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读书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天地有大美[20111016]
mafeicheng 2011-10-16 09:14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天地有大美[20111016]
带读人:刘向 时间:2011年10月16日 天地有大美 现代科学之伟大方程
3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学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mafeicheng 2011-10-15 12:57
——专题介绍人:陈欢 一、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 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调查工作的内容、范围、方法和组织。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由那些性质上相同的众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总体。即统计总体。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总体的每一个单位,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也就是在调查过程中应该登记其标志的那些具体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或问卷 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属性,这些属性在统计上又称标志。它是由调查对象的性质、调查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包括一系列品质属性和数量属性。调查项目一般采用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将调查项目科学地分类、排列,就构成调查表或调查问卷。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和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调查时间包括三方面内容: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调查地点是指调查单位的空间位置。确定调查地点,就是规定在什么地方进行调查。调查方式方法是指调查工作的组织方式方法,这主要取决于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调查的对象。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按其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专门组织的调查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统计调查的方法有直接观测法、实验法、报告法、采访法和网上调查法等。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建立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人员的配备与分工;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如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文件资料的印发、方案的传达布置、经费的筹措等;制定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方法;调查成果的公布及工作后的总结等。 二、统计数据收集 (一)统计资料的直接收集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来进行观测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重点调查:组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另一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一些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借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 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法的规定,依据自上而下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项目及其指标、报送时间与程序布置调查要求和任务,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上报的统计报表制度。 (二)统计资料的间接收集 凡不是通过直接的统计调查和试验,而是从其他各种渠道搜集的第二手资料,我们把它总称为统计资料的间接收集。间接资料的来源大体包括:统计年鉴、统计摘要、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台账、统计公告、报纸、杂志、网上资料等。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初级资料收集方法和次级资料收集方法或称文案资料。 1)初级资料收集方法 访问法:按所拟调查事项,有计划地通过访谈询问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的方法。按访问内容的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面谈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法。 观测法:指调查者通过直接观测、跟踪和记录被调查者的情况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报告法:由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计机关颁发的统一的表格和要求,按一定的报送程序提供资料的方法。 2)次级资料收集方法 次级资料又称二手资料,是指他人为了他自己的研究目的而调查、整理的资科。 三、统计数据整理 1)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将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不同类型或不同性质的组,使组与组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而在同一组内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即同一组内各单位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2) 统计分组的方法 按标志的特征分组:总体单位的各个标志按分组标志的特征分组区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按分组标志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多少不同,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品质标志分组:即从属性上区分各种类型组。例如,对企业按经济类型(所有制性质)分组,按行业性质分组,按组织形式(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组等。 数量标志分组:即从某个变量的差异程度上来区分各种类型。例如,对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按产量或产值分组,按固定资产多少分组。 四、统计数据表现形式 1)统计表 按照统计表的主词是否分组和分组的程度,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三种。 简单表:简单表是统计表的主词未经任何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表:分组表指统计表的主词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表:复合表指统计表的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复合分组 2)统计图 条形图(Bar chart):条形图常用于描述离散型数据的情况,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图形,它是用宽度相等而高度为频数(率)来表示各类数据的大小。 直方图:表征数据的频数分布特征,它与条形图在形式上有类似之处,都是用条形来表示数据特征,但直方图中的条形之间是没有间隔的。 饼分图(Pie chart):饼分图经常用来表示各成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箱形图 (Boxplot):箱形图也称箱线图,是由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两个四分位数5个特征值绘制的一个箱子和两条线段的图形。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4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网络星河
mafeicheng 2011-10-14 22:12
带读人:温钊建 时间:2011年9月25日 网络星河 ——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 作者:曼纽尔卡斯特 作者简介 曼纽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教授,著名的网络社会学专家。主要著作《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已被翻译成 18 种语言。他在 2001 年 10 月出版的《网络星河》已被翻译成 11 种语言,被广泛认为是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著作。 什么是网络星河? 1 、时代背景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成为支撑起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 2 、网络星河 1454 年,西方活字印刷术的扩散与发展革命性地促进知识与思想的传播。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将此现象称为 “ 古腾堡星河 ” 。 20 世纪,互联网作为通信媒体第一次允许在特定时间以全球规模进行多对多通讯。人类从此进入 “ 网络星河 ” 时代。 3 、网络星河下的世界 互联网文化 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创造者的文化。不同种类的创造者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信仰。文化是具体的,是一个集体性建筑物,超越了个人的偏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实践。 1 、技术精英文化 技术精英文化代表了技术开发者的文化。是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益的文化信仰,互联网进步的关键要素。技术精英的圈子主要为学术圈,从高级别的教授到起步阶段的学生。技术精英文化植根于优秀的学术传统,以追求科学、获取声望与荣誉为最高目标。技术精英文化的核心在于不断的追求创新、追求卓越。 2 、黑客文化 黑客并非指具有破坏的无聊人士。黑客文化代表了独立特行者,信仰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创新。黑客社区是各种开源开发圈子。黑客文化排斥主流体制,不服从于开发组织,崇尚开源开发,反对知识产权制度。黑客文化例子: Unix 系统编写者 “ 海盗湾 ” 组织 3 、虚拟社区文化 虚拟社区文化指互联网的创造者与用户通过网络聚集、交流信息的文化。 早期:邮件组、新闻组、 BBS…… 现代 : SNS 、微博 …… 利用网络聚集意见,让有相同思想的人聚集在一起,加强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 4 、企业家文化 将互联网技术用于商业用途。以追求金钱作为最高成功标志。通过创新获取金钱的工作狂 四种互联网文化并非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实际中互相结合互相反应,形成今天多姿多彩的网络星河。 网络社会的变迁 虚拟社会的出现使社会的组织产生变迁。 人与人之间的地域界限消失,组织的形成更取决于共同的理念。 网络社会组织是一种松散的大家庭,以核心价值为最重要的理念。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开始时,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使人更好的参与和融入社会交往。 但是互联网使用有一定的阀值,超过该阀值,人将沉迷于网络社区而忽视社会交往,造成社交性丧失 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1 世纪的社会运动中互联网都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组织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展示出来,目的在于吸引关注者,以改变社会价值观与制度。互联网的价值在于,他不仅是一种通讯媒介,也是组织形式的物质基础。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三大特点 1 、信息时代的社会运动实质上是文化价值的动员。 在网络时代,价值观的交流、社会运动的动员是围绕着通讯制度而构建的。他们利用这些运动影响坚持他们价值观的人,并以此整体上影响社会良知。 2 、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不得不弥补从工业化时代继承下来的综合机构危机。 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社会组织,如大众政党、工会组织等,日益空壳化。只在选举季节动员起来。 互联网必须弥补综合机构失灵的现状,用一种新的渠道反应民意。 3 、权力在全球网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主权国家机构的作用。社会运动的权利与影响通过全球延伸。 人权、女权、环保等主题的社会运动日益全球化,需要依赖互联网建立全球性的联盟,以发挥更大的权力。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2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飘》书与电影赏析
热度 2 mafeicheng 2011-10-10 13:44
带读人:刘旻璇 时间:2011年9月25日 一、作者介绍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飘》的出版使米切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她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却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 二、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历史环境) 特殊童年 玛格丽特·米切尔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米切尔的父亲于1933-1936年曾任亚特兰大历史研究会的会长。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然而,她绘声绘色的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 南北战争与亚特兰大 1864年5月,在南军势力已大大削弱之际,北军(Union,联邦军)的谢尔曼将军(Gen.william T.Sherman)奉命向南军进攻,欲夺下南方的铁路中枢和补给要站亚特兰大。战役开始之际,谢尔曼大约有十万军力、254门火炮,南军(Confederate,邦联军)将领约翰斯顿将军(Gen.Joseph E.Johnston)拥有约六万五千军力、187门加农炮,北军处于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是,在6月27日这一天,当北军对肯纳索山上的南军防线发动猛攻后,南军顽强御敌,双方展开肉博战,结果是北军承受重大伤亡,无功而返,即南军取胜,4,000 名伤亡者中,北军占3,000余人。 但是,三个月后,由于南军换了统帅,战术不行,谢尔曼将军的北军很快用炮火彻底摧毁了亚特兰大。历史是这样记录的, 1864年9月1日,联邦军即北军取胜,占领了亚特兰大。12,140 名伤亡者中,南军占 8,499人。亚特兰大之役是南北战争的决定性战役,1865年,内战结束,南方的独立企图彻底破灭,全美国的400万黑人从此摆脱了奴隶制的枷锁。 三、内容概览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 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 温柔善良的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媚 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作为征兵上了前线。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 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 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 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 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 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 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 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 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 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 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 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 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 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 婚后,夫妻二人住在 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 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 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 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 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 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 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 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 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 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时,白瑞德 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 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 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四、主要角色 思嘉(又译斯佳丽) 一个猫一样的女人。有着猫一样的目光,猫一样的微笑,猫一样的步伐和猫一样的敏捷。如果性格可以用颜色来描述,那么《飘》的作者在定下角色的名字时就有了定论。斯佳丽Scarlet猩红色(255,36,0),瑞德 Rhett 红色(255,0,0)。媚兰 Melanie 黑色,阿希礼 Ashley 灰色。两对夫妻的名字是同一色系的。 瑞德(又译瑞特) 瑞德这个人敢爱敢恨,就如上文所说,他不愿拾起破碎的感情,所以才会在最后变得那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很富有男性魅力,就像思嘉所拥有的女性魅力,同样使人沉醉。 想起瑞德对斯佳丽的话,第一次见面,我就知道你是我一辈子等待的女人,因为我们是同一类人。 五、电影赏析 电影片段 l 1.战前聚会 卫希礼对郝思嘉的评价以及白瑞德第一次见郝思嘉时对她的评价(29:00-32:00) (《飘》第6章) l 2.陪伴媚兰待产(1:14:00——1:20:00) (《飘》第19章) l 3. 19岁的郝思嘉承担起生活重担(《飘》第25章) (1:43:00——1:44:00) l 4.短暂的幸福生活 (3:05:00——3:08:45) l 5.白瑞德离开郝思嘉出走 (3:42:25——3:48:30) (《飘》第43章)
2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的尽头
热度 4 snzgdushu 2011-5-1 16:16
最近参加了几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读书会,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说:读书没劲现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读书要读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 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基本判断,读书要是没有尽头,就像人不会死一样,活着也就没劲透顶,想起来都令人泄气。所以,知道读书有尽头就像知道一个人终究要死一样,是一个人展开自己读书生活的基点之一。 其实读书并不是没有尽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读书的尽头也有所不同。 有些人以读书为术,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功利性的:或者为完成学业,或者为找个好工作,或者为功成名就,或者甚至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 对于这样的读书人而言,读书的尽头很简单:自己的厌倦。任何功利性的事情做多了都会让人厌倦,读书同样如此,不管目标有没有达成,反正出于功利的目的来读书,不愁看不到读书的尽头。无论你将来是否功成名就,是否著述等身,一旦看到书,你就觉得疲惫,或者说读书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工具,你的读书生涯也就到了尽头。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状态,所以才会选择义无反顾地扑向最直接的生活本身,把读书当作死亡一样不得不面对的东西来应付。 有些人以读书为业,读书的目的就如韦伯所说:以学术为业,希望通过读书去认知清楚这个世界运行的理性规则,顺便解决自己和他人的困惑。正是这样的读书人经常会面临读书尽头的困惑:因为书太多,其记载的关于世界运行的理性规则也就太多,太多了就读不完,读不完就是认知不完备,不完备就谈不上为自己和他人解惑,学术也就没有了底气。其实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误解了西方人读书和学术的关系。在西方人的求知过程中,读书和学术不是完全一致的,韦伯所说的学术固然是不涉及终极关怀的理智化过程,其前提却是康德所确立的信仰对知识的优先性。换句话说,学术仅仅涉及理性规则,但是读书却不仅如此,读书首先关照的就是信仰问题。学术不涉及终极关怀的前提,终极关怀已经通过其他层面的读书来实现了。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对于学术和知识的追问始终是有限的追问,不涉及根本问题,因为根本问题是通过信仰层面的学习来达到的,与学术无关。对于西方人而言,读书的起点和尽头就是信仰,就是知识以及理性规则不能达到的超越领域,读到了这个地方,学术层面的知识不完备和理性规则的不完整,都不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致命的影响,不会导致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完全认定。所以只要《圣经》还在,西方人的学术也许没有尽头,读书却不怕没有尽头。 中国人则不同,没有信仰传统也读不懂《圣经》,所以才会在引进西方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体系不知所措,找不到学术的尽头,读书也就成了无尽的负担。究其原因,还是将对无限的追寻放入了有限的学术之中,从而给了自己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上了韦伯的当,没有关照西方整体生存背景就简单地认可了其有关学术的结论,拿来指导中国人的读书生活,自然是吃力不讨好。要知道, “ 价值中立 ” 的前提正是 “ 价值 ” 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虽然没有西式的价值和信仰传统,却自有东方的超越追求。从玄而又玄的 “ 天人合一 ” 到 “ 经世致用 ” ,都贯穿着对于读书尽头的认知。换句话说,如果你喜欢玄的,就去读读什么 “ 老庄 ” ,到什么 “ 坐忘无言 ” 的状态,基本上你读书也就算到头了,剩下的就是入世修行老老实实做人了;如果你对太玄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开始就想老老实实的,那就按照书上说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一步一步去践行,自然能找到书中黄金美玉。当代中国同样如此,最成功的读书方式无疑就是毛泽东 “ 真理和革命实践结合 ” 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成就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代中国。 一句话,无论时代如何,中国人读书的唯一尽头就是生活实践。 可惜的是,中国人学西方,搞学术,终于会读点洋书了,却不懂人家读书的尽头,也忘了自家老祖宗和革命前辈的传家宝,终于更加找不着北了。 因此,读书的尽头何在?取决于你读书的路数:如果你一直读西方的书,那就至少要读到《圣经》里头,有点信仰的意思才能撒手(其实人家也有自己的践行,只是隔得太远,就不说了);如果自觉还是中国人,那就在读了些书,有了些逻辑思维能力、超越的意境或者革命情怀之后赶快去生活,去经验,去实践,这样你才能真正发现读书的尽头,找到 “ 死亡 ” 所带来的 “ 有限生命 ” 的意义。 有人就说,我一直读的都是西方的书,但是自觉也不可能到达信仰层面,如何可能在中国展开自己的实践?书不是白读了?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有很多人读西方的书就是白读了,还有比白读更厉害的,就是上当了,拿西方的学术理论来切割中国的经验和生活,害人害己还不自知。其实,西方的书也能在中国实践中用上西式理论固然不会让你有中国人的超越意境和革命情怀,但至少会让你学会一些现代人必备的逻辑理性。这种逻辑思维是很有用的,在具体实践展开的过程中,一旦书上的说法跟中国的具体经验有冲突,那就利用你学会的逻辑把这种冲突说出来,并加以解释。如此这般,你所读的书就实现了价值,而你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中国人读西书的终点。 绕了那么大的一个弯,就是在说一个道理:读书的尽头就是不读书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这种状态,不管是以读书为术的人还是以读书为业的人都可以到达,甚至前者可能还更快,不过请大家仔细想想:一个因为厌倦读书而扑向生活经验的人,与一个读书有了些许感受从而选择走向生活经验的人相比,谁会生活得更好呢?其实现在的大学生都可以算是读书人,甚至可以算是读了太多书(教材)以至于书读完了的人,基本上都厌倦了读书,但是如果你急于以现在的姿态扑向生活,那你生活经验的展开就是以厌倦为基础的,很难摆脱郁闷的基调。 所以,有能力以轻松愉快的姿态走向生活经验和实践,才是读书最真实也是最美好的尽头。在这个意义上,诸位的读书生涯应该是始于以读书为业,终于生活实践。愿以此与所有的读书人共勉。 作者:焉庆丰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87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是谁
snzgdushu 2011-4-28 12:29
读书汇杂志是华中科技大学一群热爱读书的青年学生在2008年5月创办的人文阅读类杂志,每季度出版一期,目前已经出版十期。 2010年11月,读书汇杂志社经过改组之后,并以电子杂志的形式扩大发行,广泛接受投稿和订阅。 读书汇杂志社信息 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三农研究读书会 顾问:贺雪峰 主编:杜鹏 编辑:冯川 郑晓园 杜娇 褚明浩 赵丽 张乐湘 廖倩 读书汇将不断提高刊物质量,联系更多热爱阅读的青年学生,为大家提供一道丰富的人文盛宴。 读书汇欢迎您投稿,欢迎订阅!读书汇也将因为您的支持而更加精彩!
个人分类: 我们是谁|2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1月20日)
mafeicheng 2010-11-9 11:01
11 月 20 日 经典诵读带读人:汪雅静 专题介绍:实证研究刘旻璇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1月6日)
mafeicheng 2010-10-28 23:23
读书会最新公告11 月 6 日 图书带读:《小王子》魏冬冬 专题介绍:案例研究汪雅静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0月23日)
mafeicheng 2010-10-28 23:20
读书会最新公告10 月 23 日 图书带读:走进泰国傅柯萌 专题介绍:纵向研究,以数字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研究为例陈敏杰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0月10日)
mafeicheng 2010-10-28 23:18
读书会10 月 10 日安排 图书带读:《平凡的世界》陈敏杰 专题介绍: SPSS 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傅柯萌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艺读书会简介
mafeicheng 2010-10-28 23:15
一、简介 博艺读书会成立于 2007 年 10 月,于 2007 年 11 月 18 日 正式更名为博艺读书会。读书会每两周一期,其网站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信息门户( CSSIG ),地点设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办五楼会议室。 二、读书会宗旨 实践博学,锤炼仕艺 三、开展读书会的主要目的 ( 1 )为读书提供一个激励平台; ( 2 )为不同师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读书会希望参与者不仅能在其中进行专业学习上的交流,更能拓宽视野,进行专业外书籍的阅读。 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参与者集群智慧一起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四、读书会流程: (1) 经典诵读 (2) 专题介绍 (3) 素质拓展
个人分类: 读书会简介|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谷女性读书会侧记
liwei999 2010-4-27 21:10
硅谷女性读书会侧记: 海云主讲龙应台 一、 曾宁有约 几个月前丁丁论坛开张,湾区家喻户晓的华人社区主持大牌维平女士盛情邀请我说,开了一个铺子,请到美女作家曾宁做斑竹,希望各位舞文弄墨之士,来此以文会友,不亦乐乎。立委是野路子出身,冲着这美女作家的名头,飞蛾扑火一般来到这个十几个人七八杆笔的山头,捧月一样围绕着宁斑竹转,想沾点儿仙气。 果然,宁妹子非等闲美女(见《美女作家小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616 ),佳作连连,目不暇给。仰慕之情,遂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一不做二不休,成立宁粉俱乐部,居然也赢得几位老友(包括何兄)的积极响应。逻辑上讲,下一步该是粉丝偶像见面会了,可是宁妹子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人算不如天算。曾宁有好友海云,也是网络上粉丝无数的奇女子(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0156),应硅谷女性之邀,要在硅谷女性的招牌活动读书会上主讲龙应台其人其文。宁妹子于是在本坛以转贴的形式发出了曾宁有约的通告(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404:明天我会去的,希望能在那里会见朋友们),给海云有约站台。尽管是 short notice, 立委绝不想错过此等双重有约之良机,欣然前往应约。 二、 硅谷女性 读书会地点硅谷中国艺术中心,是个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所在。里面有个牛克斯展览馆,收藏了不少中国字画玉器等古董,免费开放。这倒真是个国人读书聚会的好地方。等我匆匆赶到读书会现场,才发现硅谷女性主办的活动,原来真地全是女同胞,我成稀客了。倒是还来了三位男士,其中两位是主讲人海云的老爸和儿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另外一位帅哥,自称是某女同胞的车夫。 我刚落座,即巡视扫描,一眼就识出端坐一边姿态优雅的宁妹子,相互招招手,算是网友第一次见面的默契。我怎么这么确定呢,原来此前我看到有网友粉丝写过数篇曾宁印象记,一律惊为天人,对这位爱穿黑色衣服的上海美女的姿态气质,赞不绝口。亲见其人,名不虚传。 读书会气氛很融洽,先是大家各自自我介绍,原来都不是等闲人物,大多是在各个领域打拼的巾帼英雄。想想也是,世界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美国只有一个高科技的首都在硅谷,引领世界潮流。在精英荟萃的硅谷闯荡的女性自然非同小可,她们以东方女性特有的聪慧和耐力在各行各业与男同胞并肩开拓。不仅如此,她们还成立了硅谷女性这样的组织,把女同胞聚集起来,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定期举办读书会就是其中一个项目。在高节奏的硅谷心脏,在技术第一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下,硅谷女性提倡安心读几本好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坚持。 我在自我介绍中说:我叫立委,曾宁海云有约,赶来参加你们读书会,没想到成了赴约的唯一男士,既荣幸又不安。话没落音,居然有几位女士说:你就是立委啊,我也是你的读者粉丝呢。其中包括硅谷女性主席,风度优雅精明能干的 Connie. 我好得意,感觉平时不做无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的舞文弄墨,没白费功夫。 我接着说:这样的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可是硅谷女性我却不陌生。In fact, 你们协会里面几位元老骨干,我很熟悉,明瑛、张岚、沃尔佳等,都是好朋友。知道你们都是很了不起的女性,不满足于职业上的成功,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有更高的追求。由衷地佩服你们。希望你们读书会这样的活动坚持办下去。 Connie 不失时机地跟我说,也请立委同志多为我们硅谷女性的活动做宣传,给我们助威加油。我说没有问题。临别还赠送我一本《美国硅谷60女性经典》(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61497,61497#msg-61497 ),请主编唐贺亲自签名,里面有不少我熟识的硅谷女杰,感觉很亲切。 三、 海云其人 回到读书会来。海云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作品在网友中很有影响,赴约来到读书会现场的不少女士就是她的忠实读者和粉丝,会后争相与之合影。说来惭愧,我这人是不读书不看报,上网只看老友的那种懒惰网虫,此前没看过海云,也没看过海云要讲的龙应台。为了赴约,来前一夜到海云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0156 )恶补了一下,一气读下来,通宵达旦,深深佩服这位才情和文采飞扬的奇女。 至于龙应台,好像最为人热议的是她的《大江大海1949》,以失败者的后代的眼光,追述了一代败将败军及其家庭在改朝换代的宿命中的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我虽然没有看过龙应台,但是在网上看过一个系列历史回顾的纪录片,好像就是根据龙应台作品制作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把近代中国1949年这次改朝换代简单看成共产党领导人民得解放,赶走了腐败的国民党反动派。很少想到这些反动派,也是富有人性的一族,在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历史变故中,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透过共产党国民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些政治标签看后面活生生的人,普遍的人性是有相通的。我们一样会感动,会流泪。 正如龙应台说的: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海云不仅是个优秀写手,口才也好。她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说到动情处,眼中闪着泪花,真情自然流露,是性情中人。读书会到后半场,讨论交互非常热烈。听众有大陆来的,也有台湾同胞,大家争相发言讨论,谈各自的体会,气氛很好。说到龙应台在网上引起的最主要争辩,常常有统派和独派两个极端阵营相互攻击。我也放了一通厥词:在年轻一代台湾人中,确实有很浓重的台独情绪,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们也很悲哀。一方面由于半个多世纪的隔离,新生代确实对大陆祖国从文化上和政治上都难以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台湾的历史地理与大陆的千丝万缕,他们也感觉到了那种面对无法摆脱的宿命的悲观情绪。我有几个台胞同事就是这样,论个人交情,我们都是好朋友,他们也非常实心热诚,乐于助人,可是他们就是对大陆没有感觉。新生代中的杰出分子,以李开复为代表,还有老一代的台湾出来的领袖人物,如连战,还有方太太,这些杰出人物的眼界就开阔很多,他们普遍认为统一是必由之路,也是摆脱台湾国际尴尬地位的正道。小小的台湾岛提供不了一个舞台,让这些杰出人物充分发展。其实,现在两岸经贸和民间往来越来越热络,这个趋势下去,和平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现在处于两岸关系的关键时期,两岸继续隔绝,离心力就大于向心力,渐行渐远,太远就很难回头。两岸增加往来和互惠活动,向心力就会大于离心力,台独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 四、 一面之缘 读书会后是自由交谈的时间。这才有机会与曾宁握手交谈。宁妹子其实是个很随和的人,没有美女的那种矜持,更没有作家的架子,就像一个老 朋友 一样。可惜未及深谈,她就离场了。本来是说一起吃饭或喝咖啡的。我惆怅之余,到坛子里抱怨: 引用 曾宁有约 宁粉赴约,一面之缘,结果是,不辞而别,不留一丝芳踪。 級別: 論壇版主 啊唷,我好像已经跟你说了再见了。没有么? 是么?那我就是选择性耳聋。老了。 只记得有说要去喝咖啡,我请客。 級別: 論壇版主 我说去问问我的那几个朋友,是不是要一起吃饭。 结果,老公电话来,在那些朋友的讥笑声中,我灰溜溜地往家走。 国人的最佳借口就是抬出另一半。灰溜溜地,塑造了一个多么完美的相夫教子任劳任怨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 记于2010年四月27日凌晨。 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433page=1toread=1#tpc 翻墙可看图片幻灯: http://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YTBYiG#slideshow/5464358982260832722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松鼠会。读书会【图】
热度 1 pup 2009-12-9 20:48
周六那天下午,穿越整个城市,到石景山科技馆参加科学松鼠会的读书会。读书会邀请到北大教授王晓钢和中华读书报的王洪波作为嘉宾,我们的《科学的旅程》一书有幸成为这次读书会的重点推荐之一。 小庄点名让我回答关于书的质疑,小小紧张了一下啊~(照片由吴燕博士拍摄) 题外话:我都记不清是怎么迷恋上松鼠会这样一个年轻的团体,正式接触是豆瓣上收到十三同学的豆邮,问我关于《科学的旅程》的事,但在此之前,我已经是松鼠会的粉丝了。都说松鼠会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扬扬,小庄她们都是因此被吸引成为全职工作人员。 还记得2009.2.14在天文馆的活动中,我拿着《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到处寻人签名。这种小姑娘的行径于我已经是少有的了,却让松鼠会来了个例外。记忆中,那天的gerry笑得好可爱,张撞鹿同学也很有智趣。不久在九朝会举行的松鼠会一周年生日上,见识了更多久闻大名的大松鼠,而十三同学,如同每次所见,仍然是低调的稳重的含笑的样子。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45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会再上路?恋曲二零零九
songshuhui 2009-12-2 12:11
庄 发表于 2009-12-01 21:45 以书为名,怀念不如相见,来吧,好东东一起读,细数这一年阅历的精彩! 一本书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一天早晨,你MSN上,有个签名档换成了他精通天文学、数学,对宗教律法了如指掌,可以用左手从头到尾默写经典,同时又用右手倒着写出来。 对,那是帕维奇,只消一本书就足以成为传奇:《哈扎尔词典》。就在2009年11月30日,塞尔维亚人对我们说了再见 很多很多本书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这段时间,总有人告诉你,他就要九十诞辰了,他发明了机器人三定律,他留下了500本著述,我们,无论如何,为他做个纪念活动吧。 说的是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彼得格勒诞生了全世界迄今最伟大的科幻与科普作家,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此君以基本上空前绝后的创作力震古烁今。 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留下过震撼的文字都是不朽的。 当然,很多质疑的声音会追问,当今时代,伟大作品已经日渐稀少,人类的生活被声色充斥,则阅读的意义能否延续?对此,我们始终抱着积极观望,并相信越是在一个喧嚣的语境下,阅读及其所带来的独立思考越有其存在的意义,这是松鼠会一直坚持以文字为根本交流方式之一的原因所在。 所以,不会放弃阅读,也是我们的读书会重新上路的,唯一理由。 - 新一期的读书会: 延续前几个月做的两期科普图书推荐(请看 这里 和 这里 ),一场可称为 年末科学阅读总结 的聚会将在本周六与大家线下相遇。本次读书会有幸请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哲学博士周雁翎和同样来自北大的物理学家王晓钢,与大家一起分享科学图书、探讨科学写作、畅谈科学话题。周雁翎博士是《科学的旅程》一书的策划与主编,而王晓钢教授对《未来总统的物理课》一书有着浓厚兴趣,这两本书都出现在了我们近期榜单上。 小庄担任主持,届时还可能会有神秘嘉宾出场,敬请期待。冬日下午,我们一起来聊聊2009年那些值得珍藏的好书。 报名方式:发邮件到 read@songshuhui.net (本次读书会为开放式的,不限制人数,报名是为了获得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若不介意,请在邮件里留下你的性别、出生年代、专业、行业,并注明愿不愿意用一到两分钟的简短发言介绍一本你认为本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科普书,是哪一本。) 活动时间:12月5日下午14:00~16:30 活动地点:冠坤会客厅 (鼓励早到,这里有个环境优美的书吧,提前来的童鞋可以先享受一下书香,包括美食,也避免到时出现友情巴士人满为患导致延误的情况)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西街40号 电话:010-88735988 88753088 乘车路线:地铁1号线在八角游乐园站下车,出地铁站(唯一出口)向东100米天桥下即可见公交车站及冠坤友情巴士(13:00~13:50,免费接送,每十五分钟一趟),公交622路,389路,527路到石景山科技馆下车,有工作人员引导。 自驾路线:沿长安街一直西行,过西五环八角桥后,第二个红绿灯(太阳岛宾馆)右转进八角西街,向北直行遇到第二个红绿灯请右转30米即到。
个人分类: 公告|1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堂里有没有进化论
eloa 2009-2-13 10:38
张撞鹿 发表于 2009-02-12 7:11 张撞鹿读书会第一期回顾 1月10日,是个大晴天。三号会所一间有高高窗户、长长圆桌和藤椅的房间里,经由松鼠会网站的召集,12个陌生人忐忑地坐了下来。这是张撞鹿主持的第一次读书会。 书名很应景,《自达尔文以来》,作者是古尔德。这是一本已经流行30年的科学读物,讲述的内容更是无人不知: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200年前,达尔文出生。150年前,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物种起源》,开启了进化论的辉煌时代。这一天,我们在一个有暖气的房子里,用自己不太专业、结结巴巴的表达,讨论达尔文和进化论。 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次很奇妙的聚会。来者有对科学一窍不通的女记者,有专门从事进化论相关研究的在读博士。有宅男,也有正在努力开办自己学校的上进青年。有科学狂热份子,也有基督徒。 达尔文这个共同话题,得以让他们暂时抛弃缠身俗务,不用考虑房租和截稿期,专心进行形而上的飘渺讨论。有时候,我的录音笔里一片嘈杂,几个人同时喋喋不休地争论。这些讨论可能不专业,甚至可能有很多经不起推敲,但这是他们一起向科学靠拢的一次努力。 这一天,讨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宗教信仰和进化论。而今天,2月12日,恰逢达尔文诞辰,不知道达尔文是不是在天堂里,而天堂里有没有进化论? 【 陈振夏和同性恋基因 】 什么?同性恋有基因基础?这话如果被古尔德听见,肯定要从地下钻出来反驳。在书里,古尔德特意花了最后一章的长长篇幅,批判这种认为许多人类社会行为有生物学基础的社会生物学倾向。 古尔德30年前的见识,毕竟有些过时了。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博士,龙漫远的女弟子陈振夏跳出来进行这次缺席批判。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发现了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同性恋。这个名叫斯芬克斯的神奇基因,在黑腹果蝇体内被发现。一个学生顺手敲除了一个雄果蝇的这个基因,结果,这只雄果蝇表现出了同性恋行为。陈振夏秉承师门理念,据此认为,同性恋是很自然的现象,属于科学范畴,而不属于道德范畴。 读书,是要批判着读的。不过,陈振夏提出了她的困惑:同性恋的物种既然不产生后代,为什么会在自然选择中留存下来呢? 【 武斌、基督徒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 语气舒缓但坚定的北大博士生武斌,身上背着好多困惑。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的信仰与他正在从事的研究之间存在着冲突。武斌把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归类于名声不是很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试图搞明白,人作为自私的个体,为什么会在人群中形成互助的现象?根据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合作是不会产生的,但是合作在人群,在其他生物群中大量的存在,这是为什么? 他所接受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不会因为纯粹道德原因使得合作产生,换言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每个人与别人的合作,是为了希望自己获得更大的收获。武斌举的例子在古尔德的书里也有提到,当你的两个亲兄弟一起掉进水里,你会不会舍弃自己生命去救他们? 他给的答案是:会的,但也许不是因为伦理的亲情,其中至少有冷冰冰基因的作用。因为,救出两个亲兄弟而牺牲自己,能使自己身上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大。 在其中,道德被完全否定了,不知道身为基督徒的武斌,烦恼不? 【 陈卓旎,法律系学生的思考 】 细声细气的陈卓旎姑娘是法律系的学生,这个读书会很荣幸能让一个文科生底气十足地谈谈进化论,而且头头是道。当然,如果她错了,你可以批评她。 陈卓旎的联想,从生物进化联想到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在社会和自然这两个范畴,她发现了一些共同之处。她重新解读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颇为博爱的话,认为这句话强调的是,先照顾好自己的父母,然后再及别人的父母。而这似乎与基因层面上发生的选择有关系:照顾好自己的亲属,你的基因才有更大可能延续下来。 至于无后为大这条古老的戒律,在陈卓旎看来,可能也存在深层次的生物学基因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许多民族发展出生殖崇拜的文化。 但是,思考并未就此结束。陈卓旎开始困惑了:中国传统社会热衷于尊老,强调孝,却并不强调爱幼。一个例子是,子女如果违背了父母的意愿,父母只要告其不孝,子女可能被判死刑,因此,子女不能违拗父母的意思,后代受到的待遇是严苛的。而如果从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难道不是对后代更爱护才有利于基因的延续吗? 文科生的思维发散版进化论之旅还远没有结束,谁来和陈卓旎探讨下这个话题呢? 【 杨杨:进化论赞美娃娃脸 】 隆重推出杨杨,不仅因为她是读书会的小秘书,包办了许多琐事。更重要的是,她是这次读书会为进化论献上的一个证据。 在看到书中儿童才是人类的父亲这一章时,杨杨开心极了。这一章讲的是幼态持续,简而言之,这个概念认为在进化序列中比较高级的物种,越多地保留了发育幼年的特征。用杨杨那很不科学但很传神的话说就是:娃娃脸的人进化得更好。这话引起一片哄笑,很明显,12个人里只有杨杨顶着张娃娃脸。 当然,如果你真想弄明白什么是幼态持续,还是读读古尔德的书吧。杨杨的话不能全信,她只是想告诉你,读进化论除了能长见识,还能长信心。 【 羊白和李昂,关于生育的危险但诱人的思考 】 羊白本科学经济学,现在读的是天文学的博士。不过听他说话的沙哑声音,你也许会以为他像一个神秘兮兮的老神甫。 话题是从书的内容开始的。古尔德说,随着进化,生物的生育模式发生了改变,从低等到高等,逐渐由生育数量大但素质稍差的后代,变为生育数量少但特别优秀的后代。简单点说,比较低等的生物比如鱼,靠每次繁殖的数量来保证后代存活量,而更高等的如哺乳动物包括人,则减少每次繁殖的个体数量,但保证这个后代的质量。 当话题拓展到人的时候,羊白似乎进入了一个危险的领域。他问:在人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生育问题上,是不是存在着与进化相关的轻微差别?人类这个物种内部,在不同环境之下,有没有这样一些轻微的分化? 来自中科院的宅男硕士生李昂接过了话头,延续了关于生育的思考。他转述了刚刚过世的美国学者亨廷顿一个理论。亨廷顿曾经担心,美国的传统会被生育这个强大的力量所改变。他忧虑的是,拉丁裔等有色人种移民进入美国后,通过拼命生育,数量比重逐渐增长,而作为民选国家的美国,逐渐会被有色人种的人士改变人口结构,并通过选举,改变美国主流社会的结构,从而取代盎格鲁-萨克森的白人精英体系。那么新教在美国还能不能维持下去?美国从建国开始信仰的那种建设人类山巅之城的信仰会不会持续下去? 试图把人内部的种群区别,纳入进化论的范畴,这无疑是个危险的思考,但必须承认,这种危险很诱人。为了不走得太远,更多的讨论,请私下进行。 【 孟晓鹏,很有科学精神的生日 】 临走的时候,瘦瘦高高的孟晓鹏才告诉我们那天是他的生日。希望这次进化论之旅没有让他的生日变得不堪忍受。 这位科学哲学的痴迷者,很高兴自己发现了进化论和科学哲学的相似之处:进化论是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一个解释,而科学哲学是想为科学史的发展提供一个解释。 在进化论被提出后的150年里,几种截然相反的理论曾经盛行,古尔德发现,人们在科学探索中有一种恶习,那就是总是先预判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再为证明这种正确性四处寻找证据,而那些不相符的证据,却视而不见。孟晓鹏又添加了一个例子。在地质学历史上,开始有很多人不相信大陆漂移,所以,许多证据都被用来证明大陆是不漂移的。然而时过境迁,大陆漂移成为流行的学说了,当年许多相同的证据,摇身一变,被拿来重新诠释,用来证明大陆是漂移的。 这是孟晓鹏在生日这天,跟其他11个人一起分享的科学精神。 【 栩栩的诗 】 这是这次读书会的一个惊喜,一首关于进化论的诗,出自理科生的手。在松鼠会,不用担心,进化论可以用任何方式思考,你要是不爱看书,你可以画幅画,你要是连画都不会画,你就写首诗吧 走在静默的裸岩上 听到冬天对我说 你的血液比它们更古老 洪水过后 鲧苏醒了 赤足者走过洒满麦皮的石台 铁与铁的冷却 鸟与鸟的回声 【 张撞鹿,科普之美 】 理科生看门道,文科生看热闹。在读《自达尔文以来》的过程中,一个评价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古尔德是个老文艺青年。 这从书的扉页献词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献给我的父亲,我5岁时他带我去看霸王龙。看了这句话,我就想,以后有儿子,说不定也该在5岁那年带他去看霸王龙。 什么是好的科学写作?这是松鼠们一直在钻研的话题。如果古尔德答应,我很愿意把他看成松鼠会的前辈和同好。在严谨的科学知识之外,这本书透露出丰富的人文之美。 比如,说到爱尔兰麋鹿,他讲到这种鹿进化得到的大角在使他成功适应了之前的环境后,等到环境一变,反而成了拖累。写到这里就可以了,很清楚了。他最后的收笔却是富贵如浮云。这句话真是科学味道极淡,人生况味很浓。我不但一下子记牢了麋鹿的不幸,还仿佛又把人生重新看透了一回。 他讲完孤雌生殖以后,讲到复变甲虫的后代生出来四五天后就开始吞食母亲,很多嘴地加上一句:女性因爱而亡。这句话很不客观,也完全与科学不沾边,但我想没有人会把它当成定理来读,起码我本人从中读出来的是一种浓厚的爱和赞美。 这是非常美好的写作。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充满性情的文字里不能是建立在错误或误导的基础上,也不能影响你的准确表达。这是理想中的科学写作:又准确,又好看,又有科学知识,又带点儿人生感慨,让你觉得跟你讲话的不是篇苦涩论文,而是一个带点儿小资情调的老头子。 【 宗教和科学 】 武斌和我通电话,我们相约,在读书会上,谈谈信仰和进化论吧。于是,关于科学和宗教,成为一个集中的话题。 在西方,因为宗教因素,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度受到极其强烈的抗拒。而在中国,也许是因为没有宗教文化,这种抗拒显然少得多。 武斌说,他曾经在许多场合,被人揪住讨论这个话题。很多时候都是他听,别人说。我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他说。 李昂说,西方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大发展,传统基督教立足的科学依据瓦解了?这时候,有些知识比较丰富的教徒会陷入信仰危机,而进化论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解决信仰的一种方式,起码,除了基督教,还有其他的信仰可以选择了。 然后,自称为科学工作者的李昂对宗教报以同情。他相信,人没事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总会想关于终极命运一类的事情。拿他自己打比方,有时候他会觉得,搞科研很辛苦,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而这时候,宗教还是很好的,至少可以让他活的很爽,他至少可以相信因果报应,相信现在好好干,以后会有好的结果。 李昂的结论是:我做的工作我保证客观,我为了调整我的情绪,我可以选择宗教,这不矛盾。 陈卓旎则试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她觉得,可以拿科学来解释宗教的作用,把宗教科学化。这话引得众说纷纭,有人质疑,这不是把信仰庸俗化吗?陈卓旎不否认,而是进一步阐释:也许,有些信仰是通过心理因素而对人的肉体产生作用。这样去理解,才比较科学。 不过,她反对把科学变成宗教。她觉得,对科学不要单纯信仰,而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能把科学宗教化。 还好,没有变成一次科学对宗教的围剿。 【 结语,古尔德和宽容 】 关于科学和宗教的话题总是引起无数口水。这时候,古尔德在《自达尔文以来》一书中苦口婆心的劝导,也许正好拿来供我们参考。 古尔德本人在书中,曾经反复引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多数重大的争论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来解决。我想,这个通俗的解读是不会错的。在争论面前,妥协和宽容是必要的。 古尔德是这条格言的亲身践行者。他说:很多时候,我不能证实我的观点,就像我的同事不能证实他的观点一样。但是,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两种观点至少同样合理。 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中庸或妥协并不是对错误的观点不加贬斥的宽容,而是对没有定论的事物,应该允许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存在。坚持相信自己的观点是一个学者必要的素质,但是同时允许和容忍别人的观点与这个不矛盾。 给科学留条退路是有好处的。而且,反而是有信心的人是不会企图一下子把对方消灭的,真正自信的人会等待历史证明自己的正误,而不是急着自己来写历史。 在《自达尔文以来》里,除了古尔德关于进化论的思考,这样的科学精神,也同样闪光。 (感谢小熊带着感冒,现场摄影,感谢三号会所提供温暖的场地。)
个人分类: 其他|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