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考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发不发论文”在考核设计时不能一刀切
热度 1 chuchenge 2011-1-6 16:01
发不发论文在考核设计时不能一刀切 褚宸舸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10 载青年话题版 近日爆出北大法学院绩效工资争议、众学者炮轰cssci等事件,使得高校管理激励体制改革的老问题又浮出水面,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以往的争论,其核心是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待遇差别问题,目前已达成教师不低于同级行政人员待遇的原则,并建立了高校人事分类管理制度。当下的争论,则集中于学校是不是该用科研考核教师,这种考核的标准设立是否合理等问题。 笔者曾就读于大江南北三个高校,也已在西部两个高校工作过十年。据我所知,有三类学校的老师不要求发论文:一是如清华大学等,老师待遇很不错,研究环境很宽松,清华法学院虽然鼓励,但并不强制教师发表科研成果。二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这类干部培训性质学校。三是教学型的地方高校。一些地方高校中80%的科研成果一般是由20%的学者完成的。有些高校科研要求较低,主要是因为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比较大,也有部分老师因为学校待遇偏低不得不在外面兼职,精力并未完全投入本职工作。 反观北大教授批评院方要求发论文的政策,牵扯到他们对于自己和学院、学校的定位问题。师资的参差不齐,是国内高校普遍现象,北大法学院也不例外。北大法学院老师中有国际、国内知名学者,但也有学问和教学在业内评价一般者。如果主要精力在校外为自己创收者与校内专注科研教学者收入不拉开档次,甚至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不拉开档次,这种大锅饭恐怕会挫伤名师们的积极性。但是,如果过分急功近利,用科层制来管理高校,形成领导和老学者对中青年学者的不合理打压、剥削甚至精神和身体的支配,也有悖于思想自由,不利于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发不发论文,对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是个问题,要经过多方博弈与争论,也考验我们的制度创新能力,应该区分高校院系专业的差异,进行动态的调整。这方面,笔者赞同浙大校长杨卫院士前几年曾说过的观点: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更多。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两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 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目前高校中,反对绩效工资拉开差距的老师群体实际存在两种人,一是懒人或者主要精力不在教学科研上的人,二是志存高远,立志坐一辈子冷板凳写出一两本名著的学者。前者的存在让人能理解,后者的存在让人感到钦佩和崇敬。绩效工资制度主要是针对前者的,高校改革应使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在制度设计上也不能像一些地方中小学的改革,进行一刀切,奖勤罚懒的同时,也要看到教师之间能力、机遇对其个人学术定位的巨大影响,充分理解和保护那些致力于坐冷板凳追求精品化的学者。总之,学校、学院、专业、学科乃至教师个人职业规划都需要合理定位,但要警惕和批判那些把大学搞成流水线,刚给牛吃完草就要挤奶,把好奶牛变成叫兽的不合理制度。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2/10/content_3086571.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71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终考核报告的撰写经历
zzkpumc 2010-12-28 12:21
本人在现岗位任职满 7 年,也是一名老干部了。今年又近年终,又要写个人的述职报告了。这是第七次,可能也是最没有激情的一次:因为,在这七年中,我发现自己也开始热衷于采用剽窃的手法了。 第一年的任职报告( 04 年),我很认真地总结了自己一年的工作,客观地承认了不足和以后的努力方向。上级党委没有人对我的报告进行任何回应。 2005 年我认真地写了,而且,在谈话中,认真指出了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的不足之处。谁承想,晚上宴请上级党委班子时,党委书记当面毫不客气地说,一把手不需要懂得业务工作,只要把人玩好了就是称职;并且还说,我玩那些业务出身的人,就像玩小鸡一样。(这就是党委第一书记的水平,要记住,那是近在 2005 年年底)。 2006 年,我也写了,那次,也是很认真地写的。因为死因监测刚刚启动半年,对当年死因监测的重要性和工作的不足进行了认真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工作的方向。这篇述职报告只得到考核组一位同志的肯定(她在那次考核结束后一周就退休了)。 2007 年,我开始抄了,抄同事们上交的工作报告(当时还很蔑视从网上下载文章的行为),所辖科室的工作成绩就是自己的工作成绩嘛!没有人对我的抄袭行为提出异议。 2008 年,我继续炒,这次,增加了内容,就是坚持三个代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这些车轱辘话是从本地领导的讲话稿中借来的,因为,你不这样写,就认为你政治上不成熟,好像我不这样写,我就要反党、反革命、颠覆现政权一样。 2009 年,我继续这样抄,反正也没人看。抄多了没人怪罪,抄的口号不管多高,也不会有人反对(谁敢!),抄的自己都发笑:我的政治洞察力怎么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差不多了呢! 今年怎么办?继续炒!政治方向明确,不关痛痒的话多说。抄袭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啊!在和市侩交往中,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一语中的的话不说,因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谁都清楚,就你一个人明白?领导愿意看到班子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之类的话,愿意看到比去年又。。。。。。。的话,话说的不怕大,吹牛吹到天上也没有关系,我在任就这么几年,至于我离任后,他们怎么补这个漏洞,与我何干! 由此我也联想到,中国学校教育其实是很成功的:从小我们就学过背作文、抄范文。这些小儿科的技术,在关键时刻还真得很管用的!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700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考核问题的想法
mingmingde 2010-12-26 16:32
一、目前我校通识课的现状和问题 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的共识,但是究竟该如何加强,确是尚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基本态度仍然处于鼓励老师多开课源的初级阶段,而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几乎没有任何监控。这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很轻松地在网上点击选课,而后就不再能够想起自己居然还选了一门通选课呢。直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才想起来问问其他学过的同学,看这位老师怎样考试:如果是教一篇小论文,那简单死了,几分钟网上荡下一篇,认真的同学稍加改动,否则便原样交给老师,获得两个学分便易如反掌。如果是其他的考试方式也并不难,反正就合格、不合格两种档次,一般说不合格的同学很少,几乎没有,因为通选课全靠老师的个人魅力,如果他让同学挂课太多,不久会没人选他的课。我了解到:同学们选修通选课,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而是根据哪个老师好过关;对同学学习没有任何管理和监督的老师往往选课的人特别多,且期末学生评教的成绩也会非常高;而那些相对比较认真的老师,往往成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学生评教的结果也必然屈居落后。 具体到我们学校,情况也大致如此。近几年来,学校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通识课程教育,采取了各种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来看,老师们开设通选课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但学生到课率极低等问题却凸显出来。据笔者的调查了解,一个教室,平时上课稀稀拉拉几个人,考试时一下子挤满了教室;学生应付上课混学分的情况极为普遍;有的甚至一学期不怎么上课,打听到考试方式是交一篇论文,于是匆匆忙忙到网上下载一篇草草抄出来一交便获得2个学分。通过跟一些老师的交流,我了解到,由于学生专业极为分散,和其他专业课、公共必修课有很大不同,教学班级内部缺乏组织性,给老师点名等纪律检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们选课的盲目性、上课的随意性、学习的应付性、应对考评的浮躁性等问题日益表现出来,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影响了老师们上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扭转这种局面,实现通选课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为此学校今年以来也采取了一些办法,组织督导组老师去听课调研,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个文件,以加强通选课的教学管理和考评严肃性。但在我看来这些措施尚不足以根本改变通选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通识课管理办法的困境及其原因 学校《关于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通知》的文件规定: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部分。这一点并不难做到,但是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部分却无法纳入课程考核评价的体系之中,由于学生数量多而专业种类杂,无法像专业课或公共必修课那样去精细检查和实施。另外,文件规定:通识课成绩应结合考核成绩、平时作业、讨论、考勤等环节进行综合评定。这一点规定很好,但是实际操作中基本流于形式或者干脆省略掉。平时作业、讨论等教学环节根本无法体现到最终成绩中,起不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作用。原因是课程的最终成绩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一般老师只要没有自己亲自抓住的特殊情况,只要有卷子或论文都会让该生合格的,除非他根本没有参加考试或者卷子、论文答得极不像样。这种合格和不合格的极为简单的两档评价等级根本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至于质量监控部分,就是单纯对教师的监督,虽然这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没有切中课程教学的要害。 三、改善通识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为提高通选课的教学效果,让老师从中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学生也能够在明确的导向下进行更为自觉的学习,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允许学生在开课两周内通过试听之后自由退课或换课,从而确保选课的真正自由。并且,告诫学生,只要选修此课,就应该对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负责,并配合老师坚持到底。因为是学生自己的自由选择,因此就理应对这种自由选择负责任。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没有理由因为老师讲得不好而逃课或应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由选择对应自觉责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如果学生退课或换课较多,某门课修学人数降到学校规定的底线以下,那么这位老师的这门课程就自然停止授课,这符合文件规定的少而精的开课原则。这对老师必然会形成相当的压力,从而有助于提高通选课的教学质量;既然通选课计算教学工作量的课程系数是1.1,那就应该在这一点和下面第二点上体现出来,不只是鼓励老师开课(增加课源,追求数量),而且要促使老师开好课(提高水平,追求质量)。 2、要求教师记录并保存平时检查监督的基本教学资料。教师要将平时检查到课人数的记录,甚至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的记录、交作业的情况、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等,作为基本的教学资料在期末考试后集中装订在卷子或论文前面,以便作为最终成绩考评的一种依据,同时保存备查。 3、最为重要的是:将通选课最终成绩的考评体系由原来的合格、不合格完善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从而建立健全考评的褒奖激励机制,完善其对学生乃至教师教学的明确而积极的导向功能。我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我这几年开设通选课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最有效的经验是,我平时对学生采取了五个一工程的考查监督和激励方法,最后还要进行一次开卷考试。这五个一工程是: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写一本读书或听课笔记,与老师至少进行一次直接交流(可以是Email,手机短信、电话、面对面等),缺课不超过一次、课堂上至少发一次言或写一篇论文。论文笔记等看完后一律返还学生,期末进行的开卷考试,卷子装订保存。具体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了签到的方式来考勤,一学期签到5次,3次未到取消考试资格;是否认真读书和听课,我通过收看笔记的方式来检查,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表现一般,能够坚持下来就很不错,但确实有不少学生听课读书都很认真,论文也很认真地写在笔记中,思考独到并且很少有抄袭网络的行为,而遗憾的是我不能在最终成绩中体现我对这些优秀学生的褒奖和激励;也有不少同学跟我在Email中、甚至找到办公室或打电话进行频繁深入的交流,看得出他们的学习非常有收获,而遗憾的是我也没有办法在最终成绩中褒奖他们的学习精神和真正的收获;这些过程的记录并不难,但现在极为简单的合格-不合格的评价体系使我无法表达我对这部分特别优秀的同学的态度(当然笔记或论文评语及交流语言能够明确体现我的态度),优秀的学生也都淹没在合格中了,我内心深感对不住这些学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大多数学生是理解和积极配合的,但是在最终总评成绩中一律无法得到体现,甚为遗憾。因此,我建议把考评体系改成五个等级,那就能够体现这种褒奖、激励和积极导向的功能了。 之所以提出这种建议,还有另一重考虑,那就是:面对就业的压力,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认真学好专业课、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又必须强调一专多能、宽口径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地全面发展;而大多数通选课能够使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综合素质,也许在面对就业困境的时候,他某一门或某几门相关通选课的优良成绩能够为他打开新的就业门路。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大胆的想象,否则我们就仍然对开设通选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深入、不到位。素质通选课,最终培养出来的素质固然体现在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毕业成绩单中有那么一些综合素质课程的成绩优良,无疑会为他的就业增添不小的砝码。 4、在五个考评等级中,良好以上可得该课程的满学分,中等和合格可得该课程的一半学分,不合格者不得学分。这样规定,会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某种外部压力,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所选的课程,上好课、修满学分、取得优良成绩,应该成为学生们选修通选课的自觉动机,而不是存有混学分的侥幸心理,选课时网上一点几个学分就到手了。这样的考评等级在督促激励学生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看了较高的要求,这样文件中规定的质量监控才能落到实处。 似乎又陷入了应试的怪圈,但是很无奈,实在找不到更有效地监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教学评价的目标导向及教学过程的科学艺术上下功夫。或许上述办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但也应该是可以起到正面作用的。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520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所不能理解的国内学术现象之五:为什么知识分子面临那么大的考核压力?
热度 1 ZSHuang 2010-9-9 00:40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这几年经常回国,同国内高校老师交谈中,给我印象很深的现象之一就是,他们经常问的一类问题是:你们国外的大学有没有对老师的年度考核?你们如果应对?如果几年没有发表论文会怎么样等等。在这一类问题讨论的背后,我看到了国内的许多高校老师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考核压力,这经常表现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投入到每年总要发表几篇像样的论文的努力之中。如果我们讨论的一类科学研究问题完全是先锋探索性的,很可能在几年内不会有高档次的论文发表时,他们总是摇摇头,不想涉足这一类的科学探索问题。 面对国内高校老师所关心的国外考核问题,我的回答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意外,有时他们甚至会对之觉得不可理解。(好像我的这篇博文的题目要改成:你所不能理解的国外学术现象之一: 为什么。。。?)。 根据我在国外二十多年几所大学的工作经验判断,我们实际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年度考核,虽然,个别大学有对应的年度评估的规定,即每年你的上级要给你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且老师个人要对自己的上级也来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当然我不想说,国外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欢迎你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当然,系里面每年都要求大家把上一年发表的论文汇集起来,以便于收录在学院的年度报告之中。这对老师个人来说,并不构成大的工作压力。在这里,我所能看到的考核压力,就是每五年一度的由国家组织的对整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评估,但这不是针对老师个人的。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你可能要问,年度考核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杠杆,如果没有每年发表论文的压力,那老师们就不会把科研当回事,那何谈科技兴国?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可是我所看到的几个国外大学的对应专业,其研究水准仍在国际一流,我也没看到哪位老师整天不务正业,无所事事,这一切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我不敢说,对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透了。就我个人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完全不在于考核和评估,甚至都不是为了保住一份工作的需要。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其本身就出自于对追求知识的深深热爱和执着。现代科学这几百年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常常使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神奇,这会把我们带到了那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科学探索世界。 当我们把系统设想变成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时,难道不为之感到由衷的喜悦吗?当我们用复杂的数理逻辑符号来描述我们的日常思维活动,难道不会为那数学的优美感到深深的震撼吗?当我们接触到那些用理论计算机上图灵机模型来描述生命科学中的膜计算的思想时,难道不会为之跨学科的思想迁越而感到深深的吸引吗?科学是如此地美丽,科学研究和探索是如此地使人感到巨大的心灵满足的回报,何况还有人雇你来从事你所朝思暮想破解的谜团时,这有什么理由会使你放慢脚步呢?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688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上海分院举行2010年上半年度机关部门考核会
jjmm26 2010-6-28 10:55
6月25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2010年上半年度部门考核暨部门负责人考核会。上海分院领导朱志远、王建宇及全体机关职工出席考核会。 会议由朱志远同志主持。 会上,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围绕2010年分院工作要点,对照工作职责,梳理总结了本部门上半年的工作情况,交流了思考和体会,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王建宇对各部门的报告做了分析和点评,他指出,上半年工作呈现出新变化多、重大活动多、院地合作向纵深发展、维稳工作任务艰巨四个特点,在各处室协力合作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王建宇强调,创新2020计划即将展开,在新形势下,分院机关职能部门要履行好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宏观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就如何更好地完成下半年工作提出要求,首先要解放思想,继续推进改革与创新,结合科技创新的要求和上海分院实际,从多层次、多方位做好调研,创新工作思维,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其次,要通力合作,按照工作职责要求,进一步加强处室间合作,形成合力,破解难题,在院地合作、党的建设、基建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取得新的成绩;第三,要继续做好世博接待工作,做好预案、统筹安排,保障安全、力求满意;第四,要继续做好分院系统安全维稳工作,增强责任意识,措施落实到位,及时排除隐患,确保一方平安。 朱志远要求,各处室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研究落实分院领导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努力推进上海分院各项工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年一度的考核
hanhuijian 2010-4-15 23:21
自从 07 年进入行政管理行列,就开始经历一年一度的考核。每个人到年底都在担心被别人给考核了,呵呵。第一年对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甚至压根不知考核是怎么考。往年都是填填表,把自己一年的业绩和表现美化一番,上交后领导大笔一挥合格就完事了。可进入行政行列可就不一样了,每年要经历一次无记名的投票考核,合格不合格要民主了。民主好啊,大家不都喜欢民主吗?是啊,都喜欢民主别人,一旦叫别人给民主了,那还得好好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催我自新,教我惭愧。至今记忆第一次被民主被考核的惊慌失措。 从一个普通老师突然让领导提拔了,一下子面对这么多尊敬的领导,真是诚惶诚恐,每逢见到每个人都笑容可掬,点头微笑,小心翼翼,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么值得尊敬的领导和专家。领导重视咱工作要拼命干,要以完美回报组织,生怕出了什么差错。一年下来,教学、科研、管理,忙的不亦乐乎。心里感念无悔无悔啊,除了对不起自己天天加班外,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忽然一日,通知要考核了。在一个大会议室,好多人,我听候安排。一人一叠纸,所有领导都在纸上,敢情我要考核众多领导,其中也包括我了。才半年时间,终究我认识的占少数,想想那些认识的领导对我友好和善意,想想那些不认识的领导和我一样的辛苦工作,大家真是不容易啊,于是我也大笔一挥,一列到底,优秀。民主就是好。 过了几日,组织发了一秘密信封,才意识到自己也被民主了。拆开才发现自己被考核了,被考核的最后一项最刺眼,不合格 ?? 票,一下子就慌了,招谁惹谁了?我哪里工作出问题了让人这么烦?哪里做的不好给说啊?好在还是有江湖经验,瞬间淡定,前面的数不是远远大于后面的嘛。不过还是细细想,这才半年啊,绝大多数都不认识啊,认识的人都很客气啊,这不和谐音符哪里来的呢?想半天没想出来,只能自己催我自新吧。 于是第二年,比第一年工作更加小心翼翼,搞和谐社会,一定要相应号召,与大家和谐相处。考核日子又到了,多少有些心里准备了,先检讨检讨自己工作没失误吧,没得罪哪位领导吧?又轮到民主了,都和谐社会了,没觉得谁工作不好啊,想想学校大发展每个岗位的人在积极努力贡献力量,再说即便谁工作有点失误也不至于沦落到不合格的地步吧,做事要光明正大,与人为善,不能搞阴谋诡计。于是再次大笔一挥,一列到底。待结果出来时,窃喜,还是和谐社会好,虽然还有不和谐音符,毕竟原来不和谐的被和谐掉了一大半。 一日,找到一朋友,郑重其事地请教我工作有否不好的地方?为何总有不和谐的音符存在? P :嗨,和这无关,有人看你不顺眼呗,人都有反对派。 W :不顺眼告诉我啊 P :告诉你怕你打人家不合格了啊。 W :好好的也不能背后来啊。我始终坚信,干好工作,搞好教学,做好科研,与人为善就是在贯彻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既然是不顺眼,那是人家的事,不是自己的问题。 第三年,已经对此淡定了,美国总统选举才那么点得票率。此事不能关心太多,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三年考核会上,大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看一个人要从多方面看,要多看到优点,与人为善。是啊,与人为善,民主不等于阴暗,心有同感,马上成大学了,每个人都自豪而奋进。和谐才能化解不和谐,阴暗更会促生阴暗。和谐理念不是口号更是行动,和谐才能发展。于是,以最快的速度促进和谐。 事实证明,和谐不是一个人的事,发展虽是硬道理,不和谐会随发展而更发展。终于又被一小撮不和谐考核了。不过这次我觉得是个很有意义的事,因为我明白了为什么要搞和谐社会,并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点头微笑不等于和谐,秉公做事会产生更多不和谐,发展也会不和谐,影响了别人的利益更会不和谐.....。其实不和谐和工作与发展是没有正向关系的。对于一些人来说民主本身借用了阴暗下的真实心理,隐私往往都是阴暗的,民主考核对一些人来说成为一种隐私,在阳光下确又是一朵绽开的花,很奇妙的冬虫夏草。 没有永恒的和谐只有永恒的利益,民主只是一种感觉,利益碰撞给人感觉不爽的时候就不和谐了,矛盾真是人类的主题。我们所做的就是催我自新。 考核被考出认识和哲理,也是自新和文明的进步,说明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但无论怎样,一切以工作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坚定走自己的道路是没错的。时间久了等人老了,该和谐的都和谐了。相信会有很多被民主、被考核的人存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被考核的意义吧。 我最欣赏的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这才是人生的哲理。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个人分类: 思考|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要如何教
phd9992000 2009-11-2 09:55
又到期中检查的时候。听教务部门反馈的意见,个别学生反映讲课没有严格按照随书光盘进行,讲课进程和课本不一致。 于我而言,原因只有2点:一是随书光盘的课件太枯燥,只是把课本上的大片文字搬到了PPT上,缺少个人讲解的发挥余地,确实对不起多媒体这几个字。按照我的理解,所谓多媒体当然是利用多种声、光、电影手段,结合教师自身的讲解,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以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学到多少知识倒还在其次。二是我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件,讲课过程中会对课本上一章内的内容进行调整,讲解顺序确乎会和课本有差异。 根据去年的经验,选择课件确实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选用水平太高的,学生很可能味同嚼蜡,那样不会产生兴趣,知识的传递效率也会很低。 理论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但个人感觉扩招后学生的质量确实是下降了。主要表现就在于,自我管理能力差,劝说他们学习的话语如同现在窗外的北风飘忽而过。 看来以后还需要更有针对性才好。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当前高校绩效考核的几点看法
tomeme 2009-10-5 23:1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狐狸与葡萄VS龟兔赛跑——谈SCI 指标
eminor 2009-6-29 16:26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是出自众所周知的伊索寓言。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 亚当斯密也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改变现实,那就应该改变自己来适应现实。各人各有自身的特长,所以不同的游戏规则就有不同的结果。在这个规则下的佼佼者,在另一种规则下可能会是落伍者。适应某个规则的会赞成这个规则,反之就会反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规则面前会有不同的结局。所以在不同的游戏中狐狸的角色就会轮换。 乌龟与兔子赛跑,兔子腿长、弹跳好,一下子就把短腿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兔子骄傲地睡了一觉,睡醒后发现乌龟稳扎稳打地爬过了终点,兔子伤心地输掉了比赛。乌龟和兔子第二次赛跑,兔子接受教训,不骄不躁一路领先,而乌龟根据经验认为兔子会睡觉,所以慢慢吞吞不慌不忙,结果兔子以绝对优势获胜。乌龟和兔子进行第三次赛跑,双方都很认真。比赛在兔子的家乡,起点和终点分别在一座山的两边,即先上山,后下山。兔子前腿短,后腿长,是上山能手。乌龟四肢短小,步履 蹒跚。尽管乌龟非常努力, 爬到山顶时,兔子已经快到终点了。正当兔子准备冲线时,发现一个圆盘从身边滚过,冲过了终点。原来乌龟利用龟壳的车轮特点和重力从山顶快速滚落下来了,险胜兔子。做裁判的公鸡宣布,下一次比赛在乌龟的家乡,起点和终点之间有一条河。 我理解的竞争和考核有三个目的:一是考察工作效果,看看投入和产出的对比,然后总结反省,使下一次做得更好;二是奖勤罚懒;三是从一个团队中遴选尖子和领导。对于前面两个目的,没有必要引入 SCI 指标,而对于最后一个目标完全可以引入 SCI 指标。所以对于考核部门来说,只要被考核者用心尽力了,就应该给及格,该晋级的晋级,该给学位的给学位。而要评奖、遴选学科带头人和院士,必须有量化的 SCI 指标。但是在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之间的 SCI 指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下达,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和让特点不同的乌龟和兔子在一起赛跑一样,是不公平的。 总之,不论是当带头人还是当队员,对社会贡献的途径是多样的。如果在 SCI 方面没有优势,应该寻找自身优点,发挥自身特长。也可以呼吁修改游戏规则,让竞争更加公平。但是无论哪种规则,不该为竞争而竞争。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造福。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7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核、激励与淘汰机制
bohong 2009-6-2 18:16
一个学年即将过去,又要进行年度考核了。 如何考核? 其实大多数的考核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个别的几个老油子,实在乏善可陈,自己也无所谓,被评为基本合格。 考核目的到底是什么?没事找事干? 按照农村的习俗,每到大年三十,总要把一年的帐清理一下,欠人家的还掉,人家欠的要讨回,然后开始新的一年。毕竟,总结是需要的,由此可以反思过去一年的得失,使来年生活能更好。没有一户人家,希望来年过得更差些。 考核,就是为了总结一个学年的工作,形成激励自己的目标,使下个学年能有更好的成绩。 可是现在学校的考核,如果不形成真正的人事流出制度,还是以稳定大局为重的话,绝对不能形成有战斗力的部队。 和谐固然总要,但一个学院教学、科研的强悍更为重要。 还是目前这样的大锅饭体制,学院不能把业绩老是在末尾段的人员实施真正的切割,那是绝对没有戏唱的。 所以,既然要考核,就要有硬杠子、高标准,在教学、科研、公众服务等方面,提高标准,使一批绵羊教师觉得狼在后面追,时刻有危机感。否则,一个学院凭几个教授在拚命,如何提高产出效率? 大自然有能量最低原理,人也有惰性原理。没有严格的制度和高的标准,如何能激发人的潜能?考核还有什么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用看业绩,大用看品行
秋天的布鲁斯 2009-5-23 15:50
今天上午打开电视看CCTV教育1台,是专题讲座激活高效人才。其中讲到康熙的用人之道,即:小用看业绩,大用看品行,很受启发。这么看来,年终考核还不能只考核业绩,还应该多方位考核。 用数据说话是几年来一直强调的,为的是改变有些人空洞、虚无、夸大其词的年终总结套路。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很容易做到,只要平时留心记下工作量就行,看这部分人的总结需要我提醒他们完成了而没有写上去的的工作、进步。也有没做多少事,却总结得很宏观全面。只看一份这样的文字,你会以为所有工作都是这人完成的。 考核是用好人、留住好人的重要环节,是调整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习的"实"与考核的"形"
jyx123321 2009-5-21 08:09
最近遇到了一件颇感困惑的事,如何平衡学习的实与考核的形? 总以为,学习本身是不含功利因素的,就是为了探索未知,为了满足求知欲。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要求对学习效果按照社会价值进行考核。普通人不得不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符合考核形的要求,又要达到学习本身实的目的。总想尽量在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难免有所偏颇!从长远来看,今日的形的成功,未必能有好的未来,如高分低能者;但是又要兼顾形的现实意义,否则获得不了顺利起航的一张船票啊,毕竟陈寅恪入职清华的幸运是当前难以企及的啊! 有时真的困惑!事事要学习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趣话二则,两相对比!
甘永超 2009-3-13 23:16
1991 年,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发起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 the Ig Nobel Prizes )。所有获奖的研究都真实存在,并且都在有威望的科学及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但搞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仅不会因获奖而得到公认,并且也不大有可能因该发明研究而使科学和医学出现巨大的变革或突破。 1992 年,搞笑诺贝尔奖 文学奖 被授予莫斯科有机元素混合物研究院的尤利 T 斯特拉科夫( Т . Страков ),他在 1981 年至 1990 年期间 在有威望的杂志上共发表 948 篇科学研究论文 , 平均每 3.9 天发表一篇 。发表的文章是够多了,不过对实际的科学进展却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只不过给科学界留下一个笑谈的资料而已。 在清华大学历史上流传着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的佳话。曹问:陈寅恪是哪 国 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在现今的管理下,恐怕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第一轮就要被淘汰,而尤利 T 斯特拉科夫则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获得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研究经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