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功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到底哪种报道是正确的
热度 1 zxczxc0417 2016-3-6 21:18
有的报道说招工困难,出现用工荒 我的报道说经济下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失业大增。 到底哪个说的是对的,到底国家经济如何呢? 如题,到底哪个是对的? “真正的研究乃是一部由错误组成的喜剧,其中错误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不妨用丘吉尔的话来说,研究进展其实是怀着永不衰减的热情,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正因为科学研究是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所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人的自信。
个人分类: 天下大事|28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普与和谐社会及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功能
热度 1 tigerblade 2012-12-6 18:26
昨天写了篇博文“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国家创新人才建设的关系”,谈了科技科技馆等科技场馆应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有其一席之地。有博友回言,讲全民科学素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更大;科技馆的科普应体现其科学思想。这些我们都认真思考过,并深表赞同。 首先,谈一谈全民科学素质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水平和软硬件资源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充分发挥非正规科学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知识差距是中国城乡发展和地域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谋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和谐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并存的科学素质建设方式,既要有面向仅具有较低科学素质人群的普及型,又要有面向具有中等科学素质人群的提高型,还要有面向具有较高科学素质人群的创新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已开始迈入信息社会。我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面对信息社会,我们的社会和公众都没有做好准备,如经济不够发达,公众的科学素质较低等。同时又面临追赶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以免被落下而成为信息社会的“贫穷国家” 。为此,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信息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打造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综合网络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将改变公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被催生,如弹性工时制、家庭办公、网上求职、灵活就业等。商业交易方式、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们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公众需要学会和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 信息化一个负面影响可能是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的产生。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数字鸿沟指信息社会中不同国家或人群占有信息技术及资源的不平等。数据显示 ,我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信息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工业社会的贫富差距一样。处于鸿沟劣势一方的弱势群体,被称为信息穷人或网络落伍者,他们被排斥在信息社会之外,无法享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好处,在竞争中的劣势更加明显,也会因之更加贫困。尽管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总体上来看,信息技术仍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比如互联网,既是信息产品又是信息社会的必备工具,可以有利地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扩大信息循环与社会参与的范围和自由度,但同时互联网也存在制造新形式的集权、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手段,缩短知识差距、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这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尤其重要。可是,目前我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直接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还不多,最有效的弥补手段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之间还缺那么一个中介和桥梁,科普工作者应勇于充当这样的“二传手”角色。当然,也还是要积极鼓励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实践中来。但是在目前的状况下,科普工作者应努力弥补,做好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科学中介”。 同时,科技馆等科技场馆对缩短这种数字鸿沟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我国的科普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从早期的注重科普知识普及,现随着社会教育程度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公众早已不满足对知识的普及。而从国家提倡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现在也不能还停留在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应强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普及。科技馆等科技场馆在传播与普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上具有有利的一面。科技馆引入我国,大家对科技馆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依托实践的探究式学习才是科技馆的优势,科技馆不是以知识传播为终极目标,而是要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观众主动学习、在观众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鼓励观众进行科学实践,主动学习、过程教育、科学实践这才是科技馆的“法宝”。探究式教育的实质也就是实践性教育和过程教育,过程教育是实现探究式教育的核心。科技馆利用各种展项展览传播最新科技知识,并将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科技创新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参观者,对培养公众和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作用巨大,有助于促进公众和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领会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广大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以为国家的创新培育持续的后续人才。
32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的本质是教育
热度 10 fdzjkyck 2012-11-5 09:28
大学到底该做什么? 无可否认,大学汇集了各学科的精英,他们站在科学知识的前沿,对社会知识创新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大学果真是“创新知识”的主要场所么?(企业?科研院所?)这个问题恐未必这么简单。谨记:大学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里面,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 大学里面,教师和学生是主体,他们的主要任务当然是教与学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教与学除了包括基本知识的传承(尤其是专业知识的传承),还要必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另外,大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节点,教学过程中包含教育功能也是应有之义。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应该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基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观点,中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国家对高校寄托了厚望,大手笔推出985、211等计划,这一导向对高校的发展可谓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其中,“抓大放小”意味明显,经费支持的“厚此薄彼”,也让高校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科研之名,利来利往,顺应了经济为中心的发展国策,高校产业化教育盛行。其结果,有经济效益和容易出政绩的科研项目放在高校考虑的第一位头等大事,费时费力的人才培养工作则流于表面。从校长到教师都是如此,这就是现状。 当前社会发展最紧缺的是人才,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也是人才。但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战略工程。鉴于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节节攀升”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下滑的不争事实,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推出”教学型教授”的举措,意在以科研促教育,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为当今教育改革做出的大胆尝试。这其实是给教育部一个警钟,没有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即便今天科研硕果累累(暂不提与实践脱节有多大的问题),大学的明天也只能走向没落。别忘了,社会的未来是学生们的。长远地看,把孩子们培养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方能赢得大学的尊严。 参考阅读: 匪夷所思的“教学型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29255.html
个人分类: 热点评述|4646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