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学大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snow1007 2019-3-20 18:10
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陈省身 中国的数学,我一向很乐观,因为 中国人有数学的能力 ,研究数学需要的设备少,如果在数学上有想法,想研究个课题,一个人单独也可以进行,发展比较简单容易。因此,我觉得中国数学的发展会快一点。 21 世纪中国的数学家会越来越多。中国人多,有能力的人也很多,其中就有许多人会念数学,现在人们逐渐了解数学对将来世界的生活、文化的发展有用处,因此数学家会有饭吃,搞得好的人甚至有很好的饭吃。 德国数学家外尔曾开玩笑地说,21世纪的数学家都要学中文了。 我想,到时候数学家并不见得都要学中文,但至少要学中国名字。外国人历来只注意中国人的姓,但是中国数学家多了,光从姓看就搞不清谁是谁了。外尔说数学家们都要学中文,这话我们不敢说,但外国人要学中国名字是肯定的。 数学研究要重视基础 数学研究一定要重视基础 。基础数学使得问题变得简单。中国的数学有辉煌的历史,但是中国传统数学却没有复数。传统的中国数学家觉得-1的平方根是没有应用的,一个数的平方怎么可能等于-1?其实,-1的平方根重要极了。因为复数的计算比实数的计算简单得多。如果没有复数,就没有电学,就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近代文明。中国传统数学讲“应用”,不要复数,所以就永远走不到这条路上去。有时候讲应用,眼光要放长远些,视线放得更远一些,也许它的应用会更大。很有意思的是, 数学家觉得哪些东西有意思,哪些东西里边就必有某种规律,有规律的东西就必然有应用 。实际上,真正抽象的数学最有应用,可惜政府、教育界中有些要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久前曾有人问我:您和您的学生丘成桐分别获得了沃尔夫奖和菲尔茨奖,中国本土的数学家很多,却从未获得这两项大奖, 中国本土什么时候也能培养出这样获大奖的数学家?我说,头一个是工作的人要多,第二个是要有空气。 不能够说,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要什么设备就给什么设备,然后就说你要得奖,这样是得不到的。经济上的帮助当然是需要的,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还有一个态度问题。 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 顶有出息的小孩,很少是父母管出来的,小孩有能力、有机会,自然能发展,你管凶了,那就糟了。了解了科学的重要,增加科学研究的经费,当然是好的现象,但是管得太凶不行。 对于科学研究,不能事事都要计划, 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 ,X光是怎么发现的?是伦琴晚上到实验室,发现这个光太怪,于是去研究,才发现了它的特殊性质。最重要的发现不是上边有个支持,然后跟着做就做得出来的。 我年轻时出来,家里向来都没管过,也没出过钱。我刚好很幸运,数学念得不错,到处可以拿到奖学金什么的。人们要随时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一个决定:你要做什么?我很幸福,因为在每一个时代我都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做研究是最难的事情了。做几个月做不出来也就罢了,有人甚至做很多年也做不出来,然后就灰心了,牢骚一大堆,不是觉得自己不行,而是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所以我做不出来。我做得很顺利,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当然,大部分东西是很难做出来的,但是你要有很多问题可以做,这个做不出,那个就有可能做得出。所以我说,每个人把现在做的事情做好了,这就是很大的成就,中国就有希望。 人的成功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自然包括机遇。 机遇与知识很有关系 。假如有个外国人住在这里,他很可能就会研究这里有什么虫,小虫子有多少种,有怎样的性质,是不是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但中国人往往不做这个。 中国人很实际, 对于能吃的就有兴趣,至于其他的往往就没有兴趣。人住在地球上,地球上东西的性质与人的幸福最终是有关系的,所以你拥有关于它的知识总是有意思的。 博学很有用 。但有的人对学问本身没有兴趣,更看重个人利益。现在有许多大学生最要紧的是想出去留学,出去的人就基本不想回来了,并不想到国外学些东西,然后回来为国家做事。当然,中国应该做到国内大学和外国大学在研究的设备、待遇等方面差不多相等,使学生感到没有必要到外国去念书。不过,现在还没有做到。 中国如何成为数学大国 20 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暨南大学讲演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诚愿望: 希望在21世纪看到中国成为数学大国。中国人的数学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我觉得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时间可能会有迟早 ,对此,我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1) 希望社会能认识中国成为数学大国是民族的光荣,而予以鼓励和支持。 例如,不要把数学家看成“怪人”。中国没有出牛顿、高斯这样伟大的数学家是社会的、经济的现象。中国的大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李冶等都生逢乱世。要提倡数学,必须给数学家适当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2) 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数学。 数学千头万绪,无法尽包。集中几个方向是自然的选择。当年芬兰的复变函数论和波兰的分析都是成功的例子,但我个人喜欢低维拓扑,希望有人注意。 (3) 要有信心,千万要放弃自卑心理。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写过一本书,记载中古时代德国音乐家在罗马的故事。罗马人笑他们:这种野蛮的人,如何懂音乐?没有多少年,德国出了巴赫、贝多芬。19世纪的挪威,是一个僻远的国家,但它产生了两个大数学家:阿贝尔和素福斯·李。 中国的数学发展必须普遍化。 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不低于欧美,愿中国的青年和未来的数学家放大眼光展开壮志,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 转自《文汇报》 2002年8月19日
个人分类: 数学观点评述|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2014年第27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将在韩国首尔举行
mathmhb 2013-10-1 00:03
阅读提示: ──有感于未曾谋面的张益唐 和师恩难忘的袁亚湘老师 数学大国梦,何时云飞扬? 前路须谨行, 来日正方长。 若无土壤在,难有张益唐。 我辈须努力,苦苦寻梦郎。 不必妄自薄, 辈出袁 亚湘。 薪火如相传,中国大希望!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讲讲这辈子遇到的诸多恩师,不知是否合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8065540101bwd2.html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文共享(5):陈省身《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热度 2 sqdai 2011-9-26 08:38
【按】 9 月 16 日 的博文中评述了 陈省身 先生所写的《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有博友要求邮寄原文,我正愁手头没有此文的单行本,另一位博友 timstime 发来了此文的全文,我干脆将其转载于此,工各位分享。 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陈省身 中国的数学,我一向很乐观,因为中国人有数学的能力,研究数学需要的设备少,如果在数学上有想法,想研究个课题,一个人单独也可以进行,发展比较简单容易。因此,我觉得中国数学的发展会快一点。 21世纪中国的数学家会越来越多。中国人多,有能力的人也很多,其中就有许多人会念数学,现在人们逐渐了解数学对将来世界的生活、文化的发展有用处,因此数学家会有饭吃,搞得好的人甚至有很好的饭吃。 德国数学家外尔曾开玩笑地说,21世纪的数学家都要学中文了。我想,到时候数学家并不见得都要学中文,但至少要学中国名字。外国人历来只注意中国人的姓,但是中国数学家多了,光从姓看就搞不清谁是谁了。外尔说数学家们都要学中文,这话我们不敢说,但外国人要学中国名字是肯定的。 数学研究要重视基础 数学研究一定要重视基础。基础数学使得问题变得简单。中国的数学有辉煌的历史,但是中国传统数学却没有复数。传统的中国数学家觉得- 1 的平方根是没有应用的,一个数的平方怎么可能等于-1?其实,- 1 的平方根重要极了。因为复数的计算比实数的计算简单得多。如果没有复数,就没有电学,就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近代文明。中国传统数学讲 “ 应用 ” ,不要复数,所以就永远走不到这条路上去。有时候讲应用,眼光要放长远些,视线放得更远一些,也许它的应用会更大。很有意思的是,数学家觉得哪些东西有意思,那些东西里边就必有某种规律,有规律的东西就必然有应用。实际上,真正抽象的数学最有应用,可惜政府、教育界中有些要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久前曾有人问我:您和您的学生丘成桐分别获得了沃尔夫奖和菲尔茨奖,中国本土的数学家很多,却从未获得这两项大奖,中国本土什么时候也能培养出这样获大奖的数学家?我说,头一个是工作的人要多,第二个是要有空气。不能够说,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要什么设备就给什么设备,然后就说你要得奖,这样是得不到的。经济上的帮助当然是需要的,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还有一个态度问题。 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 顶有出息的小孩,很少是父母管出来的,小孩有能力、有机会,自然能发展,你管凶了,那就糟了。了解了科学的重 。要,增加科学研究的经费,当然是好的现象,但是管得太凶不行。对于科学研究,不能事事都要计划,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 X 光是怎么发现的?是伦琴晚上到实验室,发现这个光太怪,于是去研究,才发现了它的特殊性质。最重要的发现不是上边有个支持,然后跟着做就做得出来的。 我年轻时出来,家里向来都没管过,也没出过钱。我刚好很幸运,数学念得不错,到处可以拿到奖学金什么的。人们要随时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一个决定:你要做什么?我很幸福,因为在每一个时代我都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做研究是最难的事情了。做几个月做不出来也就罢了,有人甚至做很多年也做不出来,然后就灰心了,牢骚一大堆,不是觉得自己不行,而是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所以我做不出来。我做得很顺利,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当然,大部分东西是很难做出来的,但是你要有很多问题可以做,这个做不出,那个就有可能做得出。所以我说,每个人把现在做的事情做好了,这就是很大的成就,中国就有希望。 人的成功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自然包括机遇。机遇与知识很有关系。假如有个外国人住在这里,他很可能就会研究这里有什么虫,小虫子有多少种,有怎样的性质,是不是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但中国人往往不做这个。中国人很实际,对于能吃的就有兴趣,至于其他的往往就没有兴趣。人住在地球上,地球上东西的性质与人的幸福最终是有关系的,所以你拥有关于它的知识总是有意思的。 博学很有用。但有的人对学问本身没有兴趣,更看重个人利益。现在有许多大学生最要紧的是想出去留学,出去的人就基本不想回来了,并不想到国外学些东西,然后回来为国家做事。当然,中国应该做到国内大学和外国大学在研究的设备、待遇等方面差不多相等,使学生感到没有必要到外国去念书。不过,现在还没有做到。 中国如何成为数学大国 20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暨南大学讲演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诚愿望:希望在21世纪看到中国成为数学大国。中国人的数学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我觉得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时间可能会有迟早,对此,我希望注意下列几点: (1)希望社会能认识中国成为数学大国是民族的光荣,而予以鼓励和支持。例如,不要把数学家看成 “ 怪人 ” 。中国没有出牛顿、高斯这样伟大的数学家是社会的、经济的现象。中国的大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李冶等都生逢乱世。要提倡数学,必须给数学家适当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2)要发展中国自己的数学。数学千头万绪,无法尽包。集中几个方向是自然的选择。当年芬兰的复变函数论和波兰的分析都是成功的例子,但我个人喜欢低维拓扑,希望有人注意。 (3)要有信心,千万要放弃自卑心理。法国文学家罗曼 · 罗兰写过一本书,记载中古时代德国音乐家在罗马的故事。罗马人笑他们:这种野蛮的人,如何懂音乐?没有多少年,德国出了巴赫、贝多芬。19世纪的挪威,是一个僻远的国家,但它产生了两个大数学家:阿贝尔和素福斯 · 李。中国的数学发展必须普遍化。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不低于欧美,愿中国的青年和未来的数学家放大眼光展开壮志,把中国建为数学大国。 (2002年8月19日《文汇报》)
个人分类: 美文共享|3657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本古今数学家七杰》——李明编纂
初数爱好者李明 2009-2-15 14:45
日本传统数学始于学习唐宋“中算”,直至关孝和创立“和算”,才形成自己的特色.1860年代中国李善兰等人翻译的西方近代数学书籍传至日本后,随着当时“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1870年代的日本数学便超过了中国.1877年,东京数学会成立,之后各大学相继设立数学部.20世纪初,在高木贞治等近代数学家的推动下,日本数学已经接轨国际.二战后,在以小平邦彦等现代数学家的推动下,日本逐渐成为了世界数学大国. 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日本的京都召开(这是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此时的日本已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强国. 日本数学如今的繁盛局面与该国古今数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故笔者遴选出“日本古今数学家七杰”,并简介其生平,以增进了解,赶超先进! 1.关孝和(1642—1708)——日本古数奠基人 字子豹,比牛顿大一岁.生卒于江户(今东京).出身于武士家庭,曾随数学名家高原吉种学过数学,后长期在江户任贵族家府家臣,掌管财赋,直到1706年退职.他是日本古典数学(和算)的奠基人,也是关氏学派(或称关流)的创始人,在日本被尊称为算圣.生前仅有一部《发微算法》(1674年)出版,逝世后又由学生荒木村英(1640—1718年)整理出版了一部遗稿《 括要算法 》(1712年),另有多种学派内部秘传的抄本著作. 关孝和的主要成就有:改进了 朱世杰 《算学启蒙》(1299年)中的 天元术 算法,开创了和算独有的笔算代数;独立发现了行列式;完善了中国传入的常系数方程的近似解法;发现方程正负根存在的条件;对 勾股定理 、椭圆面积公式、阿基米德螺线、 圆周率 的研究;给出 幻方 的一般解法;发现连分数,建立极值概念,提出与牛顿一样的迭代法.此外,他还写过数种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 其思想由弟子建部贤弘(1664—1739年)、松永良弼(1692—1744年)等人继承和应用,对日本数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的许多发现独立于西方而存在,有些在理论上更广泛,时间上也早些. 2.安岛直円(1732-1798)——“日本的拉格朗日” 生卒于江户,比拉格朗日大四岁.曾师从关孝和学派学习数学,后来成为该学派的第四代大师. 安岛直円对日本和算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日本的拉格朗日”.他的特点是强调数学理论的一般性,注重用几何方法处理问题.他关于微积分方面的工作颇有特色.他给出了一种求弧长的方法,又进一步推广,形成二重积分,求出一些立体的体积.他还解决了一般情形下的所谓马尔法蒂问题.可能出于学派保密,他的著作生前未发表过. 3.高木贞治( 1875 - 1960 )——日本近数开创者 生于岐阜,养父是其舅父,高木是他母亲的姓氏. 1894年 入读 东京大学 数学系,毕业后到 格丁根大学 ,受教于 大卫·希尔伯特 .1904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1932年担任 国际数学联盟 副主席.1936年首届 菲尔兹奖 评审委员.1960年,他在长期的贫病生活中去世. 他是日本近代数学的开创者.他利用首创的“类域论”彻底解决了“克罗内克青春之梦”,并于192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宣读了这一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是日本数学家第一次取得世界水平的成果.他的26篇论文收集在《高木贞治文集》(1973)中,主要是代数数论的研究成果. 4.小平邦彦( 1915年 3月 - 1997年 7月 )——日本最强数学家 生于东京.194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应数学大师外尔的邀请,在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IAS)进行研究.1953年-1967年先后在 普林斯顿大学 、哈佛大学、 霍普金斯 大学以及 斯坦福 大学任教授.1967年回到东京大学任教授,曾领导了日本数学教学改革.1975年退休后任学习院大学教授. 小平邦彦是代数几何日本流派的奠基人,也是 20世纪 数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因在 代数几何 和 紧复解析曲面 理论方面的出色工作而著名.他在 1954年 获得“ 菲尔兹奖 ”,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亚洲人.1965年被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他还是格丁根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1984年获“沃尔夫奖”. 5.伊藤清( 1915年 9月 - 2008年 11月 )——“ 随机分析 ”创立者 生于 日本 三重县 ,西方文献中他的姓氏常写为It.伊藤清在研究 随机过程 的基础上,于 1944年 和 1946年 的两份著作奠定了 随机积分 和 随机微分方程 的理论基础,所以他被视为“ 随机分析 ”的创立者.他的理论被应用于很多 自然科学 领域及 经济学 ,例如 金融数学 中最重要的“ 布莱克-修斯期权定价模型 ”. 1940年 他发表了《论紧群上的概率分布》,是这门学科的重要著作. 1945年 他获得博士学位. 1952年 他任 京都大学 教授直到 1979年 退休,期间多次到美国普林斯顿等名校访问. 1979年到1985年在学习院大学工作,1981年,他以日本数学会理事长的身份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并进行了学术演讲. 1987年 获 沃尔夫奖 .1991年当选为 日本学士院 院士. 2006年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获得首届“ 高斯奖 ”. 伊藤引理 是他以逻辑法则创造的精华.因他而名还有 伊藤过程 (又称广义 维纳过程 )、 伊藤公式 和 伊藤积分 . 6.佐藤干夫( 1928 - )——“代数分析”创始人 1952年毕业于 东京大学 ,1963年获博士学位.从1970年起,他在 京都大学 数学科学研究所 任教授,1992年退休.他以在多个领域开创性工作而著名,比如 准齐性向量空间 和 伯恩斯坦-佐藤多项式 ,特别是他创造的 超函数 理论.超函数是广义函数的推广,它同傅里叶积分算子一起是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的主要工具.它进一步发展成微局部分析,其对象是余切丛上微函数的层,由此研究方法涉及同调代数,故名“代数分析”.在 数论 中他因 L-函数 的 佐藤-塔特猜想 而闻名.他于1993年成为 美国科学院 院士.2003年获 沃尔夫奖 . 7.森重文( 1951 - )——后起之秀作“纲领” 1951年生于名古屋.1978年获京都大学博士学位,1977年-1980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80年起任教于名古屋大学,1990年后任教于东京大学. 他是 日本学士院 院士.研究方向是 代数几何 和 双有理几何 ,因 三维代数簇 的分类而著名,被代数几何学家称作“ 森重文纲领 ”.他于 1990年 获得 费尔兹奖 和 日本学士院赏 .2015-2018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辞海》(第六卷)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939767 维基百科-日本数学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E6%97%A5%E6%9C%AC%E6%95%B0%E5%AD%A6%E5%AE%B6variant=zh-cn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1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古今数学家七杰》——李明编纂
热度 3 初数爱好者李明 2009-2-13 19:05
西方数学大国以美国为第一强,法、德、英三国紧随其后. 东方数学大国以俄国为第一强,日、中、印三国紧随其后. 中、印两国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且国家历史进程相似.目前,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正在各个领域赶超着中国,其软件业已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与其数学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的北京召开. 2010年8月,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将在印度的海得拉巴召开, 这表明新世纪的印度已经悄然崛起,紧随中国跻身于数学大国行列,这与印度古今数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故笔者遴选出“印度古今数学家七杰”,对每位数学家以七字加以概括,并简介其生平,以增近大家对印度数学界的了解. 1.阿耶波多(476-550)—— 印度数学第一人 印度最早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于恒河南岸的拘苏摩补罗附近.求得π=3.1416,掌握了用连分数方法求一次不定方程的通解.公元499年著《阿耶波多历算书》,总结了当时印度的天文、算术、代数与三角学知识,书中还蕴含了最早的弧度制思想.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1975年印度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命名为“阿耶波多号”. 2.婆罗摩笈多(598-660)—— 婆氏公式美名扬 印度数学家、天文学家.生于古印度文化中心之一的乌因贾城,曾任乌因贾城天文台台长.算术方面:给出了负数的运算法则及其表示.代数方面: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一个根的公式x= /2.几何方面:求得圆内接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a)(s-b)(s-c)(s-d),其中s=(a+b+c+d)/2,该公式是三角形面积海伦公式的推广,现称为“婆罗摩笈多公式”.不定分析方面:求得一次不定方程ax+by=c(a,b,c为整数)的整数解.于公元628年著《婆罗摩笈多历算书》. 3.婆什迦罗(1114-1185)—— 印度古数集大成 印度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长期工作于乌因贾城天文台,曾任印度莫吉安州天文学院院长.代数方面:给出了公式1^3+2^3+…+n^3=(1+2+…+n)^2的证明.不定分析方面:给出了佩尔方程x^2=1+py^2的若干特解.三角方面:给出了sin18°=(√5-1)/4的精确表达式,给出了和差角正弦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其著作《莉拉沃蒂》和《算法本源》代表了印度古代数学的最高水平. 4.拉马努金(1887-1920)——直觉化身铸传奇 印度传奇数学家.生于印度马德拉斯省坦焦尔县的一个小村镇里,家境贫寒.1900年,13岁的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三角函数可表示成无穷级数,这是欧拉1750年左右发现的结论!1903年以一流的成绩进入当地大学,由于偏科,未拿到学位,毕业后只担当一个小职员,其数学研究由于很艰深且符号特殊,没一个印度数学家能鉴定他是否真是个天才!1911年他在印度数学会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论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913年,26岁的拉马努金写信给剑桥分析学派的领袖——哈代,问他是否能肯定他笔记本中的研究成果.哈代和李特伍德一起研究拉马努金满是奇特公式的信,经过了两个半小时,两人一致认为:天才! 在哈代的反复邀请下,1914年,27岁的拉马努金终于打破宗教束缚去剑桥三一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在哈代的指导下,拉马努金先后发表了国际一流的论文19篇.1917年拉马努金与哈代合作开创“圆法”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同年被选入伦敦数学会,次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20年,在英国时就患上肺结核的拉马努金于印度英年早逝.192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拉马努金的《论文集》. 1974年,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证明了拉马努金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美国数学家伯恩特自1977年起,系统地证明了拉马努金笔记中的每个公式和命题,并从1985年至199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拉马努金笔记》.为纪念拉马努金对数学的贡献,印度总理辛格(M. Singh)于2012年2月26日宣布其诞辰为“印度数学日”(每年12月22日).拉马努金在印度的影响有如陈景润在中国的影响,家喻户晓,是逆境中成功的榜样,影响了印度数代年轻人奋勇进取,自强不息! 5.马哈拉诺必斯(1893-1972)——印度统计之先驱 印度数理统计学家.生卒于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获物理学位后留学剑桥大学,回国后被聘为加尔各答管辖区学院教授,直至1947年退休.研究方向:数理统计学和经济规划.1930年引入D^2统计量,后被称为“马哈拉诺必斯距离”,在统计分类问题中有广泛应用.1931年创立“印度统计学会”并任主席,培养了印度一代统计学家.曾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获印度最高国民奖,发表论文200余篇. 6.拉奥(1920- )——印度统计之泰斗 印度数理统计学家.生于印度卡纳塔克邦.1943年获加尔各答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44年任职于印度统计研究所.1945年他证明了概率论中的“拉奥-克拉美不等式”,这是求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同年又给出统计学中的“拉奥-布莱克韦尔定理”.1948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起先后担任印度统计研究所教授、院长、所长直至1979年退休,同年受聘到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授.他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三世界科学院(现称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创始院士之一,现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还曾任国际统计学会、国际生物统计学会等学会主席.已发表论文230多篇,著有《线性统计推断及其应用》(1973年)等专著9部. 7.哈里希-钱德拉(1923-1983)——“不能全凭第六感” 印度数学家,物理学家.生于印度坎普尔.曾担任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助手.由于体会到“第六感”式的物理思维缺乏严谨转而研究数学,与外尔、韦伊、扎里斯基等大数学家都有过接触.后来哈里希-钱德拉在李群表示论方面的工作堪称世界一流,这使得他1954和1966年两度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报告,197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4年获得印度科学院“拉马努金奖”,1975年当选为印度科学院院士,1981年当选为全美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朗兰兹在评论哈里希-钱德拉时说:“他从事数学相对较晚,且有很多数学领域他从未认真涉猎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需要的时候就自己制造工具,一个本世纪宏伟的数学理论是被一个只学过高等微积分课程的人构造出来的”.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辞海》(第六卷)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939767 《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680125 《数学史简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91811 《20世纪数学经纬》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63711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703782 《数学百科——中学生百科丛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13960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18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