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肉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Medical Xpress:肉桂具有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fqng1008 2018-1-2 13:20
肉桂,一种小常青树的树皮,已经被当作一种药物使用了几个世纪。它被广泛用于中药治疗,除其他外,也可以用于急性外伤性疼痛和“弱消化”。在阿育吠陀医学中,它被用来治疗关节炎、腹泻和月经不规律。 在西医中,几十年来,人们都知道肉桂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多酚),其作用与胰岛素相似。因此,有人提出,这种香料可能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然而,2008年发表在《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系统性的证据显示,在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支持使用肉桂来控制血糖。 对血 胆固醇 的影响 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肉桂可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的胆固醇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因为它增加了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260万人死于高胆固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4.5%。 最近对1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调查了肉桂补充和血脂浓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总共有750名参与者,其中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他们每人每天吃一到六克肉桂粉,最多四个月。 该研究的作者发现,肉桂补充能显著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但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没有影响。然而,当其中一项研究在“敏感性分析”中被移除时,人们发现肉桂的补充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有关,即所谓的有益胆固醇。 另一项最近的研究比较了在116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亚洲印第安人身上的添加肉桂和安慰剂(一种含有面粉的胶囊)。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16周内获得3克肉桂的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实验组的HDL(好)胆固醇也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最好的证据表明,肉桂可能会降低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不幸的是,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非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胆固醇人群的益处。 这是安全的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肉桂被认为是安全的,在少量使用时。然而,这种香料含有一种叫香豆素的化合物,可以引起或加重肝脏疾病(香豆素也与血液稀释剂华法林有关)。 肉桂(印尼、越南、中国)和所谓真正的肉桂(锡兰肉桂)是两种常见的肉桂,真正的肉桂比肉桂(4 - 8%)低得多。 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每天摄入的香豆素每公斤体重0.1毫克。然而,没有长期的实验研究证实肉桂的安全性,也没有服用他汀类的肉桂。 如果你想降低你的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就会有有效的、安全的方法。这包括减肥、积极运动和均衡饮食,饮食中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都很低。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草茶调养方 征求方老师的意见
xupeiyang 2013-1-15 09:07
几个花草茶调养方 方老师意见如何?这样搭配科学合理吗? 1. 调节内分泌:玫瑰花+枸杞+杭白菊+金盏花+乌梅 2. 促进新陈代谢:玉蝴蝶+千日红+素馨花 3. 改善过敏肤质:茉莉+马鞭草+薄荷 4. 明目润肠:蔷薇果+杭白菊+干百合+月桂叶 5. 养胃美容:粉红玫瑰+马鞭草+矢车菊+茉莉 6. 养颜安神:金盏花+甜菊叶+马鞭草+香蜂叶+橙皮+肉桂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2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德国圣诞必备的一种酒:Mulled Wine
热度 3 xianlaoguo 2012-12-13 18:02
昨天,研究中心博士生在H楼2层举办圣诞派对,老板叫我去看看。由于我忘了提前报名,仅转了一圈,就溜了。后来,老板发现我走了,下来叫我,说让我尝尝德国圣诞必备的一种酒:Mulled Wine,还给我解释如何做。我说我需要准备组会报告,在德累斯顿读博时,喝过多次,就没去。后来想想,很是没有礼貌,也后悔,给他解释也无益,于事无补。就记于此吧。 Mulled Wine (也叫Mulled claret)中文译为加香料的热饮酒,是欧洲一种传统的饮料,最早起源于德国,后普及到整个欧洲。一般在圣诞夜里,德国人全家做过弥撒之后,会喝这种饮料酒。红葡萄酒里加入香料和水果(如肉桂、丁香、柠檬、橙皮、一点点白糖,也可加些白兰地或威斯忌),先小火煮热后,点燃,挥发掉部分酒精,剩下的就是Mulled Wine 。 圣诞平安夜里,吹灭所有蜡烛,红葡萄酒上燃烧的火苗映照一家人团聚的笑脸,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温暖的酒醇香气、淡淡甜味,耳边响起圣诞平安夜的优美旋律,是一种何等的意境?! 这是一种文化,和我们的大年三十大餐、春节联欢晚会、麻将声,孩子穿新衣,放鞭炮,磕头要红包的热闹,各有风味,不分伯仲。 注:很遗憾,我拍不出这种意境。留给朋友们想象吧。
10305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