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命名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简化科技命名
热度 4 liudazhe 2014-11-4 19:41
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名字,科学也不例外。给科学技术起一个容易听得懂的名字,可以减少学习科学技术遇到的难度。一个令人听不懂的名字,会大大折扣事物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而一个令人听得懂的名字,则截然相反。对初学者来讲,往往初次接触一个科技,都是先从其名字理解起,所以名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记得中学时,学生物课,说DNA 由四种构成,分别是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其英文缩写分别是什么 A 、 C 、 G 、 T (顺序不一定对,但成员没错),结果我死活记不住,无法把汉文名称与英文缩写对号记忆。也可能是我笨。最近研究 STM32 单片机,遇到 Modbus 协议,有两个名词,一个是从机地址,一个是线圈寄存器地址,死活搞不懂,最后弄明白前者其实就是机器设备编号,后者就是零件编号。如果能用我能听明白的名字命名,能少走多少弯路啊!估计很多人这一点都有同感吧。 再就是以人名命名的科学,那更是一头雾水。比如纳什均衡、马尔可夫链,没有详细的学习,谁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给科技起一个好懂的名字,这也算一种简化吧。或者说,科学的原则是,容易、轻松而不简单。容易、轻松的东西,不见得组成单元就会少 , 而且这样也较直观。 对于科学研究的成果,固然其内容很重要,但如何描述、讲授知识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同样也很重要。如果研究者在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所用语言晦涩难懂、深奥、抽象,那谁能听得懂!反之亦然。我们在讲述研究成果时,要注意“易懂化、具体化”,以便推广我们的学术思想,因此“ 简化科技命名 ”颇为重要。
个人分类: 系统学与科技哲学|1704 次阅读|6 个评论
真菌的名字
Macrofungi 2012-12-22 22:18
真菌的命名和其他生物的命名类似 ,均普遍采用国际通用 “ 二(双)名制命名法 ” 。这种命名法是由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在其《植物的种》所创立,并在 1758 年得到完善的,很快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掌握物种命名的基本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拉丁学名是很有必要的。 国际命名法规明确规定,每种物种只能有一个有效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种所属的分类地位,属名是一个名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用来区别同一属中各个特定的种,种加词常为性质形容词,用来形容那个名词;一个完整的拉丁学名,除有属名和种加词之外,在最后应加上命名人,如命名人的姓太长,则应按规定缩写。要注意的是属名和种加词都应斜体表示,如槭侧耳的拉丁学名为: Pleurotus acerinus Fr. 第一个词 Pleurotus 为属名,意为 “ 侧生的 ” 、 “ 位于侧边的 ” ,指该属子实体的菌柄为侧生或偏生;第二个词 acerinus 为种加词,由 acer (槭树)+ - inus (加在名词之后以形成形容词的词尾)构成,指本种生于槭树上,意译为槭侧耳、槭生侧耳; Fr. 是瑞典分类学家 Fries 的缩写。 如果一个学名由两个人同时命名,则在两个命名人缩写之间用 “et” (和、以及)或 “” 连接。如粗柄羊肚菌的学名: Morchella crassipes Schwein. Cooke 如果一个学名来后又被他人重新命名,则将原命名人的姓名缩写放在括号内,后面加上重新命名人的缩写。如原先被命名为香菇属的爪哇香菇 Lentinus javanicus Lév. ,后被 R. Singer 重新组合到侧耳属,命名为爪哇侧耳 Pleurotus javanicus ( Lév. ) Sing. ,后者为有效学名,前者为该种的异名。为了表示这两个学名的关系,必要时可按下列方式书写: Pleurotus javanicus ( Lév. ) Sing.= Lentinus javanicus Lév. 若在两个命名人之间用介词 “ex” (由,从)连接,则表示前者的命名未曾合格发表,而后者是合格发表者,表示后者是根据前者重新命名;如果需要缩写,则应保留合格发表者的命名人的缩写。如: Pleurotus porrigens ( Bers. ex Fr. ) Gill.= Pleurocybella porrigens ( Fr. ) Sing. 由于菌物命名起点日期由原来规定提前至 1753 年 5 月 1 日 ,但对 Persoon 和 Fries 认可的名称具有特殊地位予以保护,称为保护名称,在两个命名人缩写之间用 “ : ” 连接。如黄毛侧耳 Pleurotus nidulans ( Pers.∶Fr. ) Gill. ,但在较早的文献上,命名人也被写成( Pers. ex Fr. ) Gill. 。 如果是变种,应在种加词后加变种的缩写 “var.” ,其后再写变种的词和命名人。如阿魏侧耳 Morchella esculenta var vulgaris Pers., 。 对于真菌而言,无性型和有性型可以同时有学名的存在,即一个物种存在两个拉丁学名,如: Fusarium moniliforme ( 有性型为 : Gibberella fujikuroi ) , Bionectria ochroleuca ( 无性型为 : Clonostachys rosea ) 。 拉丁学名的属名和种加词在印刷时用斜体字,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需用大写,其他各种修饰词等均正常书写;另外,在一篇文章中,前面出现过的属名,在后文中可采用缩写,如 Morchella esculenta ,可缩写为 “ M . esculenta ”、" M . crassipes " 。 本文改编自《中国菇业大典》(罗信昌,陈士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9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红猪]别了,Boojum~
eloa 2009-2-11 11:41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2-06 9:20 原文链接 ,译者: Robot 科学家们正在失去幽默感? Boojum是什么?一种特别危险的蛇鲨(注:snark,由snake和shark组合而来,一种小说中的虚构动物)?产自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地区类似仙人掌的怪树?还是偶尔能在超流体氦-3表面看到的一种几何图案? 实际上都是。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的追随者们会想到《猎蛇鲨记》一诗中出现的那种最令人恐惧的蛇鲨。看上去又瘦又干瘪,吃起来倒是脆生生的,这种动物栖息在荒凉的山谷里,这跟墨西哥的boojum树有点像。卡罗笔下的boojum会让那些冒着风险靠太近的人们静静地突然消失掉,这也正是当boojum出现时氦的超流态所面临的结局。 得益于科学界长久以来发现者本人可以随意命名新物种的传统,这种墨西哥肉质植物的名称来源于英国出生的植物学家戈弗雷赛克斯(Godfrey Sykes)。当他在1922年首次发现这种植物时,他像卡罗笔下的蛇鲨猎人一样嘟囔着写道,嗬,嗬,boojum! 半个世纪之后,到了一个不那么惯于搞怪的时代,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默敏(David Mermin)在用超流体向卡罗致意时不得不更加隐秘。他承认,部分动机是想戏弄一下期刊编辑,当然还有一个更有建设性的理由:命名时带一点暗示的意味很不错。 如今这种考虑已经很少了。需要被标识分类的东西大量涌现,这意味着命名法将被那些木着脸缺乏搞怪念头的组委们持续地规范化下去。科学生动有趣的那一面是否就会这样烟消云散了呢? 无可否认,标准命名法由来已久。植物的命名遵从一套古老的标准命名法则由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在18世纪制定的双名法。而它的规章制度,国际植物命名法则,则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典范。条款 51.1是这样表述的,一个合法的名称不能只是因为不恰当或令人不快就遭到拒绝。尽管如此,很少有植物学家们像赛克斯一样别具一格地选择植物的官名。没多少人这么做,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约翰麦克尼尔(John MacNeill)这么说。 其他学科的准则就没这么松了。负责命名天体的国际天文联会(IAU)就很乐于抹去那些沿自早期天文学家,富有诗意又复杂的星体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同新发现星体一致的独有而准确的数字标识。例如天狼星和猎户星座就换成了HR2491和HR2061。 煞风景?他们一点也不觉得。人类目前已经知道了以亿记的星体,沿袭旧式的命名法肯定是行不通的。至于那些以爱人名字来命名星体或月亮上一片土地的商业行为,IAU有严厉的警告:无论如何,这种名字都不具备正式官方的合法性。 遗传学家也面临着大量的数据。理想的做法是使得人类的基因和现已发现的其他生物体内相应的基因保持一致。我们对果蝇研究者特别有意见,他们总是给基因起一些刺猬这样的名字。伦敦大学的苏波文(Sue Povey)这样说,她在1996到2007年之间担任人类基因命名委员会的主席。 这种名字虽然好记,却会导致很多麻烦。例如哺乳动物的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就源于果蝇体内相应基因的名字。我们现在得知这种基因是同一种叫做前脑无裂畸形的大脑发展失常有关的。那么,如果告诉家长他们的孩子因为音猬因子突变会导致可能致命的状况,那只会混淆视听。 波文说,最好是能建立一个稳定,好记,同时又有含义的人体基因体系。不过这目标不太可能达到,为了更好地检索基因库,稳定的要求最终占了上风。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典型基因名是一些不知如何发音的字母数字混合体。 这或许对科学来说是一种隐喻:越复杂,越费解。这种转变也许令人遗憾,不过人们普遍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我为那些别出心裁的名字感到一丝惋惜,波文说,不过它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者:Richard Webb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12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