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构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年关:台湾高雄6.7级地震与台湾的地震地质
热度 3 cgh 2016-2-7 06:35
年关:台湾高雄6.7级地震与台湾的地震地质 年关,从中华传统来说,是个艰难时刻,也是希望的起点,咬咬牙也要挺过去!台湾人民经历了1999年集集地震的洗礼,毫不逊色于汶川地震至于四川人民。 总的来说,台湾是在大板块的夹持下求生存的状态,相互挤兑的大老板一有动作,台湾就要天翻地覆,一点属于蓝绿变天。下图就是一个立体示意图,菲律宾海板块一个犄角向北西插到欧亚版块下面,形成琉球海沟,而南海方向的欧亚版块又插到菲律宾海板块下面,形成马里拉海沟。 下面这个平面图,简单地给出这种大格局下,台湾岛上地质构造纲要。 从某种角度上说,台湾的地层系统是依附于菲律宾海板块向属于欧亚板块的中国大陆逆冲上来的,谁和谁是一伙的,也很清楚,谁是先锋谁是幕后也是一目了然。 台湾的地质同行对台湾岛的地表地质构造、孕震特征和致灾效应的研究在集集地震之后基本属于国际前沿水平。这个是值得大陆这边学习的。所以,汶川地震之后,两岸相关合作增强明显。 下面这个图就是台湾岛的活动构造分布,是不是很简单呢? 第一类活动断层也就是1万年以来有活动证据的断层,而第二类活动断层是10万年以来有活动证据的断层,两者总共才33条活动断层,其中包括一些长度属于毛毛刺级别的断层。 其中编号11的车笼埔断层在1999年集集地震中破裂了。 相对于大陆几千条断层来说,确实数量比较小。但是,位于这个板块相互作用的部位的这些断层,确实代表了现今造山带,也是漫漫地质历史的一个缩略窗口。 台湾及其代表的板块对决部位地震很多,一年得有3-4次六级以上浅源地震,这些六级以上地震意味着震感强烈,通常在陆地上要形成破坏。比如下图是一个横跨台湾北东向构造的剖面,显示了地震和构造的分布关系: 通过建立的地震模型,结合地壳结构和地表场地条件,中研院地球所地震学家给出了一些危险性评估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个图分别相对应于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三层楼地震峰值加速度响应和十层楼峰值加速度响应效果的平面分布。通过这些图,可以直观的知道某个地方的可能受到的最大震动情况。所以,厦门政府提醒民众不要一有震感就跳楼,毕竟大过年的,摔坏了这个年也过不好了。 这次地震台湾岛南部,下面是地震动分布: 这个地震动是断层特定性质活动产生地震动在经过特定地壳到达特定地表覆盖层和构筑物的特定效果,比如,研究认为震源机制对地震动传播有影响: 所以,南投倒塌的那个特定的楼房,是不是豆腐渣工程,还要仔细鉴定,不可以想当然的认为边上的楼没倒下,就是这个楼自身的问题。比如地基条件的变化差异回很快的。 资料来源: http://www.earth.sinica.edu.tw http://tec.earth.sinica.edu.tw/new_web/index.php http://gl.ntu.edu.tw/ …… 祝福神州大地安定、和顺!
个人分类: 地震|9002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3年巴基斯坦7.7级地震与兴都库什的地震构造》发表
热度 2 seisman 2015-3-11 11:54
《2013年巴基斯坦7.7级地震与兴都库什的地震构造》发表 陈立军 近日,《2013年巴基斯坦7.7级地震与兴都库什的地震构造》将付印,其文献检索为: 陈立军.2013年巴基斯坦7.7级地震与兴都库什的地震构造 .内陆地震,2015,Vol.29,No.1,15-27.doi:10.16256/j.issn.101-8956.2015.01.002 该文提出了如下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观念: 1. 巴基斯坦的强震活动,是兴都库什地震柱的活动提供能源、兴都库什旋扭构造运动提供构造环境所致,或有深部流体参与,以致强震活动与泥火山并发。 2. 兴都库什地震柱的地震活动呈“自下而上逐层驱动”之势,深部和壳内地震活动皆呈一定韵律,并非“俯冲”。 3. 兴都库什旋扭构造运动由一对近乎南北向的力偶“捏拢” + 旋扭所致的“蝴蝶结”构造(图1),并非“碰撞”。 图1 兴都库什旋扭构造模式图 (底图据Google Erath 2013版 ) 4. 全球当代的大陆漂移活动呈半球运动之势,即东半球总体呈顺时针旋转,西半球总体呈逆时针旋转。全球两大超级地幔柱夏威夷和南部非洲或为力源,四大经向构造隔离了两个半球,由24个地震柱组成的 M 型热机带构成全球灾变的主体,由大洋中脊组成的 W 型冷机带构成灾变的调节器。由地球自转衍生的纬向构造、经向构造和扭动构造则在近地表扮演灾变的主角并接受半球运动的改造。 5. 强震与火山活动是地震柱活动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其活动能量主要来自地幔深部,近地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应变能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地幔深部地震活动的年代记振荡( MDO )是深部能量积累的一种表征。它们才是壳内强震、火山乃至太平洋年代记振荡( PDO )的主因。 6. 地震柱是一个倒立的圆锥体, 过地震柱柱体轴心的任意方位都可以画出本尼奥夫剖面来。但是,本尼奥夫剖面只能存在于地震柱内部,无法向外伸展,相近地震柱的本尼奥夫剖面也无法沟通。因此,将相隔2000km的兴都库什地震柱与缅甸地震柱的 本尼奥夫剖面连接成所谓的 本尼奥夫带,甚至将 环太平洋所有地震柱的本尼奥夫剖面加以连接成为 环太平洋的 本尼奥夫带的做法,没有任何物理意义,自然也就没有构造学上的意义,都是不可取的。 7. 地震柱的震源深度时序图和地震柱影响区内壳下地震活动图像是地震地热说关于壳内强震与火山预测的两大利器,可以提前几个月预测7级以上壳内强震或火山的大致地点、大致时段和大致强度。如果工作做好了,2013年的巴基斯坦强震或许可以提前几个月至1年预测到。 8. 本文开启了在地震柱影响区内讨论强震活动与地表构造的关系问题,对地震与火山的预测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2015.3.11 初稿
2878 次阅读|4 个评论
长沙市市区地震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热度 1 seisman 2013-9-4 11:21
长沙市市区地震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陈立军 长沙市规划市区内的地震活动构造,基本查明的情况大致如图 1 所示。以下就其中工作较为充分的 9 条断裂逐条加以说明。文字的序号与图 1 中断裂的编号一致。 图1 长沙市规划市区活动构造图 1. 岳阳—湘阴断裂带 岳阳—湘阴断裂俗称湘江断裂。铜官白羊坡断裂出露在相当于湘江的 I 级侵蚀阶地的基座(由白砂井组、汨罗组组成)上,属于湘江断裂带的一部分。在长 30m 余米的探槽剖面上,共有 8 条正断裂性质断裂(图 2 )。主断裂面 F1 断距为〉 6m , F2 断距为 5m 左右, F3 反向正断裂,断距为 3m 左右, F4-F8 断距均 5cm 。断裂断错的地层为中更新世中期白砂井组及早期的汨罗组,断错最新地层为白砂井组棕红色网纹红土。据断层物质 ESR 测年为 20.465 ± 2.251 万年,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 该断裂出露点由张玉岫、陈立军于 2001 年发现,从而结束了地学界长期以为岳阳—湘阴断裂带仅仅是一条物探推测断裂的历史。然而,白羊坡断裂或许只是岳阳—湘阴断裂带的次级构造,湘江断裂的主断裂或许依然是沿着湘江走向的。这是因为, 2001 年,陈立军、黎品忠、周霞、丁建川、唐志坚等在湘江断裂与公田—宁乡断裂之间(樟树港—界头铺以东) 15km 测氡的测线上,发现测线西段每 2km 有一个或多个异常点,推测此间有一组近南北向的次级断裂分布。白羊坡断裂正是其中的一条。 图2 白羊坡断裂(李小海摄,镜头向北西) (图1中F1断层在白羊坡的出露点,F3属场点编号) 2 .公田—宁乡断裂 该断裂属崇阳—宁乡断裂的次级构造。走向北东 40 °左右,长约 40km 。该断裂是洞庭湖盆地的东部边界断裂,东部为幕阜山隆起,西部为断陷盆地,按照湖南构造呈继承性活动的观点,不太可能属于前第四纪构造。据曾建华( 2011 )野外考察发现,在铜官西湖中学北 400m 公路旁见断裂发育在第四系白沙井组和新开铺组地层中,产状 315 °∠ 65 °的正断层,斜断距 30cm 。据此推断,断裂在中更新世白沙井期以后活动过,为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断裂。 有资料表明,该断裂向灰汤的延伸方向上,或许还有白水江组地层的错动。 3 .葫芦坡—金盆岭—炮台子断裂 该断裂走向北东 20 °~ 45 °,倾向北西。在长沙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活动断裂牵引影响白沙井组具平缓褶曲,两翼倾角 15 °,轴向东西,轴部具张性小断裂,产状 170 °∠ 70 °。工程兵学院附近 ZK212 孔揭露,白垩系神山组砾岩推复于白沙井组之上,导致在同一个钻孔中白沙井组重复出现,表现为压性。工程中心 2002 年在烈士公园测氡发现沿断裂出现土层氡气异常。断裂南段控制了靳江河的水系。 据龙运武提供资料(1993),在通泰街发现与该断裂正交的断裂(图3), 发育于上泥盘统佘田桥组下段砂页岩互层中,走向北西(290°~31O°),倾向北东,倾角28°,破碎带宽2.8~7.5m。带内物质结构松散,未胶结,碎裂岩裂面平直,见有擦痕,前期贯入的石英脉被再次错断,挤压粉碎,局部呈断层泥状。断层上部被全新世沉积覆盖。为探查断层最近一次活动的绝对年龄和活动性质,采集断层物质样作热释光测年(TL)和石英形貌电镜扫描(SEM),结果是:(SEM)粘滑为主,兼有蠕滑,主要活动期是Q 2 末期,Q 3 早期活动已微弱。(TL)距今最近活动年龄为(1l.91±O.96)×l0 4 年。断层活动性鉴定结果是清楚的:断层有过多期次活动,最近一次活动是在中更新世末期,活动性质是粘滑兼有蠕滑。 图3 通泰街断裂(据龙运武等,1993;陈立军制版) 4 .施家冲—新开铺—磊石塘断裂 断裂走向北东,北东段倾向南东,南西段倾向北西,逆断层,长约 30km 。断层出露在泥盆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地层中。新开铺长沙铝厂北西 200 米处野猫坡见古近系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逆冲在第四系洞井铺组砾石层之上,断层产状:走向 NE14 °,倾向 SE ,倾角 68 °。 曾建华( 2012 )根据蔡家冲湘江大桥工程施工的 5 个钻孔资料判断,断裂断错第四系洞井铺组和泥盆系,断距大于 50m ,西盘 ( 上盘 ) 上升,东盘下降,为逆断层。 该断裂的东段,陈立军等2002年在长沙烟厂工地测氡,发现沿断裂出现土层氡气异常。 5 .烂毛冲断裂 该断裂走向 70 °,倾向 NW ,倾角 57 °,向东逐渐转为北东向,长约 12km 。断裂发育在中泥盆统石英砂岩与上白垩统砾岩夹砂岩中。该断裂切割北西向断层,使红层挤压破碎,破碎带内发育含砾构造岩,松散破碎带宽达 5m 。断裂带内破碎带和断层泥发育,断层泥呈紫红色,据取样测年资料( 17.78 ± 1.55 万年),表明断裂中更新世晚期有过活动。 沿该断裂向南西伸入湘潭盆地,在庙湾里、新塘等处发现第四系地层被错动。庙湾里断裂是曾建华、陈立军等 2002 年在湘潭幅 5 万区调报告的指引下发现的。在江娃利博士的帮助下,现场工作一个多月,基本查明了庙湾里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断层的分布与活动情况。 6 、罐子窑—草塘断裂 走向亦为北东,其北段(罐子窑—带)反映清晰,中段、南段为隐伏状态。它生成于新开铺早期,从北段两侧新开铺组的厚度对比可知它是东降西升的正断层。白沙井期末,南段东盘下降日趋强烈,致使马王堆组、白水江组的厚度均在30米以上。它的现今活动仍造成了罐子窑一带侵蚀陡岸的形成和对湘江河道的控制。 沿断裂向北东延伸的跳马楚家湾一带,伸入第四系中更新统白沙井组网纹红土和古近系红层中,其走向30°,倾向NW,倾角 65°~70°,呈走滑性质。 2001 年,全德辉、胡奉湘、张玉岫、陈立军等考察楚家湾断裂活动,发现多处第四系地层的错动。 7 .东山镇—石桥断裂 该断层走向NW30°~40°。该断层卫星像片上反映明显,电法、航磁物探测量均一致地反映明显;地貌显示更为明显,浏阳河沿断裂程直线伸展,河东北岸为白水江组成的T1阶地,南西岸为新开铺组构成的T4基座阶地,基座高出水面35~40m,据此推测其活动应在早更新世以后。姚成华等(2011)在茶园岭进行浅层地震勘探工作, 表明断层出现在第四系白水江组覆盖层(厚18m)之下的白垩系地层中,未切割第四系白水江组,推测其活动应在晚更新世以前。 8 .常德 — 益阳 — 长沙断裂 该断裂自常德向南东经益阳,然后进入长沙,总体走向 NW40 ~ 70 o。倾向 NE ,倾角 50 o左右,长约 200km 。它主要发育于中 — 上元古界和白垩系中,是洞庭湖坳陷西南缘具控制性的构造。断裂北侧第四系厚约 100 ~ 150m ,南侧是基岩组成的岗丘。在卫星影像中线性构造清晰。断裂新活动的构造行迹发育。在常德 — 河洑一带,据浅层地震探测资料,断裂将中更新统顶面和上更新统下部错移 2m 。于益阳附近,见中新统砾石层被抬高 40m 左右。长沙市新开铺一带,中更新统发育一系列走向 NW40 ~ 70 o的断裂,有些“通天” ,但上无覆盖层,断面存在侧伏角 24 ~ 30 o的擦痕,具左旋斜滑阶步,其中最大垂直错动幅度达 10 ~ 15m 。在南郊公园附近也发育一系列 NW 走向的逆断裂,其中最大的称南郊公园断裂,倾向 NE ,倾角 60 o以上,断裂破碎带宽 2.7m ,断面上有斜向和近垂直的擦痕,估计断距有 20m 左右。上述资料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期活动,而其西北端于晚更新世早期有明显活动。在该断裂与 NE - NNE 向断裂交汇处发生过多次中、小地震。 9. 新开铺断裂系 2001 年,湖南省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中心接受了湖南省政府新院的安评项目,陈立军、黎品忠、周霞、丁建川等着手环境调查,在当时的长沙大道现称芙蓉南路上,发现了第一条断层(图 4 )。随后,张玉岫、陈立军等对周边地区地毯式调查,发现大量第四纪活动断层(图 5 )。 图4 芙蓉南路断裂(陈立军摄,2001,镜头向南东) (断层位置见图10) 图5 新开铺断裂系(据陈立军,2001) 湖南省地震局和工程中心最大限度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初步查明,新开铺断裂系承袭常德 — 益阳 — 长沙断裂的东延,叠加在 施家冲—新开铺—磊石塘断裂之上,组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观。 当时,由于工期紧张,工作重点放在南郊公园断裂上。图 6 为挂网实测的断层剖面,由陈立军制图,张玉岫实测各断层参数,剖面上方的全景图是江娃利博士给添加的,成图于 2001 年 11 月 21 日 06:42 ,可知当时的工作有多么地艰辛。 图6 南郊公园断裂实测剖面图(据陈立军等,2001) 南郊公园断裂产状:走向 290°~320°,主要倾向 NE,倾角>60°,属高角度左旋走滑正断层,推测长度 10km 左右。裸露于南郊公园门口东侧,公园内山顶也有露头。该断裂发育在第四系中更新统下部新开铺组中。据断层切割关系、断层物质构造变动情况,断裂只少有三次以上活动。在剖面左侧存在数 10 条正、逆断层、“X”型和“Y”断裂(或裂隙),断层面光滑平直,裂面内充填有暗紫红色粘土(图7),挤压作用强烈(图8)。断面发育垂直擦痕、斜擦痕和水平擦痕。断裂垂直断距一般 10~40cm,最大 60cm,断裂宽度 0.5~1m。断裂造成地形地貌差异,航片上均有显示。断裂上升盘处于 T3 阶地上(阶面高程 50~60m),下降盘为现代冲沟,高程40m 左右。沿断裂向东南延伸发育一系列呈雁形排列的北西向冲沟。如木莲冲、刘家冲、黄家冲、高家冲等。表明该断裂系统在平面上展布较广。据测年资料,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中晚期有过多次强烈活动,在洞井铺一带发生过有感地震和小震群。说明该断裂在现今仍有一定活动性,但活动强度微弱。综合分析,断裂为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断裂。 图7 南郊公园断裂的主断裂面(陈立军摄,2001,镜头朝北) 图8 南郊公园断裂探槽(江娃利摄,2001,镜头朝南东) (长沙市南郊公园公路北侧:沿路堑剖面开挖小探槽槽底紫红色粘土中含 黄白色粘土条带,条带方向与断面方向一致) 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推测,常德 — 益阳 — 长沙断裂在益阳西侧似乎已被岳阳 — 桃江断裂错开,稍向南推移,并以多条断层向南东方向撒开(已出图幅)而进入长沙市区。因此,上述通泰街的北西向断裂与新开铺断裂系应该同为一体,只是通泰街断裂倾角较小,处于边缘部位。通泰街断裂向西延伸,在光明村可见一组“红柱子”,与新开铺的断裂现象极为相似。 联想到岳阳 — 湘阴断裂与公田 — 宁乡断裂之间推测有多条近南北向平行断裂的存在,则洞庭湖的东侧和南侧的断陷运动可能是同样的机理,即在隆升与断陷差异运动的过渡带内,可能会产生一组大致平行于断陷边界、倾向沉降中心、呈叠瓦状分布的断层。这就是掀斜运动的结果。 经过湖南省地震局诸多同事们十多年的共同努力,长沙市的活动断层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长沙市活动断层的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丁国瑜院士、邓起东院士等亲临现场视察、指导,马宗晋院士派曲国胜研究员为代表专程前来调研,江娃利博士曾 2 次来湘协助工作,先后在新开铺(暑热)、庙湾里(雨雪寒冬)等地工作一个多月。对于这些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作者永怀感激之心! 本文只是一个引子。为了配合本文,作者将另发一个图片和照片专集,放在作者的科学网博客和 QQ ( 775844819 )空间里。欢迎鉴赏与指导。 2013.9.4 初稿 补充: 图9 由猴子石大桥的引桥开挖的南郊公园剖面(陈立军摄,2001,镜头朝北东) 图10 芙蓉南路(原长沙大道)东侧剖面(陈立军摄,2001,镜头朝南东,见图4)
5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辽宁省辽阳市5.1级地震构造图
qsqhopeiggcas 2013-4-24 17:03
辽宁省辽阳市(东经123.2度,北纬41.5度),5.1级地震构造图 http://www.activetectonics.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36:123241551catid=61:2013-01-23-06-49-15Itemid=106
个人分类: 地震风险|2364 次阅读|0 个评论
M=3.0,D=9.0km,2012-12-18-08:11,Taiyuan
热度 1 gogorocklee 2012-12-20 11:07
M=3.0,D=9.0km,2012-12-18-08:11,Taiyuan
从走向判断震源断层应该是三给地垒北侧的正断层,震源球显示断面走向280.33度,倾角80.34度,滑动角-74.78度,属于略带左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 太原发生3.0级地震 持续几秒社会秩序井然 2012-12-18 15:06 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2月18日08时11分,太原市市辖区(北纬37.9度,东经112.5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9.0公里。不过,太原发生3.0级地震无人员伤亡,震感只持续几秒社会秩序坦然有序,并未受到影响。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2月18日08时11分,太原市市辖区(北纬37.9度,东经112.5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9.0公里。不过,太原发生3.0级地震无人员伤亡,震感只持续几秒社会秩序坦然有序,并未受到影响。 发生太原地震这一刻,记者身处太原市区解放路一幢9层高楼里办公,感觉有数2秒的明显震感。记者随即打开中国地震台网以及山西地震台网查询消息,并未发出地震消息。 随后记者走到楼下,询问多名路上匆匆行人,称并感到震感,社会秩序坦然有序。18日08时17分46秒,山西地震台网发布消息称太原市市辖区发生3.0级地震。 据山西相关部门报告,太原地震并未接到相关伤亡的消息。(据中国网) 太原理工 梅花教室,有感 太原理工 中区8号楼1层,没感觉 太原理工 中区8号楼3层,没感觉 太原理工 中区9号楼1层,有感 太原东太堡 4楼,有感 Reference http://www.sxeq.com.cn/n16/index.html http://www.ceic.ac.cn/ http://www.s1979.com/news/china/201212/1867321518.shtml
个人分类: 地震构造|3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解读危地马拉M7.4地震数据,了解发震构造和地震致灾常识
cgh 2012-11-8 14:16
解读危地马拉M7.4地震数据,了解发震构造和地震致灾常识
解读危地马拉 M7.4 地震数据,了解发震构造和地震致灾常识 前几天加拿大刚发强地震,今天在中美洲危地马拉西部又发生强地震。如果没有一定的地震相关知识,很难判断为什么有的地震伤亡严重而有的地震无所伤亡。地震作为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虽然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是基本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楚的。 天然强地震一般都是由发震构造控制,绝大多数是地质断层的突然错动产生。因此,地震的过程和致灾都离不开与其相关的发震构造。不同发震构造具有不同的变形特点,导致的灾害也就各有特点。 首先,多数地震构造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可以获得它的变形特点,从而预知发震和致灾特点。拿危地马拉地震为例,图 1 可以看到,红色的断层线,都是通过地质地貌或者大地测量可以确定出来。本次地震的西南侧就是一个板块边界俯冲带( the subducting Cocos plate and the overlying Caribbean and North America plates ),是相对非常活跃的断裂带,相对运动达到 70 - 80 毫米 / 年。 地震之后,通过地震波观测数据,可以获得发震断裂在发震过程中的力学性质,即震源机制,通过震源机制解,可以知道断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以及断裂面滑动方向。图 2 是危地马拉地震震源机制解: Plane Strike Dip Rake NP1 126° 69° 98° NP2 285° 23° 70° 震源位置: 13.987°N, 91.965°W ,深度 24 公里。 结合地震震源定位与已知周边地震构造,可以判断,倾斜北东的一组节面解是发震断裂,即走向 285 °、倾角 23 °的那组。从滑动角 70 °,可以判断,地震时断裂以逆冲为主,有少量的左旋滑动。这一数据与地震构造环境是一致的,板块俯冲带以逆冲为主。 有了发震构造,根据地震波数据,可以反演地震断裂沿断裂面的位移分布,图 3 是这次危地马拉地震的反演结果,可以看到,震源附近的位移量最大,但是仍然不到 4m ,在地表处的位移很小。所以,不会产生海啸。然而像日本 2011 年地震震源附近最大位移超过 30m ,到达地表的位移也达到数米,因此引发了海啸。 地震海啸是发震断裂出露于海底的大地震主要致灾形式,海啸的产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也就是突然的大规模海水形成垂向位移。因此,只有俯冲带并且有很大位移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2012 年 4 月苏门答腊一个 8.2 级地震,虽然产生了很大位移,但是发震断裂是走滑性质的转换断层,因此没有显著的垂向位移,没有引发海啸。发震断裂出露于海底的大地震不存在地震地表破裂对人类的破坏。 那么对于发震断裂出露于陆地地表的大地震而言,比如中国大陆的地震,沿断裂带在地震过程中产生大规模的变形,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总长度达到 345 公里。在地震地表破裂带上的建筑物是没办法抵抗断裂的强烈变形的。这些地震地表破裂的性质也是由发震断裂的性质决定的。 大地震的破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断裂变形形成的破坏,另一部分则是地震动。相对而言,人们对地震动的影响更深刻,甚至认为是地震的破坏。地震动是有震源错动产生的地震波向地表传播形成的震动。具有范围广、随震中距离增大而衰减的特点。图 4 是危地马拉地震的地震动强度预测图,根据测震数据计算得到。从图例解释可以看到,通常震动强度达到五度就可能产生破坏,这次地震在陆地最大震动强度预测达到七度,应该会产生破坏。 所以,危地马拉地震的致灾将主要是地震动的破坏,应该不会特别大范围的毁灭性严重破坏。新闻中已经有报道,现场已经出现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 所有观测和计算的地震数据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网站。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b000dlwm#summary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11-08/4312016.shtml
个人分类: 地震|5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