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菌心说和柔性辟谷的系列材料
zcgweb 2015-8-13 04:11
关于菌心说和柔性辟谷的系列材料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1. 什么是“菌心说”? l 菌心说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张成岗研究员在长期从事生物学、医学以及心理认知等研究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来的关于医学和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学说,认为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胃肠道菌群组成的人体第二器官,其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重要性比人体的器官尤其是大脑更加复杂和重要,即人体共生菌群可能构成了人体的核心、中心和重心,在结构上遍布于人体胃肠道粘膜表面,在功能上构成了人体的饥饿感的信号来源,并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欲望等心理活动。菌心说认为人体大脑决定了智商,而人体共生胃肠道菌群则影响甚至决定了情商。在人体的解剖结构中,通常认为,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可称之为脑心说;而张成岗研究员则认为由胃肠道菌群所构成的系统即心脑菌脑,比大脑更加重要,因而称之为菌心说。从人体解剖结构来说,人脑来源于受精卵的发育和分化,而心脑菌脑这一微生态群落则来源于胎儿出生后,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在内的环境微生物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婴儿胃肠道并伴随终生。从疾病与健康角度而言,菌心说认为人体的慢病主要源于胃肠道菌群即心脑菌脑的异常和紊乱,通过产生代谢性毒素例如内毒素等进入体内导致慢性炎症,累及人体多个脏器而表现出不同的慢病症状;而且证明通过纠正这种菌群紊乱则可显著改善慢病症状,甚至恢复人体健康。从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菌心说可被认为是传统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化升级版,即菌群相当于藏、而人体相当于象,从而与中医所主张的内藏紊乱则外象异常高度一致,很好地支持并升级了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对于慢病起源、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转归等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中医现代化即将步入现代化中医的时代。相反,长期以来,西医主要研究人体本身的健康状态以及疾病症状,而未能发现人体慢病源于菌群异常的菌心说的关键认识,从而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结果。菌心说认为,人菌平衡则健康、人菌失衡则慢病,而且认为人菌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和菌群竞争碳源,因此,菌心说对于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医疗改革也将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以外,菌心说认为人类的情绪情感等精神心理活动虽然与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状态高度相关,然而,这些精神心理活动甚至包括信仰、犯罪动机等与心脑菌脑密切相关,例如异食癖、同性恋、孤独症、毒品成瘾甚至犯罪等复杂社会行为与菌群失衡密切相关,而且认为这些复杂的社会行为有可能通过改变心脑菌脑而予以改变。总体而言,菌心说对于脑心说的升级,与日心说对于地心说的升级具有可比性,意味着人类对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健康等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之中的弱人类中心主义的有效升级,并将对医学、哲学、法律、道德、社会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2. 什么是“柔性辟谷”? l 柔性辟谷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张成岗研究员通过自身进行测试并进行科学研究、先后发现并证明饥饿源于菌群、进而提出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碳源论观点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一种健康养生手段,每天一日三餐使用柔性辟谷专用饮料喂饱菌群之后即可只喝水、不吃饭、正常生活 7-14 天甚至更长时间,在实现生理性减肥瘦身之余,能够显著提升身心灵健康体验,是对于传统辟谷的科学升华,不仅具有传统辟谷养生的健康促进作用,而且通过调理改善胃肠道菌群即人类第二基因组,可以显著减少甚至消除传统辟谷的不良反应例如饥饿感、低血糖、低血压等,是一种对于男女老幼都十分有益的健康养生手段,有利于身心灵健康状态的系统改善。与传统辟谷不同的是,柔性辟谷所依据的科学原理不同,主要是通过专用的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从而减少或消除辟谷期间的饥饿感,这是因为柔性辟谷基于“人体饥饿感源于胃肠道菌群繁殖时通过攻击人体胃肠道粘膜获取碳源作为营养物质”这一科学原理。在柔性辟谷技术出现以前,传统辟谷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科学原理,而只是通过参与者的强烈的精神意志,通过脑肠轴来强行抑制胃肠道的饥饿感,因此在传统辟谷过程中,容易出现低血糖、高血压、胃肠道粘膜出血等异常反应导致健康风险。相关,柔性辟谷则是通过调理改善、优化胃肠道与饥饿相关的菌群,消除人体饥饿感,具有可靠的科学原理,即便参与者没有经过辟谷训练,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完成柔性辟谷实践。柔性辟谷没有严格的打坐、站桩等传统辟谷的要求,只需要在每天的一日三餐时间或者感觉到饥饿的时候,使用专用的柔性辟谷饮料喂饱菌群之后,就可以进入柔性辟谷状态,期间可以正常工作、正常上下班、正常休息,一周时间可以生理性减肥 5-10 斤,也可以连续两周时间进行柔性辟谷,可以生理性减肥 5-10 公斤。在健康改善方面,通过柔性辟谷,人们能够体验和懂得人为什么吃饭这个亘古以来的重要道理,即人体吃饭的本质是菌以食为天、而并非民以食为天。对于肥胖人群以及三高人群来说,当人体处于体重超标状态以及高血糖、高血脂等状态时,通过柔性辟谷体验,人们将会发现,和骆驼在沙漠中的生活模式类似,人体并不是需要通过一日三餐摄入热量的,而且在柔性辟谷期间,人体通过消耗自身的脂肪储备等,会自然而然地获得体重生理性下降、血糖生理性下降、高血脂生理性下降等良好健康调理效果,而且人体的自我感觉将会越来越好,包括持续获得愉悦的心理状态。在应用上,柔性辟谷不仅可以作为生理性减重、改善三高症状等的健康管理方案,而且也可作为救灾食品用于消除地震等灾害救援时由于食品短缺所带来的强烈饥饿感,以及可用于在短期进行战争等军事行动的免食品供应的后勤保障。
3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论"新医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及其对于我国医改的启示与推动
热度 2 zcgweb 2015-7-8 07:22
浅论 “ 新医学 ” 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及其对于 我国医改以及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启示与推动 张成岗(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 年 7 月 7 日 摘要 近年来我国慢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几乎失控,加之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居民健康状况的下降也在不断侵蚀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西医已经难以阻拦住慢病高发的速度,而中医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成为慢病防控的主流力量。在此情况下,虽然国务院提出八万亿健康产业计划,包括多方面力量在进行着新的医疗模式的探索,例如阿里云健康、宁波云医院、广东网络医院等,然而,这些模式基本上都运行在传统西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与公众所期望看到的慢病发生率显著下降相互甚远。 在此情况下,结合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尤其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测试和体验,最终发现人体本质上是一个由人体和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组成的二元系统、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并通过人体摄食来满足人体和菌群两个系统的运行;通过科学手段消除菌群向人体传递饥饿信号之后,人体和菌群就可以进入到各自能够自洽健康运行的状态,并能够显著促进人体多种慢病的症状改善。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 “ 新医学 ” 理论体系与方法实践,有望从底层解决困扰我国和国际医学界和学术界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等难题。本文初步介绍了 “ 新医学 ” 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应用手段及其发展历程,并讨论了新医学与西医和中医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我国 “ 医改 ” 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同时,由于 “ 新医学 ” 较之于西医和中医更加接近慢病起源,因此, “ 新医学 ” 理论也将有可能为医学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新医学;肠道菌群;人菌平衡;人菌失衡;菌因学;脂多糖;西医;中医;中药;益生元;慢病;慢病防控;健康管理;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健康服务师 前言 近年来慢病快速发展我国民众面临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目前,西医已经难以阻拦住慢病高发的速度,而中医则难以成为慢病防控的主流力量。在此情况下,虽然国务院提出八万亿健康产业计划,包括多方面力量在进行着新的医疗模式的探索,例如阿里云健康、宁波云医院、广东网络医院等,然而,这些模式基本上都运行在传统西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与公众所期望看到的慢病发生率显著下降相互甚远,导致公众对于医疗现状的困惑。结合国际上近年来的科技进步,经过不断深入研究、尤其是使用自己的身体进行直接测试和体验,加上超过 2000 个案例的经验,我们提出了新医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实践,这是因为目前通过多方面努力,我们对于中医和西医、以及营养师、健康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的方方面面都差不多有了一个近乎全方位的了解,从而可以很自然而然地在本文中梳理和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新医学?新医学与中医的关系是什么?新医学与西医的关系是什么?新医学如何服务于国家医改?新医学如何服务于特种医学(含军事医学)?新医学如何服务于健康管理?当这些问题基本上弄清楚了之后,我们国家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以及特种医学(含职业病)的防诊治体系,就有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 什么是新医学? 1.1 基本理论 新医学,指的是基于前期国内外大量医学研究和生物学研究,在重新梳理人体宏观解剖结构和微观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基于 “ 菌心说 ” 学说以及大量实践经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是一种共生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具有 “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 ” 的特点,符合 “ 人不犯菌、菌不犯人、人若犯菌、菌必不犯人 ” 的矛盾平衡关系,其核心要点是: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同时,人体的欲望以及心理活动等信号也在很大程度上与菌群有关、甚至来源于菌群。 从控制理论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愈能力的自洽调节控制系统,菌群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愈能力的自洽调节控制系统,人体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感知外界环境信号,而菌群则通过给予人体刺激信号来感知外界环境信号。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生化代谢过程是人体的基本过程,其中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是维持人体代谢过程的基本系统;然而,新医学发现并证实,人体摄食信号的最初来源是胃肠道菌群,即微生物菌群通过传递饥饿信号给人体,启动人体摄食的需求和冲动,而不像西医目前认为的胃排空之后或者大脑里边的饥饿中枢产生饥饿感驱动摄食。而且,更为有趣的是,当人体由于菌群饥饿驱动人体摄食之后,小肠会将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等)吸收进入人体,剩余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被大肠微生物菌群用来复制 DNA 并繁殖自己的后代之后,通过排泄过程离开人体,从而完成 “ 菌群通过人体摄食完成繁殖后代并扩散到自然界 ” 这一奇异而又有趣的生物学过程。这是自然界通过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模式,比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所发现的、所创造的控制体系高明、高级得许多。 新医学认为,对于人体而言,共生微生物菌群不仅赋予人体饥饿感,而且还赋予人体的欲望以及心理活动,包括成瘾性活动。换言之,在目前人类所能够看到的方方面面的基本的生理与心理过程方面,新医学倾向于认为人体是微生物菌群的载体,菌群通过人体完成其将食物从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新的生命体、并回归到自然界的过程,即人体是菌群的工具而已。当然,至于人类的智慧和高级活动,则由人体这一复杂系统本身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人体器官当然是人的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人体,同时,人体这一系统也可以反作用菌群,例如,在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人体菌群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迎合人体的变化,例如表现出 “ 紧张之后忘记了吃饭 ” 或者压力过大导致食欲不佳等问题。 1.1.1 多种慢病源于饮食过量 新医学通过大量人体试验研究发现并确认,人体共生胃肠道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并通过人体获取营养物质,而人体则借助于微生物菌群对于食物的消化、加上自身分泌消化酶的消化,通过小肠给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其余食物残渣则被微生物菌群作为碳源、用于繁殖菌群、复制菌群 DNA 之后,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回到自然界。这是新医学对于人体最为基本的饮食需求的解释,这一点构成了新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基本明确发现,此前所流传的 “ 民以食为天 ” 的本质上是 “ 菌以食为天 ” ,每天一日三餐的饥饿信号,是胃肠道菌群给人体传递的、需要补充营养的信号,表现为摄食(吃饭)。如果这个信号得不到满足和正反馈,那么肠道菌群将会由于营养匮乏而导致部分菌群死亡释放内毒素脂多糖( LPS )等物质,通过肠道粘膜进入人体内导致慢性炎症的出现( 2007 年文献报道),从而引起多种人体慢病,甚至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而发展成为癌症。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体很多慢病是由于吃饭所导致的,这句话并不奇怪。此前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道,导致人体出现疾病的五大因素分别是:先天不足、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而新医学研究发现,后三点 “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 ” 几乎都与菌群紊乱有关,即这些导致慢病的因素会通过干扰菌群正常状态而导致人体出现多种慢病。 目前在健康管理领域,诸如中国传统养生手段 “ 辟谷 ” 、 “ 过午不食 ” 以及西方所推崇的 “ 轻断食 ” (即每周五天正常吃饭、其余两天不吃饭)等,从新医学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目前随着生活发展、丰衣足食,很多时候导致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变得 “ 过度营养化 ” ,因此,在体重控制(减肥)领域, “ 吃饭七分饱 ” 是比较好的手段。然而,很多肥胖人群往往容易出现 “ 饿得要命 ” 等状态,现在看起来,根据国际上关于微生物与肥胖领域的研究来看,主要认为是由于导致肥胖的异常菌群过多所致,因为目前已经有多方面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在人体脂肪合成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肥胖这一表型可以随着导致肥胖菌群的传播、扩散和移植,导致其他人变胖 —— 换言之,肥胖看起来是基于肥胖菌群的传染病!同时,已经很明确的是,通过新医学临床方案,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些肥胖菌群的异常纠正回到正常状态,轻松实现生理性减肥的目标。 上述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均支持 “ 吃五谷、得百病 ” 的说法。当然了,至于所谓的 “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 ,则是另外的话题了,后面有相应论述。 1.1.2 菌群紊乱导致慢病高发 在新医学的体系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体的慢病原因与原理, “ 暂时地 ” 将 “ 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 ” 放在了比人体本身更加重要的首位,即 “ 暂时 ” 不妨认为 “ 人体是菌群进行繁殖的工具 ” ,这样有利于我们从 “ 菌群的需求 ” 角度来理解很多慢病的问题。基于此,不妨可以将人体肠道理解为菌群 “ 为自己寻求的 ” 最佳生存的场所和空间,在人体肠道中,不仅长年具有 37 ℃ 的恒温恒湿环境,而且还可以通过人体摄入各种美味佳肴, “ 满足 ”“ 菌群 ” 的 “ 欲望 ” 。目前国际有文献报道,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看起来来源于这个人的胃肠道菌群的驱动,而并不是这个人的想法,即喜欢吃肉的人是由于胃肠道里边的嗜肉菌群数量过多或者过度活跃所致,而通过吃素食即可显著压制和抑制嗜肉菌群。 新医学发现,这种源于 “ 菌群的欲望 ” 信号的 “ 满足 ” ,可以延伸到对某一类或多类食物的过度喜好例如成瘾(严重的可发展为异食癖例如嗜好泥土、头发、金属、手纸甚至粪便等)、以及对某一类或多类食物的过度厌恶例如偏食、挑食(例如儿童)而导致腹泻、过敏、荨麻疹等症状,前一种情况可以被新医学解释为异常菌群对于相应食物的 “ 过度喜欢 ” ,而后一种情况则可以被理解为由于人体肠道内缺乏消化分解相应食物的菌群,从而导致未被消化分解的食物与肠上皮细胞密切接触、通过肠粘膜之后引发相应的免疫(排斥)反应所致。相对于人体对于营养成分的正常需求来说,所有此类进入人体内的异常物质都可以被理解为 “ 粪毒 ” ,进入人体之后,将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在人体内的器官沉积之后,导致不同慢病的发生与发展,表现为 “ 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 。 1.1.3 心理和精神与菌群相关 长期以来,我们作为人体看人体,并没有认为菌群比人体更加重要,而只是认为菌群是共生于人体的一个现象而已。然而,通过将菌群的地位 “ 暂时 ” 提升到比人体更高的地位,新医学研究发现,我们先前对于菌群的重要性显著低估了,不仅人体的饥饿信号源于菌群,而且,一些复杂的人类生活现象甚至于多方面与心理、精神、情绪、情感甚至包括信仰的问题,看起来都与菌群有关,包括上述异食癖等问题,以及动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殊的行为例如猫舔肛门、动物食用自己的粪便以及食用其他动物的粪便(例如狗吃人的粪便、鸡吃猪的粪便、兔子吃自己的粪便等)。 2014 年 10 月荷兰学者发表论文报道,情侣之间接吻 10 秒钟可以传递 8000 万个细菌,即经口传播的菌群的速率高达 8M !同时,该学者报道,男性同性伴侣之间的接吻频率比女性同性伴侣之间的接吻频率高 2 倍。考虑到生活中从相识发展到恋爱的情侣之间(可以跨越性别因素)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那么,不妨可以合理推测,两个人体之间的感情传递或许是以微生物菌群为介质、为物质基础而实现的!换言之,包括喜爱和憎恨、厌恶等在内的人类心理活动、精神活动,或许是菌群通过人体之间进行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而已。如果这一点得到证实的话,那么,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认识、尤其是人类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认识,必将快速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心理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也将有全新的认识。 1.2 方法实践 1.2.1 科学辟谷 在具体针对人体慢病和亚健康的实践中,新医学证明,通过喂饱菌群即可消除人体的饥饿感,正常人可以进入只喝水、不吃饭的状态,正常工作、生活 7-14 天,生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正常,此即为科学辟谷,亦称为柔性辟谷,相当于把骆驼在沙漠里边的生存方式仿真给了人体。由于这是通过生理方式对人体进行健康调理,即通过给菌群提供人体不吸收的食品,阻断了菌群攻击人体、索取碳源的信号,人体消除了饥饿感,从而可以显著减少由于饮食不当所导致的过敏、免疫异常、血糖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而且非常有利于将此前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纠正回到正常状态。通过科学辟谷,一周时间可以平均减重 5-10 斤,对于我国 3 亿超重或肥胖人群而言,是目前所知的最为有效的体重控制方法之一。我们后续将展开研究,期望能够对 100kg 以上的肥胖人群连续进行 30-100 天的柔性辟谷减肥研究,跟踪所有的生理生化指标,并为完成新医学的大厦和基石奠定重要实践基础。 1.2.2 慢病调理 新医学认为,人体不同慢病是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出现不同的时空异常状态之后、毒素(含 LPS )进入人体,在不同器官分布、沉积之后,导致人体基因突变、组织代谢异常、器官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表现为人体不同种类慢病状态,例如便秘、肥胖、肠胃炎、三高、心脑血管疾病、自闭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症、肿瘤等。因此,新医学认为,后续应当组织并联合多方面力量进行攻关,针对不同慢病,研究菌群的不同特征,并有选择性、针对性地使用相应的干预方案,对导致人体不同慢病的菌群紊乱状态进行调理改善。当菌群改善之后,人体即可通过自愈能力逐渐恢复健康,或者能够进入到接近于健康的状态。通常,代谢性疾病、肠胃病可以比较优先得到改善。其次,器质性病变、肿瘤、神经精神类疾病也会得到改善。此方面正在积累大量案例,形成新医学对于慢病的防诊治体系。 1.3 干预原理 新医学干预方案主要以益生元、益生水、益生菌等为主,优先使用经过新医学研究确认之后的(功能)食品(以益生元为主)进行调理改善,必要情况下,可以辅以药物(首选中药,西药次之;因为很多中药在本质上都是益生元)为干预手段,其基本原理是:益生元有利于培植体内有益于健康的菌群;益生水(例如富氢水等)有利于改善肠道环境、从而有利于菌群微生态环境改善;益生菌则可以直接补充、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其他有利于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的方案,也均将通过考评其是否符合新医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确定,并及时向公众发布。 2. 新医学与中医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大量研究,我们意外发现,新医学本质上非常接近于现代化的中医。我们知道,传统中医的核心是 “ 藏象学说 ” 、 “ 脏腑理论 ”//*** 来自于百度: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 “ 藏象 ” 学说。藏,通 “ 脏 ” ,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 。中医的诊断手段通常是望闻问切,治疗方法主要是中药、穴位刺激、经络刺激、推拿、按摩、拔罐等。有趣的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前看起来,这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人体这个 “ 象 ” (主要是 “ 六腑 ” )来探知菌群这个 “ 藏 ” (主要是 “ 五脏 ” )的异常工作状态并促进其向正常化进行改变。 中医已经此前运行了几千年的历史, “ 藏象学说 ” 、 “ 脏腑理论 ” 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长达几千年以来,虽然包括 1700 年前葛洪在《肘后方》一书中描述了 “ 灌粪可治病 ” ,以及源于厕所的中药 “ 人中黄 ” 、来自于抹香鲸肠道粪便的中药 “ 龙涎香 ” 在临床实践中非常有效,中医领域并不清楚这个 “ 藏 ” 其实谈的很可能就是 “ 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 ” 这个道理,尤其是 “ 五脏 ” 里边至少明确有部分内容是菌群,例如新医学认为: “ 脾胃不和 ” 中, “ 脾 ” 指的是胃粘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集合体; “ 心与小肠相表里 ” 中, “ 心 ” 指的是小肠粘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集合体; “ 肺与大肠相表里 ” 中, “ 肺 ” 指的是大肠粘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的集合体。至于 “ 肝与胆 ” 、 “ 肾与膀胱 ” 等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将进一步梳理。当然了,与中医一致的是,新医学赞同中医所说的 “ 六腑 ” 应该指的是人体这个器官本身。 显而易见,如果的确如同新医学研发发现,中医所说的 “ 五脏 ” 指的是菌群,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对于传统中医的知识及其临床实践进行重新、系统化梳理了,例如中医所说的 “ 脾 ” 为 “ 后天之本 ” ,按照新医学理解应该指的是人体出生之后,自然环境里的微生物菌群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附着到人体尤其是胃中,其中最重要的 “ 脾(菌) ” 将是来自于母乳喂养时候婴儿的 “ 第一口奶 ” 里边的 40~60 种菌群,一方面用来刺激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另一方面赋予婴儿饥饿感、驱动婴儿啼哭摄食,而且,产妇以及后续在婴幼儿长大过程中从母亲身边以及饮食习惯中继承的菌群也将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 “ 后天之本 ” 。 新医学支持中医所说的 “ 心 ” ,然而认为 “ 内心即菌群、菌群即内心 ” ,认为 “ 人心 ” 是人体小肠表面的微生物菌群,从而将此前未被明确定义的 “ 人心 ” 进行了清楚的定义,这是新医学理论之中 “ 菌心说 ” 学说的精华之所在,意味着我们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即将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诸如 “ 居心叵测 ” 、 “ 心肠好、好心肠 ” 、 “ 心情不好食欲差 ” 等传统语言,也将由于新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了科学的解释,而且和西方科学领域尤其是心理学领域所说的 “ 心理活动 ” 可以开展对话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医学有望架起中医和西医的桥梁。 相应地,新医学支持中医所说的 “ 肺 ” ,然而认为 “ 肺 ” 是大肠粘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的集合体,而且处在一个典型的厌氧环境之中,等着通过人体排便回到自然界。以往中医所说的 “ 肺燥热 ” 等,看起来需要通过新医学的思维模式,从微生物菌群角度进行新的解释了。尤其是,中医所说的湿寒体征、阴虚、阳虚等问题,也有望通过新医学菌群以及菌心说的角度获得新的认识,因为新医学主张就人体而言,人体本身应该为 “ 阳 ” 、而菌群本身应该为 “ 阴 ” 。后续我们还将联合中医界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研究。 如果说新医学的来源和发展历史,那么应该有 70% 左右的知识来源于中医,主要是借鉴了中医的和谐、平衡理论体系,同时,最重要的是,新医学把中医的 “ 藏 ” 和 “ 五脏 ” 的物质基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可望显著促进中医现代化,加速 “ 现代化中医 ” 从理论、方法、实践角度落地,不再为 “ 什么是中医现代化 ” 而持续纠结、困扰。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发现,很多中药是通过调理改善胃肠道菌群而发挥对于慢病的治疗作用的,因此,新医学明确提出了 “ 很多中药本质上是益生元 ” 的概念,进一步支持 “ 中医的本质是研究人菌平衡关系以及调理方案的医学 ” ,与新医学具有良好兼容体系,因此,在新医学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方案中,较多地借鉴了中医的体系,同时又结合现代生物学的知识进行了显著的升级,使得 “ 现代化中医 ” 即将成为现实。 3. 新医学与西医的关系是什么? 前已述及,人体是由人体和菌群组成的二元化系统。现在看起来,西医研究的主要是人体这一部分,即中医所说的 “ 六腑 ” ,而对于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即中医所说的 “ 五脏 ” )只是给予了相对较少的关注;同时,即便是西医关注了菌群,然而也主要只是关注了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传染病,因此多数时候主张使用抗生素去杀菌而控制慢病,殊不知这会导致人体健康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因为按照新医学的观点来看人体的话,菌群紊乱才是导致慢病的根源,因此能够杀除菌群的抗生素必然成为导致很多慢病的原因,所以新医学基本上不赞成使用抗生素,而主张使用安全、科学、有效的手段促进人体和菌群重新回到平衡态即可。 新医学认为,在人体健康方面,菌群的重要性优先于人体,在慢病方面,菌群紊乱导致疾病是 “ 本 ” 、人体出现疾病是 “ 标 ” 。类似地,中医也是则将 “ 五脏 ” 置于 “ 六腑 ” 之前,突出了菌群相对于人体的更加重要性。因此,西医目前将治疗疾病的重心放在了人体方面,从而导致出现了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这种 “ 治标不治本 ” 的现象。这是由西医的基本科学假说 “ 人体基因突变导致疾病 ” 所决定的,殊不知人体基因突变的主要根源在于菌群紊乱导致毒素(其中脂多糖 LPS 是一个重要因素)进入体内而引发基因突变这一根本原因。 西药是西医临床实践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西医的科学假说 “ 人体基因突变导致疾病 ” 而进行的药物研发,由于没有抓住 “ 慢病的根本原因是菌群紊乱导致基因突变 ” 这一根本要素,因此从理论上注定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其毒副作用问题。与西药相比,中药在不存在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的前期下,由于很少进入人体内,而是通过菌群发挥调理改善作用,则对于慢病的治疗具有良好作用,同时,副作用也很低或无(与用量有关)。与新医学的干预方案相比,由于新医学主要使用益生元、益生水、益菌菌等方式,主要是食品饮品一类的食材,当然也就没有典型的副作用。 进行溯源分析可以发现,如果说新医学的来源,那么应该有 50% 左右的知识来源于西医,其中主要是西医领域所研究的微生物菌群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以及关于人体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可以在不受到来源于肠道毒素的侵袭、影响和破坏之后,能够自洽地完成人体的健康运行,而不需要使用各种过度医疗的手段和技术进行干预。 应该说,新医学的最大研究发现就是证明了人体是一个由人体和菌群组成的二元化系统,人体的正常运行由人类基因组控制,可以自洽、自主运行;菌群的正常运行由菌群基因组控制,也可以自洽、自主运行。人体和菌群两大系统之间随时随地通过人体的膜系统(皮肤、消化道粘膜、呼吸道粘膜、泌尿生殖道等)进行信息交换,可以相互影响,并且通过这种相互影响过程表现出人体是否健康这一综合结果。人体和菌群之间的最重要的信息交换,莫过于每天菌群赋予人体饥饿感!新医学研究发现,每当人体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几乎就是菌群通过攻击人体胃肠道粘膜、索取碳源、用于完成复制菌群 DNA 的时候,从而驱动人体吃饭。如果人体做不到在饥饿的时候马上吃饭,那么,菌群就会进一步持续攻击人体,甚至导致胃肠道粘膜出血风险,尤其是有可能通过一些特殊途径,直接从人体血液中 “ 盗用 ” 血糖,导致人体出现一过性的低血糖情况,产生巨大的健康风险。相应地,根据新医学原理,只要采用所推荐的新医学干预方案例如柔性辟谷,消除 “ 菌群攻击人体产生饥饿感 ” 这一信号来源,那么,菌群将进入到自洽运行状态、人体也将同步进入到自洽运行状态,人菌平衡之后的健康状态即可自然而然地实现,也不会出现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毒素通过胃肠道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问题了。 4. 新医学如何服务于国家医改、医疗实践与健康管理?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任何医学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新医学也不例外,因此,从 2013 年开始,截止到目前为主,我们已经完成超过 2000 例不同慢病患者的干预(调理改善),并正在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新医学慢病干预方案,例如,将科学辟谷(柔性辟谷)技术用于体重控制(生理性减肥),通过调理改善胃肠道菌群异常而改善胃溃疡、胃炎、肠炎等问题,通过优化菌群而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通过控制酒精进入人体的浓度发挥解酒保肝作用等,预计到 2015 年年底,将会出版《新医学 · 临床实践指南》等系列相关专著,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显而易见,一旦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重大医学理论由于 “ 新医学 ” 和 “ 菌心说 ” 的出现而导致慢病防控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有利于慢病防控问题的解决,那么,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尤其是国家的医改层面乃至国际医疗领域,新医学必将发挥主力作用,通过联合广大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医护人员、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形成能够服务于我国民众的广泛的新医学医护力量,有效防控慢病的发生发展,促进慢病与亚健康的调理转归,为我国面临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力而有效减负。 不论是在以西医诊疗体系为主的医院、还是在以中医体系为主的中医院,我们均建议需要介入新医学的力量,例如急救、抢救患者的消化道健康,可考虑采用 3-7 天利用柔性辟谷、柔性断食的方式让患者的菌群复苏、促进患者胃肠道粘膜的修复之后,再恢复饮食,让人体重新吸收营养物质。类似地,有肥胖体征的其他患者在做手术之前,可以首先通过柔性辟谷方式把体重平稳地降低到正常体重范围之后再进行查体,如果先前异常的理化指标已经趋于正常(例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的话,那么即有可能出院观察,而不一定需要住院治疗。换言之,后续临床会诊的时候,有可能需要新医学力量的介入,从而避免患者出现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等导致医疗费用增加等不利问题。 前已述及,新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心理与精神活动也与菌群密切相关,甚至新医学认为人体只是复杂心理与精神活动的菌群的一个载体而已。那么,除过常见的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之外,一个人、一个家庭,由于各种竞争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与精神异常等,显然需要优先从菌群角度进行干预、调理、改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大力推动成瘾性疾病领域迫切需要新医学介入的地方,当然,日常的人际关系沟通、医患矛盾的妥善处理等,也都是可以需要新医学介入的地方。 5. 新医学如何服务于特种医学(含军事医学)? 特种医学(含军事医学)通常指的是由于特殊职业、特殊工种的需要,在从事这些环境因素相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疾病状态。从新医学以及中医来看,这些职业病不外乎是由于(职业)相关的环境因素例如电离辐射、化工生产等导致的 “ 藏 ” 和 “ 象 ” 即 “ 菌 ” 和 “ 人 ” 的双向异常以及人菌互动异常,而西医则往往集中于一个点,例如西医对于矽肺的防诊治只关注局部的肺部损伤(纤维化)、而并不关注人体整体的间接损伤(包括由于肺功能下降导致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异常、以及由于身体出现慢病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异常)。 以 “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 ” 相关的军事医学研究与应用为例,由于职业需要在高功率电磁辐射环境下开展工作,部分人员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问题,一方面与电磁辐射的功率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作业时间较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以及心理压力等综合因素有关,而后者则会通过菌群失调反过来作用于人体,加速人体健康状况向不利化发展。因此,根据新医学的研究,控制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首先需要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的强度,其次需要优先调理好人体菌群,并基于新医学人菌平衡原理,协助职业人群得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而并非过度)的营养物质,并结合心理知识宣讲,让职业人群的健康程度最大化。 6. 如何推进新医学的教育、宣传与推广? 鉴于新医学是在传统中医以及西医的理论体系、方法与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升级之后,由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提出、创建并发展出来的新的医学模式,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临床实践价值,尤其是主要通过多种调理改善人体菌群状态,从而促进并逐渐恢复人菌平衡,从根本上就消除或显著减少了潜在毒副作用的安全风险,而且,尤其是通过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能够显著促进人体从慢病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实现 “ 藏(菌群) ” 好、则 “ 象(人体) ” 健康的 “ 上医治未病 ” 的目标,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以及国家教育部等机构,组织成立相应的联合研究与应用办公室,联合各省市相应机构,成立相关的专家委员会,在对于新医学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方案进行系统论证、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尽快让这一能够从底层、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众多慢病患者的新的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落地,组织相关医疗机构的力量,促使新医学早日造福于民,一举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民众已久的 “ 医疗改革 ” 等问题。 7. 结语 综上所述,新医学既源于中医、高于中医,同时又既源于西医、高于西医,博采了中医和西医的精华,在确保安全、有效、科学的前提下,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人菌平衡这一核心要点,并且同时能够从菌群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等角度对人的健康进行关注并进行慢病防控工作,因此,通过组织相关力量进一步完善新医学理论、菌心说学说之后,将其发展成为一门 “ 普适性 ” 、 “ 傻瓜式 ” 的 “ 便民 ” 医学学科,既成为中医的现代化升级版、同时又成为西医的现代化升级版,不仅在健康管理、慢病防控等方面,甚至在急性疾病的防诊治方面,也建议优先并关注菌群平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从而显著提高各种疾病防诊治的效率,尤其是从心理和精神层面对患者进行关怀,实现身心灵健康恢复的目标。
23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告别“理事”
fqng1008 2015-1-26 11:16
一、 这次会议是我的告别。从1995年开始,20年的理事结束了,原以为会有一份“荣誉理事”证书(16年前离开湖北的时候还跟我寄来一份),工作人员找了许久没有看到,后来我才知道,并非所有退出者都能够享受。20年来,许多同道都在进步,自己的“小萝卜头”地位却 却不升反降,一步步坠落。 这些年一直在退,青年工作委员会、编辑工作委员会、省里的理事、三级中西医结合肝病的委员和副主委、中医肝胆病的委员等等,下半年还有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的副主委。年轻人在追求,老年人就得让位,虽然比一般人早一点,但地球离了谁还是继续转。记得1990年被聘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编委,35岁的我抱着那个刊登编委会名单的封底,好像怎么也看不够似的。 一个人来到世上,从一无所有开始,到一无所有终止。年轻的时候都在为着“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到后来,又不得不一点点告别那些得到的一切。不过,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得失,小萝卜头有小萝卜头的得失,我现在的告别方式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 在 “‘301’不再神秘”的博文里,有两位老师留言:“结合出啥名堂了?”我回复是:“(伟人)虽然创造了一个新中国,但是难以创造一个新医学”;“值得反思,需要反思”。 在这次会议上,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第六届荣誉会长陈可冀院士的意见是“临床上的优势互补”;第七届荣誉会长陈凯先院士认为目前是“中西医结合的初级阶段”;第七届会长陈香梅院士“大方向完全正确,值得努力奋斗”; 陈竺院士强调 “ 我们应该有信心,通过努力在我国建立一个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 ” 。 我相信,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是毫无疑问的“政治正确”,那么,对于各自的解读又是如何? 陈可冀老会长今年85岁,他一生的事业与整个命运都跟“中西医结合”绑在了一起,其中的酸甜苦辣肯定比别人体味的更多一些、更深一层。我相信,在老会长那里,当年那个要遵循领袖意志创造新医学的远大目标已经渐行渐远,越来越淡化,因为科学发展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并不以人的浪漫情怀和民族意志而转移。后来的两个会长,一位是药物化学家,一位是临床肾病专家,可能更多的是履行一种职责,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本来就考虑的不多、不深,更谈不上反思。我曾经说过,“陈竺式阐明”既不能发展中医学,也不能提高疗效,虽然是“中医现代化”(实际上是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的主要内容,但可能存在严重的方向性误导,类似于一种“贴标签”的做法。 遗憾的是伯礼院士,他作为学会挂靠单位“中医科学院”的法人发言。表示自己一直深爱中西医结合事业,从曾经的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干起,后来又连续做了两届副会长,虽然这次退出学会,但仍然会自始至终地支持学会的工作。赢得了下面的比较热烈的掌声。本来,无论是工作经历、工作范围、所处位置,还是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总体把握方面,他都是学会会长的最佳人选,但似乎这几届会长注定要姓陈似的,硬是神使鬼差地与他擦肩而过。倒是人事方面的另一个看点,凯先院士作为名誉会长继续担任常务理事,似乎在某些方面是不大不小的突破。我想,这些或多或少地与陈竺院士有一些关系吧,因为作为中华医学会的现任会长的他,也是深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的。 三、 会议期间,碰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刘建平教授,他正在做“中西医结合”类似概念的标准化研究,因为“结合医学”、“补充医学”、“替代医学”、“传统医学”、“非主流医学”等等交叉重叠,常常使人产生误解。我提到自己的观点供他参考: 医学模式包括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五花八门,现代医学却独一无二。中医学、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埃及医学、巴比伦医学和非洲传统医学,都属于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客观的求实精神上。传统医学对于医学理论的态度是,只要找到一种生理、病理和药理的理解就行,不论你采取什么样的说法;现代医学强调的是主客观的一致性,即那种理论解说是否客观真实?是否具备可检验性以及能否证实或证伪?于是确立了严格的检验标准。因为它追求的是不断地接近真理因而必须不断地修正错误,而传统医学一经问世就千古不移,因为它的概念、原理本来就不具备可检验性,因而你也没有办法去检验它,以至于证实或证伪它。 当然,在现代的医疗卫生保健上,现代医学还远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传统医学作为“替代医学”和“非主流医学”还会长期存在,至于它的“现代化”研究成果也只能以融于现代医学体系之中为标志,再创造一种“新医学”、“新药学”的想法就可能变成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努力越大,失望越大。 四、 15年前,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5期)发表了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教授的文章“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批评者络绎不绝。因为蔡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也是温病学专业的博士,而且符合中西医结合的观念,当时总会组织大家撰文支持。本来,搞了多年的中西医学比较,我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一点发言权。但是,对于中医学究竟“怎么变”一直没有找到清晰的思路(今天依然如此),迟迟没有出手相助。 的确,当时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受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础理论研究虽然尝试很多,但大多数是有花无果,或者牵强附会;临床研究往往从设计到实施,并不符合现代研究规范,得出的结论很难重复,虽然创新性十足,但严谨性不够。鉴于此,复古主义重新复苏,“纯中医”浪潮风尘直上,蔡定芳教授的文章正是针对这样的场景而发。但我想,如果你自己并没有找到可靠的发展路径,你拿什么去说服别人? 按照今天的个人理解,传统医学的出路可能有以下三点:一是按照替代医学的思路,完全遵循传统的理法方药原则应对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按照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的思路,挖掘传统医药宝库,丰富现代医学内容;三是采用现代医学诊断,针对疾病的某一阶段,以弥补现代诊疗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的确,“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创造新医学”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的不同表述,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果表明,这条道路是否意味着设计上的缺陷、实施上的盲动,甚至包括概念上的模糊,以及理念上的混乱?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展望未来新医学——人体生命科学
热度 3 sheep021 2012-11-5 10:00
这个领域,钱学森有过专攻,并出版了《人体生命科学》一书,他认为,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理论上,坚持以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方法上,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 更有意思的是,他认为,未来的生命科学,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而是中医、西医相结合的一种新医学模式,但绝对不是中医、西医的简单相加,而是打破各自结构,彻底重组。他还形象地比喻说:这一模式,有点类似把现在的西医“翻过来”的样子——核心部分外围化,外围部分核心化,同时把中医理论填充到核心之中。 他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你们准备好了吗? (大意是这样子) 遗憾的是,他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而且也没有探索出具体的实现途径,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我相信后继者仍然在继续努力。
个人分类: 科学超人|235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