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点击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电脑前,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卑微的想法而快乐
fqng1008 2010-4-14 09:21
自从三年前开始写博客以来,我一直乐此不疲,甚至经常耽误了一些正事。尽管在网上学习了很多知识,打开了我的视野,也曾经为一些文章感动得热泪盈眶,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情感,甚至也写了一些自鸣得意的小博文,但是更多的是看那些读者的留言,看那些文章的点击率。尤其是《科学网博客》,它不停地推荐博文上首页,上精选博文、热门博文,不停地统计你的点击率并列出每周排行榜、总排行榜、每篇排行榜等等,搞得你挺惦记的。我想,就像那些玩偷菜游戏的网友一样,我们乐此不疲的原因,常常是一些卑微的想法,并且常常来自于外在的诱惑。 其实,人的快乐和幸福常常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细小事件。一个普通人,哪有那么多伟大的事情?有时候,尽管我们自以为伟大,别人却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带有鄙视的情绪。虽然我们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英雄气概支持,但我们也有自知之明: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想法而已。 既然是普通人,就让普通的快乐支撑我们!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34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也需要创新点
xinliscau 2010-3-22 09:21
看了科学网上几个点击率比较高的牛博主的文章,除了所写文章脍炙人口,有独到见解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篇博文都能找到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有感而写,这就是像我们写科技论文长说的创新点一样。 科学网的宗旨是构建全球最大的华人科学社区。自然,科学网的博克至少有一个功能就是华人科技工作者相互交流与联系的一纽带,博文的读者基本都是科技工作者。而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素质就是质疑,所以,大家都是带着质疑、批判或学习的目的而去拜读别人的博文,如果一篇博文读后,没有可取之处,其感觉就会和我们发表的论文没人关注及引用的感觉一样。所以,比较忙得时候,我一般只看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可以快速把握近期博文的热点。因此,觉得原来科学网的根据点击率自动排序挺好的。建议先让博文自动排序进入热门博文,然后对热门博文进行审核并推荐为精选博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科学网编辑的工作量,同时便于读者浏览博文! 最后祝愿大家多出具有创新点的高质量的博文。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980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点击率说开去。。。
SmileyCat 2010-3-20 14:58
这阵子极忙,少有时间光顾科学网。到了周末,给阳台上的那些花花草草们浇了一遍水,同时也惦记起这块菜园子。嘿,才注意到科学网采纳了几个月前我在对付疯狂转载的办法(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101)里提的有关分开处理原创和转载的办法。在这儿为科学网从善如流的办事态度叫一声好。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但人的需要远高于动物。人高于动物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总要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在Web2.0技术中最先普及的博客满足了人们希望与人交流,同时找到一部分被博友认同的自我价值的需求。 写博的人形形色色,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人闲来无事儿,码方块字儿解闷儿和找乐儿;有人关心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并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同时希望他们的见解能够影响世界的进程;有人真心诚意地想与世人分享他所熟悉和了解的那一小片天地;有人希望以文会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研究领域。。。有幸生活在网络时代,有博客这么一个可以跨时间,跨地域的与人交流的方式,对你我以码字儿为乐的博主,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点击率嘛,因为它代表着你的声音被听到(注意,不是被接受)的程度,我想几乎每位博主都会关心。而关心到什么程度,怎么关心法儿,就因人而异了。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哪些是热点话题,你的不同话题的博文的读者数量。如果观察同一篇博文的点击率随着时间的变化,你也许还会发现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时间价值--有些一时吸引了众多眼球的热门文章,很快就会被人忘记;而另一些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总能吸引一定数目的读者,就像经过发酵的葡萄酒。 作为博主,记住了点击率只代表着你的声音被听到,而不是被接受的程度,就不会那么在乎它了。在这科学网上写博客,就像参加一个大party。名流自然会有比较多的人认识他;哗众取宠,或是当众骂街,也能吸引到一定的注意力。可是如果想形成你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地有读者的话,那看得就不是点击率了,而是文章的内容和质量。 古人说,文如其人。当你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宣扬你的观点时,你同时也在告诉世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而你给世界的这些印象,就如你的网上文章会被转载,cache, 长久地可以被人读到和认识到。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35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博客感言—仙客来
juchuan 2010-3-17 09:41
实验室和办公室宽敞明亮,但和外界封闭隔绝,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觉,有时竟感觉是在外星。从家里搬来几盆植物放在办公室窗台上,立刻有了些生气,毕竟证明了这儿也适合生物存在。 窗台在背着阳光一面,只有在夏天傍晚有短暂的落日余辉。几样植物中以仙客来长得最好,即使没花,那浓绿的叶子也还耐看。 仙客来是多年生草本花卉,有个水萝卜形状的宿根,花色绚丽多彩。不过我家只有白色仙客来结了籽,其他颜色的仙客来陆续呜乎了,现在只剩下开白花的这一种。 有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隔着玻璃欣赏着小花盆里的植物。 圣诞节和新年有一个多星期长假,临走时给每盆植物浇足了水,回来时却一眼就看到仙客来枯萎了,而其他植物依旧挺拔。赶紧浇水抢救,叶子倒是挺立了起来,但没有再回复平时的墨绿色,竟如同秋天枯黄的残叶,三两天之后彻底枯死了。又过了几个星期,终于长出了第一片新叶,那片新叶长得硕大无比,至少是正常叶子的三倍。 尽管只是一棵小草,生命力却是如此顽强。这是前年的事了。 以后那仙客来又长出几片正常的叶子,恢复了元气,终于开花了。因为缺少阳光,花梗细长孱弱,但洁白的花瓣依旧惹人 喜爱。 仙客来的花能维持两个多星期,来做仪器售后服务的欧先生见后赞不绝口,难得还有人欣赏,于是就送给了他。一时无限感慨:我自以为还算能养花,只是至今还在为那五斗米朝夕奔忙,家里花开花落都未必有闲心看上一眼,由其自生自灭。 面对电脑,以前扭头就看到窗台上的仙客来,一旦仙客来不在了,忽然联想到博文和仙客来竟有一些相似之处:博文和自己培植的仙客来一样,都需要有人欣赏。尽管博文算不上正式出版物,不登大雅,却也需要像培植仙客来一样认真对待,也要像那仙客来一样能让人看了顺眼。即使是众口难调,但如果博文能为几个人甚至一个人提供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对写博文所付出的时间的回报。 在科学网开博已经一年多,照例该写个博客感言。一是需要感谢科学网编辑提供了这无比荣幸的机会,其次要感谢读者们的错爱,然后要特别感谢博友们的推荐和留言。至于首先必须感谢XX,我想只要有这心意就好,这些客套在这里也就免了。这毕竟是本人第一次开博,有不少感悟: 我尊敬那些认真写博文的博主,也尊敬那些一贯坚持推荐别人博文或能踊跃中肯留言的博主,还尊敬那些能对留言逐一耐心回复的博主。在贴出的数星期之后我以外地发现在我的第二篇博文后还有好几个留言,于是没能回复,在此谨向留言的博友们致歉。 科学网是个奇怪的场所,不信中医和虔诚地弘扬中医的,提倡转基因和对转基因深恶痛绝的,不看好大海归和崇拜大海归的,反方舟子和支持方舟子的,等等, 都能在此欢聚一堂。尽管在这儿开博的人人被尊为学者,却实在体验不到这儿有多少学术气氛:比例上不多的严肃的原创博文往往淹没在满屏的调侃发泄吹捧应酬之类的标题之中。每天仔细浏览新到目录,值得点击的却不多,一篇都不点击也是常事。也曾留言建议编辑部把严肃的新到原创博文和休闲娱乐的博文分门别类,不过如今原创博文和转载已经分开,实在功德无量。 所谓文如其人,三五篇博文看过,对该博主的行文学识,为人处事,也就大致了解。谁写的值得看,谁写的没必要看,基本有数,这就省了不少时间。对于一年发文数百篇,一天能发文好几篇,凡事都要冒出来说几句的,通常是不看也罢。 虽然在这儿开博的多是些教授学者,最低学历的也是研究生,但发现高学历高智商人士却同样对奖励或鼓励受宠若惊,以致科学网上推荐和点击率排名能成为在博主们眼前晃荡的两根胡萝卜。一进博客首页,名目繁多的各类推荐就占了版面的大部分,而要命的却是虽然常常是出于大牛们之手,被推荐到醒目位置的博文往往让人看了倒胃口,大概是因为对被置顶的文章常常会有太高的期望吧?于是只好依旧去逐个看新到博文目录。 受编辑部推荐的多是些有来头有地位的大牛,于是这科学网推荐就多少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势利。而博主推荐虽然原意不错,但如果仔细观察,能坚持不懈经常推荐别人博文的其实只是十几位博友,这就使博主推荐不很有意义。我感谢推荐过拙文的博友们,但我希望今后不要再推荐拙文,今后我也一般不会推荐别人的博文,累不累啊?少几个人看又会怎样! 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祝贺点击十万百万的告示简直是在扇博主的耳光:点击十万后究竟有几篇博文给读者留下了印像?就健忘的本人而言,看过的有几千几万点击的博文大都早已茫然,还记得的却是那位吴家大少的说教:少写博文多养猪! 不写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常常看到海归和海不归们顶着耀眼的头衔说起国外如何如何,也常常看到他们不过是在村姥姥信口开河。这时觉得鲁迅先生的确伟大,几十年前就描写过: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 不和别人反复辩论。以前曾参与过期刊作者排名顺序和爱国等话题的讨论,终于明白科学网上的讨论既不会有结论,也不会有几人参与。何况人微言轻,真是多此一举。前一阵的热门话题是是否值得派遣中小学校长们出国,尽管对国外教育体制也有所了解,我只是看热闹:如果国外的教育体制的确如此完美,如此优越,那么如何会容得饶大教授当年在和海外洋人较量时如此轻而易举地脱颖而出? 不谈贝尔奖。诺贝尔奖和一流大学是科学网上永恒的话题。其实要回答中土为什么没人得奖,来科学网看看博文就明白了。对诺奖如此朝思暮想,但要亲自做点儿实验却像是将军被人逼着去拼刺刀一样不情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些老话全不记在心上;不用亲自做实验如今竟是人生成功的体现,直要羞杀居里夫人等辈。 不讨论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望引进几名大大海归就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过是在自欺欺人。那些被指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不都是登广告全世界招聘教授?即使是国外的二三四流大学,教授要想从科研经费中提成捞外快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我们的大教授不但能从科研经费中名正言顺地分一杯羹,而且还敢于不隐瞒不避讳而在科学网上大言不惭振振有词;而且还可以一名导师招几十名研究生,在学生的文章上当仁不让地署名第一作者;还不用亲自做实验,运气好的发表了论文还有现金奖励,说不定还可以潜规则..。已经享尽了这等优越性,不是一流大学,却胜似一流大学,何必还要口口声声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建成后恐怕再没有这等好事了吧? 不和别人攀比,不在意别人写什么。珍视这片自留地,认真如实写自己认为该写的事。如果说在正规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能硬着头皮通读的恐怕也就是编辑和审稿人,而科学网上的博文常有几百上千人点击,那么写博文实在得很当回事,不可怠慢读者。 还有其他感受,不过再啰唆就招人痛恨了。
个人分类: 天凉好个秋|56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武夷山老师商讨(后记)——科学网的“绩效”:点击率是科学网的GDP?
lvnaiji 2010-1-1 07:44
吕乃基 完成了与 武夷山 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自我感觉收获良多。正是在对话中,观点得以扩展和深化,由此也引发对科学网的一点新的认识。这种感觉在一开始打算写这一组文章之初就已经有了,年终了,各位、各单位都在评价绩效。如何评价科学网一年来在质和量上的进展?与 武 老师有关又无关。无关,不涉及 武 老师的任何博文和观点;有关,期望各位,特 别是武 老师以其科学计量学的专业知识参与讨论。在完成了已发表的三篇文章后,感觉似乎清晰起来。 其一,如何评价科学网的绩效?有多少博主,发布了多少文章,点击率几何,评论数,等等。评价科学网,与评价一家学术刊物有何异同,用什么指标体系? 其二,这样的一组数据,总感觉与 GDP 有些相似。在华丽的数据下,看不出内涵。如,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上直到鸦片战争乃至甲午海战, GDP 均遥遥领先,然而却一次次失利。在其一所统计的数据中,博主如杨玲退出,清水杨去世,评论,如互相掐架,点击率,如点到为止,有意义吗?无疑,点击率是需要的, GDP 是需要的,前者是科学网在量上的规模,后者关系到 G2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点击率、发文章数,等等,就是科学网的 GDP, 以及只不过是 GDP 。深度呢,内涵呢?本人通过写与 武 老师商讨的三篇文章就深有体会, 武 老师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有待深究,却在频繁的点击中在夜空里一闪而过。 其三,博文的生命周期太短了。从刊出到最后的淹没,可能最长的不过半月,然后就无人问津。谁知道呢,或许那些沉底的文章比新创作的文章更有价值。如何让真正有价值的文章留存下来?这里似乎还有一个过度创新的问题。商家如过快过多推出新品,会令消费者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不妨做一个统计,科学网每天有多少点击率,分摊到多少篇文章,大约有多少人浏览,每人每天可能拿出多少时间来看科学网,在每篇文章上可能停留多长时间?知识一方面用于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为社会所用,特别是被消化,这样才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否则也是一种浪费。看 孟津 老师的谈论吃的文章,每每令人即使刚刚在饭后,也会禁不住流下口水,有评论者因此求求 孟 老师,不要上传美味佳肴的照片了;那么知识也是如此。或许我们也要求 武 老师,应该还有 周可真 老师,适当放慢创新的步伐,以延长文章的生命周期,以深化对观点的品味。窃以为,静下心来,对一个观点的讨论或许比孤身一人独自向前更有利于知识整体的提升。 GDP 明年就升为老二了。政府已经认识到唯 GDP 的问题,必须苦练内功,提升产业结构和民生,以及深化改革。什么是科学网的产业结构和民生,科学网应如何改革,怎样苦练内功? 上述观点可能大逆不道。不过依然体现科学网普通一员的心愿。 祝各位网友新年快乐!祝科学网在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个人分类: 杂谈|44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演化系列后记
热度 1 lvnaiji 2009-12-15 08:09
吕乃基 演化系列完成。 回顾一周,演化系列刊出后,点击率寥寥无几,推荐数每况愈下。要是在数月前,可能要半途而废,例如我的知识论系列,虽然至今断断续续还在进行,却如《茶花女》的序曲,已经支离破碎,不成篇章。但自从写了 科学网,不是家园,是朋友 之后,用媒体上常用的说法:某某变得理性了。相信曾经因各种原因申明退出而又回来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感觉:不过如此。没人看,不过如此;被人骂,不过如此;众人热捧,单篇点击率过万,推荐数过百,也不过如此。 但这组文章,自从答 应孟津 老师,就有一种冲动,几乎就在第二、三天即已全部完工,然后只是一天发一篇而已,不论上一篇点击率和推荐数为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这组文章是为我自己而写,是内心的需要。谢谢科学网给我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得以一气呵成,乃至在行笔至最后的瞬间,达到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合二为一。世界 1 就是世界 2. 这个系列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宝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世界 3 也就是世界 2. 于是,三个世界合一。此时,点击率和推荐数已经隐去。 然而并非如此。虽然点击率没有达到成百上千,推荐数也不够上首页,更未入编辑部的法眼,但自始自终,有几十甚至上百位网友相随。想想吧,如此枯燥的话题,一而再,再而三,几乎就是自说自话,也未必有严密的逻辑,甚至东拉西扯。好比在沙漠中进行的马拉松,景色单调乏味。大队人马已经远去,只有落在最后的我蹒跚而行,一旁却有上百位网友相伴鼓励。 他 / 她们是我的朋友,更是我所探讨的知识的朋友。 不是少了,而是很多很多! 在探讨知识的途中,拥有如此铁杆的朋友,夫复何求?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868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热闹闹科学网,吵吵嚷嚷点击率
tarimriver 2009-11-22 21:37
如题!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准学术评价与学术评价的斗争
bison55 2009-10-27 21:46
所谓准学术是指非官方认证的学术团体或虚拟化网络化的学术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资金支持,没有专门的组织,但是很多学者却为了一些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科学网络论坛,哲学网,或sprit等学术性质的网络论坛或博客空间。其中有很多观点都是很新很有创意,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不比正式期刊杂志里的文章低,甚至很多学者讨论和关心的问题都很现实、且及时,反而成为重要的参考。 准学术的出现,自然就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其价值,很多人因其真实性,原创性和随意性,而强调他的评价参考作用。有些高校就把网络博客或学术论坛的文章发表数和点击率作为一种学术价值评分标准。自然就出现一些利用某些特殊的网络资源宣传权力增加其点击率或评点率,也有部分人通过各种网络朋友互相点击,以此增加点击率。造成人们重新考虑准学术平台的价值参考性。以一次证明“民主,并非科学”。 传统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因为现实中有权力、关系、金钱等因素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即使不受外在因素干扰,一篇或许很优秀的文章因为风格或某个标点而被编辑枪毙。(有人生物方面的文章投到营养因子不到1的期刊上没被录用,投到营养因子10以上的期刊后,被录用了)标准总是相对的。正是因为没有绝对合理的评价标准,造成准学术评价和学术评价相互斗争。造成很多学者成为多元把投手,一方面把文章投向正规杂志上,一方面修改成普通版发表到网络上。 准学术交流方式的因为其快捷,方便阅读,互动交流,增进观点参考和交流,其优势明显。传统学术交流受时空和成本等各类条件的限制,被准学术交流方式替代是迟早的事。
个人分类: 反思类|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一次性消费的手纸
lxh2009 2009-10-26 22:11
科学网博文作为博主的网络日志,除了记载柴米油盐一类日常琐事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博主对工作、生活的感悟及理性思考,其中不乏一些闪光的、具有真知灼见的东西这些灵光闪现的思想是不会很快、至少不会在36小时内过时的。 所以,我在浏览科学网博客时,除了博客首页推荐的一些文章之外,往往喜欢将感兴趣的博文作者的全部(或部分)文章都浏览一遍。对于那些较为认同的文章,也不吝给予推荐只是这个推荐不免有些尴尬:碰到好的文章,不狠狠推荐一番实在不足以平民愤,但对于那些发表时间稍早一点的博文,推荐到博客首页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往往陷入推还是不推的两难境地。 从博主角度来说,通过博客网站发表并保留自己的感言,追求的不仅仅是36小时内的点击率,而是希望能和更多的读者进行长期的交流沟通。推荐代表了读者对于博文的认同或部分认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形式。博主通过对推荐人的简单统计分析,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并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个人认为,科学网博客目前的推荐功能模块的设计是值得商榷的,能够被推荐到博客首页是一种提高点击率的有效手段,但也是一种很功利的短视行为。博客系统明确显示: 博客首页显示被推荐次数最多的36小时内的博文,即 推荐 功能只在博文发表后36小时内有效显然这会给读者一个错误的认识导向,即博主撰写的博文只是36小时内一次性消费的手纸过了这个时段,谁爱咋地,与科学网无关。 建议科学网编辑部参考其他博客网站类似 的功能设计(比如顶或者献花等),对科学网现有的推荐方式进行修改,设计更适合科学网网情的博文评价功能模块。最简单的方式是将推荐到博客首页直接改为推荐(不受36小时时间限制)。这样既能增强博主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不影响目前博文被推荐上网站首页规则的实施。
个人分类: 杂感及其他系列|4409 次阅读|5 个评论
点击率,别太追求
lin602 2009-10-18 22:37
写博客,希望多人看,如果多人看,就是点击率高,说明多人关注你写的内容。 但也不要太在意自己写的内容的点击率,因为如果为了点击率而写博客,可能会让自己写的博客失真,为了点击率而写作。 点击率高的博客,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1 内容写得好,博主深得大家的喜欢,所以大家挺爱看的,所以点击率高。 2 编辑部的推荐,如果被推荐了,放在首页上,点击率一般不会低的。 3 在博文的题目上下了功夫,起的名字可能比较特殊,有点新闻与奇特的效应。大家一看名字,不知道其中的内容,打开看看,点击率就高了,内容吗,再说。有点象为了轰动做点出格的广告。 4博客互相争论型,就象街上二人吵架,许多人会围观。人是有好奇心的,吵架会让不少人看热闹。这种争论,许多是有意义的,因为有不少是有观点的不同,当然也有斗气型。 不过,高点击率,最好是由自己的内容让大家感兴趣。许多博主的文章,我是非常喜欢的,也有的博客,我看了后觉得有点名不副实。所以有的博主的文章,可能由于惯性,不大再点击看了,觉得好象是上过当一样的。 所以名牌效应,在这个地方也有点效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tangchangjie 2009-10-13 20:26
国庆大假期间,朋友们相约到农家乐。国庆阅兵和庆祝活动气氛的余温未散,川西秋日里难得的艳阳又为热烈的氛围再次加温,婚庆和祝寿酒席不断,院里院外热腾腾、客人主人喜洋洋,老板数钱乐开了花。 听说客人中有一批教师正侃聊阅兵和庆祝活动,农家乐女主人招呼儿子来听老师们的议论,长长见识。于是,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小“国庆”上场了: 小国庆在屋内高声应答:“我正在写博客,还有最后一句话,上载了就来”。 客人问:“上的那个博客,新浪还是天涯?” 女主人:“小娃娃哪能上新浪,不就是把墙报办到了班级网上,就叫博客儿”。 原来,学校得到了多方面的资助,扩建了微机室,联上了互联网,办起了班级博客。原来在教室后墙的墙报,留一小部分内容在墙上,日记周记都延伸到了网上,以班内博客的形式管理,师生交流。 都说是一滴水可看太阳,这一滴水折射了网络技术之普及,反映了学校条件之改善,显示了人们生活方式中的新元素。 小国庆正在写一篇题为 “ 我和祖国一同过生日 ” 的博文,他大大方方请我们看了他的博客。大家都夸小国庆有三好:生日好,国庆节生,年年都有 13 亿人和他一起快乐;博文好,有童趣、有梦想;性格好,大大方方、开开朗朗,不愧是以国庆节为生日的阳光男孩。 因为是班级博客,点击率一般只有几十(以班级人数为分母,百分比很高了) . 学生们都是老师的粉丝,老师博文的点击率当然是最高的。 已经有几个月博龄的小国庆已经是博客老手了,看他发文章,神采飞扬;写评论,有板有眼;加好友、驾轻就熟;键盘盲敲,鼠标游动,俨然是一个博林高手。 谈起小庆的博历,女主人一番感慨,数落了儿子的三阶段博历,声音中充满了慈爱和骄傲,还有点小方言的麻辣味,笔者意译如下: 第一阶段,班内墙报刚搬到网上时,小国庆温度偏低,不怎么激动,老师的精神鼓励加上家长的物质奖励,才使他有了热度; 第二阶段,好像小时候争取教室后墙上的小红星,开始了群体性发烧,把周记变成了“半日”记,有时候一天两篇博文;早上睁开眼,就要爷爷打开电脑,半披着衣服就开始看自己的点击率、看同学的评论、看老师的评语,有时还要互相吹捧,还要拉表哥、找堂兄,请爸爸,请妈妈,为自己增加点击率(像他表姐给超女投票时那样发烧)。几个月下来,键盘敲快了、写作文不叫苦了,但曾经有一度,数学外语成绩下降了; 第三阶段:女主人给儿子冷敷降温:“点击率又不是成绩单,小圈子中争个博林第一有啥搞头,数学不好、外语不好,还是考不上好学校, ….. ”;儿子最近才恢复了正常温度,大约一周一篇,比较适合他的年龄和班级。 儿子心为博客狂,只缘身在博林中;女主人在圈子外,冷眼旁观,所以能看穿博林红尘,当了回心理医生。 农家乐女主人对博客的朴素的比喻,“不就是把墙报办到了网上,就叫博客儿”,以及她能看穿博林红尘,点拨儿子的冷敷疗法,真是颇有点见识。 其乐融融的农家乐,新鲜事儿多的农家乐,给人启迪的农家乐 。 相关博文 (元博--议论博文的博文) 系列博文的入口及其作法 科学博客的潮汐涨落,漫话大小月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朋友的朋友说“这才知道有个很有看头的科学博客 两句真心话 曁开博词 YC的休博与一键隐藏 共享计算理论PPT,兼夸科学网的稳定 感染青春记--博龄三岁述 博文瘦身法:分集以及一键压缩庞大而无实际意义的元素 诗歌散文旅游系列 其他博文 唱给天堂母亲的一首歌 那些异乡赏月的情怀 (诗、歌、文、图) 震撼与感动,自信而不自大,自豪而不自满----国庆看阅兵 看蜀韵、闻书香、遥想当年手抄本-- 书博会有感(图文 ) 春运时节在飞机上的遐思 (现实与科幻) 久违了的巴蜀夜雨、灌区黄花和水利设施 (现实与科幻 ) 农家乐里看博客-国庆大假见闻 )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清明看花 兰花草、年轻朋友来相会与毕业生晚会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开博议博|9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月头三天
aimeiya 2009-10-3 20:34
看似毫无联系的几个关键词放在了一起,一定会让大家一头雾水,但这是我十一长假头三天的简单概括。这三天还比较忙,每天都出去奔波。 十月一日我连国庆阅兵式也只是勉强看到了一个尾巴。我知道全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看阅兵式,但我没时间,因为木工要开工了,我和老公必须去新房子。卖房子的首付也交了,至此表明房子的交易正式确定,只是过户手续等还需时日。 十月二日我和老公去看车展,这次的车展很没规模,也不热闹,虽然展厅的音响声吵到让人必须是附耳交谈即使是非常陌生的销售人员和顾客之间也必须如此,但这仍不能掩盖人少、车少的事实。因为目的明确所以我们还很有成效,初步定下了中意的车东风日产颐达,下午又去买了新手机(老公的手机想淘汰,我就有机会用新的,嘻嘻!)、定了热水器和厨宝,这一天是非常有效率的。 十月三日也很有效率,上午去定车,交了定金,也就算是准有车一族了。这中间发生了点小插曲昨天基本谈定了一家4S店,但离开后老公就接到同一品牌的另一家4S店的销售小姐的电话,因为我们刚开始和她接触时谈骊威有了初步意向,也留了电话。不过后来我们改变了主意,想定颐达。但那个销售小姐非常精明,我们离开后她一直观察我们,当她发现我们改变了主意后她马上就改变了销售策略,劝我们在她那里定颐达,也有承诺说可以给更多的优惠。因为虽然是同一品牌,但属于不同4S店的业绩。尽管我们知道她不会有多么实质上的更多优惠,但还是答应去她那里去看看,并且今天真的在她那里定了车。这样做我的心里也很不安,总觉得是我背叛原来有基本意向的销售先生,好在我在昨晚咨询了也用这个品牌车的我的同事,他刚好就是在那家4S店买的车,对其售后服务非常不满意,这才让我的不安稍稍减轻一些。其实我更多的感受还是来自那个精明的销售小姐,她的精明和努力很让我佩服,在竞争的社会里这是必须的敬业精神,值得很多人学习。今天还定了门和保险柜,我也是来南方后才知道装修要用保险柜的朋友还特别强调要买防火的,能装下笔记本电脑的现在虽然没人把大笔的现金放在家里,但很多像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件是不补的,笔记本不值钱,但里面的资料是无价的。这又让我看到了南北方的思维差异。 最近我很懒,点击率也缓慢爬升,但今天我发现博客的点击率超过了30000,呵呵! 今天是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但我已经没有像刚来时那么想家了,或许因为北方的房子也卖了,也开始觉得这里才是我的家了,老公觉得我逐渐正常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发现:上午发博文更容易获得较高推荐和点击率
cwhm 2009-8-1 21:25
我利用了google reader统计了每小时科学网博客新增发表数量,然后再根据博客首页上注册用户推荐博文栏目进行统计,统计这些获得较多推荐并点击率不错的博文的发表时间。因为近期科学网人气处于稳定期,等注册用户多了,再统计这些数据估计难度就大了,所以现在做这个统计工作量不太大,相关数据统计整理如下表: 统计时间:2009年7月31日21:00到2009年8月1日21:00 (1)24小时增加博文135篇,以科学网RSS推送给Google Reader的博文更新为准。 (2)高点击和高推荐博文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blogtuijian.aspx 首页数据依据,共30篇。 时间 (24 小时 ) 0-1 1-2 2-3 3-4 4-5 5-6 6-7 7-8 发布文章数 5 5 2 1 0 1 2 3 获得推荐数 1 1 1 0 0 1 2 3 时间 (24 小时 ) 8-9 9-10 10-11 11-12 12-13 13-14 14-15 15-16 发布文章数 6 6 10 9 8 7 10 9 获得推荐数 2 2 0 3 2 3 0 0 时间 (24 小时 ) 16-17 17-18 18-19 19-20 20-21 21-22 22-23 23-24 发布文章数 5 4 1 5 7 12 6 6 获得推荐数 1 1 1 3 2 3 0 0 统计发现: (1)早晨发博文5点到8点博文获得推荐和高点击的概率最高,基本上你发表了博文,如果是原创且有内容,那么获得推荐并被广大网友点击的概率相当的高! (2)下午2点到5点属于博文低迷期,选择这段时间发表博文的博主比较多,但是获得推荐的博文比较少,如果你有好的原创博文想与大家发生共鸣和交流最好不要选择这个低迷期发表博文,究其原因:一方面竞争比较大,另一方面这段时间的博友似乎没有推荐别人博文的兴趣,估计你发的博文只有受冷路的境地了。 为了证明上面的这两个结论,又统计了博文周排行榜中点击次数在2000以上的博文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科学网周博文统计 http://www.sciencenet.cn/blog/bloglist1.aspx 博客文章一周点击排行 文章标题 作者 点击 日期 从 PNAS 文稿上撤自己的名字 孟津 7095 2009-7-28 7:53:57 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比什么? 王志明 5706 2009-7-28 15:00:25 如何看待大学生“被就业”现象 曾建 5689 2009-7-27 11:08:26 从清华生物系再出发 施一公 4925 2009-7-30 12:45:44 中国的博士生为什么这么穷? 刘安金 4171 2009-7-26 16:44:13 教授和博士,哪个才是一流大学的标志? 王宝山 3119 2009-7-29 6:55:35 申办 IJCAI 记事 王飞跃 3011 2009-7-28 18:53:19 美国国家实验室初探 马臻 2948 2009-7-29 8:52:17 招聘 : 两千领军人才给中国注入创新精神 郝炘 2590 2009-7-31 13:05:18 方舟子与 93 岁老院士干起来了! 李俊 2536 2009-7-31 19:52:16 自信的做科研,科研三件事儿 吴飞鹏 2503 2009-7-28 21:10:15 2009 国家自然基金信息科学部评审结果 ... 崔建东 2487 2009-7-27 15:55:57 科研教训:应及时丢掉“鸡肋” 马臻 2421 2009-7-30 9:21:00 最著名的数学家一般也是最著名的力学家 武际可 2080 2009-7-26 5:58:31 替老板审稿,捅了马蜂窝 马臻 2040 2009-8-1 8:37:23 日本人為什麼不用英文名? 曲津华 2029 2009-7-27 12:16:39 评价导师成功与否的金标准 唐凌峰 2028 2009-7-30 12:22:49 统计归统计,相信这些数据只对大多数博友适用,不太有适遍性。比如施一公,饶毅,王鸿飞他们不管哪个时段发博文,都不会有太差的推荐和点击率,名人效应所在。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评论、推荐和点击率的心理分析
biozhang 2009-7-16 07:10
张星元:关于评论、推荐和点击率的心理分析 博文发到网上,固然方便自己调用,也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机会,希望得到知音读者的反馈。点击是第一步,浏览或阅读是第二步,然后反馈读者意见。 反馈的方式有三种,回帖、推荐或沉默。 看了博文有感而发,人之常情;有感而不发或以后再发,或含糊地发,也是可以理解的。 遇到以下情况往往不发评论: ① 太专业,超出读者理解范围 ② 敏感的问题不便回答 ③ 不能认同又怕伤面子 ④ 不能认同又怕说不清理由 ⑤ 太长了没看完暂不发表意见 ⑥ 误点击了,不感兴趣 ⑦ 其它理由待补充 遇到以下情况往往以推荐的方式,一种比较含糊的发表意见的方式: ① 认同 ② 支持 ③ 可以借鉴 ④ 提供博文连同评论,让读者去分析 ⑤ 其它理由待补充 与科学网的博友共勉: ① 做好事,做实事,做平常人 ② 自尊,自重,自强不息 ③ 可以不说,但不要说违心的话 ④ 不单纯追求点击率
个人分类: 科学网上晒一晒|4356 次阅读|1 个评论
10000
aimeiya 2009-6-9 13:31
我开博不是为了点击率,是想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合适的家,这里比网易的氛围好,还能有些互动,因此选择这里。每当看到有哪个名博的点击率超过百万就很肃然起敬,我知道自己估计是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我的博客点击率的上升速度就像乌龟爬,慢极了,对于这样的状态,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惭愧的,但因为最近稍忙,更新也慢,自然来串门的人就少了。不过今天突然发现我的点击率竟然也过万了,这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我毕竟在前进!自我庆贺一下! 热烈祝贺李晓敏的博客点击率超过10000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0 次阅读|4 个评论
10000
aimeiya 2009-6-9 13:29
我开博不是为了点击率,是想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合适的家,这里比网易的氛围好,还能有些互动,因此选择这里。每当看到有哪个名博的点击率超过百万就很肃然起 敬,我知道自己估计是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我的博客点击率的上升速度就像乌龟爬,慢极了,与这样的状态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惭愧的,但因为最近稍忙,更新也 慢,自然来串门的人就少了。不过今天突然发现我的点击率竟然也过万了,这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我毕竟 在前进!自我庆贺一下! 热烈祝贺李晓敏的博客点击率超过10000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 次阅读|0 个评论
10000次
aimeiya 2009-6-9 13:28
我开博不是为了点击率,是想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合适的家,这里比网易的氛围好,还能有些互动,因此选择这里。每当看到有哪个名博的点击率超过百万就很肃然起敬,我知道自己估计是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我的博客点击率的上升速度就像乌龟爬,慢极了,与这样的状态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惭愧的,但因为最近稍忙,更新也慢,自然来串门的人就少了。不过今天突然发现我的点击率竟然也过万了,这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我毕竟在前进!自我庆贺一下! 热烈祝贺李晓敏的博客点击率超过10000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生态”
lvnaiji 2009-3-16 18:29
分类 标题 点击率 评论 文化 8篇 河流与山峰 185 0 返老还童-三大关系之二 225 2 三大关系之一 287 2 山寨与熵 388 1 发文 n 篇有感 346 5 徜徉于 606 10 天目湖的光和影 307 1 读《东方的智慧》有感 244 0 小计 2588 21 / 篇 323.5 2.6 科技 6 篇 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 232 2 论后现代科学 727 12 高技术的极限 720 1 作为中介和桥梁的科学技术 635 2 在科技的背后 732 6 一箭七星 880 12 小计 3926 35 / 篇 654.3 5.83 社会 11 篇 贵州思异 366 4 孰重孰轻 181 2 全球化与熵 238 0 内外有别的政治 301 4 资本流与民工潮 246 0 金融危机背后的人性 299 0 金融产业链传递了什么 410 0 金融产业链 277 0 一人一题一评一分 186 0 投鼠忌器 201 0 归零 236 3 小计 2941 13 / 篇 267.4 1.2 教育 4 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的契机 247 0 职业教育的多重收益 302 0 两难高考 , 397 3 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 221 0 小计 1167 3 / 篇 292 0.75 介绍 吕乃基 643 3 以上是截止3月15日对博客上所发文章的点击率的统计。朋友们告诉我不要追求点击率,要保持自我。我愿意听从这样的忠告,不追求点击率,但我对此不会无动于衷,想对所谓点击率来个一探究竟。之所以这样做,一开始是感到好奇:究竟什么样的文章点击率高呢?然后是想了解,我的博客放在科学网上,它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最后是希望各位同仁都来分析一下,以了解大家都在其中生活和交往的这个虚拟社会或社区。 结果几乎一目了然。点击率超过 600 以上的7篇,其中5篇是科技类,一篇归入文化,一篇自我介绍。归入文化的这篇是我一次访台的见闻,以描述为主。这样的点击率充分彰显了科学网的特征。斯诺的两种文化由此隐约可见。 可以说明问题的还有评论。科技类的评论平均每篇接近6条,表明有话要说。这里又可区分两点:想说,以及有内容。文化类每篇 2.6 条,不到科技类的一半,其中又集中在较为接近生活的两篇中。如果去掉这两篇,就是每篇1条。基本上无话可说。再看涉及社会的几篇,也只有 1.2 条。教育类每篇不到1条,当然职业教育可能偏了点。再看评论为 0 的博文。科技类没有,文化类吃了两个鸭蛋,社会类是7个! 无疑,在我有限的 30 余篇短文中,归入文化类未必有文化,社会类未必做到针砭时弊。由一滴水也未必能见到太阳的光辉,但毕竟由这些简单的数字,可以窥见科学网的某种生态。 各位也不妨一试? 在提交之时吃不准,此文算什么类别呢?就算是对科学网的科研吧。
个人分类: 科技|48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温总理赞美的胡杨》一文为什么点击率创新高?
liux831 2009-2-7 19:45
《温总理赞美的胡杨》一文为什么点击率创新高? 杨汝清教授的博文《温总理赞美的胡杨》一文发表后,编辑部意识到这是一篇欣赏价值和政治意义深远的论文。推荐到博客重要位置后,点击率一路攀升。 1.三天点击率超过5000. 2.评论26. 3.在海内外产生共鸣 在思想上,体现了中国人顽强、拼搏、向上的精神。 在艺术上,选用的多幅照片优美,有震撼力。 对广大网友是一次洗礼和启迪。 温总理的三个一千也具有号召力、感召力。 人们需要精神食粮。一改网民百花齐放的网络风格。这次全部网民一起共鸣。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