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设项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社会衍生风险随笔(3):建设项目社会衍生风险概述
热度 1 陈龙珠 2015-1-11 14:17
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建、市政、水利、交通、化工、能源等重大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所在区域的土地使用、环境质量及社会发展模式等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完善、人民维权和防灾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即将建设的重大项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在地区的民众会基于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进行评估并采取一定形式的抵制。若项目建设相关单位和所在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处置不当,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 社会群体事件,根据 2004 年中央两办《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可定义为,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已经或将要受到侵害,通过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党政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群体事件的实际形式,主要包括:集体上访、示威聚会或游行、阻断公共交通、冲击党政机关并损坏公共设施等。最近 5 年来,在甘肃陇南、四川什邡、江苏启东、辽宁大连、福建厦门、浙江宁波和杭州等地,分别因当地党政机关迁移、矿产加工、化工项目和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计划,发生了大规模激烈的社会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为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规范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国家发改委已经编制实施了《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要求项目单位在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时,应当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征询相关群众意见,查找并列出风险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措施,提出采取相关措施后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建议。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分为三级 : ( 1 )高风险,大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特别强烈,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 2 )中风险,部分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反应强烈,可能引发矛盾冲突; ( 3 )低风险,多数群众理解支持但少部分人对项目有意见,通过有效工作可防范和化解矛盾。 根据国家及地方发改委的文件精神,有关部门和企业 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申报文件中,应当包含对该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意见并附评估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已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政府主管部门对评估报告认为项目存在高风险或者中风险的,将不予审批、核准和核报;对存在低风险但有可靠防控措施的项目,可以审批、核准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并应在批复文件中对有关方面提出切实落实防范、化解风险措施的要求。由此可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和结论的科学性,对重大项目能否建设和如何顺利地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各类社会群体事件的内在起因,在于相关地区民众对项目建设和 / 或使用影响自身短、长期利益的强烈关注。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 ( 1 )争取利益型,与拆迁和征地补偿等相关; ( 2 )维护价值型,与保护社会文化或习俗等有关; ( 3 )保护生态环境型,担忧产生或次生渐变的工程灾害; ( 4 )拒绝工程事故型,担忧突发的工程事故灾害。 显然,前两种主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文化管理政策,而后两种与工程技术风险评估密切相关。 建设项目发生事故甚至灾害的主要起因,可粗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如何使其在施工和使用期能够承受潜在的自然和人为作用而不至于产生重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从发生的时间序列考虑,工程事故或灾害又可分为原生、次生、衍生三类,其中衍生事故或灾害是指在原生及其次生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后的一定时间内,受影响地区民众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环境遭受了不可忽视的破坏,继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危害。次生与衍生事故或灾害,有时比原生事故或灾害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而日益同时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重视。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开展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实质是对拟建工程潜在的原生、次生事故或灾害可能引发社会衍生灾害的风险及其化解途径进行评估和分析。这种衍生事故或灾害风险的高低,又与相关地区民众基于其知识和能力对工程潜在原生和次生事故或灾害影响的主观判断结果密切相关,而发达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又助推了相关敏感信息的扩散和发酵。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内刚刚起步,涉及面广,无论是分析方法还是处置对策都还需要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研究与完善。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胰腺癌等,不妨以中医药为主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11-5 16:38
以前,人们把肝癌当作“癌中之王”,而如今,胰腺癌的高发病率、高治疗难度、高死亡率已让其升级为真正的“癌王”。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胰腺癌最难治疗,生存期通常很短。但我们在临床中,通过悉心分析胰腺癌的特点,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胰腺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诊疗了不下千例患者,最长的活了22年(1990年确诊,61岁;2012年外出感染后死于外地,83岁);目前仍健在的过百位,最长的14、13年各一位(徐耀珠/戚忠良),均晚期,无法手术,且没有放疗化疗;其中,既有国内的,也有海外的;既有普通百姓,也有高层领导,既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采访过的,也有人民日报整版介绍的。我的诸位博士做过相应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确达到了超越西医现有的水平。因此,笔者目前正在承担以胰腺癌为龙头的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胰腺癌的五大难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癌症治疗何尝不是这样!胰腺癌为什么难治,是因为它通常有五大难以用常规方法解决的症结: 1、一旦发现,多属晚期,手术不行。化疗弊大于利,且大都无效。因为胰腺本身是外分泌腺,即使化疗药物到达胰腺,也极易被泌出;作用不大,损伤不小。胰腺处于膏肓部位,周边都是重要脏器,使得放疗也十分困难。 2、严重的腹部疼痛与腰部酸胀感,所有癌性疼痛中,数胰腺癌疼痛最为剧烈。通常的止痛药,包括吗啡等,又都抑制肠道功能,胰腺癌患者大都肠蠕动受阻,故这类药物有时顾此失彼。 3、局部梗阻,甚至严重的阻塞性黄疸或横结肠梗阻。 4、很容易周边转移、浸润,特别是肝转移,且上下左右前后均属重要脏器。 5、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如厌食、呕吐、食后疼痛加剧等)。 而破解的关键在于抑杀癌瘤生长、止痛、消解或防范梗阻,但不能过分伤及自身,更不能作无效而伤损的蠢事。也许,换个思路就柳暗花明了。 “癌王”五大难题的破解 胰腺属于外分泌器官,本身有自分泌功能,又属于腺类组织,故化疗药到达腺体有限。即使少量到达,也很快被“泌”出,导致周边被滥杀无辜,而“目标”无损。就是说副作用大,效果差。这可能是常规化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对中药提取物却不然,它主要作用于癌体周边的微生态、微环境,重在诱导癌细胞凋亡,故不存在上述问题。 其次,止痛问题。胰腺癌患者常十分疼痛。故通常只有用吗啡控释片等才有一定效果。而这类止痛剂又常麻痹胃肠,以致本即失调的胃肠功能更见障碍,表现为严重的呕呃、便秘等症。而我们的经验是以外敷为主,严重疼痛者以中药制剂干、湿敷交替,这种透皮给药,常可使局部水肿减轻,疼痛明显缓解,且有利于胃肠蠕动,这就为棘手的胰腺癌治疗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能否起效,三五天可见分晓。一旦有所起效,即给予积极鼓励,让患者感到有了希望。 再次,梗阻也是大难题。对此,我们主张中西医结合,可以外敷改善的,以外敷为主;外敷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内引流、外引流或胃肠吻合术等,配合中药外敷、防止新的梗阻出现,这常可明显缓解梗阻。一旦缓解,同样给予正性鼓励。并告诫患者,在生活和饮食多方面加以小心防范,以避免新的梗阻出现。 最后,消化道障碍。我们以调整为主,护胃为先的中药汤剂,也常十分有效。这方面症状往往是最早出现改善的,同样别忘了借此给予积极的鼓动。 至于胰腺癌的转移或浸润问题,可分别论治。对肝内转移病灶,属局部尚有可能以介入等方法解决;对身体尚能承受的,也可适当配合些全身化疗。有时,以中药为主,也可解决诸如转移到胃的小病灶等问题。 换个思路,常可柳暗花明 胰腺癌的确是凶险的,回避这一点无助于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可以与患者一起敞开讨论,让其知晓: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许多情况下可“柳暗花明”,挽救生命,且使之能有质量地健康生存下去的。与此同时,别忘了经常结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改善,给予积极鼓励。多数胰腺癌患者能走出心理“泥潭”,努力配合治疗的。而所有这一切,关键的关键,是重建患者的信心。只有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他才能一步步地走出困境。 注意细节的纠治 临床上,胰腺癌患者恐癌心理常特别明显,要加强纠治(对此,可参阅笔者的《不长癌的活法》、《从“心”治癌》等科普著作) 胰腺癌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癌。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十分关键。除纠正患病前所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节、嗜食肉脂、暴饮暴食、长时间看电视等;讲究生活要有规律,既不要卧床大养,也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随着性子来等肿瘤患者行为干预外,治疗期的胰腺癌患者,我们特别注重三大问题: 1、饮食减负 由于胰腺是体内最重要的消化腺,脂肪、蛋白、糖类都依赖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加以分解。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是吃出来的。因此,吃对于这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一半的疗效!总的原则:低蛋白、低脂肪、少糖、多纤维,少量多餐,易消化;牛羊肉、甲鱼、蛋白粉等属绝对禁忌。 2、注意胃脘部的保暖 我们发现,胃脘受寒,引起痉挛性疼痛,有时会加重病情,故须保暖。很多患者使用外敷药,既可保暖,更可避免痉挛,防范梗阻。 3、少生闷气、少发火 本病患者大多比较易生闷气或爱发火,以至于常伴发或加剧胃脘疼痛,甚可引发黄疸。因此,如何释怀,做到及时适度表达或排遣情感,也是非常重要一环。 社会及家庭配合 我们早已观察到:有亲属一直陪着看病的胰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就是比独自一人求治的要好得多。可以说,亲情关爱是治疗胰腺癌的最好方药,能增加患者的抗癌信心,增加生存的无限希望。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亲密的家庭关系不但能使胰腺癌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家庭护理,还可大大的提高后期的康复效果。 关于胰腺癌的实际案例,2013年9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介绍的“我与胰腺癌这六年,”很有启迪和榜样效应,可以参考。 何裕民教授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6003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25人获2014年度人才建设项目资助
zhengaiping 2014-7-29 10:06
 2014-07-28 11:13:58 作者:人事处 来源:人事处 !--浏览次数: 0 -- 7月26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2014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名单、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助名单,我校喜获丰收。 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分国家人社部资助项目和四川省财政资助项目。陈学伟、余冰、江千涛、卢艳丽4人获国家人社部资助项目,刘贺贺、仲涛、廖进秋、徐怀亮、黄琳凯、陈光登、张素芝、余国武、张勇、杜俊波、黄成毅等11人获得四川省财政资助项目。据悉,全省本次共有9人获国家人社部资助,我校占44%;28人获得四川省财政资助项目,我校占39%。 夏建国、张小洪、朱德康、吴永成、宋会兴、汪志辉、胡延春、黄晓波、郑爱萍、李冬梅等10人获2014年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助。 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秀博士招聘计划,引进了大量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同时,通过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教师业绩评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激励,在加大外部引进的同时更加强内部培养,符合各类人才培养资助申报条件的教师越来越多,申报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更多的教师进入各类省级人才项目,学校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日益显著。
1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面、历史地评价三峡工程之利弊
热度 21 zbt92 2014-6-14 06:27
全面、历史地评价三峡工程之利弊 文 / 张博庭 三峡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中国水电的一个象征性标志。无论是其水电的功能,还是社会各界关于水电的争议,几乎都在三峡工程上集中体现。 上个世纪末,国际社会一度对水电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片面认识,以至于大型水电的开发一度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之外。当时很多国家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由于移民的矛盾而受阻,为了避免投资失误,世界银行还曾一度停止了对各国大水电的资助。但是,社会对水电的偏见严重的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坝、水电站建设的放慢,使得人类社会的水资源、能源以及贫困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当国际社会看到我国的三峡成功建设之后, 2002 年联合国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重新肯定了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加速水电的开发。此后,世界银行不仅恢复了对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的信心和投资,而且,还把水电作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措施予以大力的支持。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是三峡工程用自己成功的实践,让全球改变了对大型水电的态度。 作为水电杰出代表的三峡工程,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要说它的社会效益,确实比较抽象一些,不过,一位来自湖北荆州地区的年轻记者,曾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诠释过三峡的社会作用。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长江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为了避免长江泛滥,她的父母每年的冬、夏两季都要出“义工”。冬天要去“挑堤”,因为长江的大堤每年都要修补、加高。夏天则要去大堤上抗洪。古老的长江带给他家庭的记忆,除了恐惧还有沉重的负担。但自从三峡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出“义工”的惯例,已经成为历史。特别是去年汛期,虽然长江出现了超过 1998 年的特大洪峰,但是,江边的乡亲们仍然悠闲自得的度过每一天。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民众来说,三峡大坝已经把昔日带来恐惧和负担的长江,变成了今天幸福和美景。 三峡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供水、航运和发电等多方面。例如, 2011 年春季,长江下游遭遇严重的干旱,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超过 200 亿,极大的缓解了下游的旱情。由此所带来社会公益性的经济效益,绝对不少于几百亿。三峡的航运从大坝建成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急流险滩的危险性已不复存,而且航运燃料的成本也平均降低 35% ,这使得长江的航运量逐年大幅度的上升。 2012 年三峡大坝处的货物通过量,已经由建坝前的每年不足 1000 万吨,迅速提高到上亿吨。此外,三峡的发电能力也非常强,每年发电约 1000 亿千瓦时,不用说电力生产给国家上缴的利税,和电力应用后的社会产值有多么巨大。仅仅就三峡水电入网的低电价一项,就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社会公益。 据统计三峡投产计发电十年来,累计发电量 7000 多亿千瓦时。三峡每度电的上网电价仅为 0.26 元,与火电的平均差价至少约为 0.15 元。由于三峡的水电拉低了全国的销售电价,十余年来仅三峡隐性的回报给全国用电户的效益已达上千亿,这个数额不仅与当初从全国的电费中提取的三峡建设基金相接近。而且这种低电价的政策,恐怕还将长期的持续下去,很可能全国的用电户,永远都将是三峡水电的受益人。(注:目前社会上流传三峡公司用了 5000 多亿三峡基金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我国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也只有 1800 多亿。据三峡集团公司曾透露这笔基金共计 1378 亿元。) 三峡的防洪和供水,极大地减少了洪涝和干旱灾害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其经济社会效益之巨大,难以估算)。除此之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效益,还体现在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各种污染排放上。自从去年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污染之后,社会公众已经开始对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的危害,有了切身的体会。 2013 年 10 月 20 日 在哈尔滨开始供暖的第一天,由于赶上了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立刻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 PM2.5 的暴表现象。这足以说明造成雾霾的最大元凶,很可能就是过量的煤碳燃烧。目前,三峡一年发电量如果折成煤炭,足够全北京市使用两年多。可见一个三峡工程,就可以让多少个城市,免遭雾霾的困扰?这是多么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啊? 尽管我国三峡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但社会上对三峡的评价却仍然是负面的居多。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负面的说法,往往就能发现它如果不是片面的,就是不够尊重历史,或者不太符合实际的偏见。例如有人说三峡让上百万的非自愿移民陷入了贫困。客观的说原来居住在长江边城镇码头附近的极少数居民,确实有可能会有个别的会因为淹没搬迁,使得他们现有的生活条件有所下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三峡移民来说,三峡的建设绝对是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机遇。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记得在三峡的论证期间,包括加拿大等很多国内外的水电工程师,都认为三峡大坝绝对应该采用 155 米 的高程。因为,按 155 米 高程建坝,只有 30 多万的移民。而一旦采用 175 米 的方案,将会增加移民 70 多万。这从水电开发的规律上来看,绝对是不可取的。然而,当时我国的情况是长江边上的少数三峡移民,生活条件还算不错,而恰恰是山上那些人,尤其是 175 高程将要涉及到的移民,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生活极度的贫困。记得当时我曾看到过一篇强烈希望三峡建设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文章中介绍说“大家都知道涪陵榨菜很有名,但是,谁知道我们那里的老百姓的苦。出门就爬坡,每天命悬一线;拼命的干一天,只能挣到几分钱 --- ”。 那篇文章,看过真是催人泪下。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为了能让山上那些最贫困的百姓也能借着三峡的建设改变命运,所以,坚决地要求三峡大坝按照 175 高程来建设。它们摆到桌面上的理由,说是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想让船队到重庆非常容易,在适当的位置再修一级电站或者船闸足以。两者的最大差别,就是移民。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执政为民”的共产党,才有这样的魄力,才肯为了让 70 多万贫困的百姓改变命运,而不计得失的采用了 175 方案。三峡建成后绝大多数原来最贫困的群体,确实彻底改变了命运,和相对比较富足的江边的居民一样,正享受着移民后的新生活。回顾那段历史,谁要说三峡的移民都属于非自愿移民,谁要是说三峡的建设让广大移民陷入了贫困,那绝对是昧了良心。 在生态环境方面,目前也有一些不够科学、理智的声音。例如,有人说三峡的建设加剧了下游河道的冲刷,改变了原有的江湖关系,导致了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造成了新的生态灾难。其实,长江的江湖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来的长江河道每年都要随着泥沙的淤积不断的抬高。除了造成了地上悬河的防洪隐患,很多原来通江湖泊,都不得不截断与长江的连通。因为,湖泊的岸坡很难像长江大堤那样不断的逐年加高。假设我们不建设三峡,随着长江河道的不断增高,鄱阳湖恐怕早晚也会有一天,要因为防洪的需要而被迫截断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对比那种为了防洪被迫的截断,今天即使真的实施了为保水的截断鄱阳湖与长江的自然连通,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三峡带给鄱阳湖的是生态的效益,而不是灾难。 总之,我国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是十分巨大的。不过,辩证的看,世界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好事,任何利的获取,一定也少不了弊的存在。百万移民再好,总还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消除了地上悬河,也并非就是百利无一害的绝对好事。但愿我们在看待三峡的时候,即不要脱离历史,也不要不尊重事实,更不能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辩证历史,当成是没有是、非,分不出对、错的盲目“改造自然”。
7256 次阅读|28 个评论
某水库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案例
yllai 2013-10-6 02:51
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实例推荐表 培养单位名称:昆明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部、处)公章: 案例名称: 某水库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案例 案例所属课程名称: 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 案例主讲人: 赖应良 职称/职务: 副教授 / 工作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 案例内容描述: 1 案例背景 1.1 项目基本情况 QJSC 水库位于云南省 QJYZ 镇 SC 村,距 QJ 市 37 公里,座落在南盘江水系 SC 河支流上,扩建后库容为 4927 万立方米。属以灌溉为主兼有工业用水和防洪功能的综合性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 8.27 万亩,工业生产生活用水 700 万立方米,防洪保护面积为 0.3 万亩。主要建筑物有主坝,坝高 59.2 米 ,坝顶长 621.5 米 ,为心墙风化料堆石坝;副坝高 19.2 米 ,坝顶长 961 米 的混合坝。导流泄洪隧洞长 510.6 米 ,设计泄洪流量为 72.5m 3 /s ;输水隧洞长 329.08 米 ,设计流量为 11.4 m 3 /s ,直径为 1.8 米 有压隧洞;灌渠有总、东、南、西、北五条干渠,全长 33.423 公里。 该项目于 1996 年 8 月开工建设, 2002 年 8 月建成。 2003 年经省级财政投资评审,审定投资为 18122.84 万元。 2004 年 7 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正式投入使用。 1.2 绩效评价概况 2005 年 1 月云南省财政厅选择 QJSC 水库作为水库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项目之一,组织了评价小组,历经一个多月讨论和修改,初步拟定了水库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05 年 2 月至 4 月完成了该项目的绩效自评和绩效评价。 评价过程如下:按照拟定的实施方案和拟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由建设项目单位收集有关资料,开展项目绩效自评价。在自评价过程中评价小组参与进去,与被评价单位共同研究自评。同时评价小组实施现场考查,召开各种调查会收集资料、印证和补充评价资料。在此基础上评价小组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并将形成的评价结果反馈给建设单位征求意见。建设单位反馈意见后,出具正式评价报告。 1.3 绩效评价资料来源 ( 1 )由建设单位和营运单位提交的资料,含项目前期批复资料可行性研究及批复、初步设计及批复、总概算投资资料、项目资金到位文件、建设期各种管理文件、施工进度和质量鉴定情况、财政投资评审报告和财政投资评审处理决定、竣工决算报告、竣工验收报告、固定资产移交报告、营运期年度财务报告等所有相关资料。 ( 2 )现场考查、收集和验证的资料:主要是反映项目形成能力和实际营运能力的资料。供水后受益农田的实际情况、城镇供水及工业供水后的情况、区域内发生的社会、环境、生态变化情况。 ( 3 )召开座谈会收集的资料:由于各级政府的统计资料都是以行政区划来收集的,没有对于水库相应区域的统计资料。分别召开受益区乡、镇座谈会了解受益区的各种间接经济效益;供水城镇座谈会了解市镇供水后的变化;供水工业企业座谈会收集供水企业的变化和预期发展情况,淹没区和被征占地村、农户的座谈会了解淹没区、征占地带来的影响;召集市、镇计委、水务局、统计部门、灌区管理局和乡、村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座谈会从宏观上收集整理该地区总体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变化和展望,项目存在的不足和要求等。 2 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情况 2.1 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绩效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由于绩效评价涉及面广,又没有专门的收集资料系统。相应很多指标只能是定性评价,这就造成评价小组的主观判断和随意性的成份增加。一旦资料收集有片面性得出的评价结论就可能有失公允。 为了减少片面性,坚持科学的评价方法非常重要,在 QJSC 水库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中注重了以下方法。 ( 1 )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QJSC 水库绩效评价使用了水库项目通用的指标体系,通用指标体系覆盖面宽,综合了所有水库项目的特点,消除了个案指标的偏颇问题,仅根据功能的情况对间接经济效益指标作了调整。 ( 2 )用切合实际的评价评分方法。水库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较多,多数采用与预期目标值相比较的比较分析法,这使目标实现程度明晰。在采用比较分析法时应当能计量的一定计量,用数字说话。对于防洪效益、水产、绿化、旅游等一些不便于计量或无明确的预期目标的评价指标,则采用有无对比法。较为概念性的一些指标如社会效益、管理性质的指标,则可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评分法、综合评分法等。 ( 3 )坚持辩证看待事物的方法。与任何事物一样,水库项目也是有利有弊,而利大于弊的。水库建设决定了建设后改变自然状态,形成了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就必须高度关注改变自然状态后,是否造成负面影响。新的利益分配后,是否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不公平。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是绩效评价中十分重要的政策层面。 2.2 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 1 )落实相应组织,评价单位成立评价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含有该专业的造价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会计师及谙熟该专业各方面情况的较高层次的人员。项目单位也应组织自评价小组,由领导及相关的工程、财务人员组成。 ( 2 )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制订详实的实施计划。周密地计划绩效评价的时间、分阶段的工作内容、评价的目标和采用的方法、收集资料的范围。需要召开的座谈会,要求召集的人员和需要参会人员准备的资料,并设置必要的问卷等。 ( 3 )认真落实绩效评价的各个实施过程,建设项目单位先进行绩效评价自评,评价小组与被评价单位共同研究自评、实施现场考查及召开各种调查会收集资料、评价小组进行评价、征求建设单位意见、反馈意见、出具正式评价报告等程序。 2.3 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 ( 1 )体制问题:该项目于 2004 年 7 月才正式移交固定资产投入营运,时间较短。故确定营运期绩效评价实施考查,不确定评分。体制上建设单位与移交单位不同,新的管理单位以灌区为管理单位包含 2 个水系和 8 个水库以及灌区,并统一进行核算。由于建、管体制与核算单位的改变,以该项目为核算单位进行营运期财务评价,事实上已不可能,评价小组根据新管理单位收入单独列帐的特点,确定采用摸拟财务核算方法。进行间接效益、社会效益评价,而对实际项目营运能力和项目可持续发展情况只作定性描述。 ( 2 )资料问题:该项目营运期较短,无论受益区、非受益区均无对应的资料收集系统,营运期评价资料主要依靠开各种座谈会进行收集,但在座谈会上反映的效益情况,凡有正式统计资料的,均收集采信。 3 评价结果 及建议 3.1 绩效评价结论 3.1.1 建设期绩效评价情况 QJSC 水库项目建设投资批准概算为 18629.42 万元,审定投资 18122.84 万元,总体控制在概算投资范围内,完成了预定的建设内容,实现了要求的建设功能,项目建设工期计划 5 年,为保证大坝的均匀沉降滞后 2 年,工程质量,枢纽工程质量,渠道工程质量经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组织验收为优良。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比较好,资金管理运用规范。蓄水的单位造价成本为 3.68 元 /m 3 ,优于省内平均水平,建设绩效评价良好。主要问题是灌渠不配套,不能有效发挥预期作用。 3.1.2 项目营运期绩效评价结果 该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该项目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征收农业灌溉水费较困难,现有工业用水、村镇居民用水水费收入为 350 ~ 400 万元左右,超过原初设时的预期,评价认为直接经济效益已超过预期,评价较好。 ( 2 )灌溉效益:水库建设后,灌区由于供水有保证,使旱地改种烤烟、水田可种 2 季,其它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有发展。根据乡镇统计汇报资料, 2002 年至 2004 年灌区 5 个村农业增产 0.28 亿元,灌溉用水给农作物带来的拉动增产效益增收为 0.07 亿元 / 年。若按本次设置有无法指标计算,增产产值接近 0.5 亿元 / 年,乘以供水拉动系数 0.6 后,也达 0.3 亿元 / 年。同时多数提灌站以减少提灌高度而减少费用 60%-70% 。但由于未配套支、斗、农渠,目前可灌溉面积仅达 5 万亩占设计预期 8.27 万亩 60 %,未能受益农户反映非常强烈。同时由于灌渠不配套,开干渠放跑马水,水资源浪费严重,少数地方输水损失高达 50 %。 ( 3 )水库扩建后 YZ 区工业总产值逐步增加,以 QJ 化工厂为例:该厂 2000 年前产值为 0.8 亿元,成本核算亏损。 2000 年开始供水后产值增至 1.2 亿元,转亏为盈利 38 万元。 2004 年该厂产值已达 3.24 亿元,利润 400 万元。越州区工业供水拉动效益据测算大约为 4880 万元,预计还将逐步增加。 ( 4 )城镇供水效益:水库扩建后抬高了水位,水质量也得到提高, YZ 镇水厂仅抽水处理成本下降 1 元 /m 3 ,按年供水量 150 万立方米计算,产生间接效益 150 万元。 ( 5 )防洪效益:该项目防洪保护面积为 0.3 万亩,按 500 元 / 亩 * 年计算,防洪效益为 150 万元 / 年。 ( 6 )随着水库蓄水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 YZ 镇的煤化工、冶金、发电、陶瓷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将由目前的供水 1200 万 m 3 达到 3000 ~ 4000 万 m 3 ,水费收入将会有很大提高,经预测灌渠配套加上工业用水增加,该项目能逐步扭亏为盈,且有较好效益。该水库工程质量优良,能达到或超过设计年限,水库蓄水水源来源于地下水,水质好,可发展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或纯净水源,开发前景较为乐观。评价认为持续经济效益很好。 ( 7 )水库的扩建,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目前统计已引资 4500 万元,建成年产 32 万吨焦化厂 1 个; 10 万吨焦化厂 3 个;洗煤厂 10 万吨、 20 万吨各 1 个。已解决当地就业人员 800 多人。预计还将引资 4 亿元,建设 60 万吨现代焦化厂 1 座;引资 2.88 亿元,建设 60 万吨捣固焦技改工程和配套的 85 万吨入洗能力 YZ 钢铁厂洗煤工程;以及 QJ 电厂将目前的 2*2.5 万 KW 装机容量扩建至 2*30 万 KW 装机容量。都将大大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扩大就业面。 ( 8 )城镇化效果显著: QJ 市对 YZ 镇规划面积将扩大 23.5KM 2 ,组建 YZ 工业区 19.5KM 2 , YZ 镇目前工业产值已占 QJ 市 60% ,财政收入达 1000 万元,成为全国镇级 100 强之一。 YZ 镇将从目前 5 万人,发展到 10 万人。水质的改善,水量增加,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还解决了水库附近多个村寨 1450 个村民的人饮用水,大牲畜 850 头的饮水。 ( 9 )对区域生态影响总体是积极的,对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区域生态均有积极的影响,淹没区负面影响不突出,使灌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为下降,与先进地区生产差距减少。变干旱为湿润、变自然供水为可控供水。 SC 水库截断 SC 河后,原有流径较短仅有 7 公里,引起下游流径内生态变化有一定反映,但目前尚不明显。环境效益评价总体较好,评价为优。 ( 10 )淹没搬迁补偿:由于多种原因,淹没补偿费没有按批准概算支付,其补偿费较低的问题已逐步显现,提出要求解决。小海寨是征用地、淹没都比较集中的村寨,补偿的费用虽然改善了目前的生活条件,但对将来林地生长、牲畜放牧等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 QJSC 水库营运绩效总体较好,除灌溉效益因灌渠不配套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外,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对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正面影响。美中不足的是淹没搬迁补偿费用未能足额支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1.3 该项目综合绩效评价 本项目扩建后水库总库容为 4927 万立方米,经评审审定投资 18122.84 万元,水的单位造价指标为 3.68 元 /m 3 ,优于省内平均水平。水库年提供水量 5162 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 8.27 万亩,如能将灌区内的支渠配套,有效地提供灌溉用水会给灌区的水稻、包谷、小麦、蚕豆和经济作物烤烟、油菜等带来增产效益。工业用水促使当地工业产值不断上升,村镇就业人员将会有所增加,城镇面貌、生活质量等将有很大改善,水库自身运营经济效益逐步改善,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前瞻。总体评价该项目是一个好项目,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项目的预期,对推动该地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加之区内气候温和,水土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3.2 通过绩效评价反映出的问题 ( 1 )灌渠不配套。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干渠建成后,灌区内没有兴修支渠、斗渠、农渠,设计灌溉面积 8.27 万亩,由于只是利用原有渠道,目前仅能达到 5 万亩,相当一部分只是改善了原有的提灌条件,部分地方新干渠不配套,老北干渠(支渠)又年久失修,农民反映十分尖锐,矛盾较为突出。反映守着沟水无水用,项目的投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2 )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支渠不配套,灌农在干渠内随意打开缺口放水,致使水到处乱流。习惯于满放满灌,灌溉水均以田亩计量,按设计计算输水损失达到 30 %,个别输水损失达到 50 %,水资源浪费极为严重。 ( 3 )工业区对库区的污染。随着受益区工业的发展,工业粉尘、有害气体将会进一步增加,对水库工作生活区也产生影响,库区环境质量将会下降。 ( 4 )水库功能可能会发生转变。随着工业用水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灌溉用水。 3.3 绩效评价之后的对策建议 ( 1 )水利项目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事关国计民生。水利建设财政投资要考虑项目配套问题,建成一个配套一个。属地方配套的要检查落实配套项目的计划、实施方案、投入资金,并要有监督实施的机构。同时地方政府要注重对“三农”投入。 ( 2 )尽快投入资金,完善配套渠系,加强配套建设及输水计量设备,加强对灌区农宣传我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改变传统的灌溉习惯,有条件的地方,可自发的组织水管协会,根据水的用途和消耗,制定一个基本的用水额度,同时也要加强工业用水的使用和管理,重视回收利用 ( 3 )采取措施遏制工业污染,并综合治理库区环境。 QJSC 水库水源多来自地下,水质极佳,经过认真保护可发展为优良的城市给水水源和纯净水水源。 ( 4 )加强区域水网调度,依照各种水质分级优先使用、区别轻重、就近、合理地统一安排用水。 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改进,而且应该成为整个 EMA 专业学位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引擎,并持续更新、再造和发展。 首先,立足于为学生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个性化的、整合式的学习体验。在案例的开发前期和开发过程中,认真筹划案例所能蕴含的独特卖点和理论诉求。 其次,案例开发和教学活动,应作为学生和老师本身在学院封闭环境中开始接触真实管理世界的一种途径,迫切需要以案例为纽带、以学科和学术兴趣组为单元,建立起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式的知识交流体系。 再次,案例开发过程应与教师的个人研究成长过程相互融合、渗透和启迪。 第四,案例开发者如同制片人一样,要负责统筹把握,选择素材,确定主题,构思卖点(隐含的理论或知识点)和受众群体(针对学生的层次和类型)等,更要注重对二手资料的搜取、加工处理、剪辑、包装以及设计相应的“教学包袱”。 最后,案例开发者和教学者应该以案例为探照灯,照亮本土管理情景,既要富含深厚的本土管理脉络,又能在脚本设计上实现全球的共享和对话,追求一种适宜的案例范式。 所属课程教学设计特色简述: 所属课程集教学、研究与应用推广于一身,致力于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为公共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运用绩效评价来管理它们的项目,并且更加有效地提高项目及组织的绩效水平。 从本土绩效评价最佳实践项目出发引入典型案例教学,正是立足于对中国特殊行政生态的了解,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地吸收,发展中国化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评价体制及实践模式,体现了所属课程教学设计的现实选择和特色要求。 填表日期:2013年6月25日
个人分类: 研究解惑|5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SNNU INST-CPC 关于IDEA建设项目的规划讨论
热度 1 hing1378 2013-5-3 20:16
@ 严重警告: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SNNU INST-CPC)本着科学知识文化共享性对社会公众分享其学术研究对象、方法、过程与结果。任何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及任何国家或地方政府、军队、司法机关无权对实验室所公布学术资源进行抄袭、修改或移用其他用途。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对其学术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之所有权利。 @ 严重警告: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追踪健康管理研究所(SNNU INST-CPC EHCRF)(SNNU INST-CPC 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建外设研究所)本着科学知识文化共享性对社会公众分享其学术研究对象、方法、过程与结果。任何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及任何国家或地方政府、军队、司法机关无权对实验室所公布学术资源进行抄袭、修改或移用其他用途。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追踪健康管理研究所(SNNU INST-CPC EHCRF) 对其学术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之所有权利。 @ 严重警告: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部(SNNU INST-CPC EHCRF DEPARTEMENT GIS)本着科学知识文化共享性对社会公众分享其学术研究对象、方法、过程与结果。任何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及任何国家或地方政府、军队、司法机关无权对实验室所公布学术资源进行抄袭、修改或移用其他用途。 陕西师范大学交叉过程感知与控制实验室信息系统研究部(SNNU INST-CPC DEPARTEMENT GIS )与高级合作伙伴:长安大学(CHANG'AN University ) 对其学术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之所有权利。 智能长者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IDEA平台)建设项目规划 一,立项背景 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UNprojections,2010),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20亿。几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生活。而对于中国,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指出,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将于“十二五”时期到来,届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以0.54%增速每年递增;而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更将翻一番。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在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增加快。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 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接近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达3300多万。四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3.1人,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为19%,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据最新预测,2020年约3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色,采取何种养老模式来解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不仅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对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制定了规划,明确提出了解决养老问题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和任务目标,即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要求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在机制上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性,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在建设策略上提出了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切实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监管等指导意见。为了调动社会各界和服务业积极参与和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加强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程度,增强了养老服务市场化的动力。   当前我国家庭养老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于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调查发现,高龄老人很难进行居家照料。因他们多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因此,老年人对社会化和专业化照料与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多。然而由于缺乏社会护理,一个失能老人最少影响两个家庭。按此推算,有专家估计,中国现在至少有几千万家庭被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所困扰。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 尽管我国社会化养老已成趋势,但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需要。国际标准为平均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50张。而据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61张如果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计算,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9.6张,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专业护理人员也严重缺乏。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人,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远远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面对当前我国城乡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缺失现状,一些地区尝试发展社区养老,鼓励民办养老,取得一定效果,而不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相关职能和配套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诸多发展障碍。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当前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准备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有效互动和收益互补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10月29日在“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指出,智能化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要把智能化养老列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作为老龄工作的重点,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 智能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是新近流行的一种养老概念,于2009年正式启动。它是利用传感网、3G移动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IT手段,研发一个面向居家老人、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物联网系统,将老人、政府、社区、服务提供者等紧密联系起来。 智能养老项目有望实现三大创新——把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结合起来的服务模式创新,运用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以及统筹卫生、民政等系统的养老管理模式创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社区、医院、养老院已引进实施这项技术。 二,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必要性 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是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1,从提升文明社区建设水平看,需要建立。所谓智能化服务呼叫中心,就是“电子保姆”家庭联网自动呼叫系统。该系统是一套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为用户家里安装“电子保姆”自动呼叫器,实现同中心联网。当用户需要帮助时,不用记号码,不花电话费,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得到相应的服务需求,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疗急救、健康咨询、家政服务及各种生活照料等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动呼叫系统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一键式呼叫;二是快速。实时呼叫,实时响应,通过互联网线路以光速传送数据;三是准确。用户呼叫信息将准确的传输到智能化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并自动提取显示用户的详细资料,同时系统自动发送短信到呼叫用户亲属手机上。因此,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将会搭建起政府与居民相互交流的桥梁,为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利地保障,对提升文明社区建设水平也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从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看,需要建立。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2%的比例递增,由于老年人口规模大,且高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老年人养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光靠政府投入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其中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做为养老服务平台,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完善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是现在乃至今后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看,需要建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主要原因有:一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二是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很多子女陷入了某种角色冲突,即“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角色的冲突。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家庭照顾和家庭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深刻变化,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单身老人的家庭越来越多,仅靠子女远远满足不了老人养老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搭建一个方便、快捷、功能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平台,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4,从养老产业发展的形势看,需要建立。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涉及看护护理、医疗康复、金融、旅游、文化等20多个行业,并对上下游产业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因此在社区普遍建立这样的智能化便民养老服务呼叫系统,一方面可积极应对未来10年养老服务需求的加速释放,同时对内需稳步上升必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中国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北京市丰台区针对老年人的不同情况,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了“一卡三册”(即爱心联系卡、空巢老人档案册、老年人艰苦档案册、为老服务记录册)并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顺义区积极拓展“96156”服务功能,把社区养老服务的全部内容纳入呼叫系统,社区老人需要服务只要拨打“96156”或“69445966”两个号码,区呼叫中心就将社区居民的养老需求提供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者义工联合会,按照老人的需求指定专人或者服务商提供各类服务。西城区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养老环境,为13万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为1371位空巢老人免费安装了紧急求助铃,为310位独居或孤寡老人免费安装了“一按灵”,每年为1000多位经济困难老人义务体检。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从05年起,动员一家民营企业,创建了“便民信息网,”并在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主要针对老人提供16项服务。07年初,政府又出资100多万元,和“光彩社区”服务公司合作,在各社区成立了“呼叫服务中心”,为全区70岁以上12000名老人安装了“电子保姆”。老人足不出户,一按红、绿两键,即可及时获得送上门的家政服务和医疗救助服务。石家庄市建成“一键通”和“一号通”星光呼叫中心,通过网络系统主机与呼叫终端机的连接,将生活服务、医疗急救、家庭防盗等服务延伸到家庭中,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2006年联合社会力量投入30余万元开设了包头市首家社区服务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电话及互联网,建立起遍布全区的社区服务救助系统。包头市青山区由政府出资在社区建立了“爱心铃声呼叫服务系统”,为社区孤寡、空巢、三无老人及行动不便老人,安装“爱心铃声呼叫器”,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紧急援助。 辽宁省大连市甘子井区在120个区社区服务中心普遍设置了“星光平安”呼叫援助中心,为千户孤寡老人、低保老人、单身遗属老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免费安装一线通呼叫器,在街道民政科、社区、区社区服务中心、区爱心超市总店形成联动服务网络,利用“八个一”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医疗援助服务、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家政服务和社区义工服务”四大网络,为全区老人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依托社区服务网(85181890),利用现有服务平台,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区社区服务网络中心开通了养老服务频道,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数据信息库,通过招募养老服务加盟商,完善养老服务功能,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拔打电话、登陆网站、一键式呼叫获得服务。养老服务频道开通以来,招募加盟商200余家,为全区老人提供钟点工、厨嫂、配送服务1000余次,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开通医疗援助、社区护理、家政服务、社区义工四大类网上服务。对接受服务的老人和服务人员统一建立档案,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建立了“365”电话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需求登记、服务咨询以及投诉等更加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 江苏省无锡市建立由市、区(县)、街道(镇)、居(村)四级构成的全市民政综合信息网络,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社区老人帮困救助及家政服务需求等信息提供有效载体。苏州市沧浪区和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共同研发,开办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凭借信息化运营手段和产业化运作思路的引导,面向所有有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6大类53项服务,政府供养老人、低收入及困难老人和其他有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的详细资料都被录入虚拟养老院的“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 浙江省杭州市以“一册三网”为平台,搭建养老服务社会化信息网络。“一册”即编印一本《社区服务手册》,将各类服务信息收录其中,编印成册,分发到每家每户。“三网”即互联网、电视网、电话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网站;利用电视“模转数”时机,在数字电视上开辟“社区是我家”频道;利用“96345”市民电话服务网,打通联盟成员单位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渠道。通过“三网”提供的社区服务信息,使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能快速、方便地互动沟通,最后实现任何老人(Any oldman)、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where)、通过任何通信设备(Any communicationtool)、享受任何服务 (Any service)的“5A”目标。宁波市居家老人安全保障服务主要是依托“81890”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信息系统和遍布城乡推行的邻里守望安全看护。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信息系统覆盖全市范围,实行24小时不间断无偿服务。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在“12343”社区信息服务中心开设了社区老人“呼救通”,采取数字化养老服务和管理手段,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的能力和魅力;同时,在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110”(即:6812110、6815110)老人服务热线,使老人随时随地得到各种帮助和服务。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在各级社区服务网络建立了社区服务热线电话联动机制,老年人可随时通过热线电话发出服务信息,社区服务中心根据网络查询安排相应人员上门服务。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05年正式启动“星光平安钟”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由市、区财政共同投入130万元用于购置硬件设施,在区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星光平安钟”呼援服务中心,通过无线遥控、电信联线、电话交换以及平台数据软件等技术,将老人用户家庭电话终端与平安钟呼援服务中心平台连接在一起,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跟踪老人的动态。 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利用和发挥社区网络信息平台作用,为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了联系档案,对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作了详细记录,并在社区信息平台上发布。 上海正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打造一个为老服务的智慧服务平台。足不出户,所有需求只要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解决,而远程监控则随时关注老人的平安状况。目前该市基本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7%的老人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机构养老服务。而伴随着“智慧养老”模式的不断推进,家逐渐变成了“宜居养老院”。目前,上海不少老人家中就已经安装了“一键通”电话座机或手机。如老人感到身体不适或发生紧急情况,只要按下特定的一个键就能接通中心平台,平台电脑屏幕上会同步跳出按键人住址等各种信息,工作人员可马上通知救助员赶赴现场。另外,在手机上设置了GPS卫星定位系统,有防走失功能,可供一些特殊老人配戴,如报走失,中心平台立即能查到老人所在位置。甚至还有一种“跌倒自动报警器”,佩戴这个报警器的老人一旦跌倒,平台会同步响起报警声,通过GPS确定老人所在方位后予以救助。不仅如此,一种红外线扫描仪也开始进驻家庭。这种机器可以定时对家中进行波段扫描,如果老人明明在家,却连续十几个小时内始终没有被干扰,那么就意味着没有走动,很有可能患病或是出现了突发意外。 湖北武汉市启动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可通过仪器将检测到的身体数据发送到智能居家养老医务中心,由中心医护人员对数据即时或定期分析,提供治疗保养方案。仪器可检测心跳、血压、血氧、体温等数据,还有基本对话功能。 新疆克拉玛依区家庭服务业网络平台——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已启动运营。该项目是由北京易盟天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克拉玛依区区政府主导建设、中国电信合作参与完成的一站式家庭服务便民项目,它是以手机终端为载体、以高端电子网络为引擎、以95081呼叫中心为核心运营点、以信息空间技术作为支撑的新型服务应用,实现对老人的衣、食、住、行、交通、就医、社交、购物等全方位数字化“管家式”电子服务。服务内容: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的服务机构为克拉玛依家庭服务网络中心,以家庭为目标客户群,提供公共便民服务、家庭信息服务、家庭服务预订、居家养老服务、家庭配送、家庭交互沟通等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该网络中心通过多网融合手段,即互联网、呼叫中心、手机客户端、数字电视\IPTV、无线网等方式,完成家庭服务的预订、受理、派单、过程跟踪、质量回访等流程,并记录服务档案。 中国电信克拉玛依分公司定制了一款老年人专用手机,还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套餐,其中包括监护、呼救、远程医疗等项目。 四,陕西省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09.3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0-89岁老人56.72万,90-99岁老人3.67万,百岁老人538名。目前,我省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2020年预计将达到69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陕西按照“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思路,加快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省有各类养老机构1047家。从2008年起,为了确保“民生八大工程”中涉老项目的实施,陕西省拿出2200万元,在10个地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各新建一所床位数在300至400张之间的公办或民办老年福利机构,在已安排的项目中,已经建成6个,其他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陕西投入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资金近10亿元,安排项目246个。其中,县级中心敬老院98个,乡镇区域性敬老院102个,乡镇敬老院46个,新增集中供养床位5万余张,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200元,集中供养率由2006年的7%提高到现在的34.1%。 陕西省还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全省已建成社区助老养老综合服务中心213个。扶持建设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如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担对政府援助的孤寡、伤残、特困、高龄等老人的无偿服务和有需求老人的有偿服务。 1、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设施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在49个社区与企业联合建成 “星光老年之家”,设置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棋牌娱乐室、卫生保健等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使社区2万多老人享受到周到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咸阳市秦都区积极争取上级资助资金360多万元,建立了38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搭建社区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2、机构养老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除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外,区级财政每年给予补助;对新建的养老机构,政府一次性给予每张床位800-1000元的补贴,对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按入住老人给予每张床位80、100、120元的补贴;对安置“三无”老人的养老机构,按照社会保障办法由民政部门依据供养标准给予补贴外,同时享受以上补助政策。 3、养老服务补贴及评估制度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对全区60周岁以上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并且生活困难的老人、90周岁以上老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免费送时服务,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宝鸡市渭滨区在居家养老中,采取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三种形式。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社区户籍的“三无”老人;低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社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人、特殊群体老人;有偿服务的对象为有一定经济来源并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或者社区居民。无偿服务人员分为四大类,服务对象每月可享受折合价值不超过500、300、200、100元的服务时间。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进行;低偿服务为每月退休金收入高于800元低于1200元的老人享受,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服务对象承担一部分费用的方式进行。有偿服务为每月退休金收入1200元以上的老人,服务对象全部负担费用。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按照全区老年人人均3元的标准落实老年事业经费,按照老年人口人均10-30元以上标准落实老年事业发展基金,并根据工作需要逐年增加,建立起发展养老事业正常投入机制。 4、民办公助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形式,将部分街道卫生院和闲置厂房等设施改建成颐景苑老年公寓、长延堡颐和园老年公寓、等驾坡老年公寓等3所福利机构,共设床位数300余张。 5、队伍建设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通过制定服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项服务工作的程序和要求,服务人员公开招聘、统一参加民政、劳动等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医疗、保健等专业人员持证上岗,有效地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宝鸡市渭滨区公开招聘社区老年人照护员,通过政审、体检,并请专家、省级敬老孝星对老年人照护员进行了老年人心理学、护理学、医疗保健和职业道德培训,首批51名老年人照护员已全部上岗,对老人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广泛吸纳以志愿者队伍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运用社会力量推进养老福利事业,已登记的志愿者达1000人,志愿者组织49个。西安市雁塔区充分利用高校云集、大学生多的优势,先后组建了8支大、中专院校专业表年志愿者服务队伍,72支表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 6、城乡统筹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坚持城乡一体,对于农村老年人,重点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和就医问题,通过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建设老年人活动室等,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 7、加强管理 陕西省近年来在全省社会福利机构中开展等级院评审,各社会福利机构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管理不断规范化,促进了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 但是,陕西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和省级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六,现存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问题 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简化”或不符合实际需要。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 二是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大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三是商业化活动“为老服务”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四是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有“虚化”现象。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及全国很多地方建立了智能养老服务系统,但对比日益增长的各种养老服务需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各类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离养老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如针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行业,而在很多社区内没有成规模或服务质量较高的服务商。 二是养老产业存在着作坊式、规模小、服务差、配套弱、投入小、无标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是监督管理和相关政策不到位,没有养老产业的准入标准、管理标准和评估机制,导致社会上养老服务单位呈现多、乱、杂的局面,影响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是部门间协调配合困难。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建立,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民政、卫生、劳动、税务、文化等众多部门的相互配合、支持,更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才能确保便民养老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如:应急救助服务,需要卫生部门协调医疗单位给予帮助,减免相关费用等;服务工作人员资质方面,需要劳动部门在服务培训、考核、资格认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等等。 五是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是一个微利行业,存在着投资大、回报率低、回收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政府给予支持。一方面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可以将扶持养老事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长期性资金的投入,以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智能化便民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建立初期,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养老服务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对从事养老服务业的服务商在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促使更多的服务商加盟到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的平台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凸显其长期的社会效益。 七、智能养老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及方向 以上的总结和分析表明,居家养老是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处于基础地位。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中,通过建设和整合社区服务设施、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可以极大提升了社区为老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但其在很多试点的实践也表现出很多问题,使得智能养老系统信息平台只存在于“面子工程”上,难以推广和产业化。基于此,本项目根据多个试点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本团队优势,给出未来养老服务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及产业化方向。 1,增加服务内容,完善信息平台服务项目。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增加和完善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信息、反馈渠道。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尤其是在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对每次每位老人的医疗服务结果(体检、就医等)保存为完整的电子病历,可随时及时调用。 2,提供全面反映服务产品市场行情的信息,主动增大“老人”的选择度,增加用户的信任度,扩大客户使用规模。各地现存的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实现了对老人的衣、食、住、行、交通、就医、社交、购物等全方位数字化“管家式”电子服务,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及用户的认可。但如果作为市场化的产业,客户数及“利润”均达不到最低的要求。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针对的是居家养老,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首先是本身收入存在“经济”问题的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即使条件较好的老人们也都很节俭,除非真的长时间联系不到儿女或是完全失能,或者老人们均会在能选择的商户间做一比较,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医药、超市等生活用品打折时排队最多的都是老人。因此,具有充分反映市场价格、服务评价行情的信息服务(类似“大众点评网”的信息处理方式),才能真正获得老人们甚至其家人的青睐。而传统的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选择了部分商家,直接服务于老人的需求,其实质功能是扩大了社区“物业”服务,没有提供相关服务或产品市场行情的对比信息,老人们没有了选择,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造成用户的不信任。使用者或使用频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的挖掘市场信息,并方便快捷的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全方位参考信息及代呼叫系统,才能真真的带动客户量的上升。 3,有效地处理与使用信息,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实质上反映了一个小家庭的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不同家庭结构的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反馈信息,代表着不同类型客户对市场产品的偏好和选择。通过对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全面掌握,清洗数据,整理信息,按照“百度”等免费搜索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提供信息的质询和产品营销的设计,从各种产品经销商处获得服务费用,以解决传统智能养老信息平台产业化过程中的“盈利”渠道问题。同时,利用信息处理的结果,定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真实的有关市场需求、价格政策、税费政策、市场管理、民生诉求等方面的政策报告,有效利用信息为政府和社会良性发展服务。 4,标准的养老服务员队伍培训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但政府在此要发挥很好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在解决就业、扩大养老服务员队伍规模的同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按指标标准进行选拔和培训,标准的发布由政府来执行,标准的认定及培训工作可外包给企业执行。项目团队核心骨干黎建强教授在香港、台湾等地有先进的培训经验及认证经验,可按照中国内地的实况进行改进和匹配,进行培训和认证工作。培训费用由进入平台呼叫系统且提供相关养老服务(家政、医疗护理、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服务)的企业及政府按一定比例支付。对于“义工”免费培训。 5,服务模式创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及选择结果,呼叫被选企业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提供专门服务的企业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若有此条件),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绩效管理”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满意度评价标准”(可以是“计时券”等形式)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满意度评价标准”,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满意度评价标准”,每月持“满意度评价标准”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绩效”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八、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智能长者服务数字化信息平台——IDEA(Intelligent and Digital Elderly Assistant)。   以现代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呼叫、、智能数据处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技术依托,以“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建立老年人健康、需求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具有不同结构家庭的需求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医疗健康服务、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为老服务内容,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的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建立完善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项目目的 在服务社区内建立以社区服务中心(医疗、物业、养老等)为依托,符合标准的专业化机构协议方、养老服务员和社区义工为支撑,以老人信息数据库、家庭信息数据库、信息处理平台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为服务社区老年人紧急援助、日常生活照料、日常家用产品信息及配送、家政服务企业信息及呼叫、精神慰藉、医疗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居家养老信息系统”。 (二)、主要功能 1、建立信息系统,为服务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及相关家庭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档案; 2、构架信息平台,建立能实时反映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服务社区老人在信息化的时代选择服务产品提供全面、可选择的市场动态信息。 3、以老人信息数据库和服务机构数据库的信息平台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建立社区“一键通”呼叫系统,及时了解到社区老人的需求和选择,并根据需求和选择做出及时回应,提供快捷标准的服务。 4、以市场相关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需求为基础,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按照政府标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经验和培训课程,逐步打造标准化的养老服务团队。 5、以老年人健康、需求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具有不同结构家庭的需求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为相关健康体检机构、超市、家电、装修、家政服务等相关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广告设计及信息发布平台。 (三)、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目标,至2015年实现试点服务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需求档案建档率100%,实现“一键通”系统覆盖率100%。 (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1、信息采集 根据民政部门的管理机制,对社区为老服务站、政府相关部门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对服务社区内的老龄人群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内容及格式由系统平台统一制定,可以实现数据共享。 2、电子档案管理 (1)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基础档案管理:包括老人基础信息(姓名、住址、老年证、联系方式、地址、配偶等)、子女信息、家庭信息、退休前状态、个人爱好等;健康档案管理:病史、血型、过敏史、急救信息等。根据以上两部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2)按照以下流程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 ①老人是否为注册用户?如果不是,则为客户注册并授权。 ②关联“一键通”智能终端ID。 ③输入其他相关资料:家庭成员结构及相关信息,健康档案信息等。 ④存档。向监控中心发送消息。 (二)整合社会专业机构,提供及时服务 1、服务社区内老人可通过电话、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等多种渠道向为老服务站客服提出服务需求; 2、根据老人需求进行行业、区域匹配,帮助老人联系服务方,并进行服务派单,将老人相关信息传递给服务方; 3,根据老人的需求,利用信息平台,对比分析区域内其他相关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产品、价格及社会评价信息,并向老人们公开发布,根据反馈信息,对相关签约服务机构进行扩充和改变。 3、相关的合作服务方单位接单并联系老人,并根据老人需求安排服务人员前往服务; 4、为老服务中心在24小时内按照标准流程回访客户,了解老人对此次服务的满意度及意见; 5、此次服务信息自动进入客户服务数据库备份,作为客户资料永久保存,根据老人以往的资料分析其服务习惯,适时提供主动化服务,并根据服务情况,对服务方相应评级,淘汰服务质量不高的服务商,添加新的服务商; 6、入网服务商信息的导入和更新。 (三)设计“一键通”服务终端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对服务对象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类服务方式。服务项目涵盖医疗健康、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体娱乐、法律维权等多种项目。 “一键通”服务终端应该具备以下几点主要功能: 1、通讯功能(电话和短消息):无需背诵电话号码,老人可以通过设定的快捷键,与家人和服务中心一键通话。可以接收和发送文本短信息。具有代拨电话、代发短信、代订提醒、代防骚扰、代存电话等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通讯功能。 2、RFID-GPS实时精确定位:可以主动对老人所处的位置进行定位追踪,便于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自动接听电话:在老人无法主动接听的状态下,智能终端可自动接通授权号码,避免失去联络,无法了解现场情况。 4、紧急救助: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推动急救键,在救助服务范围内,可直接拨打999紧急救援中心或110报警服务台。终端同时启动RFID-GPS定位功能,定位成功后终端会向平台上报当前位置信息。 在以上几点主要功能基础上,设计终端设备,并对设备予以推广。 (四)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对点的政务信息、物业信息、便民信息、公共信息发布服务,并协调合作单位提供系统平台支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社区服务,诸如社区服务信息、消费信息、养生医疗等全部整合到终端服务器。 平台包括以下服务内容: 1、发布天气预报、养生医疗、当日区域超市及其他市场菜价等公共服务信息及代购。 2、水、电、燃气、暖气缴费等相关物业信息发布及代缴。 3、公共紧急通知、即时信息发布。 4、社区配套服务信息发布及代呼叫。 5、社区宣传、社区文化平台。 6、电话慰问、义工探访及陪诊,电话预约门诊等。 7、短期心理辅导等心理咨询服务。 (五)合作伙伴 “一键通”系统服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需要积极地与通讯服务商,如联通、移动、电信等建立合作关系,并设计服务项目和功能等;需要与急救中心积极合作,以便及时施救;需要与相关物业、超市、家政服务中心、医药连锁超市、健康体检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建立协议关系。寻找合适的终端和系统设计单位,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人性化产品等等。系统的实施与运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攻克这一问题。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截至2013年12月份,在硬件方面,购置相关的服务器、计算机、电话等服务设施,建立信息平台服务中心;在软件方面,针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招标,选择软件公司进行系统设计,与得标公司商讨系统设计及实施步骤,要求优先设计健康档案相关模块,同时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档案的采集工作。 第二阶段:2013年至2014年12月份,对平台系统进行测试,将健康档案信息化,同时,逐步整合社会上相关的服务资源,对较为成熟的服务项目优先进行信息平台服务测试。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软件公司进行沟通,逐步完善信息系统。此外,培训服务人员,熟悉平台系统及服务流程。 第三阶段:2014年至2015年6月份,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添加较为高级的服务类型,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相关规则,相关服务人员上岗。 (五)、运营模式 在政府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撑下,坚持“政府支持与企业帮助”的原则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为老服务项目;并积极的探索结合社会养老资源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营方式。 在坚持保本微利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及组织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1,政府支持下的无偿服务 无偿服务。这类服务针对散居的“三无”老人,其中75周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百岁老人、低保和低保边缘人群、持有特困残疾证和特困职工证人员,对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比较困难的社区独居、空巢老人,每人每月由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政府只需支付企业“一键通”手机的制造成本。 2, 家庭支付下的有偿服务 有经济能力、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通过自己购买,由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代购、代呼叫、及上门服务。主要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最基本的服务内容,为服务社区服务用户老年人紧急援助、日常生活照料、日常家用产品信息及配送、家政服务企业信息及呼叫。包括通讯功能(电话和短消息):无需背诵电话号码,老人可以通过设定的快捷键,与家人和服务中心一键通话。可以接收和发送文本短信息。具有代拨电话、代发短信、代订提醒、代防骚扰、代存电话等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通讯功能;“RFID-GPS”实时定位:运用GPS、无线传感网络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安装RFID硬件和对应的功能软件可以主动对老人所处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追踪,便于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自动接听电话:在老人无法主动接听的状态下,智能终端可自动接通授权号码,避免失去联络,无法了解现场情况;紧急救助: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推动急救键,在救助服务范围内,可直接拨打999紧急救援中心或110报警服务台。终端同时启动RFID-GPS精确定位功能,定位成功后终端会向平台上报当前位置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养生医疗、当日区域超市及其他市场菜价等公共服务信息及代购。 水、电、燃气、暖气缴费等相关物业信息发布及代缴。 公共紧急通知、即时信息发布。 社区配套服务信息发布及代呼叫。这个层次的服务费用为:“一键通”手机购买费+基本信息服务费。 第二层次的服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扩展服务,主要包括养老培训员定时探访,家政定时服务,营养家庭配餐服务,电话预约门诊及陪诊,定期的医疗健康检查服务等。这个层次的服务费用为:“一键通”手机购买费+基本信息服务费+个性化日常生活扩展服务费。 第三层次的服务是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扩展心理咨询、文化旅游服务,主要包括定期的电话慰问、心理咨询及检查、精心组织的老年文化集体学习班、精心组织的老年旅游服务、孤独老人的相亲派对服务。这个层次的服务费用为:“一键通”手机购买费+基本信息服务费+个性化日常生活扩展服务费+个性化精神生活扩展服务费。 3, 社会服务   通过组织志愿者、低龄老人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义工服务。针对特殊困难的老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包括通过企业或社会个人为老年人实行认购服务。 (六)、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项目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了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1, 为民政老龄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 2, 为养老服务人员标准化培训提供了经验; 3, 为辖区内的老龄人群及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电子化档案; 4,以信息平台数据库为基础,为相关企业及政府提供咨询、策划等服务,为养老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模式; 5,以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和社区义工为支撑构建起强大的养老服务供应体系; 6,以老人数据库、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7,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养老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八)、 IDEA平台建设需求 1,政府的支持、沟通协调。“一键通”系统服务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需要积极地与通讯服务商,如联通、移动、电信等建立合作关系,并设计服务项目和功能等;需要与急救中心积极合作,以便及时施救;需要与相关物业、超市、家政服务中心、医药连锁超市、健康体检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建立协议关系。寻找合适的终端和系统设计单位,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人性化产品等等。系统的实施与运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攻克这一问题。 2,设备购买的支持。在硬件方面,购置相关的服务器、计算机、电话等服务设施,建立信息平台服务中心;在软件方面,针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招标,选择软件公司进行系统设计,与得标公司商讨系统设计及实施步骤,要求优先设计健康档案相关模块,同时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档案的采集工作。 3,平台建设研发及改进费用。科研人员的投入和招聘,科研实验费用,系统平台改进的研发费用等。 4,平台测试及社区实验费用。对平台系统进行测试,将健康档案信息化,同时,逐步整合社会上相关的服务资源,对较为成熟的服务项目优先进行信息平台服务测试。根据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软件公司进行沟通,逐步完善信息系统。此外,培训服务人员,熟悉平台系统及服务流程。 5,养老服务人员培训费。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添加较为高级的服务类型,在实践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相关规则,相关服务人员上岗。
24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2年度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的通知
毛宁波 2012-12-12 15:40
2012-12-12 :鄂教高函〔2012〕45号 作者: 来源:高等教育处 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0695 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鄂教高 7 号)精神,现确定 31 个选题(课程)列入我省 2012 年度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名单见附件),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要求 1.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列入 2012 年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选题(课程),需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主讲教师人数过多的,应做进一步调整,以保证课程建设质量。 2. 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和制作,实行严格的课程内容审查制度,学校党委和学术委员会要把好课程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并在政策、经费和人力等方面提供保证,把握好课程建设进度,切实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3. 各 高校要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保证视频拍摄和制作质量。建设中 的视频公开课须在校园网内试用,根据效果和反馈进行改进。在正式推出前,不在公开网络传播使用。经审核通过后,将在“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网 站”免费公开展示。 二、保障措施 省 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纳入“十二五”期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省教育厅对上网展示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将给予“省级精品视频公开 课”称号和支持。学校对批准建设的“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应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并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培育、建设和 使用。 对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将取消其“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附件: 2012 年度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名单 湖北省教育厅 2012 年 12 月 11 日 附件: 2012 年度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 序号 学校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讲数 1 武汉大学 生活中的物权 孟勤国 8 2 武汉大学 唐诗艺术 尚永亮、葛刚岩等 12 3 武汉大学 走进测绘殿堂 宁津生、陈俊勇等 20 4 武汉大学 微生物的世界 陈向东 9 5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设计创新技法与实践 吴昌林 8 6 华中科技大学 肿瘤距离我们有多远—外科名家谈健康 陈孝平 7 7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 朱英、彭南生等 26 8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实践 胡亚敏 10 9 武汉理工大学 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 杨琦峰 10 10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华船文化 蔡薇、席龙飞等 8 11 武汉理工大学 走进材料世界 姜德生、李世普、傅正义、赵修建、刘韩星 10 12 武汉理工大学 数学与经济 吴传生、蔡新民、彭斯俊 15 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唐辉明、晏鄂川等 7 1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的过去与未来 龚一鸣、殷鸿福等 7 1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小型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罗忠文 7 1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吴汉东、王景川等 9 1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全球会计通史 郭道扬、宋丽梦等 12 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价值营销概说 万后芬、汤定娜等 8 19 华中农业大学 基因的奥秘 郑用琏、罗杰 5 20 华中农业大学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曹凑贵 7 21 华中农业大学 民俗文化鉴赏 萧洪恩 6 22 华中农业大学 吃的思辨 李斌 6 23 中南民族大学 走近神奇的民族医药 梅之南 6 24 长江大学 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 毛宁波 8 25 湖北工业大学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夏广政、邹贻权等 6 26 湖北大学 旅游规划与开发 马勇 6 27 武汉工程大学 从石油到 iPhone4 吴元欣、王存文等 8 28 武汉科技大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薛正良、彭其春等 5 29 三峡大学 三峡文化 吴卫华、胡绍华等 8 30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文化·传播 生鸿飞、庞爱民 5 31 湖北中医药大学 针灸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王华 6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教学改革)|3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fqng1008 2012-6-19 14:5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中医药科技函〔2012〕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局各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重点任务,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解决中医药临床及产业关键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我局根据重点研究室建设的实际需求和长远规划,组织修订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doc bd8fd0ed1d65c772a21f4d5cf23e3ac5.doc (37.50 KB) 附件2.doc 9e7070a9241c67ddce2236f618cea651.doc (36.00 KB) 二○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附件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研究室是依托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或企业建设,有固定人员编制和稳定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组织机构;是聚集多学科人才,按照中医药发展规律及学术发展需求,在重点方向或关键领域深入开展综合性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基地;是组织学术交流,运用传统和现代研究方法获取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培养卓越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中药产业基地发挥引领支撑作用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批基于中医药学科特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基地和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和多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第四条 重点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理论和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前瞻性、纵深性及综合性研究,为理论、临床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第五条 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实行“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单位建设、主任负责、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建设和运行机制。 第二章 职 责 第六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主要管理职责是: (一)编制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制订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批准项目立项,确立重点研究室并进行宏观管理; (二)组织设立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重点研究室的遴选、建设、评估过程中发挥咨询、建议和指导作用。 第七条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管理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项目建设总体部署,组织实施本地区重点研究室项目建设,并负责建设过程的组织监督管理,协调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二)负责本地区重点研究室建设年度考核工作,并将结果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 (三)协同专家委员会做好重点研究室的检查评估工作。 第八条 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提出本单位重点研究室 5-15 年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确立重点研究室重点任务和目标; (二)负责重点研究室建设和日常管理,落实重点研究室建设和运行所需经费及相关保障条件; (三)建立重点研究室发展保障机制; (四)聘任重点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成员,并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备案; (五) 及时逐级上报重点研究室项目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立 项 第九条 申报重点研究室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重点研究室主任应热爱中医药事业,贯彻执行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尊重中医药的理论价值和科学内涵,在本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重点研究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 重点研究室的科研团队应立足中医药理论、临床或生产实践,具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在每个研究方向上均有优秀学术带头人,曾承担并完成国家重大中医药科研任务。 (二)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基础。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医疗机构建设的重点研究室必须研究方向明确、相对稳定,且与本单位的科研优势和发展重点一致,研究实力强,在本领域有一定的影响,有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依托企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室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依托单位须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年投入科研经费不低于年销售额 5% (金额不低于 5000 万元)。 (三)具有相应的研究条件。 涉及实验研究工作的重点研究室要有所需技术的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或相应技术实验室作为技术平台支撑;涉及临床研究工作的重点研究室要有满足临床研究条件的省级以上重点专科(专病)门诊和病房;依托企业建设的重点研究室须具备中试和生产的规范基地和支撑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与场所。 (四)具备较好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依托单位能为重点研究室提供建设经费和后勤保障等配套条件,建立有利于重点研究室运行的管理机制,能保证重点研究室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 第十条 重点研究室应按照如下程序申报、立项: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申报文件; (二)依托单位根据要求进行申报并填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申请书》; (三)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受理申请、进行审核遴选,并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择优推荐;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推荐,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遴选评估,审核后批准立项,并通知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申请单位填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计划任务书》; (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委员会论证审查后正式批复,依托单位按照批复要求启动重点研究室建设; (六)特殊情况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 重点研究室在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和体现中医药科研特点的前提下,以研究的重点领域、技术方法或关键问题命名。 第四章 建 设 第十二条 重点研究室立项后即进入首个建设实施期,建设期为 3 年。 第十三条 在首个建设周期内,实行重点研究室依托单位日常管理、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年度考核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委员会不定期评估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模式。 第十四条 建设期内实行建设情况年报制度。重点研究室依托单位须每年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报送项目建设情况的书面材料,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书面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 第十五条 建设期内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对未通过考核、评估的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采取限期整改、取消建设项目等措施。 第十六条 依托单位应最晚于首个建设期满后三个月内提交验收申请,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后,提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验收评估。验收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通过验收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予以确认,并进入下个建设期管理;未通过验收的应认真参考专家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并申请再次验收评估;若未能按时完成整改或仍然不能达到验收要求的,取消其重点研究室建设资格。 第十七条 通过首个建设期的重点研究室,应继续按照重点研究室建设管理的要求运行,每 2 年由专家委员会对重点研究室 2 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研究水平和学术贡献、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和运行管理、档案验收等。对评估结果优秀的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立项和科研能力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考虑和支持;对评估不通过的重点研究室限期整改,再评估不合格者予以撤销。 第五章 运 行 第十八条 重点研究室要坚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多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 第十九条 重点研究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同时应当成立由与本研究室研究方向相关的优秀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指导重点研究室的科研活动。 第二十条 重点研究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以学术(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为主,可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承担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由重点研究室聘任流动人员。 第二十一条 重点研究室要建立良好的开放机制,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多学科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并设立开放课题,形成较强的学术辐射能力。 第二十二条 重点研究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研究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注明重点研究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和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经 费 第二十三条 国家、地方和项目依托单位应当投入相应配套的建设和运行经费,并对经费使用进行规范管理。要建立有效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第二十四条 重点研究室经费使用由重点研究室主任根据项目建设需求,提出预算和计划,经项目依托单位审核批准后使用。 第二十五条 政府投入作为引导性经费,主要用于开放课题启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组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完善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等。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同时 2007 年 7 月 31 日 发布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废止。 附件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 为做好重点研究室项目建设工作,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标准。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总体目标: 重点研究室建设要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通过建设,形成一批围绕稳定方向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 基本要求: (一)重点研究室作为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既是提供科研条件、汇聚专门人才,针对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需求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培养中医药科技领军人物、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重点研究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瞄准未来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临床与生产的重大技术问题,有重点地深入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室既要出思路、出方法、出成果,又要出人才、出机制、出效益,还要积累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信息,提供共享服务和学术交流平台,并为中医药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室应具有一支高素质、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包括中医药领军人物、若干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高素质研究骨干、高水平技术人员及精干的管理人员。能够承担国家重大中医药科研任务并有较高的科研效率,积极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协作。 (四)研究室应能够凝聚和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并具有良好的培养学术接班人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条件和机制。 (五)研究室应具备兼收并蓄、公平民主、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科学严谨、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科研风气。 (六) 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应是依托单位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依托单位应重视和支持研究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满足研究需求的支撑条件。 (七)研究室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多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 二、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研究工作和成果 研究工作应坚持中医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中医学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室取得的成果应能够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问题,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术内涵,为促进理论创新、临床应用和产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方向 ( 1 )重点研究方向和预期创新目标应清晰明确,主要研究工作应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 科技和临床、产业发展的 重大关键问题。 ( 2 )基础研究应立足于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前沿和交叉学科的新生长点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应具有前瞻性,以产生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等理论性成果为目标。 ( 3 )应用基础研究应结合中医临床和中药现代化的长远需要,为解决实际需求而进行应用理论基础及技术基础研究,通过产生新方法、新方案和建立新标准等解决应用中的基本问题 ;通过理论深化和技术整合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熟化转化。 ( 4 )应用研究应以解决临床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任务,以创新有效治疗方法、治疗方案及创造新诊疗设备或新药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或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安全用药、中药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2 .研究工作 ( 1 )课题总体设置必须符合研究室学术研究方向,重点突出,没有低水平重复和课题分散现象,且创新明显、特色突出。 ( 2 )截至申请验收时间,在每个研究方向上至少要有 1 项国家级课题或 3 项省部级课题运行。 (注:国家级课题指国家“ 973 ”、“ 863 ”、支撑计划或攻关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项目等;省部级课题指其他部委、中央直属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等。) 3 .开放交流 ( 1 )研究室应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主要研究人员所参与的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 1 次。 ( 2 )开放课题应与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支持的重点应属于研究室的重点研究内容。客座研究人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有足够的时间在研究室进行研究工作。 ( 3 )研究室应有较好的对外开放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包括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氛围,以及客座人员必需的工作生活条件等。 4 .标志性研究成果 各重点研究室在建设周期内必须产出以研究室固定人员为主产生的、符合其发展方向的、代表其研究工作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如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成果、发明专利及实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及被引证明、技术转让和技术应用 、新药证书和医疗器械生产证书、出版的学术专著以及在科学或技术水平上有所发现或有所突破的其他成果等。所提交的标志性成果的知识产权必须归属研究室。不同类型的标志性成果按不同标准予以评价: ( 1 )基础研究应侧重于在学科前沿的探索研究中取得创新性的原创成果,或在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中提出具有创新的思想与方法,实现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集成。 ( 2 )应用基础研究应侧重于在解决中医药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中的创新思想与方法,或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集成,能够为推动中医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 ( 3 )应用性研究成果应是在中医临床或中药生产中,为解决应用推广而进行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整合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已在医疗或生产实践中应用,并对提高临床疗效或中药生产的水平和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1 .队伍建设 ( 1 )研究室主任应热爱中医药事业,能够 贯彻执行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尊重中医药的理论价值和科学内涵, 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室从事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在研究室的建设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每年在研究室的工作时间不得低于 60% 。 ( 2 )研究室有一支高素质、年龄、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团队。每个研究方向至少有 1 名具有正高级中医药专业技术职称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同时有以高素质的中青年研究人员构成的研究群体和精干稳定的管理人员,能够满足研究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要求,并具备促进研究室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团队人员应团结协作,具有献身精神和良好的学风。有不少于 60% 的固定人员参加了所提交的标志性成果的研究工作。 ( 3 )学术带头人是本学科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的优秀学者,能够与研究室主任协同合作,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显著,在研究方向及研究结构调整、组织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国家级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2 .人才培养 研究室应是本学科领域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具有良好的培养学术接班人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措施与业绩,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同行的公认。建设期满时,引进、培养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应占总固定人员数的 30 %以上。 (三)机制建设和运行保障 1 .研究室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能够积极促进研究室人员的合理流动和结构优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创新意识,营造加快中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和工作条件。 2 .研究室规章制度健全,日常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经费管理规范,人员岗位职责明确,研究资料真实、完整,符合档案管理规定,环境整洁。 3 .研究室具备与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相匹配的先进设施和设备,有不低于 80m 2 的独立、专有的办公用房,科研业务用房相对集中,信息网络化管理应用良好。 4 .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重点研究室建设工作,应将研究室建设成绩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指标,支持重点研究室的综合建设,及时配套到位建设经费,并在科研活动、技术支撑、机制建设、人才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 。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浑南新城暨全运会建设项目启动
四面山 2012-4-15 21:06
本报讯 “沈阳浑南新城暨第12届全运会建设项目”日前在沈阳市浑南新区莫子山村举行了启动仪式,标志着第12届全国运动会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浑南新城和全运村开发建设将广泛采用溴化锂中央空调、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污水自我循环净化、装配式建筑制造体系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目标是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沈阳浑南新城。 作为第12届全运会的主功能区,沈阳市浑南新城总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也将是承担沈阳市未来行政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重任的新兴城区。整个新城规划了新行政中心、南站综合枢纽、全运村及设施、文化创意、科技总部等五大功能区。(周峰) 《科学时报》 (2010-9-9 A2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9/236513.html?id=236513
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miran 2012-3-7 18:32
[转载]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项目通过专家审查 2012年02月17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昌2月17日电 (记者 王剑) 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长江之肾”、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17日向记者证实,该建议书 已通过行业审查 ,表示着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迈出关键第一步。   据介绍,《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审查会已于前几日在北京召开,审查会对项目建议书报告分规划、水工、环保等11个小组进行了为期2天的专题讨论, 原则同意 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   《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标志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决策阶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记者了解到,该建议书通过行业审查后 仍需水利部出具正式批复;获得水利部批复后,由国务院发改委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如获国务院发改委批复,还需国务院审查批复。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1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务院审查后,后续还要过两道“门槛”,即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初步设计报告审查。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设“路漫漫其修远兮”。   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列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关键工程、核心工程”。   根据江西水利厅公布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枢纽轴线总长2986m。江西省水利部门称,该工程对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   鄱阳湖号称“长江之肾”、系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承纳江西境内五大江河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近年来,受鄱阳湖水系入湖径流量减少以及长江水资源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鄱阳湖枯水出现了时间提前、水位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江西江河水位不断突破历史最低值。 _________ 《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获环保部正式批准 http://www.jxaes.org.cn/info/content.asp?infoId=729 发表于:2012-1-28 16:47:23 作者:pyh  近日,环保部正式批复《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该报告书由长江委水保所和我院联合编制。 环保部批复认为,《报告书》 内容比较全面,评价方法基本适当,重点突出,评价结论总体可信;同时提出了许多优化调整和实施建议 ,为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中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和具体措施。 《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由环境保护部于12月13~14日在北京组织召开。审查会成立由相关院士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国家有关部委和江西省有关单位代表组成的共25人审查小组,会议审查小组听取了我院代表环评单位对报告书内容的汇报,经认真答疑、分组讨论和评审,并形成评审意见。 省政府和省厅领导对规划环评工作非常重视,凌成兴副省长亲自调度,邓兴明厅长多次协调,陈荣副厅长深入一线指挥。在省政府、省厅的领导下,我院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院领导为组长,鄱阳湖所和咨询二所骨干成员的编制组,圆满完成了该项任务。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鄱阳湖研究所 供稿) ____________ 希望公布这些评审专家名单,同时强烈建议建设 洞庭湖 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口 水利枢纽工程!!哈哈... ... 查看更多博客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view=mefrom=space 更多博客请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view=mefrom=space 推荐博客: 效率极低人群之七大习惯及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4561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3973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图片集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0334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do=blogid=541235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11-2012年)
whyhoo 2012-2-8 22:0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工作实施方案(2011-2012年)》(京新农办函〔2011〕12号,简称《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市规发〔2010〕1137号),为确保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工作顺利实施,保证工程质量,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列入《实施方案》的本市本村农民或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据抗震节能标准依法采取自主或集中方式对自用住宅进行新建翻建、节能保温单项改造(简称“单项改造”)和抗震节能综合改造(简称“综合改造”)建设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 农民住宅新建翻建、单项改造、综合改造应满足相关建设标准要求:   (一)抗震要求。新建翻建项目必须满足北京市《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施工规程》(DB11/T 536-2008);该规程未做出规定的内容,执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建村〔2011〕115号)的规定;综合改造要符合国家《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2009)。   (二)节能要求。新建翻建项目应满足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1-602-2006)节能65%设计标准中围护结构要求。单项改造和综合改造的外墙传热系数K值不大于0.45W/(m 2 ·K);外窗传热系数K值不大于2.7W/(m 2 ·K)。   第四条 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民住宅建设工作,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简称“市新农办”)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市新农办负责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做好全市农宅抗震节能工作计划,分解工作任务;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北京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做好管理、指导与服务工作。   第五条 区县政府是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在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工作;负责督促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实施主体责任。区县新农办牵头组织区县相关部门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要做好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区县政府的领导和各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发挥属地管理主体作用;负责对限额以下工程实施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第二章 任务落实与确户   第七条 区县政府将《实施方案》确定的农民住宅建设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乡镇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任务时要结合本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安排。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及行政村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应根据建设任务向农民宣传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的相关政策、经济效益和抗震节能效果,引导农民积极申报。   第九条 农民自愿填报《新建翻建项目申请信息表》(附件1)或《单项改造、综合改造项目申请信息表》(附件2),并签字确认。对于集中建设项目,村委会可统一填报申请信息表,由相关村民签字确认。   第十条 村委会要对申报农户身份进行核实,确保每户农民及配偶未曾享受过政府新建农民住宅、既有农宅节能改造补贴资金。同时对每户户主及配偶姓名、既有住宅情况等信息进行核实,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   村委会将核实公示后的信息进行汇总,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 综合改造项目应由有资质的房屋评估鉴定机构进行评估鉴定;对符合综合改造要求的,出具综合改造实施方案。改造实施方案经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实施。专家组成员应是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专家库中抽取的结构抗震、建筑方面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结合镇村发展规划对村委会报来的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通过初步审查的申报项目进行统计汇总,报送区县新农办。   第十三条 区县新农办会同区县国土、规划、建设等专业主管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报来的建设项目进行审定,统计汇总后报市新农办,市新农办会同相关主管部门给予确认。   第十四条 市区(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宅抗震节能改造予以奖励。市政府按照新建翻建及综合改造每户2万元,单项改造每户1万元的标准,对区县政府予以奖励,奖励资金由各区县政府统筹使用。各区县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本区县补助资金标准及农宅抗震节能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包括施工图文件审查、监理、鉴定评估、建材检测、技术服务指导等费用)支出办法。市财政局按照各区县确定的任务量,预拨50%奖励资金,剩余资金在项目完成后拨付。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新建翻建项目的土地管理、规划管理和施工管理要按照《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新建翻建项目提倡集中建设。新建翻建项目设计方案可选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委推荐使用的《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09BN);也可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并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   新建翻建跨度不超过6米的平房项目可选择由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以个人身份进行工程设计,也可选择经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村镇建筑工匠进行工程设计。区县组织专家对工程设计进行抗震节能措施审查。   新建翻建项目可以由具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也可选择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组建的队伍进行施工,或者委托经培训合格的村镇建筑工匠施工。   第十七条 单项改造项目提倡集中建设,统一确定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自主建设的单项改造项目,农户可以确定施工单位、注册专业人员或取得合格证书的建筑工匠,委托其提出改造实施方案,并经乡镇建设管理人员认可。   第十八条 综合改造项目需由具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施工。   第十九条 提倡本市村镇建筑工匠承揽新建翻建和单项改造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增加农民劳动收入。   第二十条 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可以定期发布农民住宅主要建材产品供应商名录,对名录中涉及的建材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向社会公告,以方便建设单位和农民选用。 第四章 建设过程管理   第二十一条 新建翻建项目开工建设前,农民个人或村委会应按规定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工程报建备案手续。申请备案时需提交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证明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以及与施工方签订的建设协议。乡镇人民政府应即时完成备案手续,并将备案工程纳入监督管理服务范围。   第二十二条 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要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将项目信息录入北京市农民住房新建改造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民住宅建设安全质量监督制度,作好安全质量监督工作。管理人员要每月按时填报项目进度信息(附件3、附件4),并录入北京市农民住房新建改造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工前、施工中、建设完成后都要保存相应资料和照片,尤其要做好施工中地基深度、梁柱节点、保温层厚度等节点部位影像资料的留存工作。同时对自主建设的单项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按改造标准进行确认。   第二十四条 村委会将已完成项目报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核查确认,并将各方签字的《分户验收信息表》(见附件5、附件6)备案。乡镇人民政府将核查信息及时录入北京市农民住房新建改造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报区县新农办、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审核并存档。   第二十五条 区县新农办将完成审核的项目报市新农办,经市新农办会同相关部门确认后,由区县财政局向市财政局提出拨付奖励资金申请,市财政局根据市新农办等相关部门确认的户数拨付其余奖励资金。   第二十六条 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应做好对乡镇人民政府专业指导工作,对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安全质量流动巡查工作机制,巡查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结构质量、节能措施上,可对相关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对于违反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责令相关单位、人员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七条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抽查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力度。会同市规划部门编制技术指导资料,加强全市村镇建筑工匠管理,组织对村镇建筑工匠和基层建筑技术人员培训。   第二十八条 对于综合改造项目,在项目验收后,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应对本地建设的技术和措施及时总结,为扩大推广积累经验。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区县政府可依据《北京市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工作实施方案(2011-2012年)》及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区县农民住宅抗震节能建设项目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文见 http://zhengwu.beijing.gov.cn/gzdt/gggs/t1215910.htm
个人分类: 法律|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
wlingj 2012-1-29 00:33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垦、热作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   局,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有关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为健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和规范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我部组织制定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信息管理,根据《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是指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相关的信息。    第三条 信息管理遵循统一规范、分级负责、真实有效、资源共享、运行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立和使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项目单位。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农业部农垦局负责信息管理的制度建设、监督指导及组织协调等工作。    第六条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负责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软件开发、数据存储、系统维护、安全管理等工作。    第七条 省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项目单位信息管理工作,对传送信息进行网上监管和实地核查,对出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第八条 承担项目任务的质量检验机构负责填报追溯产品检测信息,对项目建设单位、创建单位报送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及时反馈意见。    第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本单位追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真实、完整、及时地采集、存储和上传信息,查看主管部门、质量检验机构的反馈意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条 项目创建单位负责本单位农产品质量信息网上填报工作,对主管部门、质量检验机构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章 基础管理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追溯产品生产实际,对产业链相关责任主体、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进行建档管理。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对使用的投入品按投入品类别、生产企业、供应商进行登记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统一记录格式,规范记录内容,实现纸质记录与电子信息有效衔接。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追溯产品产业布局和生产流程,对种养、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生产设施进行编号登记。 第四章 信息采集    第十五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确定信息采集点,建立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安排专人对纸质记录和电子信息进行审核。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创建单位应按要求及时填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相关基础信息,并动态更新 。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追溯产品生产情况,采集产品种类、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加工储存环境、生产日期、产品流向和各环节责任主体等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相关的信息。   (一)产地环境信息应采集产地环境质量现状检测结果。   (二)投入品信息采集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信息:   农药—农药名称、企业名称、产品批号、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使用日期、实际用量、安全间隔期、责任人、供应商。   肥料—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登记证号、产品标准号、生产批次号、使用日期、实际用量、责任人、供应商。   兽药—通用名称(商品名称)、生产企业、产品批准文号(进口兽药注册证号)、产品批号、休药期、使用日期、实际用量、责任人、供应商。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许可证明文件编号、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日期、使用日期、责任人、供应商。加入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记录其通用名称和休药期。   其它投入品—产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次、使用日期、责任人、供应商。   (三)加工储存环境信息应包括加工储存场所卫生状况、温度、湿度、责任人等。   (四)生产日期应按照实际生产时间以及《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记录生产日期。   (五)产品流向应按照追溯编码记录产品销售情况,包括销售时间、销售对象、运输方式、责任人等信息。   (六)责任主体应包括责任人的名称、有效证件号码、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    第十八条 项目创建单位应根据投入品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完成投入品信息采集、填报 。    第十九条 质量检验机构应按照追溯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记录抽样信息及检测结果 。 第五章 信息传送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收集、储存质量追溯信息,并通过企业数据中心及时上传追溯信息。   (一)追溯产品种养阶段,应定期向部级数据中心上传信息,原则上报送时间间隔不超过15个工作日。   (二)追溯产品上市期间,应实时将追溯信息上传到部级数据中心,实现上市产品可查询、可监管。    第二十一条 项目创建单位应于当年5月底之前,完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相关基础信息、投入品使用网上填报工作,根据生产实际及时更新。    第二十二条 质量检验机构应依据追溯产品检测情况,在出具书面检验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信息网上填报工作。 第六章 信息服务    第二十三条 部级数据中心建立统一渠道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服务。短信查询:1066958872,语音查询:4008190315,网上查询: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 www.safetyfood.gov.cn )。    第二十四条 部级数据中心按照授权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为省级主管部门、质量检验机构、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全程查询服务。    第二十五条 部级数据中心在尊重企业自主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要求,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沟通协作,实现互联互查、资源共享。    第七章 信息安全    第二十六条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省级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须依照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追溯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第二十七条 部级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中心应配置必要的网络安全设施,保障追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第二十八条 部级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中心应设立专用服务器,集中管理追溯信息,并运用光盘、磁带等存储介质对追溯信息进行定期备份。    第二十九条 追溯信息保存期应与追溯产品的保质期一致。追溯产品保质期不足两年的,追溯信息须保存两年。    第三十条 部级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中心的操作人员实行专人负责、授权登录、密码管理,防止非法使用。未经允许,操作人员不得泄露。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项目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 农垦、热作以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农垦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个人分类: 生态农业|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玉柴3万台发动机再制造建设项目通过评审
zidiao 2011-12-31 07:58
2011年12月27日,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3万台发动机再制造建设项目联合评估审查会在玉柴举行,由广西机械工程学会高工岑汉材、广西机械设计院总工程师石宝辉、广西大学博士韦超毅、南宁机械厂总工程师郭森林、柳州机车车辆厂技术处处长梁小宁等评审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三厂再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和材料进行评审,并听取了动机三厂副厂长蔡达威作的关于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3万台发动机再制造建设项目的工作报告。   会上,专家们对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3万台发动机再制造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就项目的规划、管理制度、节能减排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经讨论,专家组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将编制完成的《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再制造试点实施工作评估验收自检报告》提交到国家 发改委 进行评审。   据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把旧汽车零部件通过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再制造加工或升级改造、装配、再检测等工序后恢复到像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的批量化制造过程。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明确了再制造的范围暂定为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转向器等五类产品。玉柴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共同联手组建年产3万台的发动机再制造公司,致力推动循环低碳经济发展,于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资格。   自治区发改委环资处处长林光南,玉林市发改委总经济师 王海 青、工信委总工 姜伟 东,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清延、发动机三厂厂长李潇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林光南处长主持。
个人分类: 政策法规|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校新校区建设列入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
zchvictory 2011-10-24 10:23
近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豫发改建设【2011】1675号),将我校新校区建设列入2011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落实省重点项目责任制若干问题的通知》(豫政【2003】3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豫政办【2009】18号)的规定,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将享受到“优先配置土地资源、优先保障环境容量、优先保障建设资金、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优先办理各项手续”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对我校新校区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招聘研究员
crickxiang 2011-9-13 09:58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LSI )成立于 2009 年 10 月,作为浙江大学特设的学术特区,是浙江大学的重点建设项目(一期建设经费为 3 亿元人民币),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和财务自主权。 生命科学研究院实行 PI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聘任制,五年内向全球招聘 30 名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全职开展工作。自成立至今,已有 9 位 PI 加盟,形成了由近 50 位研究生、 10 多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 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现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住房(或房贴)和启动资金( ≥500 万元人民币)。招聘方向主要为癌症生物学、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同时也欢迎生命科学其它领域的杰出人才。 (1) 首席研究员( 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 ):应聘者应在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里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声望,应能够参与引领研究院的发展,协助提升研究院的研究水平及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 资深研究员( Senior Investigator ):应聘者应已获得(或接近获得)终身 faculty 职位,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深厚的研究背景,具有世界认可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声望,能够指导与引领创新性研究。 (3) 研究员( Investigator ):应聘者应具有数年博士后经验,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优秀的研究背景,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能够独立开展与指导创新性研究。 应聘者请登录网站 http://lsi.zju.edu.cn ,注册后网上递交以下材料( pdf )并将应聘材料投递至 lsi@zju.edu.cn : 1 、完整的个人简历; 2 、到岗后的工作设想和其它证明学术成就的相关附件; 3 、至少三封推荐信,由推荐人直接投递到 lsi@zju.edu.cn
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省级水产品质量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xushui 2011-8-20 09:16
2011年省级水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 申报指南 一、申报项目内容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包括例行监测、产地环境抽检、预警监测及快速检测 1、产地环境抽检。重点对已认证的无公害、有机水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督抽检。全年计划抽检样品780个。 2、例行监测。对市场水产品违禁物残留进行监测,全年监测样品1000个。对已认证的无公害、有机水产品等产地产品进行监督抽检监测,全年监测样品1000个。 3、专项监测及风险预警监测。重点对苗种、小龙虾、河蟹、河蚬及存在质量隐患的水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全年计划抽检样品800个。 4、快速检测。在南京市、扬州市、连云港市等地各选择1个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快速检测示范点,制定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规范和管理程序。 (二)水产品质量认证奖励 水产品“三品”认证奖励,对新获得的无公害、有机水产品以及水产品地理标志按证进行奖励。水产品出口品牌培育奖励,对有出口实绩的企业2010年注册的境外商标或已通过的境外质量安全控制认证进行奖励。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 支持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基地要与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三品”发展相结合,按照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实施水产品健康养殖,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具有一定产销组织能力,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1、改善基地养殖环境,开展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积极应用、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投入品。 2、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制度。严格记录基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信息,以及产品检测、销售、产品流向等信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 3、实施产品包装和产品标识,加强产品流通和营销。注册产品商标,建立水产品“身份证”制度。积极培育连锁、专卖等现代营销业态。 4、加强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自身检测能力,产品上市前应通过检测。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或地理标志认证工作。 5、基地在明显位置设立项目简介牌,标明项目基本情况、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主要技术流程、执行的相关标准等。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选择2个条件成熟的县(市)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制订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采集、编码、标签、标识、查询等标准,建立水产品产地、流通、销售等信息数据库,形成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先进奖励 对2011年度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县级人民政府,省将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励(考核办法及具体要求另行下发)。 二、申报条件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承担检测任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要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开展2011年江苏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苏海渔 10号)要求,于2011年11月底前向省提供检测工作完成证明。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快速检测,每个市场每天检测不少于5个批次,重点检测硝基呋喃、孔雀石绿残留。 (二)水产品质量认证奖励。 奖励对象为国家权威机构正式对外公告的初级无公害农(水)产品、有机农(水)产品、农(水)产品地理标志获证单位。出口品牌奖励申请单位必须是2010年已注册或已通过认证,并已获得注册或相关认证证书的,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境外注册商标的,持有人必须是中方,同时持有人名称必须和申报单位名称一致。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 基地要集中、连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具备健全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产品有注册商标,并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或地理标志认证,近两年无质量安全事件。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运用编码、标签、标识、数据传输等技术手段,建立水产品产地、流通、销售等信息数据库,搭建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形成内部可控制和外部可追溯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三、申报主体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1、产地环境抽检、例行监测、预警监测不需要申报。 2、快速检测,由水产品批发市场申报。 (二)水产品质量认证奖励。 由获证单位或商标、认证证书持有企业负责申报。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 由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申报。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由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牵头申报。 四、补助标准及资金用途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省根据承担检测任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工作完成情况,经核实后予以一次性补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抽样样品购置以及样品检测等。其中: 1、产地环境抽检。每个样品检测补助最高为2000元。 2、例行监测。每个样品取样补助300元,检测补助最高为2000元。监督抽检监测。每个样品取样补助500元,检测补助最高为3000元。 3、专项监测及风险预警监测。每个样品抽样补助500元,检测补助最高为3000元。 4、快速检测。按照监测任务量,每个批发市场省补助45万元左右。 (二)水产品质量认证奖励 1、无公害水产品按每证1万元奖励。有机水产品按每证2万元奖励。水产品地理标志按每个5万元奖励。同一单位获同一类证书奖励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已获得过同一类证书奖励的,不再另行奖励。 2、水产品出口品牌培育奖励。在境外(按国别计算)每注册一个出口水产品商标,奖励3万元。通过目标市场国实施的出口水产品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相关行业认证的,每通过一项认证奖励3万元。每个符合条件的单位申请省财政奖励金额最多不超过15万元。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 2011年安排项目40个左右,补助标准为30万元左右/个,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追溯机制建设、产品检测、产品包装标识、产品营销、检测设备购置等。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2011年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质量可追溯体系标准制订、数据采集、数据库搭建、安全溯源信息平台集成、IC卡开发等。 五、申报要求 项目采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标准文本》申报。水产品地理标志和水产品出口品牌培育奖励申报时必须提供已获认证证书的复印件、支付认证费用发票的复印件及2010年出口业绩证明。
个人分类: 水产养殖|1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5)--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何科学决策
wido 2011-6-8 16:22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腾讯网、中国青年报等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坚持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属于一次性活动,几乎没有完全重复的建设,因此必须在一次建设中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运行的稳定。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风险大。项目的技术构成复杂,具有较多的高、新、尖端技术,设计、施工中的风险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此外,工程建设是在特殊的组织和法律条件下进行,有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会很严重。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工程在决策时必须走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 通常,在大型工程的决策过程中,专家和政府官员之间会存在争议,特别是在涉及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工程项目上更是会有大的争议。因此在事关国家大型项目要不要开工建设的问题上,不能单单是是政府意志为主或者是专家意见为主,而是要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充分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这不光是一个理性政府所应有的态度,也是理性国民应该有的态度。 因此,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越来越显得重要。其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组织,不能一把手说了算,政府和领导的权利尤其是决策权要得到有效的监督。其二,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专家咨询机制,政府和领导慎重对待专家意见显得十分必要。其三,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听证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这将积极促进决策透明化。其四,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科学程序,要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实施,不能跨越式决策,更不能跨越式建设。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flypig 2009-3-17 11:2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 ( 国家环境保护局 1994 年 12 月 31 日 颁布 )   第一条 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保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   核设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组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也可委托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接受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须将竣工验收材料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委托验收结论有异议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裁定。   第四条 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会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检查其环境保护设施是否符合 三同时 要求,并将检查结果和建设项目准备试生产的开始时间报告当地地市级、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经当地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同意后,建设项目方可进行试生产。建设单位要确保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在试运行期间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环境保护设施不符合 三同时 要求,可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运行。   试运行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第五条 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委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建设项目排污情况及清洁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运转效果进行监测。受委托的环境监测站可组织进入环境监测网的当地行业环境监测站参加监测。   受委托的环境监测站应当按监测规定或规范进行监测,并向建设单位提交《监测报告》。   监测费用根据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建设项目在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之前,建设单位必须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申请验收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自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已具备第九条规定的条件;   (二)按试车的有关规定组织环境保护设施联动试车,有试运转记录;   (三)按本规定附件格式完成《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以下简称《验收申请报告》)的编写,并提交第五条规定的《监测报告》。   第七条 建设单位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报告》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所在地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验收申请报告》之日起,一个月内组织审查验收。   第八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可单独进行,也可视具体情况与整体工程验收一并进行。   单独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业或企业主管部门等成立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提出验收意见,作为批准《验收申请报告》的依据。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应参加验收。   第九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建设项目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齐全,环境保护设施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设计要求建成;   (二)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三)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建成后经负荷试车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四)外排污染物符合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提出的要求;   (五)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且可恢复的环境已经得到修整;   (六)环境保护设施能正常运转,符合交付使用的要求,并具备正常运行的条件,包括经培训的环境保护设施岗位操作人员的到位、管理制度的建立、原材料、动力的落实等;   (七)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机构,包括人员、监测仪器、设备、监测制度、管理制度等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后,批准由建设单位提交的《验收申请报告》。   经批准的《验收申请报告》是建设项目总体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验收申请报告》未经批准的建设项目,不能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十一条 对分期建设、分期受益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分期验收。   对有些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已形成部分生产能力或实际上生产方面已经使用,全部工程近期不能完工,但具备第六条、第九条规定的竣工验收条件的,应对已完成的工程和设备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试运行期间和限期达标期间内排放污染物的,应按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设施没有建成或经竣工验收不合格并经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建设项目,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建设单位停止生产或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设施未按规定申报竣工验收的建设项目,擅自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建设单位限期补办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手续,并处罚款。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有特殊要求行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规定,可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 略 )
个人分类: 法律法规-海洋、环保类|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
xcl2822 2009-2-13 23:59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可行性研究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编写时应按照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兴建理由与目标 二、市场预测 三、资源条件评价 四、建设规模与产品 五、场址选择 六、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七、原材料燃料供应 八、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九、环境影响评价 十、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十一、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十二、节能篇章 十三、项目实施进度 十四、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 十五、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 十六、社会评价与风险分析 十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4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