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上教伟业(一段关于教改的视频)
yaoronggui 2013-3-5 08:11
个人分类: 教育管理|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学生可自选专业:欢迎这样的教改!
热度 25 张显峰 2012-7-3 13:39
中国科技大学最近出台教改新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三次自选专业的机会: 进校一年后可根据兴趣在全校自选学院或学科;大二结束后可在学院或学科内自选专业;三年级后还可调整专业或个性化设计修课计划。 这样一个很富人性化的改革,并未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在媒体和主流舆论高调呼唤高等教育改革的语境下,这样的“冷静”或许只能说明,在很多人眼里,中科大的“小动作”还不够给力,不够解渴。 什么样的改革解渴?可能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最完美的想象,却不一定有实现完美的最好方法。当下高等教育改革最主流的声音是去行政化,几乎圈内圈外的人都能义愤填膺地说上一堆“必要性”,可是勇敢如南方科大者,最终也甘愿“不求完美”,成为体制内一朵万众瞩目的盆栽。仅此而已。它的经验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是不可复制的。 相比之下,中科大的这一小改革,因为务实而显得难能可贵。在高考制度和大学招生录取模式一时难以有更为科学的改革前提下,让学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重新选择,这是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它既能有效弥补现有大学招录模式的不足,也为僵化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网开了温情的一面,而且实现起来并不难。我相信,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都能意会这一改革的价值。有多少人,为了上大学稀里糊涂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在痛苦中煎熬完四年,最后走上一个“专业对口”却依然不感兴趣的岗位。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对一个期待创造的社会意味着什么。 教育改革也好,社会改革也罢,多一些这样务实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时下有很多人,对改革抱有一种误解,总以为改革就要轰轰烈烈推翻旧有的围墙,这才算有勇气,有价值。这样的改革固然壮烈,但也往往会因为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而最终一事无成。 一味对改革“贪大求洋”,实际上是给改革的懒汉提供了借口。我们常常听到一种抱怨:现有的体制下,改革不可能成功。于是放弃改革。这样的人,即使对现有的问题批判多么激烈,改革的调门儿多高,也不过是伪改革者,甚至成为改革的阻碍力量。改革不是喊口号,改革需要研究问题,有时候更需要和现有的体制周旋,寻找突破口。只有如中科大这样务实的改革多一些,我们才会离真正的成功近一些。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8088 次阅读|28 个评论
晒晒麻醉药理学教改与学生的不同反应
热度 2 lxchencn 2011-12-6 16:37
一直努力想改变一点课堂教学方式,但真是困难重重,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过多,考试单一,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从小学就已经习惯于考考考,背背背,思维严重束缚。今年决心对麻醉学小班教学进行改革,总的目标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考试为研究性思考,具体是精简上课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麻醉药物的主题,选择一篇中文或英文文献做读书幻灯片,在课堂上轮流讲座,让学生当课堂主角,老师学生一起讨论点评总结,学生反应积极,甚至还有同学用非常流利的英语报告。然后每个同学以感兴趣的主题搜索文献写一篇综述性论文作为考试评价,这样把学生从课堂带到了图书馆,从重考试到重思考,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评价意见,希望将来能够更好的推进教改,让学生得益,甚至能够终身受益! 1. 与西方教学方式接近,感觉有点与众不同,本课程不用考试,我陈老师上课很有意思们比较喜欢,通过论文和 PPT 的形式来进行考查,很有特性,就是觉得在写论文时要花很多时间,有点不太喜欢。不过,总体来说,陈老师上课后让我们受益匪浅。 2. 老师的课上的挺好,然后也擅于启发我们的思想,用一些成功的例子以及外面的美好的世界来激励我们的学习,激励我们上进,激起我们的上进心,对此,我非常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但说的例子多了,课堂内容也就相对空洞了点。 麻醉药理的论文考查方式还是能让人学到些东西:从知识上讲,我们可以从哪些专业的网站上获得关于麻醉的最新知识,知道目前麻醉的研究方向,对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个范围性的了解,为我们对于麻醉学习有指导意义。从方法上讲,我们学到了怎样更好的应用网络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知道研究是如何做的以及研究沦文的书写方法要求,这对于以后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只是,目前我们还是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让很多人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经历这个知识获取过程,所以效果可能会不尽人意 ... 3. 经过一个学期的麻醉药理学学习,我深刻感觉到了老师的高瞻远瞩。老师并没有像其他科目的教学那样以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教我们知识,而是着重拓展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学术观,创造力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精英教育。对于好学的同学来说,自己 10 多年的学习生涯已足够我们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来自学书本上的内容,而老师讲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于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对不会学习的同学来说就近乎成为了一种灾难。他们连书都不会看,最基础的东西都不能掌握。这样老师讲的无异于空中楼阁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过我认为我们国家并不缺乏平凡的医师而缺的是能够引领医学研究潮流,带领学术进步,对医学的世界产生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者。 综上所述,老师的教学方法我深表认同 4. 对于教学:经过一学期的麻醉药理的学习,我们对麻醉药理的认识更加深入,老师让学生自主发挥的理念比较新颖,独特,但仍希望老师多讲点课本上的知识,在这基础上有的放矢,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 对于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让我们眼前一亮,让几乎不会去看文献的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看文献,如何去找资料,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对各种新兴科学和前沿知识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重要的是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个人认为,这种考试形式合理,独特 , 比起试卷,让我们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收益颇丰 .. 5 .第一次尝试以做 PPT 和论文的形式作为考试内容,不得不说是我大学以来比较新颖的一次体会。主动查资料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摄取,是个质变的过程。也许是受老模式的影响太深,一开始自己一直处于一种交我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好逸恶劳状态,从小学到现在习惯了被安排着做事,一旦改变反而有点不适应,这个缺点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不鲜见,客服也非一蹴而就。但是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状会逐渐改观。 总之,感谢陈老师给我们锻炼的机会,又不厌其烦悉心指导,我会继续努力的。 6. 课内容简明扼要,轻松,易于把握重点。 考试模式新颖,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形成查阅资料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 PPT 的制作以及上台演示,让我们学会了很多,这很有利于我们的进步。总之,虽然第一次接触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适,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但总体说来还是“利大于弊”,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能力。 7. 一学期的课,先不论其他,我必须的说,您的课讲的十分的不错,麻醉药理和药理。 但是对于你的新教学方式,我总觉得对于现在的我们帮助并非很大,毕竟只能是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来不及调整,所以接受的很有限,一种不彻底的改革是没有办法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学习模式,不过呢还是谢谢您,让我们感受了不一般的教学历程,无所谓收获多少,有新的体验,我们才会有新的想法 8. 对于从小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我,陈老师的上课方式对于我而言总觉得有那么些别扭,有时晕晕乎乎不知其所云!但总的来说,利还是大于弊! 建议:一 需要加大上课期间的任务量,每次课后布置一个作业,可以是以寝室为单位来完成,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查阅大量资料的习惯,同时要求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二 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要求每人一个学期的必须的提问,减少打酱油的人数,同时可以配用一些奖励性的措施!三 这种上课方式不能人太多,每次可以要求一半的人来上课,一可以方便同学间的讨论,二来我们也有时间去完成课后 9. 陈老师,我充分肯定你的教学制度, 不过老师讲课的课件和书本内容有点不一致,有点不习惯,对于有些重点的知识点要留点时间给我们做笔记 10. 写论文和理论考试的方式各有千秋,哪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好处。写论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和写作技巧,更多的了解麻醉各种药物的科研进展和未来趋向。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去阅览更多资料,拓展我们的课外知识。而理论考试会让我们对课文知识有更深度的认识,能够透彻课本知识,也是我们传统的对知识考查的一种方式。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对写作论文的好感。 11. 关于麻醉药理写论文与考试的看法,本人觉得写论文好,理由如下: 正如老师所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有过无数考试,为了考试我们挖空心思去啃课 本,忽视了相关学科的拓展知识。通过写论文我明白了学术论文的格式,怎样去查去看学术论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并且这不仅仅局限于麻醉药理。 我们对写论文更有兴趣,积极的去查看资料,在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就麻醉药理而言内容比较少,而且我们有一门药理学,通过药理学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去学习了解一个药物。因此麻醉药理学课本内容我们可以自己去看去自学。 12. 感受 : 首先第一次听课时感觉很新奇 , 一种神奇的感觉 , 不再是死记硬背 . 其次 , 当我听到作业的时候 , 感觉神马呀 ! 伤不起呀 , 但最终完成的时候学到很多东西 . 在讲台讲课的经历 , 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 , 一次作业 , 收获的远不止成绩而已 . 有电脑操作的提高 , 有心理素质的成长 , 有课堂提问的快乐 . 最后 , 我想说 , 我喜欢这种方式 , 自由快乐 . 建议 : 经过这一学期麻醉药理的学习 , 学到的知识相对零散 , 缺乏系统性 , 虽培养了思维能力 , 但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相对较少 . 13. 我觉得这种上课及考查方式还蛮好的,我们麻醉药理只有十来节课,如果用来向往常一样上课呢,可以吸收的知识量是有限的,但是这种考试方式却让我们学习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一种可以能让我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方式应该是很有用的。我觉的老师可以指点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去看综述文和论著文,这两种文章都有很多的部分,怎样去分析,去得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像我们写文章,看文章就觉得自己是把不同文章上的东西凑在一起,不像是自己的东西。总的来说,还是蛮喜欢这样的方式,对 10 级的学弟学妹们可以继续采用。跟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是很快乐的,真的谢谢您! 14. 对课程评价:课程比较自由;老师讲课方式新颖(提问),逻辑性强;课程内容较新,与时俱进。对考试形式的评价:采用论文及 ppt ,较为开放,能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花的时间较长,各方面还好。 15. 以论文形式考试很好,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很多课外知识,但是很耗时间,需要去网上 , 图书馆查资料。陈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侧重点是主要提高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比如:做 PPT ,上课前提问。
3760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南科大教改
热度 3 王惜宝 2011-6-18 12:06
最近,南科大招生不参加高考、聘请院士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程等等这些新闻已成为高教改革的热门话题!有人支持,有人侧目。在中国,这样的高教改革之路走得通吗? 不用说“不参加高考招学生之法”是否行得通(招几个学生可以,几千个学生或推广到全国都可以吗?),光说请院士给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上基础课程的做法,在中国要实现就根本不可能!除非这位院士不想当院士了,或者想“淡出红尘”了! 在中国,重视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能全心全意给本科生全课时上课的人,是很难成为院士的。院士出自科研、院士出自社会活动和社会影响力。因此由院士生长的土壤决定了院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他们根本不是用于本科生教学的,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搞本科生教学,每学期做个一二次讲座还差不多,而且还得出高价,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再说,院士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程是否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待商榷。虽然院士站得高、看得远,但课堂教学不同于专家讲座,学生的开阔眼界只是任务之一,对课程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接受,并通过学习提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中国,聘请院士和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有点不太现实!也许小范围内或短时间内暂且能不惜代价强行推动,不过肯定长不了。
458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
热度 1 lvnaiji 2011-6-17 12:23
李晓原 李泽湘 励建书 2011-06-16 10:01:17 南方周末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三人于 2011 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独家发表此篇文章,阐明与朱清时校长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关系国家竞争力能否提高,必须避免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必须避免把对现有高教体制弊病的不满转化为对貌似合理却实际上更为荒谬的行为和口号的欢呼。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认真的具体的富有建设性的分析和讨论。 朱清时校长在南科大的高教改革中提出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口号。朱清时校长身为社会名人,又担负改革重任,因此这些口号可能严重误导舆论和社会,干扰高教改革的实质性讨论和健康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有必要表达我们的看法,厘清正误,以正视听。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绝不是高教改革核心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只是“表”,而教授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才是“里”。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从根本上能支撑高校“自主招生权,自授文凭权”的是一个学校建基于教授质量教育质量之上的“质量信誉”,而不是具有这些权力本身。 如果只争“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权,而避谈如何提高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则无异于只追求教改的形式而忽略教改的本质,这种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的所谓高教改革注定是既误人子弟又贻误高教改革机遇并最终贻误国家发展的口号喧嚣。 南科大既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学科框架,既没有学术团队也没有学生教育培养大纲方案,既没有清晰学校定位也没有清晰发展路径图,既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问责机制也没有外部监管问责法规,也就完全无从谈起建设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所必需的教授质量、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具体问题。但沉浸在偷换概念的口号喧嚣之中,完全远离了办一个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正途,实在于南科大筹建无助,于深圳建南科大初衷不符,于国家高教改革无益! 公立大学必须要有内外两层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建基于对自己信誉负责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问责机制,以及建基于法规之上的外部监管体系和问责机制。对南科大来讲,这两个机制完全没有建立。南科大应该做的是回归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回归建设一个新大学的基本工作(管理团队组建、学科架构设置、教授团队招聘、教育大纲及培养方案设置等),回归基本管理制度机制建设,这才是正途。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录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的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 ) ”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者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一次“文革”。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革”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每当现有法规不适合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时候,该怎样示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呢?是以尊重法治的精神推动和参与建立更为合理和更为完善的法规呢还是以藐视法规的态度冲破法治走向人治呢?“文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和深刻吗 ?!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 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都有一个庞大的规范的专业的层次分明的问责清晰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一流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一个功能:服务。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生和教员。 问题的实质是大学内部的行政架构和行政体制的角色定位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行政体制和以教育科研为主导的学术体制的相对定位问题,是干涉教育还是服务教育,是干涉学术还是服务学术,是起主导控制作用还是起服务配角作用的问题,是为什么行政权利异化为行政权力的问题!所以单纯的大学去行政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伪口号。 “教改实验班”是为口号服务的人质 “教改实验班”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课程培养大纲和方案,甚至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的课程设置到目前都还没有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分类也没有制定;学生们自己也不清楚。 在没有一个课程大纲和培养方案的情况下,所录取的实验班 45 名学生年龄却有着从 10 岁到 18 岁的大幅跨度。即使对有 30 年开办少年班经验的中科大来讲,这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做法。以教育和全人培养来讲,年龄跨度如此大的 45 名学生有非常不同的心智发育程度、人文社科接受程度和德美艺体培养要求,因而也需要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任职达十年之久的中科大也拒绝了代招这 45 名学生。 临时拼凑的寥寥数个教学人员主要有两类人组成,一类是已身兼多职且主职在其他院校年过七十的院士;另一类是早已从科研一线退休的其他院校的教员。而第二学期第二学年课程的教员还没有着落。完全没有一个根据南科大学科框架招聘的可延续性的教员团队和由这个团队所设计、认同、落实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纲。现在临时开设的课程既不具有任何示范性,也不具备扩大招生后的放大性和连续性。 对于理工科学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实验课,在招生面试时就已许诺学生第一学期就开。而事实是到现在第一学期快结束了也没有开。第二学期能不能开实验课、开些什么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则无从谈起。 从这些事实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教改实验班”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一个为学生培养着想的措施、就完全不是从教育的角度着想的措施,也完全不是为高教改革着想的举措。而只是争取招生自主权、自授文凭权的人质罢了。 校长不能脱离监管为所欲为 对于了解南科大筹办实情的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朱清时校长把南科大的筹建完全变成了展现其个人喜好的私塾?为什么朱清时校长高喊去行政化口号而实际上却在所有的重大决定上唯个人意志定夺?为什么朱清时校长不建立完善的招聘解聘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为什么南科大还没有实质性开办就已经问题重重?为什么南科大没有受到任何体制机制上的审视、质疑、监察和问责? 我们也许从与香港科大的筹建过程的对比中得到某些启示和答案。 在香港科大的筹建阶段,香港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任命一个由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学界专家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不仅直接负责校长的遴选和任命,而且在校长上任后直接负责对校长的问责和监管。请注意,在这个大学筹建的机制设计中,不仅政府本身完全抽离了直接对校长遴选、任命和监管的环节,而且校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其权力、责任、行为、办学的任何重大决定都出于董事会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就使得校长本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偏离与学校定位不同的办学轨道,更不能为所欲为。 无制度设计不足谈改革 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够复杂够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任何体制下都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单独胜任的,无论这个人头上带有什么样的光环。这就要求办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是组建一个高度负责的筹建和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必须要有基本的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吸引人留住人之德。很遗憾,到目前南科大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 南科大作为一个全新的公立大学,其制度设计的第一环应该是对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责任、行为的问责与监管,并以此为核心界定大学的管办学之间的权责关系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学校内部的所有其他制度规章的设立。很遗憾,南科大的筹建缺失了这一环。 一个没有管理团队、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的空头大学用什么来奢谈高教改革呢?又用什么来实践和体现任何有意义的教改措施呢? 办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不仅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理念和指导思想,还要建立与理念相适应配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更要有落实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的行动。很遗憾,南科大从第一步起就走歪了,还停留在口号的喧嚣上。 承担高教改革的使命本身可敬可嘉,但对一个刚刚起步筹建尚没有任何内容作支撑的大学,什么该试,什么不该试,什么先试,什么后试,要有一个清醒的清晰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凭任何个人主观意志,更不能凭内涵不清逻辑不清的口号误导教育改革。很遗憾,南科大在第一步就没有分清楚一个全新的还在筹建阶段的大学该做的轻重缓急和主次纲目。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文章涉及一系列根本问题,敬请各位网友评论。博主将在稍后谈自己的观点。
个人分类: 教育|23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Science: China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LiangliangNan 2011-4-8 15:18
China Daring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ens Its Doors Richard Stone SHENZHEN, CHINA —Let's say a pirate ship is 560 meters from a seaside fort. If the fort can fire a cannonball at a speed of 82 meters per second, at which two angles could you raise the cannon and hit the ship? David Shuk Yin Tong, teaching Physics 101 in English, poses that question to the inaugural batch of freshmen here at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USTC). A dozen hands shoot in the air. Now let's say the pirate ship is a new university that's taking aim at sacred cows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o far the vessel has not been blown out of the water. But the stress is taking a toll on its commander, Zhu Qingshi. “I haven't been sleeping well for months,” he confides. Last month, Zhu launched SUSTC, a bold challenge to the country's education system. Among Chinese universities, SUSTC stands alone in spurning the national entrance exam, or Gao Kao : it enrolls high-flying students nominated not only for their grades but also for their creativity and passion for learning. In another innovation, SUSTC faculty members are not given administrative rank. In China, Zhu says, many professors spend more energy climbing this bureaucratic ladder than improving their teaching. And whereas other mainland universities have two leaders—president and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Zhu holds both titles and calls all the shots. View larger version: In this page In a new window Young pioneers. SUSTC's inaugural class has placed their fate in the hands of Zhu Qingshi ( left ), who has persuaded scholars like Zhang Xianke ( right ) to join his revolution. CREDITS: LAN HAI/SUSTC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qualms about SUSTC's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he education ministry has not granted it accreditation. SUSTC “wants to operate in a totally new mode. That will be a great challenge,” says Hao Zhifeng, a vice president a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Guangzhou. Zhu, 65, had no illusions that the road would be easy. But if he can succeed anywhere, it's here. Thirty years ago, China made a momentous decision to experiment with a market economy in Shenzhen. “We need to do the same with our education system,” Zhu says. Put another way, says SUSTC mathematics professor Zhang Xianke, “China's GDP has risen, but now science and education need to rise. We need to improve the way our people think.” The fact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lowed SUSTC to set sail “is an indication of progress” toward education reform, says Gerard Postiglione, director of the Wah Ching Center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Zhu himself is exceptional: The physical chemist's pioneering work in laser spectroscopy won him election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t the age of 45. As president of CA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Hefei from 1998 to 2008, Zhu had a bird's-eye view as his teaching staff and students struggled to transform bookish smarts into creative sparks. Many talents, he observed, blossomed only after they went overseas for advanced training. “If China wants to become a leader in higher education,” Postiglione says, “more creative and deep-thinking students will have to come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That will require universities to reinvent themselves. Powerhouses like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 both in Beijing, are attempting to do that through gradual evolution. Another initiative announced last week will try a hybrid strategy: New York University is partnering wi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o create NYU Shanghai. Expected to open in September 2013,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will also look beyond Gao Kao scores during admissions and enroll up to half its students from outside China. SUSTC is taking a more radical tack, with local support. Shenzhen officials “thought they could spend more money and build a better science university than Hong Kong,” Hao says. Shenzhen paid nearly $1 billion for the land for SUSTC's campus. Construction will cost another $300 million and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in June 2012. SUSTC plans to enroll 200 students next year. Its target in 5 years is 300 teaching staff, 2000 undergrads, and 100 graduate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opened its doors 2 weeks ago to 45 freshmen at a temporary campus. Even this elite group has an outlier: 11-year-old Su Liuyi, who has already managed to wow his mathematics professor. “Su is not only clever, he also likes thinking. I've already introduced him to group theory,” says Zhang, who gave up a professorship at Tsinghua to come to SUSTC. The students know that they have taken a gamble in enrolling. “We don't have enough faculty, students, or even books in our library” to qualify officially as a university, Zhu says. Even if SUSTC expands as planned, the law requires many years of operation “before we can enroll Ph.D. students,” Zhu says. To overcome this hurdle, he must persuad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either change the law or grant SUSTC status as an experimental post-graduate institution. Zhu has nevertheless managed to reel in a few outstanding faculty members, including Zhang, Tong, who is a former deputy president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supercomputer specialist Chen Guoliang. As an inducement for others to follow, Zhu is building a research endowment. “We want our professors to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funding. They can focus on research,” he say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given SUSTC 3 years to prove it deserves accreditation. If the university fails to make that case, its graduates may have little choice but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or jobs; few companies in China would recognize their diplomas. Considering the sizable sum that Shenzhen is investing in SUSTC, Hao says, “no one wants to see it turn into a high-level prep school that sends elite Chinese students overseas.” Zhu understands: “If society does not accept our students, it will mean we have failed.” On the other hand, if SUSTC prevails, he says, “it can be an example for the whole country.” 《Science》原文: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2/6026/161.full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200%的升学率是怎么回事?
montec007 2011-1-3 19:36
BOXCAR在 印度高校也要扩招了? 一文中留言问俺:咱国到2020年的录取率会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别说2020年,就是2010年是多少我也不清楚,印象中总在印度规划的30%之上。于是上教育部网站的教育年鉴查了一查,附表如下。 哪位教育界或统计界高人给我指点一下,北京、天津等地那超过100%的升学率是怎么回事?一人同时上两个学校?连小升初都有超过100%的呢?是跳级了,还是复读了?这统计数据本身如果不self-revealing,拜托教育部还是在表头上做点解释;要不然,我们这小民看不懂没关系,涛哥宝哥也看不懂,这决策出了问题谁负责?! 按咱天朝这样的发展速度,印度什么时候才能赶得上啊?真是着急! 各级学校毕业生升学率 (来源: 中国教育年鉴2008,网络版,2012-01-03登录) 地区 小学升初中( % ) 初中升高级中学( % ) 高中升高等教育( % ) 合 计 99.91 79.27 71.79 北 京 99.50 134.77 200.73 天 津 91.97 110.53 146.95 河 北 99.86 75.06 62.39 山 西 99.94 78.27 59.39 内蒙古 100.00 90.76 54.77 辽 宁 99.44 88.64 90.01 吉 林 103.57 78.39 85.83 黑龙江 99.78 68.08 96.61 上 海 100.24 100.00 141.15 江 苏 101.13 90.03 86.07 浙 江 99.48 99.82 78.60 安 徽 103.62 69.45 59.74 福 建 98.61 82.68 69.02 江 西 100.82 84.00 85.48 山 东 101.48 88.56 64.69 河 南 100.47 67.95 51.69 湖 北 104.77 89.47 73.53 湖 南 102.91 85.39 68.84 广 东 96.67 77.35 73.30 广 西 97.58 68.83 66.28 海 南 95.05 61.87 101.25 重 庆 100.06 96.70 89.06 四 川 101.47 84.66 63.24 贵 州 95.59 55.81 50.58 云 南 96.18 58.70 61.02 西 藏 98.39 53.12 65.24 陕 西 99.67 87.09 75.81 甘 肃 98.96 72.82 52.60 青 海 104.40 96.32 35.04 宁 夏 96.68 82.76 45.19 新 疆 100.47 63.18 48.33
272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为当前草成几对(没共鸣我自觉删掉!)
热度 1 mhdy 2010-8-26 20:30
房价菜价食价物价漫天涨价 贪官赃官昏官庸官没守法官 城管欺负小商小贩天理难容父母之官熟视无睹不管苍生死活 拆迁碾压黎民百姓伤天害理封疆大吏装聋作哑无视江山社稷 官不吝贪养之以银有如为虎作伥 民不畏死惧之以死尤助揭竿而起 办大学唱高调去行政化立牌坊当婊子 搞教育大跃进强权说教拆学校建市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走向制度化的本科生研讲班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院第一届(2009-2010第二学期)实践感言
热度 1 arithwsun 2010-8-12 22:49
走向制度化的本科生研讲班首都师范大学数学院第一届(2009-2010第二学期)实践感言 王永晖 数学院的几位老师们,五年以前就自发地开始做本科生研讲班。 去年9月份以院为单位,向学校申请教改经费, 希望将他们的经验逐渐制度化,最后成功获得批准, 其教改内容的大致框架可参我前面的博文, 学分制中如何引入高标准考试和 高标准本科生论文(数学系) 。 数学院的这几位老师们,是很讲究做事方法的,其战略采用 自发活动---教改项目---教学制度的节奏, 现在看来是上到第二个台阶,2009-2010第二学期, 是教改开始的第一届尝试。 本科生研讲班,顾名思义,是让学生上台讲起来,老师坐在下面听。 这个方法,通过这几年诸位老师们的教学实践,发现效果极大。 其实,很多科学家传记上,早就记录过这种教学机制, 国外名校也把这种方法,作为精英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大政,乃至学校大政,我们普通教授改变不了,但是这种 本科生研讲班,教授们完全有能力带起来,从自己做起, 从这些基础性的建设做起,改变中国。 前提是,这些最先做起来的教授们,不计较报酬,愿意投入。 我非常感动,也非常荣幸,自己能有这些这么好的同事。 我真的可以在自己的外国同行面前,自豪地说起他们的事迹, 告诉他们,我的这些同事,是中国的脊梁。 我很为他们在教学上的疯狂而感动。 疯狂这个字,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带有褒义, 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两位同事,李庆忠和杨紫峰, 一位是数学院的最高领导-院长, 一位是在国外得到博士且工作过三年的海归, 分别带着数学院实验班大一、大二基础课的分析学和代数学。 他们规定,将实验班的50个学生,分成5组,一周有5天工作日, 每一组必须在其中一天的下午,向这两位老师做学生研讲1个小时, 也就是说,每组一周内要做两次研讲,一次分析学,一次代数学。 而具体到每位老师,则必须一周内听5次学生研讲,每天都有。这些工作量, 都不计算在工资内,坚持两年,这种无私奉献的投入程度,在我看来, 可谓疯狂。 后来又有一位国内数学界的高手,加入到了这种疯狂的行列。 国内算术代数几何学顶级的专家, 李克正老师在结束了他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系系主任的任期之后, 人事关系完全调到首师大,目的就是要做大学乃至中学的教育改革, 但我没想到,他的投入会这么大。 刚开始,他带研究生,主持研究生讨论班。家住的离学校很远, 他又是一个特别简朴的人,虽然根本不缺科研经费的支持, 但是他的平常出行基本上都是乘公共汽车,让我这个小年轻 每次汗颜不已。有一次,冬天下大雪,仍然跑来主持研究生讨论班, 晚上9点多结束,还是要做公共汽车回家,只好由我提醒研究生们, 一块儿踩着厚雪,把他送到学校门口的公共汽车站,让他在雪天里, 心里能温暖些。我想,这种提醒,也是教书育人的一部分, 如果不提醒,这些研究生们,还痴在数学和他们自己眼界里的人生规划上, 现在其中有几位己经上了国内国外的博士, 希望他们能记下来李老师当年对他们的无私之恩。 最近两年,李克正老师又跟李庆忠搭档,教这一轮的大一大二本科生代数学和分析学。这么高级别的数学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最基础的本科生教学上,其心意之诚,让我感动。这个暑假,他又组织这一轮已经结束大二学习的优秀学生们,在每周二四的下午做交换代数讨论班(李老师也是这个专题的一流高手),这些优秀学生们,顶着酷暑,忍着宿舍里没有空调的艰巨,跟着李克正老师玩数学,老师不计较个人利益(无任何报酬),学生不计较短期绩效(这种高阶课程不纳入研究生考试,不计学分),这样的气氛应该会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当然,这么疯狂的投入,我自己在理性上还是有点持保留意见的,有点太多了( 我在模仿他们的实践中会把比例放小)。 但面对中国的国情,面对首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些老师们不计较个人利益的投入,只能让我心中油然升起最大的敬意和 感动。 这种无私之恩,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的根本。 现在,首师大数学院要把这种本科生研讲班纳入一种常态, 形成机制,既然是机制,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不能是少数几位老师的自发行为,投入程度,也自然不能过于疯狂,具体规定的强度是,每周二学时。 虽然杨紫峰老师在李庆忠老师带领下,做了很多踏踏实实的工作。 但是,他的观点是,老师在教学上不能投入太过分,大学教师, 最根本的还是要自己学习,搞好自己的科研。其道理在于, 只有教师本身数学水平高上去,才能真正把学生教好。 这个道理,我很认同。像杨紫峰这种老师,水平非常高, 平常我有些数学问题想不清楚,就去问他, 他都能很好地给我解释清楚,这才是一个大学教师的真正水平所在。 我最近组织了一篇高手访谈,王元院士:入门须口授, 功夫法自修,王元先生对教学的观点,本质上即是如此, 正是通过本科生研讲班,锻炼(学生上台讲)了和检验(老师台下听)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王元院士在那篇访谈中,着力于此,特别强调学生由此炼成的自学能力, 在其今后数学生涯中的作用。 几十年前, 当时本科生的王元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就参加了系里正式组织的本科生 讨论班了,但是几十年之后,这个制度仍然在中国不能普遍展开。 最佳的做法,即是几十年前浙江大学数学系, 以及西方名校这种正规的、算作课时工作量的本科生研讲班。不过, 在中国做事,我们都理解到曲折前进的必要性,所以, 目前院里将原来老师们的这种自发行为,升级到教改项目, 就是一种做事的智慧,逐渐过渡,积累成熟经验,几年之后, 再开始纳入到一个比较标准规范化的学分制体系。 上学期,我也加入了第一届的尝试,在10个研讲班中, 我做的是数论本科生研讲班, 研读Fields奖得主Serre的一本研究生入门书。以前, 我虽然也自发地做过这种事, 当时做的是Wolf奖得主Stein的Princeton本科生 教材,复分析和傅立叶分析,成果非常突出, 我的正式课堂上只覆盖住复分析中的前4章内容,但是通过课下研讲, 学生们却把这两本书基本上讲完了,只有3章没讲,剩下的应该是17章都讲了,通过对比, 大家可以知道这个工作量有多大。 不过,这次使用Serre的书,似乎超过了目前这一批学生的能力, 参加了8个人,但是真正能坚持到最后一节课的,只有3个人, 而且,并未把Serre这本薄薄一百页的书读完。 我稍微加进来穿插总结一下:本科生研讲班, 对教师和学生的投入要求都很大,尤其是对于大三、大四学生。 我前面效果好的那批,当时是大二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 跟了他们三个学期,当时还担心影响他们考研,结果却非常好, 不仅学了很多高阶知识,成员们的考研结果也非常好。但是, 上学期这批学生,没有同头的正式课程联接做一个引子, 学生们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分心,很难深入进来。我自己, 也在上学期有不少杂事,指导力度也没以前那么强。 其实,关键还是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意志,学起来, 当学生能够自己开始学起来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效果, 就决定于教师的学问水平,而不是那些教学枝节上的管理水平、语言水平。 我想,如果我自己这里不说,没人能够批评我这学期做的不好, 毕竟,最后的那三个学生,都做了研讲,同时给出了研讲笔记( Latex打出)。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做的比上一次差多了, 包括这3位同学的Latex笔记, 质量也比上次那批同学们差远了。上次,全是用Latex Beamer格式做出,并且每份文档要经过三次检查, 第一次由搭档同学查,第二次在研讲时由听众师生查, 第三次是自己最终整理修改,所以,最终文档里面连打字错误都很难找出来, 数学写作规范也在这个过程中练出来了。 那么,我的问题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 真实地投入到本科生研讲班中,而不是将本科生研讲班 变成一种形式。这种问题,在中国做事的时候,经常可以遇到, 所以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实际上,我自己对此问题的答案,还是跟前面几个月的认识一样( 学分制中如何引入高标准考试和 高标准本科生论文(数学系) ),主张: 1. 大一大二的本科生研讲班,跟基础课程挂钩,应该有专门的高标准考试。 2. 大三大四的本科生研讲班,应该跟 本科生论文相联系,最后百川汇海,挂钩于一个院级的本科生讲座。 实践证明,不管怎么样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师资水平,对于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教学来说,必须有一个高标准考试,用来指引学生们。我最近带的那批大三学生,水平一感觉就比以前李庆忠、杨紫峰那批差,仔细一问,很多必要的习题,这些学生都没做过。什么原因,原来不做那些题,期末考试照样能得90多分。 大三、大四的本科生研讲班,就不能再靠考试来做指标,很多是联系于本系老师的科研方向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院级的本科生讲座,来展示这些成就。 院级 本科生讲座的大概意思是,每周例行一次,共2个小时,第一个小时,由数学专家(包含学有所成的博士后)做一个面向本科生的专题演讲,第二个小时,由我们的优秀本科生,汇报他的本科生论文的工作,这些工作就来源于他们大三开始的本科生研讲班,台下至少会有三位老师听讲和品评,一位是第一小时做报告的专家,一位是他的指导教师,一位是讲座主持人。 一位本科生,如果能把他的所学和研究,头头是道地讲上一个小时,这就是他本科学习四年的最大成就。我们的本科生讲座,不搞形式化,所以一个小时内只允许一位学生讲完,除非情况特殊,最多允许两位学生共同分割这一个小时。 这个院级的 本科生讲座,最大的效果是增强了信息透明度,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形式化倾向。老师们,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的教学成就,了解本院最优秀学生的程度。学生们,亦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他们从师哥师姐们的研讲报告中,将实在地感受到自己今后四年的努力方向,和可能达到的高度(传统教育下的很多学生,在参加讨论班一年多后,上台演讲的水平会有相当大的提升)。 这两个方案,都不是在钱上打转转,其实真正做下来,花不了几个钱,关键是做,做了之后,尝到甜头,就不可能再停下来。 传统的教改思维,往往不包含信息透明化的要素,论教学内容,由某个老师花大力气去写书,学生的学习方式却与以前没多大改变,就是上课听讲和课下自学,缺少联络二者,增进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的研讲班,传统上,将Seminar翻译成讨论班,这可能对于文科比较合适,对于数学系来讲,本质上还是有一个人在主讲,听众可随时提问,但不要占太多时间评议(数学靠做不靠评),所以我写作 研讲班。 这不就是信息透明化吗,很多在高考竞争压力下成长的中国学生们,甚至养成对自己学业保密的习惯。 在资金使用上,传统的教改思维也往往有此缺陷。因为教改确实很累人,需要很大的投入,所以传统的思维,都是强调集中力度的使用,往往最终的效果,并不见得如意。若把心思放在资金的力度上,自然就对参与教改的人选有特殊的选拔,但是只要一牵扯到选拔,就很容易形成利益集团,更容易往信息不透明化的方向上走。 也许,我们应该在机制上做长远的打算,从更长效的标准上,考虑对老师们的奖励。借助于院级本科生讲座,我构思了这样一种长效后发奖励机制。 1. 只要本科生在院级本科生讲座上做了演讲,得到与会教师们的评议通过,即奖励给他的指导教师一定的资金(比如教学经费),其量值不用过高,适中即可,关键在于这是一种真实的指标和荣誉。 2. 邀请第一个小时演讲的专家时,可以多考虑本系的成功校友,院里在跟这些校友们联系的时候,可多问一句,他们希望由哪位带过他们的老师,来邀请和主持他们的演讲,由这些以前的学生们自己选,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变迁,他们心目中感受最亲切最尊敬的老师,还能浮现在心里的,想必就是最好的,最值得嘉奖的。 然后,院里就把邀请和主持该演讲的经费(在院里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倍),直接划拨到该老师的账户,由该老师自由决定支配(支付讲课费+讲座后餐饮+留作以后教学经费),但要透明。 所以,本科生讲座,不一定要邀请的是最高级别的专家,应该优先考虑本系的校友,哪怕是出去读书的博士生,只要学有所成,在外面得到好评,就都可以请回来做第一个小时的专家报告。 如此做来,我们就不需要把资金都放在一开始的项目投入上,不用把资金集中在指定的、有限的几个人身上,而是趋向于日常的工作,享有正常课时的津贴即可。这块的投入降下来,将教改资金,通过长效机制, 后发地用在刀刃上,院级本科生讲座能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百川汇海,将比任何一个单独的研讲班、讨论班要大的多。 其实国家大政, 我们国家的高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其中道理, 亦何尝不是如此 。 各种层级的公开研讲,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信息透明化程度,带来一箭数雕的高质量收益 。 我在 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 即是出于此种考虑。建议,在现行已有的校级科研论文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两条: 1. 论文奖励之前,该教师要做相应层级的演讲。 2. 演讲最好采用对讲制,即还要再请一位相应层级的科学家,做跟该论文有所关系的报告(即本文中所言的第一个小时)。研究组级别的讨论班,主要就请国内的专家即可。院级以上的,则应该多考虑世界级的高水平专家,而校级的,最好是多考虑世界级一流专家。 其效果,亦无疑是着眼于增加信息交流和信息透明化程度,跟同事接轨、跟世界接轨。 附录: 李克正本科生研讲班小结材料
个人分类: Book-W|6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绑架的政府
tarimriver 2010-3-7 17:23
温总的政府工作报告普遍受到好评,来自于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给人们一个很好的承诺。如此美化的设想如何变成现实?让胡总温总亲自操刀?那是不可能的,其手下的高级官员们则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看看他们的表态就知道被即得利益集团绑架的政府如何离百姓越来越远。 温总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就表示知道蜗居的滋味,房价需要保持合理的价格。对于飞涨的房价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国家统计局根据房地产商提供的数据宣布,09年房价仅涨1.5%,而统计局的前局长公然在两会上表示认可。如果他们的利益没有和房地产商捆绑在一起,为什么不去问哪些买房的老百姓?当家宝总理都为房价高得震惊的时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蒋伟新却表示今年的房价要努力让它保持稳定,原来在他看来房价并不高,只要保持现在价格就行! 医疗改革失败导致老百姓看不起病。小孩感冒,医生简单看一下,然后就让你去拍片,去验血,小孩没见过这阵势,往往惊恐万状。一个检查下来几百元钱花完,而且结果还不能及时拿到。所以再次医改成为全民的要求。不幸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称,医改必须首先获得中国600万医务人员的认同,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医药费高的惊人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说让老百姓同意? 教育改革也是让老百姓上不起学为最后结果,各种评奖,各种项目都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领导才能获得。说实话,在学校有许多项目可以申请,但除了国家自然基金类,其他项目都要你先报上你的职称、行政职务。当区行政化成为人们的共识的时候,人大校长纪宝成说,不是我非要有级别,而是别人怎么看待我的问题,如果去找政府谈事情,是科长、处长还是市长来接待?这个是不一样的。去行政化是贬低教育。原来培养不出人才不要紧,教育不公平不要紧,但我们行政级别取消了,无法获得优势资源了才是问题。 因此看来,目前的执政为民已经做不到,只有还政于民才是出路,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改革,问题是小的修补都会遭到反对,政治改革涉及的利益集团更多更大能顺利吗?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40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帮美国搞教改VS美国人帮中国搞教改
大毛忽洞 2010-3-6 00:09
中国人帮美国搞教改 VS 美国人帮中国搞教改 最早的时候,美国用庚子赔款来为中国培养留学生。这实际上是帮中国人在搞教改运动。 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从中国老百姓身上拔下了很多的毛,然后把这些毛带回了美国。后来,美国用这些毛设立了一个庚子赔款留学基金,专门用来培养中国的留学生,相当于把这些毛又回植到中国人身上。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赴美留学读博士的人,多数家庭都比较穷,根本负担不起美国学校的学费和生活费,是美国学校的奖学金(还有 TA 等报酬)帮助中国留学生完成了学业。 与其说美国人对教育有远见,还不如说美国人懂得一个哲学命题:羊毛出在羊身上。 美国人能够提前从中国老百姓身上把毛拔下来,后来通过设立庚子留学基金,把毛回植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身上。 美国人当然也能做到先给中 国 博士留学生植上一些毛,等以后再从中国老百姓身上拔下更多的毛。 现在美国很多大学,本科生每年的学费约 4 万美元,而中国赴美读本科(有的从中学开始)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每年 10 万人的规模。 这 10 万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客观上也是在帮美国搞教改,至少是为美国的教改真的在出力。 在精英们的操作下,美国的学位在中国越来越值钱,精英们还用地位、头衔和薪水等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场直播地为美国的教育做免费广告。 1 人给美国交 4 万美元学费, 10 万人的学费就是 40 万万,即 40 亿美元。 美国用来自中国的 40 亿美元,可以全奖学金地接纳至少 5 至 8 万中国 博士留学生。 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国人的哲学观,美国人的实践观。 反过来看大牛们鼓吹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言行,客观上是在给美国的大学进行招生宣传。大牛们心目中的一流大学,毫无疑问是美国的大学。大牛们在中国的超级公民待遇和学术界的长老身份,这也让中国老百姓感觉到:大牛们能有这样的成就和待遇,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美国大学的教育。 于是,中国人使美国的大学教育文凭越来越贵,美国人使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凭越来越便宜。 于是,中国有钱人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或其他国家)读大学;没有钱能借到钱也要把孩子送到美国(或其他国家)读大学。 中国人在中国读大学,平均每年贡献给中国大学的学费是 5000 元人民币; 中国人在美国读大学,平均每年贡献给美国大学的学费至少是 25 万元人民币( 4 万美元)。 25 万元 /5000 元= 50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和别人有 50 倍的差别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例如,美国人在美国读大学的学费是 4 万美元,如果美国人来中国读大学,学费应该是 25 万元人民币,这才能证明中国有了世界一流大学! 以前是苏联人帮我们搞教改,现在又是美国人(或者以美国人的身份)帮我们搞教改。也许 50 年后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教育只有中国人来搞才是最好的选择。
个人分类: 视频专栏:《魔方和数学建模》|4989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教改提些具体建议
liweiyin2009 2010-2-10 16:12
为教改提些具体建议 我真是很高兴,温总理亲自出面研究教改问题,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问题有多么严重。出于关心而不是捣乱,我在这里想说些具体建议。在说之前,我先给泼点凉水:教育的宗旨是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要时间,且不可急躁。中国教育的问题已非一日之寒,已积数十年之久,几代人过去,要真正改变,出现全新的局面,出现崭新的一代,不是一个五年计划所能为之,急了就会有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哪怕是好心,但遗患无穷。但是教育的问题又确实非常重要,它是中国走向真正文明、现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所以又绝不可放松,确实是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大事之一,这不是民生问题,这是中国未来的问题。 按照温总理座谈会内容的顺序,我的建议也取那个顺序: 1. 义务教育: 幼稚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是非上不可。幼稚园不必要公办,不能因为有某个私人办的幼儿园着了火,就停办私立幼儿园。幼儿园不得收费无边,交费应有个控制范围,当然,根据条件,可以简陋些,也可以豪华些,收费当然不同,供不同人选择。幼儿园内孩子的任务,就是 玩玩玩 (取自龙应台的原话),自由地玩,画画,唱歌,游戏,即使是大班,也不搞什么文化学习,让孩子们的大脑和智力自由地开发,自由地发挥想象的能力,保留他们的天真。过早地受到拘束,不利于孩子的自由思维(我看着孩子被训练成解放军那样练操,观众还乐,我的心都疼)。但是要给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树立爱(具体)的思维,种下爱的种子和与人(孩子)的合群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上幼稚园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教育由家长管理,家长水平不齐,小学三年级之前要注意到这些未进入过幼稚园的孩子。 小学三年级前,尽量不要与母亲分离,不要住校,尽量离家近些,在乡村和小城镇,可以根据条件办一般乡村的初级小学,经过考查的热心的民办教师应该留用,家庭作业每天不得超过一个课时,但是,爱心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十分重要。应该说,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行为是在十岁之前养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德行成在这个阶段也有重要意义。在乡镇和小城市可以办4年级以上连初中三年的初级中小学,可以住宿,也可以走读,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教师应具有大专学历,开始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数、理、化基础,不要搞什么给将来升学有影响的评比,以减少功利思想。学、杂费均由地方政府出资,住宿费和伙食费,如果实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奖学金(懂得努力学习),或参加一些学校提供的劳动获得收益(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在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可以维持原来的小学和中学格局,但是,可以尝试逐步取消小升初考试。在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德、群的教育应该增加对国家和对人生(包括性教育)的了解,以便于他们今后接受职业教育,做合格的文明公民。 初中到高中已经在义务教育之外。学、杂费一般都得自负。初中升高中要进行考试和选择,是为了进一步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和大学而准备。 2. 职业教育:应该分初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两种。 初级职业教育应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今后的任何工种的工人、服务员、护理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的文化和文明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才会有保障。这种职业培训可以根据需要,从半年到三年,他们的待遇可以按工种分级,获取不同的劳动报酬。初级职业学校的收费不应高,或由企业代培,总之要吸引相当部分的学生,以满足现实的市场用人需求,使教育成为金字塔的形状。工人不应再有农民工和城市工之分,都是工人,只是有合同短长之别。这才符合城市化的现实特点,所有的工人都应重新受到尊重。有了这样的职业教育我们就有了全新的优秀的工人阶级,就不再轻易发生各种工伤事故。 高级职业教育(包括大专)应该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以满足高级技师,计算机操作人员,高级秘书,高级护士,电站操纵员,义务教育老师,外语工作人员等等的需求。他们应该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道德教育,能够安心于从事的日复一日的劳作,能够甚至满足外企的用人需求。他们的职称应该是不同级别的技术员并获得相应的工资。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的义务教育就有了优秀的师资来源,义务教育就有了保障。我还推荐这些有志于义务教育的人们看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美国的《麦加非读本》,深入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就不愁我们的现代企业缺少高质量的操作技师,而非要到国外去聘请。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就又有了南丁格尔式的好护士,甚至可以输出国外,担任高质量的好护士。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的核电站再快地扩展,也不会让人担忧。 ----------。 3. 大学本科及以上: 真正进入大学后的人员,应该赋予他们相当雄厚的知识基础(而不是江青讲的,大学里学了那么多没用的知识),有能力自己去找资料,看书、学习,不断获取和增长新的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他们应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创新的思辨和工作能力。他们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具备开阔的视野,具备组织和协调的能力,也就是说,管理能力。他们也可以成为某一个行当里的专家,深入探讨和开创新的科学视角,成为专门的研究人才。总之,这些人才是属于真正的知识分子。一旦脑子被完美地开发,他们就具备了继续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是一名地道的大学本科生,我举自己作为一个例子。52年服从组织分配,到青岛工学院学了一年的土木系里的水利基础建筑物专业,然后又被分配去留苏,要求我学的是给排水专业,59年回国,被分配到搞原子能的二机部,让我去搞放射性水处理,当时的苏联专家认为我专业不对口,拒绝接受我,念了那么多年的大学,我不能就接不了工作,我自己找来了华东化工学院的所有专业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和设备,加上原子能原理基础,辐射化学等等,用了半年的功夫,在为苏联专家出色地完成了短期的铀钍化学的讲课翻译后(开始他们也认为我没有资格),被专家认可,但是需要通过考试,我不辱使命,完成了传热系数的计算题。1981年,我又被安排担任高放废液玻璃固化的研究设计工作,我埋头看完了玻璃工学和法国PIVER罐式玻璃固化的译文集,把玻璃固化的整个流程分成几大块,给整个小组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定下科研要求,准备将来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走向工业厂房设计。1986~87年,在大亚湾,我要负责组织50万开关站的评标工作,我再次当学生,请专家给我讲课;为了向法国设计者提供我方电话的信令系统,我连请专家带翻阅可以找到的程控电话的有关教材(那时北京还不使用程控电话机),我还是完成了任务。一项又一项,一件又一件,一直到去年,我还边学习边给一个班(有学识和硕士生组成)讲核化工专业英语,从核裂变直到乏燃料元件后处理后的废物处理。总之,我觉得,大学毕业后,我就具备了能力:学习,查书,看书,整理要领,会找到合适的行家请教,破解问题的关键,或者找到研究的方法,想办法组织科研------。什么叫专业对口,我从来不信这个,我只知道责任,有了丰富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有了看书的能力,智力被充分地开发了,就有了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工作能力,然后是完成工作任务。 基础知识的丰富,多样,好学,独立,自由思考-------这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东西。 遗憾地是,今天的大学扩招,使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具备50~60年代大学本科生具备的能力,于是用人单位就要求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可是对他们的使用也就是相当于原来的大学生。 因为扩招,一位教授要带30~40名研究生,这不是在教大学生吗?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是 指导 ,不是上课,如果要指导几十个人,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我知道一位在苏联研究薄壳结构的研究生,这位副博士在工作后始终和他的导师通信联系,连文革是什么状态都没注意,结果他被视为间谍、特务,挨了整,文革结束,他离开了我们这个设计院,去了研究所,我觉得他走对了,我们现在说起他都觉得他是很有出息的同志。什么专业性的研究生,研究性的研究生,把智力开发看得如此狭隘,我十分困惑,我不是博导,我不知道博导是如何看这个问题。 我们的领导其实应当把重心放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优化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大,也只有职业教育受到真正的重视,就不会让人们一根筋地奔着考大学,而后大学生毕业后有成百万地失业,或者聚集成为蚁族,或者又扩招研究生和博士生,成为恶性循环。大学,则让教育家们去办各具特色的大学,让博导自己有多少能力带多少研究生或博士生。也许,这才真能出成果和出人才。 这份建议十分脱离我国目前实际,但请原谅我的自由思维,也想听听科学网上诸多大师们的看法(因为科学原理有专门研究教育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的危机
wangdg 2009-12-12 23:28
财经郎眼:郎咸平谈大学的危机 http://user.qzone.qq.com/33564497/infocenter?ptlang=2052
个人分类: 学术探讨|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改:云南试水取消中考
rbwxy197301 2009-11-4 10:16
教改:云南试水取消中考(2009.11.3)   摘自: http://space.tv.cctv.com/act/article.jsp?articleId=ARTI1257261533149724nowpage=0 一张试卷定去向的中考制度,三年后在云南将成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云南中考改革如何闯滩?《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们要来关注教育改革的一个最新的动向。云南省教育厅日前向媒体宣布,从2010年,也就是明年开始,他们将在全省的范围内取消统一的初中升学考试。到2012年,云南省的高中将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级和学业水平测试这两项指标来进行择优录取。取消中考,是否意味着初中升高中,将彻底地告别考试呢?取消了中考,是否改变现有的初中升学一考定终生的现状? 云南省取消中考的具体情况。   一考定去向的云南省中考制度将发生改变,云南省教育厅昨天通报,确定从今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由省教育厅制定统一的考试标准、科目、时间,考试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是由基本素质和个性发展评价指标构成,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在同学互评和学生成长记录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讨论,评价结果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胡德秋(云南省教育厅基础处调研员):学业水平考试一是它的定位是水平考试,不是选拔考试;第二,它是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都要考,而不是其中哪几科考,哪几科不考;第三,学业水平考试,它是用等第来报告成绩,而不是用分数来报告成绩。   从明年起,云南省将取消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取消不利于素质教育、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加分政策,并从2010年起在各州市推行定向择优生录取办法。从2012年起云南省将全面推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制度,各项招生录取结果分类公示,并接受监督。   这些年来,很多地方围绕着中考都进行了不少的改革,我们一块儿来了解一下。今年来,围绕教改的尝试多个地方都在推进。   5月份,济南市教育局表示,从2010年起,当地中考制度将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高中学校将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新生,目前的中考文化课考试成绩将由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取代。   5月份在甘肃,根据甘肃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从今年开始,将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共同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学业考试成绩,要逐步实现以等级形式呈现,各市(州)必须从今年开始至少要在12个县进行试点,最迟在2012年全面实行。   10月份,成都市教育局出台整顿和规范学科培训和竞赛的五个禁止,整顿奥数,规定本月底前,在职教师全部退出有偿培训和校外兼职,年底前,公共教育资源全部停办奥数等各类补习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座谈时表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博主: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单一的形式必然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局限。云南省教育厅的这种尝试成功与否无法预知。但这种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的做法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评价当中值得借鉴。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评审书
wangyong77 2009-8-5 17:45
高校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评审书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众多高校都在谋求跨越式发展,许多高校都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制定了体现自己特色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口号,倡导跨越式发展观念和跨越式发展目标,意欲在全国高校竞争中争取到优越地位。但是目前高校在发展时候,将大量资金投入在人才引进、硬件建设上,却忽视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潜力,本课题屏弃了现在许多高校以高成本引进外在可以量化资源的发展方式,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外师生的举手之劳或者其他低成本方式实现已有资源的积累和引进,减少重复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公开、共享来达到资源价值最大、最长远的发挥价值,这样师生可以共享资源,以低成本来实现高校跨越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另外也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式并不容乐观,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到学校的存在意义和可持续发展。在高校的发展时往往忽视就业问题。本课题则将它纳入高校发展的研究范围,以提高教学实用化、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对政府的政策的建议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选题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发展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许多国家的发展已经证实教育是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校在政府有限投入下快速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高校的存在意义以及它们对社会的高产出是以大学生就业为基础的,因此本课题从高校积累和发展,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研究。 本课题的意义体现在多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其意义体现在:第一,通过解决就业问题和消除读书无用论来维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通过高校的积累和沉淀来积聚高校的发展,防止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第三,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学和研究上的创新来加速高校发展;第四,通过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来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第五,通过为社会和政府服务来获得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提高自身信誉。 对于学生而言,高校通过教学的提高和积累的大量教学成果给予学生丰富有用且系统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实用知识,同时也通过降低高校成本来减轻学生的负担,最重要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高校通过培养了大量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另外通过人才、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来让政府和社会更加有效利用大学生等高级人才资源,如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解决我国现有的失业问题和吸纳更多的大学生等高级人才就业,将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领科技前沿和高端产业市场。 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对 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学校正值评估,本课题不仅有迎接评估,以评促建的意义,同时对于其他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本课题积累的资源和成果一旦共享,将发挥更加广泛的价值。 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对于高校改革的一次创新尝试,同时也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使他们能够从中借鉴到宝贵的经验,受到新的启迪,值得在我区乃至全国高校中加以推广。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从资源积累、引入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提出高校快速发展的策略和实现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基础。 本课题也将研究如何充分地节约资金,调动潜能,特别是师生的力量实现跨越发展。这样才能解决高校发展的投入有限问题,使得促进高校跨越发展的方案在实践中能够得以真正贯彻。 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就业方面来研究高校的可持续地跨越发展。同时应与社会和谐相处,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和产出,同时也合理得到来自社会的反哺,一方面要以创新成果引导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改革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从研究如何快速具备历史悠久的名校的资源入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来加速学校各种资源的积累和沉淀,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让名师永存,让经验教训都积累沉淀下来,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原地踏步乃至倒退,快速跨越发展。同时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由于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式的不乐观,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对于社会和高校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本课题从一种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发挥高校培养人才上的产出,让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价值,并且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引领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来适应产业,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新产业和产品来容纳高科技人才就业。同时课题研究高校如何充分善用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发挥科研职能,并且建立良好的分工合作机制,配合地方政府为发展高科技产品服务。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指出高校应重视和积累沉淀已有的成果,并且建立奖励和评价机制来促进积累。 2.提出开辟创新和研发产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提高科技竞争力,并且给出细化的政策建议。 3.研究高校和其他高校、各级政府、企业和大众的关系,使得高校和社会能够持久繁荣。同时研究高校之间的良好的合作模式,让高校共同可持续繁荣。 4.高校(院系)应利用校内师生的举手之劳来充分低成本地跨越发展。 5.读书无用论可以通过高校教学实用化和创新,政府加大科研财力和人力投入来解决。 6.应当以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来加速学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的平台与机制。 7.通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和联合师生的力量,通过合理合作机制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创新应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应用研究上,重视成果的集成和产业化。 8.建立机制来让师生发现高校和名校的差距以及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并且充分利用师生的力量来缩小和弥补这些差距。 9.建立创新分工合作机制和创新团队机制,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充分肯定科研的半成果和潜在成果,并且发挥人才的优势进行攻关。建立新思想、新点子、新产品交流平台,对于具有挑战权威、预见性、不成熟的观点建立刊发和交流的平台。以管理和合同的形式来强化创新团队的约束、协调机制,让成员互相之间信任,减少合作风险,保障合作的公平。 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课题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资源积累为同步,结合 本科评估的实践工作,围绕高校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改革策略、资源平台和评价激励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深层次和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考核考试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为核心,改变课题的形成和组织方式,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的比例和增强学校的经济生存能力。 技术路线 本课题从积累自身的现有经验、教训和成果,借鉴和引入其他高校发展的沉淀,并且自身要调动一切潜力创新发展这些方面来实现跨越发展。另外高校的存在有依赖于大学生的就业和政府科研等支持,根据经济和管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市场调查、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步骤如下: 2005年9月至2005年12月:研究国内外现状并且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前期工作,并且 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工作。 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开始全面展开进行研究,并且相关的成果付诸实施。 2006年7月至2007年1月:形成中期成果,部分成果公开共享,部分则在学校范围推广。 2007年2月至2007年9月:对方案进行部分公开,接收反馈,加以补充和完善。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材料-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热度 1 wangyong77 2009-8-5 17:44
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材料 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高校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看法和一些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总结主要有:一、建立起专业的大型科研创新平台;二、在承担国家大型科研项目中培养科研人才;三、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紧密结合;四、在大学校园内大力宏扬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五、充分利用和结合行业背景;六、科研教学结合,师生结合,学科结合,产学研结合;七、科研管理体制和团队组织创新;八、提倡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鼓励自由研究和非功利性探索;九、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选题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将自主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为支撑。虽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广西的企业实力都不是很强大,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机构比较少。可见,高校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实验室、科研人才、研究中心的单位,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企业的创新往往重视应用性和功利性的创新,而基础和源头的创新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创新工作主要由高校来承担。同时在提升高校自主创新也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价值 本课题通过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在学术界提升自己的地位,另外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界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更加利于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同时通过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可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本校的科研和创新活动,能够促进高校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高校在学术界的地位,保障高校的经济生存能力。本校正在为将它建设成为高质量的创新型大学而努力,本课题显然是顺应了它的发展需要。 研究目标 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政府在高校自主创新进行投入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改进科研和考核体制,改进项目组和课题组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和外部资源来为高校创新作贡献,改进强化与其他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集中大众智慧将不同人在创新工作中进行合理分工与合作等方面来研究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内容 1.通过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思维训练、设置创新学分、提高试卷中创新性题目比例、建立对创新型人才破格奖励与提拔机制以及设置创新发明类的课程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我们提出的超广义资源和广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政府如何在高校自主创新上进行考核并加大投入提出建议。 3.研究目前的科研创新管理和考核体制的弊端,从而改进科研和考核体制,形成奖罚分明的直接激励和评价制度,提出新制度来改变科研体制重视申报忽视成果的弊端。 4.改进项目组和课题组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公开讨论机制,并且充分吸纳项目组以外的人员的智慧。 5.建立大学生创新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并且获得锻炼。 6.总结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建立一套可以让合作各方都接受,并且风险很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7.建立开放的网络平台,认可在创新工作中的一些半成果和半产品,防止一些成果的功亏一篑,同时也充分集中大众智慧和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形成创新合力。 8.针对目前高校过劳死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来服务创新,切实减轻科研和创新人员的负担,把科研人员从应酬、联系业务和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低创新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注意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比如住房。 主要观点 1.利用开放的网络论坛,有半成果或者半成品的人才,可以将它们发布在网络论坛上,一方面可以认可他的半成果,同时也可以让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者完成该成果。 2.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设置创新发明类的课程以及宣传创新案例来提高创新能力。 3.通过设置创新学分和工分、增加试卷和考评中创新性题目、建立对创新型人才破格奖励与提拔机制来形成对于师生的创新激励。 4.创新和科研成果是一种超广义资源,政府应当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税收,同时对于资源的开发应当给予报酬,对于创新成果而言开发是科研和创新工作,因此政府应当对科研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并且相应给创新工作给予报酬和资金资助。同时根据我们提出的广义需求理论,科研成果是一种广义需求,是一种全民需求,因此政府应当从全民消费的角度加大投入。 5.对于科研项目的一些问题,应当更加重视罚。项目的经费拨付上,也要更加重视凭借成果才能得到经费。 6.建立有效的基于网络论坛的公开讨论与辩论机制,这样更加能够清楚体现出项目组成员的贡献。在开放的网络论坛上,充分吸纳项目组以外的网友的智慧。 7.利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网络平台,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资源来为高校自主创新作出贡献,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8.要促进产学研结合,需要建立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减少合作的顾虑和风险。 创新之处 1.在试卷和考评中增加创新性题目。 2.建立对创新型人才破格奖励与提拔机制。 3.从超广义资源和广义需求的角度来对政府加大创新和科研投入提供理论依据。 4.提出项目进行中的项目补助制度和项目完成后的项目追助制度。 5.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记录项目组成员贡献,也能够充分吸纳项目组以外的网友的智慧。 6.利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网络平台组织和利用学生资源来为学校的创新工作作出贡献,同时保障学生的权益。 7.提出解决知识分子过劳死和急功近利的措施,包括减轻工作负担和经济负担等。 8.通过对半成果的公开和认可,促进创新和科研工作中的合作,形成创新合力。 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资源积累为同步,结合本校建设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围绕提升广西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改革策略、资源平台和评价激励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深层次和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现代教育思想、管理学、高等教育理论、心理学、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考核考试方式和教师教学科研方式为核心,改变科研的管理和组织方式,提高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的比例以及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实验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的比较与观察,找到差距,以差距为出发点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也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充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企业、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合个案研究,了解一些创新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措施。在科研创新工作中,注意观察和实验,发现并且解决问题。 技术路线 本课题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出发,分别就形成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激励,增加创新投入,充分合理利用人才,减轻人才负担,强化和改进创新和科研管理,消除创新工作中不良现象,建立开放、合作和共盈的创新平台,创新的知识基础整理,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研究。 实施步骤 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研究国内外现状并且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前期工作。 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开始全面展开进行研究,并且相关的成果付诸实施。 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形成中期成果,部分成果公开共享,部分则在学校范围推广,部分作为政策建议向政府等管理部门建言。 2008年2月至2008年9月:对方案进行部分公开,接收反馈,加以补充和完善。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接受专家鉴定。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3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专业跨越发展研究申报材料
wangyong77 2009-8-5 17:40
新专业跨越发展研究申报材料 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新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在实践中,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评估指标考核,加大投入来促进专业发展,基本上沿袭一般专业建设的方法;从理论上看,研究并不是很充分,目前的研究侧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新专业创建的手段与机制、与企业相结合等,当然也进行了一些其他的积极的探索,但是依然存在许多尚未研究的领域。 选题意义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新专业在不断增加,如何搞好新专业建设是非常必要和急需的。以信息安全为基础来对本问题进行研究,除了它是本校的新专业以外,还在于它本身也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要解决,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提供了动力。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一些专业不断在改进,新专业建设方法和思路同样适用于对一些专业的改进。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同样本课题同样涉及到新的学科发展问题,本课题的一些内容对于学科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研究价值 信息安全是本校的一个新专业,它的发展直接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急需加强建设,同时它也与本校其他的多个专业都有交叉和关联,对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很大裨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能促进建立学校内部的协作机制。这一课题的研究同样对于其他的新专业具有借鉴意义,此外本课题一些机制还能够促进比较成熟的专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动力和经济支撑,并且节省办学成本。 信息安全一方面本身发展不完善,加上它又是本校新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此时加强专业发展的研究,为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量身定制并且给予最合理的定型,让它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而避免由于专业不当的定型而事后亡羊补牢改进导致的阻力以及损失。 研究目标 1. 实现新专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资源的快速积累。 2.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 通过合作提高新专业的实力、专业的知名度以及扩大办学资金来源。 4. 形成多方位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来促进专业发展。 5.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及校外的力量来促进新专业的发展。 6. 使得新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专业具有示范作用。 研究内容 1. 研究通过低成本来实现新专业的快速发展,实现资源的快速积累的机制,促进新专业内涵的快速发展。 2.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外实践活动和考试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定对创新性人才的破格机制。 3. 调动积极性,加强和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新专业的实力、专业的知名度以及扩大办学资金来源。 4. 通过调研,制定与其他的高校、学校内部的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一些信息安全培训认证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多方位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来促进专业发展。 5. 通过有效的机制和营造创造氛围,以网络以及其他的平台,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及校外的力量来促进新专业的发展,促进学生就业。 3 主要观点 1. 充分重视和利用专业的可塑性,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多方面的合作来促进专业发展,获得企业支持,同时也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把握社会对新专业的需求,使得新专业建设能够很好面向就业。 2.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快速积累,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资源的积累,特别是在科研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重视实践性和产业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整理,通过整理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获取性。 3. 从面向社会需求、通俗化、传授学习方法、加强实际应用内容等方面来加强教材建设,同时充分接受学生的反馈。通过实施知识整理工程来增强学科的系统性,并且将整理的知识作为学生的课后资料以及备用资源。 4. 新专业建设有许多奠基工作需要做,应当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为专业建设服务,跟踪国内外发展并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师生员工的举手之劳以低成本加快专业发展。 5. 加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悟能力和创新潜能。重视产品开发,筹备重大产品,作为学生实践的典范,同时也可以带来效益,为专业做宣传,通过研究新专业的应用价值来加强专业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促进就业。 6. 应当充分重视以低成本对人才进行隐性引入,形成有效的机制来充分利用校外的人才为专业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利用他们的举手之劳。同时充分发挥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利用。 创新之处 1.指出高校应重视和积累沉淀已有的成果,并且建立奖励和评价机制来促进积累。 2.建立多样化的奖励和评价机制,避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局面,从而激发师生对新专业初期艰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3.研究高校和其他高校、各级政府、企业和大众的关系,使得高校和社会能够持久繁荣。同时研究高校之间的良好的合作模式,让高校共同可持续繁荣。 4.充分重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举手之劳来促进专业发展。 5.以密码学、信息论与编码等一些核心课程的创新发展历程以及教师自身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案例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来促进专业发展。 6.充分重视考试和考核作为指挥棒的作用,通过对命题以及其他考核机制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对创新能力、现学现用能力的考核。 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资源积累为同步,结合本校建设创新型大学和新专业建设的目标,围绕新专业跨越发展的基本原则、改革策略、资源平台和评价激励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深层次和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高等教育理论、心理学、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转变教师和学生工作方式、学习方式、考核考试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为核心,提高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师生员工的举手之劳,加强资源的积累,提高高校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新专业的经济生存能力。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实验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的比较与观察,找到差距,以差距为出发点提出发展策略,同时也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充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企业、科研人员和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合个案研究,了解一些创新障碍的形成原因以及教学上的差距不足,进而提出解决措施。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新专业的需求,面向需求,借鉴其他高校的发展,对专业进行重塑。为了加强成果的可靠性、创新性,我们将申请书研究内容公布在网络上,同时也将成果公布在网络上,接受质疑和讨论,通过多方的协作来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技术路线 本课题从实现新专业的跨越发展出发,分别就形成快速凝聚和积累资源、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创新激励,增加创新投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挖掘潜力,建立开放、合作、共享和共盈的创新和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研究。 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步骤如下: 2008年1月至2008年5月:研究国内外现状并且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前期工作,并且以本校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型大学和信息安全等新专业的建设为契机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工作。 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开始全面展开进行研究,并且相关的成果付诸实施。 2009年1月至2009年8月:形成中期成果,部分成果公开共享,部分则在学校范围推广。 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对成果进行部分公开,接收反馈,加以补充和完善。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研究成果专集,接受鉴定。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1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申报书
wangyong77 2009-8-5 17:39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申报书 一、项目的意义 目前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率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高校的存在意义。大学生就业率低下导致的是读书无用论泛滥的原因之一,且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就业率低下是人才和教育教学成果的严重浪费,将妨碍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失业也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除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外,造成了失业者的贫困和内需不足,这导致经济的需求不足,一些产品将没有销路,造成浪费和这些行业的失业,失业再次造成需求不足,形成失业-内需不足-经济泡沫-失业的恶性循环。同时失业也违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下一世纪民族的振兴与富强;其次,大学生就业牵动着每一位大学生与家长的心,成为每年一度的社会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再者,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地实现就业,社会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如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如果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做好,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而且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质量,同时将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且相应从这些角度提出多维的解决措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时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是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坊间热门话题,又包含着学界智仁纷说的解释与判断。从近年来的我国大学毕业生现状来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就业率下降: 2001年毕业大学生人数为115万,就业率70% 2002年145万 就业率64.7% 2003年212万,就业率67%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来剖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其中外在因素表现为政策、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农民进城、下岗再就业)的变化、机遇;社会支持:家庭 、学校 、社会机构信息支持系统等;内在影响因素--大学生的胜任素质模型表现为知识技能: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求职技能;人格特征:兴趣、人格、能力 ;职业期望:(预期收入,保留工资偏高);自我效能 :精英意识问题。 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但是大学生在实际在创业中并不乐观。 三、改革目标 1.根据已经提出的开辟创新产业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提出一系列长期政策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创新岗位来解决失业问题。在短期内,加大对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其他研究所和高校的科研投入力度。同时也鼓励全民参与,因为许多发明家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确实有取得很大创新成果的可能性。 2.给出高校本身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充分组织和利用校友来寻求就业岗位,高校和大学生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和企业的关系,为企业有意识输送人才。 3.关注人才缺口,根据人才需求来确定和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要面向就业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充实和完善改进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用性。加强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培养适应企业的人才。利用专人寻找就业机会,让单位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直接发布就业信息,减少单位的麻烦。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来任教、培训和讲学。以合作和不损害企业利益(如信息保密)的形式与企业加强用人实习和交流反馈情况。了解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把企业需要的知识引入课堂,把企业在招聘后对毕业生培训工作用学校教育取代或者部分取代。 4.充分利用毕业生为教学实用化和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可以请他们给学校教学给予反馈意见,以此改进教学。提供校友和在校学生交流机会,让他们给学生提意见和经验,特别是工作经验和学习如何更加实用化。请毕业生为在校学生推荐单位。 5.与地方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来给以优惠政策并且提供支持,利用大学生来开拓新的产业,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容纳大学生就业。 6.通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和联合师生的力量,通过合理合作机制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某些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校办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7.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效指导,使得他们更加容易成功,减少创业风险。 8..建立专业实用的认证中心,比如类似微软思科的认证。以认证中心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同时也引导学生真实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还可以建立一套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认证,包括品行、思想、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性格、习惯等,这些在考试和成绩中没有体现。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强大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后果。 建立更好的就业网络平台,使得就业单位可以很方便发布就业信息,同时便于信息查询。 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的风险,收集整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败案例集,对毕业生给予指导、警示、扶持措施,建立创业示范和实践的基地,给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方便和实际经验。 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自身、学生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建立利用高校人才优势的从创新到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铺平道路,让高校在产业上起领头作用,同时也通过创造新产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 建立各种技能认证中心。 实施方案 利用项目组成员和学生的毕业设计来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就业信息网站。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来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生就业过程中了解的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入更加实用的内容。 建立创业实习和培训中心,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吸纳一定的学生就业和实习。 组织和利用校友来寻求就业岗位,高校和大学生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调查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需求,培养适应企业的人才。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来任教、培训和讲学,把企业需要的知识引入课堂,把企业在招聘后对毕业生培训工作用学校教育取代或者部分取代。 充分利用毕业生为教学实用化和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可以请他们给学校教学给予反馈意见,以此改进教学。提供校友和在校学生交流机会,让他们给学生提意见和经验,特别是工作经验和学习如何更加实用化。请毕业生为在校学生推荐单位。 与地方政府合作,由地方政府来给以优惠政策并且提供支持,利用大学生来开拓新的产业,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容纳大学生就业。 通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和联合师生的力量,最终实现某些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校办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效指导,使得他们更加容易成功,减少创业风险。 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 2005.10-2006.9就业信息网站建立,筹建认证中心,市场调研和分析。发展校办创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2006.10-2007.9建立认证中心,建立创业制度并且组织大学生创业或者模拟创业,与政府合作,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可行性分析 项目成员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了解,有过创业经验,熟悉网站编程。 项目行政支持方面:大学生就业问题深受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必定也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 项目内容的可行性方面:项目已经做了许多的前期工作,而且项目不存在实质性的障碍。 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 成果形式: 公开发表关于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论文若干篇 建立更好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自主创业相关的扶持和指导机制,并且建立示范和模拟基地。 对就业市场进行总结,得出总结报告 实施范围: 这份因为多写的,所以没有好好写。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3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英语和政治课太多了
热度 1 liuxiuqun 2009-4-14 12:05
现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必修的英语课政治课程太多了,所占的学分太高,真的要改改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学时,3个学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72+24=96个学时,6个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0+8个学时,3个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8+4个学时,2个学分。所以政治课的总学时为224学时,14个学分。这些贯穿了大一、大二共4个学期,占用了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学习这么多的政治课呢?我觉得可以学习一点,但是不要太多了。其实以上课程绝大多数在我们是从小学一直学习到研究生。其实我觉得既然要学习,学到高中也就行了。高中以后的很多政治课很多都是重复以前的。那么学习效果怎么呢?很不好!但是屈于它们是必修课,拿不够学分,就拿不到学位,就不得不学了。 我觉得现阶段要想让高层决定在大学不学习政治课是困难的。所以就是把这些课程都集合在一起,只搞一门课,搞5个学分就足够了。 那么英语呢!更加恐怖!从第一到第四学期,都在学英语,总共320个学时,20个学分。简直就是把大学的大一个大二两年,变成了英语培训了!英语是重要,但是有必要设这么多的英语课程吗? 政治和英语课程太多,就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首先来看看这份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表,就知道了。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 编码 学分 课内学时 课程实习 各学期上课学时学分安排 总 学时 讲课 实验 1 2 3 4 5 6 7 8 基 础 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al Knowledge of Marxism 01001 3 48 48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Mao Zedong Thoughts,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Thoughts 01002 6 72 72   24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01003 2 28 28   4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Ethnics and Law 01004 3 40 40   8   3             大学英语 A ( 1 ) College English A(I) 02001 4 64 64     4               大学英语 A ( 2 ) College English A(II) 02002 6 96 96       6             大学英语 A ( 3 ) College English A(III) 02003 6 96 96         6           大学英语 A ( 4 ) College English A(IV) 02004 4 64 64           4         基础体育 Basic Physical Education 15001 1 30 4 26   1               计算机基础 Foundation of Computer 14029 3 48 20 28       3           VB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14030 2.5 40 40           2.5         VB程序设计实验 Visual Basic Programming Experiment 14031 1 30   30         1         微积分 B Calculus B 14003 6 96 96     6               线性代数 C Linear Algebra C 14010 2 32 32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B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B 14007 4 64 64         4           大学物理学 A College Physics A 14012 5.5 88 88       5.5             大学物理学实验 A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A 14015 1.5 45   45     1.5             无机及分析化学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14017 5 80 80     5               有机化学 B Organic Chemistry B 14020 3.5 56 56       3.5             基础化学实验 A(1)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A ( I ) 14024 2.5 75   75   2.5               基础化学实验 A ( 2 ) Experiment of General Chemistry A ( II ) 14025 1 30   30     1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Physical and Colloidal Chemistry 14028 5 80 56 24         5         植物生物学( 1 ) Plant Biology(I) 13045 2 32 32     2               植物生物学( 2 ) Plant Biology(II) 13046 1 16 16       1             植物生物学实验( 1 ) Plant Biology Laboratory Practice (I) 13047 1.5 30   30 0.5 周 1.5               植物生物学实验( 2 ) Plant Biology Laboratory Practice (II) 13048 1.5 30   30 0.5 周   1.5             动物生物学 Animal Biology 09038 3 48 48       3             动物生物学实验 Animal Biology Laboratory Practice 09040 1.5 45   45     1.5             生物化学 * Biochemistry 13007 5 80 80         5           生物化学实验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Practice 13008 1.5 40   40       1.5           细胞生物学 A Cell Biology A 13051 3.5 56 56         3.5           细胞生物学实验 Cell Biology Laboratory Practice 13053 1 30   30       1           微生物生物学 *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3003 4.5 72 72           4.5         微生物生物学实验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Practice 13004 1.5 50   50         1.5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69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育部就"文理分科是否取消"等教改问题征民意(转载)
可真 2009-2-7 23:40
2009-02-07 01:49:06 来源: 京华时报 (北京)     核心提示 : 昨日,教育部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 京华时报2月7日报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将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等问题。 20个问题征求意见 这20个重大问题涉及加强农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等4个方面。 工作小组办公室希望社会各界围绕切实解决所公布的4个方面、20个问题进一步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实招、硬招、新招。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形式集中就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件发至dtl@moe.edu.cn;来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102617,并在信封上注明纲要征求意见字样。 设立20个深度调研组 据《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组长韩进介绍,针对这20个问题,教育部成立了20个深度调研组,每个组负责一个问题。他们将下到基层学校、单位、企业、乡镇听取意见。在春节前,他们已经奔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 9省同步制定地区规划 在全国教改规划紧锣密鼓制定的同时,还特别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特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相关工作基础,选择上海等9个省(区、市)同步制定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韩进介绍,各地区规划的研究,将为全国总规划的研究制定,特别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试行普及高中教育等,但西部主要工作还是普及义务教育。 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 (一)加强农村教育的意见建议 1.实行城乡教育统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意见建议。 2.解决农村教师缺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措施。 3.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意见建议。 (二)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4.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5.创新人才培养的办法措施。 6.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办法措施。 8.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9.如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10.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和区域教育协作的政策措施。 (三)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 11.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 12.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建议。 13.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问题。 14.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5.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 16.如何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办出特色。 17.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 18.如何依法落实三个增长、强调政府投入责任。 19.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捐资教育。 20.建设和谐校园的办法措施。 (本文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周逸梅)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3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