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鲁拜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之诠释
热度 15 youmingqing 2014-4-22 22:32
武夷山先生介绍 ,英国数学家 J E Littlewood (1885 - 1977) 最喜欢《鲁拜集》的第 28 首: 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did I sow, And with my own hand labour'd it to grow.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并给出译文 我将智慧的种子播撒,亲手劳作,促其长大。 我收获的一切转瞬成空:“我来如水,去如风”。 不过,“ the Seed of Wisdom ”是什么、播于何处,以及与 收获 “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 的关系,均难以从译文看出来; 而将诗句理解为 “ I came ; I sowed, labored and reaped ; and then I go ”, 那么 “ 来如流水 ” 似乎也不应该与 Harvest 相关。 笔者在评论栏写出自己阅读英文诗句时的 瞬间感受 : 我希望,只是希望,年届70逐步消退之时, 能够说出:我 曾在世上播撒智慧之种,更有努力劳作助其成长。 上天所赐,我 至今总能流畅如水而行;他日亦望轻快似风而去。 我等赖以立身的精神支柱就是 : 努力做了该做的事情,就会得到该得到的结果;功不唐捐,善亦有报。 三十年前笔者曾读过《不等式》, Littlewood 是三 位作者之一 ;见了他的名字别有一种亲切。因而 努力寻找电子和纸质的汉译本,总计有十种之多。不过,除 黄克孙译文“ 辜负高人细解蒙,希夷妙道未能通。此心本是无根草,来是行云去是风 ”,其余都表示对辛苦劳作所得结果的失望。 但这是怎样的失望呢?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笔者觉得,“来如流水去如风”乃是人生最大的得意。人至老年,回望来路,若能行如流水而无坎坷,乐莫大矣;最后能无牵无挂,轻快似风而去,乐莫大矣。 人终有一死,但现代医学抗争死神,死亡过程有时变得非常坎坷。 技术可以使病人成为 “ 植物”,将本是恶毒诅咒的“不得好死”变为亲人的痛苦抉择 。时至今日,若能 “ 他日轻快似风而去”, 不正是人生最后的得意吗?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译述如下: 慧根亦已入我心,善果皆因培灌勤: 此生顺畅如流水,而今远行似风轻。 须知,作者 Khayyam 可真是生死自在。据其同时代人记载其女婿所述,他读书时心有所感即留下遗言,起身祷告,不食不喝,当晚祷告后辞世。 英译者 Fitzgerald 对生死也是达观的,去世前 16 天给侄女信说,“和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一起,我仿佛又有了敏捷和活力。不过虽说如此,我的头发还是掉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是得落了”。他长眠于睡梦;死后六年,名字首次作为译者出现在第 5 版《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 》封面上。 数学家 Littlewood 喜欢《鲁拜集》的第 28 首诗,或许缘于达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 此生顺畅如流水,而今远行似风轻.doc 或 此生顺畅如流水,而今远行似风轻.pdf 给出第 26~30 首诗的多个版本中译及讨论。 拙稿完成于2011年,曾投稿一次,未获回音。
个人分类: 文史闲谈|7633 次阅读|34 个评论
新月哪能西边升
热度 3 youmingqing 2014-1-5 11:47
陶罐篇诗句中的天象 尤明庆 在 Edward Fitzgerald ( 1809 –1883 )的英译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 (鲁拜集) ”1859 年初版中, “KZA–NMA (陶罐篇) ” 的第1首诗列全书第 59 , Listen again. One Evening at the Close Of Ramazán, ere the better Moon arose, In that old Potter's Shop I stood alone With the clay Population round in Rows. 梁实秋译文 请再听。有一天在开斋前夕, 期待中的明月刚刚升起, 我独立在那老陶器店里边, 在我周围是一排排的陶器。 黄杲炘译文 再听听。斋月将尽的一个傍晚, 在姣好的新月还没升起之前, 我独自站在那老陶工的店里, 周围是一排排的泥胎国成员。 在第 二 版中,这首诗列第 89 , 字句作了较大改动 As under cover of departing Day Slunk hunger-stricken Ramazán away, Once more within the Potter's house alone I stood, surrounded by the Shapes of Clay. 以后 3 个版本中这首诗列第 82 ,但文字没有再作变动。李霁野先生在翻译第一版 75 首诗后,又翻译了第四版 101 首诗而出版。该首诗的中译文 “斋毕近黄昏,姗姗新月升,只身陶店里,奇事请君听” , 似乎仍是依据初版翻译的。 Edward Fitzgerald 将初版中的景象“ Moon arose ”改为意象“ Ramazán away ”,一直保留以后的版本中。这可能基于对天象认识的修正,即 新月没有升起的过程 。 日常所见的太阳和月亮西行只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效应。正午太阳在南北向的位置不同显示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而午夜月亮在东西向的位置不同显示月亮绕地球的运动。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月相对(望);傍晚月亮东升,太阳西落。其后,月出渐迟,月相渐瘦,成为下弦月(左侧亮);月底月相成为一牙(残月),黎明才从东方升起。后半月,月亮尚未达到西方地平线太阳即已升起,天气合适可以在上午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残月尚未升到天顶,即因太阳光线增强而在视觉中消失,我们不能看到月落的过程。 农历每月初一,日月合相(朔),月亮无明亮部位。初二、三日,月亮成为娥眉月(新月),在太阳落山后因天空变暗而出现在西方,并不明亮,且很快从西方落下;此后月相逐渐丰满,成为上弦月(右侧亮),且出现位置东移。在初七、八日,月亮黄昏时出现于中天而西行,因而月初不可能见到月亮的上升过程。 简而言之,月亮每 29.5 天(朔望月)绕地球一转,同一时刻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向东移动约 12 度;若月亮在前方天空,夜晚可见,白天不可见。月初黄昏时新月在西方,因地球自转引起的视觉效应而从西方落下,不能用 “ 升、出 ” ,只能用 “ 现、露 ” 。同理,残月不能用 “ 落、沉 ” ,只能用 “ 隐、消 ” 。 又,回历九月为斋月,从日出到日落进行斋戒。见到新月之后的次日为开斋节(回历初一),通常相当于农历初三。如 2011 年的开斋节是公历 8 月 31 日,农历八月初三。 1 梁实秋译 . 欧玛卡雅姆的四行诗 . 见:梁实秋文集第十五卷 . 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2. 686 2 黄杲炘译 . 鲁拜集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 140 3 李 霁野译 . 莪默绝句集 . 见:李霁野文集第八卷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27
个人分类: 文史闲谈|7546 次阅读|10 个评论
鲁拜集第十二首
热度 1 wild2011 2012-10-20 11:17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认为文学(包括诗)是不可翻译的,语言转换后,译文再好都难以捕捉到原作的神韵,可见文学翻译是一个吃力难讨好的活儿。 然而,菲茨杰拉德翻译 波斯数学家诗人奥玛珈音的《鲁拜集》被视为英诗翻译的经典,更甚的是菲氏英译鲁拜的水准被认为远高于原作。“鲁拜”是波斯的四行诗体,形式类似于中国的绝句。奥玛珈音是十一世纪波斯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鲁拜只是一个自然学家纵酒放歌、感概人生、自娱行乐的即兴诗章。然而,后人得知奥玛珈音却全然因为他的鲁拜,奥玛珈音作为一个科学家诗人,拥有严密审慎的思维和诗人所需的想象力和灵性,这种传统也为后世少数有心人继承下来。 最喜欢《鲁拜集》中的第十二首,菲茨杰拉德英译: A Book of Verses underneath the Bough, A Jug of Wine,a Loaf of Bread-and Thou Beside me 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Oh,Wilderness were Paradise enow! 鲁拜集在中国也广受欢迎,被争相翻译并引以为乐,可以说有一百个译者就有一百种鲁拜集风格,像郭沫若,钱钟书这样的大家也都留下汉译。钱钟书意译( Rubaiyt 《 醹醅雅》) 第十二首: 坐树荫下 得少面包,酒一瓯,诗一卷 有美一人如卿者为侣 虽旷野乎,可作天堂观 郭沫若译: 树荫下放着一卷诗章, 一瓶葡萄美酒,一点干粮, 有你在这荒原中傍我欢歌—— 荒原呀,啊,便是天堂! 另外,一位有趣的作者,也即我手中这本汉译鲁拜的译者--黄克孙,翻译别出心裁,尽数以中国的七言绝句衍译,风格独特,尽可视为一种再创作。 黄克孙译: 一箪疏食一壶浆, 一卷诗书树下凉。 卿为阿侬歌瀚海, 茫茫瀚海即天堂。 相比之下,自然更喜欢黄译的鲁拜,简洁而典雅,注入了更多汉语传统元素,更富诗意美感,就连钱钟书都盛赞黄译媲美菲茨杰拉德的原译。 更有意思的是黄克孙的本行是一名美国名校的国物理学家,只是像奥玛珈音一样,致力于自然科学的同时,喜欢舞文弄墨,人文造诣十分出众,喜欢把英诗翻译成中文,如《 鲁拜集( Rubaiyt )》,也喜欢把中国的古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如《易经( ICHING ) 》,年纪轻轻时写的诗就很有灵性。看来由一个有着艺术想象力和激情的数理科学家来翻译《鲁拜集》再合适不过了。然而据说,黄克孙在翻译此诗时年方二十出头,正在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读物理。 第一句的“箪食”语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来用来形容读书人的生活简朴和安贫乐道。第三句“瀚海”意为沙漠。可以看出黄氏对生活的态度多了一点积极的元素。 (波斯)奥玛珈音,(英)菲茨杰拉德 英译, (美) 黄克孙 汉译,鲁拜集,译林出版社,2009,08 (波斯)奥玛 珈音,郭沫若 汉译,鲁拜集,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01 钱钟书把 鲁拜集( Rubaiyt) 译成“ 醹醅雅”,无公开出版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