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馆学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纪念南京大学图书馆学恢复建系元老徐竹生教授
libseeker 2018-5-8 17:49
图谋按: 近年,图书馆史研究成果不少,其用意包括“激励当代,启迪后人”。然而,囿于种种原因,对于新近辞世的学者,所做的纪念与传承工作似乎不尽人意。对为圕做出贡献的人们,纪念与传承是有意义的事情,图谋期待圕人堂这样的空间,可以尽份绵薄之力。相关信息,当期《圕人堂周讯》大事记中,予以记录。本文辑录圕人堂部分信息,藉此悼念南京大学图书馆学恢复建系元老徐竹生教授。 徐竹生教授,男,汉族, 1931年12月出生于江苏海安,1950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外文系就读,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外文系,1983年任图书馆专修科主任,1985年任图书馆学系副主任,1992年2月退休。2018年5月7日逝世。 图书:徐竹生著. 未来图书馆学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03. 内容提要: 英文书名: Science of future library:本书运用未来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回顾了近150年来图书馆历程, 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现状, 对未来图书馆学提出了设想。 图谋简评:1980年代末,年近6旬的徐先生,思考的是“未来图书馆学”,书中介绍的系列新技术,在那时是多么地“前沿”。 期刊论文: 徐竹生.未来图书馆学初探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2):72-75. 徐竹生.未来的全球信息系统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1):18-24. 徐竹生.访英散记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8,(1):35-41. 徐竹生.论实现“无纸通讯系统”的障碍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9,(6):31-35. 徐竹生.苏联行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1,(6):34-39. 徐竹生.《大雷雨》的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92-108. 徐竹生.论新型文献情报教育模式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2):12-34. 徐竹生.世界情报新技术发展剪影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9,(1):37-42. 延伸阅读: 1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徐竹生同志讣告 http://ltx.nju.edu.cn/html/20180508145723.htm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竹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7日15点01分在鼓楼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徐竹生教授,男,汉族, 1931年12月出生于江苏海安,1950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外文系就读,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外文系,1983年任图书馆专修科主任,1985年任图书馆学系副主任,1992年2月退休。 徐竹生教授是南京大学图书馆学恢复建系的元老之一。1982到1985年期间,他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带领全体教职工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为重建图书馆学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南京大学批准建立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正式恢复,徐竹生老师提出“打破传统纯文科模式,实行文理工交叉渗透”的办学方针,为专业的开拓奠定基础。他顺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争取资源、优化队伍,推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竹生老师学识渊博,多年从事外语翻译、文学、图书馆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编写了《英语谚语大词典》和《未来图书馆学》等著作,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荣休之后,徐老师也一直心系学校发展,始终关注和支持学校办学事业,曾将多年积蓄的20万元捐赠给南京大学,设立“徐竹生 陈永芳奖教金”,用于奖励信息管理学院与大学外语部的优秀教师。 2 孙晓清.访徐竹生教授丨坎坷竹有不屈骨 重建信管妙生花 https://njuedf.nju.edu.cn/1b/a0/c4367a138144/page.htm 总以为名字里带有“竹”字的人,尤其是老一辈的教授,必定是清高、傲气的,然而与徐竹生老教授的接触推翻了这个想法——初闻时甚为崇拜,初见时竟是亲切和蔼,详谈后被其被其智慧所折服,最后回忆起整个过程,颇觉荡气回肠,有些感慨。这是一位老人,一位学生,一位助教,一位元老,一位教授,一位捐赠人,一位生活家的故事剪辑。 3 南京大学校友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无悔青春——记1983级图书馆干部进修班入校30周年返校聚会 http://www.nju.org.cn/ee/8d/c2972a61069/page.htm “一共有18位进修班的同学参加,他们是韩卫民、华薇娜、宦毓丽、张宇、马建国、邱广鸣、孙绍荣、曹学群、郑会颂、李丽、楼佩玮、郑友德、贾洪卫、祁耀麟、马玉平、王金丽、宋晓军、魏拴成(按联系的先后顺序为序);有5位老师光临,他们是:徐竹生、陆宝树、潘树路、苏新宁和现在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现任院长孙建军。”“老主任徐竹生老师和当年的任课教师陆宝树老师更多地赞扬了我们这届进修班的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的班风,以及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个人分类: 圕人堂|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的“永垂不朽”
热度 1 libseeker 2017-7-21 08:26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对于很多人,只是美好的愿望或祝愿。然而,对于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真真切切地告诉人们何为永垂不朽。 钱亚新(1903-1990)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钱亚新先生从1925年步入图书馆学领域起,至1990年1月逝世止,在图书馆学、目录学、索引法等诸多学科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和具体工作实践凡66个年头。其中,在南京图书馆工作的时间长达40年。1928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业学校的前身),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工作,1930年钱亚新先生回母校任教并兼任《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主编,后又在上海大夏大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湖南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从事图书馆工作和教育工作,1950年调到南京图书馆工作,直到逝世。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致力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学、目录学学术研究,发表论著190多种,计200多万字,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索引学、校勘学和图书情报教育等诸多方面。 钱亚新先生到图书馆最早干的是外文期刊,以后从事分类、编目和索引研究,一边工作,一边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加以研究,撰写文章,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以后又专门从事过图书馆学教育。 钱亚新先生热爱图书馆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甘于清苦的奉献精神,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图书馆事业,致力于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致力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给学术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著作成果,受学术界所推崇,为后学所景仰和跟进。 钱亚新先生认为“著述不是个人财富,而是社会积累,不过由某人整理而已”。钱亚新先生完成了《杜定友遗稿文选》(《江苏图书馆学报》专辑,1987),又与白国应先生合编《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为研究杜定友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也是为我们在尊师重教方面做了表率。张厚生先生等完成了《钱亚新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钱亚新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谢欢先生完成了《钱亚新别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纪念与传承相沿相袭,弥足珍贵。 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1920- )上最为出色的。其一,首先归功于钱亚新先生自身的史料意识。钱亚新先生一生敬惜字纸,几乎精心保存了自己一生中全部文字作品!除此之外,还保存了大量照片史料及其它相关重要史料(学术通信、诗歌随笔等)。我有幸见识了钱亚新先生保存的多份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报告(1937-1940年),1938年4月湖南大学图书馆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那些工作报告的作者很有可能是钱先生自己,其时其身份为该馆“主任”。1933年春至1937年,钱亚新先生为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主任,“七七”事变,学校图书馆毁于日机炸弹,形势险峻,被迫离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竟能妥善保存至今!其二,归功于钱亚新先生的亲属,钱亚新先生的夫人吴志勤,及他们的儿子钱亮、钱唐,为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尽心尽力。其三,归功于受其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批后学先进。比如张厚生、谢欢等等。钱亚新先生逝世后的18年,张厚生先生为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其工作基础为钱亚新先生留存的手稿(学术性为主),2008年张厚生先生逝世之前将手稿委托弟子苏小波保存。2013年,谢欢整理出版了52万字的《钱亚新别集》,工作基础为钱亮(钱亚新先生长子)留存下来的另一部分手稿(诗歌、随笔等),其时谢欢的身份尚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学在读研究生,如今谢欢已博士毕业并成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师,将为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做更多工作。
个人分类: 圕人堂|43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学派
libseeker 2016-8-3 17:52
黄纯元先生(1956.8-1999.10.28)于1997-1998年对美国图书馆学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论述。黄先生所论的“芝加哥学派”,实际为“芝加哥学派图书馆学”或者“图书馆社会学派(school of library sociology)”,它与芝加哥社会学派有着密切联系。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The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以下简称GLS)成立于1928年,正是在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风气极盛,而且在研究方法上逐渐完善的时期成立的。1928-1942年,GLS是美国唯一具有博士课程的图书馆学校,GLS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一系列开拓性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开创了崭新的研究风气,并形成了新的研究规范,对以后的美国乃至于世界的图书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在GLS所进行的研究以及所开创的研究规范称之为“芝加哥学派”。 据百度百科,“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是许多不同学科学派的统称,因这些学派都源自于芝加哥大学(或芝加哥市), 故名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包括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建筑学派、芝加哥传播学派、芝加哥数学分析学派 、芝加哥气象学派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和芝加哥社会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笔者以为,黄先生所论述的“芝加哥学派”,全称为“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学派”,这样或许能有更好的区分度,表意更准确。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GLS所从事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图书馆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阅读研究、图书选择理论、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等领域取得很重要的进展。GLS在1931年创办了研究型的学术期刊《Library Quarterly》,它记录了几乎自GLS创办以来的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韦普尔斯(D.Waples,1893-1978)、伯埃尔森(B.Berelson,1912-1979)、巴特勒(P.Butler,1884-1953),他们曾经先后担任过GLS院长,并对芝加哥学派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代表了不同的学科背景。 韦普尔斯是教育心理学博士,1928年调入新成立的GLS,是创办初期的4位教师之一,在GLS任教15年,最大的贡献是把社会科学中通行的科学研究方法带入图书馆学领域,并通过这种新的方法论训练影响了整整一代GLS的学生,使他们形成了一个风格鲜明的研究“学派”。韦普尔斯及其追随者的阅读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对问题的要素的分解,然后通过直接观察或调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验证假说,阐明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原理性和规律性的见解。 伯埃尔森是韦普尔斯的学生,1941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舆论决定要因与传播媒体的关系》,他的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尽管他的研究课题超出了图书馆学领域,但是他的研究方法与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重调查、重数据的实证主义研究传统一脉相承。1946-1952年,他回到了GLS并担任院长,因参与对美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美国公共图书馆调查(1948-1950),并作为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和代言人而名噪一时。伯埃尔森是韦普尔斯的实证研究思想的最忠实的体现着和继承者,且由于他对韦普尔斯的实证研究思想和方法加以发展和系统的理论化从而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Wapls-Berelson模式”的芝加哥学派的研究特色。他的图书馆学研究观,从本质上说,就是把图书馆学变成像“自然科学”那样,成为一种可以验证、可以定量的“硬知识”,就必须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和行为科学一样的方法论原则:第一,研究的程序必须具有公开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都必须是“可交流的”、“被交流的”;研究的经验数据是“大家都能获得到的”。第二,研究的方法、对象、数据、概念都必须是经过明确定义(指操作定义)。第三,数据的收集必须是客观的。第四,研究的结论是可以“重现的”,其它研究者通过同样的程序可以检验这个结论的真伪。第五,图书馆学知识应当是系统化的、可以积累的。第六,研究的结果最终是可以用于解释、帮助理解和预见图书馆现象的。这些原则是对韦普尔斯的图书馆学方法论的总结,也是他自身指导GLS研究的基本准则。 巴特勒先后获得过哲学、文学和神学等多个学科的学位,1916年进入纽贝里图书馆工作,1928年受聘GLS兼职讲师,1931年成为正式讲师,直至1952年退休。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1933)作为图书馆学史上最早的、影响比较大的一本纯理论性著作,作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纲领”受到高度评价。巴特勒主张“作为科学的图书馆学”基本立场,认为图书馆可以而且应当作为科学的对象来对待,采用常用的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观察,要素分解,定量分析等操作。他认为,图书馆学作为一门“专业”,和其它任何专业一样,有技术、科学、人文学这3个层面。以往的图书馆学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层面,而忽视了科学和人文学的层面。今后应强调科学和人文学层面,对科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巴特勒和韦普尔斯均为GLS的早期的教授,同样具有人文科学北京,且均为主张图书馆学应当成为“科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之一。 芝加哥学派的图书馆学是强调把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来研究的。从巴特勒的“图书馆的社会问题”到谢拉“图书馆学的社会学基础”,“作为社会机构的图书馆”是支撑他们理论的基础概念。从“社会机构”的角度来探讨图书馆是芝加哥学派探讨问题的起点和视角。黄纯元认为对芝加哥学派的一些理论前提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3点:(1)对从社会认识和个人认识的转换的角度去评价图书馆社会功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和文化的交换”的理论过于“简单化”了。(2)把图书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搞颠倒了。(3)“文字记录的利用”和“社会进步”不可能如此“直接地”表现为因果关系。尽管芝加哥学派的上述理论主张存在者一些致命的缺陷,但是它对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正是这些针对芝加哥学派提出的理论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从信息传播的角度”、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的图书情报学的理论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芝加哥学派建立了图书馆学研究的“社会科学规范”。严格地按照经验社会科学的而研究规范,即强调定性或定量的数据基础,强调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的研究立场,强调科学的分析技法,强调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这对于当时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依靠直观的、主观的论证的“思辩”式的图书馆学研究,和技术崇拜主义的研究风气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美国当代著名的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代表人物之一Harris认为,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实际上是作为“科学的图书馆学”研究的真正的起点。 黄纯元认为,通过对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回顾可以领悟到:发展我国的图书情报学必须要充分汲取现代社会科学的营养;应当重视建立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应当重视图书情报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延伸阅读: 1 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发表于《图书馆》。 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上) .图书馆,1997(6):1-3.14. 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中) .图书馆,1998(1):7-10. 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下) .图书馆,1998,(2):6-9. 上述3篇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均予以了转载。 2 黄纯元著. 黄纯元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集 . _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7:142-163. 黄纯元先生1999年10月28日病逝后,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等将黄纯元先生生前所撰论文结集出版。该书中完整收录了《论芝加哥学派》 一文。篇章结构为:导言、形成(GLS的成立、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环境)、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分析和评价(理论前提、研究规范)、结束语。导言部分,作者说“回顾和探讨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并不是去寻找一种‘往日的情结’,而是希望重新回到作为‘一门科学的图书馆学’的出发点上,探求图书馆学研究真正的途径和它的价值。在我国,国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流派和思想的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是一个非常薄弱的领域。因此,本文对芝加哥学派的评述和研究,即是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弥补,也是朝着系统研究的方向努力的一个开端。” 3 范并思等编著.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_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30-54. 该书第一部分“20世纪的西方图书馆学”,其第二章为《理性主义思潮(1928-1944)》,该章用大量篇幅介绍芝加哥学派,并予以评论。较黄纯元先生的评述,既有传承,又有发展。认为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学家以新的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体系挑战经验图书馆学,关注社会、历史与文化问题。由此形成20世纪最重大的一次理论变革。”,在图书馆学方法论领域,还是“芝加哥学派”推行以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新的研究方法挑战杜威经验图书馆学。 4 王波著.快乐的软图书馆学.海洋出版社,2014.3:109 黄纯元的第三大贡献是对美国图书馆学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的精彩解读。“芝加哥学派”在黄纯元之前,对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类似一个语焉不详的传说,有人知其神奇,但奇在何处,不明不白。黄纯元将他的洋博士的优势,在这个问题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深入钻研相关文献,把“芝加哥学派”的来龙去脉、代表人物、经典文献讲解得清清楚楚,使同行们得以揭开这个学派的神秘面纱,全面地了解”芝加哥学派”的经验与教训。黄纯元关于”芝加哥学派” 的研究,产生了两个比较明显的作用,一是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向实证化转变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理由,加上后来有于良芝等“海归派”教授的言传身教,实证研究逐渐多了起来,改善了图书馆学的科学品质。二是为中国的图书馆学院怎样开展研究生教育树立了样板,“芝加哥学派”兴起的根本条件是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学院成为世界上首个可以授予博士学位的图书馆学院,从而形成了推出高级人才和学术成果的规模效应。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院系正好陆续过渡到培养博士的层次,了解”芝加哥学派”的办学方式和学术贡献,对他们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上树立高标、确定方向,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图谋注:作者该文的写作时间为2007年。) 4 Douglas Waple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Waples Douglas Waples (March 3, 1893—April 25, 1978) was a pioneer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in the areas of print communication and reading behavior.Waples authored one of the first books on library research methodology, a work directed at students supervised through correspondence courses.Jesse Shera credits Waples’s scholarly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effects of reading a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knowledge known as social epistemology.In 1999, American Libraries named him one of the 100 Most Important Leaders We Had in the 20th Century. 5 Lee Pierce Butler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e_Pierce_Butler Lee Pierce Butler (December 19, 1884 – March 28, 1953) wa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use the term library science (along with S. R. Ranganathan), by which he meant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ooks and users, and was a leader in the new social-scientific approach to the field in the 1930s and 1940s. 6 Bernard Berelso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ard_Berelson Bernard Reuben Berelson (1912–1979) was a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known for his work on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7 怀念黄纯元先生(韩继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0u2ma.html “回到长沙一段时间后我收到纯元的一封信,信中谈到他最近的科研情况,寄来了他的一篇新作——《论芝加哥学派》,我们及时刊出了这篇力作,从这篇文章中我依稀看到了纯元先生的学术追求和他倡导的学术研究程式。” 8 十剑下书山:承影剑黄纯元(王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0u2mb.html 9 悼念黄纯元老师(范并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ce2a20100u2m8.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5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的社会贡献
libseeker 2016-6-9 10:26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著.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_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254-281 (注:该章节由河北大学赵俊玲教授编写) 任何一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一是对整个科学体系的贡献,及学科如何增加科学知识,丰富完善科学体系;二是对社会实践领域的价值,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图书馆学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推动。 图书馆学对图书馆学事业的推动体现在:(1)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的求索,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研究不仅指导图书馆实践向公益回归,同时重塑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2)为图书馆行业制定标准规范,包括信息组织相关标准、信息描述标准、公共图书馆相关标准和规范。(3)推动图书馆服务创新,表现在:服务意识的强化、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倡导、信息共享空间的引入和建设、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4)推动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表现在: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开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促进数字资源开发和服务;开展数字保存研究和实践,保存数字文化遗产;推动Web2.0相关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5)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培养人才。 图书馆学的其它社会贡献体现在:(1)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表现有:由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图书馆立法支撑研究;开展著作权法研究,维护图书馆权益。(2)引领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引文分析为主导的核心期刊或者权威期刊的遴选机制,不仅对科研评价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出版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为了出版精品努力提升编辑和出版水平,同时,核心期刊的遴选结果,为各类各级图书馆、情报所等服务机构提供了馆藏建设的依据。(3)信息组织的广泛应用,表现在:行业分类目录和主题词表;信息组织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政务。(4)为搜索引擎关键技术提供理论来源。搜索引擎相对以往的检索系统来说,其核心技术在于搜索结果的排序,目前比较流行的排序算法来源于图书馆学的引文索引思想,图书馆中的主题法原理、引文分析技术对搜索引擎的发展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个人分类: 圕人堂|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代图书馆学范式
热度 4 libseeker 2016-6-9 07:00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著.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_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165-167. 《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第二编为“中国图书馆学的萌芽、建立于初步发展”,第五章为“在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思想的初步发展”(该章由江南大学吴稌年研究馆员编写),第四节为“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范式的形成”,本文对该节进行摘编,介绍近代图书馆学范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认为,“范式”是一个同“常规科学”密切相关的术语,是指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的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必须具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他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鉴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范式一词,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因此可以说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从这一意义出发,可以说范式的转型,期待着科学共同体的产生,并产生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和划时代的图书馆思想。美、英、印、中等国的近代学术范式转型,都是在图书馆学会诞生时产生的。 美国概括为“技术为先,实用管理”,认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图书馆技术、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杜威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成为学术范式的来源与代表。在图书馆理念上,这一范式认为图书馆是最好的教育场所,是“民众大学”,读者需要高于一切,应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在管理层面,其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服务。为此,将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作为这一范式中的重要内容。 英国概括为“经营管理,规范服务”,帕尼兹被称为“图书馆界的拿破仑”,其图书馆学思想主要是一种管理思想,注重于国家图书馆研究,强调用法律手段解决经费和呈缴本等问题,突出标准化、建筑、图书馆员的科学管理,但是,真正作为一种学术范式,则是在英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前后产生的。英国图书馆协会于1880年起开始注重图书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1884年确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1885年举行了第一次考试,这一考试为工作人员的晋升提供依据。 印度图书馆学研究受英国的影响最多,可概括为“经营管理,服务第一”,这一学术范式建立在阮冈纳赞等图书馆学思想基础之上的。1944年,阮氏当选为印度图书馆协会主席,进一步推进了学术范式的发展。在图书馆学五法则中,有4条是关于读者的,深刻地阐明了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为读者着想,成为图书馆职业中最简明的表述,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成为印度学术范式的最主要来源。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范式,自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前后开始进入转型时期。古代图书馆的学术范式可概括为“分类整序,考镜源流”,这一学术范式,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得到全面转型。在理论上,由刘国钧、杜定友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俞爽迷、杨昭悊、陶述先等提出的“要素说”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术转型的关键,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术范式转型为近代图书馆学术范式:“自动实用,理清要素”。这一学术范式的建立,从整体上开启了图书馆研究活动的门径,厘清了当时纷乱的各种模糊认识,抽象除了治学理念,全方位地引导着图书馆学的研究。这一学术范式的影响力至今仍然不衰。 作为中国图书馆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图书馆学季刊》,代表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造就了具有代表意义的主流作者群体,保证了图书馆学术转型过程的平稳与快速发展。《图书馆学季刊》在近代学术范式形成与巩固发展过程中,培养出了自己的队伍而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传播了国外先进的图书馆学思想,帮助学界和民众深入理解图书馆理念,促进了中、西图书馆学思想的融合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中国近代两代学人的造就过程中,许多人以季刊、会报等为基地,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使中国图书馆界的学术地位迅速提升,促进了图书馆学理论本土化建设。
个人分类: 圕人堂|5695 次阅读|5 个评论
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背后的故事
libseeker 2013-11-22 11:03
张厚生纪念文集出版了!10月底高老师告知我已拿到两册样书时,我迫不及待要求给我快递寄来一本,10月31日收到样书。 目前,参加“纪念洪范五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论坛”的老师们、文集的作者们已读到该书,张厚生先生部分同学、亲友等也读到该书(部分尚在寄赠途中),已有6家网络书店( http://www.langlang.cc/3875938.htm )在出售该书。 这本书的出版,凝聚了东南大学图书馆、张厚生先生亲属及张厚生先生的同学、学生、朋友等的心血。始于2010年6月11日,历时3年多。我作为参与者,单单是与顾建新馆长、袁曦临老师、高红梅老师关于该书出版的往来邮件就有100多封。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同心协力、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 由于书成众手、部分史料辨识困难等原因,书稿中仍存在一些错误,比如一张照片将“张厚生先生与高红梅女士结婚照”中的女士误为“女生”,日记(P12,P13)中人名有误,黄元復、陆嘉德两位先生名字识读错了。笔者11月13日收到由东南大学图书馆惠寄的20册图书,发现“女生”那个错误,逐本修改了。 随着读到该书的人增多,笔者陆续得到一些反馈。比如不少师友对该书的评价颇高,有的表示意外,说未想到这么“有料”。就我个人非常有限的了解(囿于个人学识及投入的精力),单单是张厚生先生留存下来的史料,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张老师留下的史料(其自身的及其收集、收藏的)相当丰富。我手头收集的数字化资料就超过3G,单单是张老师自身照片资料扫描内容近1G,数千张照片,假如系统整理对图书馆学史及图书馆史具有重要价值。我期待能建设张厚生专题数字图书馆。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全力协助。 纪念是为了传承,纪念宜趁早。随着时间的推移,若寄希望于回头再“索隐”,事倍功半。纪念张厚生先生,远非是狭隘的为一个人“歌功颂德”,而是作为一个契机,或者说利用张厚生先生提供的一个契机。结识张厚生先生是一种缘分,我没能成为张厚生先生“名正言顺”的弟子(但其生前将我视作弟子,甚至自己的晚辈),也许恰恰因为这一点给予我“胆大妄为”的资本,积极为纪念与传承奉献绵薄之力。张厚生先生生前始终自谦为一名“书苑园丁”,如果真是高调宣扬其个人,张厚生先生是忌讳的。我粗略了解张厚生先生为纪念与传承钱亚新先生所付出的努力,我的点滴用心,权且算作见贤思齐的一点实际行动。张厚生先生若泉下有知,祈愿能理解与支持。 图书信息 :顾建新、袁曦临、王启云.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 ISBN:978-7-5641-3589-8 定价:28元 附: 1 关于出版《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的建议 尊敬的顾馆长: 您好! 近些年,通过程焕文教授、范并思教授及图情期刊编辑们等人的努力,“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受到重视,在越来越多的图情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图书情报知识》(文华情怀专栏)、《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与情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等等都有一定地位。 顾烨青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人史料建设:现状与展望》(《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3期开篇之作)中说:“纪念图书馆学人最好的方式是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现有图书馆学人资料不足、史料搜集困难、史料整理开发工作滞后已成为推动图书馆学人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制约因素。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所言甚是。重视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是尊重过去,开创未来,意义深远。图书馆史研究需要后继有人。今天的我们,无论是谁,终将成为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纪念与传承,有所贡献,是权利,也是义务。纪念宜趁早。由贵馆编辑出版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具体意见如下: 书名拟定为《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内容:1 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纪念文字;2 网络上发表的纪念文字;3 东南大学图书馆同仁撰写的纪念文字(5万字左右即可);4 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画传,选录与张厚生先生相关的照片资料,并辅以说明文字。篇幅控制在20万字左右。目前,前两部分已有初稿,第4部分具备资料待进一步梳理,第3部分暂缺(建议东南大学图书馆开展征文)。序言邀请xxx教授撰写(可以为多篇)。争取在2010年出版(因准备工作进度及编辑出版进度不可预知,可能会延至2011年出版。)。出版社可以重点考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东南大学出版社(个人预计独立书号出版费用为2.5-3万元)。 如若有意,我乐意全力承担协助工作:由我配合或者由我承担编务工作均可。 特此建议。敬请回复! 顺颂工作顺利,诸事如意! 王启云 敬上 2010年6月11日 2 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737354 3 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目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737971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目录
libseeker 2013-11-1 09:30
图书信息:顾建新、袁曦临、王启云.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 ISBN:978-7-5641-3589-8 定价:28元 代序 音容宛在,风范永存——追思东南大学张厚生教授 柯平 第一编 学海奋楫 初航:张厚生教授日记摘录 张厚生致母校泗阳中学的一封信 中小学时代的父亲与图书馆 张云楚 厚朴待人,生地成学 孙二虎 同学加兄弟 张展舒 同门学兄张厚生 倪晓建 钱亚新先生关于张厚生研究生期间学习问题的通信 冯秉文先生关于张厚生毕业论文评审的通信 张厚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汇报 张厚生在武汉大学198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彭斐章先生谈武汉大学首届图书馆学研究生 第二编 书田耕耘 开拓:张厚生教授工作日志摘录 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条目修改的通信 张琪玉先生与张厚生先生关于图书馆工作的通信 图海知音古难喻,学苑华堂今犹在 严锋 厚德载物,博学人生 吴林 张厚生教授追忆印记 戈建虎 音容长留天地间 王爱东 淡泊名利,提携后人 黄兴港 难忘的记忆 张金发 一起走过的日子 符少北 书天堂的引路人 王梅 第三编 图苑园丁 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 王启云 张厚生先生图书馆建筑教学与研究述评 唐厚炽 纯朴敦厚,大音希声 苏小波 珍重生命,一路走好 顾烨青 永远的微笑 刘忠斌 生命啊,生命 王育红 张厚生老师点滴 黄建年 厚德载物 生生不息 陈亮 山高水长有时尽 袁曦临 第四编 馆影留声 张厚生先生在东南大学图书馆 顾建新 质朴人生 郑建明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杨海平 回忆良师益友张厚生教授 沈传尧 追思老张 吴怡祖 论张厚生教授主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吴稌年 张厚生先生事迹与学术贡献 王启云 附一 我的先生张厚生 高红梅 附二 张厚生先生年谱 王启云,张云楚 后记 顾建新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4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李彦宏的本科专业
热度 2 libseeker 2013-8-16 17:43
读戴世强先生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717229 ),读到王强《读书改变人生》(《中国科学报》2013年8月12日第7版-“观点”专栏)里边有句关于李彦宏的本科专业时,忍不住“索隐”了一番,并跟了一条评论:“‘而从知识储备来讲,李彦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企业,他是学图书馆系古典文学编目专业的。’这个信息是有误的,李彦宏学的是科技情报专业(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科学网上王芳博主为其同班同学(见:20年前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现在都在做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407530.html )” 为什么要“索隐”,对于名人的经历,通常“演绎”的成分比较多,但演绎到那个程度,笔者以为有点过了。百度百科上李彦宏的信息(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5.htm )介绍为“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网络上,关于李彦宏本科专业的信息,基本为错误信息。说其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勉强说得过去),因为北大信息管理系前身为1947年创办的“文学院图书馆专修科”,经历过“文学院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信息管理系”等变迁,1992年至今为信息管理系。 结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系友名录及王芳教授的回忆,“北大信息管理系1990年前叫做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分文理两个班,文科是图书馆学,理科是情报学,准确地说是科技情报专业。理科班招收的都是理科考生,入学后学了很多计算机的课程,几乎每学期一到两门,以致于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IT行业。”需要指出的是系友名录上“图书馆学情报系”应是漏了一个“学”字,王芳教授的回忆中“1990年”应是“1992年”。李彦宏的本科专业准确表述应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科技情报专业。 当前的种种错误信息,更多的是出于找寻“正能量”的需要。本文也许更多的是从图书馆学史、情报学史的角度出发。笔者有种感慨,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的发展史均不长,但当前若干基本史实模糊了、遗忘了、甚至扭曲了。也许对于图书馆学及情报学师生,更有必要了解史实,尊重史实。这正是本文“咬文嚼字”,甚至“吹毛求疵”的缘由。 参考资料: 1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系友名录. http://www.im.pku.edu.cn/alumni/xyml.html 2 王芳.20年前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现在都在做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407530.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0430 次阅读|5 个评论
张厚生年谱初编
热度 2 libseeker 2013-6-29 09:18
张厚生年谱初编 编制说明 一、资料来源 (1)张厚生书房保存的照片、书信、日记、工作笔记等资料。 (2)张厚生所著《书苑文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 (3)亲友、同学、学生等纪念、回忆资料。 (4)人事档案资料。 二、编制原则 (1)客观性。只取史事记述。 (2)真实性。对一些事件时间、地点等尽量加以考实,存疑处略去。 三、编制方法 (1)以时为纲。每一年中事迹,凡有详细月日的,都入有关月日,凡无详细月日的,或入有关月后,或入每年之尾,用“本月”、“本年”表示。 (2)编年与纪事相结合。为简明起见,有时一事之本末不宜散见于不同时间内,故集中于一处,系于某一时间下叙述。 1943 年 1岁 8 月21日 ,生于江苏省泗阳县众兴镇凌城村吴庄组。 父亲张崇勋 (1907-1950) ,母亲庄福珍( 1921-2000.3 )。 1952 年 10岁 1952 年9月至1955年7月,江苏省泗阳县李庄小学学习。 1955 年 13岁 1955 年9月1957年7月,江苏省泗阳县史集小学学习。 1957 年 15岁 1957 年9月1960年7月,入江苏省泗阳县中学初中学习。 1960 年 18岁 1960 年9月1963年7月,江苏省泗阳县中学高中学习。 1962 年 20岁 1962 年5月,于泗阳中学加入中国共青团。 1963 年 21岁 8 月25日 7 时由泗阳乘船,母亲、姨父送上船,经过五天,8月29日下午到达汉口,当晚到武汉大学。 1963 年9月至1967年7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学习。 12 月15日 ,有多封信写在日记中,有给母校的、给老师的、给同学的,总共七八封。其中一封致母校泗阳中学。信中有“我们是第五届毕业生,我们一起走出泗阳中学大门的有百余伙伴,有的继续升学,有的投到农业战线,有的到保卫国防的前线。总之,不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论在哪里,都会想到亲爱的母校!十五六年来,母校,您的儿女遍天下,这是您的骄傲!”“我向您保证,即使我做不出什么大事,我也一定默默无闻地终生努力下去,以我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工作、劳动,时代要求我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 1966 年 24岁 5 月20日 ,武昌印刷厂铸字大组,杨民益等9人赠送张厚生笔记本一册。张厚生用其写长征日记。 1966 年12月15日 至1967年2月27日长征。张厚生期间写有长征日记,几乎每天都记。主要记载行程等。日记本上留有“中国共产党湖南区委员会旧址参观留念”、“参观毛主席旧居茅坪八角楼留念”、“参观革命摇篮井冈山纪念”、“参观中央苏区瑞金沙洲坝毛主席办公处红井留念”等印章。此外,张厚生保存了“红色接班人长征队武汉大学第一分队”红旗。 1968 年 26岁 5 月 17 日 至 8 月 6 日 ,张厚生在武汉大学,与图书馆学 1963 级同学一道,一边关注 1967 年毕业生分配信息,一边关注“文化大革命”动向。 本年 8 月至 1970 年 2 月, 南京军区6550部队汪波荡农场、城西湖农场劳动。后分配到盐城县图书馆工作。 1970 年 28岁 1970 年3月至1970年8月,江苏省盐城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1970 年8月至1976年9月,江苏省盐城县图书馆职员。 1972 年 30岁 2 月6日 ,张厚生与高红梅在盐城结婚。 9 月,应北京图书馆邀请,作为中小型图书馆特别代表参加新分类法编辑工作会议,当时出席研讨会的多是全国图书馆界专家前辈(有10多位),是会上年龄最小的代表。 1973 年 31岁 8 月,儿子张云楚出生。 1976 年 34岁 3 月29日 ,骆伟来信讨论《中图法》问题。 6 月13日 ,张琪玉来信:“《县图书馆条例》草稿,觉得很好,我提不出更多建议了。……看还有那些新精神,再对这个《条例》草稿作修改。”此外,还提及工会图书馆的材料,辽宁省馆《农村图书馆工作手册》、《中小型分类表》等。 1976 年11月至1978年1月,借调在南京图书馆业务辅导组,从事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的调研工作。 1978 年 36岁 1978 年9月1981年12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研究生学习。学号78001。 1979 年 37岁 5 月4日 ,于《文汇报》发表《李大钊与图书馆》。 7 月,于武汉大学加入中国图书馆学会。 9 月,于南京加入江苏省图书馆学会。 10 月3日 ,钱亚新写信给张厚生,点评张厚生论文的提纲,告知江苏图书馆学会成立了,还提及“南大研究生如何进行教学,尚未决定。过去我们讲得多些,他们自学得少些。以后,应他们自学得多些,我们讲得少些。这点施老(施廷镛,其时86岁。)和我有同感。倒是你们上半年度收集编辑材料的工作为今后写论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今之计,想叫他们治学外在加上一些实践取得必要的经验。”,文末为“因此不得不对你们寄予莫大的期望,祝愿你们快些成长来接我们的班!”。 1981 年 39岁 5 月,完成学位论文《论专题目录》,指导教师彭斐章、谢灼华。 6 月4日 ,参加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合影留念。有乔好勤、倪晓建、马费成等13位同学。 8 月11日 ,冯秉文就张厚生毕业论文评审来信。告知“我觉得你的论文选题很好,是当前书目工作中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论文就专题目录的历史和现状、理论、方法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取材方面,论述亦堪精当,是近年来目录学理论上的一大进步,是可喜的。”,并一一指出“还可斟酌”之处。 9 月,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被留校任教,但个人坚持要求回南京工作,经教育部和武大校领导同意,于1982年1月到南京工学院工作。 11 月,张厚生于1978年10月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目录学专业学习,学制三年,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文凭登记武研字第000181号。校长刘道玉。 12 月5日 ,张厚生代表1981届研究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12 月,于宜昌参加湖北省图书馆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82 年 40岁 1 月3日 ,于《湖北日报》发表《书的史话》。 1 月5日 ,钱亚新写信给张厚生,告知“这封信一定使你要失望的,因为你想请洪馆长来武大争取,事实上恐怕不能做到。现在应该如何走下一步,是否可以把‘服从分配’四字作为再一次争取来宁的手段?这里的‘服从分配’并非指学校而已。实在是指高教部的分配而言。这事的关键,还是在你们系里。既然学校里答应你可以离开,那就希望你再请学校分配机构去说服系里的主任,叫他放弃自己的主张,早早放你来宁报道。”另有志勤(钱先生夫人)附笔:“我昨天到南工图书馆也碰到刘书记,他告诉我,他早已在人事处看到高教部分配来的名单名字是张厚生。所以南工方面急于希望你来报到,大家应服从分配,南工就不必来函催,这是你校应该执行的,他说你必须要服从原分配!不能动摇!” 1982 年1月至2008年8月,东南大学图书馆。 9 月,于南京加入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11 月21日 ,于南宁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法》专题学术讨论会。 12 月,任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秘书。 1983 年 41岁 1 月,张厚生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证书编号810147。 3 月19日 ,参加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大会。副院长管治中为主任委员,各系、各单位的教授和有关人员为委员,共18人。 12 月,参加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青年图书馆工作者科学讨论会。 1984 年 42岁 3 月,任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教研室主任。 9 月,于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 11 月27日 ,参加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图书情报进修班八三级结业留念合影。 11 月,于杭州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基础理论研讨会。被会务组分在第三小组,组长赵世良,副组长刘迅,讨论地点609房间。 1985 年 43岁 任南京工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 1986 年 44岁 1 月13日 至28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参加由兰州大学、湘潭大学等十二单位合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编审会议。 1986 年4月至1994年6月,任东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10 月15日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转发获奖荣誉证书。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会主编的第二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及其简本,经评审荣获1985年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本年参加南京工学院图书馆情报专业首届(86届)毕业留念合影。 1987 年 45岁 2 月,参加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暨表彰大会。 4 月24日 ,南京工学院成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韦钰、副主任委员朱万福,张厚生为委员,且为9名常委之一。 6 月23日 ,江苏省文化厅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聘请张厚生为江苏省党校图书资料专业中、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6 月26日 ,参加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八七届毕业生留念合影。 7 月,晋升为副研究馆员。 10 月5日 ,被聘请为江苏省图书、资料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10 月28日 ,参加华东十二所高校图协作会。 10 月于皖南绩溪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图书馆学会协作会。 11 月10日 ,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聘张厚生担任江苏省科技情报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 12 月,江苏省金属学会聘任张厚生为江苏省金属学会冶金情报标准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8 年46岁 3 月23日 ,填写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任务书,课题名称《江苏地区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研究时间为1988年4月-1990年10月。 4 月14日 ,南京市金陵职业大学教务处聘请张厚生为兼课教师,讲授图书目录学课,总共36学时。 6 月7日 ,参加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10 月20日 ,常州市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聘请张厚生担任图书资料系列中级职称业务培训班《科技文献检索》主讲教师。 12 月23日 ,钱亚新、吴志勤夫妇赠送张厚生、高红梅合影照片一张。 1989 年 47岁 6 月,参加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八九届毕业生留念。 10 月,张厚生、路小闽《情报检索》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著作奖。 10 月,参加江苏省情报教学会议。 11 月8-10日,于江苏省江阴市参加全国首届农村图书馆建设理论暨缪荃孙学术研讨会。 11 月,张厚生《郑振铎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情报检索》论文在“江苏省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省级科研成果。 11 月,张厚生《中国专题目录简史》、《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及《国家数目概述》参加“江苏省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 12 月16日 ,参加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科学讨论会。 本年参加郑州图情教育研讨会。 1990 年 48岁 5 月30日 ,参加盐城市图书馆新馆开馆典礼。题写对联“黄海之滨让文献明珠替学海航船指路;盐阜大地建信息中心为经济腾飞添翼。”以示祝贺。 5 月,张厚生《论江苏地区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入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暨苏、吉、桂、川四省(区)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正式论文,参加交流。 6 月8日 ,参加郑州航院举行的情报教育会。 6 月10日 ,张厚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情报专业教学方法研究》入选为1990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教育研讨会学术论文。 8 月,江苏省文化厅聘请张厚生为江苏省1990年度文化厅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11 月26日 ,张厚生荣任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二届理事会理事。 11 月26日 ,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文献检查学组为先进学组,并对学组组长张厚生、副组长杨世明、王晨等三位同志给予奖励。 11 月29日 ,张厚生《情报专业教育的口径应当拓宽》,在江苏省科技情报体制改革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被评选为三等优秀论文。 11 月至1995年12月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普及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1 年 49岁 1 月9日 ,《情报检索课程建设综合成果》获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项目参加者:张厚生、江孝感、朱志坚。 4 月5日 ,参加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江苏省目录学会议。 11 月1日 ,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情报教育会议。 1992 年 50岁 5 月4日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聘请张厚生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修订委员会委员。图聘字第78号。 10 月10日 ,于鸣镝给张厚生、吉士云来信,感谢赠寄《报刊管理与利用》,并对该书进行评论。 10 月15日 ,经省职改办苏职改字(92)56号文批准,张厚生被聘任为江苏省文化厅图博(群文)系列图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库成员。评委库由57名委员组成,召开评审会议时,将按新的评审办法,分学科随机抽选17名执行委员。第一次评审活动于11月中、下旬进行。 10 月15日 ,张厚生被聘请为江苏省图书、文博(群文)系列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库)委员。 10 月23日 ,白国应来信,告知《报刊管理与利用》一书收到,并寄上《文献情报自动化》一书。并告知建议东方图书馆学研究所和《图书分类论坛》杂志聘请张厚生为研究元和特约撰稿了,大家同意了,请去信告知是否同意。 12 月,于南京加入南京图书馆学会。 12 月,龙蟠里陶风楼参加专业证书班毕业典礼。 12 月,张厚生、路小闽所编《情报检索》教材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教材。 1993 年 51岁 1 月13日 上午,图书馆民主生活会,刘道镛、时修荣、寿延、苏卫平、张厚生参加。 2 月5日 ,回复范并思1992年12月26日就关于联合发起“隆重纪念洪范五百年暨洪范五学术细想研讨会”事宜的来信。 3 月12日 ,张厚生成为ISKO(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成员,编号为394号。 10 月15日 ,经成都国际图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审定,张厚生《中国乡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被选定为与会正式论文。 1994 年 52岁 3 月9日 下午,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第一次全体会议。 4 月27日 ,于常熟参加改革开放2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 4 月,东南大学学生会聘任张厚生为东南大学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名誉会长。 5 月16日 晚访倪波先生:支持新领导班子,调整位置,多干实事,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推诿,敢于承担风险,参与而不干预,和全馆同志一道在领导班子带领下,为办好东大图书馆,为图书馆上新水平新台阶而继续艰苦努力。开道人不拦道,做人梯而不做滑梯,在对待工作和同志们的态度上,调整位置,积极支持,多干实事。 6 月9日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明英约谈话。 6 月13日 下午会议,参加者为时修荣、孔庆熙、寿延、张厚生四人。内容为职称评审、考绩考勤考核、学术委员会人员名单等。张厚生今后工作,学术工作、情报部工作各0.5工作量。将东大图书馆合作委员会公章移交给孔庆熙馆长。 9 月,张厚生《论图书馆学和图书馆用户教育》论文入选第三届全国目录学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宣读。 10 月12日 ,被江苏省图书馆学会聘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5 年 53岁 4 月,晋升为研究馆员。 12 月19日 ,张厚生在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期间表现突出,被评选为学会活动先进个人。 12 月26日 ,参加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 12 月,张厚生《中国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管理学用户教育的发展》学术论文入选全国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教育与培训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交流。 1995 年至2007年,任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 1995 年至2007年,任南京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1995 年至2007年,任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5 年至2007年,任江苏省艺术、图书、文博、群文专业正副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 1995 年至2007年,任《江苏图书馆学报》(2003年更名为《新世纪图书馆》)编委。 1996 年 54岁 1 月23日 ,参加庆祝仪化图书馆建馆十周年活动。 1 月,张厚生《南京文化典籍的大浩劫》在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织的“照排杯”爱国主义征文竞赛中获二等奖。 5 月10日 ,参加川吉苏冀桂五省区图书馆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 9 月4日 ,参加武汉市举办的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IRSD)。 10 月,参加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庆祝科技情报事业40周年活动。 12 月5日 ,陈耀盛来信,告知《中学图书馆学综论》出版发行,希望为该书写一书评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1996 年至2007年,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 1997 年 55岁 11 月10日 ,撰写的《缪荃孙与南京高等教育》论文,参加全国缪荃孙学术研讨会,获中国图书馆学会论文奖。 本年参加南京海峡两岸经贸与信息传播学术研讨会。 1998 年 56岁 1 月9日 ,访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12 月16日 ,于(香港)《明报》发表《日寇洗劫南京,百万典籍尽毁》。 12 月20日 ,填写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与评估》(项目批准号:96BTQ005)鉴定结项申请书。 12 月,到香港理工大学访问。 1999 年 57岁 4 月10日 ,于苏州环保学院参加江苏省《信息用户培训》研讨会。 12 月,张厚生主编的《信息检索(修订版)》获1997-199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 年 58岁 1 月25日 ,于《中国教育报》发表《日寇对南京文化典籍的大劫掠》。 2 月,于《随笔》发表《南京文化典籍的大浩劫》。 4 月28日 ,被聘为南通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2000 年至2007年,任《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 2001 年 59岁 1 月9日 至10日,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研讨会。 1 月11日 ,参观台湾草屯镇立图书馆。 1 月,张厚生为大陆图书资讯界代表团(11人)之一访问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 1 月,台湾《中国时报》宴请大陆图书资讯界代表团成员,张厚生为成员之一。 8 月1日 ,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张厚生为江苏省图书专业高级资格学科委员会成员,聘期三年。 8 月31日 ,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小组聘请张厚生为江苏省图书(群文)、文博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聘期三年。 11 月,张厚生《日寇对南京文化的大劫掠》在南京市第六次(1991.1-2000.1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优秀奖。 2001 年至2007年,任国家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 2002 年60岁 2002 年至2003年第1、2学期,给本科生主讲信息检索课程,32课时。 2003 年 61岁 7 月3日 ,张厚生当选为江苏省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0 月10日 ,张白影致信,广州大学图书馆蔡卫平副馆长带同事去南京参观学习,希望张厚生接待。另索取钱亚新先生任职湖南大学图书馆资料,让蔡馆长复印一份带回。 11 月,被聘为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3 年至2004年第2学期,给本科生主讲信息检索课程32课时。 2004 年 62岁 1 月21日 ,承担的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通过专家鉴定,经审核准予结项。 10 月29日 ,与彭斐章先生合影留念。 2004 年至2005年第2学期,给本科生主讲信息检索课程,32课时。 2004 年至2005年秋季,给2004级研究生主讲信息资源管理课程,60课时。 2005 年 63岁 1 月1日 ,参与以王慧芬、马宁为名申报“江苏省图书馆事业志”的立项项目申请,项目起止时间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总经费12万元。 1 月4日 ,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论坛的科学讨论会总结报告稿件修订。 3 月3日 ,中大医院化验血糖。 3 月10日 ,审稿回送东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3 月11日 ,专家门诊,怀疑冠心病。 3 月17日 ,郑建明同志下周二去中国矿业大学开会。南京邮电大学严彬、柴晓娟来访,送《实用信息管理技术》书。 3 月18日 ,学报编辑部送来2篇稿件,一篇是袁曦临的,另一篇是沈传尧的,袁文是第二次审核,作了加工。 3 月18日 ,中国矿业大学聘请张厚生为中国矿业大学“211二期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自动化建设项目:数字资源与服务系统子项目”评审专家。 5 月,被东南大学出版社评为优秀作者。 6 月14日 ,参观文津阁。 7 月,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01-2004年度优秀会员。 2005 年至2006年春季,给2004级研究生主讲书目数据分析与用户研究课程,40课时。 2005 年至2006年第2学期,给本科生主讲信息检索课程,32课时。 2005 年至2006年春季,给2004级研究生主讲图书馆建筑课程,40课时。 2005 年至2006年秋季,给2005级研究生主讲信息资源管理课程,60课时。 7 月14日 ,王启云推荐苏州大学学生(苏小波)报考。 7 月19日 至22日,赴桂林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见王景发、陈传夫、李超平、张晓林、范并思等人。 7 月29日 ,下午2:00在钟山宾馆三楼第8会议室参加南京图书馆《信息速报》座谈。 8 月2日 ,下午4:00车站集中去西安。 8 月4日 ,参观延安及壶口瀑布。 8 月8日 ,东南大学大礼堂参加分房委员会大会。 8 月9日 ,选房大会,选中将军路7楼602。 9 月5日 ,给张白影馆长发去一封信,贺广州大学图书馆新馆开馆。 9 月21日 ,医院图书馆会议,董建成馆长、郑建明、王学熙和张厚生作报告。 9 月24日 ,南京大学学会论文评审工作开展。 9 月25日 ,同马宁、许建业、吴林、郑建明、张智松、陈万寅、彭飞等在南京大学参加成果评审。 9 月27日 ,在文化厅社文处同吴林、许建业、彭飞等同参加服务成果评审。 10 月6日 ,顾烨青同学申请保研,并在网上建议他第一志愿南大,第二志愿苏大,第三志愿东大。 10 月13日 ,评审长三角会议论文,许建业、张智松、吴林、韩汝英等同志参加。晚上计算机系4班上课。 10 月14日 ,起草本馆学术委员会会议资料:图情期刊目录;明年以后的科研课题目录。 10 月15日 ,2006年考研试卷开始出题。 10 月16日 至18日,赴常州参加信息参考会议。 10 月20日 ,2006年考研试卷打印、封装。 10 月21日 ,苏州调研,沈传尧、陆汉荣、石爱珍、王启云等参加。 10 月22日 ,常熟理工学院,陆刚馆长等四位接待,虞山公园、常熟图书馆、博物馆参观。 11 月15日 至20日,参加谢灼华老师七十寿辰庆典,在武大,谢老师陪同去游校园、照相。19日,在明珠园3号楼会议室举行谢灼华老师70岁庆祝会,王子舟、王新才、曹之、程焕文、陈传夫等20多人参加。 11 月28日 ,在南大参加研究生答辩会,同参加者郑建明、陈雅、单启成、何小清,答辩学生为孙文海等三人,。知悉2006年报考东南大学情报所研究生人数为17人。 12 月1日 ,广州大学回执去参加21号的开馆仪式及研讨会。寄去钱老文集“序”的草稿材料。 12 月9日 ,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理事会暨图书馆馆长会议。中午杨海平请客。 12 月10日 ,在南京大学开会,上午学术报告叫几位研究生来听。下午学会理事会,张厚生在会上讲关于评奖经过的事。 2006 年 64岁 6 月22日 ,近几天同王春梅、杨海平一起研究课题申报。今年江苏省社科省报项目送到科技处,课题名称《江苏图书馆事业改革和创新研究》。 6 月23日 上午,去教育厅参加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研讨会。 6 月27日 上午讨论图书馆十一五规划文稿。 7 月13日 ,江宁房子装修工作开始。杨海平来谈教育部2006年课题申报事。 7 月22日 ,14:40乘东航班机和吴林、许建业同去昆明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 2006 年至2007年春季,给2005级研究生主讲信息资源管理课程,40课时。 2007 年 65岁 3 月16日 ,提供一组李小缘照片史料,委托王启云在图谋博客上发表(不少为首次发表),以利同行分享使用,并以此纪念李小缘先生90年诞辰。张厚生嘱咐王启云:“文献上关于李小缘的生卒年月记述多有误,正确的是:生于1898年1月29日,卒于1959年12月26日。上面资料可在你博客发表,以让同行分享使用。” 5 月19日 ,王启云从竹帛斋的博客知悉章晖对张厚生的牵挂,并转达。张厚生非常高兴,并告知也在念着章晖。张厚生称赞章晖靠着自己的力量在外打拚,精神可贵。称章晖的父亲为学者型老干部,80年代任教务处长时曾鼎力支持张厚生的工作,离休后主编校史,章先生是一名热心撰稿人。 2008 年 66岁 1 月,晋升为三级教授(正高三级)。 4 月17日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洪有丰先生诞辰115周年,忌45周年,张厚生提供洪有丰珍贵史料,委托王启云在图谋博客中发布以示纪念。 4 月,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参加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工作会议。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苑文丛》。 5 月28日 ,给王启云发短信建议“健康与工作,抗灾与民生是永远的世界性话题。关心大众图书馆工作者是大好事。为关心图书馆员健康和防抗病,国际图联应设相应机构和网站。”,并委托王启云关注相关信息。随后,委托王启云捐款500元给图书馆家园计划。 6 月6日 ,委托王启云咨询曾蕾教授通信方式邮赠《书苑文丛》。王启云通过短信向张厚生转达曾蕾的问候。张厚生回复:“代我感谢我的1978-1981‘老’校友,她的真诚的鼓励和关心,激励我永远充满信心。” 6 月8日 ,《书苑文丛》印出时,给张云楚、华岚书上题写:“山水相依,岁月连联,天行健,以智识自强运豪传家远;地势坤,厚德载物学高继世长。” 6 月22日 ,张厚生得知程焕文教授要到南京看望北川图书馆李春馆长,委托王启云随同程教授前往慰问,并让我转告程教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一同前往,很抱歉!” 8 月6日 ,病危。22:14,苏小波给王启云发短信:“张教授现在病情很严重,住在中大医院肿瘤病房六幢五室,大家有空去看看他吧。” 8 月8日 12 时53分因病逝世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病房6幢5室。 (注:本年谱2011年8月初编,2013年6月修订) (附笔:东南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关于张厚生先生的纪念文集《书海一生击楫忙》,该书中采用的年谱精简了4000余字。我认为被删掉的内容,不少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特此“全文发布”出来供参考。感谢东南大学袁曦临老师、符少北老师为年谱修订工作所提供的帮助!年谱中不当之处,恳请学者先进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64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吴怡祖:追思老张
libseeker 2012-6-8 16:11
追思老张 吴怡祖(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授,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1968 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盐城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那时候我作为五七干校的主要劳动力,除了日常的事务外,还承担了一份重要的工作——挑粪。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盐城招待所集中运一次“肥料”。通常是开一条船去,因为工作量比较大,一般干上几天,期间就住在盐城招待所内。有一次走在往返于船和招待所的路上,一群年轻人走了过来,向我打听盐城县五七干校的一些情况。一聊之后才知道,这也是一群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要转到盐城县五七干校去劳动锻炼,暂时也住在盐城招待所。 来人中就有张厚生,他当时是从南京军区 6550 部队城西湖农场转去盐城县五七干校。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相会,也是我们一生缘分的开始。后来,据这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的清瘦面庞上永远挂着挥之不去的呵呵笑意的老朋友回忆,这一次相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下了我的热情和健谈,我也迎来了一份终身难忘的友谊! 老张离开我们已近四年,“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回忆是最好的纪念,在的人对往事的梳理是对去的人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作为老朋友,我们之间实在有太多的事可以回忆,在此沉思往昔,略述往事,聊表衷怀,以寄追思! 老张分来五七干校的那一年是 1970 年,当时他分在三连。两个连的驻地相距不远,但由于三连是农业连,而我所在的二连是副业连,工作中少有交集,平时就只有在开会等全体性的活动中才偶能碰到。几个月后,因为老张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便又被调到盐城县图书馆工作。而我也因所学专业,于 1972 年被调到盐城县化肥厂工作,同在盐城。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直到 1978 年,研究生也在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开始招考,我们的生活才开始有了新的打算。 这是一个好消息,给原本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活力。我们各自准备报考各自母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之余开始了紧张的备考。十年动荡之后,教材非常缺乏,尤其缺少合适的复习参考书。这好似一段难忘的经历,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又有了继续深造的可能,每个人都非常渴望抓住这个机会。这期间老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先是帮我借来了一本张道真的《实用英语语法》,接着又帮我联系到了政治复习资料,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备考。 然而,困难似乎还没有放弃对我的考验,我的政审材料出问题了。我的一位在政工部工作的工友私下告诉我,有领导要在政审材料中摸黑我,出于私心,不放我走。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恶梦!我气愤、着急而又毫无办法,感到很无助。满腹愁苦也不敢告诉对我支持、满怀期望的妻子,怕她生气、着急。便想到老张,太需要找老友一吐心中愤懑。此时,我们都已顺利通过初试和复试,政审已经是最后的程序了。老张静静地听完我的诉说,在沉思之后给了我一个主意。在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工作中,不论是在五七干校还是化肥厂,我均分别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和“先进工作者”,老张让我把这些奖状都找出来,然后寄给我所报考的华东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处。老张还叫我不用再写什么申辩材料了,就让这些奖状去说话吧。 老张是智慧的,不久后我顺利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在入学报到的时候,时任研究生处毛处长把我寄过来的那一卷奖状还给了我,还幽默地说:“这个你收好,下次还可以再派用处。” 研究生毕业后,老张去了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我则分到了南京化工学院,同在南京。 1983 年我获得公派留学机会,赴德国柏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7 年回国探亲,跟老友见面。那时候家电这类商品是紧俏货,有钱也很难买到,国家有一个给国外留学人员的特殊待遇,每三个月可以得到购回一件家电的指标,往往留学人员回国都要被亲戚朋友托付购买一些家电。这次见面,老张也托了我两件事,但是全跟购买家电无关。解放前,老张的一个远房舅舅去了台湾。此时两岸之间的联系还远没有今天这样便捷,老张交给我一封写给他舅舅的家信,托我从德国代为转寄。后来,在我回国后,有一次他舅舅回大陆探亲,来到南京,而老张恰巧在外地出差不能及时赶回来,因为这一层渊源,于是托我去他家代为招待。 2001 年,老张赴台湾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研讨会。其实早在当年,老张就有意通过其舅舅了解台湾的图书馆学界,期望建立起两岸学界的研讨交流关系,为发展两岸的民间交流做出努力。 另一件是工作上的事,由于工作关系,老张希望能够通过我,与我所就读的柏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起相互间的交流。我回到学校后,找到柏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他们同意将自己图书馆里有两份以上的图书资料给东南大学图书馆一份。老张是一位脱俗的、高尚的人,他念着亲情、想着工作,少有世俗的物质趣味。 2006 年,老张主编的《信息检索》(第四版)出版,他签名送了我一本,书中介绍了 Scifinder ,这是一个对我所学专业的研究工作非常实用的在线数据库。通过阅读书中的介绍,我对 Scifinder 的结构和使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老张在江苏省情报学会、南京图书馆学会等均担任重要职务,学术造诣很高,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在与他的交流中,我学到了不少文献检索的知识,对我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工作以来,特别是留学回国以来从事了大量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工作,与国内外的许多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抗肿瘤抗癌药物的合成研究。这是一项困难,但又前景美好的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老张走了,而我们的工作仍在进行中,我很痛心!我要告诉他以及遭受病痛的人们:这世上只有难题,没有死结,任何问题终有得到解决的那一天,在可以预见的不久后,包括癌症在内的难症必会被攻克! 记得在他患病期间我去看他,我们聊到他的新书,我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谈到贝尔斯登的使用、俄文资料的介绍。听了我的建议,他很高兴,呵呵乐起来,并承诺一定会认真考虑我的意见,在后面的工作中注意这方面内容的编写。就是这样一位老朋友,这样一位学术权威,一位作者与他的读者之间最为舒心的交流。后来,在他病重再次入院化疗期间,我和妻子去医院探望,妻子宽慰他:“你气色蛮好的,要放宽心治疗。”老张很坦然地打趣说:“好个什么啊,‘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好不了了。”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病情。然而,在他手边还放着几本研究生的论文,在翻开的页面上依稀可以看到标注、修改的字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老张仍然一如既往地尽着一位老师的职责,醉心学术研究,关心学生的学业,十分令我感动和敬服!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定律,老张走了,作为他的朋友,我们有责任梳理往事,让他更好地活在我们的心中。 图谋注 :东南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本文为南京工业大学退休教授,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吴怡祖先生撰写的纪念文字。经吴怡祖先生惠允,提前发布与同好分享。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2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图书馆学史研究
libseeker 2012-5-17 16:07
读2012年第3期《中国图书馆学报》周旖《谭卓垣研究史料考证——读谭卓垣生平与图书馆学成就考察与郑锦怀商榷》一文摘要( http://www.ztxb.net.cn/jtlsc/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20312flag=1 ),笔者有所感想。 近些年,笔者也在做一些图书馆学史方面的工作。单单是人物简介就不好写,往往由于时间跨度长,而且期间有若干变迁,考证比较困难。比如有些一手资料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相关重点采访对象提供细节失真或由于记忆欠准确。不少人物简介生卒时间欠准确;任职情况通常比较复杂,难以准确概括。种种原因,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包括直系亲属),检索与利用格外困难(一定程度是由于不熟悉档案利用的规章制度及其方法)。 很高兴看到《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图情期刊近年予图书馆学史研究以一席之地。笔者以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很重要。当前的图书馆学研究,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方面有所欠缺。当前,图书馆学研究成果表面上空前繁荣,实际上泡沫偏多,究其根源就是“根基”不牢。若干研究成果,距离“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尚远,无缘“同行专家广泛认可”。 图书馆学史研究有其特点,比如研究史料的占有困难,形成客观的研究结论更难,成果的发表亦比较困难(因为相对“冷门”、“偏门”,审稿人相对比较难找,读者相对较少,有关研究成果被引率较低。)。因此,关于图书馆学史“商榷”的文章更少,难能可贵。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著名女图书馆员吴志勤先生
libseeker 2012-1-17 17:09
非著名女图书馆员吴志勤先生
钱亚新先生(1903.12.23—1990.1.17)是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索引学家,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其夫人吴志勤先生是一名图书馆员,她追随钱先生的脚步,默默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奉献一生。 邵延淼《钱亚新年谱简编与论著系年》(《钱亚新》编辑组.钱亚新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1:341-378)有以下记载。1932年1月,钱先生与上海闵行中心小学教师吴志勤订婚,介绍人朱家声。1933年1月2日,钱先生与吴志勤在上海结婚,大夏大学校长欧元怀(1883-1978,福建莆田人)为证婚人。1935年9月,钱先生伉俪同往天津,途径南京,访妻兄吴履冰(国立编译馆工作)。1936年4月2-7日,先生伉俪游北平。5月初,夫人志勤不适北方水土,回上海仍任闵行中心小学教员。1937年11月初,夫人携子亮及侄女红梅由上海沦陷区赴湖南。1939年9月,夫人为张家大屋一带儿童筹建小学。1940年5月,夫人募建蛇会小学,该县教育局委她为校长。1946年11月,夫人由湘回沪,然后至苏州在社教学院图书馆工作。1950年2月,苏南文教处宣布成立苏南文教学院,系由国立社教学院和江苏社教学院和江苏社教学院合并而成;解散图博系,教师可自行寻找单位。志勤在苏南文教学院图书馆工作。吴志勤1952年9月调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工作。1956年7月,钱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授予研究员职称;8月夫人亦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钱亚新先生与夫人合写《评四角号码检字法》。1982年5月28日,吴健雄博士(1912 ~ 1997,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由美来宁讲学,夫人在南京工学院与她相会,因两人系江苏省立第二女师同班同学。通过以上记载,笔者认为,吴志勤先生受过良好教育,且与钱先生伉俪情深、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吴志勤先生成为图书馆员时间应从1946年算起直至退休(具体时间不详)。 南京大学研究生谢欢整理钱亚新先生诗词时发现钱先生1977年9月24日所撰《得宝》诗一首:“四处求珍宝,多年志未酬,今朝得美玉,光洁质坚优。”其注云“昨日参加南图有关《使用说明》座谈会,未及一时,头昏呕吐,后由担架抬回。今朝约许培基(笔者注:许培基1926年4月出生,图书馆学家。)、张厚生两同志来家会谈,除对《使用说明》发表意见外,并希望他们能撰一本关于‘中国图书分类法’的论著,以供图书馆界的参考。其内容可分为历史的、批判的和方法的三部分。培基本有此意,使我非常愉快。他们道别后,志勤对我说:‘你后继有人了。’此言正合我意,乃以《得宝》为题,赋上一首。” 1982年1月5日,钱亚新先生写给张厚生先生中的信有志勤附笔“我昨天到南工图书馆也碰到刘书记,他告诉我,他早已在人事处看到高教部分配来的名单名字是张厚生。所以南工方面急于希望你来报到,大家应服从分配,南工就不必来函催,这是你校应该执行的,他说你必须要服从原分配!不能动摇!”以上两件小事,足见吴志勤先生“相夫”之功,功不可没。 笔者知道,钱亚新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和传承钱亚新先生,吴志勤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1991年出版的《钱亚新集》是“钱师母吴志勤同志的关注下完成的”、吴志勤先生对钱亚新先生手稿等做了妥善安排。另据谢欢同钱亚新先生长子钱亮的访谈“钱亚新先生曾经立下了遗嘱,说死后就把他的骨灰撒在长江里,钱先生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死后就不要占用国家土地了;以后儿子、孙子年纪也会大,逢年过节还要跑去墓地祭扫,钱先生觉得劳民伤财;周总理等一些国家领导人死后也没留骨灰,所以他也不想留。1990年钱先生去世后,家人把他的骨灰一直存放在家中,一直等到他的夫人去世后,家人才把他们俩的骨灰一起撒到了长江里。”由此可见,吴志勤先生同钱亚新先生,如影相随,生死不渝。 囿于学识及所掌握的素材,笔者对吴志勤先生的了解尚很欠缺。关注吴志勤先生数年,通过搜索引擎等所获资料了了,笔者的印象是“非著名女图书馆员”,尽管如此,吴志勤先生所作所为同样值得我们纪念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钱亚新》编辑组.钱亚新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1:341-378(邵延淼《钱亚新年谱简编与论著系年》) 2 谢欢.家人眼中的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待发) 1988年12月23日,钱亚新伉俪赠给张厚生伉俪的照片。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4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琪玉先生与张厚生先生的学术通信
热度 1 libseeker 2012-1-17 09:27
《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将于2012年上半年出版。该书欲采用一些学术通信,张厚生先生与钱亚新、张琪玉、白国应等诸位先生有不少学术通信。我手头用数码相机照了一点,但因信件时间久远,识读存在困难,部分信件确切的通信时间未知,难以取舍。笔者特别希望能有张厚生先生发出的学术通信(提供数码照片即可)。特此将今晨梳理出的3封学术通信分享。 厚生同志: 来信寄回的书及所赠资料均已收到,谢谢你!最近一个月来又经常在外,所以迟迟给你复信,甚歉! 看了《县图书馆条例》草稿,觉得很好,我提不出更多意见了。听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召开的华东、东北两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山东泰安举行,我想南图必定有人参加的,等他们回来,看还有哪些精神,再就这个《条例》草稿作一次修改。 关于工会图书馆的材料,除了知道北大图书馆学系去年写过一本《工厂图书馆工作讲义》(我没有得到该书)外,未见其他资料。我想这类小册子应以谈如何开展活动为主,除谈工厂图书馆的方向任务外,应尽量多介绍一些开展活动的办法,至于“图书馆技术”部分,可尽量简单些。 辽宁省馆业务辅导部正以“问答”的形式写一本《农村图书馆工作手册》。我觉得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写,比较灵活,你看如何? 我想,如果能把群众创造的小型图书馆各种活动办法汇集起来,加以系统化,说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哪些办法,配合各次政治运动有哪些办法,搞意识形态欲兴无灭资的斗争有哪些办法,搞技术革命和科学实验又有哪些配合的办法,这样,小型图书馆的管理员就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开展多样的图书室宣传活动,把工作搞活。这样的小册子,比之汇集三、五篇文章对小型图书馆管理员可能更有帮助。 不再多写,祝你 工作顺利! 张琪玉 6 月 13 日 《中小型分类表》至今未见。我在辽宁省馆辅导部看到了校样,他们说三月底可出书。可是我四月下旬给该馆的同志写信要此书,也未见回信。又及。 (王启云注:写信时间推定为 1976 年,因《工厂图书馆工作讲义:讨论稿》,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73 级工农兵学员赴工厂毕业实践小分队编, 1975 年出版。) 厚生同志: 你好!来信和几次邮来的材料都已收到,谢谢! 我馆要搞的复印机,因缺少硒板,至今没有搞成。我们还写信问过哈尔滨、天津、沈阳、扬州等地,也都没有找到这种硒板。现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资料要下乡,就特别需要复制成本低,取材容易的复制设备。硒静电复印机可用普通纸复印,是成本最低的。大型的静电复印机国内已有上海、邯郸、营口等地生产,但很贵,而且也买不到。所以我想自己搞,但那个关键的零件——硒板一直没有找到。 根据辽宁省的曾立纯同志说:中小型馆用的分类表已有北图编出,编表时参考了沈阳、盐城、株洲等馆编的表。据说已基本定稿,她抄回了一份。《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即最译本据说已出版,但我还未见到。 我最近在看《科技文献检索》一书,是武大的一个教材,有一个部队根据武大的手稿翻印的,写的很好。市科技局让我看看,想把它作为科技情报人员的学习材料。 这里昨天开了二十多万人的广播动员大会,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我馆初步打算是:( 1 )组织一个图书馆服务队下乡;( 2 )加强农村图书室业务辅导;( 3 )继续编好《农业技术资料》;( 4 )主动为支农工业多做服务;( 5 )扩大农民读者;( 6 )开展邮借工作。 再谈,祝 健康! 琪玉 11 月 10 日 晨 (王启云注:根据信件内容,笔者推定写信时间为 1975 年。因为“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5 年 9 月 15 日 -10 月 19 日 ) ”。) 厚生同志: 你好!最近二封来信和三次邮来的资料都已收到,谢谢!你们配合农业学大寨运动很迅速,工作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江苏省文化局要编订图书馆条例,这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方针,任务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措施。这项工作,我还未见其他省市的材料。你们先搞出来,也可供我们作参考。你需要有关这方面的参考材料,我查找了一下,国内的条例是没有会找到,只有一本苏联早年的条例,现用挂号另外寄上,参考价值恐怕不会很大(用完了仍寄回)。我们还是应该总结文化大革命以来县图书馆斗批改的经验,把主要的东西包括到条例中去。 关于县图书馆条例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我很难说出些具体的东西来。 1970 年吉林省馆的董主任(军代表)问我对拟订县图书馆条例的工作感不感兴趣,我说我不敢接触这项工作。那时,文化大革命之后,图书馆工作怎么搞,路子还不清楚,搞“条例”是没有基础的。当然,现在情况与那时不同,县图书馆配合着最近几年的三大革命运动,做了大量工作,已经有不少经验可以总结了,搞“条例”已有条件,这些经验,我想你是比我了解的更具体更清楚的。我因为接触县图书馆的工作不多,心中无数。下面提出几点想法,供你参考: ( 1 )县图书馆应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一点既是县图书馆的性质,也是县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内容,在“条例”中要有明确的表达。 ( 2 )中共中央( 71 ) 43 号文件提出的图书馆担负的任务要写进条例,同时还要将其具体化一些,即根据这些任务,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 3 )县图书馆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应怎样工作,怎样把服务的重点放到农业方面。 ( 4 )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下厂下乡要服从当地党委的一元化领导。 ( 5 )……“分别规定借阅办法”和“加强读书 ** ”怎样写进条例中。(注:……及 * 表示未能识读) ( 6 )发展农村图书室是一个重要问题,县图书馆在这方面的任务是什么,怎样去完成?怎样保证,特别是人力保证。 ( 7 )其他的编制人数、组织机构(恐怕只能提供借书处阅览室等的设置),图书馆员的职责(还有小厂小乡等问题)、馆舍(最低限度)、经费(购书经费的专款专用)、规章制度(应有哪些制度,如借阅、赔偿、图书保管、工作统计等)、目录制度、采购方针、原则、发展读者等等。 ( 8 )图书馆的群众路线,接受群众监督的问题。 所想到的,就是这些供你参考。 我调武大事,卢子博同志给了很多帮助。现在武大已向湖北省委上报了,尚未批下来。湖北省委控制很紧。 《科技文献检索》的翻印问题尚未最后定下来,如能印成,我一定会赠你的。 余再谈,致 敬礼! 张琪玉 11 月 26 日 下午 (王启云注:根据信件内容 , 推定的时间为 1975 年。因为“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5 年 9 月 15 日 -10 月 19 日 ) ”。) 附:张琪玉简介 信息来源 : 张琪玉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115.htm 张琪玉( 1930 ~ )中国图书馆学家 。生于江苏南汇县(今属上海市)。 195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1977 年起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7 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任。他主要从事信息语言学研究,主张对分类法、主题法和其他信息检索语言以及自然语言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统一研究,以探索它们影响信息检索效率的共同规律和有效的改进途径,对信息语言学的理论建设有一定贡献。 1983 年出版《情报检索语言》(后改名《情报语言学基础》)。   上海南汇人。 195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在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原空军政治学院)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曾任武汉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教授、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情报知识》主编,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任等。主要研究情报语言学,是该学科领域的开拓者。曾因在编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于 198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编制《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于 1996 年获国家优秀科技信息成果奖二等奖。 1991 年 7 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所编著、主编、参编专著有 20 多种,发表情报语言学论文、译文约 170 篇。代表作有《情报检索语言》(增补修订本改名为《情报语言学基础》和《张琪玉情报语言学文集》。简传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和英国《世界知识界名人录》第 10 版等。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7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明祭——悼念张厚生先生辑
libseeker 2010-4-5 08:03
图谋按:本辑为一组学生纪念先生的文字。 1 苏小波.纯朴敦厚 大音希声 忆恩师张厚生 .http://user.qzone.qq.com/184191973/blog/1269858795?ptlang=2052 , 清明又将至,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张老师已离开我们一年有余,闲暇之中,每每想起老师的教导,往事历历在目。求学在外,身处异乡,无法回去看望老师,就在这里粘贴此文悼念一下吧,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追思! 雪融无声---忆张厚生老师二三事 恩师张厚生,江苏泗阳人氏,生于1943年8月21日,卒于2008年8月8号北京奥运之日,享年66岁。张老师于1963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先在农场劳动一年,而后就职于盐城市图书馆。1978年,恩师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武汉大学彭斐章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专攻目录学方向,学号78001,1981年通过硕士答辩后,婉拒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老母亲所在的江苏省工作。老师一生为人随和、笃实敦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潜心治学、淡泊名利、严谨求实、立志教育、诲人不倦、奋斗终身、矢志不渝,恪守光明做人、勤恳做事、严谨为学的人生准则。作为老师的最后一届研究生,有幸在老师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伴其左右,受其言传身教,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恩师平生为人低调,纯朴无私,他的一件衣服经常要穿好多年都舍不得丢弃,房间里的家具也大都历史悠久。在生病住院期间,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出版个人文集,为此他不辞辛劳,前后三次亲自校对数十万字的文稿,十分严谨,文集封面上的一段几百字的个人简介,老师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斟字酌句,唯恐有丝毫拔高,力求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保证语句的朴实无华。其实老师一生无论在学术还是工作上,成就都十分显著。学术上,老师常年从事目录学、信息检索、图书馆史和图书馆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著述颇丰,其主编的经典教材《信息检索》一书,1986年就付梓,其后的二十多年间,老师精益求精,不断对该书进行修订和扩充,使其日臻完善,先后再版达六次之多,为国内图书馆界广泛采用,影响深远;教学上,老师曾获得包括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业务工作上,老师常年担任江苏省艺术、图书、文博、群文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业内学者对老师的评价也都比较高,霍国庆老师在其《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一书中将老师划入我国第四代图书馆学人目录,但老师依然保持朴素本色,不事张扬。文集出版后,老师将其送给武大恩师作为学生向老师的汇报,送给学生作为研习素材,送给图书馆普通工作员工,请他们从实际工作出发进行批评指正,但却不肯送给读研期间情同手足的乔好勤和倪晓建诸君(老师曾言读研期间与乔好勤、倪晓建和惠世荣诸君同居一室,在学业上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情同手足),怕有炫耀之嫌,老师低调严谨的风格可见一斑。 在工作和学习上,老师潜心钻研,为人执着,锲而不舍,态度极其认真。据师母回忆,老师当年在盐城馆工作时,为了复习考研,专心看书,好几次下班后被关在馆里回不了家,让师母万分焦急,以致后来看门师傅锁门时都要反复确认老师是不是还在馆内。老师一生一直执着于兴办图书馆学教育,对专业教育情有独钟,不慕荣利,矢志不渝,终身无悔。1983年为了筹建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老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一人承担了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其间过程十分艰辛,师母每每提及此事,还十分叹惜,怪自己当初不该让他那么拼命。天有不测风云,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在创办十年后,正逐步步入正轨之际,因学校院系专业调整而被更名,数十年的理想瞬间破灭,恩师为此十分痛心。2004年,恩师及时抓住机遇,在东南大学图书馆情报研究所创办了图书馆学硕士点,在国内较早开始试行由图书馆来办硕士点,培养兼具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一开始他仍是一个人既当导师,又当教学秘书,乐此不疲。 在学术上,老师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他一直主张图书馆学要走出去,提高在其他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但他坚决反对故弄玄虚,要求我们写文章语言要朴实,不许生搬硬套,注重对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搜集。老师常言彭斐章、谢灼华、严文郁、周文俊等大家的文章,文字平实坦诚,行文简洁深邃,独具风采,言之有据,返璞归真,探求本原,功底极深。可以说严谨治学是老师一生中始终坚守着的信念,他在生病期间仍坚持经常在病床上给我们以指导,在老师身边将近两年的时光中,他虽重病在身,但我们得到的指导却一点也不比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少,最让人感动的是老师在病床上还坚持为学生修改硕士论文,一丝不苟,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要一一标出,后来病情恶化,实在没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强打起精神修改,每每看见论文上老师颤抖的笔迹,心里阵阵酸楚,在感激老师的同时,也更增加了对他的一份敬重。 工作上的老师很严格,但生活中的老师却十分慈祥,乐观豁达,是个至仁至孝之人。老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当时研究生十分稀少,毕业时有机会留校任教,但他为了能侍奉老母亲而放弃了(恩师的父亲早老母亲50年去世,几乎是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我通过整理老师的个人信件发现,其实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曾有多次机会去知名高校任教,但他一一谢绝,老师心里面始终割舍不下自己的老母亲。老师平日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上却给我们以慈父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和师母生怕我们伙食太差,每学期都要请大家吃饭,重病期间亦是如此,而且每次不管多困难,只要有可能,他都要亲自参加。恩师说当年在武大读书时,彭先生就是这么照顾大家,所以他也要一直坚持下去,这或许就是他们这代学人朴素而真诚的情怀。老师平时为人也十分乐观,即使在生病期间,他也总是一直安慰大家,让我们不要为他担心,不到万不得已从不麻烦别人。在老师治疗过程中,我有时也临时接替辛劳的师母,去医院看护。老师化疗长达两年,师母每天早起晚睡,夜不能寐,尽心呵护,她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但为了照顾老师,医生建议的手术一直推迟未做,所以能为师母稍微分担一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陪护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忍受着化疗、骨质增生的折磨,疼痛难忍,经常低声呻吟着,但只要有学生和同事来看他,或接到电话,他总是笑容满面,声音有力,让大家感觉到他精神尚好,他说自己现在就像蚕宝宝一样,要经历千辛万苦才能破茧而出。老师一直乐观坚信自己能挺过去,意志坚定地和病魔做抗争,在生病期间,老师特别喜欢用8这个数字,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吉祥之意,表达了老师希望战胜病魔的愿望和不屈的决心,他太热爱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想着等身体康复之后,还要经常去办公室看看,这股精神一直支撑着老师坚持下去。 恩师最终还是天年不遂,静悄悄地离开了我们,留给亲人和朋友无限哀思,老师生前处事低调,但开追悼会那天,江苏省图书馆界和老师生前的亲朋好友中,自愿前来为他送行的有两百多人,显示出一位老者的崇高声望和纯朴谦和。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和南开大学柯平教授等业内知名学者纷纷撰文悼念老师,柯教授这样评价恩师 先生乃珞珈英才,金陵栋梁;图情双栖,德才兼备,我想这样的评价老师应当是受之无愧的。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老师生前的谆谆教导,将是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感激之情永存心间,愿老师在天堂里能远离病痛,幸福安康。 2 顾烨青.清明将至-怀念恩师张厚生教授. http://sns.libspace.org/space-166-do-blog-id-2049.html 清明将至,看到好友同学在空间里贴出了回忆其导师张厚生教授的文章,想起张厚生教授生前对我的帮助和关心仍历历在目,贴出其病逝当日写的一篇旧文,以表追思。 珍重生命,一路走好 悼永远的恩师张厚生教授 2008年8月8日本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大家都期待着晚八点百年奥运的圆梦一刻。早上却收到本科同学苏小波的短信讣告:张厚生教授于凌晨一时病逝。悲痛之情顿时涌向心头,尽管知道他的病情,但仍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今晚的开幕式他已经无法看到,六十六岁还很年轻,张师却早早地离我们而去,学生永远无法再聆听他的教诲 我不是张厚生教授正式的门内学生,甚至没有听过他一次课堂讲学,向他当面请教交流的时间也少的可怜,但他是我永远的恩师。我是在本科读书期前通过电子邮件与张师认识的,此前我早已闻过张教授的大名,但一直未敢通信请教。在2005年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间,我面临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选择,有打算报考他研究生的打算,同时自己的一项关于苏州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史的学生课题即将结项,也想请他提提意见。在他的得意门生王启云老师的帮助下,我得到了张师的电子邮件地址。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给张师写了一封长信,坦诚地谈了我的一些想法,也不避讳自己还有报考南大的考虑。很快就收到了他热情洋溢,充满鼓励之情的回信,信中对我报考他的研究生表示欢迎,同时也指出南大教学优势更强,去那里条件会更好,可根据个人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我的课题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收信的那天下午就将随江苏代表团参加在桂林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年会,为了不让我久等回复,特地在上午临行之际认真的解答了我的一些疑虑,今天重读回信,看到这不禁潸然泪下。更令学生感动的是,当后来我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提出准备去他那里的想法后,他还是客观地替我分析了东大各方面的教学情况,认为我去南大才是首选最佳选择,东大可以放后作备用考虑,后来还为我向南大的老师做了介绍。以张师的学识水平,能投其门下是任何一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他却为学生着想,从长远考虑,并不自私地揽学生于门下,有条件、有可能就设法推荐学生去更好的地方发展。正是张师的鼓励,才促使我鼓足勇气向李小缘、刘国钧等图书馆学大师执教过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投了免试推荐研究生申请,并最终顺利就读。后来的本科毕业论文,张师也提出了不少意见,还勉励建议我写好后可以向专业期刊投稿。大四下学期伊始,我在无锡市图书馆少儿部实习,张师及时来信教导我实习阶段是与社会接触的难得的好时期对待实习,如同做其他事一样,用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思考的的方式去做,这是正道。实习结束后在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很多同学大概都忙于各类琐事和同学聚会,但张师仍不忘来信提醒我在苏大还有两个月,多利用一下那边的资源。当时我已经被南大录取,不在他的门下,他仍视我为他的学生,及时的鞭策我,督促我,鼓励我,这种恩师情,学生如何能够忘怀?可以说张师是我去南大受教于叶继元教授之前的准研究生导师。本来我还期望在南京能同时接受南大、东大两校名师的指导,不想这竟成了奢望。到南大报道后不久就听同学苏小波说张师罹患直肠癌接受化疗中,他也成了张师的关门弟子。几个月前我还在苏大图书馆第一次与张师见面,那时他带领他的研究生参观考察全省部分有特色的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建筑的课程实践。我清晰的记得当时一头黑发,精神矍铄的张师,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更不会想到癌细胞已经侵占了他的身体。张师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让别人去看望他,怕别人看见他样子而担心,我也不敢前去打扰他休息、治疗,他却在病床之上还关心着我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张师的病情几经反复,我去他家看望的次数也很少,不愿让他多劳神,总想等他病情稳定后再多探望和交流,不想去年的李小缘纪念大会竟是最后一面! 据他当年读研的同门同学倪晓建教授回忆,他们在研学期间编辑《目录学研究资料汇辑》时,张厚生兄积累的资料在数量上比我们都多,真可谓博采众收;他对我非常关照,不时提供些资料与我。可以说张师从求学跨入图书馆学专业以来,40余年间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实践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心尽责,敢为人梯,为人嫁衣,关心爱护提携后辈晚学,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充满热爱。在化疗期间,还不时关心着图书馆学专业进展,让学生打印图林博客的热议话题,复印专业期刊论文。生病的两年来与病魔做抗争,坚持指导了多名研究生,参评多篇博硕士论文,编辑出版《信息素养》、《钱亚新文集》、个人文集《书苑文丛》,编审《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等多部著作。2007年春,当得知我系要纪念李小缘先生诞辰110周年,编辑《李小缘纪念文集》时,张师主动提供李小缘先生的生平照片等珍贵史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文集编辑工作。他还提出要撰写有关李小缘和中华图书馆协会的论文,需要资料帮助。我知道张师的治学态度极为严谨,搞研究不折不扣,年轻时就常熬夜工作。这次一旦有了资料,进入研究状态,势必也力求完美,这对他的身体是个很大的挑战。我实在是不忍心再看到张师劳心费神,为他的健康考虑,我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这是我唯一一次没有听他的教诲。今天我想听也听不到了张师您一路走好!您的精神长存! 图书馆学人多长寿,尤其老一辈的图书馆学家80、90高寿者不在少数,百岁老人也不乏其人。不知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更大还是环境污染问题,生活条件好了,平均年龄提高了,英年早逝的图林学者却变多了,华东师大的宓浩和黄纯元先生都过早离世,一个学派就此终结;2003年杜克先生走了,享年65岁;2006年高产的于鸣镝老师走了,享年67岁; 2008年,80年代最具才华的青年图书馆学家刘迅被白血病夺取了生命,年仅53岁;今天张厚生教授也离我们而去革命工作是别人的,干不完,宝贵身体是自己的,不干完。大师不是靠拼命,而是靠长命!,这是程焕文教授在博客中对戴龙基馆长荣退时曾写下的,我想这对我们所有图林人都是受用的。愿所有图林人都珍重生命,健康长寿! 3 王启云.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悼念张厚生老师.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045050.html. 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悼念张厚生老师 2008年8月8日12时53分,我最最敬爱的张厚生老师在坚强乐观的与癌症抗争整整两年之后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66岁,追悼会于8月10日举行。 我与张老师2000年11月在常熟召开的一次情报科学研讨会上结识,8年来,我一直跟随张老师,张老师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受益良多。 忘不了,2004年暑假,张老师为了让我开拓视野,特意自费领我上北京参观国家图书馆(老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图书馆,整个行程,安排非常周密,我们住在中国科协机关招待所,条件简陋,但非常舒适。张老师处处为人着想,尽可能的不给人添麻烦,追求实效。张老师领我挤公交,招待所(位于北京西城区和平门)到首都图书馆,再从首都图书馆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前一段是上午正是上班高峰,一个多小时路程,我们多次被挤得悬在车厢之中;后一段一个多小时路程,烈日炎炎,到达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时已是中午,张老师领我在路边小店吃馄饨。张老师之所以亲自领我,主要是为了引荐,让我参观学习的更全面更深入。下午,因为张老师非常疲惫,提前回招待所,我独自前往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观。这次参观,我比较全面的目睹了张老师的待人接物,有幸拜会了倪晓建、周金龙、孟广均、李春源等老师,开拓了视野,让我更加热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 忘不了,2005年,为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我住在张老师家中过年,睡张老师的书房。大年30,大雪纷飞,我们在东南大学情报所准备申报材料。中午,我们在办公室泡方便面吃。大年初一,我们继续到办公室。那次申报,申报表初稿由我填写,张老师一旁反复推敲,悉心指导。虽然这次申报未能获准立项,但张老师的鼓励与扶持,让我得到比较系统的锻炼,增强了信心。 忘不了,2006年,张老师参加完中国图书馆学年会后被查出身患癌症。两年来,张老师始终乐观坚强的面对,顽强的与病魔抗争。生病期间,主编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袁曦临同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编辑了《钱亚新文集》(钱亚新文集/吴林等同编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编审了《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王学熙同编审,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出版了专著《书苑文丛》(书苑文丛,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期间还指导了多名硕士研究生,评阅了多篇博硕士论文,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高级职称评审等。期间,张老师查阅资料不甚方便,我有幸参与过一些辅助工作,张老师的严谨,记忆犹新。张老师非常喜爱《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几乎期期必读,一直密切关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 忘不了,汶川大地震后,5月28日清晨,张老师发短信建议健康与工作,抗灾与民生是永远的世界性话题。关心大众图书馆工作者是大好事。为关心图书馆员健康和防抗病,国际图联应设相应机构和网站。,并委托我关注相关信息。我为张老师的高瞻远瞩敬服不已。我特此比较详细的汇报了程焕文教授策划的图书馆家园援助图书馆人计划。张老师连连称好,并委托我捐一点微薄的资金。经历了若干次的化疗,张老师经济相当困难。张老师原本告诉我不足挂齿,不要署名。但遵照图书馆家园计划的要求,且我是代办人,我还是向程焕文教授告知了实情。根据列表,张老师是第236名加入图书馆家园计划的志愿者。此后,张老师还专门委托我看望在东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李春馆长。 忘不了,张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呵护。有缘相识,三生有幸。在张老师的眼里,我是学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是自己的骨肉。张老师比我父亲小一岁,张老师1963年高中毕业,我父亲1962年高中毕业,我父亲也是一名教师,我比张老师的儿子小一岁,张老师为厚生,我父亲为金生,我和张老师的儿子名字同有一个云字。我结识张老师8年来,都是张老师请我吃饭,吃过路边小店、麦当劳、北京的西来顺,甚至,虽然张老师不甚擅长做饭,还亲自为我做饭。2006年年初,我和爱人买房,因为张老师自己也刚在翠屏东南买了房,本身也紧张,还特意借给我一万元钱,还一再表示能力有限非常抱歉。得知张老师生病,我急着把钱还上,张老师还一再宽慰、推辞,其实那时我已凑齐首付买了房,渡过了难关。我在南京上学期间,张老师有什么好事都想着我,学生聚餐要把我带上、学生外出考察要把我带上,出席会议也尽可能的把我带上。每次到张老师家中拜访时,我是空手去,满手归,家里有水果、花生、皮蛋等吃的执意让我带些回去吃。 忘不了,今年6月中旬,我即将毕业离校时。张老师原本住在龙腾里儿子的家中,专门邀我到江宁翠屏东南家中。那次是我第一次到张老师新家,新家算是刚搬进去不久,装修很简单。那时,张老师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绝大部分时间都要躺着。张老师头一天先到,并委托高老师(张老师爱人,东南大学建筑系退休教师。)包了饺子、买了西瓜,第二天还特意买来正宗的南京盐水鸭。张老师和高老师为我忙前忙后,用心良苦,饺子是弯弯顺的意思,招待我吃了很多,吃的越多越开心。我在张老师家中呆了一个上午,期间张老师翻阅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简装本;为我提供了多本文革期间的图书馆学期刊;谈到做学问马虎不得时,还专门到书房找辞典查证了缪荃孙的出生年月。临别时,我还相邀待康复了携同高老师到我家住段时间,张老师和高老师乐呵呵的答应,并送我至门口。张老师的乐观与坚强,始终让我坚信张老师一定能够战胜病魔、创造生命奇迹。没想到,这次竟是永别! 忘不了,忘不了,有太多太多的忘不了我全程见证了张老师与病魔抗争的全过程,尽可能多的到医院和张老师家中陪护。只要我一过去,张老师格外高兴,向我了解图林动态,交流所思所想所得。张老师非常关注图林博客,喜爱图林博客,图谋博客上许多珍贵资料,比如李小缘画传等资料,是受张老师委托与大家分享的。 张老师为人谦和,淡泊名利,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张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在我的心中,他的宽厚美德,他的勤劳,他的敬业风范将成为我学习的典范,成为我永远的精神动力。   张老师,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您的精神将永驻人间!张厚生老师永垂不朽,师魂永垂不朽! 相关资料 : 1 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7247334.html 2 悼念张厚生先生辑.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217469.html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55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
libseeker 2010-3-12 21:03
本文已发表。参见: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图书情报工作,2010(5):144-146,126 张厚生 先生( 1943.8.21-2008.8.8 )自 1967 年 7 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与书相关的工作:读书,管理书,写书,编书,教书,评论书 。张厚生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目录学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 。在图情教育方面亦有卓著的成就,本文仅 从张厚生 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 1978-2008 )方面加以总结和思考 , 从侧面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与评价,并 以此缅怀这位图书馆学界作出过贡献的书苑园丁。 1 读书我国首批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 1978-1981 ) 1978 年初,全国高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初试和复试,全国录取约近一万名研究生,张厚生从图书馆在职岗位成为万人队伍中的一员,到武汉大学师从彭斐章、谢灼华先生攻读目录学,学号 78001 。骆伟先生曾为张厚生先生考武大研究生提供了主要参考书。 文革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 1966 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鲍世钧,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 1964 年入学,导师为刘国钧。 因文革中断学业。 1980 年,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承认他们 1967 年研究生毕业,并发给研究生毕业文凭。侯汉清 1979 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1981 年 7 月被允许提前毕业,拿到了第二张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并留校执教。 1978 年武汉大学率先开始招收图书馆学研究生,南京大学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 1978 年招收两名图书馆学研究生卢贤中、顾志华,导师为钱亚新和施廷镛。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78 级研究生有张厚生、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导师为彭斐章、谢灼华。我国学位制度 1981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 张厚生 先生 1981 年 11 月图书馆学系目录学专业毕业,文凭登记武研字第 000181 号,授予文学硕士学位,证书编号: 810147 。张厚生先生曾任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兼生活部长。研究生期间,在报纸、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推介读书和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论文,如 1979 年 5 月 4 日《文汇报》发表《李大钊与图书馆》、 1979 年第 6 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鲁迅与书目工作》等。 张厚生 先生研究生期间与我国著名图书馆学、目录学家、索引学 家钱亚新 先生( 1903-1990 )过从甚密。 钱亚新 先生与 张厚生 先生的 1979 年 10 月 3 日的一封学术通信中,对张先生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辅导,信末为现在每每感到力不从心,只好以老当益壮来鼓励鼓励自己。还能做多少事情来有助于实现四化,真是一个疑问。因此不得不对你们寄予莫大的期望,祝愿你们快些成长来接我们的班!,其时 张厚生 先生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36 岁; 钱亚新 先生 76 岁。 张厚生先生研究生毕业后,武汉大学希望其留校任教。 1982 年 1 月 5 日 ,钱亚新先生给张厚生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你们系里要留你,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照高教部的分配执行,这又作何种解释?学校希望学生服从分配,而自己反而不服从上级的分配,这怎能说得过去?,信末有钱亚新夫人吴志勤附笔:我昨天到南工图书馆也碰到刘书记,他告诉我,他早已在人事处看到高教部分配来的名单名字是张厚生。所以南工方面急于希望你来报到,大家应服从分配,南工就不必来函催,这是你校应该执行的,他说你必须要服从原分配!不能动摇!。张厚生先生到南京工学院(注: 1988 年 6 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报到教职员工到职通知单上日期为 1982 年 1 月 19 日 。 2 教书图书情报专业教师 2.1 创办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 1983-1994 ) 张厚生 先生负责筹建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 , 并兼任教研室主任。 1983 年 , 经当时的教育部批准 , 南京工学院开办图书情报专业 。 1983 年 9 月起,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创办,这年招收 26 名学员,均为在职人员,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习一年后,于 1984 年 9 月结业 。为期一年的图书馆和情报所在职干部进修班 , 接受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的部分大专院校以及军事系统的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这些学员结业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 多数成为单位上的业务骨干。 东南大学办图书馆专业教育的历史 , 可追溯到她的前身中央大学图书馆时期,曾办过图书馆员暑期学校。解放后 , 于五十年代也办过短训班。 1984 年起,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在高校入学统考中录取全日制专科生,从理科招收新生。这些学生学习努力,注重基础和实践,也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课程有《情报学概论》、《科技目录学》、《书目信息处理》、《西文参考工作》、《计算机信息系统》、《文献信息语言》 、《信息论基础 》、《文献分类》、《情报分析与评价》、《计算机情报检索》、《国际联机系统》、《预测与咨询》、《缩微与复制》、《专利工作》等。比较注重《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外语、《科学学》、《科技写作》的教学和训练。学生毕业后,面向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事业的图书馆、情报所、科技档案室等机构。 创办之初 , 我国理工院校设置的图书情报专业为数不多 , 如何培养适合理工院校及科技部门的图书情报人才问题 , 也是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师生所关心和探讨、摸索的课题。根据当时的发展需求 , 这个专业着手修订教学计划 , 加强基础建设,拓宽专业口径,努力造就更多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科技信息人才。 1984 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备案,在东南大学正式开办图书情报专业。每年招收全日制在校生一个班。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在校内创下了良好的成绩, 1989 年和 1991 年,受到校领导的嘉奖。该专业 1992 年升本科后,转为管理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到 1992 年 6 月图书馆划出图书情报专业时,已先后培养出 200 多名毕业生。 1992-1994 ,又培养了 100 多名毕业生。 2.2 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 1983-2008 ) 东南大学图书馆从 1983 年春季起 ,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为校内本科生毕业班和部分研究生开讲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1984 年以后 , 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要求 , 进一步加强了这门课程的建设,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在全校得到了推广。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也为东南大学培养了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队伍。 1989 年暑期和 1992 年暑期 , 国家教委曾先后两次发文 , 由东南大学图书馆张厚生牵头主办全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 90 多位教师先后参加了这两期讲习班的培训。两期讲习班的成功举办 , 受到校内外广泛好评。 张厚生 先生多年担任《信息检索》主讲教师,仅 2002 至 2006 年,曾 5 次承担本科生《信息检索》课教学工作,累计 19 个班,共 160 学时。 张厚生 先生 4 次主编《信息检索》 ,经历再版、三版、四版,这种情况在国内同类书中绝无仅有。 1987 年 1 月与路小闽同主编的《情报检索》教材是配合国家教委规定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的理工科的通用书,也是为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1997 年 7 月用《信息检索》书名出版修订本(第 2 版), 2002 年 5 月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出版第 3 版。 2006 年 8 月面向知识信息用户需求,为帮助读者提高信息素养,在增强知识创新中对信息处理、检索、分析、组织和利用的技能而出版第 4 版。自该书问世以来,深受社会各界读者的关注,并作为东南大学和多家高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用教材或专用参考书。第 1 版先后 6 次印刷,发行量超过 6 万册;第 2 版,第 3 版,先后数次重印,发行量达到 10 万册。仅东南大学每年数千名毕业生,就几乎人手一册,作为工具书伴学子们迈出校门,走上新的征程。《信息检索》第 1 版于 1989 年 10 月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0 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 10 周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著作奖,又获东南大学 1993 年度优秀教材奖。 1991 年获江苏省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2001 年《信息检索》第 2 版获江苏省政府三等奖(成果奖)。倪波 先生认为:对一部书稿的增补、修订、再版,是图书内容保持观点新颖、资料翔实、永葆高质量的必要措施。这充分说明了著作者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与精品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张厚生 先生认为,我们的社会和民族不仅需要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需要能够进行信息分析、组织和检索,帮助与支持教学科研,从事知识素养培养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实务工作者,有了他们,文化才得以传承,科技的进步才得以建立在厚实的信息资源的土壤里。 2.3 创办东南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点( 2003-2008 ) 2000 年前后,全国许多院校都增设了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点。在此背景下,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的图书馆学硕士点于 2003 年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 2004 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收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和数字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生 。   创办之初,就国内的总体情况而言,由高校图书馆举办硕士生教学应该仍是一个新生事物。虽尚显稚嫩,但其独具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性教学是这门学科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依托图书馆来办学,恰为研修的学生提供了真实且便捷的实践基地,能够很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并统一起来。而对于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学硕士教育的开展也为其自身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基地,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其向研究型图书馆转化的步伐。 张厚生先生曾作《关于东南大学自行增列图书馆学硕士点基本条件的汇报》,研究生管理工作是依托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健全的有关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体系,设置专门管理人员,按规范来进行管理。校领导、研究生院、图书馆及情报所的负责同志都对硕士点的建设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图书馆的各部门(如行政办公室)都将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给予支持和管理。。张厚生先生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4-2008 ),并给研究生讲授《信息资源管理》、《书目数据分析与用户研究》、《图书馆建筑》等课程。 2.4 其它类型图情教育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格外重视职业培训。 1981 年以来,为配合图书、资料专业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全国各地为有关人员举办了一期又一期辅导班和学习班。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始了以获得专业证书为目标的培训工作。在职培训具有形式多样、时间灵活、人数众多、覆盖面大等特点。与在校教育相比,不仅省时间、省经费、省师资,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工作人员持续培训的实际需要 。 张厚生 先生曾参与多种类型的图情教育在职培训教学和管理。除上文提及的全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还有: 1991 年江苏省文化厅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证书班; 2002 年始,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和金陵图书馆合作开办了图书馆学专业远程教育本科班等。此外, 张厚生 先生曾多年受聘为南通大学兼职教授、南京信息 管理系 博士生答辩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硕士生答辩委员会主席。先生的平易近人,严谨认真给图情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建年先生说:张师于拙文之过失详加指点、未来之动向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张师于拙文熟悉之深,了解之深,使我耸然惊异,此自非细读全文不能为之。 3 科研图情教育 30 年主要科研成果 张厚生先生主编学术著作 9 部,合作主编系列丛书 1 套 11 本,参著、参编著作 10 部,编审著作 2 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5 项,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50 余篇,获各级教学与科研奖励 20 余项 。学术界理论和学术史权威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地将张厚生列入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四代学人名录 。张厚生先生图情教育 30 年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 1 )独著:书苑文丛,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4 。   ( 2 )主编的书: ① 情报检索 / 路小闽同主编,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1987 ; ② 信息检索(修订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 ③ 信息检索(第 3 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 ④ 信息检索(第 4 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 ⑤ 报刊管理与利用 / 吉士云同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 ; ⑥ 文献信息服务研究 / 卢子博等同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 ⑦ 知识信息检索 / 陆美、魏彬参加编写,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 ; ⑧ 图书馆目录 / 曹翔、顾晓军等参加编写,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4 ; ⑨ 信息素养 / 袁曦临同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   ( 3 )主编的系列丛书: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丛书 / 华薇娜同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2008 。已出版 11 种分册。   ( 4 )参加撰稿编写的书: ①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馆试用本),北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组, 1975 (张厚生以盐城县图书馆署名参加编写); ② 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6 ; ③ 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 ④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 ⑤ 文献学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 ⑥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 3 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0 ; ⑦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第 3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 ⑧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 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 ( 5 )参加编辑的书: ① 钱亚新集 / 卢子博同编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 ② 钱亚新文集 / 吴林等同编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 6 ) 编审的书: ① 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利用 / 孙建军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 ②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 王学熙同编审,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   ( 7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① 江苏省社科七五规划项目:江苏地区文献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 1990 年 12 月完成并通过验收; ② 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面向 21 世纪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研究, 1997 年 7 月通过鉴定验收; ③ 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 96BTQ005,1998 年 12 月通过鉴定验收; ④ 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信息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培养研究 ( 苏规划 12-0012) ,顾建新同主持, 1999 年 6 月完成通过验收鉴定; ⑤ 江苏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苏规划 M3-012 ) ,2003 年 9 月完成通过鉴定验收。 ( 8 )教学研究成果主要有:《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培养学生吸取动态知识的能力》、《情报专业教育的口径应当拓宽》、《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情报专业教学方法研究》、《关于我国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国大学信息检索教育的发展》、《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位教育》等 。 4 结语 本文简略回顾 张厚生 先生图书情报教育三十年,从中不仅可以回 顾张 先生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与管理实践、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得以窥见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所走过的道路和经历的变革轨迹可见一斑。 张厚生 先生对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许多做法和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跳出图书馆的圈子,借助于公共媒体宣传书苑,向公众推广图书馆和图书利用的方法和知识;一边从事图书馆具体业务工作,一边积极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并有效地将图书馆业务工作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从事图情教育与科研的同时,始终不忘对后学晚辈的关心爱护、培养与提携,优良学风和教风影响深远。限于笔者学识和所掌握的资料,文中存在失当和疏漏之处,恳请学者先进不吝教正。 参考文献: 张厚生 . 书苑文丛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4 王启云 . 张厚生先生事迹与学术贡献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 4 ): 107-110 。 王启云 . 一个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人 .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 .2008-8-18 ( C10 ) 王启云 . 正德厚生,笃学敏行 悼念张厚生老师 . 图书与情报, 2008 ( 5 ): 131 , 144 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介绍 . 新世纪图书馆 , 1986 ( 1 ) : 封三。 东南大学科技情报研究所 . .http://58.192.117.2:90/Education/Introduce/ 杨海平、张厚生 . 钱亚新先生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 . 新世纪图书馆, 2004 ( 3 ): 17-19 张厚生 . 信息检索(第 4 版)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序 肖东发 .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40 年( 1949-1989 ) . 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 . 图书情报事业的组织与管理论文选 .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8 : 37-50 黄建年 . 张厚生老师点滴 . . http://hjn66.bokee.com/6804579.html 徐引篪、霍国庆著 .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2 : 104-125 程焕文著 . 图书馆精神 .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7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5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首届图书馆学研究生——侯汉清和鲍世均
libseeker 2009-5-10 13:44
近端时间,笔者在学习图书馆史知识,并及时分享了一些“发现”。 昨晚读到《关于“我国首批图情硕士研究生”问题的汇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1f0150100d2o6.html )的评论,tufeinazi兄及匿名师友提供了多条宝贵的信息,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当即回复了一条信息表示感谢并指出提供的资料中我知道的几处错误(不知何故,似乎被系统删掉了)。王重民先生1964年招收过研究生吗?看来很有可能。这就意味着我过去的一些发现有误,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经比较正式的发表出来,有些还作为史实在后续的文章中引用。 其实知道这个问题很容易,直接请教侯汉清教授就可以,侯教授是“当事人”,亦是“北大的老教师”,且侯教授是我的老师。过去采信了从书本上获来的信息和并综合部分自身已掌握的“史料”,一直没有直接请教侯老师。早上6点21分我给侯老师发了一份邮件,上午11点收到侯老师的回复。许多史实,豁然开朗。 我曾介绍过:“‘文革’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1966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张涵,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1964年入学,导师为刘国钧,研究生学历迟至1980年方承认, 承认1967年研究生毕业。侯汉清1979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见:改革开放与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018729.html)根据侯教授提供的信息,应该修正为:“文革”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1966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鲍世均,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1964年入学,侯汉清的导师为刘国钧,鲍世均的导师为王重民。因文革中断学业。根据教育部的文件,1980年方承认他们1967年研究生毕业,并发给研究生毕业文凭。 鲍世钧后来在邯郸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侯汉清1979年在陕西省图书馆第二次报考研究生,考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研究生,其时王重民已经在文革中(1975年)含冤去世,刘国钧重病在床,因此当时侯汉清的导师为刘国钧和关懿娴(时任系主任)。1981年7月侯汉清被允许提前毕业,拿到了第二张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并留校执教。 文后附笔者和侯教授的通信。再此,特此再次感谢侯教授,感谢tufeinazi,感谢帮助过我的师友们! 侯汉清教授回复 : qy同志,您好!   来信收到,简答如下: 我见过你写的有关博客,其中有关表述有错。 196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王重民教授和刘国钧教授在全国首次招考两名图书馆学专业的研究生,按照当时教育部文件三年毕业后授予副博士学位。当时图书馆系的应届毕业生我和鲍世均两人被同时录取,分别师从刘国钧教授和王重民教授,后者当然专攻目录学。因文革中断学业,於1968年毕业。到了1980年,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承认我们1967年研究生毕业,并发给研究生毕业文凭。 鲍世钧同学后来在邯郸一家建筑公司工作。1979年我36岁时在陕西省图书馆第二次报考研究生,考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研究生,当时王重民教授已经在文革中含冤去世,刘国钧教授重病在床,因此当时我的导师为刘国钧和关懿娴教授(时任系主任)。1981年7月我被允许提前毕业,拿到了第二张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并留校执教。 1979年文革后武大和北大图书馆学专业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全国图书馆专业的毕业生和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奔走相告,报考人数甚多。与我同时考取的有:张涵、祁燕莉、王知津、刘小琴、王津生等人。其中张涵和祁燕莉于1982年毕业留系任教。 就写这些,供你参考;也可在博客上发表,以弄清这段史实,免得我以后再费口舌。即祝 夏安。 侯汉清 笔者的邮件主题:请问王重民先生1964年招收过研究生吗? 侯老师: 您好! 近段时间我在学习图书馆史方面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就是: 1 王重民先生1964年招收过研究生吗,他是谁? 2 北大1964级研究生除了您和张涵老师,还有其他人吗? 我目前获得的相关信息: 1 “为了培养目录学高层次的人才,1964年夏,(王重民)先生招收一名研究生。开始先令研究生搜集、阅读大量文献。先生常说,文献掌握不多,研究难以深入,课程也难以讲好。可惜不到两年,‘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先生指导研究生,未能善始善终,匆匆停止了。带研究生也许是先生心目中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最理想的途径之一”——朱天俊《难忘的往事 深切的怀念——纪念王重民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编《王重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P14 2 “文革前北大的王重民先生招过目录学方向的研究生,当然也是没有最终毕业。该人后来完全脱离图书馆行业,好像是在河北的保定一个什么工厂工作。 ”(友人提供的信息) 敬请您帮我回忆回忆,谢谢! 顺颂诸事如意,幸福安康! qy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7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部分具有洋学位图书馆学家名录
libseeker 2009-4-28 22:01
1 沈祖荣 (1884.9.11-1977.2.1), 1914年,韦棣华女士资助沈祖荣先生赴美攻读图书馆学。系中国留洋攻读图书馆学的第一人。1916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获得图书馆学学士学位的第一人。(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shenzurong.htm ) 2 杜定友 (1898.1.7-1967.3.13),杜定友1918 年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同年赴菲律宾大学学习图书馆学。1920年获文学士学位,1921年毕业,又获教育学和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dudinngyou.htm ) 3 裘开明 (Chiu, Alfred Kaiming) (1898.3.11-1977.11.13),1920年3月入学,文华图书科第一届学子,1922年1月毕业。一九二四年赴美深造,攻读图书馆学和经济学。一九二五年毕业于纽约公共图书馆学院,获图书馆学学士学位。一九二七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一九三三年考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qiukaiming.htm ) 4 桂质柏 (1900.81979.6),1920.3入文华图书科,为其第一届学子,1922.6毕业。192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193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也是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guizhibai.htm ) 5 陈誉 (1920.7.16-2003.6.6),1943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chenyu.htm ) 6 洪有丰 (1892~1963.1.27) ,1919年他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国书馆学院攻读图书馆学。1921年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院学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hongyoufeng.htm ) 7 徐家麟 (1904-1975),1926年毕业于文华图专,1941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次年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xujialing.htm ) 8 汪长炳 (1904-1988),1922年夏进入文华大学,学习图书馆专业,1926年毕业。1932年被派往美国留学深造,一面在哥伦比亚图书馆中文部工作,同时也在该校图书馆学研究院选修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课程。1934年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参见:《汪长炳研究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9 沈宝环 (1919-2004.9.9),先后攻读美国丹佛大学图书馆学及教育学研究所,分别获颁硕士及博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shenbaohuan.htm ) 10 胡庆生 (1895-1968),1915年毕业于文华大学医科之生物专业,于1917年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很快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huqingsheng.htm ) 11 佟曾功 (1924.4.24-2000.3.23),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1955年留学苏联,1959年毕业于苏联国立莫斯科图书馆学院研究生部,获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tongzenggong.htm ) 12 黄纯元( 1956-1999.10.28),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huangchunyuan.htm ) 13 钱存训 (1909- ),1928年入金陵大学攻读,同时在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兼职。1932年获文学士学位。1947年赴美,作为北平图书馆交换馆员到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工作和进修。1952年考获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论文为《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Western impact on China through translation》)。1957年再考获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为《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The pre-printing records of China :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inscriptions and books》)此论文经多年补充和修改后以专书《书于竹帛》(《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于1962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3440.htm ) 14 孙云畴 (1917-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1947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参见: http://today.hit.edu.cn/articles/2006/04-13/04094030.htm ) 15 彭斐章 (1930.9- ),1953年毕业于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61年3月毕业于莫斯科图书馆学院(今莫斯科文化大学)研究生部,获教育学副博士学位。(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919.htm ) 补充1 : 1 李小缘 (1897.2.9-1959.12.28),191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1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参见: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lixiaoyuan.htm) 2 顾家杰 (19131979),早年留学美国,在丹佛大学图书馆学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图书馆学系和耶鲁大学图书馆学习,获硕士学位。(参见: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gujiajie.htm) 3 邓衍林 (1908-1980),1931年毕业于文华图专。1945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获教育学硕士。(参见: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dengyanlin.htm ) 4 黄钰生 先生, 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参见:罗德运.关于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家的代分标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中学者划代定位问题质疑.图书馆杂志,2001(10 ):54-56 ) 补充2 : 刘国钧 (1899.11.151980.6.27),192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哲学系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曾加修了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liuguojun.htm ) 袁同礼 (1895-1965),1920年赴美国,先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与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获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学士学位,1924年归国,任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参见: 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yuantongli.htm ) 吴建中 (1956.5- ) 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攻读该校图书馆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其中1989年至1990年任职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1992年获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参见: http://www.wujianzhong.net/wzxx.htm ) 张晓林 (1956 ),1982年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图书馆学博士学位。(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692914.htm )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4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图书馆学经典的非常爆料
libseeker 2009-4-28 16:47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堪称图书馆学经典,近期,先后读到关于这两本书的非常爆料。 1 傅荣贤.《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简帛部分辨析.图书与情报,2009(2):130-135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是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核心课教材,有关简帛部分的内容集中在第二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页码范围为17-31,实际文字不足15页。在这有限的篇幅中不乏明显的错误或自相矛盾的内容(23处),表达欠妥或论述模糊之处也不鲜见(9处)。也就是,15页书,有32处瑕疵,此外还有应该所写部分。 2 罗德运.关于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家的代分标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中学者划代定位问题质疑.图书馆杂志,2001(10 ):54-56 第三章第二届中国的图书馆学学说中的某些观点和提法,让人既疑且惊,读后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就其中关于几代学人的定位等问题与作者商榷,一并求教于方家。 读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一方面佩服傅荣贤先生太有才了;一方面图情领域象这样的辨析文章并不多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图情大作,不少值得辨析。 读第二篇的时候,我很惊讶。罗德运先生写那篇文章,爆了那么多料,笔者读过感觉大长见识,一定经历过大量考证工作,其辛苦程度不得而知。许多质疑,言之有理,笔者深表敬服。 由于笔者比较认真的学习过《现代图书馆学理论》,近年对图书馆史知识也略有关注。比如至于第四代图书馆学家, 作者将其分为四类, 其中第一类是十年动乱中失去机会而在恢复高考制度后又考人大学的佼佼者, 共列出15位学者的名字, 乔好勤、惠世荣、张厚生、况能富四位赫然在列, 未免过分粗疏。乔好勤, 1962年考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1966年毕业;张厚生、况能富低乔好勤1届;惠世荣1961年考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6年毕业。尽管上述四位在改革开放后有幸再获深造, 但与《理论》划分标准中的界定文字毕竟有着较大的距离。,我觉得罗先生的论述很严密。笔者可以补充爆料,乔好勤、张厚生、惠世荣都是1978级研究生,惠世荣属于跨专业调剂,入学较晚;况能富则为1979级研究生。惠先生于1996年仙去,时为天津商学院(现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馆长。 傅荣贤、罗德运两位先生的辨析与质疑是否完全正确,笔者无力判断,但他们严谨求实的学风,值得我学习。学以去六弊,学无止境,诚哉斯言。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首届图情硕士研究生论文目录
libseeker 2009-4-26 08:46
我国首届图情硕士研究生有4位。他们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目录学专业张厚生(学号78001),乔好勤(78002),倪晓建(78003),惠世荣(78004)。导师为均为彭斐章、谢灼华。他们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其中乔好勤、张厚生均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分别为1966级,1967级。惠世荣196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需进一步查实,可查《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物大辞典》430页),倪晓建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本文根据CNKI检索结果粗略整理我国首届图情硕士研究生论文目录。个人认为比较全,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厚生 (1943.8.21-2008.8.8) 1 国内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网站调研分析 苏小波;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2008-05-20 2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共图书馆 闫丽庆; 张厚生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02-15 3 Ei辅助索引的编制对我国检索工具索引编制的启示 汪洁; 张厚生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06-30 4 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下) 张厚生; 刘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06-15 5 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上) 张厚生; 刘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04-15 6 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春梅; 张厚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30 7 钱亚新先生关于目录学家的研究成果与贡献 张厚生; 杨海平 图书馆 2006-02-15 8 网络文化与图书馆 项珍;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2005-08-10 9 导入导读导航 张厚生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03-15 10 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 张厚生; 王启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20 11 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的应用 张厚生 ; 王启云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01-21 12 海峡两岸信息服务中的商业数据库交流与应用 张厚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9-20 13 台湾的乡镇图书馆状况 张厚生 图书馆杂志 2001-05-15 14 台湾中小学的图书馆利用教育 张厚生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1-05-15 15 走近宝岛我看台湾的图书馆 张厚生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1-04-10 16 搜索引擎ALTAVISTA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李紫萍; 张厚生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1-02-10 17 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和评价 张厚生; 朱晓峰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0-06-30 18 新世纪文献检索课的变革与创新 张厚生 江苏图书馆学报 2000-02-29 19 联机检索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和评价的研究 张厚生; 李雪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5-20 20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第七次科学讨论会论文综述 张厚生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8-02-20 21 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 张厚生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10-30 22 光盘数据库网络检索及点对点远程检索的实现 姜险峰; 张厚生; 邓汉成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97-03-25 23 简评《中学图书馆学综论》 袁勤俭 ; 张厚生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997-03-15 24 中国大学信息检索教育的发展 张厚生; 孔谦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02-28 25 关于入馆教育 张厚生 ; 袁勤俭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997-02-15 26 金智工程民中小学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素质教育建设 袁勤俭 ; 张厚生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997-01-15 27 INTERNET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策研究 袁勤俭; 张厚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6-11-15 28 充分利用公共通信网络实现馆际互联 李长宁; 张厚生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5-08-30 29 《21世纪的文献信息学》序 张厚生 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4-09-25 期刊 0 15 30 国家教委科技查新中心南京工作站在东南大学建立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93-08-15 31 中国环境科技情报源及其检索 张厚生 高校图书馆工作 1992-04-01 32 论江苏地区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91-06-30 33 查找人物传记资料的必备工具推荐《古今中外人物传记指南录》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9-03-02 34 论《中图法》图书馆学分类表的修订 钱亚新; 张厚生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8-04-01 35 苏联州图书馆与企业的合作 张厚生 ; 施文高 图书馆建设 1987-06-30 36 十年来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张厚生; 施文高; 谢洛夫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6-12-31 37 大学图书馆青年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张厚生; 施文高 新世纪图书馆 1986-08-29 38 目录学文献篇目题录(续) 张厚生 ; 曹育龙 图书馆建设 1986-05-01 39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 张厚生 图书与情报 1986-04-29 40 目录学文献篇目题录 张厚生 ; 曹育龙 图书馆建设 1986-03-02 41 《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编审会议在广州举行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6-03-02 42 《图书馆系统计算机化导论》(第二版)出版 张厚生 图书情报知识 1985-10-01 43 苏联图书馆的科技情报工作 张厚生; 施文高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5-06-30 44 新编图书馆学类表 钱亚新 ; 张厚生 图书馆论坛 1984-08-28 45 南京工学院开办图书情报专修科 张厚生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4-05-30 46 外文书库的收藏和剔除工作 张厚生; 施文高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4-05-30 47 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图书馆的情报活动 施文高;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4-04-30 48 苏联科学院图书馆 施文高; 张厚生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84-04-01 49 苏联高等学校图书馆现状 伊万诺娃 ; 施文高; 张厚生 图书馆论坛 1984-03-01 50 一些国家的专题目录工作情况 张厚生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83-07-02 51 郑振铎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张厚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5-01 52 论图书馆学研究的路向 钱亚新;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3-05-01 53 郑振铎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张厚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3-03-02 54 《四库全书总目》编制方法初探 张厚生 图书馆论坛 1983-03-02 55 南京工学院成立图书馆委员会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3-03-02 56 回溯性国家书目和现行国家书目 张厚生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82-12-31 57 专题目录和科学研究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2-08-29 58 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学习列宁关于图书馆立法的思想 张厚生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2-05-01 59 略论专题目录在目录学领域里的地位和作用 张厚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5-01 60 为研究辛亥革命提供资料线索推荐《辛亥革命资料目录》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2-03-02 61 略论专题目录在目录学领域里的地位和作用 张厚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2-03-02 62 钱亚新论著编译简目 张厚生 图书馆学研究 1982-01-16 63 外国专题目录概述 张厚生 图书情报工作 1981-12-15 64 盐城县图书馆一瞥 张厚生 新世纪图书馆 1980-06-29 65 鲁迅与书目工作 张厚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12-27 66 鲁迅与书目工作 张厚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9-06-30 乔好勤 (1942.6) 1 流寓名人著述的地方文献价值以苏东坡岭南著述为例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2008-12-20 2 地方人士著述是否地方文献 乔好勤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11-15 3 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界定原则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2007-12-20 4 试论晚清国学举要书目的编撰 郑永田; 乔好勤 新世纪图书馆 2007-05-20 5 玩转阅读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2005-12-30 6 让校园阅读热起来民办高校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乔好勤 当代图书馆 2005-12-15 7 论图书馆建筑工程的中后期管理 王富民; 梁晓东; 乔好勤 图书馆杂志 2004-12-15 8 关于图书馆建筑工程的前期管理 王富民; 梁晓东; 乔好勤 图书馆杂志 2004-06-15 9 广东经济的崛起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2003-12-30 10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 李锦兰; 乔好勤 情报杂志 2002-06-18 11 也谈《目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2002-04-30 12 中国目录学史上的盛事读王绍曾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乔好勤 图书馆杂志 2002-02-15 13 图书情报和信息意识的觉醒 乔好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11-22 14 当代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 乔好勤; 李锦兰 图书与情报 2001-09-15 15 电子信息资源管理与目录学 李锦兰; 乔好勤 图书馆建设 2001-09-15 16 图书馆建筑物的发展与变革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2000-02-20 17 中国图书馆电子信息网络建设策略研究 乔好勤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09-15 18 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几个问题 乔好勤 晋图学刊 1999-06-30 19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乔好勤 图书与情报 1997-12-15 20 光荣与辉煌之后 乔好勤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1997-03-15 21 广东省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现状分析 许晶华; 乔好勤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6-09-15 22 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研究的现状分析 乔好勤; 邬锦雯 图书与情报 1996-03-30 23 医学文献题录累积索引序 乔好勤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4-11-28 24 《别录》《七略》的体例及分类 乔好勤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2-12-30 25 宋代目录学思想简论 乔好勤 图书与情报 1992-07-01 26 魏晋南北朝目录学思想之进展 乔好勤 晋图学刊 1992-07-01 27 唐代目录学思想撮要 乔好勤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2-04-01 28 访法国国家图书馆 乔好勤 图书馆界 1990-07-02 29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材建设系列化的有效探索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乔好勤 图书情报知识 1989-10-01 30 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乔好勤 ; 陈东 ; 廖璠 图书与情报 1989-10-01 31 论出版发行目录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1989-06-30 32 我国近十年目录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乔好勤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8-04-30 33 目录学研究通讯小组缘起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 1988-04-30 34 图书馆在改革中应深入开展书目情报服务 乔好勤 江西图书馆学刊 1988-04-01 35 关于目录学的理论基础 乔好勤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7-10-01 36 关于《七志》的几个问题 乔好勤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7-08-29 37 关于学习《目录学》的几个问题(续) 乔好勤 图书情报知识 1987-07-02 38 关于学习《目录学》的几个问题 乔好勤 图书情报知识 1987-04-02 39 王俭佚文考录 乔好勤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5-12-31 40 王俭著述考 乔好勤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5-10-01 41 书目结构初探 乔好勤 图书情报知识 1983-12-31 42 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研究 K.卡斯克; E.拉什; 乔好勤 图书情报工作 1983-06-15 43 图书馆学目录学书目索引选目 乔好勤 图书情报知识 1983-04-02 44 俄罗斯目录学 乔好勤; 彭斐章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3-04-01 45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19691978)〈目录学〉〈俄罗斯目录学〉〈苏维埃目录学〉 乔好勤; 彭斐章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3-03-02 46 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乔好勤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83-01-31 47 现代科学技术与目录学的发展 乔好勤 图书情报工作 1982-10-15 48 当前我国目录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乔好勤 图书馆界 1982-07-02 49 书目控制 乔好勤 图书与情报 1982-06-27 50 省(市)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组织管理刍议 乔好勤 图书馆 1982-05-01 51 关于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几个问题 乔好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5-01 52 郑樵图书分类理论试探 乔好勤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82-03-02 53 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乔好勤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81-12-31 54 列宁目录学思想初探 彭斐章; 乔好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0-27 倪晓建 (1952.2) 1 文献信息加工体系及方法创新 倪晓建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10-15 2 公共图书馆应成为市民文化充电器 首都图书馆馆长 倪晓建 北京日报 2007-09-25 3 图书馆工作偶拾 倪晓建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2-12-30 4 请读书目 倪晓建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09-30 5 类书之体 延绵有续纪念《永乐大典》编纂600年 倪晓建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09-15 6 文献组织 文献编目 倪晓建; 杨璐露 中国图书馆年鉴 1999/01/01 7 读者服务与文献资源开发 用户教育 倪晓建 中国图书馆年鉴 1996/01/01 8 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倪晓建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 1995-12-20 9 社会科学图书馆深度开发文献资源的新途径 倪晓建 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5-06-20 10 当代类书知见录 倪晓建; 朱宗霞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3-03-02 11 名家推荐功德无量 倪晓建 中国图书评论 1992-08-28 12 类书新编 传统有续 倪晓建 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2-04-30 13 困惑书目工作发展的几个问题 倪晓建 晋图学刊 1991-10-01 14 授业有方的导师彭斐章 倪晓建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90-12-31 15 我国台湾省出版的百科全书 倪晓建 ; 姚维东 江西图书馆学刊 1986-12-31 16 台湾省工具书评介著作书录 倪晓建; 朱宗霞 高校图书馆工作 1986-12-31 17 名录简论 朱天俊; 倪晓建 图书情报工作 1986-04-15 18 近年来我国出版的百科全书 倪晓建 江西图书馆学刊 1986-04-02 19 台湾省中小学校图书馆概况 倪晓建 图书馆学研究 1985-03-02 20 台湾省公共图书馆的概况 倪晓建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84-07-01 21 美国高等院校图书馆标准的回顾 倪晓建; 郑小光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4-06-29 22 台湾省的图书馆学教育 倪晓建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4-03-31 23 高校图书馆的书目利用问题 倪晓建 图书馆学刊 1984-03-01 24 从蔡尚思开书目谈起 倪晓建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3-12-31 25 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倪晓建 山东图书馆季刊 1983-04-02 26 学海求知的指南《文史工具书手册》评介 倪晓建 图书馆学研究 1983-03-17 27 谈谈《汉书艺文志》中的篇和卷 倪晓建 图书馆学刊 1982-05-01 28 《汉书艺文志》的编撰及其特点 倪晓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5-01 29 试谈《汉书艺文志》的学术史内容 倪晓建 图书馆建设 1980-08-28 惠世荣 (1944.5-1996) 1 从职称评定中古汉语可代替外语考试说起──论古文史学、古文献学的研究应具有改革开放的思想 惠世荣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6-11-15 2 对《中国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的几点意见 惠世荣 图书馆论坛 3 知识就是力量? 惠世荣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1995-09-15 4 我国现代类书与国外类书 惠世荣; 孙晓明 图书情报知识 1995-03-15 5 结论?共识?─关于情报与信息定义讨论的综述 惠世荣 津图学刊 1995-02-28 6 读书治学 道德文章──五十自述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4-11-15 7 对文献信息学科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3-12-31 8 关于科技数据查找的若干途径 曹允 ; 惠世荣 天津商学院学报 1993-04-02 9 读书札记三则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92-04-01 10 正确认识古文献的价值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9-12-31 11 计算机检索广泛推行时期的手工检索 惠世荣 情报理论与实践 1988-12-26 12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和数据的查找 惠世荣 图书与情报 1988-04-28 13 联机服务和商业计算机数据库(上) Allan Foster; 惠世荣 天津商学院学报 1987-10-01 14 国外书目之目录 惠世荣 图书馆学研究 1987-01-16 15 关于建立全国商业系统文献情报中心的探讨(下) 惠世荣 天津商学院学报 1986-04-02 16 商业部召开直属高校图书馆馆长会议 惠世荣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85-05-01 17 关于纂修《中国目录总录》之刍议 惠世荣 图书馆学刊 1984-04-30 18 希望多出版名录方面的工具书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4-04-01 19 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资料的通报问题 惠世荣 图书情报工作 1983-06-15 20 当前图书馆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2-10-01 21 关于国内科技二次文献的系统汇辑与通报问题 惠世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8-29 22 当前国内情报报导体系中存在的几个明显漏洞 惠世荣 情报科学 1981-10-28 23 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工具书教学小议 惠世荣 ; 司易(鱼发) 高校图书馆工作 1981-10-01 24 国外工具书的种类、形式与数量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1-04-02 25 建立我国机读目录系统的几个问题 惠世荣 图书情报工作 1980-04-15 26 关于开展国外社会科学情报研究工作的一些意见 惠世荣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0-04-01 27 我国工具书的起源与发展 惠世荣 图书馆学刊 1980-03-01 附:惠世荣信息可参见: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物大辞典》 作者:吴仲强主编 页数:700 出版社: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9 简介: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完整记载从古至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物生平传记、学术著作、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的大型学术性著作。 目录: 惠世荣 第430页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5586 次阅读|5 个评论
改革开放与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
libseeker 2009-2-12 20:14
2008年为改革开放 30 周年,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 30 周年。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 30 年来,图书馆学教育规模扩大,办学形式多样,教育层次提高,图书馆学研究深化,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 1935 年 4 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曾仿效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和学位评定的办法等做了规定,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由于旧中国教育落后,这项制度最终没有得到认真施行,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 232 人获得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 1950 年即招收研究生。 1950 年至 1965 年共招收研究生 22700 多人。从 1966 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 12 年之久。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 1980 年 2 月 12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 1981 年 1 月 1 日 起施行。 1981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此有了长足发展。 文革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 1966 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张涵,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 1964 年入学,导师为刘国钧,研究生学历迟至1980年方承认, 承认1967年研究生毕业。侯汉清1979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78 年武汉大学率先开始招收图书馆学研究生,南京大学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 1978 年招收两名图书馆学研究生卢贤中、顾志华,导师为钱亚新和施廷镛。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78 级研究生有张厚生、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导师为彭斐章、谢灼华; 79 级研究生有杨廷郊、况能富、杨筱玉、李景正、王冰、曹直,导师为严怡民、黄宗忠、郭星寿、皮高品、孙冰炎、周继良、廖延唐; 80 级有马费成、匡兴华、马大川、汪建平、孙凌、黄慎玮,导师为严怡民、陈光祚、彭斐章、谢灼华。 1978-1980 年共有研究生 16 名。我国学位制度 1980 年仍在讨论之中, 1981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武汉大学 78 级图书馆学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78 年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培养四年制本科大学生。据 1995 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58 所高等学校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在 4000 人以上,其中大学本科教育点 53 个、硕士研究生教育点 11 个、博士生教育点 3 个。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1981 年开始;图书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从 1991 年开始,主要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班是 1984 年开始的,学制二年,不写论文,不授学位,工作一年后可申请学位。 2006 年,图书馆学硕士点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含分支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第四军医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39 个;图书馆学博士点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 8 个。图书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30 年的改革开放,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未来,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深化发展,与时俱进。 图谋注 : 1 本文涉及若干图书馆史知识,图谋进行过多次修订完善。本文最初于2008年8月3日发布于 博客网图谋博客 。此次发布种点修订了如下错误:我国学位制度1980年仍在讨论之中,198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也就是78级图书馆学研究生无硕士学位。纠正为我国学位制度1980年仍在讨论之中,198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武汉大学78级图书馆学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8月8日,张厚生教授逝世,2008年11月,笔者在张教授书房看到了其学位证,充分说明本人此前掌握的信息有误。特此致歉! 2 该文 为完成《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半命题作文而作, 正式发表时有改动。见:图谋.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30年步伐 .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8.10.5:C10 (CN11-0126)( 《新华书目报科技》2008年第27期)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4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