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子育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子育种技术是什么?该怎么用?
jidixueli 2018-9-18 16:15
1. 什么是分子育种? 顾名思义,就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目前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也称为狭义的“分子育种”)、基因编辑和转基因。 2. 这几项技术是什么意思?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问题来了,什么是 分子标记 ?它有点像是基因组这条“高速公路”上的“路标”,首先它能定位,可以告诉你当前位置;其次它可以告诉你当前的基因型是什么;另外,有的“路标”还可以告诉你附近有没有什么“著名景点”,有没有重要的功能基因。利用这样一套分子标记系统,去在基因组上选择育种家所期望的基因型,进而选择目的性状,比如说有没有香味、是否抗稻瘟病,这样的一种分子育种系统就可以理解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 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这个事有点像做手术,最初阶段就是发现哪个地方发生了病变,就精准的切点东西出来,让它变成育种家期望的性状。后来这个技术发展的越来越高级了,这个手术变得更厉害了,还可以帮身体机器换个零部件什么的,甚至还可以加点东西进去,这是后话了。 (3) 转基因 来自百度百科的定义: 基因片段 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 生物体 基因组 中所需要的 目的基因 ,也可以是 人工 合成 指定序列的 DNA 片段。DNA 片段 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 重组 ,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 性状 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3. 这三项技术的特点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u 完全不涉及转基因 u 育种方式和传统育种相同,只是增加了“分子标记”作为工具,能够更快速、有针对性的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特别是对于米质、抗性等需要一定条件才能考察到相应性状的目标性状选择,更加方便。 u 技术利用的门槛相对较低,只需要对基因进行相对精细的定位,就可以应用,不需要明确基因的每一个碱基序列,也不需要进行基因克隆。 (2) 基因编辑 u 过程涉及到转基因的操作,但改良单株可以不含转基因。 u 精准的定点修饰。 u 对已克隆基因进行操作,需要明确基因序列。 u 可以创制原始突变体。 (3) 转基因 u 转基因本尊是也。 u 插入序列随机整合至基因组中。 u 目标基因必须清楚的知道每一个碱基序列,基因克隆是基础。 u 可以创制原始突变体 4. 这三项技术更擅长的领域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可用于未克隆基因;可以帮助传统育种,高效的实现多基因的聚合;对于数量基因性状的选育,也是一个不错的辅助工具。 (2) 基因编辑 最适合用于由于蛋白质功能缺失,产生有利性状的目标性状改良。 (3) 转基因 适合抗虫、抗除草剂等需要利用外源基因才能行使功能的目标性状改良。 5. 到底谁是转基因? 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两个概念:外源基因和转基因操作过程。 外源基因: 不是这个物种本身有的基因,就是外源基因;该物种本身就有的基因,称之为内源基因。 转基因操作: 一种基因工程手段,一个特定的技术操作,比如说植物一般这么做: 在美国,对转基因的认定是基于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就是说,如果你不含外源基因,就不认为你是一个转基因产品,如果含外源基因,那就要接受转基因安全监管。 但在欧洲一些国家,对转基因的认定是基于过程的管理。只要你涉及到基因工程的操作,就认为你是转基因的,所以在欧洲有的国家,基因编辑也被当作转基因,需要接受非常严格的监管。 下一期主题: 基因测序、芯片和各种 PCR ,到底该怎么用? 以上源于个人总结,信息如有纰漏,请各位批评指正! 声明:植物转基因操作流程图,来源于网络。 关注微信公众号 “ 邝邝生物 ” 来聊一聊关于分子育种的那些事。
个人分类: 分子育种|24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育种家,关于基因编辑你不可不知的事
热度 1 jidixueli 2018-9-9 23:56
1. 什么是基因编辑? ​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 目标基因 进行 “ 编辑 ” ,实现对 特定 DNA 片段的敲除、加入 等。 2. 基因编辑是如何实现的? (1) 定向识别目标基因; (2) 定点切断 DNA 双链(一般在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区域); (3) DNA 修复断裂双链,导致引入碱基的插入或缺失,造成移码突变,不能产生正常功能的蛋白质,基因被 敲除 。 在有含同源侧翼序列的供体模板时, DNA 双链的断链修复也可能将供体模板定点插入至基因组,完成目的基因在目标靶点上的 插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实现目标基因位点的 单碱基置换 ,进而改变目标基因的基因型。 3. 基因编辑适用于哪些性状的改良? 已经完成基因克隆、明确基因功能和基因序列的性状,可以用基因编辑进行改良。技术最成熟的是对于隐性单基因性状的改良。 比如水稻的香味基因(把普通水稻改成带 香味的水稻 )、 waxy 基因(把普通水稻改成 糯稻) 、光温敏核不育基因(把普通水稻改成 两系不育系 )、株高基因(把高杆水稻改成 半矮秆水稻 ) 不过现在水稻上,同时编辑多个基因位点的技术也很成熟了,所以还对一个材料进行性多性状改良或者对数量性状进行改良,也是可能的。 4. 基因编辑较其它改良方法的优势是什么? (1) 精准改良:定点编辑,基本不改变其它性状(如果编辑的目标基因一因多效,则另说),定向改良; (2) 周期快,一般 1-1.5 年 即可完成一个水稻性状的定向改良; (3) 成本低,一般一份材料一个普通性状的改良成本在 5-10 万。 5. 基因编辑是转基因吗? 基因编辑的过程涉及到转基因的操作,但 改良单株可以不含转基因 。 因为编辑的目标位点和基因编辑工具元件在基因组的插入位点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可以利用“孟德尔分离定律”,在后代中筛选出目标基因被改良,但是不含有转基因元件的单株。 6. 基因编辑的脱靶是什么?对植物育种会有影响吗? 基因编辑的脱靶可以理解为它在非目标基因上,进行了基因编辑的操作。对于植物育种来说,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本质上是为育种提供一个变异的种质资源,如果发生了我们不期待的变异,育种家不选择就可以了。 7. 传统育种家怎么用这项技术? 确定需要改良的目标性状和材料,找一个外包技术服务公司,他们可以帮您完成所有分子技术层面的工作,您坐等选种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分子育种|47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抗病育种之我遐想
热度 1 mashengwei 2018-2-3 14:26
2 3 本期作者:宋印明 抗病育种之我遐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遐想等,还得从几天前我看了河南周口的王世刚老师写的一篇题为《2017年河南省预 审通过的小麦品种之“相”》的博 文说起。 王世刚老师写这个博文的意图我理解是想要通过有较详尽性状描述资料的预*审品种表现,摸摸在河南能审定品种究竟该是啥样?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品种才能够通过预试?或审定能过?最终明确这些品种类型所具有的“相”是啥样?王老师调查样本的来源是刚刚通过河南省小麦品种预 审的34个半冬性品种。王老师一共统计的性状表现有近40项。我是在看这些品种抗病性表现和结合王老师的统计数据后才有的遐想,想要说是瞎想也行啊!反正是有点不太靠谱的想法。 34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条锈病的表现和统计数据为:高抗的占8.8%,中抗的占29.4%,中感的占61.8%。没有高感的原因是高感品种在河南品种审定中是“一 票 否 决”的。叶锈病的表现和统计数据为:中感52.9%,高感47.1%,没有中抗、高抗材料。白粉病的表现和统计数据为:中抗占11.8%,中感占88.2%,没有出现搞抗、高感材料。纹枯病的表现和统计数据为:中感占73.5%,高感占26.5%,没有抗的材料。赤霉病的表现和统计数据为:除一个品种中感外,33个都是高感。 看过这样的数据我们马上会有一个看法,就是:品种的抗病性不行啊!这样看,我们期望的、追求的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种更应该是没有几个! 由此,问题出来了:1、如此的高感、中感之多,它们为什么预 审还能够通过?生产上如何看待这样的品种?2、如此的高感、中感之多,育种家干什么去了,难道他们不知道配置一些抗病组合、选择一些抗病类型?3、抗病育种如此之难,究竟难在了那里?接下来该如何解决?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如此的高感、中感之多,它们为什么预 审还能够通过?生产上如何看待这样的品种? 首先说,不同的的小麦种植区域主要的病害类型不同,危 害程度和表现也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各个地区会将本地区对小麦危 害ZUI大、且防治效 果不明显、甚至还有次生危 害的病害定为主要病害来对待,通常有我们常见的感病或高感“一票否决”的规定等。对于大多数病害,就如河南省的标准一样,只要不是全部的高感就可以了。而相对于像河北、山西等一些不易发生病 害的地区或所对应的病 害等,由于即使是发生一些病 害,也对粮食产量和品质构不成较明显的影响,这样大都对病 害没有具体的要求。特别该指出的是,在小麦赤霉病高 发区,由于小麦赤霉病的特殊性,所以对品种的抗病性或耐 病性会有较严格的要求,不论是育种、品种审定还是生产都必须遵 从。 生产上看待这些对某些病 害高感的品种还要从生产的实际出发。品种的抗病性鉴定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接种诱 发的,一般菌种的致病力是较强的,环境条件是有利于发病的,这样情形下的高感往往与我们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即使是高感的品种也不一定就连年发病很重、重到影响小麦产量。当然,遇到病害高发的年份,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这时只要生产上做到积极防 治,大多数的病 害还是可以被控 制在一定的影 响范 围之内的。 第二个问题:育种家干什么去了,难道他们不知道配置一些抗病组合、选择一些抗病类型? 很多时候育种家是被冤枉的!冤枉就冤枉在了育种家们对这些病害的抗源材料搜集了、抗病组合也配置了、组合后代也选择了……但没有选择出抗病品种。育种家们很少有不注重材料抗病性的! 育种中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同一个抗病组合,其后代个体中感病类型在病害对产量影响不大时,这样的感病类型的产量水平要明显高于那些抗病的类型,甚至是抗的越明显,产量水平就越低!这就是我们今天很多推广品种和新审定品种综合抗病性大多都不好的原因之一。更进一步说,育种家们还都好挖 空 心 思去搜罗一些据说是“很棒”、“很新鲜”的抗源材料来用呢!而其结果是这一类的材料用到组合里,最终后代的产量表现更糟!不信,您可以查看一下育种家们的育种材料记载本。 说第三个问题:抗病育种如此之难,究竟难在了那里?接下来该如何解决这些难? 我们聊解决这个“难”的问题首先要知道抗病育种为什么会难? 从解放前蔡旭先生从美国带回的抗小麦条锈病抗源的利用和后来不论是从前苏 联还是罗 马 尼 亚引进的“洛类”-1BL/1RS抗源后代育成的大量成功品种看,抗病基因所在其染色体上的位置和这个抗病基因与谁、或单独交换形式是决定其杂交组合后代能否育种高产抗病品种的关键。 我肯这样说,是基于先看了盖红梅老师等于2012年前后撰写并发表的《鲁麦14对山东新选育小麦品种的遗传贡献》论文和将要发表、由乔玲、 刘成、 赵佳佳、 郑兴卫、 尚保华、 乔麟轶、 盖红梅、 安林利、郑军、 张建诚等所写、在上篇论文基础上更深层的论文:《我国小麦优质骨干亲本临汾5064及其衍生后代遗传解析》后才这么想、肯这样说的。 论文:《我国小麦优质骨干亲本临汾5064及其衍生后代遗传解析》又一次强 化了“大片段”个感 念,还谈到了“单元型区段”等更多新概 念。这些我不是很懂,但大致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说,像“洛类”-1BL/1RS抗源基因应该是存在于与丰产性和适应性等与产量相关基因同一个“大片段”上。交换时,不是某一个基因的单独交换,而是(抗病基因)与这些我们想要的众多基因(优异基因簇)“打包”进行交换的,实现了区段遗传效应。鲁麦14对山东新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贡献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样的材料或资源容易利用、育成品种多而容易。相反,那些不好利用的抗源就好解释啦——它们应该是和一些较烂的基因捆 绑在一起、或有单独交换的可能。这样其杂交组合后代是抗病了,但其它“烂的”性状也跟着来了;或由于单独(基因或“小片段”)的交换,使得后代性状或抗病性玩 命分离。 假如真的是这样的话,解决起来就容易了。对于那些已经肯定而又不好利用的“新”抗源,结合现在正迅速发展完善的生物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到某一个好的“大片段”或含有“大片段”品种中,我们育种人就可以“打包”用这些抗源材料了,最终的结果就如同利用“洛类”和鲁麦14一样容易。 欢迎关注 “ 小麦研究联盟 ”, 了解小麦新进展 投稿、转载、合作以及信息分布等请联系: wheatgenome
个人分类: 文献推荐|37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子育种与转基因:相同还是不同?
热度 1 zhumengjin 2014-1-25 15:58
最近有人跟分子育种较上了劲,将枪的点发变散弹,把分子育种与转基因完全等同起来,为了避免非专业人士对此产生误解,因此有必要对此做一点简单的解释。在动植物育种领域,分子育种与转基因,一个作为常规育种技术在基因组学时代的延伸,一个作为生物技术育种,虽然在广义视角下二者有小部分重叠,但二者并不能等同。 (一)最前沿的学者很少再提分子育种的概念 从本领域的最新进展来看,在进入全基因组、高通量研究时代之后,分子育种已经是个比较旧的概念。至少在动物领域, 活跃 在最前沿的一线学者中,分子育种已经开始有逐渐淡出的趋势,目前的趋势是分子育种差不多已被“基因组(设计)育种”所替代,转基因也更多地被归为“基因组编辑”的范畴(当然,基因组编辑的内涵要比转基因广一点)。 (二)狭义的分子育种怎么做的?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狭义的分子育种,与转基因完全不是一个东西。目前的分子育种,只不过是在原来常规育种方案里加入分子标记或基因组信息,以此辅助常规育种,里面最关键的部分是统计分析。简单地讲,育种就是从一群个体(可以是纯种群体、也可以是杂种群体)中挑选出相对更好的一批个体,让它们享受“性福利”,参与繁殖下一代,如此反复数个世代。育种的核心就是评价哪些个体相对更好,常规育种是通过系谱、表型等资料算出某个指标(如选择指数、育种值)对群内个体进行排序,而分子育种只不过是在原来基础上加入了基因组的信息,但目的依然还是从一群个体中挑选更好的个体,并不涉及转基因,这里面主要涉及基因组信息的 获取 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 分子育种专家多以统计分析技术见长, 一个 完全不懂统计分析的 学者 ,绝对不好意思在同行面前称自己是分子育种专家。即便是在原来以单基因研究为主的早期,分子育种的核心内容也是指以分子遗传标记与统计技术为主的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预测、分子标记辅助导入等。即使是广义的分子育种,无论是英文维基百科的解释、还是专业分子育种杂志发表的文章比例,转基因都是分子育种里面很小的一部分,属于搭车的“非主流”。 (三)十二五科技规划中动物领域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是分开的 植物领域不知道,但在动物领域,在十二五科技规划里,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是分开的。在十二五规划里,分子育种变成了基因组(设计)育种,内容是针对整个基因组,以全基因组选择、全基因组预测、及其拓展的统计基因组学技术为支撑,里面主要涉及新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如 GBS 、 re-sequencing 、 SNP chip 等)和高通量统计分析技术。而转基因、基因组编辑和其他生物技术(如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等)被划归到生物技术育种里面。
9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子育种是什么?为什么不再继续叫转基因?
热度 3 liwei999 2014-1-24 18:33
分子育种是什么?为什么不再继续叫转基因?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24/2014 04:13:43 这是蒋老师的疑问 。对事物如何命名,这也是个学问。所以有商标注册,所以有为孩子取名字用心的父母。 MRI 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的原理,依据所追踪的原子核在不同的物质结构环境下的共振电磁波的衰减时间的不同,对该原子核所处的物质进行分类,据此绘制出物体内部的3D图像。这个原理在物理学里被称为 NMR=核磁共振 。但考虑到一般人对“核”的恐惧心理,商家(?医学界)将这个原理的诊断技术(设备)称为MRI=磁共振成像。 同理,考虑到人们对“转基因”的负面形象,改叫 “分子育种” 。如果“转基因”具有的正面形象的话,恐怕就要往这个说法上靠了。君不见那么多改名字的大学、学科,基本上都是为了有个良好的“正面形象”。做的工作很可能相似,但是说 生命科学院 和说 农学院 ,在学生和学生家长那里的评价会相差很多。 做事情要守规矩。这是把事情做好、做大的一个必要条件。连黑社会都知道的这个道理,很多学者不能理解。还是功利思想太重了。做转基因的研究,那是属于研究人员的两亩三分地,其他人没有必要干涉过多。即便是如此,也要有个环境设备的保障。但是大面积的种植工作,就不是科研人员可以左右的事情了。这里面基本上没有科研人员的什么事儿,是个政治决策的事情。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79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子育种是什么?为什么不再继续叫转基因
热度 4 蒋高明 2014-1-24 10:07
【明辩是非】今年的一号文不再提转基因,但却提到了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什么呢?特转发一篇旧文,希望我没有理解偏。直言了先生的文章分析更透彻,一并转发在这里。 大约转基因这三个字有了不光彩的形象,于是一些人开始在文字上玩起游戏来,这不分子育种就出现了。 什么是分子育种?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如下: 分子育种,就是将基因工程应用于育种工作中,通过基因导入,从而培育出一定要求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动物分子育种方法主要是以分子标记为基础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然后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进行转基因育种。 是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通过体外 DNA重组技术 和 DNA转移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种性,使现有物种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以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的技术体系,亦即基因工程。 说白了,分子育种不就是转基因吗?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 为什么要换种说法呢? 我们知道,种是两性繁殖的产物,是种间隔离的,自然界中不同的种之间尤其科、目、纲、门、界之间的物种是轻易不会进行基因交流的,分子育出来的是种吗? 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照这一指导纲领,转基因也罢,分子育种也罢,都是违背自然、破坏自然的,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相违背的。 以上文章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641128.html 字号: 大 中 小 分子育种的游戏和隐患。 直言了,2014-01-21 | 2014- 0 1-22 12:00:53。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91289795_h.html . 本人前文说到,新近发表的一号文件的漏洞包括有模糊概念,而国家政策性的文件使用模糊概念往往带来危害严重的隐患。该模糊概念是:把争议颇大的“转基因种子”改成了模糊的概念“分子育种”。对此,许许多多读者的强烈反应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要搞“转基因”。 对读者民众的强烈反应,新华社很快做出了回应和解释、发表述评《中央一号文件流露中国对待转基因产业化态度》(2014年01月21日 18:50),说:虽然也包括基因工程,但分子育种在技术本质上并不等同于转基因。科学家利用先进生物学技术,可以 在不改变作物基因的前提下改变其性状 ,或者仅仅是通过分子标记的方法筛选优良品种。华大基因农业与循环经济首席执行官张耕耘说,中国的分子育种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完全可以普及推广分子育种技术。(摘录完)。 我看到的是概念游戏或术语游戏。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来抠抠字眼。先看看最常用的相关术语原文: Transgenetic ,直译:转基因的。 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 ,直译:基因工程的。 Genetically Modified Objects (GMO) ,直译:基因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的品种。 后两者包括第一类、包括DNA/RNA-水平等所有基因技术。譬如,在美国农业部那里,“转基因”农作物统计使用第二类术语,即GE CROPS。在美国卫生部主管部门FDA-和环保局那里,GE和GMO并用。在美国国防部、安全部门和司法部门那里,则是针对不同具体情况而使用不同术语。而在美国市场,则常用第三类,譬如,拒绝销售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的公司、往往使用“NON-GMO”来标识产品。简单说,在美国社会,中文“转基因”的常用术语英文原文是“GE”或“GMO”、而不是将其中文译为英文的“Transgenetic”。 而在中国,就英文的那三种用法,中文的社会流行用法则通通是使用“转基因”;而中国官方部门呢,我孤陋寡闻,没看到他们做过确切定义或确切翻译;新华社的那个回应解释大概是首次做了个概念文章或术语文章吧? 若新华社的回应解释确实是一号文件的原本意思的话,那么,我不得不说:所谓“分子育种”一旦实施产业化或商业化,那么,中国的粮食安全、人口安全和国土安全所面临的新的危害风险、将比“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危害风险来得更大和更严重。 如此说的理由很简明:现用“转基因”食品作物是DNA-水平的基因技术产品,BT和HT类型的水稻、大豆、玉米和棉花等作物就是典型例子;而所谓“在不改变作物基因的前提下改变其性状”,那是RNA-水平的基因工程技术产品,譬如“基因沉默”技术产品就是个典型例子。DNA和RNA水平的产品两者都属于GE或GMO的基因工程技术产品。 美国官方资料清楚说明:DNA-水平的技术依据是“一个基因、一个蛋白”,因而,作为生物武器(包括使用食品作物为武器),其设计制造往往是“单靶”;因其改变基因结构,故可较为容易地检测出来,且已经有较为快速的技术产品问世了。而RNA-水平的技术依据是“一个基因、多种蛋白”,因而,作为生物武器(包括以食品作物为武器),其设计制造往往是“一石多鸟”;因不改变基因结构而改变性状或性能功能、其检验检测就相当难。不言而喻,RNA-水平的生物武器比DNA-水平的生物武器的杀伤力更大和隐蔽性更好。 继“布萨特”生物国防规划之后,去年年初,美国白宫为强化生物国防建设、又颁布了“生物技术应用科研的双重性”政策法规,其重点内容包括如何防御RNA-水平的基因技术武器的进攻的国防建设规划。此外,美国当局拨款10亿美元筹建一个新的生物检验实验室,其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开发RNA-水平快速检验方法和相关技术,以便为生物国防建设和粮食安全保障而提供更新的措施和设备。 美国早就搞出了RNA-水平的各种食品作物,孟山都公司也早就数次放风、说是要用“基因沉默”的品种替代现有“转基因”品种、所谓“安全”的理由也是新华社文章所谓的“不改变作物的基因结构”。面对美国消费者关于“转基因”食品必须标识的强烈要求,孟山都市等公司以“不改变基因结构”为理由,试图给“基因沉默”等RNA-技术食品贴上个“自然产品”或“天然产品”的标签。(其实,美国消费者要求之原文是“GMO-FOOD”,即包括“转基因”和“基因沉默”两者水平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基因技术食品。)。 大概是美国官方接受了“转基因”技术产品的商业化惹来的极大民愤和社会冲突的教训吧,在“基因沉默”技术品种的商业化方面、是格外谨慎小心。不管怎样,美国精明得很,无论“转基因”还是“基因沉默”或其它,美国搞基因技术产品的商业化、是尽量不触及它的所谓“主食”或“口粮”的,而是大力发展“天然有机食品”及其农业。 就RNA-水平而言论,是否“中国的分子育种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没看出来。 譬如,中国科研人员张某搞了RNA-水平的科研实验,报告说动物体内发现食品中含有的“微小RNA”成分,由此而证明了基因成分(国内媒体称之为“转基因”成分)可随食品进入人体而发挥作用,即:使用RNA-水平技术制造的食品、可作为武器而实行隐蔽的大规模杀伤。正因为如此,该报告在欧美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在中国呢,却遭到中国农业部官员的贬低奚落、说那没多大意义。 又譬如,光明日报和南方媒体集团等官方媒体,把邹承鲁等人扼杀RNA-水平的科研、作为“反学术腐败”的政绩而大加宣扬。被国内官方媒体包装为“打假人士”和“科普作家”的方舟子(其实是靠无端指控和剽窃抄袭吃饭的无业人员)呢,把RNA-水平的科技叫作“邪教”。 媒体名人小崔到美国调查采访,说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在美国科研实验室里,搞作业操作的大都是中国人的面孔。在美国,RNA-水平实验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成为大泡沫的“热点”了;随着泡沫破裂、其实验室操作早已是“蓝领”工作即“廉价劳力”的工作了;因此,小崔看到那实验室科研操作大都是以“廉价劳力”而闻名世界的中国人的面孔,有啥可奇怪的呢? 换句话说吧,早在2004年,美国反思“转基因”食品作物商业化,就看到和说明那都是“垃圾技术”;其用法其实是“G M -FOOD”,即包括DN A -和RNA-两者的基因技术食品作物。(注:因国内把前述三者术语都称为“转基因”,故而本人发文阐述就使用了“转基因”,其实原意是包括“转基因”的DNA-水平和“基因沉默”的RNA-水平的技术产品两者的)。 如此状态,所谓“中国的分子育种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到底“先进”在哪里呢?恐怕还是把美国早已作为“垃圾技术”当作“战略制高点”了吧? 不管怎样,若新华社的那篇文章所言确实是一号文件的原意,那么,我不得不说,那个“分子育种”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不过是在中国推销一种比现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危害更大和危害更隐蔽的“基因技术”的种子而已,不过是推销一种使中国的“粮食安全”更严重地失去保障的品种而已。就此而言,与其说“分子育种”是“换汤不换药”,还不如说是“换药不换汤”。 当然,若新华社做的回应解释并非一号文件的原意,那就另论。正因为不知道“分子育种”的确切含义,我的前文说,“分子育种”是个模糊概念,而国家政策文件使用模糊概念、往往意味着可能带来严重的隐患和难以弥补的损失损害。换句话说,我宁可相信一号文件使用“分子育种”是个模糊概念,而不愿意看到它是个“换药不换汤”,不然,若如同一些读者网友所说,国家决策是为了不到千人的商业利益而牺牲本国14亿人口的人口安全和国土安全、那国家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这里,我想重复本人的一个看法:不管中文使用什么术语,凡是涉及到基因技术的食品作物和其它技术产品(尤其是农药和疫苗),中国当局都需要立即叫停其产业化和商业化;同时,中国当局需要立即开始以防御基因武器进攻的生物国防规划和建设;待搞清楚了危害风险、建设好了可防御基因武器进攻的国防体系和防疫体系,再考虑哪些基因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问题。 这里,也想再问一次:天然有机食品及其农业,是既不改变作物的基因结构、也把不改变其性状或性能,是危害风险最低或最小的食品类型和农业模式。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向全体成员国提出了“让农业回归自然”即天然有机农业的政策主张。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本国的天然有机农业、且已经完成了保障天然有机食品供应的合作协约及其具体化。如此,中国为什么就要抛弃它原本处于优势的天然有机食品及其农业,而去搞危害风险极大的和人类目前还没有弥补其损害的科技能力的基因化工食品及其农业呢? 同时,我也想对关注我的文章的读者网友们做个说明:在看到中国官方的确切定义或确切翻译之前,我很可能继续使用“转基因”,而该用法是包括“transgenetic”、“genetically engineered(GE)”和“genetically modified objects(GMO)”三者的,是包括DNA-和RNA-两个水平在内的所有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品的;具体针对哪个,那就只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参考阅读: 一号文件的漏洞(一):什么是粮食安全?2014-1-20 10:37:09。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91248611_d.html 。 .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86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央一号文件流露中国对待转基因产业化态度
热度 1 sqzhang 2014-1-21 22:50
2014年01月21日 18:50:50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1/21/c_119068462.htm   新华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倪元锦 王建华)中国在其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流露出当前对待 转基因 农产品的态度。   在中国,出于安全性考虑,人们对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争议很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   这表明,中国支持在育种领域进行尖端生物技术研发。   分子育种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极具战略意义,其水平的高低,将关乎新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长期顺利实施。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二十字”原则组合为中国首次提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被视为中共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科学家们说,虽然也包括基因工程,但分子育种在技术本质上并不等同于转基因。   科学家利用先进生物学技术,可以在不改变作物基因的前提下改变其性状,或者仅仅是通过分子标记的方法筛选优良品种。   华大基因农业与循环经济首席执行官张耕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先进成熟的分子育种技术可使种质利用能力大大提高,可解决80%左右原来认为只有通过转基因才能获得育种突破的问题。   在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也就是转基因农作物的产业化是转基因技术支持者与反对者激烈争论的焦点,而背后则是转基因产品的安全信任问题,既包括人体安全,也包括生物多样性安全。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在全球也尚无定论。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的领先研发者和最大的产业化国家,其转基因产品大量出口。   根据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通报,中国去年对超过60万吨进口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采取退运等措施,原因是检出未经中国农业部安全批准的转基因成分。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最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转基因研发要积极,推广要慎重。转基因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要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没有时间表。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谷物进口量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进口呈现常态化。   “当前,中国的分子育种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得益于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成本大大下降、效率大大提升,中国完全可以普及推广分子育种技术。”张耕耘说。(参与采写:鲁畅)
个人分类: 新观念|1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子育种的路在何方
klymzkm86 2013-5-6 12:09
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分子育种在种业公司的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在学校,提到分子育种,大家都显得无比兴奋。可来到企业以后,我发现企业(问了大概10家左右)对此并没有很高热情。【当然上网一搜还是有很多公司在做】。即使有也是查文献,把已经能用的标记找出来,然后在实际育种中采用。而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利用基因组选择,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寻找优异等位变异等等。 后来,我给领导说了我的想法。领导回复我说,企业要的就是能马上能用的东西,学校里的哪些研究理论性太强,在实践中直接运用的效果不一定好。这样想想也是,中国有几家种业有能力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呢?除非由政府出钱。所以,现在种业还是以常规育种为主。至于分子育种为不为辅,还真是不好说。 可是,分子育种在研究与实践之间真的有很大鸿沟吗?这个鸿沟怎么才能填平呢?不知道国际性的种业巨头是怎么做呢?也许能给我们一个借鉴。
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子育种是个什么东东?
蒋高明 2012-12-10 11:25
蒋高明 大约转基因这三个字有了不光彩的形象,于是一些人开始在文字上玩起游戏来,这不分子育种就出现了。 什么是分子育种?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如下: 分子育种,就是将基因工程应用于育种工作中,通过基因导入,从而培育出一定要求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动物分子育种方法主要是以分子标记为基础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然后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进行转基因育种。    是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通过体外 DNA重组技术 和 DNA转移技术,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种性,使现有物种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以创造出新的生物类型的技术体系,亦即基因工程。 说白了,分子育种不就是转基因吗?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 为什么要换种说法呢? 我们知道,种是两性繁殖的产物,是种间隔离的,自然界中不同的种之间尤其科、目、纲、门、界之间的物种是轻易不会进行基因交流的,分子育出来的是种吗? 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照这一指导纲领,转基因也罢,分子育种也罢,都是违背自然、破坏自然的,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相违背的。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5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