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毒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金属铬的相关资料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2-4-27 23:46
网上查了几下,感觉有点乱,比较郁闷。请哪位有时间整理并且解释一下,谢谢。 很多数据大概都是根据动物(如老鼠)实验结果推测出来的,到人体是如何还真不好说。这种数据大概不好做临床试验,只有在事故中获得,但是显然不多见。 1. 美国环保局 http://www.epa.gov/iris/toxreviews/0144tr.pdf 文章提及一些重要参数,如 NOAEL: 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无副反应水平 好像不同实验估计出来的NOAEL会有所不同,基本上在2到6 mg/kg-day 之间,但是不确定性似乎较大,甚至10倍。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360毫克的金属铬都还没有问题? 2. 美国疾病监控中心 http://www.atsdr.cdc.gov/csem/chromium/docs/chromium.pdf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has established an 8-hour time-weighted average (TWA) exposure limit of 5 micrograms of Cr(VI) per cubic meter of air (5 μg/m³). This is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from the previous 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 (PEL) of 52 μg/m³ . 3.NIH http://ods.od.nih.gov/factsheets/chromium-HealthProfessional/ What are the health risks of too much chromium? Few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have been linked to high intakes of chromium, so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has not established a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for this mineral . 几乎没有严重的副作用和高剂量铬的摄入关联过,所以(美国)医学科学院对铬都没有建立可以承受的上限。【这个科学院机关要是在中国,还不早就被网民给抄家了? 太不像话了吗,那些院士吃干饭的?】 4.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mium#Precautions Acuteoral toxicityfor chromium(III)ranges between 1.5 and 3.3mg/kg The acute oral toxicity for chromium(VI) ranges between 50 and 150g/kg 【来源: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at.2550130314/abstract;jsessionid=66CB48B1F6C78F9DC13D47A18EC4C9BA.d03t03 】 【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摄入3到9毫克的6价金属铬可能会带来剧毒?】 5. 科学网精选李连达院士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563689.html “有关专家正确的指出:铬是人体生理需要的微量元素,正常成人每日需要 0.05mg ,最大耐受量为 0.5mg ;儿童每日需要量 0.01mg ,最大耐受量 0.2mg ,只有超过最大耐受量才会发生中毒及不良反应。我国《药典》规定药用胶囊铬的限量标准为 2PPm ,每公斤空心胶囊中约 10000 粒,含铬不超过 2mg ,每公斤空心胶囊约 10000 粒,含铬 2mg ,每日服用 2500 粒,铬含量 0.5mg ,才达到中毒量。” 6.健康报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291453cat=0I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 参考 摄入量里,推荐每天铬摄入量为儿童0.01毫克、成年人0.05毫克,而安全 最大可耐受剂量 是:儿童每人每天0.2毫克、成年人0.5毫克。 【问题:超过最大可耐受剂量,毒性有多大?】 7.科学网热门文章,黄秀清的博文: 李连达院士,我很恐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563889.html 【科学院院士遭受几乎全民的攻击,前无古人】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405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用西医方法研究中医药的又一可笑案例
热度 5 wya 2012-4-16 14:38
博主注: 中医药是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中药大都配伍使用,而非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 断章取义地利用西医药方法检测中药的成分是非常荒谬的,就如同“ 以西医否定中医就像以篮球规则裁决足球那样离奇” ! (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2-21/865904.aspx ) 当然,作为西方刊物的《自然》不了解中医药有情可原,而国内众多中医药专家、院士没人能出来反驳则真可谓是中医药后继无人!掘墓人队伍已经形成? 中药的毒性在最早的药学著作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何须数千年后洋鬼子再费心验证? 尤其应该看到,有毒的中药是数千来无数群众和医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知识财富,更应该倍加珍惜。 另外,中药不对症的误用、过度使用带来的副作用,根本不应该和某味药材的毒性挂钩! 如果这一点都看不出,那就不具备中医资格。 《自然》:研究称部分中药弊大于利 副作用严重 http://discovery.163.com/12/0414/08/7V1NLVAU000125LI.html 网易探索4月14日报道 近期科学家通过DNA测序发现,一些中药产品的药材成分取自于频危动物,甚至是已被禁止使用,可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的有毒植物。但是,药品生产商往往却并未在包装上将这些潜在威胁一一写明。 七 令人堪忧的中医不是中医自身问题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12-21/865911.aspx 近年来,鉴于对中医普遍存在的少知或无知状况,或从中医现状认识中医,从而使长期对中医存在的误解, 即所谓“中医疗效慢、疗效差”,甚至否定中医是科学的问题, 常因一些媒体缺乏对中医基本常识的了解,而形成对相关问题表象与本质认识不分,对中成药是否按规定或遵医嘱服用不分,甚至对报道是否存在失实或曲解也不分。这就难免对有关服用某种中成药,不加区分在何种条件下,而发生意外问题的报道明显增多,从而把质疑中医问题的社会舆论搞得沸沸扬扬,大有否定中医之势。   近年来,就有人因 长期误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患了尿毒症 ,究其原因,竟然是归咎于龙胆泻肝丸中含有 草药木通,因为经西医方法检测,认为木通可导致肾受损 。龙胆泻肝丸是泻肝火,清利肝胆湿热的有效药物,其中木通对由肝生成的心火有显著的清利作用。木通对心火引发的尿赤、尿痛、尿少是一味主要的药物,用对了就祛病,用不对就添病。数千年来的实践表明,正确使用龙胆泻肝丸从没有导致肾衰竭的案例。中医认为肝肾同源,长期误服龙胆泻肝丸,以龙胆草泻肝为诱因,以木通泻心火,而心与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阴阳相济,上下相交的关系,当木通泻心火太过,就会直接伤及肾。因此,过于泻肝则损及肝,过于泻心则损及肾,故导致肾衰竭,在中医看来逻辑也通。 问题发生的关键,决不在服用龙胆泻肝丸而是在于是否适宜服用,以及服用的时间是否过长或服用的量是否过大所导致。本应不适宜服用龙胆泻肝丸的,却长期服用了;本应是短期或适时服用的,却是长期、不适时、过量地服用;哪能不出问题?可见,本不是中成药的问题,却强加在中成药头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这也是无中医常识记者缺乏常识的报道。 这就好比一个肺气亏的人咳嗽,在吃了根白萝卜后,不仅咳嗽加重而且气也更短。那么,究其原因,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还是白萝卜自身有问题?显然,是吃白萝卜出了问题而不是白萝卜自身的问题。因为,白萝卜归经入肺而下气,气虚再下气,气虚使咳嗽加重气更短,即此时吃萝卜不适宜,这就是中医的药食同源道理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3774 次阅读|74 个评论
一次性筷子有多毒
热度 23 yuewenzhu 2012-4-16 08:27
一次性筷子有多毒
自从“3.15”曝光了湖南省怀化市筷子生产地的“白筷子”是工业原料煮出来的;近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查获3家涉嫌违规使用工业硫磺、工业石蜡和滑石等有害物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企业。筷子这个关乎着我们日常饮食的关键用具,其卫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 白筷子 ” 是工业原料煮出来 《韩非子 · 喻老》称筷为 “ 箸 ” ,这也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然而通常的竹木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样白净光滑。为了使制成的筷子更加美观, “ 聪明的 ” 人类学会了使用化工原料。这其中包括用工业硫磺熏制,硫磺熏筷子一方面使筷子更白,另一方面防止它发霉。工业硫磺,属化工原料,在熏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而他们熏筷子的过程要有两天。熏过硫磺之后,再经过对毛坯进行削制,筷子就成型了。为了使筷子手感更光滑,还得进行抛光,通常是用石蜡抛光,之后筷子就被放进一个个装过化肥的袋子里等待出厂。 此外,一些已经发霉变质的黑筷子,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也就是双氧水漂白之后。又会像新的筷子一样白净,最终和熏制抛光过的筷子一起被销售。工业双氧水,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漂白作用。经过工业双氧水煮过的黑筷子果然变白了,为了使双氧水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人还要再添加另外一种化学原料 —— 无水焦磷酸钠。据了解用工业双氧水将发霉变质的筷子煮白了再卖,已经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经过这些化工原料的加工处理,一次性筷子上会产生多种化学残留,长期摄入这些化学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早在 2005 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就已经联合出台了一次性筷子的国家标准,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中,只有二氧化硫被允许有一定残留,且具体残留量有着严格的限制,但这一标准早已被这些厂家抛在脑后。连厂家自己也承认,“现在的一次性筷子大多数都会有残留物超标的情况”而这样的“卫生筷子其实是很不卫生的”。筷子就这样从厂家到了批发商手里,有的经过包装被批发到了全国各地,最后进入中小型餐厅,有的则被批发到一些加工厂做成一次性餐具。就这样,没有任何人进行消毒处理的一次性筷子,最终以消毒餐具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工业硫磺 工业硫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基本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化工、轻工、农药、橡胶、染料、造纸等工业部门。固体工业硫磺有块状、粉状、粒状和片状等,呈黄色或者淡黄色。由于硫磺在熏蒸过程中会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所以不法商贩主要利用硫磺熏蒸来漂白或增白食品;同时硫磺又有杀菌作用,故其可被用来防止食品腐败,延长保质期。 虽然从毒理学上来说,硫磺属低毒危化品,但其蒸汽及硫磺燃烧后发生的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剧毒。它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后会发生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粉尘或蒸汽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后就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硫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是一种致癌物质。生产加工期间,工人如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硫可引起喉、肺、声带水肿或痉挛,表现为说话能力下降、吞咽困难、憋气等。 此外二氧化硫遇水后会变成亚硫酸。亚硫酸进入食品,不仅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B1,还能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游离的亚硫酸对人的胃肠还有刺激作用。而硫磺里面的铅、砷、硫会对人的肝脏或肾脏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果熏蒸食品使用的是工业用硫,人食用后还会发生更严重的中毒。   长期食用工业硫磺处理的食物,有致癌危险!!!(通常市场上用硫磺处理过的食物大多使用工业硫磺,价格低廉) 工业石蜡 工业石蜡一般从石油当中直接提取,在工业提取过程当中会含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烃,这两种物质是非常强的致癌物。此外,人体摄入石蜡后,还会造成腹泻等肠胃疾病。 目前部分火锅底料、油料、方便粉丝和一些劣质桶装方便面(桶壁)中含有此类物质,甚至一些方便筷和纸杯中也能发现工业石蜡的存在。 无水焦磷酸钠 焦磷酸钠无水物为粉末,溶于水,不溶于醇,水溶液为碱性。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而潮解。电镀工业用于配制电镀液,能与铁形成络台物。毛纺工业用作羊毛脱脂剂和漂毛剂。造纸工业用于纸张和植物纤维的漂白。印染工业用作印染、精漂时的助剂。日化工业用作牙膏添加剂,能与磷酸氢钙形成胶体并起到稳定作用,还可用于合成洗涤剂和生产洗头膏等产品。水处理中作为软水剂。机械加工中作为除锈剂。化工生产中用作分散剂和乳化剂。还可用于水处理剂、石油钻探等方面,在食品工业中作为品质改良剂、乳化剂、缓冲剂、螯合剂等。Adl 0~70 mg/kg(以总磷计)。按我国GB 2760—86规定作为品质改良剂时最大使用量1.0g/kg。复合磷酸盐使用时,以磷酸盐总计:罐头肉制品不得超过1.0 g/kg,炼乳不得超过0.5 g/kg。 工业双氧水 工业用是35%左右双氧水,主要用于漂白,作强氧化剂,脱氯剂,燃料等。吸入双氧水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双氧水的为:LD 50 4060mg/kg(大鼠经皮);LD 50 20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另外具有致突变性以及疑似致癌性。
个人分类: 话说毒理|7437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专家否认PX项目必须远离城市100公里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1-9-15 11:06
核心提示:《人民日报》就社会对PX项目的关注采访了数位专家。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曹成波教授说,网上“国际组织规定PX项目至少应该离城市100公里才安全”的传言,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表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PX会致癌,或者导致畸形。 最近,大连福佳大化有限公司码头防波堤发生局部坍塌,出现化工产品泄漏危险,引起社会对PX项目的关注。PX要离市区多远?危险性到底如何?生产过程会产生什么有害物质?如何防范意外? 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石化、纺织行业、高等院校、环境保护部以及专业咨询机构的有关专家。 疑问:要离城市100公里吗? 【回应】 与城市的距离不是控制因素,严格执行环评才最重要 针对网上“国际组织规定PX项目至少应该离城市100公里才安全”的传言,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曹成波教授说,这个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PX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和泰国等。专家表示,国内外任何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规章制度,都没有规定PX项目必须建立在距离居民区100公里以外。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李晨举例,日本横滨的PX装置与居民区仅一路之隔;韩国釜山的PX装置距市中心4公里;新加坡的裕廊石化区也有PX装置,距市区约10公里。曹成波说,PX工厂以及其他大型化工项目与城市的距离绝不是控制因素,最为重要的是工厂是否符合环保的标准。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工周学双表示,从环境安全角度出发,化工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该设置适当的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是酌情而定的。一方面要看工厂的规模有多大,另一方面还要看当地的气象条件,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再对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来计算相应的防护距离。 疑问:PX到底有多“毒”? 【回应】 是易燃低毒类危险化学品,与汽油属于同一等级 据了解,PX是对二甲苯的英文名称para-xylene或paraxylene的缩写,是一种化工原料。专家介绍,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和《危险化学品名录》,PX属于危险化学品,但它是易燃低毒类危险化学品,与汽油属于同一等级。无论是危险标记、健康危害性、毒理学资料,还是在职业灾害防护等标准下,PX都不属高危高毒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表示,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证明PX会致癌,或者导致畸形。“危险性主要来自它的易燃性,但这种危险性低于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金涌说。 疑问:产生的有害物质能否处理? 【回应】 正常情况下,对空气质量影响很小 PX主要用于生产塑料、聚酯纤维和薄膜。曹成波说,PX以及其异构体OX和MX本身都是低毒化学品,都不属于致癌物。但PX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苯、硫化氢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中,苯在生产工艺中被循环利用,产生的硫化氢废气经过脱硫、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根据实测研究,世界各国PX项目在正常生产运行的工况下,对所在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非常小,不会对市民的健康有任何影响。专家介绍,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装置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我国PX项目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其风险是可知、可控、可防的。 疑问:如何防范意外? 【回应】 严格管理,讲究科学,才能防范风险 专家们认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十分复杂,生产装置长期处于 高温 、高压状态,专业性很强、产品种类很多,其中不少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如果管理和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安全和环境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谈到,1949年至2010年,全国因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或运输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有35起,导致750人死亡。细加分析,60%的重特大事故由违规、违章引起,29%由设备和设计不合理引起。这就说明,严格遵守有关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科学设计、科学施工,是防控危险化学品安全环境风险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谈到如何切实防范安全和环境风险,专家们表示,首先,要从源头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其次,在生产、储运和使用环节严格管理、按章操作;第三,就是要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并引发环境事件,能够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发达国家的化工企业,通过实时监测,可以提前发现和预防隐患。同时,他们非常注意平时的应急演练,仿真模拟事故,训练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凯捷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吴剑云说。 链接 PX有何用途? “涤纶是解决我国13亿多人穿衣、家纺需求和产业用纤维的主要合成纤维品种。涤纶的原料就是PX,2010年我国涤纶产量占化学纤维产量的81.4%。”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罗文德说。 PX的下游产品叫PET,是最重要的合成纤维品种。在人口众多、土地紧张的中国,合成纤维不可或缺。PET还用于容器、包装材料、薄膜、胶片、工程塑料等领域,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铝、玻璃、陶瓷、纸张等材料。 要正确认识PX项目!多位专家强调,PX以及石化产业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需求的重要保障。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PX生产和消费国,产能占全球24%左右,消费量占全球32%。 科学布局有序发展 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既面临不断增长的经济社会需求,也面临公众希望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的要求。如何顺应这一形势?顾宗勤认为,从大的方面讲,石油和化学工业要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石油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周学双说,盲目无序的布局与发展必然后患无穷;科学布局、有序发展,环境风险是可防可控的,无需恐惧。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2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大连PX工厂的搬迁,谈当今汽油的毒害与改进
热度 2 scientister 2011-8-16 14:02
周公仆 最近的一场“梅花”台风, 让PX工厂和PX产品再次成为新闻热点 。 大连福佳大化PX工厂 被迫即将搬迁;之前, 厦门翔鹭的PX工厂 也被迫搬迁到了漳州,远离居民聚集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PX有少量毒性 。PX是对二甲苯,是芳烃的一种。芳烃几乎都是有毒性的。国家标准规定每立方米空气中二甲苯含量不得超过90毫克;每立方米空气中甲苯含量不得超过60毫克,每立方米空气中苯含量不得超过20毫克。 汽油中含有芳烃,含有甲苯、二甲苯、乙苯、甲乙苯等,这些都是有毒性的 ,国外也一样。 苯由于毒性较大,已经被禁止添加进入汽油 。 由于芳烃的辛烷值较高,一般在100以上,例如:甲苯的辛烷值为:104;二甲苯的辛烷值为:103;乙苯的辛烷值为:98。所以,现代的高辛烷值汽油无法离开芳烃, 故而现代社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汽油中芳烃的毒性问题 。实际上,由于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对人体的伤害日益严重,各种疾病的种类增多、患病率也在提高。 前不久,国际上提出了 无芳烃燃料 的概念。 然而,我们课题组却领先一步,已经实现了这个无芳烃燃料的概念。 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我们研究成功的低辛烷值汽油,不但不含有芳烃,而且效率比普通汽油高40%。与普通汽油相比,低辛烷值汽油(例如40号汽油)有7个方面的优越性,生产成本却低于普通汽油。 使用低辛烷值汽油,老百姓可以节约40%以上的燃料费用;全世界可以减少汽油消费4亿吨/年,相当于减少原油消费5.6亿吨/年;地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年以上。 我们研究的燃料是国际领先的,我们试验所达到的内燃机效率也是国际领先的。 现在回到博文的标题,PX工厂可以搬迁,汽车往哪里搬迁?汽车尾气往哪里搬迁?无处可去! 我们国家应该跟国际接轨,大力推广低辛烷值汽油(无芳烃燃料),推广压燃式汽油机。 但是,我们课题组的成果应用却遇到难题,找不到推广应用的渠道。 恳请广大网友援助! 帮忙把帖子推荐到首页, 谢谢! 详细资料欢迎阅读: 国内原创、国际领先的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5320fromuid=506306 欢迎评论,欢迎批评,欢迎指导,欢迎合作! 欢迎跟帖。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26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纳米材料的毒性问题
热度 3 sulihong 2011-7-14 22:58
最近几年关于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环境安全性成为研究热点,这是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的课题。白春礼院士在国内与国外几乎同步曾呼吁对此问题予以关注,这使得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国外近于同步。这一问题我也申报过863计划,但是无果而终。这方面的论文也是大热门。Nature和Science更是热衷于报道,但是这些公布的研究结果有一个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就是纳米材料本身的问题。这些研究中纳米材料在环境、人体或者组织中是否处于分散和团聚的状态,实际对于测试结构是有影响的。已报道的大多数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环境友好性研究结果都是偏负面的,但好似这些结果是否都考虑到了实际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体系或者人体组织后,真实的存在状态,是分散还是团聚体存在,还是与其他成分有物理吸附或者化学吸附反应结合。实际这些都对于研究结论是有影响的。对于纳米材料毒性偏负面的结果,其可靠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我本人因为研究纳米材料的关系,对其安全性也做了一些考察,这点上与美国的数位教授也展开了研究合作,最近这些朋友要来访。我可以讲的一些是,我研究的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毒性问题,实验数据得到了偏正面的结论,我实验考查分析的部分纳米材料(注意仅限于目前考察的几种,更多的的还未进行或正进行),实际在环境中会更稳定,因而对人类也可能是更安全的材料,当然这还未经过更长时效的检验,但是数周和数月实验表明是如此,所以这一问题还要全面和深入的看,可能部分纳米材料毒性存安全隐患,但可能部分纳米材料由于微观结构缺陷的减少和其特殊性质决定,比一般的材料更安全。这其中原因我和美方研究者正想讨论进一步研究。 现有的报道很多存在研究不充分和成熟的地方,盲目下定论,忽视了此问题可能的复杂性。
个人分类: 纳米粉体|11730 次阅读|8 个评论
毒物兴奋效应HE与抗衰老研究(6-10)
热度 2 yindazhong 2011-6-7 15:20
注:某些毒物在低剂量时对生物体的刺激导致反馈改善的现象,简称“毒物兴奋效应” (hormetic effects, HE),此篇为前面同名文章的后续部分。 6 限食应激与 HE 限食,又称热量摄入限制( CR ),相关的调控及研究是最常用的延年益寿和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限食应激也能导致很多生物体(包括:酵母菌,昆虫,大鼠,小鼠和猴子)的 HE 相关效应。对动物的限食 HE 研究表明, 25% 和 8.5% 的慢性限食和间断性限食(一周 1-2 次)能益寿延年 。对于人体,一些有益的和促进健康的限食效应也常有报道。例如,长期限食在人体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心脏舒张功能中有明显效果 。并非有意设计的 1991 年的“ 2 号生物圈”人类限食实验,通过测量各种生理、血液、内分泌的生化指标,也发现了显著的限食导致的健康改善 。无意识慢性限食人群及体重指数较低的人群也显示出改善了的 末梢血管淋巴细胞 DNA 的修复功能。 在啮齿类动物中,周期性的间断限食有着很多好处。这些结果使得周期性的限食容易被人们应用和接受。相对短期的 6 个月的人群限食实验结果表明,限食减少了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了身体温度和减轻了 DNA 的损伤 ,特别是在防治增龄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甚至会有奇效。实验证明,周期性的部分限食( 80% )可以导致血清中代谢毒素的减少,从而加强了具有毒素垃圾自吞噬作用的人体皮肤纤维母细胞的抗衰老和延寿命的效应 。 用 HE 来解释限食抗衰老效应,是因为考虑到限食是一种低敏感性的应激因子。相关证据就是限食与增加糖皮质激素,类固醇荷尔蒙的量有关 。 限食效应的效果若从 HE 理论的角度来看,应该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机制在起作用,包括应激反馈,预防分子损伤、影响和调控新陈代谢等。有明显的证据显示,通过限食可以促进机体的维持和修复系统,如增加核苷酸的剪切修复,增加分子伴侣水平,增加蛋白酶的活性水平,加强溶酶体吞噬作用,减少线粒体自由基的产生,增加线粒体解偶联,调节新陈代谢,包括抗衰老酶和胰岛素依赖性通道的调控等 。 7 运动的 HE 激活核酸因子 NF- κ B 及相关的级联信号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的分子机制,此机制包含在应激和运动的 HE 中,依靠各种应激酶和抗氧化基因来加强抗炎性反应,加强 DNA 修复,增加损伤蛋白和损伤大分子的降解 。诸多已知的运动 HE 机制与热休克蛋白( HSPs )的表达有关,在运动中和运动后有多种 HSPs 诱导的有益的生物学机制。增加 HSPs 的水平有很多好处,如防止分子被损伤和防止已经被损伤的分子累积,这些无疑都是抗衰老的重要方面 。 8 营养 HE 和 HE 素 很多饮食元素如维生素、抗氧化剂、微量元素、矿物质和乙醇被证明也拥有典型的 HE 。所有这些元素(天然的或者人工的)都能产生有益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一条或者多条应激反馈的维持和修复的机制来起作用,这些元素可被简称为 HE 素 。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铁、碘、氟、硒和铜)的 HE 都有相关的例证。另外,锌离子也有典型的 HE 样剂量效应,它在基因表达的各种维持和修复的通路中,通过应激反馈来产生良性效应 。小鼠摄入中等量的乙醇被发现有加强记忆的效应。对于人体,摄入中等剂量的乙醇与其它积极的生活因素一样,可以减少死亡率 4 倍左右。保护心脏,抗氧化和酒的有益效应的产生是因为黄酮类和非黄酮类因子(如:白藜芦醇) 的 HE 剂量效应。很多研究显示白藜芦醇在线虫,黑腹果蝇和小鼠体内有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作用。因为白藜芦醇的作用包括调节各种维持和修复通路,诱导 HSP 合成,因此这是 HE 在生物体系中有益作用的又一个例证 。 别的有资格被称为 HE 素的物质还有各种抗氧化剂,包括一些香料和别的药用植物的成分。几乎所有的抗氧化剂都表现出 HE 样剂量效应,然而如果高于一定的剂量,抗氧化剂反而会成为促氧化剂。例如 α - 硫辛酸和辅酶 Q10 ,就会在过氧化剂诱导的应激状态下反而表现出促氧化活性 。 某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类似物表现出通过诱导氧化应激的 HE 机制产生抗衰老效应。有些能产生 DNA 损伤的物质,比如说胸腺二聚体,也有通过诱导皮肤 DNA 的修复机制产生保护细胞的效应 。另外,刺激 DNA 损伤产生的 N6- 呋喃甲基腺嘌呤被认为对人体细胞有抗衰老效应而广泛应用于很多皮肤类化妆品中,也作为一种 HE 素通过诱导应激 HE 而起作用。中国传统药物和印度阿育吠陀药物中频频使用的各种药用植物成分,往往是通过 HE 机制产生抗衰老效果的。例如中医认为雷公藤红素和芍药具有诱导 HSP 的产生和保护人体细胞的效果 。同样,姜黄素作为一种活性应激因子,从姜黄根中提取出来普遍用作食物的黄色香料成分,就是 HSP 的协同诱导物 , 通过控制其剂量的多少可以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例如,在实验研究中,姜黄素剂量大于 10 微摩尔时具有消肿和抗癌的效果 ,而低剂量( 0.3 到 1.0 μ mole )的姜黄素可以刺激蛋白酶体和钠泵的活性,并加强在热休克应激后 HSP 的诱导 效应 。很多药物也有典型的 HE 剂量效应 。 HE 也可能是很多食物为什么在食用后对人体有益的原因,如大蒜、银杏和水果蔬菜等 。 明白 HE 的剂量作用的原理有着重大的促进营养均衡的潜力和调节生活方式的意义,可以用来延缓衰老和治疗衰老相关的疾病。比如说,利用 HE 的机制及原理,有可能研发出混合的抗衰老激素药物,指导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并温和诱导应激刺激,稳定平衡态空间。 9 其它类型的应激与 HE 还有一些其它的与衰老相关的应激研究,例如饥饿应激,电磁应激和机械损伤应激,但是这些研究的结果都不太稳定,机制也不是非常清楚。比如说,对于海洋寡毛纲动物, 沿岸拟仙女虫( Paranais litoralis ) 的反复物理伤害 ,能改善其尾部再生能力和无性繁殖能力 。长期低频 (10 Hz) 电流刺激年轻的和年老的雄性棕色挪威鼠,导致超过两倍的 IIa 型慢性肌纤维比例和卫星细胞的增加。与之相似,长波低能但非致热的高频 (50 MHz/0.5W) 电磁波刺激增强了人体 T 细胞的防御和人成纤维细胞的各种抗衰老特征 。研究发现,低水平机械损伤应激可产生有益的 HE ,比如突发性 20 分钟的低伏高频振动,使得绵羊后肢小梁骨密度一年内增加了 34% 。还有研究发现在人体牙科造骨细胞中骨架蛋白的合成被低强度机械刺激后产生了有益的 HE 。 生命早期的群体密度增加可导致另一种 HE 。以黑腹果蝇为例,幼虫的大量聚集可以导致营养缺乏和高浓度废物的产生,因此这可以作为幼虫生长的干扰因子。很多研究显示在的同样的生长环境中增加幼虫数量却可以增加成年果蝇的寿命。例如,有研究报道当果蝇幼虫密度在每 5cm3 中为 5 到 100 个幼虫的数量范围内,其寿命就会随密度增高而增长 。同时,也报道了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生长时间,饥饿抗性,相对脂肪含量和幼虫的寿命会相应增加,然而当密度达到了 350 个幼虫时,幼虫的活力则从 91% 锐减到了 50%-59% 。在那些条件下寿命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幼虫阶段的自然选择过程。然而研究数据表明,高密度环境尽管没有影响幼虫的活力( viability )却延长了果蝇的寿命 。 有一些研究尝试去检验生理和心理应激下的 HE 。虽然已经证明一些长期严重的应激会影响生命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但是一些周期性的低水平精神应激却会产生有益影响。例如,通过把 C57BL6 的雄性小鼠放在空间紧迫狭窄的容器里 2.5 个小时,会发现这种小鼠在后来的外科手术,疫苗接种和抵抗感染的实验中其免疫能力有明显地提高,并且还发现应激使得某些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脂酮和肾上腺类固酮的水平也有所增高 。从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库欣综合症患者血浆中提取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有更长的复制寿命,同样也有更好的 HSP 应激反应 。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表明通过精神挑战训练和专心冥想训练能对 HE 相关的应激反馈有所帮助。 10 在抗衰老研究中,与 HE 相关的挑战性的和未解决的问题 因为诸多温和应激导致的 HE 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所以在人体抗老化的研究中,它的重要性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当我们研究个体的生物化学衍变时,应当指出虽然最初的 HE 可能影响很弱,但最终结果,譬如机体抗应激能力的改善和生存率的提高却往往是无可否认的。这就暗示了 HE 涉及到的生物应激性反馈的后续效应导致了整体细胞功能和性能的改善和提高。体育锻炼就是温和应激的有益影响的生物学体现之一。这并非仅仅只对肌肉有益,也是对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性激素分泌,生命力和心情的改善。最近的一项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年轻时期的锻炼对小鼠的骨组织结构和机体力量等产生了终身性的改善 。这表明在机体功能的修复或者是推迟老年病的发生等问题上,就算是温和的 HE 对机体的平衡态网络的强化也有莫大的裨益。 HE 作为抗衰老因子的主要潜力和价值在于它的作用模式。因为 HE 包括了一系列的分子的和生理的过程,而其最终的靶标是整个生命系统的平衡态机制。虽然与 HE 相关的某种应激通常以单一途径为机制,然而生物系统的级联效应和后续的放大效应往往导致了整个平衡态能力的调整和加强。 此外, HE 增加了保护和清除分子损伤的效果,这些损伤将通过抑制平衡态区域的缩小和减小脆弱区域的增加速度来减缓衰老速率 ( 见图 1) 。在前面的讨论中,衰老的过程主要是以平衡态区域的逐步减少为特征,与生物机体的生化熵增有关,而这将导致疾病的开始甚至机体的死亡。因为温和应激诱导的 HE 的实际应用是密切依赖于个体的应激刺激的,因此,建立应激基因变异与应激反应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有价值的 。另外,研究建立和具备对于所谓的个性化药物和个性化营养的科学认知和理念也十分必要 。最终,还有一些其它重要的问题仍需在将 HE 实际应用于临床之前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将这个理念成功地应用于有效抗衰老、促进健康和增长寿命的实施当中。 以下我们列出一些需要认真应对和解决的相关问题: l 研究建立拟用应激强度和应激频度的标准。 l 针对与年龄相关的敏感程度来调整温和应激的强度 。 l 根据不同应激下的 HE 建立分子标准。 l 在不同应激源刺激下确定毒物兴奋的性状和剂量。 l 测定多重应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效性之间的相互影响。 l 测定重复应激下的生物的和进化的改变等等。 为了调控衰老的进程,重复的和温和的 HE 可稳定和增加机体的动态平衡区域,改善机体对于新陈代谢的波动的适应性,这样才能给细胞和生物体的健康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天地。应用 HE 来减缓平衡态区域的缩小将会减少各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进而由此延长健康寿命的时间。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5656 次阅读|3 个评论
钚,其实也不那么毒
songshuhui 2011-4-11 16:54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4-01 17:59 作者:Cloudsforest 钚是世界上最毒的材料的说法确实在国外也存在。根据美国能源局的资料,如果毒性指的是人服入后产生的致命作用,那么科学家们认为钚并不很毒。至少绝对比不 上某些毒蘑菇和砒霜之类只要少量就立刻致命的东西。其实对于钚这样的放射性元素,毒性通常指的是放射性对生物组织的破坏。钚的放射性主要来自alpha粒 子,不过这类辐射连一张纸或者几厘米的空气都无法穿透。一般来说也不会透过你的衣服和皮肤。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假如有人通过呼吸吸入钚的微粒(口服的危害相对比较小),那就有可能产生辐射伤害了。钚及它的大部分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长,基本上 注定要留在体内一辈子了。这才是大家害怕钚的真正原因。不过低剂量的钚与其它放射性物质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即使发病往往也是很多年以后了。根据 wikipedia上的介绍,当吸入的有效剂量达到400mSv时,肺癌发生的概率开始提高。但是到现在为止,虽然很多人体内都发现有一定剂量的钚,但从 来没有因为吸入或者服入钚而致死的案例。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与钚有关的人体试验有两组,一组是194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没有告知试验对象的情况下,对18个活人(主要是病人、囚犯和穷 人)进行了极为不人道的钚血液注入试验以检验它的危害性。这个试验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曝光,揭露此事的一本书《钚档案:冷战时期美国的秘密医学实验》引 起了轰动并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些活人小白鼠中的一些人很快就死了(一些病人本身就是濒死的),有的则在虚弱的状态下痛苦地活了几十年,还有些人则生下了畸 形的孩子。当然这种钚直接进入血液的极端的情况应该不会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第二组试验是对1944年-1945年间参与曼哈顿计划的26位工作人员的跟踪调查,这些对象由于当年的防护标准比较差,在工作中吸入了大约 0.043 微克到3 微克(110 Bq到6960Bq)不等的钚。到1986年,还有22人活着(平均寿命是66岁),死亡的4个人原因分别是:肺癌、意外事故和心脏病(2例),到 1990年,又增加3例死亡,分别是肺癌、心脏病和骨癌。由于骨癌比较罕见,所以这个被认为是与钚关系比较密切的死亡。虽然两例肺癌可能与钚有关,但是由 于他们都有吸烟史,因此无法确定。 请注意这里wikipedia的相关解释有误。 我们不能否认钚当然是一种危险的放射性物质,但是说它是第二毒肯定是不正确的。总的来说根据计算,钚的毒性基本上和神经毒气差不多。 G.L.Voelz and J.N.P. Lawrence, “A 42-year medical follow-up of Manhattan project plutonium workers.” Health Physics, Vol. 37, 1991, pp. 445-485. Health Effects of Plutonium Toxicity of Plutonium 您也可能喜欢: 浮士德2.0 Far from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狼人律师:“我看不出这有什么问题。” 居里夫人之路 哈勃空间望远镜18年之科学成就 无觅
个人分类: 环境|1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1)
liwei999 2011-4-2 09:54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1)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1)。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8/2011 07:24:22 首先需要认识大众的无知,“认可”这个无知。对于这个状态,“欺骗”( =哄着)诱导是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虽然这样作人们很有反感,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操纵”大众,“欺骗”是个最有效的手段。 这倒不是为“欺骗”正名,而是说大众理解事物有困难,解说一方需要多做些努力。这里有个福岛核电站辐射泄露的测量数据,是在距离事发地点约150公里处的日本标准计量院院子里测到的伽马射线的结果。样品数量是1.5m2面积的塑料布上1个小时收集到的尘埃,测量时间是1000秒。 3月15日的测量结果是本底(蓝色谱线)的100倍,3月19日的结果虽然比本底稍高些,但比15日的结果要弱得多。 作为物理现象,辐射的概念是说粒子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辐射可分为几种:α、β、γ射线和中子等。从损伤和防护的意义上说,这类高能粒子被分类为电离辐射。对人来说,受辐射又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外部受辐射一般主要是考虑γ射线(高能电磁辐射),内部受辐射就需要考虑放射性物质(元素)的摄取了。在辐射源的现场,γ射线是第一需要对付的,然后才是放射性物质。在远离现场的时候,直接从线源出来的辐射会变得很弱,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和摄取问题就变得重要了。 大气对辐射也有衰减的作用,虽然它的密度比固体、液体低3个量级。因此,1万米高空的飞机里受到的辐射,虽然有一层机壳屏蔽,但是比起10米的水来,那层机壳的屏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般客人,坐飞机的那点儿辐射不算什么。但是作为职业的空姐、机长,他们受的辐射剂量还是满大的。由此诱发的癌症概率也比一般人高。一天飞行0.1~0.2mSv,一年200天不过20-40mSv的程度。比在地球表面的本底受辐射量2mSv要高些。 辐射量(强度)的单位是Bq——每秒一个衰变现象被称为1Bq。过去的单位是居里,是居里夫人发现的镭1克1秒钟发生的原子核衰变次数(3.7×1010次/秒)。如果知道这个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从原子核衰变次数可以推算出放射性元素的含量。 需要留意几个事情:1)衰变现象的种类,2)一个衰变现象的能量是多大?3)这个衰变现象对生物的影响是多少?由于核能比化学能要高几个量级,它对生物的作用也表现得与化学反应得作用有所不同。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2)
liwei999 2011-4-2 09:53
解说一下辐射和毒性的事儿(2)。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8/2011 08:48:26 “感情用事”的人的思考形式是0-1、有-无式样的思考。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有毒还是无毒呢?显然是要有个计量上的说法。 都说摄入水银如何如何的不好,但是从动物实验上看,合理量的投入会使老鼠在短时期内有“活性”、“活力”。也就是说,这个重金属的“毒性”同时也就是“药性”。 国人法的意识弱,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什么叫做“有毒”呢?法律上不给出个说法的话,往水里放糖也算是“投毒”了。因为即便是白糖,用量多了也可死人。“有毒”物质的量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成人致死量2g左右(一块方糖的量)。著名的氰化钾的成人致死量是几百mg。这个量就是剧毒了,立即死人。几百mg的量人们觉得是多还是少呢?氰化钾的摩尔质量是65g,致死量的几百mg换算成分子数的话有1020个。这个分子数量感觉就是相当多的了。 前边讲过了,远离辐射源时候的受辐射是来自放射性物质。1Bq意味着有一个原子,1010Bq就意味着有1010以上的原子。由于各种元素辐射性质的不同,平均计量辐射效果需要有些“大锅饭”的单位。Bq就是这样的一个单位。是个不论什么种类,有一个算一个的做法。 从电离的量看辐射的强度是另外一个单位。比如1公斤空气中电离出1库伦电荷的辐射线量可以是个单位(伦琴)。论吸收,因为辐射是个能量流,每千克吸收1焦耳能量的辐射剂量也可以看作是个单位。这个单位是Gy(戈)。这两个都是对时间的积分量。每千克吸收1焦耳能量的辐射剂量再考虑到生物效果,就是剂量当量Sv(希)的单位。作为辐射剂量的强度Sv(希)/年是个评价人们受辐射量的单位。在地表,人们平均受辐射剂量是2mSv/年。 (1)中红色谱的131I的量大约是10个/s。放射性元素的Bq与Sv之间有简易的换算关系。比如内部受辐射时131碘的换算系数10-9Sv/Bq。从这个系数可以推算出来采样处一个小时的受辐射量(131I)是10-8Sv,一年按1万小时算,10-4Sv/year=0.1mSv/year,相当于照一个胸透的剂量,低于人的本底受辐射量的2mSv/年。在东京的受辐射量大约也就是这个档次。到北京,受辐射量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伽玛刀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方法。治疗用的辐射剂量是几十Gy量级的受辐射量。按当量系数1算,就是几十Sv的量级。这样的剂量集中在肿瘤上,可以使癌症组织死掉,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是照错了部位,那就要出医疗事故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化生物学:越是漂亮越有毒
热度 7 smallland 2011-2-16 10:03
看了曹先生的“ 越是漂亮越有毒 ”,想起补充一点进化生物学的解释。 漂亮,意义多样。毒蘑菇和毛毛虫,是为了警告什么,鲜花和孔雀的尾巴,是为了吸引什么。毒,意义也不一样,毒蘑菇是保卫自己,毒蛇是攻击。 先澄清一点,关于最毒妇人心,是有点误会,不是说美女心狠手辣。美女的“毒”,来源于雄性竞争对手,其实是雄性之间的”毒“。如果狼喜欢吃美女,你也喜欢,你靠美女近了,也会受到狼的攻击。所以,这个“毒”,不是美女本身的问题,而是雄性的问题。可能历史给人一点误会,古代皇宫出过不少心狠手辣的美女。如果换一群丑女和皇帝争宠,也可能很毒。我觉得,没有女人越漂亮美就越毒的道理,她们靠媚术就足够。如果说她们”毒“,可能是因为她们希望雄性为争夺自己而血腥决斗?还有一点,俗话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佩利剑斩愚夫,这也不算毒,斩了愚夫,就可能给愚夫生个傻儿子,这是两厢情愿的事。 回到正题。如果”毒“是为了自卫,当然醒目一点好。怎样才能醒目?就是花色靓丽,容易辨认。自卫,目的不是毒死对手,而是让它不敢再来骚扰。如果不醒目一点,对手吃过拉肚子,但记不住”毒“什么样子,上了厕所后再来吃。对手吃亏,自己更没好处。两败俱伤,也划不来。 如果不”毒“,也长得醒目,不是给敌人提供特色菜单吗?当然,如果模仿”毒“的漂亮特征,也不错,自己不用费力生产毒品,就能吓退敌人。在自然界,这种情况也不少。 如果”毒“是为了攻击或毒死对手,也没必要花哨,那样容易被对手发现。这容易理解,士兵穿迷彩,警察穿便衣,便于隐蔽。如果穿漂亮制服,多是唬人的,自卫差不多。这样的”毒“,也确实常常用于自卫,譬如毒蛇、蝎子、蜘蛛,甚至警察的抢。 总结一下。鲜花和美女,其漂亮大多是为了吸引什么,如果你去招惹而被蜜蜂蛰了,那不是她们的毒性。漂亮且毒,多是自卫型的(被借用就是欺骗)。漂亮而无毒,多是吸引型的(也有欺骗)。前者,其实不能叫漂亮,只是醒目而已。至于由漂亮而引发的欺骗,譬如拟态,譬如整容,涉及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许多问题,略。如果总结的不对或不完整,请赐教。
402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论文:纳米金的制备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Bjqdsx 2011-1-20 10:20
摘要:本文概述了纳米金生化方面的应用及金与金箔自古的 药用及保健用价值 。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纳米金,利用 X 射线荧光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金进行了表征。通过纳米金溶胶及溶胶中含有的柠檬酸钠和保护剂 PVP 对 Hela 细胞、 CHO 细胞的 MTT 试验研究了纳米金溶胶及纳米金颗粒对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纳米金溶胶和纳米金颗粒对此两种细胞均没有产生毒性。并且将纳米金加入到化妆品基础配方中 制备了稳定的乳状液 。为纳米金用于化妆品提供依据。 关键词:纳米金制备,化妆品, MTT 试验,毒性 论文附件: 纳米金的制备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pdf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2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思考”还不如“信”呢
liwei999 2010-12-20 16:03
这样的思考还不如信呢。 (145725)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01, 2008 02:54AM 有一篇论中药的文章 方舟子《中药毒副作用备览》读后思考 。星湖有人问为何要评论这样的文章,答案大约是要针对那些好学生文章。镜某有限的经验表明: 坏学生往往不傻,好学生里傻子较多 。 洗手固然是个好习惯,但是科学可以证明,一般的洗手是没有用的。在现代,科学的时代里,人往往也还是根据自家的直观感觉决定行动方式。文丽的洗手,立委夫人的不吃糊饭,这位《中药毒副作用备览》读后思考的读者,都是如此。 厨房的下水比厕所的干净是人们的感觉。但是科学可以证明今天的厨房下水要比厕所的脏一个量级。认为厕所马桶的脏主要是来自心理的原因。这类事情在日常中多得很。比如,认为脚比手脏,认为尿也不干净,认为核能发电很危险,认为被认可的食品添加剂也不安全。培养一个人的理性很不容易。麦子以为自己很理性,改吃素了;方博士也认为自家很理性,结果是出了信徒了。请看: 引用: 疑问1、方舟子所列的材料是否可信? 答案:应该可信。其一,以方舟子作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化博士的教育背景,其搜集材料,编辑整理的功夫一定是过硬的。其二,有人称方舟子走的就是专门给人挑错的路线,他是很难让别人给他挑错误的。我看过方舟子的一些文章及访谈录,思维和措辞的确都严谨得很,不得不佩服。我想方舟子是谨慎的、负责任的。 就是信徒的思路了。 论毒性至少要有几个侧面。要论总量、浓度和积累(代谢)。不是说个名称,给个化学式就可以定毒物了。这样一来,研药(立委注:疑为验药之笔误)两个字后边就要有许多工作要作,就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就有个谁出这笔费用和值得吗的问题了。 不要总是政府应如何如何的说事儿。政府应该作的事情太多了。同样的费用,解决刑事犯罪比中医问题要紧迫得多。废中医无非就是主张对10年以上刑期的人都杀了。感情上这样很痛快,但是作不到。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解毒
yaoronggui 2010-8-9 00:37
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随血液流遍全身。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 200~300 倍,因此,一氧化碳一经吸入,即与氧争夺血红蛋白,同时,由于碳氧蛋白的存在,妨碍氧合蛋白的合成和正常解离,使血液的带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医疗上常用静脉注射亚甲基蓝进行解毒,这是因为一氧化碳与亚甲基蓝的结合比碳氧血红蛋白更牢固。
个人分类: 化学与生活|5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合组织发布纳米材料毒性行动计划草案
liwenbianji 2010-5-19 10:11
OECD releases draft action plan of nanomaterial toxicities As more and more nanomaterials are being produced worldwide, toxicologists are frantically studying the effects they may have on humans.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Working Party on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are using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safety testing and assessment of chemical products to evaluate the unknown dangers of nanomaterials. At the 6th meeting in October 2009, the operational plans 2009-2012 for eight projects were propos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projects on the Safety Testing of Representative Set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The Role of Alternative Test Methods in Nanotoxi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Use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Most importantly, the development of an OECD Database on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to Inform and Analyse Environment and Human Safety Research Activities. Full details of the draft operational plan can be found in this PDF. 原文请参考: http://www.olis.oecd.org/olis/2010doc.nsf/LinkTo/NT000029AE/$FILE/JT03282410.PDF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降低腊肉毒性的一种好办法
chrujun 2010-4-12 20:21
古代没有冰箱,腊肉就成了长期保持肉类的当然选择。古时经济条件落后,10天吃一次肉就相当不错了。 因此,尽管腊肉有副作用,每年吃几次还是没事。现在经济条件变好了,有些人喜欢长期吃腊肉,很容易导致各种疾病产生。 腊肉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腊肉含盐重,经常吃腊肉很容易摄入过量的盐;二是腊肉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降低腊肉毒性的好办法。与常规方法把腊肉洗干净后直接炒或蒸不同。我将腊肉放在有大量水的锅里长时间煮。由于长时间煮腊肉,腊肉内的过量盐分得到有效释放,有毒有害物质也跑出来不少。煮腊肉时间为20分钟以上合适。 我将腊肉煮好后再用刀切,然后和豆角一起炒,加了少量盐。用这种方法做的腊肉炒豆角,味道还相当好。腊肉中的烟熏味没有了,盐分也降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这种腊肉对身体的危险降低了几倍。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302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我国农业专家应该先科普免疫学知识
jiangjinsong 2010-3-13 23:48
我国农业专家应该先科普免疫学知识 标签: 转基因 大米 食品安全 过敏 毒性 据说,因为我对转基因的质疑,我已经被某网站和挺BT派骂的一无是处,有很多所谓的专家都出来说,要给我普及BT的知识,甚至还有自称我的学生的人出来说,我们讲的免疫学皮毛不如,等等。 我是很欢迎他们来科普的,但是,首先还是先让我来给你们普及一下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吧,也让那位自称我的学生的人复习一下。我为什么认为转BT基因大米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接下来就从免疫学的方面来说说: 1)BT蛋白种类非常的多,还没有任何一个安全性实验涉及了所有的BT蛋白基因,而长期以来,人们说的百年安全,其实是一个杂烩,不知道哪种安全,哪种不安全;也从来没有人认真做过每一种的安全性实验; 2)BT蛋白安全性用小鼠实验与人体试验,从免疫学的角度讲是完全不同的,仅有参考价值;武汉没有公布使用的小鼠品系,是在一种小鼠中没有毒性,还是多个品系都没有毒性;因为不同品系动物反应是不同的;还有即使小鼠都安全,但是由于 小 鼠 很少见到典型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也不象其它动物那样有规律。能诱发速发型变态反应,其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循环不畅,循环性虚脱,常在几小时甚至10到20 分钟死亡。这与人的超敏反应是不同的。 3)据农业部专家称,批准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均为修饰过的BT蛋白,所以其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质与未修饰的BT蛋白具有差异性,因此所有的关于未修饰的BT蛋白的过敏试验,都对这两种转基因大米没有任何意义。 4)据农业部及其聘请的CDC专家称,人类认识Bt蛋白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已有百年历史,使用Bt制剂作为生物杀虫剂的安全使用记录已有 70多年,大规模种植和应用转Bt基因作物也已超过10年。其间没有苏云金芽胞杆菌及其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报告,也没有与生产含有苏云金芽胞杆菌产品有关 的职业性过敏反应记录。然而,尽管我国对此从来不予重视,没有研究,国际上早就有因为BT转基因食品过敏的报道,2000年底,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由 转基因玉米StarLink引起的一系列安全性事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ry9c是微生物蛋白质,此基因被加入StarLink玉米使之抗虫。Cry9c是Bt蛋白之一。1998年Aventis公司申请美国环保局 (EPA)将StarLink用于食品,由于EPA未对它的致敏性作定论,于是仅批准它作动物饲料或工业用。 9月美国消费者组织在tacoshells中检出了Cry9c后,引起了恐慌。EPA召集了专家组研究StarLink玉米的致敏性,他们认为整体致敏的 可能性低。有44名美国人自称食入StarLink玉米污染的食品后有发痒、恶心和过敏症状,专家认为其中14人的症状有可能与转基因玉米有关。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年第3期)。而据过敏研究的专业杂志 J Allergy Clin Immunol. 报道,转基因玉米可以引起个案的过敏反应( Siruguri V, Sesikeran B, Bhat RV. Starlink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and allergenicity in an individu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4 May;113(5):1003-4;)。同时,荷兰也报道了,农业人员因接触了BT农药导致了IgE升高,出现潜在过敏反应的报道( Doekes G, Larsen P, Sigsgaard T, Baelum J. IgE sensitization to bacterial and fungal biopesticides in a cohort of Danish greenhouse workers: the BIOGART study. Am J Ind Med. 2004 Oct;46(4):404-7.)。可是,号称权威的转BT安全专家,却没有提供试验动物进食BT食品后的IgE指标。 我们已经不是靠银针试毒和靠人试毒的时代了,一切要讲科学,如此设计不完善的安全性试验,是无法说服人的。至少是不能从免疫学的角度说服一个免疫学的研究者的。难道我质疑转BT大米的安全性是没有理由的吗? 很多人说,支持转基因的人是自然科学家,反转基因的人都是社会学家。很好,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因为我都谈不到家,只能算一个普通的免疫学老师。所以,没有人让我去签署清华大学教授的《 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也没人请我去签署百人请愿书,反而是被一群无知的转基因专家莫名骂了一顿。不过,我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所以,我做事光明磊落,真实姓名,只谈真情实感。 最后,要声明的是,我写北京大学是因为这是我的工作单位,谁有疑问都可以找我来讨论。但是,这不表示,我可以代表北京大学,我也代表不了,请那些专家攻击 我个人的时候,不要扯上北京大学,这与北京大学无关,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也没有动用北京大学的资源来支持我的观点。所以,我不反对也不支持向大米中转基 因,但是我质疑转BT大米的安全性实验是不科学的(我可没有说是伪科学,因为我不人身攻击),不全面的;我愿意帮助设计更安全和更全面的安全性检测实 验。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与北京大学无关,与其他任何人也无关。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 原帖見:http://immunohealth.blog.sohu.com/145923164.html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7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蒙牛特仑苏添OMP物质被质检总局叫停
dnastar 2009-2-11 22:00
来源:http://news.163.com/09/0211/08/51RV5HMO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国家质监总局2月2日要求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质检总局称,目前未对OMP安全性做出规定,IGF-1物质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人为添加不符合法律法规。据悉,蒙牛特仑苏牛奶宣传含有帮助修复人体组织的OMP物质。 蒙牛特仑苏牛奶 中国经济网2月11日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2月2日向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公函,要求该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OMP物质。 官方首次对OMP表态 质检总局在这份公函中提出监管意见:鉴于目前我国未对OMP的安全性做出明确规 定, IGF-1物质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请你局责令蒙牛公司禁止添加上述物 质,并通知蒙牛公司,如该企业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请该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卫生部门做出是否允许使用OMP及 IGF-1的决定。 此次是官方首次对蒙牛的OMP进行表态。据了解,之前就有对蒙牛特仑苏牛奶含有OMP及 IGF-1发出的质疑见诸报端。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向国家质检总局报送《关于核查蒙牛特仑苏牛奶有关情况的报告》。2月2日,国家质检 总局就其发函提出上述监管意见。 蒙牛:尚需向技术部门核实 内蒙古质检局监督处陈处长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蒙牛集团已经向卫生部提交了相关材料,等待卫生部的批准。有害无害现在还不知道,但企业自己做了实验证明特仑苏中添加的OMP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一切都要听卫生部的。陈处长说。 此外,陈处长告诉记者,按照总局的要求,蒙牛在2月2日以后产的特仑苏已经不含有OMP物质。 记者昨晚两次电话联系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她均称正在外面开会,尚不清楚此事,需要向技术部门核实。 记者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调查时发现,生产日期为2月3日的特仑苏OMP牛奶在列架销售;同时,生产日期在2月2日以前特仑苏也在销售。 背景资料 OMP与IGF-1 据蒙牛产品说明书,OMP(OsteoblastMilk Protein)是一种来自牛乳的乳蛋白,有助于构成或修复人体组织。IGF-1(Insulin-likeGrowthFactors),中文译为 (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必须的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 著名学者方舟子曾在博客写到:根据蒙牛公布的OMP的生化数据,与IGF-1完全吻合 。蒙牛在2006年提交的一项专利也表明他们在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的牛奶制品中添加IGF-1。 方舟子写到,一般牛奶也含IGF-1,超高温消毒不能使其完全失活,不过含量很低,浓度约为4ng/ml。但据蒙牛专利,100克特仑苏奶中添加的IGF-1含量高达5.65~16.8mg,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果真如此,就很值得消费者担忧了:患多种癌症的风险会增加( 查看博客原文 )。 博主评语:这回可能是企业好心,希望通过添加这种活性物质增加牛奶的功能,但是一来这就成了功能性食品,需要走特殊程序,二来这种富集的新因子未获得国家认证,你蒙牛就敢擅自添加,虽然毒性远远不及三聚氰胺,但是也是有副作用的,牛奶喝多了还因为异源蛋白过多摄入导致人嗜睡呢,何况你加了个这么个激素,它可能严重改变人体代谢平衡,其长期生理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就可能超乎想象了,蒙牛胆子也太大了,在三鹿的后头敢这么!!! 幸亏我们有方舟子这样的亮眼,为老百姓的健康和安危时时着想,否则我们不是在喝牛奶,是在喝药了,一种没经过检验的药品,本案实质类同于三聚氰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