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萤火一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昔日宇航强国神伤火星探测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12-9 15:14
本刊记者/李 娜 2011年11月9日,俄罗斯发射升空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及其所搭载的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未能按计划实现变轨。这条消息引发外界对俄罗斯火星探测前景的关注和担忧。 无法与“福布斯-土壤”建立联络 俄罗斯火星探测器9日并轨失败之后,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波波夫金当天对外发布消息称,“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当时仍然处于近地轨道,其主发动机一直没有启动,燃料箱也没有与探测器脱离。导致出现意外情况的原因显然在探测器的控制系统。俄罗斯航天部门还有3天时间对探测器的飞行状态进行调整。 但直至12日,据俄媒报道,尽管俄罗斯地面测控站已经发出两次联络信号,却仍未能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恢复联系,而与其“搭话”是挽救这颗探测器的首要步骤。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告诉《科技导报》,探测器实现变轨需要主发动机产生推力,将探测器的飞行速度提升至大于第二宇宙速度,至少11.6km/s,发动机不工作必然无法实现变轨。要想挽回局面首先要找到发动机不工作的原因。他分析有两种可能,一种来自发动机本身,探测器接收到了点火信号,但是发动机因本身故障无法点火。另一种可能是探测器根本没有接收到点火信号,这可能是探测器上的电源或控制系统的功能缺失,也可能是地面遥控指令上传但无法被接收等原因造成的。“从现在俄罗斯方面发布的消息来看,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 对于“福布斯-土壤”的终极命运的预测,舆论目前呈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探测器被修复可能性较小,另一种则略为乐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专家詹姆斯奥贝格表示,探测器没有显现发生过爆炸迹象,这是好消息,或许有机会挽回局面。据悉,向火星飞行的弹道窗口最晚必须在11月21日关闭,这之前只要发动机工作飞往火星还是可能的。而探测器电池可以持续3天,之后将启用太阳能电池板。 俄被指航天之路步履沉重 向火星发射的弹道窗口26个月打开一次,“福布斯-土壤号”原计划2009年发射,因为准备不足延期到今年11月。如果这次发射失败,不仅要承受经济损失,而且还要等到2014年才能再次发射,更重要的是会对俄罗斯的航天事业造成沉重打击。朱毅麟院士告诉《科技导报》,俄罗斯此前已经多次发射过火星探测器,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本来这次发射是希望能对近年来不太景气的航天事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但是现在来看不太乐观。 俄探测器并轨失败的消息传出,外媒纷纷喟叹昔日宇航强国的尴尬处境。德国《明星》周刊评论说,俄罗斯正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但似乎是不可能的,曾经的太空强国步履沉重。德国宇航网评论称,与中国几天前“神八”取得成功相比,俄罗斯这次引人注目的发射却让宇航大国悲伤。英国《每日邮报》写道,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太空项目达到顶峰之后,俄罗斯科学家一直梦想着探索火星。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使得许多人都认为,俄罗斯太空探索的光荣岁月真的已经被抛在身后。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感叹俄航天发射近年来一直不顺利,仅8月份就遭遇“进步M-12M”货运飞船以及“快车-AM4”卫星的发射失败。不过,据朱毅麟院士介绍,俄罗斯虽然在火星探测方面屡屡受挫,但是上个世纪在金星探测方面却连战连捷,取得了丰富的有关金星的科学数据。 美国领先,中国测控能力待加强 总体来说,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尚处于初步阶段。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到目前为止,成功率约为50%。美、俄、欧洲、日本都曾经发射过火星探测器,其中美国的成功率最高。 据朱毅麟院士介绍,在1970年代中期,美国就发射过两个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取样分析,传回了火星土壤分析等数据资料。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发射的“机遇”号和“勇气”号这一对双子探测器都成功着陆火星,在火星表面巡游探测,并且超期服役。此后美国还成功发射了“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凤凰”号等火星探测器,“美国未来还将发射‘好奇’号,这个探测器比以往的探测器都大,体积堪比小型轿车,将会承担更多探测功能、提供更多数据。在无人火星探测方面,美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改变了上一任总统布什的‘重返月球计划’,将航天活动的重点放在近地轨道以远的小行星和行星探测,尤其要加强对火星的探测,并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载人火星探测器。” 关于中国的火星探测,朱毅麟院士认为,以中国目前的运载能力来看,利用现有的运载火箭,发射一个1吨以下的火星探测器应该说没有问题。中国在深空探测的飞行轨道控制和远距离测控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主要是由于火星探测器离地球从几千万公里到最远时3亿多公里,探测器传回的无线电信号非常微弱,必须有直径达50—70米的大型天线才能接收到。据悉,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大型的深空测控站,这将为未来的火星探测器的远程测量与控制奠定基础。“此次如果俄罗斯最终失败,当然会对‘萤火一号’造成一些技术和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促进我国独立自主研制、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1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Nature和Science都报道这个
热度 1 yhy188 2011-11-18 19:59
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变轨失败
3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关“萤火一号”的部分资料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1-10 23:51
有关“萤火一号”的部分资料 1 . 未能如约奔赴火星,目前仍处于近地轨道。 北京时间昨天凌晨 4 点 16 分,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内部,由俄罗斯天顶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之后星箭正常分离,将探测器和上面级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然而随后不久,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波波夫金宣布,“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及其所搭载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没有按计划实现变轨,未能如约奔赴火星,目前仍处于近地轨道。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发布的消息,将“萤火一号”和“福布斯 - 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罗斯“天顶 -2SB ”运载火箭。按计划,火箭发射升空 688 秒后,“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与“天顶 -2SB ”运载火箭的第二级脱离。安装在“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将在此后启动,并通过 3 次点火将两个探测器送入飞往火星的轨道。全部飞行过程将历时 300 天左右。到达火星后,“萤火一号”将与“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分道扬镳,开始自主飞行,开展我国首次火星探测。 “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目前仍然处于近地轨道,其主发动机一直没有启动,燃料箱也没有与探测器脱离。导致出现意外情况出现的原因显然在探测器的控制系统。俄航天部门应该还有 3 天时间对探测器的飞行状态进行调整。 该探测火星计划是中俄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萤火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携带等离子体探测包、磁强计、掩星接收机、光学成像仪等四种探测仪器。“萤火一号”原计划 2009 年 10 月发射,后因俄方采集火星土壤样品的取土器需改进,研制计划推迟,发射随之推迟至今年。 目前,我国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嫦娥二号,今年 8 月 25 日进入太阳与地球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 L2 点。“萤火一号”的飞行距离大约是嫦娥二号的 200 倍,按计划将穿越 3.5 亿 ~4 亿公里 漫漫旅途向火星进发。 2 .“萤火一号”为何搭俄“顺风车”?“借船出海”能节省时间资金!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萤火一号”工程应用首席科学家吴季此前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在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深空测控网之前,借用俄罗斯的探测器一同飞往火星,并开展联合探测,可将我国科学家利用自主的探测数据、深入开展对火星研究的时间提前。 航天专家庞之浩也认为,我国作为探测火星的“新手”,“萤火一号”此番“借船出海”能节省资金、借鉴他国成熟经验,获得国外深空测控网的帮助。 3 .“萤火一号”探测火星一共分几步?“沉睡”到达火星后独立工作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按原计划,“萤火一号”的飞行大致有环绕地球、地火巡航、环绕火星三个飞行阶段。在到达火星之前,“萤火一号”的能量由“福布斯 - 土壤”供给,两者通过电缆连接,“萤火一号”将一直处于“沉睡”状态。 按计划,“萤火一号”随俄罗斯火箭升空后,将由“福布斯 - 土壤”带领,在距地面 200 公里 的圆形轨道飞行 4 小时,后变轨至距离地面 1 万公里 的过渡轨道,绕大椭圆一圈,经 26 小时的无动力飞行后,主发动机点火,两个探测器将彻底告别地球,进入地火轨道。 “这是一条双曲线轨道,飞行时间很长,大概需要 300 天。”经历 10 个月左右的联合飞行后,两个探测器将在火星引力作用下,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一起飞行 3 天后分离,“萤火一号”进入在轨测试和在轨运行阶段,太阳能帆板展开,并开始进行独立探测。 4 .“萤火一号”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如变成地球卫星将丧失作用 庞之浩说,之前也有过火星探测器经调整后重新入轨并成功的案例,但这样的案例很罕见。从目前的消息来看,“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进入地火轨道失败,尝试几次点火都不成功。以窗口期限、电池存量等考虑,它还有 3 天时间可以调整飞行状态。目前应该出几个方案,从可能性最大的方案开始实施。 如果不成,“萤火一号”就会跟着“福布斯 - 土壤”探测器一起绕地飞行,变成地球卫星,但其功能全部按火星探测设计,“如果变成地球卫星,也就丧失了作用。” 5 .“萤火一号”最大特色是什么?中国志在探索 火星空间环境 吴季曾坦言,从外表上看,“萤火一号”的显著特点是“小”。 其在技术上最大的挑战便是“小”,因受俄方发射重量的限制,“萤火一号”之轻,实属罕见。载荷小、距离远、任务重,“萤火”实为不易。 从轨道上看,与其他探测器大都在火星近地面极地轨道飞行不同,“萤火一号”计划沿近火点 800 公里 、远火点 80000 公里 、轨道倾角正负 5 度的大椭圆轨道运行。 庞之浩解释说,这与它肩负的使命息息相关。此前的火星探测,主要围绕火星上有没有生命、有没有水而展开,低轨道能更好地观测火星全球。“萤火”此行,主要为空间探测、大气探测而去,填补当前人类对火星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环境、太阳风等相互作用的了解空白。 “这个轨道设计很新颖,能让‘萤火’在与地球、与‘福布斯’之间发送信息时,信号的传输路径都切入火星大气层,这样一来,就能试验火星大气环境对信号的干扰。” 6 .火星为何被称为“航天器的坟墓”?从地球奔赴火星“道阻且长” 在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中,有无数“殉道者”。 庞之浩介绍,目前全世界已累计发射 41 颗火星探测器,只有 20 颗成功,胜算不到一半。 为何成功率如此之低?因这条路“道阻且长”。庞之浩说,此前失败的火星探测器,大都没能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或失去联系,或着陆失败。“萤火一号”此番行程,也面临众多严峻考验。 首当其冲的,便是远距离飞行,庞之浩介绍,地火轨道十分复杂,空间环境险恶,在这一过程中,探测器一方面因远距离飞行,信号强烈衰减,不能随时与地面保持联系,还随时可能遭受“空间碎片”、“太阳风暴”等袭击,旅途可谓荆棘遍布。 即使成功抵达火星轨道,危险也远未减少。因火星地表起伏大,磁场分布十分不均匀,给飞行带来不稳定因素,需时时调整。更可怕的是,探测器必须经历“长火影”考验,即在火星轨道飞行期间,长时间处于阴影区,没有光照,就没有能量源和热量源,温度降至零下 200 度,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冻死”。此外,火星风大、沙尘暴大,如果着陆,还要谨防动力装置被沙尘覆盖后掩埋,否则将寸步难行。 7 . 我国将于何时独立探测火星?后年独立发射火星探测卫星 据介绍,我国火星探测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实施火星环绕探测,并开展软着陆技术验证;第二步是实施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就位探测;第三步是实施火星无人采样返回。三步简称“绕”、“落”、“回”,“萤火一号”是第一步。 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院士今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我国计划于 2013 年,独立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卫星。 吴季说:“我国下一次探测火星将是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测,但也会同时邀请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共同为人类探测太阳系作出贡献。” 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此前表示,“中国目前已完全具备独立探测火星的能力,利用自主研发的测控系统,发射自己的火星探测器没有任何问题”。 8 .火星之旅我们还需做哪些努力?中国需建自己的 庞之浩介绍,独立探测火星,运载火箭首先需达到一定的运载能力,即第二宇宙速度 11.2 公里 每秒,方能让卫星挣脱地球束缚,奔向地外行星。 探月卫星只需达到 10.9 公里 每秒即可,相比之下,发射嫦娥二号的火箭,还需进一步加速。 对此吴季曾表示,我国目前火箭已有足够的运载能力。 此外,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深空探测网,而这是探测火星之必需,因为在航天器远距离飞行中,信号捕获与控制尤为重要。 庞之浩解释,就火星探测来说,因信号存在几十分钟的延迟,大大增加了飞行控制的难度。距离远、信号弱,就需要能力更强、范围更广的测控站,捕获飞行器发自遥远太空的信号,得知其运行状况,及时作出调整。“萤火一号”如果工作,数据的上传下达都离不开俄罗斯、欧空局地面站的帮助,但合起来也只能下载 5% 至 10% 的数据量。 据介绍,我国预计明年建成国内深空探测网部分, 2016 年建成国外部分,届时将用于支持我国将来的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其他深空探测任务。
个人分类: 其它|3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萤火一号将负责探测火星空间环境
alick1 2011-10-30 12:31
图为萤火一号和火星的模拟图 火星,当前国际深空探索中的最热目的地,即将迎来一位不到120公斤的小个子“游客”。别看它貌不惊人,却将为今年已屡创辉煌的中国航天史再添上绚丽的一笔。如果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让中国人在近地空间驻留更长时间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它则会把我们的视野带到更遥远的深空。 萤火一号,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已于日前成功运达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预计将于11月9日凌晨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 先遣部队,开启火星探测之门 自中国国家航天局2000年宣布空间科学成为我国民用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中国空间探测的步伐就从未停止,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月球探测工程先后上马并取得阶段性进展。8月25日,嫦娥二号卫星准确进入太阳与地球引力平衡点——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成为太阳系中飞得最远的中国来客,但这样的距离相对于萤火一号的旅程来说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后者将飞行约3.5亿公里,在此过程中迈出中国深空探测的重要一步。 在我国深空探测的整体设想中,火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探测对象。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萤火一号工程应用首席科学家吴季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科学家很早以前就有探测火星的愿望,并利用国外探测数据做了一些工作。由于第一次探测必须先用轨道器而不是着陆器进行围绕探测,因此,萤火一号可以被比喻为我国火星探测的先遣部队。” 火星探测难道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吗?还是蕴含更为现实的动因呢?吴季介绍,研究火星就相当于研究地球的历史和未来。地球虽然在太阳系中极为特殊,成为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但这种情况绝非一成不变。历史上,地球就曾出现过像现在的火星一样、异常寒冷的时期。作为地球的近邻,火星的地质环境和很多基本参数都和地球接近,面对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我们同样有理由发问:未来地球会不会变得太热,以致于海水都蒸发掉,成为第二颗火星?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比较其他行星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得到答案。 国际合作,探索火星空间环境 萤火一号这回是搭了俄罗斯的火卫一探测器“福布斯—土壤”的“顺风车”,据吴季介绍,俄罗斯科学院再次实施火星探测计划后,火箭留有一定的运载余量,于是主动邀请中国参加该计划并搭载一个微小卫星。对于中国来说,在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深空测控网之前,借用俄罗斯的飞船一同飞往火星并开展联合探测,可以大大地将我国科学家利用自主的探测数据深入开展对火星研究的时间提前。在此背景下,萤火一号应运而生。 萤火一号此次肩负的主要使命是对火星的空间环境展开探测。俄罗斯科学院宇宙空间研究所所长列夫·泽廖内近日表示,即将升空的俄“福布斯-土壤”和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帮助两国科学家加深对火星大气的了解,这将是人类首次利用两个处于不同位置的航天探测器同时对火星电离层和磁场进行研究。 吴季透露,自1960年以来,人类已经向火星发射了40多个探测器,其中15次成功进入了火星轨道,8次成功着陆,并释放了3辆火星巡视车。但是,这些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几乎都是追踪水的痕迹、发现生命信号,其轨道也大都是极轨圆轨道。只有俄罗斯的“福波斯2号”曾经对火星的空间环境开展过探测,但只工作了三个月就与地面失去联系。因此人类对火星的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环境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等都了解甚少,萤火一号正好填补了此项空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深空测控,面临3大严峻考验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李俊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发射萤火一号,技术验证或者说实验的成分更多一些,以便积累相关经验,为以后独立开展火星等行星的深空探测工作夯实基础。他告诉记者,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就像“老司机”一样经验丰富,萤火一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的问题应该不大,难题在于跟组合系统分离后如何开展深空测控和通信。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完全有能力研制出包括月球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在内的各类探测器。吴季坦言,萤火一号在技术上最大的挑战是“小”。受发射重量限制,萤火一号之轻,在人类历史上也属罕见。载荷小,距离远,任务重,萤火一号的火星征程可谓荆棘遍布。 挑战之一来自于7个长达8.8个小时的火星阴影,在此期间探测器将得不到来自太阳的能量,只能让部分部件进入休眠状态,届时周围环境温度低于零下200℃,萤火一号随时面临“冻死”的危险;其次,超远距离会带来信号衰减和传输时延等困难,更何况我国还没有覆盖全球的深空探测网,仍需俄罗斯和欧洲空间局的地面站帮忙分时段接收信号,但即使3个地面站联合起来,也只能下载萤火一号获取的5%到10%的数据;此外就是多星定向的问题,即往地球传送数据时要对地球定向、拍摄火星时仪器要对火星定向、太阳能帆板还要随时对太阳定向……这对探测器的姿态控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关。 火星探测大事记 1960年10月10日:前苏联向火星发射第一枚探测器,但这枚探测器连火星环绕轨道都没有到达。 1962年11月1日:前苏联发射了“火星1号”探测器,成功进入前往火星的轨道,但在飞离地球1亿公里左右时与地面失去联系,通常被看作是人类火星探测的开端。 1964年11月28日:美国“水手4号”开始8个月的火星之旅,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到达火星并发回数据的探测器。 1971年5月31日:美国“水手9号”升空,成为第一个火星轨道飞行器。它首次拍摄到火星全貌。 1996年12月4日:美国发射“火星探路者”,携带“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科学家根据发回的图片信息判定,火星曾经温暖和潮湿。 1998年7月3日:日本发射“希望”号探测器,成为世界上第3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但“希望号”于2003年12月9日被迫放弃。 2001年4月7日:美国发射“奥德赛”火星探测器,标志着美国火星探测计划重新启动。2002年,“奥德赛”发现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层中可能有丰富的冰冻水,但这一问题目前存在争议。 2003年6月10日:携带“勇气”号火星车的美国“火星探测流浪者”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04年1月3日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 2007年2月25日: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靠近火星飞行,顺利完成利用火星引力调整飞行速度和轨道的任务。 2007年8月4日:美国发射“凤凰号”探测器,它在火星北极区域登陆后收集了冰样,而且还发现火星表面土壤的化学成分与海水非常类似。11月10日后“凤凰号”与地面失去联系。 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4560.shtm 延伸阅读: 萤火一号11月8日到20日择机发射
个人分类: 航天 动力|1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研制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前升空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2-24 20:12
我国研制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前升空 根据中俄 2007 年确定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双方协议,将联合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进行探测。这项活动将于今年年底前实施。 中方负责研制:将在绕火星轨道上,对火星空间环境和大尺度地貌进行探测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萤火一号“工程应用首席科学家,吴季,介绍: “萤火一号”的重量只有 110 公斤 左右,是一颗微小的卫星。它虽然功能有限,却科学目标集中、重要,“性价比”很高。 它用来获取能源的,双向平衡展开的,太阳电池帆板,由于火星轨道附近的太阳光能量密度比地球低,而要比地球卫星的大一些。 从地球飞往火星的星际行程将长达 10 个月,最终将进入一个围绕火星旋转的大椭圆轨道,其远火星点约 80000 公里 ,近火星点约 800 公里 ,将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一个地球年,即:绕火星约 120 多圈。 太阳大爆发喷出的高能粒子流,会轰击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造成大量的卫星故障。而火星还没有像地球一样的磁场的保护,须解决带来更严重的威胁。 目前已经发射的大量探测器都没有针对火星的高层大气和电离层进行探测,或仅有一些片段的探测。 “萤火一号”是迄今为止, 瞄准火星空间环境领域的首个探测器。 主要开展对火星高层大气和空间环境,包括:磁场、电离层和各种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火星大气离子的逃逸率,火星地形、地貌和沙尘暴,火星赤道区重力场,的探测。 人类迄今对火星最关注的问题是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国际上的探测计划也主要是针对火星上是否存在水或者集中于探测生命迹象。 太阳系各行星与地球的相似性,火星名列第一。但是,人类对火星的大气环境,特别是高层大气和电离层,了解得并不多。 “ 萤火一号 ” 执行我国首个火星探测计划,在围绕火星的大椭圆赤道轨道上开展对火星空间环境探测,对火星的高空大气和电离层以及大气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区域实施全面探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飞往火星开展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技术准备。包括需要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将探测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 11.2 千米 / 秒,从而离开地球;需要对长达 10 个月的星际航行实施精确的轨道测定;需要对探测器实施巡航段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其在到达火星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实施超远距离的测控和通信,接收来自数亿公里远的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微弱信号。此外,还需要探测器具备很强的自主姿态控制和运行能力。 2004 年俄罗斯科学院决定再次实施对火卫一的探测。为了扩大这次试验计划的成果,俄罗斯航天机构决定让出部分资源,用于搭载国外探测器。在中俄合作的框架下,中国科学界获得了这一机会。 中俄联合火星探测计划可谓是两国目前合作深度最大的航天项目。 目前,我国也正在拟定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测计划,等待立项。
个人分类: 物理|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火星探测器已经注定要推迟到2011年发射
chenzhao 2009-9-22 10:46
美国行星学会(The planetary society)为俄罗斯火卫一-土壤探测器设计了LIFE搭载舱,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发射. 今天,从美国行星学会传来消息,他们接到俄罗斯航天局方面正式通知,发射将推迟到2011年. 因为从地球到火星需要利用霍曼转移轨道,导致发射窗口平均每26个月出现一次.因此,如果俄罗斯方面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没有准备好,就错过了2009年10~11月的发射窗口.发射就必须等待到2011年底. 由于中国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小卫星也利用火卫一-土壤探测器搭载发射,因此,这次推迟也意味着萤火一号探测器将推迟到2011年底发射,于2012年下半年才能抵达火星. 按照新华社发的稿件,萤火一号探测器计划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探索火星的水消失机制,以及研究类地天体的演化规律.携带有摄象机,等离子体探测包,磁强计和掩星接收机等有效载荷. LIFE搭载舱内精心挑选了部分微生物,并使之处于休眠状态,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将把LIFE舱带上火卫一,并随采样器一起返回地球.历时近3年,行星学会计划借此研究生物附着于陨石等物体在行星际之间转移的可能性. 行星学会报道推迟的文章: http://www.planetary.org/programs/projects/life/20090921.html
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