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司马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仓廪实则知学术
JQWangIoP 2012-5-8 19:02
题目从“仓廪实则知礼节”演变而来,后者出来春秋时期齐国名臣管仲之口(见《管子——牧民》)。这句话在现今更为流行的版本是出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两个说法中的“则”和“而”意思相近,但我感觉“则”字更能体现出前后的必要、递进关系。 “学术”从网上查到的大概意思指“ 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 ”(baidu)。 最近科学网众名博讨论了很多关于科研学术的问题。包括 谢强老师的《学术是一种奢侈》 ; 鲍海飞的《科学研究就是一种豪赌》 ;还有 戴世强老师的《 学习漫谈(69):努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的转化 》 ,等等。 前面两个老师都指出搞学术、科研是需要强大经济后盾的客观事实,主要是从欧洲、近代中国的各学术大葱(注:此处“大葱”等同于“大牛”,缘起最近国内葱价大涨,都要赶超肉的价格了。鉴于此,友人提醒以后大牛改称大葱,O(∩_∩)O~)的出身大都富农、小资以上,所以他们得出结论学术科研不是属于穷人的玩意儿。 但是我认为出身论在这里极不妥当,且不说河东河西之论,就拿科学网的一个新闻《 朱健康回来了,显得略有些拘谨。 》来说,这位美国科学院的朱院士的出身就并没有那 么高贵(见 朱健康:从农村娃到美国院士 )。举另外一个例子,科学巨葱牛顿好像出身也不咋地,他出生于农村,而且在他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已经去世。这个出身够凄惨吧,可是并不能影响人家后来成为科学伟人。所以 出身论肯定不靠谱。 但是搞科研、搞学术,尤其是理工科的肯定是需要钱的,毕竟没人想做贫困的当代陈景润吧。但是在得到大笔的资助之前,想豪赌和奢侈是万万不行,也是不可能的。首先需要兢兢业业的工作,一段时间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这其实也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让家里的仓廪变得充实一点,父母老婆孩子的生活体面一点。达到这一步之后,如果再具备一些科研秘笈 (见徐坚老师的 《 管窥:做学术人当具备的能力》 )和 主观意识上的变化 ,应该差不多上道了。 这就是我之前转载的帖子中《 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 ---- 为纯科学呼吁 》提到 的“ 对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天赋,在他竭尽全力工作之前,他必须拥有仪器、图书馆,和生活所需的恰当、受人尊重的薪水。 ”—— 仓廪实而知学术尔 。
3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易】三阳开泰
热度 6 等离子体科学 2012-3-17 16:22
太史公曰:子“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笔者亦研习《易经》。虽系浅尝辄止,也算小有心得。周末整理电脑,翻出来几篇文字,算来已有四年。慢慢贴来,以飨同好。 其一:《三阳开泰》 国有成语,曰“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不过羊年图吉利而已。然为何以“泰”像征吉祥如意? 须从《易经》卦象说起。 《易》有六十四卦,由八卦上下重叠变化而来。上方之卦象称上卦(外卦),下方之卦象称下卦(内卦);上下排列组合,得八之平方、即六十四之数。所谓“泰”,便是指六十四卦中之“泰卦”也。泰卦为上坤下乾,由至阳至刚之乾卦与至阴至柔之坤卦组成:上三阴爻为坤,下三阳爻为乾。 解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为何“内阳外阴”、内刚外柔便可“天地交泰”?容后详述。这里只讲“三阳开泰”。 或曰,“三阳”意为春日之始,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亦曰,明清时期,民间传说以青阳、红阳、白阳,代表过去、现在、将来;所以民间喜用“三阳开泰”,以表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意。更有甚者,曰:“开为‘劈开’之意”——“劈”三阳爻为三阴,置于三阳之上而成“泰”卦。 此“望文生义”耳。 此处之“开”确为“开始”之意。然中国习俗,凡事皆由上而下,但起卦顺序却由下而上:由最下之初爻起,依序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而至上爻。“泰”之内卦(下卦)为乾,即由初九、九二、九三此三阳爻而始。故称:“三阳开泰”。 此所以“国泰”须始于“民安”也!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479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心中的名著,我只能说我读过的(截止到今天)1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2-21 11:26
我列个表,我读过的书,可能你不认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 名著不一定是文科,谁说文科的才叫名著? 《周易》我列第一, 因为这本是中国所有哲学的源头, 老子不过是抄了一本商朝周易的《归藏》; 这是现代人研究出来的, 这个是我的本家金景芳先生研究出来的; 孔子说过一句话:述而不作! 但是研究了三十年,还是忍不住的写下了几个序;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五经之首! 中国民国前所有的哲学不过是五经; 周易是早期中国最简单的数学算筹的模型; 周易中的0,1二进制,我就不想细说了; 周易的算命利用的不是概率学, 因为概率越来越多越来越准, 是大数定律; 它是什么呢? 是统计,是抽样, 哈哈! 它的反面,就是让中国人有时候很圆滑, 但是这不是错,就是看是谁学! 日本人也学周易,结果呢? 成了畜生! 《几何原本》我列为第二, 毕竟是一本国外书, 为了我的民族尊严, 我必须把他列为第二;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民族情绪, 还有什么呢? 那就是它的刚体模型, 它的存在让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双曲的或是其他的? 它统治了我们的思想,甚至现代人, 前段时间我觉得我还在欧几里得的世界里 它的好是什么呢? 所有的自然科学的内部逻辑, 都是按照这本书来写的, 不想说《圆锥曲线》, 也不想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我想说一本大家不太注意的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传说中只有实验是正确的, 到了知识结构也要用逻辑来编排, 如果不读《几何原本》 我不知道,我们学什么呢? 整个人类世界就是这两本书构成的! 当加来道雄先生说: 整个建筑图书馆无非是毕达哥拉斯公式的延伸, 那我说的好像也不为过了把。。。。 。
2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位置
vatang 2011-12-19 12:36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如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这段文字摘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大致意思是小时候的李斯看见厕所中的老鼠很辛苦,还要被人犬所恐吓,过的贼不安逸;而粮仓里的老鼠呢,住大房子,好东西吃不尽,也不用担心人犬的恐吓,过的贼舒服,于是乎,李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什么君子小人都是一个味儿,不同之处就在于位置。所以李斯从蔡上郡这个厕所跑出来,溜到秦国这个大粮仓里,过舒服日子去了。 在一个阶级对立,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下,的确是位置成就一个人。你是个傻帽不要紧,但一定要坐一个很牛的位置。屁股决定脑袋,那可不是胡说八道,你看我们小时候玩抢椅子的游戏,就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坚定不移的执行这种位置教育。但同时,我们又被告知谦让是美德,比如孔融让梨之类的,所以每当我玩这个抢椅子的游戏时,我总是很矛盾,是抢呢,还是不抢,这是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总是自相矛盾,搞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 位置究竟有多重要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比如名人出书热,注意顺序,是先成为名人,后出书,不是出了书才成为名人,倪萍有《日子》,宋丹丹有《月子》,赵本山有《伺候月子》,文学青年千万别一时脑热,以为自己综合写个《伺候月子的那段日子》就可以成名,人家是有名在先,在那个位置上随便写本书,用精彩的语言聊聊自己乏味的人生,就可以大热;你要是仿效,大热不好说,头脑发热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位置成就一个人简单,一个人想成就一个位置就难很多了。 再比如,傍大款。大款是一个财富的位置,嫁个有钱人是女上位,娶个富婆是男上位,上位成功,就可以麻雀变凤凰。不过一定要注意凤凰涅槃的问题。当然,你可以自己创造这个位置,但首先成功与否是个未知数,其次,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不是你所能预想的。要不人家上位成功的人怎么老说少奋斗N年呢。尽管丫挺的恐怕根本就不知道咋奋斗。 还比如,考公务员,答的是同一套试卷,但海关、税务啥的就是万里挑一,因为位置不一样啊,这是一种稀缺资源,答同样的试卷,为什么不占一个更珍贵的位置呢。如果试卷考的是一种个人能力,那么显然,不同的位置对个人的能力是没有更具体的要求的,所以充分说明屁股是可以决定脑袋的。 依旧比如,晋升。表面上看,晋升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与拓展,比如你镇长干得好,就提升你为市长,因为你的能力在一个镇是不够发挥的,要到更大的层面上发挥。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晋升实际上是把位置作为一种奖励,比如老师教课好,就晋升为教导主任,但教导主任显然是不用教课的;足球踢得好,就晋升为足球教练,而教练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统筹全局,协调沟通的能力。既然位置可以作为一种奖励,那么只能说明位置是被看做一种资源,不需要什么狗屁个人能力去迎合和胜任它。所以《论语》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显然就显得迂腐了。 其实,一个体系在最初的成长阶段,它的位置是需要人去胜任的,因为每一个位置都像是这个体系的干细胞,要不停的分化,长成像样的器官,但是当这个体系成长阶段结束,所有的位置就变成了维持原状的符号,如果它继续,就会被看做癌细胞切掉。这个时候,位置就被资源化,象征化,不需要人去胜任它,仅仅需要某个人在这里不停的汲取它分泌的多余的养分。我们所说的要适应社会,不过就是要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从体系之外攫取养分,如果你不想被攫取,那就加入进来去攫取。 显然,这个体系不能无限制扩大,否则将超出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因为这样,位置才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益生菌才变成了寄生虫。这样的过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以也就没必要再大惊小怪了。
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项羽,我想对你说
热度 2 zxj368 2011-11-9 08:51
尊敬的项羽: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读了司马迁写的《鸿门宴》之后,有些话,想对您说。 首先,您实在是没有谋略。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了您刘邦想称王的事,您立刻就大怒,准备杀刘邦。但您只是发怒,没有时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不想一下他想称王的原因。而谋士范增把他的观点告诉您,希望您赶紧攻打刘邦,您却没有更多的反应,甚至连怒都省了。您并没有重视谋士的意见,可见您自己也没有什么远见和谋略,更不能拉拢人才。 等到晚上,项伯劝您不要杀刘邦,要好好对待他,您又同意了,完全没有白天的愤怒了。是项伯把您说服了呢,还是您根本没有把刘邦当成敌人呢?我看是后者。第二天刘邦来向您谢罪。听了他的奉承话,您就立刻把曹无伤供了出来,完全没有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别的军队的还有谁敢向您透露消息?怪不得您没有办法从别的地方拉拢人才!宴会过程中,您又多次错过了击杀刘邦的好机会,就连他的不辞而别也不追究。即便您之前是因为刘邦有功,没有理由杀他而不击杀刘邦,在他不辞而别之后,理由就很充足了。由此可见,您实在是优柔寡断、寡谋轻信。 其次,既然刘邦准备称王,那么就应该引起您的重视。因为一个准备称王并有很大改变的人一定是有自己长远的打算的,很可能就是要雄据一方,甚至称王天下。但您却没有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昔日的战友。可见,您真的是太轻敌自大了。 再者,您就那么喜欢听好话吗?刘邦奉承了您几句,您就忘记了昨天还准备杀他,反而大摆宴席欢迎他。由于项伯和樊哙对您讲的所谓的义,您连一句责罚刘邦的话都没有说,就把他放过了。这有点沽名钓誉、不顾实际了。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希望您能海涵,万万不要发怒。 此致, 敬礼! 王正阳 2011年10月30日 (这是正阳同学的作文,我没有修改,原文发表了)
个人分类: 正阳作文|8526 次阅读|5 个评论
比饶毅教授冤屈的,多得是!
热度 9 zlyang 2011-8-22 22:19
比饶毅教授冤屈的,多得是! 饶毅 教授这次院士出局,便发表声明《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6143 。 俺同意某些博主们的意见: 不要放弃,进一步争取。 真傻 2011-8-18 13:44 在饶教授《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论: “猜想饶教授今后还会当选院士的,请不要这样悲观。 饶教授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 未来,完全有可能是光明的,是阳光明媚的!” 这是因为,古今中外,比饶毅教授冤屈的多得是: 屈原 、 司马迁 、 哥白尼、伽利略 ... 所以,“ 没有最冤屈,只有更冤屈。 ” ( Zenas theorem. No, Zenas axiom ) 555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Wissenschaftliche Selbstbiographie. Mit einem Bildnis und der von Max von Laue gehaltenen Traueransprache., Johann Ambrosius Barth Verlag, (Leipzig 1948), p. 22, as translated in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trans. F. Gaynor (New York, 1949), pp.33-34 (as cited in T.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德文是下述吗? Eine neue wissenschaftliche Wahrheit pflegt sich nicht in der Weise durchzusetzen, da ihre Gegner überzeugt werden und sich als belehrt erklren, sondern vielmehr dadurch, da ihre Gegner allmhlich aussterben und da die heranwachsende Generation von vornherein mit der Wahrheit vertraut gemacht ist.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23 April 1858 – 4 October 1947) http://en.wikiquote.org/wiki/Max_Planck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 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 而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217727 —————— 刘爱民博主诗歌欣赏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900do=blogid=299378 天还没亮,你就醒来,你注定比别人看到更多的黑暗。 你不必把别人惊醒, 早上的酣睡,异常香甜。 “ 天还没亮,干嘛叫我,天亮醒来,是人们的习惯。” ——————————真傻傻言 —————————— 其实, 夜越是黑暗, 越容易把光明发现! —————————————— —————————————— 祝饶毅教授早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906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转一些对待名利的佳句
flysky97 2011-8-21 10:59
“ 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 ; 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 ——司马迁 天下惟体柔之人常足以遗民忧而召天祸。夏侯湛有云:“居位者以善身为静,以寡交为慎,以弱断为重,以怯言为信(自注:抵疑)。”白居易有云:“以拱默保位者为明智,以柔顺安身者为贤能,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故朝寡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罗点有云:“无所可否,则曰得体;与世浮沉,则曰有量;众皆默,己独言,则曰沽名;众皆浊,己独醒,则曰立异。”观三子之言,其于末俗之敝,可谓恳切而详尽矣。 ——《日知录》卷三《夸毗》 人苟遍读五经,略通史鉴,天下之事,自可洞然,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 ——《亭林文集》卷六《与杨雪臣》 今世之人速于成书,躁于求名。 ——《亭林文集》卷四《与潘次耕书》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门人书》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亭林诗集》卷四《秋风行》 吾辈所恃,在自家本领足以垂之后代,不必傍人篱落,亦不屑与人争名。 ——《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 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十一》 草木得坚成,吾人珍晚节。亮哉岁寒心,不变霜与雪。 ——《亭林诗集》卷四《德州讲易毕奉柬诸君》 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毋为小人资,委肉投饿虎。 ——《亭林诗集》卷二《流转》
2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古代的宫刑
热度 4 hcy98765 2011-6-18 11:24
中国 古代 的 宫刑 对宫刑,人们不会太陌生。汉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因跟汉武帝唱了一下反调,而以“诬上”的罪名,被汉武帝打进蚕室,惨遭宫刑。宫作为古代五刑之一曾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在这酷刑下,有多少人含恨抱羞、痛苦悲惨地离开人世。内中不乏象司马迁那样的刚正之士。了解一下古代宫刑的概貌,对看清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黑暗野蛮当有所帮助。 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周礼》秋官司刑注)。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妇女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从一些古代文献记载和从宫刑的最初作用出发,可以对宫刑产生的时间最一大概断定。《尚书》中有好几处提到五刑和宫,例如《尧典》就有“五刑有服”语;《吕刑》中有“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语,“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酷刑。一般认为《尧典》所叙乃尧舜时事。故宫刑至少在夏禹以前就已出现。 宫的最初作用,仅限于惩戒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在人类从婚姻制度上跨入文明门槛的当时是现实的。但随着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逐步完备,宫刑的施刑范围也相应扩大,扩大发展到同其初衷完全不相干的地步。这个变化始于何时?史无明确记载,不过考据史实,也能寻到其蛛丝马迹,至迟到西周穆王时,当局已经规定“宫罪五百”(《周礼》秋官司刑),西周当受宫刑的罪名已相当繁多,而且此种戕人肢体、绝人后嗣的刑罚之惩处对象是广大奴隶和一般平民。至于奴隶主贵族是“公族无宫刑,不剪其类也”(《礼记·文王世子》)。剪者,绝也。“不剪其类”意即不绝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们即使犯了当宫之罪,亦仅服髡刑(将犯人剃光头发锁住颈项服劳役),而髡者,必王之同族不宫者“(《周礼》秋官掌戳郑玄注)。显然,西周的宫刑范围扩大且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如果从尧舜时代算起,一直到隋文帝时被废除止,宫刑在中国名正言顺地沿续了约三千年。在这三千年中,有多少人遭受该刑,人们无从知道了。但从一些文献史料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二汉会要》、《七国考》及近人程树德的《九朝律考》等记载和研究中,我们仍可推知历代受宫人数不会很少。汉武帝生性残酷,在他一朝,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李延年、张贺诸人。其他不见史传的不幸者还不知道有多少。东汉一代有十二个皇帝,其中三分之一的皇帝七次下过专门关于宫刑的诏书,可见东汉受宫刑的决非个别人。历代遭受这种酷刑蹂躏的人肯定就更多了。其中,固然有些人是犯了法的,但更多的是些无辜者。他们或因坚持真理得罪皇帝而遭腐刑;或因父辈之故而下蚕室,成为封建淫刑的牺牲品。 宫刑对受刑者身体及精神的摧残都是十分严重的,连司马迁这样能忍辱负重的人物每当想起自己受宫这一耻辱,都仍然要发汗沾背,想“引决自裁”。宫刑之野蛮残酷就可想而知了。 (摘转自《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一书《文史知识》编辑部编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33 次阅读|8 个评论
文学是什么?
热度 1 yufenghui 2011-4-2 02:33
   昨日几个好友聊天,谈到文学是什么时?我不由得一愣!我自认为我不是研究文学的,没有资格评论文学!但曾经的一段时间我也曾梦想成为所谓的“文学青年”!几年前,当我还在工作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闲谈之中,我说,其实文学创作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种冲动,当你冲动来了,就把它给宣泄出来!这就好比人要拉屎,你要拉屎,总不能塞着你的肛门,你得排泻,不排,人就会有问题(这话粗俗了点,但事实如此)!所以我有时倒觉得中国古人很可爱,没有今人的虚妄,说什么文学是人生,文学是艺术……为什么这么说,古人说,不平则鸣,什么叫“不平”说到底就是心中有“气”!不管这“气”,是怨气还是喜气总之你得排出来,只有排出来心中才会舒畅、通达! 我常想,假如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文学家诸如;李白、杜甫,给他们“一亩三分地”,让他们收成好点,恐怕就不会有一流的创作,同样,假如司马迁没有“去势”,还依旧作他的“官”!恐怕他一辈子也创作不出《史记》!曹雪芹也不可能有《红楼梦》,君不见曹雪芹在其书开头即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既是荒唐缘何心酸,完全可以姑妄之!正因为他从一个“官二代”沦为:“穷二代”。心中有气,于是就只能将心中之气撒泼于纸!
个人分类: 未分类|16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口述历史:太史小之记,小牛拉老牛
yue 2011-3-13 15:43
司马迁是太史公。公,尊贵者也。 和尊贵反义的是小。小,卑微者也。 过去由于流传的难度,只有尊贵者才能写史,现在卑微者也有让历史流行的条件,谓之口述历史。 史记曰太史公记,口述历史曰太史小记。 为避免歧义,曰:太史小之记。 太史者何谓,好古者也。 太史小何谓,爱好历史的普通人也。 太史小之记一则 山西革命史上有一个叫牛荫冠的人,其父牛友兰。他们是晋绥边区首府兴县人。 土地改革时,牛荫冠拿一根铁丝穿过父亲的鼻子,拉着他游街。 社会上谓之:小牛拉老牛。 姚依林百夕谈 姚依林之妹姚锦女士编著的《姚依林百夕谈》一书里记载:“当时农民仇恨地主,往往一来便把地主打死,不打死也整得很厉害。如搭个‘坐蒋台’,让地主站上去,下边拆台,把地主摔下来。晋绥行政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牛荫冠的父亲是晋西北兴县首富、大地主兼工商业主,在县城有四万白洋买卖。他因是开明绅士,曾捐款一万元抗战,成为边区参议会议员。土改到来后,他被斗,用绳牵鼻,让他的儿子牛荫冠拉着游街,牛荫冠不敢不划清界线。” 牛荫冠晚年编写的《牛荫冠纪念集》中这样写道:“曾经看到一位乡长被捆在树上,被人用树皮刮出骨头,惨死在路边。” 《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于《老区土地改革运动》一文中写道:“据 1948 年 6 月 22 日统计,兴县 8 个区域 290 个村,打死 1050 人,其中有地主 380 人,富农 382 人、中农 345 人,贫雇农 40 人。自杀共 863 人,其中地主 255 人、富农 285 人、中农 310 人,贫雇农 11 人。被斗争扫地出门后冻饿而死的 63 人。”
个人分类: 木头记---------散文|2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释义——从占星学的角度
热度 2 zhangqq 2010-12-9 16:36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释义 从占星学的角度 章启群 内容提要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是在占星学背景下的一个命题。其中的天指占星学理论中的天象及其运行规律,并非等同于自然。因此,不能把天人之际理解为与人与自然的合一即天人合一。澄清这句名言的原本意义,不仅还原出司马迁的历史形象,而且还从秦汉学术、思想的展开中,发掘出占星学在当时更为根本而广泛的影响,展示出中国古代思想史长期被遮蔽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占星学 天人合一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到自己发愤著《史记》的目的是: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可是它在被广为传诵之时,其中天人之际的原义被人们转换甚至消解,天被等同于自然一词,究天人之际因此被解释为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司马迁的这句话与中国哲学中另一个命题天人合一被混同起来。 本文所要论证的是,司马迁所说的天是指占星学意义上的天,即指天象及其运行规律。因此,究天人之际的含义也是占星学的意义,与人与自然合一的命题没有直接关系。澄清这句名言的原本意义,不仅还原出司马迁的历史形象,而且还从秦汉学术、思想的展开中,发掘出占星学在当时更为根本而广泛的影响,展示出中国古代思想史长期被遮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司马迁父子与占星学的关系 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是他对于汉以前整个学术和思想史所作的一个总纲要,为学界耳熟能详。六家即儒、墨、名、法、道、阴阳,司马谈的排序与众不同,为阴阳、儒、墨、法、名、道,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他对阴阳家的职能作如是说: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司马迁解释曰: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集解》引张晏注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也。说明阴阳家的思想和职责首先与上古史官观象授时的职能相关,但大祥而众忌讳,即是占星祈禳之举。司马迁所说的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都属于占星学内容。故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司马谈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学界历来对此视而不见,或语焉不详,其中真正缘由无人问津。其实司马谈作这样的排序,正表明了他以及他的职守与占星学的关系。司马迁父子与占星学的关系,在《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天官书》和《历书》中交待的颇为清楚。 上古的天文学属于王室专门之学。即使在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早已衰败,天文学人才流失到各诸侯国,所谓幽、厉之后,周世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史记历书》)但史官仍然存在。秦始皇焚《诗》、《书》,百家语,非《秦记》皆烧之,坑儒生,扫荡学术,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则仍然保留,史官未废。刘汉代秦之后,汉惠帝解除挟书律,后有文景之治的太平景象,蛰伏于民间的百家学术得到恢复,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始设五经博士。这期间各地献书不断,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亦曰: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密府。由此可见汉武帝时,不仅史官掌观象授时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史官职责和功能自此日渐加强。司马谈为太史令,天文历法是其看家职守,故《太史公自序》云: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太史公即司马谈。司马谈因此也受到专门的天文学教育和训练: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当时著名天文学家。由于天文学此时已经成为占星学,唐都实际上就是一个占星学家。 《史记天官书》也明确表明这一点: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占星、占气、占岁,都是阴阳术数、五行杂占一类。可见唐都是汉初首屈一指的占星大家。 司马迁不仅说明掌握占星学是太史令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职守,还特别强调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司马氏是太史令世家,先祖就是主管天文占星的史官: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太史公自序》)为此,在他历经艰辛完成煌煌巨著《史记》时候,在《自序》的开篇就极为自豪和荣耀地向读者交待了司马氏的谱系,及其与占星学的密切关系: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火)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侯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司马氏上接重、黎氏,从周宣王时就为太史之官。由于太史令执掌天官,司马谈又受教于占星学大家唐都,因此,司马谈对于当时所向披靡、席卷天下的占星学也有深入研究和思考。司马迁在《天官书》的后一部分,录有很多司马谈关于天文占星的思想和材料,如:太史公推古天变,未有可考于今者。盖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宋襄公时星陨如雨。此外还有二十八舍主十二州分野之说,以及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的记载,直到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平城之围,月晕参、毕七重。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及兵起,遂伏尸流血其下等说法,这些都是司马谈记录的关于春秋战国直至汉初的察禨祥侯星气之事。在此基础上,司马谈对于占星学有一个总概括: 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可见在司马谈看来,天象运行与人间事物对而应之,占星学不仅自古有之,而且是历代帝王、圣人治国的依据和指南。司马谈为此还从上古梳理出一个占星家的谱系: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 很显然,司马谈是把当时占星学与上古天文学的历史混为一体。不过,从史官的职守作出这样的记述也是理所当然的。 司马谈由于没有随武帝上泰山封禅,忧愤交加,郁郁而终,未能实现他的著史立说的鸿图大业,故临终嘱托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司马迁当然惟父命是从: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死后第三年,司马迁任太史令。掌握、研究占星学必然成为司马迁基本职守。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司马迁留下了五十余万言的《史记》,其中《天官书》集中展现了他的占星学思想。 二、《史记天官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史记》体例为司马迁首创,有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天官书》是八书之一。作《天官书》的目的,《太史公自序》有交待: 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五官即东南西北中之官。司马迁用天官之名,表明了他的占星学的观念。可以看出,司马迁作《天官书》的目的,是试图对于流行的各家占星学说进行甄别和综合,这也是他的职守和使命。因此,《史记天官书》是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也可谓当时的集占星学大成之作。 《史记天官书》首先把整个天空分为五个区域:中宫天极星,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每一宫由数个星组成,星即是官职,与人间等级制度对应。例如: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後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 中宫为北极附近区域,是天上的宫阙。天极即北辰(小熊座?),太一是天帝别名,天极星是他常住的居所,在中央。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位列天帝身旁。还有太子(小熊座?)、正妃(勾陈一,小熊座?),其余是后宫,以及侍卫和大臣。外面还有相当于帝车的北斗七星,以及表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的六星组成的作为天府的文昌宫等。所谓紫宫,俨然是人间皇帝龙廷的翻版,而人间皇都的紫禁城也就是天上紫宫的模仿。 东宫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等星宿。每一宿的功能不同。心为明堂,其中大星为天王,前星为太子,后星为庶子。房为府,曰天驷,即天府。在东宫东北有十二颗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即天上的街市。大角者,天王帝廷,是天帝的又一个宫殿。亢为疏庙,主疾,管疾病。氐为天根,主疫,天根就是天的根,如大树的根一般,管理瘟疫。 南宫朱鸟,有井、鬼、柳、星、张、翼、轸等星宿。东井为水事,与水利相关。鬼祠事,张守义《史记正义》注曰:主视明察奸谋。柳为鸟注,主草木,管理花草树木。星宿为员官,主急事。张,素,为厨,主觞客,张宿是个餐馆,提供饮食酒水。翼为羽翮,主远客,似乎是迎送远客的交通工具。轸为车,主风,那就是一个风车。还有轸南众星曰天库楼,库有五车之说。 西宫咸池,有奎、娄、胃、昴、毕、觜、参等星宿。奎曰封豕,为沟渎,是水渠和下水道之类。娄为聚众,是广场或大厅。胃为天仓,又是一个仓库。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是外族组织。毕曰罕车,为边兵,主戈猎,是边防军和禁卫军。昴、毕(之)间为天街,可能两边物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参为白虎。 北宫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等星宿。斗为文太室,填星庙,天子之星也,斗宿是个庙,也是天子的星座。危为盖屋,是个屋宇。虚为哭泣之事,虚宿与丧事相关。南斗为庙。牵牛为牺牲,大概人间祭祀用太牢,有猪、牛、羊三牲,牵牛星也是一条天牛。织女,天女孙也。 这里所说的五宫与三垣、四象都不尽相同。四象说是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并以动物形象名之,故曰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人们发现,每组的星象确实与以之称名的动物很像。有人认为,《尚书尧典》关于四仲中星的说明,产生了把周天恒星分为四群以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思想。因此人们很容易想像,春分前后初昏时当朱雀升到南方中天(上中天)时,苍龙的房宿正处于东方的地平线附近;白虎的昴宿正处于西方的地平线附近;而龟蛇的虚宿正处于地平线下与朱雀的七星相对的北方(下中天)。这是就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由来,它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星象为依据的。 可以看出,四象说还属于比较纯粹的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明显的关系。四象的名称来源可能很早,陈遵妫先生认为,四象的出现应在二十八宿之前。因为角、心、尾就是东方苍龙的龙角、龙心、龙尾。 而且与天帝、太子、正妃、三公、将军之类星座无关。这些王公贵族、文臣武将之星都是后来占星家所起的星名,春秋以前没有这种现象。三垣说把位于二十八宿以内的恒星分为三大块,即紫薇垣、太薇垣、天市垣。紫薇垣是天上皇宫,其中有帝星、帝后星、群妃星、三公星、太子星等;太薇是天上政府的意思,有将星、相星、诸侯星;天市是天上都市的意思,有主管秤权交易和商人的宦者星、宗正星、宗人星、客星等。紫薇垣和天市垣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有,大约出现于战国时代。太薇垣初见于唐初的《玄象诗》。 司马迁《天官书》用四象的方位,填进去三垣的内容,把它们杂糅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占星学的宇宙空间。顾颉刚先生说:司马迁作的《天官书》,简直把天上的星写成一个国家:人的方面有天王、太子、庶子、正妃、后宫、藩臣、诸侯、骑官、羽林天军;屋的方面有端门、掖门、阁道、明堂、清庙、天市、车舍、天仓、天库等;物的方面又有帝车、天驷、枪棓、矛盾、旌旗之属。 《天官书》还记载了星象、方位、季节与五行的关系,与《月令》内容相似。例如: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义失者,罚出岁星。岁星赢缩,以其舍命国。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岁填一宿,其所居国吉。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金),(主)秋,日庚、辛,主杀。杀失者,罚出太白。太白失行,以其舍命国。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以其缩命国。 关于日食、月食和五星占在《天官书》中也有较多的记载和理论。例如:日蚀,国君;月蚀,将相当之。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司马迁自己对此也有心得: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无岀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此其大度也。故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为经,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经)纬,见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 总之,《天官书》基本描绘了各个星区组成与分野,每个星宿的位置功能,一些星宿运行规律及其逆、孛,记述的星占除了日食、月食、彗星,还有风云气象,包括雷电、霓虹、霹雳、夜明等所谓阳气之动。与占星相关的人间事务,如兵灾水旱,地动山崩,六畜兴旺,鱼鳖鸟鼠,五谷草木,摆兵布阵,内乱外侵,司马迁也广有记述,不一而足。 最后,司马迁对占星学作了如下概括: 夫常星之变希见,而三光之占亟用。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然其与政事俯仰,最近 人之符。此五者,天之感动。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他把占星学与政事俯仰合二为一,由此可见占星学在司马迁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然查《汉书天文志》,前大半部分与《天官书》略同。因此,清末崔适认为,《天官书》是后人抄录《汉书天文志》补入,只是次序互异,详略不同而已,而《汉书天文志》实为刘歆所作。他的根据是《汉书司马迁传》谓《史记》内有十篇有录无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明了这十篇的具体篇目,还认为今同名之篇为褚少孙补入:迁没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凡十篇。元、成间褚少孙补之,文词鄙陋,非迁原本也。不仅如此,崔适还认为《史记》中的八书皆赝鼎。此书(《律书》)以下,皆后人取《汉书》诸志补之也。而这一切都与刘歆有关联:歆为《天文志》而托始于《甘石星经》,犹之为《三统历》而托始于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历,为终始五德之说而托始于邹衍,五色人帝则托始于《吕览》,六天帝与分野皆托始于《周官司服》及《冯相氏》、《保章氏》,为《春秋》古文则托始之《左》、《谷》,为古文《尚书》则托之孔安国,皆歆与所徵通逸《礼》、古《书》、《周官》、《尔雅》、天文、图谶千数人所作也。 不过,仅仅以《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二者相同,是不能作为《天官书》抄录《汉书天文志》的证据。作为清末今文学大师的崔适对古文学宗师爷刘歆进行全面伐挞,指认《天官书》抄录《天文志》不过是其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史记》遗失篇目为后人补入之事,后人略有考证。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有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条,认为除此十篇外,《外戚世家》、《张苍列传》、《申屠嘉列传》、《楚元王世家》、《齐悼惠王世家》、《匈奴列传》、《扁鹊仓公列传》等篇之中,也有一些文字属褚少孙窜入。但是,他没有提及《天官书》抄录《天文志》之事。同时,赵翼还列有《汉书》移置《史记》文条,检出《汉书》抄录《史记》数十处之多。 因此,《天官书》与《天文志》相同部分,也有可能是后者抄录前者。 对照《天官书》与《天文志》,《天文志》多汉惠帝以后灾异星象记录,直至哀帝,终于哀帝元寿二年,还提及王莽,而少太史公曰之类。《天官书》中之太史公曰是司马迁父子占星学思想和理论的记述,与《太史公自序》思想一致,内容基本相符,文字不同而风格几乎一致,不似后人生硬补入。因此,《天官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文本,不像后人抄录、拼凑之物。从总体上看,应该是《汉书天文志》抄录《史记天官书》的可能很大。《汉书律历志》抄《史记》之《律书》、《历书》已为学界公认,这至少也算个旁证。 除《天官书》外,《史记历书》与制定历法相关,但也与阴阳五行和占星学相关。《太史公自序》曰: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闲不容翲忽。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作《历书》第四。《历书》也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天意。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并叙述上古历代历法官员,如从颛顼、黄帝时的至到邹衍,记载很多日食月食和彗星灾异。历法实际上从此也受到阴阳五行学说和占星学的影响,所谓历三统、易正朔就是由此而来。 三正之说始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谓夏以建寅为正,殷以建丑为正,周以建子为正。王朝正朔,成为头等大事。 《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有相同记述。根据的最新研究,关于夏代建寅、商代建丑、周代建子的三正说只是汉儒的臆造,纯属子虚乌有。 汉武帝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了三统历颁行全国。第一部完整留下文字记载的历法是西汉末年的《三统历》,是刘歆根据《太初历》改造而成的,全部文字见于《汉书律历志下》。 尽管如此,司马迁还是把《天官书》和《历书》分开,表明占星与历法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 三、天人之际义考 考察了司马迁父子与占星学的关系后,我们再讨论究天人之际的原义,当会一目了然。 司马迁受父亲临终之托,于是立下宏伟抱负,刻苦砥砺自己,完成父亲遗愿。《太史公自序》说到他自己的经历: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鄒、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少年司马迁遍游江淮、齐鲁、中原、吴越、湖湘、巴蜀之地,博览石室金匮玉版,还侍从汉武帝巡狩封禅。他亲自看了韩信母亲墓地,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深入考察了刘邦、萧何、曹参、周勃、卢绾、樊哙、夏侯婴、周昌、等人在当地的生活,对于这班屠狗卖缯的经历,有具体的了解。他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让他所撰写《史记》具有坚实的事实依据,最大限度地展示出历史生活本身。 由于李陵之祸,司马迁惨遭辱刑,痛不欲生,但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以古往今来逆境中的伟大人物激励自己,发愤著书: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太史公自序》)从这些泣血之言中,我们不难看到司马迁所忍受的巨大痛苦。经过数十年卧薪尝胆,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如释重负,于是才对自己的挚友作如此说: 仆窃不逊,近自託于无能之辞,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记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臧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着重号为引者加) 在历经艰辛完成夙愿之后而颇为自慰和自豪的文字中,司马迁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来表达他忍辱负重终生为之奋斗的这部伟大著作的目标,也是表达他为之献身的伟大理想。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作为史家的司马迁为之献身的伟大理想究竟是什么? 通古今之变就是从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这基本是学界的共识。从字面来看,究天人之际就是探究天和人的交汇之处,即天道与人道交接处。关键是这里的天究竟是什么?在司马迁看来,究竟什么是天道? 无独有偶,司马迁关于天人之际的说法并非仅此一处,另有两条,我们正好作为参照: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天官书》)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條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道行,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太史公自序》,着重号皆为引者加) 第二处说天人之际是与八书相关,而第一条说的天人之际就是《天官书》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证明究天人之际中的天人之际,与这两处的天人之际之间具有根本不同的含义。换言之,究天人之际中的天就是占星学意义上的天,司马迁探求的天道就是占星学的思想理论。这两处的说法可为铁证。 因此,把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天与大自然混为一谈,把司马迁探求的天道与儒家、道家的天道混为一谈,把天人之际被解释为人与自然的合一,凡此种种都没有根据,属于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把司马迁天人之际的天解释为占星学意义上的天,首先是回到了历史原初的真实状况之中,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司马迁这句话的意义;其次是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司马迁一个伟大历史学家的形象。呈现出一个真正的、有历史责任感的史学家司马迁,不仅不会降低司马迁的思想和历史地位,相反,只能让我们对于司马迁的伟大认识的更为深刻和具体。 司马迁追求的是经世致用之学,他的学问是具体的,不是漫无边际的。因此,他对于占星学方面的记述也是很严谨的。例如,《汉书高祖本纪》云:汉高祖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根据现代天文学测算,五星聚合是在汉高祖二年三月,而非高祖元年十月。 《汉书》的说法是错误的,但这样记述的目的是恰合占星学。故《汉书天文志》云: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谓张耳曰:东【井】秦地,汉王入秦,五星从岁星聚,当以义取天下。而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未书此事,《史记天官书》曰: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未书具体年月,表明司马迁对于史实的尊重。 《史记》与《汉书》之高下,由此亦可见一斑。 由此可证,司马迁是把占星学当作一种严格的科学理论来对待的。在占星学已经成为当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相信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运转是对应的、交汇相关的、有规律可循的,不仅是占星家和术士们的观点,也基本上是当时的儒生和帝王的共识。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实质上是力图把占星学的理论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追求思想与经验统一,在其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与下句通古今之变恰巧形成对应。从这样的视角我们再来审视司马迁的伟大抱负: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会发现,司马迁正是从天上和人间的交错中,从历史和现实的交互中,从空间和时间的交叉中,采用理论推演与史实考辨包括经验实证(田野调查)结合的方法,来描述历史事件,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多么宏伟壮丽的史家抱负和理想! 从司马迁与占星学的关系,推演到两汉思想史,我们对于大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俗儒经师们对于占星学的顶礼膜拜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两汉经学一开始就与占星学缠绕一体,这是整个汉代思想的主要特色,也对后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影响。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主旨,只能点到为止,不再赘述。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是为了什么?
oyjenvol 2010-11-17 23:54
科研是为了什么? 要想把这个问题回答圆满恐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从两年前开始,我开始了我的研究生活。 硕士一年级上学期,修课,兼职,偶尔在实验室打打酱油。大学虽然也是和目前的这个专业一定相关,但是因为自身兴趣的问题以及学校对于科研的困窘而使得我一直处于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之中。所以呢?对于科研这两个字而言,我的马步是非常不扎实的:从基础理论到分析方法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大学期间我对于营销方面的东西是颇感兴趣的,毕业之前,因为诸多原因我最终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而其中最学术方面得一个原因就是芝加哥大学龙漫远教授的一篇关于精卫基因复活方面的研究文章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基于此我对于分子进化的欢喜开始萌芽。 有些人会说,基础并不是问题,从田大成教授到很多生物界的牛人的事例之中你会发现其实基础并不会是太大的障碍。 事实真如此吗? 暂且抛开这个问题,还是继续自己的问题。 研一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和实验室几个同学以及一个博士后师姐出去采了一次样品,而这次采样开始将我推向了目前的研究泥潭,姑且称之为泥塘,因为毕竟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出一个合适的成果出来,而在我们这样非常注重事实真实性的实验室而言,是不可能去凭空捏造或者堆积假冒的。 研一下学期我就开始了目前手头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是博士后师姐申请的,而我一开始对于这个非常生疏,一开始脑子里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概念,而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的。其实也就是从课题的预期开始出发。 于是研一下学期就在修课和实验学习中痛苦并快乐着。因为学校的政策,我同时也在考虑是否硕博连读的问题。从我的个人性格以及爱好出发,当然很多人都说我不应该读研,而现在更不应该读博。但是我自己有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个兴趣和爱好比较广泛的人,所以精神注意力并不是太专注。其实在考研之前我就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读研,就是希望研究生活的专注性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但是时至今日这个目的来看,收效并不是太大。但是当时还考虑了许多人的意见以及这个社会的需求,我想,我27岁时候博士正常毕业的话,我仍然非常年轻,我还有时间来扭转我的人生轨道。 于是乎我就带着硕博连读生的身份开始了研二纠结的生活。一直到今天我仍然处于纠结之中,但是我仍然记得一个非常要好的毕业师兄曾经在我寻求硕博连读意见的时候给我说过的一句话:从来不要为自己做过的决定后悔。于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之下,说实话,实验再累,心里再哭,生活再枯,我也从来没有过怨言,只是有的时候心里面抽风一下,拉上三五朋友一诉衷肠。 至于未来该如何?或者说科研是为了什么?我还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目前所面对的事情是如何分析好手头的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对自己过去两年生活的一种肯定,同时也算是对指导自己的导师以及许多帮助过的同仁的一种回报。 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回萦绕这个问题:科研是为了什么? 有些人或许是为了一口饭吃;有些人或许是为了沽名钓誉;有些人或许是为了名垂千古?有些人或许是为了兴趣使然?但是不管如何,这些为了并不是最终极的结果。我个人觉得科研应该服务于这两个宗旨:一,用史记里面司马迁的一句话可以一言蔽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二,则如科学网某大牛说的科学研究应该服从于产业化,应该是为什么发展来服务的。我个人对此也是非常赞同的。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谁先谁后,我倒是觉得应该像国家处理改革的策略一样,也应该使用一个先富后富,白猫黑猫的方针。当然这又是一个科研经费的问题,我还是先就此打住了,再说下去,看客肯定又是毁誉参半,我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点认识和看法罢了,各位看官若是被某些话给怒了,请勿拍砖,小生在此谢过。 另外再说一个与这个标题并不相关但是却又对广大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专利权的问题。 当然,在许多科研领域我们知道,专利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大家为了忽悠课题经费的陪葬品,也就是说,许多课题经费申请者在课题申请里面写着专利X项,其实很多从来不会交专利费超过几年的,课题验收一过,专利也就失效了,其实这样的专利申请就是一种浪费,而且也妨碍别人的商业发展。这是一个问题,更是课题经费评估的一个弊端; 还有一个问题是针对广大科研产业化同仁的。很多同仁能够将科研做向产业化我是非常佩服和膜拜的,但是我仅仅膜拜这一点。据我所看到的和了解的,首先我们国内科研工作者拥有的专利含金量并不高;其次很多科研工作者辛苦的专利结晶并不会进行很好的保护;第三,即便保护好的结晶走向产业化以后,面对奸商或者说投资方的时候,很容易被他人据为己有。其实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同仁忽略了自身对于专利方面知识的了解,所在就很容易吃亏了。日本人在这方面就是做得非常不错的,他们有着未雨绸缪的专利群和专利保护体系,这一点方面,我们还是要心悦诚服地向棒子学习! 还是回答最开始的问题吧,关于科研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走产业之路!
个人分类: 线粒体的疾呼声|46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姚远:司马迁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kexuechuanbo 2010-9-11 08:16
司马迁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傻怀古:爱与制度
zlyang 2010-8-29 21:44
真傻怀古:爱与制度 以前发现民主是有固有缺陷的,《 Kenneth J. Arrow 与民主的缺陷?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288 。那么,有没有没有缺陷的制度? 恩格斯 说:真理是在认识过程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在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 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 ;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 中国古人的看法 (一)、陈涉世家第十八(司马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633581 褚 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①;兵革刑法②,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③。 夫先王以仁义为本 ④ ,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 ⑤ ,岂不然哉! ①为固:当作坚固的屏障。②兵革刑法:指武器装备和法制规章。恃:依靠。④以仁义为本:把仁义道德作为立国的根本。⑤固塞文法:坚固关塞,文饰法律条文。枝叶:指次要的事情。 (二)、阿房宫赋(杜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岳阳楼记(范仲淹) 嗟 (jiē)夫!予(y) 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chǔ)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请问您的看法?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37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武王伐纣灭商,司马迁有何困惑?
xcl2822 2009-2-8 22:15
周武王伐纣灭商,司马迁有何困惑? 肖长来, 2009-2-8 1 、 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成果(综述有关信息) 夏商周断代工程意义颇大, 由政府资助上千万人民币、轰轰烈烈地搞了五年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 (以下简称为 工程 )在中国大陆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的媒体甚至把它称为 中国文化史的最伟大的事件 ,超越了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 2000 年 11 月 9 日 , 夏商周断代工程 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向前延伸了 1200 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 2070 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 1600 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 1300 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 1046 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 10 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 12 王大致在位年。 天文专家根据史书《竹书纪年》中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经过精密计算,公元前 899 年在我国郑州一带发生过日全食,且这次日全食发生在上午,认定懿王元年应为公元前 899 年,而 周武王经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至懿王元年的时间为 147 年,由此推断武王伐纣年代为公元前 1046 年,这一推测,后经过考古、化学、历史等方面专家的验证和认可。《尚书》中有关于 仲康日食 的记载: 仲康肇位四海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其中 辰弗集于房 是说,日月在房宿合朔时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发生了日食。经过天文推算,确定这次日食发生于公元前 2036 年 10 月 22 日。夏王朝始于禹,经启、太康至仲康历经 66 年。既然仲康皇帝在位是 2036 年,那么,夏王朝的始年应该是在公元前 2070 年。(以上摘自网上信息经过综合) 但是,以前我国也有多个版本的历史纪年表。 据较权威的专家统计,关于武王克商的年代竟有 44 种说法,其年代最早的为公元前 1130 年,最晚的为公元前 1018 年,前后相差 112 年。 2000 年底公布的 《夏商周年表》就已被《辞海》和一些字典采用,而且也要写入中、小学甚至大学课本。近期还有中学教师在出高考的模拟考题时,将《夏商周年表》视为惟一的正确答案。 表 1 : 44 种武王克商之年 序号 克商之年 (公元前) 提出者及支持者 1 1130 林春溥 2 1127 谢元震 3 1123 胡厚宣 4 1122 刘歆、邵雍、刘恕、郑樵、金履祥、马端临、吴其昌、岛邦男 5 1118 成家彻郎 6 1117 胡厚宣 7 1116 皇甫谧 8 1112 刘朝阳 9 1111 一行、董作宾、严 一萍、郑天杰 10 1106 张汝舟、张闻玉 11 1105 马承源 12 1102 黎东方 13 1093 葛真 14 1088 水野清一 15 1087 白川静 16 1078 胡厚宣 17 1076 丁骕 18 1075 唐兰、刘启益 19 1071 李仲操 20 1070 殷历家、邹伯齐、李仲操、张政烺、刘启益 21 1067 姚文田 22 1066 姚文田、新城新藏 23 1065 姚文田、哈特纳( W.Hartner )、白光琦 24 1063 山田统 25 1059 彭瓞钧 26 1057 朱右曾、张钰哲、葛真、赵光贤、张培瑜 27 1055 章鸿钊、荣孟源 28 1051 高木森、姜文奎 29 1050 李兆洛、叶慈( W.P.Yetts ) 30 1049 王保德 31 1047 林春溥 32 1046 班大为( D.W.Pankenier ) 33 1045 倪德卫( D.S.Nivison )、夏含夷、周法高、赵光贤 34 1044 李丕基 35 1041 吉德炜( Keightley ) 36 1040 倪德卫、周文康 37 1039 何幼琦 38 1035 萧子显 39 1030 丁山、方善柱、周流溪 40 1029 黄宝权 41 1027 梁启超、雷海宗、莫非斯、陈梦家、高本汉、屈万里、何炳棣 42 1026 劳干 43 1024 平势隆郎 44 1018 周法高 2 、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值得深思的问题(本人点滴看法) 司马迁在写《史纪五帝本纪》中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可见司马迁在写史纪卷一时也无法确定纪年。 《史纪三代世表》中有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於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由此可见,司马迁看过有关历史纪年的文献,只是记录多而杂,不一致而未将其统一起来。 据《史纪周本纪》载武王病 後而崩 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既崩,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 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可见周穆王寿为 50+55-1=104 岁,卒于前 922 年 ,反推其出生年应为前 1025 年。周成王年十三即位,按成王年二十生康王,康王年二十生昭王,昭王年二十生穆王,则成王即位年为前 1025+20+20+7= 前 1072 年。 《史纪匈奴列传》中有後十有馀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 荒服 。其後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後,荒服不至。於是周遂作甫刑之辟。穆王之後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宠姬襃姒之故,与申侯有卻。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由 上述可见,周武王伐纣至于周穆王之间有 200 多年,周穆王至周幽王被杀(公元前 771 年)之间也有 200 多年,合计有 400 余年。依次推之,周武王伐纣当在前 771+400= 前 1171 年之前;即使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将一百年误写为二百年一处,则周武王伐纣当在前 771+300= 前 1071 年之前。 上述推算周武王伐纣的年代基本上应在前 1071 年之前。当然这与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史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所在。历史纪年的答案应该是唯一的,但不论怎样,都应该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 以上仅是本人看书的点滴体会,可能有不当之处。 3 、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   公元前 2070 前 1600 年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 1600 前 1300 年   商后期年表: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 1300 年   小辛 | 在位 50 年   小乙 前 1251 年   武丁 前 1250 年 前 1192 年 在位 59 年   祖庚 前 1191 年   祖甲 |   廪辛 | 在位 44 年   康丁 前 1148 年   武乙 前 1147 年 前 1113 年 在位 35 年   文丁 前 1112 年 前 1102 年 在位 11 年   帝乙 前 1101 年 前 1076 年 在位 26 年   帝辛(纣) 前 1075 年 前 1046 年 在位 30 年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 1046 年 前 1043 年 在位 4 年   成王 前 1042 年 前 1021 年 在位 22 年   康王 前 1020 年 前 996 年 在位 25 年   昭王 前 995 年 前 997 年 在位 19 年   穆王 前 976 年 前 922 年 在位 55 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前 922 年 前 900 年 在位 23 年   懿王 前 899 年 前 892 年 在位 8 年   孝王 前 892 年 前 886 年 在位 6 年   夷王 前 885 年 前 878 年 在位 8 年   厉王 前 877 年 前 841 年 在位 37 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 841 年 前 828 年 在位 14 年   宣王 前 827 年 前 782 年 在位 46 年   幽王 前 781 年 前 771 年 在位 11 年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842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