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体力劳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说“负者歌于途”
热度 6 fdc1947 2017-10-20 07:59
说“负者歌于途” 躺在床上抄书,是我经常要做的事情。当然,在床上写字,只能用铅笔,别的笔都不行。用铅笔写也有好处,那就是写错了能够用橡皮擦掉。 躺着抄书,就是看书上的一句,就在纸上抄一句。如果书上的文章很生疏,词句又很别扭,还有些不大熟悉的字,抄起来就很慢,抄几个字就要看一下书。如果是很熟悉的文章,那就很顺畅,可以写得很快。 但是,熟也有熟的问题。那天抄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是很熟悉的文章,过去是能够背下来的,但是现在不行了,很多地方模模糊糊了。抄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这一句,因为很熟悉,所以也没有看书,就写出来了。不过,刚写出这一句,自己就狐疑起来:到底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还是“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 一想,行就是在路上走,背东西的人累了,在树下休息,因此当然应当是“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于是拿起橡皮,把刚才写好的“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改成了“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但是刚把负和行两个字擦去改好,就觉得怎么都不大对头,于是拿起书一看。真是改错了,应当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开始根据记忆所写还是对的。 如果写“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虽然也说得通,但是跟欧阳修的原句一比,在“意境”上就差了一截,显得重复而单调,没有原著那样丰富而灵动。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僂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在这里所写的是滁州人的游览之地,如果我们想象一幅画,画的是背着或挑着东西的人嘴里在哼哼着什么曲子,走累了的人在树下休息。熙熙攘攘,非常生动而热闹。而如果那两句话改成“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则是路上有人唱歌,背着或挑着东西的人在树下休息。整个画面比较平淡,是在一般的热闹郊区道路上都能够见到的情景。 负者,很多文章只是把它解释为背东西的人,其实,负不一定只是背。背负当然是负,肩负也是负。我们常常说担负,从原理上说,就也是一种肩负。北方人所谓扛着,也是肩负。 现代的城市和如今大多数华北和东北的乡村里,肩挑背扛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人们都用车,几十年前就至少是自行车、手推车、毛驴车之类的,如今则到处都是机动车了。背负和肩负往往只用作抽象的动作,如背负希望和肩负责任之类的用法。 而过去,特别是南方,即使只是几十年前,肩挑背扛是最常见的动作。我小时候,苏州城里也没有平坦的柏油或水泥马路,都是弹石路。所谓弹石路,就是用像大地瓜那样大小的不规则的石头块砌起来的马路。这种马路与北方很多地方的土路,沙石路和煤渣路相比,它的好处是不起灰土,也不容易积水,下雨以后很快就干爽了。不像北方的路,要么灰土,要么泥潭。但是,弹石路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好走车,骑自行车更是不方便,非常颠,所以那时候路上的车很少。 那时候,人们出门经常是步行,即使带着孩子,也是步行的多。走时间长了,小孩子累了,小的孩子可以抱着,大一点的不好抱了,便背在背上,南方话称驮,驮在背上走路比较省力。现在背上驮着孩子的情况不大多了,过去是常事。我想,醉翁亭记里所说的“负者”中,背孩子的恐怕也有相当一部分。背着孩子,又唱着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过去街上挑着担子的人也很多。传统戏剧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路上走,书童便挑着担子跟着,又如员外们郊游,也总有仆人挑着东西跟着后面。真实的情况,那时候的运输很大一部分是肩挑的,就像前几年常常说到的重庆的“棒棒”。如果是肩挑运输,挑的东西通常比较重,因此,挑重东西的人往往走得比较快,嘴里也常常哼着类似于“嗨哟、嗨哟”或“杭唷、杭唷”的声音。当然这样的 “杭唷、杭唷”的声音也可以算是歌,鲁迅先生就说过这是音乐的“杭唷、杭唷”派。 过去街上肩挑的小贩很多。肩挑的小贩总要叫卖,卖菜的叫卖萝卜、青菜,卖鱼娘娘叫卖从河里刚打上来的鲜鱼。正如俗话所说,卖什么的吆喝什么。这些叫卖的声音也应当算是很好地歌曲。在旅游景点,过去这种在叫卖各种杂物的吆喝声中的小贩,也应当是一道好看的风景。 在醉翁亭记所说的“负者歌于途”中,那些“负者”是上面所说的什么人?是背着孩子的游人,挑着吃食给人送去的伙计,还是叫卖的小贩等等?我看可能都有,反正在那里各色人等都有,欢欢喜喜、吵吵闹闹,热闹得很。那才有了作者的主题“太守之乐其乐”。 但是,我们把“负者”说开去, 无论是背负还是肩挑,当超出一定水平的时候,都是很辛苦的事情。除了“杭唷、杭唷”之外,是很难“歌于途”的 。过去人们贫穷,道路又不好,搬运重物,只有背负、肩挑、肩扛。这些重体力劳动,对于身体往往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们为了生活,都不得不这样做。一直到四五十年前,我们这些“四体不勤”的老九们,都还“半路出家”,去承担超过我们身体忍受能力的繁重的体力劳动。 现在,各种机械设备已经大量应用,除了特别困难的山区和个别特殊的情况,这些重体力劳动正在大幅度减少,以至于将来会逐步消除。 我更希望,我这一代人,将是最后一代从事过扛麻袋、挑土改地、挑水灌溉等重体力劳动的人们 。我也相信,几十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很难理解所谓“负者”是怎样的一些人。 当然这是题外之话,与欧阳修的文章毫无关系了。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332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长寿人群有个共同点​
热度 4 zlyang 2016-7-1 21:30
长寿人群有个共同点 2016年06月29日 转载自: http://health.sina.com.cn/hc/2016-06-29/doc-ifxtmwei9426982.shtml    健康百岁,一直是人们的梦想。TED高端演讲中介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家老龄化研究院合作找到三个人口统计学信息确切的长寿地区:意大利撒丁岛、日本冲绳、美国罗马琳达地区,分析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总结出5个健康长寿元素,与大家共享。    体力劳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三个地区的居民都“不运动”。这似乎与我们倡导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大相径庭。其实不然,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体力劳动, 而这恰是让其受益终生的锻炼。比如,撒丁岛人居住在垂直的房屋里,每天都上下楼梯。他们有自己的花园。打扫和做蛋糕都是自己动手。这些体力劳动燃烧的热量 和在跑步机上消耗的一样。他们最享受步行,这被认为是防止认知降低的唯一方法。   专家提醒:干家务活防老年 痴呆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做家务能够很好地协调手、眼、脑,女性要恪守自己的特长,以预防老年痴呆。应该从40岁开始,多用脑,坚持锻炼。    有计划的生活   在这些长寿地区,人们明确地知道如何去安排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不慌不忙。研究表明,匆忙或压力引发的炎症反应,与老年痴呆症和心血管病有关系。 每天减缓行动15分钟,这种炎症就能变成一种反炎症状态。他们将生活安排得的井然有序,精神状态又积极活跃,因此他们获得了7年的额外寿命。   专家提醒:退休后适度紧张更健康退休后仍保持一定紧张度的工作和生活,可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激素。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   蔬菜与豆类不可少   这些长寿地区居民的饮食大多以摄入绿色蔬菜为主,吃很多的豆类和坚果。以日本的冲绳为例。他们是美国人吃豆腐数量的8倍。他们有很多小策略来杜绝过度饱食。比如:吃饭用较小的盘子;不主张家庭型用餐,而是采用吧台式取餐方式,限制进食量。   专家提醒:吃豆与喝奶一样重要中国大豆食品学会王靖秘书长指出,大豆蛋白营养与牛奶蛋白的营养功效是相当的,具有降血脂、防癌等功效。中国营养学会日推荐的豆类食用量为50克,如果做成豆制品相当于200克豆腐,或100克豆腐干。    把亲友放在第一位   长寿地区的人们很注重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团结与和睦。同中国的“近朱者赤”的道理相同,他们认为,自身健康同周边朋友关系密切。如果你朋友提出娱乐活动的建议是打球或者园艺工作,他们饮酒适量,饮食适度,将会对个人产生很大影响。    专家提醒:交友就交健康友   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使朋友团结在一起,既锻炼强壮了体魄,又让人身心愉悦,交友就交“健康友”,利己利人一举多得。   长寿老人共同特点:会睡觉   许多健康长寿的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享有健康的睡眠。寿命超过百岁的张学良先生被问到养生之道时回答:“我并没有特殊的养生之道,只是我能睡、会睡罢了。”张学良先生一语道出了养生的真谛,即要有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   清代学者李渔曾和一位到处游说养生诀窍的术士过招,起因是这位术士让李渔拜他为师。于是,李渔就先向他请教长寿的方法,并讲明倘若二人观点不谋 而合便拜他为师,否则就做个朋友。术士说:“延年益寿之方,任凭导引;安一生之计,惟赖坐功。”李渔答:“你的修行方法最苦,我这个人又懒又好动,喜欢事 事求乐,你的方法我做不到。”李渔认为:“睡眠能养精养气,能健脾益胃,亦能健骨强筋。病人如果睡好觉,病就会减轻。故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   正所谓“睡眠者,能食,能长生”。睡眠既是补充、储备能量,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途径,又是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睡眠充足,可得到新的精神和体力。   (摘自《香港商报》)
22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五一”到了,祝大家都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6-4-30 23:01
转眼“五一”又到,祝劳动者们在节日里各得其乐。 劳动节当属于劳动者,也属于全人类,因为俺以为每个人都可以称得上劳动者,不管是看起来有劳动能力的还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每个人都在进行成长的运动,进行智力思考,这应当也是一种劳动付出,如果我们的身体停止了新陈代谢,大脑停止了劳动,生命就将终止。 就狭义的劳动来讲,分为两大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不认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而不是相互嘲讽,甚至仇恨。 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劳动者,往往看起来很难产生共同的语言和交流的基础,有时我们并不了解别人劳动的实质性内容。这种时候,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过你的快活日子,我享受我的劳动所得。不要互相干扰。试想,如果你在一个中学同学聚会上突然提出什么大家并不感兴趣的科学话题让大家来讨论,难免遭遇尴尬。 虽然假日里无数人并不在工作岗位,但仍然没有停止脑力劳动:智慧的思考。比如,通过微信群交流,讨论某些他们看起来是很大的事情。有人会觉得这些人是闲的没事,竟扯些“闲篇”,很多东西,虽然貌似针对老白姓的,其实与其并没有多大关系,既不会影响人们的生产,也不会影响生活。除了科学圈子,没有多少老百姓理会这些事。所以,讨论总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进行,有点类似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但其中有乐,也好。这是一种需求。 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权力,都有与别人分享智力劳动成果的需求,否则,哪能显示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价值体现,哪来劳动的乐趣。社会一定需要各种智力劳动者,寻找看似简单问题后面的所谓“真理”。尽管“真理”并不一定真辩越明,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站在各自的层面看问题,有自己的思维定式; 真理也不是唯一的,这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的。这点很多智力劳动者不容易掌握。 智力劳动者不快乐的多。他们往往需要在思想的碰撞中求生存。有时,思想的碰撞如果一定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最后一定会有人不快乐,人们不希望看到脑力劳动者在付出智慧思考的同时,不是获得快乐,而是带来烦恼。“真理”的辩论就是比智力,锻炼脑力,不必把所谓成败看得太重。因为这成败,只是以你心中的期望为标准。 我们自身需要不断思考,也要容许别人思考,尊重和包容别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希望圈子里的每个人都能从智慧思考以及分享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受到伤害。(一定会有人说你天真幼稚) 人与动物的的最大区别,就是进化出了智慧的大脑,人脑不断思考,得到进化,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人类的脑力思考解决了面对自然的现实问题,也满足了精神需求:探索的欲望; 人类思考的结果形成了各种理论,催生了科学技术,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对于多数劳动者来说,只需享受别人思考的成果,而无需探讨更深层面的东西,因为社会有分工,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人就该干那些需要精确定位的劳动,而有些人就可以享受简单。也许,享受简单,更容易获得快乐。 如果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层面试图强加给别人原本不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指挥别人的生活,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也许,这会不断催生新的矛盾; 如果一定要别人接受你的智力思考成果,最终结果也许是别人不快乐,你也不快乐。 劳动者,劳动着,快乐是最大的需求,即使是为了生存这个第一需求。当通过劳动满足了物质需求,进而精神需求的时候,谁又能否认内心的快乐呢。努力摈弃那些枝节的东西,奔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劳动,寻找其中的乐趣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0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類已經勤勞到犯傻的程度了?——李银河
LEOLAND 2014-2-7 16:15
從小受到“勞動神聖”的教育。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個流行的表演唱。四個孩子分別扮演小熊、小狗、小兔和狐狸。狐狸挨個兒求那幾位帶他玩,可是他們就是不帶他,因為他不愛勞動,是個懶惰的傢夥。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就這樣種下了勞動神聖的種子。 勞動神聖這一價值是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產物。自從社會走過原始共產主義的階段,開始出現私有制和貧富分化,社會中人形成了兩大階級,一個階級勞動,一個階級不勞動。有閑階級是社會上層;勞動階級是社會下層。上層階級中人生活輕鬆悠閒;下層階級中人終身辛苦勞作,僅得溫飽。上層人剝削下層人的勞動;下層人供養上層人。社會的不平感日益深重,直到爆發階級鬥爭,上層人被推翻,風光不再,所有人都要勞動,不勞動者不得食。下層人揚眉吐氣,勞動因此成為神聖的價值。 中國 1950 年代工人農民翻身得解放,打倒了地主資本家。中國從一個階級社會發展為人人都勞動的社會。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新鮮事物,是社會的一個巨大進步。 勞動神聖這一價值因此成為人類從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價值,一面旗幟,它把不勞動者徹底搞臭了,極端時,就連腦力勞動也被搞臭了,勞動被定義為狹義的體力勞動。從 1950 年代開始,知識份子都變成了“臭老九”,好像腦力勞動不算勞動,是被體力勞動者供養的,是社會的寄生蟲,這是知識份子的原罪。直到文革結束,這個案才翻過來,知識份子被定義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腦力勞動被承認為廣義的勞動。 從赫拉巴爾的小說可以看到,所有的共產主義革命國家都經歷過這樣一個荒誕的階段,書籍被大量銷毀,知識份子被派去幹體力勞動。當然,現在蘇東和中國一樣,全都為腦力勞動平反了。從極端回歸到正常的理智後,勞動神聖的價值仍舊是正面的主流的價值觀。 除了否定腦力勞動之外,勞動神聖的價值走向極端和荒誕還表現為另一種形式,就是王小波提到的他母親老家山東牟平青虎山村出現的一種情況:村裡世世代代都有的一百多頭負重的驢子全都不見了,過去由驢幹的活兒改由人來幹,比如往山上送糞,過去是驢子拉車送,他在青虎山插隊時是人用獨輪車送。這是勞動神聖的價值走向極端的一個後果:人們用人的勞動取代畜力、風力和機械力。當時盛傳的一段佳話是永貴大叔跟驢比勁兒,結果是永貴大叔贏了驢子。 正如王爾德有次說的:人類已經勤勞到犯傻的程度了。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都是以機械力取代人力為目標的,由於這些智慧的發明,那些粗重的活兒由機器去幹了,人可以去做輕鬆的活兒,或者乾脆不用幹活兒,只是高高興興地享受人生就行了。德國一位學者經統計論證得出的一個驚人結論是:當代德國維持人們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只用三分之一的人力資源就可以完成,有三分之二的人“從幼稚園的年紀就可以退休了”。這三分之二的人怎麼辦?勞動神聖怎麼辦? 我能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跟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很像):縮短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因為我們不能只讓三分之一的人幹活,三分之二的人不幹活,純粹享受生活,所以我們把每個人的勞動時間縮短到原來的三分之一,這樣就滿足了社會不分階級人人都勞動而又人人都不太累這兩個條件,比如每人每天工作四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可以做各類藝術休閒活動,畫畫,寫詩,唱歌,跳舞,釣魚,打麻將(尤其是中國人)。這樣,勞動依然神聖,而人類也不會再勤勞到犯傻的程度了。
个人分类: 未 分 类|1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科研,更要生活——读“科研:二十四小时的工作”有感
ydj0203 2010-6-15 09:40
彭思龙老师在他的blog里写到科研:二十四小时的工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5048 ),文短却精,笔者读后感触良多。彭老师的用短短的几行文字就归纳了成功的科研工作者的几个必须的条件:1. 执着的态度;2. 正确的方法;3. 健康的身体;4. 协调的人际关系。我想彭老师一定是一个刻苦而又用心的科研工作者,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和精辟的总结。 我的题目是要科研,更要生活,首先声明,绝不是在否定彭老师的观点,只是我在国外4年生活的总结。我06年刚来澳洲的时候,可以说真是将科研进行到了二十四小时。所以,才出现过因为在火车上看文献或者是思考试验而坐过了站的笑话。也因为下车匆忙,将饭盒落在了火车上。除了平时的工作时间,周末也总是要到实验室去。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天坐着就悠闲吗?
lihf 2009-12-30 16:45
记得很早以前曾经农村有个亲戚训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什么也不干,光坐着,回家还不多干点活?孩子一脸委屈. 我想这里包含着一个误解,认为只有拉开架子,看得见的劳动才是劳动.实际上,脑力劳动决不轻松,甚至强度远远大于体力劳动. 记得开会听报告时,脑子老是得跟上报告人的思路,还真比做报告累.毕竟做报告还能手舞足蹈一翻,算是舒筋活血了 有的时候开玩笑说,体力劳动8小时就休息了,我晚上做梦有时都在想实验呢!. 既然脑力劳动不轻松,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很轻松呢?脑力劳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它的产品(主要是理论,方法)是以质量来衡量,而体力劳动以数量来衡量. 比如,让两个人同时坐在电脑前,一年的时间,进行脑力劳动(不包括算计别人)可能会有理论和方法出来,相反不会脑力劳动的人就不会有象样的成果出来,定性而诚实的评价,就很明显. 当然如果用文章的数量衡量,前者未必能表现出来优势.加上其他的各种因素,可能情况就更复杂. 但脑力劳动确实不轻松, 不能用体力劳动评价的方法去评价脑力劳动.
个人分类: 感悟|2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天平平衡态”是最正确的治国理论
famingkuang 2009-2-7 10:10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天平平衡态 是最正确的治国理论 (是否发明狂原创?) 当前贫富悬殊及社会的根本矛盾是不尊重体力劳动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好象是天平的两边,只有两边一样重才能保持平衡,所以只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受到同等重视,这个社会才能处于稳定的平衡态。 焚书坑儒和臭老九时代是不尊重脑力劳动的典型代表,这样的时代使得历史大倒退。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更替无不是不尊重体力劳动的直接后果,但最为严重的无疑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它在全世界有识之统治者胆战心惊,无不纷纷拿出足够的诚意来对待体力劳动者,小时候我非常的困惑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是闹不起来呢,只到昨天看了李亚辉同学的《 叛国者贪污犯施一公的爱国情怀 ( 后记与评论 ) 》后才明白过来。下面是其文中的节选:   美国高校教师年平均工资为 62895 美元。 教授为 74465 美元 ,美国教授年薪超过十一万美元的高校有十五所。( 数据引至上帝他老哥 老曹同志 )。    美国佬的体力劳动者的待遇是多少? 美国三大汽车厂的工人,平均年薪是 15 万美元左右, 这次经济危机,三大汽车厂申请政府救助, 300 亿的救助方案,被众议院否决,为何? 政府和劳工组织谈判,说: 危机了,大家得同舟共济, 工人的工资是否可以从 15 万降到 10 万? , 劳工组织 爽快地回答, 倒闭可以,降薪没门! ,气得美国政府没招! 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了,美国之所以不会因为有无产阶级而亡国是因为美国一边有因为脑力劳动而成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兹之辈,也有因为体力劳动而成为人上之人的普通劳动者 工人。 美国建国有两百三十多年了,还未看出有什么亡国的迹象,要是咱中国怕早亡国 N 回了吧?不信?看看中国的历史吧,朝代的更替好象已经越来越快了。 我 们清楚的知道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农民起义的历史,农民起义的本质是体力劳动者争取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和物质的斗争。 从表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汉、唐、宋、元、明、清持续分别只有:汉( 426 年)、唐( 289 年)、宋( 319 年)、元( 89 年)、明( 276 年)、清( 267 年)。平均起来每个朝代 300 年都不到,至于民国则更不用提了,只有短短的 37 年。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只能说明了中国建国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因为它不能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保持在一个平衡态中,当天平严重失衡后,天平只有倾倒,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时下中国已经走到了天平快不堪承受的边缘,如果当权者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当天平倾倒之时,一切悔之晚矣。 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船舟的治国理论根本就是错误的。 最正确的治国理论应该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天平平衡态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一理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个人分类: 反思|1385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