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才流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人才流动——不准离开之地和不讲信用之人
热度 11 fdc1947 2020-10-12 08:11
关于人才流动——不准离开之地和不讲信用之人 在古代,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个体户”,他们在城里或乡村开办私塾,一间房屋,收几个学生,靠学生交来的“束脩”过日子。 在西方牛顿那个时代,不少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常需要自己掏钱。只有除了有钱生活之外,还要有相当富余的钱,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他们也是“个体户”。 如今,绝大多数教师或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要想做“个体户”是困难的。他们都需要有一个“单位”,教师需要在某一所学校里教书,科学工作者也在某一个学校或研究所工作。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单位或通过单位取得生活及研究需要的费用。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总是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希望有好的教师在学校担负教师的工作,希望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它哪里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 每一个知识分子,不论是教师还是科学技术工作者,都需要养家活口,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希望有好的工作环境,希望他的工作能够得到承认和赏识。 但是,教师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这种希望,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这样,工作人员与他所在的单位或地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 几十年来,人们经常哀叹人才的“孔雀东南飞”。即东南沿海城市的单位对于知识分子有更大的吸引力,大量知识分子人才要求离开原来的地方和单位,到东南沿海城市工作。其原因无非是东南沿海地方能够给这些知识分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从宏观上看,孔雀东南飞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益的。特别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利的。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能够使得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国家为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我们都在一个国家内,有许多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不必每一个地方都做。在这个省市或那个省市做,并不影响国家的发展,相反,低水平的重复或平行的工作,反不如到条件最合适的地方去做。 当然,有许多工作岗位必须设立在条件较差的地方,例如,中小学教师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生活条件的好坏,只要是有足够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必须有好的知识分子在那里服务,又如,有些研究工作如高山冰川沙漠的研究、地质及国土调查开发等也会在很艰苦的地方进行,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不少知识分子在艰苦的生活及工作条件中生活及工作。“孔雀”不能都飞走。用什么办法留下这些人才呢?当然,需要有奉献精神的宣传和教育。但是,更重要的是制定一定的办法,例如,给这些人较优惠的条件(生活及工作条件),而且可以限定一定的时间限制,比如需要在那里工作若干年才可以离开。实际上现在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这样做了。 这里的关键是有很多问题要事先约定,对于约定的“合同”,双方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耍赖”。 现在,实际上耍赖的情况还是常常会有,而耍赖的,有地方、单位,也有个人。 举一个例子,前几天媒体报道,西部某县声称该县尚缺编207名教师(其中中小学教师93名),因而,对于原先讲好在该县工作五年即可以离开的中小学教师一律不能调离。 这就是一种不遵守诺言,不信守合同的典型例子。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编,另一个是服务满5年可以调离。这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相互没有关系。 该县仍然缺编教师,可能有各种原因,但是决不是那些在那里工作了五年以上的教师造成的。而当初与那些教师约定说服务5年可以调离的时候并没有加上必须待整个县里的教师岗位满编或超编了才能够调离这样的苛刻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一刀切地规定所有教师不得调离,把本来无关的两个问题拉扯在一起,这是没有道理的。 人才的流动,总是要有进有出。不遵守规则,说话不算数,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耍赖。 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谁还敢进去?所以,鉴于这个县的这种态度,我很怀疑外面还有什么人敢于到那里去工作,那里的207个教授岗位的缺编,恐怕不是偶然的。我也怀疑这些岗位能不能补满。 一个缺人的地方和单位,只有用比较优惠的条件,才能够吸引人才去那里工作。这种条件,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有的时候,精神的条件更重要。而言必信,对人讲信用,这是最起码有的时候也是最重要精神条件。言而无信,这是更糟糕的事情。如果言而无信,反而用一大堆高大上多空话来压人,那就只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些个人的不讲信用。 例如,某A学校的教师,要出去进修读学位。这是很好的事情,该学校也支持了这位教师的行动,因为学校希望该教师在进修以后,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也能够更好地在A学校工作。这样双方进行了约定,A学校支持教师进修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是要求该教师在进修结束后在A学校工作一定的年限后才能够离开。 但是,该教师在进修完成后并没有回A学校继续服务完成原先约定的年限,而是要求离开,并确实离开了,到另一个答应给他更优越条件的B学校工作。 这位教师没有遵守事先的约定,是一个失信的行为。这种耍赖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这不应当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搪塞或辩护。说什么进修并得到学位后不适合在原来的A学校工作,说B学校更适合于他。 出去进修并读学位以后的情况,是未进修前就可以预料到的。既然要出去进修,并与A学校约定了进修后要回来服务多少年,就应当遵守约定。如果明知进修后不适合在A学校工作,而与学校签订回来工作的合同,那是故意的欺骗。 那个明知该人应当回A学校工作若干年才能够离开,而允许甚至鼓励该教师到自己那里工作的B学校,也是很短视的。它的这种行为,属于不适当地挖人墙角。这也是一种很不道德、破坏社会契约的行为。 它没有想一想,如果有一个能够给这位教师更优惠条件的C单位,该教师在应当为B学校服务时,又跳到C单位去呢?一个不讲信用的单位或人是不值得别人信任的。 人才流动是非常重要的好事情,把人才禁锢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人才的工作进展。 但是,人才流动一定要遵守事先的约定。无论是地方、单位或个人,都要有“契约精神”,不能言而无信。地方和单位要讲信用,要敢于给如此创造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吸引人才。也要敢于放手,尊重人才的意愿,让人才到更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单位去工作。而个人也必须讲道德、讲信用,一个不讲道德,不讲信用的人,是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契约精神。
个人分类: 教育|10874 次阅读|27 个评论
住院日记(3,4)输液的感想、知识的更新和爱
热度 5 fdc1947 2020-6-13 08:29
住院日记(3,4)输液的感想、知识的更新和爱 住院日记(3)6月4日 治疗带状疱疹病毒,要注射阿昔洛韦,每8小时一次,挂水,每次大概一个小时。昨天的最后一次是在晚上11点多钟开始的。 开始的时候,太太不放心,要在这里陪同,说没有人在边上陪着怕不行。邻床的病友只比我年轻6岁,他爱人在这里陪他。老两口都是济南郊区的农民,现在被征用了土地,住上了小区的楼房。这是两个很好的济南农民,他们看我太太七十多岁的人,白天在这里够辛苦的了,也劝我太太回家。对于我晚上的输液,他们认为不要紧,他们可以照顾。我说不用他们照顾,我自己可以看,滴完后按铃护士就来会来的。 大家都担心,我的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药水,怕药水滴完后不及时拔掉,会将空气抽入体内或者血液倒流。过去大家都害怕这个事故。 这时,正好护士小姐来,她告诉大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了。现在的输液装置,在输液完成之后会自动停止,不会把空气抽入体内或使血液倒流的。 大家虽然都听到了护士的话,但是还是将信将疑。 这时,我正在输液,我对太太说,我们试一次不就可以了?于是,我们等到输液袋里的药水滴完后,并不通知护士,看看最后到底输液管里的液面能够降低到什么地方。 最后,事实证实了护士的说法,输液管里的液面在降低到离开我躺着的身高约20来厘米时,就再也不降了。 这时太太才正式相信了护士的说法,也说可以放心回家。我们也才理解现在按铃通知护士输液完成时,护士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心急慌忙地匆匆跑过来,生怕药水全部滴完。 原来,我们现在所用的输液器是所谓精密输液器,有自动止液装置。据说,其 自动止液功能是通过气压原理实现的,在药液快输注完时,在自动止液装置内的过滤膜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静脉压和输液管壁内液体的重力以及过滤膜张力取得力的平衡,使得药液静置在输液器内,达到自动止液的功能。该功能不受药液成分及纯净度的影响,能够确保自动止液效果。另外,在自动止液后,护士可以通过轻轻挤压滴斗,将输液器内剩余药液输完,避免了药液的丢失。对于这种医疗器械的升级换代,我们外行人不了解,所以一定要学习新的知识,不能一直囿于旧的常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 昨晚11时15分,护士来输上液,根据经验大概一小时能够输完。我知道前一个晚上,邻床的农民兄弟,睡得较早,我怕影响他们睡眠,把布帘拉上了,我自己看着滴,头脑里边胡乱想些问题。 我想等到一小时之后,坐起来凑近看看药液是否滴完,如何按铃通知护士。 在迷迷糊糊想事的过程中,忽然似乎听到有什么声音,邻床陪护的老太太正转到布帘后探头看我的输液器,我很不好意思,挥手让她离去睡觉。刚刚挥了一下,护士就进门了。我这才知道我的输液已经滴完,邻床的两口子一直在关注着我的输液,而我可能迷迷糊糊已经处在半醒半睡的状态。根本没有注意输液的情况。又是邻床的两口子,按铃通知了护士。 我真的感激邻床的两口子特别是那位太太,她辛苦地伺候着她的丈夫,一天到晚够忙的了,晚上为了实现他们可以照顾我的承诺,竟然也没有安睡,而是在注意我的输液。真是可敬的两口子。 今天输液的时候,我和太太又特意在滴完后不及时通知护士,让邻床的两口子特别是那位可敬可信的太太,来仔细观察一下,是不是输液完成后,输液管的液面会再也不降。从而不会引起事故。她看了,表示确实惊讶,也相信了不会引起事故的事实。 现在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可是,那两口子仍然在做涂药治疗之类而事情,我告诉他们,可以安心睡觉,再也不必为我担心。他们只是笑笑。 我原来是想过一个星期完全不用网络的日子,但是,今天就不能做到了。 上午的时候,一位护士来通知,入院时所缴2000元费用,已经只剩了200元。我告诉他们,我医保卡上有足够的钱支付住院的费用,但是他们说不行,必须再打钱,现钱、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可以,但是医保卡不行。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不知道,让我们去医保办询问。 太太到医保办询问后得知,这是省医保办的规定,平时我们看病,可以用医保卡里的钱,不必使用现金。当然,条件是卡上有钱。而一旦住院,省医保办就把医保卡封上了,要就自己先垫钱,出院时再按照各种规定的比例报销。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回答是因为住院时,药物报销的比例高,怕有人在此期间在其他地方购买药物,最后全部按照住院药物的高比例报销。 我们现在还是个人的信用系统有问题,如果有健全的个人信用记录系统,既然我有医保,就可以不必个人先缴费。如果我不缴费,或者违反信用,就记录在案,并予以惩罚,这样就很少有人会故意违反规定。 现在既然是医保办的规定,我当然只能老老实实照办。于是,在手机上通过微信,又缴纳了2000元。现在交钱倒是很方便的。但这又必须通过网络。看来,现在如果完全不用网络而在社会中生活实在很难。 住院日记(4)6月5日 还是先说昨天夜里输液的事情。由于我一天要输液三次,护士门就把输液的针头留封在我身上,每次输液就不用再新找血管扎针了。我的那个针头在身上已经两整天,针头处的皮肤红了一个点,护士决定在昨天夜里输液完成后把针头拔出来,到今天另找血管再扎。 但是昨天夜里十一点半输液开始后不久,不知道什么原因,输液困难,滴的速度几乎停顿了,我看不清楚,还是邻床陪护的老太太看清楚了,叫来了护士,用力挤了一下输液器的“缓冲器”,让药液冲了一下。这当然使我很疼,但似乎血管被冲开了,药液能够顺利滴进体内。又让我把手换了一个姿势,输液总算又顺利进行了。 过了不知多长时间,我睁开眼睛,发现邻床陪护的老太太又过来了。我问她:“滴完了?”她说:“滴完了”。接着就叫来护士拔掉了针头。等我在五分钟后按好针头的出血处,准备睡觉时,我发现那位老太太这才躺在由陪护椅拉出来改成的窄窄的床上安睡了。我看了一下表,已经凌晨一点了。 我们素不相识,只是萍水相逢,他们就这样关心我,帮助我。这真是可敬的人类之爱。 我们这个病房住四个病人,号码为52、53、54的三张病床以及一张加床。 我是52床。53床是上面说过多次的城郊农民老J,67岁,他比我早来一天。他的太太比他小一岁,也已经66岁了。 54 床是一位搞软件的小伙子,每天没日没夜地在架在病床上的计算机上写些什么,往往到凌晨才睡着在计算机下。他在今天已经出院。 在我边上靠窗户加了一张床,病人也是小伙子,极胖,一位个体户小老板,开了一家奶茶店。几个月的疫情给奶茶店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了白天来输液之外,不大见到他。有两夜是晚上十一点多钟才来病床,昨天晚上没有住在医院,护士批评他,他总跟护士开着玩笑,今天现在十一点一刻还没有回来。 这样,今天晚上病房里就我与老J两个病人。老J的太太今天被女儿们开车接回去了。由于村里的土地被征用,他们村里又分给他们家三套高层住宅。明天早晨一早六点钟就抓阄拿房号。抓阄要求各家户主亲自去,但是老J住在医院,于是由老太太去抓。 市郊农民都变成了市民,许多人都有好几套房子,每家都有好几辆汽车,从财产数量来说,都是很大的富人了。老J夫妇的生活极为节俭,每天三顿在食堂买馒头和粥,两口子只买一份菜。最后连菜汤都倒在粥里吃了。 我国各地发展确实是很不均衡,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没有差距,包括地区之间的差异、各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社会是不可能发展的。有差异才有流动,有财产的流动,也有人口的流动。社会要有流动才可能有进步。 我们现在有的人只看到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社会问题,企图用平均主义的方式消除这种不平衡。这是不对的。 我们的问题是建立有利于流动的机制,而不要阻止财产和人口的流动。 这里,财富一定会流向有利于更多增值的地方和领域,人口也一定会流向有利于他们更好生活的地方,这是一个铁的规律。我们有人一看不平衡的问题来了,就总是想开倒车,这是错误的。 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或者科学研究机构之间人才的流动也是如此,不能阻止人才的流动。有人总喜借口所谓要合理流动来阻止人才流动。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什么是合理流动?人才流向他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合理的。如果想要人才流向管理者需要的地方和领域,就要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愿意流向管理者需要的地方和领域的机制,而绝不是用行政命令来实现管理者所希望的流动。卡住人才不让流出,那么以后哪会有人才愿意到那里去?把人才关在笼子里,以后谁愿意往笼子里钻?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7432 次阅读|9 个评论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孔子说过这话吗?
热度 5 zhengyongjun 2019-3-9 13:32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治长》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子路对孔子说:“老师,您不如挂冠而去,给他们一个没趣。” 孔子说:“不要着急,再观察观察。马上发年终福利了,如果还有我的那一份,咱就不走了。” 年终岁尾,领导们都很“忙”,天天偷偷摸摸去洗脚按摩泡歌房,在单位好几天也看不到他们露面。原计划发的年终福利,也泡汤了。见此情景,孔子领着一群弟子,无奈地启程,踏上去卫国的求职之路。 当孔子一行走到鲁国边境一个叫“屯”的地方时,好友师己追了上来。师己是鲁国的大夫,与孔子同朝为官共事多年,关系处得不错,他是来给孔子送行的。师己替孔子鸣不平,说:“孔老师,您做的有什么错呢,是他们做错了啊!” 孔子苦笑一下,说:“我给您唱首歌吧。”说完,即兴吟唱一曲: 那些毒舌妇啊, 可以搞得我这样的人离家出走。 那些毒舌妇啊, 可以把贤人搞死让家国衰败。 现在我无计可施了, 只好优哉游哉出国瞎混。 孔子的歌声低沉浑厚,歌声中似乎隐隐流露出一丝离开故国的无奈和依依不舍。 孔子于是到了卫国,寄居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您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禄小米六万。”卫国人也按这个标准发给孔子俸禄。 【评析】 高校“挖人大战”,又成为“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人往高处走,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原本是人才市场正常的事,被网上反反复复地热炒,不知是何故。“孔雀东南飞,有人偏爱闯东北。”人才流动,走有走的理由,留下有留下的道理。不管是走还是留,好聚好散。不论单位还是个人,一律照章办事,不搞道德绑架,不能失态坏了自家的“名声”。 还是回到《论语》的语境里来,向孔老师学一学如何“跳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名言可以翻译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是要“保持能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史记•孔子世家》里这段关于孔子去鲁适卫开始周游列国的记述,太史公的文字写得蛮生动的。2500年前,一位高层次人才从鲁国负气出走,让我们扼腕叹息。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然而,再淡定的人生有时也免不了小纠结。耳边响起周国平的旁白: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这几句诗性的语言,假如被子路听到,他一定会气愤地说:“滚犊子!”孔子或许会发飙爆粗口:“爷不陪你们玩了,走人!”仿佛看见孔子师徒的车马,奔驰在鲁国西行的官道上,一骑绝尘。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6845 次阅读|17 个评论
教育部不鼓励挖人,有效机制呢?
热度 26 zhongmaoch 2017-2-11 14:06
教育部不鼓励挖人,有效机制呢?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通知指出, 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通知指出,推进高校自律约束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专业组织作用,开展人才流动趋势研究,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发布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相关信息,通过信息公开加强公众监督。 提倡高校间约定同一地区人才薪酬最高限额 ,合理引导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 鼓励高校建立协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成果合理共享机制,探索人才流动中对前期培养投入的补偿机制 ,努力形成高校、人才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对此,本博提出—— 转会制,或是规范人才有序流动的改革之路 高校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形成优秀的科研教学团队并不断地培养出后备人才。 由于全国各高校的优秀人才资源有限,当通过正常培养和引进方式难以满足人才需求时,很多高校不惜以重金“挖人” 。目前,高校间科研教学人员流动较为普遍,但私下的“挖人”机制,使得原用人高校付出了诸多投入,却无法获益,也无法获得补偿。人才无序流动,严重影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对财力相对充裕的高校来说,通过优厚待遇可以随时挖来自己所需的人才,所以,没有动力化较大的精力去培养后备人才; 对被挖人才的高校来说,自己着力培养的后备力量,一旦成为人才,就会被挖走,而得不到任何补偿,长此以往必然失去培养人才的动力 ; 对人才自身而言,如果成功流转到高待遇的高校,选择依据很可能只是待遇高低,未必是更合适的教学科研环境,人才作用的发挥也必然受到影响 ;对于有潜力且有志于科研教学的年轻教师而言, 一般高校可能担心其“跳槽”而附加各种限制流动条件,使年轻教师望而却步,即使就职也缺乏充分发挥才能的动力 。人才聚集的高校,又很难给予年轻教师以体面生活工作的待遇条件,也使得年轻教师难以安心教学科研工作。 这一状况,导致许多高校不愿在培养人才方面下工夫,形成了一种“不培养——挖人——被挖”的恶性循环,不仅导致人才流动的无序,也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的无序 。这种状况,对原用人高校、新用人高校、人才本身三方都不利,对整个社会人才育成环境的形成也不利。在人才无序流动的情况下,承受最大影响的中西部地区高校。中西部高校总是承担着“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无法从人才的流失中获得合理的补偿,导致“培养——流失——再培养——再流失”的恶性循环。这对发展本来就不均衡的东中西部来说,更加不公平,进一步拉大不同区域高校发展的差距。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状况, 关键在于人才流转制度的滞后。 人才流动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不能遏制,也无法回避,只有顺势进行改革。人才的流转,必须走向市场化交易。目前“转会制”是可取和可行的方法(体育界有较为成熟的运动员转会制,其他领域也在探索相应的经验,如创意产业领域以品牌团队主创成员连同其作品知识产权转会)。高校的人才流动改革,应当借鉴这一有效有序的形式,在各高校之间, 如果能够推行“转会”制度并建立一个“转会”平台,那么,每个科研教学人才就可以通过“转会”寻找到合适岗位,急需人才的高校也可以通过公开的“转会”和支付转会费来获得,转出人才高校可以通过“转会费”获得补偿 。由于这样一系列的流转活动,就会使得高校人才市场得以激活,人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也会大大激励各高校对人才的培育。 人才“转会制”,预期可以起到几方面积极作用:(一)营造人才有序流动的良性竞争环境。需要科研教学人才的高校可通过正常途径寻求到所需的优秀人才乃至人才团队,而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流转平台体现自身的价值、找到最适合自己发挥潜能的高校;(二)保障高校拥有人才、培育人才的利益。原高校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资源闲置浪费、也可以避免人才无序流转带来的种种损失。人才合理流动,减少人才为某高校所有但又不为所用的现象,从而激活和盘活人才资源;(三)促使各高校重视培养后备人才。转会费的获得,可以用这些资金再来引进新的人才或者培养自己的下一代人才。这样它就不至于因大量人才流失而大伤元气、而失去竞争力,反而可能因大量培育人才、获得人才转会费而得以发展;(四)统一各高校的人才引进制度,把非透明非公开的引进政策、因人因事的非规范操作,转化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行为。有利于高校引进人才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五)有利于提高科研教学人才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高校人才市场化流转,必然形成有关各个人才的大量信息,既为人才找到最合适位置提供了条件,也为那些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频繁跳槽的“人才”形成约束机制。
13492 次阅读|28 个评论
聊聊高校间人才公平流动的措施
热度 13 coffer 2016-1-19 21:50
聊聊高校间人才公平流动的措施 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当然高校也不例外。2015年底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双一流”方案出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排在五大任务之首。当时,写了一篇题为《双一流方案五项任务草根说》的博客,对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任务有四点看法,(1)国家的发展导致在国际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会大大增强(2)如何解决国内的校际竞争带来非正常竞争问题?(3)如何解决增量人才与存量人才的平衡问题?(4)要重视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问题部分仅有困惑,并无实招。今日中午食堂午饭,与红中兄共餐,又讨论起关于高校人才队伍的话题,感觉其参照体育俱乐部转会费所提出的“转校费”思路对第2个问题是一种方案。 对于国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现象历来有之,对人才们来说,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条件更优越的,环境更舒适,生活更美好的工作环境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对高校来说,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良好的制度设计,良好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生活空间吸引水平高,素质好的急需人才也合情合理。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人才从西部地区被吸引到东部地区,看到很多人才从中小城市被吸引到北上广深等更具诱惑力的城市,看到很多人才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被吸引到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双一流”方案的出台,各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的跟进,用于吸引人才的经费急剧增加,可以促进科学家们整体待遇提高,保障他们静心研究,多出成果,这是好事。但也许会加剧地域间、高校间的薪酬差异,加大人才流动,或许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现状看,已经听到了、看到了某些高校的人才策略,真是高薪,高待遇,诱惑巨大,也有高校在巨大压力之下虽绞尽脑汁,策略用尽,苦于囊中羞涩,只能望人兴叹。 我们常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但这三招也非全能。 事业留人。主要是给人以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空间,让人在此能有所发展,有所产出。然而,能出得起高薪的机构在工作空间的硬件投入上也绝不落后,咱能提供的,别人也能提供,咱能给的事业发展条件,别人也能给。 感情留人。给予人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人在此感到温暖,心怀感恩,为和谐的工作团队,为深深的感念情怀不舍离去。但其实那只是外部薪酬吸引力还未达到足够高而而已,而且还存在整个团队离去的可能。不但感情未留住人,结果反是为留人而伤了感情。 待遇留人。有钱就好办,但现阶段对某些高校来说不是办学经费少了,待遇降低了,关键是对手的经费太多了,待遇太高了。 为保障合理化人才竞争,借用红中兄“转校费”思路,不知妥否? 实施转校费机制。 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是合理现象,但当A高校需要引进B高校某位人才时,在支付人才的薪金的同时,还需支付B高校一笔人才转校费,以弥补B高校人才流动的损失。转校费额度可建立行规,如5-10倍受聘人才的年薪作为转校费额度。 2016 年1月19日
57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遇上你们是我的缘
热度 22 tangchangjie 2013-6-3 08:39
遇上你们是我的缘 ---- 毕设岁月中的老师与学生 经过半年时间的酿造,历经选题 - 开题 - 构思 - 编程实现 - 撰写论文和 N 次修改,我们小组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终于在五月底完成了。 人生的第一次遇到最后一次 人生有几次毕业答辩?对于此次毕业设计的任务,绝对是这些“ 90 后”的第一次,也是笔者的最后一次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交流半年,合作一通,也师生一场。 学生 的第一次,遇到了老师最后一次,巧可成书,不作文以记之,则对不起师生们这半年的辛苦。 随机分布,方显出机缘巧合 为公平与简单,毕设分组采用了“先随机,后调整”的方式,例如,一位同学先被(随机地)分到另一个实验室中,但他在一年前就在我们实验室开始了毕业设计项目,有了足够的理由,又经过申请和三方签字,调整到了我的小组。 如果说,这批学生四年前到我校的我院,是由高考过程决定的概率为 P 1 的事件,这一次的随机指派,是概率为 P 2 的事件,而“人生的第一次”遇到“人生的最后一次”是概率为 P 3 的事件,忽略掉那些影响独立的因素( 为有趣而 不严格),三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为 P 1 *P 2 *P 3 ;是个小小的数值,但事件最终发生了,冥冥中,是不是有一点缘分? 半年中,老师感受了“ 90 后”蓬勃的朝气、敏捷的思维,对新技术的向往和无畏,让我感染了青春;学生们从信心不足的摸索起步,在一次次的调试中历经蹉跎,最后开发出能运行的软件,信心十足地来展示和答辩,若其亲友已有半年未见,则这次定当刮目相看。 在这个意义上,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唱《遇上你是我的缘》。 过程稍嫌繁琐,但很必要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比较细致,相关的 Paperwork 不少:学生须完成附加的翻译、开题报告、 20 次以上的指导记录,论文正文,测试报告,以及安装使用说明书和源程序清单;老师须完成指导教师意见表,专家评阅表,答辩意见表,还有一系列签字, ….. 填表撰写签字时,稍嫌繁琐,做完了之后还是觉得,过程的完整性保证了结果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训练的质量(不是指论文质量)。 终于完成了,学生们欢呼雀跃,邀约去庆祝,老师们舒了一口气,略觉有点累。 回望来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多数学生都保留了带有修改痕迹的各个版本;回放这些版本可知,学生们先自己修改了几次或十几次,才郑重地作为初稿交给老师,满怀希望,期待一个表扬。 各徒各道,各师各教,善解人意的老师会说 “嗯,还不错,但是 …. ”;而带学生如带兵的老师则会浇盆冷水来杀威:“怎么就像一个中学生作文,你看这里,这里,看看那里、那里,怎么学的?赶快修改”,醍醐灌顶。 说某些初稿像中学生作文,还基本属实,常在初稿中见到“剪不断,理还乱”的长句子,例如在“但是”里面套“但是”,在“虽然”里面套“虽然” ,….. 差不多半年的蹉跎岁月中,学生自改或小组互改了 10-20 多次,老师修改 3-5 次,多的在 10 次以上;蹉跎出成果,论文终于见得人了,学生们践行了一个道理:好论文是改出来的。 回望来路,研究修改过程,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若今生今世还要再炼钢铁,有底气了。 与其看重结果,不如看重过程 。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不会很高,从教三十多年,笔者每年指导 4-5 篇本科毕业论文,能缩写后发表在国际会议、国内会议或核心期刊的,大约两年或三年有那么一篇,仅此而已。 如果把毕业论文比喻成琢玉成器的过程, 学生三年半时间的学习,酝酿着 “毛石”中的翡翠成色,指导教师用半年时间,通常只能完成琢玉的预处理。同事们说:本科论文的质量因素中,“毛石”的成色占 70% (甚至更多)而老师的指导占 30% 。 所以,对于本科毕业论文,与其看重论文质量,不如看重这一次训练过程及其后效。 广、实、小、全、 新的特色 。 “随机 + 调整”,我们这一组共四位老师, 20 位学生。似乎觉得,这一届比前两届更自觉、更省心(学生求职顺利与否,是省心与否的最大原因);论文有广、实、小、 全、 新等特色、 论文选题贴近生活,切近生产:例如:青春川大 (校团委项目)、校园二手书交易系统、民航进出港数据仓库建模与需求分析;有同学挑战 PageRank 算法,提出了实验效果不错的修改方案;论文小而全,一篇论文,提出一个不大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有背景,有模型、有实现,有实验,有安装使用说明书,有图有真相。 还有几位学生选择了颇有新意、颇有挑战的开发框架(能开 发 应用系统的工具系统),有点像工厂里生产机床的机床。两位同学开发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程序语言的框架式平台。有位来实验室实习一年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基于 Google Web Tookit 的 B/S 软件开发框架,而作为其测试,请另外两位同学学用这个框架(目前学习成本还比较高),用这个框架软件产生了两个漂亮的系统,完成了另外两篇不错的毕业论文。 计算机科学知识更新快,有位退休老师,来关心今年的题目,看到本科生论文中实在地用了若干新技术,如 Model View Controller , 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 、 Tomcat , ibatis , GWT ,看了软件的安装使用说明书,看了运行效果;说,不错,不错;没想到技术发展得这么快,退休才几年,如果放松了知识更新,看本科生的论文都困难了。 跨越半年的比较:毕业设计少不得 。 通过 5-6 个月的蹉跎,学生有几个收获: 自信心增强了 :开题时候的惶恐没有了,如果读研,马上就敢自己选题写文章 ; 如果到公司,会写一个简单的需求分析或方案了。 能规范地表达研究动机、定义、定理和算法 。并不是所有学生一来就会,他们学会了,他们未来的研究生导师也会感到轻松幸福。 文字段落抖伸了 ,知道用“要点如下: (1)(2)(3) ”的句型改造那种“理还乱”的段落了, 会作答辩 PPT 了 ,能说清楚 “前人做了什么,前人还没有做什么,自己做了什么”; 如果没有这样一次训练,上面这些惶恐、困惑 与 不规范,很可能要在研究生导师或公司老总的训斥下改正,那将一个更蹉跎的经历。 老师学生的体会都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环节不能减少。 高兴,又有点失落 我们小组的指导的 20 名学生中,有的将到北大、清华和中科大继续深造,有的将到北美欧洲读博。老师们为他们高兴,也有点失落;有如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成人、学会了一系列当家的基础技术,如理财、厨艺、针线等等,女儿又要远嫁异乡,高兴,又有点失落。 人才收割 与 武林分层 武侠故事中也有人才流动 ( 或人才收割 ) ,崆峒、 崂山 的,或可流动到华山峨眉;华山、峨眉的,或可流动到少林、武当;而少林武当的,也有少林武当的烦恼,不时有弟子漂洋过海,流动到侠客岛,流动到蓬莱仙山, ….. 下面调侃一个武林单位分层的概念(明眼人知道,这借鉴了斯坦福大学的 DataLog 知识库中递归求值的分层技术): 定义 :设有武林单位(或山头) A , B , C, D , ( 1 )如 A 能收割 B 的人才,则称 A 的层次不低于 B, 记为 A ≥ B; ( 2 )如 A ≥ B ,且 A ≤ B , ( 即 A.B 互吸人才 ) 则称 A 与 B 同层次,记为 A ∽ B。 命题 :(1) 收割 ( ≥) 具有传递性 , 即 A ≥ B , B ≥C ,则 A ≥ C ; (2) 同层次关系 ∽ 是等价关系,(如果觉得此等价概念陌生,忽略它)。 证明 略 (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不宜在此细说) 。 利用上述定义和命题,容易写出算法,对武林实现基于买方市场的分层。当然,这种分层也是与时俱进的。 如果某一天,侠客岛的弟子学成出山时,大批涌向峨眉,则峨眉就是天下第一流武林名山了。 相关博文 (论文系列) A 型与Z型:毕业论文正灌浆, 学生表现几风格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为什么信息学科看重会议论文----兼给相关基金申请者的建议 要SCI-EI,但不唯SCI-EI ---读CCF新的会议杂志推荐目录有 感 遇上你是我的缘 ---- 毕设岁月中的老师与学生(本文) 取巧不须投机,鞠躬不必尽瘁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4840 次阅读|46 个评论
融金发展,流动成才。
热度 12 yaoqizhou 2011-9-5 04:49
网上看过一个笑话 :两位经济学家一起去散步,见到路边有团大便,甲便对乙说:“你要是敢吃下这团大便,我就给你一百万元”。乙为了一百万就强忍着恶心把那团大便吃下去了。甲彻底震惊了,无奈只好开了张支票给乙。两人继续无语前行。乙虽然得了一百万但心中不爽,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正巧又看见路旁有一团大便,乙便对甲说:“你要是敢吃下这团大便,我也给你一百万元”。甲正心疼自己的一百万呢,听到乙这么说便毫不犹豫地捡起那团大便吃掉了,乙随后就兑现承诺开了张支票给甲。两人继续无语前行,均略感郁闷。甲悲愤地对乙说:“你看我们俩这不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嘛,凭白无故吃了两团大便。”乙想了想说:“也不能说我们什么都没干,我们刚刚创造了两百万的GDP”。 笑话归笑话,这反应出了钱的流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个网站 在一美元上打了记号,让收到打了记号的纸币的人在网上登记经过的地方。我们也曾经收到一张。在这网站上看到一张纸币在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出了两次美国走了2万多英里,平均一天走20多英里。钱流动的越快走得越远反映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我在公司工作后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公司的现金流动(cashflow)最重要。只要出的和进的能平衡就可以算是赚了。 经济发展靠钱的流通。而促进钱的流通要靠人的流动。咱们中国人到了美国一段时间后,都会发现美国的流动性极大。一年一小搬,三年一大搬。邻里间的房子时有挂上出售牌子。我们在波士顿五年搬三次家也不算多的。七,八年前,我们在Buffalo常常相聚的十几家朋友到现在只有俩仨个还在那儿。而我们到了Indianapolis的五年里,中国人邻居有一批搬离、有更多户搬进(中国人在我们区变多了)。我到了美国二十多年还没有在一个地方住过六年的。大家搬迁原因是换房或换工作。 刚到美国时,很不喜欢这样的不断搬迁。那时我最爱在嘴边哼唱的歌是《到处流浪》。我博士后导师Karplus和我讲他原来计划每过几年换一个大学。他先在UIUC,后去哥伦比亚,再到哈佛。到了哈佛后,就陷在那儿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想到法国全职工作因为喜欢法国文化及饮食。但因为法国不允许外国人全职,只好半职。而我现在明白了他当年的举动,不光习惯并且喜欢这样“动荡不安”的日子了,因为住过一个地方与旅游经过一个地方不是一回事。只有住过的地方才会有一段山水一段情,寸草寸木留我心的感觉。 动荡催上行,安家不乐进。我国有很多成语反映这样的道理。例如好男儿志在四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挪活树挪死等等。乱世的英雄是靠动荡的生活磨练出来的。孔丘周游列国 游 成了孔子,红军长征征出了新 中国。乱世动荡是被动,和平时期就要靠主动加被动的流动了。我现在喜欢流动是因为可以认识新朋友,探索新环境,发现新事物,刺激思维,开扩见识。我在离开Buffalo时,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已经陷在局部极小值,需要用蒙特卡罗大法(MonteCarlo)来跳出陷阱去寻找全局极小值。人生也是一种算法。如果每一步都走顺路,就很容易进入死胡同(Greedy algorithm)。人算不如天算,有时要不按理出牌,走出随机的一步。 国内有些政策和小农经济文化不利于人才流动。它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上大学时要 找个离家近的, 换专业换大学几乎不可能。读研究生时 换 专业、 换 导师也不容易。找工作时能不换地方就不换地方而且总想找专业对口的。找一份工作,就想找到一辈子的工作。辞掉本职工作,重新回大学学习新专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学间教授也不经常互相流动。有些大学大部分老师是自己学校培养的。招研究生也只能招本专业的。海归也常常回归到原单位 。我认为只有改变这样的状态,人才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科学才能更大程度的发展。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样: 融 金 发展 , 流动 成才。
个人分类: 政策评论|6714 次阅读|18 个评论
送别施焕中教授
热度 2 chqxiao 2009-2-7 11:19
施焕中教授对我们说拜拜了!年前办好了调离手续,今天携全家飞往武汉,正式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报到履新,就任该院呼吸内科主任,给过去20年的广西医科大学工作经历画上一个句号。 施博(我们对他的习惯称呼,其姓氏与学位之组合也)!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科研奇才,这话保证没有语病。他在自己的职业医生生涯中,始终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未知数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敏锐性,往往能在别人看似很正常的地方提出很有趣的科研题目来,经他一说,你就会觉得确实很值得去探索;他对课题的研究常常与众不同,综观他的专业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其科研成果不是以高端实验技术得分,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和新颖、周密的设计取胜。这种智慧加上勤奋和执著,保证了他能在广西这个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研究条件相对欠缺的地区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且取得雷人的成绩。20年间他在国外各种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篇,这些文章在国际上被他人引用超过460次,刊登这些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超过150分,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佼佼者,深得同道们尊敬,也受政治人物关注。为此他获得许多的学术头衔和荣誉称号,囊括不少的大奖和实惠。其人其事此处不赘述,有兴趣者请看他本人开设在新浪网上的博客。 施博曾经是我的学生,因为在他的本科生阶段我给他授过课;但不久他就变成了我的先生,因为在科研成就上他很快就让我自愧佛如,难以望其项背,再也不敢妄称为师的了。出于教师的职业敏感,我从一开始就感觉到他是个可造之材,在其大学毕业时极力怂恿,并帮助他留在我工作的科室(那时我是科里的党支部书记),此事在科主任朱树雄教授和老院长叶馥荪教授的鼎力支持下得以如愿,两位老专家都是慧眼识真金!此后作为他的上级医生我还曾经想努力培养他成长,报考硕士时极力拉他到我从事的专业。如果成功,今天的施博就是国内顶尖的内分泌专家而不是呼吸专业的了,可惜那时我校内分泌专业还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故而没能留住他,这一直是我深感遗憾的事情。在20多年的接触中,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始终努力维护地道读书人那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我看来,他这是在维护知识分子的灵魂,唯恐失之而变成纯粹的商人、政客或机器猫,这也是他能取得雷人科研成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后来我很快就发现,施博的成长无需刻意培养,只要提供合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他自己就可以做出很多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奇才,不是想培养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那种。这些年我非常用心地培养了20多名优秀的研究生,其中的一些还请施博亲自调教过,试图克隆出一、二个施博式的人才,但至今仍然只是美好的愿望,这也可以作为佐证。因此,在送别施博的此时此刻,我尤其为广西科技界深深地感到痛惜。 施博离开广西的原因很多,但良禽择木而栖这句古训的影响恐怕是最主要的,他在骨子里本就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曾经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质问我对他的调离有什么感想。记得在先前的博文《与网友的讨论》中我曾提到广西牌这个背景对专业人员的影响,这里再转抄作为回答: 客观地说,近些年来我的医院中许多专家非常努力、非常优秀,有些成绩也很骄人,。假如工作在北京、上海的同道们握有同样的成绩,许多人应该是国家级的著名专家了,有的甚至可能成为某个领域里的学术权威,领军人物,至少也是全国学会的常委级以上人物,影响力穿透全中国。但生不逢地,工作在广西,他们就只能是广西牌专家,最多是国内小有名气,想当全国学会常委都很难。广西牌使他们影响本领域的穿透力大打折扣,同样的成果别人可能只需七分努力,而他们则要付出十二分,得到认可的说辞还很别致。我曾经随课题组赴京到人民大会堂领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大会组委会点评我们的成果时有一句话如是说:在广西能做出这样高水平的成果,实属难能可贵!潜台词里饱含同情,听着让人心情复杂。广西经济相对落后,科技尚欠发达,要改变外界的偏见不容易,需要整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全面提升,医院能做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经历了这种自己很难改变的现实影响后,专家们往往会转而对自身许多问题的重新审视(包括去留问题),这对我们是很不利的。 如前所说,只要我们能提供合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施博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当然也就会安心在广西工作;但如果不能,选择离开那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他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是闯关东或是走西口,他都想去搏一搏。对于他的调离我既感到无奈又不无担忧,这件事情必然会在广西的专家们思想深处引起不小的震动,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施博离开广西的心情也是复杂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热土难离,他几乎是含泪与我们话别!好在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大学,其背景和实力都比广西医科大学要优越得多,可以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就此而言,这实际上是其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战略性转移,从一个阵地转到另一个阵地上去,以期更有利于接近战略目标。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才引进工作十分到家,简直是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三顾茅庐,主动诚邀施博去任职。他们深谙中国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用的传统心理特征,求贤之心切、视才之珍贵、待人之诚挚,令施博大受感动,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他在那边会干得开心,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事业取得更大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 (本文2009-02-04曾发表在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医生-医院-医改|38381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