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鞘翅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昆虫中雌雄异型的雌性无翅
热度 5 hypermarket 2016-10-10 11:46
昆虫的翅的变异十分丰富、类型非常多样,除了不同类群、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外,还存在种内的多型现象。其中,非常有趣的是雌雄异型的雌性成虫无翅,也就是雌成虫无翅、雄成虫有翅,这种现象在昆虫中不算少见,但是有些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程度。(除此之外,雄成虫长翅型、雌成虫短翅型的现象还有很多。) 1. 鞘翅目 萤火虫是人所共知的明星昆虫,大都属于光萤科Phengodidae和萤科Lampyridae。萤火虫的雌成虫很多是没有翅的,甚至整体样貌给人以幼虫的感觉(图1)。也就是说,那些在夜空中带给人们欣喜的一般都是雄虫哦。 图1. 萤火虫交尾 2.鳞翅目 翅的弱化在鳞翅目中是常见现象,至少存在于11个总科中(Sattler 1991),其中很多是雌成虫无翅而雄成虫有翅,例如谷蛾总科Tineoidea中的蓑蛾科Psychidae(图2)。 图2. 蓑蛾 Thyridopteryx ephemeraeformis 交尾,雌成虫位于幼虫化蛹之前所制作的袋状“蓑衣”内 3. 双翅目 在蝇类中,蚤蝇科Phoridae和虱蝇科Hippoboscidae等类群中都存在雌雄异型的雌成虫无翅,其中蚤蝇科中的情况可能相对更为多样而惊人(图3)。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是一只蝇的成虫!! 图3. 蚤蝇 Vestigipoda sp.的雌成虫 4. 膜翅目 膜翅目中雌雄异型的雌成虫无翅也存在多种情况,例如蚁蜂科Mutillidae(图4)和钩土蜂科Tiphiidae(图5)。在蚁蜂科中,雌成虫和雄成虫甚至采取不同的拟态策略(Wilson et al. 2012)。 图4. 蚁蜂 Dasymutilla gloriosa ,左侧为雌性,右侧为雄性 图5. 钩土蜂 Diamma bicolor 交尾,雌成虫在英文中俗称blue ant 5. 半翅目 在半翅目中,最典型的雌雄异型的雌成虫无翅,肯定是非介壳虫莫属(图6)。 图6. 珠蚧科Margarodidae,雌雄交尾 6. 捻翅目 除了上述最大的5个目之外,捻翅目中的情况也非常有趣,甚至更为特殊。因为......,绝大多数雌成虫是寄生在膜翅目等昆虫体内的,所以雌雄交尾的画风看上去非常容易产生误解(图7)。 图7. 雄性捻翅虫在一只蜂的腹部背面(左),但是不要误会,因为它其实是冲着寄生在蜂类腹部的雌成虫(右)来的,可以想象,拍摄这个类群的交尾,不太可能同时拍清楚雌成虫和雄成虫 图8. 原 Eoxenos laboulbenei 的雄成虫(左)和雌成虫(右,捻翅目中唯一雌虫自由生活的科) 7.纺足目 除了上述完全变态类和副新翅类中的类群,多新翅类中的纺足目中也存在为数不少的雌雄异型的雌性无翅(图8)。 图9. 桑氏丝蚁 Oligotoma saundersii 的雌成虫(左)和雄成虫(右) 以上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 Sattler K. 1991. A review of wing reduction in Lepidoptera. Bull. Br. Mus. nat. Hist. (Ent.) 60: 243-288. Wilson JS, Williams KA, Forister ML, von Dohlen CD, Pitts JP. 2012. Repeated evolution in overlapping mimicry rings among North American velvet ants. Nat. Commun. 3: 1272. doi: 10.1038/ncomms2275.
15473 次阅读|9 个评论
半翅目中拟态胡蜂最敬业的物种
hypermarket 2016-4-10 22:09
除了蚂蚁(胡蜂总科Vespoidea蚁科Formicidae)之外,胡蜂(胡蜂总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也是在昆虫乃至节肢动物中拥有众多模仿者(“粉丝”^_^)的目标类群。在昆虫中,胡蜂的模仿者在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蜚蠊目中都有发现;其中在半翅目中的拟态类群见于叶蝉科Cicadellidae、角蝉科Membracidae、盲蝽科Miridae、猎蝽科Reduviidae、缘蝽科Coreidae、蛛缘蝽科Alydidae等。 一般来说,拟态主要就是靠体形、体色,但是有些类群的拟态非常敬业,除了体形和体色之外,甚至在姿态方面也模仿得很到位。在半翅目中,拟态胡蜂最敬业的物种来自叶蝉科(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叶蝉的翅是以一定角度扬起来的。虽然把翅以一定的角度扬起来或者展开对于鳞翅目、双翅目来说可能并不稀罕,但是如果考虑到半翅目中的情况,这样的展翅相对于整个目中绝大多数的物种的姿态来说都显得很特别,应该算是半翅目中拟态胡蜂最敬业的物种了^_^。 图1. 叶蝉科的 Lissoscarta sp.(右下)和胡蜂科的 Angiopolybia sp.(左上),图片来自互联网
4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1KITE项目中科级分类单元覆盖度的粗略计算
hypermarket 2015-6-1 16:28
在 1000 种昆虫转录组计划( 1k insect transcriptome evolution, 1Kite )的研究中,主要的类群选取 ( http://www.1kite.org/downloads/1KITE_species.txt )集中在目间关系、多新翅类Polyneoptera、完全变态类Holometabola等几大方向,以及蜻蜓目 Odonata 、网翅总目 Dictyoptera 、膜翅目Hymenoptera、毛翅目 Trichoptera 等类群内部;而在副新翅类中,数据密度相对较低,半翅目尤其如此 。从与其它类群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昆虫纲最大的几个目中,半翅目和鞘翅目已有数据的覆盖度是最低的,只有 1/4左右或更低 ,低于六足总纲整体上的平均水平。虽然由于分类系统的差异,各目中科的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浮动,但是幅度有限,大体格局差不多如表中所示 。 类群名称 1Kite 中涉及的科 科的总数 百分比 弹尾目 11 30 37% 原尾目 1 7 14% 双尾目 2 10 20% 石蛃目 2 2 100% 衣鱼目 4 4 100% 蜻蜓目 21 32 66% 蜉蝣目 5 23 22% 襀翅目 12 16 75% 革翅目 9 11 82% 缺翅目 1 1 100% 螳螂目 13 15 87% 蜚蠊目(含等翅类) 12 17 70% 直翅目 20 40 50% 蛩蠊目 1 1 100% 螳䗛目 3 3 100% 纺足目 4 13 31% 䗛目 8 13 62% 啮虫目 + 虱目 21 66 32% 缨翅目 3 9 33% 半翅目 -“Homoptera” 18 85 21% 半翅目 -Heteroptera 20 93 22% 膜翅目 63 126 50% 捻翅目 1 10 10% 鞘翅目 44 176 25% 广翅目 2 2 100% 蛇蛉目 2 2 100% 脉翅目 14 16 88% 毛翅目 31 49 63% 鳞翅目 47 95 49% 双翅目 69 159 43% 长翅目 4 9 44% 蚤目 3 18 17% 合计 471 1153 41%
35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虫HD521菌株完成图的构建与分析
zhengaiping 2014-11-7 14:18
近日,本课题已完成对杀虫HD521菌株基因组及 pBTHD521-1等 6个质粒 的完成图构建与分析,其中基因组大小为5.43M 。HD521 含有对鞘翅目有特异作用的新基因类型以及抗菌素编码基因簇。HD521完成图的构建为阐释鞘翅目杀虫基因的晶体形成与调控,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通路及芽孢杆菌群基因组比较进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分析基础。目前NCBI已报道有15株BT菌构建了完成图。该项工作主要由李巧,许立志,艾鹏共同完成,其中李巧为2013级分子生物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杀鞘翅目基因编码蛋白结构 HD521完成图谱
2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浑身长毛的郭公虫
热度 1 flly 2012-8-20 21:17
浑身长毛的郭公虫
郭公虫科  Cleridae  分类:  鞘翅目  外观特征:  本科全世界超过4000多种。外观近似虎甲虫,但本科触角多为短棍棒状,各脚也不及虎甲虫修长,且大部分种类身体满布微细短毛。其中黑脚豹斑郭公虫(Omadius nigromaculatus)为较大型的常见种类,体长约为13mm。  生态习性:  成虫部分为肉食性,部分则喜食花粉;幼虫大部分栖息于朽木中,捕食其他甲虫幼虫。 这是一类小虫,相当的小,你想象一下,它经常趴在花上吃花粉,就知道它有多么的小了。所以,这虫子,你可能见过,但是你肯定可能把它当一小蚂蚁,或者一小蜜蜂了。根本就没有想到它是一甲虫。下次,你去赏花的时候,仔细看看。有没有这种小虫。 我对这种虫子有一个遗憾就是,它的中文名字太中国化了,也就是,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郭公”是用来纪念一个人的吗?我在几个网站上都搜了一下,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那位知道内幕的,能教教我嘛?? 注意,这种虫子识别的一个要点是,全身基本有毛的呵呵呵。
个人分类: 鞘翅目|13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种鞘翅目的虫子
flly 2009-6-6 08:37
看了半天,不知道它在干什么 而且看到该种不止一只都在这么干,奇怪的很
个人分类: 鞘翅目|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