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逆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逆袭
kd652 2020-9-18 02:33
2020年5月7日,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张照片(见上图)。并标题“great nation ”。一时轰动英伦三岛和欧美各国! 英国《每日邮报》登出此照片后,世界各国对中华民族在新冠疫情灾难的冲击下,全民抗疫、坚韧不拔、刻苦学习,砥砺向上的精神予以充分的敬意!照片中小女孩刻苦学习的形象为中华民族在全球赢得了尊重!👍! 紧接着,国内各媒体、相关人士也纷纷聚焦此照片及背后的故事! 上述照片中的小女孩👧:柯思雅 ,七岁 ,湖北省 五峰县 渔洋关镇小学一年级学生。 柯思雅的父亲是出生于温州的一个农民,十多年前到恩施打工,与赵女士婚后,在五峰县 渔洋关镇中心菜巿场租了一个八平方米的摊位,开了一个专门卖卤猪头、卤牛肉的卤味店谋生!平日里,柯父专门在外采购猪牛下水、加工卤味。赵母则照看摊位,因双方老人有的去世,有的不在身边,故柯思雅一直跟随父母长大! 卤菜店是一个铁皮板房,三面铁皮,顶部正面是案板。“一不小心,就碰了头”,小思雅说。 4月3日,抗疫中的五峰县中小学校复学,摊位复工,中、小学生均是在家上网课学习!柯、赵夫妇恐女儿走失,故带在菜市场身边!柯父虽读书不多,但“因家穷,我读书不多,但再苦我也要让女儿好好读书”,一语说出了心声!。 倾其所有,父母为女儿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买了大容量的4G流量包,一大一小两个台灯,及所有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为的是女儿能不卡顿的上网课! 平日里,案板上面摆满卤猪头、猪蹄、猪肠子,牛肉、牛肚、牛骨头!。 案板下面:则是小思雅的 计算机、学习课本、作业本以及聚精会神上网课的小学一年级生柯思雅! 不时,母亲在案扳上,砍猪头、剁牛骨头的嘭嘭 声,和小思雅学习b、p、m、f……拼音字母的声调混合在一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柯思雅从小知道生活的艰难,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故上网课时,非常认真,十分专注,积极的做好每一次作业! 下课后以及课余时间,也从不玩手机、打电脑游戏!而是认真温习课文! 艰难困苦造就了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的小姑娘!👍! 赵妈妈虽也不时检查女儿的作业,但看到每次女儿不单完成老师布置的全部作业,往往还超额完成进度!心中十分欣慰! 渔洋关镇小学的班主任余文艳老师上完网课前来家访,辗转找了一圈,才在菜市场的卤肉案板下面找到了自己的学生。 “她的眼光感染了我!”余老师说。 案板上面是生活,案板下面是未来! 平日里,做完功课,七岁的小思雅还帮妈妈给近旁的客户送点卤菜上门!赵妈则不准她走远了,惟恐人贩子拐卖了孩子! 小思雅十分懂事,除了偶尔送近旁的卤菜外。看到妈妈站了一天,腰酸背疼,她会主动的用自己的小手给妈妈捶捶腰(捶得赵妈眼泪💧直流)。 身在井隅,却心向星光的诗意! 看到这么多人都戴着口罩😷,“我以后要当一个医生!病人生病了,我可以给他们治病,”。小思雅说。 “后浪”不再是忧伤、迷茫、电游!而是善良、无私、上进! 英国《每日邮报》的这张记实摄影照片,真实的记录了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砥砺奋进的意志和品质!👍!也感动着老吴这个记实摄影爱好者!👍!在这里,谈构图、光圈、景深、用光……都是多余的!
个人分类: 教育|0 个评论
[转载]慢说底层不能逆袭
kd652 2019-11-7 22:51
https://mp.weixin.qq.com/s/Pom0SzILDVFojGQlkVI-Tg
个人分类: 思路|2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名XX学生逆袭的故事
热度 2 zywsict 2019-9-25 09:43
一直以来,语文功底就不好,但是也从没觉得过痛。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又不靠它吃饭,况且,自己一个理科生,文笔不好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抱着这种心态每次要交作业总是通过复制、粘贴来完成,反正能够交差就行。 久而久之对写作越来越反感,文字表达能力越来越差。 直到有一天,我拿着转博申请书找导师签字,导师看后。我被导师批得一无是处,他说我写的东西,逻辑不清、语句不通顺、甚至连词语的搭配都有问题,连小学生都不如。 那个时候,心里那个叫委屈啊,但更多的还是不满。不管怎么样,自己再怎么不堪,毕竟也是通过寒窗苦读考上研究生。他居然说我连小学生都不如,就这样,我的伤疤被赤裸裸的揭起,并被撒上了盐,那种痛是刻骨铭心的痛,是钻心的痛。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连呼吸都是痛的。 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对老师的话从来不当作耳边风,会认真反思并加以取舍。虽然我从不要求自己有多优秀,但我也绝不甘于落后。 想想老师说的也有道理,再看看其他同学,要么就挥墨如土,一气呵成,要么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而自己每次写点东西都只能靠复制与粘贴,没有网络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说不明白。想想自己,再看看别人,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而此时此刻,我的那股斗志再次被激起,于是,我痛下决心,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 刚开始时,我计划每周写一篇随笔来练练手。逼着自己做不喜欢,甚至反感的事情,我深切体会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尽管非常的痛苦,我还是坚持下来。 每到周末,我都不得不坐到电脑跟前,就犹如难产的孕妇似的,任我怎么努力地憋,也还是不能顺产。我在键盘上寻寻觅觅,可是脑子还是一片空白,始终冷冷清清,最终只能以凄凄惨惨戚戚收尾。有的时候好不容易憋出几句话,要么牛头不对马嘴,要么就全篇像是记流水帐。人家写散文,那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我写得是形散神更散,就像一地鸡毛,无厘头,混迹不堪。 随后,我又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模仿的征程。可是,美文看了不少,但一到自己写的时候,又难以下笔了。后来我实在没办法,就干脆背上一段话,等到自己写的时候,就十分潇洒地飞舞着键盘,一股脑地敲上去。那种感觉啊,可真是酣畅淋漓啊。可是那毕竟只是借鉴别人的。 此后,我又开始看书、摘抄、做读书笔记。紧接着,开始背美文美句,背古诗词。我的记忆力算是挺不错的,每天积累下来,渐渐地可以说出那么几句优美的语句。 但是,要写好一篇文章,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背是背了不少,但一到自己写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压根就用不上。 纯粹的背诵,并没有真正体会和领悟那种意境,当然会用不上。于是,我又找了好些经典美文,认真研读。学习他们怎么谋篇布局,怎么组织语句,上下文怎么过度与衔接。写文章之于我,真的有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 慢慢地,随着我的不断深入练习,我逐渐地开始上手了。为了与博友交流与互动,我陆续的发表了一些博文。也许是我如水般的坚忍与执着,让上帝动容了 。于是,很幸运地,我的两篇文章被中国科学报博客版发表。 在收到中国科学报的稿费时,觉得过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虽然稿费只有区区100元,但那每一分钱都是我用汗水浇灌的。 那种感觉暖暖的,带着一丝丝甜意,缠绕在我的身上,牵绊在我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所以很多事情不要说你没天赋,很多时候,只是你的努力没有达到拼天赋的程度。不是看到希望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这就是我,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心动魄,但却坚毅如水,它不试图改变任何东西,但在如终如一的坚持中,一切都改变了。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出身贫困很难逆袭”(原文)
kd652 2018-10-1 07:12
https://mp.weixin.qq.com/s/TaqGIulT3IiXAigkF_JxVA 本博主按, 我不同意原文的题目,但是我同意文中的这句话: “如果父母相信世界是正义的,相信一个人通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更可能摆脱贫困的桎梏,提高自己的阶级。 ”
个人分类: 思路|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出身贫困很难逆袭”
kd652 2018-9-30 22:03
本博主按:前些日子,网上多次出现《 人类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发展研究结论:出生贫穷很难逆袭 》, 的文章: 我打开后看过,现在转贴在下面,共研究参考,限于版权,插图被忽略了。 人类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发展研究结论:出生贫穷很难逆袭 原创:把科学带回家把科学带回家1周前本文由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作者HelenPearson是《自然》(Nature)的特刊总编。 编译七君 看过著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7up)吗?这部纪录片从1964年开始追踪记录14个7岁英国儿童的人生轨迹。 在这部纪录片里,7岁时上了私立学校的几个来自上层阶级的孩子最终上了牛津大学,成为律师,在56岁时收获了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子女也沿着他们的老路前进。而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在56岁时从事的是修理工、保安一类的工作。 纪录片《人生七年》(7up) 这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些人的命运具有代表性吗?他们是真实的社会的缩影吗?阶级固化真的如此难以破除吗? 实际上,科学界在这部纪录片拍摄前就已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而且,他们已经有了不那么动听但却不绝望的答案。 1950年的伦敦街头 @HaywoodMagee 1946年3月6日是一个星期三。那一天,DavidWard出生在伦敦附近的一家犹太医院里。在那一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出生了16695名婴儿。 在1946年3月的这一周里,一些科学家把这些新生儿都做了记录,并像纪录片《人生七年》那样持续跟踪着他们的人生。这项到目前为止尚未结束的研究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的人类发展研究。这些被研究的对象现在已经70有余,他们是这个地球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人类。 这个系列的纵贯研究叫做英国出生队列研究(NationalBirthCohortStudy),研究的初衷是为了找到19世纪以来英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因为对这批40后的研究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后来英国政府又资助了对出生于1958年、1970年、1990年,以及2000-2001年的新生儿的类似长期跟踪研究。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起起伏伏,但随着一个人的逝去,这些痕迹往往就彻底消失了,有谁的人生是在一群科学家的严密关注下展开的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7万人是“幸运”的。 他们的智商、学历、结婚日期、头发的颜色、DNA、指甲、乳牙,甚至脐带都被记录和保存了下来。他们父母也接受了细致的调查。比如1946年时,所有英国新生儿的母亲被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你是不是每天都喝政府配给的1品脱牛奶?当你照顾孩子的时候谁照顾你的丈夫?你在日常服饰还有孩子的衣服上的花费是多少? 这批包含着整整5代英国人的7万人的数据成为了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宝库。这些人的数据产生了超过6000篇学术论文和书籍,并且推动了在妇产、幼教、基础教育、经济学、社会流动性、医疗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其意义可谓深远。 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像英国这样做过类似的研究。可以想像,别的国家的学者一定非常嫉妒英国人的前瞻性和实践力。但可惜的是,除了相关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以外,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些研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和这项研究得到的结论有关。 先说结论。这些研究揭露了70年来英国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不平等一直存在,阶层的流动缓慢而粘滞。 另外,在整整5代人中都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令人心碎的现象: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更差,也更不可能找到工作,他们的健康问题也更多。输在起跑线上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英国童工 @JaneBown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出生于1946年的那批孩子的教育问题。 由于1944年,英国通过了《1944教育法令》(1944EducationAct)。该法令的目的是,不论阶级出身按照资质将孩子分成3类,并给予相应的教育培养:最聪明的孩子上文法中学,中等孩子进入现代中学,资质平庸的孩子进入技术中学。 而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入文法中学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名为11-plus的考试,该测试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一视同仁,只看分数而不看阶级。这为检验家庭背景对教育的影响提供了完美的平台。 那么,如果只看天资就可以被录取,阶级的影响真的就消失了吗? 答案是令人痛心的。相关研究显示,即使和中产阶级以及上层阶级的孩子一样聪慧,来自工人阶级的儿童更不可能通过11plus考试。这个现象被称为“天资的浪费”,并且被写入所有英国教师的必读书目——《家庭与学校》(TheHomeandtheSchool)中。 《家庭与学校》(TheHomeandtheSchool) 再如,2012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人类发展和政策教授IngridSchoon和同事调查了出生于1989/90年的近1万人(theLongitudinalStudyofYoungPeopleinEngland)和出生于1970年的近1.3万人(BritishCohortStudy)在18岁时的就业和受教育情况。 结果发现,来自最贫困家庭的孩子在18岁时更可能处于三无状态——没有工作、没有上学、也没有在接受培训。 在社会流动性方面,这些研究得到的结论也是血淋淋的。从5代人的数据来看,英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性正在变得越来越低。 和1958年出生的那代人相比,70年出生的人的收入和父母收入的相关性更高。这说明社会流动性变低了,一个人的经济状况愈发取决于他的父母,改变一个人的阶层变得更难了。 参与和领导这些研究超过30年的伦敦大学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MichaelWadsworth表示,“总而言之,你成年时的经济和受教育状况受到你的家庭背景的强烈影响。” 贫穷和肥胖 在研究开始的40年代,战争刚刚结束,英国的食物供应还是配给制,那时几乎找不到肥胖的孩子。但是到了80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许多人可以开车去餐厅吃饭,而人口中胖子的比例也随之激增。 这些研究的数据显示,肥胖的儿童更有可能长成肥胖的成年人。在千禧年左右出生的肥胖或体重超标人群中,23%的人在3岁时就已经肥胖了。 虽然不同阶级的人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胖,但是贫困人口的肥胖速度却超过了其他阶层。出生在社会经济状况优良的家庭的孩子罹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也更低,也更不容易肥胖。 而肥胖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就业面,尤其是女孩。2005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TheBMJ)上的对70年出生的16567个婴儿的纵贯研究发现,从小到大(10-30岁)一直肥胖的女孩更不可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 依然有希望 从这5代英国的数据来看,生于贫困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消极的影响,贫困限制了一个人在社会阶梯上能爬多高。但令人宽慰的是,每一代“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中都有飞出鸡窝变为凤凰的案例。 那么,这些孩子是如何摆脱贫困的魔咒的呢? 这些研究也提供了一些解答。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以及父母的某些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抵消一部分贫困的影响。 先来看看幼年教育。 2006年,一项叫做BuckingtheTrend(逆势而行)的报告研究了那些出生在1970年、来自家庭贫困家庭,但是后来获得了很高的教育水平并摆脱贫困的“凤凰男女”。这项研究的结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的教育投入对孩子摆脱贫困来说最为关键。 什么是对孩子的教育投入? 多和孩子说话、多倾听孩子、关注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表现出爱意的家长养育出的子女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在校成绩,成年后在工作上也更可能取得成功。在5岁时父母给自己读书、在10岁时自己的教育被父母关注的孩子在30岁时更不可能陷入贫困。 另外一个能够反制贫困的因素就是父母的“三观”,父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儿女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012年时,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NIESR)的首席宏观经济学科学家AngusArmstrong对1958年出生的那些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进行了调查。该研究发现,相较于家庭收入,父母是否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这个指标能更好地预测孩子的在校成绩。 也就是说,, 1947年的婴儿态的Ward(上)以及1976年时的Ward和2个孩子(下) @DavidWard 现在,被追踪的参与者中已经有13%的人死去。不管这些人生前过得是好是坏,他们的一生都已经载入科学的史册。生于1946年的Ward说,“我把这些研究叫做另一种传记。在科学记录里的是另一个版本的你。” 值得欣慰的是,不管这7万人的人生最终证明了阶级固化还是提供了反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获得了永生。这7万人和他们的研究者已经成就了一次伟大的社会实验。 本博主再按:我不赞成原文题目,但是很赞同“如果父母相信世界是正义的,相信一个人通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他们的孩子就更可能摆脱贫困的桎梏,提高自己的阶级。”
个人分类: 思路|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故事系列之女博士的逆袭
pinjianlu 2018-8-31 10:53
中国的学术就是一个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些博士的故事很完美,可也有一些博士的故事很凄凉,最近打算总结身边一些博士的故事,希望能给准备读博,或者正在读博的人提供一些参考案例。 小艳(文中均为化名)本科、硕士阶段都是在小城市不知名的高校渡过的,专业都是计算机。由于到小城市高校招聘的企业很少,小艳从性格和专业技能上都不太适合进企业,进高校也不太可能。所以小艳选择了读博士。 小艳的性格属于很强势的那种,虽然博士以前的简历没有任何过人的资历和资本,但却总是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基本上任何人给她建议,或者讲什么道理,她都是不会接受的,对任何事物,她总有一套自己的观点。 小艳报考博士,本来报的自动化专业,但面试的时候,导师看了她的简历以及面试情况,选择不接收她。小艳又调剂到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导师名下攻读博士学位。过了一个学期,这个导师虽然当时接收了小艳,但却不怎么联系小艳。虽然小艳自己主动把联系方式留给了导师,导师却说,你自己去弄吧,反正我一般不会去找你的。小艳的运气还不错,导师是搞磁流变的,跟着导师感觉不好混了,就去上海一个二本高校的亲戚那里做课题。她的这个亲戚也正好是做磁流变的。小艳虽然丢掉了本硕阶段的专业,但方向比较好发论文,于是4年左右博士毕业,也发了好几篇SCI。 小艳博士毕业,又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了。小艳找了我们一个师兄帮忙,我们师兄是本市一个2本高校的电子系系主任。小艳想去我们师兄的电子系,但被我们师兄鄙视了。 又来小艳去了另一所本市的2本高校,还申请到了青年基金。小艳有自科又有SCI,在这种2本高校也算比较好混了吧。女博士总算完成了逆袭的过程。
个人分类: 人物与哲理|4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辩论赛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3-29 20:35
新生辩论赛 带大一的班主任半年多时间了。这半年时间里有三件事情值得记述一下。第一,期末考试 14 个熊孩子给我考了不及格。第二,新生辩论赛逆袭成为冠军。第三, JGX 同学在学业规划比赛中获得了院一等奖学校三等奖。 新生辩论赛第一轮是二十一进十一,有一支队伍轮空,打二十进十,结果第一轮我们班就打败了,当然那场比赛不太好打,辩论题目有点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性恋是社会问题 or 个人问题”他们是正方“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当然,这个题目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中的问题本来就不是完全对应的,如果用英语翻译,社会问题中的问题应该是“ Problem ”,而个人问题应该是“ Personal Affair ”。为了这场比赛,我当了他们的边外教练,从古希腊的圣军,到红楼梦,再到现代女权运动之母——德 . 西蒙娜 . 波伏娃,我也搞不懂同性恋到底是个人还是社会问题。 还要作为蓝军,和自己对辩,手把手的教他们,“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引起 ADIS 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 HIV 病毒”;“我们再次提醒对方辩友,引起 ADIS 的只有 HIV ,实际上由于没有体液交流,女同性恋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率最低。”学生问我为什么,我怎么给他们解释清楚呢?我的班主任助理,他们的一个大三学姐,说:“你不用解释了。”即使这样,结果他们还是打输了。其实评委的观点也不可能是绝对中立的。 由于第二轮也有十一支队,为了避免再次轮空,所以第一轮虽然我们打输了,但最后又复活了,以后就是打十二进六、六进四(又有一支队伍复活),再半决赛中淘汰了初赛对手,挺进决赛。由于其它事情,在后面的赛程中我一直没有时间具体指导比赛,他们却越战越勇,最终夺冠。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7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突破:逆袭成功的背后
热度 33 qsqhopeiggcas 2013-7-16 10:26
据新闻报道【 1 】,【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昨天( 7 月 14 日 )在台北举行,并颁奖表彰杰出数学家。 以论文“孪生素数猜想”解开百年数学之谜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 ,获颁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他勉励有志朝学术发展的青年学生, 不要因困难而退却 。 张益唐在中国大陆出生、现任美国新汉普郡大学讲师。当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学术之路并不顺利。在获得教职前,曾担任会计,也到速食店打工。 他对数学的热情并没有消失,只要有时间就会想数学 。多年来,数论家一直无法有效证明两个质数间数字到底有多少?张益唐发表“孪生素数猜想”论文,证明两个质数间的距离,最多不会超过七千万个数字,创新的成果轰动数学界。】 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突然破解了世界难题,逆袭成功。 逆袭,网络游戏常用语,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逆袭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充满正能量的精神。 再举一个逆袭成功的例子吧。 2003 年俄罗斯的 Perelman 【 2 】说他证明了也是一个一百多年的世纪大问题庞加莱猜想。大家都惊了,此人是谁?问问此行专家,专家都说此人貌似很 NB 。但是 NB 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也没见他发过啥文章啥的。后来数学家们论证了他的证明是正确的,于是乎,世界上知名的大学教授、记者都飞去了莫斯科去找这位扫地神僧。结果人家一概不见。不搞讲座,不领奖,不接受采访。几百万美元的奖励不要,还是宅在老房子里啃黑面包。是真的啃黑面包,因为记者采访到他常去的那个超市的售货员,说 Perelman 总是胡子拉碴衣衫不整地过来买菜,高档的东西统统买不起,每天都买黑面包和通心粉。嗯,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大师范儿。 Perelman 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没人知道,估计还是在宅着研究下一个大问题吧。 由此看来,要想破解世界性难题逆袭成功,学者得具备以下条件: 1 、对某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醉心于科研; 2 、瞄准世界性科研难题,迎难而上,不因困难大而退却; 3 、淡泊名利,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围绕科学难题长期攻关; 4 、有独辟蹊径的另类思维。 反观现在,我国的诸多学者不是以解决某个科研难题为己任,而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为目标,以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数量攀比论英雄,以跟踪、模仿与改进的工作为“原始创新”。这样长期下去,我国的科研创新能力何以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何以展现?天快亮了,别做美梦了,快醒醒吧! 搞不出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不从科技政策和评价体系上找根源,反而热衷于搞千人、万人与江河湖海等人才计划,这是病急乱投医的饮鸩止渴之计。须知,杰出人才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在合适的土壤中自己冒出来的。 参考 【1】张益唐获“晨兴数学卓越成就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80013.shtm 【 2 】数学的奇妙八卦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908783867owner=245662086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0857 次阅读|56 个评论
屌丝逆袭——从做科研开始!
fengroad 2013-4-18 22:15
最近在非诚上看到很多屌丝要逆袭,好像最后都没有成功! 昨天晚上看了一个电影《101次求婚》,林志玲和黄渤主演,黄渤主演的黄达作为一个装修工人逆袭成功,和林志玲主演的大提琴师结婚!我从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角度认识,这是故事,是童话,现实中有,但是很难发生,二者差距实在太大!因为非诚上很多屌丝都没有成功,那现实中黄达成功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屌丝怎么才能成功?只有武装自己,让自己足够强大! 怎么样才能武装自己,做学问是最简单的途径。如果经商,屌丝缺少原始资本;如果管理,屌丝缺少人脉资源;如果打工,屌丝缺少上升空间。 尽管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但是以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十分重视教育,这从国内中小学择校和国外华人小孩学习拔尖可窥一斑!而做研究和做学问不需要资本、人脉以及上升的积累和竞争,只需要发挥屌丝的智慧和才能,屌丝就可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国际期刊上印刷Paper,获得国际认可!那时屌丝至少具有逆袭的资本,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 另见文双春老师的博客:“剩女”是博士男生最丰厚的“奖学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2323do=blogid=667947 ,值得屌丝品味!!
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苦逼的生物学吊丝逆袭之路(一)
热度 76 kunwei 2013-1-2 05:18
参加工作有一个学期了,也像那些本科生(暂时亲切地称呼为“小本”吧)一样,好不容易盼到了期末来临。刚给小本们出好《数学分析》的期末考试试卷,正碰上元旦三天大假,于是终于有时间来科学网写一点原创的文字。故事要从14年前说起,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屌丝...... 一、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几乎所有我认识的80后生命科学博士,在谈起当初为什么要学生物时,通常都只有两种理由: 1.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2.不用纠缠于数学和物理中恼人的公式,多好啊。 我是冲着第1类原因来的,因为我在高中的数学物理成绩那可是很漂亮的。99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正气凛然、荡气回肠地三个志愿都填报的“生命科学学院”,那时候觉得“生命科学学院”比“生物系”伟大多了:“生物系”让我想起高中课本里提到的草履虫,而“生命科学学院”那可是拯救全人类命运的地方!本科进来以后就知道,在起名字这方面,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世界第一。“生物系”改“生命学院”暂且不表,仅僻如“中医学院”和“华东二分院”之类的合并就敢起名成“中华大学”。牛×! 99年读本科,那时正碰上国内生物学界高举“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理论的伟大旗帜,高喊“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伟大口号,各种生物公司以高校为技术依托开始涌现。比如从某几个什么绿色藻类提一点啥化合物出来就可以制成延年益寿的产品。还有例如紫杉醇,对付癌症有特效,于是很多当时很多搞生物技术的人都趋之若鹜,梦想着有一天可以靠这个东西拿去卖大钱。 等到03年本科毕业的时候,突然听说(也不知是真是假)有一位叫邹承鲁的院士(生化的泰斗)出面批判说中国当前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支撑产业化、市场化的地步,那些鼓吹产业化市场化的生物学家其实就是好高骛远、投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所好,说穿了就是打着学者的旗号去市场上诳钱。这个观点对我一个小本来说,打击很大,犹如晴空霹雳。我那时的梦想可是要成为生物学界的比尔.盖茨呀!可是院士的观点,那多权威呀。于是我故作猛醒状,决定不再去琢磨去哪个生物公司混才能挣钱,还是做一点单纯的例如保护大熊猫或其他濒危动植物之类的传统“生物系”的方向吧。于是乎我就考了很传统的一个专业---动物学的研究生。 二、研究生之路 2003年,研究生那时是一个很洋气的身份。小县城老家里有女儿的人家要是听说谁家有孩子读了研究生,那可是赶紧找媒婆打听那孩子是不是已经结婚了。注意,是“有没有结婚”,而不是“有没有女朋友”!媒婆那时有句话说得好呀,只要锄头舞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现在形势变了,结了婚,照样挖!万科的王老总不是去读了个EMBA研究生(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就被挖了么~~~ 不过,生物学研究生要想像王老总那样被挖,绝无可能。 话转回来,说到动物学,N年以前最洋气的莫过于随便看到天上一只鸟,就能说出鸟的名称;或者草地上看到一条蛇,就立马判断出是无毒蛇,然后大胆地在女孩子面前表演英雄救美,拿蛇拿七寸;或者看到可爱的小猫小狗还能说出是啥宝贵的品种,原产地哪里。动物学家用这招泡妹妹那可是一点都不含糊。可是到了我读研究生的时代,能叫出阿猫阿狗的名字,已经不能算优秀了。因为那时不知又被哪些个正走红的生物学青年才俊提出拿一个叫做SCI的东西来考核优秀与否。 会认阿猫阿狗能发表SCI不?显然不行嘛。没看咱学院的研究生师兄们,只要发有SCI的,女朋友都是院花(至少也都是班花级的)。于是为了找女朋友,我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在硕士阶段就能发表一篇国外的SCI文章。那时听说动物分子遗传学比较好发SCI,听说有校外单位提供了给大熊猫用一些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做亲子鉴定的课题,于是我向导师自告奋勇就去了。(科普1:这么稀有的动物,大概为了提高产子率,一头母兽在发情期常常要跟多名公兽配种,所以生下来的孩子父亲是谁就是个谜;等孩子几年后性成熟了拿去配种,就得避免近亲结婚跟同父所出的后代配种。所以要做亲子鉴定。) 很快地,用一些DNAmarker成功地做了亲子鉴定,据说理论上准确率高达99.999996%。这期间(大概是2005年研二的时候)成功地在英国的一个老牌博物馆学杂志以一作身份发表了一篇SCI文章,据说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博物学家都在该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科普2:博物馆学大约就是一些动植物标本的有关工作。) 那时候我985名校博士毕业都还只需要一篇EI就能过关,就这点要求都还很多人不能按时毕业。而我05年硕士就有SCI发表,还是英国老牌的博物学杂志,够我得瑟好一阵的了。那时候真是体会到了老祖宗说的那啥“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果然“二十一世纪”还真是那啥“生命科学的世纪”~~多年以后,老同学们问我,你以前读生物的时候都学会了些啥本事?我告诉他们:我最拿手的就是亲子鉴定,如果你们有谁觉得自己的小孩不是亲生的,尽管来找我就对了(别理解成来找我算账~~)!老同学嘛,咱俩谁跟谁呀~~ 可是,好景不长。 三、生物学博士 啥叫好景不长?06年,顶着研二就一作发表SCI的光环,我免试读博了。一入学,就听说光发SCI不行了,突然冒出一个叫影响因子(科普3:impactfactor,简称IF)的东西,连导师们之间都说按06年的行情生物学IF3的SCI文章都是垃圾文章。咱学院有一很用功的男师兄(科普4:师兄分为男师兄和女师兄;女师兄比师姐高级,是指比灭绝师太还厉害的师姐),因为在一个生化方面的IF=3的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被拿来当榜样宣传了好久!该师兄把本大985能发给学生的奖项都拿了,而且头像还被挂到了学院的墙上供学弟学妹们参拜。我当时心里就想呀,羡慕呀,啥时候咱的照片也被挂到墙上就好了。后来听说上海某所一位博士为了拼出一篇IF=3的杂志文章玩命地做分子实验,得了癌症,黑白照片被挂到了墙上...... 可是咱动物学专业要怎样做才能去IF=3的杂志灌水呢?别怕,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做啥?做进化呗!那时有个叫作MPE的进化的杂志,老有名了,不仅IF3,而且还乐于接收中国人民投的文章。据说,只要你能从博物馆或者野外哪弄到几个动物标本样品,把DNA提一提,把线粒体P一下,测个序,建几个进化树,说几段故事,就可以在这本MPE上发表文章。全套都是八股文的流程,照着弄就是了,唯一差别就是不同的文章用的动物不一样而已。 更厉害的,如果你手上样品够多的话,分布够广的话,还有一个叫ME的杂志。这个杂志厉害呀,IF5呢。不过呢,有经验的从某动物所回来的师兄传授一要诀:要在ME和MPE灌水,除了最重要的要有样品之外,要学会七个套路,那就是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基因流、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祖先推断、建树、分子钟、选择压,而这些算法都有现成软件来处理,不需要我们懂数学和编程,我们只需要拿到测序数据就行了,保证百发百中。哎哟妈呀(东北话),原来大家居然是这么玩儿的呀! 06年以前,那是一个草莽英雄的时代。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系列,那就能出一个院士;一篇10分的PNAS,就能全国各地到处做报告,俨然未来科学巨星的风范。那个时代,要能在ME或者MPE上灌篇水,那会赢得无数小师妹的芳心暗许。 可是,我只是个屌丝。既不想在这些有套路可寻的研究上反反复复去做有毒的分子实验,又想拐骗小师妹,怎么办?要知道那时候师妹群中已经流行起了一个口号:爱国爱挡爱老板,防火防盗防师兄。再次拷问自己的内心深处:为了师妹们,干脆出国给大牛们当几年农民工吧。于是我开始酝酿出国。(待续) ********************** 后注:本文旨在用“类莫言”式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一种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理解,用以引发一些或共鸣、或争议、或反思,其中有博主的个人观点,也有“嬉笑怒骂”的网络文学色彩,望读者勿对号入座。处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学术职位、甚至不同利益阶层的人看到此文一定也会有不同看法。不管是共鸣也好、争议也罢,都感谢您的阅读和参与;如果能引发规则制定者的一些反思,则善莫大焉。所以不对读者的评论一条条回复,请见谅。 **********************
个人分类: 生活是一面镜子|36158 次阅读|10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