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二本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二本院校高待遇争引高水平的博士了!
热度 1 zhangslvip 2012-10-4 21:29
二本院校-招聘博士待遇---房补等60-70万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011023fpage=1 工作地点: 浙江省衢州市 薪金: 博士-房补等60-70万 学历和研究方向: 机械 控制 材料加工
3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二本院校的招生规模已经达到了峰值
hmilme 2012-8-28 14:48
来这个学校工作已经整整三个年头了,第一年不知不觉的过去,第二年勤勤恳恳的过着,第三年在困苦不堪的过着,为何一年不如一年,因为工作有了更多的压力,生活中考虑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而工作的压力不是因为教学,而是科研,这个二本院校,没有多少人潜下心来做科研,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懒惰,当然有一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去做更多的教学工作,学生翻了几番,教师每年却只增加几个,带来的更多的教学工作只能大家一起努力消化了,在这种消化中老师不用做科研也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了,但是知识开始僵化了,因为没有进步,教师不能去进修了,今年是学生最多的一年,以后每年都会渐渐的减少,我们学校达到了历史峰值,一个84年建校的学校,短短的历史,虽然跟上了教育大发展的步伐,但是我不知道我们学生的质量到底在全国能排在第多少位。
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银行排队
热度 2 lidercoocer 2012-7-4 23:44
去最近的一家银行办卡 首先,打的,5元起步,花掉我20大洋 进门,取号 随后,困意大发,睡觉 随后,睡觉 随后,睡觉 一小时后,醒来,发现仍然未排上,遂看书消遣 看完了第一本 看完了第二本 刚刚翻开第三本时,官渡官渡,终于排到我了
3100 次阅读|4 个评论
终于有一个学生考上二本了!
热度 1 seawan 2012-6-26 08:27
这几年来联系过的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完成学业,少数进了职业学院或者技校等。昨天接到电话,广西的一名学生超过二本线40分,上二本没有问题了。很高兴。 建议她仔细研究报考指南,找那些成本低的学校(例如师范和军校),并不要报类似法律、计算机、经管之类红牌专业,注意研究那些专业性比较强就业可能比较好的(但名字可能不好)的专业,例如污水处理等。 贫困地区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也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虽然近年来都帮助一些学生,但是我的观点仍然很明确: 个人帮助中小学生,是政府的耻辱。 宣传孝子养老,是国家的耻辱。 。 http://www.you2v.com/
个人分类: 周围|26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农村孩子能否上重点大学绝对是教育是否公平的根本问题之一
热度 5 yangfanman 2012-4-25 21:56
首先我们把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说清楚比较好: 国家和我们中的好多人提出要扩大重点大学在农村孩子中的招生比例,是因为大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尽管在我们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一直在提升,当然农村孩子的毛入学率提升也很大。但是现在发现重点大学招收农村孩子比例一直在下降,而农村孩子在二本、三本甚至不入流的比例缺越来越大。 大家设想的解决方案是大致是这样的: 一方面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这个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教育公平。另一方面适当对农村孩子倾斜一下政策,提高一下他们进入重点大学的比率。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给予农村孩子希望的方式,居然有人说“ 讨论农村孩子上一流大学的比例是个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说得难听点,这是记者炒作出来的话题。” ,那你告诉我啥有意义呢? 下面是想和曹老师商榷的几点: 1. 我承认上重点高中和上重点大学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但是农村孩子上不了重点高中的原因绝对不会是:“很多农村子弟没有经济实力上重点高中。”因为一般情况下,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正常花销相差不是太多。农村孩子进大学的毛入学率提高,而孩子们又不在重点高中,那很明显这些孩子都在普通高中了。如果说“ 农村孩子别说上重点高中,即使上高中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 ”那么很奇怪为什么农村孩子进大学的毛入学率提高了这么多呢? 2. 农村孩子上不了重点大学的原因是“ 高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 这一点是个傻子也知道,在科学网不劳任何人再去唠叨。可是就因为这个原因就说“讨论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的几率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叫我们把注意力放到高中教育身上。可是顺本溯源,那农村孩子很难进入重点高中的原因不就是“ 初中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和滞后 ”吗?再往下算算,我们还可以找到小学和幼儿园的原因。可难道就因为初级阶段的事情没有做好,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入学阶段就什么也不该做了吗?这是不是太没有想做事情的人的态度了。 3.给予农村孩子更多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这种行为根本不能用劫富济贫来比拟,只不过是避免马太效应越来厉害的一种应对措施罢了。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目前的收入分配有问题,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采用的方式是采用税收进行调节,这算劫富济贫吗?以前大城市的学生占的好处太大,现在要公平点,这算那门子劫富济贫。退一万步来讲,现在富人的利益受了一点点损失,那又能怎么样,以前他们占得的不该占的利益太多了。如果你非说这个没有合理性,那么打土豪分田地、斗资本家的合理性在哪里? 4. 目前大家都能意识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公正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高等教育虽然在所有教育的最后实行,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就不可以有所作为。实际上国家很看重高等教育的指示作用和传导效应。提出要扩大重点大学在农村孩子中的招生比例,以及国家正在进行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我猜想都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从这个方面看,农村孩子能否上重点大学绝对是教育是否公平的根本问题之一,而且它要是我们解决教育公平的一个手段和方式。甚至可以说,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拟合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日益增大的敌对裂痕和鸿沟。能避免“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的实习更替只能靠社会公平,而在人未成年以前看得就是教育公平。既然初级教育的公平我们暂时做不到,高等教育阶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是必要的。 5.从可行性来看,比如从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选拔一些学生来读重点大学我觉得没什么不妥。一方面这样可以消除某些巨无霸重点高中独霸教育资源的毒瘤,让普通高中的师生看到希望,体现出高等教育的指示作用。另一方面,从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国外已经有相关研究,高中阶段由于教育水平限制而略差的学生经过大学阶段教育,他们的能力和成就并不比其他正常选上来的学生差。也就是说,这样做并不会降低我们重点大学学生的平均水平。 6.说实话,曹老师的博文我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里面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想请任何顶他博文的人认识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有众多的天才少年被埋没了。按人口比例计算,即使中国有乔布斯,那么他生在农村的可能性绝对不小于城市。可惜的是,我们一直得意洋洋的将他们送到富士康去做机器工人来使用。利用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智力资源而不是劳动力资源,才是建设强大中国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层面上看,对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干预是必要的、紧迫的,纵然在干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不干预坐等的态度是要不得的。 后记:今天我写得话有的对有的可能不对,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愿意帮助社会解决教育公平的真诚态度,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风骨和情怀。只会泼冷水、不愿意解决问题的人,我实在搞不懂你在这里唠唠叨叨有什么意思?有困难才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向前冲,才需要我们去呼吁、去呐喊、去践行,当了名师的人居然连这点担当都没有。 唉!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5681 次阅读|6 个评论
二本的学生当自强
热度 5 ywang69 2012-4-19 11:49
其实来自二本的学生有的也很优秀,只是高考发挥欠佳独木桥没有走到光辉的终点。 我有一位来自二本的硕士生,下半年去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他进来的时候英语六级没有通过,但去年英语六级考了优秀,雅思也考了7.5,顺利拿到3所国外大学的offer. 另一位学生,是土木学院某著名教授的学生,来自二本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当年考研也是高分录取。那天碰到他和导师,获知这位学生马上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由此可见,来自二本的学生,只要自己努力,前途也很光明。 这次研究生复试,见到了许多985和211的学生,好像他们也并没有体现比二本学生高人一筹的实力。 也许是优秀的学生没有过来罢。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438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专科出身的博士也非常牛 也是千里马
热度 131 chrujun 2012-4-18 12:11
不少高校研究生招生的时候看学生的“出身”,对非“985”、“211”高校的考生想各种招数卡下去。 最常用的卡法是加大复试的权重,通过复试把非“985”、“211”高校的考生分数压得很低,从而把这类考生排挤出去。 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不妥,应该在复试中对所有生源平等对待。虽然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但通过复试还是可以把考生的科研潜力考核出来。人为对非“985”、“211”高校的考生采取歧视性做法,将浪费和埋没不少宝贵人才。 因为我发现非一本的考生也非常优秀,甚至学历为专科的考生,也体现了惊人的天赋和才能,令我肃然起敬。 我有一个朋友是中专毕业,工作的艰苦和收入的低下使他立志考研究生。 他考了很多年才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由于年年去考,和其中一位导师熟悉了,考上前的一年就帮导师做项目。 在研究生期间,他已经独自完成了导师的不少横向课题。研究生毕业后他找了人大的一位牛人读博士。由于动手能力强,他同时在收入很高的公司兼职。 他读研究生期间的收入足以让绝大多数“985”、“211”高校的博士生汗颜。因为他不仅在长沙买了一套房子,还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没有欠银行一分钱,还有不少存款。 他前年刚毕业,在政府部门谋到了一个重要职位。 另外一位朋友也是中专毕业,博士论文还在送审中。她中专毕业后在一所中学教书,被领导穿了小鞋。 自强不息的她决定考研究生。 从高等数学到大学英语,再到专业课,她全部靠工作之余自学。幸运的是,一所“985”“211”高校的优秀研究生导师没有因为她没有学过该专业,学历是中专而歧视她,招了她为学生。上研究生后,她又自学了该专业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习的专业课,解决了基础差的问题。她不仅要读书,还要带小孩,可见她付出之大。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在一位牛人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由于她学习认真、科研出色、发表多篇核心刊物论文,她的导师给了她极高评价。 最近得到消息,她在单位实习期间力排众议,解决了一项重大技术难题,被领导非常看重,要给她副处级待遇。 我自己带的一位研究生也是中专毕业。由于他的考分较低,最后只被录为工程硕士。 他多次找我,要拜我为师。我看重了他的执着精神,以前一直招推免生的我决定收他为徒。 他学习非常认真,一些很难的研究生课程也考得不错,第二学年就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后来,他不仅为我的科研项目做了大量实际工作,还自己找了一个研究方向。由于我对他的研究方向不懂,我没有在他发表的论文上署名。他的硕士论文也变成了自己指导自己。作为导师,我为无法对他的论文进行实质性指导而感到惭愧和自责。最近,我们院德高望重的老院长还为他推荐工作,对他给予了很高评价。 来自N本学校和中专的考生能够考上研究生,这说明他们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说明他们有很强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正是创新型研究生需要的精神和能力。虽然他们的基础差一点甚至很差,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弥补过来。只要我们对这类考生进行因材施教,给他们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的平均水平绝对不会低于来自“985”“211”高校的生源。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28401 次阅读|245 个评论
[转载]也谈“二本·文科·考研女” 精选
dongzg101 2012-4-18 05:49
也谈“二本·文科·考研女” 精选 已有 6332 次阅读 2012-4-17 13:58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考研基地 文科女生 招生 歧视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的博文,他在参与了研究生招生面试后感慨:为什么来面试的全是女生?为什么大部分都是“考研基地”(大多是211、985以外的二流学校)来的?为什么文科专业,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虽然作者最后把问题归结于教育制度,但是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他对“二本文科考研女”的不满。作为一个曾经的“二本出身考研女”,而且现在也由理科转到了文科,我也谈谈我对此事的看法吧——说实话,我觉得在这样的现状中,“二本·文科·考研女”实际上是最无辜的。 首先,大家都应尊重人才市场的客观规律吧——研究生教育不是义务教务,所以作为导师,您要和世界500强企业、国外高校、政府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国内其他专业其他院校的导师一起竞争优秀的人才。你们不是很好奇“优秀的人才都到哪里去了”吗?看看国内一流大学的民谣就知道了。早些年的说法是“一流学生出国、二流学生考研、三流学生工作”;这几年的说法是“一流学生工作、二流学生出国、三流学生考研”。虽然个别会有例外(比如有些特别优秀的、超一流的学生也选择在国内读研),但是这样的高校民谣大致反映了时代的大趋势以及优秀人才的主要流向。这里先不讨论我们的导师如何能吸引那些打算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和打算找工作的优秀学生,我只谈谈我所知道的两个例子——导师们是如何主动吸引那些具有学术潜质与兴趣的优秀人才来报考他们。 在版纳园工作时,有一次听到一位导师抱怨:“每次考研的成绩出来后,就会发现我们想招的学生都没有报考,而考上的都是来自一些很一般的大学”。这时另外有一位导师就说:“这个还是要靠自己走出去宣传。我去年去了**大学(排名很靠前的一本)作讲座,结果当时就有学生对我研究的方向很感兴趣,想报考我的研究生。后来他果然来了。”这位老师经常去高校讲学、一方面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到潜在的科研苗子。所以他的生源一直都不错。他说,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学生对于版纳园缺乏了解,甚至对整个西部地区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印象上,因此报考人数较少。他建议人事教育处组织版纳园的科学家到全国各大高校进行演讲,一方面有利于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生源。 另一个例子是“科学文化人”的几位导师。他们主要是研究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方面。应该说,这些都是比较冷门、小众的方向。但是这几年,这个专业的报考人数逐年增长。在《东方早报》的一篇访谈里,江晓原对记者说:“现在媒体从业人员中来读我的研究生的逐渐多起来。他们自己本来是媒体从业人员,最初是来这里寻求作者资源,后来他们就自己考了我的研究生,觉得到这里来读书,既可以吸收科学文化方面的思想资源,又可以发展出一批作者资源……在读博士中还有一个是北方某出版社的副总编;今年报考我的博士生中又有一家出版社的总编……”当然,或许并不是所有导师都喜欢或者认同这么主动地将自己“推销”到主流文化层面,但是适当地宣传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多少还是有些益处——至少能够吸引到一些好的生源吧。 另一方面,我觉得一味地指责“考研基地”也是不应该的。下面的人唱什么歌,是由台上的指挥棒决定的。如果考研的题目就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需要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那怎么能够埋怨招来的人都是死记硬背型的呢?另外,您以为女生就喜欢背那些玩意儿吗?我备考的时候,也是像喝中药一样,捏着鼻子把它们灌进去的呀!至于“思想、创意”之类,我很欣赏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老师的一段话:“做学问没有才情不行,单靠才情也不行。我见识很多志存高远的北大学生,不屑于从小事做起,看不上具体的专业训练,整天想着如何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在《假如没有“文学史”……》(《读书》2009年1期)中,我曾提及:成功的文学史研究,必须兼及技术含量、劳动强度、个人趣味、精神境界。为何连“劳动强度”也算在内?你用什么资料,花多少力气,下多大功夫,内行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劳动量大的,不一定是好论文;但没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凭小聪明写出来的,不会有大的贡献。” 最后,还是想说说“二本考研女”。我们都明白,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研比高考更公平(至少考研时不会因为你是北京户口就给你100多分的优惠)。所以二本出身的学生,不一定就比一本的差;他/她们在考研中考得好,也不一定是因为“一进校就开始备考了”。另外,在她们最好的年华,没有去参加“非诚勿扰”的相亲、没有去追求一份有着五险一金的工作——如果选择这些,她们应该能够活得更加光鲜、更加轻松一些吧。她们选择了学术这一条寂寞的道路,无论如何,还是源于内心中有一些坚守、有一些对智识和美感的向往。在这个时代能够静得下心来看书的女生,还是请导师们珍惜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9193do=blogid=560354 本文为博客大赛参赛博文 点击进入博客大赛 分享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19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扭曲的“文科生”考研
bbyingjin 2012-4-17 21:05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本的学生要努力考研,因为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喜欢自己标上一个不起名的学校,他们想得到社会的尊重。为什么文科都是女生,因为女生听话,她们喜欢墨守成规的记忆,不喜欢灵活多变。由于文科的考核都是记忆为主,那么女生肯定能超过聪明的男生。这些二本的学生真的是搞科研的吗?很多不是,很多是为了赚到自己的身份,让自己有尊严的活着。 这就是扭曲的考研,我们用阶段分析法,看一下。在“二本”时,不被人看起,读了名校的研究生,就能被人看起。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因变量就是身份。为什么不是能力呢?因为她们之所以到了二本,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学习动机,二是能力有限。假如他们没有学习动机,那么就会像对付考研一样对付高考,因为一个正常的人不可能以前不喜欢学习,现在就非常喜欢啦。所以我们排除了学习动机的问题。那就是能力有限,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不可能因为听过名人的课就变得聪明。尤其是后天的教育。所以我推断她们的能力没有变化。我们再看应变量“尊重”。但真的会受到尊重吗?在有学历条件的职位,确实受到尊重,但是个人因素上还是有偏见的。 那我们需要招收什么样的“二本”好学生呢?那就是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为叛逆而沦落到“二本”的人才。这样的人不可能从像高考一样的考研而突出来。因为这还是墨守成规的考试。那么如何对考研试题改革使得埋没的人才出现出来呢?那就是回归科举考试,可以给定命题,自由作答,从灵活运用知识,见解深刻等各方面做出评分的标准。这样就会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2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刊稿件处理情况通报
热度 2 zhaodl 2012-4-9 14:27
我的工作安排,发出来分享交流!诚心求教。   昨天(4月6日)下午,本刊编辑部专门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面对当前的出版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除了研讨应对审稿组织和学术不端等问题以外,重点分 析了现在的稿件处理情况。总的情况是:来稿量不少,但可录用的稿件不多。现将有关情况通报一下,并给作者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本情况   (1)发稿情况。本刊月刊,一年12期。由于对稿件的篇幅没有严格的限制,致使稿件的篇幅越来越长,占用了有限的期刊资源。原来在128页的情况下,一年最多发表330 篇,而现在即使每期增加16个页码,一年才能发表280篇。   (2)来稿情况。平均每月来稿量基本维持在百篇左右,年来稿量在1200篇左右,但通过同行审稿的文章并不多,即使年发稿量在不到280篇的情 况下,编辑还是感觉有价值、质量好的稿源紧张。从来稿的范围来讲,比较广泛。除了本校以外,主要集中在几个同类院校和同学科优势的院校。其他二本院校 的来稿也占到了20%,但能通过审稿的就更少。最近在安排的刊期中动力机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通讯工程和控制工程等传统主学科具有稿源 不足之感。   (3)审稿情况。从审稿的结果来看,退稿的稿件中近90%是同行审稿中有一人明确表示不宜录用或暂时不宜录用。退稿的理由或者说是焦点主要 集中在:选题一般,创新性不强,分量不足;论证不充分,证据单薄而逻辑不严;表达不清,论述不完整,疑点太多;就事论事,缺乏理论提升 ,层次偏低。粗略分析下来,其中因选题和表述问题被退稿的占到一半的比例,因论证和表述问题被退稿的也占到30%以上。   二、几点考虑   (1)宁缺勿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出版不追求数量上的指标,注重质量的提升,宁做一点好,不为一般多。   (2)鼓励创新。宁录创新不完整,不爱重复通篇空。除了通过审稿把握以外,还要借助数据库比对文字复制比来筛除重复性稿件。一方面在本校师生 中约请开创性的、探索性的处女作,为学校的新人和新方向、交叉学科提供出版平台;在拟退(不太完善)的稿件中,寻找选题新颖、创新性 强而表述和论证欠缺的稿件,花功夫协助作者提升层次。   (3)压缩篇幅。不能因为优质稿件不多而放任单篇文章的篇幅,坚持以精炼表达为目标,注重实质内容的表达,挤压表述中的水分。   (4)调整计划。增加页码尽量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基本维持正常页码,减少下半年发稿的录用量——也就是说,下半年的来稿的录用量增加, 上半年的来稿录用率降低——一般发稿周期是8个月,开春投稿基本上是年底发表。   (5)加强组稿。加强与学科带头人的联系,落实已经答应为学报提供的专稿,充实“探索与争鸣”栏目。   三、几点建议   (1)建议作者注意来稿的时间段,因为本刊不积压稿件,随录随发,所以投稿的时间段影响到稿件的录用率,一般来讲现在开始到年底,为明年 上半年准备稿件,录用比例会高一些。   (2)建议作者针对本刊和本刊审稿人的审稿重点,在文章的选题和创新性方面尽力加强,注意论证的严密性。特别是我赞同:引言体现文献占有 ,结论体现理论高度,结果体现研究深度,论证体现材料组织的逻辑性。   (3)特别提醒:注意写作后从“质疑”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文章。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786 次阅读|8 个评论
“部分本二本三高校沦为考研基地”才是自然规律
热度 2 rbhuang5907 2012-2-13 10:08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发表文章:部分本二本三高校已沦为“考研基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231.shtm 本人认为: 把高校划分为211、985、一本、二本、三本...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是教育行政化的特点。“部分本二本三高校沦为考研基地”才是自然规律,所以, 熊丙奇教授 也不必耿耿于怀,使用这个“沦”字了。 有人说"你在高中好好学,会三本吗?退一步,去了三本以后好好加强自己的能力,只要有本事,还怕就业?" 我觉得话不能这样说。"你在高中好好学,会三本吗?" 这句话等效于“只要你在高中好好学,你就会上一本二本学校。”这是个什么逻辑呢?要知道,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在高中好好学”只是“上一本二本学校”的必要条件。因果关系?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逻辑学,经常胡乱确定因果关系,古代就有例子,把公鸡啼叫确定成天亮的原因;说中药有效也是这种思维的结果。确定因果关系是有系统的方法的,例如穆勒五法。现代医学确定医药的效果临床上必须进行“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如果大家在高中都好好学,就能保证大家都上一本,那二本三本谁去读?退一步说,到了二本三本,觉悟了(有些人会觉悟的比较迟)好好学习了,可是,如果不考研,又如何证明你好好学了呢?这个社会只认你的二本三本身份,对你的能力它是没有能力判断的。就如我们的科学研究,科学家共同体没有能力判断科研成果,只好依靠SCI。屠呦呦的青蒿素更为典型。人文学科方面也是这个状况,普遍缺乏判断能力,所以,出现让一个中学都没毕业的人做为我们许多人包括很多著名学者的思想代表、意见领袖以及青年先锋这样的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3491 次阅读|2 个评论
检讨:赞同学院对学生德育测评的办法
热度 2 zhumei185 2011-12-30 11:12
昨天参加了班里对学生“课外教育”的测评(100分-120分,乘以15%加入到综合测评成绩)。 首先与班委一起讨论了几句,听他们说,测评这事由班委负责就完全可以。测评办法就是按照测评规则加分扣分就可以了。于是,我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了。期间,走过去大体了解到的情况是:每个人基础德育分为60分,然后按照测评加分与扣分,每个人可以达到的最终分值从80-120不等。听同学议论,加分需要参加学院和学校各类活动。也就是说,加分高的人,需要参加的活动就很多。 一般,参加一次活动能够加个1-4分,表现好的,加分高。这样算来,参加活动就有些多。对于刚过二本线考上来的这些学生,我个人对他们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看好(当然个别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活动再多,分散他们的学习,我不知道我们专业教育的目的:掌握好专业知识技能能否达到? 晚上,是院里的元旦晚会,在敬酒期间,我向主管学生工作的罗书记表示了我的担忧。但是他对于我提的问题并不赞同。他说,现在讲求一种素质教育,必须要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这是一种锻炼。另外,现在的学生一有空就会闹乱子。学生宿舍查出:在晚上11点教师检查完宿舍后,拿出麻将打通宵。当学生被这些活动加分吸引到学校一些活动中之后,就会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闲工夫,便于学生的管理。 想来,罗书记参与学生工作已有至少7-8年之久,对于学生的了解绝对比我更清楚,这可以从他对学生问题的透彻讲解看得出来。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我,刚刚接触学生,思想难免幼稚。 今天回头再次详细看了看测评办法的详细加分扣分规则,并记录在自己的班级事务笔记上,以方便以后随时提醒我班学生积极参加那些不影响自己学习的活动。对学生平时学习不影响的可以加分的主要活动有: 1. 班级活动,主要包括班会、集体体育活动、集体外出活动(爬山、博物馆等),可以加至10分。 2. 宿舍管理:文明宿舍加分3分/人,标兵宿舍5分/人。 3. 日常考勤:全勤6分。 4. 校运动会比赛参与加分2-5分,撰稿3篇加3分,播出加2分;文艺特长的,参加演出加分2-3分。 5. 学生会、社团活动、党校培训等(这些是我不鼓励参加的,但是对于那些确有特长的同学,我反而鼓励他们去发挥一下。)实际上这部分是加分最多的。 6.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5分,公益活动1分。 仔细看过这些活动加分细则之后,我对于昨天贸然向罗书记提出疑义而汗颜。这些活动除了帮助日常行为规范的考勤,就是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而设立的,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确实有效。只是可能某些人过度投入,易造成专业知识技能的不精。总体来说,有大利有小弊,利远远大于弊。 以后得虚心向这些老前辈请教学习才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啊)。
个人分类: 工作日志|30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欲出二本教材,引用的图片如何获得版权?
热度 6 mobiustsi 2011-8-29 16:14
这些年,投入教学很多精力,想出二本教材。唯一觉得难以处理的是:自己在写教材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将会引用其中一定量的图片。可图片的引用,按照我的理解不像引用参考文献那么简单,是需要获得出版商的版权许可的。可那么多的文献,都需要和出版商协商的话,真是太不容易了,而且还不知道是否需要付费?还是这些工作是由出版社去做?因此,希望各位给予指点。
459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