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态农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蔣高明先生的弘毅農場真相!
jiangjinsong 2010-3-12 23:22
弘毅生態農場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438 次阅读|4 个评论
网友热议笔者山东生态农业试验
蒋高明 2010-3-4 00:22
蒋高明 2月26日,中外对话记者孟斯发表记者采访笔者研究团队在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的生态循环农业试验,题目是《生态农业:大众还是贵族》。该文发表不到一周,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热 烈讨论,甚至有网友在笔者文章背后就发生了争议,可见生态农业这个并非新鲜的事情,操作起来还是有各种难度的。仅仅是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上,就存在严重的分歧。下面特将 一些评论转发在这里,看看科学网网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孟斯拜访了中国东部的一个实验性农场,了解在那里实行的自然的耕种方式。她用拍回来的照片,向大家讲述农业改革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3502-Slideshow-organic-overtures?page=2#disscuss-bar 1号评论 :能赚钱吗? 不知道他们产品的市场表现怎样?能赚钱吗? 2号评论 :技术乌托邦在中国,没有市场 生态农业的关键,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组织上的。因为,就其本质,生态农业是一个小自然,是对大自然的人工模仿,借助某些特殊的现代技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有限 空间中,模拟自然生物链,应该不是什么难题。换言之,生态农业原本是一个伪命题,就像循环经济一样。 解决生态农业的推广,才是生态农业的症结所在。但在这个问题上,更是尴尬,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原因是: 其一,中国农民的人均耕地,不到3亩(大体上,国家划定了18亿亩的保护耕地底线,不容突破)。即使以家庭为单位,每家5口人,一家一户所拥有的土地,最多也不到20亩。 三十亩地一头牛,说起来容易,在中国,却是一个空想。我们注意到,中科院在山东搞得生态农业试验田是多大呢?四十亩。也就是说,他们这个实验田,根本不适合中国 的基本国情。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家庭,拥有的土地总量远远不到四十亩。 有人会说,可以把多个家庭联合起来啊。多个家庭联合起来,土地总量就超过40亩了。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先看我们的历史,中国农村的改革,就 是从分田到户开始的。为什么分啊,因为合在一起,没有人干活,结果是大家都挨饿,只好分开。人人都知道,分开之后,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直到今天,人们 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可行的集体化经营模式。 再看其它国家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欧洲、美国、日本,都一样。中国也不例外。所以,要是不能把生态农业集约到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就没有任何意义。 可显然,四十亩地的生态农业,谈不上什么规模效应。所以,中科院的研究团队,才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近期做100亩,远期要做到1000亩。大了,会有规模效应,可是越大,越 不适合中国国情,越不可能推广。 此其一,即:生态农业不可能在中国推开,中科院的研究,也就是一个技术乌托邦。玩玩儿,浪费纳税人几个钱,也就完了。其它的,别指望。 其二,我们不妨做一个较宽松的假设,即:生态农业是可以推广的,它适宜于在中国广大农村和千家万户普及。不推广普及,麻烦;推广普及了,会有更大的麻烦。为什么呢?不 普及的时候,试验田里出产的是精品,精品自然价格高,产量不大,可利润可观。但一旦普及了,每一家每一户都可以出产有机食品,满大街叫卖生态产品,其 价格只会直线下降,使得农民无利可图。多收了三五斗,农民都吐血了;生态农业普及全国,岂敢? 所以,生态农业,在中国推广,就别想了。试验吧,试验既是生态农业的开始,也是生态农业的结束。 也不是完全没有去处,北大荒和新疆建设兵团,应该去试试。除此之外,我找不到生态农业,适合中国的地区。 3号评论 :需要大规模普及么? 看了上面读者的评论,不得不说两句。 不错,生态农业在中国仍然处于实验性的阶段。但是,在欧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山之石,至少说明生态农业的路子,不是乌托邦,走的人多了,这条路也会逐渐出现。 然后,加上一条被强调的限制性条件,就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能走的通么?答案是,能,但是要求不要太高。 生态农业不可能普及到千家万户,也不能被允许普及到那个程度,因为我们还要考虑粮食安全。但是,如果我们只做出来一个小规模的市场呢?只在这种研究型农场的示范意义下, 拿出全国百分之五的土地去发展呢?我觉得,这样的资源和市场还是能够挤得出来。 生态农业是绿色的,但是它的性质是一项产业。做产业不是靠信念,商人是要挣钱的。人民对于安全食品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能够承受得起有机产品高价格的社会阶级。只要培 养出一角市场,生态农业就有饭吃。 也许这需要时间,至少,不要把中国的特殊国情说的铁板一块。 4号评论 :大方向是好的 生态农业在大方向上是好的,但要落到实处则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5号评论 :书呆子 推广普及了,会有更大的麻烦。为什么呢?不普及的时候,试验田里出产的是精品,精品自然价格高,产量不大,可利润可观。但一旦普及了,每一家每一户都可以出产 有机食品,满大街叫卖生态产品,其价格只会直线下降,使得农民无利可图。 唉,书呆子! 6号评论员 :评论2是停在啥时的国情里? 认为家庭为单位是中国国情,那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国情里。 农村土地改革已经让越来越多中型的农场主出现(租其他农民的地),现在问题不是农业集约不起来,而是担心过度的 集约。而有机农业是分散的中,小系统工程。 7号评论 :---解释 中型农场主,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吗?兄弟。你自己先要搞明白,家庭是一个计量单位,可大可小。农场主经营再多的土地,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种社会组织以及经营方式,并 没有变啊。 再则,担心过度集约,大概只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事情,而长三角、珠三角只是中国的一个角落,更广大的中国,就忽略不计了吗? 8号评论 :回复:需要大规模普及么? 1,它山之石,也许永远是它山之石别以为,在其他地方行得通的,在中国一定行得通。或者说,欧洲发展生态农业,可行;并不能证明在中国,也可行。 2,生态农业不生产粮食吗?如果生产粮食,那为什么您要担心粮食安全呢?要是不生产粮食的话,就更不可行了。 3,小规模示范,走高端,走贵族化之路,完全可行,而且,尤其适合中国这个两极分化的市场。不仅以后行,现在,北京人不都在春节送有机食品吗?我的建议,也没说这个 不行。问题只在于,生态农业是贵族的?还是大众的。这才是要讨论的。 你要在中南海,弄一块生态农业示范田,肯定可行。天坛,也行。问题是推而广之,就麻烦了。 9号评论 :回复评论八 他山之石,我的意思是这并不是永动机理论,这个理论在原理上本就不通。这证明生态农业不是死胡同。 粮食安全问题是这样的。生态农业不仅产粮食,而且由于光合产物的综合利用,反而能够产更多的食品。但是这些食品里粮食本身占的比例相对不高,而且考虑到化肥的替代,纯 粮食产量应该会有所下降。但是综合起来,平均土地产值以热量计应该是更高的。当然这需要进一步实践的验证。但是中国人习惯了吃大米小麦,膳食结构一时难以改变。粮食吨 数不够,几乎就认为是粮食安全问题。 生态农业我认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偏贵族一点。但是不应该是永远的奢侈品。 生态试验田,我觉得没必要地块也要跟着涨价吧,偏远地区成本低,只要供货链能够建立起来,你们埋单不也不头疼么? 再者,试图给人民更安全的食物,在食品安全严重被威胁的今天,怎么会如此不被看好呢?是不是就像温水煮青蛙,时间长了,自己也适应了?也许,我们应该像中国体育一样, 举全国之力,先有实践,然后一步步修正,终至找到一个更优良的解决之道。 10号评论 :回复评论9 上面的朋友,你好。你的回复,有些我接受。例如它山之石,你的解释,我认同。有些,则不认同。 其一,粮食安全。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也在变。尤其是大城市,而生态农业的基本对象,必然是从大都市兴起的。只要,生态农业能产出比粮食更多的热值,没必要担心粮食安全 的现在城里的小资和白领,有多少吃大米白面呢?所以,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生态农业产出的热值不够。 其二,食品安全问题,和生态农业无关。也就是说,食品安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诚信和社会公德问题。要是有人往牛奶里加三氯氰胺,往有机食品里添不该添的东西,生态 农业出产的一次产品,再好,也没用。 或者说,发展生态农业,也许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计划,但要是以此作为解决食品安全的一种措施,估计就错了。 你提到体育,我也絮叨絮叨。 举全国之力发展体育,在外国人看来,是很可笑的。因为,这违背了西方人奥林匹克精神中最基本的fair play原则,即:对方是一个人,你这边是一帮人,甚至整个国家,就 算你赢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这就像武林中人,要看谁厉害,必然是单挑,一对一的PK。对方一个人,你一大群人,胜之不武,岂不被江湖中人耻笑吗? 11号评论 :回复评论10 现在城里的小资和白领,吃大米白面的变少,也不意味着他们消耗的粮食少。他们吃的肉也来自粮食啊。 12号评论 :无为农业 我发现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因为正好我在读一本关于农业的书。书中不仅提到使用完全有机的方法生产,甚至模仿自然循环的过程。这种生产方式对劳动力需求很低(因此也更便 宜),对土地环境的健康也很有益。该书的作者(在此方面的实践已经有30多年)认为,如果有机农作方法得当,成本会更低得多。 非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消费者未被要求为环境成本付费如果你想对环境成本了解更多,可以看前面的一篇马军的文章。 13号评论 :回复评论1 现在还在试验阶段,几乎没有形成规模供给市场,许多食品的生长周期都要一年。 14号评论 :大众还是贵族 我觉得抛开有机、生态种种标签,农业专家们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为市场提供又一种高质量的贵族食品(即使成本下降,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而是为中国危险 的农业生产方式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稳步转型之路。这比探讨有机食品的小市场意义更大,挑战也更大。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74 次阅读|5 个评论
mirror - “多了就不一样了”,也说蒋老师的生态农业
liwei999 2010-2-18 13:51
多了就不一样了,也说蒋老师的生态农业。 (222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17, 2010 08:20PM 蒋老师比较绿色,因此说话很动听(稻田里为什么那么多虫子? )。如果不是多吃了几年咸盐恐怕就要被忽悠了呢。保守派与左翼民粹派的组合实属意外了。 对蒋老师的说法,有李老师作了兼答( 转基因是科学---兼答蒋高明研究员),好象把蒋科学也给捎带上了。镜某时不常地教育孩子说话不要说半句。转基因是科学就是个半句话。应该把后半句说出来才好讨论。比如说:因为转基因是科学,所以要如何如何。 转基因生物安全与否是个可以定量的问题。但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是否可以放心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实质上很多问题是出自这个能否放心的问题,而非是否安全。 李老师的这段话大约要成为蒋科学们的批判对象。 引用: 李飞曰: 人类的科学活动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子。人类本来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需求的情况下,形成的人工干预下的生态体系。在此情形下,谈何纯自然生态?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可能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进化速率,但没有理由和科学证明表明,这种改变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灾难。 这句话其实就是说不愿意看到的就看不见,不知李老师能否认识上去。 蒋老师有文章介绍17亩实验田,说找到了控制害虫的方法 。镜某以为,即便是试验成功也不具有推广的意义。物理上有个名言:多了就不一样了。蒋老师是北方人,从面相看就是不精通于算账。其证据就是 引用: 蒋老师说: 从理论上讲,这个生态农场的规模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高,管理的成本也越小,带动的就业人数就越多。我们近期目标是发动老百姓拿出100亩扩大我们的战果,搞有机农业;远期目标就是将整村的1000亩地连同300亩村庄搞成生态农庄。可惜,我们没有地。地都分给农民了,一些农民看到了好处,要跟我们学。 生态的办法缺陷是慢,他们往往等不得。 好象蒋老师对这最后一句的权重不高。实际生活中,这一句基本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的问题就是这块地里投入的资源与得到的收获的比是多少呢?生态农业是自然导向,而经济则是市场导向。如何能够调解这对矛盾呢? 有一个需要提醒蒋老师的事情。水也干净,打出来的地下水我们直接灌进了饮水机的大桶里就能喝的想法天真了一些。三年不打农药与地下水的可饮与否基本没有相关。比起消费者的残留农药问题来,农民用农药受害的确是个大问题。认识问题的存在,同时承认无解是否也是个态度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010 次阅读|3 个评论
欢迎参加2010中美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
wangyk 2010-2-4 01:28
王 应 宽 2010-02-04 Beijing, China 2010 中美生 态农业 国 际 研 讨 会 预通知 2010 Sino-U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agriculture 2010 年 5 月 12 19 日 克莱蒙 洛杉矶 美 国 随着科学技 术 的 发 展和社会的 进步 , 现 代 农业 逐 步发 展 为 后 现 代 农业 , 人 们对农产 品更 关 注的是 绿 色、生 态 、安全 问题 ,并作 为 市 场 的首 选 目 标 。同 时 ,国 际贸 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 态环 境作 为农产 品和食品 进 出口的根本条件。作 为现 代 农业 的升 级 版 , 后 现 代 农业 的 发 展方向 应该 是高效的生 态农业 。因此,要按照建 设 生 态 文明的要求, 发 展 节约 型 农业 、循 环农业 、生 态农业 ,加 强 生 态环 境保 护 。 发 展高效生 态农业 , 对 于 实现农业 增效、 农 民增收、 农 村 经济 可持 续发 展, 发 展 现 代 农业 ,都具有重大的 现实 意 义 和深 远 的 历 史意 义 。 为 深入研究和探 讨 后 现 代 生 态农业领 域的 前沿 问题 ,加 强该领 域美中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美国加州科技大学将 联 合中国 农业 工程学会《国 际农业 与生物工程学 报 》( IJABE ), 拟 定于 2010 年 5 月 12 19 日在美国洛杉 矶举办 中美生 态农业 国 际 研 讨 会 ,届 时 将邀 请 美中两国著名 专 家、学者作 专题报 告。 欢 迎中国 专 家学者参加本次会 议 , 现 将会 议 有 关 事 项 通知如下: 一、 组织 机构 ◎ 美国 组织 机构:美国加州科技大学 农 学院 美国中美后 现 代 发 展 研究院 ◎ 中国 组织 机构:中国 农业 工程学会《国 际农业 与生物工程学 报 》( IJABE ) ◎ 美国 协 助机构: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生 态 文明研究中心 二、会议主要议题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以及世界各国的生产实践,拟定以下研讨议题: 生 态农业 的内涵及外延 发 展高 产 高效 农业 体系,改善 农 村生活 可持 续 生 态农业发 展模式 永 续农业 循 环农业 生物多 样 性和生 态 系 统 的保 护 农业 水土 资 源高效利用与保 护 植物 种质资 源与 现 代育 种 科技( 多年生高效 优质 粮食作物与能源作物品 种 的培育) 动 物 种质资 源与 现 代育 种 科技 农业 生 产 中的 节 能减排 高效 节约 型 农业 ( 节 地型 农业 , 节 水型 农业 , 节 肥型 农业 , 节 能型 农业 ,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 质 能 转 化率、 废 弃物 资 源化再循 环 利用) 多 层 次、多 产业 融合的 复 合型 农业 新 兴 的 农业 生物 质 能源 产业 农产 品与食品安全 、清 洁 生 产 无公害 农产 品、 绿 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 发 展 农业 生 态恶 化、 环 境 污 染及防治 生 态 、 经济 、社会效益 综 合 评 估 生 态 文明,人、自然、社会和 谐 共生 后 现 代 农业 与中国新 农 村建 设 三、会议时间: 2010 年 5 月 12 19 日 四、会议地点: 美国洛杉矶克莱蒙大学城(美国西海岸、全美最适宜人居城市) 五、会议组织形式 1 、会 议语 言:中英文 2 、会议报告:分特邀专家报告和优秀论文作者报告两种形式 3 、会议主要内容:包括主题演讲、专题讨论、论文交流等 六、会议论文 1 、会议 论文请参照国际英文刊 IJABE 的格式与规范要求( 请 参见期刊网页作者指南)撰写,会议组委会将从中遴选优秀论文作者做学术报告,还将择优推荐在 IJABE 刊物发表。 2 、 请参会者于 2010 年 3 月 31 日 之前提交参加研讨会的论文摘要 (1000 字,中英文,阐述论文主要观点 ) ,以及个人简历 ( 包括姓名、职务、职称、社会兼职、电话、 E-mail) 提交到以下信箱: ijabecohost@gmail.com 。 3 、 会议论文全文提交日期截止 2010 年 4 月 30 日 。 七、报名事项 拟参加会议的代表请认真填写会议报名表,并于 20 10 年 3 月 20 日前传真至: 010-61747818 或发电子邮件至 ijabecohost@gmail.com (收到报名表后将由美方发正式邀请函和后续会议通知)。 八、联系方式 美国洛杉 矶 联 系地址: PO BOX 2007, Claremont, CA91711-8007 联 系 人: May Wong 电话 / 传 真: 909-450-1658 中国 北京 联 系地址 :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 41 号 《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编辑部 联 系 人: 王运昌 任阿利 王应宽 电话 / 传 真: 010-61747818 65929527 E-mail : ijabecohost@gmail.com , ijabe@vip.163.com 中国 农业 工程学会 《国 际农业 与生物工程学 报 》( IJABE ) 编辑部 附:美方主要演讲专家介绍 1 、 韦思杰克逊( Wes Jackson, Ph.D. )博士 美国著名生态农业专家,遗传学家和土地专家,美国堪萨斯土地学院院长,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一直倡导永续农业 , 呼吁对土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 并潜心研究粮食作物的多年生品种,认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农业才是真正生态的和可持续的农业。 1990 年杰克逊获 Pew 环境保护奖, 1992 年获麦克阿瑟研究奖。现系美国总统奥巴马农业顾问团的成员。 2 、 弗 罗 伊登博格( David Freudenberger ) 博士 著名生 态农业 学家,澳大利 亚 绿 色澳洲 项 目主任 3 、 莱斯特杨( Lester Young ) 美国加州科技大学 农 学院院 长 4 、 小约翰 柯布( John B. Cobb, Jr )博士 世界著名生 态经济 学家,世界建 设 性后 现 代主 义 的代表人物,中美后 现 代 发 展研究院院 长 5 、 Ruihong Zhang( 张瑞红 ) 女士 加州大学戴 维 斯分校教授,海外 华 人 农业 、生物与食品工程 师协 会前任主席,杰出旅美科学家,曾 获 得美国 农业 与生物工程 师 学会 (ASABE) 杰出青年科学家 奖 。 主要从事 农业 生物 环 境与可再生能源研究,其 专 利成果已 经 在中美两国 产业 化利用。 6 、 Zhongli Pan( 潘忠礼 ) 先生 USDA-ARS 美国 农业 部西部研究中心研究 员 ,加州大学戴 维 斯分校兼 职 教授。海外 华 人 农业 、生物与食品工程 师协 会前任主席,杰出旅美科学家,曾 获 得美国 总统奖 ,美国 农业 部青年科学家 奖 、影响世界的 华 人大 奖 等多 项奖 励。主要从事 农产 品与食品增 值 加工与食品安全研究。 7 、 黄铁屿博士 (Edward T. Huang, PhD, AICP , CGBP, CEI) 先生 洛杉 矶 市社区重建局高 级规 划 师 , CIEDM (加州 环 境 设计 与管理学苑) /Land Plus 公司主持人,具有丰富的从 业经验 和杰出成就。媒体曝光度很高,与国内的 联 系很多,在数十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正式会议通知及报名表见附件 2010中美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预通知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5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蒋高明 2010-1-19 23:21
记者 卢茹彩 本文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发表于《今日中国》 蒋高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蒋高明教授认为吃饭是大事儿,粮食生产和食物安全是他研究的课题之一。在他的老家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村,有他带领村民进行生态农业实验的弘毅生态农场。在农场里,他带领农民养牛、养鱼甚至养蝗虫,在40亩土地上尽力恢复一条条完整的生态链,以做到从原有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生态、无污染的生产方式。 蒋高明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他亲自创办的农场,他自称这里的研究已经成了他的主业。接下来,他希望把农场扩大规模,明年增加100亩,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并在合适的时机在其它地方推广。 农民的积极性关系粮食安全 今日中国 :近几十年来,有哪些因素解放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以至于中国创造了18亿亩地养活13多亿人口的奇迹? 蒋高明 :1982-1991年十年间,中国粮食产量每年增长8%,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中国用占世界7%不到10%的耕地和5%的淡水资源,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说到其中的原因,一是靠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的土地包产到户的政策,带来了粮食产量的飞跃。这一政策促进了土地与农民的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4000亿公斤,比1978年高出1000亿公斤。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世界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二是科技的力量。良种、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对粮食增产功不可没。当然,化肥的使用也贡献了一部分力量。但是,我们现在必须看到,大部分化肥是可以用有机肥替代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把大量资金补贴到了化肥上,与其如此,不如直接补贴到牲畜的养殖和有机肥上。现在农村的一些大型养殖场的粪便根本没有得到处理,不仅污染了环境,也没有作为肥料利用到粮田里。政府在这里边应该有所作为。 三是人的因素。中国的农民几乎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因此我认为中国和印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至今都是最先进的。政策的因素最终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但具体操作上还有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才实现了产量上的大跨越,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最后是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应该说也贡献了一部分粮食产量的提高,但是反过来,气候变化将来对于粮食生产又会产生威胁,比如说气候变暖对于虫害的控制就增加了难度。因此,气候变化对产量提高的作用还难以达成一致认识。 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耕地的面积的保障加上种地的人的因素。因此,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人勤地产广。 今日中国 :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跟几十年前相比,有变化吗? 蒋高明 :变化非常明显。现在的老百姓不愿意伺候土地了,根本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太大。如果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至少等于种地半年的收入。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工业化进程不断侵蚀农民的种粮用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进城打工,一部分土地没人料理,甚至荒废掉。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在产粮大省山东也有类似的现象。为了进城打工,农民把自己的地里种上杨树,几年后回来砍木材卖。 现在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农民与土地逐渐开始分离,这跟让农民与土地结合的政策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也像美国一样,由少数大农场主负责农业的生产,假如我们13亿人中有12亿人在求1亿人吃饭,到时候种地的人是不会管是否有人挨饿的,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利益。 政府不能逼迫老百姓在家种地,这是由市场因素决定形成的。我大体测算了一下,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扩大了44倍。这就是说,当年农民从地里刨出来的粮食能够养家糊口的话,现在基本不可能,因为粮食价格升高了不到5倍!目前,基本上是老、幼、病、残、孕在家种地,年轻的中坚力量都到城里打工。此外,年轻的一代在种地的技术上也逊色于他的长辈,不但会影响粮食的产量,还会影响粮食的质量。 今日中国 :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呢? 蒋高明 :必须把农业作为一种职业,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培养技术型农民。但是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政策扶持,让农民在土地上能赚到钱,使得他种地的收入跟在城里打工的收入相近,甚至高于在城里的收入。   目前,我们的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来自美国等境外粮食进口的压力。以美国大豆为例,进口到中国市场上的美国大豆八九毛一斤,但我们自己的大豆生产出来就要1.5元。但如果我们都买美国便宜的大豆会怎样呢?结果是,一旦我们依赖他们的大豆,中国没有大豆可供应,那价格就不会这么便宜了,我们就会非常被动。至于价格,那得看人家的脸色,因为中国人还要吃豆腐,他们捏着你的软肋。 今日中国 :从去年底开始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对粮食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蒋高明 :我对土地流转政策持保守态度。目前我们做生态农业的实验,初衷是把粮食安全考虑在内的;但是如果换成一个企业家拿到了地,他会想,我为什么要种粮食呢?如果生产蔬菜赚钱,他就很可能上大棚种蔬菜去了,而反季节蔬菜大棚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的农民跟土地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即便他外出打工,他在农村老家还是有一定的土地,每到农忙,很多人都回来播种、收获。如果农民一旦地都把土地流转给别人承包,他们将来回到哪儿? 要保证粮食安全问题,现在的种粮土地面积肯定不能再减少,一定要保住;此外,土地的性质不能变,还是要有一定的政策来鼓励农民以种地为主。 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无以为继 今日中国 :为什么您认为目前的耕作方式无法在未来保障粮食安全? 蒋高明 :人类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对动植物是非常粗暴的。由于有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杀虫剂等新式的武器,农民越来越懒,地越来越瘦。秸秆被烧掉了,使得元素不能循环,土壤生物群落缺乏营养地力越来越下降。在短短30年间,中国的农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如食品质量安全、动物生长周期变短等,进而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草原退化等环境问题。 在这么多年中,中国粮食的单产增长其实不是特别大。在我的老家,1978年的时候,小麦的亩产就达到过1000斤,但到现在亩产仍然在800斤上下。原因是上述提到的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再者就是农药、化肥等对产量的贡献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低,甚至起相反的作用。中国生产的化肥是过剩的,每年有六七成的化肥都白白扔到地里了,不但浪费钱财,还严重污染了环境。这些事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被科学家写进了书里,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认真地去看了。 如果按照美国和欧洲的路子走下去,中国人吃饭是绝对有问题的。虽然政府部门已经看到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但大部分人还是相信金钱万能论,寄希望于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那时候的问题是,不是生产出的粮食不够吃,而是跨国公司垄断粮食不卖,这是最麻烦的。实际上,粮食跟石油一样,是稀缺资源。一旦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受制于人的时刻也就到了。 今日中国 :政府的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积极性以及促进粮食生产作用显著吗?有无改进的余地? 蒋高明 :美国只剩60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靠机械化和政府的大量补贴来实现。中国缺少这种高额的补贴。即便现在政府也在补贴,但实际上金额很少,每亩地几十块钱,还不见得能到农民手里。说实话,政府即便一亩地给农民补贴几百块钱甚至1000块钱,农民都看不上眼。既然进城打工我很容易不到一个月就能赚到1000块钱,你一年才给我这么多说,我何苦在农村待着?所以这是对中国农业非常大的挑战。 目前,政府的很多补贴资金都给了化肥、农药、农膜生产企业以及种子公司等。实际上应该倒过来,只要农民勤勤恳恳在家种地,养了猪、养了牛,能够产生有机肥,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补贴。 中国在几年前已经取消了公粮制,我认为这是有些操之过急不合理的。不能一刀切,农民没有压力了,反而成了一盘散沙。我有个思路,应该让农民继续交公粮,但国家要高价来收购这些公粮,比如说是市场价的两倍,通过这种方式把补贴直接送给农民。比如说,每亩地要上交200斤小麦,如果农民不种地,他就要去买200斤小麦上交,他们肯定舍不得买,因此这就使得农民不得不自己种地。此外,由于农药、化肥的补贴已经没有了,这些农用物资肯定会涨价,老百姓用不起就不用了,干脆直接用自家的有机肥。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因此,只有通过政府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实实在在地给农民带来实惠。恢复公粮制,一方面可以充实储备粮;另一方面直接惠及农民。这才是真正的补贴途径。 向生态农业逐步过渡 今日中国 :循环农业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粮食供给的问题? 蒋高明 :提高粮食产量有两种办法:一是提高某些作物的单产,像袁隆平院士所做的那样,千方百计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同样面积的土地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还有一种办法是推进大粮食计划。我的老师侯学煜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农业,他提出大粮食概念,认为一切能作为食品的应该都算作粮食。比如说,农业废弃物秸秆就可以转化为肉奶等粮食。 我认为,单一的农业没有希望,必须是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从现在看仍然是非常高明的。 按照我们的前期试验结果估算,全国一共有7亿吨秸秆,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喂牛),相当于得到1亿吨的活牛重,以54%的出肉率计算,等于5400万吨纯牛肉,或2.7亿吨粮食(1斤肉等于5斤粮的营养和热量),扣除育肥过程中消耗的1亿吨粮,净增加粮食1.7亿吨。 这里还没有考虑60亿亩草原恢复生产力带来的粮食节约。我们做过极端的试验,如果草原自由散养柴鸡,即使没有任何饲料补充,1亩草原上的草籽、草叶、昆虫等也能够满足至少1只鸡生存,且对草原基本没有破坏。这笔账算下来,全国还可以增加31.5亿公斤纯有机鸡肉,相当于0.158亿吨粮食。 上述两项之和就有1.858亿吨,等于全国粮食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7%。没有任何一项常规农业技术技术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增产效果。有了这些增加的大粮食,中国人不仅能够吃饱,还能够吃好。 因此,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至少得回到循环性的生态农业上来。这样的农业方式应该是有动物和植物共同参与的,虫害的防治由物理的和生物的方式解决,少用或不用化学的方法解决,动物的粪便成为种粮的有机肥料,建立完整的农业循环生物链。    今日中国 :您在山东运作的生态农场,能够带来哪些启发?    蒋高明 :我们在山东平邑的生态农场,从2007年正式开始运作。短短三年时间,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扣除5个农民工资外(5万元/年),目前这40亩地里产出的钞票已为老百姓同样土地面积的2倍,基本实现了投入与产出持平,甚至略有盈余。今年会考虑再加入100亩,带动更多的农民来致富,让很多外出的农民不再进城打工,而是在家好好种粮食。村里的养牛户已经达到了十四五户,养牛130多头。收获的秸秆用来喂牛,牛粪用来造有机肥; 虫害完全可以用诱虫灯来解决,雇村里锄下来的杂草可以用来养鱼、养鸡等。化肥的用量逐渐减少,一户养牛农民化肥用量仅为原来的1/4。大量有机肥还田,地力正逐步得到恢复。   我们的大思路是用减法来搞农业,能不用的东西都不用。农药、化肥花费、除草剂、杀虫剂、农膜和添加剂这六样是目前农业不能脱离的东西,它们把农业搞复杂了。袁隆平的水稻育种技术能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在他的基础上,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要想吃好,没有别的办法,必须恢复生态农业。转基因转的只是一个基因片段,而生态农业转的是大量的物种。目前科学家的智慧够高的,资金也充足,但全世界最聪明的科学家集中起来,将全世界的钱都给他们花,也不可能造出一个小小的新物种。人类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在农业上也是。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要靠市场来驱动的,让农民尝到种地的甜头,这是最终出路。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有人来组织、管理,来做好市场销售方面的事情。农民生产出来有机产品,需要能销售出去。下一步,我们也要考虑采用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吸收会员来实现有机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平邑县决定拨出700万元经费,支持水、电、路的建设,以我们实验的村庄蒋家庄村为主,辐射周围几个村子。    今日中国 :跟欧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难点在哪里?    蒋高明 :有机农业是全世界农业的出路,包括在欧洲和美国。中国有六七亿人在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我们的优势。   虽然目前农村没有人才优势、交通不如城市方便,但如果国家下决心搞,肯定可以搞成。以前在大西北搞原子弹,还不是把人才都吸引过去了?在生态农业的问题上,还是得需要国家投资。此外,现在吸引人才去农村并没有那么难。比如我在山东的农场,很多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都下去了,包括清华大学这样高校的毕业生,都跟农民在一起劳动。      目前,农民用有机的方式生产出粮食,还需要城市的帮助,需要城里人来购买。只有消费和生产的环节实现了有效对接,才能够产生效益。   通过我们的实验,从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生产方式,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来恢复地力、建立完整的生态循环生物链。但政府可能接受不了这么长时间,因为在短期内粮食的产量可能会下降。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今日中国 :中国的有机食品行业会在大城市先发展壮大吗?    蒋高明 :大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对高,另外人们的意识会比较超前。比如说,有机农业在欧洲就发展得相对较快,中国的大城市也应该可以优先实现对有机食品的消费。   此外,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农民勤劳,应该把一部分农民从城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释放出来,回到村里来从事农业生产,而不是在城里造服装。如果他们都从事有机食品的生产并出口,这将会是多大的一个产业!但必须要做真的有机食品,然后才能考虑做大、做强。   虽然说有机农业是未来实现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但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地立马全部上马生态农业,应该是一步一步来,让一部分人先吃起来。在生产上,要有一部分村子先做起来,像当年的小岗村一样,让政府看到效益,然后才能在全国推广。   当然,推广的确很难,我们要做的是拿出权威的数据,然后靠农牧民和消费者的集体行动来实现,在这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北京延庆县、山东淄博市、内蒙古准格尔旗等许多地方政府已经看到这个苗头,加大力度发展有机农业,这是个好消息。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5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什么说我们是“吃”化肥长大的
蒋高明 2010-1-15 22:10
蒋高明 昨晚,21世纪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笔者,就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发表意见。我与温教授见过两面,彼此了解对方的试验,一些观点非常相似,还共同申报过国家发明专利。温教授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过量使用氮肥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这是笔者早就预料之中的。我们目前也正在研究寻找治本的措施,前期的实验还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个出路就是生态学的办法,就是尊重生态学的规律,让元素循环起来。如果能够恢复了传统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式的循环农业,则我们利用一半的化肥也能满足粮食安全需求。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分析指出,我国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5倍。笔者的估计是,我们每生产9斤粮食就需要消耗1斤化肥。如果每个人粮食定量按照30斤/月计算,那么每个人每年因为生产粮食就消耗化肥40斤,因此,我们不得不吃化肥,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后代几乎都是吃化肥长大的。然而,这些化肥实际上被人吃得少,甚至被庄稼吃得也少,那么农民施加的那么多化肥哪来去了呢,进入了环境,最终进入水体(湖泊、河流、地下水,最后是海洋),因此,我们不但不得不吃化肥,还要喝化肥。这是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的苦果,更是我们抛弃了传统农耕文明,追逐所谓美国现代农业造成的必然后果。 以下是记者的文章,笔者的观点也在其中了。 温铁军:中国过量使用合成氮肥 致严重环境污染 2010-01-15 08:57 21世纪经济报道 网友评论 条,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