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学数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学数学辑刊》2010年的合订本
zhpd55 2011-3-7 17:48
《大学数学辑刊》(Math Colloquium of Chinses Universities,简写为Math Colloq. Chin. Univ.,简称MCCU)是依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对外交流的历史背景,由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学报编辑部与陕西、浙江、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湖北等省多家高校学报编辑部合作联办的优秀数学论文集,汇集了其它尚未入选MR国际著名数学文献检索数据库的高校学报已经发表的优秀数学论文,经过筛选,统一改排、适当修改,在充分体现来源期刊标识的情况下,编辑汇册。MCCU是一种面向国际数学二次文献数据库进行交流的数学论文专集,旨在实现分散发表的优秀数学论文集约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为欲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而无法入选国际著名数学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优秀数学论文,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学报优秀数学论文对外交流的知名窗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报入选国外著名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简称ZBl)为例,1999年收录中国高校期刊只有55种,2003年几乎比1999年翻了一番,达到近百种,美国《数学评论》(MR)2003年收录中国高校学报77种,2004年达到80余种。我国更多的高校学报入选国际著名数学二次文献数据库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入选期刊越多,竞争会愈激烈。2006年4月中旬检索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学报被MR数据库摘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Sci. Rep. Nat. Tsing Hua Univ. (A)》 19 40年开始被MR数据库摘评。截止2010年10月,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学报累计有上百种曾经被MR数据库列为摘评来源期刊,但2007年前后有30余种入选多年的高校学报相继被淘汰,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高校合并与更名运动,使一些高校学报因为更名、合校而导致摘评中断,也有多家学报被淘汰出局,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 我国进入MR数据库的期刊累计超过180种 ,但 是经过2007年前后的淘汰与筛选,目前依然保留在MR数据库的中国期刊只有130种左右,其中高校学报约占1/3左右。《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BAOJI COLL. ARTS SCI. NAT. SCI.)虽然1995年已经先后入选ZBl和MR数据库,由于所载数学论文比例十分有限,加之大量学报潮水般地涌向美国MR编辑部,因此MR编辑部不得不重新考虑收录中国期刊源的遴选问题。我们也曾经介绍其他院校学报(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国际数学文献数据库的同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却面临着被驱除出去的危机。就在学院要求学报编辑部在2004年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名称(Jour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更为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之时,我们前提半年写信与MR编辑部联系,收到MR编辑部有关人士的回信让人心寒,通知我们2004年不必再寄刊样,因为可能被列入裁减对象之一。面对如此冷酷的回音,出路又在何方?经过反复交涉,得知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稿件比例太少,而且MR编辑部在回信谈到,如果能够出版纯数学期刊,可以考虑是否适合列入收录期刊源重新进行审查,这无疑是对我们现行办刊模式的一种冲击。 2003年10月,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9次学术年会上,我们为大会提交了《集约优化,突出特色,开创中国高校学报新局面——CA、MR、ZBl、INSPEC数据库2003统计报告》,本人在主编论坛进行了大会发言,会后积极与其他高校学报编辑协商,如何进军国际著名专业文献检索系统的应对措施,并为筹办《大学数学辑刊》做准备工作,后来先后得到了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吴志慧编审、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翁胜兰编审(已经退休)、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方岩编审;江西宜春学院理学院梅光泉教授、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菏泽学院学报编辑部成广兴教授、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陆宜新编审等编辑同仁或者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2003年10月末开始与MR编辑部联系,2004年年初,MCCU第一期终于问世,PDF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寄往美国,经过专家近半年的详细审查,2004年6月2日收到美国MR有关人士的回信,告知我们顺利通过,同意作为MR数据库收录期刊源 。这不仅是对我们办刊理念创新的一种社会认可,也无疑对中国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改革,对中国普通高校学报走出国门,开创未来的新局面是一种促进和表率,同时为我国普通高校学报优秀数学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搭建了一个平台。2004-2007年之间,累计有429篇论文被MR数据库摘录或者评论。2007年之后被淘汰,但是我们的MCCU没有因为淘汰而中断,一直坚持精选与提高并重,在提高推荐论文质量上下功夫。 2010年第1-4期推荐 了5 6篇论文,2011年计划压缩到2期。下面是2010年第1-4期56篇论文的合订本,欢迎批评指正。 MCCU2010(1-4).pdf
个人分类: 数学研究|3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要消息与个人反馈: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
arithwsun 2010-9-5 23:28
最近得知, Fields 奖得主丘成桐先生有一个大手笔,举办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 ,捧场的数学家们很多,级别也很高,自然是认识到这件事情,对于中国数学、中国教育的重要性。其网页上的公开信 http://www.cms.zju.edu.cn//conference/YCMC/rules-c.html 讲了做这件事的原因,阐明这个大学数学竞赛的基点知识,是看齐于西方大学的博士生资格考试。 很明显,考试内容将不同于奥数竞赛的那种偏题、怪题,而将会是数学主流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另一件事情是,考试分科目进行,分为: 1 分析与微分方程 2 几何与拓扑 3 代数、数论与组合 4 应用、计算和概率统计 这种分法,也只有丘先生这样具有数学魄力的资深数学家方能置办,一般的数学竞赛,都不太敢分科进行,分科之中暗藏着数学的洞察、见识和展望。也许,从数学的深入理解上,可能存在比当前更好的分法,但是,如果联系到现实可行性,目前的分法已经很是不容易了。 所以,从知识内容上来说,丘先生首创的这个大学数学竞赛,已经非常不同于奥数竞赛了,学生为准备这个考试,并不需要往竞赛型知识的方向上跑。所以,我极力鼓励各位本科生们,参与这个竞赛。 这对于名气小的大学的学生,尤其重要,实际上丘先生也把这点写到了公开信里。中国的各家数学系,千改革,万改革,你把你们的学生放到丘先生的这个平台上去称一称,其义自现。 不过,粗浅地阅读了一下其中的机制,感觉从这个角度,丘先生举办的,确实还是(停留在)竞赛机制,不知是有意否,还是在这方面没有太在意,采用了奥数那种类型竞赛的已有现成办法。 A1. 竞赛优秀的学生(暂定前 15 名) ,奥数也是这样,不管优秀数学人才有多少,只奖励前面得分高的那几位,其他人本质上都是失败者。 15 个人的名额,对于中国的庞大人才储备来讲,太少了。对照一下美国大学生 Putnam 数学竞赛,各高校的团体分,是以进入前 500 名的本校学生人数来定的,这一点就已经跟传统的奥数竞赛机制有所不同了,也就是说,只要你进入前 500 名,该校就会对这个学生青睐有加,千恩万谢了(国外名校一样重视这些声誉,并会专门为此开设常规型课程班级)。(此次丘赛采用了另外一种团体分算法) 实际上,既然考试知识上,去掉了奥数型竞赛化知识,而已经接近于水平考试体系,那么考试机制上,何不更靠近于水平考试体系呢,即给学生们一个客观成绩分,学生有多优秀,就给多少分(或等级),而不用管名额限制。至于学生拿这个成绩去干什么事,比如考研、申请出国之类,那就是另外一个程序,靠这个考试做出来的声誉去保证了。 实际上,作为丘先生这么高级别的科学家,其举措都是从民族乃至人类的进步角度而定的。他的公开信里,明言了这个考试,对数学系学生出国 的推动作用。不过,若能从机制上更加深入的考虑,考虑到中国当前面临的人才失血现象,其考试,若能形成双赢,既能帮助一部分学生出国,又能够形成大批量的人才,让高阶人才制造的足够多,多到美国都吸收不了,即使吸收的那些,也搞不清一定是否比最终留在国内的更好。在我看来,若想达此目的,必须采用水平考试机制,做到这种大批量的程度,其民族意义就更凸显出来了。 A2. 考试分为 4 个科目,这是一个进步,但是还是跟奥数机制有点像的是,这 4 个科目必须在 2 天内全部考完,综合成绩取前 3 门最好成绩之和。如果将机制改为水平考试机制,则可以隔开一定时间考试,比如每年第一季度考第 1,4 两门(可选只考一门),第 2 季度考第 2,3 两门(可选只考一门),第 3 季度考 1,2 两门(可选只考一门),第 4 季度考 3,4 两门。 当然,这里只是举例,可能有更好的分时考试方法。这种考虑也是非常现实的,这 4 门功课,量是很大的,一次考下,耗能过大,得分最高的人未必是理解最深的人。 万事开头难,只要事情开始做起来,知识基点正确,而又能形成良性的机制,一切改变皆有可能。比如,是否能够随着这个考试的成熟: B1. 把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在已有的去奥数型竞赛化知识 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奥数型竞赛化机制,更多地采纳水平考试体系中的优点,比如借鉴国外的 AP 课程考试, IB , A-Level 之类。似可以把一个国家范围的数学水平考试,做成 3 层:高中级,大学级,研究生级(本次比赛实际上更偏向于此级,虽然参赛学生规定为本科生)。而参考人员,则随着这个考试的成熟,可考虑适当放宽人员范围,比如,中小学数学老师,若能参加这些考试,使得他们能够在教学生涯中,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利莫大焉。 B2. 学科分类细化与深化。比如,计算和概率统计内容相关度似乎并不大,是否能够分开。另外,在我看来,计算和物理,都是综合性学科,对于数学系学生来说,应该是学完很多基本学科之后,再接触会更好(若以高中数学基础就涉及过多高深物理范畴,在我看来实在是糊涂之至)。所以若我的理解是对的话,在将来若有的分级考试中,计算和物理,不一定在每一级都要有,其实可以放到最后再综合性考察。 B3. 评委或出题委员的顶级学术结构应该加大开放性,应该引进更多的高阶自然科学家。目前评委,都是级别非常高的数学家。如果能引入更多的跟数学相关度大的其他各行业高阶科学家,这个考试将会使传统的中国数学教育,走向开放性结构。 是否可以说,中国的整体科学水平,跟这些科学专业的顶级人才的数学水平息息相关呢。在我看来,中国的大学数学教育问题很大,最大的一个弊端是将大学数学课程,分割为数学系和非数学系的,使得各自为政、互相封闭(非数学系的人学不到数学的思辩精神,数学系的学不到具体的应用背景)。最近,某些中学数学教育专家,甚至要进一步扩张这种分割精神,要分出教育家的数学和数学家的数学,这种划地盘的言外之意,昭昭可见。 这种分割,往往能冠冕堂皇地讲出貌似正确的理由,却在实践中已经或将要(以前是大学现在是中学)产生巨大的危害。在这种理念和政策下,我们的自然科学专业的年青学生们,是否接受到了足够的数学训练呢?如果没受到,若干年后,他们成为国内顶级专家之后,其数学修养的欠缺,是否会给这些专业的发展,乃至中国科学政策的发展,带来负作用呢? 注 1 : 本人去年的博文,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2009-1-17 17:28:35 2086 11 呼吁建立数学水平考试体系,从而产生水涨船高的效应,应付中国的人才失血危机。很高兴看到丘先生做的这个数学竞赛,在知识内容上更接近于水平考试体系,而非竞赛型知识。那篇博文言明了做这件事对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对一切考试都深恶痛绝的人士,可以闲时读一下,看看能否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 注 2 :全国大学数学生竞赛,去年中国数学会已经开始筹办出它们的第一届,希望这两大竞赛,互相竞争,争师资,争机制,争学生,为民族共创数学未来。
个人分类: 大学数学|7586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9MCM竞赛有感
cafe 2009-2-7 18:01
刚刚过完春节,2月6日到2月9日,一年一度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 MCM: Th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又开始了。上学期末上《数值分析》课间,有学生问我能否当他们的指导老师参加这次竟赛,当时我是欣然应允。这两天看了题目,我这才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国内可能我们很少见到如此接近实际应用于的竟赛,虽然看上去很难为学生,但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是很高的挑战。 我也上网看了一下参加MCM竞赛的学生写的一些体会,国内参加竞赛也经常拿奖,但大都是为了赛而做了充分的专项训练和准备,包括强团队间的默契和团队合作精神,英语写作和一些专业词汇等。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很难在MCM竞赛中有所做为。 在此,我想起国内每年也会在大学生中组织一些竞赛,但往往陷入一个矛盾之中。如果题目过于接近书本而远离实际情境,那么考察的知识点很集中,答案也相对简单,非常标准;如果题目比较开放,接近于实际情况,那么标准答案就存在大量问题。我去年参加过一次竞赛的评判工作,拿到参考与评判标准就有点犯蒙,等真正开始评判的时候,让评判老师不停打电话资询出题者如何评判。 我也不知老美,如何客观评价学生的竞赛。下面我附上本次比赛的网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亲自看看题目。 http://www.comap.com/undergraduate/contests/mcm/contests/2009/problems/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4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