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读书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读书会

相关日志

品粽过端午,读书忆古人 ——丁江镇双橹村端午活动后记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感
热度 1 biofuture 2019-6-11 09:28
今年端午节我在双橹村过的。双橹村因为一直以来很配合工作,所以这次也争取到了镇文化站的资助来做端午活动。(我了解到,不是文化站不愿意资助别的村,而是大部分村庄的干部和群众不愿意配合,可能主要是干部嫌麻烦,不愿意组织。)正好我在村里,所以就帮他们策划了活动方案。我的意思是,我帮助村里策划和实行(换城里比较流行的词就是做义工吧哈哈),我是协助者,村里才是组织主办者。可是后来我才明白,村干部们出于对我的支持,他们的意思是由我做组织主办者,他们做协助。反了,哈哈。所以说,沟通,沟通很重要!沟通啊!! Anyway ,无所谓,反正活动进行了,也比较热闹嗨皮地结束了,呵呵。由于下雨,计划中的一些环节无法进行。其实按我的观察和分析,更主要的还是由于村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活动(他们经历过的活动,是大家一起包粽子,或者举行下包粽子比赛,拔河比赛,包完各自拿回家,同时发上各种奖品纪念品,比如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等等,再吃顿公款聚餐,有吃有拿有玩,皆大欢喜,也挺好的,都高兴。),所以有点不知所措,不少三四十岁的大汉子叫他站过去一起读,就像青春期的男孩似的嘻嘻哈哈害羞扭捏,也是很有意思的场面,哈哈。 由于村干部和我之间对活动主办的理解偏差、我的佛系以及大家的不太成熟心态,加上天气客观原因,所以活动未能完全按我的策划进行,我非常不精确地大略估计,如果计划是 10 ,我们做了的就是 5 ,效果是 3~4 吧,哈! 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活动。为什么呢? 因为,参与活动的人,据我看来,是真正的来参加活动的,不是来凑数走过场的。而且,我能感觉到,就算没有物质奖品,没有沐浴露洗发水拿回家,他们内心也是有获得感的。 其实我很有触动的是,当天除了两三个村干部,还有几位做父亲的也来了,虽然略有推拉,但最后他们都站到了读书的行列里。我觉得应该给他们点赞。 改变,是个过程,不要求“立刻”。 活动结束后,文化站要我写点东西,我不会写新闻稿,我的词库里长得漂亮的辞藻也很少,于是就写成了下面那样(新时代文明这个概念,完全是这次活动当天我才听说的啊,失敬): 品粽过端午,读书忆古人 ——丁江镇双橹村端午活动后记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感 吉安神憩岛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6 月 7 日上午,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大时小的阵雨,家家户户都在吃粽子、度假期,一个三面环山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里,却传来朗朗诵读声。 原来,这是江西省吉水县丁江镇双橹村的孩子和家长们,在一起诵读屈原的文章。 双橹村位于丁江镇东南山区最里面,远离污染源,山多田多,山里大树参天,整个村庄植被丰富,常年可见各种鸟类栖息飞翔,啁啾鸣叫,出入于民居和山林,生态极好。村庄历史悠久,据传唐末吉州刺史彭玕\为开基祖,迄今 1100 多年,自古民风纯朴,尊师重读。然而在现代经济大潮下,同我国大部分农村类似,多数青壮年远离家乡谋求事业,村中所留多为老人和低龄儿童。但本村自然资源丰厚,人文底子好,村委干部敢负责、能力强、肯实干,所以尚能留住一部分青壮年,并未像其他很多村庄那样成为破败的空心村。 基于双橹村干部和群众的渴望和配合,镇文化综合站对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向重视,此次端午节,也是大力支持,在本村举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在双橹村干部和群众的主办,驻扎本村的吉安神憩岛文旅公司的提议策划下,以“品粽过端午,读书忆古人”为主题,以学生和家长为参加主体,趁小长假村里学生回家,在端午节当天上午进行。 活动首先是包粽子环节,就着屈原的诗歌包粽子。在著名朗诵家路英的诵读屈原文章,抑扬顿挫、颇有古意的背景音中,大人小孩齐聚村中舞台,分组围圈,在村里包粽子能手的带领下,本来会的大展身手,不会的趁机学习,感叹别看小小简单粽子,要包好并不简单!大家欢笑踊跃,连小男孩以及只吃过却从未动过手的大男士,都加入学习,那表情仿佛就在说:“我是认真的!” 然后是诵读环节。分别在舞台上、长廊里,诵读了屈原的《橘颂》和《离骚》节选段。为了给农村孩子们锻炼机会,特别邀请学生来领读。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看着拼音读出来。连幼儿园不识字的小小朋友,见哥哥姐姐们读得认真,也跑过去站旁边,有的还踮脚看稿子,一脸好奇和期待,似乎也想参与朗读呢!诵读时正是落雨纷纷,雨声淅沥,雨中读屈原,更添幽怀,遥寄哀思。双橹村种植有大量的柚子树,柚子为柑橘属小乔木,与橘本是一家,在此读《橘颂》,更是情景交融,别有深意。屈原为战国时楚国人,那时的楚国在诸侯国中国土面积最大,双橹村在当时也应属楚国。诵读结束后,大家分享了一些端午和屈原的小知识。 最后是乐享乡村自助餐。由村里的做饭高手妈妈们辛苦操作,给大家奉献了一顿与通常农村的大桌饭不一样的、自助餐形式的午餐,美味营养,同时干净卫生,除了农村常规的炒菜,还有蔬菜沙拉、水果沙拉、水煮玉米、水煮茶蛋、水煮毛豆,这些在城市甚至星级酒店里常见的菜式,在江西农村餐桌上是基本见不到的,算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这里通常上桌的都是大油多盐重辣的菜肴。这次活动一改农村通常的聚餐形式,采用自助餐形式,除了更文明卫生,也深受孩子们喜欢。餐后每个孩子都洗刷好自己的碗筷,大点孩子还帮忙收拾残余后才离开。 午饭后,部分孩子自动到楼上农家书屋暨神憩岛图书室,取阅看书,继续端午假期的村中读书之旅。 剩余的粽子和米糕,全部分发给村里需要的人家。 活动结束后,再遇到几个村里孩子,都说很喜欢、很有意义,感觉有收获,期待将来还有这样的活动。 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新时代文明实践”,何谓“新时代文明”?如何“实践”? 尊重传统,发扬传统文明,摒弃不良习俗,将传统中华文明融入现代文明要求,爱国爱人,关注环境,顾全大局 ...... 从小事、从细节处做起,从孩子做起,不走过场,不只重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做事,实实在在践行,这,就是在实践新时代文明。 双橹村这次的端午读书会活动,虽然一无物质激励,二无领导参加,三无记者采访,但是主办方真正从村里的长远发展出发,从孩子的教育出发,本着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和村庄的长远未来的原则,策划进行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馈。相信将来通过类似的活动,深处山区的村民们、农村的家长和孩子们,能逐渐地接触、认识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文明,在每日的生活中真正践行“新时代文明”。
2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杜威的著作
热度 10 Caroline2016 2017-4-22 09:32
——因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读书会而作 缘起 了解杜威,是 2002 年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那个时候,得益于涂又光先生的教育哲学课程, 1999 级的师兄师姐们开始风靡杜威。因为深受涂先生影响的学兄郭昊龙的缘故,我对杜威及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略知一二,并购得一套该著作的中英文对照本。当时由于学业与毕业双重压力,对“没有来头”的啃名著真的没有兴趣,只是很“小聪明”地想到:“嗯,可以对照汉语来练英文了。”可惜,就连这点很低级的功利想法,也未曾实现。这套上下册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英文对照本跟着我数次搬家,几度辗转,虽未舍弃,但至今仍静悄悄地置于书架上。 对杜威的兴趣,始于 2004 年在武汉理工大学高教所为研究生开设《教育哲学》课程的时候。那还是因为先迷上了胡适的缘故。胡适的教育思想深得于杜威,在胡适演讲录中杜威的言论被屡屡提及,这也就一次次加深了我对杜威的印象。 真正开始读杜威,却始于当下。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学术氛围颇有一些“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味道,两位书生意气的同事发起了读书会。于是乎,志趣相投的师生们商定大家定期读同一本书,然后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大家选定的第一本书就是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按照李俊老师的介绍,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他读了两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以此为引子,以下拟对为什么我们需要读杜威的著作略作探讨。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杜威的著作,得从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名著谈起。 很佩服李俊老师读书的效率与时间的利用率,当然,更佩服他具有读书人的心境。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当李俊老师埋首于“大部头”时,我多半在忙着下载“ caj 文档”。这种“反差”,与我的读书态度有关。读名著,类似于“探源”,下载期刊论文类似于“救急”。由于“远水解不了近渴”,多年来,我一直抱着“拿来主义”的读书态度,也很排斥导师给研究生开书单之类的行为,常常给研究生的建议就是“带着问题阅读,在研究过程中阅读”。长此以往,虽然短平快的文章发表了不少,但学术滋养终归不足,学术底气也无从谈起。这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名著之必需:名著是源头活水,是学者的底蕴与底气所在。 也是机缘巧合,这两天恰巧读到叔本华关于阅读名著的论述(现代大学周刊微信号, 2017/4/5 )。我且再来一次“拿来主义”,借用叔本华的观点(延展阅读:《意志决定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年版),来进一步谈谈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名著。 其一,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慎重选择所读之书。 “文字作品跟生活别无两样:在生活中我们随便都会碰见不可救药的粗陋之人,到处充斥着他们的身影……,同样,数目庞大的的坏书、劣书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我们则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所享有的后世名声就已表明了这一点。” 其二,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滋养身心。 “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了。只要随便拿起任何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读上哪怕半个小时,整个人马上就会感觉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畅,精神也得到了纯净、升华和加强,感觉就犹如畅饮了山间岩泉。” 其三,即使抱着“解决问题”之目的,读书当读“大师之作”。 “创新”成了当今世界的时髦话语,发表文章的引文也被要求越新越好了。其实,至少就人文社科而言,要说创新,后人不外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些许有些进步。因此,“那些想就某一话题求教的人,千万不要匆忙拿起讨论这一话题最新出版的书,满以为科学总在进步,而新书的作者肯定是利用了之前的旧著。如可能的话,我们就要阅读那些对所讨论的事情有着根本性的发现和认识、真正有独创性的人所写的著作,或者至少是在某一学问领域里被公认的大师的作品。” 最后,经典之作考验我们的阅读品味与水平。 名著不可能是“短平快”的,这恰恰考验了我们的求知欲与阅读品味。所谓“曲高和寡”,“一件作品要永恒不朽的话,那这一作品就必须具备多样的优点,以致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和赏识所有这些优点的读者也不容易。”“具有伟大思想的作者也就只能被拥有非凡头脑和思想的读者所完全欣赏。” 至此,我不由得对自己过去所持的读书观做了反省,希望从此“洗心革面”,放下功利心,做个纯粹的为读书而读书的读书人。更希望借助职教学院读书会这个平台,将名著阅读行动一直持续下去。 紧接着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 在漫漫历史文化长河中,人类的智慧结晶浩若星辰。那么, 在众多名著中,我们为什么需要读杜威的著作?这还得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来认识杜威的杰出之处 。 从事教育工作一般需要三门学科作基础: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才有所期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可能“高瞻远瞩”;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才有科学的把握,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可能“有的放矢”;通过对教育原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晰教育活动应该是怎样进行的,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才可能“纵心所欲而不逾矩”。问题是,就人的有限性而言,“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就知识发展规律而言,知识不断处于综合与分化的往复之中,因而才有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等等的细分。成为某一“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已属不易,若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者打通者则难上加难,而这恰恰是杜威的杰出或非凡之处。 从“知道”的层面来介绍杜威,人们不约而同地会这样表述:约翰·杜威( John Dewey )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 但结合上文我想强调说的是,杜威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将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 1894~1904 ),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他兼任这三个方面的教授职位,而且被认为在每个方面都作出了贡献。很难说他自己更喜欢这些角色中的哪一种,是成体系的哲学家、科学心理学家,或是实验教育家?实际上他认为这三者是直接关联的。他也许认为在他指导下创设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是这个时期里他的主要成就。他反复强调,实验学校不是 “ 实习学校 ” ,也不是 “ 模范学校 ” ,而是 “ 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验室 ” (赵祥麟,《学校与社会》译者前言) 。 “他(杜威)是一个专业哲学家,却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家而驰名于世界。 ”——杜威的优秀也在于此,杜威对教育问题的深刻领悟也在于此,杜威的教育著作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至今在全世界仍具有广泛影响也在于此。
50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白日幻想——写给读书会
bewinner 2015-3-22 10:03
之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名字不太记得,好像叫做《十一维空间》,看完后实在是刷新了自己浅陋的世界观。原来我一直龟缩在三维空间,整日碌碌而不自知。 这期读书会的主题是科幻,春节时想构思如何给大家做一期有科幻氛围的读书会,想破了头皮还是发现选址天文馆是最大的科幻特点。 言归正传。估计小时候,老师都问过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最想做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我想做宇航员。直到小学毕业这个理想一直坚挺,直到一次脑抽顽皮腿骨折,躺在病床上,我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腿部开刀以后到太空非重力条件下会不会爆裂。后来发现这个可能性非常大,以至于我有一段时间非常郁闷,感觉人生不会好了。 小时候的我很幸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小村庄,那时候的天还很蓝,空气还很清新,夜晚常常能看到非常清晰的满天繁星。仲夏夜,我和爷爷奶奶就搬着板凳,拿着蒲扇到家旁边的小山坡上乘凉。爷爷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小时候关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爷爷。爷爷还订阅了很多《奥秘》杂志,里面记述了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事件,我被作者细致入微的添油加醋深深吸引,导致某种程度上在小小的脑海里造成了浓厚的阴影。我记忆犹新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未来世界一种残忍的惩罚——一日囚。这种刑罚的残酷性在于,将犯人栓死在同一天,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完全相同的,他遇到的人,碰到的事情都是完全相同的。这个犯人最后无法忍受自杀了。 必须承认科幻的迷人之处更多的在于它的“幻”,任何一个具备“幻”特质的情景仅仅在脑海世界中想象都会让人迷醉。比如,一个原子中存在一个微观宇宙,里面甚至生活着无数的智慧文明;比如,从四维中看三维空间,三维的信息从内到外绚丽精细的展示;比如,冬眠技术的实现,让人可以在时间之海随意漂流,再也不必龟缩在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内。 那就让我们一起在白日幻想中肆意沉醉一把吧。
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苦短,今夜多美好!
vantigao 2014-8-23 16:26
愿每度 清晨比 其前 夕更美好 ,愿每度明天比其昨日更富饶。 -------巴哈欧拉 刚刚送走朋友们,心情无比的舒畅和美妙。还有什么比和朋友一起度过一个富于灵性的夜晚更美好的事情呢? 我们居住在伯克利分校的大学村里,村子里有约三分之一是中国人,而其中超过一半是访问学者。学生反而住村子里很少,因为学生多半比较忙,会经常加班,村子离学校太远了,所以他们多半住在学校附近。 幸赖我所追寻的巴哈伊信仰之故,无论是在德国加拿大还是美国,每到一地,我们都能通过当地的巴哈伊社区很快融入本地生活。因为,“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正是巴哈伊的理想和目标。 在我们之前,大学村大概从来没有住过来自中国的巴哈伊信徒。我们的到来,本地巴哈伊社区格外重视,村子里这么多中国人,他们一直希望能够帮助中国人融入本地社区,接触到巴哈欧拉所启示的那灵性之奥秘,上苍之正道,所阐释之人类一体,宗教同源,人类团结友爱之紧迫和途径。无疑,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起这座沟通中西的灵性桥梁。 在巴哈伊社区,人们通过默思和反省,学习和探讨,服务和行动来提升自己。巴哈伊信徒的学习能力最让人吃惊,他们拥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宗教,文化和科学知识。巴哈伊社区的一项核心活动叫做devotional gathering,中文可译作祈祷会或读书会,即大家聚到一起,就某一个主题,分享自己喜欢的各大宗教典籍中的引段。比如,关于爱,我们会搜集来自佛家的,圣经,古兰经,克里希纳穆提,纪伯伦等远古的近代的一些先知和思想家的著述,寻找那汇集之源泉。通过这样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学习,巴哈伊社区展示出未来全球性新文明的特质和雏形。 我们的读书会基本都在我家,每两周一次,持续将近一年,结识了大量的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和朋友。这真正是一个真诚,友爱而富于灵性的聚会! 最近,我们突发奇想,把读书会改成更加有趣的音乐读书会。今晚是第一次,之前其实有点忐忑,因为我本人在音乐方面实在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还是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把一些中国流行的英文歌曲打印出来,方便大家唱。等朋友们落座,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比尔先生带来一把吉他和一把乌克丽丽(夏威夷吉他),比尔先生只要拨动他的琴弦,就不会停顿下来。罗伯特先生刚从云南回来,他是第一次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就像老朋友一样,唱起他们熟悉的经典流行歌曲。还有戴安娜夫人,他们都是走遍全世界去服务过人们的虔诚的巴哈伊信徒。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好是美国的六七十年代,那可是美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歌曲往往旋律优美,富于灵性,就像加州的阳光一样温暖明丽。虽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离开了美国,去到陌生的国度,但音乐,始终把他们连结在一个共同的时代里。这不,他们唱完一首歌,就会联想到另外一首歌,一曲又一曲,整个晚上他们唱了不下50首歌曲。每次唱完,我都要努力询问歌名,因为这些歌曲,实在太美丽了!记录在案的,就有二十多首,很多时候 他们唱得兴起,根本不理会我的询问。偶尔,他们也会谈起歌曲的背景和歌手的故事,以及他们人生经历中和歌曲相关的片段。有一次,比尔先生唱起他为自己故去多年的妻子写下的一首歌曲,情到深处,潸然泪下,却依旧行云流水一般继续弹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就是思无邪的境界,就是禅的境界。那一阵,他一定沉浸在对妻子的无尽思念中。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我们还弹唱了许多经典的巴哈伊歌曲,多数意蕴丰厚,旋律优美而富于歌唱性,很类似乡村音乐的风格。谈到音乐,我们聊起中国有一位巴哈伊歌手,他的名字叫方大同。他在夏威夷一个巴哈伊家庭出生长大,名字也来自天下大同之意。他创作的歌曲多半清新雅致,灵动绚丽。当我谈起这些时,戴安娜夫人变得激动起来,她惊呼到,你说的这个年轻人我肯定认识,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原来戴安娜夫人曾经在夏威夷服务圣道,他和方大同的父母一起做过许多事情。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样的奇妙故事,在巴哈伊社区经常发生,巴哈伊信徒的足迹往往遍布全球,联系广泛,活脱脱一个全球性的社区! 就在这样的音乐和故事中,度过一个美妙非凡的夜晚。
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六清华动物研究读书会:丰子恺护生思想的内在矛盾与演变
jiangjinsong 2014-5-8 14:22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 十一 期 主题:丰子恺护生思想的内在矛盾与演变 报告人: 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时间: 2014 年5 月 1 0 日周六下午 3 : 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 241 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从明斋中门入 )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说明:读书会提供饮用水,为了环保起见,请朋友们自带水杯。 描述:明斋路线图图片:眀斋路线图.jpg 动物研究读书会总汇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总汇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瞎折腾读书会”正式成立
热度 2 WeiYang81 2013-12-18 15:06
“瞎折腾读书会”于2013年12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暂时只招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 读书会的目的:服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将好书推荐给他们。读书会的初衷是为摘掉“中国人不爱读书“的帽子贡献微薄力量。具体见新华网新闻“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图书阅读量不及泰国”。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3-10/12/c_125519224.htm 读书会的活动:将以沙龙的形式呈现,每次沙龙将有至少 5-6 位会员以报告演讲的方式分别为大家推荐一本书,活动是无偿的。 读书会会员要求:爱读书,爱分享!只要愿意每个季度以报告演讲的方式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职工和学生均可以加入。 读书会联系人:韩非, QQ : 350991867 会员们虽然没有经济上的收益,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 1 )节省阅读时间。书是看不完的,我们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读好书,朋友推荐是最好的方式。 ( 2 )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为了给大家推荐书,我们一定会有意识的读好书,而且会精读、细读,以便给大家讲好。 ( 3 )培养分享精神,提高分享能力。把学习到的知识,以精彩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只能通过一次次分享锻炼出来。
个人分类: 读书会|2553 次阅读|4 个评论
周日动物研究读书会:哈拉威《伴生物种宣言》研读
jiangjinsong 2013-10-9 21:20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三期 主题:哈拉威《伴生物种宣言》研读 报告人:李芳芳(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2013年10月13日上午9: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241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母亲、儿子和书
wenhuazhoukan 2013-10-8 14:41
■朱晓剑 平时也参加读书会,却总觉得大家在读书会上想获得的不是针对书的分享,而是想通过读书会获得一个圈层的认同,并收获名利。这当然就与阅读距离遥远了。夏天,读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时,真是有清凉之感。是的,读书会原本不是程式化的阅读,更多的是与生命交集式的分享,这于读书会而言,多了一层温情,对阅读也有了敬意。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子和书的世界”。就是这个小型读书会,却让我们看到生命跟阅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作为出版人的施瓦尔贝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的是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 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其中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着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施瓦尔贝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随着病情的加重,阅读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不仅如此,旧人旧事也会涌上心头,这让读书会更多了亲近感。施瓦尔贝对书籍熟稔自不待言,但就书的内容而言,如果不是有了这次阅读之旅,怕是他对书的理解还是老样子,不会产生那么多复杂的情感。而这正是读书带给人们的普遍情感,当阅读渗透进了我们的生命之后,书的厚重也就有所增加。在母亲去世两年之后,施瓦尔贝偶尔还是会有给她打电话的冲动,特别是在他看书或知道她一定喜欢这本书的时候。这情感的记忆是深刻的,也是带有温情的,让人动容。 无疑,阅读在此时是一门艺术,它所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平衡其中的忧愁与美好。 回想我所参加的系列读书会时,真是有些汗颜。我们对书的理解常常是停留在阅读本身,或者用权威的观点来诠释自己阅读的正确性,而自我阅读的观点被隐藏了起来,尽管那上面有动听的言辞,却似乎很难打动人。我想,这跟缺乏温情相关,因为书中的故事也好,文明也罢,和阅读者的生命缺乏交集。但在更广泛的阅读经验上,或许是我们仍然缺乏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这导致了我们的分享少了点个性。 阅读原本是件很奇妙而又美好的事。当我们给其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哪怕是一册《霍比特人》或《魔戒》,《相约萨马拉》或《追风筝的人》,都能让人读出不同的生命意味。这种阅读并不会因参与人数的多少而减低阅读的质量,相反因有共同的阅读兴趣,才能就阅读的方向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亦即施瓦尔贝在书中歌颂的书籍在我们各自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施瓦尔贝对弥足珍贵的母子关系做出了温柔感人、诚实生动的刻画——这本书是一曲对美好的颂歌,而那件美好的事,叫作爱。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威尔·施瓦尔贝,姜莹莹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8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3-09-27 第15版 书评)
1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二期:观看动物:视觉、权力与政治!
jiangjinsong 2013-9-16 21:09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二期 主题:观看动物:视觉、权力与政治! 报告人:龙缘之(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2013年9月22日上午9: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241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与deep learning读书会第三期视频和讲稿
xiaoda99 2013-8-2 20:58
题目:Sparse representation in computer vision and visual cortex   主讲人:   彭义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方向为image/video processing, sparse representation, low-rank matrix recovery。   肖达,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      提纲:   1. From sparsity to low-rankness and more(讲稿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KMQW6 )   2. Self-organizing cortical map model and Topographica simulator(讲稿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KMR4I 。另见参考文献)      视频回放:    http://www.duobei.com/room/4411032613      参考文献:    . Bednar JA: Building a mechanistic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J Physiol Paris, 2012, 106(5-6):194-211.       .Demo代码网址 http://topographica.org/
4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与deep learning读书会第二期视频和讲稿
xiaoda99 2013-8-2 20:56
 题目:Descriptive, Mechanistic and Interpretive Models of Primary Visual Cortex   主讲人:肖达,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    袁行远,前淘宝网数据挖掘与并行计算高级算法工程师,现辞职休假中。      提纲:   1.Descriptive models (What):    * Responses of a Neuron in an Intact Cat Brain, (视频: Hubel Wiesel - Cortical Neuron - V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c0MTkxODc2.html )    * Contrast sensitivity of Human    * Receptive Fields and Edges Detection Program Demo   2.Machanistic Models (How):    * Oriented Receptive Fields and Position-Less Receptive Fields    * Fourier Decomposition hypothesis    * Build Self-Organizing Map for V1   3.Interpretive Models (Why):    * What is the Best Multi-Stage Architecture for Object Recognition   4.The columnar organization of the neocortex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omputer vision      参考文献:   【NB】Matteo Carandini (2012) Area V1. Scholarpedia, 7(7):12105. http://www.scholarpedia.org/article/Area_V1   【NB】【CM】Carandini M, et al. (2005) Do we know what the early visual system do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5:10577-10597.   【NB】Douglas, RJ and Martin, KAC (2007) Recurrent neuronal circuits in the neocortex. Current Opinion in Biology, 17:496-500.   【NB】Douglas, RJ and Martin, KAC (2010) Canonical cortical circuits. Chapter 2 in Handbook of Brain Microcircuits 15-21.   【ML】Kevin Jarrett, Koray Kavukcuoglu, Marc’Aurelio Ranzato, and Yann LeCun. (2009) What is the Best Multi-Stage Architecture for Object Recognition? in Pro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09).   (文章前的标签代表类型,NB=神经生物学发现,CM=计算模型,ML=机器学习算法,SP=统计物理。) 多贝视频: ​ http://www.duobei.com/room/3011311368 讲稿:   袁行远,What do we know about V1    http://vdisk.weibo.com/s/u4Vws15JLvz_z      代码演示网址 http://www.demogng.de/      肖达,Modular organization of neocortex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omputer vision    http://vdisk.weibo.com/s/u4Vws15JLvz_l ​
3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梁木生“民志读书会”部分推荐书目
热度 1 cuncaoxin 2013-5-19 09:35
梁木生, 男,汉族,1958年9月生。湖北潜江人,民盟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硕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部副主任、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民盟湖北省委文教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原理、宪政原理及法治。 梁木生教授办了个读书会,这个读书会取名 “ 民志读书会 ” ,室内挂一条幅: “ 上联:明天下之理,立天下之志;下联:做天下之事,成天下之人;横批:成就天下 ” 。 读书会先期准备筛选 50 本史学专著、 50 本经济学专著、 50 本政治学专著、 50 本法学专著、 50 本管理学专著、 50 本社会学专著、 50 本哲学专著 --- 等等 。 第一部分 史学 一、中国 1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吴国祯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民国前十年》、《新中国三十年》 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国大历史》、《近代中国的出路》、《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大历史不会萎缩》。 3 、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中国革命再解释》 4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5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观察中国》 6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7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8 、钱穆:《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9 、王桐龄:《中国史》 10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 11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12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13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 二、外国 1 、汤因比:《历史研究》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 年前和 1500 年以后的全球文明》 3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4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 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6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7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8 、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 9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10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1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12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3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4 、道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 15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16 、布洛赫:《封建社会》 17 、福柯:《规训与惩罚》 18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9 、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法国革命的农民问题, 1789-1848 年》 20 、布罗代尔:《 15-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21 、希尔顿:《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落》、《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 22 、希尔:《英国革命: 1640 年》 23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的历史》 24 、哈兰:《英国宪政史》 25 、卡莱尔:《法国革命史》、《宪章运动》 26 、希罗多德:《历史》 27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8 、爱德华 .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29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第二部分 经济学 1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上、下卷) 2 、亚当 · 斯密:《国富论》 3 、萨缪尔森:《经济学》 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5 、科斯:《企业的性质》 6 、萨克斯:《贫穷的终结》 7 、斯蒂格里茨:《政治与市场 : 世界的政治 - 经济制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8 、梅耶:《法和经济学》 9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10 、罗伯特等:《经济学的秘密》 11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百年中国经济史》 12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13 、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 14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15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16 、罗宾逊夫人:《现代经济学导论》 17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18 、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 19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 20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21 、布坎南、 戈登 · 塔洛克:《同意的计算 - 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 22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自命的自负 — 社会主义的谬误》 23 、曼昆:《宏观经济学》 24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 26 、琼斯:《论财富的分配和赋税的来源》 27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28 、吉尔德:《财富与贫困》 29 、布坎南、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 30 、巴斯夏:《经济和谐论》 31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新新事物 -- 硅谷文化》 32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 33 、马托斯:《公司金融理论》 34 、舒尔茨:《改造传统的农业》 35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 36 、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 37 、切诺:《摩根财团》 38 、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 39 、科尔内:《短缺经济学》 40 、森:《以自由看待发展》、《贫困与饥荒》 41 、梅多斯:《增长的极限》 42 、皮尔森:《新市场社会主义 - 对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的探索》 43 、《经济学家》主编:《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44 、罗宾逊:《凯恩斯以后》 45 、欧根:《经济政策的原则》 46 、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 47 、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 47 、卡什伯特逊:《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48 、艾伦、布兰德:《经济学:原理与政策》 49 、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 50 、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 51 、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 52 、斯蒂格茨:《经济学家和说教者》 53 、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 54 、菲吕博顿、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 55 、托马斯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 56 、罗斯托:《富国与穷国》、《经济成长的阶段》 第三部分 政治学 1 、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 2 、海伍德:《政治学》 3 、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4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5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6 、密尔:《代议制政府》、《论自由》 7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8 、潘恩:《人权论》 9 、《第三波:二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10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 11 、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12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 20 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13 、福山:《历史的终结》 14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5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16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17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 18 、萨托利:《民主新论》 19 、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 20 、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 21 、柏拉图 《理想国》 2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3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24 、卢梭:《社会契约论》 25 、柏克:《法国革命论》 2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7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28 、拉斯基:《国家的理论与实际》 29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民主及其批评者》 30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1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32 、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 33 、安东尼 · 唐斯:《官僚制内幕》 34 、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 35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 贡斯当政治论文选》 36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 - 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 37 、德热拉斯:《新阶级 - 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分析》 38 、韦伯:《经济与社会》 39 、诺格德:《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 — 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 40 、马利旦:《人和国家》 41 、霍布斯:《利维坦》 42 、边沁:《政府片论》 43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 44 、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45 、沃伦:《民主与信任》 46 、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 47 、阿克顿:《自由史论》 48 、卢梭:《社会契约论》 49 、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50 、佩迪特:《共和主义》 51 、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 52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 53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54 、洛克:《政府论》 第四部分 法学 1 、博登海默:《法理学 —— 法哲学 及其方法》 2 、哈耶克:《自由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 3 、丹宁:《法律下的自由》、《变化中的法律》、《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训诫》、《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的未来》、《最后的篇章》、《法律的界碑》 4 、孟德斯鸠:《沦法的精神》( 5 .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 6 、哈特:《法律的概念》 8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 7 、德沃金:《法律帝国》、《认真看待权利》、《自由的法 - 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自然法学派) 9 、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10 、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0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 11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12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法理学问题》 13 、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 14 、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15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16 、戴雪:《英宪精义》 17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18 、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19 、杰佛逊:《杰佛逊文选》 20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 21 、牧野英一:《法律上之进化与进步》 22 、梅利曼:《大陆法系》 25 、弗里德曼:《法律制度》 24 、贝靳斯:《法律的原则 —— 一个规范的分析》 25 、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 人权哲学》 26 、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 27 、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28 、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 29 、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 30 、西塞罗:《论法律》 31 、奥古斯汀:《上帝之城》 32 、狄骥:《宪法学教程》 33 、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 34 、西塞罗:《论共和国 论法律》 35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36 、白哲特:《英国宪制》 37 、艾伦:《法律、自由与正义 —— 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 38 、库特勒:《最高法院与宪法 —— 美国宪法史上重要判例选读》 39 、布莱斯特等:《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 40 、阿克曼:《我们人民:宪法的根基》、《我们人民:宪法变革的原动力》 41 、德沃金:《自由的宪法 —— 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 42 、布莱福特:《 “ 五月花号公约 ” 签订始末》 43 、霍尔姆斯:《权利的成本 —— 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44 、斯诺维斯:《司法审查与宪法》 45 、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 —— 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诸源头》 46 、纪念美国宪法颁布 200 周年委员会编:《美国公民与宪法》 47 、戈登:《控制国家 —— 西方宪政的历史》 48 、布莱克斯通:《英国法释义》 49 、梅因:《古代法》 50 、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自由的法 —— 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 51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 52 、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53 、亨金:《权利的时代》 54 、罗森鲍姆:《宪政的哲学之维》 55 、维尔:《宪政与分权》 56 、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 第五部分 哲学 1 、李泽厚:《美的历程》 2 、罗素:《西方哲学史》、人类的知识》、《我的哲学的发展》 3 、杜威:《哲学的改造》 4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 5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6 、柏拉图:《理想国》 7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8 、伏尔泰:《哲学辞典》 9 、波普文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10 、洛克:《人类理解论》 11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12 、卢梭:《社会契约论》 13 、赫舍尔:《人是谁》 14 、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 15 、荣格:《神话人格》 16 、萨特:《荒谬人格》 17 、托马斯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 18 、福泽论吉:《文明论概略》 19 、池田大作:《我的人学》 20 、培根:《新工具》 21 、梅叶:《遗书》 22 、摩莱里:《自然法典》 23 、莫尔:《乌托邦》 24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 25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27 、尼采:《权力意志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善恶之彼岸》、《悲剧的诞生 尼采美学文选》 28 、穆勒:《功利主义》 29 、詹姆士:《实用主义》 30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31 、卡西尔:《人论》 32 、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 33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 关于知识的报告》 34 、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35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36 、所罗门:《大问题 - 简明哲学导论》 37 、内格尔:《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38 、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 39 、罗素:《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 40 、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41 、杜兰:《哲学的故事(上、下)》 42 、奥古斯丁:《忏悔录》 43 、布鲁诺:《论原因、本原与太一》 44 、马丁 · 路德:《马丁 · 路德文选》 45 、伏尔泰:《哲学通信》 56 、马尔库塞 : 《审美之维》 47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48 、福柯 : 《癫狂与文明》 49 、德里达:《哲学的边缘》 50 、马尔库塞 : 《审美之维》 第六部分 社会学 1 、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2 、孙本文:《社会学上之文化论》、《社会变迁》、《现代中国社会问题》 3 、陈达:《人口问题》、《中国劳工问题》 4 、潘光旦:《中国家庭之问题》、《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5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国封建社会》 6 、林耀华:《金翼》、《义序的宗族研究》 7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人类的视野》 8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9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分工论》 10 、韦伯:《经济与社会》 11 、齐美尔:《社会学 —— 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12 、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 13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14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15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16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 17 、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 18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19 、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 20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21 、米尔斯:《权力精英》 22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23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 24 、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25 、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26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不平等与异质性》 27 、布鲁默:《形象互动论:观点与方法》 28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29 、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 30 、伯格和卢克曼:《社会实体的建构》 31 、哈贝马斯:《人识与人类旨趣》、《沟通行动论》、《事实与规范之间》 32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33 、阿多尔诺:《德国社会学中的实证论之争 · 导言》 34 、顾尔德纳:《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 35 、柯林斯:《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 36 、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37 、卢曼:《社会分化》 38 、阿切尔:《文化与主体性:文化在社会理论中的位置》 39 、吉登斯:《社会的建构》、《现代性之后果》 40 、布迪厄:《实践的逻辑》 41 、布迪厄和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 42 、埃利亚斯:《论文明的进程》 43 、福柯:《疯癫和文明》、《规训和惩罚》 44 、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45 、图兰尼:《返回行动: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理论》 46 、拉什和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 47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的终结》 48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2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大复性读书会】《尚书》研读通知
xiao 2013-4-13 10:01
【复兴读书会第十二次读书会暨《尚书》研读第三次读书会】 诸位同道:明天早八点至下午五点,我们在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尚书》,讲完《夏书》,由卞景君主讲。 请大家提前阅读《尚书正义》相关部分,参阅《书集传》以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至少通读五遍原文,否则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复性读书会】《尚书》研读通知
xiao 2013-4-13 10:00
【复兴读书会第十二次读书会暨《尚书》研读第三次读书会】 诸位同道:明天早八点至下午五点,我们在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尚书》,讲完《夏书》,由卞景君主讲。 请大家提前阅读《尚书正义》相关部分,参阅《书集传》以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还是强烈建议大家至少通读五遍原文,否则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大复性读书会】第十一次读书通知
xiao 2013-4-3 11:23
诸位同道: 本周日早八点至下午五点,我们在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尚书》的《大禹谟》、《皋陶谟》和《益稷》三篇,由鄙人主讲。 此三篇对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的根本宗旨何在、礼制刑罚观为何、理想的君臣关系为何等关键问题都有深刻阐述。 请大家提前阅读《尚书正义》相关部分,参阅《书集传》以及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强烈建议大家至少通读五遍原文,否则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2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复性读书会晨读】
xiao 2013-4-1 20:58
【复性读书会晨读】 明晨六点半,未名湖石船,我们开始读《诗经》,每次读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一天或两天读一遍《诗经》。 以北大国学院博士生为主,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 伟光敬上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复性读书会】第十次读书通知
xiao 2013-3-24 07:04
诸位同道师友: 复性读书会第十次读书暨《尚书》首次读书会于本周日(3月24日)早八点到下午五点举行,地点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北大国学研究院院长办公室,由吴君继忠主持,郜君建华主讲,内容为《虞书》(从《尧典》到《益稷》),参考文献以北大版正体字的《尚书注疏》为主,参阅马一浮先生开列尚书书目中的其他文献。 此次读书会我因为在贵州无法参加,但我会跟上大家的进度的。此次读书会,清华大学法学院程洁教授将出席跟大家一起研读,我们表示欢迎。程老师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谙熟现代法制,关注中国传统的治理结构与理念,相信有程老师的加盟,我们的读书会会更有思想的碰撞性。 强烈建议大家先熟读文本——如果能坚持晨读,将会非常受用。经文本身应该是小时候就熟读过的,我们是在补课,早点补早点受益:) 敬颂 研安! 伟光敬上
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性读书会通知】北大国学院院长办公室继续读《诗经》
xiao 2013-3-8 20:32
诸位同道师友:咱们的复性读书会上学期在肖娟师姐家成功举办了八次,双周一次,每次一个白天,已经读完《风》和《雅》。 根据大家的意见,读书会本学期移师国学院吴院长办公室,时间改为周日,仍然是一天,这样方便更多国学院的同学参加。本周日八点静园一院见! 本次读书内容为《颂》,节选篇章为:《清庙》《维天之命》《维清》《丰年》《良耜》《駉》《那》,由吴继忠君主讲。 建议版本为北大十三经本《毛诗正义》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其他版本请参阅马一浮先生《通治群经书目举要》诗经部。 新年新气象! 伟光拜上
2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净莲花会所•复性读书会第三次活动】诗、乐之关系如何?
xiao 2012-11-25 21:25
【 昨天与七八位同道读了一整天的《诗经》,大家都颇觉兴发、振拔。人数刚刚好,都能顾及到。这次由北师大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徐冰兄接着上次主讲《周南召南谱》和《诗大序》,北大国学院楼宇烈先生门下的三位博士生及净莲花主人萧娟女士共读。明白了诗和乐的关系是某此次读书会最大的收获,与诸君分享之 】 《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诗大序》有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乐皆用来移风俗,二者之关系如何? 一言以蔽之,曰,同功而异教。 孔颖达疏云:“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其功也”,又云:“歌其声谓之乐,诵其言谓之诗,声言不同,故异时别教”。 《礼记•王制》:“春教乐,夏教诗”;《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附记】 此短信发给了飞信群上五六百位好友分享,有些回应,随喜赞叹的话就不录了。与中国社科院张宏斌博士对此问题有一些辩难,附记于后: 【张博士】礼统同、乐辨异在于成教天下,是一种文化整合机制。一可以形成公同的文化认同,二又可以保持小传统的独特性。即和而不同。 【某之回应】:礼乐合论,中国人文传统之本,兄所论是也。当周之时,诗书礼乐,一体相连。《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 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3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性读书会开始读书
热度 1 xiao 2012-10-12 22:32
很早以前就想和三五同道组建一个读书会,可以从早读到晚、“竖起脊梁、猛著精彩”(马一浮先生《泰和会语@横渠四句教》)的读书会,现在机缘终于成熟了——感恩念慈师姐给我们提供场地,在其净莲花道场开展读书会。经过小范围通知报名,现在的成员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为主,也有相关书院的负责人。 读书会的基本设想是:以马一浮先生《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中所列书目为纲,自《诗经》始沉潜研读六艺之学——四书和孝经部分很多同仁已经很熟了,不熟的同道请自行研习。 读书会上希望吾侪能“字字征实”、“语语心得”(章太炎先生语)——“字字征实”者,紧贴文本,入乎其内,不作肤泛浮浅悬空之论;“语语心得”者,所读所论皆当从心上过,身心有所受用,“养成通儒”而非“造成学究”。 时间:每两周一次,周六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
个人分类: 论道·国学|27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喻家山魂
热度 1 snzgdushu 2012-6-8 16:22
喻家山是我常去的地方,也是读书会的活动据点。与森林公园相比,这里不收门票,与其它的景区相比,这里很近,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随时都可以去走走,而且花费的时间不多,上下山半个小时,运动量也不大,如果想久点的话,就横穿喻家山,下山的地方刚好是喻家湖,对面是森林公园,中间隔着东湖,可以消磨半天。 当我们读书累了,我们爱去山上走走,当心情低落的时候,一个人或者结伴去喻家山散步,与自然亲近总是让人很喜悦的。想起,春天几个好友春游,秋天的登山,冬天的赏雪。而从外回来的时候肯定要去爬爬喻家山,叙叙旧,回忆往昔的岁月。对于读书会的每个人来说,喻家山承载着我们的思索和心情。,甚至可以说凝聚着我们读书会的灵魂。曾经,师兄师姐们在这里走过,思索过。现在,我们正在这里走着,欢笑着。以后,师弟师妹们还要走这条路,还要勤奋。如果说图书馆承载着我们读书会的精神,那么在喻家山上也有我们的灵魂。 喻家山有很多种不同的走法,那条常规的路很平缓,是一条水泥路,走起来不会非常的累,路上有不鸣不飞亭,草堂。到达山顶每个人都会去凤飞台,那是喻家山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华中大。可以看到山的另一面就是卧在山间的人家点缀在树林中,不大的湖泊镶嵌在青山中。还有一条比较陡的路,但是更自然些,上面的石板路已经有些斑驳了,铺满了树叶。而横穿到喻家湖的那条下山路是没有经过修整的,是被下山的人踏出来的,由于石子比较多,非常的滑。还有一条更有意境的路就是环半山腰的那条路,是一条土路,路很窄,只能容一个人走,人很少,更加的幽静,很适合散步。从凤飞台往西可以找到一条被踏出来的蜿蜒的小路,可以直接到达百景园。喻家山很秀丽,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到很多不明显的小路,在树林中似有似无。 在不同的时候去爬喻家山有不同的感觉。 雨天的时候映着山下的灯光更加的朦胧,罩着一层雾气,有仙境的意味。 晚上的喻家山更有魅力些,山下是万家的灯火,空中刚刚升起的圆月,随着月亮的升起,山林由朦胧到更加清晰。 或者没有月亮的时候一片黑暗,几乎看不到路了。山上有微微的凉风,会吹走些许沉重和忧愁。每次从喻家山上下来,都会感觉非常的轻松与愉悦,重新鼓足了干劲。 春天万物生长,一派欣欣向荣,山上的春天来得早些,我们去寻春。 夏天却是非常的凉快和惬意。 秋风染了满山的树叶,五彩缤纷。 冬天赏白雪覆盖江城万物又是一番感觉。 在读书的间隙里,常去休闲的地方并不多,而喻家山刚刚合适。 山上有很多的回忆。 还记得在 10 年的下雪天我们在凤飞台上大声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 雪》。 还记得 11 年春天每个周三的旁晚我们都去爬喻家山,每每都要买烤鸭。 还记得我们 11 年秋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一片湛蓝,为了看日落,我们四点就爬喻家山,在凤飞台上看落日,当看不到的时候,我们一路往西追随。 还记得我们一起早起去看日出,却发现那天没有太阳。 还记得我们在喻家山上让山风把低落、劳累和焦虑带走了,留下高昂,轻松和喜悦。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王海娟
个人分类: 随笔|3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弘毅读书会新年茶话会简报
zhangzizhang 2012-1-3 11:31
法天法地,弘道弘仁 —— 弘毅读书会新年茶话会简报 鹤矾 2012年1月1日下午2点,弘毅读书会在 虎 跑寺养心斋召开新春茶话会,热烈讨论读书与生活的话题。 “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2012年的第一天,农历庚寅年的腊八节, 弘毅读书会20余名会员欢聚虎跑寺,参观弘一法师李叔同纪念馆,并 在养心斋(弘一法师研究室)召开新春茶话会 ,交流读书心得 。 会议由浙江省中小学文学社 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弘毅读书会创始人谌卫军老师主持,并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黄亚洲, 浙江 工 业大学 中文系教授张欣 , 浙江大学 生物科学系教授唐建军, 著名书法家 夏有祥 等嘉宾。此外,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舜教授, 浙江省人事厅宣教中心主任诸葛晓荣 , 浙江省卫生厅团委书记章平 , 钱江管理处 副 主任 苏 元元 , 李叔同纪念馆 馆长 张 慧琴 , 韩美林艺术馆副馆长陈云飞, 韵和 书院院长吴艾倩 , 杭州市教育教育法规处李海龙 , 下城区教育局法规处章方忠 , 杭外团委书记周伟华,浙江人文之旅 创始人 吕逸尘 等 也出席了这次茶话会。 钱江管理处副主任苏元元作为东道主热烈欢迎各位贤达同仁的到来,并祝大家新春愉快,活动成功! 茶话会就“读书与生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作为“ 杭州十大书迷 ” 之一的谌 卫 军老师,向各位嘉宾提出如下问题:“影响 您 一生的书是什么?”“ 您最满意的作品 是哪一部 ? 怎么看‘娱乐至死’? 文学还能担当什么? ”“胡适与鲁迅 您 更推崇谁?”“ 您 怎么评价木心?”“ 如何与自然相处?为何对徽州文化情有独钟? ”…… 在这个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 能 静下心来看书,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甚至是很奢侈的事 。几位嘉宾有感于弘毅读书会会员对书的信仰,对文学对文化的虔诚,分别就上述问题作出认真、深刻的 剖 析。 黄亚洲老师 言谈之间 所 流露 的 社会责任感与 历史 使命感,张欣教授关于文学养育人类心灵 的阐释 ,唐建军教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 ……无不 使 在场的 会员深受感染 和 教育。 会议期间,主持人 播放了黄亚洲老师推荐的视频《祖国啊 , 你慢些走》, 不少人看得潸然落泪,悲天悯人的情怀油然而生…… 最后, 著名 书法家 夏有祥老师向 李叔同纪念馆 赠送题词:“弘道归一 。 ” 寓 “ 敬畏 自然, 尊崇和谐 ”之义 。暗含“弘一” 二字 。 夏有祥老师还 现场题写 弘毅 读书会 宗旨 :“法天法地,弘道弘 仁 。 ” 这是谌 卫 军 老师 对三位嘉宾的发言 的 高度概括 , 主张 道法自然, 弘扬传统,学会和谐共生,讲究科学民主 …… 会后大家个别交流,合影留念。 臧克家 说:“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而交了一个益友,听到一番醒世恒言,又如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之书! 2012 年的第一天,能 踩着弘一法师的足迹,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 被浓浓的书香熏过, 实乃人生之幸啊!
个人分类: 读书:且读书|3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失控
热度 1 mafeicheng 2011-12-14 18:43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与结局》 带读人:李亚婷 2011.12.10
4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身边的经济学
mafeicheng 2011-11-28 16:16
身边的经济学 带读:万燕玲 2011.11.27 郑甲泳 (韩) 获 1993 年“《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学家奖”。近年来 , 以经济顾问、专家的身份活跃在 MBC 电视台“握在手里的经济”和 KBS 电视台“经济焦点”等与经济生活相关联的电视节目中。 现担任延世大学经济学教授 . 兼任信息学院院长、教导主任。 《产业组织论》、《宏观经济学》、《树后面隐藏的人》、《好企业 , 必定有经营秘法》、《移动经济》等。 在短时间内重印 15 次并修订再版的畅销书被韩国最大、最具代性的广播电视台 KBS 电视台为“电梯说书”的主题书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经济活动无处不在。 • 咖啡种子、天竺鼠等动植物中 • “玫瑰骑士”中 • 人类爱情、婚姻生活中 经济活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1 关于钱的恋爱 堪比浓情巧克力的初恋 由于初恋的感觉最难忘珍贵,因此比其他任何一次恋爱的“边际效用”都高 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充实感,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效用”。 每增加一个消费单元而随之增长的满足感称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开发边际效用大的商品 2 一只蝴蝶搅起一阵龙卷风 宏观经济的基础越脆弱,越容易被从外部飞来的蝴蝶的微风干扰。 在不适当的时期里提升价格或此商品的市场不景气时继续维持原价,会使宏观经济过热或停滞。只有随时更换价格标签,经济的效率才会得以提升。 企业为什么不轻易更换价格标签? “ 标签费用 ” 3 放牛娃的春天和放牛班的春天 企业也能用一种商品进行专业化经营,并以此垄断全球大部分市场。 “一个商品走天下” VS 管弦乐队的合奏模式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 共同使用的技术信息、销售网络、品牌、组织等生产性的资源的优势 产业间相互辅助,相互买卖产生复合力量,支配市场 4 越贵越好卖? 打官司时有钱的找大律师,没钱的找无名律师,收入不同,可承担得起的服务也不同。 附加价值 价格差异 根据需求来供给 收入上升 需求变化 例外 粮食 but 肉类 • 收入弹性 由于收入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量的变动量与收入的变动量的比率,该比率称“弹性系数” • 正常品 • 生活必需品 • 奢侈品 5 生活必需品不打折的理由 为什么大型百货商店不对生活必需品打折? “需求的价格弹性” 反映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电影院票价
4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荒岛与立人:城市和乡村的公益图书馆
热度 1 zhengxuejun 2011-11-16 10:12
荒岛与立人:城市和乡村的公益图书馆
我关注过两个公益图书馆,城市荒岛图书馆( http://www.douban.com/group/85805/ )和立人乡村图书馆( http://site.douban.com/106986/ )。 前者在城市,是一座属于所有爱书人的民间图书馆,并期望成为以Web2.0思想来经营和管理的社区公益图书馆。 后者在乡村,要在乡村地区找到一些不屈的向上灵魂,慰藉他们的孤独,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打开一扇门,立人的教育产品包括:核心书目、立人读书会、访问学者、冬令营/夏令营、阅读教师、书香校园、2.0图书馆。 今天看到科学网转发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北大硕士毕业4年后在全国建13座乡村图书馆,就是关于立人的。 2014-09-19报道:北大硕士12省建22座乡村图书馆陆续被叫停 http://news.china.com/social/1007/20140919/18799154_all.html
4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物理世界奇遇记
mafeicheng 2011-11-15 00:55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物理世界奇遇记
带读人:朱梦娴 科普图书《物理世界奇遇记》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5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网络行为心理学
热度 1 mafeicheng 2011-11-14 22:33
带读人:陈潇俊 2011.11.13 › 亚当 · 乔伊森著 . › 任衍具 , 魏玲 译 .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10-09-01 › 这本书中,作者亚当 · 乔伊森博士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 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网络行为心理学研究的鼎力之作,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社会中人的行为,更充分地利用网络并认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 心理学与网络 › 工具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完成任务的方式(甚至任务本身的性质)以至于广泛的社会变化。“媒介作用” › Example :一张购物清单 › 网络心理学( cyberpsychology) 的关键所在:相对于类似的 FtF 交流,借助媒介的交流很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需要理解媒介交流所涉及的基本心理过程。 › 从工具到行为 › 技术作为媒介会产生社会的及心理的影响。一种特定的技术会导致特定的行为模式。 › Why ?认知心理学家吉布森引入“示能性”的观点。物体或环境、特性、行为。 › 传递社会行为的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示能性。理解工具与行为之间联系的五个维度:同步性、传递的线索、带宽与费用的限制、匿名的水平和类型、排他性。 › 同步性:讨论或谈话实时发生或延时展开。电话(同步)、信件(异步)。 › 传递的线索:交流技术传递的社会临场感或线索的数量可以被排列成一个连续体(信函 、 电话 、面对面交流) › 带宽与费用的限制:用财政和带宽的术语来讲,对心理学和 Internet 而已,另一个因素是互动的费用。如早期电报信息的按字收费。 › 匿名性:通常指“缺乏可识别性”。 › 发送者 —— 接受者的排他性:在以技术为媒介的交流中人们是否能保护自己的隐私。 › 网络交流:聊天,聊天室,世界新闻组网络系统,电子邮件,多用户网络游戏,视频会议。 › 媒介交流的模型: › 技术决定论 › 模型假设:“交流媒介的不同特征(如视觉匿名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或行为”。 › 关注交流过程中视听线索的作用以及失去这两种线索后将会发生什么。 › 两个类别: › 一、线索过滤( cues filtered out,CFO ) › 二、自我关注取向( self-focus approaches ) › 线索过滤取向模型 › 一、社会临场感: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伦敦大学首次以团体的方式对媒介交流进行研究。 学者研究出发点 —— 与 FtF 的交流相比,人们在电话交流中会失去什么。结论:听觉讨论比面对面讨论导致更多的观点变化。 › 社会临场感理论的解释: › 肖特提出社会临场感理论: 人际间的态度主要通过视觉线索传递,而言语通道仅包含了参加者之间任务导向的认知材料。交流对象在互动中的突显性以及随后人际关系的突显性是交流媒介的一种客观性质,即为“社会临场感” 肖特认为:交流媒介的社会临场感越高,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就越亲密。 Argyle 和 Dean 的亲密感 —— 平衡理论:一种亲密形式的增加会导致另一种亲密形式的减少以调整平衡并回到均衡状态。 然而肖特认为,因视觉线索而降低的亲密感不会导致言语行为中的亲密感的补偿性提高,所以电话由于缺少视觉线索,亲密感比面对面交流的低。 › 二、社会线索缩减 针对计算机中介交流,萨拉 · 基斯勒和她的同事在 1980 年代就提出线索过滤取向,是迄今发展最完善的理论。确定了对交流的社会背景有贡献的三类变量:地理的、组织的和情境的。静态线索(个人外貌、环境),动态线索(非言语的交流行为如点头等)。 › 斯普劳尔 斯基勒的研究发现:典型的电子邮件开头问候语的长度仅仅是典型结束语的 1/3; 一个月内在电子邮件上看到了 33 条不良信息而在对面对面的互动中只见到 4 条。 › 结论:通常当社会背景线索强时,行为是相对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有差别的和受控制的。当线索弱时人们会觉得是匿名的,而倾向于表现出相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和放纵的行为。 三、去个体化 › 在心理学领域,其概念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90 年代。菲利普 · 津巴多( Philip George Zimbardo ): 它是一个复杂、假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系列先行的社会条件导致了对自我和他人知觉的变化,并因此使通常意义上受限行为的阈限减低。在一定的条件下违背适当社会规范的行为就会发生。 › 先行的社会条件包括:匿名性、减弱的责任感、群组规模,超负荷的感觉输入、新奇的或非结构化的环境。这些条件因特网都满足。 › So, 因特网上的去个体化将导致更大程度的自我表露。 › 自我关注模型 › 前一模型虽然重要,但该模型倾向于通过一个去个体化的过程来引发自我关注的变化。 › 另一种模型取向:主张计算机中介交流中固有的视觉匿名实际上是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人们的自我关注。 一、双重自我意识: › 早期理论家的观点,人类有两种基本的意识状态 —— 客观的自我意识和主观的自我意识。关注内部世界、关注外部环境。 › 进而区分为个体性自我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和公众性自我意识(身体外貌) › 研究发现:与 FtF 交流的用户相比,采用计算机中介交流系统的用户具有更强的个体自我意识和较弱的公众性自我意识。 › 二、去个体化效应的社会身份解释和计算机中介交流 › 由赖歇尔( 1984 )提出。基于人们的社会身份对去个体化作出解释。 ›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取决于所属群组,当一种社会身份凸显,我们会比较自己的和其他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标准,自我刻板印象。 › 对去个体化效应的社会身份解释最强有力的支持来自斯皮尔斯等人的一项研究。 › 对群体成员的资格、视觉匿名性进行操纵,对比分析。 › 实验结果使得他们认为:当社会身份凸显,视觉匿名性将促使个体遵从群组规范,而当个人身份凸显,同样的视觉匿名性会减少社会规范的影响促使个体坚持自己。 › 不同于技术决定论的另一个观点是涌现过程的观点 : 即使用户尽最大努力去避免这种情况,可是用户的意图和交流媒介之间的交互作用仍然能够产生不能预见的且不希望发生的不良结果。 › 个体的因特网行为与消极面 › 第一个消极后果:网络成瘾。 › 该词最初由精神病学家 Ivan Goldberg 提出( 1991 )。而金伯利 · 杨是最先开展此实证研究的研究者之一。 › 格里菲斯认为网络成瘾的六个标准是: 突显性、情绪的变化、容忍度、停止使用的症状、冲突、复发。 › 因特网的 3 个潜在令人上瘾的特征:匿名性、便利和逃避 › 病态因特网使用的认知 —— 行为模型: 第二、网络论战及反社会行为 有人将网络论战操作定义为: › 无礼的言论 › 诅咒或调情 › 激烈的言辞 › 向他倾诉个人的情感 › 吹嘘 其他操作定义包括亵渎、“印刷上的能量”(如惊叹号)、辱骂、诅咒和一般的负性情感等。 › 对网络论战的解释 一、线索过滤取向:社会背景线索的缩减和既定规范的缺乏导致了网络论战。文本快速转换、黑客亚文化以及基础理论。 6 个关键性心理特征 › ( 1 )时间和信息加工的压力 › ( 2 )调节性反馈的缺乏 › ( 3 )难以对信息进行强调 › ( 4 )地位和职位线索太少 › ( 5 )社交匿名性 › ( 6 )计算机中介交流不成熟的规范。 二、对网络论战的社会身份解释: 在某些情况下,虚拟群组内的网络论战是一个以及确立的或正在发展中的规范,因而是正常的,当网络论战在一个不规范的群组里爆发时意味着在尝试为一个群组确立具有竞争性的规范。 三、对网络论战的自我意识解释: 个体性自我意识使个体更有可能将外在事件视为针对自身的;很可能只有通过互动的过程才能引发网络论战。(即使激发用户放纵的消极交流所需要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但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促成结果 。) 四、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和网络论战: 斯莫伦斯基等发现:放纵交流在成员彼此熟悉的群组内更加盛行。静媒介的某些方面或许能引发或助长网络论战但是还需要考虑到用户特征以及网络论战所依赖的媒介。
29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社会研究方法
mafeicheng 2011-10-31 16:13
《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 . 巴尔著,邱泽奇译,第 10 版,华夏出版社; 该书主要内容: 第一篇:研究概论 第二篇:研究的建构 第三篇:观察的方式 第四篇:资料分析 通过“概念化与操作化”将现实生活中的一般观念转化为有效的、可测量的概念。 1. 观念、概念和现实 人们如何形成认知的? 当我们漫步人生之路时,我们观察到不少的东西,而且我们知道那是真实的。我们也听到不少人说过他们观察到的东西。例如:有人说少数民族是肮脏的,有人说女人比不上男人,有报道说黑人被施以私刑…… 除了这种经验以外,我们还注意到很多其他的现象。所有参与私刑的人似乎比较可能辱骂黑人。还有,这些人似乎倾向于女人“乖乖地呆在家里”。最后我们发现,世界上真的存在这种人。 当讨论我们遇到的人时,我们会根据上述倾向给那些人分类。我们会叫那些人“参加私刑的人、辱骂黑人的人、或不雇用女性担任主管的人”。时间长了,用这样的方法来称呼那些人变得十分笨拙。然后,会有一个想法,何不用“偏见”来代替这冗长的说法?总之,只要有类似的行为,都可以这么归类 由于事实基本如此,为了效率,我同意和社会保持一致。这就是偏见观念的起源。事实上,偏见根本不存在。 偏见只是我们用来与他人交流所采用的一个所共识的术语而已:这个术语被用来表示在社会上观察到的相似现象。 当我提到“偏见”时,你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印象,就像这个术语在我的头脑中产生的印象一样。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存有成千上万资料的抽屉,每份资料都有一个标签。你们的资料记载的是你们被告知的偏见的意义和你们所观察到的偏见的例子。我的资料则是我被教导的偏见的意义和我观察到的偏见的例子。 表达印象的术语和存在于头脑中的资料标签都是所谓的观念。和观念有关的标签使我们可以交流,而且使我们可以就标签的含义达成共识。达成共识的过程被称为“ 概念化 ”达成共识的结果就是“ 概念 ”。 概念本质上是建构的! 我们用概念交流那些共同之处,久而久之,就会认为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真的存在,而不只是一些具体观察的概括。 对概念的信赖,使人们反过来讨论甚至辩论某些具体观察是否“真的”足以表达概念。 看一个例子。假设我要见一个人,名字叫帕特,这个人你们很熟悉。我问你们对帕特的印象。假设你们看见过帕特帮助迷路的小孩寻找父母,也看见过帕特把失落的小鸟放回巢穴。帕特曾请你们帮忙把感恩节的火鸡分送给贫困的家庭、在圣诞节时去儿童医院探望病人。你们还看见过帕特因为电影中的母亲在困境中保护和拯救自己的孩子而落泪。当你们在头脑中搜索有关帕特的资料时,发现所有的资料上都有一个标签:“同情心”。所以,你们告诉我,“帕特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 当我查看自己头脑中的印象时,我也找到一份标签为“同情心”的资料。在阅读完资料之后,我觉得自己知道了帕特是怎么样一个人,并根据我自己(而不是你们)头脑中的同情心资料产生了对帕特的期望。 当我见到帕特时,如果我的观察与我头脑中有关同情心的资料相符,我就会说,你们说的对。如果我的观察与自己头脑中有关同情心的资料相悖,我就会告诉你们帕特并没有同情心。于是,我开始核对资料。 你们说:“我曾经见过帕特因为电影中的一位母亲在困境中保护和拯救自己的孩子而落泪。”而在我的头脑中有关同情心的资料里没有类似的东西。再翻看其他资料,我发现类似的现象被标示为“多愁善感”。此时,我说:“那不是同情心,而是多愁善感。”最终我们发现,我们各自对“同情心”的印象有很大不同。 只有在你我之间对于事物有比较一致的印象时,语言和交流才能发挥作用。没有人的印象资料与他人的完全相同。每个人都会根据社会共识来修正自己的印象。 关于概念的测量问题 概念是基于共识的术语意义;我们用概念进行交流、测量和研究。 我们可以测量那些真实存在的东西,如信件的数量、苹果的颜色、问卷上的答案标记等; 概念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所以,不能被直接测量。可以测量的是概念所概括的事物。 2. 概念化 概念化 是我们指出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它使模糊印象明晰化,为研究中的概念指定了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 例如,我们想知道女性是否比男性更具有同情心。如果不能就同情心这个特定术语形成共识,我们就不能有意义地研究这个问题,更谈不上对结果形成共识。 概念化过程的最终产品就是一组具体 指标 (indicators) ,指标被用来说明概念的属性。 例:生活质量的指标 热量摄入量 居住面积 心情好坏 是否有电话 是否有卫生间 肉类摄入量 空气质量 如,偏见的指标: 一个不雇用黑人的人 一个不雇用女人的人 一个不雇用老人的人 一个不雇用残疾人的人 同情心的指标: 一个看见他人哭自己也哭的人 一个看见乞丐就给钱的人 一个总将流浪猫捡回家的人 一个向希望工程捐款的人 一个在动物园收养动物的人 例如,我们认为同情心有 10 项指标,在女性身上平均出现 6.5 项,在男性身上平均出现 3.2 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群体上看,女性的确比男性更有同情心。 不过,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总会碰到例外和不协调的情形。这就有必要探讨概念的维度。 维度( Dimension ):将概念的指标分为几个大类,每一类为一个维度。表示概念的具体方面 (aspects) 或层面 (facet) 。 例:生活质量 生活资料维度 心理维度 健康维度 环境维度 信仰维度 指标互换性 (interchangeablility of indicators) 指多个不同的指标或多或少代表了同一个概念,它们互相替换也不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性质。 由于指标互换性,在对概念定义没有共识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进行研究,并且得出结论。 为了不混淆概念与真实,逻辑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三种定义:真实的、名义的和操作性的。 1. 真实定义:反映了术语的具体化,概括事物的基本属性或基本特性。 试图指定概念的“真实”意义的努力只会导致困境:将概念错当做真实的实体。 2. 名义定义:指某个术语被赋予的意义。代表了有关如何使用某一特定术语的某种共识,或者惯例。 如,同情心的定义; 3. 操作定义:明确、精确地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 —— 即如何操作。 如,为了研究社会经济地位( sociaoeconomic status SES )的状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地位”定义为“收入”和“教育程度”的状况。 将模糊不清的术语转化为可具体测量的步骤: 如前面社会经济地位的例子,我们依照收入和教育程度来测量 SES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可询问受访者两个问题: 1. 过去 12 个月里,您家庭的总收入有多少? 2. 您的最高学历是多少? 最终我们创造了一个可用的和可行的“社会经济地位”定义。 概念化举例 概念化举例:个人失范( Anomie )的测量(史努尔量表) 请对下列说法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 无论人们怎样说,男人都是越变越坏; 把新生儿带到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来,真是一件不公平的事; 现在,人们不得不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管不了明天; 现在,人们真不知道还可以信赖谁; 向政府官员投诉没有用,他们根本不关心老百姓。 如果研究者发现某个概念特定的概念化和操作化定义十分有用,他们就会采用,并因此形成该概念的标准化定义。 如智力测试( IQ tests )、人口普查局制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测量等; 测量的层次: 定性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3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天地有大美[20111016]
mafeicheng 2011-10-16 09:14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天地有大美[20111016]
带读人:刘向 时间:2011年10月16日 天地有大美 现代科学之伟大方程
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学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mafeicheng 2011-10-15 12:57
——专题介绍人:陈欢 一、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 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最根本的问题,它决定着调查工作的内容、范围、方法和组织。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由那些性质上相同的众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总体。即统计总体。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总体的每一个单位,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也就是在调查过程中应该登记其标志的那些具体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或问卷 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属性,这些属性在统计上又称标志。它是由调查对象的性质、调查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包括一系列品质属性和数量属性。调查项目一般采用调查表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将调查项目科学地分类、排列,就构成调查表或调查问卷。 4)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和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调查时间包括三方面内容: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调查地点是指调查单位的空间位置。确定调查地点,就是规定在什么地方进行调查。调查方式方法是指调查工作的组织方式方法,这主要取决于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调查的对象。统计调查的方式多种多样。按其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专门组织的调查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统计调查的方法有直接观测法、实验法、报告法、采访法和网上调查法等。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建立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人员的配备与分工;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如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文件资料的印发、方案的传达布置、经费的筹措等;制定调查工作的检查、监督方法;调查成果的公布及工作后的总结等。 二、统计数据收集 (一)统计资料的直接收集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 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来进行观测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重点调查:组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另一种是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一些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借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趋势。 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法的规定,依据自上而下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项目及其指标、报送时间与程序布置调查要求和任务,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上报的统计报表制度。 (二)统计资料的间接收集 凡不是通过直接的统计调查和试验,而是从其他各种渠道搜集的第二手资料,我们把它总称为统计资料的间接收集。间接资料的来源大体包括:统计年鉴、统计摘要、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台账、统计公告、报纸、杂志、网上资料等。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初级资料收集方法和次级资料收集方法或称文案资料。 1)初级资料收集方法 访问法:按所拟调查事项,有计划地通过访谈询问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的方法。按访问内容的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面谈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日记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法。 观测法:指调查者通过直接观测、跟踪和记录被调查者的情况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报告法:由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照统计机关颁发的统一的表格和要求,按一定的报送程序提供资料的方法。 2)次级资料收集方法 次级资料又称二手资料,是指他人为了他自己的研究目的而调查、整理的资科。 三、统计数据整理 1)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将总体按一定标志区分为不同类型或不同性质的组,使组与组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而在同一组内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即同一组内各单位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2) 统计分组的方法 按标志的特征分组:总体单位的各个标志按分组标志的特征分组区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按分组标志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按分组标志多少不同,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品质标志分组:即从属性上区分各种类型组。例如,对企业按经济类型(所有制性质)分组,按行业性质分组,按组织形式(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组等。 数量标志分组:即从某个变量的差异程度上来区分各种类型。例如,对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按产量或产值分组,按固定资产多少分组。 四、统计数据表现形式 1)统计表 按照统计表的主词是否分组和分组的程度,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三种。 简单表:简单表是统计表的主词未经任何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表:分组表指统计表的主词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表:复合表指统计表的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复合分组 2)统计图 条形图(Bar chart):条形图常用于描述离散型数据的情况,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图形,它是用宽度相等而高度为频数(率)来表示各类数据的大小。 直方图:表征数据的频数分布特征,它与条形图在形式上有类似之处,都是用条形来表示数据特征,但直方图中的条形之间是没有间隔的。 饼分图(Pie chart):饼分图经常用来表示各成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箱形图 (Boxplot):箱形图也称箱线图,是由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两个四分位数5个特征值绘制的一个箱子和两条线段的图形。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4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网络星河
mafeicheng 2011-10-14 22:12
带读人:温钊建 时间:2011年9月25日 网络星河 ——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 作者:曼纽尔卡斯特 作者简介 曼纽尔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教授,著名的网络社会学专家。主要著作《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已被翻译成 18 种语言。他在 2001 年 10 月出版的《网络星河》已被翻译成 11 种语言,被广泛认为是网络社会学的重要著作。 什么是网络星河? 1 、时代背景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成为支撑起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 2 、网络星河 1454 年,西方活字印刷术的扩散与发展革命性地促进知识与思想的传播。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将此现象称为 “ 古腾堡星河 ” 。 20 世纪,互联网作为通信媒体第一次允许在特定时间以全球规模进行多对多通讯。人类从此进入 “ 网络星河 ” 时代。 3 、网络星河下的世界 互联网文化 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创造者的文化。不同种类的创造者所拥有的价值观和信仰。文化是具体的,是一个集体性建筑物,超越了个人的偏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实践。 1 、技术精英文化 技术精英文化代表了技术开发者的文化。是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有益的文化信仰,互联网进步的关键要素。技术精英的圈子主要为学术圈,从高级别的教授到起步阶段的学生。技术精英文化植根于优秀的学术传统,以追求科学、获取声望与荣誉为最高目标。技术精英文化的核心在于不断的追求创新、追求卓越。 2 、黑客文化 黑客并非指具有破坏的无聊人士。黑客文化代表了独立特行者,信仰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创新。黑客社区是各种开源开发圈子。黑客文化排斥主流体制,不服从于开发组织,崇尚开源开发,反对知识产权制度。黑客文化例子: Unix 系统编写者 “ 海盗湾 ” 组织 3 、虚拟社区文化 虚拟社区文化指互联网的创造者与用户通过网络聚集、交流信息的文化。 早期:邮件组、新闻组、 BBS…… 现代 : SNS 、微博 …… 利用网络聚集意见,让有相同思想的人聚集在一起,加强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 4 、企业家文化 将互联网技术用于商业用途。以追求金钱作为最高成功标志。通过创新获取金钱的工作狂 四种互联网文化并非相互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实际中互相结合互相反应,形成今天多姿多彩的网络星河。 网络社会的变迁 虚拟社会的出现使社会的组织产生变迁。 人与人之间的地域界限消失,组织的形成更取决于共同的理念。 网络社会组织是一种松散的大家庭,以核心价值为最重要的理念。 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开始时,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使人更好的参与和融入社会交往。 但是互联网使用有一定的阀值,超过该阀值,人将沉迷于网络社区而忽视社会交往,造成社交性丧失 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1 世纪的社会运动中互联网都起着重要作用。 群体组织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展示出来,目的在于吸引关注者,以改变社会价值观与制度。互联网的价值在于,他不仅是一种通讯媒介,也是组织形式的物质基础。 信息时代社会运动三大特点 1 、信息时代的社会运动实质上是文化价值的动员。 在网络时代,价值观的交流、社会运动的动员是围绕着通讯制度而构建的。他们利用这些运动影响坚持他们价值观的人,并以此整体上影响社会良知。 2 、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不得不弥补从工业化时代继承下来的综合机构危机。 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社会组织,如大众政党、工会组织等,日益空壳化。只在选举季节动员起来。 互联网必须弥补综合机构失灵的现状,用一种新的渠道反应民意。 3 、权力在全球网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主权国家机构的作用。社会运动的权利与影响通过全球延伸。 人权、女权、环保等主题的社会运动日益全球化,需要依赖互联网建立全球性的联盟,以发挥更大的权力。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2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之经典诵读——《飘》书与电影赏析
热度 2 mafeicheng 2011-10-10 13:44
带读人:刘旻璇 时间:2011年9月25日 一、作者介绍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飘》的出版使米切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当时美国文坛的名人。她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却成了亚特兰大人人皆知的“女英雄”。 二、创作背景(个人经历+历史环境) 特殊童年 玛格丽特·米切尔与1900年出生于美国南部的新生代城市亚特兰大,米切尔的父亲于1933-1936年曾任亚特兰大历史研究会的会长。三四岁时,她就喜欢听关于亚特兰大历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时常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给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玛格丽特指点着一条一直穿过后院的南部同盟的战壕。然而,她绘声绘色的讲述那个夜晚,即1864年11月15日那晚的大火,“大片大片的火焰吞没了整个城市,你无论朝哪儿看,都有一片奇怪而难以形容的亮光映彻天际。”这便是作品中亚特兰大沦陷当晚的原型。 南北战争与亚特兰大 1864年5月,在南军势力已大大削弱之际,北军(Union,联邦军)的谢尔曼将军(Gen.william T.Sherman)奉命向南军进攻,欲夺下南方的铁路中枢和补给要站亚特兰大。战役开始之际,谢尔曼大约有十万军力、254门火炮,南军(Confederate,邦联军)将领约翰斯顿将军(Gen.Joseph E.Johnston)拥有约六万五千军力、187门加农炮,北军处于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是,在6月27日这一天,当北军对肯纳索山上的南军防线发动猛攻后,南军顽强御敌,双方展开肉博战,结果是北军承受重大伤亡,无功而返,即南军取胜,4,000 名伤亡者中,北军占3,000余人。 但是,三个月后,由于南军换了统帅,战术不行,谢尔曼将军的北军很快用炮火彻底摧毁了亚特兰大。历史是这样记录的, 1864年9月1日,联邦军即北军取胜,占领了亚特兰大。12,140 名伤亡者中,南军占 8,499人。亚特兰大之役是南北战争的决定性战役,1865年,内战结束,南方的独立企图彻底破灭,全美国的400万黑人从此摆脱了奴隶制的枷锁。 三、内容概览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 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 温柔善良的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媚 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作为征兵上了前线。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 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 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 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 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 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 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 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 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 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 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 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 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 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 婚后,夫妻二人住在 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 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 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 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 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 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 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 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 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 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时,白瑞德 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 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 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四、主要角色 思嘉(又译斯佳丽) 一个猫一样的女人。有着猫一样的目光,猫一样的微笑,猫一样的步伐和猫一样的敏捷。如果性格可以用颜色来描述,那么《飘》的作者在定下角色的名字时就有了定论。斯佳丽Scarlet猩红色(255,36,0),瑞德 Rhett 红色(255,0,0)。媚兰 Melanie 黑色,阿希礼 Ashley 灰色。两对夫妻的名字是同一色系的。 瑞德(又译瑞特) 瑞德这个人敢爱敢恨,就如上文所说,他不愿拾起破碎的感情,所以才会在最后变得那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很富有男性魅力,就像思嘉所拥有的女性魅力,同样使人沉醉。 想起瑞德对斯佳丽的话,第一次见面,我就知道你是我一辈子等待的女人,因为我们是同一类人。 五、电影赏析 电影片段 l 1.战前聚会 卫希礼对郝思嘉的评价以及白瑞德第一次见郝思嘉时对她的评价(29:00-32:00) (《飘》第6章) l 2.陪伴媚兰待产(1:14:00——1:20:00) (《飘》第19章) l 3. 19岁的郝思嘉承担起生活重担(《飘》第25章) (1:43:00——1:44:00) l 4.短暂的幸福生活 (3:05:00——3:08:45) l 5.白瑞德离开郝思嘉出走 (3:42:25——3:48:30) (《飘》第43章)
2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的尽头
热度 4 snzgdushu 2011-5-1 16:16
最近参加了几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读书会,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说:读书没劲现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书,读书要读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 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基本判断,读书要是没有尽头,就像人不会死一样,活着也就没劲透顶,想起来都令人泄气。所以,知道读书有尽头就像知道一个人终究要死一样,是一个人展开自己读书生活的基点之一。 其实读书并不是没有尽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读书的尽头也有所不同。 有些人以读书为术,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功利性的:或者为完成学业,或者为找个好工作,或者为功成名就,或者甚至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 对于这样的读书人而言,读书的尽头很简单:自己的厌倦。任何功利性的事情做多了都会让人厌倦,读书同样如此,不管目标有没有达成,反正出于功利的目的来读书,不愁看不到读书的尽头。无论你将来是否功成名就,是否著述等身,一旦看到书,你就觉得疲惫,或者说读书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工具,你的读书生涯也就到了尽头。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状态,所以才会选择义无反顾地扑向最直接的生活本身,把读书当作死亡一样不得不面对的东西来应付。 有些人以读书为业,读书的目的就如韦伯所说:以学术为业,希望通过读书去认知清楚这个世界运行的理性规则,顺便解决自己和他人的困惑。正是这样的读书人经常会面临读书尽头的困惑:因为书太多,其记载的关于世界运行的理性规则也就太多,太多了就读不完,读不完就是认知不完备,不完备就谈不上为自己和他人解惑,学术也就没有了底气。其实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误解了西方人读书和学术的关系。在西方人的求知过程中,读书和学术不是完全一致的,韦伯所说的学术固然是不涉及终极关怀的理智化过程,其前提却是康德所确立的信仰对知识的优先性。换句话说,学术仅仅涉及理性规则,但是读书却不仅如此,读书首先关照的就是信仰问题。学术不涉及终极关怀的前提,终极关怀已经通过其他层面的读书来实现了。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对于学术和知识的追问始终是有限的追问,不涉及根本问题,因为根本问题是通过信仰层面的学习来达到的,与学术无关。对于西方人而言,读书的起点和尽头就是信仰,就是知识以及理性规则不能达到的超越领域,读到了这个地方,学术层面的知识不完备和理性规则的不完整,都不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致命的影响,不会导致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完全认定。所以只要《圣经》还在,西方人的学术也许没有尽头,读书却不怕没有尽头。 中国人则不同,没有信仰传统也读不懂《圣经》,所以才会在引进西方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体系不知所措,找不到学术的尽头,读书也就成了无尽的负担。究其原因,还是将对无限的追寻放入了有限的学术之中,从而给了自己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上了韦伯的当,没有关照西方整体生存背景就简单地认可了其有关学术的结论,拿来指导中国人的读书生活,自然是吃力不讨好。要知道, “ 价值中立 ” 的前提正是 “ 价值 ” 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虽然没有西式的价值和信仰传统,却自有东方的超越追求。从玄而又玄的 “ 天人合一 ” 到 “ 经世致用 ” ,都贯穿着对于读书尽头的认知。换句话说,如果你喜欢玄的,就去读读什么 “ 老庄 ” ,到什么 “ 坐忘无言 ” 的状态,基本上你读书也就算到头了,剩下的就是入世修行老老实实做人了;如果你对太玄的东西不感兴趣,一开始就想老老实实的,那就按照书上说的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一步一步去践行,自然能找到书中黄金美玉。当代中国同样如此,最成功的读书方式无疑就是毛泽东 “ 真理和革命实践结合 ” 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成就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代中国。 一句话,无论时代如何,中国人读书的唯一尽头就是生活实践。 可惜的是,中国人学西方,搞学术,终于会读点洋书了,却不懂人家读书的尽头,也忘了自家老祖宗和革命前辈的传家宝,终于更加找不着北了。 因此,读书的尽头何在?取决于你读书的路数:如果你一直读西方的书,那就至少要读到《圣经》里头,有点信仰的意思才能撒手(其实人家也有自己的践行,只是隔得太远,就不说了);如果自觉还是中国人,那就在读了些书,有了些逻辑思维能力、超越的意境或者革命情怀之后赶快去生活,去经验,去实践,这样你才能真正发现读书的尽头,找到 “ 死亡 ” 所带来的 “ 有限生命 ” 的意义。 有人就说,我一直读的都是西方的书,但是自觉也不可能到达信仰层面,如何可能在中国展开自己的实践?书不是白读了?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有很多人读西方的书就是白读了,还有比白读更厉害的,就是上当了,拿西方的学术理论来切割中国的经验和生活,害人害己还不自知。其实,西方的书也能在中国实践中用上西式理论固然不会让你有中国人的超越意境和革命情怀,但至少会让你学会一些现代人必备的逻辑理性。这种逻辑思维是很有用的,在具体实践展开的过程中,一旦书上的说法跟中国的具体经验有冲突,那就利用你学会的逻辑把这种冲突说出来,并加以解释。如此这般,你所读的书就实现了价值,而你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中国人读西书的终点。 绕了那么大的一个弯,就是在说一个道理:读书的尽头就是不读书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这种状态,不管是以读书为术的人还是以读书为业的人都可以到达,甚至前者可能还更快,不过请大家仔细想想:一个因为厌倦读书而扑向生活经验的人,与一个读书有了些许感受从而选择走向生活经验的人相比,谁会生活得更好呢?其实现在的大学生都可以算是读书人,甚至可以算是读了太多书(教材)以至于书读完了的人,基本上都厌倦了读书,但是如果你急于以现在的姿态扑向生活,那你生活经验的展开就是以厌倦为基础的,很难摆脱郁闷的基调。 所以,有能力以轻松愉快的姿态走向生活经验和实践,才是读书最真实也是最美好的尽头。在这个意义上,诸位的读书生涯应该是始于以读书为业,终于生活实践。愿以此与所有的读书人共勉。 作者:焉庆丰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871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是谁
snzgdushu 2011-4-28 12:29
读书汇杂志是华中科技大学一群热爱读书的青年学生在2008年5月创办的人文阅读类杂志,每季度出版一期,目前已经出版十期。 2010年11月,读书汇杂志社经过改组之后,并以电子杂志的形式扩大发行,广泛接受投稿和订阅。 读书汇杂志社信息 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三农研究读书会 顾问:贺雪峰 主编:杜鹏 编辑:冯川 郑晓园 杜娇 褚明浩 赵丽 张乐湘 廖倩 读书汇将不断提高刊物质量,联系更多热爱阅读的青年学生,为大家提供一道丰富的人文盛宴。 读书汇欢迎您投稿,欢迎订阅!读书汇也将因为您的支持而更加精彩!
个人分类: 我们是谁|25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1月20日)
mafeicheng 2010-11-9 11:01
11 月 20 日 经典诵读带读人:汪雅静 专题介绍:实证研究刘旻璇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1月6日)
mafeicheng 2010-10-28 23:23
读书会最新公告11 月 6 日 图书带读:《小王子》魏冬冬 专题介绍:案例研究汪雅静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0月23日)
mafeicheng 2010-10-28 23:20
读书会最新公告10 月 23 日 图书带读:走进泰国傅柯萌 专题介绍:纵向研究,以数字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研究为例陈敏杰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会最新公告(10月10日)
mafeicheng 2010-10-28 23:18
读书会10 月 10 日安排 图书带读:《平凡的世界》陈敏杰 专题介绍: SPSS 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傅柯萌
个人分类: 读书会最新公告|2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艺读书会简介
mafeicheng 2010-10-28 23:15
一、简介 博艺读书会成立于 2007 年 10 月,于 2007 年 11 月 18 日 正式更名为博艺读书会。读书会每两周一期,其网站依托于中国社会科学信息门户( CSSIG ),地点设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办五楼会议室。 二、读书会宗旨 实践博学,锤炼仕艺 三、开展读书会的主要目的 ( 1 )为读书提供一个激励平台; ( 2 )为不同师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读书会希望参与者不仅能在其中进行专业学习上的交流,更能拓宽视野,进行专业外书籍的阅读。 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参与者集群智慧一起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四、读书会流程: (1) 经典诵读 (2) 专题介绍 (3) 素质拓展
个人分类: 读书会简介|2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谷女性读书会侧记
liwei999 2010-4-27 21:10
硅谷女性读书会侧记: 海云主讲龙应台 一、 曾宁有约 几个月前丁丁论坛开张,湾区家喻户晓的华人社区主持大牌维平女士盛情邀请我说,开了一个铺子,请到美女作家曾宁做斑竹,希望各位舞文弄墨之士,来此以文会友,不亦乐乎。立委是野路子出身,冲着这美女作家的名头,飞蛾扑火一般来到这个十几个人七八杆笔的山头,捧月一样围绕着宁斑竹转,想沾点儿仙气。 果然,宁妹子非等闲美女(见《美女作家小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6616 ),佳作连连,目不暇给。仰慕之情,遂如滔滔江水,奔涌而来,一不做二不休,成立宁粉俱乐部,居然也赢得几位老友(包括何兄)的积极响应。逻辑上讲,下一步该是粉丝偶像见面会了,可是宁妹子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人算不如天算。曾宁有好友海云,也是网络上粉丝无数的奇女子(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0156),应硅谷女性之邀,要在硅谷女性的招牌活动读书会上主讲龙应台其人其文。宁妹子于是在本坛以转贴的形式发出了曾宁有约的通告(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404:明天我会去的,希望能在那里会见朋友们),给海云有约站台。尽管是 short notice, 立委绝不想错过此等双重有约之良机,欣然前往应约。 二、 硅谷女性 读书会地点硅谷中国艺术中心,是个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所在。里面有个牛克斯展览馆,收藏了不少中国字画玉器等古董,免费开放。这倒真是个国人读书聚会的好地方。等我匆匆赶到读书会现场,才发现硅谷女性主办的活动,原来真地全是女同胞,我成稀客了。倒是还来了三位男士,其中两位是主讲人海云的老爸和儿子,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另外一位帅哥,自称是某女同胞的车夫。 我刚落座,即巡视扫描,一眼就识出端坐一边姿态优雅的宁妹子,相互招招手,算是网友第一次见面的默契。我怎么这么确定呢,原来此前我看到有网友粉丝写过数篇曾宁印象记,一律惊为天人,对这位爱穿黑色衣服的上海美女的姿态气质,赞不绝口。亲见其人,名不虚传。 读书会气氛很融洽,先是大家各自自我介绍,原来都不是等闲人物,大多是在各个领域打拼的巾帼英雄。想想也是,世界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美国只有一个高科技的首都在硅谷,引领世界潮流。在精英荟萃的硅谷闯荡的女性自然非同小可,她们以东方女性特有的聪慧和耐力在各行各业与男同胞并肩开拓。不仅如此,她们还成立了硅谷女性这样的组织,把女同胞聚集起来,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定期举办读书会就是其中一个项目。在高节奏的硅谷心脏,在技术第一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下,硅谷女性提倡安心读几本好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坚持。 我在自我介绍中说:我叫立委,曾宁海云有约,赶来参加你们读书会,没想到成了赴约的唯一男士,既荣幸又不安。话没落音,居然有几位女士说:你就是立委啊,我也是你的读者粉丝呢。其中包括硅谷女性主席,风度优雅精明能干的 Connie. 我好得意,感觉平时不做无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的舞文弄墨,没白费功夫。 我接着说:这样的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可是硅谷女性我却不陌生。In fact, 你们协会里面几位元老骨干,我很熟悉,明瑛、张岚、沃尔佳等,都是好朋友。知道你们都是很了不起的女性,不满足于职业上的成功,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有更高的追求。由衷地佩服你们。希望你们读书会这样的活动坚持办下去。 Connie 不失时机地跟我说,也请立委同志多为我们硅谷女性的活动做宣传,给我们助威加油。我说没有问题。临别还赠送我一本《美国硅谷60女性经典》(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2,61497,61497#msg-61497 ),请主编唐贺亲自签名,里面有不少我熟识的硅谷女杰,感觉很亲切。 三、 海云其人 回到读书会来。海云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作品在网友中很有影响,赴约来到读书会现场的不少女士就是她的忠实读者和粉丝,会后争相与之合影。说来惭愧,我这人是不读书不看报,上网只看老友的那种懒惰网虫,此前没看过海云,也没看过海云要讲的龙应台。为了赴约,来前一夜到海云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0156 )恶补了一下,一气读下来,通宵达旦,深深佩服这位才情和文采飞扬的奇女。 至于龙应台,好像最为人热议的是她的《大江大海1949》,以失败者的后代的眼光,追述了一代败将败军及其家庭在改朝换代的宿命中的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我虽然没有看过龙应台,但是在网上看过一个系列历史回顾的纪录片,好像就是根据龙应台作品制作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把近代中国1949年这次改朝换代简单看成共产党领导人民得解放,赶走了腐败的国民党反动派。很少想到这些反动派,也是富有人性的一族,在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历史变故中,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透过共产党国民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些政治标签看后面活生生的人,普遍的人性是有相通的。我们一样会感动,会流泪。 正如龙应台说的: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海云不仅是个优秀写手,口才也好。她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说到动情处,眼中闪着泪花,真情自然流露,是性情中人。读书会到后半场,讨论交互非常热烈。听众有大陆来的,也有台湾同胞,大家争相发言讨论,谈各自的体会,气氛很好。说到龙应台在网上引起的最主要争辩,常常有统派和独派两个极端阵营相互攻击。我也放了一通厥词:在年轻一代台湾人中,确实有很浓重的台独情绪,其实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们也很悲哀。一方面由于半个多世纪的隔离,新生代确实对大陆祖国从文化上和政治上都难以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台湾的历史地理与大陆的千丝万缕,他们也感觉到了那种面对无法摆脱的宿命的悲观情绪。我有几个台胞同事就是这样,论个人交情,我们都是好朋友,他们也非常实心热诚,乐于助人,可是他们就是对大陆没有感觉。新生代中的杰出分子,以李开复为代表,还有老一代的台湾出来的领袖人物,如连战,还有方太太,这些杰出人物的眼界就开阔很多,他们普遍认为统一是必由之路,也是摆脱台湾国际尴尬地位的正道。小小的台湾岛提供不了一个舞台,让这些杰出人物充分发展。其实,现在两岸经贸和民间往来越来越热络,这个趋势下去,和平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现在处于两岸关系的关键时期,两岸继续隔绝,离心力就大于向心力,渐行渐远,太远就很难回头。两岸增加往来和互惠活动,向心力就会大于离心力,台独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小。 四、 一面之缘 读书会后是自由交谈的时间。这才有机会与曾宁握手交谈。宁妹子其实是个很随和的人,没有美女的那种矜持,更没有作家的架子,就像一个老 朋友 一样。可惜未及深谈,她就离场了。本来是说一起吃饭或喝咖啡的。我惆怅之余,到坛子里抱怨: 引用 曾宁有约 宁粉赴约,一面之缘,结果是,不辞而别,不留一丝芳踪。 級別: 論壇版主 啊唷,我好像已经跟你说了再见了。没有么? 是么?那我就是选择性耳聋。老了。 只记得有说要去喝咖啡,我请客。 級別: 論壇版主 我说去问问我的那几个朋友,是不是要一起吃饭。 结果,老公电话来,在那些朋友的讥笑声中,我灰溜溜地往家走。 国人的最佳借口就是抬出另一半。灰溜溜地,塑造了一个多么完美的相夫教子任劳任怨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 记于2010年四月27日凌晨。 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433page=1toread=1#tpc 翻墙可看图片幻灯: http://picasaweb.google.com/liwei999/YTBYiG#slideshow/5464358982260832722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松鼠会。读书会【图】
热度 1 pup 2009-12-9 20:48
周六那天下午,穿越整个城市,到石景山科技馆参加科学松鼠会的读书会。读书会邀请到北大教授王晓钢和中华读书报的王洪波作为嘉宾,我们的《科学的旅程》一书有幸成为这次读书会的重点推荐之一。 小庄点名让我回答关于书的质疑,小小紧张了一下啊~(照片由吴燕博士拍摄) 题外话:我都记不清是怎么迷恋上松鼠会这样一个年轻的团体,正式接触是豆瓣上收到十三同学的豆邮,问我关于《科学的旅程》的事,但在此之前,我已经是松鼠会的粉丝了。都说松鼠会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扬扬,小庄她们都是因此被吸引成为全职工作人员。 还记得2009.2.14在天文馆的活动中,我拿着《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到处寻人签名。这种小姑娘的行径于我已经是少有的了,却让松鼠会来了个例外。记忆中,那天的gerry笑得好可爱,张撞鹿同学也很有智趣。不久在九朝会举行的松鼠会一周年生日上,见识了更多久闻大名的大松鼠,而十三同学,如同每次所见,仍然是低调的稳重的含笑的样子。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45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会再上路?恋曲二零零九
songshuhui 2009-12-2 12:11
庄 发表于 2009-12-01 21:45 以书为名,怀念不如相见,来吧,好东东一起读,细数这一年阅历的精彩! 一本书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一天早晨,你MSN上,有个签名档换成了他精通天文学、数学,对宗教律法了如指掌,可以用左手从头到尾默写经典,同时又用右手倒着写出来。 对,那是帕维奇,只消一本书就足以成为传奇:《哈扎尔词典》。就在2009年11月30日,塞尔维亚人对我们说了再见 很多很多本书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是,这段时间,总有人告诉你,他就要九十诞辰了,他发明了机器人三定律,他留下了500本著述,我们,无论如何,为他做个纪念活动吧。 说的是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彼得格勒诞生了全世界迄今最伟大的科幻与科普作家,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此君以基本上空前绝后的创作力震古烁今。 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留下过震撼的文字都是不朽的。 当然,很多质疑的声音会追问,当今时代,伟大作品已经日渐稀少,人类的生活被声色充斥,则阅读的意义能否延续?对此,我们始终抱着积极观望,并相信越是在一个喧嚣的语境下,阅读及其所带来的独立思考越有其存在的意义,这是松鼠会一直坚持以文字为根本交流方式之一的原因所在。 所以,不会放弃阅读,也是我们的读书会重新上路的,唯一理由。 - 新一期的读书会: 延续前几个月做的两期科普图书推荐(请看 这里 和 这里 ),一场可称为 年末科学阅读总结 的聚会将在本周六与大家线下相遇。本次读书会有幸请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哲学博士周雁翎和同样来自北大的物理学家王晓钢,与大家一起分享科学图书、探讨科学写作、畅谈科学话题。周雁翎博士是《科学的旅程》一书的策划与主编,而王晓钢教授对《未来总统的物理课》一书有着浓厚兴趣,这两本书都出现在了我们近期榜单上。 小庄担任主持,届时还可能会有神秘嘉宾出场,敬请期待。冬日下午,我们一起来聊聊2009年那些值得珍藏的好书。 报名方式:发邮件到 read@songshuhui.net (本次读书会为开放式的,不限制人数,报名是为了获得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若不介意,请在邮件里留下你的性别、出生年代、专业、行业,并注明愿不愿意用一到两分钟的简短发言介绍一本你认为本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科普书,是哪一本。) 活动时间:12月5日下午14:00~16:30 活动地点:冠坤会客厅 (鼓励早到,这里有个环境优美的书吧,提前来的童鞋可以先享受一下书香,包括美食,也避免到时出现友情巴士人满为患导致延误的情况)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西街40号 电话:010-88735988 88753088 乘车路线:地铁1号线在八角游乐园站下车,出地铁站(唯一出口)向东100米天桥下即可见公交车站及冠坤友情巴士(13:00~13:50,免费接送,每十五分钟一趟),公交622路,389路,527路到石景山科技馆下车,有工作人员引导。 自驾路线:沿长安街一直西行,过西五环八角桥后,第二个红绿灯(太阳岛宾馆)右转进八角西街,向北直行遇到第二个红绿灯请右转30米即到。
个人分类: 公告|1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堂里有没有进化论
eloa 2009-2-13 10:38
张撞鹿 发表于 2009-02-12 7:11 张撞鹿读书会第一期回顾 1月10日,是个大晴天。三号会所一间有高高窗户、长长圆桌和藤椅的房间里,经由松鼠会网站的召集,12个陌生人忐忑地坐了下来。这是张撞鹿主持的第一次读书会。 书名很应景,《自达尔文以来》,作者是古尔德。这是一本已经流行30年的科学读物,讲述的内容更是无人不知: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200年前,达尔文出生。150年前,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物种起源》,开启了进化论的辉煌时代。这一天,我们在一个有暖气的房子里,用自己不太专业、结结巴巴的表达,讨论达尔文和进化论。 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次很奇妙的聚会。来者有对科学一窍不通的女记者,有专门从事进化论相关研究的在读博士。有宅男,也有正在努力开办自己学校的上进青年。有科学狂热份子,也有基督徒。 达尔文这个共同话题,得以让他们暂时抛弃缠身俗务,不用考虑房租和截稿期,专心进行形而上的飘渺讨论。有时候,我的录音笔里一片嘈杂,几个人同时喋喋不休地争论。这些讨论可能不专业,甚至可能有很多经不起推敲,但这是他们一起向科学靠拢的一次努力。 这一天,讨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宗教信仰和进化论。而今天,2月12日,恰逢达尔文诞辰,不知道达尔文是不是在天堂里,而天堂里有没有进化论? 【 陈振夏和同性恋基因 】 什么?同性恋有基因基础?这话如果被古尔德听见,肯定要从地下钻出来反驳。在书里,古尔德特意花了最后一章的长长篇幅,批判这种认为许多人类社会行为有生物学基础的社会生物学倾向。 古尔德30年前的见识,毕竟有些过时了。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博士,龙漫远的女弟子陈振夏跳出来进行这次缺席批判。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发现了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同性恋。这个名叫斯芬克斯的神奇基因,在黑腹果蝇体内被发现。一个学生顺手敲除了一个雄果蝇的这个基因,结果,这只雄果蝇表现出了同性恋行为。陈振夏秉承师门理念,据此认为,同性恋是很自然的现象,属于科学范畴,而不属于道德范畴。 读书,是要批判着读的。不过,陈振夏提出了她的困惑:同性恋的物种既然不产生后代,为什么会在自然选择中留存下来呢? 【 武斌、基督徒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 语气舒缓但坚定的北大博士生武斌,身上背着好多困惑。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的信仰与他正在从事的研究之间存在着冲突。武斌把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归类于名声不是很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试图搞明白,人作为自私的个体,为什么会在人群中形成互助的现象?根据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合作是不会产生的,但是合作在人群,在其他生物群中大量的存在,这是为什么? 他所接受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不会因为纯粹道德原因使得合作产生,换言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每个人与别人的合作,是为了希望自己获得更大的收获。武斌举的例子在古尔德的书里也有提到,当你的两个亲兄弟一起掉进水里,你会不会舍弃自己生命去救他们? 他给的答案是:会的,但也许不是因为伦理的亲情,其中至少有冷冰冰基因的作用。因为,救出两个亲兄弟而牺牲自己,能使自己身上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大。 在其中,道德被完全否定了,不知道身为基督徒的武斌,烦恼不? 【 陈卓旎,法律系学生的思考 】 细声细气的陈卓旎姑娘是法律系的学生,这个读书会很荣幸能让一个文科生底气十足地谈谈进化论,而且头头是道。当然,如果她错了,你可以批评她。 陈卓旎的联想,从生物进化联想到了中国传统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在社会和自然这两个范畴,她发现了一些共同之处。她重新解读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颇为博爱的话,认为这句话强调的是,先照顾好自己的父母,然后再及别人的父母。而这似乎与基因层面上发生的选择有关系:照顾好自己的亲属,你的基因才有更大可能延续下来。 至于无后为大这条古老的戒律,在陈卓旎看来,可能也存在深层次的生物学基因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许多民族发展出生殖崇拜的文化。 但是,思考并未就此结束。陈卓旎开始困惑了:中国传统社会热衷于尊老,强调孝,却并不强调爱幼。一个例子是,子女如果违背了父母的意愿,父母只要告其不孝,子女可能被判死刑,因此,子女不能违拗父母的意思,后代受到的待遇是严苛的。而如果从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难道不是对后代更爱护才有利于基因的延续吗? 文科生的思维发散版进化论之旅还远没有结束,谁来和陈卓旎探讨下这个话题呢? 【 杨杨:进化论赞美娃娃脸 】 隆重推出杨杨,不仅因为她是读书会的小秘书,包办了许多琐事。更重要的是,她是这次读书会为进化论献上的一个证据。 在看到书中儿童才是人类的父亲这一章时,杨杨开心极了。这一章讲的是幼态持续,简而言之,这个概念认为在进化序列中比较高级的物种,越多地保留了发育幼年的特征。用杨杨那很不科学但很传神的话说就是:娃娃脸的人进化得更好。这话引起一片哄笑,很明显,12个人里只有杨杨顶着张娃娃脸。 当然,如果你真想弄明白什么是幼态持续,还是读读古尔德的书吧。杨杨的话不能全信,她只是想告诉你,读进化论除了能长见识,还能长信心。 【 羊白和李昂,关于生育的危险但诱人的思考 】 羊白本科学经济学,现在读的是天文学的博士。不过听他说话的沙哑声音,你也许会以为他像一个神秘兮兮的老神甫。 话题是从书的内容开始的。古尔德说,随着进化,生物的生育模式发生了改变,从低等到高等,逐渐由生育数量大但素质稍差的后代,变为生育数量少但特别优秀的后代。简单点说,比较低等的生物比如鱼,靠每次繁殖的数量来保证后代存活量,而更高等的如哺乳动物包括人,则减少每次繁殖的个体数量,但保证这个后代的质量。 当话题拓展到人的时候,羊白似乎进入了一个危险的领域。他问:在人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生育问题上,是不是存在着与进化相关的轻微差别?人类这个物种内部,在不同环境之下,有没有这样一些轻微的分化? 来自中科院的宅男硕士生李昂接过了话头,延续了关于生育的思考。他转述了刚刚过世的美国学者亨廷顿一个理论。亨廷顿曾经担心,美国的传统会被生育这个强大的力量所改变。他忧虑的是,拉丁裔等有色人种移民进入美国后,通过拼命生育,数量比重逐渐增长,而作为民选国家的美国,逐渐会被有色人种的人士改变人口结构,并通过选举,改变美国主流社会的结构,从而取代盎格鲁-萨克森的白人精英体系。那么新教在美国还能不能维持下去?美国从建国开始信仰的那种建设人类山巅之城的信仰会不会持续下去? 试图把人内部的种群区别,纳入进化论的范畴,这无疑是个危险的思考,但必须承认,这种危险很诱人。为了不走得太远,更多的讨论,请私下进行。 【 孟晓鹏,很有科学精神的生日 】 临走的时候,瘦瘦高高的孟晓鹏才告诉我们那天是他的生日。希望这次进化论之旅没有让他的生日变得不堪忍受。 这位科学哲学的痴迷者,很高兴自己发现了进化论和科学哲学的相似之处:进化论是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一个解释,而科学哲学是想为科学史的发展提供一个解释。 在进化论被提出后的150年里,几种截然相反的理论曾经盛行,古尔德发现,人们在科学探索中有一种恶习,那就是总是先预判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再为证明这种正确性四处寻找证据,而那些不相符的证据,却视而不见。孟晓鹏又添加了一个例子。在地质学历史上,开始有很多人不相信大陆漂移,所以,许多证据都被用来证明大陆是不漂移的。然而时过境迁,大陆漂移成为流行的学说了,当年许多相同的证据,摇身一变,被拿来重新诠释,用来证明大陆是漂移的。 这是孟晓鹏在生日这天,跟其他11个人一起分享的科学精神。 【 栩栩的诗 】 这是这次读书会的一个惊喜,一首关于进化论的诗,出自理科生的手。在松鼠会,不用担心,进化论可以用任何方式思考,你要是不爱看书,你可以画幅画,你要是连画都不会画,你就写首诗吧 走在静默的裸岩上 听到冬天对我说 你的血液比它们更古老 洪水过后 鲧苏醒了 赤足者走过洒满麦皮的石台 铁与铁的冷却 鸟与鸟的回声 【 张撞鹿,科普之美 】 理科生看门道,文科生看热闹。在读《自达尔文以来》的过程中,一个评价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古尔德是个老文艺青年。 这从书的扉页献词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献给我的父亲,我5岁时他带我去看霸王龙。看了这句话,我就想,以后有儿子,说不定也该在5岁那年带他去看霸王龙。 什么是好的科学写作?这是松鼠们一直在钻研的话题。如果古尔德答应,我很愿意把他看成松鼠会的前辈和同好。在严谨的科学知识之外,这本书透露出丰富的人文之美。 比如,说到爱尔兰麋鹿,他讲到这种鹿进化得到的大角在使他成功适应了之前的环境后,等到环境一变,反而成了拖累。写到这里就可以了,很清楚了。他最后的收笔却是富贵如浮云。这句话真是科学味道极淡,人生况味很浓。我不但一下子记牢了麋鹿的不幸,还仿佛又把人生重新看透了一回。 他讲完孤雌生殖以后,讲到复变甲虫的后代生出来四五天后就开始吞食母亲,很多嘴地加上一句:女性因爱而亡。这句话很不客观,也完全与科学不沾边,但我想没有人会把它当成定理来读,起码我本人从中读出来的是一种浓厚的爱和赞美。 这是非常美好的写作。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你充满性情的文字里不能是建立在错误或误导的基础上,也不能影响你的准确表达。这是理想中的科学写作:又准确,又好看,又有科学知识,又带点儿人生感慨,让你觉得跟你讲话的不是篇苦涩论文,而是一个带点儿小资情调的老头子。 【 宗教和科学 】 武斌和我通电话,我们相约,在读书会上,谈谈信仰和进化论吧。于是,关于科学和宗教,成为一个集中的话题。 在西方,因为宗教因素,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度受到极其强烈的抗拒。而在中国,也许是因为没有宗教文化,这种抗拒显然少得多。 武斌说,他曾经在许多场合,被人揪住讨论这个话题。很多时候都是他听,别人说。我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他说。 李昂说,西方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大发展,传统基督教立足的科学依据瓦解了?这时候,有些知识比较丰富的教徒会陷入信仰危机,而进化论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解决信仰的一种方式,起码,除了基督教,还有其他的信仰可以选择了。 然后,自称为科学工作者的李昂对宗教报以同情。他相信,人没事的时候,痛苦的时候,总会想关于终极命运一类的事情。拿他自己打比方,有时候他会觉得,搞科研很辛苦,处于一种抑郁的状态,而这时候,宗教还是很好的,至少可以让他活的很爽,他至少可以相信因果报应,相信现在好好干,以后会有好的结果。 李昂的结论是:我做的工作我保证客观,我为了调整我的情绪,我可以选择宗教,这不矛盾。 陈卓旎则试图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她觉得,可以拿科学来解释宗教的作用,把宗教科学化。这话引得众说纷纭,有人质疑,这不是把信仰庸俗化吗?陈卓旎不否认,而是进一步阐释:也许,有些信仰是通过心理因素而对人的肉体产生作用。这样去理解,才比较科学。 不过,她反对把科学变成宗教。她觉得,对科学不要单纯信仰,而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能把科学宗教化。 还好,没有变成一次科学对宗教的围剿。 【 结语,古尔德和宽容 】 关于科学和宗教的话题总是引起无数口水。这时候,古尔德在《自达尔文以来》一书中苦口婆心的劝导,也许正好拿来供我们参考。 古尔德本人在书中,曾经反复引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多数重大的争论都可以通过中庸之道来解决。我想,这个通俗的解读是不会错的。在争论面前,妥协和宽容是必要的。 古尔德是这条格言的亲身践行者。他说:很多时候,我不能证实我的观点,就像我的同事不能证实他的观点一样。但是,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两种观点至少同样合理。 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中庸或妥协并不是对错误的观点不加贬斥的宽容,而是对没有定论的事物,应该允许自己不赞同的观点存在。坚持相信自己的观点是一个学者必要的素质,但是同时允许和容忍别人的观点与这个不矛盾。 给科学留条退路是有好处的。而且,反而是有信心的人是不会企图一下子把对方消灭的,真正自信的人会等待历史证明自己的正误,而不是急着自己来写历史。 在《自达尔文以来》里,除了古尔德关于进化论的思考,这样的科学精神,也同样闪光。 (感谢小熊带着感冒,现场摄影,感谢三号会所提供温暖的场地。)
个人分类: 其他|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