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识or实践,哪个在HRM中更重要
flysky97 2018-9-20 10:26
知识or实践,哪个在HRM中更重要 齐云龙 北京 100110 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 HRM )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本身并不统一,美国和澳洲分别做过调查 , 理论界与实践者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截然不同 。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实践中的经理人与研究室内的学者面对问题时的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动机使得他们对同样的信息做出不同角度的审视,因而产生大相径庭的答案 ,即便是同样的问题,如员工离职的内在原因,90后该如何进行管理等,有多年经验的 HR 自己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 从无数人的职场经历来看,大家各有各的不同!一些电影中也将职场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如《 终极面试 》里你争我夺充满心机,《 穿Prada的女王 》里各种各样的刁难与化解,《 杜拉拉升职记 》中职场新人的克历练,《 逆风飞扬 》的吴士宏个性的张扬……人的不稳定性因素,造成了实际生活中的变化万千!但是知识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理论知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知识来自于实践;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常人前人的理论知识中可以得到答案!书中的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理解并升华,而实践也很快会上升成为理论知识, 对于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两者不可或缺!对于同一个人, 也许两者的分歧在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与书中的理论一致!或者是理论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实践应用的需要! 一、HRM需要哪些知识和实践呢? (一)理论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绩效考评、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 HRM 作为 管理学 的一个分支, “ 管理学 ” 的知识不可不作为重点来学。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以 “ 人 ” 和 “ 群体 ” 为管理对象的学科,那么研究人和 群体心理 、 行为 的《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也是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 组织管理 的一部分,对于组织其他的功能应该有所了解,比如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 、 ISO 等,还有 组织结构 的设计、 流程 以及功能等。否则,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将无所立足。 (二)实践经验 HRM 工作者应该尽量多熟悉企业在 HRM 方面 的 实际 运作,才能早日收 “ 学以致用 ” 之功。掌握 HRM 的定性、 定量分析方法 ,熟悉与 HRM 有关的 方针 、 政策 及 法规 。同时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现实中因为要与人打交道, HRM 工作者还应该了解实际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应变经验! 二、毋庸置疑,理论知识举足轻重 目前的企业越来越注重 HR 的专业出身,专业知识在 HRM 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第一份工作是一家私企, HRM 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而是由行政人员代管,甚至连基本的保险和公基金都一概没有,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根本无法正规运作,无论有怎样的创业者心态,怎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压能力,作为大学毕业生在这样的企业也根本无法稳定地工作下去。 又比如,如果 HR 没有对面试的专业知识,没有关于员工激励相关的知识,都是不可能做好相关工作的。 三 HRM实际工作中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一)招聘与面试 招聘和面试是HRM中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实际中招聘与求职者就像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或者是一场博弈,如果一切面试题的知识都可以从书本上学到,那么也就没有区分的意义了,所以,实际的面试中注定会有些不同的情况。 当然,最终决定招聘结果的,可能是实际职位需求人数和应聘人员的比例!当没有更优秀的应聘者时,只能从当前应聘人员中选择最合适的(这里很多时候不是最优秀的)!笔者本科毕业面试,面试一家省会制药工厂被刷,后来了解到,负责人认为追求卓越和进步的人,不会满足于现状,不稳定——当时耿耿于怀,而多年之后,我认为真是不无道理。当企业的成长慢于自己的目标时,很多追求卓越的人选择了跳槽,这种现象也越来越频繁! 面试是很多求职者进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环节,因为求职岗位的不同,面试的方式各有不同,而不管是那种类型的面试,面试官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可能因为某一个细节直接不要你了,也有可能因为你的某一个细节做得很到位,面试官当场决定要定你了。 网上曾经看到这样的“奇葩 ” 面试 : 招聘销售人员,大多数人做在后排,坐在第一排被录用了,录取理由是,面试官认为,求职者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尤其是销售岗位的人员,更应该主动接近我们的目标客户。另外,戴手表直接被录取,理由是,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还是有时间观念,但更多的人是通过手机来看时间,而他认为戴手表的人会更加注重时间安排,尤其对销售岗位的人员来说,有个很强的时间观念是很必要的。 另外,面试行政人员,没打电话问路的被录取,面试者认为,这体现了对这次面试的重视,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对公司积极了解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 笔者还经历过一个很大的国企公司,没有任何的笔试试题,而只是和领导聊天——因为领导都非常自信自己的眼光! 而一部分 HR 在面试时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在和员工沟通时,无法理解员工的真实水平,只能根据应聘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也造成了后续工作的隐患。 很多重要职位的面试都有多人参与,这其中甚至会有“面相师”,或者是对应聘者内心的“画像师”,其实应用的还是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根据面试者的一言一行,结合其他多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评定!——当然,这也是更需要实践经验来支持的! (二)绩效和薪酬管理 笔者之前的单位年底 360 度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评估,看似正规,但却因为领导的不公正不公平而让所有的评价一场空,反而是繁复的打分工作以及最终的结果更激起了员工内心的不满!由此看来,实践当中,好的理论知识并未产生好的结果,公司的整体体制和管理者的个人风格影响了正确理论知识所应发挥的作用。 当企业处于初创期,以结果为导向是合适的;当企业发展处理稳定期时,绩效管理体系的侧重点要放在以过程为导向为宜。从HRM实践来看,将以结果为导向和以过程为导向进行揉合为宜。 (三)其他 1. 培训 由于日渐走高的流动性,除了个别非常稳定并且高收入又对知识要求非常高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为员工投入资金进行培训! 2. 职业生涯规划 有公司虽明确可以走技术和管理两条线都可以得到晋升!但是实际当中,真正影响员工晋升和薪酬的还是职位,而与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并未真正挂钩! 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 3. 企业内情 只有懂得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情况、企业经营模式、组织结构、发展周期、客户分布等等,以及更加隐蔽的权利结构、组织氛围和人员背景的,至于生产企业,工艺流程等产品相关知识也是应该熟知的。 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知识非常重要,实践也非常重要!而两者的结合更为重要! 正所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左手知识,右手实践!两者不可偏废!如果一定要说哪个更重要些,可能在一个规范诚信的环境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应该是首要的需求,而在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之下,相比于基本的知识之外,可能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更为重要! 唐斌 . HRM, 实践向左 , 理论向右 ? . 人力资源 , 2006(13):20-22.
个人分类: 人文|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邱葵: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libseeker 2018-7-5 09:25
摘编自:邱葵. 从美国学术图书馆协会年度工资调查统计看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 图书馆论坛,2018 (7):134-143. 《 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7期刊发美国河滨加州大学图书馆邱葵先生《从美国学术图书馆协会年度工资调查统计看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该文以美国学术图书馆协会 (ARL) 的年度工资调查统计为切入点,介绍北美高校图书馆在入职门槛、图书馆员和图书管理员、图书馆业务外包、工会组织、平等雇用和工作人员多元化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讨论美国学术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做法,以及它们在平等聘用、同工同酬、工作人员多元化等方面的努力。 关于 入职门槛。 美国图书馆员入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门槛是:拥有美国图书馆学会认可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也就是所谓的ALA/MLS(MLIS)。这个门槛有几个特点:(1)这是一个学位标准,而不是通过一次独立的考试就能得到的一个执照或证书。(2)自1925年至今,美国图书馆协会对授予这种学位的学校有质量和数量上的控制,目前在美加和美属波多黎各一共只有59所学校。从某个角度看,该学位门槛的建立本身也是一个门槛,因为的确有不少没有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学校的例子,而从这类学校毕业的人一般无法当图书馆员。(3)全北美通用。因为该学位有很强的品牌效应(其权威性源于认证机构,而非授予这个学位的学校),所以图书馆雇主对拥有这个学位的候聘者一视同仁,不在意他们是从哪个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学校得到的学位。 关于 图书馆员和图书管理员 。把图书馆工作人员分为图书馆员和图书管理员两类岗位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除了一些和馆长办公室及技术部门(如财务管理、秘书、后勤、计算机)有关的管理人员外,余下那些直接从事图书馆业务的人员被分成两大类:图书馆员和图书管理员。前者是学术类岗位,有完全不同的人事管理方法,很多图书馆是由人事办公室专门的人事经理负责,有别于管理员和学生助理。图书管理员有十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除了最常见的 library assistants 之外,还有 library technicians、 library clerks、 paraprofessionals、 li-brary support staff等。从中美图书馆对比角度看,这的确是一个比较难以解释的概念。在中国,有人把前者说成“专业馆员”,实际上并不够精准,因为如果做单独比较的话,后者从事的工作完全有可能比前者更“专业”。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说明看, 两者在实际业务中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因为图书管理员可从事各个层面的图书馆业务,他们可能具有在某一个特别领域十分特殊的专长,他们也能管理或指挥其他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各有不同,要用一个岗位说明来形容他们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图书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和复杂程度随岗位、图书馆规模以及图书馆的需要、目标和使命的不同而变化。这两种职位之间没有自然升迁关系,在实际中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没有图书馆学位的人在图书馆的管理岗位上以图书管理员的“编制”任主管,而有学位的却在第一线做普通管理员。职称评定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一个馆员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和考评,与馆员的职业规划、发展、收入等有直接关系。在高校图书馆里,因为其专业和学术特点,只有图书馆员才能评定职称,其他人员,包括拥有行政级别的馆长和副馆长是不评专业职称的。图书管理员也有考核,但和图书馆员的职称评定不同:一般每年写一次总结,并由主管考评;没有馆员才有的互评,也不评定职称。如果在其合同期(一般5年)内规定每年有一定的百分比加薪的话,在考评合格后,会按合同规定的百分比加薪。 关于 图书馆员与教授资格 (faculty status)。图书馆员是否有教授资格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所谓教授资格,指的是图书馆员被看作教授中的一员,他们的职称是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并有终身轨道 (tenure track),也就是说,一旦拿到终身资格 (tenure status),就可以一直受雇于这个学校。而对没有教授资格的图书馆员来说,职称往往是助理馆员(assistant librarian)、副馆员(associate librarian)和馆员(librarian)。有学术资格(academic status) 的,则可以被连续聘用(continuous appointment)。在美国高校图书馆里,是否有教授资格并不是大多数馆员的诉求。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员协会(Librarians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AUC)曾调查过图书馆员对教授资格的意向,多数图书馆员对此持否定意见。因为这除了会以更高的门槛来评职称,从而使晋级变得更困难之外,并不能给图书馆员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此外,一旦有了教授资格,图书馆员也就失去了工会的保护,这样向校方要求加薪和提高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会变得更困难。 关于 图书馆业务外包 。对 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外包一定要慎重 。 因为外包的确有潜在的道德风险,而且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尤其是采编和流通等工作。 从图书馆管理角度看,不能因为要解决眼下的暂时困难而给图书馆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比如,如果因为本年度的资金短缺而把某种主要业务外包, 一旦拨款部门意识到可以用比较少的钱做差不多同样的事,第二年就很难要求增加预算。从人事管理角度看,大规模外包应是不可逆转的一次性行为,否则会失去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从总体上看,核心业务的外包会稀释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水准和要求,让人觉得图书馆工作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高薪的专业人员,久而久之,会有人觉得可以扩大外包内容甚至把整个图书馆管理私有化。这样不要说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甚至整个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的地位都会岌岌可危。所以从长远角度看,外包图书馆核心业务对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而言,可能有负面作用。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所谓创新或节省开支而贸然作出这方面的决定。美国高校图书馆在预算短缺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大量削减图书资源的采购,这样既可避免开除员工,又可以给学校当局施以压力,因为这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造成师生不满,而这种压力终究会转到学校行政管理上。这个办法尽管有缺陷,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图书馆为了保留图书馆职位而作的努力,而且万一预算困难持续而不得不裁员时,也可以对员工作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裁员,一般以年资为标准,从最后入职的人员裁起。 关于 高校图书馆的工会组织 。图书馆员加入工会(unionized librarians)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所谓有工会的图书馆,是指社会上的有关工会组织进入图书馆招募成员,工会成员按月向工会组织缴纳会费(一般是工资的1%),而工会会代表其成员就工作状况、考核标准、申述程序以及工资福利等与校方进行谈判。从原则上说,图书馆员有不加入工会的选择。但出于公平起见(一旦谈判成功,无论你是否是工会会员都可以享受同样的谈判成果), 如果你出于某种原因不想加入工会,你也必须每月缴纳同样金额的费用给工会,以补偿工会在谈判等方面的开支。一旦某个馆员升任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他就立刻退出工会。在有工会的图书馆里,图书馆员和图书管理员往往属于不同的工会组织。工会在图书馆的人事管理中起到了一种平衡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既相互监督,又互相平衡。简单来说,工会的作用是充当行政管理层的对立面。工会在为图书馆员争取利益方面颇有成效。当然,也有其两面性,在一些工会强悍的地方,若是解雇表现差的员工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复杂的程序,所以会导致在一些部门有迟到早退或整天无所事事的员工,这对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的确有消极作用。 关于 平等雇用和工作人员多元化 。ARL的年度工资统计一般会根据族裔背景、性别,详细列举ARL图书馆里馆员的工资收入情况,并分别列出平均数和中位数,以及不同岗位的少数族裔人士的收入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把工资分析做到如此细致的程度?一个重要原因是,ARL希望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来量化ARL图书馆在公平聘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在职人员背景多元化上的执行情况。工作场所内禁止歧视是美国法律坚定捍卫的一项原则,所以在执行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时产生了很多细节,并按种族、肤色、国籍、性别(包括怀孕状态)、年龄、残疾、军人地位、宗教与基因信息(包括家族病史)等规定了多个“受保护类别”, 使属于这些类别的人在录用、解雇、薪酬、升职、培训、见习等情况下不被歧视。在加州大学的学术类工作(包括图书馆员)申请中,申请人甚至要提交一个陈述书,表明自己对多元化文化的立场。另外,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自己愿意而且身体健康,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该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上一些做法以及其历史缘由作了一番探讨,因为这些做法和美国总体的文化以及图书馆这一行业的历史发展有关,很难在这个大环境之外单独讨论这些做法。不过也应该看到, 无论中美,由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基本一致,工作人员有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和报酬,以及长期职业发展的共同愿望,而图书馆人事管理也面临着如何招募人才以及使他们安心留在本馆长期工作的挑战。 招募和保留人才(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是图书馆人事管理的核心,只有确实执行同工同酬、平等聘用,并实现工作人员多元化,才能使图书馆招到最好的员工,从而保持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高校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这些做法很有借鉴价值。
个人分类: 圕人堂|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帆、孙泽厚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已陆续出版
热度 3 罗帆 2016-4-22 17:19
总 序 二十六年前,当我们开始学习组织行为学时,立即被其以人为本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虽然,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关注这一学科,甚至有人批驳它是伪科学,但我们相信这门由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有关行为的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一定会在管理中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从主讲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课程,到探讨其在劳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我们默默地耕耘,直到五十而知天命。随着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在武汉理工大学形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毕业生受到了人才市场的欢迎。九年前,我们创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本校名列前茅。 2005 年,我们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了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 年,《人力资源管理》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2013 年,《组织行为学》被评为湖北省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我们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和《组织行为学》教材,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一路走来,充满艰辛,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无限喜悦。 人力资源管理是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而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重点。为此,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精心策划,联合有关高校的师资力量,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共同编写了 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主要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MBA 、 EMBA ),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在职培训的教材,以及各类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这套系列教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统筹规划的系统性 作为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本系列教材经过了精心规划和系统设计,包括《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与职位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法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人员测评与选拔》、《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等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完备,重点突出。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课件、课程网络资源相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组合,系统性强。 2 、领先前沿的创新性 罗帆、孙泽厚、桂萍、赵富强、卢少华、彭华涛等主编人员具有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留学的经历,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我们将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国内外第一本相关领域的教材。关于人力资源风险预警管理、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等内容,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原创性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训等方法,新颖独到。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在书中插入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即可观看关键知识点教学录像、最新案例和阅读材料。 3 、需求导向的实战性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针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诊断,了解了三方对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的需求和期望,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所编写的教材强调实战性,以《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为代表,综合反映实践教学创新的成果,致力于提高学生将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视角、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各本教材的主编主要来自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是多年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和实战经验。此外,参编人员还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日本帝京平成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员队伍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不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突破,而且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实践经验。教材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多方经验,涉及面广,受益面大。 在编写系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得到了科学出版社、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罗帆、孙泽厚 2014 年3月于武汉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5628 次阅读|5 个评论
参加湖北省首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坛交流
罗帆 2015-6-28 17:53
2015年6月27日,我应邀在湖北省首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进行主题演讲和交流。此次论坛由湖北省委组织部主办,湖北省联投集团承办,主题为“新常态、新起点、新思维”,旨在为湖北省企业搭建一个人力资源交流平台,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时代化。 26日下午,举行论坛开幕式和“企业家视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专题研讨。湖北省的国企领导们纷纷表示“ 新常态下人才是企业发展关键 ”。 27日上午,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专题,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及学者围绕主题发表演讲和展开讨论,一致认为“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亟须创新思维 ”。 27 日下午,从绩效考核、薪酬改革、用工制度、员工关系风险管理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三环集团人力资源部李红涛部长介绍了该公司实行股票期权制的经验,指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思考了下一步的管理措施。 湖北农信社人事教育处赵林处长探讨了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周二华教授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互联网焦虑,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出路进行了思考。 武汉钢铁集团人力资源部吴寒芬总经理介绍了武汉钢铁集团的三项制度改革,剖析了实施中的难题,分享了突破难题的举措。 武汉理工大学罗帆教授阐述了“国有企业员工关系风险管控”,以最近发生的一起劳资纠纷入手,探讨了国有企业员工关系风险识别、评价和管控措施,并介绍了烟草工业企业的员工关系风险管控实例。 长江出版传媒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宋以超部长介绍了该公司薪酬与业绩制度改革的探索,并针对新常态下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 演讲结束后,演讲嘉宾与来自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最后,省委组织部胡立强处长进行了论坛总结,并做了题为“知道善术,以道驭术,道术相长”的主题演讲。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归纳出管理者应做到的“六知六善”:知事善谋、知人善任、知难善担、知己善悟、知恩善报、知足善止。 参加这次论坛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重逢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收获颇丰。特别高兴的是,在会场碰到了所带的研究生巩敏,他已经毕业多年,现在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除了最后一张,博文中的照片均由他拍摄。 师生在会场相逢
个人分类: 学术点滴|6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靠什么能治理银行内部失控
yhaiqun0416 2012-12-4 20:45
靠什么能治理银行内部失控 — 访“超体制”治理理论提出者杨海群博士 How to Prevent the Banks From Being Out of Control — Visiting Dr. Haiqun Yang Who Argues For A Theory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Beyond Institution 博主注释: 本文是《民主与法治时报》记者2006年6月对本博主的专访稿,为有利于读者理解“超体制”公司治理理论,转载于此供研讨。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访内容提要: 从银行发生的一些案件不难看出,案子出在基层,根源在于高层。只有加强人事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者和稽核监督者从上到下都来加强内部控制及其检查评价,才能避免大案要案频频发生。如果某些商业银行屡爆惊天大案,那么这些银行在人事管理、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等方面肯定存在严重缺陷,而这些缺陷又不是由体制改革能必然解决的。 《民主与法制时报》编者按语 银行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6月26日,国家审计署发布审计公告称,2004年度中国农业银行违规经营问题比较突出,农行涉嫌违法犯罪案件未得到有效遏制。审计报告一出,社会各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李金华真是很不错的!国家审计部门能花这么大的气力对农行进行审计,审计发现出很多问题,这还是非常难得的!”在银行做高层管理的一位人士对记者慨叹。    “被爆出的银行大案反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还未被发现的、仍存在潜在风险的各种问题。这次审计报告能够发现和审计出这些问题,就是对银行界发出了警示信号!”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黄风告诉记者。    “发现问题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如何看待问题的出现、如何修订政策以及如何严肃处理问题涉及的人员机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对此表示,“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大改革、股改及上市的进展势头良好,但暴露出来的操作风险却依然不少。”    针对这份报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此次审计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在中国的各大银行内都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变相、违规吸收存款,各个银行都有,而农业银行因为网点多、摊子大而使得存在的问题总量更多一些。“从这次审计出来的问题看,农行改制迫不及待,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郭田勇说。    曾在国家计划部门工作,并在国外研究机构和国内外银行及保险机构担任过高级职务,多年从事银行控制论研究的杨海群博士,对国有银行的根本出路是改制的说法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审计报告提出农行的问题可以说是两个方面的,一是违规(即银行内部操作不合规),二是违法(即银行涉案人员违反国家法令)。如何理解和解决类似农行这样的问题?有一种理念认为那是体制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我认为体制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当前更重要的是一些‘超体制’的问题,即体制结构的改变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包括人的问题、企业文化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银行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千万不要指望银行股改上市,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是体制改革还是“超体制”治理    记者:当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对此,有人认为是正常的,说什么银行本来就容易发生案件;有人认为近来案件暴露是由于加强了监管和公司治理;有人认为是体制问题,越发案越要改革体制。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杨海群:不论违规还是违法,对于承担信用职能的银行来说,都是需要严加避免的。虽然银行违规违法的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原因也很复杂,但是都暴露出三个普遍性问题。一是银行的人事政策和人事管理有严重缺陷。大家都在谈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把公司的资源委托给合适的人去实现公司的目标。人是要久经考验的,不是人事体制一改就解决问题了。人选错了,又缺乏对人的管理和监督,怎么能不出事?当然,无序竞争之下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容易促使银行违规经营。二是银行的文化存在严重问题。用人不当是有文化根源的,而用错了人又会加重正确文化的缺失。选人其实是选文化!有的行长就喜欢吹喇叭抬轿子或在自己面前娇滴滴的人,而那些人往往综合素质水平低甚至职业道德差。一些涉案人员各方面人事关系(特别是同上级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案发前大都是行里的“红人”。正是那种不讲原则的文化助长了坏人去做案。文化不是杜撰出来的,也不是伴随体制自然生成的,而是从上到下由各级领导带出来的。三是银行的内部控制失效。内控是防范案件的有力武器,对一般企业如此,对银行而言尤其重要。银行如果内控不严,就难以管理各种风险,从而导致案件。内控不严的银行股改上市,很容易圈钱坑害股民。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大问题都不是能由体制简单涵盖的,更不是体制结构的改革就能直接得到改善的,而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是我提出的所谓“超体制”治理。   记者:银行发案暴露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杨海群:我国近年的一些涉案金额达到亿元的银行案件多是在股改上市的高潮时期暴露的,有些作案虽然已经几年,但是确实一直持续到暴露之日;有的甚至就是在股改上市的过程之中开始作案的。一些犯罪嫌疑人还利用当前银行内部管理松懈,逃之夭夭。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超体制”治理理论的上述论点。   我曾经建议:“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管理控制,两手都要硬”应当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战略方针。多年来,一些银行高管人员只是害怕出案子才想起要抓内部控制的。有的管理人员居然认为,银行发生案件是正常的,因为银行是管钱的嘛。殊不知,像我国的银行如此频繁不断地发生巨额内外勾结的大案要案的情况,在国际上并不多见。其实,案件的发生只是银行失控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不出案子也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内控就没有问题了。因此,强调内部控制应该是银行永恒的主题。人们总是用经济发展指标(例如人均GDP)作为判断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我认为公司的治理,特别是控制水平和国家的法治水平,应该是判断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更本质的标准。从我国许多银行和企业“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治理水平和案件频发的状况就不难看出,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距离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法制水平还有差距。 内部稽核为何不能发现问题   记者:从一些银行大案看,银行内部稽核为何不能发现问题?   杨海群:这远不只是银行稽核问责制的问题。的确,一些银行目前只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才对稽核人员严格问责,多数情况下,对稽核的问责是不大够的。不仅对稽核问责不够,而且对高级管理人员也问责不够。1990年以来,美国一系列大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因管理不能满足股东要求而被强制离职,而一般来说,我国银行离职的高管人员要到本人严重触犯刑律的程度,而且被发现证据确凿之后。另有少数管理人员被迫离职,不是因为不能满足股东的要求,而是所谓“办公室政治”(office politics)或人事矛盾作用的结果。一家支行长期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发生了巨额的案件,其作案人员的手法并不十分巧妙和高明,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检查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涉案人员的人际关系通常都不错,往往都是银行里面的“红人”,享受各种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和政治经济待遇。这里,稽核方面的确存在问题,包括责任心、素质能力和检查水平等等。过去,银行里的人总强调稽核的体制问题,现在稽核体制已经改革了,但是还是没有查出问题。这就有稽核部门本身的问题了。体制改革不是万能的啊! 需要指出的是,内部控制也不是万能的。在一个单位发生多个控制环节的责任人联手作案的情况时,内部控制会失效。此外,内部控制再完善也不可能把一位本质很坏的管理人员改变好。有些银行的案件是由上到下的人串通起来做的,这对监督检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稽核人员遇到这类案件会倍感困难,因此,要不断地提高稽核人员的监督检查的水平。  另一方面,稽核不能够代替经营管理,因为,稽核通常是事后的,很少做事前和事中的检查评价。许多事中和事前的核准应该多由经营管理层的复核员或合规人员进行。还有,稽核本质上是抽样检查,很难覆盖全部业务的全部流程环节。内控的确是人人要负责的工作,只是责任因人而异。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内控框架的指导文件中,把监管当局对内控的评价和检查作为内控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将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统一起来。 “难的是经营管理者转变观念”    记者:银行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什么?如何进行内部控制?   杨海群:美国COSO权威组织和巴塞尔委员会都已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很好的说明。内部控制是受到银行里不同层次的人员影响的过程,这个内控过程需要实现银行的多种目标,包括银行的战略性目标、操作性目标(即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信息性目标(即各种报告、特别是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和合规性目标(即依法合规经营)。内控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监督评审”等五大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银行必须用内控来取得多种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目标;内控要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书面的政策和制度;当然我们只能期待内控为银行管理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内控首先主要是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责;对内控的检查评价也是经营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同时,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这些有助于转变许多经营管理人员把内控视为内审监督部门的专责的错误观念。  要治理公司,强化内控,首先要从高级管理层做起,特别要从最高级的领导人员做起。各级行长迫切需要高度的控制觉悟和良好的管理素质,而公司和企业优选和配备领导班子第一把手和银行优选和配备行长的政策就是事关公司和银行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本人1998年曾经研究国内外的先进内控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可操作的内控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并不难,难的是经营管理者转变观念,下决心拿出力量去实施,并提高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技巧。没有得力的领导和部门在全行推行规范的内控方法,空喊口号打乱仗是无济于事的。 行长应具备的素质    记者: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27日透露,截至目前已有3家省级分行的行长被撤职,1331人次被处理。请您谈谈银行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杨海群:银行突出的治理问题就是人,选人其实是选文化。人用错了,再好的体制结构也不过是个摆设。选聘了综合素质水平低或职业道德差的干部,就会还是凭关系搞“小团体”主义,就会还是“武大郎”文化,就会自然而然“穿新鞋走老路”,甚至还可能发生案件。   行长或总、分行的高管人员必须具备水平适合的“综合素质”,所谓综合素质是由多种基本的素质要素决定的。我提出过三种基本素质——工作能力(包括经验)、职业道德和领导风格。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是相对的。一般来说,工作能力是选拔的基本前提,职业道德是从业的根本保证,而领导风格又是发挥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转轨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由于对这三种素质的把握不够,特别是道德标准不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教训是惨痛的。种种案件和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都是用劳动人民积蓄的血汗钱核销的啊!商业银行需要稳健可靠而又熟悉业务的银行家来管理;同时需要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或审计监督经验的监管人员进行外部监督。这里,我要提一点,在银行搞干部年轻化应当谨慎,因为银行家的职业尤其要求稳健。 股改上市的意义    记者:是否我国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几个大的国有银行做得好?   杨海群:首先国有独资银行同股份制银行在所有制方面形式上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股独大”,几乎完全国有;后者由机构投资者参股。至于股份化带来了什么治理上的好处,我看在国内尚不明显。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迄今也没有几家整体上取得堪称“骄人业绩”的银行,各自问题多多,你们不妨去调研。股份制银行的骨干人员大都是从国有银行过去的。整体看来,可能招商银行比较好。而招行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主要在大城市经营,没有承担太多的政策性风险;加上招行的领导有方,管理控制比较得力,信息科技运用得好,在评比中就突出了。但这主要不是实行股份公司体制的成果。我是支持股份化实验的,但是股改上市的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其形式下有没有可能创造出来的良好的治理机制。对尚未上市而内控有严重缺陷的银行,我看不急于搞股改上市运动。 编者注:(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白涛 注释:本文原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7月3日第26期。经过杨海群博士审定的大标题是“如何治理银行内部的违规和违法”。发稿之前,该时报社单方将大标题更改为“靠什么能拯救银行的“内朽””。 转载自: 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5593cc590100049u
个人分类: 评论|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的七大类决策
shuhualu1016 2011-10-9 18:23
文/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培训咨询网 首席专家 在这七类决策中,第一类和第七类两类属于程序化决策,其余五类都属于非程序化决策。这里没有投资决策,是因为我们把它分成了行业选择决策、产品选择决策、市场推进决策三类。 在此仅就每个大类决策作一扼要分析,更详细的分析只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 筹资决策。 它是对如何筹集企业运行和发展所需的资金的决策。不同筹资渠道的筹资成本、筹资风险、筹资可行性都不同,这就要求在对所有可行的筹资渠道进行评估后,在对负债结构进行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对筹资渠道进行组合,以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保证企业运行必须的资金供给。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渠道组合筹资是这一决策必须解答的问题。 行业选择决策。 它是对企业选择什么行业与不选择什么行业的决策。每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进入门槛限制、退出成本、盈利能力都不同。这一方面要选择确定与自己所控制的资源相适应的行业;另一方面要对所能进入的多个行业进行组合,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俗话说“男怕进错行,女怕嫁错郎。”企业的行业选择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生命攸关的。要进入什么行业、退出什么行业、如何实现行业组合优化,这是行业选择决策必须解答的问题。 产品选择决策。 进入一定行业之后,在这个行业中生产经营哪些种类的产品,这就是产品选择决策。在同一个行业中,不同类、不同种的产品生产经营对资源的性质和数量要求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如何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选择产品结构,包括产品线的深度和宽度,就是产品选择决策必须解答的问题。 市场推进决策。 这里的市场推进是从狭义上讲的市场战略。广义的市场战略应包括行业选择决策和产品选择决策。市场推进仅仅指市场推进开拓决策,即如何在激烈的同行市场的竞争中,保持和扩张自己的市场份额的决策。内容涉及到广告媒体决策、渠道组合决策、促销方式决策、定价决策等。 内部挖潜决策 。 这是对企业运行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进行取舍和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提升效益的决策。企业进入了一个好的行业,并抓住了一个好产品,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赚钱,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高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企业运行中,强化什么活动、淡化什么活动、消除什么活动,则是这一决策必须解答的问题。 人事管理决策。 它是指为了稳定企业人才,保证企业发展人才所需,调动员工积极性所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内容主要是如何选人、用人、留人,如何招聘选拔人、如何培训开发人、如何考核评价人、如何激励凝聚人等,这些都是这一决策要解答的问题。 质量标准决策。 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并不是质量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的质量标准,会让生产投入增大到得不偿失的地步。提供何种水平的产品质量,这种选择就是质量标准决策。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最高,或者说客户所购买产品的效能价格比最优,这是企业制定质量标准决策的依据。 在企业的七大类决策中,筹资决策和质量决策两个程序化决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五种非程序化决策却在逻辑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上一个决策,构成下一个决策的基础;下一个决策又是对上一个决策的具体化。行业选择决策是产品选择决策的基础,后者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上完成;产品选择决策又构成市场推进决策的基础,市场推进决策又是内部挖潜决策的基础,人事管理决策又以市场推进决策为基础。行业选择决策确定企业经营的方向,产品选择决策确定企业经营的内容,市场推进决策是对经营方式的界定,内部挖潜决策则是对经营活动的取舍,人事管理决策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取舍。尽管上一决策不是严格地决定下一决策,但对下一决策存在制约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 , 转载须署名 , 违者必究 !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泛滥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hrm001 2011-8-2 03:14
[转载] 泛滥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对提问者问题的处理结果: 已经回复。请点击 原文链接 查看。 ————————————————————————————————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11-4-12 19:09 编辑 为什么在论坛里检索“股权激励”跳出来的主要是什么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分析发现,这个模型存在 很大的问题 : 任何契约都有谈判的成本,监督的 成本 ,因为契约是可以无限的细分的,即它有很多的“未尽事宜”需要识别、商定、书写条款,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之下,契约既是在解决问题,也是在制造问题。因此,动态调整,如果是契约的重新安排,难免会遇到上述问题。 首先,如何界定员工的贡献或者是利润,这个恐怕很难。举个简单的例子,a和b二人合作谈判为公司带来一笔业务100万元,但是该业务能产生多少利润,这里面要考虑公司提供的办公场所、后勤支持等发生的成本,那么这些辅助部门要分多少(辅助部门内部之间还要继续划分),剩下的a和b各自享有多少,不可能低成本的界定的。楼主的若干假设,实际上已经把有些问题回避了, 如假设每个员工的贡献一清二楚 。如果真是这样,分配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其次,动态调整意味着每一期都要进行结算,但是员工的努力周期与回报周期可能不一致,好比攻读硕士需要三年,这算作投入期,但是暂时没有产出,他在分配中可能一无所获。只有等到工作后才能有所春花秋实,但是后面的形势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如就业恶化、生病,或者是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大赚,换言之好坏都有可能。个人是否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如果他是风险厌恶型的(多数人如此,好多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之一),动态调整就 不是最优 的。 面对激励的难题,这个所谓的模型用一个 假设的工具 “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而假设本身正是要解决的问题。就好比需要一把榔头砸钉子,如何找到或制造榔头?按照模型的解决思路,就是命名一种尚不清楚的工具,并设定这个工具能够砸钉子,然后,问题就解决了。而 最后的结果 却是, 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制造出工具 。 恕直言,感觉这个模型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学术研究还是严谨一些为好, 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 原文链接: 人大经济论坛 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泛滥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http://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 1075797
个人分类: 学习与思考|2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故鼎新(9):人事管理迷信、腐败、不公等社会问题简析:病因
pww1380 2010-12-3 02:16
革故鼎新(9): 人事管理迷信、腐败、不公等社会问题简析:病因、危害与根治 杨文祥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事管理由于罹患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症而饱受诟病。不知道是没有意识到这一顽症的存在还是讳疾忌医,有关部门始终没有求医治病的任何举动。 人事管理领域的这一顽症就是“迷信”。从迷信“出身”到迷信学历,尤其迷信洋学历;从迷信学历再到迷信年龄,进而发展到迷信背景,这就是我国人事部门这一“迷信”顽症的完整病历 。 人事管理现今称作“人力资源管理”。我国人事管理领域的这种“迷信”顽症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管理形式。经过长期跟踪研究、综合分析和会诊,现在基本上可以对我国人事管理的这一顽症作出确切的诊断。 这种从形式主义到官僚主义,在全社会的范围内不断发展、浸润、蔓延和扩散的顽症,无论具体病例的病症和表现形态是如何地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在一些病情严重的部门和单位,低智商指挥高智商,顽劣管理贤能的重症现象也屡见不鲜。 管理是一门科学。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行业管理抑或是学术管理,不但有共同的管理原理和基本规则,还有各自特殊的管理规律。“外行领导、管理内行”这一反科学现象何以能够在我国的社会管理领域长期存在,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原因就在于一些或有形或无形的特殊利益集团的现实存在和这一集团为维持自身的特殊利益而必须对社会资源支配权的垄断。 社会资源支配权的垄断不但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干部队伍素质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是一切腐败现象、社会不公、两极分化的总根源。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但腐败现象、社会不公、两极分化等这些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社会问题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还势必将削弱甚至动摇执政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实际上,这也是导致前苏联倏然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 只有通过对社会资源配置权的合理分割和科学配置,打破对社会资源配置权的垄断,才有可能根治我国人事管理领域的“迷信”顽症,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社会不公、两极分化这些重大社会问题奠定组织基础和人事基础。 而组织基础和人事基础又是解决上述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上述问题之所以长期困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源配置权的垄断始终未能打破,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基础。 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对社会资源配置权的合理分割和科学配置是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 。 显然,近年来所一再强调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其剑指所向的,就是这个社会资源配置权的垄断问题。这个问题不但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进入深层次改革所面对的一个难以逾越的结构性障碍。而这一作为改革障碍的问题本身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得到解决。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讨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讲授如何更吸引学生?(人大经济论坛)
hrm001 2010-11-5 21:21
stephenia 我是一名教人力资源管理的老师,很想和大家探讨在HRM课程讲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一些创新性的做法?期望各位同学给些意见!!! yinhezhiwang 建议听听张晓彤老师的视频课程。看后就知道自己差距了。百度搜即可。其实照着课本讲永远也讲不好,只有基于经验讲才有可能讲好。个人愚见,希望对您有用! jianbingshao 其实,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一般来说,大学的授课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应用能力,而不是所谓的操作性技能。这样就要求教师把理论知识讲透,而不是为了迎合趣味和课堂气氛,在内容上不遵循教材体系。不过,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大班教学,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stephenia 很赞同楼上的观点。但是,现在的学生一听到理论知识就反感,一到做课堂有些就开心,典型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认为大学学到的东西一毕业立马就能用。搞得老师很是郁闷,不知如何好!! 20091125 要真正讲好而不是哗众取宠或照本宣科是很难的,需要老师在专业的理论和应用知识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这只有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学习,个人具有了很高的专业能力之后,并在不断钻研教学技法基础上,所讲授的课程才真正能有高质量,当然,这种高水平的教学,在现实中即使是在著名的专家学者那里,也并不多见。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提高,才能不断向着最终的理想目标靠近。 PS:关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个人认为以参与式教学为目标,而针对学生的能力实际进行极其简单问题的不深入的讨论,纯属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即使这样做能让自己的教学加分,教师也不可为之。特别是对于高水平的老师,在处理教学相关环节上,应该身先表率,不可屈从俗流,降低品质标准。为拔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讨论问题的环节,必须要坚持高标准,应该具有较高的难度,才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但也不能太长给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主要时间应花在详细讲深讲透教师的观点,并将其间的所需要的特殊思维方法和关键技能传递给学生,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而不是在讲解之后学生的收获只是增加了一个知识而已。 yinhezhiwang 如果是数学系或经济系的学生,在理论方面下大工夫是应该的,因为很多数理或经济学公式的推导很难,不是随便看看,随便听听就行的。但HR这种东西对于本科生来说,同会计学一样,学的目的就是去企业用,不然学它做甚?老师讲HR,应从实践角度去讲比较好,只照着课本凭自己想象企业如何招聘、如何培训、如何对员工作绩效评价、如何制定薪酬策略、如何制定岗位轮换计划、如何激励员工、如何为员工制定职业规划等等,学生恐怕很难明白到底该如何操作,进了企业后也只能重新来学。HR这门课实践性很强,不上手永远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道道,比如,企业为了不违背劳动法在如何处理孕产期员工的管理、工伤处理、高温天出差等等方面,就能够让很多HR管理人员头疼,更不用说作为学生的我们。注重实践方式教授HR课程,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为学生毕业后真正能有一碗饭吃的深思熟虑。建议HR专业的学生没事了多听听类似张晓彤这些能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给管理人员授课的老师课程,一定受益匪浅。现场听一次好几千块钱,对学生的我们来说想听也不现实,一般百度视视频或其他网站都能搜到,可以免费听的。 20091125 说得是。我看了众多老师的视频,讲得都非常好,理论都很规范,有个人独到经验,有的也有一定的不同于传统的比较个性的创新思想与方法,值得大家去听去学习去揣摩。但是关于版主的一个小观点,本人想说说看法。个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能力培养上是不同的,后者的能力几乎全部体现在操作动手能力上,而对前者,在操作能力上,这只是岗位职责的胜任条件,还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能操作是基本要求,其实也很难,不过网上可参考的现成资料还算不少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对现成知识的运用并不能算HR真正高能力的体现,只有会创新,才应该是HR管理上的更高要求,要达到的效果应该比现行的主流做法更好,这才是专业更高的追求,也是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必须。君不见目前管理上各行各业各领域均有太多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而目前能够为我们所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还不是十分对症,难道这不是说明目前的管理学实际上就是HR管理的研究缺少创新缺少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吗,而这只靠像财务管理学那样去简单地学习教材上的现有知识,做知识的复印机和留声机式的人才,怎么能行呢?首先要方向要对,然后在正确的方向上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HR才能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才能对企业的发展和人才自身的成长做出应有和最大的贡献,而这一切的实现,针对目前的HR研究和实践的现状来说,必须要靠多多创新才能有望解决。 个人认为,评判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师视频讲座的精彩,可以有传统的那些标准,但是咨询师在讲授中是否能够体现其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个人所独有的这种思维方法,不只是简单地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无疑是更高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个人所独有的好的思维方法的展现。外行听课看得是热闹,而内行听得则是门道。基本常识如果讲百八十遍,像HR专业这样,如果各位名师名嘴讲得内容和观点还有典型做法都差不多,那么相信内行人是不会认为这是能力的体现的,除非是为互相吹捧的目的,因为在HR上,只有具有有个人特色且行之有效、与传统思想观点和方案相比较思路更高更妙的观点和做法,才是真正的高水平HR能力的象征。 20091125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兼及必要的专业操作能力的观点,而不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复印机和留声机,本人试以如何学习名师的长处但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例加以说明。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的,我们要善于把一本书读成一百本书,也要会把一百本书读成一本书,即既能把书读厚,也能把书读薄(此话不记得谁说过),当然,这个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因而,我们对老师的教学也是应该提出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的,特别是对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学而言,不创造对解决当前很多的管理问题几乎无有出路,是非创造创新不可的。本人水平有限,认识有限,观点也许不对,本处举例也许不当,供交流。 例:HR新手如何能在学习中超越: 淘汰法应如何看待和实施兼与张晓彤老师商榷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4268-1-1.html wobushita 多讲一些实际的例子,结合实际教效果更好! stephenia 没想到我的帖子引起这么多同学的思想碰撞。说实在的,我在上课时从来没有照本宣科,也设计了很多实践性内容和参与式的内容,比如工作分析、模拟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虽然结果并一定很好,但起码知道怎么样操作。我觉得这是本科教育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至于说对某些理论的创新,我觉得对于我们年轻老师缺乏实践,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能和张晓彤、廖全文比啊!!! 江湖依旧 欢迎大家对此问题进行讨论。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可是很高的,哈哈 20091125 为了把本人对管理课教学的观点阐释的更加具体和有说服力,下面再举一个具体例子的分析来说明,请各位指点。如果按照HR应该只是操作型的话,老师也这样教而不是指导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那么只要是拿来主义就够了么?请看 例:HR新手如何在学习中超越: 案例分析:新型合作养老保障方案应该如何改进设计?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6514-1-1.html 20091125 引用stephenia 发表于 2010-11-9 21:23 努力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老师您这么认真,只要努力,有朝一日,可以达到张晓彤廖泉文前辈同样的水平的,不一定是地位要达到人家那样,水平到了就可以了啊。 stephenia 谢谢楼上的鼓励哈!!看来楼上的同学水平很高哦,学习了!!! 欢迎大家多多提意见啊!! dafengdx 人力资源管理说到底是要动手的,讲半天招聘,可能不如到参加个招聘印象深刻,更不用说组织个招聘了,讲得云山雾罩,不如实践中的小经验生动,看看人大理论派的视频和张晓彤等实战派视频就知道区别了,动辄某理论,500强,太遥远了,其实多和身边的HR交流,实用才是不二法门。 20091125 看了上面朋友们谈各自品课的经验,对不同风格的课程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品课的吧,观点和角度不一定与学友们相同,供商榷。 不管是授课风格是归属理论派还是实践派,抽象还是具体,庞大精深还是集中细微,这些也许会给一些听众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但是,管理课程最实质的是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不同分析和不同的管理策略,既包括大的方案体系的设计,也包括小的精细管理机制的设计,差异化才决定课程的不同价值。 学者们在授课中的观点为什么会有差异呢?不外乎如下原因:一是对相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二是各人对实践中问题的感知及处理经验的不同;三是对问题的观察考虑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四是立场利益等因素导致观点的差异。若说学者们的观点及方案有相同或不同,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方法本身的技术层面的具体差异,而论方法内在的所依据的管理思想(此差别为实质差别)的话,基本也就分正反两方两大阵营,呈一定对峙状态,彼此力量不一,不能互相说服,在社会和决策层的接受度上也各有得势失意之时。目前的问题是,缺乏第三种集合这两方观点的中间的这一方。 对于HR管理来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应当是某一个历史阶段的状况,尽管不同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主体的利益要求,或者是结合各方智慧集思广益,但是观点的争鸣也带来了对相关问题认识上的模糊,在基于各自角度而进行的多答案讨论中,为协调各方利益,保证社会平衡,注定的答案是多项选择而非单项选择,但是这种简单地将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予以同时采纳组合折衷的做法在分配的处理上是难以平等对待的,而且一刀切下去,短期内不易调整改变,即使有调整也是量上的微调,而难以触及到更大的量和更深的质的层面的改变,因而各主体的利益矛盾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难以消除,或不能很好地化解的,在此基础上谈和谐的目标已经实现就不啻于掩耳盗铃。所以,本人认为,管理的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像秦国统一六国那样对各家理论进行归并,即合并同类项,吸收不同学派观点的可取之处,并经过必要的理论创新,形成新理论和新方案,来统一理论认识,指导管理实践,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 具体讲,新方案的不同之处是: 一是思想上的兼容并蓄。在分配上能更直接更充分地兼顾到岗位、职务、能力、过去贡献与现实贡献等各关键人力资源价值要素,能更好地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兼容; 二是设计方法上的有机合成。将管理思想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加以表现,并以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各种指标和分配结果的百分率计算,实行比例化管理,这样就比传统方案做到更加的精确和直观; 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化设计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这种动态化一是有规律可寻,二是可积累、能跨期,三是分急缓两种速率进行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特别的设计能产生比传统方案更多更特别的管理效果。 四、在管理的应用上直接在模型的平台上实现了模型化程序化管理。由于新方案管理思想的集成性和设计上的有机性、效果上特殊的动态性,而能够程序化地无差别统一适用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分配活动,既能对各种分配活动进行整合来统一应用,也能将这种新分配方法无须修改地直接运用于各项分配活动,要达到针对具体项目不同而需要的个性化效果仅需调整模型适用上的相关参数即可。这与传统的组合型管理相比,节约了大量的个案研究的精力和实施各项目管理活动的成本。 共同之处是:均可研制信息化管理软件,基于数据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 综上可见,新方案与传统简单组合式管理方案比较,具有管理成本低、综合效果好的明显优点。 batunjiao 班级模拟成企业,老师是老板,选出或制定部门领导,把hr理论模拟走一边。 20091125 个人认为,上述建议的方法是一种改进了的情境模拟实验法。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课不同,这种实验法因地制宜,设置了更贴近个人心理的情境环境,更能催生参与者对管理的真切认识和理解。如果设计时在具体一些环节上和问题的设计上模拟的好的话,可以发现,过去那些只是停留在教材和资料上可望不可及的许多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问题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了,而是真真切切就在自己身边,自己作为当事人更有直观感受,更有利于对理论的学习,而如何改进管理,也是自己以身临其境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有利于对传统理论和方法模式做出检省、改进和创新。如果个人力量有限致使思路打不开的话,在教师有力的组织、积极引导和智慧的点拨下,大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可能会得到较多的新认识和新观点,甚至集思广益,还可能找到对一些现有的理论和实践中均未能解决好的管理问题的相应的改进之法的! 但是,对于教材上和资料上的成规成法,我们的目标也绝不能只限于是照搬照用,熟悉操作而已,而一定要进行批判性吸收,视实际情况和个人能力找些问题做点必要的改进,(所谓细节为王,本质决定成败,细节影响本质,即细节也决定成败),使效果更全面更科学有效,(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甚至在原基础上进行较大程度的再创新(当然这是一个大的追求的目标),把原方案的管理效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超过前人在此方面的水平!如果能做到后面这一点的话,那么,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应该可以迎刃而解了! 附钱学森之问相关链接: 1、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502.htm 2、 温家宝: 钱学森之问 对我是很大刺痛_时政频道_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5/c_1273985.htm 3、 安徽11名教授就 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 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1/141219024826.shtml 4、 教育部回应 钱学森之问 :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jygg/news/2010/03-12/2166145.shtml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全文 -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虽然从规划上和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但是落实到我们身边的实践,进步到底又有多少呢?每个HR管理的教师,应该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怎么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具体行为呢?
个人分类: 学习与思考|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shuhualu1016 2010-10-17 20:56
舒化鲁 尽管已有诸多企业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但因为现有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包括措施和思路,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n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对所需人才资源的培训开发,没有让员工成为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而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培训。从而使企业花钱组织的内部培训等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有相当多的员工把这种培训当作一种负担,不仅是被动地接受,而且被动也不愿接受,从而造成这种培训的低效益和无效益。 n 培训的内容选择,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无论是必要的员工素质培训,还是相关运用技能培训,都是如此。尽管培训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有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但其内容的选择总是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所需人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单有这两个内容的补充,远有足以开发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n 人才培训开发的途径简单而狭窄。一般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培训来完成的,也有构建企业人才梯队,通过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逐渐成长,以适应企业发展之后的更高要求的。但这种人才开发培训远没有在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上建立起稳固的联系。所以,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选择,并且常常因为企业负责人才梯队建设,进行后备人员选拔的管理人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限制,不能及时地把有潜力,可发展为企业发展所需骨干人才的对象都选拔出来。 n 人才培训开发,因为只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和积累,而没有深入到如何增强所开发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一层次,即增强他们对企业发展的依存关系。因而,使企业投入人、财、物培训的人才,往往不能为企业所拥有。尽管有的企业通过协议形式来延长所开发培训人才在企业任职作贡献的年限,但远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企业就像太阳神一样,成了他人的培训学校。 n 人才培训开发投入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不适应,使企业投入多,收效远不理想。并且企业员工还天真地把这种培训视作企业不应该做的投入,从而使企业费力不讨好,花了钱还没有拢住员工的心。 要突破企业人才资源这种传统开发方式的局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企业人才的开发培训上,变企业一个积极性,为企业、员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让员工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上升为企业人才开发培训的主导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既做到降低企业的人才培训开发投入,又同时获得人才有效供给的满足。 这样,可能有些人会担心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使企业更难得到所稀缺的人才。在企业的人才培训开发上,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企业员工感觉到他是个人才,并又难以在你的企业发挥作用时,企业员工的离心倾向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企业在这个员工身上所做的投入并不能使这个员工永远对企业忠心不二。情感的力量是有效的,但又总是有限的,是利益关系把企业和员工捆绑到了一块。 只有当员工在这个企业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使他的才干可以得到利用,他的价值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实现,他才可能对企业忠心不二。同时,只有当这个员工对企业有不可取代的贡献,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员工形成一种依存关系,企业才会重视他。也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企业的这种凝聚力才会有稳固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开发培训人才的思路,就应该转由企业越俎代庖,为员工进行设计,代替或者甚至是剥夺员工的发展思路,改为由企业提供机遇,员工自主设计自我发展计划,自我实施以实现自我发展。尤其是要从员工的意志和兴趣偏好入手,培养员工相对于企业发展他的事业的志趣,把他们的心,相对稳固地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31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xiaona0012 2010-4-21 22:54
关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摘 要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作为全球的大公司有着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客户,以及高薪,成为会计人追逐的目标。与此同时,四大对优秀的财会人员也是求才若渴。本次检索课题通过对四大基本发展概况、招聘、人才选拔培训、企业文化及价值体系等角度的检索及归纳,深入研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展现财会、审计行业人力资源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为立志进入四大的认识提供有效的建议及信息。 关键词: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人力资源管理 招聘 企业文化 人才 Research on Big Fou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firm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As the top 4 accounting corporations in the world, PWC, KPMG, DDT and EY are more and more preferred by professional people, with their great management, excellent customers and high salary .At the same time, the top four are eager to recruit outstanding employe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many aspects of big four'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recruiting, training system and enterprise culture, and provides the latest information abou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rends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field. Furthermore, this report provides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information for people who tend to get a position in big four firms. Keywords: the big fou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firm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cruitment, enterprise culture, personnel 面对中国与世界接轨,国际化的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作为全球的大公司有着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客户,以及高薪,成为会计人追逐的目标。与此同时,四大对优秀的财会人员也是求才若渴。本次检索课题通过对四大基本发展概况、招聘、人才选拔培训、企业文化及价值体系等角度的检索及归纳,深入研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展现财会、审计行业人力资源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为立志进入四大的认识提供有效的建议及信息。 一、 全球顶尖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四大概况 合格会计人才紧缺,四大招聘不遗余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否能够成为四大中的一员,必须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全球最大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称,分别为: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德勤(DDT)和安永(EY)。 在传统的审计业务之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提供全面的税务、管理咨询、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注册总部都在瑞士,管理及运营的总部则在美国纽约或者英国伦敦。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业务:1. 法定审计 (包括: 独立年审、及上市前后独立审计)2. 税务服务 (包括: 税务计划、报税、及协助处理税务审查)3. 企业风险管理 (包括: 内部审计、收购合并。)4. 企业管理咨询 (包括: 财务、成本、人事、营运策略、资讯科技、及企业重组等等)。 (一)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普华永道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专业服务机构。在全球一百四十二个国家拥有超过十二万五千名专业人士。普华永道融合他们所具备的渊博知识与丰富经验,以最高的职业操守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每一家PricewaterhouseCoopers国际网络成员公司都是独立运作的法律实体。 PWC 的主要国际客户有埃克森、IBM、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强生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英国电信、戴尔电脑、福特汽车、雪佛莱、康柏电脑和诺基亚等。 普华永道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共拥有员工约六千人,其中包括二百三十名合伙人,并在北京、重庆、大连、广州、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及西安等内地城市设立办事处。 (二)德勤(Deloitte WEF) Deloitte ( 德勤)泛指根据瑞士法律组成的社团性质的组织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德勤全球)、其成员所/公司,以及他们的附属机构和关联机构。德勤全球是一个由全球各地众多的成员公司所组成的组织,致力于提供卓越的专业服务及咨询。德勤全球重视客户服务,并在约150个国家切实执行其全球性客户服务战略。德勤依托由12万名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在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和财务资讯等四个领域为超过一半的全球最大型企业。 主要国际客户有微软公司(Microsoft)、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沃德芬公司(Vodafone)、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等。 德勤中国是居领导地位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于中国地区拥有约3,000名员工,分布在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十个城市,包括北京、大连、广州、香港、澳门、南京、上海、深圳、苏州和天津。早在1917年, 德勤于上海成立了办事处。以全球网络为支持,德勤为国内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发展迅速的企业提供全面的审计、税务、企业管理咨询和财务咨询服务。德勤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一直为中国会计准则、税制以及本土专业会计师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在香港,德勤更为大约三分之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提供服务. (三)毕马威(KPMG) 毕马威是网络遍布全球的专业服务机构,设有由优秀专业人员组成的行业专责团队,致力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毕马威的成员机构遍及全球超过140个国家717个地区,拥有近94,000名员工。毕马威的目标是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升华增值,裨益他们的客户、员工,贡献资本市场。 主要国际客户有美国通用电气、壳牌公司、辉瑞制药、雀巢公司、奔驰公司、百事可乐、花旗银行等。 今天,毕马威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设有六家办事处,拥有专业人员约4,200人。在当今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中,毕马威是唯一一家采用统一模式管理中国业务,并能够以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为广大中国客户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率先打入中国市场,毕马威在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并为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随着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和境外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毕马威将结合其国际经验和对市场的深入认识这两大优势,在日趋复杂但又机遇处处的中国市场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  (四)安永(Ernest Young)   安永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审计、税务及企业财务等服务。安永被公认能为客户增值,通过深入了解客户业务上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协助客户实现公司的目标,安永的服务获得客户的推崇,成为各行各业值得信赖的业务顾问,为他们提供最优秀、最专业及最具诚信和独立性的服务。安永承诺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在任何一个项目,协助安永的客户收集所需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适当的决策,从而提供最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安永的服务范围是基于我们在审计、税务及企业财务领域中丰富的财务、交易及风险管理知识,并结合全球132个国家、700多家办事处的110,000名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全面和优质的服务。 主要国际客户有英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英国石油、时代华纳、美洲银行、麦当劳等。 安永于1973年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在1981年,安永成为最早获中国政府批准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国际专业服务公司之一。在1992年,安永获准在北京成立命名为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会计公司。在2001年,安永更进一步与位于上海的大华会计事务所合并。大华是中国最大和最受推崇的会计公司之一,这次合并在中国的专业服务业中尚属首例。目前,安永中国是一家拥有3,000名专业人员的顶级专业服务公司,办事处分设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和成都。我们拥有一批在审计、税务和企业财务方面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我们亦与各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网络,能协助国内外的客户满足中国法规的要求,并在国内及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安永在协助香港和国内企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方面,居领先地位,信誉超卓,另外,安永在协助中国企业在国内发行A股及B股上市方面也居前列地位。 二、 国际四大在招聘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四大招聘的指导思想: 国际四大招聘的员工都是作为未来的合伙人培养的,所以很重视候选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四大并不强调工作经验,而是着重考察候选者的素质,看其是否能够共享国际四大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融入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四大的要求不仅仅是几个证书了,而是全面的素质。除了名牌院校和国内成熟事务所,海外事务所归国人员也是国际四大员工的来源之一。 从校园招聘来说,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校园招聘从来不限求职者的专业。毕业生最重要是具备学习意识、沟通和分析能力、团队精神、领导和组织潜能以及工作热情,而专业知识可以通过不断地在职培训和从实际工作中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对事务所具有高度热忱,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及学习能力、英语熟练、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出色的分析、计划和组织技巧、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是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四大欢迎任何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审计和税务虽然是专业课程,但其实这些专业知识本身并不难学,-一般有良好能力和素质的毕业生,即使非相关专业,通培训,也会很容易上手。因此各专业的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消除顾虑,大胆尝试据悉,四大的招聘之所以不受专业的限制得益于他们人才学校的培训能力。在四大,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会背景的大学生,也会在一两年内成长起来。 (二)招聘流程: 国际四大招聘一般包括网上申请、英语测试、笔试和几轮的面试。笔试题目往往内容多种多样,如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等等,而题目主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思维能力,有些题目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关键是应聘者回答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答题思路。从这点来说,解答的过程就显得比较重要。其实,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四大更注重的是潜质和思维方式。四大的笔试考察的是求职者的英语、逻辑和对数字的捕捉能力等。通过首轮笔试,应聘者会进入第一次面试。面试会涉及公司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等问题,但不会考非常专业的难题。然后主要考察求职者是对审计、税务工作有足够的兴趣,还是光冲着四大的名气和薪酬来的。真正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已有进入这个行业工作打算的毕业生即使不是相关专业,也会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关注这个行业的信息和基础知识。 四大的招聘往往包含招聘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其一是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它能够测试出一个人的性格,面对压力和挑战的承受能力和其他一系列职业征品质。在面试中它虽然只是作为参考因素,但往往在最后时刻对于你最终的去留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是逻辑类题型和智力类题型。这类题目多在笔试时出现,内容多种多样,如脑筋急转弯、趣味数学等等,题目主要是考察应聘者的思维能力,有时候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关键是应聘者在回答体现出来的思路。从这点来说,解答的过程更加重要。第三则是小组面试。在这个过中,面试者会被分为几个小组,互相交流介绍或讨论案例。这一部分通常包括阅读材料,讨论问题和解释问题。讨论以及解释问题时可以使用中文或英文。最后可以几个人各自分工全部上场,每人回答问题的一个部分,或者从小组中指派一到两名作为代表上场解释问题。通过小组面试,能够考察出应聘者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展现自我实力的能力。 三、 国际四大的人才观及人力培训晋升体系 国际四大培训世界闻名,多次被《财富》杂志评为世界最佳。四大系统的、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很好地辅助高素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逐步晋升为项目经理和高级经理,甚至合伙人。国际四大对培训的重视和投入十分惊人,如近期对16个高级经理培训却要8个合伙人,这种比例在世界上其他公司极为罕见。很多方面体现了国际四大对人才的珍惜,国际四大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最有价值的财产也是人才。 国际四大人力资源政策及机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作了很细致而长远的规划。国际四大对新员工有为期六周的培训,它使新员工能够很快熟悉国际四大,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顺利地进入工作角色。另外员工每年都要接受相适应其职业发展阶段的专业的及非专业的培训课程。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中,国际四大通过绩效考核和逐级晋升对员工进行激励,考核分为项目考核和年度考核,项目考核是对员工参与超过80个小时的项目进行有效评价,年度考核涉及到年度晋升。员工考核首先要自评,然后由项目经理对其表现进行评价。 国际四大为员工的职业发展一般设立了五个职阶:审计员、高级审计员、经理、高级经理和合伙人。审计员升高级审计员需二至三年,高级审计员升经理需两年至三年,经理升高级经理三年,高级经理升合伙人没有设定年限,但从审计员成为一名合伙人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并须经过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值得说明的是,高级审计员成为经理需要获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国际四大的员工升任经理后,要到泰国曼谷培训一周,可以看作成为国际四大核心员工的标志。在那里汇聚了国际四大在亚太区所有经理级以上的员工,大家交流感想共同憧憬发展前景。国际四大的员工每年都有流失,符合这个行业的规律,但比例很低。员工离开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因为不适合这个行业,的为了出国读书,有的因为辛劳而离开,也有的因为无法适应更高职阶的要求而离开。 虽然每年流失员工,但这丝毫不影响国际四大对每个员工在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财力。 四、 国际四大的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让工作轻松而有效率。公司文化是员工的精神旗帜,员工的心聚在这面旗帜下才能形成合力。 ( 一)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0Opers) 1 .价值观的核心。促进学习、提供机遇、鼓励人们迎接新的挑战,都是普华永道一贯推崇的。普华永道想要创造一个环境可以使员工之间及员工与客户之间有建设性的长期合作关系。鼓励每一个人能够激励他人,欢迎挑战和责任、诚实正直,并认为公司和个人的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成功。其公司文化和价值观最核心的是:卓越、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2 .利益与原则。普华永道从其最初建立开始给人们带来的便是英国会计师谨慎保守的形象。在150多年以后的今天,普华永道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风格。可以说这是普华永道的一个特点,其实也是其在鉴证业务上严格要求的体现。普华永道正是以这种谨慎使其在任何一个民族和文化中都能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下去。在客户数量不断增加而员工数量保持一定的情况下,普华永道在服务质量与利益的追求上选择了一个平衡点,即在客户的选择及审计报告的出具上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普华永道对顾客的选择几近苛求。它不仅详细考察企业目前的状况,还要考虑它的发展前景;不但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还仔细观察管理层的交流能力,甚至在道德层面进行考察。对于出具审计报告,如果财务报表含有水分,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普华永道面对管理层的压力,宁愿失去客户也会坚持要求客户调整数学,去除水分。这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公司本身利益的考虑,因为从长远看,放纵客户必然给自己带来风险;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这也是普华永道生存原则的质。 ( 二)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德勤与众不同的不是大量的资本、雄厚的资金或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而是它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德勤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正直诚信,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分工明确的责任委托关系和杰出公正的员工价值评价。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客户及员工达到卓越。首先,从德勤如日中天的发展来看,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情调加上日本人的谦恭礼仪组合出来的多元文化确实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德勤不同国家的语文化本来就是大家认同的,不会出现文化歧视的事情。作为使用智慧的审计工作,因为它的评估标准,人们在这里工作得到了足够的满意。其次,在德勤文化中,诚信原则是审计业务的基石,也始终是咨询业务的基石。诚信不仅体现在具体业务上,更是一种企业氛围。整个公司的氛围提倡诚信,又有制度上的保障,德勤文化虽然和安达信一样敢做敢为,但是制度上的约束和整个公司遵守诚信的氛围,使得德勤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会走向创新的反面。 ( 三)毕马威(KPMG) 像其他四大一样,毕马威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两方面表达诉求。一是对人,对待人才以人为本;二是对客户,对待客户视为上帝,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专业化服务。毕马威是在五大之中看到的最强调团结合作精神的。从其印制的宣传品到公司的网页上,不同形状的齿轮完美组合所带来的高效运转,所诠释的便是毕马威企业文化的另一层内涵。 ( 四)安永(Ernst Young) 安永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即以人为本。安永公司一直努力帮助所有的员工实现其人生目标,公司一直在为员工提供一流的培训环境,帮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成长。因而,安永公司被诸如美国的《财富》杂志和英国的《泰晤士时报》评为世界级大公司中最适合工作的公司之一,并入选美国年度培训百强。 虽然安永已经是全球知名企业,并已拥有很多优秀人才,但培训依然是其能在业内保持持续优势的主要原因。安永的成功来源于全方位多元化的培训理念。其大部分的培训课程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同时也结合远程在线培训、公司知识库及通过让员工亲历各类行业、各专业服务的实际案例等方法提供全方位培训,使员工积累更丰富的专业经验。安永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领跑者、创造力、团队合作、顾客至上、互相尊重坦诚信任、正直忠诚。这些价值观使得安永公司和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众多工作人员关系融洽得像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 五、 怎样为进入国际四大做好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跨越式发展,未来高层次财会人员和国际注册会计师的需求缺口会越来越明显,中国急需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财会界游戏规则的高级人才。国际四大对国内的优秀财会人员求才若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在中国业务的扩展,四大对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四大非常看好国内大学毕业生这一人力资源群体。那么,立志进入行业顶尖领域,有意进入四大的认识,通过课题研究,提供以下几点有效的建议及信息: 1 、为进入四大做准备,耐心是很重要的。工作经验需要积累,事情需要一步步地去做,职业规划是一条清晰的线,在发展的某些阶段也许可以跳两步,但总体来看,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情。进入任何行业都需要从初级做起的,基础性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在工作上应该多用心,琐碎的小事往往能学到很多东西,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小事上培养起来的。 2 、注重招聘流程,在简历制作、面试等方面掌握技巧。简历就是考察应聘者的第一关。简历制作应本着简明扼要的原则,无论是中文简历还是英文简历内容都应控制在2到3页纸以内。简历关键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HR经理最注重的是与人沟通的技能,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 在没有字数限制的简历表格中,希望应聘者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应聘者必须经过反复的掂量,围绕自己的求职目标来写,分辨功能相似的信息,选择那些更生动、更独特的信息,删除那些雷同的信息。 3 、从思想上认清,四大并不神秘。和许多大型公司的招聘也相差无几,所以面试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招聘人员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先做人后做事 ,有了良好的素质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用,否则一生难以事业有成。 4 、要进入 四大就要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复合性人才。面对中国与世界接轨,国际化的人才必然受到重视。四大看重的是你的英文水平。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国际化的一个沟通桥梁,所以会计人士要不断地把自己国际化,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 最后,通过上述主体部分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际四大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特殊性,人才成了行业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最大的资产。只有吸引、招揽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快地提高公司的声望,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四大无一例外地均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争取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1)以优厚的待遇、人性化管理吸引人才。 四大优厚的待遇、人性化的管理、更为宽广的工作平台都吸引着一批批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人才。这些无疑很好地充实了事务所的力量,使他们在行业竞争中占尽优势。(2)不惜成本进行培训,拥有完善的职业规划系统。促进学习,提供机遇是四大一贯推崇的。四大不但会对刚进入公司的员工进行公司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每年都会有定期、不定期的员工培训。(3)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谐高效的合作氛围。在四大,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最有价值的财产也是人才。国际四大的合伙人对同事关心备至,并通过努力工作为同事作表率。国际四大通过营造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归属感。总之,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行业领头羊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的经验,进入国际四大将为广大财会精英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MBA 智库百科:《2007年Vault全球最具威望会计师事务所40强排名》, ,http://wiki.mbalib.Com Eric N. Johnson, D. Jordan Lowe and Philip M.J. Reckers :《Alternative work arrangements and perceived career success: Current evidence from the big four firms in the US 》,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Volume 33, Issue 1, January 2008, Pages 48-72 中国百科网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所》, ,HTTP://www.chinabaike.Net ACCA ,中国会计视野:《事务所招聘情报》, ,会计师,Accountant,2007年03期 廖泉文:《企业人力资本的获取与校园招聘》, ,现代大学教育,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Sponsored by Cmvc 李丹:《国际 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文化探索》 ,商业研究, 2006 年04期 李佳:《从企业文化看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沉浮》, ,现代会计, 2005傅继红, Benjamin, Mark:Choose the Right Partner, ,Accounting Technology; Nov2007 Supplement, Vol. 徐宝忠,李斌:《进入四大,你准备好了吗》, ,《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陈墨,《外企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财会月刊,2003年第10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相对主流理论有没有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HRM001 2010-4-18 19:13
一、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介绍   以下内容由 MBA 智库百科整理。    1 什么是动态股权激励模型 2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提出 3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优点 4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局限性 5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功能 6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适用范围 7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适用范围 8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三大效果 9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激励原理分析 10 参考文献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就是一种分配管理方法,它主要就是能够解决管理的两大问题:一是分配问题,二是动态管理问题。其思想内蕴是一种系统管理逻辑,再加上基于此做更进一步的系统联动机制构建,将使它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几乎可以适用于一切组织的一切资源的分配活动及其可持续的动态管理。另外,它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灵活的,比如切块的思路、实虚双动的思路、参数调节的思路、功能可选的思路、应用对象可选的思路等,不同的思路组合将构成实践中非常多的实际应用方案,同时也非常利于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变,这些独特的设计优势使得它的四大管理指导思想和目标(激励约束相结合、短长期效果并具、多方利益兼顾、系统效应)能够在实务中全部实现,而这也是传统各激励方案所欠缺或不完全具有的。   二、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作用 1 、对传统工资分配体系进行改进、新增或替换。   包括职位工资体系、技能工资体系、绩效工资体系(含业绩工资和激励工资)。 2 、对传统股权分配体系进行改进、新增或替换。   包括股份和红利的分配。 3 、建立全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再通过其他方面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可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全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目前管理状况普遍比较落后的传统型企业真正建立成为一个管理机制科学有效、员工关系健康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管理企业。   三、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如何应用    操作方式有:   1、改进式。仅改进原有薪酬类型的当年分配方式但不做连续性动态化处理。   2、新增式。在不改变员工现有薪酬种类的情况下对现薪酬类型采取切块分配管理的方法,即一部分按原方法分配,另一部分用新方法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分配方法分配,并实施可持续性的动态化处理。   3、替换式。通过引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使传统的薪酬管理方式股权化,以实虚股双动态的股权调节机制的分配方法来直接替代原有工资分配方案,并实施可持续性的动态化处理。   以上只是直接针对原有薪酬类型应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操作上可以考虑采取的几种典型模式,在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切块分配比例、调节模型本身及涉及模型使用的相关管理参数的取值范围、权重及数值、不限制或限制使用模型的部分功能,以及通过增加、分解或合并产生新的不同的薪酬类型再来应用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等方法来设计出更多的不同应用方案,从而使得管理工作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以下涉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系统管理方案说法属实的是? 新浪投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9bd2c0100hwag.html 人大经济论坛投票: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777670-1-1.html
个人分类: 管理学原创观点|2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分享
罗帆 2010-1-27 00:07
史常云 2010 年 1 月 16 号下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任翔,与我们分享了他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 任翔曾在一家外企从事了三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他主要从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在 HR 实务操作中的经验。 首先,他谈到了招聘方面的体会。在挑选简历过程中,他曾经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提高挑选的效率问题。摸索的经验是通过简历中体现的数值、数据和时间来进行分析和选择。针对常用的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方法,指出了结构化面试的弊端,同时提出他常采用的 STAR 面试法,即 Situation (背景)、 Task (任务)、 Action (行动)和 Result (结果)。背景调查是目前招聘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对一些关键岗位的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否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他感触最深的是员工关系管理。在处理员工关系问题时, HR 常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确定自身在员工关系中的定位。他指出 HR 应明确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要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但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而做出损害员工利益的事情。 最后,他提出 HR 能否带来效益的问题。 HR 可否为企业组织带来效益呢?他结合实例,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另外,他认为 HR 不要花太多时间从事纯粹的事务性工作,否则工作既得不到上司的认可,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 HR 应该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能够站在战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任翔的语言朴实,句句皆源于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他的讲述给即将走向 HR 工作岗位的同门很大的启发。例如在自己制作简历时要注重数据的展示,把学习和工作成果量化;不能弄虚作假,保证简历信息的真实性;工作中要多思考而不能单纯为完成工作而做事情。
个人分类: 管理咨询|6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
caoyuanyuan 2009-9-7 17:3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07期 【摘要】近年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产业界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关于服务平台问题的研究尚未有太多涉及。本文基于近年来西方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兴起的双边市场理论,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问题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思路,对其市场形态和特点、商业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给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商业策略的一些影响因素,以期为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企业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问题在组织核心竞争力打造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激烈的人才竞争、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个性化等需求日益显著,成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驱动力。 近年来,全球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业也随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2008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已超过了千亿美元。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从观念上、行动上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纳。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虚拟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起了产业界和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其中最为热点的问题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问题。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视角,而较少涉及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平台组织形态和特点等问题。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我们试图从服务平台的视角对虚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思路,并希望对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企业策略能够有所帮助。 2、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1)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纳。从企业角度看,选择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降低人员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集中力量进行企业战略中其它的重要工作。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同时个人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都为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多种不同需求。 (2)人力资源服务竞争激烈且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民营、政府、外资等各种背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并存,竞争激烈。同发达国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相比较,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服务的专业化、目标市场的细分、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一般仅限于提供进行简单的中介服务,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产品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包括: ①相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人力资源服务缺乏用户市场细分,服务产品单一; ②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手段落后,服务效率与质量不高,缺乏对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和人才信用需求重视不够,缺乏评价机制。 由此可见,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看,亟需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利用hr管理软件和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在线为双方提供人事代理和咨询;为企业提供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为个人提供求职、职业规划等专业规范的服务。 3、双边市场理论 双边市场(Two-sidedMarket)是目前国内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Armstrong认为,两组参与者(最终用户)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的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 。 双边市场理论主要研究面对两个相互之间具有网络外部性的消费者群体的中介平台以及两边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该市场型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软件操作系统、银行卡、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平台等新经济部门。 双边市场理论和网络外部性密切相关,网络外部性主要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其中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消费与该产品相兼容产品的其他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间接网络外部性则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网络产品的价值随着与该产品相兼容的互补性产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加 。网络外部性主要是解决同一类型用户的规模经济等问题,然而现实中,运用某一网络产品或某一平台的双方经常是不同类型的用户,也就是双边市场理论提出的双边市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特性,即双边市场理论认为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交易平台的同类型用户数量,而且更取决于交易平台的另一类型的用户数量 。 4、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特点 随着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日渐得到企业和个人的认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应用方式是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具有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两类消费者群体,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两类消费者中一方消费者的数量对另一方消费者的采纳会具有影响,呈现典型的双边市场形态,并具备以下特点。 (1)存在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组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即交叉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的研究始于市场内的网络外部性问题 。随着双边理论的出现,发现某些产业的网络外部性发生在两个市场之间,即某一市场上生产的产品效用随着对另一市场所生产产品的需求数量而变化,也就是交叉网络外部性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面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组参与者,平台中个人用户的数量会影响到企业用户的需求,同样的,企业用户的数量也会影响到个人用户的需求。一般来说,一个招聘求职网站中的企业会员越多,有求职需求的个人用户会更加有兴趣在这个网站进行注册,同时,在进行招聘广告的投放时,企业也会更加愿意选择个人用户注册数更大的网站。 (2)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服务采用多产品定价方式。 平台企业面对两组用户,提供两种产品或服务,并为这两种产品或服务同时进行定价。但不同于以往所研究的多产品的寡头垄断或垄断情况,为了占有更多的消费者福利而采取多产品定价方式(这也是他们常常招来抵制和反对的原因),平台企业的多产品定价是由其天然的双边市场形态特征而自然采用的 ,所获得消费者福利是因为双边市场的一组用户并没有将它使用平台对另一组用户产生的福利影响内部化 。 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来说,需要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两种服务,并对这两种服务制定价格(当然也包括免费的情况),给平台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由于两个市场的需求相互影响,可能企业用户对个人用户会产生福利或者个人用户对企业用户产生福利,一般情况下,企业用户对个人用户产生的福利并不能内部化或者个人用户对企业用户产生的福利并不能内部化,这部分消费者福利会归为平台企业所有。接着上面的例子,简单来说,企业用户因为发布招聘广告会为招聘求职网站吸引来更多的个人用户,这部分用户为网站带来的收入(如果网站对个人用户收取年费的话)并不会归有这个企业用户,而是会归于招聘求职网站。 5、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一般企业内部设立人力资源部每年并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内部交易成本大于外部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价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其普及也势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呈现典型的双边市场形态特征,面对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两类消费者群体,并存在明显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由于双边市场两边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性,平台企业是首先吸引众多的个人用户前来注册,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会员,还是首先固定住一批企业用户会员来吸引更多的个人注册用户呢?又如何实现呢?解决这一鸡蛋相生问题的商业策略主要包括进入策略和价格策略,这两大策略又需相互配合以实现企业的整体商业策略。 (1)进入战略 对于刚刚进入双边市场的平台企业,必须想方设法把双方拉到平台上。具体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免费服务甚至对他们接受服务给予回报或者在市场一边投资来降低这边消费者参与市场的成本,来得到市场一边消费者的临界数量,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微软对应用软件开发者进行投资以促使他们利用微软操作系统来开发软件,得到相当数量的应用软件开发消费者数量并因此大大扩展了微软操作系统使用消费者的数量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可以选择首先吸引众多的个人用户前来注册,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用户,也可以选择首先固定住一批企业用户来吸引更多的个人注册用户,具体采用哪一种进入策略,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平台企业的目前所拥有的企业用户数量和个人用户数量,还有潜在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转化为现实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难易程度。 从双边市场的平台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用户数必须达到一个临界点,平台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到达临界点的途径可以是由任意一边的用户数首先达到某一个数量。对于现实中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如果其现有的某一边的用户数量(不论是企业用户数量或个人用户数量)已经到达或邻近临界数量,那其进入策略就很好选择,但如果两边的用户数量都没有到达或邻近临界数量,那就需要考虑潜在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转化为现实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其具体的进入策略了,而这一点和以下所要谈到的价格策略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整体商业策略。 (2)价格策略 双边市场的价格策略应同时考虑定价水平和定价结构两个方面,也就是从市场双边收取的总费用和总费用在双边的分配。对于双边市场,当平台向需求双方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B+PS不变时(PB为用户B的价格,PS为用户S的价格),任何用户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价格结构上的任何变动都将影响到双方对平台的需求及其参与规模,并影响到交易总量。 这意味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总体价格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向两组用户提供的两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结构,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影响双边市场定价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其基本影响因素包括两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弹性、服务提供商的相对市场势力、在另一边创造的剩余。另外,平台的竞争情况、消费者多方持有和平台企业提供产品的捆绑等也会对定价产生影响 。 考虑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市场上只有一个平台企业。平台企业在自身成本约束下已经给定了定价水平,这时候需要考虑的主要是价格结构问题。与以往的单边市场相同,平台企业首先需要考察两个边的价格弹性,低价策略应针对弹性较大的一边。同时,考察两个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其参数较大,即网络外部性较强的一边实行低价策略,所获得的这一边用户数量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另一边用户到平台上。 由于个人用户的价格弹性较大且交叉网络外部性较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通常对一般的上网求职者采取免费甚至补贴策略(如果考虑到平台服务成本),吸引众多的个人注册会员作为客户基础,然后通过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吸引企业用户,并对企业用户收取较高的招聘广告发布费用以弥补平台成本并获取盈利。 当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不会像以上所考虑的那样简单,一般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面临的是多个平台企业竞争的市场情况,消费者多方持有的情况一般是个人用户同时在多个平台进行注册,而企业用户则通常只在一个平台注册和发布招聘信息。因此,在现实中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其定价策略会更为复杂。 另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价格策略时还需要注意其具体形式,比如可以分为会员费(或注册费)和使用费,会员费(或注册费)为按时间收取,使用费未按次数收取,一般采取两者的组合方式。 本文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的市场形态和特点、商业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给出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研究思路。但鉴于篇幅所限,在商业策略指定部分仅列举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企业制定商业策略的一些影响因素,并未给出具体的模型和影响系数,对现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制定企业策略的参考价值有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这部分内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Armstrong,M.(2004),Competitionintwo-sidedmarkets,mimeo,UniversityCollege,London. Katz,M.L.C.Shapiro(1985),Networkexternalities,competitionandcompatibil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75(3):424-440. Roberto,Roson(2005).Two-sidedMarkets:ATentativeSurvey ,ReviewofNetworkEconomics,Vol.4.Issue2,142-160. RochetJ.TiroleJPlatformCompetitioninTwo-SidedMarkets2003 RochetJ.TiroleJTwo-SidedMarkets:AnOverview .WorkingPaper,IDEIUniversityofToulouse2004 Evans,David.SomeEmpiricalAspectsofMulti-sidedPlatformIndustries.ReviewofNetworkEconomics,2(3):191-209,2003 EricWKSee-To,JeevanJaisingh,KarYanTam.ANALYSISOFELECTRONICMICRO-PAYMENTMARKET.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LongBeach:2007.Vol.8,Iss.1;p.63(21pages) RochetJ.TiroleJDefiningTwo-SidedMarkets .WorkingPaper,IDEIUniversityofToulouse,2004
个人分类: 我已发表的论文|5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SSCI收录期刊——劳资与劳动学科
wanyuehua 2009-7-22 06:20
万跃华 2009年7月22日 截至到 2009 年 7 月 SSCI 收录 劳资与劳动 学科期刊 21 种, SSCI 、 AHCI 共同收录 劳资与劳动 期刊 1 种,出版地为美国的 劳资与劳动 期刊 11 种,英国 7 种, 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各 1 种。 出版 劳资与劳动 期刊的出版社主要是美国 SAGE 出版社,有 6 种 劳资与劳动 期刊被 SSCI 收录。 1990-2009 年 7 月 SSCI 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论文 23257 篇,其中 劳资与劳动 学科论文 70 篇( 0.3010 % ),其中 2009 年 4 篇、 2008 年 11 篇、 2007 年 8 篇、 2006 年 5 篇、 2004 年 8 篇、 2003 年 7 篇、 2002 年 8 篇、 2001 年 5 篇、 2000 年 2 篇、 1999 年 4 篇、 1998 年 3 篇、 1990 年 1 篇。 70 篇论文包括学术论文 53 篇、书评 12 篇、社论 2 篇、评论 2 篇、会议论文 1 篇。 70 篇论文共被引用 207 次,平均引用 2.96 次, H 指数为 8 (有 8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8 次以上),引用最多的论文为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发表在 PERSONNEL REVIEW2001 年卷 : 30 期 : 5-6 页 : 502-522 的 The tug of work and family - Direct and indirect domain-specific determinant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文章,该文 被引用 22 次,平均引用次数 / 年 2.44 。 1990-2009 年 7 月中国研 究论文主要发表在 18 种 SSCI 收录的劳资与劳动学科期刊上:其中 PERSONNEL REVIEW 《人事评论》 15 篇( 21.4286 % )、 INDUSTRIAL LABOR RELATIONS REVIEW 《劳资关系评论》 6 篇( 8.5714 % )、 LABOR HISTORY 《劳工史》 6 篇( 8.5714 % )、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英国劳资关系杂志》 5 篇( 7.1429 % )、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经济与工业民主》 5 篇( 7.1429 % )、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 5 篇( 7.1429 % )、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亚太地区人力资源杂志》 4 篇( 5.7143 % )、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劳工经济学杂志》 4 篇( 5.7143 % )、 MONTHLY LABOR REVIEW 《劳工评论月刊》 4 篇( 5.7143 % )、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杂志》 3 篇( 4.2857 % )。 主要研究单位有香港 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 15 篇( 21.4286 %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 HONG KONG ) 14 篇( 20.0000 % )、香港浸会大学( HONG KONG BAPTIST UNIV ) 11 篇( 15.7143 % )、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 HONG KONG ) 7 篇( 10.0000 % )、香港科技大学(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 5 篇( 7.1429 % )、香港岭南大学( Lingnan University ) 3 篇( 4.2857 %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 ) 3 篇( 4.2857 % )、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3 篇( 4.2857 % )。 由于国内对 SSCI 收录的 劳资与劳动 学科期刊不太了解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发表 SSCI 收录的 劳资与劳动 学科论文主要以香港的几所大学为主。 希望这篇博文能够对国内 劳资与劳动研究领域的学者有所帮助。 2009 年 SSCI 收录劳资与劳动学科 21 种期刊投稿指南 : 1.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亚太地区人力资源杂志》美国 http://apj.sagepub.com/ Tri-annual ISSN: 1038-4111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 THOUSAND OAKS, USA ,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英国劳资关系杂志》英国 http://www.wiley.com/bw/journal.asp?ref=0007-1080 Tri-annual ISSN: 0007-1080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OMMERCE PLACE , 350 MAIN ST , MALDEN , USA , MA, 0214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3.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MOCRACY 《经济与工业民主》英国 http://eid.sagepub.com/ Quarterly ISSN: 0143-831X SAGE PUBLICATIONS 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 LONDON , ENGLAND , EC1Y 1SP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4. EUROPE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欧洲产业关系杂志》英国 http://ejd.sagepub.com/ Tri-annual ISSN: 0959-6801 SAGE PUBLICATIONS 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 LONDON , ENGLAND , EC1Y 1SP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5.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卫生人力资源》英国 http://www.human-resources-health.com/ Irregular ISSN: 1478-4491 BIOMED CENTRAL LTD, CURRENT SCIENCE GROUP, MIDDLESEX HOUSE, 34-42 CLEVELAND ST , LONDON , ENGLAND , W1T 4LB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6. INDUSTRIAL LABOR RELATIONS REVIEW 《劳资关系评论》美国 http://www.ilr.cornell.edu/ilrreview/ Quarterly ISSN: 0019-7939 INDUSTRIAL LABOR RELAT REV, CORNELL UNIV, ITHACA , USA , NY, 14851-0952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7.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美国 http://www.wiley.com/bw/journal.asp?ref=0019-8676 Tri-annual ISSN: 0019-8676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OMMERCE PLACE , 350 MAIN ST , MALDEN , USA , MA, 0214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8.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国际劳工评论》瑞士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revue/index.htm Quarterly ISSN: 0020-7780 INT LABOUR ORGANIZATION, INT LABOUR OFFICE, 4, ROUTE DES MORILLONS, GENEVA 22, SWITZERLAND , CH-1211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9.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杂志》美国 http://jhr.uwpress.org/ Quarterly ISSN: 0022-166X UNIV WISCONSIN PRESS, JOURNAL DIVISION, 1930 MONROE ST , 3RD FL, MADISON , USA , WI, 53711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0.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劳资关系杂志》美国 http://jir.sagepub.com/ Bimonthly ISSN: 0022-1856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 THOUSAND OAKS, USA ,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1.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劳工经济学杂志》美国 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loi/jole?genre=journalstitle=jole Quarterly ISSN: 0734-306X UNIV CHICAGO PRESS, 1427 E 60TH ST , CHICAGO , USA , IL, 60637-2954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2. 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 《劳工研究杂志》美国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10581/ Quarterly ISSN: 0195-3613 SPRINGER, 233 SPRING ST , NEW YORK , USA , NY, 10013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3. LABOR HISTORY 《劳工史》英国 http://www.informaworld.com/smpp/title~content=t713436999~db=all Quarterly ISSN: 0023-656X ROUTLEDGE JOURNALS, TAYLOR FRANCIS LTD, 4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ENGLAND, OXFORDSHIRE, OX14 4RN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14. LABOUR HISTORY 《劳工史》澳大利亚 http://www.historycooperative.org/labindex.html Semiannual ISSN: 0023-6942 AUSTRALIAN SOC STUDY LABOUR HISTORY, UNIV SYDNEY , INST BLDG, H03, SYDNEY , AUSTRALIA , NSW 2006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5. MONTHLY LABOR REVIEW 《劳工评论月刊》美国 http://www.bls.gov/opub/mlr/mlrhome.htm Monthly ISSN: 0098-1818 LEGAL BOOKS DEPOT, PO BOX 27789, LOS ANGELES, USA, CA, 90027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6. MONTHLY REVIEW OF THE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 美国劳工统计局 评论月刊》美国 Monthly ISSN: 1937-4658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UPERINTENDENT DOCUMENTS,, WASHINGTON , USA , DC, 20402-9325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7. PERSONNEL REVIEW 《人事评论》英国 http://emeraldinsight.com/Insight/viewContainer.do?containerType=JournalcontainerId=113 Quarterly ISSN: 0048-3486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 BD16 1WA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8.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公共人事管理》美国 http://www.ipma-hr.org/content.cfm?pageid=87 Quarterly ISSN: 0091-0260 INT PERSONNEL MANAGEMENT ASSOC, 1617 DUKE ST , ALEXANDRIA , USA , VA, 22314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19. RELATIONS INDUSTRIELLES-INDUSTRIAL RELATIONS 《工业关系:劳资关系》加拿大 http://www.erudit.org/revue/ri/2009/v64/n1/index.html Quarterly ISSN: 0034-379X REVUE RELATIONS INDUSTRIELLES INDUSTRIAL RELATIONS, UNIVERSITE LAVAL , LOCAL 3131-Z, PAVILLON DE SEVE, ST FOY, CANADA , PQ, G1K-7P4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0. WORK AND OCCUPATIONS 《工作与职业》美国 http://wox.sagepub.com/ Quarterly ISSN: 0730-8884 SAGE PUBLICATIONS INC, 2455 TELLER RD , THOUSAND OAKS, USA , CA, 91320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1.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工作、受雇与社会》英国 http://wes.sagepub.com/ Quarterly ISSN: 0950-0170 SAGE PUBLICATIONS LTD, 1 OLIVERS YARD, 55 CITY ROAD , LONDON , ENGLAND , EC1Y 1SP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个人分类: SSCI投稿|10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力资源管理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罗帆 2009-2-13 11:02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初见成效。 2008年,我主持的人力资源管理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网址: http://202.114.88.54/new/hr/index.asp 欢迎访问,并提出宝贵意见,多谢!
个人分类: 教学花絮|468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