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目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得不是天赋第一
wkwzydgjjx 2020-4-19 11:43
教育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得不是天赋第一。这是不忘教育教学的整体,宏观定位。 我在这里讲的天赋第一,也就是说要把天赋作为目的目标的统帅,努力作为被统帅。手段上,要把努力作为统帅,天赋作为被统帅。在这里,手段和目标的,统帅和被统帅(或说第一第二的),定位很明确。 定位不明确,就是模糊,操作必然少科学,难有效率。 很显然,上述是很宏观的。只图闲情逸致,不图轻重缓急,不需要有这么麻烦的思考,不需要有这么的限定。 如果你把教育教学看作为是有计划的科学运作,需要有上述的定位性思考,时刻不忘这个整体,接受这一整体的检验。 如果你把教育教学看着是重要的事,很大的事,必须有战略有战术,战术要服从战略,战略决定要考虑战术的可操作性。 相对而言,目的目标是虚的,是心的想象。手段工具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活动,操作中要时刻不忘上述初心。 目的目标于天赋第一。为什么不得不是? 想象一下,如果讲台下坐的都是妖鬼神佛,我们怎么教,只有被教的份儿。如果讲台下是一群鸡鸭牛羊,我们怎么教,没人能教,没法教。让牛弹琴,让鱼飞到树上去的事,教育教学是做不了的。 教育,教学,我们只能是人教人,执教者和学习者都必须也只能是人。看书,书是人写的,其实质也是人教人。 教的人和被教的人, “ 性质一样 ” ,也就是天赋一样。因为,只是因为这个天赋一样,我们才能实施人教人,才能运作教育,实施教学。 中小学里,老师是成年人,学生是未成年人,我们和学生之间只有 “ 程度不同 ”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天赋功能下,几乎只有思和行之力量的不同。我们的教育教学,最需要做的就是给学习者助力,助本能下的思和行之力,以便学生们能有不断努力之力。 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成就,决定因素很多,天赋是统帅。 这是地球规律,很无奈。 决定教育教学成败优劣的,第一决定因素也是人的天赋。如果不是这样,学校就不会抢生源了。抢生源的事,不仅仅是我们这里的学校有,全世界所有的最好的大学都是这样做的。 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好人的天赋,培育好人的天赋。定位于此,就是最高的教育智慧,才能获取最佳效益。 说天赋,本能不说努力。后天的努力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很重要,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不努力,就不会有收获,无论有多好的天赋也没有了任何意义。即使你是天才,也要通过后天的努力积累才能体现出你到底有多好的天赋。 努力一直都是我们的很传统的主流文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读书的努力,必须刻苦。现在说的更可怕了,不死就往死里读,还要有革命加拼命的激情。甚至认为,哪怕不聪明,只要勤奋,就会有所收获,走向成功。 结巴的孩子有成为歌唱家的吗,瞎子有成为数学家的吗,潘长江努力打篮球就一定能超过姚明吗。有些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因天赋的原因不能像别人所希望的那样去努力。例如有多动症的孩子。 努力不得不是天赋之能下的努力。 努力不努力的本身,也有着天赋的因素,受到天赋的制约。无论你有多么努力的学习和实践,你的一切认识,包括预见,都不得不是从已知到未知,没有神知。努力不得不是天赋之能下的努力。 努力不努力,不但会受到天赋的制约,还会受到身体的和环境的制约。环境的制约,主要是来自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等。 天赋是努力的第一环境,努力的最佳操作是天赋下的努力。天才首先不是在于积累,是天赋,是优生,家庭的营养性优育。 中小学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几乎是整个的生长阶段,特别需要关注孩子们的天赋、身体和教学这三大问题。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形象,人的身体,人的脑体,都没有完全相同的。这个不相同,首要的决定因素是天赋,其次是身体。我们的教育必须也不得不把天赋放在目的目标的统帅地位。 科技发展首先靠人才,人才首先靠天赋。我们的教育,不是制造机器人,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教育的一模一样,而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要把天赋之能,在教育教学中锻炼出相应的成熟的脑体和身体,有发现创新的习惯和能力。 以色列的人口和我们南通市差不多,发现创新能力是世界第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能力比我国强。为什么 ? 有人总结了,说是他们喜欢阅读,努力阅读,也就是在阅读上努力的很。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西方社会的基础教育最重视的就是人的天赋(或说本能)。我国最早最流行的教育理论是孔子们的学而时习之的努力。现在发展的很具体了,就是要不断地复习巩固记忆知识,努力学习好知识。 和孔子同时期的西方教育家们,如苏格拉底等提出的教育理论是三个方面,本能,感官和科学。第一就是本能。 60 年前,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们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几个问题,直觉思维是其中单列的一个主要理论。直觉是什么,就是人的直接感觉,是一切思维的基础。人是跟着感觉走的,直觉就是人的天赋思维之能。 我们的新课程,关于思维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就是理解。理解是什么,就是从道理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道理是人类的后天认识,主体是文化文明,不是本能的天赋,至少不是直接的天赋本能。理解就是要靠后天的学习性努力。 比较东西方的主体性教育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科技落后,首要原因是基础教育理论并不最先进,操作仍然落后,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关于这一次的疫情防控,我在新浪网微博上已经说过,疫情防控最终要靠科技力量,我寄希望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 为什么?科技创新首靠基础教育,首靠数学等理科教学。我国的基础教育百年未变,仍然是记忆知识,即使是很有天赋的学生也没能养成发现创新习惯。已落后了几十年,想在疫情防控的时间里赶超,来不及了(不说政治,不说意识形态,只说学术技术,不放空炮)。 为什么来不及了?事实何在? 改革开放前,上大学的,作为科技人培养的,首先看出身成分,不看学习成绩。改革开放后,题海术疲劳战的补课,抓双基。新课程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还有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身努力。疫情下的开学搞恶补,只是围绕中高考的分数转。我说的这些,没有造谣吧。 无论你今天怎么努力,昨天决定今天,今天决定明天,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不得不是来自于已知已有,这是最宏观的规律,最大的整体。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没有能够把最有天赋的人培育好,走进社会的人才并不都是天赋最好的,即使有天赋最好的也会在基础教育中发育不良,或是被害残了。 以举国之力搞科技,需要,现在是很需要。长久,根本地确保最先进的发展科技,首靠基础教育。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把天赋放在目的目标的第一位。 发现创新是人的本能,这个本能要重在培育而不是教,不是讲授。为此,特别是数学教育必须围绕学而即创之重新构建中小学课堂的教学体系,让感觉思维的锻炼成为手段的统帅,让发现创新成为学生们的思维习惯。 再声明一下,努力有特别重要,我们的很主流的传统教育理论也是有特别重要,不可缺失。更整体性的思考教育,必须把天赋和努力进行逻辑定位。在发现创新的追求下,努力作为手段的统帅是必须的,努力的操作要目标天赋本能的培育也是必须的。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重在教育还是培训?[图] 也谈复旦校长开学致辞
热度 1 panfq 2014-9-16 19:10
复旦大学举行2014级本(专)科新生开学典礼,校长杨玉良的开学致辞引起热议,人们在议论大学的究竟应该追求什么。 讲话的主旨: 读大学更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 “ 综合性的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培训所。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更重要的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对于许多对大学有深刻的理解的人,比较赞成这种看法。但是对于急于就业的人们来说,这些说法似乎不可思议。所以能看到部分网友的 质疑和不平 。 这涉及到大学教育的目的, 尤其是 对于国家顶尖大学,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 这里附上一幅我平时上《教育学》课程时引用的“教育与培训之差别”的图片,有助于我们理解复旦大学校长的开学致辞。 对另一些学校,则要思考在教育与培训之间该向那方面倾斜: 对于像复旦大学这样的中国高层次的大学,显然上图中天平 应该偏向于教育这一面。 关于“教育目的与就业”,我2006年发表过一篇杂谈, “ 就业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吗?——也谈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8262-304133.html 一部分争论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人没有把 个人的功利目的和 教育总体上的教育目的、 一所大学对学生总体上的要求区别开来。显然一位大学校长不能对全体学生说,“大学就是帮你们就业挣钱,上大学就是谋取高官厚禄。” 其他相关文章: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开学致辞:知识、智慧与道 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4-09/16/c_1112500458.htm 复旦校长:教学只为就业是在自弃不是育人 http://opinion.huanqiu.com/opinion_china/2014-09/5137082.html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543 次阅读|6 个评论
“实验班”热背后的举国体制思维的影子
hanzs 2010-4-10 00:16
乐水老汉/文 又到了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季节了。各类学校为了争夺生源在媒体上又开始宣传了,今年实验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多。 其实,热衷举办实验班是举国体制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在中国体育界,为了奥运金牌(类似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赞成举全国之力办国家专业队的势力还占据着主流,一个又一个新的例证(女子冰壶、短道速滑)使其主张者异常亢奋,足协的韦举国冒广大球迷之大不韪,硬是要国奥队打中超也是例证。科教界的举国体制拥戴者可能从体育界得到了启发,特别是自从所谓钱学森之问以来,从国内知名大学、到普通大学、再到知名高中、普通高中,甚至一些初中(例如,北京八中的神童班)都在热衷于搞所谓的实验班,将各种优质资源,倾注到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的同龄学生中。好像将来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就要寄托在这些小则 10 岁,大则 17 、 8 岁的进了这样那样的实验班的孩子们身上了。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中国足球水平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玩足球的人口太少,无法托起金字塔的顶端。科学事业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大批具有自由探索精神、对自然奥秘有强烈好奇心的科研工作者,如果没有使这些研究者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和保障,光靠所谓的精心培养一小批尖子,是不可能使我们国家的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有什么大的改观的。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自由探索的氛围和条件,其他什么都是瞎掰。办了 30 年的科大少年班又如何呢?早该出大师了吧?可以预见,办这些实验班不过是多办了几所留美预备班而已。其实如果不是体育界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那种管法,举国体制下的国家队队员,也说不定大多数早就跑光了。一句话,举国体制模式办尖子班不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正解。其实钱老是何等聪明的人,他能不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吗? 实验班实验班,关键是实验二字。实验主要是探索、试点、摸索之本意吧?那谁在做实验呢?学生本身只不过是被实验的材料,对吧?做实验的人是教育心理学家吗?他们是不是真拿实验班的学生做了什么实验呢?几年下来,有没有成功的报告或失败的报告?实验班与对比组(普通班)相比成功在哪儿?成功的做法是怎么向普通班推广的?好像都没有交代。为什么没有交代?我看主要是这些实验班实际上没有做什么系统的实验,办实验班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通过实验,把成功经验推广到普通学生教育中,使广大学生受益。所以,这种班名不符实,最好改名叫精英班、超常智力班之类的更加贴切的名字,否则就是有借办班牟什么利之嫌。可实验班的学生要真都是所谓智力超常者,是不是需要把他们在这么小的年纪就集中在一块学习初中、高中的课程呢?把他们集中管理和散放在普通同学中,哪个方法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可真需要真正的教育学家来回答了,办这种实验班的中学里有这样的教育学家帮忙吗?话又说回来,普通班的学生就真那么普通吗?未必!总之,热衷于办实验班,而且还大肆炒作,不是教育家在办学的体现。举国上下对几十年来出不了大师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就此认定办实验班是培养大师的捷径,那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就太有偏差了。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人成为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看实验班不实验班的,不是什么重点。毛泽东虽然犯过很多错误,但在力主批判智育第一这方面,他老人家显然比我们现在的许多办教育的人思想深刻一万倍。如果通过教育,能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正确地认识到人是需要有尊严地活着的,并能为此目的而尽自己的努力的话,就是少出、晚出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看也是值得的。况且,笔者反而认为,这会更容易使各方面的大师脱颖而出,会出更多的诺贝尔等各种贝尔级的获奖人,虽然这不是生活的目的。如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出吃奶的劲,靠举国体制再漂亮名称的实验班也是培养不出足以担负庞大中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责任的一代新人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2681 次阅读|4 个评论
说北大一位校长的合格公民论
accsys 2010-3-19 06:22
姜咏江 我们到底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点需要反思。她说,在目前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关注教育改革。在《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之际,政府应该借机引导教育者和民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受教育观,让教育回归它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首先让受教育者受益,通过教育充分挖掘受教育者本身的潜能,使之成为文明、成熟、可以自食其力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和合格公民。而这些方面,《规划纲要》中并没有很好的强调。 上面是作者陈欢欢在《科学时报》2010-3-16 9:32:22发布报道中重要的一段话,此话竟然出自北大一位副校长之口,并是 认为该发言代表了各位教育界别委员的心声。 我毕业于师范大学,从教三十多年,并具有中学、中专、大专、大学的任教经历,但听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的说法却还是头一次。按照这位校长的说法,我看可以取消学校了,为什么?因为不用办校这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能够达到!当然也有需要培养公民的学校,那就是监狱了。 公民的条件是什么?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人就是公民,而不论其是否是有文化还是文盲。公民者即为合格公民是也,何来不合格公民? 如此之教育理念竟然出自赫赫有名的北大一位校长之口,并受两会多位委员向记者推荐,这实在叫人难以相信。 唉,如今中国某些在教育界有权力和威望之人的教育理念实在叫人不堪忍受! 2010-3-19
个人分类: 随笔|3168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什么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panfq 2010-3-18 18:46
在科学网上看到宝山对教育目的的思考 ( 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 ), 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宝山这句话说得好, 连目的都不知道,再好的改革措施,也只能象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但宝山又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人才,也不是培养合格公民,而是为了文明。这句话又偏重于教育的传承文明方面,而轻视了教育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人,以培养人为最直接的目的,是教育同其他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别。 由于社会在不断变化,人们也不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每一个新问题出现时,人们自然想到问题的解决要靠人自身,靠人自身就想到人的相关素质的提升,想到素质提升就想到教育,于是就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例如社会出现道德问题,就有人强调学校要加强道德教育,自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目前大学生就业成问题,就有人提出加强就业技能的培育和创业教育,甚至就直接得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就业。于是我就写了下面的文章,后来我也觉得有点空谈的味道。 就业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吗? 也谈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潘发勤 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就业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人觉得上大学得不偿失,后悔上大学。也有人认为教育到了功利化时代,如果穷人不为功利上大学,是不是有点残忍?由就业问题,人们自然延伸到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各人的话语背景不同,对教育目的的看法也各有侧重。当我们面对青少年的不良品行时,我们自然要求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参见 2005 年 6 月 24 日 工人日报评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合格公民》);当我们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我们要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就业能力。当然前者的论述偏向于基础教育,后者更着眼于高等教育。 除了根据现实问题思考教育目的外,人们自然也从以往一些教育家的论述中寻求答案,例如最近新华网转载的发表在河南日报上的评论《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中就引用了一些教育家的观点(以下称郭文)。郭文的立意是正确的,但为了避免对其中所引用的观点所产生的误解,特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补充和澄清。 由于教育本身的复杂性,无论是现实问题,还是理论论述,都有相互矛盾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教育家提出某一观点时的具体背景,辩证地看待教育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到一处,可能会使实践者无所适从,甚而至于带来一些误解。而且,我们有必要把教育目的划分为国家的、宏观的和个人的、微观的,宏观的目的具有全局的指导意义,所以对它的表述应尽量全面一些(如德智体全面发展之类),微观的、个人的目的可能要实用、功利化一点,例如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农村学生,其个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脱离农村、改善生活和提高社会地位,将来能就业自不待说,但用这些话语去概括国家的教育目的,显然不妥(尽管我们的教育要为满足这样的个人目的服务)。如果我们不从层次上加以区分,笼统地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就业,就会貌似合理,实则危害教育本身。因为我们要探究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各类学校各类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笔者认为,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中, 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是通过个人的和谐发展来实现的,它又为人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至于就业目标,虽然非常重要,而且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目的的实现需要职业(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确定了,并不等于目的实现中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我们不妨先从郭文中的观点说起:要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学校要考虑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学生实用的能力。于是斯宾塞的教育观点在此是有用的。郭文中又提到另一种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 学校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看来只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是要把人变成机器零件。这也就是马克思当年反对的机器生产对人的异化。那么,学校教育要为就业 作准备 而变得实用呢?还是要为人性的完善着力呢?这是教育要考虑的两个重要目的,也是人们认识和实践中往往产生冲突的地方。 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实现。人格的完善需要人文教育,需要德育及品格塑造。在高校不时也会刮过一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倡导通识教育的旋风。但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在功利性的市场竞争中可能会遭遇尴尬,学生、学校都会迎合市场的需要而学习,为将来的生存而选择实用的易于混饭吃的学科。学生会舍弃自己的天性所好,学校会舍弃人文学科而注重经济、实用技术等跟市场接近的学科。而这正好违背了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性的完善这一教育目的,正好违背了郭文中所引的教育家的主张。迎合市场也是有风险的。 有时候市场是无情的,当你预计社会将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时,众多院校纷纷上马的此类专业很快使此类人才饱和。有人说是数量太多了,有人说是质量出了问题。 在过分追求就业率的要求下,一些高校为所谓的就业率造假,也是被逼无奈。 看来大学要在把人培养得全面一些的同时,又要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人文和实用结合,如何使品德健全而又有实际的就业能力?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在有些人看来,恐怕要把大学或者变成实用专科学校,或者变成空谈务虚的场所。 现实问题会向我们既有的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挑战。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性,试图 防止跟 马家爵类似的大学生的出现。但是, 在我们让学生去探究某些高深的学问和学会充满人文情怀的同时,大学生突然意识到这些并不能帮助他们谋到一个饭碗。这委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以将来的严峻事实来看眼前的课堂,恐怕大学生再也难以 静心坐 在那里去思考、陶冶什么人类的灵魂。在做人和做事之间,做人是首要的事情,人首先是人。但是准备好了做人而又无事可做,做人的标准也难以维持下去。有事可做而没有更好的能力或对事业本身更好的理解,不能从普遍的人性去理解所作的事情,就不能乐于所从事的职业。这也是我对教育(职业教育) 要使 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所作的理解。 我们经常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专事于某一职业技能学习或自然学科探究的人,其品行发展反而显得和谐,是他的思想认识达到一定高度,还是他无暇去考虑、实践那些非份之想?我们不得而知。相反,只有人文理论的空谈而不能专事于 一 实际事务者,倒因思想浮躁而显出一些品行不端来。脱离了某一职业(或用更高尚的词志业)的单纯的人文教育或品行教育也很难达到其理想的效果。可见, 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 也有相通的方面,处理得好,可能相得益彰,所谓职业是文化之根;文化乃职业之果。人类知识所分化出的各种学科本来都是为人类自身服务的,偏向一隅会给人类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例如单纯从发展经济(提高 GDP )来考虑问题,就会给环境以致命的破坏。推进科学技术而不考虑它们用于何处,就会毁灭人类自身。这一问题存在主义学者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深刻的论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要确保文理学院在民主社会中承担适当职能的问题,也就是务必使目前为社会所需的技术科目获得一种人文性质的问题。 就就业来说,没有专精的技能难以就业,但有时过分狭隘的专业学习又不能保证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所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业问题除了教育结构不合理外,还有许多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在里面,不能因就业问题就影响到教育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这一最终目的。 当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中的大部分恐怕要承担职业教育的重任,非此举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于是在做人与做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工程技术)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将会继续成为有关高等教育目的争论中的热点问题。看来我们不得不走中庸之道,问题是这中庸之道如何走?有待各位继续探讨,也期望高校有相对和谐的实践出来。 ( 本文 原载于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年第 11 期) 其它 转载 光明观察 国研高校管理决策参考 上海教育科研信息港 本文相关链接 1. 郭 立场 . 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 河南日报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8/18/content_4978169.htm 2.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合格公民 . 工人日报 , 2005 年 6 月 24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06/24/content_3128187.htm 3. 鼓励穷人不为功利上大学 不是很残忍吗?中国青年报 , 2006 年 08 月 18 日 . http://mba.ce.cn/kao/sxypl/200608/18/t20060818_8191850.shtml 其他相关联接 4. 扈中平 :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 人 5. 专家论坛 : 职 业教 育就是就业教育 6. 鲁扬 : 心灵 教育是人类最终的教育 7. 简论人的幸福是 教育的最终目的 8. 教育的目的是 为了就业不是为了 快乐 !
个人分类: 教育评论|926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失败的
manrongchen 2009-2-11 09:01
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失败的。 证据 1 :中学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渴望。过完春节孩子不愿再摸书,扬子晚报 2009-2-8 。 证据 2 :大学新生说中学老师说的,再努力几个月上大学就可以玩了。 证据 3 :有中学生厌学出走、跳楼、抑郁。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不足以说明问题。请您问问本该活蹦乱跳的,整天作业没完,上着提优、补差、推中班的中学生。问问那些关注学生成长的家长。问问专注于思考教育与未来的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 大学生毕业前把所有教科书全部处理掉,他们说我去超市当收银员,不需要考虑 XXX 学的!难道也说大学不成功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