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组的由来
richor 2018-12-21 09:04
多原子分子的能级和定态波函数计算 Heitler London 法其实就是 Hartree Fock 方法的双电子情形,详见: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527652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 HF 后面还有一步变分。 关于 Hartree 以及 Fock 其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5047-496826.html 《量子力学》周世勋: 多原子分子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双原子分子 -- 氢分子,也只能用近似方法求得。 Heitler-London 法:微扰法,得到结合能为 3.14eV ,实验值为 4.48eV (4.72eV some elsewhere, not sure.) 。 最后得到的基态波函数为: ( 相当于 infinite inter-nuclear separation) 其中,上面的符号是单重态,下面的符号是三重态。 对应的基态能为: 其中各项为: ( 这样 比周世勋的清晰,但 V(1,2) 的定义不太一样,感觉这里有问题) 另外, 1s 的波函数形式,其实周世勋书有详细描述(注意1s=R nl Φ lm ),别的地方一般取 a 0 =1 。 【 slater 行列式】 多电子体系波函数的一种表达方式。 行列式中每一 行 是由 同一电子 的不同可能波函数组成,每一 列 是由 不同电子 的相同可能波函数组成,行列式前的系数是保证波函数归一性的归一系数。 根据行列式的性质,互换行列式中的两行行列式的符号会反转,这一性质 正符合多电子体系的泡利原理 ! 斯莱特行列式在量子化学中应用广泛,经过 自洽场方法 解 HF 方程获得的 最终解 便是一个斯莱特行列式型多电子波函数。 高级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也应用到斯莱特行列式, 组态相互作用方法 得到的多电子体系波函数是若干个斯莱特行列式的线性组合,经过对这个由许多行列式组成的巨大波函数的变分法处理,可以获得比 HF 方程更加精确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 slater 行列式命名之有趣历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0379-869543.html 可以从中明白群论在构造多电子波函数中的作用。 【 STO 基组的核心思想】 At finite values of the inter-nuclear distance the exact wave function for hydrogen is no longer of the form of Eq. (1). However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Eq. (1) is an excellent approximation to the molecular wave function if the orbitals are adjust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molecular formation. 在原始波函数基础上,加入可调节参数,进行优化! 原始波函数一般称为 Slater functions ,因此,该方法就是 Slater-Type-Orbital 基组了。 Dunning, T. H., Hay, P. J. Gaussian basis sets for molecular calculations //Method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Springer, Boston, MA, 1-27 (1977) Make infinite 情况的波函数 Eq. (1) more general ,可以用如下波函数: 该波函数相对于原来的,多了一个参数ζ . 对新的波函数进行优化,得到: 相比原来的 3.14 eV ,更接近 实验值 。 该效果,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达到: 通过优化,可以得到 c 1 =0.663, c 2 =0.351 ,进而 D e =3.74 eV 。 该两种方法考虑的都是 a change in the size of the orbital. 进一步,还可以考虑 polarization effect: 通过在 1s 轨道上引入 2p 轨道的函数: 该形式,允许在 z 方向上有一个不均匀分布,可以达到在成键区域有一个电荷聚集。 通过优化,得到: 更加接近实验值。 【 Gaussian 基组】 1950 年, Boys 提出了可以用高斯形式的函数进行近似: 相比 slater functions ,可能需要 a larger set ,但优化起来更快。 具体形式: 其中,对所有的 s 轨道,都采用 1s 轨道的形式,为 p 轨道采取的形式为: ,有 3 个 d 轨道采取的形式为: 不同个数的 s,p,d 轨道,只是不同的 ζ 。 ζ 的取法为: 这样不管是 s,p 还是 d , ζ 都只有两个参数需要优化。 Hartree Fock 下,发现 9s5p 对 O 原子的描述是比较准确的。 ( 贡献来自于 Huzinaga ) 但计算里德堡态(电子跳到主量子数 +1 的轨道)是不准确的。 使用 augment( 扩展 ) 的,也就是加上 diffusion function ,精确度为提高很多。 ?? 9s5p 是什么意思, 1s,2s, 一直到 9s ?那也太多了吧,不是, 1s 就有 9 个。 First row atom(H , He 是第 0 行 ) 的 negative ions 也不太准确,也需要 augment. 【 contract Gaussian basis set 】 其实,可以对原子,优化得到 9s5p 基组的合适拟合参数,然后作为 contract Gaussian basis set 参与分子的参数拟合。 主要文献: Dunning, Jr., T. H. J. Chem. Phys. 53, 2823 (1970) 以 water molecule 为例, uncontract 的基组为 (9s5p/4s) 。发现 缩并足够好了。但其实 也够了,该基组也被称为 double-zeta, which refers to the use of two basis functions for each atomic orbital. 1977 文献中指出 1s,1s’ 两个只需要一个就够了。这样就成了 。 缩并方案: 1-7/7-8/9--3s 1-4/5--2p 可以看出最外层的 valence atomic orbital 一般是不缩并的,因为其变形比较大。 考虑极化,最佳的基组方案就是 。 for second row atom: (11s7p)/ ,这里以 SO 2 为例进行了比较。 【价分裂基组】 主要发展人 : J. A. Pople 一系列文章: J. Chem. Phys. 51, 2657 (1969) STO-nG 将 Slater function 用 Gaussian function 进行近似,然后再进行 slater function 的优化。指出 STO-3G 是比较合适的。 J. Chem. Phys. 54, 724 (1971) 4-31G 分别指 N 1 =4,N 2 ’=3,N 2 ’’=1 ,见文章,对应与 STO-4g 差不多。 J. Chem. Phys. 56, 2257 (1972) 5-31G , 6-31G Theor. Chim. Acta 28, 213 (1973) 6-31G*, 6-31G** 后续还有 6-311G** ,就用的比较少了: J. Chem. Phys. 72, 650 (1980) 很好的讲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2eef90100qmtb.html 赝势基组: d 层轨道原子,如果不对内层进行近似,那么计算量太大。所以,赝势是为了降低计算量,同时保证不降低精度。 对价分裂基组的讲解: https://wenku.baidu.com/view/53bc7e27af45b307e87197df.html 基组分局域的:比如高斯,以及非局域的,比如平面波。 这篇很好,讲解清楚了我(量子化学)和昌英(计算材料学)做的问题的区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5047-839150.html
个人分类: 物理|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顿先生:薛定谔养了只什么猫?
热度 4 jmluo0922 2018-6-5 14:10
“ 牛顿先生,薛定谔不同意哥本哈根学派对波函数的解释,提出了量子叠加态解释,并用死死活活的猫来作比喻和解释,对此你老有什么看法?” 牛顿:你是说那只死活取决于观察测量的妖猫?吓唬一下你们吃瓜群众罢了! “吓瓜一个算一个,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难于理解的,我现在已经瓜起了” 牛顿:没脑子,只有被穿牛鼻子,被人牵着走 “随大流,有瓜吃也可以啊!” 牛顿:有瓜吃,你宁可当瓜娃子? “那可不行,被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这种事我是不愿做的” 牛顿:看来你还有底线,那我就给你讲个明白,先问你一个问题: 为什么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稳定的? “因为原子分子都有基态,即能量最低状态” 牛顿:好,回答又快又准确。原子的基态是单一态还是叠加态? “当然是单一态哦” 牛顿:现在我们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测量原子基态中电子运动的情况,就如同观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情况? “100年前没有,现在也没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没有” 牛顿:那我们是如何知道原子结构,基态或高能激发态的呢? “主要是通过原子吸收或辐射光谱特征的分析进行推测的” 牛顿:也就是说,目前没有手段对原子所处状态进行直接测量,原子的基态、激发态等是不能直接观测的。再问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个基态的原子发光? “孤立的原子一定处于基态,没有外界影响其状态不会产生变化;当受到外界作用时,原子可以从基态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如果外部影响持续,原子可以在高能态上维持一段时间,当外界影响消失,高能态原子立刻会辐射出光子回到基态。” 牛顿:对头,你的回答我很满意!高能态原子是必须有外界影响参与的亚稳定状态,也就是说量子激发态是基态+外部周期影响(能量)。 “明白了,原子基态与高能态的关系,以及发光机理,原来是这样的啊” 牛顿:在这样的机理引导下,薛定谔的妖猫还有藏身之处吗?还有坍塌恐怖事件发生吗?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好吧,我回家好好反省”
个人分类: 杂谈|7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电子原子的电磁稳定结构(1)氦
热度 2 jmluo0922 2014-11-3 17:03
我在科学网开篇博客中提出了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现象,可以采用经典的力学和电磁理论来解释,并且通过氢原子轨道共振模型来解释氢原子的线光谱现象。推证了氢原子基态轨道共振方程,可以用目前的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假设的数学关系来描述。 如果我们要认定原子结构和光谱现象,是经典力学和电磁学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对多电子原子的内的电磁现象进行分析,并且要证明和解释电磁稳定态的存在。 氦原子,核外有两个带负电的电子,如果作稳定的轨道运动,从力学和电磁学角度考虑,最可能的情况如下: 氦原子核n位于原子的质心,电子e1和e2位于两侧等距位置绕n作匀速V圆周运动 两个电子运动的速度是平行反向的,并且大小相等,产生的磁场力是排斥性的;同时电子的电磁辐射产生的完全自约束的位移电流,也是平行反向的,且大小相等。如果,只考虑电子的轨道运动,产生电磁辐射是排斥性,向原子外部传播的,能量会由于辐射而不断地减小。 由于 氦 原子核自转的运动,因此会在周围产生磁场,当核转动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辐射位移电流平行时,核转动电流产生的磁场就会对电子辐射位移电流产生吸引作用,并改变其传播方向,向原子内部弯曲。如下图所示: Je1,Je2分别是电子e1和e2的辐射位移电流 随着电子轨道半径R的减小,弯曲程度增加。当R减小到a时,电子e1辐射作用于电子e2,对e2起推动作用,此时就形成了辐射耦合,氦原子就处于一个对外不电磁辐射的力学稳定状态,即基态。 以上,就是我最近对氦原子,以及多电子原子电磁学稳定状态(基态)的初步分析,如有不妥请指正。 并且,我认为按照这样的思路,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也可以得到解释。 特别声明 : 本想将本文的观点写成学术论文后发表,但属于非量子观点,担心再次地受到主流杂志的拒绝,考虑再三,现以博客文章的形式发表。本文是第一次公开上述个人学术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或引用,任何形式的转载或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 ( 本文的知识产权归本人和科学网所有 )
个人分类: 杂谈|64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舆情分析:社会处于激发态
热度 1 duke01361 2013-9-30 07:59
舆情分析:社会处于激发态 每个人都成了这个电子核周围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其中,很多电子已经被不公、缺乏发展机会、高房价、高物价和官员腐败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有多少种可能?重新回到基态,如何释放戾气和怨恨,发出什么样的色彩? 如果不能让这些处于激发状态的电子们平稳地恢复到基态,那么有可能发生链式反应....比如核爆那样的链式反应或者拽文成之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也可能没那么剧烈,当然这要看反应所依附的具体条件。
个人分类: My Ideas|1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量子力学已完美解决氢原子结构问题?
热度 1 jmluo0922 2013-5-30 14:58
通过求解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和相关推论,我们可以对氢原子结构和光谱作出精确的解释,这个说法是目前公认的,我也是赞同的,也是量子力学最辉煌的成果。 但如果由此我们就可以断定氢原子结构问题已经完美解决,我认为这个结论还不能下,因为氢原子的一些基本的性质目前还没有得到物理的解释。例如: 氢原子为什么有自然稳定态(基态),原子、分子的自然基态量子力学能否解释? 上述问题我与吴宝俊博士进行过辩论,如果您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讨论博客: 1、罗教明,现代物理理论到底有多伟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8615-459256.html 2、吴宝俊,【科●反】氢原子基态为什么是稳定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459401
个人分类: 物质结构|8366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量子力学理解的层次
热度 3 tdcao 2013-1-16 09:54
物理学人理解量子力学也有三种层次。 层次一,歪曲型,就是人云亦云都不会的那种物理学人,科学网上就有一批这种人。 层次二,记住了相关物理知识,正确理解了知识间的表面关系。 层次三,记住了相关物理知识,能透过表面关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例如,有人说:“氢原子基态的轨道角动量为零,说明角动量对基态能量的本证值没有贡献。”这就属于层次二的那种,但却是错误的。怎样理解其理解是错误的呢? 总的说来,在量子力学中,任意一个(力学)量都不是某(几)个量的函数。因此,能量不是角动量的函数。 再说具体一点吧。 反问法:动能对基态能量的本证值有没有贡献?如有,那么,动量对基态能量的本证值有没有贡献?如有,那么,角动量对基态能量的本证值没有贡献?有! 图象法:在氢原子基态中,电子被限制在薄球壳中,电子沿球壳的运动象是正反方向传播的两列波叠加成的驻波,两列波是有角动量的,虽然这种“驻波”的角动量为零。当然,这是半经典图象(数值当然是不准确的)。
2831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