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企业管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企业管理

相关日志

[转载]信息化管理
shxf 2011-8-31 13:38
一、信息化管理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 生产工具 。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 企业管理现代化 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二、信息化管理内涵的理解   1.信息化管理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了的一个过程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为了达到其经营目标、以适量投入获取最佳效益、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而有效利用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过程。信息化是手段、运营是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是核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最终目的。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信息的快速获得而忽视了信息是为 企业经营管理 服务的。  2.信息化管理不是IT与经营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用IT工具来实现已经陈旧的管理逻辑,不要期望将某种解决方案、ERP等等系统套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上就会产生某种神奇的功效,当信息系统与现行的 管理制度 、组织行为发生剧烈冲击和碰撞的时候,当需要真正的创新发生在现有的管理层面,甚至 企业治理结构 层面的时候,信息系统往往无法提供更多的帮助,而需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的创新,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积淀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将 信息技术 融入到企业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中。  3.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企业的信息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次渐高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软件也要与之相适应, 管理信息系统 的选型、采购、实施、应用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是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管理 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 信息管理系统 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实现面向客户的集成化管理目标。这就要求对企业管理进行重组和变革,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发展,通过四流系统将原来管理金字塔体系打破,实现扁平化的流水线管理方式,通过这个主线条衔接并重建每个员工、每道工序、每个部门的数字化基础,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可随时调用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所有数据,即实现资源共享,又实现 实时监控 ,同时防微杜渐。这样,在新的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数字化管理才能成为企业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四、信息化管理的指导方针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理顺内部机制、增加盈利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企业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如下指导方针:  高瞻远瞩,统筹规划;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按需定制,量力而行;   注重实效,分步实施;  层层落实,知人善任。 原文出处: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8030. htm
个人分类: 杂文趣谈|1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集成创新——现代企业创新新模式【转载】
shxf 2011-8-30 14:09
集成创新的定义   集成创新的概念虽然还无定论,但无论何种表述都一致认为,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更多地占有 市场份额 ,创造更大的 经济效益 。   集成创新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 创新要素 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集成创新强调灵活性,重视质量和 产品多样化 。   现代企业集成创新以提高企业持续的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创新过程与创新资源创造性地集成与协同。虽然集成创新的概念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但无论何种表述都一致认为,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集成创新理论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愈加变幻莫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仅有良好的生产效率、足够高的质量、较好的灵活性已不足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对于原始性技术创新与重大发明专利都较稀缺的我国及我国企业来说,集成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集成创新有可能成为技术跨越的突破口,集成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1、集成的涵义   “集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集大成,意思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英文单词为Integration,其意为融合、综合、成为整体、一体化之意。我国学者张正义、吴林海认为,集成不是简单的连入、堆积、混合、叠加、汇聚、捆绑和包装,而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 创造性 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 创新能力 和竞争优势。   集成从 管理学 的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 创造性思维 。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海峰等则从系统的观点提出“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这种集合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即按照某种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系统的整体功能。”   2、集成创新文献综述   集成创新(Integration Innovation)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12年 Joseph Schumpeter 首次提出的 创新理论 。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 生产函数 ” 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种形式:引进 新产品 、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组合,就促使经济向前发展。   集成创新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 年代。为应对动态环境给 企业技术创新 带来的挑战,Dillon、Dosi、Utterback等分别从内部技术创新要素集成的角度探讨了企业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指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关键在于合理协调上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 协同作用 。他们的研究促进了创新集成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982年,美国学者 R.Nelson 和 S.Winter 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下,提出了创新系统演进的观点。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经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Freeman则在更广范围上展开对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在 经济学 意义上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这表明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1998年, 哈佛大学 教授Marco Iansiti提出了“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的理念,而这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定为集成创新概念的首次提出。他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它为提高 RD 的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Nancy Staudenmayer把集成创新界定为按照社会和 市场需求 ,系统地组织内外部优势资源 (如技术、知识、信息等)而产生具有功能倍增性技术发明和创新产品的过程。Philip Sadler则认为,在当今企业创新管理中,构建柔性的 组织结构 、流程和创新型文化以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更利于集成创新。这表明,在创新管理领域中,更高层次的集成及技术创新与组织、制度等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朗化。   H·K·Tang指出,集成创新思想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是技术供给本身,而是日益丰富、复杂的 技术资源 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是把握技术的需求环节。在创造符合需求的产品与丰富的 技术资源 供给之间创造出匹配。Best 则基于Marco Iansiti的研究成果,从国民经济和地区发展的角度提出了“ 系统集成 ” 的概念,并以 Intel公司 为个案进行研究,研究证实了系统集成既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驱动力,也是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Best 的“系统集成”进一步明确了“集成”模式或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集成创新的有关研究。逐步形成了有关集成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庆瑞与陈劲合作完成的“企业创新系统”研究:江辉、陈劲合作完成的“集成创新分析框架及评价”;许庆瑞提出的“ 全面创新管理 ”等,都可以被认定为企业 集成管理 的雏形。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 创造性 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李文博、郑文哲认为集成创新是 创新主体 将创新要素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金军、邹锐则认为集成创新是创新行为主体的优化、选择塔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的整体功能发生质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   庄越等在研究分析现代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创新是多项技术、信息、管理的集成。胡汉辉等从产业层面,用集成创新的思想设计了 产业集群 的演化路径,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魏江等通过对 企业集群 发展的研究,得出培育 集群竞争力 的关键是集群能够获得创新集成效应,并分析了企业集群中创新集成的实现机制、作用机制以及 动力机制 等。胡树华探讨了现代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原理与方法,认为产品创新是多项技术、信息、管理的集成。慕玲、路风则从集成创新的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角度,提出了以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构建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 技术资源 ,实现集成创新。张华胜、薛澜从集成创新范式分析了集成创新的有关问题;西宝、杨廷双从集成创新的集成方式、集成流程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集成创新的模式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集成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   此外,我国在对技术创新的 案例研究 中也逐渐发现到,在技术创新中各种要素的集成是保障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条件。   3、集成创新构成要素文献综述   集成创新的理论源泉是1998年 马可.伊恩斯蒂 (marco iansiti)提出的技术创新,而早期的集成创新也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所展开,但随着 经济全球化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快速发展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化,集成创新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集成创新不只是集中在技术方面,还要考虑组织、 战略 、知识等方面。集成创新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延伸,是产品、生产流程、创新流程、技术和商业战略、产业网络结构和 市场创新 的集成。   Ragatz提出了 战略整合 在企业集成创新中的管理权限、地位与作用。他认为要实现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的要求和目标,实施正确的战略整合直观重要。Freeman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了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Dillon、Dosi、Utterback则分别从内部技术创新要素集成的角度探讨了企业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   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企业发展的特点,对集成创新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修正。欧光军、胡树华从技术集成、知识集成、组织集成、管理集成四个层面提出了集成动态创新模式。江辉、陈劲为分析研究企业形成集成创新的机制,将企业内部运转的三个层面— — 技术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作为构成企业集成创新的要素。李文博、郑文哲在剖析企业集成创新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将集成创新的构成要素划分为四个方面:技术、战略、知识、组织。黄玉杰、李忱、田杨茁则将企业的集成创新分为企业内部各要素的集成创新和企业之间的网络集成创新。其中,与本文研究相符合的企业内部各要素的集成创新包括技术的集成创新、 管理职能 的集成创新和企业整体的集成创新。   史宪睿、金丽、孔伟认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集成创新模式实现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由各种能力要素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包括战略集成能力、知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赵光辉认为集成创新是一个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系统总体, 是对企业各种要素进行整合和集成的过程。孙金梅、黄清则将集成创新的要素划分为六个方面:战略集成、技术集成、知识集成、资源和能力集成、组织集成和时间集成。   4、国内外研究评价   集成创新是美国高技术企业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它的出现与美国的工业服务基础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当前,国外集成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基础之上的,但由于不同的产权关系、不同的工业基础、不同的员工素质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国家的集成创新模式必然有其各自特点。而国内有关集成创新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对国外集成创新理论的讨论和概念描述,缺乏深层次的系统性研究,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因素本身,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组织、文化等非技术因素及时空因素对集成技术创新过程和绩效的影响。此外,集成创新不仅是企业保持 核心竞争力 的关键所在,更是企业获取长期利润的源泉。但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大多数都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实证方面,无法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此一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集成创新的特点   1、用户至上的思想   强调用户在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和 互动 。是企业集成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特征。企业的集成创新需要与用户密切联系,需要用户来参与相互交流。一些研究表明,企业主要是把从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II里所得到的需求信息反馈,作为产品创新的基本依据。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成功与否有众多的关键因素,除了企业的人、财、物和项目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用户.因此他们也是产品开发项目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成员。这是因为用户的要求决定了产品的设计,如希望达到的功能、足够好的质量、合理的价格和可接受的交货期等。集成创新强调的是企业产品开发环境与市场用户信息之间的相互匹配。   2、创新内容的多元化   集成创新要求不同类型的创新资源和能力相互激发和协同作用,在本质上是 创新要素 的交叉和融合。传统的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品或工艺的创新,而在集成创新模式过程中,技术创新逐渐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涉及组织结构、 企业文化 、 人力资源 等方面的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内容呈多元化,涵盖技术、知识、资源、能力、文化等方面,并要求各要素间协同作用。   3、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及其能动性   创新主体多元化是集成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产品和技术复杂性程度的不同,掌握企业创新内容所涉知识、能力和资源的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涉及范围包括个体、 团队 、企业职能部门、企业(含企业的 竞争对手 和合作伙伴)、其他相关组织和用户等。因此,集成创新要求各创新主体能积极思考、有效沟通和协作创新,创造协同效益。集成创新关键在于集成创新过程包含了集成主体积极能动的优选行为过程.其特点是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选择,各集成创新主体既能够发挥各自最大优势,相互之间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4、创新过程与组织的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企业研发的技术难度和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大大增强,单个创新主体(个体、团队、职能部门、企业)很难独自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在技术发展迅速、用户需求变化多样的环境中,要完成资源密集型的复杂任务,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网络联系,采取合作的形式整合资源,是企业间优势互补、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集成创新已经从创新的线性过程走向网络化过程。 日本的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把已有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 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集成创新的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日本集成创新发展历程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角度看,日本无疑是后进国家的典范,他们在有效学习和综合集成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快速推进国家工业化,成为主导世界经济走向的重要发达国家。从日本科学技术发展路径看,与美国相比,日本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在原始创新上与美国有一定差距。无论是“技术立国”还是“专利立国”的日本都强调技术集成,以产品开发为导向,综合集成现有技术开发能获取商业价值的产品。   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三大国策,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成果,逐步建立起近代科技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主要奉行以增强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科技政策。20世纪50年代日本涌现出一批现代化企业,十分注重消化引进技术(如:录音机、半导体晶体管、维尼纶、氧气顶吹转炉等)和消化吸收技术。20世纪60年代日本逐步从引进模仿向创新转变,提出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科技体制方面发展以“研究组合”方式建立的官产学合作组织,成功地抓住了新的技术革命与 产业革命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整体上加速了自主创新的进程。通产省和科学技术厅联合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口号,旨在增强国民的危机感,同时激励国民和科研人员发挥出 创造力 和坚忍不屈的精神,举倾国之力与欧美为首的世界各国展开竞争。据统计,这一阶段,日本基本实现了由 模仿创新 到 自主创新 的转变。据统计,1982年到1986年,日本尖端技术引进增长86%,其中软件增长103%,硬件增长69%;1986年到1990年,三个指标分别为91%、153%和16%;1990年到1992年,三个指标分别降为9%、7% 和2%。这缘于高速发展使得的日本技术引进余地已变得越来越小,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日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   日本走过了从引进、模仿到集成创新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颁布过《企业合理化促进法》,规定凡是企业进口机械和引进技术均予以 免税 。20世纪 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日本平均每年引进项目230项左右,最高时达到580项。60年代的日本开始了 产业结构调整 和升级,从整个项目引进转为关键技术引进,平均每年引进1000项技术,1968年最高时引进1744项。与此同时,日本开始注重消化和模仿,避免重复引进提出了“1号机引进、2号机国产”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日本大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能力,开始注重实验室技术引进,成熟技术引进比例大大减少。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使命,确立了“技术立国”的方针。这一时期,日本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国内企业总部主要开展研究开发和设计等高利润活动,顺利实现了引进、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转变。日本的科研政策主要放在科研自主开发上,技术引进项目有了一定的减少,重点集中在通讯、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   2、日本创新政策特点   日本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特点是“以科研体制改革为主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执行“科技基本计划”。1995年,日本颁布实施了新的《科技基本法》,对日本科技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影响下,日本开始了连续的、五年为周期的执行“科技基本计划”。1995年至2005年,日本已经完成两期“科技基本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技术种子或创意的基础上,促进新风险企业的创办;大幅度增加博士后奖学金名额,加大对年轻研究人员的支持;提高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更加集中地使用研究资金;增加政府研发资源。   (2)将国立研究机构改为独立行政法人。2001年日本执行“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开始国立研究机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国立研究机构的法律地位变为独立行政法人,提高各机构在人员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灵活性;取消研究机构雇员的 公务员 地位,使研究机构有充分的自由根据自身需要签订 雇佣合同 ;允许研究机构接受私营部门的资助(以前是禁止的);改变主管省厅按年度来详细规定研究机构工作计划和预算的做法;主管省厅对独立行政法人定期评估,评估结果会影响到政府资源的分配。   (3)国立大学法人化。2004年4月,日本开始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具体措施包括:从法律地位上看,国立大学变为独立行政法人,不再是文部科学省的一部分;从政府资助经费总量看,国立大学从政府得到的资助总量没有显著的变化;从国立大学数量看,日本政府已明确表示未来会减少国立大学的数量,导致国立大学的合并(如医科大学并入缺少医学院的大学)。   (4)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第二期科技基本计划”规定5年内实现政府竞争性研究资金总量翻一番。2000年竞争性研究资金所占比例仅为9% ,2003年提高到约18%。   (5)确定四个优先领域和四个附加领域。生命科学、信息通信技术、环境和纳米技术/材料等四个优先领域约占政府研发总支出的45%;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设施和前沿领域(空间和海洋)等四个附加领域占政府研发总支出的38%。此外,日本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如允许企业研究人员申请科研补助金;加强青年学者培养力度,每年培养一万名博士后等。 本条目相关链接 业内人士认为, 技术创新 主要有三种类型: 原始创新 、 跟随创新 和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 物流技术 的新概念 集成创新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成创新就是1+1>2 集成创新:中国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集成创新 百川“创”海 原文出处: http://wiki.mbalib.com/wiki/集成创新
个人分类: 杂文趣谈|1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zlhua 2011-8-17 14:38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只存在优劣问题,不存在有无问题。因为 每个人都有神经系统,利用神经系统人类可以实现自我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对人自然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进行模拟和扩展。其目的是增强现代企业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 一 基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象都是针对基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图 4-1 )。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又称周围神经系统,它一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或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机体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根据功能不同,外周神经又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感觉神经也称传入神经,主要负责将外周感受器上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运动神经又称传出神经,主要负责将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外周效应器官 ,人体神经系统将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天然的管理信息系统。 图 4-1 人体神经系统 人类通过这个自然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自我管理,完成各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方式的自我表现呈现或自我表述。世界上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信息源,所有事物的运动都会产生相应的信息。这种本体论层次的信息虽然不以人(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但却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所获取,转化相应的数据。数据是对客观存在信息的主观表述,属于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受主体感觉器官功能限制,这种主观表述一开始就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通过神经系统中的导入神经传递,这些数据被送进思维器官进行加工,实现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再生,这是一个根据主体需求对数据进行挖掘的知识发现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炼,再生出新的知识的过程,知识也属于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但它和数据有区别,除了形式化之外,知识被赋予了特定含义。主体认知需求在知识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制约再生知识的内容,而再生的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满足主体的认知需求。认知需求的满足激发了人类改造世界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动机具有激活现有知识,产生有助于改造世界的策略的作用。这些策略被神经系统中的导出神经传递到效应器官,通过效应器官控制功能,反作用信息宿,完成相应改造世界的行为(图 4-2 )。 图 4-2 基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获取、传递、认知、再生、施效的功能。信息获取主要由感觉器官完成,信息施效则由效应器官完成。而脊髓起信息整合作用,辅助大脑完成信息处理任务。信息传递由神经系统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完成。它们相互协作,使人体不断适应并驾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内外、环境。(见表 4-1 )。 表 4-1 基于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系统名称 主要部件 主要功能 示例 基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 感觉器官 信息获取 眼观 , 耳听 , 口尝 , 皮肤接触 , 鼻嗅等 外周神经 信息传递 将五官感觉传递到大脑 , 再把大脑的行动指令传递给效应器官 中枢神经 信息加工 对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信息制定各种行为控制指令 效应器官 信息施效 根据行为指令完成各种内、外环境控制 基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各部件功能受到人的体质、体力和智力能力的限制。比如对于人的感觉器官而言,每个感觉器官只适应特定的刺激源,比如听觉只适合接受声波,而眼睛则对光波适用。所有感觉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物理特性,其接受的刺激后产生的反应也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使得各个感觉器官在接受刺激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域限。感受域限是用于 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一个指标,通常使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具体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绝对感觉阈限测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例如,对被试者皮肤的感觉域限进行测试,首先,把一个非常轻的物体慢慢地放在被试者的手掌上,被试者通常不会有感觉,其次,一次次地稍微增加物体的重量,并刺激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者的感觉反应。这个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刺激阈限或感觉的下绝对阈限。然后,继续增加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并超过一定限度时,该感觉平衡就会被打破,引起痛觉。而这个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为上绝对阈限。感觉域限包括从下绝对阈到上绝对阈之间的整个范围。不仅仅是皮肤觉,眼睛、耳朵等其他感觉器官也有此特点,比如,人的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760 毫米到 380 毫微米之间的光波,而这个范围只占到整个电磁波范围的一小部分,而超出可见光两端的电磁波,即短波方面的紫外线和长波方面的红外线,是人眼通常感受不到的。除了感觉器官功能受限之外,人的思维器官功能也有一定限制。比如,现在可以回忆一下你所在学校的大门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大门的样子画出来后,抽空去比对一下,不难发现,你画出来的大门和实际的大门一定是存在差异的。这主要是人的记忆特性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得记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创造性,但在精细程度方面却不怎么样,要使记忆长时间保持同一水平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此外,人的效应器官功能也受到生理特性的限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总会使得产生“无能为力”、“鞭长莫及”的感叹。但这些生理局限并不能阻止人类追求更高生存和发展目标的需求。 正如钟义信所言,“追求“更高的生存发展目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为此,就必然会对人类自身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而当时人类所具备的“实际能力水平”与这种更高的要求之间就会出现能力的差距。正是这种能力的差距,成为一种无形的然而又是巨大的导向力(也可以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类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缩小这个差距的方向努力。这种努力的理论成果就沉淀为“科学发展”,而这种努力的工具成果则成为“技术进步”,从而反过来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使原来的能力“差距”不断缩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不但缩小了原来的能力差距,而且也会推动人类提出“更高的生存和发展目标”。于是,新的需求、新的能力差距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实践摸索和科学技术进步又开始了。新的目标 - 新的能力要求 - 新的能力差距 - 新的科学发展 - 新的技术进步 — 更新的目标 …. 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运动逻辑。”信息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图 4-3 )。 图 4-3 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企业应变能力 企业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受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现在,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促使企业必须实现由传统工业经济模式向现代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使得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流程再造理论的提出,电子商务技术的推广,虚拟价值链、虚拟企业、价值网的出现,波特传统价值链理论的完善,给企业进一步扩展价值活动及其联系提供了机遇。这些新的生存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凭借管理者所组成的自然管理信息系统能力是不足以实现的,管理者将面对来自企业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 图 4-4 企业管理者面临内外环境双重压力 要实现更高的生存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善假于物”,开发和利用新的信息科学和技术的来增强原有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提升整个组织的应变能力(图 4-5 )。 图 4-5 信息技术提升管理能力 总之,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进行模拟、扩展和优化。增强现代企业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衷也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这个目标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或者说不是通过“一个项目”就可以做完的“一件事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概念定义如下: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对基于神经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模拟、延伸、扩展。在信息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综合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组织管理者能力的提升、整合、优化,使人、机和谐统一,增强现代企业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5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管理规范化整体实施的两条路线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8-17 10:1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企业管理规范化,如何实施? 有人以为只要按照 MBA 的课程,杜撰一套制度,企业管理规范化就实现了。 按照 MBA 的课程,杜撰一套制度出来,就算实现了规范化吗? 非也。规范化管理不是靠死的制度去管人。学科独立的 MBA 的课程,是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锣,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和融和,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企业要实施管理规范化,首先就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剖析,以把握其内在构成,理顺其关系。这也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实施,必须经由企业组织构成和企业组织运行两条路线进行。 其一,从企业组织构成的路线进行。 企业组织,包括目标体系、组织架构、岗位角色、运行流程和企业文化五个构成部分。企业管理规范化从企业组织构成路线进行,也就要求对决策制定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管理、岗位角色管理、运行流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五个方面全面实现规范化。 其二,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进行。 企业只要存在,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组织活体,就不会听任人们随意进行解剖,它是存在于不断地运行过程之中。所以企业实施管理规范化,还必须考虑另一条途径,即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实施。企业组织运行,包括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四流的综合交叉运动。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实施企业管理规范化,也就是对企业组织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四流的运动管理实现规范化。 管理规范化实施的两条思路,是相互补充的。如果要保证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全面性和整体效果,这两条思路都得给予关注。并且针对不同企业,其选择也必须有所不同。 生产经营型企业,四流运动关系显著,线索清晰,可考虑选择从企业组织运行的路线分析着手实施。 商业服务型企业,四流运动关系模糊,线索紊乱,可考虑从企业组织构成的路线进行。 如果是一个两者兼有的大型企业集团,则必须同时从这两条路线分析组织实施,以达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目的。 企业管理规范化,从组织构成的角度实施,包括 29 个项目内容。就框架性纲要简表如下: 大类 项目 序号 项目内容 决策制定管理规范化 1 决策框架体系构建管理 2 企业经营资源核算管理 3 决策分析方法选择管理 4 决策制定程序完善管理 组织架构设计管理规范化 5 企业组织事务工作核算管理 6 企业组织模式选择管理 7 企业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管理 8 工作标准分析界定管理 9 组织运行制度健全完善管理 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 能力管理 10 招选聘用管理 11 培训开发管理 12 员工发展管理 意志管理 13 愿景设计管理 14 沟通交流管理 15 授权支持管理 16 绩效考核管理 17 酬赏兑现管理 情感管理 18 尊重人实施管理 19 信任人实施管理 20 关怀人实施管理 情绪管理 21 情绪诱导管理 22 情绪发泄管理 运行流程管理规范化 23 流程活动管理 24 流程结构管理 25 流程组织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 26 企业文化目标模式选择管理 27 企业文化要素构建管理 28 企业文化与其它构成部分融合管理 29 企业文化发展进化管理 企业管理规范化,从组织运行的路线实施,包括 24 个活动、 78 个基本子系统。其具体内容,就框架性纲要简表如下: 活动归类 活动名称 序号 基本子系统 信息流运动管理规范化 信息收集 1 内部经营信息收集管理 2 外部市场信息收集管理 3 宏观政策信息收集管理 信息运用 4 战略规划设计拟订管理 5 年度目标计划拟订管理 6 具体项目实施方案拟订管理 信息生成 7 经营方针决策制定管理 8 战略措施决策制定管理 9 人事问题决策制定管理 信息传递 10 责权分解管理 11 沟通鼓动管理 信息反馈 12 跟踪控制管理 13 监察纠偏管理 信息固化 14 价值观念归纳整理管理 15 理论体系建设完善管理 16 企业文化实体层构建管理 17 企业文化表象层构建管理 人流运动管理规范化 能力管理 18 招聘任用管理 19 培训开发管理 20 员工发展管理 意志管理 21 愿景设计管理 22 绩效考核管理 23 薪酬福利管理 24 晋级任用管理 25 决策参与管理 情感情绪管理 26 情感管理 27 情绪管理 活动管理 28 计划协调管理 29 奖惩控制管理 关系管理 30 劳资关系管理 31 内部法律关系管理 32 工作质量管理 保障管理 33 行政服务管理 34 工作保障管理 35 生活保障管理 36 人身安全管理 物流运动管理规范化 市场开发 37 产品设计管理 38 渠道管理 39 价格管理 40 广告管理 品牌管理 41 品牌整合管理 42 产品质量管理 43 公共关系管理 44 物质环境管理 45 社会环境管理 客户关系 46 客户管理 47 投诉管理 48 危机管理 物料供给 49 采购谈判管理 50 采购履约管理 51 材料供给管理 52 设备供给管理 53 低值易耗品供给管理 生产作业 54 现场作业管理 55 现场设备管理 56 备料备件管理 57 人机关系管理 58 现场环境管理 59 产品技术管理 60 工艺技术管理 产品销售 61 销售服务管理 62 销售控制管理 资金流运动管理规范化 安全管理 63 财产安全管理 会计管理 64 记账管理 65 预算管理 66 核算管理 67 税务管理 权利维护 68 外部法律关系管理 成本控制 69 物料成本管理 70 作业成本管理 71 销售费用控制管理 72 资金费用控制管理 73 管理费用控制管理 财务管理、 74 筹资管理 75 投资管理 76 收入管理 77 资产流动性管理 审计管理 78 财务审计管理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2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何时会诞生一位管理学大师?
热度 7 redflage 2011-8-11 20:43
中国的近邻日本至少出现了三位管理学大师:威廉.大内、野中郁次郎和大前研一。从学术贡献来说前两位的贡献要更突出一些,而大前研一则类似于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他在管理实践指导方面的贡献要更突出一些。威廉.大内的代表性成果是对日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而野中郁次郎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方面的贡献。为何威廉.大内和野中郁次郎能成为世界闻名的管理学大师? 首先,两位学者都曾留学美国,并获得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威廉.大内获得了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野中郁次郎则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销的商管博士学位。通过博士学习,两位学者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管理学思想与理论的熏陶,这对他们运用西方最先进的管理学思想和方法,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管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两位学者的研究都深深扎根于日本本土的社会文化和习俗惯例。威廉.大内在《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美国为何要向日本学习的问题。他认为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是日本的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因素。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都非常值得美国企业学习。而野中郁次郎则在《创新求胜--知识创造型企业》中提出为何日本一些优秀企业能取得如此的卓越成绩,其原因在于日本企业注重隐性知识的分享与创造。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哲学家笛卡尔的创举,但首次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却是野中君的杰作。隐性知识明显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下更多强调显性知识。 再者,两位学者的研究进程都是以或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及一批优秀企业的出现为前提背景的。主题都是以研究日本企业的先进实践为目的,探求日本企业卓越的根本原因。基于对先进实践的分析,总结和提炼出的相关理论观点当然具有创新性。 基于以上三条理由来看看中国管理学界的情况。目前在国外著名大学攻读过博士的学者有许多,虽然都接受了西方系统的管理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但对本国民族文化透彻了解的并不多,因而在把民族文化和西方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求同存异研究的实在是太少了。那些继续延续西方管理思想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很难有突破性成就的,只有当他们回归到本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惯例方面时才可能做出创新性成就出来。在我的有限了解中,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是一个似乎想结合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管理概念。但在进行中西比较凸显中方独特民族文化方面似乎有些欠缺。 此外,包括和谐管理在内,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概念与思想必须直接来自一些本国优秀企业的实践。如果不研究它们,不从它们身上找到所提出的包括和谐管理思想在内的任何一个管理思想的影子,那么这个研究及其新管理概念的提出就缺乏信服力。这些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去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们去认识这个国家和其一批企业优秀的原因,在理论上无法取得期望的学术地位,在实践上也缺乏实际的启示意义。因而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学者立足本国文化提出创新性管理概念与思想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我们的管理学者必须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也要争取几个管理学大师的名额。
1372 次阅读|6 个评论
图书情报学真的是太重要了
热度 6 zlhua 2011-7-28 12:06
科研要做得好,调查和实验必不可少,但调查什么?这是一个问题。调查前首先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内容。最近在研究有关BPR的东西,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但是在甄别这些线索的有效性时总是会陷入一种无助的感觉。 比如刚才在看 R.R.ARROW 主编 《21世纪管理革命:公司再造-企业流程的改造与实践》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4 ISBN 7-80147-200-4 一书。 书中16页提到,1988年哈默曾在《哈佛商业周刊》上发表文章,谈到信息技术与全面质量管理需相辅相成,他认为,借助过多的计算机硬件把大多数业务流程的牛道变成超级公路是根本行不通的,真正需要做的是紧缩流程,剔除重复和不需要(必要)的步骤。 这里面提供了几个有价值的线索: 1.1988年而不是1993年。也就说哈默早在1988年就意识到流程改造的重要性了。 2.《哈佛商业周刊》?到底是《哈佛商业评论》还是美国《商业周刊》?或者真正存在这样命名的一本杂志? 3.信息技术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两者不矛盾,不需要争斗,而是要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4.牛道与超级公路。这个比喻好,很多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有过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计算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多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多期望,最后是期望越多失望越大。。。 5.紧缩流程、剔除重复和不需要(必要)流程。说得真好,呵呵,要相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首先要从管理入手,而非信息技术本身,流程不对,把错误的流程或不恰当,冗余的流程信息化是一件特别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看到这,我有了想看原文的迫切需要,但是,无论是GOOGLE,还是BAIDU,甚至更多。。。都搜不到更为详细的资讯,是作者翻译错了,还是根本就是初始作者的笔误,该怎么办?现在去CNKI,EBSCO找找,期望能够有所收获。。。 突然再次体会到了图书情报学的重要性,做老师,必然要备课,要做科研,学点图书情报学的知识,掌握一些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真是百益无害。。。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642 次阅读|17 个评论
华为---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民营企业
储成才 2011-7-12 03:30
今天,在深圳参加中国科学院联想学院成果转化和规模化产业化培训班,很荣幸听到华为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士尧先生作为华为人所讲的一些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故事。华为成立于1987年,当时44岁的任正非组织了5个大学生以21000元开始创业,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第397名),2011年,华为已成为具良好组织管理体系、市场覆盖全世界140个国家,拥有110000余员工,年营业额达1890亿的中国最成功的本土跨国公司(财富世界500强第351名,2011)。这其中,2005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其中海外收入首次超过本土收入,取得中国企业里程碑性突破,随后在2006年实现664亿,2007年938亿的几级跳,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2008年,华为成功的把“危”变成了“机”,实现46%的增长,总销售收入达到1252亿元,在2009年又取得35%的增长,销售收入达1491亿,2010年实现24%的增长,销售收入达1890亿。记住华为的是销售收入,而不是像中国电信企业或石油企业的市值! 在华为全球150个国籍的110000 员工(其中外籍25000人)中,研发团队达51000人,华为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2010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是203亿元人民币)投入研发(其中的10%以上投入创新研究),已在全世界设立了21个研发中心,并和企业用户设立了20多个了联合创新中心,在研发投入上,在中国企业中,华为无疑算是大手笔。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在发展过程中,华为一直坚持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民族通信产业,难能可贵的更是华为在23年内不断在管理科学化上的探索,也是很多中国企业所缺乏的。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华为主动走出去,10年前就在印度设立研发和制造中心,目前华为已在全世界设立15个区域总部7个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同时设有36个培训中心和37个技术支持中心,以便更好地贴进客户,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华为不仅总结出 成就华为的“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判、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核心价值观 ,更重要是对其全新的诠释。比如: 华为的成就客户,是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艰苦奋斗,重要的是奋斗,而不是强调艰苦,并在概念上把劳动者分为劳动者和奋斗者,从分配和福利上向奋斗者倾斜,在保持劳动者平等原则的基础,也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华为的自我批判,并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时刻让所有华为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改进,不断进步;华为的团队合作体现在胜则举杯相庆,败败则拼死相救的团队精神。华为在销售团队提倡的狼文化“要像狼一样具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机会;学会狼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咬住机会;发扬狼的团队精神将咬住的机会变成现实”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后来者也会有一定的启发。 华为在用人上的“三权分立”, 即基层用人单位提名、人力资源考核、党委认可(可一票否决),既可以避免领导干部的用人唯亲,也对所提拔人的又红又专和群众基础。同时,华为目前正在进行管理上的变革,把通常的金字塔型管理体制变成倒金字塔型,将资源的分配权交给一线,用任正非的话说“把指挥所设在可以听到炮声的地方,让听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不失为一具中国特色的用人和管理变革。 在被问到华为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时,朱先生说,只要两点:认可华为文化和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可谓精辟。事实上,能够一直保持自我批判精神相当不易! 在被问到华为目前和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差距上,朱士尧先生认为尽管华为是比较成功的中国企业,但是在管理上距离像爱立信这样的顶级企业仍有10-20年的差距,表明华为人对华为存在的差距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华为,作为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中国人有理由为之骄傲!
个人分类: 个人随笔|5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信部十二五推进汽车业重组
scientister 2011-7-8 21:15
工信部十二五推进8行业兼并重组 汽车居首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7日透露,“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以 汽车 、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等八大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 苏波在全国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搞“拉郎配”,选择特色行业和重点行业,推动本地区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争取到“十二五”期末,这八大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并带动其他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苏波介绍说,当前中国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集团。而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粗钢生产企业有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排名前10位的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8%。相比之下,韩国浦项制铁粗钢产量约占韩国总量的60%,德国的蒂森克虏伯、美国的美国钢铁公司、俄罗斯的谢维尔等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本国总产量的比例都超过了20%。 苏波认为,中国企业兼并重组滞后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跨地区兼并重组困难、利益分配问题有待突破;兼并重组企业在税收、土地、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企业兼并重组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相关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有些兼并重组企业对改革创新和资源整合重视不够,影响了兼并重组效果;政府部门对企业兼并重组的管理和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苏波表示,下一步中国将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13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诊”国有企业恶疾
shuhualu1016 2011-6-30 11:06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注:此篇文章为舒老师 09 年作品,今再次搬出与大家分享,另有一番滋味——因昨又看新闻《中铁建近 42 亿亏损国家埋单》】 笔者在《我为 国有企业 算一卦》(可网上搜查)一文中分析得出了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会走向消亡的结论。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益不佳?为什么会走向消亡?笔者从管理的角度概括地作了一下分析,因为国有 企业管理 上存在十大恶瘤。下面略作分析: 一诊、 企业经营 者只负赢,不负亏。 这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最大恶瘤,而这个恶瘤本身也可以说是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导人是这个企业事实上的老板,但这种老板和私营企业老板不一样,赢了,他可以大笔大笔地拿年薪、奖金,亏了,并不需要由他承担经济责任,让他掏腰包赔偿。任何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导人从没有因为经营企业亏损而破家当产跳楼的,即使是由于他的某种原因造成经营决策失误,把企业陷于了困境,也不会要他为这种失误埋单。只要没有被人抓住的贪污、受贿、挪用资产的犯罪把凭,最严重的处罚也不过就是免职。所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实际上是负盈不负亏,并且至今还没有人想到要通过立法明确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亏损赔偿责任。 二诊、 人际关系 ,重于企业经济效益。 这个恶瘤是直接从第一个恶瘤中长出来的。笔者在《我为国有企业算一卦》和《 4 万亿投资会不会把中国社会砸倒退一截》两文中都讨论过,在国有企业一般都不重视管理,不重视效益,至少重视的程度不够,更重视的是人际关系。为什么会重视人际关系呢?道理很简单,国有企业的各级主管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朋友一条路,多结交几个朋友,这些朋友总会给他带来某种形式的利益。而国有企业没有效益,损失仅仅是国家的,并不需要由自己掏腰包赔偿,而由此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在任职时会给他带来好处,离任后仍然会给他带来某种利益。任何一个没有智障的正常人,都会打这种算盘,国有企业主管也不会因为政治觉悟高,道德修养好而不打这种算盘。 三诊、 规章制度 成堆,却难贯彻。 这个恶瘤是由第二个恶瘤长出来的。国有企业的制度一摞又一摞,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集中起来也有一米多高,不可谓不全面。可这些规章制度绝大部分都没有贯彻落实,而是一纸空文,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之所以如此,又是因为在国有企业是人际关系占主导,有人违背了规章制度,总会通过某种途径找到一种关系寻求法外施恩,作例外处理。结果这种法外施恩的例外像水漫过了青石板一样,把规章制度漫过去了。这种规章制度也就成了只能吓唬眼睛不好使的呆鸟的稻草人。 四诊、单位部门互为孤岛,相互对峙。 这个恶瘤是由第一、第二两个恶瘤长出来的。因为国有企业经营领导人负赢不负亏,用的人都是他自己的亲信,除非特别形势需要,这种亲信与亲信之间是没有亲密关系的,他们都单线与任用他的上司结成任用与孝忠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内部 的单位、部门也就彼此独立形成不相往来、互不买账的孤岛。只有在孤岛里,单位部门负责人,才能方便地积聚到足够多的钱财,以孝敬对他 “ 知人善任 ” 的上司。也只有当他的领地独立完整,不为外单位、外部门所牵制,仅仅对任用他的上司负责,任用他的上司才能获得充分大的个人利益。他对于由他任用的下属,也会如此。这样,国有企业内部的单位部门负责人当然只能对他有 “ 知人之恩 ” 的上司负责,按照上司的意志行事,看上司的眼色行事,因而根本不会把他的工作当作企业整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部分来努力完成。 五诊、 不跑不送,岗位级别难动。 这个恶瘤是从第二个恶瘤中长出来的。因为在国有企业内部,盛行的是人际关系。有能耐有贡献,没有关系接应,是没有人欣赏重用的。有了关系什么事都有好说,没有关系什么事都有难办。怎么结交人际关系呢?跑得勤一点,关系拉近一点;钱财送多一点,关系加深一点。所以,只有多跑、多送,关系拉近了,也加深了,才会有被 “ 知人善任 ” 的上司赏识的希望,才会受到重用和提拔,岗位级别才会提升。不跑不送,只会被上司视为异己,毫不犹豫地给穿上小鞋。无论此人工作如何努力,贡献多么大,都会有光冕堂皇的理由予以冷冻处理。目中无人,自作清高,没有团队精神,骄傲自大最是好听的理由。让你呆在原岗,是他对你仁慈;把你挪去挪来,降低岗位级别,逼进无所作为的岗位,还是他心胸开阔;如果莫须有的罪名加身,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你有冤难伸,有口难辩,那是他行事高明。 六诊、收入分配不公,基层员工不满。 一般人都以为国有企业的待遇好,收入高。而待遇好,收入高的,并不是一般员工,而仅仅是不同层次上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级别越高,他的待遇就越好,收入就越高。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分配不公的问题一点也不比私营企业轻。在私营企业拿大钱的主要是老板,老板和员工之间在收入上存在一定距离,员工理解。管理人员拿的钱多,即使没有贡献与之对应,一般员工也认了。这是老板掏自己腰包给的钱,谁也管不着。但在国有企业,则不同,不同层次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了,员工则不会认同,经营领导人掏的不是自己的腰包,而是国家的腰包,这就必然引起基层员工的不满。这些基层员工不满,除了背着骂娘之外,能做的就是把气发泄到所使用的工具、设备和原材料上,摔打、浪费就是其基本形式。有一次在火车包箱里遇到一个港务局退休的同志就讲过这种典型事例。 七诊、主管有特权,隐形收入大。 前不久,笔者在博客中公开了《央企高管薪资根本就不高》一文,遭到众多网友的责骂。其实很多网友并没有明白笔者此文的主旨。此文的主旨是讲,央企高管年薪无论是 53.1 万,还是 5.31 万,或者 531 万,必须有一个保证与他为企业发展所作贡献相对应的客观、合理标准。有部分网友提出灰色收入问题,这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各类国有企业主管实际上都是一个掌握着一定国家资产的官员,是公务员系列之外的官僚。他们把所掌握的资源用于交易,为自己创造灰色收入,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不知如此是傻瓜,善于行此道才是大家。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积累人脉关系是最隐形的灰色收入。直接收钱、收物、拿来回扣、接受性贿赂,则是明目张胆的灰色收入。并且这种收入甚至远远高于他的账面薪资所得。 八诊、 绩效考核 不客观、无量化。 很多国有企业都认为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其实,在管理上它们的很多方面比私营企业还落后一截,员工绩效考核不客观,无量化努力就是典型。笔者反复讲,没有客观、量化的绩效考核,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企业管理。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做好了,那么企业管理工作就做好了 7 成,如果绩效考核工作没有做好,那么企业管理工作也就至少还有 5 成没有做好。而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盛行的仍是沿袭西方 MBA 课程中的要素评价法,把一个岗位的工作分作多个评价要素,然后按照 A 、 B 、 C 、 D 、 E 五个等级,根据主管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打分。这种考核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不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不知道,而是它更便于自己行使权力,和巩固以自己为塔尖的亲信控制架构。水至清则无鱼,客观量化的绩效考核,就没有人际关系运作的空间了。 九诊、民主测评,导致管理虚位。 也许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的主管们还有些不放心,担心他们虐待曾经的主人,或者不加克制地化公为私,所以想出了让员工对主管的任职和晋升进行民主测评的制衡办法。可在现实中,这种民主测评不仅没有起到制衡作用,相反使国有企业的管理出现了虚位。一个国有企业的主管在这个岗位能不能干下去,或者能不能晋升,尽管主要靠的是人际关系,但民主测评或多或少地会让 “ 知人善任 ” 的上司操作不便。因而各级主管为了避免在民主测评中被下属员工匿名与自己作对,所以不敢认真实施管理,该约束的也不约束,该惩罚的也不惩罚,结果下属员工的满意本身成了国有企业存在的目的,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倾向,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国有企业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十诊、浆糊文化,都装糊涂不创新。 它主要是由第一和第二个恶瘤长出来的。企业经营者只负赢,不负亏,统领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没有了,企业组织也就成了一个完全无序的混沌,它在表面上还维持着紧密的人际关系,可相互之间人心麻木,人情淡薄,谁都盼望着他人不如自己,谁要向上涌动一下,所有的人都会卡住他,缠住他,让他动弹不得。同时,因为人性固有的惰性,有半把握在手中的花生米,拴住了心,不舍得丢,也不愿丢,结果背后骂娘的多,真心涌动离开的少。这样,整个企业组织也就成了一桶浆糊,没人想动,没人能动,桶翻了,都还要相互缠着粘着,谁也别想自己跑掉。在浆糊文化中,人们想有自己的思想不敢想,想有所创新不敢出头。在企业内部,搞管理的装糊涂,把安于现状当成了理想。搞技术的也必须学会首先让上司满意,有创新的思路得挂在上司名下,否则,创新就成了标新立异,离经叛道,最后招来种种挞伐。如此这般,谁也不再努力探索,创新除了弄虚作假之外,就成了空话。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1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管理面临的五个本源性难题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6-8 09:59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企业管理,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哪家企业能一劳永逸地把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一个问题解决了,总是又有新的问题会发生。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 但在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管理水平已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其所面对的难题都是一样的。企业所寻求的目标大同小异,企业达成目标可选择的途径措施也大同小异。难题是如何实现途径措施与所寻求目标之间有效连接。 美国经济学家哈维 · 利本斯坦 (HarveyLeibenstein)1966 年提出了“ X 低效率”理论,被视为 20 世纪经济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美国经济学家通过统计分析,认为,“美国任何一个时刻 X 低效率的数值可能高达国民生产净值的 20 %∽ 40 %, X 低效率的数值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大。” X 低效率实际上就是组织低效率,其根源可归结为组织内部成员工作不到位,使企业组织所选择的途径措施与所寻求的目标对接无效,或者对接不严密,有资源流失浪费。这一问题的解,主要不在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中,而在企业组织运行管理中。企业管理的难题也就难在这一问题的展开上。 企业组织所寻求的目标是确定的,这就是实现交易收益、风险价值、投资回报和社会美誉四大价值的增值和积累。企业组织所能选择的途径措施也是相对确定的,因为企业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一个相对确定的量,不确定的仅仅在于对这有限的资源的配置上。正是这种资源配置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同样的资源总量和资源结构,却完全不同的企业发展现实后果。 企业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就是企业组织为达成企业发展四大价值增值和积累目标而对措施途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之所以有措施途径选择不当,以及措施途径贯彻不力的问题,也都仅仅是因为在企业组织内部,有些成员工作没有作到位。因此解决 X 低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组织成员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如何才能保证组织成员工作到位,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大难题。 展开这一难题,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才真正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本源性难题。这五个本源性难题是: 1.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不理解企业组织目标,不认同企业组织目标,其工作没有紧紧盯住企业组织目标; 2.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缺少责任心,该他做的工作,总是没有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做到位; 3. 相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一些人的能力素质,显得太低,无法按照时间和质量要求,把工作做到位; 4.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仅仅凭一时的热情做事,工作质量和效果老是波动不稳定; 5. 企业组织成员中总是有人没有形成对企业组织团队爱的情感,把自己的 意志目标整合到企业组织目标上来,而是与企业组织貌合神离,只是想从企业组织中窃取自己的利益。 在现实中,企业管理的所有努力也都是围绕这五个本源性难题展开的。要强化企业组织的领导力建设,是因为前列第一个难题的存在;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建设和员工绩效考核,是因为前列第二个难题的存在;要强化企业组织招聘、培训、用人管理,是因为前列第三个难题的存在;要强化企业组织内部沟通管理,构建强势企业文化,是因为前列第四个难题的存在;要强化企业组织的团建设建设,是因为前列第五个难题的存在。 众多的企业在为解决前述五个难题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之所以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五个难题,除了企业领导人往往存在理念上的偏颇之外,是因为没有找到贯彻落实那些理念的技术方法。由此以观之,找到贯彻落实有效理念的技术方法——为企业管理装上长鼻子,也就成了企业管理难题中的难题。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3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实施流程管理规范化?
shuhualu1016 2011-6-6 11:12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流程管理规范化是健全企业流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必须完成的工作。流程管理具有其特有的规律,依管理者自己的偏好,随心所欲,必然难以取得应该有的效果。甚至可以说,不按流程管理既定规律要求实施流程管理,有比无更糟,因为它可能会造成邯郸学步人同样的后果,新管理形式没有发挥作用,原有管理形式又被取代了一部分,因而造成企业管理上的低效和混乱。 u 如何实现流程管理规范化,其实施程序可以大体分为五个阶段的工作: 1 流程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2 企业业务流程归纳清理; 3 流程分析方法选择; 4 分析设计履行、再造; 5 制度文件建设。 流程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阶段的工作 流程管理规范化对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个新概念,在企业内部有业务流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可以说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必须通过广泛的培训,让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各个层次上的管理人员,都熟练掌握流程管理技术,并能自主地通过流程管理来提升企业管理效益和效果,从僵死的传统科层等级控制管理中走出来,丰富企业管理形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这种培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达到在企业能够实施流程管理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对企业员工分层次组织培训。 l 一是基层员工培训。对他们不需要做过多的流程理论的分析介绍,但必须要他们明确什么是流程,流程管理与传统的科层等级控制管理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及其流程管理的一般操作方法。 l 二是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所花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必须使他们都能够熟练地掌握流程管理的理论和实务,并能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 l 三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重点应集中在流程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和意义作用上面,让他们明白要实现企业组织的扁平化,节省管理费用,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最终必须走上流程管理的道路,流程管理规范化问题是迟早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进而使他们这对这一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企业业务流程归纳清理阶段的工作 这个阶段的工作只能在流程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和实务培训已经取得充分效果之后才能开始。这一阶段的工作也就是企业员工全体动员动手,按照流程管理的思路来分析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清理出企业内部究竟有多少个流程,及流程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有三个方面: l 对现有所有工作方式进行流程描绘,把企业的现有做事方式用流程图直观地描绘出来,以为流程活动价值分析奠定基础。 l 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行业特征,理清企业业务流程必须有的内容,即通过运用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对企业系统进行分析,追溯企业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所要求的具体业务流程内容。这可参考下一部分要分析介绍的企业业务流程与企业子系统的对应关系分析表。 l 对其所描绘的流程进行直观分类。对流程进行流程图描绘后,稍具经验的管理人员都能直观地对原有流程的完整情况和效益状况作出判断,分出类来。 一般而言,企业业务流程都可以分为三类: l 完整而有效的流程; l 完整而低效的流程; l 不完整而低效的流程。 一个企业无论有没有流程的概念,其做事方式总会有它一些有效的方面,这些有效的方面如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让它独立构成一个子业务流程,这个子业务流程就可以归入第一类。没有引进流程管理的企业必然会因为科层等级控制管理之下的单位、部门块块利益梗阻作用,把很多流程肢解得只零破碎,这就是第三类流程。它在没有流程管理的科层等级控制管理企业中,一般占主导,即不完整而低效的流程在企业众多流程中,所占比重较大。 流程分析方法选择阶段的工作 前面已作过分析,在流程管理中,流程活动分析是其核心工作。而这一工作的成败又直接与分析方法的选择相关。所以,对流程分析方法的选择专门列为一个阶段的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对自己企业实际进行全面分析,选择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流程分析方法。 业务流程分析方法的选择,一般有三个标准: l 流程分析方法必须与流程分析的目标高度吻合。流程分析方法本身不存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而在于它与选择运用达到的目的是否吻合。也就是说,业务流程的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是对流程分析方法选择的第一个约束条件。只有能够充分满足这一条件的分析方法才可能是有效的分析方法。 l 流程分析方法在运用上必须简便、易学、易用。比如运用太多的数学模型,甚至是高深的数学模型,就会使这样一种大众化的企业管理技术难以普及,必然使之只能停留在学院的研究上。只有专家学者才能从事的工作,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普及运用,也就无助于普遍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只能由企业管理人员来管理,不可能由在社会中高度稀缺的专家学者来管理。办企业最终得靠企业的员工,所以,其方法必须能为所有层次上的员工接受和熟练掌握。 l 在企业内部有多种多样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所选运用的流程分析方法必须与流程本身的性质特征相吻合。比如:在有些流程中,时间并不是一个关键的资源,用时间主导分析方法来分析,就会失去意义。 流程分析方法的选择既不能完全由外聘专家越俎代庖,也不能单纯靠企业自己的人不懂装懂,硬着头皮蛮干。而是要立足于使二者结合起来,既保证企业特有的实际得到充分的体现,又使流程分析这样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发挥出作用。但最重要的一条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理解不同的分析方法,并能切合实际地把自己的意见在这种选择中表达出来,绝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这种方法是外来的专家强加给他们的。 分析设计改造、再造阶段的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所选择确立的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基础上,对已描绘成为流程图的企业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全面分析,以准确地发现问题。流程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没有做过流程分析和流程图描绘的企业,引进流程的概念,并进行分析会让人感觉到企业的运行简直是千疮百孔,到处都是问题。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对这种状态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要被这种状态所吓倒,产生畏难情绪;但又不要习以为常,认为世界上的企业都是如此,自己的企业没进行这项工作之前不也创造过辉煌!而是要面对现实,承认差距,有危机意识。同时,又要抓住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解决问题。在一定时间内选择问题最大、影响也最大的 2 - 3 个流程,进行改造、再造设计,并在论证后及时付诸实施。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上的平衡,又可以使企业循序渐进,不断地改善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果。 这里的关键是,企业在通过流程分析理清全部问题之后,要有一个相对完善、详细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l 对整个企业的流程管理规范化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 l 可以分成多少个阶段进行? l 每个阶段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l 对哪些流程进行改造? l 对哪些流程进行再造? l 相应于每个阶段和每个方面的工作,由谁负责? l 如何评价每个阶段、每个方面的工作?由谁评价? 此外,这一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要保证这项工作持续稳定地进行,并按预期达成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此项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指导、管理协调、监督落实和总体规划。并且,还需一个在企业有相当威望的高层主要负责人主管主抓。 制度文件建设阶段的工作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把前面所有工作所形成的成果,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定型下来。在第四个阶段,实际上已经对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在分类的基础上完成了改造、再造设计。这些改造、再造的业务流程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会改变企业以往的做事的方式、习惯,甚至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尤其是那些过去一贯如此的做事方式,它会带着极大的惯性,抵制流程管理规范化这一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量,并把改造、再造设计的方式,以具有权威的制度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很可能三两个月后又回到了老的方式上去了。 这里的流程管理设计后的制度文件描述,并不是简单的界定这项工作应该怎么做,而且还要界定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分析要求完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企业可能蒙受的损失;另一个是活动的承担人要承担的责任。并且这种责任不能以空话的形式写在纸上,“由某某人负责”,而必须有明确的承担责任的方式,并作为与员工事先达成的一种约定来约束员工,包括他的上司主管。 在这一阶段上要注意防止发生一种偏向,这就是只注重流程管理的制度文件的草拟和规范,而忽视流程分析和改造本身的质量,从而使这种工作更多的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不能够给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更多有效的帮助。 就业务流程的制度文件的类型分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 每项工作都必须描绘出它的业务流程图,并且要求把流程图挂到流程活动承担人的工作场地的显眼处,比如办公室的墙上。 l 要有业务流程的具体文字描绘,这就是相对较细的流程说明文件,并由它明确界定每一个流程之中的每一项活动的具体内容、标准、投入和最低要求的产出。 l 有完整的流程结构图和流程接口界定说明文件。企业从整体上看,可以说就是一个大流程,下面的各项业务流程实际上都是它的不同的构成部分。这样就存在一个流程和流程之间的接口界定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各个业务流程都作为独立的工作来完成,使每个流程所服务的目标被淡化掉,这种流程管理的规范化也就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和作用,它也就难以产生它应该有的效果。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1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企业管理的一些思考
suoweiwu 2011-6-3 18:10
关于企业管理的一些思考 吴锁伟 2010-6-3 1. 团队建设: 1) 先找对人,再决定要做什么: 卓越的领导人新官上任之初,不是先提出新愿景,拟定新策略,而是忙着找到适合的人上车,请不适任的人下车,并且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子上 —— 然后才理清该把车子开往哪个方向。企业界有句老生常谈: “ 员工是你最重要的资产。 ” 这句话其实说得不对,员工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适合的人才,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 2) 团队结构: 企业的团队结构是 矩阵型的,大家地位相对而言应该是平等的,侧重于团队协作、流水线管理;而不是学术中的金字塔结构,导师带博士后,博士后带研究生,人员之间相对独立。 3) 刺猬原则: 力求让员工“做自己最喜欢、最有兴趣的事;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弱点,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将注意力集中在最能产生价值的东西上”,并且与公司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2. 制度、企业文化建设: 强调纪律的文化: 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有一些公司则订下纪律,但是在文化中强调纪律的公司却寥寥无几。当员工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层层管辖;当思考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官僚制度的约束;当行动有纪律的时候,就不再需要过多的掌控。结合了强调纪律的文化和创业精神,你就得到了激发卓越绩效的神奇力量。 相互尊重: 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对每一个员工都要保持必要的尊重,不仅仅是下级对上级要尊重,而且上级也要尊重下级。因此,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绝不粗暴批评,不文明语言伤人害己,凡事反求诸己,三思而后行。 3. 领导艺术: 第五级领导: 当我们发现了推动改变所需的领导风格时,我们感到十分讶异,说得更贴切一点,我们觉得非常震惊。和锋芒毕露、身兼媒体宠儿、社会名流的企业领导人比起来,这几位 CEO 简直像是外星人。他们通常 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齐集于一身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公司一旦找到合适的人选后,就要放权于人;提供的舞台有多大,员工发挥的空间才有多大;责权利明确,不越级指挥。 4. 价值实现: 在当今的社会,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楼市泡沫愈演愈烈,每个人的生活成本和精神压力巨大,因此,追求高薪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第一目标。但是,人除了追求一定层次的物质生活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因此,除了尽可能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外,还应该考虑充分的技术培训、深造和提升空间等。 5. 一些值得提倡的具体做法: 1 )人性化管理: 通过交流沟通,缩短领导与员工的心理距离;多鼓励表扬,少粗暴批评;通过送生日礼物、节假日礼物等,提升员工对公司的感情;关心员工的生活,设法帮助解决困难等。 2 )制度化管理: 奖罚分明,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树立模范标兵,争优创先,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能者上,庸者下,多劳多得,打破吃大锅饭现象。 参考资料: 1. 鲁白:学术与工业之区别; 2. 从优秀到卓越,不是一蹴而就的 -- 《 Good to Great 》书评。
3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不”堵漏“,儿子也会吃老子回扣
shuhualu1016 2011-5-16 16:51
文 / 舒化鲁 在广东做演讲时,曾遇到一个私有企业的老板,他很沉痛地讲述了发生在他企业的一个故事。 他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两亿元,净资产超过 1.2 亿元,每年的采购任务超过一亿元。为了避免采购发生漏洞,他把采购任务交由他儿子一个人承担。没有料到他的儿子也会吃大笔的回扣,甚至因为他儿子吃了回扣,采购的原材料价高质劣,使他企业所承担的一个对外加工订单,因材料质量问题而遭受退货索赔,造成直接损失 170 多万美元,加上间接损失,蒙受损失总额折合人民币近 3000 万元,这还不包括信誉品牌损失。 这个老板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儿子也会吃回扣。他只有两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他的企业最终都是他的儿子的。按照当地的惯例,外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并且他还告诉我,他儿子花钱,他从不吝啬,手机差不多半年换一次,汽车已经是 ‘ 大林肯 ’ 了。 我问他: “ 你儿子吃回扣的钱做什么用了? ” “ 他拿钱在一个星级饭店包了一个二奶。 ” 他说。 “ 这就对了,就是因为你所给的钱还没有完全满足你儿子的所有欲望。 ” “ 不过该花的钱,我都给他去花了。包二奶这种花销,我怎么能给他呢? ” “ 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你认为包二奶是不该的,但他却认为是可以的。我知道,在广东有些地方,拉车的就要包一个二奶。你儿子作为一个两千多人企业的少老板,他会没有这种欲望和需求吗?你说不应该,这是从你的角度做出的评价。他认为应该,而你又没有为他提供这份花销,他就必然会想歪门斜道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你把你的儿子当作世界上最可信任的人,对他的行为不再进行任何控制,这就使他通过吃回扣,满足包二奶的欲望成了可能。你认为不应该,但只要你儿子认为应该,而你又没有堵住所有的漏洞,为他想做的事留有可能。那么他就一定会这样做。尽管你的企业将来是他的,但现在还不是他的。对企业承担责任的是你,享有支配企业权力的也是你。所以你的儿子就可能运用你所授予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现实的好处。你对授给他的权力没有控制,他吃回扣也就在所难免。 ” “ 可能发生而又不应该发生的事,却一定会发生。 ” 这里说不应该发生的事,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做出的评价,即管理者不希望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的,即被管理者并不乐意接受管理者给他的限定,同时又有突破这种限定的可能存在。包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而自己并不会蒙受多大损失,或者说所蒙受的损失要小于做了不该做的事,所得到的利益和欲望的满足。 现实就是如此,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利益独立,责任完全的人。谁要做不应该做的事,那就让他付出充分的代价,使他感到做这种不该做的事不值得,那么,堵住了所有 “ 可能 ” 的通路,不该发生的事才不会发生。通过事先的制度规范约定,堵住 “ 可能 ” 的通路,避免不应该发生的事的发生。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北钢铁董事长王义芳:钢铁行业利润很微薄
yanzhiyuanyz 2011-5-15 18:28
河北钢铁董事长王义芳:钢铁行业利润很微薄 2010年03月11日11:29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上午,五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就“人大代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作用”共同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    有记者提问:我想问河北钢铁的董事长先生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钢铁出口下降得很快,下降了很多,今年出口会恢复吗?总的来说,你是怎么评价今年钢铁市场?你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国内的市场能接受那么高的涨价?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义芳指出,从现在的形势看,钢铁市场的价格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应该说,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但是,从钢铁行业的利润来讲,是很微薄的,有些产品有一定的利润,有些产品没有利润,有些产品还出现了亏损。   王义芳说,主要的原因是原材料的价格太高,特别是煤炭、矿石价格相对比较高一些。具体到出口,去年是我国对世界各个国家出口比较少的一年。这个出口也是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应该说,出口的情况比去年稍微好一些。但是,还没有达到前几年的水平。主要涉及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价格问题。   王义芳表示,因为作为我们钢铁行业,不管是整个行业还是我们这个企业,要考虑到,第一,有没有订单,拿不到订单肯定出不去。第二,有订单、有需求,我们要考虑到价格,出口合算不合算。从现在来讲,这个形势还不是太好。我想整个出口行业也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义芳: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铁矿石价格上没有话语权不正常
yanzhiyuanyz 2011-5-15 18:21
王义芳: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铁矿石价格上没有话语权不正常 2010年03月11日12:44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上午,五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就“人大代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作用”共同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    有记者问:我想问一下河北钢铁集团的王义芳董事长,关于铁矿石谈判的,因为目前铁矿石价格节节攀升,作为中国的钢铁企业,您对于铁矿石谈判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另外,我们作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如何去应对这种原材料的暴涨,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样一个困境?近期有一个传言,我们从1月1号开始执行长期合同,对中国钢铁来说是大面积亏钱的,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义芳表示,关于铁矿石的谈判,不光我们钢铁行业关注,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现在应该说正在谈,还没有具体谈下来。究竟会谈一个什么结果,只能等结果出来以后大家才能知道。   王义芳说,具体到现在中国钢铁怎么应对铁矿石的暴涨,实际上就是供需矛盾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钢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我们的矿石依赖度也占了一半多,实际上就是一个供需矛盾,我们依赖进口,我们的主动权就小一些。另外,就是我们国内的钢铁企业家数太多太分散,也就是在某些程度上的谈判没有形成一个合力。 按正常的,我们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而且绝对大的国家,没有话语权是不正常的, 我想这个突出矛盾是在这个地方,所以才造成这样一个局面。   王义芳指出,关于矿石的执行价格,过去不管是BHT、力拓也好,还是瓦力也好,都是以4月1号到第二年的3月31号为结算期,就是这一个年度,它不像我们从元月1号到12月31号,但是去年他们有些变化。矿石的价格并没有谈下来,有些按元月1号执行,肯定要追溯到从元月1号进行结算,现在只是一个预付款。并不是说这个价格已经谈下来了,只是谈下来以后,从元月1号开始执行。过去有时候谈得比较顺利,在年前,10月份、11月份就谈下来了,但是也是到第二年的4月1号开始执行,现在有些已经改成元月1号执行了。
1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greenbz 2011-5-6 18:10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简称“协会”)是由抗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其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业务挂靠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协会使命 保护消费者健康,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创建规范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协会理念 (一)安全理念 首先应当是安全的,然后才是抗菌有效的。 跟人接触的密切程度不同,安全性要求也不同,应当对安全进行分级。 安全包括生产过程对工人安全、使用过程对消费者安全、废弃后对环境安全。 (二)抗菌理念 人与微生物应当和谐共存。抗菌产品性能只要符合相应抗菌标准即可,并非越高越好。 在有必要的地方实施必要的抗菌。并非所有产品都需要进行抗菌处理,并非要对一件产品的所有部件都进行抗菌处理。根据实际需要,对抗菌产品进行必要的抗菌处理即可。 三、协会服务 (一)知识普及 推广抗菌理念,普及抗菌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抗菌的认知度,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抗菌、了解抗菌、认可抗菌,直至形成购买行为。 (二)科技创新 引领抗菌科学创新研究,推动抗菌行业技术进步,以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三)团体建设 牵头或参与制定抗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建立中国的抗菌标准体系。 (四)抗菌标志 推行抗菌标志产品管理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建立抗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践行之。 (五)产品市场抽样检验 不定期对市场上的抗菌产品进行市场抽样检验,以确保市场上销售的批量产品与送交第三方抗菌检测实验室的检验样品在质量上的一致性。 (六)产业报告 定期对出抗菌产业研究报告,对抗菌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景式描述,从而为从业者以及兴趣人士提供了解抗菌行业发展状况的便捷渠道。 (七)产业大会/学术论坛 定期举行中国抗菌产业发展大会、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等行业活动,推动行业交流,促进产业合作。 (八)产业评选/学术评选 定期举行年度抗菌产业评选、年度抗菌学术评选,以表彰先进促进产业发展,弘扬创新以推动技术进步。 (九)抗菌优品/金案例 以协会标准,向行业推介优秀的抗菌产品、先进的抗菌企业。 (十)其他服务 为行业企业提供合规服务(对抗菌产品的抗菌性能、安全性能、广告宣传等进行合规审核以避免因此导致的不必要的执法部门处罚和职业打假人投诉)、舆情监控(把控企业在网站、微博、微信、QQ、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的实时舆论动向以及时应对)、项目鉴定(组织针对抗菌技术、抗菌项目等的科学技术鉴定工作)、项目调研等。
个人分类: 学会资讯|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软件业发展重点方向、政策导向与重大专项
pouth 2011-5-4 14:54
“十二五”发展预测 良好的产业扶持政策、国际软件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不断拓展的巨大国内市场和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都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赛迪顾问预测,从2009年至2015年,中国软件产业将保持20.4%年均复合增长率,到“十二五”期末,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重点方向前瞻 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的带动下,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互相渗透力度正在加大,软件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咨询服务网络化的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发展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重点在于发展支持节能管理、生产过程优化和装备数字化的工业软件。在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领域,重点为政府、金融、医疗、通信和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提供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提高国产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基础软件 基础软件是“核高基”重大专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安全的底层保障系统,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有关基础软件的重点方向预计将延续核高基中的重大部署稳步推进。 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基础软件的方向将以高效、可信和网络化为突破点,满足政务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和重大行业信息化等对服务的安全性、高可用和服务质量保证的需求。 桌面端聚焦在虚拟机技术和可信计算技术方面,重点支持适应电子政务多网隔离的新型多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并努力促进国产桌面Linux 操作系统成果进入国际主流。 数据库方面,结合新型应用环境与计算平台对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出的需求,掌握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研制自主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工具,并面向应用需求进行特色功能扩展,满足政务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和重大行业信息化等对服务的安全性、高可用和服务质量保证的需求。 中间件主要针对网络计算环境开放、动态、多变的特性,面向大型网络应用的高效运行、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的需求,以高效、可信、自适应和服务质量保证为突破口,研制支持通信、事务管理与协调、负载均衡、失效恢复、应用整合等的网络应用服务中间件及相应的集成和开发环境,支撑政务信息化和重大行业信息化应用。 办公软件针对互联网应用环境和中文信息处理的特色需求,突破办公文档、Web 页面的数据集成技术,重点发展网络化的中文集成办公软件,提高国产办公软件产品的实用性和市场占有率。 嵌入式软件 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国际分工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嵌入式软件产业上游的硬件、外设、半导体等的制造中心沿袭着向亚太地区转移的整体趋势。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高智力、高水平、低成本、知识性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研发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给中国嵌入式软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嵌入式软件预计将在包括网络通信、消费电子/数字家庭、金融电子、交通电子、医疗电子、工业装备电子、能源电子、安防电子、物流电子等领域进行更多的重点支持。如工业领域将重点发展数控装置、全自动柔性生产线、智能测量仪表、可编程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仪表及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等嵌入式相关软件;数字家庭领域则面向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需求,研发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形成完整的、高可用低成本的数字电视解决方案;面向3G 和移动互联网,支持开放的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平台研发。 数字内容产业 “十一五”期间,以动漫、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市场需求广阔,增长潜力巨大。 “十二五”预计将继续加大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支持力度,并重点鼓励新一代通信技术、无线物联网条件下的手机电视、移动音乐、手机游戏、位置服务、网络应用商店等产业发展,加大相关软件技术如虚拟现实、图形搜索、GIS 平台、三维重构、嵌入现实等的研发和政策支持力度。 信息安全产品 为了全面提高中国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重点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全面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软件。 在灾难备份领域,重点研发业务连续管理服务、连续数据保护、数据远程复制、系统灾难恢复等相关软件。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重点研发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安全监控、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安全系统和配置管理、安全风险和运维管理、带宽流量管理、Web 访问管理、基于角色的内网安全管理等技术。 政策导向前瞻 “十二五”规划中,政策的制定将充分考虑国内外先进技术趋势,在充分研究国外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基础的前提下,从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民生改善的高度出发,提出适宜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是软件产业政策制定重点考虑的方面之一,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支持推广将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手段密切结合。同时,政策将结合汽车、钢铁、纺织、造船、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行业振兴中寻找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自主创新将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鼓励本土软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引导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不断健全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增强中国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 政策将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软件研发的产学研转化,保障产业创新的成果能够顺利的转化为市场价值,并积极探索软件产权的有偿交易和担保,增强软件产业的活力,建立公平、规范的软件市场环境。 重大专项前瞻 “核高基”专项二期 随着“十一五”核高基专向的陆续发布和实施,“十二五”期间预计将有新的专项建设投入。 按照规划,政府对“核高基”重大专项扶持将持续至2020 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平均每年的投入约为40 亿元,预计总投入将超过400 亿元。 目标到2020 年,中国在基础软件领域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并在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能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行业嵌入式软件发展专项 嵌入式软件作为软件与硬件设备等融合渗透的载体,成为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的增值因素。 “十二五”期间,专项建设预计主要集中在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网络设备、工业控制、数控装备、纺织机械、仪器仪表、智能交通、视频监控、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数据库、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嵌入式软件平台、光通信器件嵌入式软件系统、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等。并积极搭建嵌入式领域公共研发与测试平台、构件资源库、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资源库等共性技术资源,形成嵌入式软件技术协同开发环境。 工业软件重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专项 作为“两化融合”的有效抓手,工业软件对提升中国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改造现有生产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在汽车、钢铁、纺织、造船、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国家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中,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采取研用结合,进行软件的产品化与集成应用,提高应用水平、深化应用效果,打造行业标杆信息化工程,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信息安全软件发展专项 随着各种安全威胁的不断冲击,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大,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日趋重要,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各行业的高度重视。 “十二五”期间,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终端安全防病毒、内容安全管理、入侵检测、防火墙/VPN、UTM、无线互联网安全、电子文档存储安全、数据安全管理、电子数据取证、灾备恢复等软件将得到重点专项支持。 摘自中国电子政务网
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金融高端人才培训,5天掘金336万
热度 2 sheep021 2011-4-26 12:29
一、抱着金碗讨饭吃(不是唐僧) 外来来的和尚会念经,抱着金碗讨饭吃,不仅仅局限于医疗领域。在金融管理、企业管理领域也屡见不鲜。 与谷神巴菲特共进一次午餐需要多少美刀? 西方金融学家们若有真能耐,也不至于把天捅破——09年至今的金融危机,不亚于捅破天吧。弥补之法,恐怕还要中国出马,呵呵,新时代的女娲补天,估计就要成为现实了。央行行长 周小川已经开始尝试用中国思路调理中国经济问题。见: 用中医调理经济问题,一个出奇制胜的妙招 。金融界的大佬们如果还紧紧抱着西方金融理念不放,后果将会怎样? 二、5天掘金336万, 浦东联手沃顿商学院打造金融高端人才内生模式 浦东国际金融研究交流中心和沃顿商学院合作开设的金融高端人才培训班下周一将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正式开班。据了解,尽管5天6万元的学费不算便宜,但首期报名依然爆满,国内很多金融机构的高管甚至打电话要求成为“插班生”。【本博注: 计划招生50人,实际56人参培训,总费用为336万元,这还是“小班化”精英教学模式,嘿嘿 】   一个金融培训班为何受到这么多高管的青睐?与一般“文凭教育”不同的是,这一培训班完全走“小班化”精英教学模式。每期课程的主讲都是海外顶级的经济学教授,学员人数也控制在50名左右,学员上课不是简单的“背书抄黑板”,更多时候是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相互切磋,倒更像是一场“金融俱乐部”的年会。   “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真正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成为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惯例的金融管理人才。”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施海宁说,目前浦东已拥有金融从业人员16万余人,但相比香港的40余万、纽约的近80万,人才缺口还很大,尤其是领军式金融人才、职业型经理人和高级金融专业人才更为紧缺。 三、企业管理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添加日期:2011-4-25 12:05:53 来源:品牌中国网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管理学传入中国,由于西方的管理学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思维模式和西方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的管理体系,被引入中国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一些企业由于盲目崇拜西方管理学对企业进行了全西化管理的改造,结果使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早年的实达集团由于引进麦肯锡咨询公司进行西化管理,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最终也倒在了西化管理的路途上。其实中国企业有所不知西方人从中国古代智慧中寻求管理的救世良方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十七世纪西方管理学者就已意识到管理学离不开中国智慧,他们便回过头来,求助于东方智慧。17世纪末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在法国出版,于是孔子思想在欧洲各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开来。当时有“欧洲孔子”之称的魁奈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都把孔子的画像供奉在自家的礼拜堂里。依照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说法,“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学者们的守护神。”而与儒家相比,《道德经》、《孙子兵法》因其实用性而更受欢迎。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强调:“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孙子兵法》同样也受到军事界的厚爱。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孙子兵法》被西点军校列为教学参考书。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时,发现其办公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恺撒传》,另一本就是《孙子兵法》。   西方现代管理偏重于技术和理性的部分,但仍处于管理“术”的层面。缺乏“道”的内容。中国管理具有管理哲学“道”的智慧,但缺乏条理化和流程化。如何使“中国管理哲学科学化,西方科学管理中国化”是一个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大课题。有人对日本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日本管理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日本建立了一套把西方管理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日本式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模式。   纵观中西方成功企业,其管理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即使是没有专门研究过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他们也是异曲同工的应用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在谈到企业管理理念是什么时说:“我的管理理念是把流畅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与西方理性的科学管理相结合”。前通用CEO杰克韦尔奇说过“你简直无法想象让人们变得简单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他们恐惧简单,唯恐一旦自己变得简单就会被人说头脑简单,而现实中是事实正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坚忍不拔有能力有成就的人们正是最简单的人!”他这一理念的源泉是来源于孔子大道行简的哲学思想。   当代中国许多企业正面临着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化的管理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不敢过多的提中国化管理,他们认为一提中国化就代表落后。但又不敢把国外的东西全拿过来,因为他们也担心水土不服。所以有些企业很矛盾,不知如何把握中国化和西方化的平衡。在这里要告诫那些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构建企业的管理模式时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解决中国管理如何科学化的问题,二是解决西方科学管理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企业管理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段俊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社交数据|将|被纳入商业智能系统
liuxiwei 2011-4-8 18:50
中国计算机报的一篇关于SAP的报道,应该说代表了BI的发展趋势。 社交数据被纳入商业智能系统   ■ 本报记者 邱燕娜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管理社交媒体中的信息,BI(商业智能)供应商开始考虑将社交数据纳入BI系统中,旨在帮助企业分析社交媒体中的非结构化数据。比如说,SAP近日推出的SAP BusinessObjects 4.0就强调了这一点。   挖掘社交媒体的商务价值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以后,很多人通过微博及时得到亲人、朋友安全的消息,也有很多人通过微博了解到震区的实时情况。社交媒体在此次地震中更加彰显了其巨大的威力。国外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深受欢迎,国内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也被广泛应用。   在过去,社交媒体更多地被作为个人娱乐、休闲,以及获取感兴趣的信息的一个途径。在商业领域,社交媒体也越来越被企业用来进行市场营销等工作。比如说,新产品推出早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得到产品特性的优劣评价,以及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再比如说,可以在社交媒体的关系网络里找到关键节点的关键人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有效推广。充分挖掘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成为辅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的有效工具。   但是在过去,社交网络中的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很难被整理和挖掘。随着社交媒体信息的商务价值的不断提升,BI厂商开始考虑通过有效手段挖掘这些信息。   SAP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BusinessObjects 4.0中的深层文本分析能整合人们在社交媒体流、博客和电子邮件中所表达的想法和观点,并辅助企业做出更加正确的商业决策。这样,人们不仅可以准确地监控、分析、搜索、报告和处理他们的交易数据,而且还可以充分地了解博客、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流等非结构化内容中所表达的趋势和观点。这种新的多源、多维语义层及共同编程体验,简化了即时分析和内容创建过程,能以更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建议。   关注三大特性   BusinessObjects 4.0是BusinessObjects产品近三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更新。SAP于2008年收购了BusinessObjects公司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产品转化为自身的商业智能软件平台。   在此次的产品发布中,SAP将整合了BI和EIM(企业信息管理)的解决方案称为商业分析软件,并指出实时、移动和社交是商务分析软件的发展趋势:基于内存计算,实现实时商务分析;用户手中瞬间拥有强大的商业智能能力,并且能够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移动终端的支持;借助准确的企业和社交数据,结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提供信息管理工具。   在实时方面,BusinessObjects 4.0借助SAP内存计算工具(SAP HANA)的优化应用使客户能够借助内存计算功能处理大数据量,从而使实时商务成为可能。内存设备以闪电般的速度处理海量数据催生了一种新分析模式——这种分析可以立即将大规模、复杂的数据转换成更加明智的商业决策。   在移动方面,BusinessObjects 4.0借助于移动平台和设备,工作人员可以访问直观、实时的BI,在事件显露之时立即对其做出反应。新的交互式可视化功能和用户体验增强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地完成工作。BusinessObjects 4.0版本还充分利用SAP收购Sybase后带来的优势,将使用Sybase移动平台提供全面的移动BI套件,充分挖掘出SAP及非SAP商业应用的丰富内容。
个人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33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企业管理创新
heshang11 2011-3-1 15:13
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观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   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轮值主席,大连卧龙国际知识经济研究院院长,国际现代策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企划技术之父”。 他曾经主持策划希望工程国际希望园、孔孟故里文化开发等30余个大型项目,对这些项目的成功策划让史先生声名远扬。   他的课引古论今、诙谐生动、案例精彩、让人再愉悦中学习和领悟到企业创新与突破的种种方法。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摆脱企业的困境,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创新不能只是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方法。   史宪文教授的企业创新与突破的28个通法,让你与诸葛亮同谋,比尔盖茨同行   讲师:史宪文 现代商务策划奠基人!   现任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 WBSA)轮值主席,美中商务发展委员会常委、国际企划工程师协会( ICKOO )首席专家,世界策联中国总部理事长,大连卧龙国际知识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企业管理学院教授。   史宪文教授凭借其雄厚的理论功底,在希望工程落幕、内蒙古清水河旅游、宝鸡城市经营等策划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   他是中国国际商务策划师认证事业的领导者,史宪文教授出版过六部专著,其中,《OK策划论》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策划的奠基性著作”。 企业创新与突破的28个通法 :   · 三环定位法、三棋变阵法、三级跃升法让你的企业做到:小产品大产业、小职场大市场、小思路大财路   ·“拉登”营销法教你把好产品推向市场   ·困境回避法、效果实证法让你近距离与客户接触   ·怎样把员工考核与企业文化提升结合起来呢?你不妨用一下排队法   ·如何在管理好职场的同时管理好老板自己呢?悟道通法、竞争通法助你一臂之力   ·企业内忧外患,处境通法、蓄势通法、准则通法帮你看到自己的希望   ·机会与挑战同在如何采取行动,程序通法、目标通法、创新通法、合成通法是你做出抉择的法宝   ·决议通法、知本通法帮你实现最科学的企业决策管理 企业管理创新的十大趋势 一、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二、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就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方面,它能依照顾客订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在营销方面,它能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组织方面,它能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管理方面,它能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 三、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其他形式   企业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现代企业不能只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重要资源   知识被认为是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需要更多地通过组织 学习 、知识管理和加强协作能力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将现有组织、知识、人员和流程与知识管理和协作紧密结合起来。 五、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绩效管理   传统的绩效考核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但过程缺乏控制,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绩效考核 时会遇到员工的反对等。因而,企业培训师王军恒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的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也得以解决。企业通过整合,能够实现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七、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近十几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 八、自身利益转变为履行社会责任   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实践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企业培训讲师王军恒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实施,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 九、企业管理创新成主流趋势   我国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方面,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方向、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主流方向。 十、企业管理创新进入新阶段   现在深化改革到了制度创新阶段,企业管理 现代化也必然要进入到管理创新的新阶段,也就是说到了建立管理科学的阶段了。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个人分类: 杂谈|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