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扬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术哲学的邀请(4)——学术的探究
yaojunwei 2020-9-26 21:06
学术哲学的邀请( 4 )——学术的探究 “哲学”一词来自两个希腊单词: philein (“爱”)和 sophia (“智慧”),这意味着一个哲学家应该是一个“爱智慧者”。在学术哲学的范畴中,追求学术哲学层面的探究是想让自己在学术上明智起来,增加研商,寻求学术探究的智慧,而不只是获得学术信息,消除学术迷茫。学术的探究可以使研究者拥有理解力、敏感性和技能,对于研究、专业、业界和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知识做出精准的判断和抉择。当然,有时候,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受。 学术哲学和探究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不可分割的。在各种学术哲学流派、理论、方法论、技术和工具充斥下,从前辈中继承无数构想,并将之进行协调融合。学术的探究使得研究者逐渐形成学术信仰,也需要忠诚于自己的想法和学术发现,为自己选择为之奋斗的学术思想而负责。这也是学术哲学需要探究的内容:批判新思维,既不刻意也不随意,既不多也不少,而是好好审视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然后付诸实践,尊重我们能够得出的最好的想法去进行学术探究。 学术的探究或者开始是个体行为,而后或许逐渐演化成群体行为,当然这需要过程、迭代、迟疑、往复……,这些都是学术探究中必会经历的,经历得越多,学术见识也越发卓绝,学术视野也愈发宽广。 学术的探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异想天开的,而是不断探索过程中,逐渐自然呈现的或者“于无声处听惊雷”,这需要敏感性和好奇心,保持一颗“学术入世”之心会让我们保持这种敏锐性,避免学术的迟钝。 学术探究会扬弃自我,而非固守自我。学术探究,首先是怀疑自我,对于自己过去的学术、现在的学术、将来的学术都心存怀疑,这种怀疑是一种动力和自我觉醒,而非外在驱动的,恰恰是内在驱动的,是自我学术哲学意识不断升华的一种潜移默化。但凡自己可以推翻自己之前的研究成果,这便是一种学术上“其命维新”的自我突破历程。
个人分类: 应如室|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日寒假 只恐课题亦匆匆
热度 2 yaojunwei 2018-3-2 20:40
假期又匆匆过去,丝毫不允许你挽留一分钟,难得的是假期可以心无旁骛地写申报书,我愿意深深地扎入其中,尽吮其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无关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自己置于宁静清纯之中,简单是我最喜的格调,推掉一切应酬,简单,简单,再简单……。难得假期可以做自己想干的事情,本来是很幸福惬意的时候,结果不断地在写本子、改本子中反反复复地辗转,在这反反复复地辗转中,不断地推翻本子、不断地否定本子,就像孩子玩沙子游戏,建起沙房子,又推倒,然后又建,然后又推倒……。这不断地反复中,重复着自我肯定之肯定,肯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是否是所谓的扬弃与升华。在不断地讨论、质疑、辩论中,重新评估并修正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想法。摒弃我们的偏见,从来不算为时太晚。毅力和全神贯注虽然重要,但是若缺少了一颗对凡事追根究底且包容的心,不能够接受批评、意见、相左的意见,或是缺乏了倾听他人、向他人学习的精神,光是靠努力和专业,是否亦是徒然。曾国藩的那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让我如此四大皆空,是否应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不知……。 回看假期乱绪, 梦忆辗转煎熬; 难禁惆怅泪涌, 此际恰值元宵; 那日寒假,只恐课题亦匆匆 中否如何自控, 哀怨皆是万般; 思想如能互通, 批评争辩何妨; 那日重申,只恐相见亦转年 优劣无意在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空待一年寒窗,心怎不隐隐痛 只求一袭春风,奈何百花无力 放下执着,今宵请你多思辨 那日重申,只恐相见亦转年
个人分类: 应如室|2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热度 2 outcrop 2014-9-11 11:12
文化和科技一样,都可以阐明表达出来,不存在什么所谓博大精深或者神秘不可知——如此宣传的要么是自己都讲不清,要么为了忽悠——但这类假大空能满足一些人的口味,特别是门外汉们。 如果说先秦文化尚且有百家的昙花璀璨,那么汉以后儒家独大,基本围绕着怎么做好奴才和怎么做好主子在不断完善修补。至于道和释,过于出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基本是封建腐朽的,没多少可以重新利用的地方;如同一个操作系统,系统的内核落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怎么做修补,都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与信仰需求。之前和鬼王也聊过这类话题。 这种情况下,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窃以为值得扬是小部分,应该弃是大部分,特别是奴化教育的部分应该坚决彻底的去除。文化的包袱,该丢的就丢,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另外,玩神秘和忽悠没什么意思。 比如对待文言文之类的东西,参考拉丁文就行了——相关专业的研究或者使用,大众还是大白话好了——再说离开了繁体字的文言文,是不是味道怪异呢?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扬弃的字面意思
yue 2013-4-12 16:31
扬弃本意,也就是字面意思,是农业生产的一种工艺。 具体方法是在风中均匀地洒落粮食,粮食和粮食中的杂质就会分开。杂质包括灰土、糠、壳,等。 原理是空气动力学,比重不同的东西,空气的阻力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这种工艺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用手抓起粮食,慢慢洒落,这种方法可以利用自然风,也可以利用人工的风,例如吹气。可以用簸箕装上粮食,慢慢洒落。也可以用簸箕装上粮食,做颠簸的动作, 利用这一动作产生的风力分离簸箕中粮食和杂质。也可以利用风车。 扬弃的目的是分离杂质。保留比重大的,分离走比重小的。 扬弃引申为哲学概念,本身有保留和抛弃的含义。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4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答侯成亚研究员对关于拙文“中国需要振兴‘现代儒学’”的评论
QFL 2010-8-29 13:40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hcy98765 删除 回复 儒学本质上属于封建主义文化。 儒学中有些智慧、有合理性的东西,可以作为新思想的材料,批判地吸收。这一点,做得最好的是毛泽东。 语言文字有稳定性,不能因为用了儒家经典也用过的词语,就被认为是从儒学来的。 当前社会中许多丑恶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皆与儒家文化有关。 ------------------------------------------------------------------------------------------------------------ 正式答复之前先申明一下:侯成亚老师是科学网上我所尊重的老师之一,他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严厉批评无不体现出一位学者的正义之心,是值得受到赞扬的。然而,我也不赞同侯老师的一些观点,但这些只是学术观点的差异而已。下面就是我对侯老师对拙文 “ 中国需要复兴 ‘ 现代儒学 ’” 的 相关 评论的答复 。 首先,在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采取 “ 批判继承 ” 的这一点上,我是赞同侯老师的观点。 诚如我在拙文《中国需要振兴 “ 现代儒学 ” 》中所述: “ 儒家文化是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儒家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落后性,在一些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 所以,我们需要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式的继承。但我也认为, 仅仅批判继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发展或发扬光大 。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很多有智慧、合理性的内容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在物质世界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 在精神领域,尽管也不断地出现了一些新思想观点,但总体上却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类所固有的本性 (^_^ 不妨简称 “ 人性 ” ) 所决定的 。跳出 “ 人性 ” 所划定范围的思想学说,必然充满 “ 非人性 ” 或呈现病态,最终为人类所抛弃;否则,人类就不能在为人类了。 以中国为例,现在人们对精神领域的思考,有哪些是跳出儒学所思考过的问题的范围之外? 尽管不断涌现新名词,但大多数无非是玩弄文字游戏而已。现代中国人对关于精神问题的思考,即使有一些新突破,但又有多少高明?在对某一具体精神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有谁真正地超越了以孔孟、老庄等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们? 对于这一点的清醒认识,最有先见之明的就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 西方文化领域也具有类似的现象和规律: 大多都是在不断重复着思考其先哲们所思考过的问题 。 世界最顶级的哈佛大学的校训来自一个格言 :“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中国最顶级的清华大学的校训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来源于《周易》 “ 乾 ” 、 “ 坤 ” 二卦的卦辞: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可能就是基于这样原因吧。 另外,关于 “ 儒学本质上属于封建主义文化 ”, 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 儒学文化是否必须非得带有阶级性? 例如,《尚书 • 大禹谟》中 “ 满招损,谦受益 ” ;毛泽东说: “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 姑且暂不论后者是否在广度或深度上有所重大突破, 难道前者就只能隶属于封建主义文化,而后者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 ? 所以,我认为: 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不宜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 。这与关于 “ 资本主义的苗 ” 还是 “ 社会主义的草 ” 的物质领域问题是类似的。 资本主义文化能够以 “ 海纳百川 ” 的胸怀来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己用,甚至包括 “ 社 会主义 ” 的文化 ; 资本主义文明以 “ 文艺复兴 ” 为基础;这场文化运动无非就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等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并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更何况,与古罗马、古希腊文明相比较, 作为中国文化主脉的儒学对全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然而, 很多“社会主义”国人就缺乏这种胸怀, 一听到要提倡复兴 “ 儒学 ” 的观点,无不咬牙切齿,大有不把儒家文化置于死地不罢休的气势。 对 “ 儒学批判吸收 ” 这一点上 , 侯老师认为 “ 做得最好的是毛泽东 ” 。 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 。 就事论事,侯老师的这种说法与 “ 天才论 ” 或 “ 顶峰论 ” 的观点很类似 。首先,自古以来,就有 “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 的说法。毫无疑问,毛泽东本人很好地吸收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包括他本人的思想、律诗等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毛泽东本人也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令人遗憾且难以理解地是,文化大革命的 “ 批林批孔 ” 中的污蔑孔子,秕糠儒术等打倒一切的运动又无不与毛泽东本人有莫大的关系 。 国家建设时期,尽管 毛泽东提出了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的文艺方针, 但是 争鸣后的 “ 百家 ” 又都是什么样的惨烈下场? 在 事 实上, “百家争鸣”反而成了“引蛇出洞”! 侯老师认为 : “ 语言文字有稳定性,不能因为用了儒家经典也用过的词语,就被认为是从儒学来的。 我是赞同 这一点 的。 毫无疑问,语言文字有稳定性,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用过的词不能认为是儒学专有的。 但是, 儒家首创的词汇呢?儒家首提的观点呢?儒家首倡的思想呢? 难道这些不能被认为是从儒家来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由如下 9 个字体现出,即 “ 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 。此处简单解释一下:仁,体现了一种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天下大治,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义:原指 " 宜 " ,即行为适合于 “ 礼 ” ,为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礼,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及人类生活行为的总准则;智,同 “ 知 ” ,其内涵不言而喻;信, “ 无常 ” 之一,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体现了一种包含有宽恕、容人、包容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本人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与悌,家庭伦理的基础,孔子认为,孝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孝敬之心,如果仅仅是单纯物质上的赡养,那就如同饲养犬猪等牲畜,实乃大逆不孝。 试想一下,当今所有社会道德规范(包括海外诸国的),当局提出的各种号召、口号、倡导和宣传等,有哪些内容能够跳出上面的 9 个字? 无非 顶多仅 在内容上赋予一些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意罢了。 可以这样说, 我们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生活传统、家庭伦理等等,甚至个人的一言一行,哪个方面不都是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与儒学有关系 。 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犹如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不管他是否赞同哲学,但在研究过程中,又处处都在使用哲学的方法。 所以, 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实际上也根本做不到。 尽管很多国人在嘴上喊着坚决反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但在行为上却是“扛着红旗反红旗” 。 侯老师认可这种观点,即 “ 当前社会中许多丑恶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皆与儒家文化有关 。 ” 另外,社会上还有一个关于官僚腐败的流行观点,即 “ 社会处于转型期 ” 。 就事论事, 我认为 : 这两种观点都是在瞎扯淡,它们与腐败没有任何逻辑必然关系,纯属御用文人或当局为官僚腐败找到的两个 “ 忽悠 ” 老百姓的 “ 冠冕堂皇 ” 的 借口 。日本、新加坡等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甚至至今还在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人家的官僚为什么很清廉?香港官僚由腐败走向清廉的过程,难道就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两千多年以来,基督教一直盛行的全部欧洲国家的总和,也没有以儒家为根基的中国社会繁荣昌盛,为什么却被认为是现代欧美国家繁荣昌盛的文化根基?非洲很多国家也有基督教呀,却是落后之极。 所以我认为: 一个国家的官僚们是清廉还是腐败,只取决于该国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政治游戏规则而已 。对于一个既是治理者又是监督者的政府,一切全凭其官员们所自封的高尚性和自律性是远远不够的 ;这犹如参与者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的比赛,必然是索然无味。 这话不是想当然乱说的,而是有重要依据: 胡锦涛明确指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 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本人的讲话 ) 。 最后,本人再重申一遍下面的一些观点: 复兴 “ 现代儒学 ” 绝对不是复古,不是恢复文言文,不是穿汉服,更不是国粹主义 。 在发展现代科技的同时,我们应该复兴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 包括其他诸子百家 ) 作为中国社会的主体思想,发扬其中精华,抛弃其中糟粕,同时借鉴外国先进文明为辅助,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改良成一种适合当代社会的 “ 现代儒学 ” ! 厚德载物的儒家文化必能海纳百川,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服务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 “ 封建儒学 ” 蜕变成服务于现代社会的 “ 现代儒学 ”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892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技异化及其扬弃与规避
yangwenzhi 2009-2-15 00:18
科学技术异化的扬弃和规避 杨文志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引人入胜地提出了劳动和异化问题。虽然他没有就是劳动异化了人还是人异化了劳动做出答案,但即使在当代,我们依旧能感悟到伟大的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睿智。马克思说,劳动的本质是自由而幸福的,但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资料的私有,致使自由的劳动异化为强迫性的劳动,最终不但毫无自由和幸福可言,甚至成了人的一种桎梏,无法摆脱。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生产力急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异化现象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陷入了更深的泥潭。科学技术异化就是现代社会诸多异化的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是科学家、工程师和广大劳动群众实践劳动的成果和产品,其本质是认识自然,反映和揭示规律,以及改造自然,为人类谋取自由和幸福。但是由于资本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工具,科学技术的少数人掌握使其成为谋取霸权和私利的工具,科学技术的误用使其成为人类灾难的根源。科学技术的这种异化,使人不可能自主和决定自己的生活,人类发展必须走出这种异化的误区。 一、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世界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信息化世纪,是一个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世纪,是一个以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为焦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在推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并且仍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率越来越快,表现为以下主要特征。第一,自然科学和各种重大的新发现、新发明越来越多。其次,科学技术从研究到应用,形成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过80年;电动机65年;电话机50年;真空管33年;飞机10年;原子弹6年;晶体管3年;激光才1年。第三,高新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快。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和生物工程制品新一代产品的问世间隔已不超过5年。第四,新技术老化周期缩短。新技术老化的周期:20世纪头10年约为40年,30年代为25年,50年代为15年,70年代为89年,80年代仅35年。第五,知识老化加剧,原有知识失效率逐步增高。根据国外统计,一个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5年之后失效40%,10年后失效68%,15年后80%,20年后85%,25年后90%。一个大学生离校后5年内如不及时补充知识,那么他原有专业知识的失效率就可达到80%以上。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每3年就增长一倍。由此西方白领阶层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将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二)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凸现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明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谁的科技贡献率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高,谁就有可能处于优势地位。据统计,20世纪初,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5%-10%,近些年我国的比重上升到40%左右,发达国家的比重上升到60%至80%。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40%左右,高技术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占50%左右。 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经济之所以从1991年以后得以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其信息产业的迅速形成和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5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高新技术行业已成为美国雇用职工最多的行业;高新技术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部门,其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已相当于产业出口额的40%,估计到2007年信息产业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国1999年和2000年头几个月失业率降到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回落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三)科学技术成为竞争的焦点 二次大战后,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加快了世界经济的集团化和区域化。20世纪90年代东欧巨变和前苏联解体,知识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悄然兴起,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但是,借助于高科技行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危机频繁发生,动荡此起彼伏。海湾战争显示出高科技条件下现代局部战争的新特征,东亚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趋于科技实力。 在当今世界,以美国力图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单极世界,与各政治、军事力量力图建立多极世界的较量日趋激烈。同时由于技术、信息、商品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正在形成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相互交织的经济全球化。这里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实质上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集中在以高新科技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上。为了赢得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在重新审视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整国策,强化技术理性,加速发展科技教育,加紧人才争夺,抢占高新科技制高点,呈现出纷繁复杂、愈演愈烈的局面。 二、科学技术的异化 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工具价值,拼命扩张科学技术的技术理性,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人类的工具,成为谋取世界霸权和私利,成为人类灾难的根源。 (一)科学技术成为技术工具 1.科学技术具有工具理性。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科学旨在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实践到抽象理论的认识和发现过程,其结果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评价标准是真理性标准。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知识为人类所共享,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领域,不直接体现为工具价值。 而技术是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明确目标的行为活动,是把抽象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和发明的过程,其结果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或智能形态,评价标准是价值性标准。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是一种商品,具有强大的工具价值。 2.科学技术成为统治工具。资本表现为货币量。谁占有货币,就可以占有他人劳动,具有支配他人活动的真实权利。资本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就可以使资本拥有者占有他想得到的任何技术,控制技术规范,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人类的工具。因为技术往往体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和智能形态,即表现为劳动工具,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智能形态,如程序、操作规程、规则等主要形态,处处体现效用、效率、价值等性质。技术的合理化,就不得不使人去机械地适应技术的合理化,成为技术的工具,技术理性变为一种社会属性,社会统治具有技术的性质,技术统治直接决定社会统治。技术使人的不自由变得非常合理,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成为理性的全部,代替了价值理性。科学技术原本是科学家、工程师、劳动人民实践劳动的成果和产品,是为人类创造生产力,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给人以自由和幸福的。但由于现代科技与资本的结合,使科学家、工程师、劳动人民的劳动产品被丧失,最终使这些产品以异己物而存在,成为与自己相对立的物质力量,最终不但毫无自由和幸福可言,甚至成了人的一种桎梏,无法摆脱。 (二)科学技术的少数人占有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社会资本的配置具有不平衡性,资本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使科学技术只能为少数人占有,进而形成了财富配置的更大差异,造成多数人的进一步贫困化。科学技术的少数人占有也使其为一些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统治者所利用,沦为其统治世界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1.科学技术发展使世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是商品。技术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商品拜物教的色彩,商品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谁拥有资本,谁就可能占有技术,这样由于技术商品交易的保密性和排他性,作为技术商品的拥有者只能是少数人和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科学技术越发达,技术生产越多,技术的配置和分配就越集中,贫富差距就越大。据2001年5月29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资料,在1950年到1997年之间,全球经济年度总产出从5万亿美元扩展到了29万亿美元,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与最贫困的20%的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近10多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贫富悬殊情况却日益严重。如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高低分成五等分,则全球最高20%国家与最低20%国家所得差距,已由1987年的57倍扩大至92倍。1997年人均GDP逾1万美元的为28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占世界的17%,但所创造出的GDP比重高达79%;人均GDP在1000至9999美元间有43个国家,人口比重为26%,GDP比重为15%;人均GDP在999美元以下者有33个国家,人口比重高达57%,其GDP比重仅6%。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也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以及能源总量的58%。他们拥有的电话和汽车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和8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世界银行发表的2000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32个国家和地区中,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则高达3.84万美元。全世界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其中又有12亿人的每天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据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数字,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超过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世界上3名巨富的财产超过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全球500家大企业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5%,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已占全球累计直接投资2.5万亿美元的90%。跨国公司通过其子公司已将触角渗透和延伸到世界各地和各个产业领域。 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全球发展,总体趋势是富国和富人越来越富,穷国和穷人越来越穷,世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科学技术发展使数字鸿沟不断扩大。1995年因特网商业化后,迅速在全球普及,除了极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都连接到因特网上,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平台,已经成为了信息的平台、知识的平台、媒体的平台以及通信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新的生产力代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意味着参与和发展的新机会。然而,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出现了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普及差距,即数字鸿沟。其本质意味着因特网普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新的全球信息革命中面临着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缺乏参与和发展的能力。 从全球来看,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发达国家已经登上这场网络信息革命的头班车,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知识优势进一步创造了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实现,并因此拉大了各国之间的差距。当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电信与信息化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ITU成员国中,有1/4的国家电话普及率低于1%,而占世界人口15%的23个发达国家却拥有全球62%的电话;二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电信水平差距明显,这些国家约80%的电话线在城市地区,但60%的人口却分布在农村;三是互联网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目前国际互联网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文的,其他语种总共还不到20%;世界性大型数据库有将近3000个,而其中70%设在美国,人类的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已经成为这场信息革命的数字穷国,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不仅面临着与世界因特网普及水平的巨大差距,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内部差距,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和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据Netsizer的统计,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15%,但是仅仅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以及因特网用户数量的6.11%,因特网的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也大大低于世界发展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的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0台,低于所有的大洲,甚至仅为非洲的1/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达到了206.90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也很低,目前仅为271.35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将越来越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地区获得和占有的信息资源将越来越多,获得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好,而一些落后国家、地区获得的信息资源将越来越少,获得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差,未来社会发展的差距会不断扩大。 3.科学技术发展使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不断膨胀。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展开军事竞赛,发展高科技的杀伤武器,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充当世界宪兵,制造事端,引发战争,给世界带来不安。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后,以精神和文化力为焦点的综合国力较量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力的商品化,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文明交汇中的矛盾、摩擦、冲突和融合不断增强;西方国家更加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和文化力量来获取国家利益,强化其文化的扩张力和吸引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强大优势,采取假借人权、控制国际机构、利用文化渗透、抢夺其他国家人才资源等手段,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力把西方文明变成其他国家行为的楷模,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精神和文化竞争中的突出矛盾。 (三)科学技术的误用 技术具有两面性,是把双刃剑,这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如,核能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许多优越性,但用于军事或恐怖活动,却因其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汽车给人们出行和运输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汽车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消耗化石能源,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化肥、农药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增收,满足人们的食品需要,但也会造成农田、农产品、水质污染,破环生物多样性,甚至给食品卫生安全带来系列问题,威胁人们的健康;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可明显地促进动物生长,并增加瘦肉率和商品外观品质,但对人的健康却非常有害。类似的技术的利弊可以举出很多。科学技术本身不会给人类直接带来好处和坏处,只有当人们把它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这些问题才会体现出来。任何技术的误用,都会给人来带来恐惧和灾难。技术给人类带来恐惧和灾难,都是人们的误用所造成的。 1.双塔惨剧对人类文明的摧残。有双塔之称的世贸大楼是现代高科技的象征,摧毁双塔的两架波音飞机更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们间没有矛、盾的概念。恐怖分子可能仅用了最原始的刀具,就在9月11日这一天将巨型客机变成巨型武器,将巨无霸般的大厦变为屠杀的工场和坟墓。本来给人们出行带来方面的现代化、高科技的交通工具被恐怖分子用作了杀人武器,标志着人类伟大、社会繁荣的高科技商业中心被恐怖分子用着了杀人场所,这种科学技术产品的极端误用,给美国千万个家庭带来不幸,给美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以极大的精神打击。 双塔惨剧令人颤栗的不仅是惨剧葬送了无数无辜者的生命,而且惨剧制造者对人类理性底线的彻底否定和扬弃更是骇人听闻。人之为人,不在他能制造工具,更在他是理性的存在。而这一理性的底线,就是对人类的属性即人性的价值认同。无论人与人之间存在怎样的权势差异,也不能像对待一般动物那样随意将人杀掉。如果我们把人类理性丢掉,那怎样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人不就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吗。美国政府,依仗其强势话语,将其国家和民族利益掩盖在捍卫普遍人权旗帜下,所做出的许多霸权主义行径,本身是应当受到谴责和批判的。但双塔惨剧的制造者,所攻击的首选目标却是国际性的商业设施,是数万名无辜的平民。这便使它必然激起全人类的公愤。如果这样的思路一旦被打开,那些人类文明视为骄傲的高科技成果,都将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只要世界上存在丧失人性的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这样的风险便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大。如果听任这样的谋杀行为发生,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只能将整个人类文明葬送。当今世界,恐怖事件频频发生,911事件、车臣事件、东土事件等已经给人类蒙上了永远难以抹去的阴影。 2.战争危险随时存在。现代社会,凡是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无一不是高科技的产物。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那样不是高科技的产物。试想,如果核按钮一旦掌握在战争狂人手中,人类将陷入灭顶之灾。当今世界,高科技武器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一些正义的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犯,纷纷发展高科技战争武器,另一方面一些试图称霸世界、谋取强权和利益的国家也纷纷通过发展高科技武器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科学技术只要用于战争,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将造成人的死亡、文明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环,这恐怕不是科学家、工程师、劳动人民发展科学技术的本意。二次世界大战末,两颗原子弹的爆炸着实曾让科学家们认真反思。当今世界仍然不太平,波黑战争、阿富汗战争刚刚结束,巴以冲突仍在持续,美伊战争随时可能再次爆发。现代武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杀伤力越来越强,后患越来越大,对人类的形成恐惧和现实威胁越来越大。高科技用于战争,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是科学技术误用和异化的极端现实体现。 3.人类陷入生存危机。没有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就难以发展,人就很难有幸福。然而科学技术的误用或失误,将给人类带来恐惧和失去幸福。《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的确,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急剧膨胀,依靠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的工具不断加大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土地滥垦、森林滥伐、化石能源滥采,以及工厂到处冒烟,污水随意排放,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今天,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绝灭、大气臭氧层破环、沙漠化、荒漠化等成为全球难题,三哩岛事件、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等令人恐怖。面对这样的世界,人的自由和幸福感从何而来。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沙风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黄河断流、长江洪水、干旱等问题正在困扰我们。我国人口的过度膨胀,已经是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人均耕地仅0.08公顷,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2300多个县中,已经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不足0.033公顷。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年占有径流量2474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配极其不均,灌溉缺水在300亿立方米,全国尚有7000多万人、5500万牲畜需要解决饮水问题。我国天然林面积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10,800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8,72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农业耕地4,887万公顷;严重退化的草原面积7,300万公顷;土地沙化的速度已由20世纪50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年扩大到目前的2,460平方公里/年,受荒漠化影响的农田有1,500万公顷、草原10,000万公顷。面对这些数字,我们面临的生存危机时非常严峻的。 4.未来世界的恐惧。科学技术仍在不停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预测,科学技术给人类来来的结果难以预测。自从一个叫深蓝的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以及克隆羊多利出世以后,人们已经被自己的聪明才智吓着了,人们担心自己的聪明才智会把自己引向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为此,世界上一些未来幻想和恐怖影视片风靡全球,引起人们对未来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克隆人是牵动人心的话题,科学家、政府官员、神学家、人文学者、伦理学家、普通公众等纷纷参与其讨论之中,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足以能够改变世界秩序,克隆人提出的许多问题可能就是今后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如,克隆人研究需要不断做试验,可能出废品人,这不符合人类自己的利益的;克隆人有没有潜在的后果,他的未来是否健全和安全;克隆人对人类物种的安全有没有危害;克隆人生理意义上可能健全,但社会学意义上不健全(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父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母亲),他一出生就是一个异类,这个异类如何融入社会;此外克隆人会面对一系列法律问题,如遗产继承、社会归属、家庭问题等。为此,联合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特委会会议通过了《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这正是人类理性的一种很好的回归。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困惑可能会越来越多。 三、科学技术异化的扬弃和规避 科学技术本身无罪,它给人类带来灾难还是幸福,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自身。科学技术应用适当,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给人类带来自由和幸福。相反,科学技术应用不当,就会导致科学技术异化,人也就必然毫无自由和幸福可言。 (一)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树立价值理性 完善科学技术的前提,必须首先完善人类自身。在人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能够通过科学技术完善自身,同科学技术一起发展。在道德、知识、社会分工、制衡、环境等各方面,不断加强对人类自身的改造,增强人性和科学理性,以最终扬弃科学技术的异化。否则,任何解放劳动力的科学技术都可能成为统治人类的工具、扼杀人类劳动的罪魁、毁灭人类的祸手。人,如何突破自己,已经成了今天我们最难突破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人类创造自由和幸福。我们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要弘扬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合理扬弃科学技术工具理性,树立价值理性。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类发展是连续不断的,人们在思考自己问题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应该把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世界留给子孙后代,不能把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转嫁给子孙后代。近几年来,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识,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正确处理和协调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弃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旧观念,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观念。对此,人们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对现实的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扬弃,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使得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这首先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忧虑和思考。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张扬科学技术好的一面,而规避科学技术不好的一面。首先,要把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后果如实地告知广大公众,这是科学家、工程师们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第二,要认真研究规避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方法,并且公诸于众。第三,要正确权衡技术负面影响的程度,权衡利弊,决定技术应用价值。第四,要有解决技术负面影响的应急措施和办法。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异化的扬弃最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解决,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大量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科学技术异化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来接解决,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达到极大满足,人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异化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随着现代科技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凸显,西方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论,认为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技术创造价值,主张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是肤浅和错误的。科技知识是人的劳动特别是复杂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凝结,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延展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科技增强了人的劳动能力,但劳动能力不等于劳动,科技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人的劳动,离开了劳动这个环节,科技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离开了人,科学技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点更可以看到,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让公众了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教材,《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乙种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9月。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 3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编写组著,《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11月(待出版)。 4王大珩、于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 5郭传杰主编,《科技创新与民族振兴》,学习出版社,2000年3月。 6杨文志,弘扬科学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宣传部编,《中直机关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8月。 7刘新闻、李锦慧主编,《知识经济经典案例(上、下册)》,工商出版社,1998年9月。 8约翰奈斯比特等合著,《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年5月。 9冷德熙主编,《关注中国数字鸿沟》,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0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编,周绍森、陈东有著,《科教兴国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11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 12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512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