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拉马努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数学漫画 (廿六) 拉马努金的1729和的士数
热度 2 jiangxun 2019-10-22 07:55
作者:蒋迅 上面这幅卡通画说的是一个拉马努金的著名故事:在拉马努金病重期间,研究数论的英国数学家哈代( G. H. Hardy )前往探望。哈代说:“我乘的士来,车牌号码是 1729,这数真没趣,希望不是不祥之兆。”拉马努金答道:“不,那是个很有趣的数。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来表达而且有两种表达方式的数之中, 1729是最小的。”(即 1729 = 1 3 + 12 3 = 9 3 + 10 3 ,后来利特尔伍德( John Edensor Littlewood )回应这宗轶闻说:“每个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朋友。” 再后来,人们把象1729这样的能以 n 个不同的方法表示成两个正立方数之和的正整数称为的士数,也称为哈代-拉马努金数。最小的能以 n 种方式写成两个正立方数之和的正整数称为第 n 个 的士数 ( taxicab number )。一般写作 Ta( n ) 或 Taxicab( n )。於是,Ta(2) = 1729。1938年,哈代与爱德华·梅特兰·赖特( Sir Edward Maitland Wright )证明了,对于所有正整数 n ,这样的数是存在的。可是他们的证明对寻找的士数毫无帮助,截止到现在,人们只找到6个的士数: Ta(3) 是1957年找到的,Ta(4) 是1991年找到的,Ta(5) 是1999年找到的,Ta(6) 是2003年找到的。恐怕以后的寻找需要借助于众多计算机合作。 还有一类增加一定限制的的士数:无立方因子的士数( cubefree taxicab number ),也就是说,一个的士数不能含有除了1 3 之外的立方因子。对於无立方因子的士数,当它被写成 x 3 + y 3 时, x 和 y 必须是互素的。按照这个定义,上面的6个的士数中只有 Ta(1) 和 Ta(2) 是无立方因子的士数。但是 Ta(3) = 87539319 = 3 3 ×3242197 不是一个无立方引子的士数。1981年,美国的一位数学研究生保罗·伏伊塔( Paul Vojta )找到了最小的能用三种方式写成两个立方数的和的无立方因子的士数 15170835645 = 517 3 + 2468 3 = 709 3 + 2456 3 = 1733 3 + 2152 3 而最小的能用四种方式写成两个立方数的和的无立方因子的士数是2003年找到的: 1801049058342701083 = 92227 3 + 1216500 3 = 136635 3 + 1216102 3 = 341995 3 + 1207602 3 = 600259 3 + 1165884 3 以上的所有讨论都源于拉马努金的1729。2012年12月22日,Google在印度地区发了一张谷歌涂鸦 ( Doodle ),以纪念这位传奇印度数学家:
个人分类: 谈数学|14534 次阅读|6 个评论
拉马努金数学公园
jiangxun 2019-10-15 08:00
作者:蒋迅 世界上以数学为主题的公园和博物馆不多。纽约的 美国国家数学博物馆 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你可能不知道德还有在印度的 拉马努金数学公园 。 拉马努金数学公园是一个印度的博物馆和活动中心。它是以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命名的。2017年在拉马努金的生日那天12月22日开放,并庆祝印度的国家数学日( National Mathematics Day )。真羡慕印度有自己的数学公园和自己的数学纪念日。(美国也有自己的数学活动日: National Math Festival 。)
个人分类: 谈数学|1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奇的国度:拉马努金与李云迪
热度 12 张海霞 2017-5-30 16:48
昨天写了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拉·拉曼和他的侄子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意犹未尽,拉曼和钱德拉塞卡博士都是天资过人又勤奋努力最终能够品味真理之甘怡的伟大科学家,可以说是我们学界努力的榜样,可是有两个领域如果你没有天赋仅仅凭借努力是无论如何也成就不了“伟大”的:一个是数学,一个是音乐,而在印度和 圣雄甘地 (M.Gandhi) 、诗人泰戈尔 (R. Tagore) 等人一道被称作 “ 印度之子 ” 的 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人物!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的故事:诞生于1887年12月22日的他,自学成才,十几岁时把家里住的大学生的教材无师自通地学会,酷爱数学以至于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大学开除,工作以后又找机会在 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在印度无法找到同行交流之时给剑桥大学教授哈代( G. Hardy )写信,从此开始了一段数学界的佳话: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在 5 年里,他们共同发表了 28 篇重要论文。 31 岁拉马努金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亚洲第一人)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印度第一人),难怪哈代教授说: “ 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 。 ” 他更知名的一句话是:“ 我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 “ 发现了拉马努金 ” ! 天妒英才, 1920 年 4 月 26 日,他病逝于马德拉斯,年仅 32 岁。但是,他身后留下了一份使人着魔的、深奥的数学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没有证明的公式和命题,那些在他的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的启示,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就像 1992 年美国出版的畅销书《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里说的那样: 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 70 多年,他的论文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 这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拉马努金用他在世的 12000 天给我们创造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不仅仅成就了他自己,更是成就了后来的很多人和很多领域,如今,他过世将近 100 年,而他留下的影响还在世界各地继续:电影、书籍、拉马努金学会、拉马努金奖、拉马努金数学会刊 …… 这个连是否可以去英国留学都要问问神是否同意(哈代邀请他去剑桥的时候,信教的他不能决定,是他妈妈梦到他家的庇护女神同意才成行的)的天才数学家,竟然能够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而且来自一个没有什么数学基础(更没有奥数培训班)的国家,不得不说: 数学成才真的是要靠天赋!当然也离不开后天的执着和不懈努力, 这里说说他的两则流传甚广的轶事: 早年在印度,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 “ 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 ” 拉马努金听了笑道: “ 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 ” 他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原来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 拉马努金病重,哈代前往探望。哈代说: “ 我乘出租车来,车牌号码是 1729 ,这数真没趣,希望不是不祥之兆。 ” 拉马努金答道: “ 不,那是个有趣得很的数。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来表达而且有两种表达方式的数之中, 1729 是最小的。 ” (即 1729 = 1^3+12^3=9^3+10^3 ,后来这类数称为的士数。)利特尔伍德回应这宗轶闻说: “ 每个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朋友。 ” 可见,无论是贫困还是疾病都不能改变拉马努金的志向,无时无刻不想着他的数学问题,才有天才的光芒得以完全展现! 故事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题目中的第二个名字:李云迪,他从事的正是我前面说过要有有天赋才能从事的两个职业之一:音乐,这个 1 982 年 10 月 7 日出生于中国重庆的中国青年钢琴家, 2000 年他一举获得第 14 届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简称肖赛)冠军,知道这有多难吗?肖赛每五年才举行一次,自 1985 年 前苏联的 布宁 ( StanisLav Bunin )获得冠军以后, 1990 、 1995 年没有出现耀眼的新星,规格极高的肖赛让一直冠军空缺了两届十年,直到 2000 年 18 岁的李云迪横空出世、一举夺魁!这也是中国人继 1955 年第五届 傅聪 ( FouTs'Ong )获得第三名之后再次出现在肖赛的领奖台上!可以说,李云迪就是钢琴界的天才少年,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堪与世界上最顶尖的天才媲美!可是,这个被各界给予厚望的李云迪之后却是令人大跌眼镜,频繁被邀请出现在大众娱乐媒体上,其专业演出却到处成了“车祸现场”: 之前,在韩国首尔作为客座钢琴,与指挥家大卫 · 罗伯森执棒的悉尼交响乐团同台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发生 “ 车祸现场 ” 级的严重失误 —— 他突然忘记要弹什么,演奏被迫突然中断和停止。 最近,李云迪继 “ 当选肖邦钢琴大赛最年轻评委 ” 、 “ 翘班去挺好兄弟黄晓明婚礼 ” 这些话题后,再次以专业演奏家难得一见的 “ 车祸现场 ” 承包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的热词榜。 …… 如今的李云迪,我们很难联想到与 ** 爱乐的演出,而只能和“跑男”“力宏”等这样俗不可耐的话题结合在一起,如他自己所说:做个娱乐明星有何妨?!是呀,本来做个什么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可是你有这样的才华、却在被无端地这样挥霍和毁掉不得不让人心痛,就像 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 对他的评价一样: 音乐家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必须要分清楚 。李云迪这种现象表明:现在很多音乐家有了一定的成绩后就转入了娱乐圈成为了 “ 明星 ” , 他们只是把音乐当做成名的途经,而不是一生的理想,过度追求出镜率,那么再优秀、再有天赋,最后终究要慢慢凋零、迅速殒落。 真正的大家,除了在艺术上,在人品、修养、学识上都有很高的层次。没有这种追求极致的崇高精神境界,自然不可能走向更高的的艺术境界、成就一代大师。 数学和音乐,两个最需要天赋的领域;拉马努金和李云迪,两个都在各自领域具有超人天赋的青年;一个英年早逝却成了世界的传奇,一个却在他最具有创造力的青春年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断崖式坠落!在为李云迪扼腕之余,猛然发现: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李云迪”!(我娃的原话) 刚刚在科研上高出名堂就开始被拉到官位、甚至脱离科研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们 …… 刚写出几篇作品就开始到处签名售书、出席座谈会并忘记继续写作的文学新锐们 …… 刚刚在国际大赛取得名次就出现在各种娱乐头条的转瞬即逝的体坛明星们 …… 刚刚拿了投资就开始不可一世、到处吹嘘创业成功学的青年创业者们 …... …… 多么可怕的现实!泱泱十亿人的大国,出现拉马努金那样的天才并不少见(历届的奥赛金牌们和各种国际大赛的获奖者),可是长期的功利教育已经让我们忘记了本心的热爱,只是把所从事的事业当做成名的手段和途径,这样以来纵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做出拉马努金式的贡献!我们期待有所突破,最该改的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 不再过度追求“术的训练”,而是回归“道的本质”:育人,让每个人通过教育找到自己的自信、发现本心的热爱、学会生存的技能、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这些话好说,但是做起来真的很不容易,今天是端午节,谨以屈原 2000 多年前留下的名句来激励自己和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9330 次阅读|13 个评论
以有限为无限
zhigangwu 2016-5-19 13:14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 (1887-1920) 1 + 2+ 3 + 4 + 5 + 6 + …… = ? 尽人皆知 1 + 2+ 3 + 4 + 5 + 6 + …… + n = n ( n +1)/2 ; 当 n 趋于无限,这个无穷级数之和便趋于无穷大。但智力过于发达的拉马努金却顽固地认为 1 + 2 + 3 + 4 + 5 + 6 + …… = -1/12: c = 1 + 2 + 3 + 4 + 5 + 6 + …… 4 c = 4 + 8 + 12 + …… 上面两个等式相减: - 3 c = 1 – 2 + 3 – 4 + 5 – 6 + …… = 1/(1+1) 2 = 1/4 (利用1/(1+ x ) 2 的泰勒级数展开,然后设定 x = 1 ) 于是: c = -1/12。 1913年,穷困潦倒经常生病挨饿的会计师事务所小职员拉马努金,在印度某穷乡僻壤致信剑桥大学著名数学教授哈代,提及这个结论时他写到:“您肯定会认为我该去疯人院。”虽然哈代读完信后认为拉马努金不是疯子便是旷世奇才,对这个公式却一点也不惊讶。19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用他发明的zeta 函数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而 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也指出这个无穷级数之和可以写成一个有限的负数。 无穷多个正整数相加怎么会得到一个负数?上面拉马努金的“推导”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级数不收敛,而 1 – 2 x + 3 x 2 – 4 x 3 + …… = 1/(1+ x ) 2 只在| x | 1的情况下成立。拉马努金自然知道这个简单推导只是形式主义,他在信中同时给出了使用Euler– Maclaurin公式的严格推导,结果相同。 对于一个不收敛的无穷级数,需要加上某种“规范”,才能让它的和变为有限。所谓的规范,就是去掉一个无穷大,以使无限不收敛级数之和可能变成一个有限值,以有限表达无限。拉马努金求和法给出一种规范,黎曼的zeta 函数给出另一种规范,两者的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但结果一致。 拉马努金求和法不仅仅是数学游戏,更是严格、实用的数学方法,用于处理在物理学,尤其在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中遇到的无穷大问题。比如卡西米尔效应: 根据量子场理论,没有物质存在的真空仍有能量涨落,因而真空中两片中性的平行金属板会出现非常微弱的吸引力。理论计算时,由于两片金属之间的空间允许无穷多的光子振动模式,而每个振动模式的基态能量不为零,因而两者之间的真空能(无穷多基态光子的能量之和)以及由此导致的相互吸引力(真空能对于位移的导数)都是无穷大。 如何除去没有物理意义的无穷大,从而得到一个可与实验测量相比较的有限理论值?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 F ( d ) = f ( d ) - f ( ∞ ) 。这里 d 是两块金属板之间的距离, f ( d ) 和 f (∞ ) 是直接计算得到的吸引力。虽然 f ( d ) 和 f ( ∞ ) 都是无穷大,二者之差却是有限的;从 f ( d ) 中 去掉没有物理意义的无穷大 f ( ∞ ) 之后,理论计算结果 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 打开任何一本介绍弦论的教科书,大概都会看到这个颇为奇怪的公式: 在超弦理论中,计算波色子的一个弦的可能能量级,特别是最低能量级(基态),使用了类似的办法。每一个弦的谐波可以视为一组 D 个无关的量子谐振子 ( D 是时空的维数 ),如果基本振子频率是ω ,那么一个振子对 n 级谐波的贡献是 n hω /4π ,这里 h 是普朗克常数。利用拉马努金的发散级数求和法,我们发现所有谐波 ( n = 1,2, 3, ……)对能级的贡献总和是 - D hω /48π 。这是弦论的基本公式之一,加上Goddard–Thorn 定理导致波色超弦理论除了维度 D =26便不能自洽。 量子场论大量使用重整化群的办法消除无穷大,其数学思想的起源之一便是拉马努金-黎曼规范。重整化的关键在于标度变换:把场的标度变大(就像在计算卡西米尔力时将两块金属板的距离增加),从而将发散的积分分离出来,然后消除。去掉这些令人头疼的无穷大的积分之后,量子电动力学从狼狈不堪忽然变得非常美妙。尽管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者们 Dyson,狄拉克,费曼等人对此都非常不满: “ The shell game that we play ...is technically called 'renormalization'. But no matter how clever the word, itis still what I would call a dippy process!” (Feynman) “ Sensible mathematics involvesneglecting a quantity when it is small – notneglecting it just because it is infinitely great and you do not want it!” (Dirac) 却无可奈何,实在找不到一个无需去掉无穷大的更好理论。 并非所有的场都可以被重整化,爱因斯坦的引力场就让物理学家伤透脑筋,因为他们遇到了无法克服的数学障碍:无穷多个无穷大,至今也没有办法将引力场量子化,以实现爱因斯坦之梦——大统一理论。 科学就是以有限为无限,就是发现和运用有限的规律,去理解和预测数量无限的自然现象,以及无穷无尽的宇宙。物理学的唯一理论工具是数学,理论物理是基于数学模型的严密推演,这些纯粹的数学模型常常违背人的日常经验和直觉,却符合所有的实验观测,简直是个奇迹。当爱因斯坦之梦最终成真时,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无限,其实仅仅源于某种抽象的对称,它们叠加在一起被拉马努金规范以后,只剩一个比星河还要璀璨、比宇宙还要不朽的方程。
个人分类: 科普|8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数分拆
热度 3 zhigangwu 2016-5-18 13:04
今晚看见一本书( The music of the primes)上有三道寻找数字规律的题目: 1,3,6,10,15, 1,1,2,3,5,8,13, 1,2,3,5,7,11,15,22,30,42, 下个数字是什么?我想考考女儿,她很快做出了前面两题,却解不出第三道,试来试去都不对,向我求援。我想了许久,也拼凑不出,只好到书里寻答案。 原来这涉及一个正整数可以写成多少种正整数之和的形式。比如: 1=1; 2=2,1+1; 3=3,1+2,1+1+1; 4=4,3+1,2+2,2+1+1,1+1+1+1; 5=5,4+1,3+2,3+1+1,2+2+1,2+1+1+1,1+1+1+1+1+1; …… 因此, p(1)=1;p(2)=2; p(3)=3; p(4)=5; p(5)=7; 这个数列42后面的数字是p(11)=56。而p(100) = 190,569,292。 有没有解析公式给出 p(N)?这个问题数学家曾争论了几百年,最终于1918年被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印度天才拉马努金攻克: 其中 好家伙,这么复杂的公式!真不知他们是怎么凑出来的。 拉马努金是上个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数学教育,却以直觉(或称之为数感)导出许多叹为观止的公式,他与受过严格数学训练的哈代在剑桥大学的合作,是一段数学史上的传奇。虽然拉马努金与哈代想用同样办法给出所有素数的解析表达式的努力失败了,他们整数 分拆的工作却启迪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在此之前,数学家们已经绝望了,一致认为哥德巴赫猜想根本无法证明,而由拉马努金和哈代的这项工作发展出的一套新方法,正是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钥匙。 可惜两年后( 1920年)拉马努金就去世了,哥德巴赫猜想直到今日还差最后一步没有解决。拉马努金病重住院期间,哈代前来探视,随口说起他乘坐的出租车车号是1729,“一个毫无趣味的数字。”即使已经看清死神的半张脸庞,拉马努金惊人的数学天赋依旧波涛汹涌:“不,亲爱的哈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它是最小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表示成两个(正)立方数的数。” 他说的完全正确: 1729= 1 3 + 12 3 = 10 3 + 9 3 。
个人分类: 科普|75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旷世英才遭天妒——拉马努金
热度 15 fs007 2013-10-24 09:04
寻正 如果你在数学界无所事事,那么翻翻拉马努金的研究笔记,证明一下他凭灵感记录下来的数学公式,可以发表在《拉马努金数学杂志》上,说不定能让你学界淘金,体会到民科对科学的重要性而不纠缠于出身。如果你是门外汉,不妨看电影电视时注意一下数字,说不定就隐藏着某种奥迷,比如1729,就被称为哈代-拉怒努金数,是纪念这位不同寻常的天才的。在探访病床上的拉马努金时,哈代的出租车号码是1729,哈代对拉马努金说,那是一个单调的数字,希望那不是坏的预兆,拉马努金回答说,那不是一个平凡的数字,因为它是最小的可以以两种形式分成两个立方数的数字。你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理解拉马努金的说法,而他几乎就在一秒钟内找到该数的数学特性。这就是拉马努金,一个超凡卓绝的数学天才…… 在民科或者科学疯子中,拉马努金无疑是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他是如此杰出,在他的时代里,科班出身的杰出学者只能仰他——他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在一百年后,他仍然在数学界占据着领先地位。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是一个典型的民科、科学疯子。他的正式最高学历是大学未毕业,虽然后来获得了剑桥学位,却走的是后门,他是连大学文凭都未取得的差生,他如此热衷于数学,为之他在学业上三心二意,在生活中潦倒困窘,即使是有机会,也会因之丧失。他是一个只知数学而不知其余的疯子。 就数学天分而言,数学界把拉马努金归类于大数学家高斯以及欧拉行列,他的数学界伯乐与导师、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据说这样评定他,如果说拉马努金的天分是100分的话,哈代只有25%,他的合作者李托伍德30%。他们两人在数学界的地位可不低,丹麦数学家波尔曾说,在他们的时代里,英国数学界除了哈代,就是李托伍德,还有哈代-李托伍德。19-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德国的希尔伯特也只得了80分,希尔伯特是多个数学领域的开创与奠基者,许多学者沿着他指引的方向成名成家。用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来对比,华罗庚可能有20%,而陈景润有15%。华罗庚相当于拉马努金的缩小型中国版。 在2012年,拉马努金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因为有美国数学家宣称证明了他在几乎100年前临死之际在病床上所写出来的公式,能有助于解释物理学界最大的挑战之一:黑洞。该项研究公布在佛州大学主办的拉马努金数学会议中。拉马努金在死后逐渐获得了认可与荣誉,印度在2011年宣布他的生日12月22日为数学节,而出色的年轻数学家可以获得拉马努金奖,获奖年龄32岁截止,以纪念在32岁就英年早逝的这位数学天才。 拉马努金旷世奇才遭天妒,很难想象如果拉马努金的生长环境与生活境遇允许他全心致力于数学研究而且活到七八十岁的正常寿命,他在一生中可能会获得怎么样的成就。他的不少数学研究成果都可能是在食不裹腹,忍饥挨饿的状态中做出来的。贫穷困窘的前半生可能是他生命盛年终结的根本原因,他可能死于结核,也有怀疑他死于吸虫病。 拉马努金1887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在他之后,三个弟妹都未能活满周岁。拉马努金的数学天分从小就得到表露,在11岁时就让在他们寄宿的两个大学生教无可教,借他一本数学教科书了事,而他在两年内就吃透了该书,还发明了自己的许多公式。拉马努金专攻数学,所以他不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实际上他是一个坏学生,他如此不爱上学,一度父母还得借助于警察来监管与恐吓他,让他继续学业。 在1903年,拉马努金据说通过系统地学习英国数学家卡尔所编的《纯数学纵览》而激活了其数学天才,该书收集多达5000个公式,他依靠着简介一一验证并提出了不少自己的公式。这本书是他从图书馆借来的。 1904年他在中学毕业后获得了库姆巴科纳姆政府艺术学院的奖学金资助,但进大学后他偏科太严重,独擅数学,大部分其它课程都不及格,以至于最终丧失奖学金,因家贫难以为继,他于第二年就退学了。在1906年拉马努金试图考入金奈大学,结果只有数学合格,其它科全不及格,只能灰心而去。 无业流民拉马努金继续沉迷于数学研究,靠朋友周济与借贷度日,在1909年他屋漏偏逢连夜雨,病重开刀,随后他妈给他找了一个童养媳,年仅10岁。成家后的拉马努金仍然不务正业,成天沉溺于数学中,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没忘也没得吃的。1911年拉马努金在印度数学协会会刊上发表了针对伯努利数的研究论文,他的数学天分逐步得到印度数学界一些人士的认可。意识到他不可能获得大学奖学金得到科班出身,他开始务正业,寻找工作,通过数学界学者的介绍,他获得了金奈总会计师办公室临时工的第一份工作,开始养家糊口。次年他得到了金奈港务局会计办公室职员的正式职位,家境可能稍有改善。 在1913年,拉马努金象所有的民科、科学疯子一样,开始了寻求学术界认可的过程。他给众多的数学界名人的自我介绍中包括三位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家,他终于遇到了他的学界伯乐,此后的导师与合作者哈代,另外两位把他当疯子没理他,但哈代肯定了他的部分研究结果。哈代试图让他到英国研修,但因为他母亲的阻拦,他起初未应允。哈代的极力推荐让他获得了金奈大学为期两年资助,次年他获得母亲的支持进入了剑桥大学,开始了与哈代、李托伍德的长期合作。 哈代与李托伍德发现他们接到手里的是一个烫手山芋,没有正式教育的拉马努金可不是那么好教的,李托伍德试图给他补课,但往往在教授过程中会因为拉马努金爆发出来的新思维新主意而迅速地转移焦点,不能达到教授目的。在哈代的特别照顾下,拉马努金在1916年获得了剑桥的研究(硕士,后改称为博士)学位。两年后,在充分认识到拉马努金的数学天才后,英国数学界满怀热忱地推荐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他是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拉马努金时来运转,在频繁爆发的创造力背后,是他日益衰弱的健康状态。显然,对数学痴迷的拉马努金不太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远在异国他乡,坚持素食,再加上一战使得国内物质紧张匮乏,拉马努金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虽然他在1918年成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获得了随后6年的研究资助,他于1919年回到了印度,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在回到印度一年后于1920年4月26日辞世。 拉马努金有一颗不同寻常的数学头脑,对于绝大多数数学家而言,他如果获得他那些先知卓见是一个不可破解的迷。他不遵从一般人的思维逻辑进行数学研究与计算,他留下来的大多数成果都缺乏经典的推理步骤,这是为什么开始时数学家们对他的公式不感兴趣的原因,其实哈代对他的东西在开始也不以为然,但是,哈代认为它们的精巧神迷让他直觉地觉得它们只能是对的。那么拉马努金是如何随意获得这些超人的灵感与直觉呢?他说,那来源于神在梦中的启示。 拉马努金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他的神祗愿意给予他世界之迷,却吝于生活上的支持,数学天才一度靠施舍度日,连手术都是别人看着可怜,免费做的;在他境遇改善,得到认可,终于可以无忧无虑地追求数学时,正当壮年的他却英年而逝,让人唏嘘神的大方与吝啬,命运之崎岖坎坷。 2012年12月22日Google首页纪念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31610 次阅读|22 个评论
给“民科”打打气-外赠送小建议
热度 13 qiongfeng 2011-6-2 08:59
首先给“民科”下个定义: 每一个不从纳税人或正式科研机构拿钱进行研究的人都可以自封为“民科”。 (参考王鸿飞老师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294 ) “民科”可以有博士学位,也可以没有学位。 “民科”的收入来源不在科研,而在于其他工作,科研是其业余爱好。 “民科”获得科研的资源远远比“专家”少:比如说文献资源,学术交流,硬件资源。 历史上成功的“民科”有一些: 比如说印度婆罗门教徒数学家拉马努金。 1900年,13岁的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三角函数可表示成无穷级数,这是欧拉1750年左右发现的结论!1903年以一流的成绩进入当地大学,由于偏科,未拿到学位,毕业后只担当一个小职员。1911年他在印度数学会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论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913年,26岁的拉马努金写信给剑桥分析学派的领袖——哈代,问他是否能肯定他笔记本中的研究成果.哈代和李特伍德一起研究拉马努金满是奇特公式的信,经过了两个半小时,两人一致认为:天才! 在哈代的反复邀请下,1914年,27岁的拉马努金终于打破宗教束缚去剑桥三一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在哈代的指导下,拉马努金先后发表了国际一流的论文19篇.1917年拉马努金与哈代合作开创“圆法”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同年被选入伦敦数学会,次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20年,在英国时就患上肺结核的拉马努金于印度英年早逝.192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拉马努金的《论文集》. 1974年,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证明了拉马努金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美国数学家伯恩特自1977年起,系统地证明了拉马努金笔记中的每个公式和命题,并从1985年至199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拉马努金笔记》。 比如说2002年诺贝尔化学家得主: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 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学科毕业(二年级时,因必修的德文不及格而留级一年)。1983年4月1日起,在日本东京岛津(Shi-madzu)制作所就职,任工程师。他,手头上即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硕士学位。 田中耕一从来不羡慕象牙塔中的“学者”们。在获奖后的每一个场合的谈话,当提到他研究的成果时,他的回答关键词只有一个,就是“兴趣”。他说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就职后,多次拒绝升职当管理层,也因为要留在研究部门进行研究。今后,我也将继续研究。我有兴趣也喜欢搞研究。” 或许,他正在提醒一个目前已经被日本象牙塔中人士忘却的问题——“学问的源头就是兴趣”。 这些事实无疑给广大想成功的“民科”以鼓舞。但大家也需注意几点: 这些成功的“民科”并不是很多:像诺贝尔历史上只有田中耕一以学士学位拿到了诺贝尔奖,而且他拿奖(SLD)还有很多争议,更多人觉得另一个组(MALDI)更应该拿到诺贝尔奖。而缺乏证明体系的拉马努金也只是为别人做嫁衣。 “民科”的“成功”需要运气,需要别人的赏识,但这些仅仅不够。 “民科”的“成功”也需要“天分”,比“正统”更多的“努力”,还有选择一个好的“方向”。 1.“天分”:这种东西很玄乎,如果不是特别自卑,我们都乐于当阿Q,乐于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2.“努力”:“正统”将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每天8小时基本还是可以保证的。而“民科”要以其他工作做生计,剩下的时间已经很少,这就要求广大想“成功”的“民科”牺牲其他的时间用以科研。如果每天时间不够的话,那活的一定要比那些教授长。 3.好的“方向”: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民科”特别青睐于“数学”,“理论物理”和“哲学”。我gg是哲学的博士生,他有时会恨恨的说,毫无背景的什么妖魔鬼怪都想谈谈哲学,而他却为此学了10几年。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大学校长对化学系主任说就你们要求的经费多;给数学系的研究生一张纸一支笔和一个废纸篓,他们就可以做科研;而哲学系,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 对于实验性的学科,大部分“民科”搞不起;而“数学”,“理论物理”和“哲学”有趣且成本也很低。 可“民科”们,恰恰是这些学科,集中了很多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不像玖儿的专业,我本科老板常说找个民工培训一下就可以代替我们)。如果您做做文献调研,发现您的idea基本上都已经不是fresh的了,关键在于怎么论证和怎么argue。 而前面貌似“成功”的两个“民科”在这方面也做得不是很好,这样是很难让“正统”们接受的。 “民科”在用公式去argue这方面的确比较薄弱,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参考胡星铭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8135do=blogid=450591 ) 不过玖儿觉得与其走这个独木桥,“民科”还不如放弃理论,走“应用”这条宽阔大道。搞搞发明创造,专利什么的。 像历史上发明别针的那个谁,发明灯泡的那个谁,都挺不错的。 4.“民科”也不用把“正统”太当回事。他不鸟咋,咱也不稀罕。不用费尽心思去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观点。 其实啊,我们都只是在“灌水”而已。 无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无论“民科”和“正统”,能忽悠别人,也能忽悠自己的,都是牛人。
1677 次阅读|14 个评论
潜意识如何为科研服务?
chrujun 2009-10-21 13:44
潜意识【1】在科研中的作用一直被认为是很神秘,无法捉摸的规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2】。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 被认为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出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 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启示,一早醒来就能写下很多其他人花毕生精力也无法发现和证明的公式【3】。因此,潜意识对科学家来说,就像上帝之手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助科学家一下,让科学家一下子就有了伟大的发现。但潜意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挥作用? 在什么时候会向科学家伸出上帝之手? 成了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海明在《你和你的研究》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他的答案【4】。 如果你日复一日,天长日久地献身于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不干其它事情,它就专门为你的问题工作。因此,当你某天早晨或下午醒来的时候,你有了答案。对于那些不专注于他们当前问题的人,潜意识就在其它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不会带来重要结论。 海明讲到,然后对有志从事科研的人提出了他的建议: 因此你要一直思考你的问题,让你的潜意识一直为你的问题工作,然后你可以安心睡觉,并且在早晨免费得到答案。 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在干什么? 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每天在干什么? 我们就会发现,海明对潜意识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上帝之手发挥作用,你必须每天时时刻刻专注于你的科学问题,不要想其它问题,直到你得到上帝之手帮助为止。 注:海明的讲话是我英文翻译过来,意思可能出入。原文与翻译如下: If you are deeply immersed and committed to a topic, day after day after day, your subconscious has nothing to do but work on your problem. And so you wake up one morning, or on some afternoon, and there's the answer. For those who don't get committed to their current problem, the subconscious goofs off on other things and doesn't produce the big result. 如果你日复一日,天长日久地献身于一个问题,你的潜意识就不干其它事情,它就专门为你的问题工作。因此,当你某天早晨或下午醒来的时候,你有了答案。对于那些不专注于他们当前问题的人,潜意识就在其它事情上浪费时间,也不会带来重要结论。 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 Keep your subconscious starved so it has to work on your problem, so you can sleep peacefully and get the answer in the morning, free. 因此你要一直思考你的问题,让你的潜意识一直为你的问题工作,然后你可以安心睡觉,并且在早晨免费得到答案。 参考连接: 【1】 潜意识:http://baike.baidu.com/view/19944.htm 【2】 门捷列夫:http://baike.baidu.com/view/4476.htm 【3】 拉马努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356.htm 【4】 Richard Hamming, You and you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net.cn/blog/admin/default.aspx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13240 次阅读|4 个评论
《印度古今数学家七杰》——李明编纂
热度 3 初数爱好者李明 2009-2-13 19:05
西方数学大国以美国为第一强,法、德、英三国紧随其后. 东方数学大国以俄国为第一强,日、中、印三国紧随其后. 中、印两国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且国家历史进程相似.目前,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正在各个领域赶超着中国,其软件业已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与其数学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的北京召开. 2010年8月,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将在印度的海得拉巴召开, 这表明新世纪的印度已经悄然崛起,紧随中国跻身于数学大国行列,这与印度古今数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故笔者遴选出“印度古今数学家七杰”,对每位数学家以七字加以概括,并简介其生平,以增近大家对印度数学界的了解. 1.阿耶波多(476-550)—— 印度数学第一人 印度最早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于恒河南岸的拘苏摩补罗附近.求得π=3.1416,掌握了用连分数方法求一次不定方程的通解.公元499年著《阿耶波多历算书》,总结了当时印度的天文、算术、代数与三角学知识,书中还蕴含了最早的弧度制思想.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1975年印度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命名为“阿耶波多号”. 2.婆罗摩笈多(598-660)—— 婆氏公式美名扬 印度数学家、天文学家.生于古印度文化中心之一的乌因贾城,曾任乌因贾城天文台台长.算术方面:给出了负数的运算法则及其表示.代数方面: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一个根的公式x= /2.几何方面:求得圆内接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s-a)(s-b)(s-c)(s-d),其中s=(a+b+c+d)/2,该公式是三角形面积海伦公式的推广,现称为“婆罗摩笈多公式”.不定分析方面:求得一次不定方程ax+by=c(a,b,c为整数)的整数解.于公元628年著《婆罗摩笈多历算书》. 3.婆什迦罗(1114-1185)—— 印度古数集大成 印度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长期工作于乌因贾城天文台,曾任印度莫吉安州天文学院院长.代数方面:给出了公式1^3+2^3+…+n^3=(1+2+…+n)^2的证明.不定分析方面:给出了佩尔方程x^2=1+py^2的若干特解.三角方面:给出了sin18°=(√5-1)/4的精确表达式,给出了和差角正弦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其著作《莉拉沃蒂》和《算法本源》代表了印度古代数学的最高水平. 4.拉马努金(1887-1920)——直觉化身铸传奇 印度传奇数学家.生于印度马德拉斯省坦焦尔县的一个小村镇里,家境贫寒.1900年,13岁的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三角函数可表示成无穷级数,这是欧拉1750年左右发现的结论!1903年以一流的成绩进入当地大学,由于偏科,未拿到学位,毕业后只担当一个小职员,其数学研究由于很艰深且符号特殊,没一个印度数学家能鉴定他是否真是个天才!1911年他在印度数学会学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论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913年,26岁的拉马努金写信给剑桥分析学派的领袖——哈代,问他是否能肯定他笔记本中的研究成果.哈代和李特伍德一起研究拉马努金满是奇特公式的信,经过了两个半小时,两人一致认为:天才! 在哈代的反复邀请下,1914年,27岁的拉马努金终于打破宗教束缚去剑桥三一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在哈代的指导下,拉马努金先后发表了国际一流的论文19篇.1917年拉马努金与哈代合作开创“圆法”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同年被选入伦敦数学会,次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20年,在英国时就患上肺结核的拉马努金于印度英年早逝.192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拉马努金的《论文集》. 1974年,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证明了拉马努金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美国数学家伯恩特自1977年起,系统地证明了拉马努金笔记中的每个公式和命题,并从1985年至199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拉马努金笔记》.为纪念拉马努金对数学的贡献,印度总理辛格(M. Singh)于2012年2月26日宣布其诞辰为“印度数学日”(每年12月22日).拉马努金在印度的影响有如陈景润在中国的影响,家喻户晓,是逆境中成功的榜样,影响了印度数代年轻人奋勇进取,自强不息! 5.马哈拉诺必斯(1893-1972)——印度统计之先驱 印度数理统计学家.生卒于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在加尔各答获物理学位后留学剑桥大学,回国后被聘为加尔各答管辖区学院教授,直至1947年退休.研究方向:数理统计学和经济规划.1930年引入D^2统计量,后被称为“马哈拉诺必斯距离”,在统计分类问题中有广泛应用.1931年创立“印度统计学会”并任主席,培养了印度一代统计学家.曾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获印度最高国民奖,发表论文200余篇. 6.拉奥(1920- )——印度统计之泰斗 印度数理统计学家.生于印度卡纳塔克邦.1943年获加尔各答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44年任职于印度统计研究所.1945年他证明了概率论中的“拉奥-克拉美不等式”,这是求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同年又给出统计学中的“拉奥-布莱克韦尔定理”.1948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起先后担任印度统计研究所教授、院长、所长直至1979年退休,同年受聘到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授.他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三世界科学院(现称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创始院士之一,现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还曾任国际统计学会、国际生物统计学会等学会主席.已发表论文230多篇,著有《线性统计推断及其应用》(1973年)等专著9部. 7.哈里希-钱德拉(1923-1983)——“不能全凭第六感” 印度数学家,物理学家.生于印度坎普尔.曾担任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助手.由于体会到“第六感”式的物理思维缺乏严谨转而研究数学,与外尔、韦伊、扎里斯基等大数学家都有过接触.后来哈里希-钱德拉在李群表示论方面的工作堪称世界一流,这使得他1954和1966年两度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报告,197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74年获得印度科学院“拉马努金奖”,1975年当选为印度科学院院士,1981年当选为全美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朗兰兹在评论哈里希-钱德拉时说:“他从事数学相对较晚,且有很多数学领域他从未认真涉猎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在需要的时候就自己制造工具,一个本世纪宏伟的数学理论是被一个只学过高等微积分课程的人构造出来的”. 主要参考文献: 《数学辞海》(第六卷)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939767 《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680125 《数学史简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91811 《20世纪数学经纬》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63711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703782 《数学百科——中学生百科丛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13960
个人分类: 教育感言|1837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