疲劳试验机草图 阿耳伯特对矿山的另一贡献是他发明了钢丝绳。被后人称为阿尔伯特绳。于 1834 年首次用于矿山。这种钢丝绳,就是现今钢丝绳的最早的形式。 阿耳伯特像 兰金 兰金( William John Macquorn Rankine ,1820-1872) 出生于苏格兰一个从事法律与银行业的家庭。从1834年起,他在军事与海军学院学习数学。1836年转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物理和自然哲学。早年在J.B.麦克尼尔指导下成为工程师,1855年起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土木工程和机械系主任。185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兰金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系统地发展了蒸汽机或者说一般的热机的理论,在1849年,他发现了饱和蒸汽压与温度的关系,他利用这一理论建立了对于有潜热液体的气体的温度压力和密度的关系。由此他准确解释了饱和蒸汽的表观比热为负值的奇怪现象。其后兰金进一步把这些结果应用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更为广义的表述,继承和发扬了托马斯杨关于能量的概念。利用热力学理论,他给出了在气体激波传播时激波前后物理量的关系,这种关系后人也称为兰金-于戈尼奥条件(Rankine–Hugoniot condition)。 兰金是最早关注金属疲劳问题的学者之一。在1842年5月8日(星期日)下午 5:30 由凡尔赛公园( Gardensof Versailles ) 返回巴黎 的 一列载有770位乘客的火车 发生严重事故,数百人受伤,死亡人数估计在52到200之间。事故是首先由于车头的一根轴断裂引起列车出轨造成的。兰金注意到车轴断裂开始于脆性裂纹的增长,并且最早对由于疲劳引起轴断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裂纹是从车轴的颈部应力集中的地方逐渐扩展造成的。 兰金关于轴断裂的论文(On the cause of the unexpected breakage of the journals of railwayaxles,and on the means of preventing such accident byobserving the law of continuity in their construction)是1842年发表的。他在论文中说:“裂纹的出现是从一个光滑的、形状规则的、细小的裂缝开始,在轴颈周围逐渐扩大,其穿入深度的平均值达到半吋。它们好像是从表面逐渐朝向中心穿入,直到中心处的好铁不够支持所经受的震动为止。” 兰金在土力学、挡土墙和边坡稳定方面、在造船与结构力学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工作。他主编的《应用力学手册》(1858)是一部在工程界影响深远的参考书。 兰金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有相当水平的业余歌唱家,钢琴弹得很好,还善于大提琴演奏,此外还写过不少诗歌。兰金终身未娶。 最早使用金属疲劳( fatigue ofmetal )这一术语的是英国人 F . B raithwaite ,他在 1854 年发表的论文题目是 ON THE FATIGUE AND CONSEQUENT FRACTURE OF METALS 。论文描述了大量啤酒设备、螺旋桨、曲轴、杠杆、铁路用的轴等零部件的疲劳断裂例子。 兰金像 菲尔贝恩 菲尔贝恩(Sir William Fairbairn , 1789 –1874) 是一位出生于苏格兰的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还是一位造船家。 菲尔贝恩生当火车、轮船发明后飞速发展的时代,又是钢铁作为新型结构材料大量使用的时代。适应时代的要求,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组织生产火车机车,并且研究改进了锅炉;他组织生产最早的一批内河机动轮船,和最早的一批以锻铁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轮船。他参加建设英国第一条铁路,并且设计以矩形管状结构的铁材桥梁,并且在桥梁建设中使用超静定梁。为此他研究锻造铁材和钢材的强度、试验方法和加工技术,并且有专著出版。 为了检验钢铁材料的强度,特别是板材的强度,菲尔贝恩设计并建造了巨型的试验装置。如图,H处是被试的试件,加载是靠一根巨大的杠杆实现。后来,这种试验装置在梁的加载端采用旋转的凸轮施加交变荷载以进行疲劳试验。 在火车行驶的早期,经常有锅炉爆炸的事故。这是由于锅炉时而有高汽压,时而放汽后处于低汽压所引起的材料疲劳。菲尔贝恩接受国会的委托进行锅炉强度的研究。根据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般认为,把交变应力的最大值,设计为静止条件下强度的三分之一就是比较安全的。菲尔贝恩经过自己的试验,为安全起见,建议交变条件下的锅炉应力应当取静强度的四分之一,则锻造铁的对交变应力能够耐受3,000,000次循环仍然是安全的。 菲尔贝恩的材料试验机 菲尔贝恩的研究关于锻铁强度和疲劳的研究,不仅保证了机车的安全运行,而且保证了钢铁桥梁的安全。他为此申报了多项专利。 菲尔贝恩像 沃勒像 沃勒 沃勒( August Whler , 1819 –1914) 是德国工程师。他以对金属疲劳问题的系统研究而著名。他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省,大学毕业后得到一个到铁路机车厂和铁道建筑工程实习的机会。 1843 年又获得到比利时进修机车制造工程。回国后任汉诺威铁路机械厂厂长。 1847 年又调任另一机车车辆和机械厂厂长,为此在法兰克福待了 23 年,在那里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关于金属疲劳问题的研究。 沃勒最早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防止机车轮轴的断裂。他首先设计了一种安装在运行机车车轴上的装置,能够记录机车运行中车轴的变形,根据变形的挠度又能够计算出运行中车轴中的应力。 其次,他设计和建造了对轴进行疲劳强度试验机。 沃勒的疲劳试验机 圆中 ab 在支承 cd 之间以每分钟 15 转旋转。 ef 和 kl 两轴插入转子内,借弹簧力将它们弯曲,弹簧力是借轴套 e 和 l 传递到轴上的。 为了节约时间和材料,沃勒采用小试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他研究指出,交变应力的最大最小相差的幅度与疲劳周期的关系,比起只考虑最大应力要重要得多。他并且引进了持久极限的概念。亦即能够持久循环不断裂的最大应力。他还建议设计时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情形,都应当取安全系数为 2 。 他最后得到强度应力和应力循环次数的关系的一条曲线或称( S-N 曲线)。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沃勒曲线。下图是一种铝合金的 S-N 曲线。图对于全面了一种解材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行为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后来人们发现,这条曲线不仅和材料的种类有关,还与试验的温度、材料是不是受腐蚀以及表面光滑程度有关。 一种铝合金的 S-N 曲线 沃勒在管理机车生产过程中,根据他的研究的结果制定了十分严格的设计规范和对材料检验的严格要求。 小结 我们这里介绍了四位杰出的工程师,他们对金属疲劳现象的发现与最早的研究。其实即使在他们同时代也还有一些别的研究者研究这一问题。这说明随着金属材料在机械工程和结构工程中大量应用,所出现的问题是大量的、众所瞩目的,也是尖锐的。 其次,我们这里介绍的关于金属疲劳的研究,仅仅是这一复杂问题的开始。他们的研究虽然减少了一批事故。不过由于新材料和新的运行环境,还是有新的事故和新的挑战。迄今,材料的疲劳问题也不能说是完全解决了,还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9 世纪所遇到的机车车轴断裂和锅炉爆炸问题,它们的交变应力大致是能够测量和估算出来的。后来我们遇到飞机、轮船的受力问题,由于飞机所遇到的突风和轮船遇到的波浪所产生的载荷是随机的,在这种条件下的交变应力的幅度也是随机变化的。所以仍然有事故不断发生。 1954 年1月10日,英国一架彗星客机由罗马飞往伦敦,突然爆炸解体。机上2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彗星客机自1949年产出第一架起 共生产了 114 架,其中有 13 架发生事故而损坏, 先后有6次爆炸事故,累计造成超过百人殉难, 大部分是由于材料的疲劳断裂而引起的。 于是英国撤销了该型飞机的民航服务,彗星客机于1964年停产。 2007 年11月2日,美国空军一架F-15战斗机在执行训练任务时,作7.2g机动飞行,发生机头折断,飞行员跳伞成功,造成同型号飞机停飞待查。经调查宣称:此次事故是由于飞机折断处的一根有缺陷的金属纵梁断裂所致,这对其他飞机无大碍。 F-15 战斗机飞行时机头折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 我们举这些例子,无非是说明,金属疲劳问题,尽管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可是它仍然是现代工程技术最尖锐的问题之一。凡是一种新结构材料出台并大力应用之前,必须对它进行强度和疲劳方面的研究。疲劳研究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无论从研究队伍的规模上、投入的研究经费上,还是从需要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上,都不是一般课题所能够相比的。这些研究,不仅要求通过实验获得进行强度设计的可靠数据,还要求对疲劳断裂发生的机理进行探讨。因之疲劳研究和新兴的断裂力学联合交叉,在研究方法上又和统计物理和随机过程理论密切相关。疲劳问题需要多学科联合研究。 所以,金属疲劳可以说是从19世纪发现,至今仍是一类研究的热门课题。 参考文献 (美) S.P. 铁摩辛柯著,常振 檝译,材料力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年 Walter Schutz ,A history of fatigue, Engineering FractureMechanics,Vol.54,No.2,pp263-300,1996
个人分类: 科普|22014 次阅读|48 个评论
夹杂物小一半高强钢“延寿”百倍
四面山 2012-6-4 11:39
本报讯(记者周峰) 记者近日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研究员李守新等人通过实验证实,对一些商业用高强钢,通过改进冶炼水平,将夹杂物平均尺寸减小一半,可使其疲劳寿命提高100倍,疲劳强度提高10%,从而系统揭示了夹杂物对高强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材料评论》杂志上。 材料断裂破坏常突然发生,并容易导致灾难性的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因此,断裂破坏一直为工程界所重视。在机械的断裂事故中,绝大部分是由钢的疲劳引起。而统计表明,高强钢超高周疲劳断裂绝大多数是由内部缺陷特别是夹杂物引起的。因此,对于航空、航天、汽车、高速列车、轮船和核电等工业中的一些承受超高周载荷的重要结构件高强钢而言,了解其疲劳性能意义重大。 李守新等通过研究证实,弹簧钢、轴承钢等高强钢在超高周疲劳(应力循环次数一般在107~109周)条件下,大尺寸夹杂对疲劳危害很大,而小尺寸夹杂对疲劳的危害很小,甚至对某些力学性能产生有益影响。对于一些高强钢,在高周疲劳情况下(应力循环次数105~107周),夹杂物的临界尺寸约在6~10微米,而在超高周疲劳情况下,夹杂物的临界尺寸约在3~5微米。研究还表明,临界夹杂尺寸随强度的提高而趋向偏小的值。 此外,研究还发现氢含量1ppm(百万分率)以上将显著降低高强钢的疲劳强度,氢含量在2ppm时疲劳强度可能下降到原来的70%,并从数学上确定了氢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因子。 研究人员表示,利用相关科学方法可以根据金相试样上观察到的多个夹杂物尺寸,预测不同体积钢中最大夹杂物的尺寸,再结合高强钢中的氢含量,就可以对高强钢的疲劳性能进行评估,这在工业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2-06-04 A4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8895.shtm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疲劳与安全
热度 2 MCX2002 2012-3-28 14:39
这几天在看william poundstone的priceless(闾佳的汉译本),书中对于心理学做了大量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剖析。 昨天晚上在看到“心理物理学”这部分,联系到最近思考的“作业与疲劳”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疲劳与安全(危险)有很多类似之处,做了一点简短的思考,先写下来,留作以后继续思考,并做抛砖之用—— 按照系统安全的观点,没有绝对安全,也就是说危险伴随着生产一直存在,系统安全的观点认为:低于社会允许风险的水平认为是安全的;疲劳亦然,劳动者作业过程中,疲劳是不可避免的,疲劳程度不同而已,关键是肌肉、中枢神经抑制水平到什么程度认定为疲劳。 目前对于疲劳的研究,对于疲劳的产生机理及其测定都有了定量化的理论和工具。而且疲劳本身也是与安全关系密切,疲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否也可以应用到对安全的研究上?比如说,参考疲劳的改善与消除手段,对事故预防与控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安全工程,作为一个专业,如果研究“安全”本身的话,需要从哪些角度进行? 思考ing……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3964 次阅读|5 个评论
金属也会疲劳
热度 11 xbyang 2011-5-6 09:36
金属也会疲劳
  2011年4月1日下午,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因飞行途中机身破损紧急降落亚利桑那州一座军事基地。乘坐这次航班的乘客布伦达·里斯说,她当时听到“类似枪声”的声音,随后氧气面罩落下,飞机突然下坠,一些乘客因缺氧昏倒。飞机在5分钟内急降7600米,所幸飞机成功迫降,仅一名空乘人员受轻伤。事故发生后,航空安全专家赶赴现场进行检查。调查结果显示,这次事故是机身破损引起的,飞机中段过道上方机身有一个1.8米长的破洞。   安全专家表示,机身出现破洞是由金属疲劳现象引起的。人累了就会有疲劳的感觉,想不到金属也会疲劳。人过度疲劳后会导致个体的生病或死亡,而金属疲劳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它可能导致某个人类群体的死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美国这次飞机破损现象处置不当,则很可能出现大的安全事故。在历史上,一些金属大桥的断裂、房屋的倒塌、车祸、飞机失事,都是因金属疲劳而引发的重大事故。    金属为何会疲劳 1998年6月3日,德国一列高速列车在行驶中突然出轨,造成100多人遇难身亡的严重后果。事后经过调查,人们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竟是因为一节车厢的车轮内部金属疲劳断裂,从而导致了这场近50年来德国最惨重铁路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金属疲劳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据150多年来的统计,金属部件中有80%以上的损坏是由于疲劳而引起的。   为了说明金属也会疲劳,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找一把铝合金汤匙,然后从汤匙柄的根部将汤匙微微弯曲数次,最后金属将因为过度疲劳而断裂,就像人过度疲劳会生病一样。这个实验是很有名的,曾经有一些所谓的“气功大师”用这个实验来显示他们的“特异功能”,后来被媒体揭穿了,结果那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只是需要一些遮人耳目的小技巧罢了。   人的疲劳感觉来自于长期的劳累或一次过重的负荷,金属也是一样。金属的机械性能会随着时间而渐渐变弱,这就是金属的疲劳。在正常使用机械时,重复的推、拉、扭或其他的外力情况下都会造成机械部件中金属的疲劳。这是因为机械受压时,金属中原子的排列会大大改变,大大的压力会使金属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而导致金属裂开。 其实,不仅仅是那些安全专家会遭遇到金属疲劳的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会发生金属疲劳带来危害的现象。一辆正在马路上行走的自行车突然前叉折断,造成车翻人伤的后果。还有其他一些因金属疲劳导致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故,比如,炒菜时铝铲突然意外折断,导致油沫飞溅到脸上而出现烫伤;挖地时,铁锨突然断裂,可能令人摔一跟头。    为金属做体检   1979年5月25日,一架满载乘客的美国航空公司DG—10型三引擎巨型喷气客机,从芝加哥起飞不久,就失去了左边一具引擎,随即着火燃烧,然后爆炸坠地。机上273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幸免。这是世界航空史上最悲惨的事件之一。事后,有关当局对这架失事飞机的残骸进行检查后发现,这架飞机上连接一具引擎与机翼的螺栓因金属疲劳折断,从而导致引擎燃烧爆炸。1979年空难与美国最近的这次航空事故比较类似,都是金属疲劳引起的,只不过1979年金属发生疲劳的部位更加关键。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给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疲劳破坏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直到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才开发出一些发现和消除金属疲劳的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金属疲劳并非完全难以检测。近年来,应用科学的检测手段避免了不少因金属疲劳而可能发生的事故。科学家证实,汽车刹车突然失灵而掉下悬崖、飞机发动机突然爆裂、强风使铁桥崩塌等惨祸发生前,刹车、机身、桥梁上都会产生异常震动,这实际上就是“金属疲劳”的一种征兆。所以,当工程师设计飞机、汽车、桥梁或其他机械时,都必须考虑到金属疲劳问题,并对这些金属建筑或机械定期“体检”,以确保安全。   所有金属表面都存在微小缺陷,有的肉眼看得见,有的肉眼看不见。这些瑕疵都会使得应力在该处产生,从而导致金属开始裂开,所以,当一次负载过重或是多次猛烈晃动,都会导致金属疲劳而从瑕疵处裂开。现在,冶金学家使可以用显微镜来检视金属表面看不见的瑕疵,他们研究如何以最好的方法来保护金属,以免使得金属疲劳。   给金属过度加压或扭转会导致金属疲劳,由于这个原因,在使用金属部件时,工程师必须要测试金属的结构,用电子计量器可以测量压力以及因压力所造成的伤害。冶金学家通过研究金属的破裂状况,能更加了解金属的结构,以便如何研究减少金属破裂的概率。   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研制出了一种“聪明涂料”,这种涂料初看和普通涂料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涂料中掺入了钛酸铅粉末。将“聪明涂料”涂在金属板上,再敲击金属板使其震动,结果涂膜中会产生电流,这便可作为研究人员分析金属疲劳程度的信息。例如,将“聪明涂料”涂在飞机机翼上,然后经常测定涂膜中产生的电流,一旦发现异常电流,立即实施紧急精密检查,及时查明原因,便可排除事故隐患。    让金属“强身健体”   在现今这个机器时代和未来的机器人时代,如何防止金属疲劳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改进和强化金属,相当于提高了金属的“健康”程度,可以让金属尽量少出现“疲劳”现象。   古人就知道了如何让金属“强壮”的方法,那就是锻炼它们,令它们“百炼成钢”。现在我们所说的“锻炼身体”一词,其实就来源于对金属的锻炼,我们应该像锻炼金属一样锻炼自己的身体。锻炼金属的方法是热处理,例如对钢不断回火和捶打,使其韧化,减弱金属容易疲劳的特性。   人们想到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向单一金属中掺入其他物质,填补金属中的空隙和瑕疵。如果掺入的物质是金属,就可以制造出合金,用两种金属相互填充空隙的方法来弥补瑕疵,并使得金属强度增高。向金属中加入碳,也可以弥补金属中的瑕疵,制造出高强度碳钢。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也是增强金属抗疲劳的有效办法。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延长使用寿命。   在设计机械时,也应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金属疲劳事故。比如,可以消除零件上的薄弱环节,减少开孔、挖槽、切口等,因为疲劳裂纹常常发生在这些地方;提高零件表面的光洁度,保护表面不受生锈腐蚀之害,加工粗糙所产生的刻划痕以及材料锈腐之处,都是容易产生微细裂纹的;对零件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比如,辗压零件的表面,使材料表面强化,从而不易产生微细裂纹。   随着科技的进步,已经研制出更多含有金属的复合材料,如金属和玻璃纤维或塑料的合成物。这些复合材料使得金属不但保留了原来的强度,而且增加了纤维和塑料的韧性,使得金属不再轻易疲劳。
99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如何消除房事后的疲劳
andrologist 2010-7-21 10:36
部分男性在房事后总觉得疲累不堪,故而误以为自己雄风不再,老想着如何壮阳。然而,恢复体力的关键并非搜罗奇珍异兽或名贵药材,而是在于加强休息与调整消化系统,即中医所谓的调理脾胃功能,配合正常饮食,如此自然能恢复机体的耐力与精神状态,一扫全身疲劳。 改善激情后的身体疲劳,首先最好从调整作息着手,而非一味壮阳,其次才是从饮食着手,实在无法改善,再找医师诊断,以了解身体是否真的有病。为了改善房事后体力不继等现象,很多人常想着如何炖补汤,希望能好好补回来,甚至怀疑自己需要壮阳,但吃药或喝补汤皆非恢复体力的必要条件,休息才是优先选项,尤其对单纯的房事后疲劳。 一般人在房事后要有适当的休息,才可恢复体力,因此最好在晚上上半夜进行房事,以便事后好好睡一觉。健康的年青人若不是夜夜欢爱,睡醒一觉后就会完全消除疲劳;而中老年人则在房事后虽经一晚休息,次日仍会微有倦意;体弱者或有疾病的人房事后疲劳更甚,以致腰酸背痛,头晕及脚步虚浮!虽然他们性生活并不频密,仍会如此。 做完爱后,男人会变得想睡,全身充满了疲劳感与虚脱感,有些人甚至疲劳感一直无法去除。不过,这种疲劳感与其认为是来自肉体,还不如说是属于神经性的。房事以后,会感到疲劳的男人大都是瘦弱型、神经质、低血压,内脏有下垂的倾向,一旦射精以后,恢复较迟。为了去除疲劳,就会想要睡觉,但是却难以成眠,结果会导致睡眠不足,体力减退。因此,完事以后,不要立刻睡觉,要稍微花一点时间,使自己身体的规律恢复到日常生活的步调才行。可以看一看电视、听一听音乐、看一看报纸、或是淋浴,之后就能够熟睡,翌日也不会感到疲倦。 如希望更具效果,最好在睡前,做一做背骨伸展运动。起立,有如强调倒S字型的脊柱一样,把意识集中于后头部和背肌,一边进行腹式呼吸,一边用力将力量贯注于背肌,维持背部向后突出的姿态。腰椎向前,后头部朝后,将精神集中于此,用力地拉扯。 频繁的激情自然让身体感到疲劳,如果男性自觉体力不比从前,容易疲倦,可先减少房事频率,配合充足睡眠与均衡饮食,再观察自己体能状况。 若情况还是不理想,可配合服用一些能够调整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食品或中药。中医认为脾主肌,意即食物营养与精华的运输及吸收,与全身肌力、体能的恢复与增进息息相关,照顾好脾胃,加上充分睡眠,精神自然来。 整天只吃不易消化的高油高脂,或偏食某些种类的食物、饮料,甚至经常因为紧张或作息不正常导致拉肚子、便秘交替,如此营养状况便难以正常供给人体运用,补充体力耗损,长期下来,精神萎靡自然难以避免,这一点中西医学的看法几乎一致。 调整脾胃的中药非常多,大都是性质温和,接近食材的药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等,到正规医院就诊时,医师会给予最适当的处方与建议,并调整身体的机能平衡,甚至可加入针灸治疗。
个人分类: 科学奇观|8767 次阅读|4 个评论
321,睡大觉(外一篇)
yindazhong 2010-3-21 19:01
今天是第10个 “ 世界睡眠日 ” 。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当年在农村插队常说“没钱打肉吃,睡觉养精神”。现在改职业,研究生命科学了,睡眠机理也成了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睡眠不足可导致人体机能发生紊乱。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健康人能忍受饥饿长达3个星期之久,但只要缺觉3昼夜,人就会变得坐立不安、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甚至出现错觉和幻觉,以致难以坚持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 记得十年前把衰老和睡眠生化作了一个大胆的链接,在大化学家鲍林创办主编的《 Medical Hypothesis 》发表了一篇‘天方夜谭’文章 : “去羰基应激是否就是睡眠过程重要的抗衰老生化 ? (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原文附在本文末尾) )”。一晃十年过去了,衰老之谜已成过去,睡眠之谜应该走上前台。 下面先附上一篇相关的论文,供科学家伙(陈安专利词汇)们一起来烤烤火,做做白日梦如何? 睡眠生化机制初探 何志恒,印大中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衰老生化实验室, 中国湖南长沙 410081 ) 摘要: 关于睡眠机制的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运用细胞电生理学来研究睡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种种技术上的困难,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和医学范围,例如嗜睡症、抑郁症等。虽说睡眠的节律性较易理解,但作为其本质——睡眠的基因和分子水平的自动平衡调节仍是一个迷。细胞因子( IL - 1 和 TNF α )对睡眠的诱导作用已显示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睡眠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关于睡眠的功能已有不少理论和假说,但人类对睡眠的生化机制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 关键词: 觉醒;快波睡眠;睡眠机制;慢波睡眠 The Elementary Studies of Biochemical Mechanisms of Sleep HE Zhi-Heng, YIN Da-Zhong ( Laboratory of Aging Biochemistry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081 , Hunan , China ) Abstract: Sleep research is an old discipline. Over the past century, much progress in the field has been achieved, e.g., through the cellular electro - physiology. Due to some unsolvabl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sleep researchers are more focused on clinical aspects of sleep problems, such as narcolepsy, depression and so on. Although the circadian component of sleeping comparatively has been well understood, the homeostatic component - the true essence of sleep - remains a mystery. The induction of cell factors ( IL - 1 and TNF α ) to sleep has shown the possibility to understand sleep in molecular level. So far,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but humans ’ knowledge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leep are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Key words : awakening; rapid eye-movement sleep (REM); sleep mechanisms; slow wave sleep (SWS) 自古以来,睡眠占据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生命 1/3 左右的时间,是生命过程的一大奥秘。由于睡眠研究涉及面宽,难度大,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在不断进行探索。 1949 年Moruzzi和Magoun揭示了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作用有关,该发现标志着关于睡眠的神经科学研究的兴起 。随着 1953 年电生理研究对快动眼睡眠( REM )的发现,睡眠神经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 1 细胞电生理学研究与快波及慢波睡眠 电生理学从细胞水平上把睡眠和觉醒成功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运用离子通道和基电流( elementary currents )假说成功解释了睡眠脑电图( EEG )的形成机制。加拿大学者 Steriade 的研究表明:小于 1Hz 的低频振动协调着各种睡眠节率,如:慢波( 1-4Hz )、纺锤波( 8-13Hz ),和高频波( 40Hz ) 。 REM 是由Jouvet 40 年前发现的 ,它由脑干中心引发,并与边缘区域(如:杏仁核,扣带回前部)的显著激活作用有关。Maquet 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处于工作状态下活跃的大脑区域在 REM 状态下又被激活。该结果与Wilson和McNaughton 对大鼠的 SWS 研究结果有类似之处。然而睡眠过程中再激活的特征有待进一步解释,因为被训练过的大鼠在觉醒的安静状态下也能出现再激活现象 。关于代表深睡状态的慢波睡眠和睡眠中的异相期和梦境等已有许多专门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作赘叙。 美国学者McCormick 详细研究了在以上振动频率下的离子电导率和它们受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调节情况。通过研究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组胺和谷氨酸代谢亲和受体(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的作用,尤其是 1,4,5- 三磷酸肌醇的生成而实现了睡眠的细胞电生理研究。很可能谷氨酸代谢受体也具有激活管理大脑皮层Ⅳ的肾皮质神经元的功能,这样就构成了“下行激动系统” 。 对于产生 REM 的脑干神经中枢群的研究也很成功。该研究还在下丘脑和前脑基底部进行了成功的重复,该区域是控制和协调慢波睡眠( SWS )和 REM 的神经元集中部位。美国学者McCarley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在长期的觉醒状态下,腺苷在前脑基底部积累,并通过其受体将腺苷定位于神经元中 。日本的Osamu Hayaishi 的研究同样指出腺苷在调节睡眠和觉醒中起关键作用,虽说该作用对于前列腺 D2 来说是下游的。但必须指出还有许多矛盾的地方,希望能从所涉及的各类细胞来解释,包括它们的(神经)输入与输出以及调节其活动的化学物质。 本人利用 KT88 - AV2000 数字视频脑电地形图监测了人在正常状态下由觉醒致深度睡眠的不同阶段,枕部的 EEG 呈现特征性改变。随着睡眠的加深, EEG 表现为频率逐渐变慢、振幅加大, δ波所在比例逐渐增多。( Figure1 - 5. ) 2 睡眠的昼夜节律和自动平衡 在不同的研究水平,对于区分组成睡眠的两个基本要素:平衡和节律的理论和实验是认识睡眠要素的重要进步 。睡醒平衡,或称之为睡醒稳态,是指处于觉醒的时间越长,所需睡眠的时间就越长;节律则与每日睡眠的习惯性时间的改变有关。这两个要素在人类身上可运用强加的去同步化实验来分离。 睡眠的节律性要素较易理解,其功能就是根据日夜交替来调整人体处于一系列的行为状态中,其作用机制最终将通过基因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了解清楚。例如:运用双光子显微技术,美国的Gillette 研究表明谷氨酸和乙酰胆碱通过作用于细胞的 Ca2+ 库,引起 Ca2+ 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释放而引起明显的上交叉核节律钟(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circadian clock )的变化。 作为睡眠的自动平衡调节至今仍然是一个迷。许多研究表明该要素可从 EEG 的慢波睡眠的时间长短和总量上得以表现(Borbély )。例如:慢波睡眠在睡眠剥夺之后的增加。在处于冬眠,甚至是一般麻痹状态下也可出现 SWS 增强的现象,这非常有趣并且暗示睡眠能进行活跃的身体修复过程,而此过程在低温代谢状态下是不能进行的。然而,由于对影响睡眠的局部调节因素──生长因子、细胞素和其它分子正在研究之中,所以该修复过程的本质还不清楚 。尽管如此,可自动平衡这个因素似乎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存在于被研究过的所有哺乳类和鸟类中。有证据表明果蝇也同样具有类似的睡眠状态,在长期的睡眠中其感知阈增大;若被剥夺睡眠达 12h 之久,则显示出睡眠反弹,即受试对象长期被剥夺 REM 的情况下,一旦得以宁静地睡眠,就使 REM 增加而得到补偿。现在对大鼠和果蝇在睡眠周期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的分析正在一步步揭示与行为状态有关的许多体内分子的作用。 3 睡眠和细胞因子 已报道的睡眠因子包括单胺类和多肽类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睡眠的研究目前主要在生化和神经元水平上进行。例如白细胞介素( IL )、干扰素( IFN )、集落刺激因子( CSF )、肿瘤坏死因子 (TNF) 、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羰基毒素等,他们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也发现细胞因子与睡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动物实验中, IL - 1 注射后数分钟,即可引起 SWS 的增加; IL - 1 β无论是直接注射到脑还是静脉注射,均可引起 SWS 持续时间和幅度的增加。有研究发现 IL - 1 的效应依赖于其运用的剂量和时间的长短,小剂量 IL - 1 β促进 SWS ,而大剂量 IL - 1 β则抑制 SWS 。 同样发现 TNF α无论是脑室注射还是静脉注射,均使 SWS 增加;因此, TNF α对睡眠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大多数实验均证实:睡眠剥夺后,其血浆 IL - 1 和 TNF α样物质升高,从而促进睡眠,达到维持机体平衡的目的;如表达量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损伤机体免疫功能。 人体的睡眠研究表明,剥夺睡眠后尿液中氧化和糖基化代谢产物会大幅度增高,说明缺少睡眠造成的生物垃圾产物的蓄集和生理平衡的打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兴起。 4 临床研究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大量的工作集中在对于睡眠的临床研究。在对狗进行了长期地研究后,美国科学家 Mignot 正在进行与嗜睡症有关基因的筛选。该症状的特点是患者在觉醒状态下突然进入 REM 。法国巴黎的Adrien 和美国的 Gillin 报道了睡眠和抑郁症之间的有趣联系 。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似乎完全的睡眠或选择性的 REM 剥夺可减轻抑郁症,若患者再一次睡眠,则又可出现抑郁症。但相反的是,一些抗抑郁剂,特别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消除 REM 达几个月,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 我国临床部分的研究偏重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两方面。前者包括各种中西药物,推拿,按摩,针灸和生物反馈等 ,后者着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sleep apnea syndrome , SAS )的诊断和治疗 。 5 睡眠的意义 为什么睡眠对人类如此重要?现代科学一般认为,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了修复整理,营养补充,能量储存。因此有人用三个“ R ”( Repairing, Restoration, Regeneration )来描述这个过程。 19 世纪 20 年代的后半期曾有人进行过人的断眠实验,有三个青年人坚持断眠了 90 个小时,结果虽然他们的感觉、反应的敏捷度、运动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都变得迟钝。其中一个人,在断睡第二个晚上出现了幻视,体温下降等异常状况。还有些科学家发现与发育密切相关的“生长激素”在夜间比白天分泌得多(哈达等, 1966 年)。最近又进一步确认了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时期是在 SWS 阶段(高桥等, 1968 年) 。然而,睡眠过程到底如何驱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现代科学对于神经和大脑的睡眠生化过程了解得还很肤浅。 在诸多假说中,一些假说认为睡眠在某种程度上与学习和记忆有关。在睡眠的纺锤波和慢波阶段,伴随着突发性放电,该现象虽到目前为止还未得到直接证明,但由于大量 Ca2+ 流入神经元而造成电生理改变的可能性是有的。英国的Berridge 提出了他个人的观点,认为内质网是神经元内的神经元。内质网是一个延伸到细胞各个角落(包括神经元的树突和棘突)的连续的网状结构。该结构既可通过其上的电压和受体门控通道,使 Ca2+ 进入其中,成为 Ca2+ 库;又可作为瞬间 Ca2+ 流的源泉导致反馈现象,包括 Ca2+ 波。这种 Ca2+ 的释放是一种信号机制,能有效的调节神经的兴奋性和基因表达对环境的可塑性、适应性。因此,很容易想到在 SWS 期间, Ca2+ 流入能诱导基因表达,从而产生长期的适应性变化。 然而,虽然在睡眠中可能存在其他调控机制以保持体内平衡。但有证据表明,正常的与睡醒平衡(睡醒可塑性)有关的基因表达是在觉醒期间被诱导的,并非睡眠期间。例如:在觉醒期间, CREB 的磷酸化,以及其它转录因子和一些早期表达基因的水平都很高,而睡眠期间则很低。近年来,一种早期表达基因, Arc ( 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 ),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 Arc 选择性的出现于被激活的突触中,而且这种现象仅出现在觉醒期间而非睡眠期间(Tononi)。事实上,不论睡眠是否对于可塑性重要,但运用觉醒和睡眠之间的比较可了解可塑性变化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调控相关。对于在睡眠期间各种与可塑性标示物水平低的原因目前认为是在睡眠期间特定的神经调节系统处于休止状态,如: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而不是血清素激活系统) 。目前一些实验室(Borbély,Krueger,Tononi )正在进行相关地研究 。最近Siegel 用一种原始的单孔类动物 ── 针鼹所作实验的结果还显示了一种复合的睡眠前兆现象 。 刘同想等人的研究表明 :长期睡眠较差的老年人老年环、老年斑、脱牙数得分、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慢性胃炎、糖尿病患病率及血清过氧化脂质( LPO )明显偏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明显偏底,提示睡眠质量差对老人健康有害,并可加速衰老。最近美国芝家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人如果一段时间睡眠不足,身体会出现衰老症状,严重者会患上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提示衰老过程与睡眠有密切的相关性。 印大中 教授最近( 2000 年) 根据衰老生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睡眠过程的神经元膜的去毒化假说,认为觉醒过程中种种生化副反应(如氧化和糖基化)造成的垃圾堆积造成了神经系统的“疲劳”。指出睡眠过程的单胺复原(去羰基毒化)可能是重要的睡眠生化机理或者就是日复一日的“返老还童”过程。 睡眠到底是生物体的局部现象还是总体的现象?单个神经元能睡眠吗?神经元会感到累吗?其原因是什么?睡眠到底能提供什么益处,致使大脑如此地依赖于睡眠?睡眠能否促进突触生长或重塑? SWS 和 REM 具有相同作用 ? 或者互补作用 ? 或者根本毫无相互作用? 这些都是当前睡眠研究的疑点和兴趣点。 6 展望未来 总而言之,“人为什么要睡觉?”从分子水平上来讲,现代科学对于这样一个似乎简单的问题不是“不甚清楚”,而是“甚不清楚”。 目前,与睡眠科学相关的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的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睡眠的奥秘正在被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逐步解开。 7 致谢: 衷心感谢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湖南师大衰老生化室的印大中教授,李国林、李莉、刘希彬等研究生以及本科生李莉、张志坚等同学。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 Moruzzi G, Magoun H W. Magoun: Brain stem reticular forma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EEG . Electroencephalog Clin Neurophysiol, 1949, 1: 455-473. Aserinky E, Kleitman N. 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t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 . Science, 1953, 118: 273-274. Destsexhe A, Contreras D, Steriade M. Spatio- temporal analysis of local field potentials and unit discharges in cat cerebral cortex during natural wake and sleep states . J. Neurosci, 1999, 19 (11): 4595-4608. Jouvet M, Michel F, Courjon J. Sur un stade d'activite electrique cerebralerapide au cours du sommeil physiologique . CR Soc Biol, 1959, 153: 1024-1028. Kudrimoti H S, Barnes C A, Mcnaughton B L. Reactivation of hippocampal cell assemblies: effects of behavioral state, experience, and EEG dynamics . J Neurosci, 1999, 19(10): 4090 – 4101. Mccormick D A, Bal T. Sleep and arousal: thalamocotical mechanisms . Annu Rev Neurosci, 1997, 20: 185-215. Porkka-Heiskanen T, et al. Adenosine: a mediator of the sleep-inducing effects of prolonged wakefulness . Science, 1997, 276(5316): 1265-1268. Borbély A A. A two process model of sleep regulation . Hum Neurobiol, 1982, 1(3): 195-204. Krueger J M, Obal F JR, Fang J. Humoral reg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sleep: cytokines and GHRH . J Sleep Res, 1999, 8 (Suppl.1) : 53-59. 黄蓉,黄席珍 . 睡眠与细胞因子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HUANG Rong, HUANG Xi-Zhen. Sleep and cell factors . Chinese J Geriatrics) 2002 , 21 ( 1 ): 7 - 8. Gillin J C, Sitaram N, Wehr T, et al. Jr: Sleep and affective illness . In Post R M, and Ballenger J (eds.), Neurobiology of Mood Disorders, Williams and Wilkin Co., Baltimore, 1984, 157-189. 张远惠 . 失眠的诊断及治疗 . 中国第二届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ZHANG Yuan-Hui.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 Proceedings of Second Chinese Conference of Sleep). 1996.22 - 23. 黄席珍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新近几点认识 . 中国第二届睡眠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HUANG Xi-Zhen. Some new points in understanding sleep apnea syndrome . Proceedings of Second Chinese Conference of Sleep). 1996.39 - 41. 松本醇治 . 睡眠是什么——探索睡眠与梦的世界 . 王建平,毕晓白译 . 北京:科学出版社 .(Tibetan Yogas. WANG Jian-Ping, BI Xiao-Bai Translated. What is Sleep —— Exploring the World of Sleep and Dream . Science Press, Beijing) 1998. Cirelli C, Pompeiano M, Tononi G. Neuronal gene expression in the waking state: A role for the locus coeruleus . Science, 1996, 274: 1211-1215. Siegel J M, Manger P, Nienhuis R, et a l. Monotr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REM sleep . Phil Trans of the Royal Soc, 1998, 353: 1147-1157. 刘同想,孔素平 . 睡眠质量与疾病及衰老关系的研究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LIU Tong-Xiang, KONG Su-Ping.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leep quality, diseases and aging . Chi Behav Med Sci ) 1994 , 3 ( 3 ): 134-135. YIN Da-Zhong.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 . Med Hypoth, 2000, 54(4): 519-522. 以下链接给出{18}原文: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545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运动疲劳与衰老(2)
yindazhong 2010-1-10 15:02
运动性疲劳与羰基应激 蔡建光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人类对于运动与疲劳的研究始于 100 多年前的 Mosso ,他认为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刺激引起的一种中毒现象。从此科学工作者从分子、细胞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运动与疲劳这一生命现象产生的可能机制,提出了不少的假说:如中枢疲劳理论、外周疲劳理论(包括能量衰竭学说和乳酸堆积学说)、神经 - 肌肉节点疲劳学说、综合性运动疲劳理论(包括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突变学说)、外周多层次影响疲劳理论等。此外,还有近年提出的自由基氧化学说,细胞凋亡学说, Ca 2+ 稳态异常学说等等。这些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都有相关的实验数据或者生命现象支持这些学说。但这些学说对疲劳的解释产生了一些互相矛盾的结论 。然而,在人或动物疲劳(包括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慢性疲劳或者运动性疲劳)的一个共同重要评价指标是以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为代表的活性羰基类物质(或 TBARS )水平的升高,因此探讨活性羰基类物质( Reactive carbonyl species, RCS )应激在疲劳中发生的可能机制有非常重要意义。 1 RCS 的产生 机体 RCS 的产生是机体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副产物。涉及到两个主要的生化过程:一个是自由基氧化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另一个称为美拉德反应。这两个生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同时含有醛、酮结构,特别是含有 , - 不饱和醛酮结构的醛酮类物质,称其为 RCS ,代表性的产物有 MDA 、丙烯醛( acrolein )和 4- 羟基壬烯醛( 4-HNE ) ,它们具有与大多数蛋白质、核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反应的能力,从而改变细胞的生理状态和 功能 。 1.1 自由基介导的活性醛类物质的形成 OH 是活性氧( ROS )诱导脂质过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分,它首先攻击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s ),形成脂自由基( L ),然后 L 与基态氧反应生成脂过氧自由基( LOO ), LOO 再从其它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抽提一个 H 原子,形成脂氢过氧化物( LOOH ),同时又形成新的脂自由基 L 。在哺乳动物组织和细胞中的 PUFAs 主要是亚油酸( 18:2 )、亚麻酸( 18:3 )、花生四烯酸( 20:4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22:6 ),这些 PUFAs 能转化成共轭的位置异构氢过氧化物。从 20:4 或 22:6 的氢过氧化物能生成大量的在两个双键中夹有一个亚甲基的醛,氧化后生成氢过氧化醛,氢过氧化醛均裂( 裂解)可形成各种各样的 RCS 。 20:4 氧化产物之一的 2,4,7,10 -十六碳四烯酸醛,反应后能生成 14 种 RCS , MDA 就是其产物之一。其它的具有代表性的 RCS 有 4 -羟基 壬烯 醛( 4 - HNE )和 4 -羟基己烯醛( 4 - HHE ),它们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许多的文献报导了它们的各种生物毒性 。 1.2 美拉德反应形成 RCS 的过程 美拉德反应( Maillard Reaction ) 是机体在无酶催化的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与糖之间自动发生地、缓慢地、持续地形成糖基化蛋白的过程。该过程由葡萄糖与蛋白质或多肽中赖氨酸或羟基赖氨酸的 - 氨基通过西弗碱反应形成可逆的醛亚胺中间物,醛亚胺通过分子内重排生成结构较为稳定的糖-蛋白质酮胺结合物,即阿马多里重排产物,该产物通过一系列的缓慢而复杂的化学作用如脱氨、水解可产生脱氧邻酮醛糖等不饱和醛酮类,这就是所谓高级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s, AGEs )。脂质过氧化和美拉德反应中形成的 RCS 同时含有醛、酮结构,特别是一些 , - 不饱和醛酮,具有与大多数蛋白质和核苷酸、神经递质之类的生物分子反应的能力。当一些辅助功能团与不饱和醛酮分子进一步共轭时,就成为多功能醛酮化合物。 2RCS 引起疲劳的可能机制 RCS 能与生命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分子(蛋白质、脂质、核酸和神经递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从而影响生命活动的过程。机体疲劳是机体稳态破坏的一种应激保护作用,提示机体应改变目前的生命活动状态,因此机体疲劳必然涉及到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的一些生化过程的改变。 2.1 RCS 应激与中枢疲劳 RCS 引起动物中枢疲劳的最直接的实验证据是 MDA 经椎管注射入红耳龟,导致红耳龟的脑电受到抑制,出现了类似乙醇中毒疲劳样的脑电变化 。印大中等在分析了一系列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5 - 羟色胺、乙酰胆碱等的化学结构后指出, RCS 的 - 醛或酮结构与神经递质之间的羰 - 胺共价交联,是导致机体衰老和疲劳的核心事件 。体外生物化学反应研究表明, MDA 能与一系列的神经递质或者与睡眠相关的内分泌激素发生反应,包括组胺 、 5- 羟色胺、 melatonin 等。这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事件应该不是巧合,是机体应对细胞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的副产物应激中,在长期的生命进化中形成的保护机制。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 RCS 在疲劳生理中的可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RCS 应激引起外周疲劳的机制 2.2.1 MDA 导致细胞中 Ca 2+ 稳态异常 MDA 导致的细胞中 Ca 2+ 稳态异常也极有可能是机体疲劳的重要事件。动物实验表明,线粒体 Ca 2+ 作为调节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主要离子,在有氧运动产生的运动性疲劳中是重要的调控因子。运动性疲劳发生时,引发了线粒体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膜流动性显著降低,线粒体氧化代谢能力和钙调节能力均会有所下降;内质网(肌质网) Ca 2+ -ATPase 活性下降,使钙离子逆浓度梯度转入内质网和将 Ca 2+ 释放到胞浆内的功能下降。 MDA 对细胞中 Ca 2+ 代谢和 Ca 2+ 稳态维持有重要的影响,作者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引起 MDA 致海马神经元中钙离子稳态破坏的几种机制 ,包括使质膜上 Ca 2+ -ATPase 活性下降,细胞膜上电压依赖的 Ca 2+ 通道开放,使细胞外 Ca 2+ 内流;及细胞内钙库内质网膜上 Ca 2+ 通道的开放,使钙库内 Ca 2+ 释放,最终导致海马神经元胞质中 Ca 2+ 超载,产生所谓兴奋性毒性而细胞功能异常甚至坏死。国外 Carini 等 以原代培养的肝细胞为模型,研究了 4-HNE 对其 Ca 2+ 的影响,得到了与作者基本一致的结论。 2.2.2 赖氨酸( Lys )、肌肽( carnosine )、牛磺酸( taurine )对机体 RCS 水平的抑制作用 Lys 对促进神经肌肉兴奋,抗疲劳和提高运动能力, 已被大多数营养学家接受和实验证实 。这是因为 Lys 在人体内经过分解代谢能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释放能量 , Lys 也是肽激素和辅酶的前体物质之一,能促进体内丙酮酸代谢,加快三羧酸循环 , Lys 还有利于神经组织中的 Ach 的合成,促进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兴奋神经中枢。 肌肽和牛磺酸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和降低机体 MDA 水平在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王贵等的研究表明,肌肽(即 - 丙氨酰 -L- 组氨酸)之所以能清除机体 MDA 是因为其能与 MDA 直接作用(结果还没有发表);牛磺酸(即 2- 氨基乙磺酸),其分子结构上有与 Lys 、肌肽类似的能与 RCS 共价加成的氨基结构,因而同样也表现出了抗运动性疲劳和衰老的生物活性作用 。 以上这些研究结论提示,运动性疲劳及衰老过程与 RCS 应激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相关性。 2.2.3 RCS 应激导致的血液粘度的变化 在进行长时间大强度或长时间的力竭运动后,往往会导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在大强度力竭运动后引起血液粘度变化的因素除了由于机体在运动中体内产热,水分蒸发加快和无机盐丢失外 ,与机体代谢速率加快,自由基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生化副产物积累也不无关系。刘希斌等 在充分研究了 MDA 对人血浆体系、红细胞悬浮的血浆体系和红细胞悬浮的 HEPES 体系后,表明 MDA 能显著地影响各体系粘度的变化,而以其中的红细胞血浆悬浮体系粘度变化尤甚。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证明了自由基引起的红细胞血浆悬浮体系粘度变化的机制是通过 MDA 等 RCS 所介导的。换言之,自由基引起的红细胞血浆悬浮体系粘度的增加,自由基在其中的作用是一个启动因子,而直接发挥作用的还是 MDA 。并推测 RCS 引起的血液粘度升高主要是它们攻击了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自由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是通过氧化存在于血浆中的脂类成分,形成 RCS 发挥作用 。血液粘度升高的另一表现是红细胞的聚集,引起红细胞聚集的原因是改变了红细胞表面的电荷状态,而 MDA 等 RCS 对红细胞膜蛋白的交联引起红细胞的聚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2.4 RCS 与代谢酶类 酶类都是蛋白质,在分子结构上存在游离的 - NH 2 和 - SH ,这些基团往往都存在于蛋白质酶类的活性中心的关键氨基酸上。由于活性羰基类物的 , - 不饱和醛酮结构,使得它们易于与这些酶类共价交联而失活。自由基疲劳理论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疲劳的产生,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相关酶类包括黄嘌呤氧化酶、 SOD 、谷胱甘肽氧化酶和转移酶等的活性下降 。这些酶类活性下降的原因也与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产生的 RCS 攻击这些酶蛋白导致其失活有密切关系。 3 结语 随着 1956 年 Harman 教授提出自由基氧化衰伤害学说 ,自由基 - 脂质过氧化疲劳理论一度成为运动性疲劳理论的核心。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时自由基生成增加 ,升高的自由基由于对正常生命过程的伤害而导致疲劳。不可否认,自由基尤其是活性氧自由基产生与运动疲劳是紧密相关的生命过程。但是到底是由于运动提高了机体自由基水平,导致对细胞结构和线粒体的伤害,从而产生了疲劳过程;还是由于运动使得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异常升高,当机体细胞和线粒体处于某种应激状态下,从而发生所谓电子泄漏,提高了机体的自由基水平。也就是说机体疲劳产生与自由基氧化到底谁是因谁是果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难以证实。或者说自由基引发的机体疲劳,是自由基的直接作用,还是在自由基的介导下,通过其脂质过氧化所产生的毒性副产物发挥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抗氧化剂的补充能够降低机体的自由基水平,但对于抗疲劳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4 参考文献 Di Giulio C, Daniele F, Tipton CM. Angelo Mosso and muscular fatigue: 116 years after the first Congress of Physiologists: IUPS commemoration. Adv Physiol Educ, 2006, 30(2):51 - 57. 岳文雨 . 运动性疲劳特征的研究综述 . 中国体育科技 , 2003, 39(10), 51 - 53. Esterbauer H, Gebicki J, Puhl, H, etal. The role of lipid peroxidation and antioxidants in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LDL. Free Radic Biol Med, 1992, 13(4), 341 - 390. Esterbauer H, Schaur RJ, Zollner, H.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4-hydroxynonenal, malonaldehyde and related aldehydes. Free Radic Biol Med, 1991, 11(1), 81 - 128. O'Brien PJ, Siraki AG, Shangari N. Aldehyde sources, metabolism, molecular toxicity mechanisms, and possibl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Crit Rev Toxicol, 2005, 35(7), 609 - 662. Maillard LC. Action des acides amines sur les sucres: Formation des melanoidines par voie methodique. C.R. Hebd. Seances. Acad. Sci, 1912, 154, 66 - 68. 李芳序 . 羰基应激抑制红耳龟的脑活动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1 - 36. Yin D, Brunk UF. Carbonyl toxification hypothesis of biological aging. In : Macieira-Coelho, A. (Ed.), Molecular Basis of Aging. CRC Press, Inc., New York , 1995: 421436. Yin D, Chen K.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 Irrepa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biochemical side-reactions. Exp Gerontol, 2005, 40(6), 455 - 465. Li L, Li G, Sheng S, etal. Substantial reaction between histamine and malondialdehyde: a new observation of carbonyl stress. Neuro Endocrinol Lett, 2005, 26(6), 799 - 805. Allegra M, Reiter RJ, Tan DX, etal. The Chemistry of melatonin's interaction with reactive species. J Pineal Res, 2003, 34(1), 1 - 10. Reiter RJ. Oxidative damag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otection by melatonin. Prog Neurobiol, 1998, 56(3), 359 - 384. Cardinali DP, Bruseo Ll, Lloret SP, etal. Melatonin in sleep disorders and jet-lag. Neuroendoerinol Lett, 2002, 23(Suppll), 9 - 13. 李国林 . 衰老过程中的羰基应激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 69 - 91. Li G, Li L, Yin D, etal. A novel observation: melatonin's interaction with malondiadehyde. Neuro Endocrinol Lett, 2005, 26(1), 61 - 6. Cai J, Chen J, He H, etal. Carbonyl stress: malondialdehyde induces damage o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by disturbance of Ca(2+) homeostasis. Cell Biol Toxicol, 2009, 25(5), 435 - 445. Carini R, Bellomo G, Paradisi L, etal. 4 - Hydroxynonenal triggers Ca2+ influx in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6, 218(3), 772 - 776. 陈灏珠 . 实用内科学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刘慧敏 , 贺洪 , 印大中 . 赖氨酸对力竭运动后的大鼠保护作用 .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07, 4(1), 49 - 51. 樊凤艳 , 黄灵芝 , 王广义 , 等 . 肌肽对大鼠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 70 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 2007, 4(1), 4 - 11. Hipkiss AR, Preston JE, Himswoth DT, et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arnosine against malondialdehyde-induced toxicity towards cultured rat brain endothelial cells. Neurosci Lett. 1997, 238(3),135-138. 杨建成 , 冯颖 , 吕秋凤 , 等 . 牛磺酸对老年雄性大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07, 27(11), 1020 - 1022. Simchon S, Jan KM, Chien S. Influence of reduced red cell deformability on regional blood flow. Am J Physiol, 1987, 253(4pt2), 898 - 903. Small M, Barr-Nea L, Aronson M, etal. The effects of maximal exercise on blood rheology in normal males with and without bata-adrenoceptor antagonists. Clin Hemorheology, 1985, 5(3), 281-289. Liu X, Qin W, Yin D. Biochemical relevance between oxidative/carbonyl stress and elevated viscosity of erythrocyte suspensions. Clin Hemorheol Microcirc, 2004, 31(2), 149 - 156. 张雪琳 .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氧自由基 - 脂质过氧化理论概述 .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 2000, 14(3), 67 - 71. Alessio HM. Exerci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3, 25(2), 218 - 224. Harman, D. Aging: a theory based on free radical and radiation chemistry. J Gerontol, 1956, 11(3), 298 - 300. 吴鹤群 . 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 . 三明师专学报 , 2000, 1, 75 - 76.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5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运动疲劳与衰老(1)
yindazhong 2010-1-10 14:58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但也有人反唇相讥:生命是一盏灯,消耗快则消亡快,长寿之妙在于静。关于运动与衰老的关系,看看运动疲劳及代谢的研究前沿,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这里将陆续介绍《实用老年医学》 2010 首期上刊出的一些关于运动疲劳与衰老生化的专论,属于我们衰老机理系列研究之延伸(其中有些作者是从本研究室 毕业的 博士们)。 21 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迅猛,衰老机理解密了,如何抗衰老已成为我们的重要研究方向我们终于与探索长寿之道的秦皇汉武走到了一起 运动对羰基应激的调节及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 沈志祥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 200438 20 世纪,随着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近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对于衰老的认识从整体动物水平推进到了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入 21 世纪,人类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们对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包含着一系列物质代谢、信息传递及能量转换等变化,它是基因表达调控与代谢调控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机体自然选择和长期环境适应的产物。衰老主要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在环境因素中,目前,已知的人类可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营养(又称限食因素)和运动两个方面,其中,尤以运动的影响最为引人关注。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运动中羰基应激的发生与调节机制及其对衰老进程影响的可能机制予以探讨。 1 羰基应激与衰老及老年性疾病 1.1 羰基应激与去羰基应激 羰基应激是指体内活性羰基化合物( Reactive Carbonyl Compounds, RCO )大量增生的状态。羰基应激包括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基化两大生物化学反应,前者需要氧的参与,后者无需氧的参与 。 两类反应的共性特征是羰 - 氨反应,彼此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一个与能量代谢相关的氧化 - 还原调节体系。上世纪 90 年代, 印大中 博士与其导师 Brunk 教授将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基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羰基应激衰老学说,这为阐述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了富有创新的见解与理论学说。 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非酶糖基化彼此影响、相互促进。氧化应激引起蛋白质广泛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生成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 ), AGEs 又通过 AGEs 受体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 RAGE) 引起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 ROS )的产生,进一步加剧氧化应激。 Wautier MP 等 报道, AGEs 与 RAGE 结合可能触发生成 ROS ,并进一步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其中,高糖状态是产生羰基应激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为生物大分子(如:脂类、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化副反应产物的 RCO ,包括与氧化应激相关的不饱和醛酮,如丙二醛( MDA )等,也包括由糖类降解而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等。 RCO 极易与蛋白质发生羰 - 氨反应,使蛋白质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交联而影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过度的羰 - 氨反应是造成生物损伤的因素。 与此同时,机体也存在清除 RCO 并减轻其损害的羰基应激防御系统,即去羰基应激体系。主要包括:氧化防御系统和羰基应激防御系统。前者与氧化应激相调节,如体内的 SOD 、 GPX 、 CAT 等抗氧化酶系;后者包括:①肝脏、肾脏等 RCO 清除器官的作用;②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③羰基应激抑制剂等。肝脏因富含羰基脱氢酶,能有效将 RCO 降解成酸,而成为机体最主要的 RCO 清除器官。非酶糖基化修饰蛋白,如 AGEs ,则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降解为可溶性的低分子糖基化终产物( Low Molecular Weight-AGEs, LMW-AGEs ),再经肾脏排出。 Rojas 研究表明 LMW-AGEs 水平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 。 Terman 的研究表明,褪黑素 (melatonin , MT) 作为体内一种高效的氧自由基及羰基清除物,不仅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其它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而且能在生化条件下直接清除 MDA 为代表的活性羰基化合物 。氨基胍作为羰基应激抑制剂,可与 RCO 反应,通过俘获 RCO 来阻碍 AGEs 的生成。 1.2 羰基应激失衡与衰老及老年性疾病 通常,机体的羰基应激与去羰基应激水平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这是保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 近 年来对许多 老年性 疾病 ,如 2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肾功能衰竭、老年免疫功能失调等的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发症也随增龄而增多或加重,而死亡率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这些 老年性 疾病与衰老个体呈现许多共同的病理生理表现,以过度羰基应激表现最具共性,羰基应激与去羰基应激失衡已成为诠释生物个体的衰老规律,以及阐述 老年性 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衰老和老年性疾病彼此相互影响,又可互为因果。共同的生理的或病理性改变,无疑将削弱组织器官的功能水平,加速机体衰老进程,并促进老年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与发展。 2 运动中羰基应激的发生与调节 运动对机体羰基应激与去羰基应激体系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运动中过度的羰基应激可以导致运动性疲劳与组织损伤;另一方面,机体对适宜运动刺激的生理适应过程,表现为羰基应激防御系统功能的增强,从而发挥健康促进与延缓衰老的作用。 2.1 运动与氧化应激 有关运动对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系统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多,也较为成熟。研究表明:自由基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微损伤因子,衰老过程伴随自由基累积和活性氧代谢的失调,而人体衰老与抗衰老的本质更直接的依赖氧化防御系统的功能水平。由于运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自由基的生成,因此运动对衰老进程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抗氧化酶系的功能变化。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或力竭性运动使得机体自由基的生成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而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则使 SOD 活性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以及 SOD 与 MDA 比值升高,提高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长期有氧训练通过抗氧化酶的适应性改变,使得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这不仅促进了自由基的消除,减轻了自由基的损伤与危害,而且还抑制了增龄引起的抗氧化能力的降低,有利于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并对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这是适宜的有氧运动延缓衰老的机制之一。 2.2 运动与非酶糖基化 近年来,人们对衰老与老年性疾病伴随的非酶糖基化途径产生的羰基应激及其防御系统功能的研究日益关注。 依据传统的糖基化衰老学说,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没有酶参与的条件下,自发地与葡萄糖或其他还原单糖反应生成一类稳定的共价加成物,即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GEs 的累积,导致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而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加速了机体的衰老进程。传统理论认为, AGEs 一经形 成将无法消除而不断积累,这是导致衰老和相关疾病的形成与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 AGEs 的不可逆理论与 AGEs 的 致病机制、致病作用和致病后果可能并非一致。同样衰老个体或老年性疾病患者, AGEs 亦或无减,但病情和功能改善如何诠释?不同运动条件下血浆 AGEs 水平的变化特征,也无法依据 AGEs 不可逆理论加以解释。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对 AGEs 清除机制的认识有待提高与完善。 运动对 AGEs 形成与 清除有何影响,调节机制如何,尚不清楚。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则为我们认识和揭示其客观规律提供实验依据。 Bloomer 等 对成年男女受试者有氧运动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 70 %最大摄氧量运动强度运动的男女受试者,其运动前、运动即刻、 30 分钟、 60 分钟和 120 分钟血浆蛋白羰基水平无性别差异,运动中血浆蛋白羰基水平上升,运动后呈下降趋势, 1 小时后恢复运动前水平。 Manfred 等 分别选择 70 %、 75 %和 80 % O 2max 三种不同运动强度,观察不同运动负荷对人体氧化还原功能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血浆羰基化蛋白水平反映机体蛋白氧化与受损程度, 70 % O 2max 运动强度 40 分钟即可激活机体氧化还原系统, 80 % O 2max 的运动强度可以引起男性受试者血浆羰基化蛋白水平的显著升高。 Radak 等 对马拉松运动员进行血、尿羰基蛋白浓度测定,研究发现,力竭性有氧运动可以引起过度的氧化应激和血浆蛋白羰基水平的升高。我们对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 STZ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 8 周的运动研究表明,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均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而小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血浆 AGEs 水平。这有利于减轻 AGEs 导致的糖尿病的某些病理生理改变,对糖尿病的康复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AGEs 的生成速率与血糖的平方呈线性关系。运动是降低的血糖有效措施,这有利于减缓非酶糖基化反应,减少 AGEs 生成和降低 AGEs 水平。体内 GSH 、褪黑素( MT )等物质也具有清除 AGEs 作用。 Carr 等 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运动刺激机体 MT 的合成和释放。这些去羰基应激能力的增强,促进机体对 AGEs 的清除。 3 .运动、线粒体与羰基应激 3.1 线粒体与衰老 我们知道,线粒体是合成 ATP 的部位与场所,它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是细胞衰老和死亡的结构基础,也是促进衰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线粒体是 ROS 的主要来源,也是 ROS 首要攻击目标。一方面,持续地 ROS 氧化作用,使线粒体 DNA ( mtDNA )损伤增加,导致翻译多肽链错误,这些错误在细胞分裂时被随机分布,使线粒体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 ATP 水平下降,这又促进了 ROS 的生成, mtDNA 损伤进一步加重,形成线粒体损伤 ROS 增多线粒体损伤的恶性循环,致线粒体功能严重受损;另一方面,功能受损的线粒体对 ROS 的清除能力降低致 ROS 增多, ROS 增多则又进一步加重线粒体损伤,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升高和跨膜电位(m)降低,引发 ATP 的合成障碍, ATP 减少则使 ROS 产生进一步增多,这就形成了 ROS 线粒体损伤 ROS 增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上述两种恶性循环的本质是统一的,线粒体则是两种循环的核心要素。最终引起维持细胞生理、生化活动所需能量的供应不足,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的衰退,促进机体衰老。此外,线粒体还可通过诱导凋亡蛋白及 bcl-2 家族调节细胞凋亡进程,在衰老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2 运动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与羰基应激的调节 运动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作用与运动参数有关,这些运动参数主要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或力竭性运动使得机体自由基的生成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产生线粒体损伤。而长期的有氧运动训练,也可以使线粒体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包括线粒体体积和数目的增加,酶合成增加,活性提高,从而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将削弱自由基对线粒体蛋白质、脂类和 mtDNA 的损伤作用与危害,这对于维护和增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尽管线粒体对 AGEs 的形成并无直接影响,但 氧化应激的激活与诱导有利于促进 AGEs 的形成,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 线粒体对氧化应激的影响与调节作用,决定了 非酶糖基化的 反应方向,参与其形成过程,并发挥调节作用。 运动有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而对机体的羰基应激过程发挥调节作用。长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引起线粒体的适应性改变,提高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保证了线粒体结构的有效维护和功能的改善,这有利于削弱或终止 ROS 线粒体损伤 ROS 上述恶性循环,并形成与之相反的良性循环,从而对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这是运动的生理适应的机制,也是运动促进健康和延缓衰老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运动中伴随着羰基应激反应,也伴随着机体对环境刺激的生理适应与调节。过度的羰基应激反应易导致机体羰基应激与去羰基应激系统的失衡,导致损伤或促进某些病理病变的形成和发展;而长期的、适宜负荷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调节糖代谢,改善细胞线粒体的功能,减轻羰基应激反应,增强机体羰基应激防御系统功能,这既是生理的调节过程,也有利于逆转与减缓机体某些病理生理改变,改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以预防和减缓老年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与发展, 这既是 老年性疾病的预防与 运动康复的机制,也是运动延缓衰老的重要机制之一。 4 .参考文献 Wautier MP, Chappey O, Corda S, et al. Activation of NADPH oxidase by AGE links oxidant stress to altered gene expression via RAGE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1, 280: E685-E694. Rojas A, Caveda L, Romay C, et al. Effect of 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on the induct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murine macrophages .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6; 225:358-62. Terman A. Garbage catastrophe theory of aging: imperfect removal of oxidative damage? .Redox Rep 2001, 6(1):15-26. Maritim AC, Sanders RA, Watkins JB 3rd. Diabet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s: A review . J Biochem Mol Toxicol, 2003;17 (1): 24-38. Vlassara H, Bucala R, StrlkerL. Pathogenic effects of advanced glycosylation: biochemical, biologic,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diabetes and aging. Lab Invest, 1994;70(2):138-51. Sell DR, Biemel KM, Reihl O, et al. Glucosepane is a major protein cross-link of the senescent human extracellular matrix. Relationship with diabetes. J Biol Chem,2005;280(13):12310-5. Wautier MP, Chappey O, Corda S, et al. Activation of NADPH oxidase by AGE links oxidant stress to altered gene expression via RAGE .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1; 280(5):685-94. Bloomer RJ , Davis PG , Consitt LA , et al. Plasma protein carbonyl response to increasing exercise duration in aerobically trained men and women . Int J Sports Med. 2007 Jan;28(1):21-5 Manfred L, Joachim F, Greilberger, et al. Single bouts of exercise affect albumin redox state and carbonyl groups on plasma protein of trained men in a workload-dependent manner . J Appl Physiol, 2008,104: 1611-1617. Radak Z ; Ogonovszky H ; Dubecz J , et al. Super-marathon race increases serum and urinary nitrotyrosine and carbonyl levels . Eur J Clin Invest . 2003 Aug; 33(8):726-30. Carr DB, Reppert SM, Bullen B, et al. Plasma melatonin increases during exercise in wome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81,53(1):224-225.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6310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睡觉——科学摆擂台
热度 2 yindazhong 2009-7-6 14:00
人为什么要睡觉——科学摆擂台 《也谈睡觉》一文,是十年前本人在瑞典写着“玩”的一篇关于睡眠科学及相关问题的科普小作品。然而,这个小作品实际上是给神经生物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个大问号!“何为睡眠的生物学本质?”。该文后来改为《人为什么要睡觉》。 时至今日,当年的问题,仍然是当今脑科学研究和神经生物学前沿的热门科学问题,也是重大的科学难题。 回想当年那篇小品文章的结尾为 “衰老原理也许就在睡眠原理之中!”如今,衰老原理奏响结题凯旋曲,睡眠原理居然还在呼呼大睡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十年后的今天( 20090705-0709 ),法国巴黎正在隆重召开“ 第 19 届世界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有关部门已向全世界正式宣告:“衰老不再是生物学的不解之谜”。 既然 衰老原理已破,那么睡眠原理是否也有了答案? 本人愿在科学网逗胆宣告,也可称之为设下擂台: 谁能解密睡眠,定能流芳千古! 欢迎有识之士亮剑出招“解读睡觉”,尤其请各科神经生物学科学家 ( 如北大饶毅等学者大家 ) 不吝赐教。 为何设此擂台,理由很简单:睡觉与中医,与经络,与治未病,不无关联;与疲劳,与亚健康,与抗衰老,一脉相承! (同样作一点提示: 我们的心脏不睡觉!) 附:十年前的文章(华夏文摘448期): 人为什么要睡觉 印大中 读了《华夏文摘》第446期 “ 睡觉的学问 ” 一文,觉得 “ 各抒己见 ” 的瘾头被勾了上来。在书海里清静久了,出来溜溜笔,寻寻知音,至于抛出的几分是砖几分是玉自以为并不打紧。 张晓明先生在 “ 睡觉 ” 一文中点出了睡眠的重要和必要。关于睡眠的伟大意义,这里觉得还有必要再补充几句。其实古今中外,人类千年文明史中早有如雷的名言,动人的佳话。   中国古代的诗人们追求睡眠,可谓一往情深,甚至可以连长生不老也弃之不顾。诗曰 “ 不觅仙方觅睡方 ” 。可见睡觉之美,胜似飘然入仙。 大文豪莎士比亚对睡眠的描述更加娓娓动听: “ Sleep is nature's soft nurse ”——“ 睡眠是大自然温柔的护士 ” 多么令人陶醉,醺醺欲睡。 在中国的养生文化里 “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 ” ,科学家们则爱说 “ 睡眠是给生命充电 ” ,市井小巷中也经常可以听到关于睡眠的不朽宏论: “ 吃得再好,不如一倒 ” 。 然而,有趣的是,睡眠并非对所有的动物都同样必不可少,动物的睡眠方式亦各有千秋。细胞在生物科学家的组织培养箱中似乎并无睡眠的需求,当然更谈不上昼夜睡眠节律。与此类似,阿米巴虫和草履虫等原生动物,有 “ 吃 ” 则长,无 “ 吃 ” 则息,营养决定命运。睡不睡,无所谓。 机械化养鸡,日夜光照,则生蛋加倍,鸡婆们似乎不会象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缺少睡眠则生死悠关。记得小时候曾为鸡如何睡觉大大操过一阵心,当时大人们的解释是 “ 鸡打个盹,就等于睡一觉 ” (真省事)。 另外,据不知是否准确的科学文献记载,长颈鹿和兔子日夜警觉,提心吊胆,一夜只睡几十分钟。狗在睡觉时尚且不忘肩负的防御重任,或是眼睛半睁半闭,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海豚和海豹的睡眠法术最为高超。科学家们研究了海豚和海豹的脑电图发现,海豚和海豹的左,右脑分工合作,维妙维肖。左脑,右脑轮流睡觉!(不知现代科学技术何时也能让人类学会这一招)。   那么睡眠为什么对人类如此重要呢? 现代科学一般认为,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了修复整理,营养补充,能量储存。体力得到了恢复,疲劳得到了消除。因此有人用三个 “ R ” ( Repairing , Restoration , Regeneration )来描述这个过程。还有些科学家根据婴儿在睡眠中比醒时生长快的事实,提出人类在睡眠中会分泌大量的 “ 生长素 ” 。 然而,睡眠过程到底如何驱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生物科学家还处在盲人摸象的窘境中。关键在于现代科学对于神经和大脑的生化过程了解得还很肤浅。生物科学家们曾做过许多专业的设想和有趣的研究。 有一类研究是假设:生物体在日常活动中会逐渐积累一类 “ 睡眠促进物质 ” ,或称 “ 睡眠因子 ” 。曾经有人(狠心地)用不同的专门设备不停的刺激猫,狗和鼠等实验动物,不让它们得以睡眠。然后从这些动物的血液和脑脊液中抽提出含有 “ 睡眠因子 ” 的体液。再把这些液体注入正常的动物体内,发现果然能对正常动物造成催眠作用。经过分离纯化和鉴定,科学家发现某些 “ 睡眠因子 ” 是多肽物质。 为进一步弄清体液中的 “ 睡眠因子 ” 是如何对大脑造成催眠作用,有些科学家巧妙地以骈体婴儿作为观察对象。这些头头相连的双胞胎,彼此血脉相通。有的甚至两颗脑袋共一个身体,由一个共同的心脏供血。若是血液或体液中的 “ 睡眠因子 ” 是入睡的关键因素,那么骈体婴儿的两颗小脑袋则应该同时睡觉,一齐做梦,共同醒来。然而令科学家难以置信的是两颗天真的小脑袋居然有时一个醒一个睡,经常 “ 各自为政 ” 。脑电图也显示出两颗小脑袋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并不同步。 其它的大脑神经科学研究还发现,许多对神经信号起着传导作用的单胺类化合物能对睡眠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曾经有人甚至提出过单胺睡眠学说。然而这个学说因为无法明确地提出单胺到底如何影响睡眠的神经生化过程而搁浅。 关于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问题, “ 睡觉 ” 一文的作者曾咨询了某大学教授,作了些准专业水平的高论,本文对此不去深入探讨,只补充一些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特别案例:爬行类动物几乎只有慢波睡眠而没有快波睡眠;鸟类的快波睡眠只占总睡眠的0。6%;一般啮齿类动物的快波睡眠占总睡眠的16%;食肉动物,如猫,狗和人类的快波睡眠约占总睡眠的20%;快波睡眠的增加似乎与动物进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有人认为,大脑越发达越要睡觉,并且越需要快波睡眠。然而,奇怪的是,牛,羊类反刍动物的快波睡眠竟占总睡眠的60%以上。 总而言之, “ 人为什么要睡觉? ” 现代科学从分子水平上来讲不是 “ 不甚清楚 ” ,而是 “ 甚不清楚 ” 。 呜呼, “ 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 不少人在知道 “ 斯芬克思 ” 之谜的谜底之后往往不以为然。这个,容易!若是斯芬克思换上如今这个谜让您去猜,您能否逃出一条小命。我以为,难!难!难!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您若觉得这个新的 “ 斯芬克思 ” 之谜太刁难,咱们也可以换一个试试,谜面还是七个字 “ 人为什么会衰老 ” ?诸位请先别忙着急回答,可以先回去查查资料,咱们下次有机会再见,再一起探讨 “ 人为什么会衰老 ” 。 (提示:衰老原理也许就在睡眠原理之中!) 附:睡眠抗衰老文章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pdf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pdf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8453 次阅读|24 个评论
曲水流觞——灵动与严谨
dnastar 2009-2-5 08:48
因为市场上没有现场设备可购,准备设计一个催熟自酿果酒的装置,心里大致有了个雏形,于是查了许多温度调控器,变压变频器,玻璃钢加工,机械加工、卫生管泵、钛钢电极板等的资料,看看可行,就开始琢磨怎么节省时间把它造出来,而且还要让它如机械表般内部工作运行一目了然,已是子夜了,眼睛实在发胀。 早上六点一觉醒来,刚开始是昨晚一份SCI期刊邀稿的事,还没来得及细构思这文章怎么布局,脑袋瓜子就一下子冒出几个大字找机械学院的学生!!! 对啊,通过创业杯大赛和新苗计划,让机电学院的学生来做这个设计和加工,一定会很不错的,对开学就找他们的辅导员推荐几个。哟,还有美术学院的也邀来几个参加,可以让设计更美观些,没准心灵美外表也美呢。 设备的名字呢,想起前日中央十台百家论坛马未都老师讲到的漆器,里有个曲水流觞的故事,不仅五代的人爱玩,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描述,连乾隆老爷子都在故宫建了个亭台专门玩个风流。就叫 曲水流觞 吧,好像雅的不行了。 图片出处 http://www.pub.work.zjol.com.cn/txnews/system/2007/10/29/010217762.shtml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7%FA%CB%AE%C1%F7%F5%FCin=16232cl=2cm=1sc=0lm=-1pn=11rn=1di=2092428924ln=739 http://news.zj.com/detail/1057075.shtml 中央儒雅老者,王羲之也,正在重温兰亭序曲水流觞 寿山石雕曲水流觞 一则小故事:王羲之曲水流觞   引自http://www.sx.gov.cn/sxweb/jg/article_list.jsp?catalog_id=20050411000633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 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表现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的,也表明了酒的神力 和作用。 现代金属工艺品-觞 两个青铜器-羽觞耳杯,年代不详,看铜锈,开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