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马识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马识途与科研创新
热度 4 wangdh 2020-6-29 12:14
老马识途与科研创新 王德华 每到春天,喜欢在院子里走走,看看新开的花儿。一年年也就记住了哪些地方在什么时候会开什么花,甚至哪棵树会早一点开花。这就是所谓的经验。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的道理,积累的经验多了,做起事情来会方便一些,目的性强一些,成功率会高一些。 有了经验,很多事情就会慢慢固定下来,在某个时间段就会沿着熟悉的路线去看期待中的花儿了,如北京三月颐和园西堤的山桃花、圆明园五月的牡丹和六月的荷花等。 今年有一天去看院子围墙边上的月季花,花儿都还没有开,回来的路上,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株很漂亮的矢车菊,蓝色精巧的花儿,很鲜艳。 有一天转到另一条路上,在一处看到了盛开的美丽月见草,尽管只有几朵,很是喜欢。前些日子还惊喜地发现这里今年竟然有一片二月兰,远远看那一团紫气,煞是美丽。 昨日从楼后面走,路边有一片田旋花,开得异常繁盛。惊喜地看了许久。 能够有机会欣赏到矢车菊、美丽月见草、二月兰、田旋花,都是偶遇。 出乎意料的惊喜很值得回味。实际上,只要走进大自然,每天都有新的风景,有时偶遇的风景比计划要看的风景可能还要美丽。经常不走的路,偶尔去走一趟也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联想到做学问。 我们做科研,很多时候是凭个人经验,凭个人经历和视野有时候就会有些想当然。老师喜欢对学生指指点点,年轻学生也容易迷信老师,因为相信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无论对生活还是对学问都是很重要的,但科学研究中很多重要的发现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意外,是偶遇的。重要的科学发现,一般不容易设计出来。所以按部就班地做科研,难以有突破。 我觉得科学研究中的这个“偶遇原则”应该很重要。如何在详细严谨的研究计划执行中,多创造一些“偶遇”的机会,对于当今的科研创新应该很关键。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140 次阅读|8 个评论
河北自古多霾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12-20 18:49
5000年前,轩辕黄帝会战蚩尤于涿鹿城,也曾经漫天迷雾,不见日月星辰,黄帝做指南车始战胜蚩尤。两千多年前齐桓公征山戎的时候,就在今天唐山北部迷谷的地方因大雾而迷路,这也是“老马识途”故事的由来。 我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钢铁,当然空前绝后的八亿吨钢铁产量注定已经是过眼云烟,我国的钢铁均衡市场需求大约是4到5亿吨,河 北的一部分钢铁企业势必会退出市场,但不仅仅是因为雾霾,而是因为供求关系 。我国的发电用煤大约是15亿吨,但是 国际市场并不可能给我们额外提供七到八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样四到五亿吨的钢材也必须依靠我们自力更生 。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离雾霾,因为 你即使可以不开车,但你不能不用电,你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钢材 ,不仅是住房和汽车,连自行车也是钢做的,甚至包括腰带扣和胸罩的钢托。 即使你不用电,但是你也要烧柴火取暖做饭。其实烧柴禾的污染更大 。虽然,硫的排放煤可能占主导地位,但是硝化物更多的来源于生物质的燃烧和土壤中有机氮的分解,我国每年要烧掉三至四亿吨秸秆,秸秆中氮的含量在1%以上,比化石能源高出至少一个数量级。所以农民灶膛释放的氮氧化物恐怕比所有发电厂、高炉和汽车尾气都多,环保局连居民考腊肉都想管,将来会不会禁止农民烧柴禾做饭?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557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马识途与人的GPS
热度 1 dsm9393 2016-8-22 11:17
老马识途与人的 GPS --- 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有感 都世民 当你看到这个文题 “ 老马识途与人的 GPS ”你会感到奇怪: 老马识途与人体有 GPS 导航有什么关联?一个是人文,另一个是自然科学。两者能交叉融合吗?两者能相题并论吗! 老马识途与人的 GPS的关联 老马识途是一个典故。因为这个典故使用频率高,季羡林先生说它变成一句俗语。这个典故的出处是《韩非子,说林上》,与管仲和齐桓公有关。有一次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不管历史事实怎样,老马的故事是绝对可信的,不但马能识途,连驴、骡、猫、狗等动物都有识途的本领或者本能。季羡林先生道出这个典故的出处 , 却又提醒人们:“切不可迷信。” 季先生为什么要提醒人们不要迷信?迷的什么信呢?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说出缘由。 我有一个亲身的经验。有一天我走出北大南门到黄庄邮局去。我在海淀已经住了将近半个世纪,是这里的一匹地地道道的老马。我也颇有自信:即使把我的眼蒙住,我也能够找回家来。然而,这一回我却出了丑,现了眼。我走了一条新路,一走出去,是一条大马路,车如流水马如龙。我一时傻了跟:这是什么地方呀?我的黄庄在哪里呀!我一时目眩口呆,只觉得:天昏地转,大有白天“鬼挡墙”之感。我好不容易定了定神,猛抬头看到马路上驶过去的 332 路公共汽车,我才如梦方醒,终于安全地走回到了学校。像我这样一匹老马,脑筋是“难得糊涂的”,眼耳都还能准确地使用。然而在距北大咫尺之地竟然栽了这样一个跟头。这个跟头在我心中摔出了一个“顿悟”。千万不要再迷信老马识途,千万不要在任何方面,包括研究学问方面以老马自居。到了现在,我觉得倒是“小马识途。因为年轻人无所蔽,无所惧,常常出门,什么摩天大楼,什么柏油马路,在他们眼中都很平常。我们这些老马千万要向小马学习。 季先生说的事可归纳为:人找回家路。人比马高明,季先生是智商很高的人,为什么找回家的路却栽了一个跟头?他靠什么走回家的?他的答案科学吗?! 如今全球都在研究人的大脑,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在化重金研究大脑,提出脑计划。其中有一个难题是:人是怎么找到回家路?我们每个人天天回家,天天回到自已住处或工作岗位,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呢?说到这里你会明白我把“老马识途”与“人体内的 GPS ”关联在一起的缘由。 人到底怎样找到回家路? 1. 人文与自然科学有无关联? 有几位知名专家在科学网多次发表文章,他们在英国金融时报先发表,然后“出口转内销 ”,其主要观点:中国几千年文化,没有科学。所以中国落后。中国强盛时期留下的是大量诗词,没有科学。在他们看来西方先进,中国落后,其原因是中国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却没有科学。 其实西方语言文字中的“科学”一词,如英文 sclence 、法文 science 、意大利文 scienza 、西班牙文 ciencia 、德文 Wissenschaft 等,大多源于拉丁文 scientia ,其原意为认识、知识、学问、学术。 16 世纪前后,西方文献传入东方,日本、中国学者先后将西方同源名词“ science ”等翻译为“格致”。 19 世纪 80 年代,日本明治时期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 1844 - 1901 )首先使用 , 并用作汉字 , 将 science 翻译为“科學”。 19 世纪末,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来源于日文的“科學”一词。 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仍很不一致,做出的定义也多有差异。 在中国,古代已出现学问分科的思想。到宋代,文献中出现了“学科”一词,意为学问的科目门类。欧阳修、宋祁等人纂修的《新唐书》 198 卷《儒学传,序》有云: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大约在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始用“学科”一词,对译英文的 discipline 、 subject 等词。 如上所述,科学一词在古代没有,凭什么讨论古代科学呢?如果用现代人眼光看现代科学,这不是不可以,问题是:结论就不是中国落后了,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註释,并非都先进。 如今研究脑计划,研究对象是人脑。佛学《金刚经》阐述生命诞生有十二种。就人而言,就包含十二种。对眼的论述,有五种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今全球都未搞清这肉眼的机理,有研究机构认为人眼“色感”是“计算”出来的 。还有专家想通过计算算清楚视感的工作机理。 笔者不解的是,有一些人认为佛学是迷信,把民间的一些求神拜佛与佛学混为一谈。其实《金刚经》没有让人们去求神拜佛。去拜的人是拜自己,是去忏悔。 2. 西方科学是对佛学论断的註释。 佛学的三千大千世界的论断是在二千五佰年前,而西方宗教认为上帝造了宇宙,却维护“地心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多位科学家提出“太心说”,后来发现银河系外还有天体,又提出大爆炸理论,弹簧理论、镜像理论。事实证明天外有天,这大宇宙是漫无边界,正如佛学所言:三千大千世界! 3. 人和动物找回家路靠什么? A) 季先生先说老马识途的故事就是马找回家的路,其牠动物也如此。季先生年纪大了,不常出门,外面折建后导致他不知往哪边走!是 332 路公交车进入眼球后,找到回家路。 B) ` 诺奖得主莫泽先生研究结果是:动物脑中有虚拟的地图,他发现内嗅皮层区有不同高度的神经元放电映射的神经回路,并把细胞分类成位置细胞、速度细胞、角度细胞等,提出体内有 GPS 导航系统,是导航系统引导回家的; C) 北大提出第六感官定位 ; D) 体内有铁磁物质,人身上有指南针; E) 动物体有多种传感器,测出环境变化而导航; F) 根据地标物和天体位置导航 . 上面有多种答案,哪种说法“科学”呢? 季先生的说法虽然没有脑科学的相关词汇,他是因为看见 332 路公交车后,才判定回家方向和道路。应该可信。 他说不清人脑是怎样完成这一过程,但他说清楚了自已从迷路到回家这一过程。 现在的脑科学研究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研究,有多种说法,看上去仍然没有说清楚。 人找回家路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又是一个前沿科学问题。正常人都是靠视觉感官先获取信息,人的信息量约 70 到 90 %来自视觉感官。 人眼与心相通,人找回家路的工作机理应该怎样描述?目前还是个谜,并不像百度网能搜索的词条那么简单。 G) 形容眼睛的词语: 从中国汉字中,眼与目有关,目是偏旁,見是目的变形,也与眼有关,色是眼所见到的反映。这种反映又与光相关,光是电磁波,它是交变电磁场,是它作用到生物体。可是感受是与器官脑相关。而脑与“心”相关。在下面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传神动人、脉脉含情、 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一见如故、一目了然、一目十行、目中无人、目迷五色、目送手挥、目无王法、目空一切,目光炯炯,目瞪口呆、目不知书、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目光如炬、 目送秋波、目迷五色、目下交睫、眼花缭乱、眼花耳熟、眼明手快、眼高手低、眼空四海、 眼花缭乱、眼犄角儿、眼疾手快、秋水明眸,灿若星辰,星眸微转、波光潋滟,秀眸惺忪,顾盼生辉、撩人心怀,含情凝睇,脉脉含情,剪水秋瞳,明眸善睐,媚眼如丝,醉眸微醺,睡眼惺忪,流光溢彩,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炯炯有神、鼠目寸光、顾盼神飞、双瞳剪水、回眸一笑、明眸皓齿、 亮晶晶 , 水汪汪 。 人的视感机理待解 笔者上述讨论尝试将人文与自然科学相关联,也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关联。讨论一些相关问题。如何研究人脑?从哪里切入?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中国人自己的路在哪里?这是大事。多学科整合非常需要,如何整合却非易事。笔者目前意识到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物理、电磁学和微观电磁学、微小光学、天线、材料学、传感器学、计量测试学、计算机软硬件、雷达、纳米学等诸多学科,需要诸多学科共同探讨视感系统。其意义深远,如果搞清视感系统,对治疗眼病和让盲人重见光明带来福音。在军事上可提供新型武器的研制思路和研制基础。 参考文献 季羡林谈人生,著者:季羡林,:武汉出版社, 2011 年 8 月第 1 版。 P271. 交叉科学结构论,王续琨 宋刚 等著,人民出版社, 2015 年 1 月第 1 版 . 色觉, 3 种细胞感受缤纷世界 , 科学世界, 2016 ,第三期。 人的眼睛为什么如此擅长“挀重点”,廖红艳,环球科学, 2016 年第 8 期, p14.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4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马识途 呼吁圆美中友好梦
热度 2 黄安年 2014-5-17 10:50
老马识途 呼吁圆美中友好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5月17日发布 老马识途今年白寿,马年呼吁圆美中友好梦。《光明日报》5月16日刊登了这位白寿老人的“飞虎奇缘”《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他说:“我们虽然都是日薄西山的老人,却希望我们的文学界、影视界能有人助我们圆梦。现在中国和美国已决定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把歌颂两国人民友谊的“飞虎奇缘”搬上银幕,也许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以提供一点正能量。”马老提出圆这个美中友好梦不是偶然的。 他说:去年,我们眼见日本右翼分子大肆嚣张,不仅妄图窃取我国钓鱼岛,而且明目张胆宣称改变宪法,整军经武,要复活军国主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政要悍然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妄图篡改历史,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还妄想重做甲午旧梦,加我以耻辱条约。最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右翼势力,鼓吹军国主义的同时,还在日本人民中煽风点火,鼓吹大和魂,颂扬武士道,颇为得势。去年除夕,日本鼓吹军国主义的电影《永远的0》上演,轰动日本,夺下票房首榜。安倍晋三看后对媒体宣称“非常感动”,并在新年致辞中强调:“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同名小说《永远的0》发行达300万本,同名漫画发行480万本,创日本小说发行新纪录。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竟在日本民间造成如此重大影响,大和民族主义精神竟然如此深入民心!日本人民诚然是爱好和平拥护中日友善的,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却值得警惕。我们这些深受日军侵略之害的中国人触目惊心,仿佛又听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声。   可是我国抗战文学和影视作品怎么样呢? 其实马老的梦,何尝不是我国大多数文艺工作者、电影电视工作者、学术工作者,和广大中国人民、美国人民的梦! 1, 2, 3, ***********************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 2014-05-16 05:2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马识途近影   图为美国“飞虎队”战士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做了近半个世纪一直没有实现的美梦。做这个梦的其实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几个中国人想和我一同圆这个梦,甚至还有几个美国人也想圆这个梦,一个歌颂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梦。可惜的是一块做梦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经受不住时光的折磨,大都先后去世,现在健在的只有三位中国人和一位美国人,而且都是九十开外的眼看将要去“报到”的老人。三位中国老人中,一位是原《今日中国》副主编、《人民日报》首任驻美国记者、今年92岁的张彦;一位是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港澳工委副书记)、上海市政府外事顾问、今年96岁的李储文;还有一个就是我,一个一直痴心妄想今又呼吁实现美梦、今年已进入100岁的作家马识途。这个梦的名字可以叫“飞虎奇缘”。   这的确是一个奇缘:70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由美国陈纳德将军率领的被称为“飞虎队”的美国志愿援华空军,来华后驻在大后方昆明;这时,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迁至昆明。西南联大当时有几个大学生,现名为马识途、张彦、许乃炯等人,和在西南联大主办的专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公社的主办人,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下属学生救济部主办的学生服务处工作的李储文等人,先后和飞虎队的十几个想了解中国抗日真实情况的飞虎队员贝尔、海曼、埃德曼等相识,结成朋友,约定每两周聚会一次,互相交流两国文化思想情况。在近两年之久的时间里,从未中断,结成深厚的友谊,一直维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美国飞行员回到美国才暂时中断。他们中有5位路过重庆时,被介绍和周恩来见面,并有3位有幸由周恩来引见给当时正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毛泽东主席,进行亲切的谈话并摄影留念。那张3个美国大兵和毛泽东主席的合照现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凝固成经典。毛泽东主席当时的谈话和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那份友谊保留在《毛泽东选集》中,也已成为经典,并将永远传承下去。   自从这些美国朋友回国后,我们之间的友谊因为各自国内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两国未能建交)中断了一段时期。但就是在那个时期,美国朋友即使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也一直在呼吁中美建交的群众运动中,成为最活跃的积极分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形势稍变,他们就多次捧着我们当年的合照,到中国来找老朋友。因为我们当年在昆明与他们交往时用的是英文名字,他们自然无法找到我们。直到张彦去美国任《人民日报》记者,才联系上。从此,我们之中有两位出国任大使,一位去世界银行任中国代表,李储文在上海也和几个到上海的美国老朋友见了面。就是我身处内地,贝尔也两次到成都,海曼一次到成都,专程来看望我。我们之间的友谊真是时移世易,风吹浪打,日益深厚,从未褪色。还有的已持续到下一代。这样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佳话,虽然有的见于媒体;且有热心美籍华人做成光碟,曾在中国电视台晚间放过;美国友人也曾写成专著在美国出版过;然而,似乎在国内不甚彰显,知之甚少,引为遗憾。   去年,我们眼见日本右翼分子大肆嚣张,不仅妄图窃取我国钓鱼岛,而且明目张胆宣称改变宪法,整军经武,要复活军国主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政要悍然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妄图篡改历史,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还妄想重做甲午旧梦,加我以耻辱条约。最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右翼势力,鼓吹军国主义的同时,还在日本人民中煽风点火,鼓吹大和魂,颂扬武士道,颇为得势。去年除夕,日本鼓吹军国主义的电影《永远的0》上演,轰动日本,夺下票房首榜。安倍晋三看后对媒体宣称“非常感动”,并在新年致辞中强调:“夺回‘强大’日本的战斗才刚开始。”同名小说《永远的0》发行达300万本,同名漫画发行480万本,创日本小说发行新纪录。一部电影,一本小说,竟在日本民间造成如此重大影响,大和民族主义精神竟然如此深入民心!日本人民诚然是爱好和平拥护中日友善的,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却值得警惕。我们这些深受日军侵略之害的中国人触目惊心,仿佛又听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声。   可是我国抗战文学和影视作品怎么样呢?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亘古未见的惨痛历史,在银屏上所见不多,莫非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可歌可泣的事迹,似乎没有多少票房价值,不值得搬上银幕吗?甚至有些影视“戏说”抗战,歪曲历史,令人痛心!   我偶然在今年初读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一篇专评此事的文章,提出中美两国应共同关注日本右翼的嚣张气焰,建议“赶紧制作当年中国军民与美国援华空军合力抗击日军的电影、电视连续剧,经过平面、主流媒体的造势,推动美国人民对中国友善。”这马上唤起我当年“飞虎奇缘”那个美梦,并且得到张彦、李储文的热烈响应。我们虽然都是日薄西山的老人,却希望我们的文学界、影视界能有人助我们圆梦。现在中国和美国已决定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把歌颂两国人民友谊的“飞虎奇缘”搬上银幕,也许对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以提供一点正能量。两方面怀着美梦的朋友们虽然多已去世,但是我们现在拥有的资料和素材十分丰富,作为一个作家,我曾试写过框架故事,也可贡献给编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们也希望宣传文化领导部门能关注3个老人的呼吁,希望调动精兵强将,用艺术精品的力量破解主旋律影视作品与票房价值相悖的谬说。   马识途 (成都)(作者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等影响几代国人的作品) http://news.gmw.cn/2014-05/16/content_11338058.htm 马识途(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电影《让子弹飞》原著) 编辑 马识途,男,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于重庆市忠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1945年毕业。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 中文名 马识途 别 名 马千木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重庆市忠县 出生日期 1915年 职 业 作家 信 仰 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 《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 1个人履历 马识途同志 马识途(1915—),原名马千木,祖籍湖北麻城,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忠县(现属重庆市)石宝乡一书香门弟。电影《让子弹飞》原著。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国文学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从事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 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西南局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顾问、名誉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等。 马识途同志是一位才思敏捷,笔耕不辍,创作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70年来,他在投身革命、从事繁忙的领导工作的同时,在文学创作上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大量的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诗词等作品,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创作,以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表现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生活,行文简朴老辣而又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个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 马识途同志自幼学习书法,积80年之功研尽习翰墨丹青,自成风格,尤以各体隶书最具特色。 2生平经历 马识途同志 作为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的马识途,16岁便负笈出峡寻求救国之道,游学于京沪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战争,领导了昆明“一二•一”运动,与胡绳同志一起创办了《大众报》。马识途曾先后担任过县委、中心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滇南工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建设厅厅长及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全国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直至离休。 马识途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自1935年起至今,马识途已在全国报刊杂志共发表长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19部。他少年时代曾聆听过鲁迅先生的讲演,20岁时在上海参加了叶圣陶主持的征文比赛并获奖。从1959年起,马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老三姐》、《找红军》等作品。1961年,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出版发行,震动全国,从而奠定了他在忠县人物中国文坛的地位。70岁后,马识途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开始学习电脑,并很快熟练掌握,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换笔人。 87岁以后,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就是他以电脑打字完成的。 马识途同志晚年仍笔耕不辍 由于他对于文学的杰出贡献,四川省已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12卷本《马识途文集》,目前正在筹编余下的卷本。同时组织专人完成研究专著《马识途生平与创作》,该书称:“马识途在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继郭沫若、巴金、何其芳、李劼人、沙汀、艾芜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四川作家。” 2004年,马识途年届90高龄,年初,他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书法展所得收入全部委托主办方代为捐给贫困大学生。同时出版了《马识途书法集》一卷。 2009年暑期,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的传奇电影《让子弹飞》开拍,葛优、姜文两大内地华语影坛传奇男星15年来的首度合作,更有华语顶级巨星周润发鼎力加盟,由不亦乐乎电影公司和香港英皇电影、中影集团、中联传播、幸福蓝海公司联合投资,姜文导演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集结了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姜武,周韵等当下华语电影的顶级阵容。该片分为普通话和四川话两个版本。 马识途 电影上映后,《马识途文集2:夜谭十记》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全书分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踢踏记十个故事。 《盗官记》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川西,胆大包天而又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王大麻子,机缘凑巧了解到了国民政府卖官的潜规则,突发奇想决定买个县太爷的官过过瘾,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向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大地主黄天榜复仇。为了能顺利改头换面,他找来了在衙门混迹多年的陈师爷。在后者的帮助下,王大麻子改名为张牧之,大摇大摆地提着几大箱银元上省城买官,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剧情变化甚大) 2010年12月14日,《让子弹飞》成都媒体见面会现场,96岁高龄的马识途参加首映仪式,创作一首七律赠予姜文以作纪念:子弹飞来呈异彩,街头巷尾说姜文。芙蓉镇里显头角,纽约蜗居铸铁魂。联袂明星添大气,多娇丽娘浥清芬。层楼更上谋新片,艺苑何人不识君。 3著作书目编辑 《清江壮歌》(长篇小说)1966,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识途文集》 《找红军》(短篇小说集)1978,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游散记》(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景行集》(散文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三战华园》(中篇小说)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夜谭十记》(长篇小说)1983,人民文学出版社 《马识途短篇小说选》 1984,四川少儿出版社 《巴蜀女杰》(长篇小说)1986,中国青年出版社 《她,一颗闪光的流星》(长篇小说)1986,四川少儿出版社 《在地下(地下党工作总结)》1987,四川大学出版社 《京华夜谭》(长篇小说)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雷神传奇》(长篇小说)1992,人民文学出版社 《盛世微言》(杂文集) 1994,成都出版社 《路》(长诗)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96,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与马识途在一起 《沧桑十年》(长篇纪实小说) 1999,中央党校出版社 《焚余残稿》(诗集) 1999,重庆出版社 《马识途诗词钞》(传统诗词集)2000,天地出版社 《在地下》(长篇纪实小说)2005,人民文学出版社 《党校笔记》 2011, 中央党校出版社 《没有硝烟的战线》 2011 四川文艺出版社 4其它信息编辑 坚持写作,作品让读者受益 马识途同志书法作品 “我从西南联大中文系毕业,曾师从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等,把我训练成一个能写作的人……”马老深情地回忆了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过程,以及周扬、邵荃麟、张光年、沙汀、韦君宜等鼓励他创作并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协的往事。解放前,他长期在白区从事隐蔽的地下工作,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无论在从事地下工作的险恶环境里,还是在繁忙的建设岗位上,他都笔耕不辍,始终为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思考和写作。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马识途文集》共480多万字,汇集了马识途70年文学生涯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其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他的作品以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表现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生活,行文简朴老辣而又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犀利或幽默,是一个人民作家良知与个性的真实显现。《清江壮歌》的壮怀激烈、《夜谭十记》的寓意深远、《沧桑十年》的忧国忧民、《京华夜谭》的惊心动魄……所有这一切,都展现出中国人美好、善良的心灵,升华着读者情感与审美的境界。尽管视力和听力已大不如前,但马老还是想把已经构思好的东西写出来,还想继续写《最有办法的人》,完成“夜谭”续集的创作,并向记者谈了创作思路,让我们没有理由不坚信他依然会在文学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四川文学创作大有潜力 马识途同志书法作品 马老对四川文学寄予厚望:“四川的作家还有相当的潜力,还可以出一些好作品。”尽管实力雄厚的四川作家在五届茅盾文学奖中夺冠,还有多位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马老却说:“好作品能否传下来还有待时间考验,我们还缺乏像鲁迅、巴金、老舍等人作品那样的传世之作。”“我们的创作还有很大距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四川的作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文学创作环境和条件,继续努力创作”。对青年作家,马老大加赞赏:“四川青年作家很活跃,苗子都很好。”在谈到对青年作家的希望时,马老说:“总觉得他们读书少了点,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少,思想有时浅薄一些。多读书,读好书,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一生要坚持。”另外,“写作的基本功要好好训练。当年我们在西南联大读书,写作训练很扎实,小说怎么开头、怎么展开、怎么结尾、怎么选词,都拿名作来分析,训练我们来写,是现场作文。青年作家不能浮躁,要踏踏实实训练基本功”。 作协工作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担任了五届四川省作协主席的马老,对作协工作充满感情。他坦诚地指出,作协工作与时代要求、文学发展有很多不适应,希望作协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出好作品出好人才创造宽松的条件。“文艺生产中最活跃的是作家艺术家。如何保持和发挥好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关键。”作协要在服务作家、繁荣创作方面下工夫,坚持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繁荣创作上。作协工作也要创 马识途先生书法作品(书赠郭鸿森先生) 新,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老思路老办法,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专业性人民团体特点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为解放、发展文艺生产力多做工作。他还希望在作协工作的同志们加强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好的作风为作家服务、为繁荣创作服务”。95岁的马老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坚持锻炼、读报、看书、练书法和写作,偶尔还上网和看电视,对时事和文化建设十分关心。 对马老的专访进行了一个半小时,但他始终谈兴不减,说经常看《文艺报》,见到中国作协的人很亲切,还笑着说:“我还要参加第八次全国作代会。”聆听一位与中国新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共同成长的老作家讲他的文学情缘和艺术追求,使我们对这位年事已高,但精力过人、思维敏捷、思考深邃的老人充满敬意,也期着他以新作创造新的文坛佳话。(徐忠志) 《夜谭十记》,被姜文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 《夜谭十记》创作于1942年,当时马识途已经身具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由于经常更换职业,马老那时经常和三教九流打交道。 “他们给我摆了许多我闻所未闻、千奇百怪的龙门阵,尤其是我接触的一些小科员,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和消遣,只好三五结伙到人家里去坐冷板凳,喝冷茶,扯乱谭,摆龙门阵,自寻其乐,在他们结成的冷板凳会上,我听到了难以想象的奇闻轶事。我才深知那个社会是多么乖谬绝伦,荒唐可笑;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无状而又丰富多彩。” 马识途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终于在1942年选择了10个最有意思的“龙门阵”开始创作《夜谭十记》。 写《夜谭十记》的第一个字开始,根本没想到这本书一写就写了40年,三度书稿被毁,三度重新创作。 马识途最先创作了《破城记》的前半部分《视察委员来了》,可由于工作和学习都很忙,写作计划被搁置。第一次毁稿发生在1946年,马识途奉调从云南回四川做地下工作,写好的初稿不得不在离开前 2013年11月马识途(右)与哥马士弘在一起 全部烧掉。 他到成都后,对于焚稿总是念念不忘,于是在工作之余又情不自禁地写了起来;第二次是马识途在四川的家被国民党特务查抄,他所有的书籍、书稿、笔记和资料都被没收,其中也包括已经初具规模的《夜谭十记》;第三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段特殊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马老再次开始重写《夜谭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向他约稿,只要写完就出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很快就要出版的书不光被判“死刑”,连书稿都找不到了。到马老再次重新动笔创作《夜谭十记》时,他已经73岁了,是第四次写这部小说,1982年终于大功告成,《夜谭十记》首次出版的印量就高达20万册。 1995年,打压准备恢复“文彩中学”校名,并提写了“文彩写春秋”金嘉祥县长。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30275/6434070.htm?fr=aladdin
24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六年万文创奇迹 -读黄安年老师”我的万篇博文是这样写成的”有感
热度 1 xucq45 2013-3-23 14:30
六年万文创奇迹 - 读黄安年老师” 我的万篇博文是这样写成的”有感 六年万文创奇迹,科网黄老举大旗, 退休笔耕思绪涌,老马识途众人迷。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26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马识途与研究生培养
热度 15 wangdh 2012-10-29 00:43
老马识途与研究生培养
老马识途与研究生培养 (王德华) 人们经常用“老马识途”意指“有经验的人对有些事情比较熟悉”。老马对事情熟悉是由于经历多,有了经验。经验对于事情处理是很有帮助的。 研究生培养(或者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现和扶持那些有闯劲、有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学者,是未来科研的骨干和主力军。 有些时候是需要老马的,如迷路的时候,无奈的时候,走错路的时候,某些危险时刻、关键时刻,老马凭经验会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老马带路,有一种安全、平稳的感觉。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实际情况是老马带领的路,往往不是新路,也不是冒险的路,多数时候是老路,或者是熟悉的几条路之一。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新、奇、突破,揭示的是未知,提供的是新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一般是不能按照老马带领的路走的。科研创新需要胆识,需要睿智、有闯劲的带路人。年轻人是这个角色的合适人选,也责无旁贷。科研活动,越是迷路的时候,越有机会走出一条新路来。不迷路,就永远不会有新路。所以,一路绿灯的科研,往往不被看好。沟沟坎坎的科研,很可能曙光就在前头。 在跟研究生闲聊的时候,建议研究生们,经验性的东西还是要听老师的话,或者说听长者的话。经历多的人经验多,倚老卖老就是这个资历,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常识性的东西,一般不需要创新。再稍微扩一点,在初学阶段(如硕士阶段,或博士低年级),或者还没有独立能力的时候,谈创新有点早,最好听从导师的建议。一旦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胆识(如研究生高年级,尤其是博士阶段),从事新的领域方向,探索性强的科学问题,要靠自己的直觉和视野,这个时候导师的意见仅作参考,具体细节还是自己能够把握好,毕竟导师掌握的文献没有自己掌握的多。当然,研究生学会分清识别哪是重要意见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导师由于经验和知识框架的原因,很容易被圈圈框框所禁锢,考虑问题时很容易将很多因素综合起来,不敢贸然冒险,这些特点是不利于创新的,也是很难创新的。 什么时候需要老马? 什么时候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年轻骏马? 研究生培养是如此,推而广之人才培养和引进也应如此。一个单位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时,在考虑学科发展和学术队伍时,这些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那么,引申的问题是: 1、人才引进,是该引进老马还是骏马? 2、研究生选导师的时候,是选老马还是骏马? 秋天快结束了,也就是深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是没有蓝天。 黄、红,是秋天的主色调。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978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