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际规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TALENT团队:中医药个体化研究的新篇章
fqng1008 2019-9-5 20:16
——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报告国际规范(CENT for TCM)发表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N-of-1 trial )是随机对照试验的一种类型,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及 4P ( Preventive 、 Predictive 、 Personalized 、 Participatory )医学模式的深入, N-of-1 试验因有效规避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平均效应,且能获得针对单个患者的最佳临床方案和循证决策,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循证医学中生产高质量临床证据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 2019 年 8 月,由商洪才研究员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医药 N-of-1 试验的报告国际规范【 CONSORT extension for reporting N-of-1 trial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ENT for TCM) : Recommendations ,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 】正式发表(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46(2019)180-188 )。该规范在 2015 年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CONSORT 报告国际标准( CENT )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修订,扩展并深入地探讨了 N-of-1 试验在中医证候辨识及不同中医干预措施等使用问题,同时提供了中医药 N-of-1 试验报告清单和解释清单供研究者使用,旨在规范中医药 N-of-1 试验的报告,并指导中医药 N-of-1 试验的设计和实施,提高中医药 N-of-1 试验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生产更多有说服力的中医药证据。这也是继 2017 年 6 月《中药复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发表以来 ,该团队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该成果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81725024 )。 N-of-1 试验的概念引入国内后,许多学者认为其研究形式与中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相契合,其设计既满足了循证医学研究客观、严谨、科学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 2010 年,商洪才研究员团队首次将 N-of-1 试验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临床研究,探索中医药 N-of-1 试验在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中的应用 。近 10 年,商洪才研究员团队深耕于中医药 N-of-1 试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17 年《中国循证医学杂志》连续 6 期于 “方法学”专栏发表了该团队 N-of-1 试验研究的系列文章,论述了试验的起源、设计、实施、统计分析、报告及其实践应用。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个体化的循证研究,促进 N-of-1 试验的开展,商洪才研究员团队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专著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理论与实践》,定位于广大的临床研究者,对 N-of-1 试验的设计、实施、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告予以详细指导,并系统介绍了目前 N-of-1 试验的临床应用、试验的系统评价及经济学评价。该书是较完整地论述 N-of-1 试验的专著,亦是辅助研究者规范开展 N-of-1 试验的工具书。预计下半年出版发行。 N-of-1 试验设计位于临床研究证据金字塔的顶端,对临床决策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商洪才研究员团队在 N-of-1 试验,尤其是中医药 N-of-1 试验方法和实践研究中的开拓性工作,扩大了 N-of-1 试验的影响力及其在国内学者中的认知度,指导了 N-of-1 试验研究。开展中医药 N-of-1 试验是在遵循中医临床诊疗规律中进行科学、客观的临床研究,是促进中医药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途径。有理由坚信,中医药 N-of-1 试验在拓展和提升中医临床研究以及客观评价中医药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进一步致力于加强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研究与实践。 Cheng CW , Wu TX , Shang HC , et al. CONSORT extens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mulas 2017 : recommendations , explanation , and elaboration. Ann Intern Med , 2017 , 167(2) : 112-121. 王辉,陈静,商洪才 .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在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 25(11) : 1823-1828. Guyatt GH , Haynes B , Jaeschke RZ , et al. The philosophy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users’guides to the medical literature. Chicago : AMA Press , 2002.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2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引用格式的细节,您注意了吗?
热度 14 zyzhai 2013-2-25 12:04
文献引用格式的细节,您注意了吗? 翟自洋 前几天收到一份评审意见,来自英国的审稿人评完文章内容后,顺带提醒作者一处文献格式不合国际规范。看完觉得有趣,改用中文描述,与大家分享。 对于多个作者的文献,“等”(et al.)只用于三个或更多作者的情形。如果作者是张三、李四,在文献列表中以及文中引用时,“张”和“李”均应给出。如果作者是张三,李四,王五(刘六,陈七,……),则用“张三等人(2012)”(或:Zhang et al., 2012);也有出版物要求第一次引用时给出全部作者(的姓氏),其后再用“第一作者姓+et al.” (博主:如今有的文章作者达三位数,此种格式恐怕只好弃用)。 国内对教师的考评大多只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如果第二作者不是通讯作者,则几乎等同于不是作者(这说明,第二作者的贡献未必那么小?)。对学生而言,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博士生写文章,指导老师做第一作者(这表明,第一作者的贡献未必那么大?)。据说,国外有实验室发表文章,作者按姓氏字母排位。 如果引用的文献有两个作者,张三和李四,文章发表于2012年,则文献列表中需列出张三、李四,引用格式为“张三和李四(2012)”(或:Zhang and Li,2012),而非“张三等人(2012)”(或:Zhang et al., 2012)。假如文章在可用可退之间,评审人碰巧是这个李四,他又自觉贡献不比张三少多少,作者分明引了他的文章,却从头至尾没有写出“李四”或“李”字样——这文章,会不会悲剧呢? 科学网上的科学家(伙)们,如果您是李四,会怎么想?
35605 次阅读|4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