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洛伦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电路理论和流体理论的关系
yangxintie1 2018-4-2 01:29
关于电路理论和流体理论的关系,我觉得电路理论相当于流体的管路理论,都是一维的。其中欧姆定律相当于流体力学的流阻和压力关系,他实际表达的还是动量和能量的平衡,吉尔霍夫的节点支路定律实际代表了流量的平衡,是电动力学两个散度方程的简化, 这些早期的方程组都是在伽利略坐标系内以波速为无穷大为基础的,就是说一个信号瞬间传遍全场,不论电磁波还是引力波,或者被叫做不可压缩形式,他们都不是状态方程。后来发现了我说还都是有速度的这就是迈克尔孙莫雷的那个著名实验。当时卢纶之还是坚守着加里略时空,她企图提出一个新的方程来解释这个现象。他的这个方程就是后来的可压缩声信号传播方程。但可怜罗伦滋并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就没有把可压缩这状态方程引入进来,他的解释就是钢板会越走越短啦,结果遭到了科学界的排斥,这个就被爱因斯坦钻了个空子,弄了个时空理论来代替她,罗伦之到临死,都不同意把那个罗伦滋时空和罗伦兹变换加的他的头上。 所谓状态方程实际是表示任何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任何物质在压缩的压力面前都是会缩小尺寸的,所以完全不做形变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那么这种状态的变化,就会引起物质可压缩。这个性质最后在数理方程上来讲。它的效应简化来看,就会从方程的系数变化上反映出来。这个系数的变化就是那个空间缩短的因子,其实爱因斯坦时空那个假设正是回避了物质的可压缩性。
个人分类: 相对论属于近似|2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蝴蝶的翅膀和混沌的自由意志
热度 6 jlusysu 2017-9-23 20:25
2017 年是 现 代混沌理 论 之父 ,著名的大气动力学家洛伦兹(E N Lorenz)诞辰100周年。谨以此小文纪念这位具有深刻个人风格的科学家。 《庄子 应帝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 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通“混沌”,在中国神话中指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浑然一体无可分辨的状态。混沌后来被用以“chaos theory”的中译。从庄子的故事看,把“chaos theory”翻译成混沌理论,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由洛伦兹发现的动力系统中的混沌现象确实和该系统时间演变的不可预测性(“倏”和“忽”,对应英译为Abrupt 和 Sudden)紧紧联系在一起。 Lorenz 发现混沌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他在接受世界气象组织会刊( WMO Bulletin )的专访时详细介绍了这个极为偶然的过程( http://eaps4.mit.edu/research/Lorenz/Bul_interview.pdf )。其大意是当他在对一个具有12个变量的简单大气模式进行数值积分时,为了看到更仔细的结果,用前面打印出的一行数据做为初值,让计算机重新进行计算,然后就出去喝咖啡了。等他回来时,他惊奇地发现新的计算和原来的结果不一样,而且很快排除了计算机错误的可能。因为差异的原因只可能是来自初始数据的舍入误差,这就意味着初始条件一点微小的误差就可能导致后来状态的巨大差异。虽然方程是完全决定论的,却得到了和拉普拉斯的时钟般精确的决定论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他通过对其他气象学者的访问,进一步简化模式为只含有三个变量的方程组,并最终得到了被他后来称为奇怪吸引子的解,并以“决定论的非周期解”为题发表于1963年的大气科学杂志(JAS)上。 虽然现在混沌理论已成显学,并在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当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发表以后的整整12年中,洛伦兹的这篇文章一共只被引用过不到20次。一直要到1975年数学家李天岩和Yorke发表了“周期三意味着混沌”,洛伦兹的工作才被外界注意到,并在以后的岁月里,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并列,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三大影响人类世界观的自然科学理论之一。但事实上,早在1950年代,他本人在气象学界就已经是以思想深邃、风格独特著称的知名理论家了。或许,洛伦兹这篇文章的戏剧性命运本身就是混沌理论的一个最好例证。 1972 年洛伦兹在AAAS第139届年会关于环境变化的分会上以“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 ’ 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做了介绍其理论的报告(报告记录见 http://eaps4.mit.edu/research/Lorenz/Butterfly_1972.pdf )。据洛伦兹自己回忆,这个题目并不是他自己起的,他习惯用的比喻是海鸥而不是蝴蝶。他进一步考证蝴蝶的翅膀的使用应归功于他的同事,数值天气预报的领袖级人物 Joe Smagorinsky 。 无论怎么说,蝴蝶的翅膀让混沌理论飞到了几乎每一个人的头脑里。巧合的是,洛伦兹吸引子的相空间演变动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renz_system ) 看上去又何尝不像一对不停拍动的蝴蝶翅膀呢? 洛伦兹在1967年应世界气象组织( WMO )之邀,参加第五次世界气象大会做了题为《大气环流的性质与理论》的 IMO 报告,同名专著同年由 WMO 出版。如果细读这部大气环流动力学的名著,书里反复出现的哈姆雷特式的自我设问和自我反诘,能让你强烈感受到作者的内向个性。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一直到今仍被广泛阅读,并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和凝练的语言备受推崇。关于洛伦兹的谦逊、内向甚至害羞的个性,著名大气动力学家 Kerry Emanuel 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撰写的洛伦兹生平中这样描述他:“ …a gentle, quiet soul, almost painfully shy and modest to a fault. ” ( http://www.nasonline.org/publications/biographical-memoirs/memoir-pdfs/lorenz-edward.pdf ) 一般来说,人们更容易偏好确定性,而对不确定的混沌状态总会产生担忧,但洛伦兹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相信自由意志。如果自由意志是现实的,那么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不是,我们也不能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自由意志的话,我们根本不能做任何选择[ We must wholeheartedly believe in free will. If free will isa reality, we shall have made the correct choice. If it is not, we shall stillnot have made an incorrect choice, because we shall not have made any choice atall, not having a free will to do so] 。 ” 回到庄子的寓言,当与倏和忽为友的浑沌没有口眼耳鼻的时候,无妨其拥有自由意志, 所以他是活的;但当倏和忽日凿一窍,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浑沌的时候,他就死了。这难道不是现代的混沌理论和古典的庄子寓言之间的暗合吗?更何况,庄子不也梦过蝴蝶吗? 这样想来,甚是有趣。 附:今日物理( Physics Today )杂志曾在2013年洛伦兹1963年文章发表50周年时刊出 A Motter 和 D Campbell 撰写的“ Chaos at fifty ”(混沌50年),值得一读: http://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full/10.1063/PT.3.1977
6427 次阅读|9 个评论
洛伦兹与爱因斯坦:师生相敬的典范
热度 7 kyt1965 2016-9-28 16:35
洛伦兹与爱因斯坦:师生相敬的典范 一年一度秋,再逢尊师节。 ‘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韩夫子之‘师说’,是从纯教育的角度讲,其核心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授已知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信仰。 这里,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从科学创新的角度讲,韩公之论可能需要补充:创新的核心是通过实验和思维,发现未知的自然规律。创新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师生团队,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伟大的洛伦兹与诚实的爱因斯坦便是师生关系的杰出典范。 1. 洛伦兹与爱因斯坦 1877 年, 24 岁的洛伦兹担任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的主席; 1881 年, 28 岁,当选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892 年,建立了经典电子论; 1902 年,与他的学生塞曼一起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辉煌的科学成就,他还参与或主持了国际科学合作。 20 世纪初,洛伦兹已是国际物理界的公认领袖。 爱因斯坦比洛伦兹小 26 岁,当洛伦兹获得 19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未出茅庐的后生。 ( 洛伦兹,引自百度图片) 年龄之差如此悬殊,地位之差如此悬殊,成就之差如此悬殊,这些都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紧密交流。 洛伦兹接待了爱因斯坦以及更年轻的薛定谔的多次造访,并进行了深入讨论。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洛伦兹与爱因斯坦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为了解释迈克尔逊 - 莫雷干涉实验的零结果,洛伦兹根据他本人的电子论,提出了运动使长度收缩的假说,并导出了洛伦兹变换公式。他认为,由于运动,物体中沿运动方向的电子之间的距离稍稍变小,所以,物体沿运动方向的长度稍稍变短了,这是一种绝对的缩短。爱因斯坦虽采用了洛伦兹变换公式,但其理解与洛伦兹相差甚远。 爱因斯坦认为,由于运动是相对的,洛伦兹变换所体现的长度收缩也是相对的;这种缩短,只是一种时空效应,并非是哪一根刚尺真实地缩短了。 应当说,这里的差别是巨大的,根本性的。但是,学术观点的不同也没有阻碍洛伦兹与爱因斯坦之间真诚的学术交流。相反,洛伦兹于 1909,1910 和 1914 年,连续写了几篇文章,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而爱因斯坦对洛伦兹的电子论,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 洛伦兹与爱因斯坦,引自百度图片) Wiki 百科用下列语言描述洛伦兹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关系: ‘洛伦兹 对于新思想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开放态度’,‘他从不干扰别人的思想’,‘他和他们的关系是靠和善而平淡的基本个性来维持的 ’ 。我个人以为,所谓 ‘从不干扰别人的思想’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说穿了就是 ‘从不以权势压制他人的不同思想’ 。在洛伦兹的葬礼上,爱因斯坦说:“洛伦兹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 2. 爱丁顿与钱德拉赛卡 既然有最伟大、最高尚的人,也一定有不太伟大,不太高尚的人。不幸的是,学识渊博、影响广泛、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的爱丁顿爵士扮演了这样的角色。1913年初,31岁的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天文学和实验物理学终身教授。1914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不久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9年,在非洲-巴西日全食期间,他和戴森获得‘光线经过太阳附近发生了偏折的证据’,被认为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支持;1923年,他出版了《相对论的数学原理》,自认为是全世界除爱因斯坦本人之外,唯一懂广义相对论的人;从1938年直到去世,担任国际天文联合会主席。 在 1935 年的皇家天文年会上,福勒( W . A . Fowler )的学生, 24 岁的钱德拉塞卡提出了关于白矮星的新理论,认为白矮星的质量存在一个上限,如果超过 1.4 倍的太阳质量,白矮星将会塌缩为中子星。出乎意料的是,这引起了爱丁顿教授的勃然大怒,当场撕毁了钱德拉赛卡的讲稿。 在英国皇家学会那样的顶层绅士社会,爱丁顿的举动,无论如何都是异常出格的粗鲁,在场的听众惊愕不已:‘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泡利等都无法也不敢站出来说话。 本文揣测,爱丁顿如此失态,可能是钱德拉塞卡踩到了爱丁顿的自留地。当时,爱丁顿 53岁,已担任了二十年的剑桥天文台台长,其主要成果正好集中在恒星研究方面,素以恒星研究的权威自诩。一个比自己小29岁的青葱,居然就恒星问题指手画脚。‘好你个小赤佬,钱德拉塞卡,你敢在爷的码头撒野,看本爵活撕了你!’ 我以为,爱丁顿如此失态,主要是缺乏洛伦兹那样的见识和气度。洛伦兹说,‘物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求简单的、可以说明所有现象的基本原理’。他认为,‘由于人们不能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性,因而把任何已有的认识途径作为唯一可靠的途径加以提倡是轻率的’。按照洛伦兹的观点,‘各种基本的理论途径应该同时由不同的研究者加以探索’。 按照洛伦兹的理解: ‘大自然十分复杂’ , ‘已有的认识都不是最简单、最完善的’ ,所以, ‘应当鼓励而不是压制他人的新思想’ 。 很多年后,钱德拉塞卡评论说: ‘成功的人士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 但实际上, ‘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 思考 1935 年的爱丁顿 -- 钱德拉塞卡事件是一个可怕的极端,但并非唯一。 在当代某些师生之间,师徒之间,长幼之间,不同学派之间,出现一些‘鸡飞狗跳’的故事并不罕见。某些为师者自以为是当代的‘牛顿’,没有他不懂的;某些为生者自以为是当代的‘吕布’,没有他不敢的;不是作理性的学术争论,而是低俗的人身攻击。 师生相敬,则德学共长;长幼相欺,则德道共伤。在又一个尊师的季节,洛伦兹 — 爱因斯坦的榜样,爱丁顿 — 钱德拉塞卡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 Wiki 百科,亨德瑞克 • 安顿•洛伦兹. 2. 卡迈什瓦尔•C•瓦利,《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何妙福、傅承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843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在相对论与GPS关系(或没有关系)上形成的共识
热度 11 maqingping 2016-5-21 10:19
在相对论与 GPS 关系(或没有关系)上形成的共识 在各方的讨论中,在相对论与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关系上或缺乏关系上(or lack of it),不少共识还是存在的。下面是个人总结的共识点,欢迎各方专家批评和补充。 一、 GPS没有使用 相对论时空体系,没有考虑相对论的基本主张“同时性的相对性”。 GPS使用的 是经典时空体系的“同时性的绝对性”, 即只要所有时钟( 32个卫星时钟)都与一个基准时钟对齐,所有时钟两两之间就也是对齐的。没有经典物理学的同时性的绝对性,就没有GPS。从原理上讲,如果相对论的同时性的相对性是正确的,不同速度的32个时钟就不可能全部同步,也就不会有GPS。 GPS 的时间体系是协调世界时(英: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法: Temps Universel Coordonné ),又称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在这一体系中,所有(卫星)时钟与主控站的标准钟对准后,它们两两之间也就对准了。也就是说,第三者可以对准另外两个时钟,即使另外两个时钟之间的速度与它们相对于第三者的速度不同。 二、 GPS 的差分定位原理,要求卫星位置信息准确、卫星时钟时间精确同步 ,却不需要卫星时钟的时间准确。 卫星时钟因洛伦兹 速度效应而变慢和引力势场效应而变快,只要同步变化,在 卫星位置信息准确的条件下, GPS定位仍然准确。因此,GPS定位本身根本不需要考虑洛伦兹效应或相对论效应。 GPS 不是为地心惯性系建造的,它还要为成千上万的飞机、火箭导航,必须为所有的用户对齐、同步,而成千上万的飞机、火箭速度、方向各不相同。差分定位原理要求为 GPS 卫星为每一个用户对齐、同步,而不只是为地心惯性系或主控站对齐。而狭义相对论(的同时性的相对性)认为当时钟在一个参照系中对 准,在与第一个参照系有相对速度的另一个参照系中就是未对准的。也就是说,对主控站来说 32 个 GPS 卫星时钟对准了,相对于主控站高速飞行的飞船、火 箭, 32 个 GPS 卫星时钟是未对准的了。 三、 GPS 主控站和监测站监测 卫 星位置和时钟时间,每天修正其位置信息和时钟时间。 在两次位置校准之间,卫星位置信息要通过轨道和时间信息推算出来。在两次时钟校准之间,卫星时间信息要依赖卫星自己的原子钟。卫星时钟因洛伦兹 速度效应而变慢和引力势场效应而变快,只影响 在两次位置校准之间的定位精度。 因为 GPS 卫星速度( 4 千米 / 秒)相对于光速来说是极慢的, 38 微秒 / 天的累积位置误差不大于 15 厘米 / 天,所以与 GPS 系统 5 米的定位精度、俄罗斯的 GLONASS 系统 5-10 米的定位精度比较,“ 相对论效应”的修正只占不到 3%,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 四、虽然有少数专家怀疑 卫星原子钟走时速率在发射升天前真被调慢 38 微秒 / 天,各方的绝大多数同意卫星原子钟走时速率被调慢 。 各方对卫星时钟因洛伦兹 速度效应而变慢和引力势场效应而变快是否应称为相对论效应意见不统一。在这些速度和引力场时钟效应对 GPS定位精度无足轻重这一点上,各方的意见是一致的。 五、虽然 各方对时钟的 速度效应和引力势场效应是否应称为相对论效应意见不统一,但是各方都同意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与洛伦兹理论或经典物理学体系不矛盾。 洛伦兹理论或经典物理学体系可以包纳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因此,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为相对论、洛伦兹理论和经典物理学所共有,不是相对论的独有特征。同时性的相对性不能为洛伦兹理论或经典物理学体系包纳,是相对论的独有特征。同样,光传播媒介为经典物理学和洛伦兹理论共有,却与相对论不相容。相对论不能包纳光传播媒介。 六、一方主张,因为洛伦兹理论或经典物理学体系可以包纳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所以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不应称为相对论效应, GPS也就与相对论毫无关系。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在相对论力学仍被应用,不能把使用牛顿定律说成是使用相对论,也不能把使用牛顿定律的相对论力学说成是经典物理学。具体是经典物理学还是相对论力学,要看它们被使用时的时空体系。 另一方主张,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通常与相对论联系在一起,因此应该称之为相对论效应 , GPS也因此使用了相对论 。 七、结论: GPS使用的 是经典时空体系的“同时性的绝对性”。 无论是否把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称之为相对论效应,各方都同意,因时钟的速度效应和引力场效应而做的修正对 GPS的定位精度无足轻重。
个人分类: 物理|6784 次阅读|31 个评论
【学术擂台】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不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
热度 7 maqingping 2014-7-15 14:07
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证明狭义相对论逻辑上不自洽 最常用到的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是“时间膨胀”,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 mu 子或介子等)的寿命延长( Durbin et al 1952; Frisch Smith 1963) 。静止 mu 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6 秒。如果运动 mu 子的寿命也这样短的话,即使以光速运动,在大气电离层形成的 mu 子也很难到达地面。实验发现地面上仍然能探测到大量的 mu 子。静止 p+ 介子的寿命约为 2.5 x10 -8 ,在其速度为 0.99995c 时,其寿命 约为 2.5 x10 -6 。 相对论学者声称这证实了狭义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实际上因为这只是一个观察者的结果,所以这个结果本身是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时空观被证实了。 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与(伽利略 、 牛顿和)洛伦兹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就是其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在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如果第一个观察者看到第二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那么第二个观察者也会看到第一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虽然这一结论从未被实验观察证实过,但是物理学界主流和新闻媒体却不断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宣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已被实验证实。 虽然目前的实验手段还不能检验相对论时空观,但是我们可以先用逻辑自洽性标准对其进行检验。仔细分析这些不稳定微观粒子( mu 子或介子等)寿命的实验似乎说明狭义相对论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假设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 66 千米,如果 mu 子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地面的观察者将发现运动时钟变慢 100 倍 ,mu 子能到达地面,符合狭义相对论的结论。不过,当我们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静止的观察者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这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多少?根据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一定是 66 千米。不少相对论者和反相对论者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认为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大大缩短的( 660 米)。这种看法违反了相对性原理。既然在 mu 子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时,地面的观察者认为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 66 千米,那么,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当地球以 0.99995c 的速度向 mu 子飞行时,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也一定是 66 千米。 我们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是否到达地面?我们再次使用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如果地面的观察者发现 mu 子到达地面,那么,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也一定到达地面。以上这两点确定后,我们就可以看一看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静止的观察者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时空观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也就是这个相对于地面的观察者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的 mu 子)的寿命是多少?如果坚持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距离除以光速得到这个(相对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静止的) mu 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4 秒。这个结果否定了相对论性时空观的基本结论,即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的寿命应该是 2.2x10 -6 秒。 如果坚持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时空观的基本结论,即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的寿命应该是 2.2x10 -6 秒,那么,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时空观遇到另一个难题 ,即 光速不变原理又要被否定。距离 66 千米除以 2.2x10 -6 秒得到,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地球的运动速度是 100c 。 所有所谓的证实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实验结果包括加速器中 p + 介子等微观粒子的寿命增加 ,都存在同样的难题: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或其它高速运动微观粒子静止的观察者必然要否定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结论。这种难题只存在于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于经典或改进的洛伦兹时空观的解释,也不存在于(认为光媒介随局部优势引力场平移而不旋转的) 伽利略时空观 的解释。狭义相对论的这种自相矛盾说明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不自洽。 结论:因为把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解释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导致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运动的观察者都发现对方时钟变慢、量尺缩短)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相互矛盾,所以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不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
个人分类: 物理|61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洛伦兹的以太越走越短的理论倒霉在那?他的以太像块板砖
热度 2 yangxintie1 2014-7-10 23:51
MM试验本来是检验以太存在的,但是那个干涉条纹一点没有变化,使得科学界大吃一惊,于是洛伦兹提出一个新的方程代替原来的速度势波动方程,他把运动方向的导数项 dx2加了一个系数,(1-M*M);M=v/c; 速度势的二阶导数,实际表示方程某个区域内加速度或者受力的一种变化,也可以看成介质密度的一种变化,然而 洛伦兹 的为了 以太假设,把它说成一种边界的变化造成的,这样用一个变换就可以很容易把解答拿出来,也能满足MM试验的结果。 于是洛伦兹就假设以太就像是一块越走得快就越短的板砖,这块板砖砸到科学家群体,就砸出来各种疑问,洛伦兹也回答不了。 因此洛伦兹的理论被黑了,他提出的在波动方程dx2项加尺缩变换的理论也被黑了。 后面才出来爱因斯坦相对论,用的彭加勒的数学描述,像板砖一样的以太没有了,也不要以太了,但又加了一个度规不变性假设。 但是洛伦兹还是坚持自己提出的板砖以太理论,坚持以太只有尺缩,没有时延,而且洛伦兹至死不承认相对论,也不承认洛伦兹变换。多么好的荣誉光环,洛伦兹竟然不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百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洛伦兹的方程还是合适介质传播的,只不过板砖的概念要换成可压缩流体或者超流体。洛伦兹坚持的那个方程原来竟然是声音在空气一类介质传播时候相对运动比较小情况下一个近似方程,相对论可以用来当求近似解用。现在我们才能稍许了解,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是一种什么 样的气节! 关心的话,请在我的博客看看美国人如何在光纤维里面用光作空气动力学的激波实验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54893-808342.html 以及美国博士做得不可压流动加相对论刚好等于可压缩介质的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54893-806311.html 那就更说明,光和电磁波实际遵循什么物质规律了。
个人分类: 相对论属于近似|4581 次阅读|4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时间膨胀”的实验证据
热度 5 maqingping 2014-6-30 17:28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五) 大众媒体和相对论教科书经常说,在高能加速器中狭义相对论每天都在受到检验和被证实。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膨胀”,二是“运动质量增加”。本博文介绍一下“时间膨胀”的实验证据,下面是最常提到的几类实验。 一、高速运动的不稳定粒子的寿命 第一个实验是对 m 子寿命的观察( Rossiet al. 1940)。一般认为 m 子是宇宙线轰击在大气电离层形成的, m 子的寿命在“静止”时平均约为 2.2x10 -6 秒。 m 子最先是在宇宙线中发现的。宇宙线轰击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产生大量的 m 子,这可以由高空探测器测得。宇宙线产生的 m 子能量很高,也就是速度很快,可以达到 0.99c的速度。如果运动 m 子的寿命也为 2.2x10 -6 秒,即使以光速向地面运动,也不会有几个 m 子能到达地面。然而地面上的探测器仍能监测到相当多的 m 子,如果按洛伦兹假说,运动时钟变慢似乎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此,这一现象被用作证实狭义相对论正确的实验证据之一。 Frisch和Smith(1963)做了更精确的实验,他们比较了1907米高的华盛顿山上测到的 m 子数( 563/小时)与马萨诸塞州堪布里奇平地上测到的 m 子数( 412/小时),认为这一结果符合相对论时间膨胀的预言。 加速器中产生的其他不稳定粒子也被用来检验“时间膨胀”。最早的实验是杜宾等人(Durbin et al 1952)对高速 p + 介子的寿命的观察。“静止” p + 介子的平均寿命约为 2.5x10 -8 秒。 p + 介子衰变成为 m + 子和一个中微子。杜宾等人报道当 p + 介子的速度为 0.99995c时, p + 介子的平均寿命为 2.5x10 -6 秒,即为静止 p + 介子固有寿命的 100倍。《伯克利物理教程》引用这一工作作为证实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正确的实验证据。Burrowes等人(1959)用K介子做了类似观察。迄今, p + 介子、 K介子和 m 子高速时寿命观察已被多次重复,结果均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 二、飞行原子钟的实验 “时间膨胀”的另一个经常引用的实验证据是飞行原子钟的实验(Hafeleand Keating,1972)。这个实验由Hafele和Keating主持。原子钟由飞机携带分别向东和向西飞行,一共使用了4个原子钟,用它们的平均时间进行比较,目的是这样可以减少单个原子钟相对于华盛顿市的标准钟站的基线漂移变化。总的实验期为26.5天。东向飞行在实验开始10天后开始,西向飞行的开始比东向飞行的开始晚9天,东向飞行共65.4小时,西向飞行80.3小时。根据实验者对狭义相对论的理解,四个飞行原子钟的平均时间与标准钟站的时间比较,预计东向飞行时比地面时间将减慢-40ns,西向飞行将加快+275ns(向东飞行:地球引力引起的“广义相对论性”时间改变为+ 144±14ns , 相对运动速度引起的时间改变为 -184±18ns ,其中包括“狭义相对论性时间膨胀”的时间改变 -51ns 和 Sagnac 效应的时间改变 -133ns , 净改变为 -40±23ns ; 向西飞行:地球引力引起的“广义相对论性”时间改变为 + 179±18ns , 相对运动速度引起的时间改变为 + 96±10ns ,其中包括“狭义相对论性时间膨胀”的时间改变 -47ns 和 Sagnac 效应的时间改变 +143ns , 净改变为 275±21ns )。 Hafele和Keating报告了-59 ±23 ns和+273 ±7 ns的结果。他们的这一结果被广泛欢呼为对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的支持。 马里兰大学的 Alley等人在1975-1976年做了更细致飞行原子钟实验,但是他们的实验远没有Hafele和Keating实验有名。他们报道的结果也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 1996年在Hafele和Keating实验25周年时,英国国立物理实验室(NPL)将比Hafele和Keating用的更精密的原子钟从伦敦飞到美国华盛顿市再返回。他们报道结果也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2010年6月,英国国立物理实验室(NPL)重复了环球飞行原子钟实验,飞行路线为伦敦-洛杉矶-奥克兰-香港-伦敦。“时间膨胀”预计值为246 ±3ns ,测定值为 230 ±20ns ,实验误差内非常一致。 三、 Ives-Stilwell实验 主要测量运动离子发光或吸收光的多普勒效应变化。 Ives和Stilwell用的氢离子,现代实验多用锂离子。这类实验证明运动离子发光或吸收光的多普勒公式与相对论多普勒公式一致,与经典多普勒公式不一致。Ives是洛伦兹以太理论的坚定支持者,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多普勒公式与经典多普勒公式的不同,可以认为是时间膨胀造成的。因此,检验相对论多普勒公式也是对时间膨胀的检验。 四、穆斯堡尔转盘实验 穆斯堡尔转盘实验可被用来检验相对论多普勒效应,主要是横向多普勒效应。相对论横向多普勒效应是时间膨胀的后果,因此,检验横向多普勒效应也是检验时间膨胀效应。穆斯堡尔转盘实验一般都认为符合相对论的结论,但也有一些异议。 以上关于“时间膨胀”的实验都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它们能证明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结论的正确吗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它们不能区分洛伦兹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洛伦兹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对地面系的预言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相对地面系的)运动系的预言。洛伦兹理论认为运动系发现地面系时钟相对变快,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运动系发现地面系时钟变慢。在洛伦兹理论中,运动系和地面系的时间效应是不对称的。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运动系和地面系的时间效应是对称的。迄今还没有(相对地面的)运动系观察地面系的任何实验。
个人分类: 物理|9946 次阅读|45 个评论
【学术擂台】双生子佯谬证明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
热度 13 maqingping 2014-6-16 09:01
博文 《 双生子佯缪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801270 )中讲到,相对论学者(拥护者)一致认为 旅行者比留守地球者年轻并且其年轻程度符合洛伦兹时间膨胀公式,但是他们对如何解释双生子佯谬中旅行者年轻的机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分为“广义相对论派”和“狭义相对论派”。有些现代相对论学者认为需要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为什么“双生子佯缪”中旅行者变年轻(“广义相对论派”),另一些相对论学者认为狭义相对论能够解释旅行者年轻的机制(“狭义相对论派”)。 广义相对论派的主要困难是很难定量解释旅行者与地球留守者的年龄差别。狭义相对论派的主要困难是他们的解释实际上是洛伦兹理论的解释,并不是狭义相对论的解释。相对论拥护者不会承认狭义相对论派的解释实际上是洛伦兹理论的解释。本博文用另一种双生子思想实验的设计来说明这一点,并 就此摆擂台 “ 双生子佯谬证明狭义相对论逻辑上是不自洽的”。欢迎相对论拥护者和相对论反对者前来攻擂。 证明狭义相对论的解释是洛伦兹理论的解释,只需要将双生子佯谬的两姐妹(或两兄弟)爱丽丝和贝蒂都变成旅行者,以对称方式向相反方向近光速飞行相同时间然后返回地球(图 1 )。当他们在地球再次相遇时,究竟谁更年轻? 图1 双生子两姐妹爱丽丝和贝蒂以对称方式向相反方向近光速飞行相同时间然后返回地球 。当他们在地球再次相遇时,究竟谁更年轻? 分析一: 因为爱丽丝和贝蒂的加速、减速过程完全相同,不存在加速度和引力场的不对称,所以两人相遇时根据狭义相对论必然都比对方年轻。两人都比对方年轻,就是自相矛盾,因此,狭义相对论是自相矛盾的,逻辑上不自洽。 分析二: 有人认为两旅行者回地球相遇时的年龄相同,都比地球上的同龄人年轻。我们可以考虑三生子的情形。三姐妹爱丽丝、贝蒂和凯瑟琳中,凯瑟琳留守地球,当爱丽丝和贝蒂返回地球相遇时,三人的年龄关系是怎样的(图 1 )? 如果爱丽丝和贝蒂年龄相同,都比凯瑟琳年轻,那么爱丽丝和贝蒂的相对速度没有时间膨胀效应,而他们与凯瑟琳的相对速度有时间膨胀效应。这种结果还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狭义相对论在解释双生子佯谬时是不自洽的。 如果我们采用洛伦兹理论的解释,时间膨胀效应是相对于光传播媒介的运动速度所致,则很容易解释三生子和双生子的情况。旅行者的速度是相对于光传播媒介的,表现出时间膨胀效应,因此,他们比留守者年轻,并且年轻程度相同;而留守者没有以近光速相对于光传播媒介运动,没有表现出时间膨胀效应,因此,留守者比旅行者年老。 结论 :双生子佯谬证明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不自洽,而洛伦兹理论在逻辑上自洽,优于狭义相对论。详细分析可见拙著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 欢迎相对论拥护者和反对者前来攻擂,证明在双生子佯谬问题上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尤其在两旅行者、三生子思想实验的解释上。
个人分类: 物理|10086 次阅读|92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双生子佯缪
热度 10 maqingping 2014-6-7 12:48
——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四) 我们在前面几讲介绍了洛伦兹的“时间膨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1240 )和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4732 )。爱因斯坦相对论“时间膨胀”的一个后果是“双生子佯谬”。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假说是建立在绝对速度之上的,因此绝对速度不同的两个参照系的变化是不对称的,不存在 A B 和 B A 同时出现的逻辑困难。爱因斯坦相对论由于使用两个参照系之间的相对速度代替洛伦兹等人考虑的绝对速度,两个参照系之间的相对速度必然相等,导致任何长度和时间变化必然是对称的。如果速度效应不是观察者的视觉效应,那么,相对速度基础上的“时间膨胀”需要接受 A B 和 B A 同时出现的逻辑困难。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唯一被认为正确而同时又导致无数 paradoxes (悖论、自相矛盾)的科学理论。相对论学者认为相对论 paradoxes 不是真正的 paradoxes ,而是假 paradoxes. 因此, paradox 在相对论语境下的中文翻译是“佯谬”。相对论“佯谬”中最著名者是“双生子佯谬”。虽然人们已经写了不计其数的解释,但是并没有一个让所有相对论学者满意的解释。本博文打算介绍一下双生子佯谬的提出过程和几种解释,下一篇博文将对双生子佯谬及这些解释做细致一点的分析。 一、“双生子佯谬”是谁提出来的? “双生子佯谬”的提出一般归功于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出后不久,物理学家朗之万( Langevan )在 1911 年就提出了“双生子佯缪”的问题( Scientia 10: 31–54 )。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乘飞船以近光速旅行,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对于地球上的同胞兄弟来说,旅行者的时间变慢,因此比地球上的兄弟年轻。而对于飞船上的兄弟,地球上的那位也以近光速与自己做相对运动,地球上的同胞兄弟时间比自己的时间变慢,所以地球上的兄弟比自己年轻。如果飞船回到地球,到底是谁更年轻呢?实际上,郎之万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使用双生子的说法,他只是比较旅行者和留在地球上的人的年龄差别。虽然郎之万提出了双生子佯谬,但是他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 paradox 。他的理由是双方经历的物理过程不同,旅行者经历了加速、减速过程,地球留守者没有经历这些过程。他还认为,如果旅行者和地球留守者用无线电信号保持联系,旅行者和地球留守者会发现他们的时间是不同的。不过,郎之万没有给出详细的机制说明。 二、爱因斯坦对双生子佯谬的解答 七年后,爱因斯坦在 1918 年德国的《自然科学》( Natürwissenschaften 6 (Heft 48): 697-702 )上给出来他自己对双生子佯谬的正式解答。爱因斯坦认为整个过程分五个阶段,阶段 1 是加速阶段,阶段 2 是匀速阶段,阶段 3 是加速阶段,阶段 4 是匀速阶段,阶段 5 是加(减)速阶段。从飞船参照系来看,加速相当于地球时钟受到一个新引力场的作用。爱因斯坦的结论是:“计算表明地球时钟在阶段 3 的时间加快准确地等于其在第二和第四阶段时间减慢的两倍。这样完全消除了你提出的悖论 / 佯缪。”爱因斯坦的解答是以对话录的形式写的,“你”是假想的相对论批评者。 从当前的认识来看,爱因斯坦的解答在大方向上与不少现代相对论学者的观点一致,但是在细节上 爱因斯坦的解答 基本是瞎说。因此,他的解答没有被后来的教科书采纳,相对论学者一般也不使用爱因斯坦的解答。为什么说在细节上爱因斯坦的解答基本上是瞎说?爱尔兰学者凯利( A . Kelly )博士做了以下分析: “空间旅行的双生子之一,离开,转向,再回来,加速期可以是任何长度和幅度,减速期也是一样。 回程时 的加速和减速与离程时可以完全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说加速 / 减速引起的时间变化与(任意选定的)匀速期的时间效应正好抵消。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让稳定匀速期在离程和归程中各为 1000 年,而加速和减速期为 1/100 秒。或者让匀速期各为 1/100 秒,而加速和减速期为 1000 年。离程时的加速和减速可以比归程时的加速和减速大(或小) 10000 倍。说不论匀速期和加速期的长短如何,他们总是相互抵消,完全是一派胡言。” 三、现代相对论学者对双生子佯谬的解答 虽然现代相对论学者一致同意旅行者比留守地球者年轻并且其年轻程度符合洛伦兹时间膨胀公式,但是他们对如何解释双生子佯谬中旅行者年轻的机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分为“广义相对论派”和“狭义相对论派”。有些现代相对论学者认为需要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为什么“双生子佯缪”中旅行者变年轻( “广义相对论派” ),另一些相对论学者认为狭义相对论能够解释旅行者年轻的机制( “狭义相对论派” )。 解释“双生子佯缪”中旅行者年轻的机制主要有下列几种: 1. 加速度及其相关引力场导致旅行者年轻( “广义相对论派” )。 这一解释认为飞船经减速和加速飞回到地面,广义相对论的效应在起作用,飞船上的人因加速度的原因而真正有“时间变慢”,因此更年轻。这一解释沿袭郎之万和爱因斯坦的解释,其主要困难是很难定量解释旅行者与地球留守者的年龄差别。前面说过,凯利博士指出,匀速飞行的时间可长可短,加速和减速的时间也可长可短。如果两艘飞船加速和减速时间均为 1小时,一个飞船A飞行了地球时间一千年,而另一个飞船B飞行了地球时间一万年。按相对论的结论,A和B上的人都比地球上的人年轻,但A和B谁更年轻了?加速和减速一小时,从近光速到0再由0到近光速,或再加一轮变化,由近光速到0,其时间效应应该是确定的,比如说慢100年或慢1000年。如果真是这样,近光速旅行1000年和10000年的旅行者的年龄与地球留守者的年龄差别就没什么区别了。如果不是这样,又很难想象 加速和减速时间均为 1小时的时间效应,既可抵消 飞行了地球时间一千年(旅行者观察到)的对称“时间膨胀”效应,又 可抵消 飞行了地球时间一万年(旅行者观察到)的对称“时间膨胀”效应。 2. 参照系跳跃( “狭义相对论派” )。 在《广义相对论第一教程》( Schutz,1985)中有另一个“双生子佯缪”的解释,这种解释使用了参照系跳跃的概念。意思是飞船减速再加速的过程使旅行者跳跃进了另一个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旅行者保持原参照系中的年龄,而地球上的双生子在新参照系中的年龄跳跃为t=t'/(1-v 2 /c 2 ) 1/2 的近两倍。伯纳德·舒茨用的是几何方法,转化为代数方法就是如果在飞船转向时地球上的双生子自己度过了t年,他发现飞船上的双生子因时间变慢只度过t'年, t'=t (1-v 2 /c 2 ) 1/2 (1a) 飞船上的双生子在转向时自己计数也度过了t'年,而飞船上的双生子在此时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度过了t''年, t''=t' (1-v 2 /c 2 ) 1/2 (2a) 不难看出,t''小于t',并且远小于t。按伯纳德.舒茨的说法,飞船转向的过程使旅行者跳跃进了另一个参照系,在新参照系中,旅行者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已跳跃度过了 2t-t''=2t -t' (1-v 2 /c 2 ) 1/2 =2t'/(1-v 2 /c 2 ) 1/2 -t' (1-v 2 /c 2 ) 1/2 =t'(1+v 2 /c 2 )/(1-v 2 /c 2 ) 1/2 (3a) 年。 在归程中,飞船上的双生子到达地球时自己计数度过了t'年,在归程中他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又度过了t''年。因此当他到达地球时,他发现地球上的双生子共度过了2t年,而他自己则度过了2t'年(图1)。由此,伯纳德·舒茨得出了“双生子佯缪”实际上并不存在,其解释也不需要使用广义相对论,“双生子佯缪”只不过是由于人们不理解相对论所致。用三兄弟思想实验可以避免加速、减速的必要,即除了旅行者和地球留守者之外还有第二个旅行者向地球方向运动。当第一个旅行者与第二个旅行者相遇时,第二个旅行者把时钟与第一个旅行者的时钟对准,这相当于第一个旅行者在不经历加速的情况下调转方向。 图1 参照系跳跃解释旅行者比地球留守者年轻,1代表留守者的世界线,2代表旅行者的世界线,rs代表因参照系跳跃旅行者比留守者少经历的时间。e代表旅行者的转向点。 多数相对论学者支持这种解释,不过并不是所有相对论学者都接受这一解释。有些人认为这一解释不满足相对论的对称性要求,即如果飞船转向时地球时钟的读数(固有时)为 t时,飞船时钟的读数(固有时)t’也应该等于t(即t’=t)。因此,参照系跳跃解释的主要问题是它没有摆脱洛伦兹理论的幽灵,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解释深受洛伦兹理论的影响。这可能也是有些相对论学者坚持用加速度和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双生子佯谬的原因。 3. 用电磁信号对钟( “狭义相对论派” ), 也就是郎之万提出的用无线电信号追踪对方的变化,本质上与参照系跳跃解释是一样的。 DavidBohm(1965)在其所著《狭义相对论》给出了根据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的解释,飞船与地球始终保持无线电联系。如果无线电信号由飞船发出,从地球留守者的角度,他先接受低频率的信号,然后接受高频率的信号(图2)。北京联合大学陈其翔教授在科学网详细给出了这一解释方法的一种版本。下面摘录他的解释并略作评述。 图2 无线电波周期数解释双生子佯谬中旅行者比地球留守者年轻。飞船发出无线电信号。 如果由地球留守者 B 向旅行者 A 所乘的飞船发出电波,地球发射电波的频率均为 n o 始终不变 ,而 飞船接收的电波频率,会因 多普勒效应 发生变化。 A 从 t ’= 0~ t 1 ’ 飞离地球,并接收地球发出的电波,测得频率为 n 1 ’ 。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两频率之比应为: n 1 ’ / n o = (1 - β )/(1 - β 2 ) 1/2 , ( 1 ) A 从 t ’= t 1 ’~ t 2 ’ 返回地球,并接收地球发出的电波,测得频率为 n 2 ’ 。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两频率之比应为: n 2 ’ / n o = (1 + β )/(1 - β 2 ) 1/2 , ( 2 ) 往返飞行所用时间相等: t 1 ’= T ’/2 , t 2 ’ - t 1 ’= T ’/2 。飞船接收的电波频率虽变化,但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与接收的总次数 N ’ 应该相等: N = N ’ 。 地球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 n o T ,飞船接收到电波的总次数 N ’=( n 1 ’ + n 2 ’) T ’/2 , N = N ’ 。 由 (1,2) 式得: T / T ’ = ( n 1 ’ + n 2 ’) / 2 n o =1/(1 - β 2 ) 1/2 ( 3 ) 得到: T = T ’/(1 - β 2 ) 1/2 ,即 B 所经过的时间 T ,比 A 经过的时间 T ’ 更长。 如果从飞船向地球发出电波,频率为 n o 。地球留守者 B ,从 t = 0 ~ t 1 ,接收到飞船向地球发出的电波,测得频率为 n 1 。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两频率之比应为: n 1 / n o =(1 - β )/(1 - β 2 ) 1/2 , ( 4 ) 地球上的 B 从 t = t 1 ~ t 2 ,测得电波频率为 n 2 , t 2 = T 飞船返回地球。按相对论 多普勒效应 公式,频率之比应为: n 2 / n o = (1 + β )/(1 - β 2 ) 1/2 , ( 5 ) 到这一步,方程( 1 )、( 2 )与( 4 )、( 5 )完全相同,即由地球发出无线电波被飞船接收与飞船发出无线电波被地球接收是完全对称的。什么机制使飞船发出无线电波和地球发出无线电波都得到飞船时钟比地球时钟慢的结果呢?陈其翔教授的解释如下: “ 由前面知,从 A 的坐标系 S’ 看, t 1 ’= ( t 2 ’ - t 1 ’) = T ’/2 ,但从 B 的坐标系 S 看, t 1 并不等于 ( t 2 - t 1 ) 。但因 n 1 频率变慢,可肯定是飞船飞离时发出的,振动次数为 n 1 t 1 ; n 2 频率变快,可肯定是飞船返回时发出的,振动次数为 n 2 ( t 2 - t 1 ) ,二者相等: n 1 t 1 = n 2 ( t 2 - t 1 ) ( 6 ) 由 (4, 5, 6) 三式,可得: ( t 2 - t 1 )/ t 1 = n 1 / n 2 =(1 - β )/(1 + β ) t 2 / t 1 = + 1= 2/(1 + β ) ( 7 ) 从 B 的坐标系 S 看, t 1 时刻接收的电波是飞船转向前,在 t 1 ’ 时刻发出,又经一段距离 L ’= v t 1 ’ ,需时 △ t L ’= v t 1 ’/c= β t 1 ’ 后才收到。在 t 1 时刻接收到电波这一事件,是从 B 的坐标系 S 看到的,此时 A 的钟上所指时间为 t 1 ’ + β t 1 ’ = t 1 ’(1 + β ) , B 的钟上所指时间应为: t 1 = t 1 ’(1 + β )/(1 - β 2 ) 1/2 ( 8 ) 由 (7, 8) 二式可得: T = t 2 = t 1 = t 1 ’ = 2 t 1 ’/(1 - β 2 ) 1/2 = T ’/(1 - β 2 ) 1/2 ( 9 ) 得到结果与前面第一种方法相同,即地球上的 B 经过的时间 T ,比飞船上 A 的时间 T ’ 更长,为 T = γ T ’ , γ =1/(1 - β 2 ) 1/2 > 1 。 ” 坚 持用加速度和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双生子佯谬的相对论学者一般也不会接受这一解释。根据相对论的对称性,上述解释可能也可以用来证明 飞船上 A 经过的时间 T’ ,比地球上 B 经过的时间 T 更长,所需要做的是: 1)根据 往返飞行所用时间相等: t 1 = T /2 , t 2 - t 1 = T /2 。地球接收的电波频率虽变化,但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与接收的总次数 N 应该相等: N = N ’ 。 飞船发出电波振动的总次数 N‘ = n o T’ ,地球接收到电波的总次数 N =( n 1 + n 2 ) T /2 , N = N ’ 。 由 (4,5) 式得: T' / T = ( n 1 + n 2 ) / 2 n o =1/(1 - β 2 ) 1/2 ( 4a ) 2)把“由前面知,从 A 的坐标系 S’ 看 ……” 对称性地改成“由前面知,从 B 的坐标系 S 看 …… ”,得到 T' = t' 2 = t' 1 = t 1 = 2 t 1 /(1 - β 2 ) 1/2 = T /(1 - β 2 ) 1/2 ( 5a ) (4a)和(5a)表明,地球时钟比飞船时钟更慢,即双生子重逢时,地球上的兄弟比飞船上的更年轻。以上分析说明,参照系跳跃和电磁信号对钟这两种解释是用了洛伦兹观点(即地球参照系与飞船参照系除了加速度之外也不平等)才得到旅行者比地球留守者年轻的结果。 不考虑加速度的影响,地球参照系与飞船参照系应该是对称的。参照系跳跃和电磁信号对钟这两种解释的目的是除了转向外,不赋予加速度任何作用。从狭义相对论对双生子佯谬的解释来看,狭义相对论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洛伦兹理论的幽灵。
个人分类: 物理|17129 次阅读|74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狭义相对论的测量过程
热度 11 maqingping 2014-5-24 13:00
------ 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三) 【本文很可能是科学网开办迄今在物理学方面最有讨论价值的博文 ,不知编辑 MM能否慧眼识宝,精选本文,推动博友、网友们就 狭义相对论的测量过程展开一次广泛讨论,由科学网吹响二十一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号角 】 四、“时间膨胀”的相对论测量效应解释 上一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94732.html )说到,虽然爱因斯坦得到的时间空间变换方程与庞加莱建议的洛伦兹变换形式完全相同,但是两者在物理学上有本质区别。根据洛伦兹理论,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 v 是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洛伦兹效应是动力学效应,即运动物体与以太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爱因斯坦的“革命性”时空观,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 v 是被观察物体(参照系)相对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相对论效应是运动学效应,没有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洛伦兹的“时间膨胀”是运动物体与以太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相对于光传播媒介)运动的物体自身经历的实在的物理变化。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是观测效应,被观察物体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有被观察者的“变化”都是观察者在测量过程中得到的。不过,狭义相对论的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并不是平常理解的视觉信号延迟或距离对视角的影响,这些在狭义相对论的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中都已消除。狭义相对论如何用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来解释“时间膨胀”的实际形成过程呢? 狭义相对论对“时间膨胀”的测量效应解释是下面这样的 : 两个参照系 S 和 S’ ,其中 S ’参照系沿着共同的 x-x ' 轴以相对于 S 参照系的恒定速度 u 运动, u 小于光速。 S ' 参照系原点 O’ 处静止的时钟 B 和观察者张三与 S ' 参照系一起运动,测量发生在空间上同一点的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 S 参照系原点 O 处静止的时钟 A 和观察者李四及 S 参照系其他时钟也在测量这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但是在 S 参照系这两个事件不在空间上同一点。事件 1 时,时钟 B 与 S 参照系原点 O 处静止的时钟 A 重合,两时钟对准, 。事件 2 时,时钟 B 与 S 参照系原点 x 2 处静止的时钟 C 重合,两时钟读数分别为 t' 2 和 t 2 。 在 S ’参照系中,事件 1 是一个闪光从光源 O' 处垂直向上发出,事件 2 是闪光被距离为 d 处的反光镜反射回到 O' 处,如图 1 。我们标记此时间间隔为Δ t’ 。 闪光移动的总距离为 2d ,因此其时间间隔为 (1) 图 1 被观察系 S’ 中的光路径。 在 S 参照系中测得的是不同的时间间隔Δ t ,在李四的参照系中,两个事件发生在空间的不同点上。在时间Δ t 中,光源相对于 S 移动了距离 u Δ t (图 2 )。 图 2 观察系 S 中的光路径 在 S ' 系中,往返距离 2d 是垂直于相对速度的,但往返距离在 S 系中是更长一些的 2 l ,这里 (2) 因为光速对两位观测者是一样的,所以 S 系中的往返时间是 (3) 现在我们将两边取平方求出Δ t ,结果是 (4) 最后一步等式用了方程(1)。方程(4)说明 被观察参照系中,假设两个事件发生在空间的同一点,由被观察参照系中静止的观察者测得自己时钟读数指示时间间隔为Δ t’ ,观察参照系与被观察参照系的相对速度为 u 。那么,在观察参照系中的观察者将测得时间间隔 , 被观察系的时间间隔 (5) 被观察系的时间间隔变小,即时间单位代表的时间间隔增大 (时间膨胀) 。 以上就是相对论“时间膨胀”的测量过程解释。不同教科书对两系的称呼(静止系和运动系的指定)有些混乱,如果改用观察系和被观察系则可以避免混乱。几乎所有相对论拥护者都对这一解释满意,大多数相对论反对者对此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不少相对论反对者同意狭义相对论没有内在的逻辑矛盾,他们想通过证明光速不变原理或相对性原理是错误的来否定相对论。 相对论的测量过程解释真的能解释洛伦兹提出的“时间膨胀”吗?毛泽东主席说过:“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我读到相对论的测量解释时,就认真了一下,感觉到相对论的测量解释问题很大,不可能为洛伦兹变换这一数学公式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物理解释,实际上解释不了洛伦兹提出的“时间膨胀”。现在就谈谈这些问题。 下面的内容是我自己的研究结果,属于正统的相对论观点的逻辑推论,但并不存在于任何相对论教科书中。因为没有相对论学者认真研究过上述相对论测量过程的后果,所以找不到对上述测量过程解释细节及逻辑后果的权威解释。我在《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中涉及了上述相对论测量过程的后果,在 The theory of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一书中更详细地分析了上述相对论测量过程的后果。为了方便讨论问题,我在The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中设计了一套新的洛伦兹变换标注系统,不仅用观察系和被观察系来代替静止系和运动系,而且以双下标注明时钟在自己坐标系和对方坐标系的坐标,例如 表示S’参照系的时钟在S'系的 处、在S系的原点(x=0)时的读数,从而避免了相对论学者的常见概念混乱和随意指定静止系与运动系的不严谨。 1) 洛伦兹变换中等号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吗? 按照这种相对论“时间膨胀”的测量过程解释,洛伦兹变换中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如果是这样,根据相对性原理,当时钟A和B重合时,两时钟对准, , (6) 当它们匀速运动分开后,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时钟B的读数与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时钟A的读数(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必须相等,即 (7) 如果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是对准的,即时钟A的读数与时钟C的读数相等, (8) 那么,时钟B的读数与时钟C的读数也必然相等,即 (9) 如果时钟B的读数与时钟C的读数相等,就没有“时间膨胀”。因此,相对论的测量效应解释不了“时间膨胀”。 以上分析说明, 1.光速不变原理、2.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是对准的、3.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这三个假设必然有一个是错误的。因为否定光速不变原理就否定了相对论,所以我们先假设光速不变原理是正确的,而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是对准的这一假设是错误的。根据这一假设,我们现在知道,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在观察系S内部也)只是看起来对准,实际上没有对准。 2) 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在 观察系S内部没有 对准了吗? 如果我们假设观察系S的所有时钟只是看起来对准,实际上没有对准,那么,“时间膨胀”指的是时钟A与时钟C的读数不同,这也是我在上一篇博文中对“时间膨胀”的说明。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时间膨胀”推导可以被认为是这样解释“时间膨胀”的。认真思考一下,这一解释同样说不通。为什么呢?因为时钟A和C在观察系S中对准,即使它们实际上没有对准,它们的时差应该是确定的,即 (10) D A,C 表示时钟A和C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别,所以,D A,C 不应该依赖于参照系S’相对于参照系S的速度。如果D A,C 不依赖于参照系S’相对于参照系S的速度u,那么,依赖于速度u的时间膨胀公式必然不成立。 (11) 上一段分析说明时钟 A和C在观察系S中对准后的差别不依赖于参照系S’相对于参照系S的速度u,因此,如果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依赖于速度u的时间膨胀公式必然不成立。这样,我们只剩下一个选择,即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t’是被观察系S’的观察者读自己时钟的读数这一假设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一选择与爱因斯坦的想法并不矛盾,爱因斯坦一直强调 when viewed from the stationarysystem ,问题是爱因斯坦没有说明从静止系怎样看( view) 运动系的时 钟。相对论一直假设异地需要光信号对钟(即不能直接看),难道爱因斯坦这里要求不同参照系的异地时钟也用光信号对钟?这不与参照系内部对钟矛盾吗?如果被观察系的所有时钟由观察系基准时钟光信号对钟,那么这一对钟要求等价于被观察系的所有时钟与其同地的观察系时钟对准。显然,这不符合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我们下面先考虑一种可能性,即 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而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这一读数与参照系S’观察者看自己时钟的真实读数没有关系 。 3) 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吗? 如果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观察系S的观察者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那么观察系S的观察者可以在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想象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符合洛伦兹的“时间膨胀”公式。不过这一想象的参照系S’时钟读数结果与参照系S’时钟的读数完全无关 (说完全无关也不准确,因为 时钟 A和B的固有时读数相同 ) 。参照系 S’时钟的真实读数(固有时读数)与观察系S的同地对准过的时钟读数完全相同(相对性原理),即(只要不存在不对称的加速或/和人为调钟,)在同地对准后的时钟A和B的固有时读数始终相同。这一解释似乎是对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结果唯一逻辑上不矛盾的解释。可是,这一解释将说明狭义相对论完全与物理现实无关。以“ 双生子佯谬”为例,地球上的同胞兄弟认为旅行者比自己年轻,旅行者认为地球上的同胞兄弟比自己年轻,不考虑加速度的影响,当两人重聚时,两人同样年龄,谁也不更年轻,谁也不更年老。如果这一解释是正确的,那么,狭义相对论只是光速不变原理下的物理学臆想。 4) 人为拨钟对应于人类生物钟的变化吗?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 不同参照系的异地时钟也用光信号对钟的可能性。 如果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 t’是 不同参照系的异地时钟也用光信号对钟, 被观察系 S’的时钟按 观察系基准时钟光信号对钟的结果,那么,为什么 观察系 S的时钟不按被 观察系 S’的基准时钟光信号对钟?两个参照系是完全等价的。因此,这一考虑与相对论的基本假设矛盾,应予排除。如果都按同一基准不断对钟,就不存在同时性的相对性了。 即使我们不排除这一解释,因为这一解释说明相对论的所有变化、效应不过是人为对钟的结果,所以根本不存在“双生子佯谬”的可能性。排除加速度的影响后,旅行者回到地球既不比同胞兄弟年轻,也不比地球上的同胞兄弟年老。我们在这里必须区分(人为)对钟引起的时钟变化与时钟未受人类干预条件下的变化。时钟未受人类干预条件下的变化可能对应于人类生物钟的变化,而人为拨钟并不对应于人类生物钟的变化。我们把日历翻回 100年不等于我们年轻了100岁,不少相对论拥护者好像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历史上,从儒略历转为格里高利历时,日历向前翻了若干天(因各国改历年代不同,日历中被抹去的天数不同,即日历前跳的天数不同),人们真的因此即刻变老了若干天?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国家在48700年后从儒略历转为格里高利历,转历头一天出生的婴儿是否会第二天立刻变成100岁而衰老死亡? 5) 如果上面所有假设都不合理,那么我们只好放弃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吗? 如果我们认为上面所有假设都不合理,那么我们可能只好放弃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回到洛伦兹以太理论或回到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的经典物理学。 6) 为什么不用与速度方向平行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呢? 最后,提一个不太重要的疑点。相对论的测量解释以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这一做法缺乏哲学基础。为什么不用与速度方向平行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呢?为什么不用与速度方向成45°角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来解释“时间膨胀”呢?用不同角度的光脉冲得到完全不同的“时间膨胀”关系;对只能用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往返光脉冲的时间这一点,相对论完全没有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以上分析说明相对论对“时间膨胀”的测量解释经不住认真检查其逻辑自洽性。一旦认真起来,相对论的测量解释就会暴露出逻辑上不自洽的问题。测量过程解释不了洛伦兹变换以及由洛伦兹变换推导出来的各种结果,像时间膨胀、长度收缩等。实际上,虽然当代的物理学家们普遍自认为自己用的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但是现代物理学用的“狭义相对论”根本就是洛伦兹理论,而不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本博文的分析说明,不存在物质相互作用的、在测量中呈现效应的狭义相对论很可能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海市蜃楼。没有光传播媒介的物理理论,必然在某一阶段出现自相矛盾或者违背相对性原理的结果。伽利略 -牛顿-麦克斯韦的经典物理学依赖于光传播媒介的存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也依赖于光传播媒介的存在。这一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将介绍、讨论“双生子佯谬”。
个人分类: 物理|4286 次阅读|114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二)
热度 9 maqingping 2014-5-15 18:32
【在科学网对相对论问题的讨论中,感到不少自认为很懂相对论的相对论拥护者实际上对相对论有不少错误认识,而很多怀疑、反对相对论者也有不少错误认识。因此,打算写一组介绍相对论基本知识的博文,本博文算是这一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介绍了洛伦兹的时间膨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91240 )。希望这些博文能普及相对论知识,相对论拥护者和怀疑者与反对者都能从这些博文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对在科学网更好地讨论相对论有关问题有所帮助】 三、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 洛伦兹以太理论使用不证自明的公设“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不仅成功地解释了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也解释了随后的Trouton-Noble实验、Rayleigh和Brace的实验、Trouton-Rankine实验、Kennedy-Thorndike实验。洛伦兹使用“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在1904年还成功地推导出了带电体的纵质量 (1) 和横质量公式, (2) 洛伦兹的横质量公式实际上蕴含了爱因斯坦后来推导的质能关系式。只要将横质量公式做泰勒级数展开,实际上就是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推导的最后步骤, (3) (4) 方程(4)中E k 表示动能。 洛伦兹变换最初让以太系(静止系)和运动系使用同一原点,即 (5) 庞加莱将其表示为运动系原点相对于以太系(静止系)原点运动、与伽利略变换类似的形式。 (6) 洛伦兹以太理论在各方面非常成功,直到目前,在实验可以验证的范围内洛伦兹以太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等价的,并且洛伦兹以太理论没有任何 paradoxes(“佯谬”)。洛伦兹以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空间存在绝对静止的光传播媒介(以太),但是在二十世纪初很多物理学家已经对绝对静止的以太产生怀疑。 1905年爱因斯坦从半路杀了出来,把经典洛伦兹变换的结果----相对光速不变---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公设),声称他可以从这一公理“相对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并由洛伦兹变换推导出洛伦兹理论中不证自明的公设“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当然,爱因斯坦并没有提到洛伦兹和庞加莱的名字或他们的工作,爱因斯坦后来的解释是他没看过洛伦兹和庞加莱的相关著作。爱因斯坦也没提到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只提了半句话“the unsuccessful attempts to discover any motion of the earth relatively to the ‘light medium’”(为发现地球相对于光媒介运动而做的不成功努力)。爱因斯坦后来也多次强调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对他建立狭义相对论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爱因斯坦认为光传播不需要媒介。既然光传播媒介不存在,麦克斯韦方程就应该在所有惯性系有相同形式,麦克斯韦方程中电磁波传播速度就应该在所有惯性系相同,即光速不变。爱因斯坦在其第一篇相对论论文中和《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各给出一个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有关爱因斯坦能否从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参见博文《相对论:庞加莱变换及其推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604do=blogid=783563 )、《怎样推导洛伦兹变换?洛伦兹变换的正确推导》(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79864.html )、《从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推导时空变换普遍方程和洛伦兹变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79581.html )、《爱因斯坦之“智者千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77216.html )。爱因斯坦得到的时间空间变换方程与庞加莱建议的洛伦兹变换形式完全相同,由不带撇系到带撇系的变换方程为 由带撇系到不带撇系的变换方程为 (7) 虽然爱因斯坦得到的时间空间变换方程与庞加莱建议的洛伦兹变换形式完全相同, 但是两者在物理学上有本质区别。首先,根据洛伦兹理论,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 v 是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洛伦兹效应是动力学效应,即运动物体与以太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爱因斯坦的“革命性”时空观,洛伦兹变换中的速度v是被观察物体(参照系)相对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相对论效应是运动学效应,没有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被称为观察效应或测量效应。其次,洛伦兹理论中,洛伦兹变换方程等式两边的t,t',x,x'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狭义相对论中, 洛伦兹变换方程两边的t,t',x,x'的物理意义是否相同却是不明确的,在等式左边的t'是否真是带撇系自己的时钟读数这个问题上缺乏明确结论。我 在《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和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principles, logic and experimental foundation两书中对此作了讨论。 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是不证自明的公设。爱因斯坦在“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后,需要从洛伦兹变换中推导出“时间膨胀”。爱因斯坦的推导考虑在运动系(被观察系)原点静止的时钟,如果 t 0 =t 0 ′=0时,两系原点重合,在t时刻 被观察系原点 在观察系的坐标为x=vt。因此, (8) 因为 tt’,所以运动系(被观察系)时钟变慢,即“时间膨胀”(时间单位膨胀)。爱因斯坦的推导有两个疑点:一是按爱因斯坦的推导方法,被观察系不在原点的时钟因距原点距离不同和速度不同既可能“时间膨胀”,也可能“时间收缩”,还可能“时间不变”;二是爱因斯坦没说明(被观察系)原点时钟变慢是和哪个时钟比较的;如果是和观察系原点的时钟比较,那么相对性原理就不成立了。第二个疑点有明显的答案,即(被观察系)原点时钟是在时间t后与坐标x=vt处的观察系时钟比较(图1)。第一个疑点可以通过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的比较解决;不在原点的两系时钟由两系内部分别对钟造成的读数差别,可以被两个观察系时钟之间的比较消除。 图1 观察系两时钟测定被观察系时间膨胀 上面的时钟比较是由不同时、不同地点的两个观察系时钟来判断运动对被观察系同一时钟读数的影响。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用同一地点的同一观察系时钟来判断运动对被观察系时钟读数的影响。如果观察系用同一个时钟的计时与同一期间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的读数比较(图2),观察系就会发现被观察系(运动系)的时钟变快, (9) 很明显,方程(9)中,t2-t1t'2-t'1, 即“时间收缩”。《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用方程(9)“推导”时间膨胀,就是通过错误地把带撇系当成静止系、把不带撇系当成运动系得到的。使用洛伦兹变换,应该明确的是:等式右边是观察系数据,等式左边是被观察系数据,时间膨胀是被观察系时间膨胀。 《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的处理显然是错误的,其正确结论应该是“ 时间收缩 ”。 图2 观察系一时钟测定被观察系两时钟读数之差时得到时间收缩 哪一种现象是相对论的运动时钟效应,“时间膨胀”还是“时间收缩”?一部分相对论学者认为, 通过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的比较产生的“时间膨胀”是正确的相对论运动时钟效应。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因为 观察系用同一个时钟的计时与同一期间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的读数比较时,观察系认为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并未对准,所以(对观察系来说)被观察系(运动系)的两个时钟在先后经过观察系同一地点时的读数之差并不代表被观察系这一期间流逝的时间。这种解释也有一定问题,这就是观察系也同意,被观察系自己认为所有时钟在被观察系内部是对准的,被观察系内部认为两时钟读数之差反映了自己参照系的时间流逝。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可以用被观察系自己认为正确的时间流逝与观察系同一时钟记录的时间流逝作比较,而非要用观察系认为正确的被观察系的时间流逝与 观察系的时间流逝作比较不可?这个问题也涉及洛伦兹变换等式左边的x',t',x,t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我在以后的博文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一点。 前面说的这一部分观点使用爱因斯坦的推导方式,其物理解释为 通过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的比较产生“时间膨胀”。不过不是所有教科书和相对论学者都采用 两个观察系时钟与同一被观察系时钟比较的方法。 另一部分相对论学者主张观察系用同一时钟观察比较被观察系的时钟,他们通过随意指定静止系和运动系把“时间收缩”的结果说成是“时间膨胀”(《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的做法)。不难看出方程(8)的推导和方程(9)的推导在物理意义上是矛盾的。因此,应该在狭义相对论中取消 静止系和运动系这两个术语,以免出现 《伯克利物理教程》力学分卷 那样的概念混淆。 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静止系(以太系)和运动系的地位与观察者在哪无关,谁的时钟相对慢(或相对快)与观察者在哪个参照系无关。 静止系(以太系)和运动系是洛伦兹理论的概念。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用的是相对速度,实际上不应该使用这些概念。我在《相对论逻辑自洽性探疑》一书中提出,狭义相对论应该用观察系和被观察系代替静止系和运动系这两个术语 。 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变换只是给了我们观察系与被观察系时钟读数比较的结果,但是没有说明出现这些结果的物理过程。狭义相对论是以观察 /测量中产生这些结果来说明相对论运动时钟效应的物理机制。下一篇博文将介绍狭义相对论是怎样以观察/测量中产生这些结果来说明相对论运动时钟效应的。
个人分类: 物理|8246 次阅读|53 个评论
【相对论讲座】相对论“时间膨胀”现象浅说(一)
热度 4 maqingping 2014-5-4 16:21
很多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时间膨胀”一说。“时间膨胀”是许多科幻小说的灵感源泉,人们幻想着乘接近光速的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行。根据伽利略和牛顿的物理学,即使宇航员的工作寿命为 100年,乘以光速飞行的飞船,能到达最远的星球也就是100光年(光年为长度/距离单位,一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时间内走过的距离)。如果宇航员还想活着回来,那么他们最远能飞到的地方只能是五十光年远。大家都知道,银河系本身的直径就有10万光年,光速飞船也只能让人类到离太阳系最近的几个恒星去做空间观光旅游。人类根本不可能在银河系遨游,更不用说在无垠的宇宙空间四处观光了。伽利略和牛顿的物理学确实让人感到悲观,感到自然的深邃和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无能为力。 不过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人有理由感到乐观,由洛伦兹提出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继承和发扬光大的“时间膨胀”假说认为,如果飞船速度达到光速,时间就会停止,人类实际上可以到达宇宙的任何角落。确切地说,虽然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并不认为人类的飞船或者任何实物构成的飞行物能够以光速飞行,但是飞船速度无限接近光速却是与爱因斯坦理论不矛盾的。如果爱因斯坦的“时间膨胀”真的存在的话,以无限接近光速飞行的宇航员几乎可以到达任意远的地方。 一、什么是“时间膨胀”? “时间膨胀”的概念最先由洛伦兹提出,用来与“长度缩短”一起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和保证麦克斯韦方程的运动不变性。“时间膨胀”指的是时间单位膨胀,即1秒钟代表的时间间隔增大,“时间膨胀”后的1秒代表超过原来1秒的时长,因此,“时间膨胀”是时钟的读数变小(变慢)。 对洛伦兹来说,“时间膨胀”是由物体的绝对(运动)速度引起的。相对于静止的时钟或绝对速度较其为慢的时钟,绝对速度大的时钟变慢。虽然时钟变慢,但是在同一参照系的观察者却无法观察到自己时钟的变化,因此不能觉察到时间膨胀。他只能观察到比自己参照系绝对运动速度慢的或绝对静止的参照系中的时钟比自己的时钟快,或者是观察到比自己参照系绝对速度快的参照系中的时钟比自己的时钟慢。 爱因斯坦用相对速度来代替洛伦兹假说中的绝对速度来解释时间膨胀和时钟变慢效应,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别人(别的参照系)的时钟变慢,而不是自己的时钟变慢。 二、洛伦兹的时间膨胀 按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如果光在以太中运行,以太是绝对静止的,光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不变,在地球上测量到的光的单向和回路双向平均相对速度会受到地球运动速度的影响。当地球以速度v运动时,光在地球运动方向上的双向相对速度为: 这里 l 为光源(或测量起点)到反射镜的距离, c 为绝对光速, v 为地球速度。也就是说双向相对速度与绝对速度之间的误差比例为 v²/c 。为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洛伦兹和费茨杰拉尔德等人提出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以 (1-v 2 /c 2 ) 1/2 的比例缩短( 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示意图见图1) 。 图1 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示意图(没有画出水平方向上与半涂银镜 A 距离为 l 的反射镜 M 2 )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预计在地球运动方向上干涉仪的实际光程为臂长 L 乘 2/(1-v 2 /c 2 ) ,而与地球运动方向垂直的光束的实际光程为臂长 L 乘 2/(1-v 2 /c 2 ) ½ 。如果地球运动方向上干涉仪的臂长 L 以 (1-v 2 /c 2 ) 1/2 的比例缩短,则平行和垂直光路上的光程距离相等,干涉条纹不会出现变化, 可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虽然把这一长度缩短因素引入上述的双向相对速度中去可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但是这一长度缩短因素只会使两个方向上双向回路光程距离的不同消失,实际测到的光速仍会随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绝对速度改变。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方向在不断改变,提示地球的绝对速度( = 太阳绝对速度与地球公转线速度的矢量和)也在不断改变。由此仍会导致在一年的不同季节和时间测量到不同的光速 . 不会给出任何季节和时间都相同的双向相对光速或单向相对光速。在垂直方向上,由于人们“误”以为光程长度是 2 l ,而“实际光程”长度为 2 l / (1-v 2 /c 2 ) ½ ,因此,时间 t=2 l / ,相对光速为 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以 (1-v 2 /c 2 ) ½ 缩短,光往返所需时间由由 2 l / 变为 2 l / ,相对光速则为, 这一分析说明,即使存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我们只能得到运动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相对光速相同,相对光速仍然与地球在空间中的绝对运动速度有关。双向相对光速在运动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仍然与地球静止状态下的双向相对光速(等于绝对光速)不同。虽然人们还没有在地球之外实际测量双向相对光速,但是在不同季节测定的光速并无不同的事实和迈克尔孙 -莫雷实验已经让人们相信相对光速与地球或任何星球的绝对速度无关,惯性系空间任何位置和任何方向上测量的双向和单向相对光速都是一样的,即麦克斯韦方程具有匀速直线运动不变性。当时的Trouton-Noble实验也支持相对于地球静止与相对于以太静止等效,地球上的相对光速等于绝对光速的观点。长度缩短本身还不足以同时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和光速各向同性并且不依赖于地球绝对速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洛伦兹提出了时间膨胀的概念。显然,要维持双向相对光速的恒定,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假设时间以1/(1-v 2 /c 2 ) 1/2 膨胀,即运动时钟的一秒代表的时间长度为静止时钟一秒代表的长度乘以1/(1-v 2 /c 2 ) 1/2 。根据这一假设,我们有 这表明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两个因素可以保证双向相对光速的恒定,并且双向相对光速恒等于绝对光速。 洛伦兹假说中的时间膨胀是以假说解释实验发现的形式出现,因此不需要做推导证明,就像牛顿三定律是经验总结概括,不需要(也不可能)做数学定理那样的纯逻辑推导证明。相对光速不变是洛伦兹假说(也就是经典洛伦兹变换)的自然结果。由经典洛伦兹变换导出的相对光速不变结论可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洛伦兹假说也保证了绝对速度不可测量(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地球的绝对速度),因此,维持了(空间中存在绝对静止以太条件下)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待续)
个人分类: 物理|868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回应李小文老师之问,有关光速不变原理的问答
热度 34 maqingping 2014-4-11 15:58
李小文老师先发“请问:光速不变原理”, 再发“追问:光速不变原理”, 引得众高手纷纷登台献技,黄秀清老师高歌“爱到心痛”。 因觉得众高手起点较高,如天马行空,一般人未必能跟得上高手的奔逸思维,特奉上常识性的关于光速不变原理的问答。 问题 1 :光速不变原理说的是什么? 答: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是说同一光束或同一个光脉冲在所有的惯性参照系中被测到的单向速度都是相同的。 例如:如张三以 29 万千米 / 秒的速度向着王五跑,而李四相对于王五不动(速度为零)。 当李四、张三和王五三点成一线时, 王五向张三 / 李四方向发出一光脉冲(光速 30 万千米 / 秒)。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张三与光脉冲之间的速度为 30 万千米 / 秒,李四与光脉冲之间的速度也为 30 万千米 / 秒。 根据经典力学的伽利略变换,张三测到的该光脉冲速度应该是 29+30=59 万千米 / 秒。 问题 2 :有实验证明单向光速不变吗? 答:没有,没有任何实验证明单向光速不变。 根据相对论学者的意见,单向光速是不可测定的。理由是测量单向速度需先对准异地(至少两地)的时钟,而对准两地时钟必须先知道单向光速。因此,单向光速在理论上是不可测定的。 只能在测定双向光速的基础上通过约定( conventionality )来规定单向光速。 问题 3 :有实验证明单向光速可变吗? 答:有。实验证明绕地球东向传播的光脉冲与西向传播的光脉冲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不同。 Sagnac 实验也证明环行单向光的速度与平台的旋转速度及方向有关。但这些单向光速经历方向变化,不满足光速不变原理的惯性参照系要求,因此,不能否定光速不变原理。 问题 4 :有实验证明双向光速不变吗? 答:观察者静止在地球上时测到的双向光速不变。双向光速最明确的测量方法是光脉冲从光源发出后到达反射镜再被反射回光源处,同一时钟可以记录光脉冲发出和返回的时间,因此不需要对钟。在误差范围内,所有相对于地球静止的测量者得到的双向光速都是相同的。 问题 5 :是否所有人都同意双向光速不变(原理)? 答: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双向光速不变(原理)。 反对者的理由是双向光速不变除了在地球静止参照系中得到证实外,并未得到任何其他参照系中的测量光速实验的验证;如果在相对于地球引力场高速运动、并且 地球引力场仍是 局部优势引力场的参照系中做双向光速测量和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将会发现双向光速可变和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阳性(反映观察者相对于地球引力场的速度)。 问题 6 :单向光速不变(光速不变原理)是相对论可观测到的结论所必需的吗? 答:不是。单向光速不变不是相对论可观测到的结论所必需的。 赖欣巴赫( Reichenbach 1924,1958 )和格伦包姆 (Grünbaum1973) 证明爱因斯坦对钟法只是更广泛对钟程序的一个特例 : 爱因斯坦对钟法选择 ε=1/2 。 任何0与1之间的实数值 ε 都能满足对钟要求。 Edwards ( 1963 )、 Winnie ( 1970 ) 和 Annderson 与 Stedman ( 1977 ) 发展了双向光速不变、单向光速可变的理论, 其可观察的结论与狭义相对论完全相同。因此,从实验观察上,双向光速不变、单向光速可变的理论与相对论是等价的。人们仍然采纳狭义相对论, 因为狭义相对论较 Edwards 等人的理论更简洁。 问题 7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证明了单向或双向光速不变吗? 答:没有。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既未证明单向光速不变,也未证明双向光速不变。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 证明光学或电磁学不能测定地球相对于地球周围(可能存在的)光传播媒介的速度。如果光传播媒介在空间绝对静止,按经典物理光学和电磁学理论,地球相对于其周围的光传播媒介的速度是可测的,这一速度也就是地球的绝对速度。这样,在某种意义上,相对性原理即被推翻,因为相对性原理也可以表述为绝对速度是不可测的。因为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 实际测量的并不是地球的绝对速度,而是地球相对于其周围光传播媒介的速度,所以如果光传播媒介不在空间静止,地球相对于其周围的光传播媒介的速度也就不是地球的绝对速度。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 的阴性结果可由下列任一原因解释: 1 )光传播媒介可能与地球(局部优势引力场)一起平移; 2 )只有长度收缩(因Kennedy-Thorndike实验阴性结果和高速粒子发射 γ射线速度仍为c而否定) ; 3 )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 即洛仑兹以太理论; 4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5 ) Ritz 的光发射理论(因双星无“魅影”现象和高能粒子发射 γ 射线的结果而被否定)。因为多种可能性都可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所以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不能证明单向光速不变或双向光速不变。 单向光速不变或双向光速不变只是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阴性结果的一个可能解释, 单向光速不变和双向光速不变都可以解释 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 。 问题 8 :洛伦兹以太理论需要光速不变原理吗? 答:不需要。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 时钟变慢,导致运动参照系中相对光速不变。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观察者会看到以太参照系中静止的时钟相对变快,物体长度相对膨胀(这一点与狭义相对论结论相反,但目前的实验手段无法对洛伦兹以太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在这一点上进行检验)。 问题 9 :我观察到两束光脉冲都朝着对方传播,它们的合速度在我的参照系中是 60 万千米 / 秒,难道这个速度不超过 30 万千米 / 秒吗? 答:第三者测定的两束光脉冲的相对速度确实为两倍光速,但是狭义相对论不承认第三者测定的两物体或波动的相对速度,只承认第一者和第二者(两运动物体或观察者中之一)测定的他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中,第三者测量和第一者、第二者测量的结果同样有效。在洛伦兹以太理论中,第三者测量依然有效,相对于以太运动的参照系中 第二者测量的结果是表观速度而非真实速度 。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规定第三者测量无效。他们的异同见下表: 第三者测量速度 第二者测量到的光速 光媒介 “佯谬” / 悖论 伽利略 / 麦克斯韦 有效 相对光速 = 光在以太中的速度 + 第二者相对以太的速度 (以太)存在 无 洛伦兹 有效 实际相对光速与伽利略 / 麦克斯韦相同;运动参照系中(第二者)测到的相对光速不变 (以太)存在 无 爱因斯坦 无效 相对光速不变 (以太)不存在 有 问题 10 :为什么洛伦兹不满足于只用“长度收缩”来解释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的阴性结果, 而要增加“时间膨胀”来使相对光速不变? 答:只用“长度收缩”不能满足麦克斯韦方程的参照系运动不变性,而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迈克尔孙 - 莫雷实验提示了麦克斯韦方程的运动不变性。另外,世界各地在不同季节、每天不同时间测定的(双向)光速都很一致。因地球随太阳在空间运动,所以地球的空间速度应该是太阳空间速度与地球相对太阳运动速度的矢量和,地球 相对太阳运动的 速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是不同的。如果光媒介不随地球平移,那么这些光速测量结果提示光速与观察者的速度无关,也就是麦克斯韦方程具有运动不变性。因此, 洛伦兹发展了能解释所有这些现象的以太理论,其理论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公理)是第二者(相对于以太运动的参照系中)测定的相对光速不变。 随后的 Rayleigh 实验( 1902 ) 、 Brace 实验( 1904 )、 Kennedy-Thorndike 实验( 1932 )不能只用长度收缩解释,需要增加“时间膨胀”或使用其他解释。 问题 11 :所有人都认为单向光速不可测吗? 答:不是。不少学者认为通过缓慢移动在同地对准的时钟,单向光速在理论上是可测的。假设空间各向同性,在同一地点 A 对准 3000 个时钟,然后从 A 点向等距、相反方向的 B 点和 C 点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各运去 1000 个时钟。 因为空间各向同性, 运输方式完全对称,运输对 B 、 C 两点的时钟影响完全相同,所以 B 、 C 两点的时钟是对准的。通过测量从 B 到 C 的光速和从 C 到 B 的光速可以测量单向光速。 通过测量从 B 到 A 和从 C 到 A , 以及从 A 到 B 和从 A 到 C 的光速和时钟比较, 可以估测运输对时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把 B 、 C 两地的时钟以同样方式再运回到 A 点 500 个时钟来分析运输对时钟的影响。 问题 12 :爱因斯坦是怎样提出光速不变原理的? 答 : 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光速不变原理时用的是“ light is always propagated in empty space with a definite velocity C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state of motion of the emitting body ”(光在真空中始终以确定的速度 c 传播,这一速度独立于发光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定义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光速受传播媒介决定,与波源速度无关)并无什么不同。后来人们认识到爱因斯坦的意思实际上需要光速与观测者的速度无关, 而不只是与光源速度无关。
个人分类: 物理|14948 次阅读|158 个评论
洛伦兹如何推导出洛伦兹变换
热度 2 mdymww 2014-3-28 19:29
在爱因斯坦之前,为解释麦克尔逊干涉实验的零结果, H ·A·洛伦兹(Lorentz) 曾提出过一个收缩假说,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与其它方向相比,产生了一个因子为( 1 - V 2 / C 2 ) 1/2 收缩。 1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洛伦兹时代人们认为有一个绝对空间存在着,空间各向同性,各处均匀,在三个不同的方向上无限地延伸。这样的空间可以由一个笛卡尔坐标系统来描述。 背景知识2:在绝对空间中光速恒定,是一个常数。 背景知识3:有一种物体称之为刚体,它不会因受力而改变其几何尺寸。 背景知识4:对空间的测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刻度的细长的刚体,另一种是电磁波。麦克尔逊干涉仪同时采用这两种测量的方式。 背景知识5:麦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的结果是零。可以解释为刚体的测量与电磁波的测量是一致的。 说明:除了速度的概念与时间相关,不采用与时间直接相关的测量及测量值。 2 )麦克尔逊干涉仪 当时,为了检验物体的运动是否会带动其周围的“以太”,麦克尔逊设计了一个灵巧的实验装置,也就是今天称之为麦克尔逊干涉仪,如图所示: 它是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是由两两相互垂直的等长刚杆所组成的刚杆系统;再一个是光学系统,一束光线通过半镀银反射面的镜面把它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光线分别沿相互垂直的刚杆系统传播。光学测量系统从光子到第一个镀银半反射半透射镜开始,这一点我们记作O点。从O点开始一部分经反射向活动镜M 1 运动,到达镜上B点,从B点再返回半反射镜O 2 点。另一部分经透射向固定镜M 2 运动,到达镜上A点,从A点再返回半反射镜O 2 点。与干涉仪一起运动的观测者可能认为O 2 点就是O点。然后,两束光线一起到达F屏发生干涉作用。 刚杆测量系统讨论是光从镜面反射的一点A或B,与此时半反射半透射镜所在的点O,这两点构成了刚杆测量的两点,刚杆测量的是AO或BO线段的长度。 3 )运动速度为v的观测者与麦克尔逊仪 下面是在绝对空间坐标中进行的讨论。为了方便只在平面内讨论。 干涉仪与观测者一起运动,运动速度为v,在X轴方向上。 干涉仪最开始处于O点,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运动,从O点开始到观测结束时最后到达O 2 点。光学系统是一种回路,不闭合回路。在空间的任意方向的测量路径是O、N、O 2 。光子所行进的距离是两线段ON、NO 2 的长度之和。我们讨论两线段ON、NO 2 的长度之和为一定值,也就是2c的一个光学等距面。这是一个以O、O 2 为两个焦点,长轴为c,短轴为 (c 2 -v 2 ) 1 /2 的一个椭圆上。N点是这个椭圆上的任意点,A、B分别是长、短轴。如下图。 注:∠AOB=∠NOP 点 坐标 点 坐标 O -v,0 A c,0 O 1 0,0 B 0,(c 2 -v 2 ) 1 /2 O 2 v,0 C -c,0 O A (c +v)v/c-v,0 N x, {(c 2 -v 2 )(1-x 2 /c 2 )} 1/2 O C -(c + v)v /c + v,0 O N v 2 x /c 2 ,0 刚杆测量系统的测量:干涉仪与观测者最初从O点开始,在X方向上,当干涉仪与观测者到达O A 光子从A经过反射,而后返回,刚杆测量的是线段O A A的长度;在Y方向上,干涉仪与观测者到达O 1 点时光子到达B点经过反射后返回,刚杆测量的是线段O 1 B的长度。 在绝对空间这个坐标系统中,经过计算,两点在空间的距离分别是: O 1 B = C ·(1-V 2 /C 2 ) 1/2 O A A = C ·(1-V 2 /C 2 ) 刚杆产生了收缩:刚杆在运动方向上发生了因子为(1-V 2 /C 2 )的收缩;在运动相垂直方向与运动方向上刚杆发生了因子为(1-V 2 /C 2 ) 1/2 的收缩。 椭圆上任意点N是为了讨论不局限于X、与Y方向上的任一方向点。光子从O点向空间任一方向上发射,经过点N反射后,最后汇于O 2 点。光线所走的路程是2C。光子到达N时,观测系统处于O N 点。刚杆的观测就是NO N 。 NO N 的长度就代表刚杆测定值。对于刚杆测量系统来说, 在X这个运动方向上坐标除以因子 (1-V 2 /C 2 ), 在与运动相垂直的Y方向上坐标除以 (1-V 2 /C 2 ) 1/2 ,后用勾股定律计算O N N的距离值,这个值也是c。 也就是从刚杆观测系统检测到的结果是c,与光子回路观测系统结果一致,这样导致 麦克尔逊干涉仪的观测结果为零 。 4 )后话 近期,在科学网上有许多讨论怎么推导出洛伦兹变换的博文。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对性原理。受此启发,想到许多年前用洛伦兹时期人们的通用知识,用图像与几何的方法推导出洛伦兹变换,与大家分享。 老实说,我不懂爱因斯坦的时间,我试图找到一种可以测量爱因斯坦时间的方案,但毫无头绪,只有放弃。 一百多年前是闵可夫斯基提出四维时空,发展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一百多年后今天却是试着为分离四维时间与空间开辟一条道路。
个人分类: 物理思考|201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迷惑与无奈(2)洛伦兹的伟大贡献与失误
热度 4 jmluo0922 2013-12-19 16:48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 ( Hendrik Antoon Lorentz , 1853 年 7 月 18 日- 1928 年 2 月 4 日), 荷兰 物理学家 ,他以与 彼得·塞曼 发现与解释的“塞曼效应理论”获得 诺贝尔物理奖 ,他也推知变换(质量与速度)方程,后来被用在 爱因斯坦 狭义相对论 中,来描述 空间 与 时间 。 … … … 洛伦兹似乎对 力学 、 热力学 、 流体力学 、 动力学 理论、 固体 理论、 光 和传播有所贡献。他最重的贡献是在电磁、电子理论和相对论这个领域。洛伦兹认为原子可能包括带电粒子,并认为这些带电粒子的振荡原因是来自于光。直到洛伦兹、彼特·塞曼的同事和以前的学生在 1896 年发现了 塞曼效应 ,洛伦兹的理论便提供了解释。 … … … 1928 年 2 月 4 日 ,洛伦兹在哈勒姆逝世。在葬礼当天,荷兰全国电讯、电话中止 3 分钟,以哀悼位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悼词中称洛伦兹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为纪念洛伦兹的贡献,荷兰政府决定从 1945 年 起把每年他的生日那天定为“洛伦兹节”。 ——摘录自维基百科 洛伦兹对于物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可以通过 洛伦兹 - 洛伦兹公式 、 洛伦兹力 、 洛伦兹分布 、 洛伦兹变换 等,这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术名词得到充分体现。其中大家都熟知的洛伦兹力,是影响最深、应用最普遍的;与麦克斯韦方程组一起,构成了电磁学的基本关系。在不考虑运动带电粒子的辐射情况下,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电磁学问题,是可以完全准确解决的。这是洛伦兹众多贡献中,我认为是最伟大的。 (不考虑辐射反作用力时的常规洛伦兹力F表达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洛伦兹在解释迈克尔逊 — 莫雷实验( MMX )结果时,提出的洛伦兹收缩,最后成为相对论时空变换的洛伦兹变换。在我以前的博客文章中,对于 MMX 中的光路和光程差的分析,提出了 我的看法 。洛伦兹在分析 MMX 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垂直方向光受运动介质 “ 以太 ” 的影响,会产生一个空间移动 SS’,如下图中的红色光路所示 。虽然这个影响是难以用肉眼观测,但对干涉条纹的移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导致 0.4 个条纹移动,只需要 0.4 波长光程差的变化,也是十分微小,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 (MMX干涉光路示意图) 如果是这样,洛伦兹在分析 MMX 时,得到的空间收缩的结论就不可靠,由此进一步得出的洛伦兹时空变换就没有基础。 即使如此,我认为洛伦兹变换只是洛伦兹在分析问题时出现了一个容易出现的失误,他的众多物理学的贡献,特别是洛伦兹力,是里程碑式的,并将永载科学史册。
个人分类: 杂谈|59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
热度 4 hutongfuture 2013-7-8 22:32
饶毅 教授、 程代展 教授共同作序, 张天蓉 老师著的《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终于出版面世! 北京一只蝴蝶 拍了下翅膀,能引起加勒比海飓风吗? 分形天使和混沌魔鬼将揭示操纵这一切的“看不见的手”。 “为什么世界这么美丽,因为我眼睛看到的都是分形”有学者这么说。 从漫长蜿蜒的海岸线,到人体大脑的结构,分形无处不在!在美得像天使一样的分形中人类有什么样的惊人发现? 一棵马蹄钉跌倒一个王子,一个王子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失掉了一个王国,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到底蕴涵着什么样的规律?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从美妙动人的分形到神秘莫测的混沌,探究科学规律的内在之美,发现无序中之有序。 有人将分形和混沌理论誉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本书首先描述了各种分形的基础知识和特性,包括线性迭代产生的分形如分形龙、科和曲线等,以及非线性迭代产生的曼德勃罗集、朱利亚集等。通过这些例子,介绍了自相似性及分数维的概念。然后,遵循混沌现象发展的历史,通过讲述庞加莱的三体问题、洛伦茨的蝴蝶效应等等故事和趣闻,将读者带进神奇混沌理论的天地中。再进一步通过对一个简单混沌系统 -- 逻辑斯蒂映射的探讨,详细介绍分岔理论、稳定性、及费根鲍姆普适常数等概念。 本书后半部分,介绍了分形和混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前景、分形和混沌的关系、以及与分形混沌密切相关而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 俗话说: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作为科普书,介绍知识固然重要,传授科学研究之方法更为重要,本书极力体现这个宗旨。作者不仅介绍科学,还煞费苦心地重点介绍科学家作出重大发现时的思路历程,带领读者一起思考,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深刻启示,从而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一本老少皆宜、文理兼容的科普读物。图文并茂,用轻松有趣的语言,加之通俗生动的图解,来讲述深奥难懂的科学理论。为广大读者剥开理论的坚果,使不同领域的人士,都能领悟到数学及物理学的无穷魅力。 详情请移步豆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44888/ 如果您有豆瓣账号,请不吝点“想读”,并做评价,不胜感激! 京东网: http://item.jd.com/11273880.html 当当网、亚马逊均有销售。
5625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多少个洛伦茨/兹?
热度 2 xcfcn 2012-10-5 22:41
大概知名的就有五个,其中两个还是nobelist。一般Lorentz翻译成洛伦兹,Lorenz翻译成洛伦茨。 1、 Ludvig Lorenz (1829-1891)丹麦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跟四个专有名词连在一起:Wiedemann–Franz–Lorenz law, Lorentz–Lorenz equation, Lorenz gauge, Lorenz–Mie theory。 2、 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荷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洛仑兹力、洛伦兹变换就是他老人家的贡献,1902年和他的学生Zeeman获得炸药奖。他跟第1个洛伦茨在两个地方有联系:首先就是Lorentz-Lorenz公式,讨论的是折射率与电磁波频率的关系。其次是Lorenz gauge其实也是洛伦兹变换。 3、 Max Otto Lorenz (1876-1959)美国经济学家,1907年提出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洛伦茨曲线,稍后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根据洛伦茨曲线进一步提出用于精确反映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4、 Konrad Lorenz (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的nobelist。也是那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imprinting这种本能行为就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5、 Edward Norton Lorenz (1917-2008)美国数学家和气象学家。混沌理论的创立者,洛伦茨吸引子和蝴蝶理论的发现者。
个人分类: 物理光学|218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