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抢票软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业内揭秘"抢票神器"保险搭售:超单独购买价5倍
wya 2016-1-27 11:00
http://news.163.com/16/0127/07/BEAQCQ0D0001124J.html 以 高铁管家 为例,记者设定好站点范围之后,高铁管家会对抢票成功率进行分析,并建议购买套餐。待付款之时,系统却自动下单一份20元的保险。点开套餐选择,记者发现这份套餐其实是一款交通意外保险,分为20元最高保额80万元、10元最高保额40万元的交通意外险以及不购买套餐有机会获赠保险三种选择。不过, 不购买套餐却也被注明,出票较慢,有时排队,排队顺序由套餐金额决定。 依据条款,该保险是由人保寿险、中国人寿承保。保障范围为当次列车有效,被保险人以乘客身份乘坐从事合法客运的列车期间。 需要注意的是,该类产品退改签并不容易。据了解,若用户不小心买了保险却又想退保,在平台上只能选择连车票一起退掉;若用户改签,则要单独在高铁管家客服中心报备,如果没有及时通知,保险还是原车次生效,一旦出险,后果则要自行承担。 抢票险玩出新花样 小平台有信息泄露的风险,大平台则有霸王条款。“今年的保险套餐费用越来越高,在意外险的基础上,平台还打出抢票失败还能获得理赔金的口号。”想在网上订票的王女士犹豫不定道,这些真的值得吗? 经调查, 携程同样也提供“先付款后抢票”服务,记者在携程圈定乘车区间后,系统自动下单一份30元套餐,所缴保费比大多数平台都要高 ,不过最高保额也达到了120万元。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套餐选择一项中,还有一款售价25元的“抢票险+交通意外险”,最高保额80万元,抢不到能领赔偿。 意外险存猫腻 “从性价比上来看,购票平台的意外保险是单独购买价的5倍以上,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交通意外保险费率都很低,而且只有一天不到的时间,成本其实是很低的。” 对此,记者在中民保险网搜索“铁路意外险”发现,来自太平洋保险的一款“铁路乘客意外伤害保障计划三”显示, 该产品售价8元 ,保障范围不仅有40万元的铁路意外身故、伤残,2万元的铁路意外医疗,还有2000元的行李物品损失保障。最重要的是,该产品保障期限为三天。另外,记者在淘宝保险搜索“铁路意外险”发现,泰康人寿的一款“铁定保高铁意外险”, 一分钱能够保50万元,保障时间长达一年 。 上述人士指出:“第三方平台搭售的意外险保险期间有的连1天都不到, 保费应该在5块以下 。”为什么价格会相差这么多,上述人士补充道,“ 多收的保费应该90%都给了代销公司 ,更何况火车高铁出险概率很低。” 据介绍, 火车票本身已经包含了道路运输承运人责任险 ,该险由所在交通运输单位投保,保额一般不低于30万元。虽然承运人责任险与交通意外险并不存在重复保险,但交通意外险出险概率很低。一些代购平台按票面价出售车票本身没有盈利,而往往通过高价保险费来获利。同时,购票网站对保险事项的约定不清,一旦出险,很可能造成日后的理赔纠纷。 搭售保险涉嫌违规 一位律师认为,抢票软件捆绑搭售保险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属于强行搭售,是一种侵权行为。抢票软件没有与客户协商,而是直接默认购买,违反了自愿原则。抢票软件以“隐形”的方式将保险搭售给消费者,是明显的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款。同时,“要退保险就得退火车票”的条款设置也是不合理的。对此,消费者有权进行投诉,要求抢票软件公司退还相关费用。业内人士指出,浏览器厂商借抢票功能营销,是为了在同质化竞争市场扩大份额,但需要提醒用户的是代购的成功几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所有网站都不能保证100%成功。 事实上,保险强制捆绑销售这类情况已经是业内通行惯例。早在2013年保监会就专门下发了叫停捆绑销售保险的通知,特别强调的是群众反映突出的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等销售环节强制搭售短期意外保险问题。且国家发改委曾发布消息,上海迅途票务代理有限公司因“强制加收旅客10-20元不等的保险费”的违法行为被罚款150万元。铁路部门提醒,旅客购票最好到铁路官网12306网站购买,通过其他网站购票造成的经济损失,铁路部门是不做赔偿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恶的火车票抢票插件
热度 4 lijianguo531 2013-1-25 12:21
万恶的火车票抢票插件
看到新闻说春运期间可以提前20天买火车票,自己昨天(24号)打开铁道部12306网站准备定两张2月11日去天津的票,网站上显示二等座还有余票79张,心中暗喜赶紧下一步,就这下一步就出问题了,屏幕跃出“占座失败”,明明是有票为毛还占座失败?今天一大早起来,我老婆跟我说她委托她班上的同事早上把票搞定了,心里那个高兴,终于能回家了!我问他是怎么搞到的?他说用抢票插件!!!! 心一想,前几天不说铁道部、工信部已经停止那些公司使用抢票软件了嘛,看样是忽悠人的,而且个人使用也是没法禁止的啊,那还有个毛用啊?记得我以前网上订票的时候都很顺利,只要显示有票一般都能顺利拿下,现在这境况是太难了,归根结底就是抢票软件的功劳(个人感觉),我这边网络算是好的,如果偏远地区,那些网速很慢,基本上是不是就没机会了?那铁道部搞的这个网上购票那不还是上坟烧报纸,忽悠鬼的!!强烈建议铁道部、工信部能给大家一个快速满意的答复,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人不是做软件维护与开发的,对这个抢票软件不胜了解,难道就不能从技术角度去解决这种抢票插件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看到科学网里相关专业的人很多,也请了解老师同学给点建议! 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5076 次阅读|7 个评论
用【抢票软件】,算不算【不道德】?
热度 5 outcrop 2013-1-23 17:54
首先,目前用抢票软件不违法——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道德范畴的问题。 记得蒋叔好像说过一下,技术具有政治性,但找了下没找到那篇博文。 那么,抢票软件,扮演了什么样的一种社会角色? 或者简单粗暴的问: 用抢票软件抢票,算不算不道德? 票这个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如何以相对公平的渠道,来分配票的去向,也许是这个问题的本质。 那么,怎样配额火车票这个资源才算 公平 ? 就我的直觉,能用抢票软件的群体,有能力选择更昂贵的交通方式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用软件抢票,某种意义上来看,还是不够道德的。 但我不确定这个结论,欢迎探讨。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374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封堵火车票抢票软件难吗?
热度 3 chenjcc 2013-1-22 13:46
最近网上讨论抢票软件很火爆。有人主张让它流行起来,因为它不违法。不错,它确实没违法,但从伦理道德层面上讲它违背机会均等原则,而且容易造成网络堵塞。铁道部可以用行政手段下令让厂商禁止开发和发布这类软件。即使这样做,抢票软件也不会销声匿迹。要知道,开发这类软件是不需要多高水平的,很多网站开发人员都会。你封堵了厂商,你封堵不了个人。某人私自开发了自用,谁又能知道呢?为了公平起见,有人建议铁道部把抢票功能加到订票系统中去。如果真这样做,等于鼓励人们进行DoS(Denial of Service)攻击。手段高明的抢票软件可以采用多机联合方式抢票,胜你单机抢票,这样发展下去,铁道部的服务器会不堪重负。搞网络的人都知道DoS攻击是非常有害的,严重的可以导致网络瘫痪。铁道部若自加抢票功能,等于干了件让全球人都笑话的蠢事。有人把抢票软件比喻成电话速拨功能,这样比喻是不恰当的。电话速拨没有并发干同一件事,不会形成公害,而是抢票软件会并发提交同一信息,造成大量无有信息在网上传送,会形成网络公害。 从技术手段来讲,封堵抢票软件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初步想了两招。 第一招:服务器收到订单后,不要立即响应出票,要延迟10秒,如果在10秒内没有继续收到同一订单就出票,否者连同以前收到的订单一起作废。这样,抢票软件的多次提交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会扑空。 第二招:用户提交订票时,客户端自动从服务器端获取唯一的订票认证号,认证号由随机数和时间组成。服务器只响应第一次认证号请求,如遇同一订单多次认证号请求,自动作废以前发出的认证号。客户端提交的订单包括订票信息和认证号。服务器收到订单后,首先核对认证号是否有效,作废的认证号作无效订单处理。抢票软件如果发出多个认证号请求,它会收到一个已经作了废的认证号,以后它提交的订单会变得无效。订票优先顺序以认证号获取的时间顺序为准,不是以订单的提交顺序为准,否则又有人抢订单的提交顺序了。 第二种方法好像比第一种方法更容易实现。第一种方法响应延迟时间多长为最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后,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终会让抢票软件在市场上绝迹。 2013年1月22日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3974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