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启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社与南京近现代科学的启蒙
ScientificNK 2020-6-22 08:57
中国科学社与南京近现代科学的启蒙(识别二维码可观看讲座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PuxLrJKsGzjrmhPGOleUvQ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社研究|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年过年不送礼,送礼就送科普大礼包
热度 3 张能立 2014-1-30 16:55
本人出生于农村,生长在红旗下。拜改革开放所赐,本人于1980年考取了大学,时年16岁。但因高考志愿没有填报好,与一本院校失之交臂,最终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1983年师专毕业后去高中当了一名物理教师。因从小立愿当一名创造发明的工程师,因此,一直渴望有机会再重新深造。恰好,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当年在全国率先搞教育改革,一项是学分制,另外一项是插班生制。于是,1986年我考取了武汉大学物理系插班生,但中学不肯放我离开。经过恩师武汉大学物理系时任副主任的金准智老师的大力帮助,历尽艰辛,最终成为了武汉大学的一名本科生。88年本科毕业后,继续在物理系读了三年硕士研究生。91年毕业后,一直在武汉市科委下属的科研所工作,当上了从小就渴望的工程师。可是,从小渴望创造发明是一回事,能否做出创造发明则是另外一回事。工程师生涯有五年光阴,但并没有做出什么创造发明。其中,跟随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所总工傅老师做过一项“表面贴片机”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最终只能以样机成果告一段落,离真正实用还有很长距离。96年后我又重新回到高校任教,起初也是信心满满,以为自己能够在计算机方面做出一点名堂。经过数十年的奋斗,仍然是以失败告终。 学术生涯失败之后,我一直在反思其原因。发现,除了自己天赋有限,努力程度不够之外,曾经受到的科学教育与欧美比较,可以说是极其落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于是,内心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从事儿童科普工作。在这个强烈愿望的驱使下,我选择了重新学习欧美思想家,特别是数学家和科学家的学术著作,以及美国小学数学及科学教材。从中发现,对于数学及科学教育,中国比美国落后得非常非常远。既然,我学术生涯失败了,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失败的经验体会,再加上我对美国数学及科学儿童教育的理解,我就想把这些东西都分享给孩子们,目的是尽最大努力,让接受过我科普教育的孩子们,在学习现代数学及科学方面,不要重复我曾经的弯路和失败之路。作为个人,我学术生涯是失败了,但是孩子们学习科学不能失败,我们民族的科学之路不能失败。于是,2009年11月,我在我们学院研究生教室面对小学生和家长,做了第一场科普讲座,讲座的题目是“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因本人不是什么大师、大学者,也不是什么名人,因此,为了给孩子们科普讲座,我主动联系中小学、图书馆这类机构。到目前为止,累计也做了几十场科普讲座。我所去过的小学有民工子弟占多数的小学,也有武汉市重点小学。讲座虽然比较受孩子们欢迎,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一场讲座并不能让孩子们系统学习科学。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希望能够在一个固定场所进行系统科普讲座。这个想法得到了湖北省图书馆少儿部方主任的大力支持,借2013年湖北省图书馆新大楼启用之际,正式在湖北省图书馆少儿部系统讲授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科学启蒙》。下面是讲座的一些照片: 图1 两个小男孩正在表演“日心说” 图2 孩子们正在用鞋盒、棉花、白纸、彩笔来“建模”,用来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 图3 与孩子一起表演食物链:植物、蚂蚱、地鼠、郊狼 图4 孩子们排队观察及触摸三类土壤:粘质土、壌质土和砂质土 美国《科学启蒙》系列讲座视频如下: 视频: 科学启蒙第一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0NTEyNDY0.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一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0NzY5MzQw.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二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2MzY3MjY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二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2MjM3NjY0.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三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2MjI0NzA0.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三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2MjQ2MzE2.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四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NDk1MTYw.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四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NzM4Njg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五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NzQzMzA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五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NzMxMzA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八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zNTkxNDIw.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八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NzI2OTU2.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九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NzM3OTUy.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九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Nzk0Njky.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ODA3NzQ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ODQ2Njc2.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一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ODYyNzMy.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一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ODY0MzAw.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二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NTIzMTQ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二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NTYzMjUy.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二讲(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NTg3MDc2.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三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OTU1ODQ0.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三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2OTc1MDIw.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三讲(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MzgxNjU2.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四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Dc4MTI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四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TIxMTIw.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四讲(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TIyNjg4.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五讲(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jg0Mzky.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五讲(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jkxMzQ0.html 视频: 科学启蒙第十五讲(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3Njk1NzUy.html 这个科普讲座有如下特点: 1、系统化。采用美国科学启蒙教材(1~6年级); 2、强调和培养科学精神; 3、注重科学思维及方法教育; 4、培养孩子爱的眼光、美的眼光和科学的眼光。科学、人文及历史融于一体。 说明:科学启蒙第六、七讲是与孩子一起欣赏科普电影,因此,没有录制视频。 马年拜年不送礼,送礼就送科普大礼包。欢迎科学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 祝科学网师生马年科研事业更上一层楼,生活吉祥如意!同样的祝福也送给科学网编辑老师,祝科学网马年更火!
个人分类: 科普|2907 次阅读|6 个评论
金色童年——科学启蒙最当时
hhanb 2009-7-2 08:03
六一过去一个月了,按说这是一个对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一刻。可六一期间关于孩子们的一些报道却让笔者感到忧虑重重,最主要的是当下的少年儿童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丰盛而精神生活困顿的非常时期,看得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不真的幸福快乐,他们过早地被赋予成人的意志、思维乃至感情,也就是说属于孩子先天的禀赋与特征正在逐一丧失。孩子一旦失去属于孩子的特性,那就不成其为孩子,幸福与快乐也就不复存在。 综合节日期间的相关报道,孩子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情感荒漠化,阅读卡通化,成长知识化,饮食快餐化,想象好奇幻想等宝贵的思维品质都遭到成人和教育的封杀。笔者特别想指出的一点是,孩子们失去的不只是童话般的情感、天真的思维,还失去了对科学启蒙而言及其重要的品质,诸如:对大自然强烈的好奇心,对万千事物宇宙星空的无穷想象力和对科学自发产生的浓厚兴趣。 日前江晓原教授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当下我国科幻文学最大的困境是少年儿童阅读的缺失。那天在演讲现场,江教授问两位在场的中学生,没有一位能够说得出我国当代科幻文学作家的名字。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如今的孩子喜欢天文观测的越来越少,据全国排名第二的武汉青少年文化宫徐主任说,自 1995 年以来,前来参与科普活动的孩子逐年减少,一些原本办得不错的科学兴趣班举步为艰。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未来属于青少年。其实还有一句话,科学属于童年。只是这后一句话许多人不把它放在心上,尽管多数人都认为科学不是闹着玩的,可是我还是要说科学的启蒙教育童年最当其时。 童年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节,除了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外,童年还是收获科学启蒙的金色时光,孩子与生俱来的科学素养都会随着幼小生命的诞生而光顾。成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对其加以积极的呵护与科学的引导,这些科学的幼苗就会茁长成长。 集天文学家与科普作家于一身的卡尔萨根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我以为这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种观点,乃至是一个真理。看上去科学的成果大多是由成人创造的,但成为科学家的启蒙和科学的萌芽却早在童年就开始孕育了。 毫无疑问,科学是属于孩子的。从他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向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好奇、他们幻想、他们想象,他们天真无邪,当然他们也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他们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神奇,那么地不可思议,想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搞个水落石出。他们总是那么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 越陌生、越好奇,越好奇、越向往,越向往、就越想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们不时张开小嘴向大人问个没完,或者在自家阳台架起望远镜,凝视着浩瀚的宇宙星空,再或者用自己的一双小手摆弄着各种各样小玩意。还有更多的孩子撒开脚步冲向乡野、山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欢呼雀跃。 就这样在孩子眼睛一眨一眨间、小手的一举一动里,脑瓜子的一思一想中在、童年的科学好奇心开启了。 保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就成了老师、家长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可是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今天的学校教育早已被捆绑在应试教育战车上,很多家长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如何将卡尔萨根的愿望变成现实,切实保护好孩子对自然和科学的好奇与敬畏之心,就变得格外难能可贵了。但愿天下的父母们都能担当起为人类养育科学幼苗的崇高责任,悉心呵护好孩子们金色般的童年、科学的童年。 其实就科学家群体而言,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小就开始有了科学家的梦想。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起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就热爱自然,对自然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除了他们自身的天赋外,还有就是及时得到了父母的关爱,以及后来学校老师的悉心教育,这样为他们后来的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这几乎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定律。 在《童年与解放》一书中,黄武雄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儿童的自然能力,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三大原始创造特质:一是辨认特征与无边好奇;二是生之勇气;三是宽容无邪、不存偏见。笔者以为黄先生提出的自然能力也好,原始创造特质也罢,都指向孩子科学启蒙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好奇心、想象力、爱幻想、好疑问、喜欢冒险,可以说孩子们天生就是科学家。摩尔根小时候是这样, 1981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同样也是如此,科学史上这样的事实与案例举不盛举。 既然,孩子具有成为科学家的天性,那么我们最该做的,首先是保护好这些科学启蒙的禀赋,其次才是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金色童年科学启蒙正当时.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94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人类发现地壳100周年【修订版】
热度 1 dongping2009 2009-2-15 01:39
我们人类,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状的物体上,可以上溯到很早很早以前。( 自评:这一段基本是废话,可以删去 ) 100年前及至更早一段时间,人类对于地球本身的一些了解,就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程度。例如:通过天文与物理学的方法,那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地球严格来讲不是球体,而是接近于一个椭球体,并且其赤道半径较两极半径要大三百分之一那么一些,这是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我旋转,而且不是一个完全的刚性球体;我们还知道,地球内部的质量分布不是均匀的,因为它的转动惯量系数为0.33,比均匀质量分布的球体转动惯量系数(0.4)要小,因此,整体来讲,地球外面部分的物质应该比靠里面些的要轻。 到了1909 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左图), 在研究萨拉布地区一次地震时发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下数十公里处存在跳跃的现象。此后,通过世界各地的地震学家们的共同工作,发现这种地震波传播速度跳跃,普遍存在于整个地表以下,包括存在于整个大洋与大陆,深度范围从最浅处的10公里左右,到青藏高原等的最深处约80公里范围。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速度跳跃的界面,叫莫霍面,而莫霍面上面的地表部分,便叫地壳;但在当时,科学家们将莫霍面以下直至地球中心的广大部分,统称为地幔,但包含一个若影若现,并且其密度应该比起外围更重一些的地核。 此后,1914年,一位出生于德国,后去 美国加州任CIT教授,名叫古登堡(左图)的地震学家,在详细分析与整理数以千计的地震记录时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距地震震源的距离大概12000公里到16000公里的带状范围内,地震记录仪上观测不到地震的直达P波。结合地球转动惯量系数等其它来源的观测资料,古登堡因此比较明确地指出,在距地表约3000公里深处,同样存在一个类似莫霍界面的全球性界面,于是,原先的地幔一分为二:地幔与地核。 今天,划分核幔的这个界面则被称为核幔边界,也称古登堡面。 沉寂了20多年,一晃到了1936年,一位丹麦女士,地震学 家莱曼(右图), 通过深入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发现存在一个现在我们称为PKIKP的震相,其与另一P波相关震相的比较,存在高度相关性的差异。莱曼据此推断,古登堡划分出的地核还可进一步细分: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当然,现在我们称划分地球内外核的这层边界为 莱曼界面。 这样,通过100年来科学家们的工作,我们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与地核三部分所组成的观念,便已深入人心;部分社会公众还进一步了解,地核部分包括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两部分。 很显然,西方科学家们对于地球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大而化之到对整个现代科学的贡献,不须赘述。这从我们教科书上,比比皆见的动辄以某某西方科学家命名的现象,例如牛顿三定律之类,便可一目了然。 我更关心的则是,在这场持续百年来,以十年为时间单位度量的 竞赛 中,西方之外的人群,尤其是对于东方的世界,一直互为主要对手的两个国家 中国和日本,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他们对于地球物理学的贡献如何? 结果说起来,套用宋丹丹的话,那是相当地伤心! 翻查地球物理学方面的中外文教科书,日本地球物理学家们的名字,已经数次出现在教科书上。例如:对于地球潮汐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的竹内均,与贝里奥夫共同发现俯冲地震带的和达清夫,对于地球自由振荡规律进行非常深入研究的志田顺,以及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术的构建方面,对于板块运动的动力驱动机制作出重要原创性贡献的上田诚也,等等。 以上几人都是日本的本土科学家,或曰日本土鳖,虽然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海龟背景。如果考虑到身在美国,胸怀日本的日本科学家群体,那么,对于现代地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美国CIT教授金森博雄,以及现在作为地震学专业学生圣经般的经典教材,名为《定量地震学》的主要作者,生前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的安艺敬一两人,则应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杰出地球物理学家的榜单前列。 反观中国,迄今 100 年来,能够与以上几位日本地球物理学家们对等比拟、并驾齐驱的,特别是能够受到学界公认的,已经出现在中外教科书中的,以上述数个日本科学家命名的模型、公式与基本概念的情况,对于中国科学家而言,那是几乎一个也还没有出现。 我在课堂上讲课之时,偶尔也与研究生们言及此类问题,怅然若失之际,其时心中不免感觉有所戚戚。 顺便,关于竹内均,可以再说两句。 学界外人士对竹内均其人,可能了解不多,事实上,除去对于地球科学的重大贡献,竹内均还一手创办了 国际著名的科普杂志《 Newton 》,那些激动人心的 大自然奥秘,以及那些本来看上去非常严肃的科学话题, 通过竹内均等科学家们娓娓动听的介绍,社会公众才渐渐感觉到,这些奥秘与严肃,原来距离自己 并不是那么遥远。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曾经播放过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日本电影,创作这部电影的作家小松左京之主要构思,便是来源于竹内均时代,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一批日本科学家们,对于日本危机意识的疾声高呼的结果。完全可以这样讲,竹内均对于整个日本社会的后现代科学启蒙,贡献至伟。 谨以此文,纪念人类发现地壳100周年。 PS:本篇短文,上网时的最初名称为: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以地球物理学研究为例。但又觉得题目太过直白,并且正文部分提供的一些文字证据,不能够充分破题,于是决定对正文进行一番修改,并在经过斟酌之下,安上了现在的名字。 后记: 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的报道,我也凑个热闹!说个与100周年纪念有关的事情(注:所有照片均来自于公共资源)。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8209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