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微笑曲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工厂:拿走的不仅是奶酪
热度 4 lvnaiji 2015-11-24 08:30
吕乃基 大约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逐步有了一个新的称谓:世界工厂。“made inChina”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国人甚感自豪,乃至于出国带回来送人的礼品也是“made in China”了。 世界工厂的典型模式是“两头在外”。一开始的意思是来料加工,后来的“两头”是核心技术和销售在外,原材料也自己出了。中国做世界工厂都没有资格,只是世界工厂中的一个车间。 作为世界工厂的车间,中国沦为微笑曲线的谷底,大头旁落,自己拿到的是最低的价值。这是人们从微笑曲线上直接读到的结论。 但不仅如此。 中国消耗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资源,把污染留在中国,自己生活在苍穹之下。《增长的极限》在上世纪70年代的预言是,2070年地球崩溃。他们没有看到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如果按此发展外推,新的计算结果是,到2030年,两个地球都不够。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盘剥自己的劳动力,开胸验肺,直至富士康的十几连跳。有“经济学家”声称,中国的市场经济比美国更自由,中国都没有美国那样的工会。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劳动力的境况恐怕都熬不到2030年。 但不仅如此。 两头在外,再进一步的含义是研发和品牌在外。作为世界工厂车间的这些年,中国的创新能力退化,创新环境淡化,创新制度匮乏;不注重甚至无视品牌,致使从生产方到消费者全社会的诚信缺失。 金融危机,全球产业链瓦解,中国也不再是世界工厂或其中的一个车间。然而正是在那些年,中国失去了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中国的精气神。精气神,至今依然还没有回到中国,回到国人的心中。 世界工厂,拿走的不仅是奶酪。
个人分类: 科技|3057 次阅读|7 个评论
微笑曲线背后的知识
热度 6 lvnaiji 2013-8-21 08:49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 吕乃基 微笑曲线是由台湾宏碁集团(ACER)董事长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最初是用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环节的附加价值的变化(见图1)。 图1 最初的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提出后在IT进而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得到广泛运用,主要集中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企业老总和政府官员都希望能提升其产业和区域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置,向两端延伸,从而获取更大的附加值。 在微笑曲线得到充分应用的同时,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影响附加值高低的原因,在于进入障碍与能力累积效果 。 附加值高,是因为持有品牌、情感营销、资本雄厚、设备复杂,以及技术开发等;低者则多为市场开放和进入壁垒低从而导致激烈竞争等。 还可以由知识的层面来解析微笑曲线,一方面看来抽象的知识论落到实处,扩展到产业链,另一方面源于经验的微笑曲线有了深层和哲学上的依据。 一、 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及其价值 知识可以区分为意会知识和编码 知识。编码知识可分为非嵌入编码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前者不分主体、不论对象,不考虑场合,如万有引力定律;后者为特定的主体所有,如工程师的专利,适应特定对象,如限于企业员工的规章制度,以及适用于特定场合,如实验室的条例。 意会知识可分为客观的意会知识和主观的意会知识,前者如农民、工匠,以及艺术家难以言传的经验,如疱丁解牛, “ 得心 ” 方能应手,厨师炒菜的 “ 火候 ” 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方法,其中有些部分也属于这种类型。客观的意会知识是编码知识的原料,经由抽象、概括、提炼,迟早可以编码,例如专家系统。另一类意会知识则更紧密地与主体相联系。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写到黛玉临死时说 “ 宝玉你好 ……” ,后人只能从这些省略号中去意会黛玉未尽之言,意会曹雪芹的意图。另外,还有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如何处理编码知识等,也与主体不可分割。意会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主观部分,关系到人的内心世界,属于个人或群体,一个组织或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意会知识的载体是人,因而是一种嵌入的、黏着的、内存的知识,不能如编码知识那样进行交流和共享。 可以由两个层面理解知识的价值。其一是对社会的价值。任何知识,只有为他人共享,为社会所用,才有价值。其二是对知识拥有者的价值。非嵌入编码知识方便传播,然而一旦为社会所共享,这项知识也就失去了价值。多年前,人们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就显得可笑了。数理化是非嵌入编码知识,人人都学得会,计算机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对于个人来说,重要的便是意会知识,是属于自己的别人拿不走的知识。记得19世纪的大文豪歌德曾说,那些达官贵人崇拜我的知识,知识人人都可以学会;我之所以是歌德,是因为我的内心。此处,歌德所说的“知识”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内心”,则是独一无二唯一的属于歌德的主观的意会知识。 这两个层面密切相关。一方面,个人的意会知识如没有社会化的途径,对于社会来说,其价值等于零,对于个人虽然仍有其价值,但不完整不充分。意会知识社会化的途径可以是师徒传授,但范围有限,耗时良多。大规模的捷径是知识的编码。另一方面,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共享而贬值,因而需要不断创造,而创造则主要依赖个人的意会知识,同时,知识最终的接受也需要意会知识。必须指出,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只有面对需求才具有价值,其价值与需求(深度和广度)成正比。 二、微笑曲线及其形成过程背后的知识 在一般的产业链上,研发环节创造知识,需要意会知识,所创造知识的产权属于企业,是嵌入编码知识;制造环节中的知识如果是某种复杂的技艺,需要长期训练、摸索和临场发挥,因而是意会知识,如果是流水线上简单的操作,使用科技黑箱,只需“按一下按钮”,那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在销售环节,既包含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及其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包含营销人员的介绍和服务,其背后是意会知识和特定人群之间的嵌入编码知识。总体而言,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销售环节,主要是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中间是意会知识或非嵌入编码知识。 施振荣在《再造宏基》中这样描述,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业附加价值曲线,已由原先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一百八十度翻转为向上弯曲的曲线;而原先位于附加价值最高点的系统组装,也变成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即由图1中的虚线变成实线。 这种变化,或施振荣所说的“产业变革”是怎样发生的? 在产品引入期,在研发环节付出高昂的研发成本;销售阶段推介新产品营销成本高,广告费用大。品牌尚未确立,也不存在完善的营销体系,因而两端的利润较小。在中间的制造阶段,加工设备不完善,操作工人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和适应,需要高级技工的技能和经验,充斥着意会知识,难以传播、交流与共享,所以附加值高一些。这样,整体的附加值分配到由研发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三个环节的附加值相差不大,中间的生产环节的附加值稍大,如图1的虚线部分,即两端略低,中间稍高。 产品进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销量攀升,购买群已经扩大。在研发环节成本下降,关于新产品的知识逐步成形、编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进而形成标准,以及拥有专利,对外实施封闭,就是嵌入编码知识,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在制造环节,由于各项标准的制定,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以及产品质量等都已渐次定型,形成非嵌入编码知识。研发环节所创造的精深的知识被集成、封装在流水线和各种机器设备中,如同黑箱。“你只需按下按钮,剩下的由我们来做”。与此同时,使用者也就越来越“傻”,原先依赖意会知识的技艺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非嵌入编码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只不过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马克思)。全球化中随着更多的国家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加剧了产业链制造环节附加值的下坠。 销售环节涉及营销、市场调研、顾客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等,涉及企业形象塑造,涉及大量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大量发生人与人,特别是销售人员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需要经众多细节,最后是一对一的交流。所有这些交往中都需要意会知识。再者,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中的情感也越高。情感营销,视客户为亲人、朋友,用真情缔造和谐、互信、实行全程亲情化跟踪服务。正如国际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总结的那样:人们的消费已由数量消费、质量消费阶段进入到情感消费阶段。售后服务同样要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有沟通能力。销售环节还承担这样的任务:向企业的研发环节传播顾客的价值需求。 在整个销售环节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品牌。品牌在销售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此所确立的信任,在信任的前提下,上述所有细节的交流变得畅通,人际间的意会知识变得透明和开诚布公。公司的品牌需要培育和管理,需要历史的积淀和特定社区或人群的认可,建立在长期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很难被充分全球化——因为在其背后是与主体、对象和语境不可分割的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品牌的附加值需要长期积累,难以被其他竞争者模仿,时间越长其价值越大;技术附加值有所不同,专利一旦过期,其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即使在有效期,也会被竞争者模仿甚至超越,所以需要不断创新。 这样,在产品的各个生命周期中,附加值曲线呈现出动态变化。引入期是两端低,中间高的上凸曲线;成长期是研发和销售环节曲线慢慢向上抬高,中间生产环节逐渐下坠,形成了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低于两端附加值的“微笑曲线”。 由上述分析得到的启示是,重要的不是研发、制造和销售本身,而是在产业链这三个环节背后的知识。正是三个环节背后知识的不同,导致附加值巨大的差异。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以其独特性、与主体不可分割,以及难以共享等特性而创造、获得并维持价值;非嵌入编码知识因不具备独特性,不特定的隶属于某个主体,以及充分共享,由此所创造和获得的价值微薄,并且这样的价值也不足以维持。 另一个未曾受到关注的启示是,研发、制造和销售三个环节的价值,都需要在产业链的整体中方得以实现;即使位于高端的研发和销售,若是没有制造环节,其高附加值也只是纸上谈兵。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附加值,需要保证制造环节的生存并促进其提升,随着制造环节的进步,也就为研发和销售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大的空间。若是蓄意克扣制造环节的价值,到头来会危及研发和销售自身的高附加值。 本文由“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吕乃基、兰霞,刊东南大学学报 2010 , 3.18-22 )”缩写。 Tacit 和 Coded Knowledge ,有不同译法,如意会知识、默会知识;以及明言知识、显性知识等。 施振荣 . 《再造宏碁》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个人分类: 科技|740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读金拓老师多篇博文有感(续)——太聪明的机器人
lvnaiji 2010-3-5 09:00
吕乃基 3 月 1 日 上载的 读金拓老师多篇博文有 感,多位网友参与讨论,感到尚不充分。另外有一条线索似乎也与此有关,提出来一并请金老师与各位过问。 2009-4-9 的《南方周末》刊出了记者黄永明所写的太聪明的机器人。其依据是 4 月 3 日 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登载了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的罗斯金( Ross King )教授的文章。罗斯金研制了一台名叫亚当的机器人,它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整个过程与人类科学家的典型科研方法非常接近。现在想起来感到可能与金拓老师关于世界实验室的设想有关。 亚当诞生于五年前,它的思想由三台计算机指导,还有一些芯片控制它的硬件。当时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这种自动化必然要出现,也是令人向往的。它必然要出现,是因为需要它来处理 21 世纪科学中的挑战。它令人向往,是因为它让科学家们解放出来,以便让他们做出更为突出的高水平的创造性进展。人对机器提出更高要求,并创造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新的机器人。 亚当所承担的课题和它的做法是,使用基因敲除技术去寻找不同功能的酶。酵母基因组所含的 6000 个基因中有 10-15% 人们还不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机器人科学家可以在观看酵母细胞的生长过程时,确定它的作用。它利用已知基因现有的功能信息,预测未知基因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可能所起的作用。或者利用将该基因从这株酵母中移除的方法,测试其所起的反应 。科学家希望亚当能给这些神秘的基因做出解释。他们先给亚当配备了酵母新陈代谢的模型和基因数据以及在其它种类的新陈代谢蛋白质。然后让机器人自由操作 , 科学家只是帮忙清除掉机器人舍弃的数据或者输入已有的结论。亚当找到了新陈代谢模型的豁口 , 尤其是孤酵酶。科学家认为有这样的酵酶存在 , 但没有把它与源基因联系起来。当筛选一个满意的孤酵酶后 , 亚当从其它有机体中清除了类似酵酶的数据以及与之一致的基因数据。利用这些信息 , 亚当推断出在酵母基因组里的类似基因可能是该孤酵酶的代码。进而,亚当为测试它的推断而设计出试验 , 并且用一系列自动化的配置 离心机、细菌培养器、吸液管和发育分析器 来执行这些试验。它自己每天会设计和开发上千种新的试验。分析这些数据和运行安排试验后,亚当已经发现了与孤酵酶拴在一起的三个基因代码。金的团队利用人工证实了这项新颖的发现。金通过生产夏娃正在拓展他的机器人科学家队伍 , 夏娃将会自动化地设计和审查药品以防治疟疾和血吸虫病。利用人工智能来筛选运行哪种复合物 , 而不是仅仅跟随罗列的目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卫沃尔茨( David Waltz )认为,下一个级别的科研机器人需要有紧追新的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一个指令下去,搜索引擎和自动化图书馆反馈的文章是一个人没有时间能读完的。机器人具有足够智慧为我们阅读和翻译在线信息的程序,将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程科研做出贡献。这已经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使用自动系统作为(科学家的)助手,是大有前途的。 施密特和李普森认为,计算机会做普通工作人员的活儿,帮助科学家快速关注有趣的现象和解释现象的含义。我们怎么可以让训练有素的博士研究生白白浪费在实验室里做些类似吸液管之类的小事呢 ? 金说 : 未来可能会有人类和机器人的工作队伍 , 而机器人将会比人类做更多实际的试验工作和简单循环性的假设工作。人类将转移至更有战略意义和更有创造性的位置。机器人在更远的将来会不知不觉地踏入人类的领域 , 从实验室技术员的身份提升到实验室领班的角色 。而一旦机器人当上了实验室领班,彼时的科学家同样也就提升到现在科学家领班的位置。 我的疑问是, 中国大量中层实验人员一旦参与全球知识产业链,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大致类似于太聪明的机器人所做的事情?以及今后是否会被太聪明甚至更聪明的机器人取代? 英研制出世界首个能独立进行科研机器人科学家, 来源:国际在线 2009-04-04 03:50:53 http://192.168.0.154/article/2009/0404/article_154140.html 译者: 译生译新 : 机器人自己搞发明 http://treasure.1x1y.com.cn/useracticles/20090405/20090405095636788-7010.html   2009-04-05
个人分类: 科技|46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金拓老师多篇博文有感
lvnaiji 2010-3-1 20:30
吕乃基 不久前有幸读到 金拓 老师关于技术经济的多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96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65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341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098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672 当初只是感到新奇,日前重新阅读,觉得确实关系重大。 金 老师从事新药物的研发,但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越这一领域,如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中级(和部分高级、低级)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去向;全球科技知识产业链中,知识由创新、完善、成熟,到物化和最后商品化的一系列环节和流向,中国在此全球知识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在金融危机前后由输出商品到输出知识、由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实验室,中国社会整体的提升,等等。 在细细研读之后,感到其中尚有某些模糊之处。之所以模糊,可能有 3 个原因。其一,本人并不从事新药物研发,实际上可以说与 金 老师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由此造成理解有误。其二,从新药物研发到上述关系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二者之间存在逻辑跳跃和推理空间。其三, 金 老师是在多篇文章中涉及到这一话题,因各篇文章的主旨有异,因而彼此间或会有出入。 1. 什么是全球知识产业链,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由于科技领袖型人才的短缺, 我国的劣势在于没有好的科研思路, 即使有也难以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 ,所以产业链大致始于美国有思想的教授,中国在实验室阶段承接。 在中国,有更多的对好 ideas 翘首以待的学生和 junior staffs 。 ② 始于中国,研发分离。 他们在合作的初期阶段能够拿出的经费不足以支持美 国 教授开展研究。如果中 国 教授有相当或更好的创新思路和技术路线,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部门求之不得。跨国药企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的合理的技术评价。 各跨国药企比较一致的一个做法是将 研 、 发 分家,集中内部资源进行 晚期 开发,而将较 早期 的研究外包到中国的研究机构,利用中国超高性价比的基层技术研发人员的资源。 上述两种思路是并行不悖、有所侧重,还是存在矛盾?这一点关系重大。 2. 金 老师说到, 二十多年前,信息产业异军突起,缓解了上一个经济博弈回合中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性价比过低的困难。但是信息产业是一个靠少数领袖人物突破后迅速形成全面垄断的行业 。或许是 IT 新知识的产业化并不需要如同生物技术这样庞大(长度、宽度和系统化)的实验环节。那么能否由后者推广到高技术其他门类,如材料、能源、海洋和空间?可能需要其他行业的网友共同参与讨论,看看 金 老师富有创新性的观点能否适用于其他领域。 3. 如果这样的知识产业链得以建立并顺利运行,什么是其中的经济学?对于相应的国家、行业、企业或学校,实验室或团队,以及个人,分别意味着什么?也就是 金 老师所强调的类似于上世纪 40 年代农民闹革命这样的利益冲动。对整个国家有多大的辐射效益。 4. 一开始由上世纪 40 、 80 年代的状况引入对当下状况的分析,在几个方面予以说明。问题在于其间主要基于类比,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充分的实证依据。其一,动力。几亿农民与至多几十万研究者相比,而且如 金 老师分析,前者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后者则并非华山一条道,要从容得多,且有更大回旋余地。其二,结果。前者至今已有目共睹,后者基本上未知,由前者在逻辑上推不出后者。例如, 技术资产的出口更会使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多。 被耦合或绑定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知识产业链中,中国的技术研发能力会大幅提高吗? 5. 反之,若存在逻辑联系,那么,世界工厂在相当程度实际上锁定了中国的落后,请见 金融危机之 危 与 机 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 续:金融危机 之 危 与 机 ;成果或 GDP 大半收入国家和房地产商等利益集团囊中,世界实验室又何以能逃脱这一厄运?中国的管理部门难道不能摇身一变,继续在其中抽取大头?须知,作为世界工厂,在微笑曲线的底部,中国拿到的是少得可怜的 1/10 ,其中的大头在国家;发达国家为 9/10 ,大多为社会所共享。 6. 所有这些获得是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最低消耗的前提下取得的,中国几乎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做此类技术经济,真的没有污染?如所知,生物污染具有特殊的严重性,在实验室阶段,由于对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不清楚,更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再次说明:笔者提出上述疑问绝非站在 金 老师的对立面,相反,我非常赞同 金 老师极富创新性的观点,而且认为意义重大,然而正因为此,有必要反复推敲,以完善观点。
个人分类: 科技|5447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科技期刊必须改变办刊理念
yangwenzhi 2009-2-9 23:48
与传统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相比,现代科技期刊更加突出其属性的信息性、产品的创新性、运作的集群性等。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理念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卖物品向卖信息转变 物品与信息有很大不同。仅从流动特征来看,物品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物性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而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与信息流的紧密结合,是物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结合。已经作为现代信息产品的科技期刊,必须以科技期刊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才能实现科技期刊信息的广域性(跨越国界,穿越时空)、即时性(地球变成地球村,随时随地获取)、共享性(有别于地理空间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形成信息共享)、互动性(人性化、方便性;直接交流,良性互动)的信息流动的时代化需求。 2008年,是我国科技期刊以信息流动为特征、翻江倒海的年头,发生几件对科技期刊信息理念具有历史转折性的大事,正在改变着我国未来科技期刊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格局。 事件一:我国科技期刊源信息采购价猛涨。2008年2月29日,中华医学会100多种期刊组成的集群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排他性地战略合作签约,签下我国科技期刊有史以来首份信息资源超巨额卖单,这迅速引燃我国科技期刊信息源价格的导火线,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源信息10倍至数十倍以上的采购信息猛涨,同时引发在线商业期刊出版机构的激烈竞争。这无疑使众多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从中受益,但也引起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国本土民族性在线商业科技期刊出版机构由于经营成本的上升,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担忧。 事件二:科技期刊外刊在线信息销售强势涨价。2008年6月,爱思唯尔在线科技期刊平台信息强势涨价,立即引起我国一批高校图书馆联合和强烈的抵制,并引发我国学术界、科技信息界对现行科技期刊信息价值的再估量,以及对外刊依赖的深刻反思。据中国青年报记载,爱思唯尔科技期刊在线平台ScienceDirect自2000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执行低价策略,中国地区SD科技论文的收费为46美分/篇,为世界发达国家的16.7%,而全球平均价格为2.75美元/篇。到2006年爱思唯尔SD向我国高校师生提供3000多万篇下载量,占这些高校全部外文科技论文下载量的59%,形成对其产品的高度依赖。每年我国一些高校都要花巨资购买爱思唯尔SD,如2007年北京大学为49.7万美元、吉林大学为39.9万美元、南开大学为31.2万美元,如果涨价到发达国家水平,每所高校每年将付出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印证了中国科协原副主席胡启恒院士早期的一席话: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技成果多在国外商业性学术期刊发表,这往往使本国作者的知识产权落到国外出版商手里,使得本国公共投资产出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外出版商的私有资产。这些出版商再以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赚取高额利润。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研究人员却因当地图书馆经费不足而无法获取这些信息。 事件三:电子出版方面的维权促使我国在线期刊出版规范化。据法制日报记载,2008年6月,2位硕博士将万方数据公司告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要求其停止侵权;8月,又有480名硕士、博士以自己的学位论文未经许可就被万方数据公司上传至网络为由,告至法院。这极大触动我国网络电子期刊出版和销售的规范运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神经,无疑将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线期刊出版规范化。 二是由苦笑向微笑转变 现代科技期刊遵循台湾著名IT企业家施振荣提出的创意与品牌主导的微笑曲线式价值分配率,即现代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链中,在前端的创新-研发-设计环节,以及后端的物流-行销-品牌环节中,其产品附加值的分配权重达到8090%,而在产品的生产环节获得的附加值仅为5%15%。如,一只芭比娃娃在中国工厂的出厂价仅1美元,而在美国沃尔马的零售价为9.9美元,国外企业依靠设计与创意、品牌与销售赢得的利润远远高过中国的生产厂家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作为商品仍然没有走出芭比娃娃的苦笑曲线的境地,即在科技期刊的研发、创意、销售、品牌等环节极其薄弱,而主要力量集中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的生产环节,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弱,获利的空间非常有限,生存发展极其艰难。我国科技期刊必须强化研发、创意、销售、品牌等环节,由苦笑向微笑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科技期刊作为服务产品应从传统工业产品的掷石观(站在起点上思考问题),向现代服务产品的投鸟观(站在终点上思考问题)转变,即从科技期刊生产者的自我出发,向科技期刊读者的用者出发。 三是由群猫向大猫转变 营销界有一个皆知的大猫非猫故事:山里来了一只狼,很饿。突然见到一群猫,把狼吓一跳。可狼实在太饿,就壮着胆子向一只猫下手,结果把猫吃了。这只猫虽然拼命挣扎,但其他猫并没有给予有益的帮助。狼很得意,于是每天吃只猫。狼吃完这群猫,又四处觅食。正饿极时,看到一只大猫,狼高兴极了,以为这次可以吃饱了。狼冲上去就咬,结果这只猫不但气力大,也凶猛。把狼打倒在地,猫把狼吃掉了。狼至死不明白,这只貌似猫的东西原来不是猫而是老虎。大猫非猫,一只大老虎的力量远远胜过一群猫。 猫虎论可以很好地诠释现代科技期刊的营销观。在科技期刊营销过程中,分散力量、分兵作战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期刊采取的自以为上策的营销措施。实践证明,一旦市场竞争对手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国科技期刊是很难挡得住的。如果集合营销力量形成集群化作战,我国科技期刊也会成为一只人见人畏的老虎。我国一些本土期刊出版集群的出现,已经让一些国外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感到畏惧。如,中华医学会期刊集群虽然是初生的虎犊,目前拥有顶尖的医学类期刊120种,但在我国科技期刊界拥有的谈判地位、话语权、分配权越来越高。还有一批全国学会拥有大批科技期刊,如,中华预防医学会58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36种,中国物理学会24种,中国药学会22种,中国化学会20种,中国兵工学会16种,中国力学学会15种,中国计算机学会15种,亟需把这些群猫变成真正的大猫。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445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