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村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09-2011:有关农村并校和校车安全的博文汇集
panfq 2012-1-17 09:15
从 2009 年到 2012 年,本博主看到有关农村农村并校和校车安全的消息,或转载或评论,今天归纳一下 , 不想积累了不少。从博文中的时间和内容来分析,农村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尤其是并校中的一刀切与校车安全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地域辽阔,教育水平和资源千差万别,教育公平问题突出,从这次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来的意见来看,大家辩论较多的就是第一个: 就近入学还是发展校车? 1. 十辩校车安全条例草案 2. 撤点并校 , 不能图省事省钱 3. 新闻汇集:公车 . 校车 . 撤点并校 4. 难道只有血腥事故才能改变我们的陋习? 5. 历史在重复:又是 15 条鲜活的小生命去了 6. 校车惨剧再次警示校车安全和就近入学问题 7. 外媒: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引 来嘲讽 8. 辑录:美国校车与中国校 车 9. 教育公平名义下的巨无霸中学 2010 10. 关注农村孩子进城上学问题 2009 11. ] 校级差距、择校影响到教育公平 12. 这个农村孩子该进城上学吗? 2009 13. “ 撤点并校 ” 后就近入学有困难吗? 14. 农村孩子该不该全部进城上初中 —— 山东省平原县农村初中全部 “ 农转非 ” 引出的话题 15. 甘肃:农村孩子进城上学, “ 村小 ” 面临无人可教尴尬 16. 农村娃进城上学折射城乡教育差别 17. 克拉玛依 : 农村孩子全部进城上学 18. 转 ] 农村孩子进城上学 教育资源失衡是主因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撤点并校,不能图省事省钱
panfq 2011-12-15 15:59
2011年12月15日 10:25:3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最近,在关于校车安全的争论中、在关于留守儿童和“免费午餐”计划的讨论中,总会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农村“学校撤并”。真正的情形如何,“学校撤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多数成年人的小时候,每个行政村,都会有一所小学,每个乡镇,至少会有一所中学。乡村小学,条件自然不会太好,校园不大,几排校舍,有的还是土墙瓦屋,学生需要自带板凳,但至少离家很近,出门不远就能上学。   那时候的农村小学,地位很高,堪称村里的“最高学府”。因为在农民眼里,小学老师最有文化,小学自然是村里的文化中心,也是村民的活动中心。那些简陋的乡村小学,向城市输送了无数精英人才,也留下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不知哪一年回乡,发现儿时就读的母校已经停用了。后来,又慢慢荒芜了、废弃了,直至被拆掉,改作他用。当年的老师,有的老了、退了,年富力强的则被调进了城。村里的孩子,则被分流到了镇上,甚至更远的县城。这在当下的农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者梁鸿那本著名的《中国在梁庄》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细节,是村里的小学,如今被改成了养猪场。   这就是所谓农村学校撤并。乡村小学的撤并风潮,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背景是,随着农民进城打工,随迁子女增多,一村一校出现了生源不足;很多乡村小学,师资不足,校舍简陋,办学条件不达标。因此,学校撤并也是有理由的,也收获了提高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的好处。   不过,“一刀切”式的学校撤并,也带了不少问题。很多学生原来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学,现在却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学校就读,路上的安全成了问题,吃饭住宿的成本也随之增加。于是,今天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年幼的孩子,每天都要翻山越岭步行上学,因为中午无法回家,不少孩子饿着肚子上课;或是以烤土豆、冷馒头等充饥,这才有了随后的“免费午餐”计划。   乡村学校撤并,不仅造成部分孩子上学不方便,也预示着乡村文化中心的消失。没有孩子琅琅读书声的农村,缺了不少生气,更多了一丝萧瑟。虽然城市化是大势所趋,学校撤并以后,学习条件也改善了不少,但家长的负担也相应增加了。并且,中国还有那么多农业人口,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到城里读书。目前,城市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倒吸”,已经大大超过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很多人不太跟得上了。   考察近代以来的历史,乡村精英的流失、城市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汲取,自100年前就已经开始。看当时的记录文章,述说乡村凋敝,学堂破败,日常所见,多为老弱妇孺,都有恍如隔世之感。当时,一批有识之士痛感于这种现状,发起乡村建设运动,致力于改造乡村教育。不过,乡村的沦陷,只发生在新兴大都市周边地区,更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秩序尚存,城乡差距也没有充分显现。那时的乡村学校,和城里孩子享受差不多的师资,名牌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做中小学教师的,并不罕见。   当下,城镇化确是大势所趋,但那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大部分农业人口,还需要留在农村或就地城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正途。因此,乡村教育力量,不但不应削弱,还应该不断充实加强。当前,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面向农村的特岗教师指标十分抢手,如果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有充分保证,吸引人才到乡村执教并不是难事。一些从农村走出的精英分子,也开始通过建设乡村图书馆、慈善捐助、志愿支教等方式,反哺乡村。民气可用,这些新生的建设力量,都可以用来重振乡村教育。   因此,以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学校撤并,不应让农村孩子上学更难、成本更高,不应该图省事、图省钱,而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的教育和文化特点、需求,推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如果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将有不少人会因这个理由而放弃背井离乡,更会减少很多问题甚至悲剧。对于乡村教育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停止倒吸,重视反哺,教育的均等化,应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丁永勋)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12/15/c_111245968.htm 新闻汇集:公车 . 校车 . 撤点并校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3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村N代无大学生--支持三代无大学生政策
热度 2 dongzhengya 2011-10-29 20:21
最近人大自主招生资格中农村生源要求三代无大学生。很多人提出了非议,不少考生和家长看到后不禁感慨:“这是哪门子规定?也太雷人了吧?”对于这些非议,我只能说,这些人不了解中国的农村,估计他们也没有关心过中国的农村。 中国其他地方的农村有多少大学生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我们村的情况。我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高升村人,2006年考上的大学。当时家里摆了酒席,村里的父老乡亲都过来祝贺,因为这是我们村第一次有人考上大学。我不知道解放前有没有人考上大学,但可以比较肯定的说,解放后,我们村确实没有人上过大学。村里的最高学历是高中,现在是我们镇的初中老师。我们村比较偏僻,记得我当时上初中时,每周要走到镇上去上学,一走就是4个小时,还要背着一个星期吃的米和干菜。另外,当时上学还要交学费,很多家里都没钱,所以上学的人越来越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这一届我们村大概有30个人上学,到读高中时,就只有2个了。大多数都被父母带到浙江或者广州去打工了。我考上大学之后这几年,国家取消了中小学的学杂费,上学的人也多了一些。不过由于大多数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小孩要么在家里当留守儿童,要么在外地私人学校念书;加上学校教育条件差,学习成绩都不好,考上大学也很少。 所以说,除了我以外,我们村N代无大学生。这就是我们村教育情况的现实,相信也是我们国家很多农村的现实。至于我们家,我爷爷没读过书,妈妈小学二年级没读完就被外婆抓回家干农活。爸爸初中毕业,算是我们村读数比较多的,这也是影响我考上大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一直很支持我)。我觉得三代无大学生在中国的农村是很常见的。家里三代如果有大学生的话,现在就不一定在农村了,在农村的话,家里情况也不会差。假如爷爷是个大学生的话,他应该能找到一个很不错甚至上层的工作,因为在他那个年代,大学生很少。如果爷爷有个很不错的工作,在中国亲戚关系这么重要的社会里,他的儿子、孙子肯定也不会差。 如果爸爸是大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我觉得人大这次招生政策中要求农村生源三代无大学生,是很明智的,说明政策制定者比较了解中国农村的教育情况,而且真心想为农村做点实事。 PS:我觉得那些最近对这个政策提出非议或者评论的考生和家长,家里情况应该都不错。真正家里情况差的考生和家长现在估计还不知道这个政策,就算知道也没办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脑、不能上网。这也是一种不平等
35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像派遣对外汉语教师一样向农村派遣支教者
热度 3 xuecw 2011-9-9 08:16
新华网今日刊发温家宝总理关心农村教育的新闻,温总理每年教师节前夕总是深入农村教育第一线,其心其景,让教育工作者感动。 同时电视新闻里面也播放一些坚守在大山深处的农村教师。 这时我想起了农村师资问题。如何让城市有经验的教师、青年学子去农村支教一二年?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师的举措。为了外国人学汉语,国家不惜投资,给对外汉语教师双份工资,原单位的工资保留着,同时汉办再发一份高工资,再加上异国风光的诱惑,一大批人争取这样的岗位。 难道国内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不值得大力投资吗?如果采取同样的高待遇,我想农村支教也会有同样的吸引力。那些在城市从教时间长的教师,也有到乡下短期支教、短期脱离城市喧嚣的欲望。 同时我也想到另一则新闻,某非洲教育希望工程或团体资金丰厚,有些人感叹国内的希望学校有这样雄厚的资金支持吗?国内的打工子弟学校就不值得投资吗? 国际交流和对外文化宣传是很重要,就像我们有时省吃俭用也要招待好朋友一样,但是自轻自贱,轻视自家孩子的投资和教育,也不是一件好事。 相关链接: 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更好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08/c_122006201.htm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265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改变农村面貌,寒门弟子必须读书 —与麻庭光先生商榷
热度 32 wangdh 2011-8-15 11:53
要改变农村面貌,寒门弟子必须读书 ——与麻庭光先生商榷 (王德华) 博文: 寒门弟子发奋读书是改变现状的上策 ,呼吁寒门弟子要发奋读书。留美学者麻先生评论: “ fpe 2011-8-10 23:47 :书呆子和傻瓜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的回复 (2011-8-12 08:24) : 特别想听听麻老师的见解。实在不明白您(这句话)的含义。” 今天读到了麻先生的文章: 另眼看寒门贵子 -- 谈寒门成才的两大障碍 。麻先生这篇文章的很多观点,都值得商榷。 我强调的读书,不见得非要读大学,非要读重点大学。我说的发奋读书,就是要提高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视野可以开阔,看问题可以深入和理性。当今中国的不公平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资源分配的不公和各种腐败已经严重到影响执政党的地位。但是,最受损害的、利益最没有保障的、甚至媒体都没有多少替他们呼吁的是我们最可怜、最忠诚、最勤劳、最容易满足的农民。中国的农民在中国的地位大家应该知道。所以,我说: “ 在这种形势下,农家子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争取教育的一些公平的权益,一定要发奋读书。万不可让读书无用的观念蔓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农家子弟更有针对性。只有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农民辨别是非的能力,才有出路,才能最终改变这种状态。 农家子弟们有责任担负起这个重任。要担当这个重任,就要读书。不要计较几流的大学,不要顾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要顾虑考上学上不起学,更不要辍学过早务农(尤其是女孩)。要有一个信念,只要有学上,只要能学到知识,只要能改变思想,就值。只有这样,农村落后愚昧的面貌才能改变。 农村的落后就是因为没有知识,农民的愚昧短视就是因为没有文化。 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思想改变最重要。知识是可以改变认识水平的,知识也是可以提高辨析能力的。 越是艰难,越要发奋读书。如果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一步,整个中国将是另一个面貌。如果中国农民不是一味地忍受、无奈,稀里糊涂地为了生存奔命,而是明确自己的权益,理性地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整个中华大地才有春天。 ” 麻 先生看到“ 20 多年过去了,(他的)同学们都在打工 ”, 所以他质问“ 上大学之后打工和不上大学直接打工,有什么区别? ”, 我想这个问题麻先生自己在美国的例子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吗?大家都知道,当今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缺乏“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如果都按麻先生说的“ 都是社会主义大厦的一根螺丝钉,忠实而可靠地执行任务” , 中国的今天不是这样的懈怠、混乱和浮躁。 麻 老师说:“ 我对王老师的博文的评论,正是看中了一点。寒门弟子如果发奋读书,努力与“豪门”竞争,那么他的缺点一定会更加明显,因为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却努力在别人的优势领域去竞争,效果相当有限。书读得再多又如何,将来还不是为那些读书不如自己的人打工?投入那么多资本搞教育投资,产出不过是一份饭碗而已,只有多少差别,没有本质的差别。寒门弟子成才的两个障碍,一个是个人的见识不足,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光知道跟随潮流,而没有认清自己的潜能;另一个是父母或环境的干涉太大 … … ” ,试想,如果寒门弟子不发奋读书,连与“豪门”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读书受教育,可以使自己达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平台,达不到这个平台,平台上的机会都不属于你。如果不读书,一个人的见识怎么会不足?一个人不读书,怎么会认清自己的潜能?麻先生如果不发奋读书(学英文),怎么可以在美国做消防专家?如果不读书,您怎么可能理性分析火灾原因?如果 不读书,那些您敬佩的参展商怎么能“ (知晓灭火器标准中) 每一个英文单词的来历? ” 我很同意麻先生关于个人选择很关键的观点:“ 只有那些脱离了校园环境的人,才能意识到情商和意志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其他都是次要的,只有个人的选择最重要 。”, 但非常不同意以下的说法:“ 一切的投入,如果不能和个人的特长相结合,都是浪费。书,是读不完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自己写书、创造知识,统一旧理论,开辟新领域,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才是成才的捷径,因为你一开始就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领袖 …”,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就能“写书、创造知识、统一旧理论、开辟新领域”,我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有读书才能知道哪些事情是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要首先了解领域的发展才能做领域的权威、专家甚至领袖,不是吗?读书无用论、天才论,我是不相信的。我也非常不赞成给当今的年轻人灌输这种思想,更担心更多的农家子弟会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麻 先生说:“ 光会考试的人(即寒门贵子),循规蹈矩的人,绝大部分都将是未来社会竞争的失败者 。”如果连考试都不会、规矩都不遵守的话,这些人会是写些什么人?中国当今缺少的就是循规蹈矩,看看周围吧,“萝卜坑招聘”、“我爸是李刚”, 您都知道吧?农民就知道听天由命,就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有多少农民知道或去追问他们为什么贫穷?有多少知道建国 60 多年来只有他们每年都在实实在在给国家交税而“城里人”基本没有交税?农民的土地税收从来就没有断过(直到国家取消农业税),小时候记得村里都是将最好的粮食上交国家,腐烂的、质量差的留给自己食用。一次听凤凰大讲堂的讲座,谈到国家的财产问题。国家用属于全国人民的钱建立的铁路、电力、航空、航海、邮电、大学,甚至自然遗产(风景旅游区),甚至同样属于全国人民的故宫、圆明园 … … 城里人(公家人)在无偿享受、在免费“租用”。这些都是全国人民的财产,城里人给国家交过租金吗?既然不交租金,为什么还要赚全国人民的钱(如昂贵的车票、门票)?农民知道这些年来只有他们在认真纳税吗?知道这些年来国家亏欠他们多少吗? 知识能够改变人的观念,改变人的思想。我还是想对农家子弟们说:“越是艰难,越要发奋读书。中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必须尽快提高,农村教育必须重视。这关系到占中国人口大多数人群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如果中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一步,整个中国将是另一个面貌。” 发奋读书尚且还有机会,如果不读书,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当今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但不能成为“读书无用”的依据和说辞。发现了问题,就要着力去改正问题,而不是去逃避。我相信,谁也不会由于当今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多而阻碍自己的孩子去学校读书。 书,是读不完的,但是必须读的。不读,是一本都读不完的。 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必须去学的。不学习,什么知识都不会掌握的。 不读书、不学知识,不甘心做“寒门”还奢望什么? ************** 陈龙珠 2011-8-16 07:28 一个常识,在科学网竟然也需要如此费劲的争辩,悲剧啊.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7729 次阅读|54 个评论
农村孩子能上大学又能怎么样?
热度 2 zls111 2011-8-7 19:37
我们眼前的教育用专家的话可概括如下: " 有专家指出:早期教育混乱、小学教育死板、中学教育沉重、大学教育迷茫是中国当前教育病的整体症状,而教育观念的狭隘、教育行为的利和教育管理的泛滥是造成中国教育诱病的根本因素。 " 国内绝大部分地方没有突破这种现状,大家都是挤破头去北大清华,出国。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为我们这个社会做什么事情吗?能推动社会进步吗?难,我觉得难。尽管我在身边已经发现很多人有志于服务社会,但是这些人是少数,不是主流。社会现实的顽固思想一两下子就能冲破当初的理想,尽管老男孩片尾中说“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 ”但是当今的社会会这样吗?可惜的很多人都把理想都丢了,不知道理想为何物? 在一个没有理想的时代,我们能寄托希望把农村教育提高起来吗?寄托改变社会现状吗? 就是那些通过大学走出来的农村孩子,他们又能怎么样。从小到大受这种恐怖教育的洗礼,能有什么作为呢?能有坚定的价值观吗?再往前走需要关系,社会是不可能帮助我们这些人成长,只会教会你更多的现实,在这个社会怎么苟延的生成。 我们这种教育模式不改变,就是城市里孩子能怎么样?最大的出息也就是出国做一个移民,好一点,就做一个教授。只有改变现今的教育,培养能为社会服务的人,培养出有独立思维的人,才有希望改变当今社会,改变农村,让更多的人有梦想。 现实很残酷,残酷的让有能力的人也迷失了方向,残酷是毁人而不是造就人。只要我们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首选理想是出国深造就是没有改变,时代的悲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杂谈学校教育与农村教育
热度 3 yanghualei 2011-8-6 21:44
对于现在的教育,发现越是反对教育的人,越是教育的受益者 ,就像其从一个桥上通过后,其然后把桥拆了,然后告诉大家,桥那边多么险恶,多么艰难,他然后说:“我经历过,所以我了解”,这真的很没意思。 感觉现代教育的作用就是培养欲望,把大家的欲望都培养起来了,但能力久久不见起色 ,故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出来,什么社会问题大家可想而知。现在知识是很贬值的,人们说二十一世纪是“大家都是天才”的世纪,都是天才意味着是都是庸才,故 二十一世纪是庸人的世纪,因为大家都差不多,记录太容易打破了 。大家不再对知识尊敬,而是对短期能带来地位和金钱的知识尊敬。 过去大家很尊敬知识分子,现在知识分子算什么,活雷锋,要是活雷锋还真还有点尊重,现代的 知识分子真的没有骨气了,真的没有原则,学者不像学者,学生不像学生 ;商人和政客可以把知识分子玩的团团转, 就像现在乡下人看老人,过去尊重你,是因为道德名誉至上,现在世道变了。 现在偏激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是的,学生一个个出来,搞的像饱经风霜,见过大世面,如果真饱经风霜那也行 ,却个个八面玲珑。 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稀缺,就是不缺知识;什么人都可以出书,现在不是知识太少,而是知识太多太假。 现在写个论文,你发表你的观点,不就行了,还谁谁说过,越引用的头衔越大,看来越管用,打着名人的幌子推销自己,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现在挂羊头卖狗肉的太多了,先把你拉过来再说。对于 小孩的教育,大家一般认为要先赢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先跑并不一定先到达,故有时候输赢和起跑线无关 。 大家都是说穷人上学不能改变其的状态,上学自古是富人和仕大夫的活动,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适合在学校里学习,并且喜欢这种生活,那你一定要上,高斯、法拉第、华罗庚以及牛顿、拉普拉斯都是这样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你以想想让一个肚子就无法填饱的,去学什么琴棋书画,并且其不喜欢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 如果不适合在学校里学习且国家对于上学不提高足够的资金援助,即无法通过上学无法改变状况 。现代上学的机会成本的太高了,一个初中一年就是一年大学的学费。 上帝对每个人在理论上都是公平的,但是操作是不公平的,上帝的经是好的,但念歪了 。不过现在对于上不上学,以及上学还有没有像以前对能力和知识增加是巨大,还不知道,但有一点清楚。 由于信息化得发展,现对在对知识的学习,学校的作用越来越软化,社会分工大大深化。现 在不论多复杂或者抽象的理论都会有人翻译和转化,就像语言一样,就像国外的理论向国内扩散一样,直到转化为你所听懂并且能用的语言。又因现在讲究市场和推销,再好的理论,如果其不推销,其就不能获得当代的实惠 。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912 次阅读|8 个评论
农村孩子面对的教育太不公平了
热度 3 zls111 2011-8-6 12:29
“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 “ 南方周末: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 “ 浙江永康教育系统贪污学生午餐经费400万元 ” 从这三则报道大概能看到些国内教育面对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农村孩子面对的严峻的现实。我觉得这些显露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使农村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是没有受到教育公平的机会。 有时在食堂吃饭就在开玩笑,越到上面越是吃得好,现在每餐鸡腿,肉,鱼都有。而我当年在念初中的时候,每餐见到肉星是很不错的。记得有几天学校里没有米了,只有吃面条。现在能吃得这么好还会坏事,想吃点素的,在食堂里很难找得到。 我看到教育系统腐败 午餐经费400万元我大一点都不奇怪,要是有心人去中学食堂里看看,那里食堂承包绝对是很抢手,越是在贫困的地方,越是有搞头。因为在贫困的地方,大家对腐败更是习以为常,他们才不管孩子吃的好吃的坏,反正“吃不死”就行。我现在的母校初中和高中就是这个样子的,哎,悲剧呀。 中小学的教育环境,不知道现在有多少老师还不开辅导班,或者辅导学校。这种变相的教育虽然是辅导学生,说白了就是利益的获取,变相的从学生那里获取利益,还把教育的本来给丢失了。作为每个县市的教育部门不是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错在,但是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而这种变相的辅导方式对于那些贫困的孩子该是什么样的打击,有的“老师”才不管你家里有没有钱,不来上辅导班,那个眼神绝对能杀人。孩子还小也不知道这种方式的好坏,其实这种辅导班不上最好,但是。。。。 这些又是谁埋下的祸根呢?教育部门,国家已经那么富有了,就是不能提高老师的待遇,不能改善那些地方的教育环境。经济的发展必须配套这些的发展,但是大量的资源向其他方向倾斜。哎,,能说些什么呢?? “有专家指出:早期教育混乱、小学教育死板、中学教育沉重、大学教育迷茫是中国当前教育病的整体症状,而教育观念的狭隘、教育行为的利和教育管理的泛滥是造成中国教育诱病的根本因素。仔细琢磨,还是很有道理的。 ” 这种现状还有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同样带来很严重的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村里没有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
热度 1 lxj6309 2011-7-21 10:39
大声疾呼:请在农村孩子上学条件这个问题上多花一点钱!少讲一点集约化经营!!! 2011年07月21日 07:24:4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读到一篇题为《万名农村学生进城集中读书》的新闻报道,表扬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探索“小财力”办“大教育”。这个区从2009年开始提出了“学生进城,医生下乡,农民入校”的教育布局思路,撤并大量初中、小学,让学生到城市寄宿就读,稿子里写道:“这一政策已经惠及1.1万名农村学生”,而且进城就读学生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最近几天发生在浙江缙云县大洋镇的事。   在当地学校今年的布局调整中,刚落成不久的大洋镇中心学校被纳入撤销对象,村民们很不满意。因为这个镇上,仅初中就有多达四五百适龄学童需要去三四十公里以外的乡镇求学。记者前去采访时,采访车刚开到现场,就被村民拦住,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一百多名村民下跪,希望大家帮忙,让这里的孩子能在家门口念书。   前去采访的记者拍下了村民下跪的场面。白发老者,为了晚辈能在家门口念书,不顾体弱跪倒一片。照片发到论坛和微博上之后,引来上万转发,呼吁教育部门关注。   随后,缙云县教育局发布了相关情况的说明和撤并原因。从情况说明中得知,大洋镇学校共有初中9个班477名学生,小学12个班653名学生。如此大的学校,为什么要让1100多名学生到几十公里之外去上学,而不是多派教师、修整教室、解决每个班学生过多的问题?   再来看千里之外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教育局撤并学校的理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布点多,但空置率高,农村孩子大量进城读小学、初中;农村学校教师配备难、培训难;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配置率低,教学效率低。   这样的解释,不禁让人心存疑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设立的面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特岗教师,不都要求到基层一线去吗?国家培养的免费师范生,不也是明确要到基层工作吗?难道农村学校不是基层,只有大规模的、硬件都极好的乡镇中心学校以上的才叫基层?   从一东一西两个乡村学校的遭遇不难看出:不管学生多还是学生少,教育部门认定资源集中就能办好学校。实际情况如此吗?结果又会是什么?农村孩子都集中读书,果真是他们和父母所愿吗?   我6月底随中国计算机学会到山西吕梁教育扶贫,看到许多农村家庭因为农村中小学撤并而被迫举家搬迁,带孩子在乡镇或县城边缘租住,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又没有一技之长,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但仍有相当多的家庭因学致贫。   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看到过74岁的老人带着孙子孙女,在几千人口的小镇上一个月花60元租破窑洞住,因为20公里以外的他们的村庄里没有了小学。孩子的父母要留在村里耕种几亩薄地,卖玉米和土豆的几千块钱收入,供祖孙三人在镇上每月租房、吃饭。为补贴家用,74岁的老人每天捡拾垃圾。也是在这个县,几个上初中的男孩子,花100元在县城边上,租了一口脏乱不堪、昏暗的破窑洞,因为他们生活的村子附近没有了学校。   中国计算机学会在这一地区的教育扶贫持续了十多年,最初,由遍布全国的会员捐款20多万元,在某县的一个村子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可是,由于学校布局调整,这所小学目前已经成了村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看到自己捐建的学校落得如此下场,学会的成员们很是失落。村里一位老农的话更让他们伤感: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了孩子。   2006年,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当时出台的相关意见中,明确规定:“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布局和建设。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之后,多次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   那么,在基层具体落实时,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是否真的是以方便和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出发点?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在许多农村地区,撤并学校与大量建寄宿制学校同步,六七岁的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据粗略统计,中国有3000万留守儿童,这是他们的父辈为了生计无奈的选择。而因家门口无学可上,让大量农村家庭无奈选择寄宿制,是不是在人为制造另一种反向的、与孩子分离的“留守父母”?
个人分类: 教育|1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农村孩子的发展--我的无奈与理想
热度 1 zls111 2010-12-18 21:51
农村孩子的发展--我的无奈与理想 前几天与同村,相差一天出生的兄弟聊天,哪天刚好是他生日(他是十一月十一,我是十月十二),就在电话里多聊了会。他家庭挺不幸的,上初中那会父母亲离婚,他和他妹妹(88年,他妹妹比我妹妹小四五天,我们两家很有意思的)跟了父亲. 母亲改嫁,现在差不多是精神病。由于这种原因,他变的很独立,现在在上海发展。他妹妹上完初中就没上,去年嫁人了,并且有小孩了。说到这个他很气愤,要不是母亲离走妹妹也不是现在这样子,这么早就有小孩,做裁缝一天上10几个小时的班只有那么点钱,皮肤已经很粗糙,看起来都很老了。 我对这个很无奈,他妹妹的经历(人生发展)在我们那边很大的普遍性,在全国也有普遍性,要么世界工厂怎么来着(光荣的背后不知道埋藏着多少辛酸),不就是靠压榨农民子弟换一点点的外快,为美国佬打工,哎,辛酸!!。我父母亲也是这样的,父亲92年就去广州做裁缝,每年就过年回来聚聚,整个星期的在上班,整天的在上班,我母亲也差不多! 对我父辈他们这样是无奈,那么对于父辈们的下一代呢?他们下一代大部分也是走同样的道路,也是无奈。唯一逃脱的机会是教育,但政府也给剥削了。我上小学一年级(4个村)有几个班(大班),到六年级只有两个班了(小班),最后上初中只有10几个人。上初中时候有4个班(一个乡的学生,七八个村一起,每个村的上学率不一样,相对来我所在的村是很低的),每个班都坐满了,到了初三又是两个班,还坐不满!上高中人数又只有10几个,就这么一路淘汰下来,他们不都走我父亲那条艰辛的道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快速的衰老!我那么多小学与中学同学现在只有我一个还在读书,是幸运,是凄凉??? 昨天我导师喊我去陪老外吃饭(他做了植物学顶尖杂志8年的主编),主要是让我送他回酒店。吃饭时候就听两位大教授谈笑风生,我就在想我的人生是什么呢?他们对于我是机会呀,向上走的阶梯,只有越往上走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才能做更多的事情。最后就送老外回酒店,哎,我这个烂英语只能叽里呱啦的说两句,不知道什么是主谓宾。真要甩自己两耳光,还是去骂谁呢? 确实在我身边的同学中,我是争取到了很多的机会,我父母亲也给了我很大平台,我的根自然和本身就在我的家乡那里,荷叶塘村!那里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小孩的前程被绑架,有我的弟弟妹妹们(我有个堂妹今年要失学了,我表妹暑假上完初中就没念书),怎么才能让我给你们一个好的交代呢?而我整天又在这么可爱的校园做的是什么 呢?瞎想,不行动,不努力,啥都干!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377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如何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热度 1 panfq 2010-9-11 02:52
教师节来临之际,温总理特意和北师大的免费师范生们一起到河北偏远的山村学校看望师生,并提出让 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近几年每逢教师节,温总理都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去年连续听课四五节,今年又触及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农村教育与农村师资。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教师地位的改善,城市教育师资相对来说不存在短缺问题,问题在于教育公平方面,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资源相对不均衡。 教育的一大难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难点又在师资。 毋庸讳言,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多年前,有许多教师想方设法转行或进入重点城市重点学校;如今,随着教师待遇的改善,想转行的少了,但想进入城市的教师还是有增无减。教师想进城,同样,随着农民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一些家长也力争要把孩子送入城市的重点学校接受教育,生源和师资都有向城镇聚集的倾向。那么,那些留下来在家门口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村娃和师资问题该如何解决,确实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这一问题延伸到师范教育。在一些师范学校合并到综合大学后,师范教育很快萎缩。如果让学生自选专业,学生多不愿选择师范,尤其是小学教育,因为都知道现在城市教师饱和,农村又不愿意去,典型的说法是,上四年本科,又要回到农村去当小学老师,不如选别的专业。有媒体报道,教育学类专业就业率低,原因之一是愿意到农村去的少。 然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 正如温总理所说的 ,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 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办好教育。 问题是,如何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呢 ? 除了让师范生明确农村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师范生热爱农村教育、立志乡村建设、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外,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能从其他方面做些什么? 愿在此抛砖引玉,各抒己见。 相关阅读: l 校级差距、择校影响到教育公平   l 农村娃进城上学折射城乡教育差别   l 优质的师范教育何处寻?关于师范教育的争议   l 总理听课的意义:让中国的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转自新华网: 温家宝 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2010 年 09 月 10 日 20:17:34  来源: 新华网 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总理特意提出要和北师大的免费师范生们一起到河北偏远的山村学校看望师生,温家宝对同学们说,免费师范生是未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懂得中国农村,就不懂得中国国情,希望他们将来投身农村教育,把家乡建设好。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温家宝说,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基础的基础,关键在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 在教师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功不可没。面临新的形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要再接再厉,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温家宝说,加强农村教育,关系到教育事业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 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办好教育。我们一定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让农村所有孩子都能够上学,都能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 温家宝指出,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是中小学教师。 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这个重要举措,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当中小学教师,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他向广大教师和免费师范生提出了三点希望: 第一,要热爱农村教育。 当好乡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有了爱,就有了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毅力。第二,要立 志干一番事业 。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第三,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事农村教育,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还能够增长才干。大家应当把从事农村教育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实现远大理想,锻炼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温家宝强调, 办好农村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 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这项工作,保障师范生学习和实习经费,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淘汰、奖励机制,支持免费师范生继续教育,保证免费师范生优先就业。 精彩言论 温家宝: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温家宝: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一名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温家宝:我们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和社会来讲,就是要尊师重教。两者必须结合。 温家宝: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教育搞上去。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 温家宝: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希望你们在这所有光荣传统的学校里,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呼吸自由的空气,真正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美,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 温家宝:师范院校肩负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责任。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 温家宝: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很难提高。尊师重教,尊师在前。要为教师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温家宝:只有尊重老师,重视教育,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2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著名学者张乐天教授主持专栏纵论对农村教育的教师支持政策
JYH64J98Y99H 2010-7-27 11:52
张乐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这些支持性政策正在努力实施中。从实践的角度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实施,已在发挥积极的政策作用和产生良好的政策成效,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中,有一类政策引人关注,这就是对农村教育的教师支持政策。在新世纪出台的种种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中,教师支持政策相对突出,成为支持性政策的重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支持政策成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重心,毫无疑义是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反思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乡教育虽然有着共同发展但发展差距依然严重存在的事实,我们不难认识到,城乡教师水平的差距是城乡教育差距的突出表现。这不仅表现在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和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较长期以来非但城市优质教师资源不能流向农村,相反,农村优质教师资源却在持续不断地流进城市。数十年中国城市教育的发展(这里主要是讲基础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对农村教育教师资源的“掠夺”,这也构成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一种重要原因。 因此,新世纪国家加强农村教育发展,其指导方针是与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确立的指导方针相一致的。这就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正是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一系列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其中特别是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具体政策予以颁行。《新世纪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别性支持政策:成效、问题与建议》一文,立足于对国家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合理性阐释,概述了 10 年来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内容与精神,重点分析了支持性政策的实践成效与实践困境,并就如何更良好地实施支持性政策提出了思考与建议。这篇论文是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为加强农村教育而实施的对农村教师支持性政策的系统阐述与分析,阅读此文,会让我们增进对支持性政策的理解,并能让我们客观地认识支持性政策实施的现状,由此引发对政策实施的深入思考。《从熟人到陌生人:农村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一文,是从另一种视角对近年来国家实施的支持农村教师政策的分析与思考。文章以社会学的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为分析框架,并基于对某地农村小学的实地研究,以分析农村教师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度与农村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密切关联。这一研究旨在表明,实施对农村教师的支持性政策,不仅在于鼓励教师到农村去和服务于农村教育,同时需要促进农村教师与农村社区民众的沟通,加强农村教师与乡土文化的联系,这样支持性政策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促进新世纪中国农村教育的更好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所明示的重要发展任务。为促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国家所实施的支持性政策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在《规划纲要》中也有明确的反映。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新发展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状况相联系。在这种意义上,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是需要以种种“合力”的作用而推进。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lxj6309 2010-2-21 11:29
曾经,我的侄女闹辍学,让我很难过。她过一年就要初中毕业,但硬是不愿去了,说是学不进去。我的弟弟情绪也不高,认为拿个初中毕业证没什么用。在我的好说歹说下,又给换了一个学校,总算是又上学了,并在我的建议下留了一级。实际上,之前她哥哥小学毕业就辍学了。我来自农村,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很是忧心。其实,还在之前,我的亲戚中就有几个初中毕业之前就辍学了。还有的本来学习很好,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就停学了。而我的家乡并不是贫困地区。应该还过得去。虽然我是学习经济管理的,但这些年,教育改革问题经常在我脑中萦绕。下面谈一些认识,希望对中央正在进行中的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有些意义。 一、改革农村中小学布局和教学方式 前些年,实际上是地方为了节约财政支出,搞什么中心校,乡镇高中基本全部撤销,初中基本都集中到乡镇,结果造成六七十人的大班。大多数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许多中等城市(如秦皇岛)也是一样,多是六七十人的大班,只有质量差的中学才能四五十人一个班。结果,现在学校和老师(包括小学)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了家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布置作业和推销辅导资料。这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孩子不厌学才怪呢。曾有人建议削减中小学教师编制,这其实是站在大城市(如上海)的立场看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的建议是:宁肯在一定时间内,教师稍有富余,也要实行小班教学。小学班级规模一般在 20-30 人,中学 30-40 人。一个教师一门课最多负责 2 个班级。农村初中还是恢复到原来的学区制,有一个班级就可以建校。 对一般老师,教学采取标准化授课程序,由一定水平的部门机构制定每一门课的标准教案。对教学的监督考核实行过程评价体系,即检查是否真正完成了教案规定的全部环节,由各级督学实施监督检查。必须使每一个九年义务阶段学生都完全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现在的会考制度,大多数只是走个形式,不能真实反应教育的效果。 坚决地、毫不迟疑地取消重点高中或所谓示范性高中称号。每个县或中等城市允许保留一所英才学校,以便对超常少年进行超常教育。超常少年一般应在初中毕业生的 2-3% (真正超常者可能只有 1% ),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坚决停止现在的优质学校扩招趋势,对英才学校外的其他高中一视同仁,一个分数线就近入学。现在所谓的重点高中把全区优秀初中毕业生都挑走,对一般高中的发展和其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害的。在普通中小学阶段不搞私立学校。 二、关于加强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 在高校教学的这些年中,我亲身体验了目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低下。大多数似乎不会写文章,总想找一些现成的交差。自己写的许多逻辑不通、语言不通不规范。 1. 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写通顺的句子和结构基本合理的文章。 2. 小学加强句法和短作文训练,初中着重一般记叙文的训练,高中依次加强政论文、议事文和科技论文的训练。从小学开始,持续进行美文(包括诗词和散文)诵读训练。 高考要规定语文单科分数线。 三、改革学期制度 我国现在从小学到研究生都一律是秋季入学,五月中考、六月高考、一月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安排目前造成的恶果是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应试教育无法控制,有令不行,初高中三年课程两年赶完,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程到课率不到二分之一,基本上是应付,许多专业实习环节也不能很好完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 适合我国过春节的习惯,小学从春季入学。取消中考,改为超常少年选拔考试,由学校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报名。高考改在六月末七月初进行。高中毕业生首先离开学校,高中学校内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高考复习班 , 高中现任教师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高考复习辅导活动。初高中学校必须按照正常步骤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这种改革以实行标准化教学和过程评价监督方式为前提。没有客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合适的考核方式,这种改革也难以保证教育质量。 2. 研究生入学考试改为社会化考试。没有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人没有报名资格。这样 , 一个学生只有完完全全完成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获得报名资格。 四、彻底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是各领域改革中最落后的之一,政事不分最严重,对学校事情管得过细、过死,造成各级各类学校特别高等学校内的严重官僚化机制。这种机制对中小学的影响我不清楚,对高校则是对学术创新的严重障碍,是造成学术腐败的体制原因之一。教育部办了太多不该办的事:评什么各级名师、各级精品课程、各级创新基地、各类规划教材,搞什么教学评估,用什么就业率限制学校的专业招生,不如说是制造腐化学校正义文化的土壤。我的观点是,对于高等学校,教育部的基本职责就是: 制定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标准,严格核查核实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利用督导巡视员进行监督检查(不需要大规模经常劳师动众!),监督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情况。为各类学校核定结构合理的基本编制,长期稳定,个别调整。把办学的主导权交给学校,把教学的主导权交给教授。 教授如果不能编写教材、选择教材,那还是教授吗?你给他头衔就得信任他,至于个别不合格,不能以此让所有教授都受过。要求都用什么规划教材、 21 世纪教材、部优国优教材,太不合科学逻辑! 对于招生专业,建议把权利交给高考考生,一个专业的招生计划人数以上一年的招生为基准左右浮动,每年的专业志愿调剂数不得超过四分之一左右。 五、中小学道德素质教育要强调行为训练 道德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读本本,要把中小学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做成行为训练课,而不是满堂的讲道理课,更不是理论课。我们这些年道德教育的失误之一就是口头喊得多,行为实践得少,结果造成心口两张皮,根本无法抵御社会腐化空气的侵害。 今后,师范生的招生培养使用,应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可以偏科,但不能有精神缺陷和道德缺陷。 六、改革研究生招生复试制度 每年数十万人奔赴全国各地参加研究生复试,然后再返回,而淘汰者寥寥,这种制度社会效率低下,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众所周知,美国在我国招研究生从没有说要复试后才能录取。所以,强烈建议:取消专门的复试安排,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初进行复试,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博士研究生在入学考试笔试后紧接着进行面试,这样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其他参考: 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32208092179sT=1
个人分类: 教育|353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夢想行動國際:值得關注的公益組織【鏈接】
jiangjinsong 2010-2-4 17:23
国际非营利组织 English | 简体中文 首页 组织简介 关于我们 宗旨与愿景 我们的理念 我们的做法 我们的口号 志愿者 梦想志愿者 为何要做志愿者 谁能成为志愿者 如何成为志愿者 捐助 捐款信息 捐款的使用 捐款的效益 项目 项目简介 图书室 教育辅助 社区调研 社区 梦想社区 合作者 历届志愿者 大学分会 联系方式 //new fadeshow(IMAGES_ARRAY_NAME, slideshow_width, slideshow_height, borderwidth, delay, pause (0=no, 1=yes), optionalRandomOrder) new fadeshow(fadeimages, 758, 275, 0, 8000, 0, "R") * 组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