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一九四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温故一九四二: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III)
热度 34 hongfei 2014-4-27 09:21
温故一九四二: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III) 2014.04.26 一九四二年的历史比电影更精彩 陈安学弟的博文《【激情人生】纪念中国质量管理先驱刘源张先生4——日本/中国间谍》开头有句话: “刘源张先生的人生可谓传奇,稍加渲染拍成电影都完全可以。” 其实,刘源张先生的人生传奇,不加渲染都可以拍成非常好的电影。 陈安《【激情人生】纪念中国质量管理先驱刘源张先生4——日本/中国间谍》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87015.html 陈安学弟在这篇博文中还略有微词地说: “刘先生作为一个闭塞地区的青年有机会能出国留学,应该说还是幸运的,至于战争时期到敌对国去是不是就是有问题,我看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或者暗示。两国交战期间,正常的民间往来还不至于是有罪吧,如果我们统计二战期间敌对国相互交往的民间人士的人数,会发现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这一点上,王鸿飞研究员强调说刘源张先生是自愿去日本不知道是何意?” 学弟在这里是指我在《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博文中的下面这段话: “1942年,刘源张先生17岁,在青岛被日本人选送到日本学习。1942年是冯小刚拍电影表现1937年以来一直是日占区的河南延津县大饥荒的那一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酣。他来先生这个时候自愿去日本学习(应该是从中学开始学习,他1946年才进入日本大学,1949年大学毕业),和1928年吴清源去日本学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他在1949年从日本去美国学习,到1954年离开美国,大学毕业后Berkeley 5年时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也是一件有悖常理的事情,不知道中间还有些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故事。他能在1942年选择去日本,又在1956年选择回到中国大陆,这也是我个人觉得难以完全理解的事情。” 《刘源张院士的博士学位》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786637.html 在公开的资料中,刘源张院士对于他自己为何在一九四二年到日本学习,有两个互相矛盾的说法。一个是“被迫说”,一个是“自愿说”。 刘源张院士的“被迫说” “被迫说”可以在中国作家网2011年11月22日上的报道《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中看到。上面是这样说的: “1941年9月,16岁的刘源张考入燕京大学机械系。入校三个月后,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封闭学校,刘源张被迫回到家乡山东青岛,在一家药厂里当学徒。 “1942年,青岛经营橡胶工业的一位日本企业家将他强制派往日本长崎就读,当时日本宪兵队来抓人,说只去半年,但一去就是15年。” 中国作家网2011年11月22日报道《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之父》连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11-22/59139.html 研究和描写燕京大学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的书籍和文章不少。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12月8日就在北平把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给关了,把校长司徒雷登和几十个教授学生抓了起来,送往山东潍县的集中营关押,燕园被改为日军的伤兵疗养院,直到抗战结束。要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去看四川老乡笑蜀2007年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坚守沦陷区 抗战中燕京大学的中外教师们》。这篇文章最后说道: “而被赶出校门的燕京师生,也并没有惊惶四散。他们满怀仇恨,按照他们敬爱的校务长构思的旅程,彼此提携,一群群一队队,从开封向西,渡过黄河;然后转道郑州至洛阳,由洛阳辗转前往成都。 “燕京大学的三角旗因此屹立不倒,不出一年,即1942年11月8日,盛大的燕京大学复学典礼便在成都隆重揭幕。几代中国学人,中美两国学人,重新汇聚燕大校园,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奋斗。” 笑蜀南方周末文章《坚守沦陷区 抗战中燕京大学的中外教师们》链接: 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701/12/t20070112_10066378.shtml 幸运的是,1942年11月8日在成都复学的燕京人里面没有1941年在北京被迫中断燕京学业的刘源张先生,因为按“被迫说”,他当时已经被日本宪兵捉到日本长崎去读书了,否则未来的新中国就会少了他这个所谓的“中国质量之父”。更为幸运的是,1945年8月9日美国人日本长崎投原子弹的时候,他已经转战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高松,否则未来的新中国也会少了他这个所谓的“中国质量之父”。 Hallelujah,这些都是未来中华民族得千恩万谢的来自神的恩典! 刘源张院士的“自愿说” 在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转载的《人民画报》2013年对刘源张院士的采访报道《刘源张:中国“工厂大夫”》中,对于刘源张先生如何在1942年“自愿”去日本留学的缘由有以下生动的描述: ““刘源张”这个名字缘于他出生后从父亲张家过继到了外祖母刘家。从小受到“忠孝仁义”的教育,对刘源张影响很深。当年,中学时代的校长受日本企业家所托,要挑选两个人才到日本留学,中日正交战,无人愿去,出于“讲义气”,刘源张答应“帮忙”,只在临行前一天才告知家人。本来约定的是只去三个月,没想到因缘际会,与家人一别竟是15年。在这15年里,他“无一刻不想回家”。” 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人民画报》报道《刘源张:中国“工厂大夫”》文章连接: 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236/2013-06/18/20130618095629654254560_1.html 按照这个说法,刘源张先生当年是因为“忠孝仁义”要帮中学时代校长的忙才到日本去学习的,他的同胞觉得那个时候去日本是被迫的,他自己在那个时候去日本却的确是自己愿意的,尽管他一开始以为自己只是去三个月。后来因为“因缘际会”,不得不阔别家乡十五年,而在这15年里,他“无一刻不想回家”。 陈安学弟据说是山东乡下来的,也许可以自称是“一个闭塞地区的青年”,如果“有机会能出国留学,应该说还是幸运的”。不过他作为山东人,应该不会不知道刘源张先生当时所在的青岛,一直就是繁华的大都会,并不是“闭塞地区”。不过他也许说得对,刘源张先生当时可能的确对能够到日本去学习会感到和学弟一样觉得“幸运”。不然的话,刘源张先生可能就会很不幸运地跟他的那帮被赶出燕园的同学们一样,不得不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1942年底到几千里之外的成都去复学了。 温故一九四二 自从2012年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里面把河南黄河以北自一九三七年就被日军占领的延津县改编成了黄河以南的国管区以来,一九四二年发生了些什么,就已经成了真相难明的罗生门。 《一九四二和一四九二》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640234.html 更为罗生门的是现在刘源张院士一下子就对一九四二年在他身上发生的从山东青岛到日本留学的同一件事请给出了两个很不相同的说法。在罗生门电影中,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 “盗贼多襄丸,武弘之妻真砂,召唤武弘灵魂的灵媒及目击证人行脚僧及发现金泽尸体的樵夫壳等人以四个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各自说出供词” 。 尽管这几人之间的供词相互矛盾,但他们自己的说法还是一致的。现在刘源张先生这件事情上,他自己一个人就已经有了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难道还有比这更罗生门的事情么? 有意思的是,林中祥兄还对老先生过世之后不能进一步为自己辩解深表遗憾。如果再让他老先生继续辩解下去的话,这麻将桌子上不就成了一人轮流摸四家,回回都自摸了? 百度百科《罗生门》词条连接: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8002/9020742.htm 抗日战争时期赴日留学的历史咋说 事实上,关于1942年日战区赴日留学问题,已经有不少根据史料进行的研究,基本的事实还是很清楚的。华中师范大学王奇生教授在19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1992)和《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1995)两本专著中,就对抗战期间日本政府、伪满洲国政府和汪伪政府选送日占区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历史史料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百度百科有关王奇生教授的信息网页连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5591.htm 在1997年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期刊上的论文《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中,王奇生教授对“沦陷区伪政权留日教育政策的实施”,“战时留日学生的心态和处境”,和“战后留日学生甄审”等方面的资料和历史进行了讨论。文中说: “对战时留日学生, 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就日伪政权派遣留日学生的主观动机而言, 无疑是想养成一批“高等汉奸”, 但客观效果与其主观动机并非一致。战时留日学生人数众多, 成份复杂, 势必贤劣杂处, 良莠不齐, 其中产生少数认贼作父的汉奸走狗亦不足怪,但不能因此而将战时留日学生作为一个亲日群体而笼统加以摈弃。 ”祖国在抗战, 同胞在流血, 在这种时候负笈敌邦, 固然不是一个热血青年的明智选择。但当时大片国土沦丧, 沦陷区青年学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入虎穴, 也是一种非常时期的无奈选择。” 深入虎穴,多么悲壮的行为啊!王奇生教授这样的总体评价应该还是公允和客观的。鉴于刘源张先生一再表示他自己在日期间“无一刻不想回家”,初看之下,将他归属于“沦陷区青年学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深入虎穴, 也是一种非常时期的无奈选择”,想必任何正常人都不会有什么意见。不过真实的事情并非总是一厢情愿的如此简单。 CNKI机构管在线《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论文信息连接: http://lib.cnki.net/cjfd/KANG702.008.html 《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论文pdf下载连接: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zyqk/2010/12/201012101148425089.pdf 2003年钟春翔在《抗日战争研究》中的论文《抗战时期的山东日伪教育》中,对1938-1945年间山东日伪教育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确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加强日语教学”,“片面鼓励赴日留学”,“严密控制师生”,“新民会主持下的社会教育”。在“片面鼓励赴日留学”一节中,论文中写道: “1941年5月伪省政会议通过《山东省考选留日学生暂行规程》, 留日学生分公费生30名, 每年6- 10 名, 补助生50 名; 自费生无定额, 修习理、农、工、医4科, 由省公署和驻日办理留学事务专员分别办理。前者考选公立或已立案私立专科以上、高级中学或同等学历毕业生, 后者考选已在日本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肄业的学生。对已受其他方面资助,即兴亚院等特务机关补助的留学生, 公费生由本省补助, 补助生、自费生也可适当补助, 考试事宜由伪教育厅组织考试委员会办理, 每年自6 月1 日起至7 月15 日止, 投考学生除呈缴履历书、毕业证书、成绩证明书、身份证明书外, 还须呈缴报考志愿书和誓愿保证书, 考试科目有国文、日文、数学、史地、理化, 进行体格检查和口试。留学科目及年限每次考试时临时规定。被录取公费学生给予治装费和川资200 元。留日学生须在两个月内赴日, 到驻日办理留学事务专员处呈请注册, 持其核发入学介绍书, 6 个月内入校学习, 并将校名、校址、学习科目、修业年限报省公署注册。每学期成绩须按时报告, 学习科目不得自由变更。留学期间公费生每名每月80 元, 补助生20 元- 40 元, 毕业后如欲继续研究或升学,要先呈由办理留学事务专员转函省公署核准。学业结束后, 应于一个月内, 到省教育厅报到, 交验毕业证书, 呈请注册, 在本省服务年限至少不得短于领费年限。留学生如品行不端, 患有重病或成绩不合格, 最重要的, 如违反教育宗旨者,即违悖亲日政策, 则追回所有学费, 勒令回国。” “1941 年第一届考选日本公费生8 名, 辅助生5 名。1937 -1941年来共选派留日学生54 人, 此外还有由伪山东省公署转请核发自费留学生3 人, 除由日本外务省每名每月补助50- 55 元外, 由伪省公署补助15- 25 元, 补助生40 元, 公费生80 元。1941年奉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命令, 留日公费生补贴百元, 补助生50 元,而当时省立中学教员最高工资不过伪币140 元, 最低不过五六十元。小学教员待遇更低, 两相对比, 留学生待遇之优厚为历史旷见。 “1942 年8 月招考第二届留日生, 录取公费生7 名, 补助生3名, 由日选拔补助费生1 名。山东还代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考取留日生2 名, 次年录取2 名。1943 年7 月招考第三届留日学生, 录取公费生5 名, 补助费生2 名。经伪公署议决, 由日选拔公费生2名, 补助生1 名。 “片面鼓励赴日留学, 大力提高留日学生待遇, 其目的不过是培养亲日中坚分子, 为日军统治山东奠定人才基础。” 钟春翔《抗战时期的山东日伪教育》论文pdf下载链接: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zyqk/2010/12/201012031614401548.pdf 根据这篇论文中的信息,抗战期间山东省日伪政府对于赴日留学的事务,并不是像陈安学弟想像的那样无章可循,好像你情我愿就可以私定终身了。 至于刘源张先生于1942年赴日留学,究竟是属于这里面的公费生、补助生,日方选拔的补助费生,山东代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考取的留日生,需要查阅相关档案材料才能知道。根据刘源张先生个人的叙述,不论是“被迫说”还是“自愿说”,他是由某个日本企业家出资选送到日本留学的。因此,他最大可能是属于自费生,这样的话需要参加由伪教育厅考试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并且也可能得到资助。 按照刘源张先生的上交中国工程院的个人简历,他于1942年3月至1945年2月在日本国长崎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工程,于1945年2月至1945年8月在日本国高松经济专门学校学习管理工程,1946年4月至1949年3月在日本国京都大学学习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这期间,如果他自己是他说的那样“无一刻不想回家”,按照规定,他应该可以在1945年2月结束长崎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时回到青岛。可是他却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高松经济专门学校学习另外一个学科(管理工程)。1945年8月日本败投降之后,他有更好的机会离开日本回国,但他却在1946年4月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念大学。看来他真是求学愿望过于强烈,以至于“无一刻不想回家”都无法阻挡他在日本继续求学的脚步。而且,据说他老先生还坐过日本宪兵的监狱,如果真要是政治问题而不仅仅是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话,他又是怎样传奇似地逃过了被遣返回到“无一刻不想回”的家乡的厄运的呢?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据说彭桓武先生说过:“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不管刘源张先生在1942年3月是“被迫”还是“自愿”前往日本留学,如果他“无一刻不想回家”的话,他在以后的几年,尤其是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后,都有无法拒绝的理由和机会回国。 1945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国民政府一方面开展遣返日本战俘和日侨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开展将滞留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接运回国的工作。2002年台湾《国使馆学术集刊》上有一篇论文《戰後初期我國留日學生之召回與甄審(1945-1951)》(作者林清芬)就专门描述了当时滞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情况,这些接运、召回與甄審工作即使在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之后也在继续进行。论文中说: “1946 年 9 月,中國駐日代表團張鳳舉電呈教育部,略以留日學生經費事,代表團要求日方墊款日金 2 千萬元,三月來交涉結果,希望甚少。而日方貸費,業已停止。諸生困難萬狀,迫不及待。代表團復限於經費,無法救濟。不得已,即日起籌備遣送回國,總計學生 1 千 1 百人,內臺籍 7百人。預計至遲次年 2 月內,遣送完畢。其返國就學辦法,除臺籍學生擬請分發國立臺灣大學外,餘應如何辦理,請教育部儘速電示。 ”1946 年 11 月 25 日,教育部長朱家驊指示駐日代表團關於召回留日學生一案:(1)自願自費繼續留日至畢業時為止者,聽便。(2)無力繼續留學及自願歸國轉學者,准其回國,照規定自行投考。(3)無力自行返國者,呈請行政院,設法令搭船或撥款資送回國。(4)臺灣及東北籍留日學生,可各回原籍經甄審入學。17教育部再呈行政院催請核示,並分函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長春大學、國立瀋陽醫學院、私立東北大學、私立遼寧醫學院及國立東北大學,預為準備。 “1947 年 1 月,國民政府頒布「留日學生召回辦法」。此法共 9 條。第 2條規定留日學生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召回之:(1)學業已告完成或已告一段落者;(2)無力自行繼續留學者;(3)其他特殊原因者。第 3 條是有關交通工具和川資的問題:規定應行召回之留日學生,由日返國之交通工具,由教育部統籌之,其無法自籌川資者,得向教育部申請予以補助。第 4 條是有關救濟費的問題:規定應行召回之留日學生,在未返國前,因匯兌不通或津貼不足,所需之生活費經查屬實者,依照實在情形,按月核給救濟費,救濟期限至各該生離日返國時止。第 5 條是有關應行召回之留日學生不遵守本辦法之規定返國者:停止核發其救濟費,遇必要時,得勒令返國。” 台湾《国使馆学术集刊》文章《戰後初期我國留日學生之召回與甄審(1945-1951)》pdf下载链接: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caab370e-53fb-4fc6-ac61-a4c59d8602dc/65fd0712-0bbe-4203-8fc7-bc585a710b67_ALLFILES.pdf 1945年8月至1946年4月期间的八个月期间刘源张先生在日本的情况,在他的简历中没有提及。在这八个月的时间里面,日本经历了战败投降到逐步被美国军事占领的过程。在此期间,刘源张先生作为一个在日本的外国人,如果没有受到中国政府的救济或者是美国占领军方面对战胜国中国公民的救济,那就是受到了日本民间或者政府的救济,或者是靠他自己的才干在打工养活自己。不管怎样,他于1946年4月幸运地进入了日本国最好的国立大学之一京都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继续在日本深造,他的生活来源和资助应该都没有问题,所以那个时候中国国民政府接运滞留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工作与他毫无关系。他“无一刻不想回家”的中国梦居然没有因为祖国政府的帮助而实现,到底是因为他身在京都大学这样毫不闭塞的地方,也完全没有机会了解国民政府在留学生和华侨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呢,还是因为“此间乐,不思鲁”呢,后人不得而知。还有一个可能也许是他在1946年已经预测到了1949年国民政府会从大陆溃败,要等待着新中国成立之后再回到自己“无一刻不想回家”的故乡。 就这样,刘源张先生从1946年4月至1949年3月在京都大学读完了经济学本科,又继续留在京都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学直到1950年3月。从1950年3月到1950年12月期间,他的简历没说在干什么,到了1950年12月他到了美国进入UC Berkeley,于1954年月获得了现在看来并不存在的运筹学博士学位。在1950年3月到1950年12月期间,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美国军队已经打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已经入朝作战,将美军往南驱赶。在这期间,邓稼先一路向西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立马就跑回祖国了,张存浩没得到博士学位也一路向西从美国跑回祖国了,可是那个“无一刻不想回家”的刘源张先生却在这个时候一路向东,到美国UC Berkeley去读那个现在看来并不存在的博士学位去了。 学弟眼中的激情人生 我自从十年前偶然接触到刘源张先生的故事之后,就一直对其匪夷所思的传奇性惊叹不已。我之所以会觉得这个故事藏在心里不吐不快,是因为我与学弟不谋而合地觉得它其实比任何电影都要引人入胜。不过,我的疑问总是要比学弟的钦佩要多得多。 我希望学弟能够告诉我,他认为一九四二年他那个十七岁的山东老乡的激情人生里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我一直不解的是,有些人和学弟一样,对于和平时期中国学者到外国滞留不归觉得人家人格猥琐,甚至会义愤填膺,却对抗战期间无故到敌国日本留学滞留不归能够轻易理解,并视为激情人生。我也希望学弟能够告诉我,怎样才能玩好这种双面神的游戏。
个人分类: 奇闻逸事|15763 次阅读|53 个评论
从苦难中走出——评影片《一九四二》
热度 2 hcrm 2013-2-11 21:22
如果说要给中国的哪部电影打分,我愿意给《一九四二》打十分,并向我所有的朋友推荐此片:这是我若干年中看到的最有力度的一部电影。 无论编剧刘震云还是导演冯小刚,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们的作品《一九四二》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片以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为背景,沿着 千百万民众外出逃荒 这条主线,或明或暗地穿插进时局的变幻,构建起了那段历史的“全视角”。 一、逃荒的人流 这是一股由中原大地汇聚起来的人流,他们忍饥挨饿、习惯性地向陕西逃荒,其中有地主老东家一家,长工 瞎鹿 一家和 栓柱 这些代表人物。老东家 范殿元 家毁儿亡,他都没失去希望,叫上长工 栓柱 赶着马车,携老伴、身怀六甲的儿媳与女儿踏上了避灾之路。而实际上他遇到的尽是灾难,老伴、儿媳相继饿死在逃荒路上,女儿为求活路卖掉自己也无济于事,连才出世的孙子也最终没了,剩下他孤身一人。长工 瞎鹿 为寻丢失的驴子被人打死,他媳妇为给孩子一条活路,半路与栓柱做了一夜夫妻,将自己卖掉换粮。而栓柱最终也弄丢了孩子,死在日本人的军刀之下。这一路走来,一千多万的逃荒人群,死了约三百多万,沿途尽是横躺的尸体。 二、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 这时候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在做什么呢?用一位国军将领的话说,就是“ 国家贫弱 , 只有甩包袱 , 才能顾全大局 ”。直到大饥荒被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时代》周刊曝光,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才开始调粮赈灾。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就是河南省主席 李培基 ,蒋介石派他去做什么?安定局势,应对处于天灾人祸之中的河南灾荒。结果是给了八千万斤粮食,牺牲了三百多万灾民的性命。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也开始“救灾”了。 三、神与美国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当初老东家 范殿元 家被灾民捣毁,中国神父 安西满 就宣扬是其不信教的原因。而跟随着广大逃荒的人流才走了一半, 安西满 就问传教士 梅甘 :人间的这些事主知道吗?主为什么战胜不了恶魔?就连美国记者白修德回国后,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失业了,一九八六年在纽约逝世。 把这三个层面的东西叠加起来是什么?苦难,中国人的苦难。 有人将《一九四二》与《泰囧》对比,称前者艺术成就最高,本可以创造票房佳绩,结果是后来者居上,《泰囧》赢得了观众。这在时下的中国其实并不奇怪,人们已然开始淡忘了过去,特别是那些苦难的历史。 这便是为什么开始我说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其实,一个民族的成长如同一个人的生长,总得面对自己不愿意回忆的过去,尤其是那段苦难的历程。《一九四二》只是我们民族苦难历史的一个缩影,或者说很小的一个片段。正因为今天的电影工作者花了前后十八年的时间,雕琢出来这样一部光和影的杰作,才能让我们又一次去回顾和反思,时感唯有当今这样的时代,我们方可以开放的视觉来审视自己。 《一九四二》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备现实的重大意义。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当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顽强的生命力,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赋予我们的特性,所以没有人能够真正打败我们,近现代史就是很好的例证,包括1942年。 我们从苦难中走出,不要忘却苦难,更不要重复苦难,这就是我对于影片的深切理解。 2013年2月11日 夜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37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九四二与王立军打黑
热度 2 sstone2009 2012-12-16 20:22
前天在北京看贺岁大片《一九四二》,影片反映了一九四二年,发生在河南大地的一场灾荒,导致一千多万河南人背井离乡,其中有三百多万人死难。灾荒、腐败、官僚、战争……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酿造了这样一起人间惨剧。 最近看见一些关于王立军打黑的“内幕”,有涉及一些警察的遭遇,有文强儿子的遭遇,有企业家的遭遇,有律师的遭遇。这些故事,就发生在两三年里,那时候王立军还是十足的打黑英雄,于是所有被“打”的人,都是黑的或者与黑的有关的。现在,这些故事的内幕被逐渐曝光出来,刑讯、无序、荒谬、不可思议……那些几乎无法想象的事情,原来还这样活生生地在发生着,可怕的是,曾经还被冠以“打黑”的名号。 一九四二与王立军打黑,相距数十年,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情,可是,当电影结束,我心情沉重地随着人流散场出来,我不由自主地想着了这些天看到的王立军打黑的内幕,这两件事就这样被我联系起来了,它们一并压抑着我,让我感到恐惧! 如果让我继续想象下去,我肯定会想到文学作品里看到的旧社会、战乱、文化大革命……我会想到我所能知道的一切恶。这样的联想,让我感到不安、害怕,这些年逐渐积聚起来的安全感,又在瞬间荡然无存。这种心理,一定是人们最不愿意存在的,可是当这样那样的时间,一旦落到自己身上,又该如何? 除非,这一切不发生!一旦发生,有谁可以抗拒? 但愿,社会的进步,终有一天可以让所有人可以坦坦荡荡地活着,不再去担忧一九四二与王立军打黑。
个人分类: 随笔|2046 次阅读|7 个评论
[战争][一九四二] [TS-RMVB国语中字][2012最新上映张国立陈道明
lcj2212916 2012-12-16 13:45
片名: 一九四二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主演: 张国立 / 徐帆 / 陈道明 / 李雪健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蒂姆·罗宾斯 / 张涵予 / 冯远征 / 张默 / 王子文 / 段奕宏 / 范伟 / 柯蓝 / 张国强 / 林永健 / 乔振宇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河南方言 / 英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2 -11-29(中国大陆) 片长: 146分钟 又名: 温故1942 / 1942 / 温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IMDb链接: tt2113822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故事 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张国立 饰)和佃户瞎鹿(冯远征 饰)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3631038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1029-1-1.html
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九四二》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好电影?
热度 1 pikeliu 2012-12-11 17:58
有朋友说,《一九四二》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好电影!你看过吗?我没看。计划着看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61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看电影《一九四二》
热度 3 jxz1963 2012-12-10 13:19
昨天下午,应朋友张先生之邀去北郊观看了冯小刚先生导演的最新电影《一九四二》,现在仅从记忆的空间寻找几个电影的片段: 1942 年河南全省大旱引起大饥荒, 110 个县受灾; 死亡人数,政府统计一千六百二十人。实际呢,三百万人; 当时河南省是 3000 万人,死 300 万人,大约是十分之一呀; 在 300 万死亡人群中有从火车上摔下来摔死的,有被日本人飞机炸死的,还有被冻死在半路上的; 在逃荒的路上有狗吃路边死人的现象,有 白修德的 照片为证; 什么都没有了,再走就喝西北风了。 你让我讨个活命,把我卖了吧; 一个女儿五升小米,小米都成了流通的货币,粮食可真值钱了; 你给我饼干,我跟你睡, 一条命就值两块饼干; 是不是世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主的旨意? ——灾难不是主的旨意,是恶魔的诅咒! 这儿的人,善良的人,为什么要让他们受到战争、饥荒的折磨,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 蒋介石怀念北伐时期:那时候没有负担,尽可以和民众站在一起; 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 ……在危险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日本人真是太恶毒了 , 他们居然给灾民发粮; 据东家说:想活命的都死了,不想活的还活着; 早死早托生,来生千万别再托生到这个地方; 国 民政府到底为什么要在丢了东北后,再丢河南? 一九四二,离今天有 70年了,70年的记忆对河南人来说是不堪回首的! 记住,咱们的老家在延津。 观看完电影,半天都吃不下饭,心想:现在的河南人可真是很幸福的,都是 1942 年后活下来的,他们真不容易呀!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363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战争][一九四二][中英双字清晰RMVB][2012冯小刚导演群星主演战
lcj2212916 2012-12-8 20:09
片名: 一九四二 又名: 温故1942 / 1942 / 温故一九四二 / Back to 1942 导演: 冯小刚 编剧: 刘震云 主演: 张国立 / 徐帆 / 陈道明 / 李雪健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蒂姆·罗宾斯 / 张涵予 / 冯远征 / 张默 / 王子文 / 段奕宏 / 范伟 / 柯蓝 / 张国强 / 林永健 / 乔振宇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河南方言 / 英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2-11-29(中国大陆) 片长: 146分钟,633.01MB IMDb链接: tt2113822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张国立 饰)和佃户瞎鹿(冯远征 饰)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3076163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59-1-1.html
1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九四二和一四九二
热度 24 hongfei 2012-12-7 16:58
一九四二和一四九二 2012.12.06 一四九二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的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一九四二年意大利人费米领导的科学家团队第一次实现了核反应堆中的受控热核反应。物理学家Compton向华盛顿方面报告这一历史性进展的暗语是:" The Italian navigator has just landed in the new world.(意大利航海家刚刚登上了新大陆。) " 按照新中国过去几十年电影或者文学作品的套路,一直都是共产党八路军(后来又加上了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从日本鬼子和投降派国民党手中拯救了人民,拯救了国家。现在倒好,人们发现在冯小刚的新电影《一九四二》(或者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中,是日本皇军从腐败无能和不负责任的国民党政府手中拯救了饥荒中挨饿受冻的河南人民,而且还根本没共产党八路军什么事儿。这个新大陆的发现,在日本人看来,恐怕真的算得上是和一九四二年和一四九二年的发现一样伟大。 可惜有一些历史学家并不赞成这个创造性极佳的说法。好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黄道炫就用史实写了一篇题为《日军拯救了河南人民:刘震云的心灵幻象》的文章来驳斥《温故一九四二》中对历史的人为演绎。 黄道炫《日军拯救了河南人民:刘震云的心灵幻象》文章链接: http://view.news.qq.com/a/20121201/000002.htm 最近,腾讯历史的《今日话题 历史版》中又有好几篇文章从史实来讨论电影《一九四二》中这种大胆而有突破性的历史观念。 腾讯历史『戳破《1942》里的伪历史』文章链接: http://view.news.qq.com/zt2012/1943wls/index.htm 尽管国人有喜欢历史演义的癖好,然而演绎的历史从来都是伪历史。人们在把历史演义和真实的历史混淆之后,其后果总会很不堪。 在2007年的博文《卢沟桥事变七十周年祭》中,我提到了在中国名校的学生之中很多人会认为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在先,而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在后者以普遍存在的现象。 《卢沟桥事变七十周年祭》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224 想来刘震云也是中国某名校的毕业生,他大概也可以驾轻就熟地同样选择性地搞不清楚他的老家黄河以北的延津县从1937年就成为了日占区,而不是国战区。在上周看《一九四二》年电影的时候,我不记得有逃荒的难民们从延津逃荒西渡黄河的桥段,那么难民们是怎么一路向西从日战区逃到黄河以南的洛阳城国战区的呢?文学和艺术的想象力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大概也不过如此了吧? 哥伦布和费米那两个意大利笨蛋是真的发现了新大陆。而冯小刚和刘震云这两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却发现,只要把地图像和面一样地糅一糅,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大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一九四二》真的是一部充满了艺术想象的有感染力的大制作。 王铮说:『电影《一九四二》是伪真相电影』。 王铮博文『电影《一九四二》是伪真相电影』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638989 俺只能说:李培基可以成为焦裕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个人分类: 大众评论|13585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一九四二》:谁把人民当包袱,人民就把谁当包袱
huangwd99 2012-12-4 22:04
《一九四二》:谁把人民当包袱,人民就把谁当包袱 作者 : 郭松民12/04/2012 00:44:30: 作为一个河南人,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反映 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电影《一九四二》公映的第一天,我就赶去看了。我最担心的是,拍贺岁片起家的冯小刚 可能不太适宜拍这种悲怆沉重的历史题材。因为从当年拍《甲方乙方》开始,冯氏一路走来,其作品的风格就基本是以调侃、“一点正经没有”为特征,他可能拍不 出这类题材应有的历史厚重感。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在观影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这种担心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 ——这样一部反映人间惨剧的电影,居然有很多很不适宜的“笑点”。比如在逃荒途中,一心想利用 饥荒传教的传教士安西满(张涵予 饰)发现一老太太死了,但却闭不上眼睛,便赶去给她做弥撒,他庄重地唱道“上帝就在你面前”,然后用手去合她的眼睛,抬起手来一看,死者依然双目圆睁,再 唱一遍,再用手去合,亦复如是,此刻影院里随即响起了一片轻快的笑声,一时间,悲剧似乎变成了闹剧。诸如此类桥段还有不少,是冯导担心观众过于沉重?抑或 仅仅是一种惯性?不解。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当然,有些 “笑点”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饥荒给民众造成的苦难。比如曾是大地主老东家(张国立 饰)的千金小姐,孤僻自傲的星星(王子文 饰),因为不堪忍受饥饿而主动报名卖身到窑子里。但当嫖客让她为自己洗脚时,她却因为吃得太饱而弯不下身子,甚至开始打起了饱嗝,这就是一种让人含泪的黑 色幽默了。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影片的另一个不足是缺乏阶级分析的视野,这当然不是冯小刚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近三十年来文艺作品的普遍现象。事实上,在整个民国时代,每到灾荒年景,地主 老财总是乘机压价兼并小自耕农的土地,军警、商人等也大批购进土地,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在许多地方,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 “铤而走险,夜集明散……甚至捣 毁乡公所、区署、群起暴动者,此种现象,遍地接踵发生”。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但在《一九四二》中,主角老东家 (张国立 饰)和其他农民一样完全成了灾荒的受害者,整个电影就是以老东家遭到灾民抢劫,儿子被杀,家道败落开始的,由于影片没有对老东家此前剥削农民的背景有任何 交代,反而把他和长工栓柱(张默 饰)、佃户瞎鹿(冯远征饰)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温情脉脉(比如他在逃难途中还拿出自己不多的余粮周济瞎鹿,不让他卖孩子),观众对他充满了同情。但是要知 道,在三四十年代,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土围子并且拥有武装护卫的地主,绝非一般富人,应该属于一方豪强,甚至是恶霸。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此外,影片在细节上也存在一些硬伤。比如在逃难途中,栓柱为了救回被国民党溃兵抢走的星星,胳膊上中了一枪,星星还为他包扎,但镜头一转,栓柱的臂伤竟奇迹般地消失了,老实说,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导演,冯小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很不应该。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不过,尽管影片在细节上存在种种不足,但由于在宏观上还是忠实了历史,因此仍然给观众留下很多发人深省的启示。在笔者看来,观众能够从影片中得出的最重要 的一条结论就是: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如果一个政权把人民视为包袱而不是依靠的力量,最终必将走上于人民为敌的道路,并为人民所抛弃。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十分耐人寻味:河南省主席李培基 (李雪健 饰)专程赴重庆面见蒋介石(陈道明 饰),打算向他报告河南的灾情。蒋对李的来意心知肚明,却故意安排在自己飞赴缅甸之前召见他,并让机要秘书向他报告一大堆“重大事件”,包括准备与罗斯 福、丘吉尔的会谈,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等,使李培基感觉“委员长要处理的每一件事都比我的事重要”,知难而退,蒋也就顺水推舟,乐得继续佯装不知道 河南灾情了。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这一细节虽属虚构,但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蒋介石的心态:出于对战争形势的悲观,他已经把河南当成一块随时可能放弃的领土,把河南灾民当成了一个给他带来拖 累的包袱,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蒋介石对在河南救灾毫无兴趣,他一方面尽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甚至故意让河南沦陷以便摆脱自己救灾的责任。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时任国民政府河南省建设厅厅长的张仲鲁老人回忆, 1942年夏,河南灾情初现,蒋介石便接到了军方密报,他随后第一时间赶往西安,召开紧急“前方军粮会 议”。在会议上,蒋介石宣布,本年河南军粮配额减为250万石,只是减少,却并没有被免掉,更谈不上开仓赈灾了。河南省政府随即指派大员分头出发,继续督 催军粮,因为他们知道,军粮,才是蒋介石最关心的。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在《一九四二》中,身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蒋鼎文,断然拒绝李培基减免军粮的请求,他说: “农民饿死了,土地还在;军人饿死了,国就亡了。”蒋鼎文的这句 话,是有所本的,它来自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关于河南饥荒的报道。白修德在采访时,发现农民在大批地饿死,而国民政府和军队却仍在不顾灾民死活横征 暴敛,当他就这一点提出自己的质疑时,驻防河南的汤恩伯部的一名军官告诉他:“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 国家。”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显然,在蒋介石集团的系统里,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军官,存在并共享着这样一种独特的逻辑:国家,可以以一种排除了老百姓的纯粹的土地方式而存在。军队的宗旨,不是保卫老百姓 /国民,而是保卫土地。如此,老百姓就成了军队的累赘,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成为军队的敌人。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理解了蒋介石集团的这种逻辑,我们就能够理解, 1938年6月,蒋介石为什么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决定“以水代兵”,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任由汹涌 的黄河水奔腾而下,夺淮入海,却不向下游老百姓发出任何疏散的警报,致使89万民众在水中丧生。黄河水退后,形成了一片长达400多公里的黄泛区,豫东平 原的万顷良田沃土变成了沙滩河汊,无法耕种,另有大片土地变成了贫瘠的盐碱地。此后黄河水连年泛滥,频繁决口。黄泛区土地经过大旱炙晒后,又变成蝗虫迅速 滋生的温床,为1942年的大饥荒种下前因。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在《一九四二》中,河南的灾民在地狱般的处境里辗转挣扎、死亡于沟壑,蒋介石却在重庆忙于作秀。他接见、抚慰几个由阵亡的高级将领遗孤组成的 “童子军”, 邀请其中一个春节的时候到家里过年,同时却任由成千上万同样年龄的河南儿童成为饿殍。国民政府的官员最关心的是如何能让重庆市民整齐地喊出 “welcome!”,以取悦于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但对赈济河南的灾民毫无兴趣。据史料记载,1942年10月上旬,河南省赈济会推选代表到重庆,请求 国民政府免除灾区征粮数额,蒋介石不但不见他们,而且还不让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10月20日,国民政府派张继、张厉生等到河南勘灾,他们回来后也承认河 南灾情很严重,但仍然没有引起蒋介石的重视,直到白修德的报道引发了美国舆论的哗然,国民政府才拖拖拉拉地着手救灾,可这时,超过300万河南民众已经被 活活饿死了。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人民才是力量之源,在他 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指出“战争伟力之最 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唯一宗旨。1943年春,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陕甘宁边区,仍 然接受了近万名河南灾民,在晋冀鲁豫边区,仅太行、太岳两区的就接受25万多河南灾民。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事实上,当时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遇到的粮食问题,比国军要严重得多,但毛泽东选择的解决方案,不是 “饿死老百姓喂饱军队”,而是“大生产运动”,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每年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自己生产的就达1500万公斤,大大减轻了边区了人民的 负担。1942年,陕甘宁边区也遭受严重旱灾,受灾面积856185亩,损失粮食79720石,受灾人口352922人(边区政府民政厅:《陕甘宁边区社 会救济使用概述》),但却完全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net" 蒋介石以及国军对人民的态度,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在 1944年日军发起的豫湘桂战役中,向豫西溃退的国军有5万多人被愤怒的农民缴械,有些甚至被活 埋。1944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豫湘桂战役为什么失败?》的社论,指出“军队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军如寇仇”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 因。而蒋介石最关心的军粮,则通过汤恩伯之手转交给了日军——日军占领汤恩伯部的军需仓库后,发现里面囤积的面粉就有100多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 用。在抗战胜利后展开的国共内战中,蒋介石美式装备的数百万军队不旋踵即风流云散,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在《一九四二》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蒋介石曾无限感慨的缅怀起北伐时 “事事皆顺”的局面,但最终也没有想明白这样的局面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蒋介石没想明白的事,后人应该想明白,我以为! 来源: http://bbs.m4.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00665highlight=
个人分类: 文化|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一九四二》是伪真相电影(有补充)
热度 73 王铮 2012-12-4 08:33
电影《一九四二》是伪真相电影 时下,电影《一九四二》正在走红,作者宣称要把历史真实地告诉后来人,然而当我看了电影,我感到,电影告诉我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后面的伪造。在电影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为救灾镂心呕血,国军将军蒋鼎文不顾灾情乘机敲诈。而历史的情况相反,灾害在 1941 年已经呈现,李培基不予理睬,直到 1942 年 9 月才上报灾害,而且谎称只死了千人。蒋鼎文,三次呈报灾情,由于没有省政府的呈报反而遭到谴责。蒋鼎文只能下令自己的部队每天每人减二两粮救灾。 这里是凤凰网的一段经过考证的文字: 1 、河南省政府早有瞒报历史 1941 年河南大面积遭灾,而这一年河南摊派的军粮按额完成,粮食部长徐勘在 1942 年 10 月中旬召开的参政会上,报告了 1941 年度的征粮成果,报告中提到,这年的征实征购成果颇为优良,全国 21 个省区中照核定数额收者就有 11 省,而其中就有河南。 1941 年时河南的灾情就已很严峻,李培基等只是消极的坐等灾情好转,既不抓紧救灾,又不及时请求中央救济。到 1942 年二麦歉收之后,秋收又告绝望,李培基却向中央报告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另据国民政府农林部、粮食增产委员会统计, 1942 年河南的稻谷收成(秋收)在四成上下, ] 而实际收成仅有一二成,这个数字是根据河南省政当局所报得来,可见河南省当局并没有据实上报灾情。 …… 时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的杨一峰晚年的一段回忆印证了河南省政府的瞒报事实。杨在 1942 年秋由河南省赈济会推举,同刘庄甫、任兆鲁一行三人,代表河南各界前往重庆报灾。据杨回忆,他们“在重庆查出了当时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向中央所呈送的报告,说河南的粮食收获还好。” 时任河南省粮政局秘书的于镇洲也有相似的回忆:“弟供职省粮政局,驻鲁山康庄,亦为灾情严重之区。弟为报灾事,屡向卢局长郁文建议,应速将真实情况转报中央,但均未被采纳。“ 2 、河南驻军三次向蒋介石上报灾情 河南地方当局未向中央报告灾情严重之前,河南驻军怕影响军粮供应,早早将灾情的严重性如实报告给了重庆方面。 1942 年 8 月 14 日,汤恩伯致电中央赈委会委员长孔祥熙、代委员长许世英称:“查豫东各县上年荒旱,颗粒未收,街(蝗)虫遗卵,今春孵化蔓延之速,势若燎原……迄今各该县秋收绝望,民命堪虞,数百万灾黎鹄待赈济。 1942 年 9 月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在赴西安参加军事会议时,也曾将灾情实况面报蒋介石,因所报与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相左而受到训斥。而之前,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重庆向何应钦报告灾情时,何说,灾情是不能随便报的,鄂西有灾,因为地方政府有报告,河南方面未见地方政府报告,何来的灾情? 被蒋介石面训,使得蒋鼎文对河南省政府万分恼火。后来蒋依据李所报田赋征实数目向各地征购军粮时,发现各地粮仓为空,查明缘由,才知各县都是根据往年情况先报收成后征田赋,而按照 1942 年全省实际收成,完成军粮任务有很大难度。购不到军粮的蒋鼎文气急败坏,“将当时的河南财政厅长和粮政局长扣押起来”,当时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只是管军事,征粮则是河南省政府的事;明知道河南缺粮,省主席却报告河南的收获还好,使我不能向他处求粮”。这一插曲也从侧面说明李培基确实没有将灾情如实上报中央。 与事实相反,在电影里蒋鼎文、李培基的形象被颠倒了,杨一峰被丑化(所谓民政厅长老方)。为了为李培基不报灾情开脱,电影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间提前。电影出现中国军队拒绝灾民入陕西和侵华日军鉴定救灾,恰恰没有八路军太岳军区接受灾民的故事。作者可谓费尽心机。 《一九四二》为什么要颠倒篡改历史呢?一种可能性是根据冯玉祥对蒋介石的指责,另一种可能是李培基 1949 年后参加了人民政协,蒋鼎文则去了台湾。可能二战兼而有之。还有就是因为蔑视中国军队的习惯。中国文艺作品,长期以来用政治标准改写历史,把“正面人物“无限拔高”,把“反面人物”肆意歪曲,就是江青“三突出”那一套,其实,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文风,因为这样使人得不到历史动力学的科学的结论。这里的一个典型是对林彪的歪曲,有一篇文章说林彪的大女儿从俄罗斯回国,对林彪说:“爸爸,我爱你。”林彪不懂俄语,结果被叶群翻译为:“爸爸,你是坏蛋。”其实林彪在苏联待多年,参加苏军参谋部,而且向留学生孙示爱,“我爱你”应该是听得懂的。再有,把毛泽东错误估计中苏边境形势后把干部送往外地的决定,说成是林彪的一号命令,其结果不仅是掩盖一个错误,而是抹杀一段历史,使我们的发展的得不到历史的借鉴。科学发展,就要科学地看待历史,而科学地看待历史就要追求真相。像《王的盛宴》胡说八道地认为得不到历史真相的想法,是肤浅文人的想法,因为历史是可以考证的。 河南 1942 灾情的恶化,实际上是因为国民政府没有民主机制,一党利益独大,领袖独裁,领袖人物凭感觉斥责而不是调查,这就是独裁的结果。当时,李培基之所以迎合官场、报喜不报忧,蒋鼎文之所以不敢坚持真理,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恶果。国民党作为革命党在掌握政权后被自己的利益追求腐化了。作为对比,美国《时代周刊》坚持自由民主原则,报道灾害真相,才最终促成救灾。电影里有个重要情节,蒋介石为了救灾也为了维稳,开始惩治腐败,杀了三个人。可是蒋介石完全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民主,国民党靠它的监察委员会解决反腐败问题而不是靠民主、靠公众监督,结果反腐败只不过成为了派系斗争的工具,监察委员成为分享权力的另一类腐败分子,新揭发腐败分子不过给党脸上涂更多的黑。历史上,河南灾民向有关国外人士揭发灾情和官员失责,被政府强迫收回告状的材料,最后国民党只有连续失败。其实,民主才是最大的反腐败力量,不知道蒋介石先生去世时是否明白了这个道理。蒋经国先生是明白了,所以他的太子党上台实现不是立威,而是走向民主。电影《1942》没有这种深层思考,反而通过神父现象嘲笑了自由、博爱精神,不知为什么。这电影成为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思想败笔。中国电影带需要思想深入,需要批判精神,而不是哗众取宠了。同期的《少年派》表现的更多的是思想深刻,这大约就是中国大陆电影导演始终干不过李安的原因。电影里,演员演得很好,我只能说,可惜了。 电影《一九四二》是一个伪真相的电影,它走的是伪科学的思想路线,要促进中国发展,我们应该反对这种哗众取宠的伪真相电影。 来信照登 ———————————————————————————————————— 老王:《1942》的缺陷主要是哈日,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是因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才让李培基耽误救灾,接着告诉我们抗日的军事行动使得灾情加重。接下来用生动画面告诉人们,抗日军人是加重灾情的直接原因。而代表美国理想的神父是滑稽可笑的空谈家。最后是日本人救灾。这不是一般的和平主义思想,而是犬儒主义。不知道你怎么看不出。,
个人分类: 在历史中思考|30129 次阅读|112 个评论
1942年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2-12-3 21:38
【注:写完文章几天后陆续注意到网上有文章指出这部电影的一些内容歪曲了历史。虽然这种电影应该尽量忠实历史本来面目,不过,它也不是纪录片,而是艺术片,主题基本没有歪曲就不用挑剔了。】 昨天看过这部非常凄惨的电影,《一九四二》。对于那死去的三百万河南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是真正的世界末日:极度的自然灾害下,外敌入侵,政府无能又无德。信主的人指望着上帝,可是上帝又能够救助苦难的人们吗? 善良的人们啊,要居安思危,努力工作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渐渐地沉溺于安乐,甚至连谈论理想都怕被人嘲笑:这是啥世道啊。这种人根本就不可能去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更不用说任何程度的灾难。 理论上说,那种大饥荒大灾难再次降临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因此我至少要管好自己,努力工作 :-) 别人就算了,在这个网上提都不敢提。不过,现在很多人的自由观念真是有点过头了,乃至程代展老先生在网上的肺腑善言都可能遭受各种过分的非难。 理论上说,玛雅人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测也存在着一定的几率,尽管它可能是亿万分之一。最近买好去美国的机票,后来才注意到,机票上写的时间是12月21日:说不定那次航班成了诺亚方舟呢,谁知道啊,呵呵。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现历史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一九四二
热度 2 Zhanglincn 2012-12-3 17:32
如果一部影片能以悯天怜人的大爱情怀给予生命以最高的尊重,这部影片就值得一看。 电影《一九四二》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是错误的,中国人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先辈,自己生长的土地上不断涌现的一个个鲜活而不灭的代表人物。这些在历史时间的冲涮下依然还能够积淀下来而不断得到人民树碑立传纪念的不是某一个单一的神,也不是某一个万能的主,而是在过去的历史进程里中国人的祖祖辈辈不断涌现的杰出人物和他们身上一直被用来怀念和纪念着的大爱情怀,而在这一方生生不息的厚土上,中国人传承的是这些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的气节,坚韧的精神,不屈的血性和善良、慈悲的人性关怀。 1941 年河南就开始出现旱灾,加上此时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屠杀和掠夺,河南这片土地肥沃的中原之地,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这之后的 1942 年旱灾更加严重,河南南部的大部分土地依然颗粒无收,之后又遭遇一场特大的蝗虫灾害,刚长起的庄稼又被蝗虫啃食一空。 1943 年春,河南的修武、博爱、孟县等地,人们仅有的存粮都被吃空,路边的树皮草根,一切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都被吃完了。灾民们卖儿卖女,卖妻子,有地方的灾民开始吃死尸,后来发展到活人相食的地步。为了活命,大约 3000 万灾民,迫不得已离开家乡去寻求他们的生路! 河南的这一段逃荒史,其实和今天的许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过去曾经在陕西西安和宝鸡等地棚户区生活过的人们,他们的后代在今天是无法忘记这段历史的。 其实没有任何机构和政府的帮助,灾民逃荒的一路,就是一条死亡之路。所有人从家里出来都将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上帝,谁死谁生没有人会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一路往西走,去接受死神的考验。一路之上的道路两旁随处可以见到饿死的尸体,成群的野狗啃食着路人的尸骨,活着的人自己都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气去埋葬亲人。 电影一九四二再现了这段场景,而且再现了这些灾民的背后地方政府、军队、官员和奸商们的腐败和残忍,他们利用这些灾民的生存现状,谋求着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饿殍遍野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当然电影同样也表现了这些随时面临饿死不断失去亲人的灾民身上的善良和人性。 用一位传教士的话说:“河南历史上干旱的记载并不少,但饿死三百万人的惨剧却罕见。今天,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人祸是 1942 年河南大饥荒的主因。” 冯小刚依然用他特有的暗讽手法,再现了在国难当头和人们生存的困境下,国人所表现的虚伪、凶残和奴性。而在这些所有场景中,中国官商和灾民对自己同类生命的冷漠和外国记者对生命的尊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不同的文化所谋求的最后统一不是信仰的一致,而其实是对人权的尊重。 讽刺的是用电影中一位坐在飞机上的日本军官的话说:“ ….. 不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因为他们首先是人。”(原话记不清了)。单从这句话讲,当时的日本军官比中国官员更懂得人类文明的含义。 其实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说错了,他在听蒋委员长的秘书报告给蒋委员长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他要汇报的事情:河南饥荒,几百万人饿死。而不是去会见甘地,处理缅甸战事等等,在任何政治事务中对一个政府最重要的事只能是:人命关天才是大事。 脱掉虚伪的表演,面对现实和尊重事实,从内心实实在在地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民生,是我从电影《一九四二》中看到的中国社会应该发展的方向。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211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九四二 一个民族不该忘记的苦难
热度 4 Zhanglincn 2012-12-1 20:16
听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要在各地影院全面上映了,听到这个消息,和其他影片上映一样我没有多少兴趣,因为我没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冲动,还要专门赶到电影院,人挤人地排队买票凑热闹,何必这样着急,如果真是好片子,最多一年网上就会有,看看也就算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方便还不花钱,何乐不为? 但偶然上网,看了这部片子的介绍,从对冯小刚的采访中看到了冯导说的这样一段话:“ 我们是灾难深重的一个民族,很多灾难都被遗忘了,没有反省甚至不敢反省,回避提起,这是多么不应该,不温故怎么能知新?怎么能防止悲剧的重演?这部电影不仅可以告诉观众我们经历过这么一场灾难,还可以帮助观众从这场灾难中认识我们的民族性。不是我选择了一九四二,是一九四二选择了我。说一句让我有点害臊的话,我义不容辞是因为我还有那么一点良心,有那么一点还没变得冰凉的血性。” 看完这段话,我立刻决定我一定要在电影院里去看这部影片,我宁愿为这样的影片贡献自己的一份票房,没有别的,就为这颗没有变得冰凉的人性。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3551 次阅读|4 个评论
题外话: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简略观后感。
daradong 2012-11-29 21:11
题外话: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简略观后感。
刚刚去看了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发表一下观后感:说实话上次看非诚勿扰2较失望,觉得象说故事舌头打了结,没把话说清楚让人明白,武断的认为冯导江郎才尽。【一九四二】改变了我的看法:1.故事多且线路清晰,娓娓道来,让人回味。2.没渲染民族仇恨和挖掘国人丑陋,自然而然。3.平淡但不乏味,值票价啦~ Wellbuy澳洲团购 冯小刚拍了18年的一九四二
2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