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黑体辐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地球大气圈黑体辐射与全球变化
chenbaoqun 2019-12-9 20:09
地球大气圈黑体辐射与全球变化 陈宝群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主要起源于第四纪地质学的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揭示了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变化,包括深海沉积、中国黄土、南极冰芯在内多方面研究揭示了第四纪期间10万年周期的温度变化在10℃(黄春长著,环境变迁,1998,北京:科学出版社),目前人们基本证实了10万年、4万年以及2万年变化周期的地球轨道变化主导的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现在的轨道离心率是0.0167,由于行星间的重力吸引,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变成接近0,而最大值约为0.05。小规模的冰期每2—4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变化10万年发生一次。科学家认为,地球轨道的不规则性改变了其吸收能量的多少,导致地球环境冷暖变化。研究表明,地球轨道的不规则性对地球吸收太阳能的影响只占其中的1%。如此小幅度地球轨道偏心率导致的太阳辐射强弱变化如何导致第四纪期间10万年周期的剧烈温度变化是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科学问题。过去的研究表明,单纯考虑地球轨道要素造成的太阳辐射在不同地区、季节分配的差异,复制不出各种代用资料揭示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那么大的温度振幅(王绍武等,冰期—间冰期旋回.2008,气候变化研究进展,4(1):61-62.)。本文认为过去全球变化是包括地球轨道因素与地球内部圈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具体作用过程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地球大气圈的下垫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释放长波辐射加热大气,被加热的大气以长波辐射形式加热地面并向宇宙空间释放小部分热量,这样我们可以将地球大气圈对太阳辐射的响应过程视为物理学上的黑体辐射,由于黑体辐射的绝对温度变化与外部能量输入是较好的线性关系,沉积物记录的10万年尺度上10℃温度变化转换为绝对温度的变化,第四纪期间的温度变化将变得不是特别的剧烈而是相当温和。这样,罗先汉、汤懋苍等人提出的地质历史时期大冰期的银河悬臂影响(罗先汉.论全球巨变的银河旋臂成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8(3):361-369)显然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理解。
2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和对辐射量子性的误解
yecang 2019-6-24 14:30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公式( 1 )是波长辐射度函数,第一个自变量 是波长,第二自变量 T 是黑体的绝对温度, h 是普朗克常数, c 是光速。 公式( 2 )是以频率为自变量的辐射度函数, v 是频率,其它符号和公式( 1 )相同。 光子能量公式 w=hv --- 公式( 3 ) 其中 v 是频率, h 是普朗克常数。 根据公式( 1 )或公式( 2 ) , 在任一给定温度 T 下,黑体辐射谱都是连续谱,辐射总能量没有量子性。就是辐射能量是连续的,频率和波长都是连续变化的,频率从 0 到最大辐射值左边的最高频率之间各个频率都有。参见上面黑体辐射按波长分布图。 如果看公式( 2 )的图形,给定一个温度 T, 横轴是波长,其最右边就是波长为无限大频率接近 0 的辐射。这个辐射值越来越小也接近于 0 ,连续变化的。 公式( 3 )的含义是,特定频率的光子 ( 电磁辐射单位 ) 能量就是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 h 的意义就是:辐射频率等于 1 时候的电磁谐振子的辐射能量。因为辐射频率可以小于 1 ,因此单个辐射单位(就是普朗克说的一个谐振子)能量可以小于普朗克常数 h , h并 不是能量的最小量子单位。 普朗克在推导公式( 1 )时候,发现对于特定频率的辐射,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他的发现是正确的,黑体辐射是由辐射物里面的谐振子形成的(电子就是普朗克假设的电磁谐振子。普朗克当时不知道他假设的能量谐振子是电子) 对于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必然是分立的跳跃式的改变。因为谐振子电子是一个一个的,分立存在的 . 特定频率 v 的辐射,一个谐振子的能量是 w(=hv), 整个辐射体发出的这个频率的能量必然是 w 的整倍数。 以汽车排放为例。假设 ( 仅仅是假设 ) 汽车排放和车速成正比。显然单个汽车的排放是连续量,车速是从 0 开始一直到200公里/秒的连续量,和车速正比的排放一定也是从 0 开始的连续量。就是任何一个汽车的排放都没有量子性。 考察路上有几百万辆车在运动。如果我们观察特定速度的这些汽车的总排放,则是量子性的。一个百公里速度的车排放是 w ,两个百公里速度车是 2w ,一百万辆百公里速度运行的气车总排放是 1000000w 。普朗克发现的量子性就是这个总排放值。 也可以用一个湖水里面的鱼来说明。鱼的体重没有量子性,从鱼卵,小鱼,一直长成 10 公斤的以上的大鱼。鱼的体重是连续变化的量。但是如果我们观察湖里面所有 5 公斤体重的大鱼,他们的总的重量则是 ” 量子 ” 性的分布。如果湖里面只有 1 条,则是 5 公斤,有 2 条则是 10 公斤,有 N 条,总重量则是 5N 公斤。普朗克发现的量子性就是这个湖里面所有 5 公斤体重的鱼的总重量。这个数值当然是量子性的分布了。 这个量子性不代表鱼的体重有量子性,而是鱼的个数是整数和观察者的特定选择造成的。 结论: 1 )单个谐振子 ( 即电子,普朗克当时不清楚是电子 ) 的能量是连续量,没有量子性。其能量 ( 也即是谐振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 h) 分布从零开始一直到某个最大值。 2 )某一特定频率v(等同于特定能量)的 N 个谐振子的总能量有所谓的量子性。一定是 hv 的倍数。总能量等于 N(hv). 3) 普朗克常数h 不是普通形式能量的最小单位,也不是黑体电磁辐射能量的最小单位。
13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黑体辐射热力学,教材打架时相信谁?
热度 13 qhliu 2017-12-15 13:31
国内《热力学》教材对有些问题的处理,给人的印象是热力学是 1900 年及以前经典物理学的一部分。热力学就是热力学,能把所有宏观热现象一网打尽。而理解这些热现象,没有量子力学 ( 量子统计 ) ,常常难以获得到位、深刻的结论。 一、国内热力学教材处理黑体辐射只有一个声音 这个声音是属于巨人王竹溪先生。 把王先生的分析进行分解,可发现由四步组成。 第一步:电磁学可以给出光压公式, p=u/3 (1) 即,空腔中电磁辐射的压强p等于电磁能量密度u的三分之一。 第二步: 可以证明 空腔中的 热辐射能量密度仅仅和温度相关, u=u(T) (2) 第三步: 空腔中,由于没有其它物质,光压(电磁辐射压)必定就是热辐射压。 故,压强仅仅依赖于温度, p(T)=u(T) /3 (3) 注意,在这个公式中,压强没有独立的定义。 第四步:认为黑体辐射是一个 PVT 系统。利用热力学基本方程 (考虑到空腔中的电磁波需要在 器壁中 不断吸收发射 ) ,得一个微分方程。 把 u=u(T) 和 p(T)=u(T) /3 代入 热力学基本方程 ,得到 一个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 , 参考下面的截图中王竹溪先生的证明。 得能量密度正比于温度的四次方, u(T)= a T 4 (4) 其中 a 为积分常数。 王先生 ( 《热力学》( 1955 ) p.112) 在这个地方有两句话 ( 红笔和篮笔 )值得注意。 王先生之后,上面 用 红笔和篮笔标记 的两句话, 林宗涵、汪志诚先生省略了前一句,有些作者 ( 例如苏汝铿《统计物理学》(第二版) P.157) 把这两句话都省掉了。 直接把(1) 当成(2) 代入热力学基本方程, 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 二、王先生的声音是玻尔兹曼 1884 年声音的回声 把玻尔兹曼 1884 年推导 Stefan-Boltzmann 定律的德文原文找出来, 请德国物理学教授帮忙, 把关键的部分翻译成英文。可以找到四句话,分别和前面的一~四步对应。原文的开头几句,正好和前面的一~三步对应。 ( 第一步 )Maxwell has demonstrated within his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sm that a ray of light or heat radiation exerts a pressure on a surface element which equals the energy of a volume element of Ether supporting that radiation, if the ray is orthogonal to the surface. ( 第二步 )Let an absolutely empty space enclosed by walls impenetrable for heat radiation.The walls should have absolute temperature t . Let us denote the energy density of the heat radiation with \\psi( t ). We have to consider that not all heat rays are perpendicular to each wall. The simplest way is to apply an argument used by Kroenig for gas theory and to consider a cube whose surfaces are parallel to the three mutually perpendicular axes of a coordinateframe. If one assumes that a third of the total radiation propagates parallelto each of the three axes, one obtains a result best suited to the average situation. ( 第三步 )Then one third of all rays will press on each wall and the pressure per surface element of one of the walls will be according to Maxwell's law f( t )=(1/3)\\psi( t ) 这就是今天的热辐射压公式。玻尔兹曼 1884 年的文章可以自由下载,链接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dp.18842580616/pdf 三、可是,玻尔兹曼的推导仅仅具有 “ 启发性 ” ! 所谓“启发性的观点”或“启发性的证明”,即一种实用主义的解法,即非最优也非完美。 但是,这一方法能够用来加速寻找满意解的过程。请看 Daniel C. Mattis 《statistical mechanics made simple》(1st ed. p.93) 。在利用统计物理推导出光压公式之后, Mattis 写道: “Despite an earlier heuristic classical derivation by Boltzmann , this law is, in fact, incompatible with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It is therefore only historical justice that this work earned Planck the sobriquet, “father of the quantum”. ” 这句话的含义是,电磁谱的经典热力学结果具有紫外灾难。如果非要从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出发,压强就是一个无穷大!在1884年年代,即使玻尔兹曼意识到了无限大困难,也会认为在经典电磁理论范围内可以解决!伟大如普朗克,在他在1900年获得了正确的结果、成为“量子之父”之后,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经典电磁理论! 问题还可以更为深入! ---- Dear Professor D. Mattis, …… I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your comment on the Boltzmann's derivation from Maxwell’s electromagnetic theory to the pressure- energy density relationship for the blackbody radiation: p=u/3. It is INDEPENDENT of temperature, but Boltzmann substituted it into thermodynamic relation where it requires p=u(T)/3 to reach the Stefan-Boltzmann law. Your comment is Despite an earlier heuristic classical derivation by Boltzmann,... p.93, first edition. Can I understand your comment in the following? The relation p=u(T)/3 can only be taken as an assumption, and i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first principles: statistical physics. Please let me know whether I correctly understand you. Thank you. Sincerely yours, Q. H. Liu ---- Mattis 教授的回信铿锵有力: “ 你完全正确地理解了这一评述 ” 。 Sorry for delay in answering you. You did understand the remark correctly. Best, Daniel Mattis ---- Daniel Mattis 是统计物理学界的一位 “ 老司机 ”。 http://nanoinstitute.utah.edu/profiles/mattis.php https://de.wikipedia.org/wiki/Daniel_Mattis 四、玻尔兹曼 — 普朗克 — 王竹溪的作法 出现在1900年以前才算合理 玻尔兹曼的处理被普朗克细致化,写入了《 The Theory of Heat Radiation 》 (1914)。 王竹溪的《热力学》也引用了普朗克的著作。可惜,尽管普朗克是量子力学之父,却不是彻底的革命家。况且,《 The Theory of Heat Radiation 》 (1914) 之后 10 年,也就是 1924 年,才出现玻色 - 爱因斯坦统计! 如何理解黑体辐射的热力学? Mattis说得很明白: stefan-boltzmann定律“ is, in fact, incompatible with classical thermodynamic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在 玻尔兹曼 — 普朗克 — 王竹溪一派 的做法中,第三步是“ 空腔中,由于没有其它物质,光压(电磁辐射压)必定就是热辐射压。” 这一步逻辑上不严谨! 除了 不能排除 能量密度为无穷,还不能排除能量为常数甚至为零的情况!此时,压强必须单独定义! 按照今天的理解,从经典的电磁理论出发, 即使可以得到 辐射压强 p(T)=u(T)/3 ,也是一个无限大! 理解黑体辐射的热力学,非量子统计不可 ! 当然,在热力学层面,完全可以不追求深入的理解,仅仅把 p(T)=u(T)/3 理解为一个实验结果、或者干脆假设如此! 总而言之, 玻尔兹曼 — 普朗克 — 王竹溪的作法 出现在1900年以前,马马虎虎!出现在今天,历史的灰尘太厚了! 请看另一位大牛 Princeton 大学 Kirk T. Mcdonald 的看法!和 Mattis角度不同,但是结论一样! ---- Q.H. Since the Stefan-Boltzmann constant depends on hba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tefen-Boltmann law cannot come fromclassical physics along. However, it is commonly argued that the result for the power radiated, P ~ T^4, can come from a classical argum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fan-Boltzmann_law In this argument, if one accepts that the radiation pressure p is related to the energy density u of radiation according to p = u / 3, then one arrives at P ~ T^4 via a thermodynamic argument. So, the key issue is whether or not aclassical argument leads to p = u / 3 for blackbody radiation I gave a typical classical argument for thison pp. 129-130 of my handwritten EM notes, http://physics.princeton.edu/~mcdonald/examples/ph501/ph501lecture11.pdf Looking over my notes, I se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beskeptical about this argument, since it seems to assume that a blackbody absorbs radiation, but does not emit it (which is not the case). The wiki page cites a different argument, based on the Maxwell stress tensor, T_ij = (E_iE_j + B_i B_j) / 4 pi - delta_ij (E^2 + B^2) /8 pi, in Gaussian uni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xwell_stress_tensor For a surface element on the wall of a cavity that is perpendicular to z, the pressure on it is P = - T_zz = - (E_z^2 + B_z^2) / 4 pi + u noting that u = E^2 + B^2 / 8 pi For isotropic radiation, on average E_z^2 = E^2 / 3 B_z^2 = B^2 / 3, so P = - (E^2 + B^2) / 12 pi + u = - 2 u / 3 + u = u / 3. Thus, it seems that the wiki version of the argument is perhaps more sound than that I gave in my notes. --Kirk —————— 另外,当你看到一位大学教授的备课本,全都是用英文大写字母、工工整整书写时,能不能献上你的膝盖 ? 看看人家的讲义: http://physics.princeton.edu/~mcdonald/examples/ph501/ph501lecture11.pdf 反正我是五体投地了! 五、王竹溪先生留下锦囊否 ? 再读王先生的两句话,顺序很重要!第一句是 p(T)=u(T)/3 ,第二句是这个结果被实验验证了! 事实上, Lebedew 实验上验证的是,不含温度的光压公式 p=u/3 ,和热平衡无关,和黑体辐射无关。这一点,普朗克的书《 The Theory of Heat Radiation 》 (1914) 说的很清楚, 那么,为什么王竹溪先生说 Lebedew 验证的不是 p=u/3 ,而是 p(T)=u(T)/3 ? 唯有这样,王先生接下来行文才是可以接受的 ! 难道说, 王先生预见到了科学的发展,一定会证明 p(T)=u(T)/3? 今天,由于辐射压公式 p(T)=u(T)/3 获得了充分的检验,可以把 当成一个实验定律来用了 ! 就像利用理想气体的 Boyle 定律去理解理想气体一样 ! 也就是,今天,我们不必再为 p(T)=u(T)/ 3的经典电磁波理论推导而烦恼,当成实验定律直接取过来就是。 这样,stefan-boltzmann定律就能顺理成章了。 玻尔兹曼、普朗克、王竹溪诸位巨人基于 经典电磁波理论推导出的 p(T)=u(T)/3 过程 ,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去欣赏其 “ 启发性 ” 。 六、文献相互打架时相信谁? 读几本新书,读几篇当代文献,和国际上的一些还在拉风的专家交换想法,就能知道文献之间、名家之间的区别,就能有所收获! 虽不至,亦不远也!
个人分类: 大学教育|17754 次阅读|33 个评论
黑体辐射是真空产生的、T物质密度越高辐射能力越低
tyctyc 2017-12-9 16:57
T物质由 太子组成,太子由太子弦构成 。前博文讲过电磁波( 热辐射 )是 太子弦的横波。 电子也是 太子构成,电子的 太子是高密度的压缩的。真空中是极低密度太子, 太子弦密度越低越易振动, 真空的热辐射能力应显著大于电子,电子越多热辐射能力越低。实验是否如此? 物体的热辐射能力用法向全发射率 ε n 来表示, ε n 是全波长范围内,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辐射能与相同温度的黑体的法线方向辐射能之比, ε n 值越大表示热辐射能力越高 。 物体 抛光的Ag 抛光的Fe 氧化的Fe 严重氧化的粗糙的 Fe 碳化硅 光滑的冰 粗糙的冰 ε n 0.01-0.03 0.05-0.07 0.64-0.78 0.95 0.83-0.96 0.966 0.985 从表中能看出:1.物体表面自由电子密度越高(导电性好)其热辐射能力越低 2.物体表面自由电子密度越低(不导电)其热辐射能力越高 3.物体表面越粗糙(空腔多)其热辐射能力越高 在地球上没有绝对黑体,只有人工黑体:带孔的空腔,人们发现人工黑体腔孔处的热辐射能力总比腔壁材料高,你想过为什么吗?是腔中的气体热辐射能力比腔壁高?对!但这还不是本质,人工黑体在真空中的热辐射能力比在气体中还高,这就证明黑体辐射只有真空能产生,象上面分析那样是真空中的T物质产生的, 人工黑体的 腔壁 只是起保持温度的作用 。 过去人们认为绝对黑体是理想的是不存在的,COBE卫星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标准的黑体辐射谱,它是宇宙中的真空产生的,宇宙中最大的空间是真空。星系、恒星只占很小的空间,它们的热辐射能力较 人工黑体 差,经过几十亿年也不可能通过热平衡达到黑体辐射水平,例如太阳经过几十亿年热 平衡 后辐射谱仍然不是 黑体辐射 谱。过去一错误观点:黑体辐射是高度热平衡的结果。应该是:黑体辐射是辐射振子( 太子弦)非常轻(极易振动)并且所有振子全同的结果。普朗克当年设想的理想振子是存在的它就是 太子弦。 葛绍岩,那鸿悦.热辐射性质及其测量.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田云川,光子衍射与T物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个人分类: T物质(太子弦)|1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解读》第七章:彩虹的秘密(2)
热度 1 kuishitianji 2016-2-28 20:16
所有的知识你都知道,读这些看似熟悉的内容的时候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么?? 1900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又把光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提出光、X射线以及其它所有的电磁波只能发出一定的分立的波包,他把这种波包称作量子。我们今天把光的一个量子叫做光子,你可以想象走在阳光下,不同频率的光子像雨点一样噼里啪啦的打在你身上,它们携带着不同的能量,频率越高所含的能量越大。这意味着在量子论中,任何给定颜色的最黯淡的光——一个单独光子携带的能量,由其颜色确定, 例 如紫色光是红色光频率的二倍,那么一个紫光量子是红光量子能量的二倍。光子的能量公式如下: E=hv=hc/λ λ波长、v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6.6260755 X 10^(-34)J·S);c为光速。 我们需要解释的是,颜色本身其实并不真正存在,只是频率或者波长有点儿差异。是我们的眼睛对不同频率的光做了特别的解释,在主观上创造了颜色,若是换做猫或者蝙蝠,或许完全是另外一种解释了。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所依赖的光大部分集中在可见光部分,人眼能对0.4到0.76微米的波长的光做出反应,这个部分就是可见光,也正是我们熟悉的彩虹的颜色。相对于电磁波谱的范围,我们所能够直接感知的部分非常小,但仅仅是这一部分,已经为我们的视觉和思维提供了一个奇妙的空间。 人眼可以辨别出可见光谱中的一千万种区别,当我们看见全部范围的可见光,眼睛就会读出”白色”,当某些光消失时,就会读出”彩色”。当我们看见”红色”,那实际上是电磁光谱中波长为0.0007mm左右的光射进了我们的眼睛。 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比如一个黄色的光照在一个蓝色的物体上,那个物体显示的是黑色,因为蓝色的物体只能反射蓝色的光,而不能反射黄色的光,所以把黄色光吸收了,就只能看到黑色了。但如果是白色的话,就反射所有的色。 大海为什么是蓝色?树 又 为什么是绿色的? 那是因为当 太阳光照射到海面时,折射进 海 水 的那部分 光 会被海 水选择 性 吸收 , 波长较长 的 红光、橙光和黄光 ,甚至绿光在抵达不同的深度时被海水 吸收,并使海水的温度升高 ; 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 则被散射和反射,于是 大海就呈现出蓝色。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紫光波长最短,反射应当最强烈,为什么海水不 是 紫色呢? 据 实验表明,人眼对紫光很不敏感,因此对海水反射的紫光视而不见。 同理,当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时, 树叶吸收了其它的色光,而把绿 色的 光反射 到 了 我们眼里 。 普朗克不仅对光做了量子假设,还对黑体辐射 进行 了深入研究。顾名思义,黑体是一种理想的物质,它能完全吸收外界射来的辐射而不进行反射。在某一特定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最大能量,称为黑体辐射,一定温度下黑体辐射包括各种波长的一定能量。太阳辐射近似于黑体辐射。 普朗克辐射定律给出了黑体辐射的具体光谱分布,在一定温度下,单位面积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内和单位波长间隔内辐射出的能量为: B(λ,T)=2hc2 /λ5 /exp(hc/λKT)-1。 接下来,维恩提出了黑体辐射的位移定律:一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存在一个极值,这个极值的位置与黑体的温度有关,当黑体的温度发生变化,辐射极值也发生变化。维恩位移定律说明了一个物体越热,其辐射光谱的频率越高。虽然威廉·维恩提出本定律的时间是在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出现之前的1893年,且过程完全基于对实验数据的经验总结,但可以证明维恩定律是更为广义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的一个直接推论。
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寻宇宙的第一束光
热度 10 tianrong1945 2015-12-11 09:05
11. 探寻宇宙的 第一束光 使大多数科学家转变观点,认真思考以致最终接受大爆炸模型的,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是这些围绕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古老之光”。不难明白大多数人观点转变的原由:轻元素丰度的测量值和理论预言值的确吻合得很好,但那不过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力量不足以扭转人们对稳态宇宙根深蒂固的信念。至于从哈勃开始就一直观察到的宇宙正在膨胀的事实,也不足以让人相信由此而倒推回到137亿年之前的景象是“真实”的。并且,宇宙在不在膨胀,或是否加速膨胀,普通人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听天文学家们这么说,许多人总是有些将信将疑。 然而,微波背景辐射(或宇宙微波背景,简称为CMB)不同,它就在我们身边,尽管微波也不能被我们的肉眼看见,但人们,即使是非科学界人士,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基本上不会怀疑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探测到它们。 当然,绝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口说无凭、眼见为实”,即使不是亲眼见,也得有实验证据。所以当伽莫夫在40年代末从理论上预言微波背景辐射时,也没有多少人重视它,直到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两位工程师的实验天线探测到它们,CMB才一跃而成为天文中的热门研究课题。 伽莫夫是个极为诙谐有趣的科学家,从列宁格勒大学时代开始,就喜欢开玩笑。即使人到中年,幽默感仍然有增无减,从他发表那篇大爆炸模型论文的过程便可见一斑。当年,伽莫夫和他的学生阿尔菲研究了大爆炸中元素的合成,并且认识到, 宇宙的温度随着爆炸后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跟 据阿尔 菲的 计算,从早期极热的状态(大约 10 9 K )推算到今天,宇宙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应该冷却到绝对温度 5K 左右,这是对 CMB 的最早预言。论文发表之前,伽莫夫“玩”心大发,发现阿尔 菲和他自己的名字第一个字母正好和α、γ谐音,心想中间再加个β就好了,可以拼凑成一个有意思的作者组合(希腊语开始三个字母)。于是便说服当时已经颇有名气但并未参加此项具体研究工作的汉斯·贝特入伙,又将论文在1948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发表,称为αβγ理论。此举当时就引起 阿尔 菲的不快,甚至多年后仍然微有怨言。 微波背景辐射 的实验发现就更具戏剧性了。谈及这件事情时,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地说:“美国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偶然发现了 CMB ”, 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确切,对美国新泽西贝尔实验室两位诺奖得主当时(1964年)的资历和能力也有失公平。准确地说,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不仅是工程师,也可算是科班出身的天文学家,他们分别从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只不过他们那时对大爆炸理论的确一无所知,不是存心有准备的要探测宇宙中的CMB而已。 两位研究者的工作是射电天文学,他们看上了实验室附近克劳福德山上的一架废弃不用了的角锥喇叭天线。那是一个重达18吨的庞然大物,见图11-1b,原来是用来接收从卫星上反射回来的极微弱通讯信号的,不巧这个功能很快被之后发展得更为先进的通信卫星所替代。可以想象,那时候在研究经费上的分配,通讯领域一定是大大优于天文研究的。因而,两位专家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将这个喇叭天线改造成了一台高灵敏度低噪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准备用它来观测微弱的宇宙射电源。 图11-1: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 与此同时,离他们不远的普林斯顿大学,倒是真有一位叫迪克(R.H. Dicke , 1916年- 1997年)的物理系教授,他领导了一个小组,包括他的学生D. Wilkinson等,正在建造一台3.2厘米的射电望远镜,雄心勃勃地准备探测CMB,即广漠无边的宇宙中的“微波背景”。 这个故事正应了那句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话。 迪克教授的“花”还未来得及“ 栽”下去,那边 克劳福德山上的两位科学家却被他们的“低噪声”设备接收到的大量“噪声”所困惑,不知其为何物?不难揣测,当迪克教授听到这个消息驱车前往仅距1小时车程的克劳福德山并证实了两位工程师接收到的“噪声”正是他梦寐以求的CMB信号时,心情是何等复杂?固然免不了遗憾,但更多的应该是惊喜:终于抓到被伽莫夫所预言的“宇宙大爆炸的余辉”了! 实际上,当时的迪克等已经对伽莫夫的热爆炸理论作了很多深入研究,迪克甚至早于伽莫夫之前,就已经预测过空间中应该存在某种“来自宇宙的辐射”。上世纪 60 年代,他又带领学生重新投入这项研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接受到额外的“噪声”后 【 1 】 ,迪克坦诚地告诉他们这个工作对宇宙学的重要性,迪克将 CMB 解释为大爆炸的印记,并为此作了不少理论工作,预测其光谱应该是如图 11-2 所示的黑体辐射谱 【 2 】 。 CMB 的发现对稳恒态宇宙理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其代表人物霍伊尔试图用别的理论来解释它。比如说,他们认为, CMB 也许是普通星系发出的光被宇宙中的尘埃吸收散射后的结果。但这点很快就被 CMB 光谱图的进一步测量结果否定了。因为结果表明, CMB 具有近乎完美的( 2.72548±0.00057 K )附近的黑体辐射谱,宇宙中普通尘埃的散射光谱则很难满足这点。 1990 年,远红外光谱仪 FIRAS 在宇宙背景探测者( COBE )上以高精密度的测量,证明了宇宙微波背景光谱精确符合黑体辐射的规律(图 11-2c )。 图 11-2 :黑体辐射谱 黑体辐射是一个热力学物理术语,听起来有点玄乎,这儿的“黑体”并不一定要是“黑”色的,它是一个理想化了的物理名词,指的是只吸收不反射的理想物体,不反射不折射但仍然有辐射,那就是黑体辐射。绝对的黑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许多常见物体的辐射都可以近似地用黑体辐射谱来描述。我们知道,很多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大到太阳,小到灯泡、烤箱、火炉,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在内,人体便是一个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的辐射源。 当新泽西的两位工程师第一次接收到 CMB 时,他们的接收器调谐到一个很窄的频率( 160 Ghz ),对应的波长在 1.9 mm 附近。但是,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不会是一个单一的波长,而是按照不同强度分布在一段波长范围内,称之为“谱”。黑体辐射谱的规律就是如图 11-2 所示的曲线,它们具有特定的形状,为什么是这种形状?量子力学的先驱者普朗克回答了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普朗克对黑体辐射谱的研究而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创立,我们在此不表。 如图 11-2a 所示,形状类似的黑体辐射曲线,在“强度 - 波长”的坐标图中移来移去,它的位置只取决于一个参数:黑体的温度 T 。那是因为黑体辐射是光和物质达到热平衡时的热辐射,因而只与温度有关。黑体辐射峰值的波长随黑体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反之,如果黑体的温度升高,其辐射波长便降低,光谱像蓝光一端移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放进炉子中的拨火棍,温度升高时,颜色从黑变红,再变成橙、黄、蓝、白等。 根据热爆炸理论,早期宇宙(几分钟时)处于辐射为主的完全热平衡状态,光子不断被物质粒子吸收和发射,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符合普朗克黑体辐射规律的频谱。但是,太早期的宇宙对光子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光子只是不断地湮灭和产生,没有长程的传播,直到宇宙膨胀温度降低到大约 3000K 时,电子开始绕核旋转,与原子核复合而形成稳定不带电的中性原子结构,大大降低了光子湮灭和产生的几率而开始在膨胀的宇宙空间中传播,亦即宇宙对光子而言逐渐成为“透明”。这时宇宙的年龄大约为 38 万岁左右,称之为“最后散射”时期。这是大爆炸之后,得以在宇宙空间中“传播”的“第一束光”! 这古老的“第一束光”,其频谱应该符合 3000K 的黑体辐射,遗憾那时候星系尚未形成,没有高等生物,没有仪器探测到它们,也不可能被记录下来。不过,这些辐射一直存留在宇宙空间中,见证了宇宙 137 亿年膨胀演化的历程。如今, 1964 年开始,终于被人类发现并且能够捕捉到了。 137 亿年过去了,“第一束光”的波长因为宇宙膨胀而“红移”,峰值波长从靠近可见光波长的数值,红移到了微波的范围,见图 11-2b 。因为 CMB 所有电磁辐射的波长都发生宇宙红移,所以,表示黑体辐射规律的谱线形状并未改变。图 11-2c 是 COBE 在上世纪 90 年代测量到的 2.725K 的微波背景辐射谱,图中可见,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非常准确地符合。 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辐射谱,是对大爆炸宇宙模型的强有力支持,否则很难说明这种四面八方到处都存在的电磁波来自何处?只有 2.725K (約為 零 下 270 ℃)的微波,却准确地符合黑体辐射谱线,辐射源到底在哪儿呢?无论你对大爆炸理论信或不信,好像目前只有它能对此给出让人接受的,较为合理的解释。科学不是政治,不同于党派之争,也不是宗教信仰,它是无数科学家共同的心血和结晶。真正的科学家不是只为了维护某一个学说而奋斗,也不会把打倒某个理论当作目标,他们的目的是实话实说,认识自然,纠正错误,探索真理。 (下一篇继续介绍 CMB ) 参考资料: 【 1 】P enzias, A.A.; Wilson, R.W. A Measurement of ExcessAntenna Temperature at 4080 Mc/s.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5, 142: 419–421. 【 2 】 Dicke, R. H.; Peebles, P. J. E.; Roll, P. G.; Wilkinson,D. T. (1965). Cosmic Black-Body Radiation. Astrophysical Journal142: 414–419.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12856 次阅读|28 个评论
黑体辐射模型存在一个逻辑悖论?
热度 7 jmluo0922 2015-11-6 15:48
黑体模型:在一个密封的空腔上,开一个小孔,外界光通过小孔进入空腔后,几乎不会从小孔中出射;该装置可以对外界光完全“吸收”,因此吸收系数为1。那么该装置的发射光的本领也应该为辐射系数为1的物体,即黑体。 这个理想的光学装置,光不能从小孔中逃逸,而不是被腔材料一次吸收,因此在特定温度下,腔体辐射不会按照黑体辐射分布要求产生热辐射。 道理很简单,正如一只玻璃杯可以装各类液体,并不能表明这只玻璃杯可以自动产生各种液体。 所以我认为:空腔在一定温度(室温)下产生的热辐射,是由腔材料决定的,并不是与材料无关的黑体性质的!!!
个人分类: 杂谈|7269 次阅读|21 个评论
答王国强老师:有关黑体辐射的问题
jmluo0922 2015-10-8 15:15
王国强 2015-10-4 20:51 但,一个真空的低温空腔,其腔壁开一小孔的话,难道其辐射不是应该满足 普朗克公式吗? 基尔霍夫对空腔辐射这一性质的证明仅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跟空腔的材料结构物性没有任何关系,当年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普朗克的注意。莫非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同一情况? 请罗老师进一步说明指教。。。 博主回复(2015-10-5 19:33) : @一个真空的低温空腔,其腔壁开一小孔的话,难道其辐射不是应该满足普朗克公式吗? 只是理论上的假想,对于实际的低温物体的辐射,完全依赖于具体结构,包括晶格振动(声子)是千差万别的。腔壁开一小孔,入射光不会从小孔出射是一光学问题,与物体对光的完全吸收是两回事。 (注:因为腔材料决定其辐射特征,不同温度有不同的辐射分布(颜色),辐射光子在腔体中反复反射不会改变这种分布,更不会成为符合黑体分布的光子系统。将开有小孔的腔体理解为具有黑体辐射本领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王国强 2015-10-3 09:21 黑体辐射定律对低温也成立吧? 为何罗老师问 “高温物体连续光谱出自何由”? 低温的不需要解释吗? 博主回复(2015-10-4 16:36) : “黑体辐射定律对低温也成立吧?不成立 物体的热辐射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室温情况下,表现是千差万别的,物体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此时辐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相同,数值较低,并与波长密切相关。 随着温度的增高,物体的热辐射系数增大,与物体的组成和结体的关系逐渐降低,在500-1000°C范围内,近似为辐射系数为0.5左右的灰体,达到2000°C时,高温物体热辐射已经是近似程度很高,辐射系数在0.8以上,与物体结构与组成关系不大的灰体。3000°C以上时,可以看成辐射系数接近1的黑体。 王国强 2015-10-3 07:45 很敬佩罗老师对物理学基本问题和基本观念如此孜孜以求的严密分析与追问。 黑体辐射公式自115年前被发现以来,已经被很多人用很多种方法反复推导过 --- 经典的或量子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本身,公式本身,以及证明过程的分析,导致了好几项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发现 -- 例如 (光)量子概念,零点能,玻色统计、,但现在仍然可以认为,这座宝库的物理内容尚未被发掘完毕。。。。。。。。。
个人分类: 杂谈|4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迷惑与无奈(3)黑体辐射认识清楚了吗?
热度 4 jmluo0922 2013-12-25 16:46
黑体辐射这一概念最初来自高温发光物体的热(光谱)辐射,十九世纪钢铁冶炼业由于缺乏高温测量的仪器,工人只能根据熔炉发光的颜色来目测温度。研究表明,物体的热辐射性质,在低温的情况下,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室温情况下,表现是千差万别的,辐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相同,数值较低,并与波长密切相关。 随着温度的增高,物体的热辐射系数增大,与物体的组成和结体的关系逐渐降低,在500-1000°C范围内,近似为辐射系数为0.5左右的灰体,达到2000°C时,高温物体热辐射已经是近似程度很高,辐射系数在0.8以上,与物体结构与组成关系不大的灰体。3000°C以上时,可以看成辐射系数接近1的黑体。 太阳表面主要由氢及其同位素、氦等组成,温度在6000°C以上,热辐射光谱分布与黑体辐射分布十分接近,是天然的、理想高温辐射体。 关于描述黑体辐射规律的普朗克定律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维基百科等获得: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 Planck's law , Blackbody radiation law )是用于描述在任意温度T下,从一个黑体中发射的电磁辐射的辐射率与电磁辐射的频率的关系公式。这里辐射率是频率 v 的函数: 普朗克定律有时写做能量密度波长的函数 黑体辐射谱如下图所示: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的推导,是针对密闭腔中,在一定温度下,热平衡状态电磁波(光子)能量随波长的分布情况,使用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还有就是相关的分布函数。得出的相关结论是,光子的分布只与温度相关,光子的能量E=hv,频率v是0-∞范围连续的。 现在将上面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高温物体,对于熔炉中的高温铁水,热辐射光子只能来自于铁,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可以通过其薛定谔方程来求解,结果应该是一些分裂的、不可能连续的谱线,而且与组成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实验中观察到的,在高温下的0-∞范围连续光谱应该如何解释呢? 1、太阳表面的黑体辐射也有类似情况,高温黑体表现出的组成物质无关的性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2、高温物质发出的光子在黑体腔中会相互作用,分裂变异,成为符合普朗克分布的光子系统吗? 3、我们在铁电极电弧实验测量光谱时,得到线光谱,这与上面的实验有何本质区别? 事实上,我们如果考虑光子是来自具体的物质结构的变化,与物质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用量子力学和统计的理论是难以解释上述现象的。   更深入的讨论见: 黑体辐射未尽事宜:高温物体连续光谱出自何由?  
个人分类: 杂谈|26350 次阅读|13 个评论
T物质存在的证据(1)
热度 2 tyctyc 2013-12-1 08:46
前两篇博文一篇讲真空由均匀的T物质构成,另一篇讲电子由非均匀的T物质构成,这些观点如果没有证据那它和胡说就没有区别,有证据吗?这个!还真有,请往下看: 从前博文中知道T物质由 太子组成, 太子弦非常轻极易振动(越重的物体越难振动),电子也是 太子构成,电子的 太子是高密度的压缩的。前博文还讲电磁波是 太子弦的振动,大家知道热辐射也是电磁波,从该分析能得出结论:真空的热辐射能力应显著大于电子,电子越多热辐射能力越低。实验是否如此? 物体的热辐射能力用法向全发射率 来表示, 是全波长范围内,物体表面的法线方向辐射能与相同温度的黑体的法线方向辐射能之比, 值越大表示热辐射能力越高 。 物体 抛光的Ag 抛光的Fe 氧化的Fe 严重氧化的粗糙的 Fe 碳化硅 光滑的冰 粗糙的冰 0.01-0.03 0.05-0.07 0.64-0.78 0.95 0.83-0.96 0.966 0.985 从表中能看出:1.物体表面自由电子密度越高(导电性好)其热辐射能力越低 2.物体表面自由电子密度越低(不导电)其热辐射能力越高 3.物体表面越粗糙(空腔多)其热辐射能力越高 在地球上没有绝对黑体,只有人工黑体:带孔的空腔,人们发现人工黑体腔孔处的热辐射能力总比腔壁材料高,你想过为什么吗?是腔中的气体热辐射能力比腔壁高?对!但这还不是本质,人工黑体在真空中的热辐射能力比在气体中还高,这就证明黑体辐射只有真空能产生,象上面分析那样是真空中的T物质产生的, 人工黑体的 腔壁 只是起保持温度的作用 。 过去人们认为绝对黑体是理想的是不存在的,COBE卫星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标准的黑体辐射谱,它是宇宙中的真空产生的,宇宙中最大的空间是真空。星系、恒星只占很小的空间,它们的热辐射能力较 人工黑体 差,经过几十亿年也不可能通过热平衡达到黑体辐射水平,例如太阳经过几十亿年热 平衡 后辐射谱仍然不是 黑体辐射 谱。过去一错误观点:黑体辐射是高度热平衡的结果。应该是:黑体辐射是辐射振子 太子弦非常轻(极易振动)并且所有振子全同的结果。普朗克当年设想的理想振子是存在的它就是 太子弦。 其它证据见续集。 葛绍岩,那鸿悦.热辐射性质及其测量.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个人分类: T物质(太子弦)|2393 次阅读|3 个评论
黑体辐射是真空产生的
热度 3 tyctyc 2013-2-23 21:42
各种物质的热辐射能力(法向全发射率)从大到小排个队:多孔非金属非金属粗糙的金属光滑的铜光滑的银。从中能看到表面电子密度越高其热辐射能力越低,表面电子密度越低其热辐射能力越高。各种物质的热辐射能力都小于黑体辐射。人工黑体是用带孔的空腔制成,腔孔处的热辐射能力大于任何腔体材料。从上面这些分析能够作出一个合理的外推:当表面电子密度为零时其热辐射能力最大,达到黑体辐射。表面电子密度为零时连空气都不能有,只有真空才是电子密度为零的状态。所以黑体辐射是真空产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宇宙中的真空产生的,宇宙中的星系、星云、恒星、行星的热辐射能力都小于黑体辐射。宇宙中最大的区域是真空。真空不是空无一物有T物质.
个人分类: 太子弦:真空和场|210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