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岳麓书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岳麓书院

相关日志

岳麓书院深藏一幅“检身悟学”联
热度 4 qhliu 2019-3-27 08:03
人类历史上,有过屡次文明大爆发。物理学史上也有此一律,称之为奇迹年。近代中国历史上,穷山恶水的湖南地区突然出现文化名门几十家。湘乡曾(国藩)家,湘潭黎(锦熙)家,湘西三杰(熊、陈、沈)等等。这里说的是长沙望城程( 颂万 )家。 程颂万(1865~1932年) 1911年 出任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前身)学监 ,曾改原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题爱晚亭对联。 罗题 :山径 爱好 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 点 一双驯 鹿 待笼来。 程 改:山径 晚红 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 滴 一双驯 鹤 待笼来。 高下立判! 程颂万的长兄名程颂熏,字子朴。有一次,程 颂熏 书斋缺一幅对联,请堂兄程颂藩(1852~1888)撰写。程颂藩书写完这幅对联很快便去世了,可谓绝笔。 上款: 子朴三弟属作斋联,昔人谓此二语可以检身悟学,愿与参之。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下款: 戊子四月兄颂藩倚装。 对联出自中唐诗人钱起七律《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日暖风恬种药时, 红泉翠壁薜萝垂。 幽溪鹿过苔还静, 深树云来鸟不知。 青琐同心多逸兴, 春山载酒远相随。 却惭身外牵缨冕, 未胜杯前倒接䍦。 --------------- 程千帆(1913-2000)是 程颂熏孙子、 程颂万的侄孙,获得了祖父 程颂熏的这幅对联。 1980年代,他把这幅对联捐赠给了岳麓书院。1984年,他招了一位研究生也姓程,名叫程章灿。程千帆赠送新生程章灿新著《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年)时,在书前插页上亲自隶书对联一幅,又是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程千帆书写这幅对联给程章灿的时候,并没有告诉程家先辈曾认为此联可以“检身悟学”。直到几天前(2019年3月13-16日),程章灿先生来岳麓书院讲学,看到程颂藩原作及其上落款时,为之一惊!自问“ 祖孙二人,相隔近百年,写下同样内容的一副对联,同样写的是隶书,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继而忖度如何从这联诗中“检身悟学”? 问题的答案恐怕不在于能否从这副对联进入“检身悟学”之境界,更在于 “检身悟学”本身也 ! ----- 换一个坐标:程颂万 1911年出任湖南高等学堂学监时,物理系开始招生。 再换以一个坐标: 19 11年, 某些省份是宣统三年,湖南地区开始弃用清朝纪年。 ------- 参考: 程章灿,程千帆先生的一副对联,南方周末,2019-03-24 http://www.infzm.com/content/146475 或 https://new.qq.com/omn/20190325/20190325A0NI4T.html 或 https://guoxue.ifeng.com/c/7lM8WS7DcNO 程章灿:南京大学文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个人分类: 拾穗记|857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岳麓书院、爱晚亭、实事求是
热度 1 xuxfyuwp 2014-4-25 14:30
岳麓山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山脚下坐落着创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已有千年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学,晚清时期(公元 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曾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至今仍属于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但对游人开放,可供参观游览。 中国历史上不少名人毕业于岳麓书院,如现代人较熟知的曾国藩、左宗棠,还有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朱熹、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贤则要算这里的著名教授了,谭嗣同、梁启超也曾在这里讲过学。由于毛泽东曾在岳麓书院听过课,使这处文化宝地更增添了现代政治色彩和名气。 除在院内小卖部可以发现些现代商品外,岳麓书院内的建筑和环境都保持着中国的传统风格,古色古香,牌匾楹联浸透着传统文化气息,有些则显示出古时湖湘文人的特有傲气。如岳麓书院大门门联上的八个大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似在向世人宣告此地人才济济,他处难比。另一联则更甚:“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狂傲之气跃然无余。 书院讲堂的正檐前的牌匾上书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与现在的中共中央党校相仿,只是字体为隶书。此匾为1917年由岳麓书院校长宾步程所撰。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处于大变革时期,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真实,求得正确的结论。毛泽东在岳麓书院求学时,或许“实事求是”的理念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所以1937年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仿岳麓书院,也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 现在,“事实求是”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但追根寻源,这四个字的出处要更久远一些,乃由东汉史学家班固首倡。班固(公元32——92年)在编撰《汉书》时,为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之子)立传,赞其收集古籍、明知深察的治学精神可佳,称其美德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信其必“留其真”于世。 在班固眼中,刘德对中国古典文化力求精深义达,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基础上,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做到了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传承,不随意歪曲、篡改历史事实。这一点,对现代人而言,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出岳麓书院后门,沿小路上山,走不多远,便可见到爱晚亭了。爱晚亭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原名红叶亭,后又曾改为爱枫亭,最后用了现在的名字爱晚亭,据说是受了唐代诗人杜牧诗《山行》的影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蔡和森青年学子聚会于爱晚亭,纵谈时局,探求国事,所以对爱晚亭偏爱有加。原湖南大学校长李达函请毛泽东为亭题字,毛欣然题书“爱晚亭”。 长沙爱晚亭与安徽滁县醉翁亭、杭州西湖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我不懂建筑,难以判断其名于何处,只是在山林环抱、溪水流淌的幽静环境中,见到这样一个秀丽的古亭,确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原文写于2011-05-13 23:00:5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节的长沙:游岳麓山
热度 3 fqng1008 2014-2-4 10:28
岳麓山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有 岳麓书院 、 爱晚亭 、 麓山寺 、 云麓宫 、新民主学会等。其中,岳麓书院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有“千年学府”美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330 次阅读|6 个评论
左宗棠一幅白话名联及其流变与李嘉诚的故事
热度 12 qhliu 2013-12-22 08:08
平日常逛岳麓书院,朋友来了,也偶尔山寨一回导游。渐渐对文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酬唱 奉和 ,文人所爱;臭味相投,最显华彩。从“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或者“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中,润之委员诗才不彰,反观“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才能知道土著老乡诗才不凡。 这些都是题外话。下面转入正题。 最近有副对联有点火。 获知其初始作者为左宗棠之后,对它的流变发生了兴趣。此晚清中兴名臣不仅曾是岳麓书院门生,和润之委员也是老乡。论文才, 左宗棠自己认为比胡林翼强,不过在林则徐面前,还是稍逊风骚。科学网上的一些福建博友的文章文采飞扬,不愧林大人同乡。 一,左宗棠 原联 1852 年前某时,左宗棠 (1812-1885) 为无锡梅园题联一幅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平仄似有不调,上联大白话而已,不过下联还是有所不凡,看得出出自文人手笔。此联收入左宗棠楹联著述《联语》,至少,左大人还是不舍其丢弃坊间成为无主之联。 现无锡荣 ( 毅仁 ) 氏梅园诵豳堂确有此联一幅,对联却是 清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 沈兆霖在 1852 年为自己的书房“静香斋”所书。由于一般认为此无锡梅园系 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所建,时在清末。 未知现荣毅仁府邸之荣氏梅园是否当年左宗棠赠联之无锡梅园故址。 此 对联也是荣氏家族的为人处世之家训。荣德生晚年,他卧室里也挂有此联,荣毅仁更是常在口边。照片如下(感谢 太湖梅子 提供,参见 邂梅,最后的香雪海! ): 二,清赵之谦改写版 晚清书画巨匠赵之谦 (1829-1884) 和都转盐运使王小初交厚, 1879 年,受后者之命,书一联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拣平处坐往稳处行 其中“向高处立”有歧义,可以是心向高处也可以是面向高处;而“稳处”和“高处,平处”文白程度不符。所以,这一改写不甚成功。不过 赵之谦的这幅字在市场上,已经市值 100 万了。照片如下: 三,民国溥僴改写版 民国年间,满族画家溥僴 (1901-1966) 有作品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一改,比王小初高明,但远不如原创。为什么? 对人的姿态,儒家文化要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当然还有“卧如弓”。不过, 溥僴版 转卧入住,不是文白可论,多了一丝市井气。 难怪李嘉诚喜欢 溥僴版 。不过,因为李嘉诚最近一次接受采访,大力推荐,使得这幅对联全球流传。对宣传儒家文化也算小功一件。 两幅照片如下 ( 其中溥僴原作市价 10 万左右 ) : 文人喜爱,还是原作。有 1947 年沈曾迈 先生 (1900 — 1969,曾任北大教授) 书有此联如下 ( 原作市价约 1 万 ) 当然还有一些民间版本。例如陕西咸阳三原城隍庙前有一个改写联如下: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就传播思想而言,有所价值。不过就文学性而言,就等而下之了。不赘。 照片如下: (本博文全部照片取自网络,无商业目的)
个人分类: 拾穗记|24158 次阅读|23 个评论
岳麓书院
热度 2 uil 2013-11-14 21:10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圣地,湖南人的灵魂。
27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
热度 1 uil 2013-8-30 17:25
“麓山巍巍 , 湘水泱泱 , 宏开学府 , 济济沧沧 , 承朱张之绪 , 取欧美之长 , 华与实兮并茂 , 兰与芷兮齐芳 , 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 , 扬我国光。” 这首校歌是由 20 世纪 30 年代三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作词,由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的萧友梅先生作曲。当第一次听到这首校歌时,不由为其所吸引。其简洁典雅的歌词和古典优美的旋律,一下子穿透人们的外表,进入你的内心,震撼着你的灵魂。 这就是湖南大学,一所具有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美丽大学。千年历史,使得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着一段故事,每一块石头,都透漏着灵气。在这里,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株花草,都体现着人文和自然之美,传统和现代的和谐。岳麓书院的楼台亭榭、青砖黛瓦,无不体现着湖湘文化的灵秀和历史的厚重;校园处处可见的近代建筑,无论是建筑史上的柳氏圆弧还是浸淫着传统与现代的民国建筑风格,都让人感受到迎面扑来的那种追求创新的学术质朴感。 这就是湖南大学,一所具有实事求是和敢为人先传统的大学。“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在这里,不仅阐释了“山、院、人”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也透漏了“古、中、外”文化冲突的化解智慧。自宋理学兴起,书院逐渐成为“道南正脉”,千年来,书院传承和发展着儒家文化,至今仍弦歌不绝。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朱张会讲犹如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始了书院的渊源。正是“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搓道终同”的辩证思想和包容传统,在书院的历史上,后来不断涌现出王守仁、曾国藩等理学大师,也涌现出谭嗣同、毛泽东等经世之才。及至今日,湖南大学仍不断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这就是湖南大学,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所公交车穿行而过的大学,一所拥有千年历史的大学,一所需要静下心来品位的大学,一所来过再也不会忘记的大学。
2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岳麓山
uil 2013-8-30 17:23
南岳衡山,绵延千里,七十二峰,南靠五岭,北达洞庭,及至湘江,峰名岳麓,造化灵秀,坐西朝东,左揽凤凰,右抱天马,东临湘江,中有山谷,谷中空幽,花草缤纷,层林阴翳,山泉潺潺,四季不绝。 岳麓福地,古已知之,以一山之大,海纳儒释道,屈指至今,已有千年。初登岳麓,自自卑亭而始,仰望岳麓, “譬如登高,必自卑”,拂去浮躁,撇开俗世,沉心静气,犹如经历一种神圣的仪式。行不多远,即至岳麓书院,顺溪流而上,山谷中可见爱晚亭,后经清风峡,觅得钟声处,即见半山禅寺,寺旁有泉,曰白鹤拳,只是白鹤已去,泉水依旧长流。攀登而行,凌绝顶处,即为道家云麓宫。如此行走,好似在古人的智慧中洗涤了一番,又犹如醍醐灌顶,除却心中的乌云,让圣贤的阳光照了进来,使得人慎思慎行。如此,岳麓之行,莫非为心灵的朝圣之旅?! 隐藏
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文庙
热度 1 uil 2013-8-18 13:45
去文庙的路上,需穿岳麓书院而过,青砖黛瓦经简短的过渡后,即变为高高的红墙,建筑的风格也由江南的自然恬静调变为皇家的严肃庄严,书院建筑的乐章也由清雅迎来一个小高潮。 长沙是为数不多拥有两座文庙的城市之一,其中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说某年科考,湘江大水,阻绝了位于湘江西边的岳麓书院学子前往河东的文庙赶考,于是官府破例在岳麓书院旁又修建了一座文庙。不知此传说是人们美好的牵强附会之意还是确有此事,但是正是对于教育的重视,湖湘大地人才辈出,岳麓书院至今弦歌不绝,也赢得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赞誉。 文庙依山而建,背倚岳麓山,坐西朝东。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文庙并无前门,而有南北两侧门,因此去往文庙,须经侧门。侧门为古时所留下的石质牌楼,躲过古时风雨,也躲过日本飞机的轰炸,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抬头望去,门楣上书“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门楣内各书“圣域”和“贤关”。古时文庙门不常开,通常需是本地子弟高中时,大门方可开。记得幼时老师告诉我们,故乡少有人高中,古文庙大门从没未开过。听后始窃笑,然见师脸有惭愧色,方知此事为丢脸尔。此事记忆尤深,至今未曾忘记。如今文庙为一处景点,虽开门纳客,然游人不屑来此,相较于隔壁的书院,文庙院内显得尤为清静。只是我幼时的记忆,知文庙的过去,故每次来此,敬畏之情陡起,屏息静气,不敢肆意而为。 进入文庙,院内有古树数株,正对着的是大成门,门前立有两石狮子,由于岁月的久远,石狮子已破损不堪,然依旧矗立。拾阶而上,大成门匾下为一副对联,左联“圣如明月普天皆有春秋”,右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古今能称为大成者,唯有孔圣人,然懂道者,今有几人?能过此门,顶礼膜拜,实为殊荣。只是如今此等殊荣来得太过容易,如不仔细掂量,大多谈笑而过,豪言壮语,贻笑大方。 过大成门,正对即为大成殿,而两侧则为厢房。如今两侧厢房已经各辟为“历史馆”和“人才馆”,向游人展示书院历史和历史上的湖湘子弟。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至宋真宗召见山长周武,赐“岳麓书院”匾,岳麓书院逐渐确立自己理学“道南正脉”的地位,延续千年,见证了朱张会讲,培养了曾国藩和毛泽东等改变或影响中国历史的人才,难怪乎历史馆有一对联,书“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对文化的重视,使得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鉴于所培养出来的湖湘子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难怪有此豪言壮语。 文庙建筑的中心是围绕大成殿而展开,其为最高建筑,也位于该建筑群的制高点,俯视全局。殿内中央,即为唐吴道子所画孔子像,两侧分别为孟子、曾子、子思和子渊。看着怀着好奇心东张西望的游人,不知道面对这些故圣人时,对这些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号,还有多少人似曾相识。孔子像前的香炉里,不再是香火,而是再次跪拜祈求的人们抛下的人民币,很显然,在这个拜金的社会里,人民币被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可以表达他们对圣人的敬意,不论是出于内心潜意识的交换关系还是赤裸裸的贪欲,人们对于眼前这个人已经模糊的记忆着,历史变成传说,而传说已经成为神话,神话里的人物故事早已经物是人非,脱离了人的本性而变得模糊。看着旁边一位懵懵懂懂的孩子,认真的听着母亲的介绍,我静静的走出了大殿,迎面抛洒而来的阳光,恍然如同隔世。大成殿前的香炉,已经就没有香火,雨水冲刷,填进去的沙子了无杂物,倒也干净不少。 隐藏
21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桐荫别径
热度 1 uil 2013-8-15 15:39
桐荫别径,为岳麓书院几大景之一,因居于书院围墙之外,不为外人所知,又因其景致平淡,早已溶于山色民居之中,若非有人提醒,即使穿行其中,不觉在景中行,已然入画来。因此景地处偏僻,游人甚少,难得清静。平日劳累之余,多来此散步,舒缓胫骨,平复内心。 沿书院门前的路,行至书院旁,远远便可见红墙黛瓦,逶迤而上。近观是几处红枫,顺山势依偎而下,几株青桐,与之对峙,其间之地,夏日阴翳,落叶缤纷,谓之别经。拾阶而上,仰望处,便见飞檐黛瓦,居所匾书“松林斋”。往日此斋为饮食之地,有一雅名,“湖大印象”。每每游人来此,或慑于岳麓之大气磅礴,或感于岳麓之秀色可餐,然下山之时,饥肠辘辘,颓废不已,故游玩至此,大块朵颐,岂不快哉。然一日邀友人,来此共聚,时窗外天色已晚,天欲雨,斋中人落影只,几盘冷炙,艰难啃咬,兴趣如窗外的雨来的有些让人愕然,席间气氛冷至冰点,至此再没有来此就餐。前些日子散步,路过此地,忽见已改头换面,松林斋下,多一竖匾,“中国软实力研究所”,而“湖大印象”的招牌早已不见踪影。桐荫别径依旧,斋还是那个斋,只是填饱肚子功能变成研究精神的食粮。与我而言,以后散步更加难得清静些。 隐藏
1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风荷吹香
热度 1 uil 2013-8-15 15:38
车行过岳麓书院,书院的青色主调渐变为文庙的红色,于是误以为此处即为书院尽头,已然放下好奇,却不料路右拐处,顺着文庙的红墙跟,池塘、亭、古树跃入眼来,如同调色板上的色彩,被上苍不小心打翻,洒了一地。此时荷花正红,风吹过团团的荷叶,带来一种儿时记忆中的清香。池塘边的槐树落下凋零的花儿,朵朵漂浮在池塘上,一株带着岁月沧桑的古老枫树,斜着映于池塘上,一亭恰到好处的依于树下,曰“吹香亭”。此景称为“风荷吹香”,春时槐树滴翠,夏时荷花吹香,秋时层林尽染,冬时池塘残荷。人生莫不如此,色彩缤纷,得之偶然,失之必然,世间之事,莫不如此,坦然面之。风荷吹香,虽不属岳麓书院几大景之一,然景致细巧,藏之一隅,偶然之得,多有一份意外之喜。 隐藏
13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沙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张家界武陵源
热度 3 terahertz 2013-8-2 21:25
2013年7月29-8月2日,到长沙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张家界武陵源旅游。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51 次阅读|5 个评论
湖南行之长沙、韶山
热度 8 秋天的布鲁斯 2013-1-23 18:22
湖南行之长沙、韶山
去年11月初,去湖南旅行,长沙-韶山-凤凰-张家界,纯旅行。因答应了一个朋友,上传几张照片。 这次是第三次参观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让人震撼! 过门石 据说这里是“实事求是”的源头 依然没有照下讲坛的好照片,就上一张藏书楼吧 爱晚亭和下面的小湖 橘子洲头 韶山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一路上,听着韶山人迎接主席铜像的场面,不止我一个人被感动了。 纪念广场上的铜像 12.26米宽的路 两旁纪念六位牺牲了的亲人的大石头之一 中国石 故居 当年学习游泳的池塘
个人分类: 旅行见闻|60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破碎古长沙之二——故园残梦(视频)
adamliu800 2012-5-23 13:30
随着南宋古城墙被发现,我们便查长沙古建筑,无奈地发现,这位高龄的长者是那样的形单影只。经历了文夕大火、文革劫难以及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城市扩建,数千年的古建精华损失殆尽。所幸的是,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岳麓山脚下,留存着一个千年庭院,她便是岳麓书院。她的存在实属奇迹,几经损毁,几度恢复,延续着“道南正脉”,酝酿着湖湘精神。以下是她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宋元 开宝九年 976 年 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孙迈有记(无考) 咸平二年 999 年 潭州太守李允则创建,王禹偁作记 咸平四年 1001 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山长周式请于太守刘师道扩建书院,谭绮记(无考)。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岳麓书院匾额,对衣鞍马,内府书,于是书院之称闻名天下 绍圣四年 1097 地方当局欲改岳麓书院为鼓铸厂,湘阴县尉朱骆抗言不可毁 北宋末年 创立“潭州三学” 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毁于战火,“什一仅存” 乾道元年 1165 湖南安抚使刘珙命州学教授邵颖重建,次年延请张栻主教事 乾道三年 1167 九月朱熹自闽来访张栻,留止 2 月,讲学院中,与张栻论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十一月同游南岳 乾道五年 1169 张栻知严州,彪居正任书院山长 乾道七年 1171 张栻还长沙,主岳麓、城南两书院 淳熙十五年 1188 湖南安抚使潘畴修葺书院,陈傅良来院讲学,并作记,山长顾杞,堂长吴猎 绍熙五年 1194 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牒委教授兴学岳麓,并在书院讲学,更建书院,聘黎贵臣为讲书执事 淳佑十年 1246 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 淳佑十年 1250 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新为讲书。 元代 至元十三年 1276 元将阿里海牙焚毁书院,诸生抗元,乘城共守,死者无数 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学政刘必大重建,朱渤作记(无考) 延佑十年 1314 别驾刘安仁,主簿潘必大重修书院,聘朱某,张厚相继主院,吴澄作《岳麓书院记》、《百泉轩记》 至正末年明洪武元年 1368 毁于兵火 明代 成化五年 1469 知府钱澍重建礼殿及麓山寺碑亭 弘治七年 1494 通制陈钢重建书院 弘治九年 1496 知府王 ,杨茂元续建,李东阳作记,善化教谕叶性为山长 正德二年 1507 王阳明谪贵州龙场,道经湖南,讲学岳麓 正德三年 1508 陈论任山长,创射圃 正德四年 1509 守道吴世忠拆毁道林寺,扩建书院 正德九年 1514 陈论首编《岳麓书院志》 嘉靖六年 1527 知府王秉良,孙存相继扩建 嘉靖九年 1530 世宗颁御制“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嘉靖十八年 1539 知府季本重建,并将学岳麓 嘉靖四十四年 1565 推官翟台重建 万历十年 1582 张元忭讲学,李天植重建 万历十八年 1590 知府吴道行重建 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县尹唐源等重建,邹元标记 天启元年 1621 邹元标讲学岳麓 崇祯六年 1633 吴道行任山长,编《岳麓志》 崇祯十一年 1638 王夫之读书岳麓,与旷鹏陛等创立”行社“ 崇祯十五年 1642 高世泰讲学岳麓,并助修岳麓 崇祯十六年 1643 书院毁于兵火,翌年吴道行绝食,卒于岳麓山 清代 顺治九年 1652 刊立卧碑、聘刘自运为山长 康熙七年 1668 巡抚周召南重建书院并作记 康熙十三年 1674 书院毁于吴三桂兵变 康熙廿三年 1684 巡抚丁思孔重修并作记,敦金门任山长 康熙廿六年 1687 康熙皇帝赐“学达性天”额及御书《十三经》等,赵宁修《新修岳麓书院志》,李中素任山长 康熙卅九年 1700 按察使常保扬重修并作记 康熙五十六 1717 李文照任山长 雍正十一年 1733 立为省城书院,清庭赐银一千两,李文柱任山长 乾隆二年 1737 赐银一千两修书院 乾隆九年 1744 乾隆皇帝赐御书“道南正脉”额 乾隆十年 1745 巡抚杨锡绂作《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十三年 1748 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廿一 1756 巡抚陈宏谋大修斋舍 乾隆廿二 1757 山长欧阳正焕书“整齐严肃”为院训 乾隆四十四 1779 巡抚李湖重修 乾隆四十七 1782 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修建筑多处 嘉庆廿三年 1818 欧阳厚均任院长,捐资修书院,弟子著录者三千余人 道光十三年 1833 巡抚吴荣江创“湘水校经堂”于书院内 道光廿六年 1846 丁善庆任院长,重修书院 咸丰二年 1852 太平军过长沙,书院毁半,丁善庆率诸生捐修 同治六年 1867 丁善庆主修《岳麓续志》 同治七年 1868 巡抚刘崐大修书院 同治十二年 1873 山长周玉麒刊《岳麓续志补编》 光绪元年 1875 学政朱逌然将湘水校经堂改名为校经书院 光绪十六年 1890 湘水校经迁湘春门外,改名校经书院 光绪廿三年 1897 院长王先谦改章,设译学、算学等科,并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光绪廿七年 1901 清廷改学制,将各地书院院改为大、中、小学堂 光绪廿九年 1903 年 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注:以上大事年表资料来自 维基百科 ) 千年庭院留存至今,万幸万幸,但位于河东闹市的众多古园则无一留存,无论是曾国藩祠堂花园——浩园,还是左宗棠祠堂后花园都只能从西方人出版的影集中找寻踪影了。看到园中那精美的拱桥与戏台翘起的飞檐,不禁想起了刘敦桢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苏州园林之倩影。精致而和谐,遵循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因地制宜,勾画出诗一般的图景。 建筑学当属人文学科,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美妙的建筑式样与外观修饰,而且蕴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古建筑之所以承载了深刻的文化使命,是因为其结构形式所反映的深入骨髓的人文精神与哲学魅力是我们古老文明传承千年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力量之所在。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5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命”和“改革”是一回事吗?
热度 5 rbhuang5907 2012-3-10 09:43
2012年03月10日 星期六,读到一篇精选博文,科学网主编把它放在显要位置,题目是“湖大中南奏新歌 评岳麓山下的高等教育革命”。 内容如下: 岳麓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所在地,代表了湖湘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受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感召,岳麓山下的两所“985”工程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先后掀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 革命 ,其影响力有超越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之势。 先是湖南大学的新校长赵跃宇教授宣布任内不申请新科研课题,不招收新研究生,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 赵跃宇教授专心做职业校长,将在人事制度改革、机构调整、本科生教育质量改革上推出重大措施。湖南大学将迎来面貌一新的变化。 紧随其后的是中南大学新校长张尧学院士,在参考欧美大学制度和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高等教育 改革 方案。这套方案让管理人员不再热衷于当官,而是提供优质服务;让年青教师安心搞科研,修炼内功,做一流科研成果;让教授副教授成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力,使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让实验室24小时开放,本科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岳麓山走出去的曾国藩和毛泽东,在中国危急之时果断出击,改写了中国历史。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优秀生源不断流失的危机,老百姓对高等教育质量极不满意。岳麓山下的两位大学校长不约而同举起教育革命大旗,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反映了湖湘文化的强大生命和活力。两位校长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肩负着老百姓的殷切希望;他们在以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作为中南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支持他们,祝福他们,更期待 革命 取得成功。 楼主加以评论: 中国人的概念模糊毛病到处可见,“革命”和“改革”是一回事吗?缺乏普通逻辑学知识的缘故,而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里,除了少数专业由于功利的原因,学习普通逻辑学,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学,甚至到博士,都没有修过或自学过普通逻辑学。不知道教育主管当局是无知还是故意,不在学校里开设普通逻辑学课。从岳麓山下走出来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逻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我们每一个都要学一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主管当局就不好好听听伟人的话呢? 谁能区分“楼”和“阁”?
231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岳麓书院对联表心迹
热度 1 liujiping 2012-1-20 00:25
岳麓书院对联表心迹:“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515-1.shtm
个人分类: 随想|2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千年学府”是“景点”,“百年名校”成“闹场”
热度 3 SoSoliton 2011-12-13 12:30
【非议湖大】 “湖大”是个“大闹市” ▲ 廖进中 大学是干什么的?当然是做 “ 学问 ” :既“学”又“问”,亦“学”亦“问”,“学”中“问”,“问”中“学”。人们常说,“大学者,非大楼,乃大师也”。但在我看来,即使有了“大师”与“大楼”,若不能将二者科学地放一个“安静、安全”的校园里,师生们不能“安逸、安心”地在那里“学”与“问”,那“大学”也仍然是办不好的。古人不是早有言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嘛! 我一直在追问:倘若当年 陈景润 在 醉心思考“哥德巴赫猜想”时,如果撞到的不是一颗大树,而是或者担心的是索人性命的交通车,他能成功地摘取“ 1 + 2 ”那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再远一点, 500 年前的 牛顿 ,当他在心静如水地叩问“苹果为什么落地”时,如果不时地有五花八门的叫卖声向他漂来,焉能有物理学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更远一点, 哥白尼 假如要忙于生计,工于名利,他能悠闲地躺在草坪上遥望星空,提出“太阳是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种当时看来是神经病人才去想的问题,能有天文学上的伟大革命? 湖南大学依山傍水,“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岳麓山区,让它拥有着全国大学中最美丽的校园,曾是一个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问的“千年学府”,但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现在的湖大校园已经今非昔比,已经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 “大闹市” ;货真价实的 “停车场” ; “有‘步行街’热闹,无‘步行街’安全” 的十里长街。 在这里,长沙的城市干道 --- 麓山南路、阜埠河路穿越校区中心,公交车呼啸而过;在这里,岳麓公园与湖大校园融为一体,嬉笑打闹的国内外游客,经南大门鱼贯而入、蜂拥而出;在这里,“农民”与外来人员杂居在学生宿舍这“园”那“寓”间,混迹于教师住宅的这“村”那“斋”中;在这里,道路两傍的商铺林立,游客攘攘,泰国榴莲、“长沙臭豆腐”臭,“帅哥烧饼”、爆米花香;尤有甚者,在这里,不时的还有躺在树下、跪在地上的乞丐,伸出那黑熏熏的双手对您作揖、向您哀求……在这里,由于不堪闹市的重负,校园生态日逐恶化,原本鱼翔浅底、蛙声连连的池塘变成了污水沟,余臭绕鼻,三日不绝! 漫步在湖大的校园里,我曾多次碰到过外人的求助:“请问师傅,借问老板,湖南大学怎么走?”俺在心里总嘀咕:这不就是“湖南大学”吗?还“师傅”呢,“老板”呢,就是不叫我“老师”!每次走出家门去上课、去开会、去散步,家人们总是叮嘱一遍又一遍:“远离马路,小心车辆,注意安全”!我也的的确确遭受过生命的威胁:就在上两个月,一根赤露在急驰废品收购车车身外的粗铁丝,把我新穿上身的条纹衬衣齐刷刷地从左胸脯处撕裂! 那么,曾经令人羡慕、让人向往的湖大校园,为什么会演变成了如今这么样的一个“大闹市”?细细想来,我觉得,下面所列的三点可能是最需要关注,最值得想办法去解决的: 其一是, “岳麓书院定位不清” 。岳麓书院旧址恢复几十年了,但其定位到底是什么?是续唱弦歌的“千年学府”,还是供人游览的“名胜古迹”?是承传学脉的“学术殿堂”,还是经营旅游的“经济实体”?是“‘商’‘学’不分”,还是“‘商’‘学’分离”?因为定位不清,所以 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 在外人的心目中,它就是岳麓山公园的一个附属单位 !倘若不信,现在就可以去实地看看,它是不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正是由于岳麓书院游人如织的原因,它就打破了“兴修岳麓山北大门,改变经由湖大校区、通过南大门进出岳麓山的旅游路线”的初衷,拉升了岳麓山游客的数量,进而大大加剧了湖大校园内的人流、车流的密度和流量。 其实,不光岳麓书院,湖大子弟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也同样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既然是“子弟”,为什么还要向社会开放?既然校园已很拥挤,干嘛还要向校外招生?每天早晨的上学与下午的放学时间,我请诸位去子校门口看一看,看看那些鸣着喇叭、开着专车接送孩子的慈父祥母们!看看那些任劳任怨肩扛书包、和颜悦色手牵孙辈的爷爷娭毑们! 其二是, “公交车站拆迁有误” 。湖南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自有城市公交车以来,就在校园内的东方红广场和主要路口设有停靠点,公交车成了全校师生的生活必需。但在几年前发生几次交通事故后,学校就采取强硬措施,主动向上要求 , 缩减了公交车在主校区的来往班次,拆迁了主校区内的几个停靠站点。但几年的实践下来,我要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 泼洗澡水,连孩子也泼掉了 ”的错误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我这里的理由又有四点: 首先 ,减车、拆站,并没有得到安全。道理很简单:“站”少,就少“停”,少“停”,车速就“快”,“安全”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并已得到事实的证明。 其次 ,由于设站远离校区中心区和重要路口,增添了教职工们“进出城”、学生们“上下课”、外来客“来往游”的不便和困难,增加了人群的疏散难度,减慢了人群的离散速度。 第三 ,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现在的“过路车站”与当年的“终点车站”的本质区别,车到终点站是需要转弯掉头的,对人们的安全威胁大,如果过路车站也要拆,那城市里岂不就不能要公交车了? 最后 ,是浪费了公共资源,因为减车、拆站,不便于人们乘公交车出行,就为“摩的”、“的士”、“私家车”进校区提供了需求空间,致使校园道路更加堵塞,校园秩序更加杂乱,人身安全更无保障。 其三是, “发展战略举棋不定” 。当年高校合并潮时,我曾疾呼过:“大学不是跨国公司”,大学不是越大越好,越散越好,但人家校园虽“散”,还是保留着合并前的老校园,或者建立了新校区, 而我们呢?“新校区”没建立,而老校园却“碎片化”了 。以这几年新修的学生宿舍为例,“德智园”、“天马公寓”的选址就很值得反思!它们离教学、科研区太远,每当上下课,尤其是上午上课,看学生们那奔赴教室、回寝室的情形,把它比喻成倾巢出动的蚂蚁,一点也不为过。问题更在于,学生们要穿越的,是熙熙攘攘的各类人流,呼啸而过的各种车流,整天的小心翼翼、行色匆匆,哪有一点“学问人”的样子? 真弄不明白, 到底想把湖南大学校园的边界划到哪里? 为了有一个安静的校园,据说学校原本是想淡化麓山南路的市区功能,逐步使校外车辆全部改走潇湘大道,而不知为什么又要把老宿舍闲置或出租,把新公寓放到现在这个位置, 从而既延长了麓山南路与湖大的联系,又把阜埠河路这条比麓山南路更繁忙的道路也框进湖大校区了 ?这无论从一般的经济学,还是从教育学,或者从学校《两型社会研究院》所崇尚的理念分析,都是说不过去的。 有人说,这也许是学校发展的大谋略,也许以后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湖南大学是要把整个或半个岳麓山片区全划归为湖大校区,但我想,我们这样做,这么想,难道不是在阳奉阴违那高高悬挂在“复临舍”教学楼上的那幅以 “ 此时、此地、此身 ” 教书育人的大横幅吗? 说到这里,顺便牵出一个网友对我的疑问:您一个经济学教授,干嘛不去研究“经济”,探讨“教育”?为什么有兴趣来撰写这些无任何绩效考核意义的博文,对自己的学校“横挑鼻子竖挑眼”,调侃“湖大没文化”?我的简单回答是:“‘博文’里难道没有‘经济’,没有‘教育’,没有‘学术’?至于为什么要‘非议湖大’?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是早有“君子之教”: ‘爱之愈深,痛之愈切’ ? 还有那: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 2011 年 12 月 12 日于岳麓山下/作者是湖南大学经济学教授) PS: 昨天,被誉为“敢讲真话、直话,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病”的湖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廖进中先生又通过“妹儿”给我发来一颗“炮弹”:“湖大”是个“大闹市”。见过很多放“炮”的,但没见过像廖教授这么勇敢的放“炮”的。曾经见过廖教授在庄严的教代会上向体制“开炮”、在严肃的校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跟校长“叫板”。在我看来,“炮弹”如果不是向着“要害目标”放,而是避开“要害目标”对着人民群众或在空旷的地带(如网络)放,本质上属于“发泄”,只能抒解自己的郁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很难获得大众的支持。我个人从心底敬佩廖教授,他敢于向“要害目标”开炮,同时又从不为自己或自己的小集体哼声。 廖教授的新作《“湖大”是个“大闹市”》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在湖南大学已工作十个年头,我热爱湖大,但与广大师生员工一样,对湖大的喧嚣和交通痛心疾首。好几次过马路,我差点毙了命,为此时常给自己算上一命:本人将死于湖大交通事故。在中国,有街道或马路贯穿校园的高校不在少数,但我没见过有湖大这么混乱和危险的。各位可在学生上下课的高峰时段(早上 8 点和 10 点左右)到校园各斑马线旁看一看,拥挤的车队丝毫也不会避让成群结队已经站在斑马线上要去赶课的学生,人群中有穿梭的车流,车流中有焦急的人群。此情此景,仰天长叹:咱中国哪怕再建一万所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现象已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非要出了人命才能引起重视?如果真是这样,我愿奉献小命! 两年前,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南大学,赞誉“湖南大学是一座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他老人家可能没有想到,“千年学府”原来是“景点”,“百年名校”已经成“闹场”。“非宁静无以致远”,湖南大学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千年学府,百年名校”,先宁静再说。 经廖进中教授的授权,将他的大作转载于我的个人博客,声援廖教授,向廖教授致敬!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219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年10月,长沙之行
热度 5 wangfutao 2011-12-13 12:12
2011年10月,长沙之行
2011年10 月底赴湖南长沙与韶山三日,探访了岳麓书院、橘子洲、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韶山毛泽东故居、滴水洞等地。短短三日,走马观花,略有所感,是以为记。 岳麓书院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位列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往往被书生视为圣地。这里自是我辈知道分子必到之处,到达星城后我们首站便奔赴这里。大门前,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肃然起敬。迈大门,伫二门,题“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其学缘弘旨了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理学宗师张栻与朱熹在此会讲,对儒家思想做了影响深远的重新阐释,这几间山房才成为一处文化圣地。继续前行就是位于书院中心的讲堂,讲堂大厅中央悬挂康熙皇帝御赐 “学达性天”与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两块鎏金木匾。联想到书院大门上悬挂的“岳麓书院”匾额据说也是帝王(宋真宗)所题写,心中的肃然之情立刻减半,这里其实是古时帝王的意识形态控制装置,类似于今天的“党校”。对中国文人而言,这里是心灵家园的物化形式,但原本并没有那么崇高,所谓的崇高之中其实夹杂了不少对权力的献媚。进门时我曾向同行的朋友玩笑地提出一个疑问:规模这么大的书院,建设经费从何而来?靠捐助还是办班卖文凭?这个问题此时也就有了答案。经费对于皇家书院不是一个问题。与权力勾搭的学问容易做大,古来如此。 朱熹与张栻以“理”为核心范畴所构建的思想系统对中国学人有着深远影响,对我也不例外。他提出的“格物致知”主张被题写成匾挂在我家客厅。对于获得“理”的途径,朱熹认为在于“格物”以知先后行,阳明先生主张在于“知行合一”,张栻提出“知行并发”,王夫之则认同“行先知后”。朱熹以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隐喻解释了李侗提出的“理一分殊”问题,而张栻则将这个问题改造为道德命题。自此,一个很符合统治者口味的逻辑便形成,即忠孝廉节的“王道”正是映千江的明月,彰显着“天理”。程朱理学因此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四大书院讲得都是程朱理学,岳麓书院作为朱熹讲学立说之处更是得到统治者的力捧。就个人偏好而论,我更喜欢陆王心学。 退出讲堂,方才发现讲堂檐前悬挂一匾,书“实事求是”,据说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由理学宗师提出的由“实事”中求“是”的主张却是由工专学校校长题写,这样的匾原来只在中央党校门前见过,这里能见到到是让我感到有些意外。这让我想到自然规律与社群的法则虽有天渊之别,但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向前走便是御书阁,盘桓数刻后开始沿原路退出书院。至“赫曦台”,见左右内壁上书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均为一笔而成,颇有气势。出了书院,原本的精神朝圣竟然产生了“祛魅”的结果,实在意外。 与张文方教授在岳麓书院入口合影留念。张老爷子很是健谈,舌灿莲花。一不小心,有美女闪入镜头。 午饭后我们奔赴橘子洲,“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年毛泽东当年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橘子洲头,花艳木翠,真好景致。青年毛泽东曾不名一文,到处借钱;在中央苏区与长征期间曾受排挤。不知主席当年可曾想到此后的好光景。由此可见,对于平凡人,信念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能写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气势恢宏诗句的人绝非凡类。橘子洲立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青年毛泽东塑像,面朝东南,栩栩如生,目光如炬。一个豪华楼盘与主席塑像隔江正对,它似乎在以其存在向主席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汇报今天的宏观经济工作。真希望这个楼盘是公务员小区,在主席关注下成长的干部防腐拒变能力一定会很强。在长沙夜宿一晚后,我们第二天早起奔赴临近长沙的宁乡县花明楼镇,探访刘少奇故居。 经过大约两小时车程,我们来到花明楼镇。我们在少奇同志故居体会到“二把手”与“一把手”在政治待遇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毛主席故居设有士兵站岗岗哨,但少奇故居没有。通过故居的文物介绍展板,我们感到在少奇同志有生之年,家人并没有因其受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在当年可能还是比较罕见的。五十年代在与高岗的权力斗争中以弱胜强,这表明刘主席是深谙权力逻辑的。此后少奇主席积极神化毛主席,对造神运动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而个人崇拜的盛行最终竟然使得刘少奇主席在异乡被迫害致死,这实在令人唏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明一世,末了却落得作茧自缚。在少奇故居中华总工会立有一尊刘主席铜像,朋友问此塑像为何由中华总工会立?不得其解。猜想可能是因为当年“工贼”的帽子曾给少奇同志戴过,中华总工会立像可能有平反与盖棺定论的意思吧。离开少奇同志故居,我们奔赴韶山。花明楼镇与韶山的空间距离并不远,但山路难行,直至临近韶山上了“官道”才明显好走许多,到达韶山时已是天黑。 第二天我们赶早赴毛泽东故居。感觉非常亲切,故居的建筑格局与童年时我在老家的生活记忆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套用毛新宇的一句话:我酷爱韶山,可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主席父母的墓穴就在故居旁的山上,有石梯。伟人的父母应该也是值得凭吊的,我们于是拾级而上。走了许久也没有找到,只好向老乡打听,老乡向两厢闪开,告诉我们驻足之处已是。当我们迈上墓前数级石阶准备凭吊时,两位老乡在旁边念了一些祭词,大致内容是主席父母保佑我们升官的意思。虽是主席的父母,但并非天下人的父母,何以保佑素未平生的我以福禄?而且,来此凭吊,我本无功利之心,何以以为我有此求官之意?我当时对这样的祭词提出反对,老乡随即将内容改为发财。心情已是全无,草草收场,老乡向我索要香火钱,此时方知自己上了他们的“旅游服务产业生产线”。付五元,嫌少。钱置之,不理乃去。故居商业氛围较重,主席重新被神话,被赋予“权”、“贵”的图腾意涵,感觉主席的老乡正在毁灭性消费主席。主席故居旁建有毛泽东广场,立主席塑像一尊,神话故事颇多。广场有专门提供花篮供游人敬献,警察组成的仪仗队配一个花篮,标价 2000 元。见主席像前的花篮条幅落款多为铁路、电力等国有企业。 从主席故居出来,我们赶赴滴水洞,这里是人工掏挖出的一处行宫。据说毛主席当年见到此处景色甚佳,向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开口,“在这个山沟里修几间茅房子,老了来住一住。”周书记讲政治,几间茅房子给整出这么大规模。看到曾被蒋介石刨祖坟而挖过的主席祖父墓碑,想到主席后人枝叶不旺,深感主席为民族所做出的巨大个人牺牲。请了一位导游介绍,导游讲解很是熟练,对滴水洞的各处景致一一做了详细介绍。其介绍着力论证的核心命题是:主席是非凡的伟大,或许具有神性。导游提及韶华女士曾向中央提出三个请求,一是为了毛家开枝散叶多给毛新宇一个生育指标;二是为继承先祖光荣为毛新宇授将军军衔;三是为红色江山代代传而让新科毛将军入中南海参与主持政事。目前除最后一个请求外,前两个要求均已得到满足。我感觉除了第一个请求外,后两个要求都很过分。假如这是真的,说明主席后人家天下的帝王思想很重,信奉“血统论”。滴水洞自然景色很美,有一处山泉从山顶流下,在滴水洞有一个龙头取水处。此水据说得主席祖先灵气,服下可飞黄腾达。想着别人的祖宗保佑自己,心里感觉怪怪的,但不惨假的天然矿泉水到是很难得,喝了几口,滴水山泉有点甜,于是灌了一矿泉水瓶带回给家人尝尝。前往滴水洞的路两旁有许多名人题词石刻,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拍马屁型,事实记录型,与时俱进重新诠释主席型。一路读来,颇有意思。比较之下,觉得胡绳的题刻写得最好,于是在此留影纪念。 中午午餐品尝了正宗的毛氏红烧肉,味道好极了,确实与以往吃过的红烧肉味道不同。午餐后结束旅程,其乐融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现在提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而“红色旅游”是个偏正词,“红色”是“旅游”的定语。客观而论,如果实务操作水平不高,“旅游”所解构的是“红色”。不过,这些就不是做为知道分子的我需要操心的事了。 千年庭 院 .pdf 毛泽东诗词集 .pdf 刘少奇传(迪特默) .pdf 高岗、刘少奇留下的困惑 .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岳麓书院精神之传承 评湖南大学校长的惊人之举
热度 8 chrujun 2011-11-30 20:23
湖南大学因拥有岳麓书院而自豪,这座千年学府培养的治国安邦之才足以笑傲中国大学。 敢为天下先是这里盛产人才的关键,从千年学府走出的杰出人才,无一不是敢为天下先的成功实践者。 湖南大学新科校长赵跃宇传承千年学府之魂,公开宣布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和不新带研究生,赢得一片喝彩。 赵校长舍弃做大项目的种种名利收获,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上,非常难能可贵。 也只有在千年学府这片土地上,才能够涌现敢为天下先的大学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人才有衰微之势,引起了大家的担忧。 我相信这是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现象。进入21世纪后,湖南在文化、科技和经济上逐步加大了发展步伐,涌现了中国首富和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湖南大学校长弃科研抓教育之举,将为千年学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将为湖南培养新的杰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 真心祝愿“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成为中国的不朽定律,同时祝赵校长好运!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77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千年书院今犹在,只是人已非
热度 25 gfcao 2011-11-12 23:04
千年书院今犹在,只是人已非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说法似乎有几种版本,但任何一个版本都包括湖南的岳麓书院。这个千年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下,始建于公元 976 年,系北宋时期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立而成。它是中国古代最高层次的“私立”学校,历史上培养过众多闻名遐迩的大师级人物,曾国藩、左中堂等人便出自该院。 徜徉于千年书院,看着那书卷气四溢的建筑,顿觉自己学识的浅薄。房子还是那房子,虽历经修缮于古色古香中透着一股现代味,但房子的真正主人早已作古,雕梁画栋除了供游人参观瞻仰,大概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了。 看来私立学校的成功不是洋人的专利,在今天的中国,私立学校还能再创辉煌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那透过树梢的一缕阳光揭示着春的希望还是秋的收获? (13) (14) (15) (16) (17) (18) 与书院毗连的爱晚亭 (19)
个人分类: 游记|6050 次阅读|59 个评论
让美国学生在湖南看什么?
热度 4 chrujun 2011-10-28 13:18
一群来自美国各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到湖南游学。首先带他们到处参观一下。我注意到日程表上排了3个地方。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院和韶山。 湖南省博物馆主要收藏了长沙马王堆2000多年前古墓出土的文物。2000多年前长沙国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古墓的保鲜功能而全部展示出来。 让人不得不佩服湖湘文明之源远流长、令人叹为观止。 岳麓书院算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因涌现了大量治国人才而独步中国。曾国藩为清政府力挽狂澜。毛泽东扭转了中国历史。在这里,人们可以见证“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韶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出生地。任何时候这里都是人山人海,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游客天天排起长龙。 在这里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忠诚和感激。 “中国的历史美国没得比,湖南出了很多大人物,有毛泽东。” 这是美国学生参观湖南后留下的印象。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3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秋夜静坐爱晚亭旁所思
热度 1 shuilinxi 2011-9-9 08:42
要使一个人保持思考力和智慧的有效办法是有时候适当独处一段时间,昨晚一个人散步到了爱晚亭,静静地坐在爱晚亭旁,理一下思绪。秋叶中的爱晚亭,美丽而安静,山风伴着流水拂面而过。 一个人的时候,考虑的问题会更深远。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毛泽东,在爱晚亭读书,想起那些岳麓书院的伟大人物,年轻时都是在爱晚亭旁积蓄力量培养智慧。 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辈在年轻时候究竟在干什么? 这些伟人在为国为民立下大志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又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己当年来湖大的目的是什么? 当年毛泽东所面临的局面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外强权掠夺,那个时代的人一般有几种生活方式,要不顺应时代,夹缝中求生存,要不逆来顺受(一般老百姓),要不就立志救国。毛泽东就是一位立志救国,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人。 我们国家当今的现状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方式的转变问题,因为按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难以为继。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面对资源匮乏,原材料和能源成本节节高升,最重要是科技力量严重不足,未出现本质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生产力;而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短视明显,物欲横流,唯利是图,人文精神匮乏。人文科技力量的薄弱相互影响。而这一切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的大量耗损,人民生活压力大,人和社会缺乏内在的精神和动力。 觉得自己个人能力有限,只希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多年后再到爱晚亭的时候能无愧于心。 学习了一篇毛泽东年轻时代的文章,感受那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力量。 《心之力》撰写时间大约是1917年,当时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 《心之力》原文: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里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里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古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今人却败于自我心力沉沦、散弱。 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即国力不济。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此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忘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 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惩治卖国、汉奸、洋买办之洋奴愚众,明戒不义浮财无善终。 主张洋务可借鉴“师夷之长以制夷”之道,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列设抗御蛮夷强盗杀戮预防之策,张扬神州民众自强军国心力,富民强邦。以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古圣传承之奸计,履行世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 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之力也。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国三纲所在必去,愚民愚治尽除,方有优塑民众之希冀。 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青年,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 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肩上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沉迷于自我,不知危机之四伏!故西方强盗公然侵杀、奴役。 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管制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之期不远矣。 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 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前生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爱民之改良。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不可不察。 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其强大如大风之发于长合,如好色者朱之性欲发动而寻其情人,决无有能阻回之者,亦决不可有阻者。尚阻回之,则势力消失矣。吾尝观大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五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研奇巧精技铸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富裕之千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个人分类: 人文|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庸了谁的中庸
shuilinxi 2011-3-20 15:16
上次团队开会,团队的一位研究生除了讲中和,还讲了另外一个词中庸。 什么是中庸?朱熹当年到岳麓书院与张轼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seminar之后,在岳麓书院留下了“道中庸”三个大字。该字碑现在还保存在岳麓书院。 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我最初的理解就是过犹不及,比如上课时还把适筋梁比喻为中庸之道。最近我在想那跟马克思说的有什么区别呢?因为儒家思想毕竟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且读易经以后发现如果中庸之道讲的就是过犹不及,那就没什么太多意义,因为易经讲得已经很深了,而且包含了各种变化。 比如有的人讲中庸就是不持两端而持中,但是随便举一个例子又觉得有问题,比如像紫鹏说的大家都站在船的一边,这时你上船,如果再去船的那边,船不是要翻了吗,这是你的最好选择就是站在船的另一端。这跟前面讲的不又矛盾了吗? 昨天晚上跟子键聊起,好像找到了一点感觉。 今天早起,忽然觉得豁然开朗。 因为我早上记起了一件事,有一年上课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大家写土木和哲学的关系。有一位同学写了一段文字,告诉我,老师,你错了,中庸之道不是你讲的,它是一种境界。当时自持读了很多书,还不以为然,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中庸之道不是属于器,而是属于道的层次的一种境界,他不是一种策略。 那中庸之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依据在中和一文中的解释,“中”是指人的情感还未发生的时候心中的宁静状态,就是渤文经常说的静心的状态。其实中国文化不管是老子庄子还是孔子对静心都十分推崇。这种静不是普通的静,是一种有内在张力的静。 那什么是庸呢?金庸的名字就是取的这个字。 学了易经的人一般喜欢用一种自然现象来解释一些抽象的东西。解释中庸我选择的是“旭日东升”这幅场景。 旭日东升之前,天地无比宁静,这就是中。当朝阳初升之时,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这就是庸。朝阳有一种强大的实力,但是不表现得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就不是庸了,锋芒毕露往往也意味着实力的限制,而且容易被对手看出破绽。对于庸的人,你只能刚觉到一种柔和的光芒,感觉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不知道这种力量有多强大。
个人分类: 人文|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虎读研
热度 1 shuilinxi 2011-2-15 00:52
老虎读大学因为刻苦努力,遂成百兽之王,于是顺利读研。 读研的时候找了兔子做导师,选兔子的原因是因为兔子的口碑比较好,大家都说他以慈悲为怀,从不杀生。 其实兔子本身就爱吃草而已。 兔子告诉老虎很多江湖经验,比如你看那只兔子,就是因为每天吃草,跳得好高,现在已经跳得半米来高了。 老虎听其言,兔子告诉老虎,清华大学有个地方刻着行胜于言,老虎遂以行动表示自己的执行力,于是每天吃草。 终有一天,老虎病倒了,到医院一查,营养不良。 老虎奄奄一息,兔子到医院来看他,旁边的狮子说,你导师人真好,还来看你。 老虎跟兔子说的头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知道颜回怎么死的了? 导师说:你还蛮关心历史牛人的吗。 打了几天葡萄糖后,老虎来到岳麓书院,看到上面写了四个字“学达性天”,说了一句“他妈的。” 第二天,老虎改吃肉,毕业的时候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三好学生,还拿到了哈佛的offer。 老虎的师弟小羊问老虎,你有什么成功感言啊,老虎说吃肉。 第二年,小羊退学,原因不详。 听说兔子要评教授了,还在吃草,说吃草跳得高。
个人分类: 寓言|2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求真理的人才是科学的主人
shuilinxi 2011-1-30 14:21
今天读到白居易的一首诗: 《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 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踏花行独惜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 36位云居山山里人当年陪白居易游云居山,白居易写诗一首,赠与36人。 主人们对满目春光美景无动于衷,客人却倍加怜惜。 白居易于是感叹:山水胜地,本来就没有一定的主人,名山只属于爱它欣赏它的人们。 现实之外,关键在于实质啊! 有的人家藏万卷,却不去看;有的人一无所有,却天天泡图书馆。究竟谁是那些图书的主人呢? 有的人就在岳麓山下,却从不爬山;有的人很远来爬岳麓山。究竟谁是岳麓山的主人呢? 有的人住在岳麓书院旁,却从不读岳麓书院的文化;有的人从未见过岳麓书院,却一直在读岳麓书院的书,究竟谁是岳麓书院的主人呢? 有的人在读大学,。。。。;有的人没读大学,。。。。;究竟谁才是大学的主人? 究竟谁是生活的主人?究竟谁又是真理的主人? 坐拥真理的不是科学的主人,追求真理的人才是科学的主人。
个人分类: 人文|23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读书
shuilinxi 2011-1-16 23:34
最近目红耳赤,明显呈火气上升之状。估计是心态出了问题,所以想解决之道是研究岳麓书院的读书之法。 研究岳麓书院的读书之法,自然要研究朱熹的读书之道了。 朱熹对读书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读书如炼丹,初时烈火锻炼,然后渐渐慢火养,又如煮物,初时烈火煮了,却须慢火养。读书初勤敏著力,仔细穷究,后来却须缓缓温寻,反复玩味,道理自出。又不得贪多欲速,直须要熟,工夫自熟。” 记得上次开会,我们讨论论语到底值不值得学,其实不是值不值得学,而是我们读书的方法不对。 我们想快速利用20几个小时把论语消化完,实际上容易导致欲速而不达,或者叫急火攻心。 刘涛说得对,论语就像一杯酒,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漫漫品味。 读论语的正确办法在于先快速读一遍,在脑海有个映像,然后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实行,慢慢领悟。 我读书的缺点就是过于求快,而导致火气上升,缺乏一种静心,缺乏一种文火。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很多东西都知道,但是不能实行。 知道的东西而不能实行,实际上表示一个人尚未完全理解。 所以一个人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不但要在开始有一种快速迅猛的少林功夫,还要在后续阶段有一种静心的武当功夫,这样才能阴阳合一,而达到深入理解,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之后,就能慢慢体会贯穿各本书籍,各个学科的贯通之理,也就是书中义理和深层结构,方能吃到荔枝的肉,回味荔枝的味道。 很多人吃到了荔枝皮,以为吃到了荔枝,实际是不懂读书之法。 我炖的汤为什么没有香味,实际也是不懂读书之法。 读书是门大学问,仅以此文献给天下爱读书的人。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光要有激情和冲劲,也还要有静心和韧性! 后记:对吾道一以贯之的理解。 exp1 读书 读书如炼丹,初时烈火锻炼,然后渐渐慢火养,又如煮物,初时烈火煮了,却须慢火养。 exp2 种田 种田需要先在农时抓住时机,及时播种,(类似于武火)再每天洒水浇肥(类似于文火),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exp3 炖汤 初时烈火煮了,却须慢火养。 exp4 铸剑 exp5 琢玉 exp6 当导师 挑选优秀学生只是第一步,第二步用心培养才是真功夫。 exp7 写文章 。。。。。。 仔细一想,这些事情都是一个道理,就是先武火,再文火,火候一到,自然功成。
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漫谈(3):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sqdai 2010-10-14 06:29
这些年来,常到各地出差。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总要追寻该地的文化,到历史文化古迹看看,从中汲取营养。前年国庆节,到长沙开会,在课题组成员卢守峰、刘喜敏的陪同下,花了半天时间,参观游览了岳麓书院,获益匪浅。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是一千多年前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进了书院,只见绿树成荫,庄严肃穆,空气中似乎荡漾着书卷气。来到讲堂,一块碑刻映入我的眼帘,上面刻着著名的《岳麓书院学规》( 1748 ),学规由岳麓书院最有名望的一位山长(院长)王文清( 1688 ~ 1779 )所撰,我不禁眼睛一亮,立即将其照录下来,回家后还进行了仔细查证。现分条列出,与博友们共享: (一)时常省问父母; (二)朔望恭谒圣贤; (三)气习各矫偏处; (四)举止整齐严肃; (五)服食宜从俭素; (六)外事毫不可干; (七)行坐必依齿序; (八)痛戒讦短毁长; (九)损友必须拒绝; (十)不可闲谈废时; (十一)日讲经书三起; (十二)日看纲目数页; (十三)通晓时务物理; (十四)参读古文诗赋; (十五)读书必须过笔; (十六)会课按刻蚤完; (十七)夜读仍戒晏起; (十八)疑误定要力争。 一望而知,《学规》的前半部分涉及修身养性,后半部分则专讲格物致知。今天主要讲其中的最后两条: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说的是,做学问应该以勤为本,有道是,学海无涯勤为径,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做学问应该寻根问底,有道是,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陆游诗所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昨天我在博文里为我校年青学子自发组织晨读活动大声叫好,如果再加上 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意思就更完整,境界就更理想了。 在我的课题组里推广晨读有一定难度。不知何故,近二十年来,我招收的研究生多为夜猫子,夜里十一点钟,我们还在彼此通电话、发邮件、讨论学术问题,但是早晨九点前,要在组里找到人却相当困难。各人时间安排不同,倒没有必要一律要求。夜读仍戒晏起是一种更严格的告诫,也不一定非如此不可,只要自己不懈怠就行了。一般说来,至少应该做到《学规》规定的: 不可闲谈废时 , 会课按刻蚤完 ,亦即,要勤学苦读。 勤学苦读,读什么?《学规》要求: 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 而且要求 读书必须过笔 ,认真从事。岳麓书院实际上是一所国学院(现为湖南大学国学院),所提出的是国学学者的读书范围;我们理工科学人理会其精神,应努力熟读若干经典著作和大量近代文献。低年级的研究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应十分注意著作的经典性和成熟性。我的老 师郭永怀 先生就特别推崇朗道 - 栗弗席兹的那套理论物理学著作,尤其是其中的《流体力学》(原译成《连续介质力学》),这套书的确写得非同凡响地好(最近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新译本)。如果我能重新开始力学的学习生涯,一定会把这套著作读个通透(当然还有很多可读的同类书籍)。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通晓本行当的现代著述(文献),以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前沿。总而言之,要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夯实基础并用心掌握新知识。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应该专心,亦即 外事毫不可干 、 夜读仍戒晏起 。 为此,更重要的是:疑误定要力争,也就是说,要像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所说:读书不应尽信书上所言,要推敲细思。我国的哲人一向倡导学术争论:不应死读书,而应经常问个为什么,想方设法去探个究竟,只有这样,学问才会突飞猛进。个中道理其实不必细讲,但实践起来总会打折扣。我上个学年给三年级本科生讲授流体力学课,深感现时的学生在学习中不够 aggressive ,上课时不敢积极互动,不敢勇敢地提问和答问,往往只有个别的勇敢分子,敢 于跟 老师争论。所以,我一再强调,书本上写的内容,都可以置疑,搞不清楚的,定要力争,把心目中的疑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所以,当你读书时,如果出现松懈自流、畏缩不前或者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之类的现象,就不妨想想岳麓书院的《学规》。 写于 2010 年 3 月 22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76337.html 改写于 2010 年 10 月 14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2777 次阅读|7 个评论
入湘记之岳麓书院
cunyp 2010-7-28 18:45
今年暑期,我又一次解放了,趁着难得的自由时间,路过长沙,去爬了岳麓山,参观了岳麓书院,感受那份唯有楚才,于斯为盛。 岳麓书院 wiki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 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1. 上山的路。在35度的桑拿天气中,爬山是一件快乐但不轻松的旅途。 2.在岳麓山上看长沙市区,有点雾蒙蒙的。还是云南好,蓝天白云! 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惜现在不是深秋,亦不是初春,三伏天里的爱晚亭别有风味。可惜就是人多了一点,拍不到静的照片,只有抬高镜头,去局部了。 4. 再来一张爱晚亭 5. 子非鱼,就不要去水里游,有点意思! 6. 岳麓书院的古树。 7. 屈子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8. 岳麓书院的藏书阁 9. 唯有楚才,于斯为盛 10. 岳麓书院的院门
个人分类: 行行摄摄|6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旁边
qhliu 2009-8-31 15:25
  如果您来过岳麓书院,可曾注意到大门口其实挂有一长一短两副对联?   短联为清嘉庆年间的师生妙对 惟楚有 材 ,于斯为盛 。游人至此,不禁顿生春江浩荡雨上青野的情怀。雅兴高涨时还令衍生附会出一些关于《左传》(上联出处)和《论语》(下联出处)的故事或趣闻来。   长联为今人马积高先生 (1925-2001) 所撰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南宋乾道年间,朱熹为求《中庸》奥义专程由闽入湘,和张栻切磋砥砺两月余。在岳麓(今湖南大学校园内)和城南(今湖南第一师范院内)两书院中,两人面对学生和社会公众公开论辩,史称朱张会讲,现应称朱张 PK 。   朱张毛(泽东)蔡(和森),识感理知,通天地人,实事求是,从容变守,为天下读书人典范。    您(下次)来岳麓书院时,请在惟楚有 材 ,于斯为盛旁边的长联前驻足。 名士马积高 : http://mt.rednet.cn/Articles/07/12/14/907689.HTM 照片1:岳麓书院大门 照片2: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照片3:朱张二人像和朱张会讲图 照片4: 马积高先生撰岳麓书院大门长联
个人分类: 拾穗记|11506 次阅读|7 个评论
岳麓书院小故事两则
zhangqy 2009-5-25 10:11
岳麓书院小故事两则 张庆营 一. 书院变迁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下,现在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为宋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之首。 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 岳麓书院 四字门额,真宗御笔亲书岳麓书院石碑至今尚存。 公元1167年,时年37岁的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来长沙,会见张栻(1133-1180),二人在此主持讲学,就是很著名的朱张会讲,这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有学生达1000人。在湘江东岸书院路和西岸的牌楼口,是旧时的渡口,人们过江就要利用这个渡口乘渡船过江。在湘江没有大桥时,我也曾经在这个渡口乘小船过江。当时朱熹、 张 栻和听讲学的学生,也是经过这个渡口过江的。后来人们称这个渡口为朱张渡。不少学生是骑马来的,他们的马就在书院门口的饮马池中饮水。由于马匹众多,以至出现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 当时有民谣: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道林即岳麓书院东边不远处的道林寺,早已湮没不存了)。人们称书院为 潇湘洙泗 ,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足见其影响之大。书院大讲堂的大梁上,悬挂着 康熙帝亲书 学达性天 和 乾隆帝亲书 道南正脉 匾额。 书院几经兵灾,累毁累建,现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大搞各种批判运动,批判儒家,批判孔孟之道,岳麓书院作为宣讲儒家学说的学堂,自然不被重视,更不会当做文物来保护。 60 年代初,我从武汉大学调来湖南大学任教,老同学黎申五带我去岳麓书院走一走,看一看。他那时住在书院的六君子堂后栋。 当时的岳麓书院大门敞开着,任人进出,谈不上有什么管理。湖南大学附中就设在书院里,旁边的文庙就是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包围赫曦台外面的围墙和最外面的千年学府大门是后来才兴建的。当时书院的大门是在赫曦台后面的、两边有对联惟楚有材, 於 斯为甚的岳麓书院大门。 赫曦台经常作为亡故的湖南大学教职工的停尸处,晚上经过这个地方时,在周围大树掩映之下,有一种阴森森的气氛。时常有冷风吹过,树叶嗖嗖作响,脚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胆子稍小的人,就会疑神疑鬼,毛骨耸然,不敢独自一个人走近这里,往往绕道而行。 现在书院的御书楼和漂亮的花园,是后来才建造起来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手书刻石的三绝碑,是在书院外部一个孤零零的旧亭子里,亭子四周有围墙,从外面看不到里面,没有其他任何保护措施,任何路人都可以进入到亭子里。我当时看到的碑文,比现在的碑文多些。由于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石碑表面不断损坏、剥落,现在的石碑比 60 年代残破多了,字也少了一些,甚为可惜。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这个亭子孤悬在书院外面,旁边是静一斋的厕所,周围破破烂烂,臭气熏天,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里还会有四旧石碑,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不然的话,在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期间,肯定就会和书院内的石碑一样,遭到砸毁的命运了。 附中和子弟小学后来搬走了,文庙就用作教职工的宿舍。文革刚开始前不久,岳麓公园管理处才成立,他们的职工没有地方住,那时候,主管后勤和基建的一位副校长,在凤凰山下湖南大学的凤凰村里,批了一块地给岳麓公园建两栋宿舍楼。在新宿舍楼还没有建成时,把岳麓书院的半学斋等处暂时借给岳麓公园,作为他们职工的临时宿舍,待他们的宿舍楼建成后再搬走。 由于岳麓书院有重要价值,所以,岳麓公园的一部分职工,对于书院划归湖南大学一事很不满意。他们的新宿舍建成了,暂时住在书院里的公园的职工要搬出去了,但是,他们迟迟不愿意搬走。后来还是不得不要搬走了,有极少数的人为了表示他们强烈的不满,竟然将砖头石块丢到书院的屋顶上,把一些屋瓦打破了。后来还发生一些湖大和公园的边界争夺战,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最后才由省委出面,才最终解决了两个单位的边界线。 二. 文革劫难 1966 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从 5 月份开始,湖南大学里贴的大字报越来越多。然后就发展到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简称走资派)拉出来,头上戴个纸做的高帽子,胸前挂个大牌子,上面用大字写着某某某走资派,游街示众。湖南大学第一个被红卫兵拉出来戴高帽子游街示众的走资派,是副校长魏东明。说他是老右倾,一贯反党反社会主义。在他写的文章中,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文章的原意是希望革命力量快快厂成长,要彻底铲除反动势力。可是,批判他的造反派却不顾作者的本意,把这两句杜诗解释成魏东明一贯极端仇视社会主义,想快快培养出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要把革命人士斩尽杀绝。就这样,随便上纲(阶级斗争的纲)上线(路线斗争的线),根本不容魏东明申辩,要把他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很快,批判的对象扩展到校长朱凡,副校长唐麟等各级领导人和其他一般的教师,在教学楼和东方红广场,到处张贴着大字报,成了大字报的海洋。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很难想像当时的情形,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能随便乱批判,乱扣帽子,造反派能随便把人打成黑帮,走资派,随便贴他们的大字报,去他们家里抄家。在过去,抄家被认为是最倒霉的事情。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临刑前说:杀头至痛也,籍家(抄家)至惨也。在文革中,抄家的事,却如家常便饭,大量发生。我和一些年青人讲起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往事时,有的人表示无法相信,还认为是在讲笑话呢。 文化大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 8 月 18 日 开始,毛泽东主席接见红卫兵,以后又多次接见红卫兵,号召全国大串联,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于是,全国的红卫兵到处兴起大破四旧,大肆砸毁文物古迹的浪潮,阵阵狂风席卷全国,波及长沙。这时岳麓书院也遭了殃。古老的石碑被推倒、砸断。挂在屋梁上的匾额,也被摘下来劈碎。这其中有万世师表,康熙写的学达性天,等等。一位湖大工人看见乾隆写的道南正脉匾额倒在地上,他觉得要是被砍碎了,十分可惜,不如拿来做床板用,就把它搬到家里了。文革后,他把原物献了出来,这块珍贵的文物,才得以幸存下来。学达性天和万世师表两块匾额,都是后来复制的。万世师表匾额,文革前是悬挂在书院大讲台上的,现在移到文庙中去了。现在的题字,也比原来题字的书法差远了。 北京的红卫兵破四旧行动刚开始不久,就有人在朱熹所写忠孝廉节 4 个大字的大型石碑旁边,贴出了一张大字报,说这块石碑是宣扬封建腐朽的道德观,是毒害人民群众的四旧,是毒草,应该把它彻底砸烂。眼看这 4 件珍贵文物即将遭到灭顶之灾,我心急如焚,可是,我也被人贴了大字报,日子也不好过,不敢出面干预。我时刻注意动向,第二天,在石碑旁边,及时贴出了以物理系总支委员苏岚为首几个人写的大字报,指出这些石碑是珍贵文物,应该予以保护,坚决反对任意砸烂珍贵文物的行为。果然过了好几天,这些石碑仍然毫发无损。又过了几天,红卫兵破四旧的行动愈演愈烈,这两张大字报也都不见了,看样子这 4 块石碑快要有灭顶之灾了。正在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这 4 个镶嵌在墙上的大石碑,都被抹上了厚厚的和有稻草的黄泥巴,把这 4 个大石碑严严实实覆盖住,完全看不出石碑上刻有什么字了。粗看起来,用泥土涂上去,似乎是蔑视它的表示。仔细想一想,其实涂泥土的人是想保护这些石刻。如果目的是为了蔑视它,涂一点泥土就行了,用不着涂这么厚的泥土。而刻了朱熹题字忠、孝、廉、节 4 个字的 4 个大石碑,却完好无损地被奇妙地保留了下来。在今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麓书院里,还能看到这 4 个珍贵的大石碑,应该感谢为保护文物出过大力的苏岚等人和在石碑上涂了泥土的人们,在岳麓书院史册中,也应该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不但为了表扬他们,记住他们的功绩,也是为了教育后代,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再做毁灭文物古迹的蠢事了。 苏岚是当年的党总支委员,她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年轻女教师。文革中有不少干部追随极左路线,有的更卖力地整人,而她却从来没有参予整人。对业务好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常常挨整,她不但不歧视他们,有时还暗中表示关心。在当时强调划清阶级界限阶和级斗争的情况下,像她这种干部确实是不多的。在文革期间的 1972 年,李政道回国,顺便来湖南探亲时,她被选去全程陪同。文革结束不久,她和丈夫杨刚健一起调到广州的高校任教去了。 有人说,朱熹所写的忠、孝、廉、节四个石碑之所以在文革期间没有被砸毁,是因为当时在石碑前面堆积了很多柴草,把这些石碑掩盖了,所以破四旧的红卫兵没有发现这些石碑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不了解真相的人主观想像的,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而是有人主动保护下来的,这是本人亲眼所见。我相信,在大字报上签字和在石碑上涂泥巴的人,应该有的人还在湖大,希望他们见到此文后,出来作证。如果学校和岳麓书院想进一步了解这件事的细节,也可以打电话或派人到广州和苏岚联系,认真作好调查,以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文革结束后,湖南大学和岳麓公园都努力争夺岳麓书院。经过多年的激烈较量,最后经湖南省委决定,把岳麓书院划归湖南大学管理。省委的这个决定是十分明智的。如果岳麓书院由岳麓公园来管理,他们只是把书院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以增加门票收入而已。而湖南大学则把书院作为研究、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现在还建立书院博物馆,使千年的书院文化能发扬光大,其意义自然大不相同。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61 次阅读|3 个评论
长沙岳麓书院
Bobby 2009-2-8 06:44
公元 2009 年 2 月 4 日 ,因返程途经长沙停留,上午到传说中的图书影像市场定王台(位于解放西路,与芙蓉路交叉处接近,可从长沙火车站乘 202 路公交车)看看。下午且去久负盛名的岳麓书院一逛。 岳麓书院是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 958 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 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1926 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更详细的参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288.htm )。 这里提一下岳麓书院那副著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很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误解,将惟理解为唯一、只有;好象湖南人是自大狂,只有湖南才出人才,俺这里还最多。实际上,古籍中惟、唯、维通用,作语首助词,无义,《诗经》及先秦四字句古文中多见这种用法。此外,楚地随不同历史时期所指区域亦不同。 这副对联的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 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据传,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 1812-1817 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详见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88057.html 及中国雅虎知识堂: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2115635.htm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