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出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解题不成,反出一题!
热度 1 丁大勇 2012-12-24 12:25
解题不成,反出一题!
昨天给华华(二年级)出了一道应用题; 10几分钟后,华华拿着纸来找我,笑容里似乎少了些骄傲、多了点狡黠。 我问华:问题想得怎么样? 华说:想得我直冒口水也没想出来!不过我给您出了一题。 我大感意外,接过华华的纸一看,不免暗暗叫好! 这莫非就是所谓的“提问题”的能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反思“最高境界”
热度 10 lvnaiji 2012-9-23 08:52
吕乃基 日前上载了 出题的最高境界 和 讲座的最高境界 回过头来再看,感觉还得再说几句。 先说讲座。第一重要的是内容。就博主讲座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一方面需与大的语境相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独到之处的讲座是不足取的。有些讲座感性十足,甚至从头骂到尾,讲座者和听众当时都很过瘾,过后想想没什么东西留下来。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而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有深度,看到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然而观点必须有坚实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作为基础。正如有听众说,吕老师是以理科方式讲文科内容。听众细细想来,那些论据都是历历在目,甚至亲身经历,只是以前没有这样想。一旦点明,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大概是听讲座的最高境界吧。 讲座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应该同样是听讲座者所感受的最高境界。 并列第一重要的是,讲座者和听众之间的高度匹配。内容可深可浅,讲座的方式同样可详可简。必须对听众有充分的了解。博主有这样的经历,同样的题目,在一本大学讲效果不错,拿到二本大学,在效果上会有很大差异。在东部和西部对同样层次的听众讲同一题目,效果上也会有落差。所以先要匹配,然后渐次提升听众的水平。一旦听众的水平得到提升,讲座的境界也就随之提升。 只有提升听众的境界,才会达致讲座的最高境界。 社会的氛围同样与讲座是否成功息息相关。从大的讲,纯科技的讲座问题不大,像博主这样涉及社会的讲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就没有可能。从小的讲,每次讲座,听众间是否熟悉,是否有领导在座,等等,都会影响效果,特别是最后的提问。须知,国人本不愿抛头露面,尤其是涉及社会的敏感话题,以及现场有熟人甚至领导,更是三缄其口。这一点和娱乐界恰成全面对比,后者是想方设法出位博眼球。不知二者之间是否呈反比关系。在这一点同样可见东西部的差异。 讲座的最高境界,有赖于社会的宽松。 出题的最高境界同样有待反思。 第一,出题者拥有充分的权威,可以独立以及自由命题和改卷。集体备课集体改卷免谈。 第二,答题者没有思想包袱,可以自由答题。 正是这两项 “自由”,赋予双方更大的责任: 出题者需摒弃任何内容上的好恶,纯粹从答题的内容评分;答题者需认真回忆全部课程,发现问题,以及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能随意为之。 出题的最高境界,需要最大的自由和最大的担当。 第三,双方之间的充分信任,其中主要是答题者对出题者的信任。博主在改卷中发现,学生多有溢美之辞,在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还要加上一句,不成熟的想法,请老师指正,或不必介意,云云。从中折射出答题者对自主答题的某种担忧。 于是, 出题的最高境界,并不仅仅是出题这一环节,而是依赖于整个课程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所建立起来的信任。
个人分类: 教育|7232 次阅读|26 个评论
出题的最高境界
热度 26 lvnaiji 2012-9-15 09:26
吕乃基 日前曾写了“ 讲座的最高境界 ”。眼下又有新的感悟,那就是“出题的最高境界”。首先声明,所谓“最高境界”,只是博主的个人感受,而非客观标准,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境界。 从教 44 年,可以说出了一辈子的试题。在层次上从中学生一直到博士生,对象上有学生、教师、企业人员,以及干部等,目的上有纯粹的教学所需,公务员考核、培训班考试,还有招聘和干部升迁等。数后者的出题最难,难就难在“多项选择”:这些选项既要是现实的,又要有错误的,而且彼此要十分相近,几乎就如同让狗在圆和椭圆之间做出痛苦的判断一样。博主曾经应江苏省人事厅之邀出此类试题,当真是绞尽脑汁,最后的“选择”是放弃。想想博主关于科技黑箱的论文,居然高手会由此设计出这样的高考题,真是难为这些出题者了( 新编 2013 年语文高考题 )。 出题,除了那些常规类型的题目外,往往是围绕出题者近期所思所想的内容,看看答题者会怎么想。但结果往往是答非所问,或无关痛痒。怎么可能要求他人想我之所想呢? 最后,终于在今年 7 月思得一题: 对老师所讲的某一部分内容的补充、修正,或反驳。(需明确说明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位置和前后文) 此题必答。 自己感到真乃神来之题。 其一,博主上课,几乎从不点名,理由就不去说了。总会有学生不来。那么这道题目大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出学生的到课情况。 其二,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感受不同。此题不做任何限定,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其三,学生在课堂上有些感受不会说,不想说,现在作为试题,就会说,以及必须说。 其四——博主这两天正在改卷,自己收获良多。有些上课的内容已经讲过多遍,从来没有人就此提出过问题,博主也自以为是。现在从改卷发现,原来大有改进的余地。学生提出很多博主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建议,实在是受益匪浅。真是,你给学生留下多大空间,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了多大空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培育反思和批判能力。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唯一解,没有颠扑不破的真理。 怎么到现在才想出这道题目呢?
个人分类: 教育|7559 次阅读|5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