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关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漫谈师生关系
jlxt33 2010-2-16 11:20
【前言】此前科学网上就师生关系讨论了很多,当时写了点想法,没发出去,今天教学心得开天窗了,很可惜,整理一下,用来补白吧。 ======================= 【正文】 师生关系其实挺复杂也挺微妙,有时其实也很简单。 在高校中,师生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与本科生的关系,特别是上大课的本科生,这种关系相对较疏远,事实上,也没办法亲近,一两百人能记住几个名字就不错了。另一种是与自己的研究生和做毕业论文的本科生,这种关系就会亲近很多,交流也更多。其实我们一般讨论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后者。 师生关系有时像父母与孩子,都是一种爱;有些年轻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亲近,像兄弟姐妹一样。这种相处方式,很融洽,但是分寸得掌握好,否则不易严格要求,毕竟不是血缘至亲,宽易严难。 其实,无论如何师生毕竟不同于父母与孩子,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就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并且他们能够体会到,这样,训或骂,长大的孩子会理解为爱的一种表达;另外作为父母或者老师(导师)一定要先制定规矩,学生或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是错,挨训或骂时,就知道原因,或许会反省自己。当然,我是不赞同训或骂的,这与批评教导是不同的。 如果学生或者孩子有错了,一定要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并且能够反省为什么错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这个过程可以是和风细雨的,很多情况下不必大动肝火。事实上,在事先制定的大家认可的规矩下,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遵守的,个别实在屡教不改的话,只好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了,比如不能按时毕业等等。 个人认为老师对学生,一定要严慈相济,用真诚的爱从严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扰,给他们自己发挥和创新的空间,在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要严格要求。这样一定可以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学相长。
个人分类: 学之有本|6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与一个平时和你很要好但现在突然不理你的男生和好啊?
ben 2010-1-3 12:36
其实,这类问题在青年学生中间是经常遇到的。平时很好,就说明你们交往不是短时间的,起码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内,你们相互熟悉了解、接受认同,建立了一定的友谊。那么,他现在不理你了,你又想与他和好。怎么办呢?首先,你不要着急,你要仔细分析他为什么不理你了?是你们言语之间冲突了,还是你们之间因为什么产生了误会,还是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又不想让你担心,还是身体不适,总之你要注意回顾检查一下你们的交往,同时再关注对方或通过他周围的同学了解下情况。在情况明确之后,再采取行动。或安抚、或劝解或说明或帮助等等。只要你是真诚相待的,他就不会不理你了。记住,此时此刻,他可能正需要朋友的帮助,而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人诉说或求助。这时,正是显出作为一个真正朋友作用的时候了。不要犹豫,不要矜持,主动地、真诚地去接近关心他。只要你是真心想和好,就一定能和好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责任就是拒绝给社会提供它想要的东西
eduman 2009-12-24 10:16
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责任就是拒绝给社会提供它想要的东西。这是这罗伯特.M.赫钦斯的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论断。 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深刻。无疑,训练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本,并使他们成为最称职的公民是大学义不容辞责任,但这不是她的最高责任,她的最高责任是发现真理。 而真理的发现需要拨开现实的层层迷雾,真理往往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经验、价值观等是相悖的,发现真理需要有敢为天下之大不违的勇气,哪怕是被绑赴十字架烧成灰烬。 而现实社会即时的需要往往让大学学者们随波逐流,让真理难见天日。 我们常常埋怨我们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试问有多少获奖成果是应我们现实中已经感到的需要产生的呢。如果大学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即时问题,那她就失去了自己自身的目的。 因此,大学的最大的工作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机理的发现和批判,这才是独立思想的核心,从长远看,这才是社会的最大需要。 大学要成为思考世界和培养人们进行有效思考的圣地。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这座城,已令我焦虑莫名(转)
shushenlw 2009-12-13 09:42
我们失去了乡村,却没有收获城市。   迪拜建在沙漠上,而我们的城市,却建在沙粒上,市民们都是一粒一粒的沙子,没有一个有效的能够处理危机或与政府形成博弈的组织。上千万陌生的人组成一个巨大的城市,邻居是谁,不知道,我只在熟人社会里生存与交流。   尽管我有车,但想出这个城市,不是说想走就能走的,去往城外的公路多是高速路,雨雪天或大雾天,说封闭就封闭了,如果硬要出城,可能蜗在郊外的所谓国道上,前面与后面是望不到边的车流。   机票并不贵,但有时在机场,飞机就是不起飞,那边说这边空中管制,这边说那边天气有问题,有时坐飞机,与坐火车花的时间没多大区别。坐地铁吧,票价便宜得让任何其他城市的人眼红,二元钱可以通行整个北京城,但东直门、西直门换乘,你一定会骂设计者脑残,或者地下或者地上,按着他们划的箭头兜圈子,不让你走上两站地,他觉得便宜了你。   地铁广播还有义务宣传员,总会提醒你,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要自觉抵制别人的乞讨行为。乞讨者一般都是生活无着落的人或残疾人朋友,给他们一元钱二元钱,完全是民间的一种小慈小善,为什么要将人心弄得拔凉拔凉的呢?如果政府保障到位,谁会闲着没事到地铁里乞讨,除非在搞行为艺术。   当走出地铁向人问路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闪过我,对我问路一点表情都不给,就匆匆而过。人与人之间,总算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只有掏手机,打电话给熟人,指点迷津。如果没有熟人,你就是城市漂流瓶。   开车在城市里,北京大得吓人,出门在外办事,没有半天时间找不上别人的门,找到门了,你却发现找车位停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新月异,以前觉得是一个美好的词,现在变得异化了,任何一个居民都觉得自己在这座城市里变成陌路人。   一些人在办公室里划一个圈,一片老城就拆迁走了,再也找不见踪影,不仅将老市民们的记忆给快速抹去,也使我们新移民失却从容与怀旧的心情。发展二个字,成为城市的神灵,但有多少人分享了发展带来的福祉与利益?发展是一位财神,只垂爱权贵,而不是太阳神,不能普照所有的人。   水涨价了,看着那么多的人浪费水,我理解政府,想想北京缺水时,水从山西调配过来,从河北分流而来,甚至要从长江开渠引水而来。如果久旱无雨城市人将如何生活?加上流动人员,北京可能已逼近二千万人之众,断路、断电、缺水、雨雪之灾等等,都可以给超大型城市以重创。但我们仍然热衷于造大城,而不像二千年前柏拉图所追求的那样,造幸福之城。   硬着头皮交爱国与环保的水费,我觉得没什么,但城市上空的阴霾却总是挥之不去,罩在城市上空,加上汽车尾气,地上尘埃,经常让我呼吸觉得困难。今天晚报上专题介绍城市阴霾天气,说是空气无法形成流通,所有的废气停留在城市上空了,挑战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回想起奥运的日子,天很蓝,甚至可以看见星空灿烂,因为北京市与周边的人烟工厂都停产了,还有什么力量能使我们的天空真正蓝起来,而不是现在这样,总是灰蒙蒙的一片。   这个提早来临的冬天真是寒冷,雪压下来,菜价马上上去了,还好,粮食供应充足。但没有人自扫门前雪,局部交通阻塞也只能靠时间来缓解危机。有时候,你会发现,政府离你很近,有时候,政府却离你很远,远得你看不见它老去的容颜。政府及时出台措施供暖,可以说是顾及了民意,但亿万富翁潘石屹与建外 SOHO上万业主,却因物业之间的纠纷而无法供暖,而饱受严寒之苦。   政府似乎无力介入其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它的象征与寓意是深远的,这是一个新贵群体,而潘石屹则是新贵领袖,他们陷入城市的丛林之中,亦无力自救,社区物业一场纠纷,就完全闲置了业主的权益,你寒你冷,不关物业的事,业主们呢,是一盘散沙,当潘石屹想介入成为组织者,取代物业收集费用以获得正常供暖时,物业的矛头就直指潘石屹。经济力量成为超越业主的主体力量,它的经济利益远超过业主的正常生活权益。   说了这些,我不知我在叨些什么,这就说明,一个城市对一个人形成的莫名焦虑已成为现实。   我所说的一切,我都无法与身边的城市人一起,去有效校正,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社区代表或代言人,甚至我们的业主委员会也形同虚设。说迪拜建在沙漠上,而我们的城市,却建在沙粒上,市民们都是一粒一粒的沙子,没有一个有效的能够处理危机或与政府形成博弈的组织。上千万陌生的人、只考虑自己权益的人、无法维护自己权益的人,组成一个巨大的城市,邻居是谁,不知道,我们都是自己,只在熟人社会里生存与交流。   我们失去了乡村,却没有收获城市。
个人分类: 思想与生活|897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变迁
zhumengjin 2009-11-29 03:09
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素有科学中的女王之称。数学因其严密的逻辑、复杂而又简明的表现形式,历来备受众科学家的推崇。从狭义科学和广义科学两种不同的标准来看,数学既属于科学,又不属于科学,这种特殊的定位使得数学在科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非常复杂,可谓说不清,理还乱。 从中世纪至20世纪,虽然化学等学科也沾一些边,但物理学几乎成为科学的代名词。在物理学主宰科学的那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数学对于科学的创立和推动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包括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多个科学大师,物理学的一次次伟大的革命无不是受了数学的巨大恩赐,可以说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大厦直接就是在数学的推动中建立起来的。数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交融一体,作为与科学紧密嵌合的一部分,以至于让我们模糊了数学与科学的严格界限。毫无疑问,数学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女王。 然而,随着物理学地位的下降,生命科学地位的上升,当生命科学逐渐代替物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主导,数学与科学的关系开始发生悄然的变化。由于生命系统极其复杂,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式已大不同于物理学。以博物学为代表的早期生物学研究直接是基于自然语言的观察描述。对于后来逐渐兴起的各个生命科学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进化、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等,虽然部分学科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数学,但生命科学的主体却是直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到了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合成/整合生物学的实验平台的硬件依赖性更加明显。虽然数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部分学科也仍然或必须倚重于数学,但在整体趋势上,与理论物理的发展历史不同,生命科学的发展不再由数学直接推动。在生命科学主导自然科学的21世纪,我们发现数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与之前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已然不同,重要性已经被大大地消弱。随着更多主流实验科学的兴起,数学与科学的关系不再是绝对的水乳交融,甚至部分学科几乎完全不用数学。在整个宏观科学体系中,数学作为工具的地位日渐突出,与科学的界限不再完全模糊。 经历多年之后,我们才发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自然就是自然,现象就是现象,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是真真实实的客体,它不是教科书上那些完美的公式。而那些完美的数学公式只是让我们用最美妙的符号来描述我们奇妙的世界,只是帮助我们以更简洁的方式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我们周边世界的本质。科学就是科学,数学就是数学,数学并不比其他学科高贵,数学也不代表全部的研究手段,数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终极地位就是给予科学最简明、最高效的表达手法,就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描绘世界的最精确、最美妙的工具。 差点忘了,数学还可以为某些人提供优越感和饭碗!哎哟谁的鸡蛋?
个人分类: 科普作品|12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交通对经济的作用——今昔观点演变
热度 1 weberfrank 2009-11-26 22:51
关于交通对经济的作用,国内交通学界的观点多年来是保持乐观的。体现在专业教学中,相信受过专业教育的朋友不会陌生。 追溯起来,这乐观源自清末世界范围内对铁路争先恐后的乐观态度。不同的是,随后的一百多年里,西方学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而国内情况则貌似人云亦云,乐观的程度在口耳相传中进一步加强,并扩展到大交通范围。 凭个人寡闻,俺冒昧地以为,是时候引荐认识下西方交通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概况。 一、早期的促进观 早期的观点认为,交通促进经济发展;代表人物有,经济史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Rostow,1966),曾言历史上,铁路建设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俄国等皆如此! 一又一、更进一步,该观点将促进作用分为直接促进和间接促进两类 直接促进包括,运输成本降低及随之而来的消费和原料市场范围扩大,这点对于一些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尤其重要; 间接促进则包括,交通建设、管理和服务所产生的就业;交通建设对其他行业如铁、矿、石油等产生的经济乘数效应;此外,交通建设及管理也使从业人员积累了知识和经验,这一点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意味着技术资本的引入。 二、近代的允许观 近代的观点则更倾向认为,交通允许(帮助)经济发展。交通经济学家Button坦言,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交通的功能是使国家的资源和人才能够流通。后者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学者Ahmed 1976,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交通设施的匮乏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常常地,交通缺位,意味着其他社会资源无法流通,例如教育和医疗服务;交通供给不足,限制了农业现代技术在国家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农业与其他经济产业间的市场联系。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惨低,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致命的。 因此,从这方面来看,交通更大程度上是帮助经济发展,却非直接促进之功。 国内的一句口号,常见于乡村,深刻概括了这种关系,仅用六个字:要想富,先修路! 三、交通失败观点 There is a feeling among some economists that an excessive amount of scarce resources sometimes tend to be devoted to transport improvements. At a given poi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ountry requires a certain level of transport provision so that its growth potential is maximized. That means there is an optimum transport capacity for any development level. It has been argued, however, that there are economic forces that tend to lead to an excess of transport provision (especially high cost infrastructure) at the expense of more efficient and productive projects. Wilson (1966)在其编著的书中 pointed to the lumpiness of transport capital which together with its longevity and associated externalities makes it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estimate future costs and benefits. Consequently, decisions to devote resources to transport are not easily reversible or readily corrected. 并且,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 (Hirschman,1958)在其书中指出了The political acceptability of transport的原因是the sector attracts resources quite simply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for mistakes (of an economic nature) to be proved even after major projects have been completed. Also development planners tend to be mainly concerned with allocating public investment funds and it is , therefore, natural that they should claim transport, communications, etc. as being of overriding and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urther, given 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wealthier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an established heavy industrial base, tied aid for transport schemes has a firm attraction. Those adopting this rather skeptical approach to the role of transport, therefore, accept that an adequate basic transport system is an obvious sine qua non for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question whether the opportunity costs involved in further improving transport are necessarily justified. 结语 交通可以使得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甚至知识和技术)摆脱地理空间的限制,并且交通技术进步则使得上述要素流动代价更低。此外,交通还带来一系列的连带作用,例如,创造和扩大相关行业的市场,引发潜在的社会资源流动并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技术进步或水平的提高的是有成本的。考虑机会成本,判断交通投资是否过度,防止浪费,是当代交通制度下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55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做学问与写论文是一回事吗?
yuliping 2009-10-26 23:35
至少有这么几个答案: 第一,只做学问不写论文型。 相信在特殊时期,我国的两弹元勋们,即使有了很多科学发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恐怕也没有必要写论文,解决问题优先。我想即使在今天,在我国的某些部门,仍然有类似情况存在,即使你有科学发现,也没有必要或者无须写论文。 第二,只写论文不做多少学问型。 不要以为这是个别现象,这可是目前中国的普遍现象。如果我是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肯定会组织一个专家评审委员会,将目前的学术期刊再砍掉 10% ,绝对是不冤枉的。之所以出现只写论文,玩弄学术的情况,个中缘由就不分析了,大家都明白。 有些现象很有趣,张三的博士论文研究冰箱市场结构,李四的论文用张三的套路研究机床市场结构,王二的论文再用张三的套路研究家用汽车的市场结构。你不能说李四和王二的工作没有意义,但是要说多大创新确实也是个问题。 这还是好的,更多的是查查文献,然后闭门造车,极少数水平高的人弄出的论文倒也不错,但大多数都是垃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尾大不掉,这种情况在人文社科中广泛存在。 最近这段时间,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一些独创性的研究。我目前从事信息经济与科技评价方面的研究,由于侧重方法创新,加上掌握的工具较多。老实说,如果我想玩学术的话,用科技评价方法换到其他领域的评价,如信息资源评价、循环经济评价、和谐社会评价、科学发展观评价,一年发 20-30 篇 CSSCI 论文是小菜,当然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确实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不能这么做! 第三,既写论文也做学问型。 这种模式应该不错,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术,然后将自己的发现发表,与他人共享。 现在,做学问似乎也成了一件凭良心做的事情了,各个单位都有考核指标,坚持做纯粹的学问,主要目的是为了创新,必然影响论文写作,不仅影响考核指标,而且有时生存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一味应付考核指标,必然影响真正的学术,真是两难的问题。 第四,不写论文不做学问型。 高校里也有不少,学而优则仕,少数教授从事行政了,当然可以不写论文,不做学问了。也有少数教授也是这样,不说了。当然,这里的不写论文,不做学问,是指实际真实情况,表面上看,还是有一帮研究生在做,当然,教授自己的署名肯定少不了。 能否在国内,不同档次的高等院校,各找一两所进行试点,淡化考核,就像现在教育部在中小学取消奥数竞赛一样。试点几年看看效果如何,即使出现问题,也大不到哪里去。不过切记的是,即使有什么经验,也应该慎重推广,中国的高校,最缺乏的就是多元化! 2009.10.26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数学问题(邱荣涛)
grandFT 2009-10-21 19:24
提问人:邱荣涛 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也许讨论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只是想弄清楚它,要知道,它折磨了我一个下午。问题如下: 对集合S, 设R是关于S中的元素的条件,如果S中的两个元素a,b满足条件R, 则称a与b有关系R, 记为aRb,否则称a与b无关系R. 如果对S中任意的元素a,都有aRa,则R有反身性; 如果aRb,则bRa,则称R有对称性; 如果aRb,且bRc,则aRc,则称R有传递性。 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它满足对称性和传递性,但没有反身性?有人说没有,并给出了证明,即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则必有反身性,但这个证明明显是错的;我觉得有,但没有找到。
个人分类: 提问讨论区|5525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历与品德,其实没一点关系
firefive 2009-8-27 20:40
  在说到品德的时候,很多人经常把高学历与高品德相关起来,要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就说还博士呢,还研究生呢,还还大学生呢等等好像高学历的必然品德也高。   经历了很多事情,想想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早的时候认为读书人懂礼貌,有教养,我也没认为有什么不合适的。   就在一个多月前,说起这样,边上的师弟说,这品德有学历其实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老早的事情,从中学开始就没有什么品德课了,所以学历高的和一个中学生所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差不多少的。就那么几年的教育,对很多人可能压根就没什么效果,往后更是个人的事情了。   学历高,只能说明多读了几年书,知道的知识相对多一点,但品德方面的知识有没人涨一些就不好说了。我们所里,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生以上的人,乱扔垃圾,打饭插队。。。。   学历和品德没什么关系,那和什么有关系呢?环境?我想可能还是家教,特别是小的时候,很多习惯及想法都是那时形成的,小孩也容易学,学好学坏都很容易。是非,好坏,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比如现在的很多大人习惯于自己的一些规则,认为钱是万能,所以有了小孩打老师,然后说不就赔点钱么?家长还说小孩厉害。就算大家认为钱是万能的也不能教小孩那样哈。   当看到衣着破烂乞讨的大爷把一把零碎的钱塞里捐款箱,又看到那些所谓的有知识的人拿着他人的救灾捐款在酒店吃喝,看官们是否还会认为学历和品德有关系。   啰嗦一大堆,想说的是学历和品德是没有关系的。
个人分类: 个人感想|42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委的烦恼
lin602 2009-8-11 22:30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一个省的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我是外省专家,自然找我的人要少,但与我们一起参加评审的专家们多人跟我说,真烦,不断有手机打进来,要求关照。许多是自己的朋友,同学,同事甚至单位的领导。 有的评委说,为什么评奖专家的名单不能够保密呢,让别人不知道不就好些了嘛。有的评委说,有的人的项目评不上,回去肯定要怪自己,哎,真是不舒服。 也有的专家觉得自己单位的一些项目上不了,或者与其他单位比较得奖数少了,回去不好向领导、同事交代。 当今的通讯太发达了,专家的名单也太容易被人知道了(其实是科技管理部门人的事情)。 项目得奖及资助评审,最根本的是在制度上做得完善最重要的。这次评审,预先材料经网上几名专家匿名评审,其评审结果(排名)对最后得奖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外省专家的匿名评审,我觉得还是有他的合理性的。我参加过多年一个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网上匿名评审,不知道申请人及单位,又是外省的,加上自己也不愿意去查阅,所以基本上是凭自己的想法给分数与结论的。至于专家意见有多大用处,那是他们科技管理部门的事情了。这同样又是一个程序公正的问题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确处理目的、标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
liuximing 2009-7-10 09:20
关于这个题目的研究,觉得很有现实意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
moxj 2009-6-12 16:26
几次提到异化现象,手机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不过今天我不是想抱怨这个机器,而是想提醒我们这些摆弄手机的人。 以前写了篇日记:《 爱是种抗生素,科学是把手术刀 》。的确我们有恐惧手术,滥用抗生素的习惯。 周围的朋友,不见得哪位有我哥们兄弟多。但手机总是忙个不停。我觉得手机就像买的保险,只有出野外这样的时候才带在身上,但也不见得就能用上。很早以前中国人都讲君子之交淡如水。现在哪个网的邮箱打开都提醒朋友要常联系。 也不知道现在人的感情真比古人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今天下午正好开会,和大学里的教室一样,总有人的手机响起。进进出出。两位过来开会的领导一直轮流和大家交流,会议结束了还留下来和学生交谈。 别人负责几个亿的项目,一个下午都没有接电话,动手机;你负责几个人学习先进性教育就了不得了,手机响个不停。 尤其我们学生,在地大听於老师几位院士报告,平常很多老师的讲课,在公共场合,别人根本就不带手机,你在下面拿个手机叽哩哇啦是什么意思。 我建议: 如果你没事拿着手机在公共场合闲聊,一律视为购买保险后故意制造事端,损害他人利益,严重诈保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处理。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营销将成为我们的重要需求
卫军英 2009-6-10 14:19
曾经提出“营销近视症 ”(Marketing Myopia)并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论全球化”,且以此闻名天下的营销大师泰德·莱维特(Ted Levitt)教授,在我的感觉里是属于最有前瞻性的营销学家,这种前瞻性使得他像是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那样,具有未来学家的预言色彩。 早在1960年,当美国密西根大学的J.麦卡锡教授倡导营销4P框架时,莱维特教授即提醒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行业,只有消费者的需要,而消费者的需要随时都可能改变。”莱维特的观点对传统市场营销的既有成规提出了挑战,比如福特汽车自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来自于改变生产线、大量生产而降低了成本。但莱维特确认为,根本原因是其洞悉了当时社会对廉价运输工具潜在的巨大需求所致。他批评当时许多公司管理层花费大量精力在生产流程和其他企业经营层面,但是却忽视了追踪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wants)。尽管莱维特的观点当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他却无疑为市场模式的变化提前敲响了警钟,此后的市场和营销背景的演变不断地对他的断言做出证明。后来莱维特在一次演讲中,曾经提醒与会的经理们,必须要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即他们所在的公司处于什么行业?5到10年后他们又将处于什么行业? 事实上莱维特一直在想我们灌输一种营销哲学,这就是营销模式的变化与本质的不变,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市场营销在本质上是人类为满足需求和欲望而达成交换的过程,因此不论营销手段和营销观念如何变化,其本质并不会改变。所以多年来对于形形色色的营销术语和营销理论,我一向认为本质上都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的更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体验营销也是这样的,它是市场营销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一种需求。最早提出 最早提出了“体验经济”概念的是 阿尔温 . 托夫勒,她在1970年出版的 《 未来的冲击》( Future Shock ) 一书中 大胆地预言:“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2001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他再一次明确指出:服务经济的下一步将走向体验经济。1999年哈佛大学两位学者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还一起出版了《体验经济》著作,从而使体验营销真正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营销焦点。正因为这样,旭燕的学位论文写《体验营销的信息传播研究》,我觉得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 关于营销的术语和阶段的划分实在很多,而且往往煞有其事地把营销模式和观念更新看作是一种替代,我觉得要研究营销首先必须关注营销的本质,要看到这些划分在合理性中都存在着普遍共性。多年前我为了避免学生去背冗长拗口的营销概念,也是为了突出营销本质,曾经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观点,说营销就是一种“需求对应模式”。认为营销的原动力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因此任何营销的本质上就是为此而寻找合适的满足模式。体验营销之所以受到关注,这是因为人类的满足感很大意义上是建立在心理感受之上的,而现代商品尤其是品牌商品对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是两个方面:物理价值的满足和心理价值的满足。物理价值来自于商品(品牌)的使用功能,心理价值则来自于品牌所具有的情感体验,比如你用一个时尚的Iphone手机,这不仅仅可以便利的移动通话和各种附加功能,而且还给你带来一种时尚潮流富有的情感满足,而后面这种情感满足则应该归之为体验经济或者体验营销的范畴之中。我不知道自己这样说明体验营销,不知道是不是超越了一般对体验营销的理解,但是我觉得所有关于营销体验的信息感受和心理性反应,都可以归结到体验营销之中。既然星巴克喝咖啡是一种营销体验,那么开一辆保时捷招摇而过也是一种营销体验,这里面都有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所达成的信息交流状态,也有消费者对品牌的参与(也叫做卷入)。所以研究体验营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在体验营销信息场中,如何完成体验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在这个意义上,我赞成旭燕把它与整合营销传播相联系,整合营销传播中所讲的“接触点”、“共识”和“互动”在这里很有意义。她的论文核心论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甚至成了核心的信息源,提供着体验营销中的所有信息。在体验营销中消费者融合了传播者、媒介和接收者三种角色,成为体验营销互动中的主体。 2、 体验营销中由于消费者深度卷入了特定品牌的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的信息场,这个信息场是相对封闭的,相对与于以往的经济形态来说,体验营销中信息传播的“封闭式”传播效果更佳。 3、 体验营销的信息整合唯有突破简单的线性信息整合,达到“过程整合”——在同一个时空,各种品牌信息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与消费者形成有效的互动,才能实现体验营销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体验营销的信息整合方法,以及以往体验营销对信息整合中的疏失。 谈到疏失我倒是想到一些认识上的误解或者是理解歧义。最近看书看到有学者认为“体验经济注定只能是一种边缘经济,而不能成为经济主流。”原因是“体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给当事人留下难以忘怀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就注定了被体验的事在消费者生活中不可能反复发生,因为激动人心的体验——如一个人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体验——如果以在发生,当事人也会习以为常。所以世界对体验的需求实际上是有限的。”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人类对营销的心理满足需求是永恒的,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对一些极端体验(如蹦极、野外生存等),可能只有一次就不会再重复了,但是对心理满足的体验却会持久追求。举个例子,还说那辆保时捷车吧,它的驾驶者会开着它,在一种社会性的品牌参与中深深卷入,长期而持续地体验品牌的满足。再比如曾经写过的文章“烟草是人生的伴侣”,人们反复抽烟实际上每一次都是在重复着同样的体验。这再一次印证了莱维特预言式的营销断言,把握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这才是把握营销的本质所在。
个人分类: 营销传播|4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优秀的人学习
cutefay 2009-2-16 19:50
今天一位朋友给我发过来他的2008年总结,总结他2008年的学业、工作、生活等,看完之后,我对他说:我要向你好好学习。他回复说:超越我才行。这位朋友2008年初中科院博士毕业,到外地一家服装公司担任高层,据说以年薪百万聘请的,后来他又跳槽了。08年学业和事业有成,买了房,他妻子还给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可谓年少有为,正处在人生中意气风发阶段。我身边像他这样和我年龄相仿事业有成的亲戚和朋友很多,好多是年薪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虽然赚的钱不能代表一切,但是还是足以说明他们事业上的实力的。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年龄大一些的长辈级的亲戚和朋友,他们已经经历了半生或者大半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有这样一群优秀的亲朋好友,自己就更有奋斗的动力,也希望能够做得跟他们一样好,甚至超越他们。我很喜欢跟一些优秀的人交流,跟他们交流,自己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虽然每个人成功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模仿的,但有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总结他们的一些经验,可以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里总结一下。 一、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每个人身边的资源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成功的道路没有可比性。但是一些优秀的人,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善于抓住机遇。我有一个企业家朋友跟我说:在社会上混,80%靠人际关系,20%靠个人努力。他的这句话不一定适合每个行业和每个人,但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他是对我这样一个还没有工作经历的人的教导,告诉我说在社会上混人际关系是多么重要。我这位朋友所说的关系,并不是指像蒙牛等企业一样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谋取暴利,我觉得这里的人际关系指的是资源,而资源又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靠人脉,也就是人际关系。这个社会,机遇不是随时都有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机遇是短缺的资源,如果有几个人在同时竞争一个机会,他们都符合这机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机会该给谁,当然是看谁的人脉好了。并且,人际关系多的人会比人际关系少的人有更多的机遇。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是:现在应届生这么多,而社会招聘的职位少,尤其是一些好的单位,想应聘的人很多,同样一个职位有很多人都符合要求,单位可不会因为有很多人都符合要求就要这么多人,职位只有一个,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很符合这职位的要求,同时又在这个部门有熟人,那这个职位多半是会给这个有关系的人。有人觉得这单位这样做是很过分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当几个通过考核的应聘者选哪个都无所谓的时候,那当然会给自己的同事做个顺水人情,把机会给那个同事的朋友。试想:如果他把这个机会给那个同事的朋友的话,那以后这个人可能会跟那个同事有些不愉快。并且,招来的人是同事的熟人的话,同事对那个人知根知底,不至于给自己添乱子。 我觉得有了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懂得利用人际关系带来的资源。这并不是说交朋友就是为了获得什么好处,有目的性的交朋友,而是说当亲朋好友有资源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时候,可以想着如何去利用这样的资源,当自己有资源的时候,也可以去提供给朋友。另外,人和社会比起来是很渺小的,一个人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大家能够互相提供资源,那么自己会拥有更多的资源。 另外,我觉得创业更是需要资源的,很多创业者都是看身边有什么资源,自己能够利用周围的资源做些什么,然后慢慢做起来的。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白手起家,虽然也有成功者,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我觉得如果自己不能有很大把握成为那极少数的人,那还不如好好利用周围的资源,从自己能够做的做起,慢慢扩大人脉和积累资本。 二、勤奋和踏实。我认识的这些优秀的人,他们在做事情上都是很勤奋的,并且不浮躁,能够脚踏实地做事情。我相信,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当自己能够把每天的事情做好,每天都有进步,没有虚度光阴,对于个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许三多式的精神还是很重要的,干一行爱一行,无论什么事情都努力做好,机遇会比不好好做事情要更容易来临。 三、会做人做事。我觉得通常把做人放在做事的前头是很有道理的。先是做人才是做事。在当今社会上,人是不可能不跟别人打交道的,既然要打交道,那首先涉及到如何做人了。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够去做好事情。我觉得人品在个人成功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个社会上也有很多品行不良的人看似取得了成功,但是我觉得他们大多数人都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报应的,尽管有的总是做坏事的人一生都没有什么所谓的报应,但这种现象毕竟还是少数。从总体上看,还是品行好的人会更有机会成功的。要在做好了人的基础上做好事情,我第二条里所说的勤奋和踏实也属于做事情一类,我在这里要提一下另外的一类做事情。做事情也分不同的事情,有些事情,主要是靠个人勤奋努力完成的,例如我们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这样分内的事情,主要靠自己。而有些和人打交道的事情,则不是勤奋就可以的,例如营销、管理类的工作,该说什么话,事情该怎么处理最好,不是靠个人努力的问题,这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做事的含义了。 就先总结这么多,以后有了新的感想再继续总结。总之,我要好好向优秀的人好好学习,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只要他们有哪一点做得比我好,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836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母因子贵"、“动物福利”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newniu 2008-11-1 00:51
在中国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所以学生找名师。然而中国也有母因子贵,母亲富贵是因为儿子。应用于导师,则是导师因学生而富贵。因此,学生和导师是一种互利的关系。然而现实中的许多导师眼光短浅,破坏了这个关系。 多少年来,中国一直缺少诺贝尔奖得主。想想中国十几亿人口,连这点小小的学术承认也得不到,不能不说是科学界的羞事。从才能上讲,中国这么多人,有着巨大的人才基数,保证中国绝对不缺有潜力的人。然而为什么会连续这么多年没有,不能不让人思考。有人曾经说,设计一种文化,使中国一直无法出大的科研成果,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而,我们的确就在这个文化下面。 那么这个文化有什么问题?从现状来看,研究生成为科研的苦力和主力,事实上国外也是类似。然而我们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研究生得到的支持和保护太少。大量的导师只顾及眼前和个人小利,缺少基本的人性知识。这些研究生成为下蛋的母鸡,缺少基本的爱护。这既是对研究生个人的伤害,也是对科研事业的伤害。 在西方发达国家,动物保护组织早早推动了动物福利立法。所谓动物福利,国际上公认的是动物享有五大自由: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生活无恐惧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动物福利要求人类应该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尽量保证为人类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 当西方连动物都要建立福利时,我们的研究生却难以享受到动物的福利。看看国际上公认的五大自由,大量导师达不到要求。 我通过对还经济的研究发现,研究生类似于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农奴。他们依附在地主和贵族身上。后来一些人的研究表明农奴的工作效率只有自由农的三分之一。对于科研这类复杂的脑力劳动来说,研究生实际的效率难以发挥出三分之一。首先,由于价格便宜,导师就像使用免费劳力一样,不懂的爱惜。免费的东西是没有人爱惜的。另外,导师缺少人道主义思想,只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压下去,而不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学生。 实际上,学生是导师的生命延续和传承者。为什么孔子现在这样有名,绝对不是孔子当时有名,孔子其实只不过一个小的教书先生。当时的邹衍、孙子等人比他有名的多。然而,孔子为什么现在这样有名,原因还是他的学生。学生为孔子编了《论语》等著作。 因此,学生是导师的未来,自己年纪大了,如果有了厉害的学生,自己同样也会名满天下。如果自己学生不争气,自己也不会得到大家的尊敬。 在西方,苏格拉底一本书没有写,为什么我们知道他,这是因为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下了苏格拉底的话。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大家都知道。 因此,有长远眼光的导师应该从长远看问题,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自己也会名满天下,否则也只能窝在家里,永无出头之日。
个人分类: 一日三省|4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事业单位是如何膨胀的?
lengwa 2008-10-19 11:50
今天不知怎么地,突然想到前几年很热的中国政府事业单位膨胀的问题,就记下了。 中国,自古注重人情,所谓人情世故云云。这样,也就造就了中国人治很难向法制过渡。 这也是各单位膨胀的原因之一吧。 昨晚看李小龙,邵伯介绍他到徐老板饭店,他那是不缺人的,但是还是要了他。 估计除了邵会做人外,跟徐老板不好推人情也有关系吧。 扯远了,跟我想法没什么关系。 我想说的是 比如,某单位领导要换届了,常常是下面的某副职上去。 但是更多时候是外面来了一个人物,当但了重任, 所谓外来和尚好念经嘛。 对于这个新领导,很多人都不服,特别是原来几个相互较劲的副职, 这时,他们不再较劲,而是团结对外了。 对于新领导,上任伊始,工作是不好开展的,但是又要做出成绩,树树威信, 而老领导的原班人马,就是不反对他,他也是叫不动的。 那么,他怎么办呢?一个人是做不了事情的,于是乎,安排自己的人进来。 可是,事业单位不同企业之类,原来的人很难排除,就只有多设岗位了。 当然,这些新岗位都是自己人。 这样,当该领导找到一批完全听从自己的人时,单位的员工就多出一打了。 所以,就膨胀了。 个人愚见,大家讨论啊。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权
xiaoborui 2008-10-19 11:28
孩子随手拿走别人的东西,当然性质恶劣;孩子说谎,当然得好好教育。 可是,理论是一成不变的,现实却变化多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昨天晚上,wanghailong妈妈给我打电话,问睿是否在家,让wanghailong来我家玩。我说当然好,欢迎欢迎。我们一个小区,他俩还是同学。 Wanghailong妈妈做完晚饭后,来接她儿子回家了。一会儿她打来电话了,是睿接的,不知什么事情。但见睿同学说完挂了电话后,赶紧去看看自己的玩具堆,回来后和我说:妈妈,我记起来了,那个玩具车是我送给wanghailong的,waihailong妈妈以为是他偷了我的。 我说你刚才在电话里怎么不向他妈妈说明白啊? 睿睿说我以为她说的是另一辆红色的车,结果我看了,那辆车还在,所以这辆肯定是我说了送给他的。 我说你这个小迷糊,赶紧打电话向他妈妈说明白啊,要不然他妈妈错怪他了。 于是睿睿赶紧翻电话本,给wanghailong家打电话,由睿向wanghailong妈妈说明,车是睿送给他的。 半个小时候,听到门铃响。应门一看,是眼泪汪汪的waihailong和他妈妈! 他妈妈逼着孩子向我们道歉。 我说你别错怪孩子了,睿说了是送给他的。 他妈妈却向我使眼色,要我一同教育他孩子。他妈妈以为是我们为了照顾他们的面子,故意说成是睿送给他的。 但真的是睿送给他的呀! Waihailong被妈妈训得只知道哭,我知道睿不会说假话,可是这当头我和他妈妈说再多他妈妈也不信,还以为我耽误她教育儿子 我只能配合她了。 但看着弱小无助的wanghailong,我能做的只有温柔地替他擦干眼泪,拥抱了他一下。 Hailong妈妈的愿望达到了,回家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一直还是有种向再次向她说明真实情况的欲望。但是会不会越描越黑? 孩子是弱势群体,当我们没有调查清楚的时候,一定不敢妄下结论,因为他们与我们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只有绝对的服从。 但是这样之后,孩子的心灵该受了怎样的伤害,却是大人无从知晓的。当有一天他长大后,会不会也这样强暴地对待别人呢?包括自己的父母?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14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知文摘家园:地震、太阳黑子和潮汐关系文摘
杨学祥 2008-10-15 01:52
新知文摘家园:地震、太阳黑子和潮汐关系文摘 太阳黑子与四川地震的关系2008-09-11 09:41 太阳黑子与四川地震的关系发帖人:无茗大人 发帖时间:2008-06-17 观察发现,太阳面上的黑子数每年都不同。一段时间内,黑子数逐年增多,面积也逐渐增大,在某一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黑子数逐渐减少,经过几年,黑子数变得很少,甚至好向年一个黑子也看不,这之后,黑子数又逐渐增加,直到又一次达到极大值。如此循环往复,从一次黑子极盛或极衰,到下一次又极盛或极衰,大约是10-11年。 时光又过了半个世纪,到20世纪初,关于太阳黑子又有了新的发现。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发现黑子有22年的磁性周期。原来太阳黑子是有很强的磁性的,当黑子成对出现在太阳光球面上时,如果北半球出现的前导黑子磁性是N极,则与它伴生的后随黑子必然是S极。这个时候,太阳南半球出现的黑子对,其前导和后随黑子的磁性刚好与北半球相反。这种黑子磁性规律,一直持续到这个黑子活动周期结束(11年)。新的黑子活动周期开始,黑子的磁性就反转,如此再持续11年,直到下一个活动周期开始,黑子的磁性又恢复到前一周期的状态。这就是太阳黑子的22年磁性周期。 太阳黑子为什么具有周期性呢?科学家们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黑子周期是由太阳内部热核反应过程决定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黑子周期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太阳系内大行星对太阳的起潮力的作用,如木星的公转周期11.86年与太阳黑子的11.1年接近。对黑子周期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正在作更深入的研究。 人们对太阳黑子的研究,当时仅仅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并没有想到它会对我们的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后来人们发现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也具有大约11年或22年周期,许多天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达到极小值或极大值前后,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太阳男子的活动与地球的关系。 地震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科学家们发现地震也呈现出大约11年和22年的周期,明显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我国西部及其邻近地区是个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联合作用的三角形地震带。在这个地震带内,19021978年内发生在于7.7级的地震有20次,介于7.77.6级之间的地震有50次,分析这些强震的高潮期与低潮期,可发现西部地区地震的活动大致有11年左右的地震活跃期和11年左右的地震平静期,而从前一个低潮开始到下一个高潮期结束,大约为22年。这正好是太阳黑子磁性周期。例如: 第一强震高潮期为1902一1912年,第一强震低潮期为1913一1922年; 第二强震高潮期为1923一1934年,第二强震低潮期为l935一1945年; 第三强震高潮期为1946一1957年,第三强震低潮期为1958一1969年; 第四强震高潮期为1970一1978年。第四强震低潮期为1979一1995年; 第五强震高潮期为1996一2008年。第五强震低潮期为2009一2020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强震低潮开始于1913年,第二强震高潮结束于1934年,相差22年;第二强震低潮开始于1935年,第三强震高潮结束于1957年,相距23年;第三强震低潮开始于1958年,第四强震高潮结束于1978年,相距21年。这与太阳黑子周期十分接近。 我国华北(包括辽宁)、四川的地震有更明显的10年一11年周期。如: 1922年9月29日渤海发生6.5级地震;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汶北叠溪发生7.5级地震; 1944年12月19日辽宁丹东以南海中发生了6.75级地震; 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发生7.5级地震; 1966年3月22日河北宁晋发生7.2级地震。 由上述周期可以预计华北、四州在1976年或1977年要发生6,5级以上地震,结果在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震,在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发生了7.2级地震。 安以上测算那么2008四川大地震也就没有什么神秘了也在周期之内。此外98年还发生了大洪水,之后又是海啸龙卷风之类的天灾。 http://hi.baidu.com/xianhliu/blog/item/18a93ed36c8620063bf3cf49.html 大地震的主谋是太阳黑子2008-09-11 09:392001年02月04日 大地震的主谋是太阳黑子 地貌学家朱诚教授一席谈 转自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2576/382835.html   印度古吉拉特邦于1月26日发生7.9级地震,国内遭受了巨大损失。世界人民在伸出援手的同时也纷纷对地震学说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记者昨日采访了南京大学朱诚教授,他是研究地貌学的专家。 朱诚认为,从去年台湾地震、土耳其地震等一系列地震以来,世界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地质活动多发时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很有可能跟太阳黑子在近年内活动频繁有关。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频发地震。进入21世纪以来,除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边界的这次大地震,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土耳其、墨西哥、日本以及美国都发生了级别不同的地震。虽然有地震学家认为,从去年到现在为止,全球范围内7级以上的地震仅仅比平均每年出现这种强度地震的平均数18次略高一点,因此现在并不能算已经进入地震多发时期。但朱诚认为,烈度较大的地震虽然出现次数并没有明显增多,但烈度较小的地震出现的次数却非常多,并且全球各个地区都有这么高的频率,一些沉寂多年的火山在近年内也出现了活跃的迹象。 朱诚说,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形成受多种原因影响,其中天体引力是最大影响力,正如月亮与地球间的引力变化可以引发海水潮汐现象一样,其他天体与地球间的引力变化同样可以引发地球内部的固体潮。虽然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根本无法觉察这种固体潮,但它却逃不开精密仪器的监视。而这种地球内部的固体活动肯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地震等人们可以感知的地质活动。 据了解,太阳黑子大爆发是每隔11年便发生一次的周期性活动,而从去年起,太阳黑子又进入了爆发期。朱诚认为,黑子活动的频繁很有可能导致了地球与某些天体间的引力变化,而这种变化便可能引起一定的固体潮。 朱诚同时还告诉记者,虽然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但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早在70年代我国就成功预报过辽宁海城7.3级破坏性地震,90年代也曾成功预报过4次5级以上地震,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本报记者 马成 《江南时报》 (2001年02月04日第一版) http://hi.baidu.com/xianhliu/blog/item/5cbd89cb006420fb53664f48.html 2008年火山强震依然频繁发生 2008-09-11 09:37 2008年火山强震依然频繁发生 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28.6度),2008年月亮赤纬角在27-28度之间高位运行,潮汐南北震荡依然强烈。特别是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的转换,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地壳均衡是洋壳反向升降13-20厘米,产生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导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火山频繁发生。强潮汐起激发作用 。1998-2000年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后,1999年全球强震频繁发生,2008年将发生类似情况。 10.杨学祥. 今年入冬以来最强的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地区.2007-12-26 光明网-光明 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26/content_715988.htm 11.杨冬红 ,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 (4):5-12。 12.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 进展,2006,21(3):1023-1027。 13.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 学报, 2004, 47(4): 616-621 http://hi.baidu.com/xianhliu/blog/item/57c8ac0f1a456debaa64574f.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日关系十大敏感问题及对两国发展的影响
suqing1961 2007-8-2 12:27
一、十大敏感问题 (一)日本侵略中国历史问题 该问题的核心是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对待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对此已有明确表述。中方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1998年江泽民访日时,日方曾首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双方的冲突: 日本右翼势力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时有发生,修改历史教科书、小泉6次(2001年至2006年)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政治僵局。安倍是否也会参拜靖国神社? 中国的态度: 强调以史为鉴,不是为了要延续仇恨。由原来的一味强硬,开始变得更加灵活、务实。 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对日的历史问题永远是一个民族感情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有可能不会再像现在这么强烈。但是,日方在此问题上的任何玩火,都有可能引起两国关系的恶化。 (二)台湾问题 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19世纪末,甲午海战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二次大战结束,日本按照《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声明》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此后,日在追随美国承认台蒋的同时,实际上一直把台湾归属未定论作为对华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第三条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自此,中日两国之间围绕台湾地位问题已通过邦交正常化从政治上得到解决,双方就日台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达成谅解。 中国的立场: 对日台开展民间往来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要求日方明确承诺台湾不包括在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息。 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程度不断加深,台日实质关系明显提升。一是台日官方互动频繁,日本利用台湾问题牵制、防范中国的意图日益明显;二是台日军事关系逐步升级,但双方目前互动大多通过退役将领、低阶军官进行或以学术交流为掩护:三是台日经济关系中政治色彩日趋浓厚。 影响: 大陆与台湾问题处理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日台问题的走向。 (三)钓鱼岛问题 问题的由来: 钓鱼诸岛位于中国东海海域,是我国台湾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以及一些礁石组成。甲午战争前,日本并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并划归冲绳县管辖。1945年8月,日本投降,按照《波茨坦公告》,日本应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1951年9月8日,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单方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 中方立场: 留待后人解决,不采取单方面行动,避免这一问题干扰两国关系大局。 冲突: 日方指责在该海域中国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右翼分子岛上建灯塔,驱赶在附件打鱼的台湾渔民。 影响: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东海海底被发现藏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后,钓鱼岛成为中日双方关注的焦点。(1)成为未来能源争夺的焦点;(2)成为现实战略支点争夺的焦点。 (四)战争赔偿问题 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军民伤亡近3500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1952年,台湾当局迫于美国压力,在《日台条约》中放弃了对日的战争索赔。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政府明确表示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责任并对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我国政府决定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并载入《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再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认了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的决定。但民间赔偿问题并没有解决,民间的要求一直也没有中断。 问题的体现: 中国民间对屠杀惨案受害问题,战俘劳工问题,妇女受害问题,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受害问题,被劫文物图书归还问题,日机滥炸受害问题,以及日本残留公债问题,一直有诉求。 日本的态度: 对中国民间索赔诉讼,日本政府以下述三种理由搪塞和拒绝:(1)赔偿问题已通过政府间条约解决,战争受害者个人无权向加害国索赔;(2)受害者诉讼时效已经超过了日本民法规定的20年追溯期;(3)日本国家不能对受害者个人承担赔偿责任。 影响: 与历史问题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越来越不利。 (五)南京大屠杀问题 事件: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共计屠杀30余万人。 问题: 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但对屠杀的人数一直存争议态度。近年来,一些日本政要企图篡改史实,日本文部省最新公布的2008年高中教科书的修改意见中写道:关于罹难者数字有各种学说,有一种学说称超过10万人,另一种学说称大约为4万,但是精确数字迄今尚未查明。 影响: 与历史问题相同,伤害中国民众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越来越不利。中国在提供大屠杀死亡人数确切的证据方面工作还做得不够仔细。 (六) 慰安妇问题 二战期间,日本军方下令为前线官兵设立慰安所,有组织地强征慰安妇为日军提供性服务,涉及中国、朝鲜、韩国、东南亚许多国家,但以中国为甚。 日本的态度: (1)不承认;(2)承认有,是商业行为,没人强迫;(3)非政府和军队行为,为民间劳军行动;(4)非日军独有,不应该受到谴责。2007年三月,安倍首相在此问题上反复无常。 影响: 慰安妇问题是非常简单清楚的历史事实,只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历史实行三不政策不认罪,不道歉,不赔偿,使其复杂化。只有历史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七)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是日本为祭祀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人修建的,明治时期建立,由于里面供奉有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共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因而成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和聚会地。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成为伤害二战受害国民众的重大政治事件。 日本政要不断参拜的原因分析:( 1)战后美军占领当局放弃了前期执行的惩治日本侵略罪行的进程,致使日本原战争势力重返政坛,他们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认识一直持抵触态度;(2)日本至今未能形成对其侵略历史的一套统一的法律判断和国家意志,致使日本国内对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缺乏有效的法律的、行政的约束手段;(3)一些政要迎合右翼势力和团体,以争取选票。 解决的办法: (1)不允许日本政要参拜;(2)将靖国神社中的战犯牌位移出。 影响: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受害国对参拜问题的反应,已成为日本和亚洲受害国之间的极具政治象征意义的焦点问题。 (八)历史教科书问题 日本的教科书是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由文部省组织专家学者审定,通常每4年审定一次。教科书审定合格后,私立学校可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版本,公立学校的采用则由地方教育委员会决定。近年来,一些出版社美化日本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回避日军慰安妇问题,将侵略战争作为日本的自卫战争和解放亚洲的战争加以肯定,等。目前已有大约30多所私立学校采用这些问题教科书。 日本对此问题的态度暧昧: (1)对教科书的审定工作采取不进行政治干预的方针,对有严重问题的教科书予以放行;(2)认为教科书并不代表日本官方的历史观点。 影响: 与历史问题相同,极大地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随时可能演化成两国之间严重的政治事件。 (九)在华 化学武器遗弃问题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多次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大量伤亡;战败后时,为掩盖罪证,又将大量化学武器掩埋地下或弃之于江河湖泊之中。迄今,中国已有14个省(区)60个地点发现了日军当年遗弃的化学武器,它们对中国有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危害,成为中日间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上个世纪80代后期,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要求解决日遗化武问题。经过多轮谈判和现场确认,日本政府承认在中国遗弃了大量化武。1999年7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日本政府承诺诚实履行《公约》规定的销毁义务。之后,日方对在中国发现的遗弃化学武器进行确认调查、挖掘回收及鉴定包装等各类现场作业共计60余次,挖掘回收日本遗弃化学武器近40000件,并待日后统一销毁。 问题:( 1)在遗留化武数目上中日双方存在争议,中方说有200万枚之多,日方坚持说只有70万枚;(2)在赔偿问题上,日本政府态度消极,试图采取拖延政策,使事情不了了之;(3)日方销毁工作进展缓慢,1997年至2006年间,还未销毁一枚遗留化武。 影响: 不断发现的遗留化学武器给中国民众造成伤害;与历史问题相同,但相对容易解决一些。 (十)日本入常问题 日本是1956年成为联合国成员国;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把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提出了一不要否决权,二不损害目前五常权益的入常策略。近两年,随着联合国改革问题的提出,日本入常的步骤大为加快,这也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表现。 日本入常的前提: (1)全面清算日本的军国主义;(2)全面冻结和台湾的关系;(3)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4)永久禁止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5)允许中国民间进行战争索赔,并以立法和条约的形式加以保障。 (十一)其他敏感问题 (1) 光华寮所有权案问题 : 该问题涉及到大陆和台湾谁为诉讼主体的问题,也即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问题。温总理访日前,日本最高法院判决,因为台湾方面原告资格消失,因此推翻二审台湾胜诉的判决,要求发回京都地方法院重审。 (2) 东海油气争夺问题: 焦点是资源和领海主权的争夺。东海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这些资源将使日本从资源贫乏国家变为天然资源大国,对日本和中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日美安保条约问题: 2005年2月,日美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共同防卫战略目标,并将台湾问题纳入其中。中方认为日美同盟是一种双边安排,其作用应控制在双边范围之内,不应有损第三国的安全利益。台海局势复杂敏感,美日应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务必在台湾问题上慎重行事,不要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息。 (4)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问题: 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项目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资金合作和技术合作。25年来(1979年至2004年),日本共向中国提供资金援助3.3万亿日元(约合1700亿人民币),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60%左右。到2008年,日本将正式停止ODA对华项目中的日元低息贷款,ODA在中日经济交往中发挥的主要使命也将正式完结。 二、几点结论 (1)中日之间的敏感问题归根结底是两国之间国家利益的博弈,表现形式主要为历史问题及其派生的相关问题,反映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 (2)上述敏感问题有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如侵华战争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慰安妇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等,有的属于新出现的现实问题如日本入常问题、日美安全和约问题、东海油气田争夺问题等。其中历史问题是关键,是两国建立互信和处理好其他问题的前提。 (3)上述敏感问题成为影响中日未来发展的不定因素,处理得好将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处理得不好随时可能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导火索。这将考验两国政府和民众的智慧及包容度。 (4)处理上述敏感问题要注意两点:一、不能一味强调中日友好而忽略民众的感情,应该把民间对日的正当行动作为政府处理对日关系的一张重要的牌。中日和好、发展顺利时更应注意处理好这个关系;二、要防止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好心办坏事,影响中日发展的大局。中国强大和国内矛盾突出时,更要注意这一点。 (5)处理中日关系的准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基础,不妨在这个问题上更为灵活、务实;面向未来才是目的,应该更加注重中日和好的根本利益和双赢结果。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两个大国,中日应该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及未来做出贡献。因此,对中国来说,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6)当前中国正处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日关系中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有可能对未来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产生影响。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处理不好,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更大。 (7)中日和好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和则共赢、互利,伤则两败、俱损。 (8)我个人对日本并无好感,但仍力图理性分析、对待这些敏感问题。 (本文写作参阅了大量网络资料,谨向相关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