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辰山植物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野花也烂漫:辰山科研大楼屋顶宝盖草花海
热度 3 gardening 2017-3-12 15:50
春暖花开,百花吐艳,正是 踏青赏花好时期 。无论是梅花、玉兰、桃花、樱花,还是郁金香、洋水仙、牡丹、杜鹃等,斑斓多彩,娇艳芬芳,令人徜徉流连。 其实,除了这些人工选育和栽培的花卉品种外,在温煦春风中,遍布大地的野花也在顽强地生长开放。 野花 (wild flower) 顾名思义是野生的花,没有经过人们栽培的开花植物 。野花往往很不起眼, 娇小、淡雅、朴实 ,多散生在路边、沟旁、田野、草丛,甚至 墙壁角落 。因此, 往往只有 俯身低头,才能发现脚底野花之美 ,感受大自然本色,体验自然野趣 。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硬质地面越来越多,还有无处不在的拔草,加上除草剂助威, 城市留给野花的空间越来越少 ,某种意义上,也 意味着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 。 当然,本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和愿望,园林工作者一直在模拟自然,企图营造回归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花卉景观,典型如 花境 、 混播的野花组合 、 缀花草地 等,观赏价值虽高,但依然是人为设计和管护的产物。 然而,近日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研大楼约4000m 2 的覆土屋顶,常见的野生宝盖草不经意间竟形成颇为壮观的“ 小 花海 ” 。盛花的宝盖草形成单优群落, 花朵虽小,然抱团汇聚,却也能形成一片美丽的天地 ,成团成簇,一抹粉红,茎基带紫,柔和秀丽,清新淡雅, 平平淡淡的习见野花,却大大方方地将屋顶装点成超凡脱俗的烂漫“ 花海 ” , 极尽浪漫之趣 。 辰山植物园不仅有奇花之美,还有野花之趣 科研大楼融入植物园绿环 值得指出的是,辰山植物园科研中心屋顶其实是融于植物园绿环之中,覆盖土壤,围栏围护,平时几乎无人进入,人为干扰少,野草植被发育较好。其实,田野和路边也常见成片宝盖草等野花,开花时节也颇有野趣,但多混生其它草本植物,不容易形成大片单优群落;而辰山科研大楼屋顶的草本植被,宝盖草单优,荠菜、通泉草等伴生种重要值低,盛花期容易形成视觉冲击强烈的单一花色,同时,屋顶平整开阔,远可观佘山,近与辰山相伴,更容易丰富“花海”景观。 宝盖草 ( Lamiumamplexicaule ) 是 唇形科野芝麻属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上海老一辈园林工作者一般称宝盖草为 佛座草 。原生于欧洲、亚洲和北非。英文名为 henbit ,学名中的种加词 amplexicaul 是叶抱茎的意思。花粉红或粉紫色, 1.5-2.0cm 长。叶、茎和花可食用,微甜,麻辣味。另外,还有补血、养精和止痛药用价值。 花萼管状钟形,外面密被白色直伸的长柔毛 轮伞花序有花 2 至多朵,花冠粉红色或紫
个人分类: 园林绿化|7129 次阅读|7 个评论
春的气息
热度 15 mdzhao 2016-2-11 10:06
今年的春节天气出奇的好,不仅阳光明媚,而且温暖如春,与不久前的冰雪寒冷天气完全就是两个季节了。到上海去过春节,乘着好天气去了松江的辰山植物园。原来只知道徐汇那里的上海植物园,其实也没去过几次,而这个辰山植物园则是第一次去,据说这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2011年才建成对外开放,不过现在已经是上海人郊游的一个好去处了。 辰山植物园很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去处是由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3个温室组成的热带展览温室区,其中沙生植物馆主要种植热带沙漠上的植物,以各种仙人掌、仙人球、芦荟等多肉植物为主,而热带花果馆现在则主要成了郁金香的世界,那些鲜艳娇美的郁金香在温室里提前2个多月已经盛开,直把其他花卉都比得黯然失色。珍奇植物馆却是蝴蝶兰的世界,各种品种各种色彩的蝴蝶兰让人眼花缭乱,直到最后发现一个角上还有些没见过的植物,看看介绍原来是凤梨科的果子蔓,恍然发现那叶子真和凤梨差不多,不觉好奇,凤梨开花不知道是什么模样? 辰山植物园另一个主要的去处是矿坑花园,这里原来是采石场采石以后留下的巨大矿坑,后通过对矿坑的生态修复,对深潭、坑体、山崖等进行改造,建成了一座颇具特色的矿坑花园。据介绍,矿坑花园设计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并在2012年获得美国社会景观建筑荣誉奖章。登上辰山山顶,可以俯视矿坑花园全景,而在草地上远望辰山顶上的宝塔,那一百米不到的辰山竟也显得有点高大,上海这地方便是如此小山坡也非常难得了。 虽然还没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玉兰花还在孕育着花苞,而樱花则连一点花苞的影子都不见,但梅花却已经星星点点开放了,引得许多蜜蜂在花朵上不停忙碌着。其实杭州灵峰就在学校后面,我差不多每年都会去赏梅,只是年前天气一直不好,所以还没去探梅,没想到却是在辰山植物园先欣赏了初放的梅花。而除了梅花早早已经在向人们报春之外,其实那在水面悠然嬉戏的天鹅和水鸟大概也已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
个人分类: 照片分享|5614 次阅读|25 个评论
赏心悦目的兰花组合盆栽
热度 3 gardening 2014-4-3 07:57
组合盆栽是重要的花卉艺术,通过艺术配置手法,将多种观赏植物共植于容器内,不仅发挥每种植物特有的观赏特性,更达到多种(株)植物间构图新颖而协调的效果,展示作品的 群体美、艺术美和意境美 ,素有“ 活的花艺、动的雕塑 ”之美誉。 兰花作为最优雅美丽的花卉,加之花期较长,往往是组合盆栽的主角,观赏性强,更是兰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兰展包括 景观景点、兰花个体、组合盆栽 等三方面。 2014上海国际兰展也不例外,展出了一批以各种兰花为主、并配置叶形秀美、姿态飘逸等其它植物,形成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组合盆栽,可谓迷你“花园”,成为兰展的亮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个人分类: 园林植物|10725 次阅读|5 个评论
梦幻美妙的兰花主题景点
热度 5 gardening 2014-4-1 21:41
3 月29日-4月20日,2014上海国际兰展在辰山植物园举办。本次国际兰展以“ 梦幻之兰,品味之选 ”为主题,15个国家和地区 兰花专业团队 参展,展厅面积2万平方米, 展出兰科植物 1200 多种7万多株,千姿百态的珍奇名品济济一堂,可谓 兰花的海洋,可饱赏兰草之美妙。 以下是辰山植物园国际兰展:以兰花为主体营造的主题景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大鹏展翅 13 14 15
个人分类: 园林植物|486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出版
sciencepress 2013-12-9 13:26
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严岳鸿博士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研究员、马克平研究员所著的《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是一本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专著,作者以中国蕨类植物本底资料为基础,结合GIS分析和聚类分析手段,对中国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气候、地理、海拔等生态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全面的论述。全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蕨类植物的基本概况及其影响因子、中国蕨类植物及中国特有蕨类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中国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现状和保护,及其一个附有中文名、别名、学名、原始文献、地理分布、海拔和生境、IUCN濒危等级的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名录。全书共计457000字308页,绝大部分原始数据和分析均为第一次发表,同时也是首次发表中国2452种蕨类植物IUCN濒危等级评估及其评估依据。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是辰山植物园首部保护生物学专著,内容新颖、数据翔实、资料丰富,对广大植物学和林学工作者了解中国蕨类植物基本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个人分类: 新书快递|2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中皇后:美丽的月季品种园
热度 3 gardening 2013-5-18 17:47
月季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素有“ 花中皇后 ”之美誉,花生于茎顶,单生或丛生,花大色艳,色彩丰富,形态多样。 上海辰山植物园月季专类园 面积达6000平方米 ,呈岛状,湖水环绕,远处辰山构成秀丽背景,山光花影,视觉优美。 专类园引种 月季品种超过500种 ,以“ 月季的浪漫情怀 ”为主题,娇艳夺目,芬芳四溢。碎石环路贯穿岛状园区, 月季拱门 形成美丽花环,浪漫氛围浓郁; 月季花墙 错落有致,透露神秘与典雅; 月季花廊 半圆弧状,不仅提升了立体景致,也塑造丰富的视觉空间,古典浪漫氛围浓厚。 月季花廊 半圆弧状,提升立体景致,塑造丰富视觉空间,古典浪漫氛围浓厚 月季品种 月季品种 月季品种 月季花墙 错落有致,透露神秘与典雅 月季品种 月季品种 月季花墙 错落有致,透露神秘与典雅 月季拱门 形成美丽花环,浪漫氛围浓郁 月季花墙 错落有致,透露神秘与典雅
个人分类: 园林植物|6490 次阅读|5 个评论
上海辰山植物园雪景
热度 4 gardening 2013-2-19 13:42
今晨(2013年2月19日)的大雪,给上海覆上美丽的皑皑白雪,徐老师、丛老师等博主已经迫不及待地上传了雪景照片,分享美丽和好心情。 午饭后,我也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拍了一些雪景照片,这里空间开阔,尤其是澄净的湖水和多彩的植物景观,在皑皑白雪衬托下更加美丽, 白雪、碧水、彩叶 ,使得辰山植物园的雪景更具自然和野趣的韵味,展示与城区别样的大雪风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公园绿地|417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