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生规划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生规划

相关日志

齿轮思维,工科蚁命?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19-7-17 09:19
前几日,在微信上和高中同学阿迪聊天。阿迪是我们班的学霸,当年的高考成绩全县第二名,已超过北清的录取分数线。那时是先填报志愿,阿迪比较保守,报的是天大的电子工程专业。他研究生毕业后,进京在部委下属的一家研究院搞科研,后辞职下海,现在一家著名的IT企业里搞研发。阿迪说,他们IT圈搞研发的,吃的是青春饭。如果45岁以后,没有混进公司的管理层,基本没人要了。他说自己年过半百,还能赖在公司里,已属奇迹。他有几个研究生同学在深圳、武汉,被公司裁员赋闲在家好多年了。阿迪感叹说,这些年自己醉心搞技术研发,生活圈子狭窄,身无旁技。目前经济形势不好,又要面临公司裁员,一下子让他有些蒙圈。他担心自己失业后,无法适应社会,被边缘化。 我俩又聊到其他几个老同学。这几个同学,当年读的是专科,要么中文,要么历史,都是很水的专业。但是现在他们几个,从政的从政、经商的经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活得都挺精彩的。他说最近几年一直挺纳闷:为什么学理工科的人社会适应性差,社会地位不吃香? 和阿迪聊完天,我也陷入了沉思。网上有个金句:思维决定命运。我们学理工科的,之所以遭遇如此人生囧境,是否与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个酷词,叫“齿轮思维”。所谓“齿轮思维”,是指经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后,所形成的具有高度逻辑性的严密思维模式。这个词,以精密齿轮驱动系统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齿轮思维”环环相扣、逻辑性超强的思维过程。“齿轮思维”具有系统性、条理性、高效性、严谨性等特点,缺点是思维灵活性差。思维过程中,一旦某个环节被卡住,往往会导致死机现象发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社会,就象上面的齿轮驱动系统一样。每个社会岗位,被高度地细分、细划。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社会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就象社会性动物蚂蚁一样。 现代社会是一座摩天大厦,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块砖,一颗螺丝钉。我们许多理工科毕业生,是社会按需求培养的,思维模式大多是“齿轮思维”。所以,理工科毕业生,由于过于专注技术,思维模式死板。一旦自己这个小零件老化破损,可能会导致蚁命人生的个体悲剧发生。 我们为社会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齿轮思维”模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如此要求是对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从哲学层面理解这个问题,有点让人困惑。记得有一门学科叫“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哲的一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张,幸福与高尚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价值祈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价值理想。但是机器化的社会禁锢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异化,导致人“幸福与高尚”的归本性价值的丧失,出现许多非人境况,如:人格式微、人的尊严沦丧、人生意义被消解......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安身立命?马克思人学理论认为,为防止人的异化,我们每个人必须要不断创造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养成自己的风骨、气节、情志、意趣和生命意境,才能从容淡定地面对各种人生遭际,从而自觉担当使命、担负责任。 理论上确实如此,个人做好很难很难。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7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求仁得仁,人生无悔
热度 3 zhengyongjun 2018-11-6 12:40
记得有一年毕业季,晚上11点钟路过校门,看见一个男生躺在马路边哭,几个男生围着劝他。他们几个人从附近酒馆出来的,好像刚散了酒场。那男生貌似喝醉了,一边哭一边撕心裂肺地嚎叫:这不是我要的结果啊!这不是我要的结果啊! 毕业季的孩子伤不起。每年毕业季,这样剧情会在校园里重复上演。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孩子是真的伤感了。或许没拿到毕业证,或许跟女朋友分手了,或许没找到理想的工作… …记得跟毕业生聊天时,有些同学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悔意,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规划大学生活,虚度了四年的好时光。 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看起来特别优秀,毕业后蜕变成了特别普通的人;而有些各方面看起来都平平的孩子,毕业几年后,却做出了不凡业绩。是什么东西左右了我们的人生轨迹?忘记了在哪里读过这么一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求仁得仁”。这里的“仁”,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冲动和欲望,是你到底想过什么样一种生活,也就是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世间,求仁而得恶者,鲜见之。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真想凑上前去,对那伤心的孩子吼一嗓子:哭个球!然后领着他们,高唱一曲: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你们还有梦... ...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073 次阅读|7 个评论
没有规划的人生不会最美(看脑图如何让我们脑洞大开)
flysky97 2016-1-2 20:19
没有规划的人生不会最美(看脑图如何让我们脑洞大开) 文/齐云龙 新一年,就这样势不可挡地来了! 当我们每一年总是埋头于上级或者单位所给的 总结和计划 的时候,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自己的人生 ? 有很多人,直到年终回首往事的事情,才发觉已经错过了某些最重要的机会;有很多人,直到退休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职业;有很多人,直到人生的尽头才会后悔莫及,有太多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 盘点过去 的一年,发觉有些值得欣慰,但更多却是不足!而那些 遗憾的不足常常是自己所没有认真规划所导致 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有些累,但是当事到临头时却可以应对自如,泰然处之,游刃有余…… 随遇而安,固然是一种好的心态, 可是没有规划的人生却很难有质的飞越 ,很难成为最美的人生! 人生如果看成一条不逆转的直线,在某些重要的时刻,有一些看似能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事件,但是长度却也只有那么长: 一个人作为 价值主体 ,如果把他对他人的影响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或许应该是这样的,而我们人生的价值,似乎就是曲线下阴影的面积: 人生就像是一条曲线 ,途中会经历许多的波折与颠簸,有时候是上升,有时候是下坡,偶尔会平坦,大多是波折。走过一山,回望过去都不过是风景,而以为前方顺境,却还难免有逆境随后。就如同上面的图一样! 这是李开复博士给出的一条人生曲线 ,从这条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时光里蕴涵着最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此时我们修正自己的能力最强,同时却又是犯错误后代价最小的时候,因为我们还没有积累也就没什么好输的。或者可以说,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时光。如果我们想,那它将会使我们人生中知识积累最快,自我成长最有力的时间;但是,反过来说,此时我们浪费时间也是最快的,因为你此时浪费的时间是要成倍增加的。 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分量,才会在遇到挫折时不轻言失败,在取得成绩时不沾沾自喜;然后,再知道自己在别人价值观中的分量,这样才不至于使二者有过大差距。自己用心血浇铸的成果当然是可贵的,而且越是这样的果实越是沉甸甸的让人不舍得放下。那么看到了更新更好的事物,我们就得忍痛抛弃已有的么?借李开复博士的话,科学点,先用概率论做分析,我这么做了后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如果结论是合算,不用多说,毅然放下包袱,向另一座高峰出发。 数学上有一种曲线叫钟形曲线,先是由低向高,然后逐渐降落,回到原来的高度,像一座钟,也像一顶帽子或一个小山丘。最近看到一则 描绘人生成功定义的幽默,就是这样的一条钟形曲线 : 四岁时的成功是没有尿湿裤子。 十二岁时的成功是拥有一班朋友。 十七岁时的成功是有驾驶执照。 三十五岁时的成功是有钱。 (这是曲线的上半截。) 五十岁的成功是仍有钱。 七十岁的成功是仍有驾驶执照。 七十五岁的成功是仍有一班朋友。 八十岁的成功是仍没有尿湿裤子。(这是曲线的下半截。 )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上半截是努力求「得」, 而人生的下半截是力保不「失」。 努力求「得」比力保不「失」还较为容易, 因为上半截还可谋事在人,而下半截老和退化是人生的必经之途 ...... 看了这个钟形曲线,对胸怀大志想有一番作为的青壮年来说,可能是一付冷冻剂,让他们知道机关算尽的拼搏之后,到头来,人老了,所谓成功不过跟四岁的幼儿一样,能够不尿湿裤子已值得庆幸了...... 但是,人生中,我们不可能单纯只承担一种角度,在每一个时刻,我们可能在扮演着多重角色,这是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师舒伯 (Donald E.Super) 提出的“生涯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 一直准备把人生的几项要素,标记在自己未来的方向盘上,却发现似乎哪一项都不可偏废,哪一项都不可轻视…… 事业、健康、家庭、友谊 …… 于是, 脑图,又称思维导图 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之一。 当然, 时间永远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坐标轴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我们可以再进行细化。如今电子化的时代,年历、月历、周历、日历在网上随处可以搜索到。推荐类似于后文所附的甘特图。 如果这还不够直观,可以用一张A4纸画上小方格的方式来看看人生:也许,我们的人生大概只有900个月,就只是一张A4纸画一个30 ×30的表格,每一个方格代表一个月,过完一个月涂满一个格子,看到后面的空白,似乎也没那么长…… 于是, 脑图,又称思维导图也是对于未来规划发散思维的工具之一 。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么多经典的规划,供自己和大家学习参考吧! (第一幅为本人小试牛刀所作 ,之后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个人分类: 人文|6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研究生,24岁了
basil1990 2014-3-13 00:14
我今年39岁了,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14年,回头看看,应该说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开一个小公司,赚的钱刚够养家糊口的。看看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对前景也很迷茫,想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局限于理工科的学生,我对文科的不懂,身边的朋友也没有这一类型的。   91年研究生毕业,那时出路就是1种:留在北京的国营单位,搞一个北京户口,这是最好的选择。到后来的2~3年内,户口落定了,又分成4条出路:  1、上国内的大企业,如:华为  2、自己做公司,做产品开发;  3、上外企,比如:爱立信、诺基亚  4、自己做公司,做买卖;  5、移民加拿大  我想,首先要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做技术还是做买卖。  做技术,需要你对技术感兴趣。我掰着数了一遍,我们研究生班的30来号人,实际上,适合做技术的,大概只有3、4个人,这几个人,1个现在还在华为,3个移民加拿大了,现在这4个人混的还可以,在华为的同学也移民加拿大了,他在华为呆了6年,在华为奖金工资加起来大概30万吧,还有华为的股票,再过几年,华为的股票一上市,也能值个100~200万。要是一毕业就去华为,那现在就绝对不是这个数字了。  要是做技术,最好的就是上大公司,国内的大型企业,象华为中兴肯定是首选,能学到很多东西。华为虽然累,但是,年轻人不能怕累,要是到老了,还需要去打拼,那才是真的累啊。  在外企,我想他们主要就是技术支持和销售,但是技术是学不到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指的是象爱立信和诺基亚,真正的研发不会在中国做的,学到的也不如在华为多,其它的中兴我不是很了解,我想应该也不错啊。一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有傍身之技,那是最好的,走到哪里,都能有一口饭吃,还吃的不错,这是传统的观点。  任何技术都是要在某个行业去应用,这个行业市场越大当然越好;要在一个领域之内,做深做精,成为绝对的专家,这是走技术道路的人的选择。不要跳来跳去,在中国,再小的行业你要做精深了,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利润。  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做产品开发的有不少人,都是自己拍拍脑子,觉得这个产品有市场,就自己出来做。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同学,做产品开发的成功的没有一例,为什么?资源不足。  1.资金,刚毕业的学生啊,就是没钱;没钱,也意味着你开发的东西都是小产品;而且只能哥几个自己上,研发、生产、销售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自己来,没有积累,什么都是重新来过。  2.人脉,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去,需要有很深的人脉,否则,谁会用你的东西啊?谁敢用你的东西啊?我看到的,我这个班上开发产品的,自己还在坚持的,只剩下一个人了,说实在的,到现在,没有自己的汽车,也没有自己的房子,混的挺惨的。现在出国的不说了,在外企、在华为,至少都是几十万的年薪了,还有各种福利,就是产品开发成功了,又能如何?也就是这样了,但是以前那些年,都没有金钱的积累,等于白干。  我身边的一个自动化系的研究生班的同学,能靠自己开发产品活得还可以的,也只有2个人。说明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啊。  其次就是上外企。我的2个同学,一个上了爱立信,一个先到爱立信后到诺基亚,都混的不错。到诺基亚的后来利用在诺基亚结识的人脉(就是哪些电信的头头脑脑),自己开了公司,也赚了不少的钱。  外企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能学到比较规范的管理外,还能给你的职业生涯镀金。到了一个外企外,再到同行业的外企我想就很容易了。而且外企的收入高啊。自己做公司,做买卖,一开始有3~4个人走这条路,但是真正发财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后来上外企了。做买卖,还是要有一定的天赋,还有机遇。要有对金钱的赤裸裸的欲望,要有商业上的头脑。后来我们同学在一起谈,说,我们即使给自己这个机遇,也未必能做的好。何况当时那个同学看好的产品(做一个台湾产品的代理),我们大家都没有看好,说明,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到后来,同学们纷纷移民移民加拿大。  移民加拿大对搞技术的人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要尽早,练了几年的技术,就赶紧出去,大概是在1996年走了不到10个,现在都还可以,买了房子和车了。要是晚  了,语言再学也难了,而且在国内都混的还可以了,也就没有必要出去了。我自己呢,先是在国营的研究所混了4年,后来到一家公司干了6年,2002年出来自己做公司,现在也就是混了一个温饱吧,算是有房有车,有点积蓄,但是不多,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回首这10来年,有一些经验和教训。  1.要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需要定位自己做什么合适,是做买卖还是做技术,一条路走到黑;当然,做了技术,后来改行也行;  2.做技术,就是要做精做深,成为这个行业的这个技术的专家;最好就是去国内的大公司,才能全面学到东西,能够给你培训的机会;如果大公司进不去,先到小公司练技术,找机会再到大公司去镀金,学高深的技术。千万不要自己做产品,要做也是对这个行业熟悉了,再去做。  3 .积极争取机会。积极争取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比如,做技术,就需要多锻炼,多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门技术,只要有机会去学习,都能学的会;要是没有机会,天才也没有办法学到这个技术。柳传志就说,杨元庆就是“哭着喊着要进步”,实际上,就是争取自己的机会;当然,这种强烈的进步欲望,也是领导看重的地方。每一步都走在前面,积累10年,你就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了。  4.积累个人的信誉。从你的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要按照诚信的原则办事。要做到,当人们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说,这哥们还不错,做事还行。  5.注意利用资源。如果你有有钱的亲戚、成功的长辈或者朋友,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前景。  6.注意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生要想得到自由,财富是很关键的。否则,永远仰人鼻息,永远看人脸色。人都是势利眼。今后的家庭、职业生涯,金钱的积累很重要,没有钱,永远不能开张自己的事业,得到更多的机会;财富要做到逐年积累,你才能家庭生活幸福。没有钱是不可能有幸福的家庭的。  7.注意人脉的积累。最终,事业要靠在社会上的人脉的资源。要注意认识在你这个行业的人,结交他们,最终他们会成为你事业上的助力。  8.寻求贵人相助。要找大老板来帮助你,得到大老板的赏识。想想看,大蛋糕,切一点就够了,小蛋糕,都给你也吃不饱啊。  9.多听听成功的前辈和成功的朋友的意见。注意少听家里长辈的意见,尤其是都已经退休的长辈,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很久以前,而这个社会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呢。  最重要的是,长辈有时候会强求你做一些事情,但是,最终的结果他们是不负责的。  PS: 其他内容  1,不要轻易崇拜或者鄙视一个人   人都有偶像,但请拥有你自己的个性.不要刻意去模仿一个人,因为你就是你,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要有自信.也不要全盘否定一个人,每个人是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也请学会接受.   2,别把钱看得太重   不要抱怨自己现在工资低,银行存款4位数以下,看不到前途,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即使你文凭再高,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锻炼过程,社会永远是一所最博大的大学,它让你学到的知识远比你在学校学到的重要得多,所以同样,你也别太介意学历低.30岁之前靠自己能力买车买房的人还是极少.   3,学会体谅父母   别嫌他们唠叨,等你为人父了你就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他们眼里你还是个孩子,但他们真的老了,现在得你哄他们开心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电话,一点小礼物,就可以让他们安心,很容易做到.   4,交上好朋友   朋友对你一生都影响重大,不要去结识太多酒肉朋友,至少得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的朋友,如果遇到这么一个人,就好好把握,日后必定有用,不管他现在是富还是穷.   5,不要沉迷于任何东西   所谓玩物而丧志,网络游戏是你在出校门之前玩的,你现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这上面,否则你透支的东西以后都得偿还.一个人要有兴趣,爱好,但请分清楚轻重.   6,年轻没有失败   不要遇到挫折就灰心,年轻人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失去了,再争取别的。错过了,要分析,下次来,要把握;幼稚了,下次,成熟点。不要紧,会好的,哪怕到了极点,也不要放弃,相信一定可以挺过去。不要消极,会好的。曾经的错,过去了,总不能回味在过去。现在的,很好,累完了,很舒服。不要伤,总会有人在支撑你。   7,要有责任心.   不管你曾经怎样,但请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正直的人.男人要有责任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让别人有安全感,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不要懦弱,但请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尤其是善良的女孩,因为这个世界善良的女孩不多了,即使不想拥有,但也请让她保持她美丽的心.   8,男人的外貌并不重要.   不要为自己的长相身高而过分担心,一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男人远比那些空有英俊相貌,挺拔身材但内心龌龊的男人要帅得多.如果有人以貌取人,请不要太在意,因为你不用去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而难过.   9,学会保护身体   不要以为现在抽烟喝酒,熬夜通宵也没什么事.那是因为你的身体正处于你一生的黄金时段.30岁以后你就能明白力不从心这个词的意义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要尽量让自己过有规律的健康生活.   10,别觉得一事无成.   你现在还没有资格谈成功,当然如果你有千万资产的除外.一开始太固定的职业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在不断的改行当中,你会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   11,请认真工作   即使你现在的工作再怎么无聊再怎么低级,也请你认真去对待,要知道任何成功人士都是从最小的事做起,或许你现在学不到多么了不起的知识,但起码你要学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这对以后很重要.   12,请认真对待感情.   不要羡慕那些换女人像换鞋一样的花花公子,逢场作戏的爱情只是让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找不到爱人,而是心中没有了爱,当你把我爱你3 个字变成你最容易说的一句话时,那么你在爱情的世界里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了.爱情没有公平,总有一个人比对方付出得多,即使没有结果,也别觉得不值, 因为你的付出不光是为了她,也是为了你自己的爱,为爱付出是很可贵的,赞自己一下.   13.请留一点童心   在内心深处,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请保持一份童心,不是幼稚,但有的时候单纯一点会让你很快乐.所以不要太计较得失,生活本无完美.   最后说一点,学会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4 Action Inducing Lesson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carldy 2013-12-24 12:54
14 Action Inducing Lesson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Benjamin Franklin was a man of action. Over his lifetime, his curiosity and passionfueled a diverse range of interests. He was a writer (often using a pseudonym), publisher, diplomat, inventor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States. His inventions included the lightning rod, bifocals and the Franklin stove. Franklin was responsible for establishing the first public library, organizing fire fighters in Philadelphia, was one of the early supporters of mutual insurance and crossed the Atlantic eight times. Self-development was a constant endeavor throughout his incredible life. Benjamin Franklin was clearly a man who knew how to get things done. 14 Action Inducing Lessons LessTalk, More Action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Talk is cheap. Talking about a project won't get it completed. We all know people who constantly talk about the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but rarely ever take that first step. Eventually people begin to question their credibility. Taking action and seeing the task through to completion is the only way to get the jobdone. Don’t Procrastinate “Never leave that till tomorrow which you can do today.” Thi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first quotes I remember hearing as a teenager. With animpressive list of achievements to his credit, Benjamin Franklin was not a manhung up on procrastination. He was a man with clear measurable goals who worked hard to turn his vision into reality. What are you putting off till tomorrow that could make a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today? Be Prepared “By failing to prepare, you are preparing to fail.” You need a plan to accomplish your goals. Charging in without giving any thought to the end result and how to achieve it, is a sure way to fall flat on your face.Think like a boy scout. Have a realistic plan of attack and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getting where you need to be. Don’t Fight Change “When you're finished changing, you're finished.” Whilst many of us don’t like change, others thrive on it. Either way change is inevitable. The stronger we fight against it, the more time and energy itconsumes. Give up the fight. Focus on proactively making positive changes,instead of having change merely thrust upon you. Wherever possible, try to viewchange as a positive instead of a negative. Get Moving “All manki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those that are immovable, those that aremovable, and those that move.” There’sa reason we use the expression, movers and shakers. Movers are the ones whotake action, the people who get things done, while the immovable are sittingaround scratching their heads wondering how others could possibly be sosuccessful. Which group do you want to belong to? Avoid Busy work “Never confuse motion with action.” Weare always running around doing things. We rush from one meeting or event tothe next, sometimes without achieving a great deal. At the end of the day, howmuch of our busywork are we proud of? How much of that running around improvesanyone’s life (including ours) for the better? Make your motion mean something. 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Make Mistakes “Donot fear mistakes. You will know failure. Continue to reach out.” If we fear making mistakes, we become scared to try new things. Fear leaves usnestled in our comfort zone. Staying in your comfort zone rarely leads togreatness. Taking risks and giving yourself permission to make mistakes, willultimately lead you to whatever your version of success may be. Act Quickly on Opportunities “To succeed, jump as quickly at opportunities as you do at conclusions.” Opportunities are everywhere. The trick is being quick enough and smart enough to seize them when they arise. Instead of jump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omething won’t work or can’t be done, allow yourself the freedom to ask what if? Continue to Grow “Beat war with your vices, at peace with your neighbors, and let every new year find you a better man.” We all have vices of some description. The key is to keep them under control or preferably eradicate them entirely. Be kind to those around you, whether they are neighbors, family, co-workers or friends. Never accept that you have finished growing as a person. Keep Going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 Have you ever looked at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or business person and thought how lucky they are? Most of the time, luc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on the other hand have everything to do with it. Successful people deal with failure. They tackle their demons head on. They pick themselves up and keep going. Know Yourself “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 steel,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is not easy. Sometimes we just don’t want to see ourselves for who we really are. It’s much easier to hold onto a romanticized version of ourselves or to simply view ourselves through other people’s eyes. Start by being brutally honest with yourself. Follow through with understanding, compassion and acceptance. Don’t Self-Sabotage “Who had deceived thee so often as thyself?” We spend so much time worrying about other people hurting us, yet fail to comprehend the damage we inflict on ourselves. If you are using negative self-talk, lying to yourself or indulging in addictive behavior you are self-sabotaging. Life can dish up enough challenges without us adding to the mix. Be kind to yourself. Treat yourself like you would a best friend. Don’t Give Up “Energy and persistence conquer all things.” Achieving our goals can be downright exhausting. There will be days when you want to give up. There will be times when your energy levels flatline and you wonder why you bother getting out of bed. Yet you push forward, day after day because you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you have the determination and strength to back up that belief. Wise Up “Life's tragedy is that we get old too soon and wise too late.” Benjamin was definitely onto something with this one. Who hasn’t had the thought - I wish I could know then, what I know now?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time machine; there is no going back. The key is to wise up as early as you can to start forging a life of purpose, achievement and happiness. Written on 4/29/2012 by Thea Easterby. Thea Easterby is a freelance writer, blogger and keen traveller. Her blog www.writechangegrow.com offers inspiring tips on writing, career chang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http://www.dumblittleman.com/2012/04/14-action-inducing-lessons-from.html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文&PPT)
热度 37 tangchangjie 2012-9-21 14:30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文PPT,唐常杰)  今天上午,CCF川大学生分会组织了一个师生交流会,在会上与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对话,聊人生、谈科研,也讲方法。   聊高兴了就可能海阔天空,为了不因太阔太空而跑题,准备了一个PPT,题为“科研生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涉及团队、讨论班、导师、论文选题、失败,人生算法,以及后悔的马尔科夫链,还讲了一个“小华醒事”的故事;本博文拟扩写这一故事,其余的交流内容请参见附件中的PPT。 “醒事”的含义 “省(xing)事” 在老百姓的口语里有时也俗化为“醒事”,“醒”强调了客观(如年龄),如川话中有“某人还没长醒”的说法,“省(xing)事”可能被误解为“节省”或“没有昏迷”,“懂事”强调主观。三者都语义丰富,容易意会,较难言传,特别不容易严格下定义;在不同的场合可能还有不同的侧重,借用网友们常用的 “你懂的”,不再解释了。    不醒事的小华 朋友的孩子小华,从小特立独行,思与行都有点反传统,作为旁观者,觉得挺符合时代特色。他上大学时,其父母每每看见其他朋友的乖巧孩子,就说“我家小华不醒事”,还举过一些“不醒事”或“不懂事”的例子:   给父母打电话,电波跨越千山万水,传回了孩子的声音,但搭载的却多是令人郁闷的消息:钱用完了;手机坏了,自行车又掉了;同室的同学闹,失眠了;老师批评他了;和朋友闹别扭了;参加数模竞赛,就怪同组的某某某,把竞赛搞砸了;电话内容总像一些阴影网站的新闻,忧多而喜少,总是别人对他不好,总是环境水深火热,叫父母怎能不牵挂?   牵挂的父母,到遥远的学校去考察,想看看究竟怎么水深、如何火热,不坐飞机而坐火车,宣称是为了看沿途风光,实际上也为省点费用;到了学校,发现老两口鞍马劳顿省下的费用,不够小华喝几次咖啡;到了寝室,看床上的那个乱窝,比一比在家中母亲天天为他整理的房间,就理解小华暑假的最后一天,为什么眷恋家里不想回校了。   过去总说“我家小华不醒事”的父母,不得不反思这些年家庭教育的失误,思来想去,是不是把少年当做童年的“保鲜式“呵护,延迟了成熟期?       奇迹发生在去年暑假 ,去年小华考上了硕士生后,过了一个暑假,父母老师都说他长“醒”了、长大了。如今研二的小华,敢于批判前年之小华了。一个假期和人的一生相比,不算长, 在旁观者眼中,觉得小华的醒事过程,简直就是一瞬间。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常常有奇遇,不知他去年暑假到底有何奇遇?   暑假去旅游了一圈,是旅游中看了祖国大好河山而决心发愤图强?是在名山大川中得到了人生的九阳真经?   暑假中他看了一些名人传记,是伟人或科学家的故事感动了他、激励了他,因而成熟了?   暑假到姥姥的住了几天,是农村生活的体验使他一下长大了?   还是年龄到了一定的阈值,孩子就自然就会醒事?   不得而知,也不想追问,我们只高兴地看到了成长。       醒事的表现 变化1 :关心别人了,包括关心父母、关心同学、尊敬和关心老师。 变化2 : 长眼力了,以前在家里在实验室看不见事 :现在看得见可做该做的事了。以前有两个凡是,凡未布置的不做,凡可将就的就将就。例如:地脏了,他看不见;桌子凌乱了,刨一个窝,还可玩电子游戏,实验室里工作台脏乱,推一推,还可用笔记本电脑,实验室饮水机没水了,忍一忍,也懒得打个电话呼唤送水 。 省事后,两个“凡是”有新内容了,凡需做且能做的主动做, 凡早晚都要做的事情,尽量早作;地脏了,不用人喊,知道扫地,,早上到实验室,看见饮水机没水,不张扬地就把水加了。 变化3 : 与人相处随和了,善于与人合作了,研二的小华,已发了论文,作为第一作者,与几位同学合作得挺愉快;以前与人合作,先要精算投入产出,现在他能反思:“以前真是不懂事,不知道换位思考,不知道合作的规矩和责权利”。    变化4 不睡懒觉,早早起来锻炼;原来一头乱发,看起就懒懒散散,现在朝气勃勃了。   曾在网上看见一种成功秘籍,“40岁前不睡懒觉 ,包成功”,觉得颇有道理。为了严谨,觉得应该先妥善定义“成功”,成功是多元化的。科研上做出成绩是成功,当个好教师是成功,办个好企业是成功,…,在这个意义上,“40岁前不睡懒觉 ,一定成功”是可信的。    变化5 :办事风格变化了,从Z型风格 变为 A型风格 ,( 注意,办事风格与人的性格不是同一个概念) 。    所谓A型风格, 或 First Person,有下列表现:有了灵感,立刻记下来马上作;案无隔夜公文;工作上早做计划,学习上“晴带雨伞”;坐飞机提前N小时到机场 ; 面试 提前N分钟到场,......    所谓Z型风格, 或 Last person,有下列表现:工作学习上账多不愁;昨天好像有了个灵感,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随它去吧;论文截止期的前五天,才开工撰写,连夜加班;到截止期还有一小时了,才匆忙投稿; 坐飞机,还有31分钟起飞,才跑步进场;面试那一天也要睡懒觉,迟到三分钟到场;随团旅行时,司机按喇叭催,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Z型风格—A型风格,真是个不容易的转变。 用不等式来描述人生的分段 。数据挖掘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对比模式,可以借助不等式分类。例如,描述人的生理年龄,可以引入了“药膳比”YS,   YS= 吃药的费用:膳食费用 把生理老年阈值记为t,通常从真实数据中挖掘出t,其数值与地区有关。 设某地的生理老年阈值t=2 , 则当某人的YSt=2 时,医药费超膳食费的两倍,(在一定的置信度上)可断言,此人生理年龄进入老年了。 类似地,为了描述研究生一年级的转型,我们引入一个新概念“研学比”YXB YXB = 研究用时:学习用时 研究学比有一定描述精度,例如 研学比0.3,是本科生; 研学比 在区间 中,是硕士一年级; ...... 研学比随年级升高迅速升高。   研一是人生重大转型期 上述研学比说明,研究生一年级最大的特点是由学习者向研究者过度。今天特意讲“小华醒事”的故事,目的是想说,研究生一年级,是人生中的重大转型期,是作出某些改变的契机。 如果某位学生作出了小华的五个或其中一部分转变, 父母、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在刮目相看之后惊叹,几天不见,进步若此,前途不可限量! 祝研一同学转型成功。 (本文的“小华醒事”的故事大约占 PPT篇幅的1/10,其余部分见附件中的PPT) 点击下载附件PPT 科研生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rar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 作科研要学会承受失败- 人生中的等待和等待的魅力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人生与算法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你用什么时间来猜想 ? 相关博文2(资料下载) 共享计算理论PPT,兼夸科学网的稳定(计算理论导引 PPT) 两句真心话 曁开博词 (下载数据库系统概念PPT ) 计算机科学, 大一学生怎样来爱你 (本科新生入学教育PPT)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与研一同学谈人生、科研和规划 PPT) 资料多宝阁兼淘宝地—夸科学网群组兼说积分技巧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3728 次阅读|73 个评论
人生规划:心身健康第一位
热度 15 jiangjiping 2012-6-13 07:25
人生规划:心身健康第一位 蒋继平 2012 年 6 月 13 日 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 因而,社会上兴起了胎教,幼教和家教等等新兴教育项目。 很明显,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 年轻的家长们就给他们制定人生规划了。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规划是根据家长们的心意制定的,对于孩子来说, 是被动的。所以, 是不是符合孩子的个性特色,还有待社会的检验。 作为一个年轻的父母,由于本身的社会经历还很浅, 可能很容易被社会的潮流所左右。 在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意识下,如果不能独善其身,可能会误导孩子们的心灵意识。作为一个过来人,利用博克谈谈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从我个人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来说, 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心身健康的人是人生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我看来,心灵的健康是第一位,是决定人生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任何人要是心灵不健康,不正常,善良不足,邪恶有余, 那他一定不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的,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例外。 因而,作为父母,要经常给孩子们进行健康心灵的引导。 虽然不一定要给孩子们灌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但是, 至少应该给孩子们这样的理念: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穷则独善其身, 富则兼济天下;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诚实,公正,仁爱是人生立足之本。 具体的做法上, 除了适当的语言教导外,更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在孩子们面前, 尽量少谈房子,车子, 和名利权贵的话题。 在身体方面,要提供必要的营养,保证孩子的正常生理发育所需的养料,但是,切莫做得太过分,不要溺爱孩子,营养过剩会使孩子得肥胖症, 这对孩子没有好处。 要经常带领孩子做一些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健康有绝对的好处。 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以上的人生规划是父母安排的,是被动的, 因而,可以说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外因。 人生的成败主要还是靠内因, 靠个人自己的人生规划。因而,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给自己设计一个人生规划。 这个过程在高中阶段最为明显和关键。 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次实战演练。 首先是能不能考上大学,然后选专业和大学。这一系列的选择和结果就是人生规划的第一步。 从表面上看起来, 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好像是高考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命运, 但是, 实际上并非如此。 至少在我看来, 对于一个人来说, 心身健康才是人生成败的关键所在。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方面。学习成绩虽然很重要,但是, 比起心身健康,还是处于次要地位。 要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身, 首要的是选择阅读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书刊, 结交良师益友, 要确保自己有一个正直, 善良, 公正和仁爱之心, 以便将来学有所成后,能够尽己所能为社会作奉献。 另外, 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要确保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你想为社会作贡献,也可能身不由己。 简言之,心身健康是人生成败之基础, 是最关键的因素。 道理很简单, 只要心身健康,没有学位,照样可以为社会作贡献; 而心身不健康,即使拥有学位,可能做出对社会不利的事,或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负担。 因而,在进行人生规划时,首要任务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心身健康的人。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783 次阅读|40 个评论
[转载]89岁杨振宁披露人生规划
dongzg101 2011-9-16 16:55
89岁杨振宁披露人生规划 2011年09月16日 07:1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1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新版《杨振宁传》昨首发 本报讯 昨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京首发新版《杨振宁传》。首发式上,杨振宁提及自己年轻时是否回国的抉择,称“中国过去100多年的经验,是人类历史上很少有的,悲欢离合,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复杂历史,可以写几部传世的小说”。 现场,有读者问杨振宁:“年轻人希望成为物理学大师,一定要去海外,还是留在国内也可以?”杨振宁答得很直白:“我想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出世界性的贡献的话,他留在国内,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在杨振宁看来,“现在国内信息工作的条件还不如国外”。同在现场的杨振宁老友、数学家丘成桐的答复更不客气:“国内学术气氛很多为了拿奖,做院士或杰出青年,我想这不能够造成做学问的环境。” 杨振宁坦言,出国了的他,一度对是否回国都曾心存纠结。杨振宁称,父亲一直希望他回来。“中国受过的欺负,落后、贫穷的状态,对那一代人影响很大。”1962年在日内瓦,父亲跟杨振宁说,从来文盲满地都是,现在小孩都可以上学了;他小的时候中国连针都不能做,那会儿中国可以炼钢铁了;当时,母亲又说,“你不要光讲这些,我到街上买豆腐,还只买到歪歪倒倒的一块。”父亲大怒,要母亲不要灌输“错误”的东西。“我后来想想,他们俩都有道理。他们两位在我身上产生的感情冲突,我无法描述。但考虑当时的研究,我没有回国。一个国家的诞生,宛如一个婴儿的诞生,甚至要流更多的血,要有更多的痛苦。我想中国过去100多年的经验,是人类历史上很少有的,悲欢离合,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复杂历史,可以写几部传世的小说。” 已经89岁高龄的杨振宁,自称接下来还有“重要的人生规划”。“我目前有两个计划:一是给我30年前的英文选集出续集——30年以前,出过一本英文的选集,涉及我以前所做的物理研究工作的1/3,之后我的兴趣有了一些改变。另一个,我最近才完全意识到,有89岁了,我对于物理学过去的发展和人物很了解。我很幸运,量子力学发展时候那几位大师,我比他们年轻大概20岁,我都很认识他们,这里面有无数多的故事,不管是他们的做人还是学术态度,我可以写一些文章。” 新版《杨振宁传》自1922年杨振宁先生出生起一直写到2010年,记录了他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其私人生活,是迄今为止最厚实、最全面的杨振宁传记。杨振宁对这本传记亲自审校认可,并提供了百余幅配图。2003年,该书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杨建邺曾撰写过一个简明的杨振宁传,8年以后,他对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大幅度的扩充。 智能抓取 标签: 杨振宁 人生规划 89岁
1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题
jzc88 2011-7-23 23:43
拯救自己:缘起最近做什么都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也许是真的一个人久了,做什么都疲惫了。可我实在不想这么继续下去了,这不是真实的我! 该是努力的时候了,整理思绪,挖掘潜力,作回自己。主题,奔头!在生活与工作前行之间,经历了、体会了、感悟了、明白了.........................我得开始寻找前进的方向,也算是我第一个五年人生规划的部分: 1、主题一:感情于我来讲是头等大事,但更多的是个谜,现在的领悟是付出了、努力了、不想刻意的追求,用时间来等侯吧。 2、主题二:入主科学网,创建自己博客生涯的伊始。以下是我的科学网博客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0580view=jzc88 3、主题三:整理祖辈们遗留给我的三代心血,用心费心去整理编撰成册。 我的爷爷:擅长于中医内科杂症和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治,脉法很准,颇有心得。 4、主题四:秀出金银花专场,表弟在家乡创建了300多亩地的金银花基地,希望自己能为表弟有所为。 表弟的金银花基地:莅临三青水秀的湖南邵阳隆回县高平镇茅坪村 渐渐成熟的金银花 金银花成品 清澈香甜的金银花茶 5、主题五:确定肿瘤的微环境学说、肿瘤与炎症的相关性;中医妇科的特色疗法为方向,整理收集近现代各专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寻找有意于人类健康的技术和经验。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杂谈(一)
dadaozhijian 2011-6-24 06:01
不知不觉已经结束了在美国读博士的第三年。开始思考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规划。 最近国内国际都在讨论博士过剩的问题,认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人士是这个样子的
热度 3 AnjinLiu 2011-6-15 19:33
他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前辈,在我看来是成功人士,但是他自己不这么认为。 他80年代考入北大,人大博士,先做过学问,然后下海做企业,企业做大之后,然后转入官场,现在做官。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没有几个人的经历有我这么丰富。他吃的苦一般人没有吃过,也吃不了...他的成功绝大部分人几十辈子甚至几百辈子也成就不了,当然他的成功不可复制。 博士5年我有幸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在做人做事以及人生规划上得到他的帮助。 为人低调谦虚——他也这么教导我。他会送你到电梯门口,然后给你按好电梯。像他这种级别的人能这么低调,实在可贵。 先听你说然后他发表见解——每次他会让你先慢慢说,听完了他再说。他不会为你做决定,但是会给你分析利与弊,引导你怎么想。 他不会说教似的给你说你应该怎么做,他会结合他自己的曾经的经历告诉你他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选择的。 他强调尊重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当然他也是这样每次成功转型的。 95%的人都是别人的踮脚石,你是想做别人的垫脚石还是让别人做你的垫脚石,你自己决定。 在国内,一流的人在官场,二流的人在商界,三流的人在学界,你要做哪流你自己决定。 你这一生到底想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很多人想不清楚,也不可能一下子想不清楚,晚上没事的时候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就好好努力。 ...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4871 次阅读|6 个评论
无意中整了个编辑职业规划系列
热度 5 zhaodl 2011-6-11 21:14
下周,将应朋友之邀去给他们高校的年轻编辑做个报告。点名确定的主题是“编辑学研究”,我理解就是如何写论文。我倒感觉年轻人不是简单的论文问题,而是职业和人生规划问题。所以,我将主题和职业规划结合,准备了一个讲稿——编辑职业规划之编辑研究。这样,与4月份给年轻编辑做的“编辑人生”可以归于同一个系列。如果再加上我在本单位和省学会上做过的“未来期刊出版的走势”,作为“职业规划之角色定位”,完善一下应该也可以归进来。 我感觉,面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现实,另还有一个就是面对具体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我就可以将编辑职业规划这个专题完善成四个专题: 1,角色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4276 2,编辑人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3319 3,编辑研究;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51184249297/ 4,职业技能。(这暂时没有讲的计划) 这4个部分基本都有素材,以后慢慢整理到一起。 你感觉这样分合适不?还有什么需要关心和研究的。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位老编辑,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年轻编辑,使他们比我更早些走入不惑之境。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6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生感悟:从长跑说起
热度 3 carldy 2011-5-22 10:37
近段时间忙着整理自己的课题任务,如论文撰写、书稿整理等各项事务,有很多感悟,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喜爱的长跑运动。 如果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会发现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问题,不是简单的一时一事(这有点像短跑,你鼓劲冲刺一下,就完成了),而是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这就像长跑了,需要把人生规划进行仔细划分。通过规划,我们会感悟出,何时该慢跑,何时该冲刺,何时该深呼吸,何时该领跑,何时该跟跑,何时该用鼻呼吸,何时该用嘴呼吸,何时该拉大步伐,何时该减缓步伐等等)。 当前社会面临着种种挑战,当然也是机遇。我看到身边众多的大学生们忙着应付各类考试:英语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翻译资格证书;司法考试、律师考试、会计师考试、建筑师考试等等,当然还有新时代的国考(公务员考试)、出国留学或移民用的雅思、托福等考试......我不知道这么多考试,是如何设计出来的,有些是闻所未闻,更让人惊骇的是,竟然有学生一个月内,走马观花式的完成了数十次考试。 青年时代,常用的一个词,估计就是“拼”了:为了......拼了! 这算不算人生长跑中的冲刺阶段? 我觉得这类冲刺,需要认真思考:值不值得这样去拼? 我们可以坐下来,精心思考一下:我一时的拚搏,追求的是什么? 把目标放长远一点:比如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二十年?若干年之后,我打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学会了随大流,在众多的选择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就像一大群长跑竞赛者在起跑的瞬间就迷失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战略战术,盲目跟跑甚至抢跑,结果不到400米,就坚持不下来了;或者在3000米不到的时候,就被迫放弃;更有甚者,在接近5000米终点(或10000米终点)的时候,有部分选手竟然还怀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到终点而无能实现最后目标。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大学时代参加男子十项全能竞赛的时候,在长跑这一项竞赛中,我们公体组与专业组选手同场竞跑,一位体育专业选手竟然未能跑完。赛后我问他为什么,他很郁闷地告诉我,他觉得很不自信,因为在第二圈的时候,他发现他做为专业选手,竟然被我们非体育专业的选手拉到了后面。 我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长跑过程中,一时领跑,并不等于你最终能第一个到达终点;当然,你暂时的跟跑(或曰拉后)也并意味着你就没有机会胜出。 人生历程中,我们有很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很典型的事例,你可以看看当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你可以看看当前贫富之间的距离。有些事情,我们无法选择,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一样。但不管你的父母是农民也好,是高干也好,他们无法包办我们的人生,人生漫长之路,还得要靠自己去走。人生道路上,有太多的坎坷,我们唯一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就是自己的理想,哪怕这理想是那么的飘渺。 我常常这样开导我的学生: 大学四年(或硕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3-7年)期间,你可以选择优秀:优秀不是暂时的行为,优秀应该成为一种习惯(excellence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如何体现自己的优秀,需要综合衡量自己兴趣爱好及各方面的条件(包括身体素质),认真思考,全面考虑,为自己设计一种或多种人生规划(我常鼓励学生参加这类人生规划设计大赛),然后,选准起点,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然后开始起跑,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勇敢的坚持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就是优秀;坚持就是成功;坚持就是天才! 从科研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 当前我们众多的科研人员在盲目跟跑,别人做什么,他(她)也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做。其实,他(她)可能没有发现,人家之所以选择某项研究做为自己的突破点,是因为他们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的准备与付出,这样才能取得点滴的成功。我们不要用别人的成功,当作自己的奋斗方向。 这就需要付出,这就需要一种板凳甘坐十年(甚至一辈子)冷的精神。 选择你所喜欢的。只有自己喜欢的,你才会敢于冒险,敢于付出,敢于应对各项挑战,这样你才能真正投入,这样你才能行! 所以,作科研也是一种长跑运动:长期的锻炼,赛前的热身运动,科学的赛场策略,诸如此类,决定了我们最后的成功。 还有很多关于长跑的思考,今天想到的,以笔随心,是为记。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443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人生规划
wsm617 2011-5-14 13:16
0 个评论
想大事,做小事,编辑人生
热度 2 zhaodl 2011-4-14 22:44
前天发在我网易博客 ( http://zhaodal.blog.163.com ), 现修改定稿,特转过来听听意见。 应一个编辑部的邀请给编辑做个报告并座谈。我选了个题目是结合工作谈人生,谈编辑的人生规划。我拟了个题目就叫“想大事,做小事,编辑人生。”我本来就不是科班,只是有些自己的另类思考。所以我就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来准备讲稿。你看如何,最好给点建议?我不喜欢照文件、书本讲话,所以心里总没底,真心希望指教!先谢谢。赵大良 引 言 年轻时眼高手低 人不张狂枉少年, 怀才不遇挺心烦 年长后固步自封 四十不惑后知命, 不思进取非淡定 面对社会 人在江湖不由身,规则之下自在真。 春华落尽枝向上,埋怨牢骚空伤神。 有人声称:“怨由爱生”,特补一首 人道牢骚因爱生,岂知仁爱乃包容。 三更慈母换湿布,夜半良师改教程。 面对前途 为人作嫁身影孤,甘于奉献不思俗? 应知有为才有位,方能知足不止足。 世俗指标未必轻,磕拜祈祷入门功。 团队和谐是基础,品牌积累享轻松。 面对自我 免得事后论是非,事前夜静多问心。 条条大路通罗马,莫与愿意论寸斤。 人求我,我求人,求来求去哪是真? 你问我,我问心,问来问去日月新。 想大事,做小事,事到临头人选事。 去有意,留无心,名利当前需当心。 面对人生 人性两面性,人生多棱镜 适者生存需竞争;反璞归真梦中萦。 向左向右常难定,拾起放下不轻松。 人非草木岂无情,纵然百岁也有终。 若能真心又会爱,想不快乐都不能。 面对工作 编辑最难当,自然亦恐慌 事务繁杂不由身,日复一日少创新。 为人作嫁己难嫁,空怨世事不称心。 兴趣任务相结合,事业工作不可分。 编研相济穷其理,不怕他人与争锋。 面对作者 人生资本是年轻,真话未必侧耳听。 写作何止是基础,科研并非三日功。 退稿本是自然事,有理无心惹纷争。 浮云散尽山水在,理解扶持互动中。 面对审者 科学精神是追求,未必人人皆顺从。 去伪存真靠本事,选择标准怀在胸。 求人不如求对等,审稿难得质疑声。 来来往往难见面,交往之中送春风。 面对家庭 源缘难解古到今,情理纠结难区分。 相爱还需有分寸,一厢情愿非真心。 天下父母一根筋,好意常常误青春。 老来方知孤单苦,忠孝难全憾余生。 结束语 满目皆为花瓣雨,清心最爱杏林风。 不求世事静如水,但愿人生洁似冰。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656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做学问的角度谈人生规划(二)
热度 1 waveletfish 2011-4-8 19:33
当然,人还得吃饭穿衣,因此,读书期间,可以做份兼职,用来改善你的生活。如果你的导师有充足的经费,他人也很好,也许他会给你一些生活费。这里,我要呼吁那些博导们,也许硕士生太多,你照顾不过来,但是,对于博士们,大部分已经成家,要尽力多提携他们,比如每月给一点经费,用来买书,买文具等,帮他们度过难关。说大一些,这是真正为教育事业做事。在这里,我要感激我的硕士生导师李登峰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程正兴老师,他们都很体谅学生。 读书的过程很清苦,也很漫长,这靠你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支撑你走下去。 30岁,如果你能顺利博士毕业,就要祝贺你了,从此,你可以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十年磨一剑,但是新的路才刚刚开始。青年人,还是要尽量去一个好的学校发展,有好的平台和体制,当然要暂时牺牲一些眼前的物质利益。最起码要去一个有本方向硕士点的大学,在待遇和平台上做一个平衡。 博士毕业,一般聘为讲师,在毕业的前三年,要把副教授评上,这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受过科研训练的人来说,这一般不是问题。刚毕业,婚姻、工作、生活上的事比较多,要静下心来,学问不能丢。刚毕业,经费少,讲师收入低,科研是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为将来打基础。总之,这个阶段还是奋斗阶段。 每年都有一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的机会,一直到35岁(女老师40岁)。现在,基金的平均资助金额达到了25万,如果能申请到,能大大改善你的生活。我周围够条件的朋友,很多人都有了。有5篇以上的SCI文章都有很大把握,不要求很好的平台。数学上还有天元基金,截止到35岁,有3万的经费,够条件的几乎都可以申请到。这是国家专门为支持青年人设定的。 在评上副教授以后,就要考虑出国的事情了。现在,国家留学基金的公费项目比较多,我们单位的名额常常用不完,有时候领导会做工作要我们申报。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就联系一个好的导师去一年,最好是美国。这个阶段就不能只满足于发SCI文章,去挣那5位数的科研奖励,而要争取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一些有分量的文章,为你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如果你能去美国和最著名的数学家合作,将大大增加你实现目标的机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37岁的时候,你会在TOP级的杂志发表5篇以上文章,有2-3个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即使在985的高校,也能顺理成章的评上教授,当上博导。会有一批人硕士、博士跟着你做,来延续和发展你的思想。而且,每年你都有机会申请国家面上基金,现在平均强度已经达到了60万。 关于项目方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荣誉,一个是教育部的创世纪人才,截止到40岁,有40万左右的经费(?),这个相对容易申请,我有同事拿到了。还有一个就是国家杰出青年,经费更多,截止到45岁,但是非常难,没有好文章不行。 如果你心足够平静,对作学问足够的爱好,人又足够的勤奋,能够一直坚持,在你40-45岁的时候,你已经成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了。如果运气足够好,或许你能够获得像杰青或者其它更好的荣誉。你当然也会获得令人羡慕的收入。这是做学问的理想境界,美国有个数学家说的EVERY WAKING MOMENT 既如此,但很多人会为各种诱惑分心。 机会只会照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当然,还有运气的成分。多一些付出,少一些抱怨。每天对为目标而努力,吃饭、休息和锻炼也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我相信,人若如此,定能五年一次蜕变。其实,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关键在于你的规划和付出。 做学问能如此,也是国家只幸事。
5081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阶段规划-兼谈人生的意义
热度 5 zls111 2011-3-25 20:08
实验室里有各种生态现象,相对而来真正在学习的不多,大家平时在电脑上貌似都爱闲逛,花在电脑上时间还不少,包括我自己,折腾的也厉害。 每个人每天的行动在决定自己的未来,但有时如温水煮青蛙,美丽青春被消耗并不知道。 实验室有个本科生要到我们实验室来,但分数线没过,这并不是坏事情,如果她愿意再考一年,实验室能让她在这里呆一年。刚才看着她的背影,我心里就在嘀咕她未来。 从现在好好开始在这里做实验,第一年准备考研与做实验,当然重点在实验上,跟着合适的师兄,第一年实验就能进入状态,还能做点东西。 第二年开始正式硕士阶段,这个时候除了上课,就是实验。这一年应该就有些东西出来,着手写文章,并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做实验与学习也不是简单的重复,简单的重复就不是学习,每天不断的思考,每天进步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三年,差不多有文章出来了,手头还接着实验,技术水平更加娴熟,在写作水平上也不断加强。 第四年,打算离开实验室,这个时候应该有2区(5~6分)左右的文章。掌握了技术与写作水平,再加上导师推荐。我想可以在世界范围里选择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基本上就是向本领域顶尖水平奋斗,并真正打开一片天地,那么就可以回来做PI了。念了博士如果不去公司,目标基本上就是当老板了。 我觉得在国内念博士还是满亏的,除非你的独立非常强。 而这些好像蛮简单的,确实是蛮简单的,无非就是多些寂寞,时间的积累几乎就决定混得档次。联想到刚才看的文章“ 一位美国教授的科研诀窍:每周工作100小时 ”,做学生的时候只有付出比这个更多的时间才会做得更好,50个小时与100个小时区别很大的,再加上持久性,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出来了。我觉得学生之间的竞争与教授之间的竞争更激烈。相对来,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公平些,还是年轻人。 有的时候就在想何必这么辛苦呢?是呀,每天宁愿把时间花在无聊的网络中也不愿意花在学习上,这才是傻瓜。学习也是有快乐的。当你坚持久了,你就会慢慢喜欢那种充实的感觉,何不花一段时间逼一逼自己,喜欢上不断学习的感觉。 相关文章:【 科学网】“培养”研究“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63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加班、买房、买车都是浮云,平淡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理更重要
zhao1198 2011-3-6 15:14
http://t.xkq.cn/index.php?m=taid=1758970411 http://blog.sina.com.cn/yujuanfudan http://t.sina.com.cn/1758970411/profile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于娟《生命日记》)   微博有一个网友叫“复旦教师抗癌记录”,记录的就是于娟,一个32岁海归博士,同时也是一名乳腺癌晚期患者的病中时光。   这是于娟的朋友为她开的微博,微博的介绍语这样写道:“围观就是力量,粉丝就是希望!作为于娟的朋友,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于娟和她的家人,战胜绝症,重获新生!”   今年32岁的于娟,祖籍山东济宁,是一名海归博士,现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讲师。   2009年12月27日,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此时,距离她刚回国工作仅仅3个月,1岁多的儿子刚会叫妈妈。就在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病魔来袭打乱了她所有的人生规划。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并判定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在反思探寻自己得病的原因后,于娟觉得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并远离它。于是,于娟开设了一个博客,坚持每天早晚更新两次博客,用 生命记录下病中的一些情况,对癌症的情况的介绍,并反思当时的生活方式:“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 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 也温暖。”   如今,于娟仍用坚强和乐观与病魔进行殊死抗争着。于娟说,在这样一个纷乱浮躁的社会中,是这场病痛让她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她希望自己能活下去,用生命的火光去温暖家人、学生、朋友和更多更多的人。
2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可不可以规划?
热度 9 qpzeng 2011-2-13 22:14
人生百态,各有各的特色! 锐意进取,勇于拼搏,是为积极的人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是为中性的人生;悲观厌世,怨天尤人,是为消极的人生。 生活的数量(岁月)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也是不可选择的;生活的质量(幸福和快乐)则因人而异,却是可以选择的 。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你是希望活得精彩还是愿意过得平庸?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正确的人生之路既要仰赖父母的安排,也要听从师长的忠告,更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基本上是没有经过规划的,成功就算幸运,失败则是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你在儿童时代没有进行人生规划,所以你“输在了起跑线上”;到了青年时代,你又没有进行人生规划,即使你奋起直追也无能为力,所以你“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人到中年,你仍没有进行人生规划,结果年华虚度,一事无成,所以你只能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从出生到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规划的 非自主时期 ,这时自己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人生经验,更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潜能,一切都要仰仗父母的安排。这个阶段是成功还是失败,责任主要在父母!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还在娘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出生后又紧锣密鼓地安排早期教育,上学后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弄得孩子无精打采,疲惫不堪,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烂漫和快乐幸福的童年!有的父母则坚信“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认为儿童的成长还是要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结果让孩子放任自流,不成大器。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察颜观色 。父母从小就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语言和动手能力,对孩子的潜能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他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让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父母只需从旁观察,留意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要故意引导,更不要横加干涉。很多体育奇才和艺术尖子都是这样被发现的,比如我国的男女体操运动员从小就是“好苗子”。 因势利导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特长后,就不要再让他成天价地什么都学了,而是要让他专注于那个特长的特别训练。爱说话的训练演讲能力,爱画画的可以上美术班,爱唱歌的可以上音乐班,有条件的还要舍得花大钱,让孩子拜名师、学绝技。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台球明星丁俊晖实际上是他父亲一手培养成才的。 从基础教育迈入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规划的半自主时期 ,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有些事也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希望父母当自己的参谋,也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这个阶段是成功还是失败,家长和老师有一半责任,自己也有一半责任。这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扬长避短 。人的天赋是有限的,也是不全面的。有的人喜欢数理化,有的人则喜欢文史地。读高中时文科生选读理科或理科生选读文科还不那么要紧,就算扩大知识面好了,但上大学选错科系就麻烦了,好在现在允许改科系。高考填志愿一定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更应该顺应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今后的学业上收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兴趣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想起本人的经历,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绘画,并且打算报考美术院校,结果因故没能考成。自己擅长的画画、写字最终只是沦为了业余爱好!呵呵,本人如今业绩平平,兴趣与专业错位不无关系啊! 奋发向上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找对了方向,就应该顺道往前走。只要条件允许,上完大学再读研究生,还要争取出国留学,最好中间不要耽搁太多时间。本人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因为断断续续完成学业,在毫无方向的探索中浪费了不少宝贵的青春岁月。你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培养各种技能和本领,让自己占据求职的制高点。当然,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你认为能充分发挥你的作用,并且觉得活得很精彩,无论学习和工作都是无可指责的。 从求学阶段结束到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规划的自主时期 ,个人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自己的事情全靠自己做主。是成是败,完全靠自己的决断。首先应该在心中形成几个短期目标,待这些目标实现后,再向更高的中远期目标迈进。成功可以复制,但没有人总是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规划的人生就不会让人失去方向。这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敢想敢干 。趁着自己年轻,血气方刚,没有什么包袱,不必那么早就把自己“拴在一棵树上”,可以多尝试几种职业,即所谓先“就业”再“择业”。工作岗位“被炒”或“炒”都很正常,摔跤了不要紧,可以爬起来继续前行。经过几轮摸爬滚打之后,你大致上对于自己有啥能耐就有底了,这时再选一个你能“人尽其才”又能“乐在其中”的职业,应该就是自己在职场上走向成功的开始! 有舍有得 。成功并不是凡事都要往前冲,不要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自己认为比较擅长的,可以尽力而为;自己认为比较吃力的,要学会舍弃。如果什么事情都勉强自己,不仅干不好工作,还会累坏身体,得不偿失,实在不可取。也有的人患得患失,模凌两可,主次不分,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有位朋友跟我一样是学生物工程的,读博不去北京、上海,而是来广州,一心想去公司搞产品开发,但后来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单位,可能又留恋学校的生活,最后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至今仍后悔不迭! 互助互利 。一个人的成功除个人努力外,还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好坏。只有那些谦虚谨慎,善于团结大多数人,跟同事关系融洽又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你的学问做得再好,学术水平再高,完全达到了院士评选要求,但没有人认识你,也没有人推荐你,这个院士你是注定当不成的!在社会上工作的人太清高,跟同行老死不相往来,恐怕也不那么吃得开,成功也就流于空谈了。 以上事实清楚地表明, 人生是可以规划的,而且规划得越早越好!成功的人生离不开长辈的倾心提携、师长的谆谆教诲、社会的鼎力支持,更要靠自己正确和适度的把握!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充实、圆满、快乐、幸福的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4680 次阅读|21 个评论
零碎的思绪(1)~~~
leonlee307 2011-2-4 21:32
今天儿子去他外婆家了,有点自己的时间,大过年的也没法做什么东西,突然想起这么多年来自己学习走过的路,有些感慨。大学读的是个小医学院,很失落,总想证明自己,可是找不到方向那个时候。于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悔,呵呵!)。幸好的时候遇见一个即将要自费出国的大学同学,他只和我们一起读了学期的书就休学回家专心准备出国了。那个时候出国对我来说是个遥远的事物,与我好像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那个同学给我带来唯一的好处就是让我明白英语非常重要。值得庆幸,大学五年我英语一直坚持学习,没有丢掉。事实证明,这个对我后来的人生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学考过英语六级后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目标~ ~ ~ 没人告诉我,你可以去考托福,考雅思,去申请国外的研究生等等。这个对我来说真的是很悲哀,怪谁呐,谁叫我高考只读了个小小的医学院,在一个内地很封闭的小城市呐。在那样的环境中,我看不到我的未来,看不到我的人生规划,只知道我毕业后从事学的专业~ ~ ~ 五年大学毕业,我甘愿违约一个非常好的大学附属医院的工作,去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去读研究生。这个医科大学虽然是医科大学,其实她的水平在国内还是很落后的。后来我遇见很多朋友,他们都说我当时的选择绝对是错误的。可是,我选择了,我无悔。但是让我非常失望的是,我的那个硕士导师,他的精力不是教学生,而是专心从事他的行政工作。研二的时候给我们一间空荡荡的教师,名曰实验室,其实里面就一张桌子,仪器设备正申请购买...... 三年下来,说实话科研上没学会啥,但是学会的是坚强的毅力和自以为还可以的心理抗压能力;这三年也让我深深地明白无论做任何事靠人不如靠己!但是...但是... 这样的硕士有博导愿意招吗? 答案是肯定没有!04年底去上海找工作时也顺道去当时还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那里找了个博导,人家委婉地拒绝了我;还安慰我说,我这样的情况反映的是硕士导师的水平问题,与学生你无关!建议我考别的学校......于是,我选择了先工作。 今天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补上 。。。。。。
1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永庆管理哲学(外一篇《大学毕业了再看这个,你会后悔一
carldy 2010-10-16 00:16
今天手机收到一条免费赠阅的短信,是关于王永庆(图片附后)一根火柴棒的管理哲学,录下供共勉。 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元 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棟房子。 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其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禦。 要疊一百萬張骨牌,需費時一個月,但倒骨牌卻只消十幾秒鐘。 要累積成功的實業,需耗時數十載,但要倒閉,卻只需一個錯誤決策。 要修養被尊敬的人格,需經過長時間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產卻只需要做錯一件事。 一根火柴棒,是什麼東西呢? 它就是下列四項: 1. 無法自我控制的情緒。 2. 不經理智判斷的決策。 3. 頑固不冥的個性。 4. 狹隘無情的心胸。 檢查看看,我們隨身攜帶幾根火柴棒? 网络出处: http://www.ksvs.khc.edu.tw/jspfile/20080513105301.jsp 【外一篇:供年轻的大学生参考(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老戴题记】 一篇毕业了再看会后悔一辈子的文章 一,别以为在学生会你能得到你曾经想要的。工作的热情很可能因为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一些事而改变,但是也不必惧怕。你有大一一年来适应或者承受,并做出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决定。 二,大学可能有真实的爱情,但是记住只是可能。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别人都谈恋爱而羡慕或者别的原因而在一起。所以,不必为任何分手而受太大的伤,记住,太大的伤,真爱,还是值得追求的。 三,如果你的家庭一般的话,那么记得你在大学有很多意外用钱的地方。比如二专业或者将来的各种班,为了你的家人和你自己的前途,永远别乱花钱。记住,永远。 四,朋友,你大学的朋友很可能就是你将来事业的一部分。他们会帮助你。但是你也应该让自己有帮助他们的实力,所以,你要努力,你和你的朋友会一起在将来打造一个可能很辉煌的事业。很好听是吗?但是记住,你们都要努力。 五,很多事情当你再回忆时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所以,不管你当时多么生气愤怒或者别的,都告诉自己不必这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不必。 六,学习,永远别忘记她。不管别人怎么说大学是个提高综合能力的地方云云,如果你学习失败了,你就什么也不是 不排除意外,但你考虑好了吗?你会是那个意外吗?? 七,别说脏话,你应该知道习惯的力量。找工作或者和别人接触时,你随便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会让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八,好好利用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展示或者锻炼,都可以。 九,别为你自己和别人下定论,无比重要。你所看到听到的可能只是一面,为这个失去可能的朋友,很不值。 十,如果你发现很久了你一直是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或者去上自习,别在意,大学里一个人是正常的,你觉得孤独?你的朋友是怕你觉得你没有自由的空间,所以别以为你没有朋友。 十一,很多事情别人通知你了,要说谢谢,没有通知你,不要责怪,因为那些事你其实应该自己弄清楚。 十二 , 我请你吃饭 之类的话不要乱说 , 因为所有人都会当真 , 不管你自己怎么想 , 大学里请人吃饭是很平常的事 , 几乎连请一个自己不怎么认识的人吃饭都很正常 . 十三 , 尊严是最重要的 , 但是在大学里,要懂得利用这个空间锻炼自己 , 要让自己的尊严有足够大的承受力 , 要知道 , 社会是一个最喜欢打碎人的尊严的地方 , 除了你自己 , 没人会为你保留它 . 十四 , 大学是亚社会 . 对 , 所以 , 当你上了高年级后 , 要让自己有大人的形象 , 大一的孩子看到你 , 你要能让他们感觉到你是他们的学长 . 你很成熟 . 十五 , 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 , 不信的话 , 你去做 . 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 十六 , 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 , 即使他们说不想你 . 十七 , 你可以有喝醉的时候 , 我们可以接受 , 但是你要明白和真正的朋友一醉才能让伤心事方休 , 否则 , 你只会是别人的谈资和笑柄 . 十八 , 如果你四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 , 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 . 所以 , 长去那里 , 随意翻翻 , 都有收获 . 十九 ,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 如果在大学里还把容貌当作重要的东西而过分重视的话 , 可能不会吃亏 , 但是早晚会吃亏 . 可能 , 很可能 . 二十 , 面试时很多老总会问你 ---- 如果你能见到老总的话 ----- 你会做什么 ?? 也许你现在其实就可以记得这个问题 , 这样可能以后会好好答 ----- 尤其对文科学生来说 . 二十一,新学期如果你接新生的话,当被问到学校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时,你要记住你不但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你更要给你学弟学妹带来信心,你走过大一,你应该知道那时候对学长的信任多深。 二十二,别总抱怨不公平,你的不公平对别人是公平的,辨证法 高三时学的,忘记了? 二十三,别迷恋网络游戏。千万别。 二十四, 我爱你 。别对很多人说这句话,在大学里,我的意思是,希望你只对一个人说,这是尊重你爱的人,更是尊重你自己的感情 二十五,大学,因为你呆的地方是大学,所以你有空间承受失败和打击,因此,你应该 ...... 真的应该,找找 ...... 自信和自傲的区别,可以用一辈子的。 二十六,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二十七,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做一种锻炼并且你做到了,那么,你很强,而且记住,其实你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再差,也比学生强,因为他们是老师。 二十八,学生会的主席之类的干部,如果你尊重他们,告诉你自己那是因为他们是你的学长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你的上级,事实上,大家都只是学生而已,只是学生。 二十九,疯狂英语的话:别怕丢人,如果你实在不行就别怕丢人,行的话,建议你们 - 去追求丢人,那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至于为此笑话你的人,你可以把他们从你将来人生对手的名单中排除了,所以你也不要笑话那些上台丢人的人。 三十 ,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 人生终将辉煌 .   三十一 , 如果你不抽烟的话 , 你的精力将比抽烟的时候好的多 , 这是绝对的 . 三十二 , 你的确要学得有心计 , 但是记住 , 永远记住 , 在社会上要胜利的唯一的方法永远只是一个 , 那就是实力 , 永远不用怀疑 . 三十三 , 面对不公平的东西 , 不要抱怨 , 你的不公平可能恰恰是别人的公平 . 所以 , 你不如去努力的奋斗 , 争取你自己最合适的公平 . 三十四 , 人生百态 , 不要对新的看不惯的东西生气 , 无所谓的 , 比如说恋人同居问题 , 和我们很多人无关的 . 三十五 , 别总请人吃饭 , 别总让别人请你吃饭 朋友除外 ! 三十六 , 在大学里就开始训练自己的冷静力 , 这是一种能力的 , 有大事时 , 能安静并能快速想出办法的人 , 很厉害 . 三十七 , 大学的竞争范围是所有的大学生 , 所以 , 你知道是否可以放松学习的 . 三十八 , 大了 , 成熟了 , 稳重了 , 但是这和激情不矛盾 , 一种对工作和学习的冲击力及持久力会让你有特殊的魅力和个人实力 三十九,记着在所谓的学生会里即便你就是主席 如果你的四级没过没有毕业证 的话,白搭!没单位想要你这样的人,单位需要的是工作的人,而不是当官的人。更何况现在的,就是主席,学到的是喝酒、抽烟、 相互的吹捧 四十,永远不要嘲笑你的教师无知或者单调,因为有一天当你发现你用瞌睡来嘲弄教师实际上很愚蠢时,你在社会上已经碰了很多钉子了。 四十一 不要幻想自己成为招聘会上的宠儿,当你明白百分之七十的初中生都可以上 大学时,你应该明白人们不会去崇拜一个群体的大多数的。 四十二 英语一定要学好,但英语绝对不会是你生活的全部保障,所以多学点东西可能有时会救命的 四十三,你可以看不惯一些东西,但是你应该学会接受 如果你没法改变那一切的话。 四十四,对陌生人,或者把对方当做一张白纸,或者把对方当你的朋友,总之别当做敌人,即使你听到再多的关于他(她)的不好的传闻。 四十五,爱你的人,不管你接不接受,你都应该感谢对方,这是对你们的尊重。 四十六,在晚上,听听收音机也是种快乐和幸福。 四十七 , 每个星期一定要抽时间出来锻炼身体的。好处多多。 四十八,如果周围有人嫉妒你,那么你可以把他从你的竞争者之列排除了,嫉妒人之人,难以成大事。 四十九,别去争论,可以回忆一下,你会发现,人不可能赢得争论,可以说,争论所提级的话题都是不值得去争论的。 五十,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 ,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 五十一,男人,你长的可以不帅,但你这个人可以帅,而且,那才是真正得帅。(当然,女人也是同样得道理)所以,不必在穿着打扮上花太多心思。 五十二,只有学习潇洒才可能一切潇洒。但是只是可能,因为处世能力过分出众而成功得人是有,但是你必须牢记实力得价值。 五十三,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五十四,为爱坚持的人,记得坚持可以,但是不要为爱受伤。 五十五,或文或武,我是说你要有一样能行得地方,样样通样样松是为人之禁忌。样样通几样更通方是境界。 五十六, QQ 是联系朋友的工具,可以是交朋友的工具但是别轻易相信 QQ 上的友谊,更别轻易幻想 QQ 上朋友的样子。 五十七,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五十八,如果你不能拥有,那么告诉自己别忘记 如果你能承受那伤痛的话。 五十九,虽然班级的概念在大学并不明显,但是也别忘记,你的同学你的朋友。 六十, 准备考研,早点比晚点好。 六十一,别抱怨四级六级之类的东西,那是证明你能力的很好的东西。 六十二,要有精英意识,考虑一下,大学的人了,迷恋武侠言情,已经没有意义。 六十三,莫过于梗直,莫过于圆滑。外圆内方即可。 六十五,永远别渴望做个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然后自己做出决定是精彩的人生。 六十六,魄力,要有魄力,即使是失败,也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平庸。 六十七,喜欢一个人,就勇敢的告诉他或者她,我说过大学是学习的地方,但是我理解爱情的力量。追求你真正爱的人,只要自己认为值得,那就是值得的。 六十八,应该相信一句话:没有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没有,只要去做,现在我们是学生,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想想。 六十九,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 既然选择了远方 , 便只顾风雨兼程。 七十,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 . 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 , 比错误更大的错误 . 所以不要后悔。 七十一,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七十二,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 : 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 , 被惰性所消磨 . 七十三,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七十四,你可以选择坚持,也可以选择放弃。没有对错。我是说对爱情来说,但是重要的是坚持你的选择。 七十五,相信时间的力量,可以冲淡很多东西。 七十六,在大学里坚持每天做一件相同的事,很能锻炼我们,试试便知。 七十七,多笑笑,会慢慢让自己真的快乐起来。 七十八 , 人生有很多次如果 , 但是没有一次但是 . 七十九 , 当你不懂得放弃的时候 , 你可以告诉自己你还懂得坚持 . 八十 , 大学的手机是否应该用只有自己有答案 . 八十一 , 永远不要瞧不起大学里的贫困生 . 八十二 , 在大学时代看看学校的招聘会吧 . 你会感觉到一种前途的危机 . 八十三 , 全是人 . 全是人 . 全是人 . 我只有连说三次全是人才能形容出场面的人数 . 寝室一个大哥向我形容招聘会的场面 , 后来我去看了 . 全是人 . 全是人 . 全是人 . 八十四 , 越大 , 我们就会发现对与错越是那么不明显 . 这不是错 , 这是事实 , 而且无法改变 . 记得结交每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 八十五,无聊的时候,别忘记朋友。朋友无聊的时候,别忘记你是他们的朋友。 八十六,社会上要想分出层次,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竞争,你必须努力,否则结局就是被压在社会的底层。 http://www.lookmw.cn/html/renshengzheli/wz-1699_3.html 美文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研究生同学利用暑期长假做职业发展规划
热度 2 jyx123321 2010-8-12 09:03
建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生同学利用暑期长假静思,仔细做一个职业发展规划!然后审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达到自己的规划目标,从自身分析还有哪些不足有待弥补、如何弥补?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在职业发展中展现自身优势与体现实际价值?总以为,深刻且准确地认识与评价自我,是职业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摒弃幻想和侥幸心理,努力且持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及现实竞争力,方是智者所为!正如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一味抱怨社会、逃避现实的人只会愈加失意和偏激。 欢迎拍砖!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俞敏洪的博文“人生的地图”说开去
carldy 2010-4-27 23:56
今日在读The road less traveled一书,想查查书中的一句话(与地图相关),一搜索,就发现了俞敏洪的博文人生的地图,很短,先引用在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b54e010006ka.html   从中学开始,我就对地理很感兴趣,而最感兴趣的就是地图,面对一张地图,我能够好几小时一动不动地测算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距离,并且想象着一路的山山水水风光无限。直到今天,收藏地图依然是我的癖好。高考那阵子,我最骄傲的就是能够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飞快的速度画出来,并把一个个国家和地点标在上面,渴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到这些地方走一走。大学的时候,我旅行过一些地方,骑自行车,徒步旅行,或钻在火车的座位底下,怎么省钱怎么来。但更多的时候只能对着地图发呆,梦想着自己哪一天能够自由自在在全世界行走,心中就常常涌起一阵激动。   工作后经济条件允许了,我开始把自己的旅行梦想从地图上搬到现实中。从小在大自然中长大,每天都能够看到日出日落,星转斗移,因此对自己的方向感充满了自信,觉得走到任何地方都不太容易迷路。因此只要有朋友一起出去,我都会承担指路的任务,或者干脆自己亲自把朋友们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我在朋友中认路的能力是出了名的,几乎总能找到我要到达的地方。我一个人也走过很多地方,很少有迷路的时候,因此对自己的方向辨别能力产生了过分的自信,总以为即使没有地图,也能走遍天下。   直到碰上了几件事情,才使我懂得没有地图或其他设备指引方向,自以为很好的方向感,只是一种错觉。有一次和朋友开车到呼伦贝尔草原旅行,汽车开进草原后,突然发现天地浑然一体,四面都是无穷无尽的绿草伸向天边,根本分不出东南西北,汽车在茫茫的草原上打转寸步难行。最近有一次我在美国开车旅行,没有地图造成的痛苦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从纽约开车到波士顿,本来只要走95号高速公路一直开就到了,因此我就没有带上美国地图,但开到一个路段之后,前面因为交通事故堵得水泄不通,因此我只能从一个出口开出去,结果开进了美国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有很多纵横交错的不规则街道,一会就使我失去了方向,由于小镇没有地图卖,我们只能向居民问路,他们都热情指路,但我们还是常常绕回小镇,最后折腾了两个小时,才发现另外一条大路的入口离我们只不过两英里左右。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教训是,以后如果没有地图我再也不进入陌生的地方,也使我深刻意识到预先弄清楚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是多么重要。我们很多人对自己最终想要得到什么都很清楚,但对于如何设计到达目的地的路径却常常草率。如果你问人们五年或十年以后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够清楚地说出来,比如到国外读书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啦;但很少有人认真去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甚至连路能不能走得通都不知道。于是很多人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就开始迷失方向,盲目转圈,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走错了道路,与既定的目标背道而驰,还有一些人走向了死路。   所以,在走向人生的目的地之前,先为自己设计一张人生地图就十分重要,在地图上要把起点标出来,把目的地标出来,把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标出来,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付意外情况发生,一旦原定的路径走不通如何确定新的路径。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走向一个结果,同样重要的是走向结果的路径选择。有人生的地图在手中,走在风中雨中你都不会迷失方向,你的一辈子就会比你想象的走得更远,到达的目的地更多,因此也就会有更多的精彩。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2342862_7_1.html 我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抄几段,录于此,以共享: Scott Peck:The road less traveled translated by: 于海生 Dedication to reality The third tool of discipline or technique of dealing with the pain of problem-solving, which must continually be employed if our lives are to be healthy and our spirits are to grow, is dedication to the truth. Superficially, this should be obvious. For truth is reality. That which is false is unreal. The more clearly we see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the better equipped we are to deal with the world. The less clearly we see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the more our minds are befuddled by falsehood, misperceptions and illusionsthe less able we will be to determine correct courses of action and make wise decisions. Our view of reality is like a map with which to negotiate the terrain of life. If the map is true and accurate, we will generally know where we are, and if we have decided where we want to go, we will generally know how to get there. If the map is false and inaccurate, we generally will be lost. While this is obvious, it is something that most people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choose to ignore. They ignore it because our route to reality is not easy. First of all, we are not born with maps; we have to make them, and the making requires effort. The more effort we make to appreciate and perceive reality, the larger and more accurate our maps will be. But many do not want to make this effort. Some stop making it by the end of adolescence. Their maps are small and sketchy, their views of the world narrow and misleading. By the end of middle age most people have given up the effort. They feel certain that their maps are complete and their Weltanschauung is correct (indeed, even sacrosanct), and they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new information. It is as if they are tired. Only a relative and fortunate few continue until the moment of death exploring the mystery of reality, ever enlarging and refining and redefi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what is true. But the biggest problem of map-making is not that we have to start from scratch, but that if our maps are to be accurate we have to continually revise them. The world itself is constantly changing. Glaciers come, glaciers go. Cultures come, cultures go. There is too little technology, there is too much technology. Even more dramatically, the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we view the world is constantly and quite rapidly changing. When we are children we are dependent, powerless. As adults we may be powerful. Yet in illness or an infirm old age we may become powerless and dependent again. When we are poor,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from when we are rich. We are daily bombarded with new information as to the nature of reality. If we are to incorporate this information, we must continually revise our maps, and sometimes when enough new information has accumulated, we must make very major revisions.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visions, particularly major revisions, is painful, sometimes excruciatingly painful. And herein lies the major source of many of the ills of mankind. What happens when one has striven long and hard to develop a working view of the world, a seemingly useful, workable map, and then is confronted with new information suggesting that that view is wrong and the map needs to be largely redrawn? The painful effort required seems frightening, almost overwhelming. What we do more often than not, and usually unconsciously, is to ignore the new information. Often this act of ignoring is much more than passive. We may denounce the new information as false, dangerous, heretical, the work of the devil. We may actually crusade against it, and even attempt to manipulate the world so as to make it conform to our view of reality. Rather than try to change the map, an individual may try to destroy the new reality. Sadly, such a person may expand much more energy ultimately in defending an outmoded view of the world than would have been required to revise and correct it in the first place. 这段译文引自:于海生 翻译《少有人走的路》吉林文史出版社 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道理很明显,但多数人仍然漠视事实。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在人生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世界不断变化,冰山来了,冰山继而消退;文化出现,文化随即消失;技术有限,技术又似乎无限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我们从弱小的、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一点点地成长为强有力的、被他人依赖的成年人;我们生病或衰老时,力量再次消失,我们又变得虚弱而且更有依赖性。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都会使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孩子从婴儿长到青春期,我们的心情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外的样子。身边每天都有新的资讯,要吸收它们,地图的修订就要不断进行。足够多的崭新资讯累积成山,我们甚至不得不对地图做大规模修订,这使修订工作越发艰难,有时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这也成为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我们由儿童成长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似乎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不只是被动抗拒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异端邪说,是来自邪恶势力。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备注】: 这一段文字,给我很深的启发。 人生路途上,需要不断的修订地图,这样才能走出人生低谷与人生荒漠,走向美丽的家园。 人类看问题,读人生,每时每刻都在运用一种认知方法,那就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解构外在与内在的世界。 有时间再来展开论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14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Road Less Traveled -少有人走的路(二)
carldy 2010-4-27 20:36
The road less traveled 读书笔记(二):responsibility, dedication to the truth and balancing Responsibility We cannot solve lifes problems except by solving them. This statement may seem idiotically tautological or self-evident, yet it is seemingly beyond the comprehension of much of the human race. This is because we must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a problem before we can solve it. We cannot solve a problem by saying Its not my problem. We cannot solve a problem by hoping that someone else will solve it for us. I can solve a problem only when I say This is my problem and its up to me to solve it. But many, so many, seek to avoid the pain of their problems by saying to themselves: This problem was caused me by other people, or by social circumstances beyond my control, and therefore it is up to other people or society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me. It is not really my personal problem. Dedication to reality The third tool of discipline or technique of dealing with the pain of problem-solving, which must continually be employed if our lives are to be healthy and our spirits are to grow, is dedication to the truth. Superficially, this should be obvious. For truth is reality. That which is false is unreal. The more clearly we see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the better equipped we are to deal with the world. The less clearly we see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the more our minds are befuddled by falsehood, misperceptions and illusionsthe less able we will be to determine correct courses of action and make wise decisions. Our view of reality is like a map with which to negotiate the terrain of life. If the map is true and accurate, we will generally know where we are, and if we have decided where we want to go, we will generally know how to get there. If the map is false and inaccurate, we generally will be lost. While this is obvious, it is something that most people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choose to ignore. They ignore it because our route to reality is not easy. First of all, we are not born with maps; we have to make them, and the making requires effort. The more effort we make to appreciate and perceive reality, the larger and more accurate our maps will be. But many do not want to make this effort. Some stop making it by the end of adolescence. Their maps are small and sketchy, their views of the world narrow and misleading. By the end of middle age most people have given up the effort. They feel certain that their maps are complete and their Weltanschauung is correct (indeed, even sacrosanct), and they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new information. It is as if they are tired. Only a relative and fortunate few continue until the moment of death exploring the mystery of reality, ever enlarging and refining and redefi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what is true. But the biggest problem of map-making is not that we have to start from scratch, but that if our maps are to be accurate we have to continually revise them. The world itself is constantly changing. Glaciers come, glaciers go. Cultures come, cultures go. There is too little technology, there is too much technology. Even more dramatically, the vantage point from which we view the world is constantly and quite rapidly changing. When we are children we are dependent, powerless. As adults we may be powerful. Yet in illness or an infirm old age we may become powerless and dependent again. When we are poor,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from when we are rich. We are daily bombarded with new information as to the nature of reality. If we are to incorporate this information, we must continually revise our maps, and sometimes when enough new information has accumulated, we must make very major revisions.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visions, particularly major revisions, is painful, sometimes excruciatingly painful. And herein lies the major source of many of the ills of mankind. What happens when one has striven long and hard to develop a working view of the world, a seemingly useful, workable map, and then is confronted with new information suggesting that that view is wrong and the map needs to be largely redrawn? The painful effort required seems frightening, almost overwhelming. What we do more often than not, and usually unconsciously, is to ignore the new information. Often this act of ignoring is much more than passive. We may denounce the new information as false, dangerous, heretical, the work of the devil. We may actually crusade against it, and even attempt to manipulate the world so as to make it conform to our view of reality. Rather than try to change the map, an individual may try to destroy the new reality. Sadly, such a person may expand much more energy ultimately in defending an outmoded view of the world than would have been required to revise and correct it in the first place. Transference: the outdated map This process of active clinging to an outmoded view of reality is the basis for much mental illness. Psychiatrists refer to it as transference. There are probably as many subtle variations of the definition of transference as there are psychiatrists. My own definition is: Transference is that set of ways of perceiving and responding to the world which is developed in childhood and which is usually entirely appropriate to the childhood environment (indeed, often life-saving) but which is inappropriately transferred into the adult environment. Balancing By this time I hope it is becoming clear that the exercise of discipline is not only a demanding but also a complex task, requiring both flexibility and judgment. Courageous people must continually push themselves to be completely honest, yet must also possess the capacity to withhold the whole truth when appropriate. To be free people we must assume total responsibility for ourselves, but in doing so must possess the capacity to reject responsibility that is not truly ours. To be organized and efficient, to live wisely, we must daily delay gratification and keep an eye on the future; yet to live joyously we must also possess the capacity, when it is not destructive,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act spontaneously. In other words, discipline itself must be disciplined. The type of discipline required to discipline is what I call balancing, and it is the fourth and final type that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re. Balancing is the discipline that gives us flexibility. Extraordinary flexibility is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living in all spheres of activity. To use but one example, let us consider the matter of anger and its expression. Anger is an emotion bred into us (and into less evolved organisms) by countless generations of evolution in order that our survival may be encouraged. We experience anger whenever we perceive another organism attempting to encroach upon our geographical or psychological territory or trying, one way or another, to put us down. It leads us to fight back. Without our anger we would indeed be continually stepped on, until we were totally squashed and exterminated. Only with anger can we survive. Yet, more often than not, when we initially perceive other as attempting to encroach on us, we realize upon closer examination that that is not what they intend to do at all. Or even when we determine that people are truly intending to encroach on us, we may realize that,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it is not in our best interests to respond to that imposition with anger. Thus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higher centers of our brain (judgment) be able to regulate and modulate the lower centers (emotion). To function successfully in our complex world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ossess the capacity not only to express our anger but also not to express it. Moreover, we must possess the capacity to express our anger in different ways. At times, for instance, it is necessary to express it only after much deliber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At other times it is more to our benefit to express it immediately and spontaneously. Sometimes it is best to express it coldly and calmly; at other times loudly and hotly. We therefore not only need to know how to deal with our anger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but also how most appropriately to match the right time with the right style of expression. To handle our anger with full adequacy and competence, an elaborate, flexible response system is required. It is no wonder, then, that to learn to handle our anger is a complex task which usually cannot be completed before adulthood, or even mid-life, and which often is never completed. Mature mental health demands, then, an extraordinary capacity to flexibly strike and continually restrike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conflicting needs, goals, duties, responsibilities, directions, et cetera. The essence of this discipline of balancing is giving up. Balancing is a discipline precisely because the act of giving something up is painful. As must everyone, for as we negotiate the curves and corners of our lives, we must continually give up parts of ourselves. The only alternative to this giving up is not to travel at all on the journey of life. It may seem strange, but most people choose this alternative and elect not to continue with their life journeysto stop short by some distancein order to avoid the pain of giving up parts of themselves. If it does seem strange, it is because you do not understand the depth of the pain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its major forms, giving up is the most painful of human experiences. Thus far I have been talking about minor forms of giving upgiving up speed or the luxury of spontaneous anger or the safety of withheld anger or the neatness of a thank-you note. Let me turn now to the giving up of personality traits, well-established patterns of behavior, ideologies, and even whole life styles. These are major forms of giving up that are required if one is to travel very far on the journey of life. In regard to the last of the above, it may seem to many that the ultimate requirementto give up one's self and one's liferepresents a kind of cruelty on the part of God or fate, which makes our existence a sort of bad joke and which can never be completely accepted. This attitude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present-day Western culture, in which the self is held sacred and death is considered an unspeakable insult. Yet the exact opposite is the reality. It is in the giving up of self that human beings can find the most ecstatic and lasting, solid, durable joy of life. And it is death that provides life with all its meaning. This secret is the central wisdom of religion. (to be continued)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4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中医学院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Sonny 2009-11-25 14:30
撇开对母校的感情之因素,我的切身体会是中医学院害人不浅。 曾经听到这样的话:进了中医学院,你这一辈子就毁了!虽然此话确属偏激,但其反映的问题却是真实的。中医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这已众所周知。学了5年的中医,出来才发现不管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都是西医的天下!即使是千辛万苦在医院找了个工作,除了倍受西医同事的冷眼与不屑,还因为中医执照有超范围行医之嫌而成天提心吊胆! 这还不算,社会上反中医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些可怜的大学生们也经常被纳入骗子行列!在亲戚朋友面前都不敢说自己学的是中医,颜面扫地! 还有一点很重要,长期的阴阳五行教育的潜移默化使部分中医大学生误入歧途,不能理性看待这些古代的思想,这种长期的过程造成了科学素养与知识的一并流失!在这样的社会里,这些误入歧途的人其实近似罹患人格障碍了,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 中医大学生,确实可悲! 下面是我对中医大学生们的建议: 1.学好西医临床课,认真见习,掌握扎实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技能。 2.掌握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与思维,学习循证医学理论。 3.学好英语,掌握信息检索技巧,熟悉专业的预防和诊疗指南,与时俱进,关注专业的新进展。 4.多上新语丝等网站看看人家对中医的看法,自己客观分析,不要被蒙在鼓里。 5.多跟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出诊,体验中医是否有效。若实际有效,学习老师的宝贵经验,若实际无效,分析原因,反思是中医不行,还是老师不行。 6.理性地做好人生规划,切忌头昏脑热,非医不从。毕业后不是只有从医一条路,要挖掘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 7.不要盲目向别人推荐中医疗法,应在对疾病有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推荐,否则可能为误人、害人。 8.若要支持中医,要有理有据,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胡言乱语,否则将招人耻笑,更增进了旁人对中医的抵触。 9.多和师兄师姐探讨交流,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成熟自己的人生规划,尽量减少中医背景对你事业的消极影响。 10.考西医的研究生,彻底与中医决裂!此乃中医学院大学生人生规划最具可操作性和具较高境界的形式。 以上言论暂未经细致整理,10条建议分类欠明确,供参考。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9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李开复的职场建议、学习建议、人生规划建议文章59篇
luffybear 2009-9-9 21:53
李开复精品文章汇总,算是李博士多年来投入教育事业的结晶吧。 作者:Carl Cheung 本文链接: http://livefordream.yo2.cn/archives/kaifulee-articles/
个人分类: 转载|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
pony911 2009-2-14 21:40
研一的同学们在假期后,陆陆续续提交了他们自己考虑的发展规划。或许,也不应该说是规划,因为这个词太正式了。似乎需要通过论证才可以得出。叫思考也许更妥帖些。 看得出,他们都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非常相似,对精彩的人生充满了期待与美好的想像。看着他们的想法,简直就是看到了自己12年前的过去,历历在目。只是,他们比我更现实,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唯美的考虑。我相信他们顺着自己的梦想,飞翔。 看过他们的思考,觉得,自己现在的一些想法,只能供他们参考。因为,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他们面对着无数挑战,已经与12年前大相径庭。 不过,现在觉得他们虽然有激情,但是还是缺少一种我用青春赌明天的豪情。虽然他们敢冒险,但是缺乏一种突破传统意识束缚的魄力和超前的思维创造能力。被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圈子,哈工大的小圈子给禁锢住了。 我理解,尊重他们的选择,也真诚地祝愿他们,并愿意为他们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创新这个词,在中国已经被用烂了。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但是,在中国这个人力资源过剩,生存资源紧缺的国家,个人的发展和规划,确实需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务实地创新,走出既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又不被潮流所淹没,属于自己的路! 最遗憾的是: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我们的青年,甚至于我们优秀的青年,在迈出独立成长的第一步时,还是必须更现实地考虑,哪种生存方式更好?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做什么我快乐?虽然,有些同学觉得自己想做...,但其实.......当然,这与我们的同学无关,这关乎文化、传统与社会的进步程度。
个人分类: 公告|3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