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狄更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不自知的“柔软”
uestc2014xiaoyu 2019-3-14 08:58
狄更斯曾说过“在你的人生中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因为当它们破了,是不会发出任何声响,但却异常痛苦。” 看到这句话,心里猛然痛了一下! 焦虑、担忧、烦躁、抑郁等情绪,是否诸多的都是“痛苦”! 是否大家在不经意间已经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东西打破、甚至失去? “信任”、“关系”、“诺言”和“心”,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断建立、不断成长、不断固化。以前觉得“修心”只是变得更加佛系,其实不然,修心是让自己更加通透,更加能包容,更加能智慧应对。 曾几何时,每个迷失的人儿,也会抬头看看镜中的自己,觉得自己是如此荒唐,但是却无法从现实中拔出来,让自己回归简单,因为太多的事情无法放下。 有时似乎没有必要强调太多形式的东西,然而,在滚滚翻腾的红尘中,内心的坚守有时是微不足道的,有时是不堪一击的。所以,上天给了我们一把永恒的钥匙,那就是:爱!信任、关系、诺言和心都是爱的载体和内涵,是爱的表现形式。这把钥匙,不管世事如何变迁,规则如何变化,甚或人心如何不古,总是会幻化为不可磨灭的内在精神,悄悄的播种在每个人的心中。当心田的阳光雨露充足了,自然会生根发芽。 这似乎比 DNA 物质层面的传承还要让人觉得奇妙和不可琢磨。爱天然存在于我们的体内,不管你是天才还是智障,不管你是健全还是残疾,但是又随时都可能离我们而去。 爱的四个形式,信任、关系、诺言和心,他们是曼妙、纯洁和珍贵的,但有时又是极度脆弱的。 “信任”的建立有时很奇怪,似乎心和心的距离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秒懂彼此。但是,信任一旦失去,几乎不可弥补,就像“破镜难以重圆”。 “关系”的形成,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有后天的夫妻关系、伙伴关系;关系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由敞开的心,不断的磨合,最后和谐调频。 “诺言”是美丽的神话,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最持久弥新的神奇魔法。 “心”是玲珑的物体,虽然现在太多的人迷失了自己本心,但心还是心。 对于这些我们快要遗忘的“柔软”,这几年反而更容易让我感动,也显得更加珍贵。无论大家为了生计和发展,在怎样轻车熟路的驾驭各种“套路”,我都还是希望大家能保留最纯真的一面,给最最爱你的和关心你的人。 生活不易,世道不易,本身人生是一个美丽、充满一切可能的过程,为何要按照设定的程序来走呢?那岂不是高等“机器人”了吗?呵呵,个人拙见~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13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于东辉:不朽的声音来自于深刻的批判
热度 2 fqng1008 2017-7-9 16:11
从某些角度来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过英国在19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她从一个湿冷、偏僻的群岛国家变身为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她的疆域从接近北极的加拿大到接近南极的新西兰,从东方的印度次大陆到西方的加勒比群岛;她的语言、文化、制度传播并改造着整个世界;她的信仰、价值观、教育模式甚至体育和娱乐方式都在深刻影响着这个星球的大部分国家。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却有一个叫狄更斯的年轻人,他对祖国的这些非凡成就从来 “ 视而不见 ” ,他只观察肮脏的社区、流浪的孤儿、贫困的工人,他只思考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不公,他只表达痛苦和仇恨这些 “ 负能量 ” 的情绪。 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不妨碍他被人民和国家所爱戴 —— 他去世后得到最高的哀荣 —— 被安葬在西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写道: “ 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 抨击时代、鞭挞社会的狄更斯为什么反而赢得时代和社会的尊重?因为他揭露黑暗,是向往光明;他挖掘丑恶,是呼唤美好。也正是由于狄更斯们的揭露和挖掘,才有了人民的抗争,才有了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而他们笔下的黑暗和丑恶才会真正走进历史。 伟大的时代诞生不朽的作品,而不朽的作品来自深刻的批判。那些与大国崛起伴生的伟大作家,如维克多 • 雨果、列夫 • 托尔斯泰、马克 • 吐温,他们中又有哪个只是时代的讴歌者呢? “ 伟大 ” 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 “ 自信 ” 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最后希望。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狄更斯时代[第一季01 - 05]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6-1-3 20:10
◎译  名 狄更斯时代 ◎片  名 Dickensian ◎年  代 2015 ◎国  家 英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5-12-26 ◎IMDb评分 7.3/10 from 24 users ◎集  数 20 ◎片  长 30分钟 ◎导  演 安迪·海伊 Andy Hay / Harry Bradbeer ◎主  演 卡罗琳·昆汀 Caroline Quentin       彼得·弗斯 Peter Firth       塔彭丝·米德尔顿 Tuppence Middleton       苏菲·兰朵 Sophie Rundle ◎简  介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的大串联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9959193
1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狄更斯时代[第一季01 - 04]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2-31 19:53
◎译  名 狄更斯时代 ◎片  名 Dickensian ◎年  代 2015 ◎国  家 英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5-12-26 ◎IMDb评分 7.3/10 from 24 users ◎集  数 20 ◎片  长 30分钟 ◎导  演 安迪·海伊 Andy Hay / Harry Bradbeer ◎主  演 卡罗琳·昆汀 Caroline Quentin       彼得·弗斯 Peter Firth       塔彭丝·米德尔顿 Tuppence Middleton       苏菲·兰朵 Sophie Rundle ◎简  介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的大串联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9823302
1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雾都孤儿][外国名著][TXT/287K]
lcj2212916 2014-11-10 18:37
名称:雾都孤儿 类型:外国名著 语言:简体中文 运行环境:电脑、手机 文件大小:287K 《雾都孤儿》标志着狄更斯文学生涯的真正开始。狄更斯21岁时,还是一名鲜为人知的速记员,……而且当时他把主要精力(以及小说中的一些素材)都用在为名家报纸和期刊写的随笔和短篇故事上。这些随笔和故事,配上克罗克沙克的插图,使狄更斯获得更大的成功,赢得更多的读者,并促使他着手创作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狄更斯是边写边在月刊上连载的,写得很精彩,稿酬也比以前高。这就是《匹克威克外传》。接下来的半年中,更多的出版商竞相取悦狄更斯。他受聘主编一家新杂志《本特里杂志》,由此狄更斯开始了真正的小说创作。 第一章 讨论奥立弗·退斯特的出生地点,以及有关他出生 的种种情形。 在某一个小城,由于诸多原因,对该城的大名还是不提为好,我连假名也不给它取一个。此地和无数大大小小的城镇一样,在那里的公共建筑物之中也有一个古已有之的机构,这就是济贫院。本章题目中提到了姓名的那个人就出生在这所济贫院里,具体日期无需赘述,反正这一点对读者来说无关紧要——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是这样。 这孩子由教区外科医生领着,来到了这一个苦难而动荡的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存在着一件相当伤脑筋的问题,这孩子到底是不是能够有名有姓地活下去。如果是这种情况奥卡姆(WilliamofOccam〔或Ockham〕,约1300—约,本传记很有可能会永无面世之日,或者说,即便能问世也只有寥寥数页,不过倒也有一条无可估量的优点,即成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现存文献中最简明最忠实的传记范本。.......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8021041
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往事》阅读笔记(2)——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sunday80 2014-4-2 11:42
摘录: 在 16 、 17 及 18 世纪,英国海军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所向无敌的海上霸主。而随着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也跃升为欧洲强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国力达到强盛的顶峰,并将殖民主义的触角伸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这即是维多利亚黄金时代。 18 世纪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被一一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象征着进步、速度和工业化的大都市。英国通过压榨穷人和掠夺外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在这样的历史最高点,狄更斯却看到时代转型所付出的代价:犯罪、污染、疾病、贫穷和无知——荒凉。 格德山庄 :对成功与高雅的追求成就了狄更斯的辉煌,似乎也正是这一追求令他永远失去了童年的纯真;对财富的追求成就了整个时代,辉煌的反面却染满着肮脏。 荒凉山庄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狄更斯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荒凉,自己却走入人生的荒凉。从格德山庄到荒凉山庄的名号转变,本身就标示着对狄更斯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残酷反讽。 1817 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再次被流放后的两年,英国依赖海洋霸权在拿破仑战争后恢复已经失去 40 年的地位。然而维也纳会议签定的条约并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英国底层百姓的处境更趋恶劣,工人受新资本家剥削,农民受旧贵族压榨。和平并没有带来富裕。 格德山庄鞭促着狄更斯朝前奔驰,似乎出人头地能掩盖他心灵深处的秘密:“我丝毫都不能放松,只有奋斗到底。焦虑,或者随便你怎么叫它,总是驱使我不能停下来。如果我走得不够远,速度不够快的话,我就会爆炸,就会毁灭。我驱使自己不断前进,就好像我驱使小说中那些人物不断向前一样。这种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我对它无能为力。” 1839 年,伦敦一半以上的葬礼都是为十岁以下的儿童举行的。天真纯洁却遭遇埋葬,孩子只能面对死亡——这就是 19 世纪英国的生存隐情。《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大声疾呼,批判英伦自上而下的贫民救济制度。 贫穷与富有、疾病与健康、黑暗与光明,温暖如春的室内与空荡荡的大街,这其中的反差在圣诞彩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冷峻。正是在这样的对立中,狄更斯触及了他那个时代焦虑着的中枢神经。五年中,狄更斯每年都以同样的精神写圣诞故事,冷峻之余,试图用某种方式调和社会矛盾的中和情绪依稀可见,夹杂着感伤和失望。 掌握别人的命运与被别人掌握命运,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于是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世界,一边写着繁盛,一边写着荒凉——都在狄更斯的小说世界里。 在格德山庄,狄更斯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对那个时代的概括:那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义无反顾地奔向天堂,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地狱。
个人分类: 读万卷书|2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双城记——读书笔记
热度 2 zywsict 2013-9-16 08:44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 ‘ 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 ‘ t have them.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Never frown, ev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Don ‘ 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 who isn ‘ 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Just because someone doesn ‘ t love you the way you want them to, doesn ‘ t mean they don ‘ t love you with all they have.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Don ‘ t try s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Maybe God wants us to meet a few wrong people before meeting the right one, so that when we finally meet the person, we will know how to be grateful.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Don ‘ t c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If you love someone , let it be and set him / her free , if he / she comes back to you , its meant to be. 如果你爱一个人,随遇而安,让他/她自由的飞,如果最后他/她还是回到你身边,那就是命中注定的。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395 次阅读|4 个评论
肖子: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热度 2 xcfcn 2013-7-22 10:24
哈哈,这话显然不是我说的,而是狄更斯在《双城记》一开头就劈头盖脸说了。我再说这句话有两点创新: 1、我是在差不多两百年后说的。这说明我们现在的时代跟两百年前狄更斯所处的时代差不多! 2、最好又是最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涨落很大,涨落很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容易从一个(亚)稳态跳跃到另一个(亚)稳态。也就是说我们处于一个前景非常不确定的状态,这个不仅对于整个国家是如此,对于我们草民的命运也是如此。当然就是公仆也好不到那里去。 未来不确定很大,不是我个人的感受,以 柳传志为代表的企业家早就春江水暖鸭先知 了!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小人物或许能起大作用,所以我们也要多蹦跶!但是,更多的人可能是浑水摸鱼去了,这是我们需要防范的。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总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个人分类: 杂论|36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阅读狄更斯 探索两百年英国社会福利历史
DynamoChina 2012-2-7 08:50
阅读英国作家狄更斯 探索两百年英国社会福利历史 2012年02月07日 08:02 来源:文汇报 编译/黎文 今天的英国,狄更斯无处不在。人们会在圣诞节想起他《圣诞颂歌》中对节庆习俗的描述;他笔下的人物——斯克鲁奇(《圣诞颂歌》人物,后专指守财奴)、费金(《雾都孤儿》人物,后专指教唆儿童少年犯罪的教唆犯)、匹克威克先生(《匹克威克外传》人物,后专指单纯慷慨之人),已经在这个国家的集体思维里生根。弥尔顿也许是现代世界正慢慢与之脱钩的最伟大英语作家;莎士比亚也许是当今世界依然与之联系紧密的最伟大作家。除此之外, 如今的狄更斯也比过去数十年声望更隆。在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之际,他的作品仍被人们阅读,强化了他作为“国民作家”的地位,其原因在于狄更斯的作品至今仍然能引发我们对他所讲述的那些是与非的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知道奥利弗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狄更斯值得人们纪念。 近期,《卫报》网站制作了4期以狄更斯小说为主题的伦敦城漫步导览系列;罗伯特·道格拉斯-菲尔赫斯特的《成为狄更斯》和克莱尔·托玛琳的《狄更斯的一生》相继出版,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作家;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场为期3天的论坛,邀请8位英国当代作家围绕 “如果在今天,狄更斯会如何书写?” 的话题展开讨论;英国伦敦博物馆举办40多年来以狄更斯为主题的最重要的展览“狄更斯和伦敦”,展示狄更斯的创作历程与这座他最留恋的城市、与英国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尽管经济危机阴影尚在, 2012年的英国还是在一堆现实问题的困扰中迎来了著名作家狄更斯(1812.2.7-1870.6.9)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 1812年,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12岁时,混沌的父亲欠债入狱,家庭身陷困顿。狄更斯被送进鞋油厂当童工,每日工作11小时。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类似童年狄更斯的遭遇并不鲜见, 童年的体验为日后成为作家的狄更斯积累了很多素材,也给予他热切关注底层生活的敏感和猛烈抨击社会贫穷的书写角度。 狄更斯的笔端投射过许多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济贫院状况、童工、儿童抚养和教育以及青少年犯罪等。 他是如此热衷于为穷人发声,这种充满批判性的现实主义关怀确立了狄更斯在英国和世界文坛的地位。 两百年后的英国,关于穷人、关于社会福利的争论依然是这个国家最热闹的话题之一 。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急于削减福利,忧国忧民的批评者和忧心忡忡的被救济者自然站出来反对,双方各执一词,在历史、现实、制度甚至伦理层面激辩。穷人的福利应该得到保障吗?这个问题简单,一个社会当然要保障所有人的福利。但如何保障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穷人”的概念很笼统,英 国试图区分不同类型穷人的历史,几乎和现代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如果认真对“穷人”概念咬文嚼字,那么诸如穷人、福利和保障之类的问题,比狄更斯笔下的可复杂多了 。 英国历史上的济贫院制度 英国有久远的济贫传统,为了缓解众多农民背井离乡、失业严重的现象,1601年颁布了《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初衷是让穷人们尽量呆在固定的地方,从而防止他们变成流浪汉。该《济贫法》还简单提到了“济贫院”的概念,建议为“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建造房子。这一时期的济贫院是为穷人提供工作和解决生计的机构,当时,济贫的责任被分配到英国各个教区,由教区建立济贫院。因此,从17世纪开始,济贫院逐渐在英国发展起来。 然而,到拿破仑战争时期,人口的增长、应战开销的不断增加、对城乡教区中穷人接济程度的明显差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1601年《济贫法》的实施效果并不好。一些功利主义者认为, 大面积的贫困是因为执政者只关心济贫而缺乏预防贫困的规划所导致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1601年《济贫法》中的主张导致了一些家庭不负责任地扩大。 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代表的一些观点对济贫院提出质疑,认为,贫民单纯依靠救济而不自力更生,会导致“人口增加,而人口赖以生存的粮食没有增加”。言犹在耳,今天的英国社会正陷在这种预言般的担忧中。 1834年,在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功利主义哲学家杰瑞米·边沁等知识分子以及皇家委员会的主导下,辉格党政府改革了1601年《济贫法》。英国颁布新济贫法,即《 济贫法修正案》。新法规定,穷人不再无条件获得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劳动才能获得相应救济,穷人必须通过个人劳动而不是依靠公共救济来摆脱贫困。新法核心意图在于,通过院内强制劳动手段鼓励穷人自力更生,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从而降低救济率,减少济贫开支 。 19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进一步改革济贫制度。考虑到部分人确实是因为丧失工作能力而导致贫困,当局将贫民分为值得救济者和不值得救济者,前者指老弱残障等所有无工作能力的穷人,后者指具有工作能力但是处于贫穷状态的人。对于不值得救济的贫民实行强制劳动制度,对于值得救济的贫民,则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济贫院的功能逐渐由救济偏向惩戒,改革后的济贫院制度日趋成熟。 济贫院的宗旨在于通过威慑和纪律促使贫民自食其力,济贫官员认为济贫院内贫民总体上不应当比最底层的独立工人更好,这才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克服懒散,因此,济贫院纪律严格,生活条件严苛,约束和惩罚措施众多。久而久之,引起强烈的不满,人们认为作为 避难所的济贫院怎能像监狱一样,批评者更是称之为另一个“巴士底狱 ”。 狄更斯早年职业生涯里,从1834至1836年是在为《真实太阳报》(theTrue Sun)和《议会镜报》(theMirror)当议会记者,那时正是济贫法改革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的时期。在下议院旁听的日子,他一边供稿,一边为创作他的第二部小说《雾都孤儿》积累各种素材。狄更斯的作品中关于济贫院的描述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人们把济贫院视为“穷人的巴士底狱”,这和他充满怜悯的小说中对孤儿奥列弗在济贫院生活的描述不无关系:奥列弗被送入凄凉的济贫院,每天只能喝三顿粥,星期天多半个面包卷儿。 称济贫院为“穷人的巴士底狱”未免过分,当然,它也不是“穷人的宫殿”。济贫院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以来重要的济贫机构,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2O世纪,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取代了济贫院制度。 社会福利改革之争 在狄更斯200周年诞辰之际,这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迫切要揭露的贫穷、阴暗、不公正等现象依然在英国社会发生。 眼下,经济危机影响下压力重重的联合政府正试图通过福利改革法案削减目前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但是改革进程困难重重。政府削减残障人士、重症患者就业与资助津贴的提议在议会讨论中遭到猛烈反对。有议员认为这样做是“劫贫济富”。将贫困家庭可以申请的福利上限设为每周500镑的讨论同样屡遭失败。批评者认为这样的福利削减措施会影响到至少五万家庭,同时会导致千百万儿童陷入贫困和无家可归。约翰·派克主教针对家庭福利上限的措施提交了修正意见,他提议将儿童福利部分从家庭福利中独立出来,以确保贫困儿童利益尽量不受政府削减福利的影响。 这些关怀自然都有道理,但穷人的问题本身没那么简单。 以设置家庭福利上限措施为例,政府的目的在于节省开支并激励穷人自力更生的热情,且认为设限是社会福利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公平因素之一。英国家庭的税后年收入中位数为26000英镑,设置家庭福利上限意味着失业者家庭不可能拥有比工作家庭更好的待遇。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谈到家庭福利上限问题时说:“ 这一上限是公平的基础,否则,难道我们的制度可以让不工作的人仅仅依赖救济金就获得26000英镑的年收入?” 诸如此类的衡量,其实和“济贫院内贫民总体上不应当比最底层的独立工人更好”的理念如出一辙。 狄更斯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尽管如此,济贫问题却一直都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微妙。因此,有人在更细致入微地思考:哪些人是今天“不应当被救济的穷人”?不值得救济者其实就是那些你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的人——大白天喝威士忌,自己都养不活还养了好几个孩子和许多危险的宠物。和历史上不具备接受救济资格的穷人一样 ,现在这些不值得救济的人也没有什么人生目标,一旦公共福利面临紧缩,他们就跳出来对福利改革法案指责抗议、游行示威。 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削减福利,发达经济体的衰退让所有事情都变得难以负担。人们的同情心也会被真实世界的情况削弱。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公众对于靠救济金生活的穷人的态度还充满着同情,而如今,大多数人的看法显然已经改变了。英国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 55%的英国人赞同“高额救济金导致穷人更穷”的观点 。这也就不足为奇,连劳工组织都慎于挑战这种弥漫多时的要求限制国家对穷人救济的情绪。可见,现行的高福利制度的确到了必须接受严肃的再审视和改革的时候了。 何况,狄更斯小说里对城市贫民生活条件的描述也足以让人觉悟:尽管现在的世界败相丛生,但比之过去仍然更为舒适、更少严酷——2012年的福利体系其实已经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强大多了。 然而,仅仅从削减社会福利节约开支是不够的。一个无法阻止富人收入的肆意增长、却总是想方设法在拨给穷人的钱上动脑筋的政府,其做法本身也值得反思。贫困问题以及怎样以最佳方式缓解贫困是永恒的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复指责贫困是源于偷懒的习惯和虚弱的依赖。英国在庆祝伟大作家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也仿佛在目睹19世纪《济贫法》的还魂。虽然时代不同,但穷人的困境总是值得同情的,因此 ,狄更斯笔下的贫穷依然在促使今天的政府内省——为何整个国家福利体系中的核心利益模糊不清?其仿佛一床随意拼接的被子,盖在所有人身上,却谁都没觉得多温暖 。
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尔兰出现人体自燃案例
热度 1 fs007 2011-9-25 22:57
寻正 爱尔兰验尸官 Ciaran McLoughlin医生最近裁定,在2010年12月22日死亡的Michael Faherty的病因是人体自燃。 其依据是现场找不到其它引火之物,而焚尸之火局限于人体,不累及周围的家俱,仅仅只有尸体所在的紧密接触的地方会被尸火累及,比如尸体的地面或者天花板。这些特征符合历史上众多怀疑人体自燃的案例共同特征。 人体自燃往往能将尸体焚成灰,比露天火葬的效果还要显著,往往达到现代焚尸炉一般的效果,估计局部需要高达数千度的高温,产生这么高的温度而不累及周围家俱,缺乏可燃材料,这是目前科学上无法解释的。 在1998年,英国广播公司在其“奇事实证”(Q.E.D.)电视节目中用猪做过实验,实验者用毯子裹着猪的尸体,用火引燃后,置于室中慢烧,数小时后,尸体燃尽,不累及房间内的家俱,不产生明火,其所产生热量甚巨,但只累及尸体接触区,主要包括地板与天花板。 研究人员解释,毯子引燃后熔解尸体皮下脂肪,随后毯子成为慢火之引芯,相当于一只将灯芯包在外面的蜡烛,可以将尸体燃尽。因此,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被称为引芯效应(Wick Effect)。不少科学爱好者随后将人体自燃归结于引芯效应。最普遍的解释是,人体自燃发生之初人已经死亡,在死亡前要过把烟瘾,不受控制的香烟点燃了尸体衣物,随后发生引芯效应,尸体慢烧数小时,终至成灰。 人休自燃成为常见话题起源于查尔斯*狄更斯著名小说《荒凉山庄》(Bleak House),其中的落魄商人酒鬼克鲁克(Krook)饮酒过度,发生自燃。狄更斯随后被指责传播迷信,他辩解说,对此问题,他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的确存在人体自燃现象——顺便说一句,即使是写虚构的小说,作者也要针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的很多科学作者都习惯于想当然,缺乏敬业精神。 狄更斯小说出版于19世纪中叶,在20世纪后半叶,都相继发生过数例人体自燃(或者怀疑人体自燃)的案例(具体可参见英文维基引芯效应词条),因此我们已经用不着怀疑狄更斯是无中生有地传播迷信了。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5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与非A不离不弃——读刘兄博文有感
热度 7 hjf306 2011-9-17 12:50
A 与非 A 不离不弃—— 读刘兄博文 有感 博友刘洋在博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里,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 Itwasthebestoftimes,itwastheworstoftimes,itwastheageofwisdom,itwastheageoffoolishness,itwastheepochofbelief,itwastheepochofincredulity,itwastheseasonofLight,itwastheseasonofDarkness,itwasthespringofhope,itwasthewinterofdespair,wehadeverythingbeforeus,wehadnothingbeforeus,wewereallgoingdirecttoHeaven,wewereallgoingdirecttheotherway--inshort,theperiodwasso.farlikethepresentperiod,thatsomeofitsnoisiestauthoritiesinsistedonitsbeingreceived,forgoodorforevil,inthesuperlativedegreeofcomparisononly. 记得小时候有个想法:既然社会总是在不断前进,新一辈一般都比老一辈更开放,能接受到更科学的理论。如果老一辈退出历史舞台,新一辈成为主角,那么世界是不是会更文明,那些愚昧的东西是不是就少了呢?现在回头看这个想法,可谓是十足的愚昧。正如哈代所言:愚昧不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消失,而是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原话大意,哪位博友能提供原话)。 抽象地说,非 A (不好的一面)不会随着 A (好的一面)的发展而衰退,反之,会随其发展而发展。以行骗为例,按理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防骗意识和手段都有所提高,受骗行为应该有所减少。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的行骗行为也变得更为“科学”,行骗手段也越发高明,真叫人防不胜防。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 A ,也相应地带来了非 A ,哪怕它消灭了非 B 、非 C 乃至非 Z 。古人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日行千里实为奢望,而今,高铁飞机可让人遨游世界,轻松跨越时间与空间。可是,随之而来的空难、事故也让人心惊胆战。老子有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非 A 总是与 A 相随相生,如同硬币的两面。 这也解释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个人认为这句话的亮点在于“最”字,狄更斯可能认为, A 的值越大,非 A 的值也随其增大。两者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有时候会感到很迷惑:什么是 A ,什么是非 A ,两者之间一定是针尖对麦芒,互相排斥互不相容吗?能以什么标准衡量它们?这样的标准就一定是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吗?又或许压根就没有 A 与非 A 之分? 不过读了狄更斯这段话,应该也能像刘兄那样释然不少,毕竟“这是最迷惑的时代,也是最不迷惑的时代” O( ∩ _ ∩ )O 哈哈哈 ~~~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797 次阅读|20 个评论
科技期刊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武器和育人启智的有力工具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2-25 13:49
科技期刊是掌握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武器和培养人才、开发智力的有力工具。在一定水准上的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几乎已成为世界各国衡量一位科学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效率和成果水平的公认指标。同时,也成为衡量某一学科、研究所、高等院校或国家科技水平和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这说明期刊对养成一代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可以通过期刊这一园地培养和提高科学工作者的写作能力,并通过期刊发表中的审阅、 修改、校订和公诸于世、反馈意见等一系列环节培养和提高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英国 Ciba 基金会的高级编辑奥康诺尔 (O ′ Knor) 就把“帮助作者写出好作品”作为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 David Na Rtha 博士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 Franz Nn Gelfinger 对他的指导即莫齿不忘,他写道: “我常问自己,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没有背景的那些领域中。我想一定是一种神奇的交往本领。我永远不会忘记坦率地给了我几小时指正的这么非常专心的人。” 英国文豪狄更斯 (Dickens) 也曾对编辑的校对环节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感触很深,认为校对是表现出“本能的智力,高度的修养,好的记忆和明晰的理解力”的一项工作。 有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生涯中,当他在期刊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时,那种来自心底的喜悦常常溢于言表,这几乎可左右它的一生,以后便频繁地与期刊打交道,用期刊记录下自己科学的足迹,可说是与期刊相伴而终其身,并与期刊编辑结成莫逆之交。由此看来,一份期刊对于一位科学家 的成长发生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扩展阅读请参考: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和《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业内好友可提供 pdf 电子版下载。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7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6日
xupeiyang 2011-2-7 08:21
孙子出生18天,昨天晚上1:30时顺利从美国回来了,真好玩,可爱的宝宝,喜欢爷爷抱抱呢。 1812年,英国作家 狄更斯 诞辰 1947年, 杨子荣 活捉“座山雕” 张乐山 1959年,中国与 苏联 签订经济合作协定 1980年,中国与 哥伦比亚 建交 1999年, 约旦 国王侯赛因病逝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枚藏书票
nestpen 2009-2-12 17:59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8563d99be3e32b0f33bfbddc66abd250'; 一枚藏书票 潘小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2月5日刊出 我手里有一本1888年伦敦恰普曼恩豪(CHAPMAN HALL)版的《狄更斯书信集》第二卷,算是一本残书。这样的东西,十来年前在旧书摊并不受人垂青;如今,它够得上珍本的资格。因为,类似的残卷即便再于冷摊出现,我也买不起了,何况它们基本上不再出现。 狄更斯的书信集在稍有规模的图书馆里应该不难访得,难得的是我的这本旧藏封面内页有一枚藏书票。这款藏书票是塔克(RAPHAEL TUCK)于1912年在手工纸上刻制的。票面是狄更斯的头像和签名。一说签名是CHARLES MEAD。我自己从字迹和藏书票的收藏标记特性判断,同意后一种说法。狄更斯的典型签字尾巴往往缀有飞流,并且如瀑布一样畅达。塔克是俄罗斯人,跟狄更斯一样属于维多利亚时代。他还是英国王室的御用印刷商,以明信片印制闻名于世,兼出童书。塔克在英国操业的时候恰值狄更斯晚年。狄更斯死于1870年。 这本残书的曾经拥有者已经不可考。不过,其中的一位在书信正文前贴了一张1915年某月22日的《每日纪闻》(DAILI CHRONICLE)剪报。报纸已经泛黄,有些字迹模糊。我用时下老人读报的放大镜大概读出如下的意思:狄更斯致卡莱尔的一封信重见天日。信是1854年7月13日狄更斯从法国的一个乡村别墅里写的。大意是他的《艰难时世》一个月后就要出版了,想题献给卡莱尔,问对方是否接受。卡莱尔想是同意的,因为后人读到的《艰难时世》的确是献给卡莱尔的。此外,狄更斯说,此地远离名利场,空气宜人,阁下(卡莱尔)是否愿来小住等等最后的签名附了又及:给你的签字我不加飞流。 这封信的原件是两位女士捐赠给不列颠救护委员会用来义卖的。两位女士姓豪顿(HOWDEN),住在苏格兰的海丁顿一所房子里。卡莱尔的妻子就出生在这里,娘家姓威尔士(WELSH)。两位女士的祖父是卡莱尔的丈人老威尔士的合伙人。捐赠人表示,卡莱尔夫人送给她们的这封狄更斯的信从未发表过,希望义卖所得有助于救护事业。卡莱尔夫人出嫁后每过海丁顿都要造访旧居。阿格尼丝(两位女士之一)也每每去卡莱尔家。卡莱尔夫人送给过她许多名人书信。卡莱尔夫妇感情很好。房子基本上和夫人在这里住的时候一样。每年夏天有世界各地的人来访。 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最初发表于1854年4月1日到8月12日的《家常话》(HOUSEHOLD WORDS),同年9月5日出的单行本。 2012年就是狄更斯诞辰两百周年的时候,届时希望看到新版《狄更斯全集》,并希望这封佚信收在书信卷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