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江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三江源地区特征的新认识!
热度 3 zhangxw 2015-10-25 11:53
对三江源地区特征的新认识! 张学文, 20101025 最近分析中国各地的平均每年水分循环次数分布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31156.html )。不经意间注意到四川西北 / 青海东南方向的一大片地区的水分循环次数高到 60 次 / 年以上。再看其地理位置,则是我国的长江 / 黄河 / 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 即地理学者所谓的三江源地区。或者说原来三江源地区也是地球上水分循环次数很快的地区。 注意全球水分循环次数 / 年平均值大约是每年 40 次,而哪里是每年 60 到 70 多次,而且笼罩面积可能接近 20 万平方公里。 以上现象其实在前面的水分循环周期长度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927104.html 上也有反应,不过在等值线上表现不够突而没有被我特别注意到。 这也许为我们认识我国的重要河流发原地的气候特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附带说一句,青海气候特征值得我们多关注!
个人分类: 气象|259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引诱西南季风到中国三江源
yjjsu27 2015-5-14 11:09
乞拉朋齐位于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Meghalaya),坐落在布拉马普特拉河(the Brahmaputra)南侧东西走向的卡西山地(the Khasi Hills)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纬度为北纬25.3 度, 经度为东经91.7 度。 乞拉朋齐(Cherrapunjee)距离首府西隆南约51千米。乞拉朋齐位于南亚孟加拉湾北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和恒河下游,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即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一带。 地理位置 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距离孟加拉湾约300千米处,是一个地势较低的洼地,在雨季时,河水溃决,这里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片湖泽。因为洪水较暖,在到达乞拉朋齐之前,西南气流先吹拂到积水低地之上,所以饱含了大量的水汽,更使乞拉朋齐降雨猛增。海拔1313米,1860年8月—1861年7月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数为25~28天,均居世界首位。 自然环境 乞拉朋齐位于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侧卡西山地(Khasi Hills)的南坡海拔1370米处,离孟加拉湾约400千米。卡西丘陵为东西走向,长约250千米,海拔约1500米,东端与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阿拉干山和那加山相接,形成了一个宽广的向南敞开的漏斗状谷地。 从3月至10月的八个月的降水量占了乞拉朋齐每年平均降水量的98%;6月和7月两个月的降水量就要占到总降水量的47.7%。在11月至2月的四个月中的降水量很少。由于土地贫瘠干旱,当地也没有储存雨水的水库,气候变暖、污染、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因素,干季时,当地的居民甚至要通过步行从数千米外的地区运水来维持生活。 乞拉朋齐的降水主要属于地形雨。在6月至9月的雨季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西南季风从恒河三角洲一路进入孟加拉国的低地平原,在向北前行300-400千米后,突然受到卡西山地的阻挡,被迫在2至5千米的范围内上升至1370米的高度。气流被迫抬升时,发生绝热降温,使其中的水蒸气凝结为水滴,在山地的迎风坡乞拉朋齐形成降雨。 雨季时河水溃决,恒河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片湖泽。由于洪水较暖,西南季风在到达乞拉朋齐之前,先吹拂到这片低地湖泽上,因此季风气流饱含了大量的水汽,更使乞拉朋齐的降雨量猛增。10月起,西南季风逐渐消退,乞拉朋齐的降水量开始锐减。 多雨的原因 因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使这里的6~9月降雨显著增多。卡西丘陵,长约250千米,海拔约1500米,东端和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阿拉干山、那加山相接,形成了一个宽广的漏斗状谷地,向南敞开。暖湿的西南季风进入这个谷地时,被迫抬升,形成惊人的雨量,直到10月,西南季风消退以后,降雨量锐减。而位于卡西丘陵北坡的高哈蒂,由于处在背风坡,受不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 4降水原因 乞拉朋齐为什么能下这么多的雨呢?这是因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湿的地区,那里是湿空气的“仓库”,当著名的西南季风从孟加拉湾吹向青藏高原时,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不让它越过,湿润空气被逼发生上升运动,凝结成大量雨滴,瓢泼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齐,使它成为世界“雨极”。 在南亚孟加拉湾北岸的恒河下游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下游,即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一带 ,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由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6~9月的显著多雨时期。乞拉朋齐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南侧喀西山地的南坡海拔1313米处。喀西山地东西走向,长约250公里,高约1500米,东端与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那加山和阿拉干山相接,形成一个宽广的向南敞开的漏斗状谷地。暖湿的西南季风涌入这个谷地时,被迫抬升,造成惊人的雨量,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35毫米。据记载,在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被称为世界的“雨极”或“湿极”。乞拉朋齐离孟加拉湾约300公里,其间是一个地势较为低下的陆地,雨季时这里因河水溃决,实际上已变为一 片湖泽。由于洪水较暖,西南气流在到达乞拉朋齐之前,先吹拂于积水低地之上,因之饱 含了大量的水汽,使乞拉朋齐降水猛增。而位于喀西山地以北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底上的高哈蒂,由于处在背风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由于受第四纪冰期作用和现代冰川的影响,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气候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气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 中国河流年径流量排名: 第一长江(年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 第二珠江(年径流量:3338亿立方米) 第三松花江(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第四黄河(年径流量:661亿立方米) 第五淮河(年径流量:622亿立方米) 第六海河(年径流量:228亿立方米
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藏东南引水汽到三江源地区
热度 5 yjjsu27 2015-2-26 18:07
在右图所示的区域,开挖人工山口,放西南季风到三江源 第一步;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建一座水力发电站。 第二步;在水库的附近建一座中型化工厂,利用水电站的电力制造炸药。 第三步;炸开第一道屏障。 第四步;经第一道屏障的开口,从墨脱到第二道屏障建一条双向电气化铁路。 第五步;炸开第二道屏障。 墨脱县降水量充沛,地表切割密度大,水系发育旺盛,东喜马拉雅山脉各大山口,如多雄拉、那木拉、德阳拉、岗日嘎布山脉各大山口、多热拉、金珠拉、崩崩拉、日清拉、安扎拉等,都有小型湖泊,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下 ====== 以上来自百度“墨脱” 我们能不能就从这些现有的山口下手,尽可能的扩大这些山口 yi以下来自百度“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为什么能下这么多的雨呢?这是因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湿的地区,那里是湿空气的“仓库”,当著名的西南季风从孟加拉湾吹向青藏高原时,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不让它越过,湿润空气被逼发生上升运动,凝结成大量雨滴,瓢泼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齐,使它成为世界“雨极” 也就是说,我们 第一,可以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个个的宜居的城市(如果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以下了); 第二,这些城市是建设在已经整备过的山隘口下方,少有泥石流等灾害的袭扰; 第三,这些城市是建立在交通干线附近,可以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第四,这些新兴的移民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各民族的人民和谐相处,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祖国边疆; 第五,这些城市建立在土石坝上,水电不是问题,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农业用水电无忧; 第六,这些城市在水库附近,可以开展旅游,养殖,航运,可以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第七,这些城市,既可以解决开山工程的的后勤保障,也是调水工程的主力保障。只有有了这些城市,才有了经济需求和供给。相辅相成。使得开山工程和调水工程具有了更大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第八,这些城市位于中国内陆与印度洋经济区域的承接地带,是中国离印度洋以及世界主要物资供应地区(印度次大陆,中东,非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最近的地区,可以使中国彻底摆脱马六甲困局;不但可以解决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还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布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第九,这些城市位于重要的交通交汇点,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对巩固国防有利; 第十,这些城市,从长远计,是中国力量西看印度次大陆,东望中南半岛的主要集结地。是中国破解美国“珍珠链”围困中国的破局之法。打通了这条战略通道,美国苦心经营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NNN岛链都无用武之地,徒劳无功。基本就是“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形式。不战而胜, 无论从爆破规模还是爆破精确度上看,中国工程爆破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国一次装一万吨以上炸药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1956年甘肃的白银矿,当时装了15000吨炸药,不过它是分两次爆破的,这是苏联专家过来帮助做的。第二次就是1971年,四川攀枝花当时在建钢厂,钢厂有个狮子山,山头大约有1100多万方的石头,山头60米以下才是铁矿,以上都是岩石,如果打洞下去很困难,也很危险,于是组织了一次爆破,装了10200吨炸药,炸了1100多万方。第三次是1992年,珠海建成的飞机场里有一个山头,这个山有1200多万方,有八九十米高,对起飞的飞机构成威胁,所以要炸掉,装了12000吨炸药,把这个山头炸掉了,号称天下第一爆,国际上没有炸过这么大的。
1917 次阅读|17 个评论
第一篇科学网的博文
yjjsu27 2014-4-23 13:46
这个是我在科学网的 第一篇 博文。作为测试,也谨此留作纪念。 关注的方向,三峡工程及水利资源开发,三江源的保护与开发,政治和本行:经济学
1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8)---黄河第一曲
xuxfyuwp 2014-4-17 14:28
在果洛州的最后一站到了青海省久治县。在久治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由于发电机出了故障,全县都停电。据说这类事在当地经常发生。 久治县地处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东南与四川省的阿坝县相邻,东北与甘肃省的玛曲县接壤。 在久治没有再看什么,为了能按时赶回西宁,一大早就从久治出发了。返程的路线选择了跨越省界,进入到甘肃境内的玛曲县,沿着甘肃的公路向北,最终再返回青海到西宁。这样走的原因是甘肃的路况要比青海好,可以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走这条路有一个意外收获是可以三次跨越黄河。黄河就是从这里流经青海省界,进入四川、甘肃,再折返青海,形成了九曲黄河的第一大弯。这正是: 万涓汇聚成大川 激流直下出险滩 天公喝住急回首 大河东去第一弯 从久治到玛曲就进入到甘南地区,由于有黄河在这里环绕,形成了宽阔的滩涂地,地表也相对平坦,水草充沛,显然是得天独厚的优良牧场。 由于要赶路,无法下车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下最深印象的也就是窗外的黄河了。黄河在这里显然与黄无缘,如果叫清河我想谁都可以接受。黄河好像是回到青海再进入甘肃后才变黄的。 (原文写于2009-09-26 12:42:5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7)---年保玉则
xuxfyuwp 2014-4-17 14:27
在班玛县东部有一座在当地很知名的山,被称为年保玉则,又称作果洛山。据介绍,昆仑山在青藏高原分为西段和东段。东昆仑山的南支,叫巴颜喀拉山,年保玉则是巴颜喀拉山的最高峰。 在青海果洛草原的藏民眼里,年保玉则是一座神山。山的主峰高5369米,周围有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相传是果洛一带各部落藏民的发祥地,所以受到崇拜。 这来源于当地广泛流传着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个猎人,他救了一条小白蛇,是年保玉则山神的独生儿子。猎人还帮助化为白牦牛的年保山神与恶魔激战,射死了恶魔。年保玉则山神为了感谢猎人,将他的小女儿嫁给猎人,两人婚后有了三个儿子,分别叫昂欠本、阿什羌本、班玛本,后来的果洛部落的人都是他们的后裔。因此,年保玉则神山成为果洛藏族的祖先。 年保玉则的顶部由3个常年积雪的山头组成,在山脊与山脊之间的峡谷中还存在着山谷冰川。我们去时天气不太好,低云缭绕,区分不清颜色相近冰川和云。过了一会,天气转好,冰川开始清晰了,但与广阔的群山相比,冰川并不太显眼,远远望去,就如同远山上的一片积雪。 山下有一个美丽的湖泊,被称为仙女湖,藏语叫作“西木措湖”,湖里有不少鱼在游动,应算是高原冷水鱼了。我们向湖里撒了一些食物,大批的鱼便被吸引过来争抢,形成了很有趣的景观。湖边绿草如茵,装点着不少野花,一些零散的巨大鹅卵石上刻着一些字,包括汉藏两种文字。 在湖边草地上飘舞的经幡也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幡旁香火缭绕,据说是为了祭拜山神。远处有不少游动的牛羊,典型的草原风光。 (原文写于2009-09-16 22:00:4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6)---红军沟
xuxfyuwp 2014-4-17 14:25
进入班玛县玛可河林区的路上,会途径一个被称为“红军沟”的地方。 据介绍,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近万人在长征途中经过果洛州班玛、久治一带,曾穿过这条沟。沟名原为“子木沟”,当地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红军的纪念,改称为“红军沟”,把红军渡过的称作“红军桥”,成了青海现存的重要革命历史遗址之一,也是当年红军经过青海的重要证据。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在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现在看起来字迹依然清晰。人们在写有标语的石壁前盖了一座亭子,把标语保护起来,已成为省级重点保护地。 离红军标语亭不远,可以看到一座红军墓地,墓地四周被铁栅栏围着,栅栏上飘挂着一些白色的哈达,估计是当地藏族民众敬献的。 难以想象当年红军是在怎样的困境中坚持下来的,历经千辛万苦,靠着信念、勇敢、毅力、智慧,终成大业。 万山深处红军沟 千辛历尽足迹留 播下燎原火种在 终成大业燃九州 (原文写于2009-09-05 21:59:3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5)---退牧还草后的移民问题
xuxfyuwp 2014-4-16 15:36
为了改善过度放牧的草原,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退牧还草。劝说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下山来集中居住,由政府负责安置,包括住房和每月发津贴补助。 这一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住房问题好像解决得不错,搬下来的牧民认为确实比在山上风餐露宿条件要好多了。 但干什么都要花钱,确实很不习惯,在山上烧牛粪,吃牛羊肉,喝山泉水,花销很少。在定居点生活,每年每户能得到8000元左右津贴,显然不足。如果要有人生病,就更麻烦了。 每户不管人口多少,补贴的钱都是一样的,显然也有问题。但据说这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不能鼓励多生。但在考察时确实见到了一家十几口人的情况,该怎么生活呢? 牧民的一技之长就是放牧,到了山下就不知道能做什么了。政府倒是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进行职业培训,希望一些年轻人可以再就业。但确实很困难,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少要到下一代了。 我看到牧民在学习织藏毯,由大企业提供原材料,移民们按要求进行编织,速度很慢,若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也很不易了,每月可以挣几百元钱。 由于不能很好适应,在城镇附近就又形成了新的二元社会,新老居民很难相互融入。 如何解决移民的生存问题,是政府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原文写于2009-09-01 21:35:2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4)---草原鼠害
xuxfyuwp 2014-4-16 15:35
草原退化,会引发鼠害。据说草越矮,鼠越猖獗,因为草高了会挡住鼠的视线,其天敌老鹰可以发现草中的鼠,而鼠看不到扑下来的鹰。所以当地牧民都说凡是牧草好的草原都不会闹鼠害。雨水少,草长不起来,鼠就多了。鼠会啃草根,又会进一步破坏草场,产生恶性循环。 鼠繁殖很快,很难根治。一开始组织灭鼠也走过弯路,用灭鼠剂消灭老鼠,鼠死了不少,但鼠的天敌老鹰、沙狐等也遭重创,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得不偿失,且鼠的再生能力还要更强一些。后来采用了一种叫生物毒素的药,据说效果不错,是将鼠的神经系统破坏,造成半身不遂,无法去寻找吃的东西,最终被饿死。 在现场可以看到不少被鼠破坏过的草原,草死了,露出下边的黑土,即所谓的黑土化。 (原文写于2009-08-29 16:07:1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3)---下榻大武镇
xuxfyuwp 2014-4-16 15:32
第一天到的大武镇既是果洛州府所在地,也是玛沁县政府所在地。因当晚州政府要请我们一行吃饭,而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玛沁县政府便索性来了个半路拦截,在距大武镇还有几十公里的山坡上安营扎寨,将我们拉去修整一下。 藏族同胞热情好客,也只能客随主便了。说是休息一下,但实际上帐篷里准备的同正餐也没啥两样,桌上备满了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等。我对藏餐还算适应,用藏刀切了两块牦牛肉,很快就消灭了。又喝了一杯酥油茶,吃了两根黄瓜,便悄悄溜出帐篷,去欣赏周围的景色了。 正直傍晚,夕阳斜照,浓白色的对流云隔山涌起,与绿草蓝天相伴,几只苍鹰在空中翱翔,很是怡人,已忘记了这是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 到了大武镇后,已没什么食欲了,一个藏族歌舞团演出的节目倒是充满藏族风情。应付了一下晚餐后,就跑到当地气象局去了,看看那里的职工。能坚持在37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工作,确实很辛苦,很不易。 有人在探讨这里的藏族人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好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藏族的分支确实不少,按照一般的说法,藏族的主体是古代的吐蕃人,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但后来在不断的征战中又融合了其他许多民族,也包括部分汉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大致可分为: 兑巴:阿里地区的藏人 藏巴:后藏地区的藏人 卫巴:前藏地区的藏人 安多娃:甘南、青海(除玉树州外)、阿坝州的红原、若尔盖、阿坝县的藏人 康巴: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等地的藏人。 工布藏族:在康区与卫藏交接的林芝一带的藏族习惯上称为工布藏族。 嘉绒藏族:一个比较特殊的藏族分支,主要有古羌人、汉人和吐蕃人融合而成的集体,分布在阿坝州的九寨沟、松潘、马尔康、理县、小金、黑水、茂县以及甘孜州的丹巴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藏族分支白马藏族,主要居住在平武县的白马藏寨,服饰语言都于一般藏族着很大差异,无论男女,均头戴自制白色盘形荷叶边羊毛毡帽,上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 按照以上分法(可能还有其他分法),我想在果洛的藏族应属于安多娃吧。 (原文写于2009-08-16 09:11:2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识三江源(2)---三江源
xuxfyuwp 2014-4-16 15:27
总在感叹 涛涛黄河九曲 壶口险滩惊涛拍岸 总在赞美 滚滚长江东去 三峡壮美千古流传 总在梦幻 秀丽澜沧江畔 西双版纳水域奇观 奔腾不息的江水啊 你可曾回望 那千古不息的源泉 挥手远去的儿女啊 你可曾眷恋 那母亲深沉的呼唤 绿草黄花 山路弯弯 沟壑综横 流水涓涓 飞鸟鸣唱 苍鹰盘旋 牛羊游动 风舞经幡 雾霭飘过 白云蓝天 阴晴瞬变 气象万千 辽阔的三江源头 连绵的巍峨群山 疲惫的漫天雨雪 苍凉的绝壁冰川 以你广博的胸怀 孕育了生灵万物 以你慷慨的馈赠 滋养着草木良田 细细地倾听 你低声的吟泣 默默地感受 你承载的艰难 像退化的物种 像缺氧的火焰 像失修的路基 像超载的航船 过度的索取 难以为继 无回的付出 举步蹒跚 谁在思索 谁该承担 减轻今日亏欠 拯救未来家园 或许时机临近 或许曙光初现 沧桑历尽 终有峰回路转 但愿人类共识 不是纸上空言 但愿郑重承诺 能有行动相伴 但愿文明进步 亦能顺应自然 但愿和谐共处 融入天地人间 期盼那一天 再现你昔日蓬勃的生机 渴望不太远 恢复你曾有秀美的容颜 相信大地仍将富饶 树有根水有源 相信江河还会奔腾 一千年一万年 相信世界更加美妙 心相融人相伴 相信未来雨露阳光 云深处山水间 (原文写于2009-08-12 14:11:1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诗歌|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克强力推四大重点生态工程 构筑绿色保护屏障
LuckSt 2013-12-19 14:41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张爽 陈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 会议指出,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全体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科学治理,推广适用技术,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为抓手,实施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当代人受益,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青海三江源生态治理扩围 守护“中华水塔” 三江源治理范围将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 会议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 二期工程规划将治理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夯实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2005年,国家启动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2005年截至今年10月底,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4.85亿元,逐步构筑起高原绿色屏障。伴随着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水土保持功能逐步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整个工程使“中华水塔”作用提升。 据相关部门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2年系列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512.7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相比,整个三江源区地表水增加82.9亿立方米。同时,区域所有国控断面水质均持续保持在二类水体标准之上,水环境质量为“优”。 2012年与2004年相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林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了11.88亿立方米,占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增量的41.88%。同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土壤侵蚀量减少3510.23万吨,占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减少量的50.94%。 但是,三江源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期工程仅覆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三江源地区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超载过牧现象仍然存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下大力气巩固一期工程成果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启动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 甘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 打造绿色陇原 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 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会议要求,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构筑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在甘肃省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甘肃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构筑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既关系到甘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将探索内陆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扶贫开发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路子;也将为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扶贫开发攻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快推进 让黄沙“止步” 二期工程进一步推进,中央造林补助标准将继续提高 会议听取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汇报。强调,要进一步推进二期工程实施,继续提高中央造林补助标准。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治沙造林,凡达到技术标准的,均可享受相关补助。统筹推进防护林更新改造,在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开展试点。强化后期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片、管护一片,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乱垦、乱牧、乱挖及乱用水资源等违法行为。支持地方大力发展沙产业和林下经济。努力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 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遏制沙尘危害,2000年6月,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实施12年,累计安排资金562亿元,完成营造林753万公顷,治理草地933万公顷。京津地区沙尘天气较治理前明显减少,工程区沙化程度减轻,林草植被增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01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二期工程规划,工程范围适当西扩,将沙尘传输路径北路和西北路的主要沙尘源区纳入治理范围,覆盖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面积70.6万平方公里。二期工程计划从2013年到2022年,实施10年,总投资878亿元。今年是二期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地处我国北方防沙带,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面临着治理难度加大、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困境。譬如,近年来,张家口坝上地区杨树防护林枯死现象就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于巩固我国北方防沙带,遏制沙尘危害,至关重要。亟待从制度设计入手,消除企业等社会主体进入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障碍,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水质较好湖泊不走“先污染、再治理”老路 有序推进湖泊休养生息,以清洁湖泊滋养祖国大地 会议通过《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在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集中治理水质较差湖泊的同时,对东北、蒙新、青藏、云贵和东部五大湖区水质较好湖泊进行分区保护,做好相关规划衔接,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入湖河流污染防治,建设和修复流域生态,有序推进湖泊休养生息,以清洁湖泊滋养祖国大地。 当前,我国湖泊环境保护总体形势严峻,部分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一些水质尚好的湖泊生态脆弱,面临污染威胁。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滇池、太湖、巢湖,还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许多湖泊,都处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人口日益增多,湖泊污染也呈加重趋势。我国已经先后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对水质较差的湖泊进行了集中治理。 此次常务会通过《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水环境治理体系,建立起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之后召开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一批环境治理重大生态工程,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的重视。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更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方式,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着力构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协调联动机制,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和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三方共赢。此外,还要确立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和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环保高压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集结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地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了明年生态建设的工作任务: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的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文明的战略性举措。
7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个三江源——贝加尔湖附近
jiasf 2013-9-4 00:16
西伯利亚的三条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都发源于蒙古高原。东北亚的大河黑龙江也发源于蒙古高原。 实际上叶尼塞河、勒拿河与黑龙江的源头非常近,都在贝加尔湖附近。勒拿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西边的贝加尔山脉,叶尼塞河的源头色楞额河与黑龙江的源头克陆伦河分别发源于贝加尔湖南边的蒙古杭爱山和肯特山。尤其是色楞格河的一条主要支流的源头跟克鲁伦河的源头共享分水岭。因此,贝加尔湖地区可以称为黑龙江、勒那河与叶尼塞河的共同源头。 另外,蒙古高原西部的杭爱山的南坡还是另一条大河鄂毕河上游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鄂毕河与叶尼塞河的源头是相邻的。 蒙古高原也可当之无愧地称为众河之源!
个人分类: 科普|9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洲的三江源
jiasf 2013-9-1 23:21
非洲的三条主要河流——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的发源地也比较近,前二者都在东非高原,后者在相连的中非高原。 尼罗河最远的源头河,也是流入维多利亚湖的最大支流,卡盖拉河(Kagera River),由尼阿瓦朗戈(Nyawarongo)河和鲁武布(Ruvubu)河两条源头河汇合而成。流向北转东,河长约400公里,中游向北河段形成坦尚尼亚和卢旺达之间边界;向东流形成坦尚尼亚和乌干达之间一段边界。後穿过坦尚尼亚,在布科巴(Bukoba)以北40公里处注入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的出流称维多利亚尼罗河,先后经经基奥加湖、艾伯特湖,出艾伯特湖称艾伯特尼罗河。 刚果河的源头谦比西河(Chambezi)位于赞比亚东北部、坦噶尼嘎湖东南附近。河源出坦桑尼亚边境地区,向西南流入班韦乌卢(Bangweulu)湖。 尼罗河的源头靠近坦噶尼嘎湖的北部,刚果河的源头靠近坦噶尼嘎湖的南部,中间就隔坦噶尼嘎湖。 而赞比西河的正源在赞比亚的西北部,刚果河的源头在赞比亚的东北部,也在一个国家之内。而且赞比西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希雷河也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东非大裂谷的第三大湖泊马拉维湖。 尼罗河河长6670km,世界第一, 流域面积 约335万km²,占 非洲大陆 面积的1/9,但年径流量只有810亿m³。刚果河全长约4700公里, 流域面积 约370万平方公里,河口年 平均流量 为41000m 3 /s,年径流量1.29万亿m 3 ,居非洲第一位。赞比西河长约3,540公里,流域面积135万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080m 3 /s,径流量2232亿m 3 ,仅次于刚果河,居非洲第二位。 非洲的另一条大河尼日尔河全长4,200公里,是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的非洲第三长河, 流域面积 150万平方公里,年入海平均流量63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000亿立方米,年径流深约100mm。
个人分类: 科普|9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姚檀栋院士:第三极冰川逾8成在退缩,影响20亿人
xjtuhyg 2013-3-10 09:39
中科院姚檀栋院士:第三极冰川逾 8成在退缩 影响20亿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 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极冰川80%-95%在退缩。 2013年03月07日 13:24 来源: 新华网 http://env.people.com.cn/n/2013/0307/c74877-20710256.html   姚檀栋:第三极冰川八成以上在退缩 影响人口逾 20亿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 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极冰川80%-95%在退缩。    第三极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到喜玛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过 4000米,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第三极地区 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是长江、黄河、恒河等10多条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区,影响着地球上20多亿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其变化受到全球高度关注。   四年前, “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甚至更早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的错误判断,将人类对冰川消融的关注度推到了顶峰。    “这一地区冰川变化不仅是冰川与环境科学家面对的科学问题,也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姚檀栋说,“小冰川比大冰川退缩更快,一些小冰川已经消失。”   他指出,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遥感观测和实地观测的结合,全面评价冰川变化的整体格局、变化幅度及驱动因素。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开展了第三极地区遥感与地面观测结合的综合冰川研究,将第三极地区分为七个区,并利用遥感资料和实测资料研究了过去 30年这七个区冰川的面积变化、长度变化和物质平衡(即冰量损失)变化。    “七个区冰川退缩在其东南部地区最为强烈,向中部地区减弱,在西北部地区达到最小并伴有前进冰川;研究发现,西风的增强和季风的减弱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姚檀栋说。   这一成果是 2012年美国科学院年度报告《喜马拉雅冰川和气候、水资源与水安全》的重要科学依据。(记者任沁沁)(来源: 新华网 ) 喜马拉雅冰川退缩水资源危机隐伏 http://www.envir.gov.cn/info/2005/3/331504.htm    喜玛拉雅冰川随着全球变暖正以平均每年 10—15米的速度退缩,成为全球退缩最快的冰川之一。 3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瑞士格朗总部发布的《喜玛拉雅冰川、冰川退缩及其对尼泊尔、印度和中国影响》的报告发出警告说,这将最终导致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地区成千上万以冰川融水为生的人群 面临巨大的灾难。   这份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冰川的急速退缩首先将导致河流来水量急剧增加,同时会导致大范围洪水爆发。”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 气候变化项目主任JenniferMorgan介绍说,“几十年后这种现象将转变为河流水位下降,也意味着中国西南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将因此蒙受巨大的 经济和环境灾难。”   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沈永平研究员介绍,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冰川覆盖总面积达 10485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和北部的昆仑山西段。青藏高原冰川支持着亚洲七条最重要的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湄公河(澜沧江),确保了这一地区数以亿计人口终年的水源供应。随着冰川融水的减少,这些地区水利利用潜力将大大下 降,同时将导致工业受到极大影响,农作物产量也会因为灌溉的减少而减产。    沈永平指出,青藏高原近百年来的气候波动和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 在冰川末端的变化中均有明显的反映,20世纪初以来的考察研究说明,大多数冰川总趋势是处于退缩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冰川退缩强烈,现在虽仍有个别 大冰川在前进,但高原冰川基本上转入全面退缩状态。近40年来,整个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按最低的退缩比例至少缩减了6600平方公里。   冰川退缩对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环境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供水的影响,冰湖溃决洪水加剧,冰川泥石流灾害增加,湿地退化,湖泊干枯或水位上升,河流径流不稳定以及珍稀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减缓气候变化等。    “缓解气候变化、增强能源安全和满足发展需要的办法现在就在我们的手边,但是各国部长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这种进步。”JenniferMorgan说, “各国的部长应该开始认识到,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世界正面临着经济和发展的巨大威胁,各国应该达成共识,将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甘霖博士则强调,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是自然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冰川退缩和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自然和人文灾难。中国的西部开发战略需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5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上青藏高原
yangyongtian 2011-8-21 10:07
秋上青藏高原, 日更红天更蓝。 枸杞丽野菊靓, 风轻轻云舒展。 牦牛饮羚羊舞, 湿地拥三江源。 藏汉族大团结, 携手谱写诗篇。
个人分类: 友谊|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玉树人如巍巍昆仑,屹立不倒!
woodenson 2010-4-22 15:46
最近由于家中出了些事情,虽然早就知晓玉树地震的消息,却一直没能做些什么!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曾多次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工作,对这里纯朴的风土人情,特别的自然风光一直心存感慨。前两天一个曾经一起出没于三江源和可可西里的好友打来电话,说或许我们能够为玉树人民做些事情,我非常赞同。我又想起了去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时间,虽然艰苦,却记忆深刻。无敌的司机尼玛,热情的索站卫士孟轲,青海人,豪放的青海人。 放几张原先的照片,聊以纪念!希望玉树人如巍巍昆仑,屹立不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江源贴图
nbsgdsb 2009-10-2 17:34
青海三江源放羊归来,整理了下照片,随便拿出来晒晒吧。 好长时间没出野外了,出去放风半个月,感觉整个人都舒坦了好多。 本来以为爬那么高,多少会有点高原反应,睡不着觉什么的,还兴致勃勃的准备了一大堆补血糖抗高反的药,结果才发现没派上多大用场,看来俺的老胳膊老腿还能折腾几下滴。 名义是去看鸟,回来整理才发现,能看得过去的照片大部分都是景和人,其余的都是垃圾。看来俺的单反是迫在眉睫了,踌躇ing...... 这次是为了执行青海省林业局的全省猛禽调查项目,人员分成三组,俺带队去玉树和果洛两州,虽然时间有些匆忙,经费也略显紧张,但是基本任务算是圆满完成。 行程:9.14-9.30 北京-西宁-玉树州结古镇-玉树州治多县-玉树州江西林场-玉树州称多县-果洛州玛多县-果洛州达日县-果洛州玛沁县-西宁-北京 编号为考察顺序,懒得写流水账了,弄图吧,仅附简介了........... 先来人和景 藏传佛教的经幡 去治多县考察时经过的山路 雪后的山路 路过巴颜喀拉山隘口的留影 江西林场的山和雾 江西林场的山和雾 山水之间 塌方? 其实是炸石,哈哈 虔诚的教徒,从西宁磕头一直到拉萨,据说起码要1年半 佛像开光仪式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万里长江之源通天河,脚下是唐僧师徒的晒经石,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 暮霭中的黄河之源 薄雾中的寺院 玛尼石堆的转经轮 达日县城进城前测体温,H1N1的影子真是无处不在呀!~ 之后是动植物了 藏原羚 藏野驴 藏狐 牦牛 黑颈鹤 高山兀鹫 斑头雁和起飞的赤嘛鸭 下面这几张都是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西宁)拍的了 雪豹 白鹈鹕 普通石鸡 胡兀鹫 大天鹅 最后来张葱花吧,哈哈~~~ 好了,贴图运动结束,等待板砖! P.S. 照片均本人亲自操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8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三江源与文明的嬗变
王中宇 2009-2-12 09:57
三江源与文明的嬗变 中华水塔 . 1 从高寒草甸到黑土滩 ... 6 自然因素:趋势性变化 ... 9 人为因素:干扰强度 ... 12 瞻前顾后:文明嬗变 的 视角 ... 16 2005 年年 1 月 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该规划拟投资 75 个亿,涉及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生态移民、鼠害综合治理等十大工程。 同年 9 月 20 日人民日报报道: 青海省委、省政府日前决定,今年对三江源地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考核,要从以国民经济指标考核为主,转到以生态建设指标为主上来。 在各地均热衷于区域间竞争的氛围下,这着实有点异类的感觉。该报道称: 全省计划用 7 年时间,实施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将承担实现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族团结总目标的重任。 而今 7 年的时限已近过半。理论动态 2008 年 28 期刊登了国务院研究室调研组的报告《三江源生态恢复保护和建设应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近几十年来,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的涵养功能受到威胁;草场退化和沙化加剧;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 报告主张: 三江源区所在的几个州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合并,成立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升格为副省级单位,由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双重领导。 抓紧研究出台国家三江源保护法 这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促使笔者探寻三江源问题的根由。 中华水塔 青海省定义的三江源地区在青海省南部,包含玉树州和果洛州全境,以及海南州、黄南州的部分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共 16 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见图一) 图一:三江源地区范围示意图 引自:游庆龙等《三江源地区 1961--2005 年气温极端事件变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17 卷第 2 期 2OO8 年 3 月 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被称为中华水塔,这三条江河影响着下游约 300 万平方公里 5 亿多百姓的生活。三江源对流域全局水资源的意义可由表一看出: 表一:三江源水资源情况 源区 源区面积(千平方公里) 源区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源区水资源占流域水资源比重 黄河源 16.72 157.9 49% 长江源 15.85 180.6 25% 澜沧江源 3.74 110.0 10% 合计 36.31 448.5 21% 三江源地区降水在时间上高度集中于夏季,由各代表站测得,在 6-9 月间,降水量不低于全年的 70.5% (班玛气象站),最高达到 85.7% (沱沱河气象站);而在 12-1 月间,降水量不高于全年的 1.6% (达日气象站),最低达到全年的 0.4% (大米滩水文站)。(见表二) 表二:三江源区代表站降水量年内分配分析计算表 数据来源:王菊英《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特征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第 18 卷第 1 期 2007 年 2 月 降水集中使涵养水分成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敏超等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及其价值评估》(环境科学学报第 25 卷第 9 期 2005 年 9 月)中估算:三江源地区涵养水分的能力为 1.6469 10 10 t ,即 164.67 亿立方米,仅为年均水资源总量( 448.5 亿立方米)的 36.7% 。薄弱的涵养能力使集中的降水直接转化为江河径流剧烈的丰枯波动(见图二)。 A: 黄河源 -- 唐乃亥站 B: 长江源 -- 直门达站 C: 澜沧江源 -- 香达站 图二:天然年径流年内分配图 取自王菊英《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特征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第 18 卷第 1 期 2007 年 2 月 据刘敏超等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涵养水分能力,由植被凋落物和土壤两部分提供,其中土壤占到了 99.1% 。于是,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流失就成了严重的问题。刘敏超等研究了三江源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量和保持量,结果见表三: 表三:三江源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 取自刘敏超等《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及其价值评估》 环境科学学报第 25 卷第 9 期 2005 年 9 月 表中的潜在侵蚀量为完全没有植被时的理论侵蚀量,土壤保持量则为潜在侵蚀量与现实侵蚀量之差。表中对各生态系统同时列出了的总量与单位面积量。数据显示,土壤保持能力最强的是高寒草原(每年每公顷减少土壤流失 48.74 吨);而土壤保持总量最大的则是高寒草甸(每年减少土壤流失 5720.9 万吨),占到整个土壤保持量的 55.1% 。可见保护高寒草甸对防止土壤侵蚀的重大意义。 卫星遥感图像显示,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占总面积的 65.37% 。从 2004 年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看 , 高寒草甸占草地总面积的 76.18% 。 ( 图三 ) 图三: 2004 年三江源地区草地类型空间分布图 取自刘纪远等《近 30 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第 63 卷第 4 期 2008 年 4 月 从高寒草甸到黑土滩 高寒草甸所处的地形主要是起伏平缓的高原剥夷面。由于高原隆起晚,它的岩石风化年限短,风化程度低,所形成的土壤质地粗,大小沙粒及砾石填充其间。土层薄,厚度一般为 10--20mm 。年平均温度在 0 ℃以下,土壤季节性冻结时间长,有机物腐殖化程度弱,土壤粘结性差,结构松散。年降水量约 400--500 毫米。 高寒草甸的下部与高寒灌丛呈复合分布,上部与高寒垫状植被接壤。一般海拔 3500 ~ 5000 米。分布界线从北向南逐渐升高。高寒草甸植物的根系盘结,形成坚实的地毯式草皮层,耐践踏。其植被组成主要是冷中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伴生中生的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种类繁多,莎草科、禾本科以及杂类草都很丰富。草层低矮,盖度大。密丛型短根茎的小形嵩草属植物是这里的优势种,这些植物大都具有低矮、被毛茸和营养繁殖力强等适应高寒气候的生态习性。多数草甸植物适于作为牧草,其中有些适口性优异,是家畜的上等饲草。此外,草甸中还有相当多的经济植物,可用以造纸、编织、入药、护坡护堤或作绿肥用。 然而, 1976 年,青海省畜牧局草原工作队发表《果洛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场调查报告》(青海畜牧兽医科技通讯, 1976 , (3) : 8 ~ 1O.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高寒草甸一直持续大面积退化。 首先是原生植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毒杂草种子库和无性繁殖库成为植被更新的优势成分,而原生植被成分的有性繁殖能力极低,无性繁殖库遭到极大破坏,草地植被以毒杂草占优势。植物组成中 6O%--8O% 是毒草和杂草,可食牧草产量仅为退化前的 lO ~ l5% ,基本失去了放牧利用的价值。 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由 85 ~ 95% 降低到 3O% 甚至 lO% 以下,土壤裸露,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显著降低,导致土壤养分转化受阻,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次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继而成为当地黑尘暴的沙尘源。 退化的草地上鼠类活动猖獗。地上鼠和地下鼠的密度和数量大增,鼠洞纵横密布,地面和植被破坏严重。据在达日县的测定,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鼠洞的密度高达 2715 ~ 8400 个 /hm 2 ,覆盖草地 4O% 以上的面积。 由于植被和土壤受到严重破坏,原来位于草皮下的黑褐色土壤腐殖层露出,呈现为植被稀疏甚至不毛的景观,藏族牧民称其沙纳赫塘,意即黑土滩。一些学者称其为高寒草甸的黑土型退化草地,这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地的特有现象和特殊景观。在黑土滩退化草地面积较大的地方,常使家畜无草可食,牧民被迫迁出,靠乞牧为生,成为生态难民。 90 年代以来,三江源的生态难民问题震惊了有关方面,青海师范大学王小梅形象地描述了这个问题: 曾经富甲一方的黄河第一县玛多县,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是全国三年连冠的首富县,然而到 90 年代后期却变成了贫困县。全县 4000 多个湖泊大半萎缩干枯,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占 70% 。当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亲率大军、施跪拜大礼迎亲时草湿过马蹬的扎陵湖畔,如今 10 万 hm 2 的草场几乎寸草不生,鼠害面积达 65% 。在 2004 年 7 月的实地调查中,据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在玛多县 1 万多牧民中, 70% 的人无法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放牧牛羊,只好赶着牲畜远走他乡游动乞牧。 在黄河源区的达日县,已有六成以上的草地退化成黑土滩,每年还以 1.5 万 hm 2 的速度扩大。据达日县 2003 年民政、公安部门的一次暗访结果显示。在总人口不到 5000 人的吉迈镇,以替人放牧牛羊等方式维持生计的生态难民达到一半以上。 同样,长江源头第一县曲麻莱县,因县域内 90% 以上的湿地萎缩, 70% 以上的河流完全干枯,出现了一个难以置信而尴尬的现实,即守着源头缺水喝。据统计,现曲麻莱县 2000 多户 ( 约占总牧户的一半 )1 万多人, 25 余万头 ( 只 ) 牲畜严重缺水,牧户们不得不为缺水而转场乞牧。 ( 王小梅《三江源生态难民问题研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第 32 卷第 1 期 2006 年 1 月 ) 于是,人们普遍认为 90 年代以来三江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并期望在数年之内实现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 然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等却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他们利用遥感图像对整个三江源地区进行研判,最早可得的遥感图像为 70 年代中后期,由此一直延续到 2004 年。遥感图像显示,自 70 年代以来,三江源地区持续发生着草地的退化,图四显示了玛多中部星星海草地退化、湖泊萎缩乃至干涸的过程。 图四:玛多中部星星海草地退化遥感影像特征对比 刘纪远等《近 30 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地理学报第 63 卷第 4 期 2008 年 4 月 刘纪远等将这一时期分为前后两段:前期 -7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后期 -90 年代初至 2004 年,可以发现,退化在加速,但并非突然恶化。表四从退化类别进行了比较,各类退化都在加速,唯独草地好转在减速。 表四: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程度统计表(引自前述刘文) 从各县角度看,均无好转迹象。同德、泽库、河南等县草地退化明显减速,但情况最好的同德县后期仍有 6.1% 的草地退化;而班玛、久治、治多等县则明显加速,班玛县后期的草地退化面积比前期大 158.31% 。从总体上看,后期并不比前期明显加速(见表五)。 表五:三江源地区各县草地退化面积统计表(根据刘文提供数据计算)   70 年代中后期 --90 年代初 90 年代初 --2004 年 面积差 前后期退化面积变化率 面积( hm2 ) 比重( % ) 面积( hm2 ) 比重( % ) 同德县 763,600 24.35% 19,106 6.10% -744,494 -97.50% 泽库县 118,740 21.76% 38,269 7.02% -80,471 -67.77% 河南县 90,617 17.22% 35,989 6.85% -54,628 -60.28% 达日县 260,586 24.21% 220,124 20.45% -40,462 -15.53% 兴海县 101,524 12.07% 89,089 10.60% -12,435 -12.25% 玉树县 308,819 27.61% 304,566 27.22% -4,253 -1.38% 称多县 747,397 63.33% 750,358 63.58% 2,961 0.40% 曲麻莱县 2,864,930 79.54% 2,932,230 81.41% 67,300 2.35% 杂多县 550,366 23.02% 648,990 27.14% 98,624 17.92% 玛多县 890,278 45.69% 1,056,578 55.42% 166,300 18.68% 玛沁县 155,738 19.97% 184,835 23.70% 29,097 18.68% 囊谦县 329,156 36.42% 402,500 44.58% 73,344 22.28% 甘德县 79,020 15.76% 100,207 19.97% 21,187 26.81% 唐古拉山乡 279,657 10.94% 354,684 13.88% 75,027 26.83% 治多县 716,426 17.80% 1,113,376 27.66% 396,950 55.41% 久治县 49,508 8.20% 93,828 15.52% 44,320 89.52% 班玛县 25,371 5.74% 65,537 14.85% 40,166 158.31% 合计 8,331,733 31.83% 8,410,266 36.08% 78,533 0.94% 研究中还发现: 在 90 年代初和 2004 年遥感卫星图像上可以识别的草地退化部位上 , 在 70 年代中后期的 MSS 遥感影像中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草地退化的基本特征 , 且草地退化图斑的影纹相似。 由此,刘纪远等判断: 三江源草地退化的格局在 70 年代中后期已基本形成 ,70 年代中后期至今 , 草地的退化过程一直在继续发生 , 总体上不存在 90 年代至今的草地退化急剧加强现象。 刘纪远等的研究告诉我们,三江源草地退化是一个大范围、长时期的过程。可惜 70 年代之前,没有遥感图像可用,那这样一个巨大的过程是何时、怎样发生的?它的内在机制为何? 自然因素:趋势性变化 从自然条件看,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降水与气温。 青海省气象台唐红玉等从从《中国大陆逐日降水资料集》中选取了三江源地区的五道梁、沱沱河、曲麻莱、杂多、清水河、玉树、囊谦、玛多、达日、兴海、玛沁、班玛、久治、泽库 14 个气象台站,资料时段为 1956--2004 年。对三江源数据的分析结果见图五。数据显示, 50 年来总的趋势是降水微幅下降,降水量平均每 10 年下降 6.73mm ,降水日数每 10 年下降 2.7 天;但 90 年代之后,降水有加速减少的趋势。 图五:三江源地区平均年降水量 (a) 、降水日数 (b) 、及降水强度变化曲线。 图中平滑曲线为 21 点多项式滤波结果,直线为线性趋势。 取自:唐红玉等《三江源地区近 50 年降水变化分析》 高原气象第 26 卷第 1 期 2007 年 2 月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景晖等在《三江源区草场生态恶化原因新解》(生态环境 2006 , l5(5) : 1042 1045 )中给出了三江源地区年降水的历史数据(见图六),它显示: 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量最为丰沛的年代为上世纪 80 年代,最为干旱的年代为上世纪 90 年代和本世纪初 4 年。即使如此,与前 30 年 (1971 2O00 年 ) 年均水平相比,本世纪初 4 年年均水平仅下降了 2.9% 。 图六: 1960 ~ 2O04 年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曲线 景晖等还给出了三江源区年均气温历史数据(见图七),它显示: 三江源区年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尤其是 90 年代以后,气温升高明显。 图七: 1960 ~ 2004 年三江源区年气温变化曲线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游庆龙等人则在《三江源地区 1961-2005 年气温极端事件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17 卷第 2 期 2OO8 年 3 月)中分析了气温极端事件发生的趋势。研究表明:近 45 年来,温度极端偏高的日数,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明显增多,平均每 10 年增加 2.6 天和 4.4 天;而温度极端偏低的日数,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显著减少,平均每 10 年减少 4.1 天和 8.5 天;但年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则变化不明显,分别以 0.42 ℃ /lOa 和 0.29 ℃ /10a 的速度增加(见图八)。 图八:三江源地区极端气温的逐年变化 ( 细黑线为逐年日数,粗线为 ll 点滑动平均 ) 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对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应有不利影响,但影响程度如何,尚无一致意见。对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有三种观点: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主和两者共同作用。我们已经看到,自然因素表现出一个长期、缓慢的趋势性变化,哪人为因素又如何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为因素:干扰强度 生态系统是一个大范围的动态系统,前引刘纪远等的研究告诉我们,三江源草地退化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因此,笔者一直在寻找具有历史纵深的相关研究。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景晖等的《中清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攀登 ( 双月刊 ) 第 24 卷总第 139 期 2005 年第 3 期 2005 年 6 月出版)就有这样的视角。 景晖等利用方志、民国年间地方政府的普查数据和建国后的人口普查数据,勾勒了这一地区的人口演变大致趋势,笔者据此绘出了图九。可清楚地看出,从清朝中期到清末,这一地区人口增速缓慢;而进入民国之后,增速明显增加,到 2000 年,人口已经比清朝高出一个数量级。 图九:三江源地区人口演变 景晖等还利用史料和省档案记载,给出了这一地区的牲畜存栏头数演变的大致趋势,笔者据此绘出了图十。数据显示:民国以前牲畜存栏头数增加十分缓慢,进入民国后出现了一次高速增长,并于 1937 年达到高峰,此后到 1949 年降至低谷,这可能与当时的战乱有关。从 1949 年到 1957 年又出现了一次高速增长,但到 1965 年又跌入低谷;此后到 1979 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然后就波动下滑,到 2000 年降至 1979 年的 74.5% 。 图十:三江源地区牲畜存栏头数演变 可见进入民国是一个重要的拐点,此后人口与牲畜都高速上升。从全局和历史视角看,从这个拐点开始了工商文明向中华传统文明的大举入侵。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明显降低了人、畜死亡率;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加速了这一地区向外界的开放;增加了外界向这里索取资源的欲望与能力。 森林是生态环境的脊梁,它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降雨和阻止气候干化。一般来说,一半左右的降雨量能被森林储存起来,变成森林水库慢慢释放。气候高寒的三江源区以针叶树为主,不仅截留雨量大,而且水汽蒸发速度慢,储存水的时间更长,更有利于调节旱涝。 民国 18 年前后,地方军阀马安良、马国良组织民夫在同德居布林区采伐树木,通过黄河运至甘肃、宁夏和绥远销售。民国 25 年前后,木商张金安和马匡武曾在同德江千林区采伐树木,用民工或犏牛运至山口,再由小河单漂,至大河边编筏外运。 1960 年在玉树州建成江西林场。 1966 年在果洛州建成玛可河林场, 1984 年果洛州班玛县建成多柯河林场, 1994 年建成果洛州洋玉林场。而三江源地区森林稀少, 1975~1976 年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覆盖率仅为 2.96% 。 1975-1976 年第二次森林普查时,三江源区有林地面积比第一次普查( 19601962 年)减少了 4000 多公顷,相当于在十余年间毁掉了一个表面积为 1600 公顷的水库;玛可河林场累计采伐面积为 3352 公顷,相当于报废了一个表面积为 1340 公顷的水库。 藏族有水葬的习俗,奉鱼为神,上世纪 7O 年代末以前这里不捕鱼,更不吃鱼。 1979 年出版的《长江旅行记》中记载: 大概是因为极少有人来捕鱼吧,这一带的河湖里,鱼多得出奇。一般来说,垂钓一小时,可钓得二三十条。有人不用钓钩、鱼饵,绳子上拴钥匙,也能钓上鱼来。更有趣的捕鱼方法是,几个人骑上马,在鱼儿集中的河湾处来回奔踏,把马踩死踏伤的鱼捞上,则有半麻袋之多。 面对显得如此丰富的渔业资源,外来者将捕鱼作为一个行业带进了三江源地区, 1978 年玛多渔场成立。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这里的渔业不到 20 年就达到了顶峰,此后雪崩般下滑,虽然 1997 年开始,政府实施封湖休渔政策,到 2000 年仍降到微不足道的 1O 吨(见图十一)。 图十一:三江源地区渔业产量 数据来源:景晖等 《中清以来人类经济活动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至于盗猎、挖虫草、采金造成的破坏,已是尽人皆知,无需赘述了。 图十一提示我们,生态环境承受外来干扰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干扰接近这个限度,很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家畜数量给出了类似的提示,由于不同牲畜对草场的压力不同,业内用羊单位作为可比的统计单位。可惜笔者未能找到整个三江源地区的相关数据,只找到了治多县的数据(见图十二),与图十相比,同样可辨识出建国后家畜数量三次大的波动。值得注意的是, 70 年代末与 90 年代中的峰值大体相似,达到峰值后都出现了快速的下行,似乎在暗示:这是生态容量的上限,也提示我们,人类的干扰已经触及了这上限。 图十一:治多县家畜数量变化 取自汪诗平 《青海省三江源 地区植被退化原因及其保护策》 草业学报第 V1o21 卷. 12 . N 第 o6 . 6 期 l--912/2003 瞻前顾后:文明嬗变的视角 对比图九、图十,可以发现,牲畜存栏头数的增长滞后于人口的增长。景晖等给出的人均牲畜存栏数亦证实了这点 ( 见图十三 ) 。 图十三:三江源地区人均牲畜存栏头数演变 目前,人们在争论:三江源地区是否存在过牧?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玉树州三江源环境保护协会扎西多杰等完成的《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的影响》的调查报告中发现: 无论是当地牧民,还是畜牧干部(如曲麻莱县畜牧局局长),都不认为当地存在着牛羊数量过多或过度放牧的问题。在 200 位当地受访人中,有 85 位(占 42.50% )认为没有发生牛羊数量过多现象,有 54 位(占 27.00% )认为牛羊数量过多问题并不严重。两者合计有 139 位(占 69.50% ) 当地畜牧干部和牧民都一致认为, 1985 年大雪灾之前的牛羊数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此后就在再也没有到达那个水平。最近一些年来,越来越多牧民的牛羊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从居民个体的视角,图十三证实了他们的感受,从总体存量的视角, 1979 年之后存栏量就处于减少状态。然而从历史尺度的视角,自民国以来,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明显加剧,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无人区了。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和青海省环境研究科学设计院曾研究过三江源区的人口承载量,但被指对三江源区土地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的预测过于悲观,估算的人口承载量过小、需要迁出的人口过多。 为此景晖等换了一个研究思路,先根据历史数据和可能的发展空间,按偏于乐观的原则估计各产业的发展趋势,由此估算 2020 年与 2030 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再根据国家的小康计划,按青海的实情打些折扣,选定人均生产总值,由此,从经济系统的容纳能力角度评估本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同时,应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开发的 CPPS 人口预测软件,以 2000 年人口普查数为基数,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政策等因素,预测三江源区未来的总人(景晖等《三江源区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6 期 No.6 , 2005 )。笔者将其结果汇总在表六中。 表六:景晖等对三江源地区人口承载力的估算 年 2003 2020 2030 生产总值乐观预测(亿元) 26.25 72.00 146.00 期望的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800 2,000 3,000 换算汇率 8.27 8.27 8.25 期望的人均生产总值(元) 6,616 16,540 24,746 可承载人口(万人) 39.68 43.53 59.00 实际 / 预测人口 (万人) 61.80 77.00 82.00 超载人口(万人) 22.12 33.47 23.00 超载人口 / 可承载人口 55% 77% 39% ( 注:表中 2003 年为实际值, 2020 、 2030 年为预估值 ) 依然得出三江源区人口早已超载的结论。其实,景晖等的这项研究已经脱离了生态承载力的视角。可惜笔者没能找到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三江源的论文。从载畜量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且大幅度波动的事实看,生态系统已经表现得不堪重负。 在景晖等构思的三江源产业结构演变中,畜牧业份额将从 2003 年的 41.96% 降为 2030 年的 7.87% ;而除旅游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从 2003 年的 21.19% 升至 2030 年的 49.16% ;到 2030 年,其他第三产业、建筑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将占到 82.83% 的份额(见图十四)。这意味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将快速脱离游牧文明。事实上,自进入民国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就在工商文明的压力下快速嬗变。 图十四:三江源产业结构演变预估 根据景晖等《三江源区土地生产能力及 人口承载量研究》的预估数据绘制 从文明嬗变的视角看,三江源地区正在经历急剧的变化。人类在三江源地区的活动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经过如此长期的调适,才在这个生态极其脆弱的地方形成了得以持续生存的游牧文明。 高原草地由于气候、水土等地理条件的限制,单位面积产草量很少,这种环境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生存。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谨慎地处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小心地保护这脆弱的生态环境,否则必酿巨灾。因此必须有某种社会机制,严格管理其成员的行为。 历史上,这种管理由双层机制完成: 制度层面:牧民们的养畜规模、冷暖季草场的放牧时限、轮牧转场的时间等都由部落统一部署,违者将受到部落习惯法的严惩。从图九的数据看,这种严苛的管理甚至有效制约了人口的增长。而这种整体管理机制是建立在草场的部落所有制的基础上。 精神层面:藏传佛教有一种自然的整体主义观点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视人类与其他生命一样,不过是生命轮回中的一环。传统上,每个藏族的村落和寺庙都有各自的神山圣湖,通常是附近的山峰、森林、湖泊和河流。现在,也只有在这些地方还容易观察到野生动物。对自然的保护性禁忌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人们从内心认为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引起灾难。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指导人们行为的,不是工商文明中的个人经济理性,不是欲望,而是对天国的向往。 建国后经过不到 10 年的过渡,建立了草场归人民公社所有的制度。人民公社可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组织转场和迁徙,并开展一定规模的草原建设,从而在制度上管理好人类的行为,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然而主导人民公社的人们深受农耕文明与工商文明的影响,视游牧文明为落后。 1959 年 4 月青海省提出牧区应以开荒为纲,开展大规模的垦荒运动。玉树州委则提出要把粮仓建立在巴颜喀拉山上。在以开荒为纲的几年中,三江源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大片草原被开垦,这些优良草场在弃农还牧 20 多年后,植被仍不能恢复原状。采伐森林、挖中草药、渔猎等活动都在人民公社时期发展来。 人民公社时期后,工商文明成了这里的主导思想。不同于遏制欲望、崇敬自然的游牧文明,工商文明的核心理念是祛魅,是反对禁欲主义,是张扬个人的经济理性。 1982 年春,果洛州甘德县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牧业包干到户责任制, 1983 年秋,中共青海省委发出《关于实行牧业包干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到 1984 年底,全省 3100 个牧业合作社中的 89.5% 的社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牧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草场公有、牲畜私有的制度安排下,只有对个体欲望的激励机制,而无对整体利益负责的机制,出现了过牧、抢牧,草场纠纷频繁发生,导致了 Hardin(1968) 所谓的公地悲剧 (Tragedy of Commons) 。 1993 年 6 月,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布《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不少州、县、乡提出把草场承包工作作为加快牧区改革步伐的头等大事来抓的口号。到 2000 年草原承包工作已基本完成。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仅留出 1.24% 的公用草场,作牧道、饮水点、公共活动之用。形成了事实上的草场私有制。 草场私化有从根本上破坏游牧的可能性,而这是人类在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的基础。牧户定居后,定居点和饮水区附近人畜活动频繁,在以户为单位划定的草场上,放牧半径极度缩小,牲畜吃踩频繁,造成草地超载和极度放牧,导致定居点和水源区周围往往成为草场退化、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而牧民则陷于贫困之中。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马洪波在回顾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 历史经验表明,集体的力量以及由集体派生的制度的力量 ( 康芒斯说,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 ) 不仅维系着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而且在维护三江源地区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洪波《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西藏研究 2007 年 8 月第 3 期 ) 然而,工商文明的核心精神是张扬个人的欲望与经济理性,那些看似基于技术考虑的政策选择,它的背后都是这种精神,无怪乎马洪波认为: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根源是由于制度设计的偏颇,使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产生了偏差,从而整个社会陷入了个体理性导致整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之中。 三江源地区的政策选择,其背后本质上是文明的选择。人们在争论各种文明的优劣,其实评判优劣取决于评判者的立场,并无客观标准。由客观观察,我们只能看到各文明间强势与弱势的差异。在传统的中华社会中,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长期并存,胡焕庸线附近是两者混杂、交融、冲突的主场所,历史上看不到两者明显的强弱之别。工商文明入侵后,两者均沦为弱势文明,而强势的工商文明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就将脆弱的生态环境搞得百孔千疮,而且这种明显加速的破坏已显出失控的态势。 研究文化学的台湾学者林毓生,曾提出比慢的主张。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化是在几千年中建设起来的。其建既难,历时既长,要对如此庞大久远的文化体系作创造与转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此,我们将怎么办呢。一个方法就是比慢。所谓比慢是注重事物发展的量变,继而将量变演为质变。是一个一个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一个一个成果的收获与积累。长此下去,总有对中国文化的建设作出成绩的时候。 当我们面对文明嬗变时,林毓生的比慢有助于我们克服浮躁与急功近利。一个半世纪的列强欺凌使我们得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判断,然而邓小平提出这个命题并非主张 GDP 挂帅,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关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如何协调等问题。邓小平关注的其实是整体的理性。 今天的金融海啸让我们看到了工商文明的社会内部,个体理性导致的整体非理性;三江源的现实则让我们看到了在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个体理性导致的整体非理性。西谚云:上帝想让谁灭亡 , 必先使其疯狂。莫非工商文明的强势背后其实是疯狂?工商文明推崇的理性其实是疯狂的理性? 现在中华民族面对决定命运的选择:是在接轨、融入的喧嚣中,走向灭亡?还是正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数千年的集体生存经验,正视工商文明数百年的集体生存经验,正视中华民族自身在一个半世纪文明转型中的集体生存经验,探寻一种新的文明,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可能在维护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个人分类: 资源环境观察|559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