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维方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企业文化的本质——东施效颦不会增添美
shuhualu1016 2011-11-16 10:30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 管理培训咨询网 首席专家   尽管很多人都认同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的观点,但在现实中,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更多的仍停留在装饰阶段,而不是用以达成管理目的。我们只要在各个企业的网站上浏览一下它们企业文化栏的内容,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很多企业归纳了几句好听的话,然后在这几句好听的话之前冠上企业宗旨、企业方针、企业目标、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精神、企业口号、企业精髓等等字样,就自以为建成了企业的文化。可在企业宗旨、企业方针、企业目标、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精神、企业口号、企业精髓等标题下说的好听的话,又有几句听进了耳朵,记在了心里,落在了行动上,不是不得而知,而是知之甚明:大都没有。它们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喊在嘴上的口号,与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没有建立任何有效的联系。所以这种企业文化也就无法起到管理作用,而仅仅起到一种 “ 文 ” 的装饰作用,并且主要是装饰给员工、客户、政府官员等等看的,是有 “ 文 ” 无 “ 化 ” ,不能说是文化。穷乡僻壤的文盲戴一个一千度的眼镜也不会变得有学问,东施效颦不会增添美。 而企业文化的本质作用却是管理,是用它来调节和影响企业组织成员的行为选择,让他们按照企业共同价值观念来评价判断事物的是非,确定选择的次序和爱憎的标准;让他们按照企业共同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特定立场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让他们按照他企业共同行事习惯来选择确定自己的行为,直至不假思索就遵循它的要求来行动。文化的这种管理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员意志约束作用、成员行为直觉选择作用、成员素质修养均化作用。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 , 转载须署名 , 违者必究 !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8-29 10:18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企业文化建设是有规律有程序的,并且也无法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周密谋划,认真总结,领导认可,广泛宣贯,上下认同,共同践行,不断改进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其时间花费而言,少则一年,多至三年,才能完成。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必须经过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选择——规划,按照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九个要素 (参见舒化鲁:《为企业文化建设正本》) 的内在构成完成要素构建——备料,把企业文化建设所确定的复制因子集合与企业组织运行的过程进行融合——施工,把企业文化规范所涉及的关系分组构成模块不断优化调整——完善等四个阶段才能成形。而大声疾呼则是第二阶段的重要内容。但这种疾呼主要是对着企业组织成员疾呼,让企业组织成员,身体力行,践行所归纳、整理、提炼的企业价值观念体系和经营理论体系。企业价值观念体系和经营理论体系必须通过疾呼进行强化和宣贯,以把构成企业文化的复制因子复制传播出去,嵌入到企业组织的每个成员的大脑中去,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 企业文化建设,其实并不神秘,就是通过带有信息指令的复制因子的搜集、整理、选择、加工,强化其复制能力,使之方便于复制和传播,也让人乐于接受。这首先是提升对于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要求表达的艺术性。 《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强调的是,话是用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志的,如果言辞缺少文采,就不足以达成准确表达的目的。话不说出来,别人就不会知道你的意志愿望,如果说话粗俗,逻辑不顺,表意不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志就传递不出去,也传播不远。 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行事习惯的每一个要求,都是一个复制因子。这每一个复制因子中都包含有至少一个信息指令,信息不可能自己从一个人的大脑中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这中间需要媒介,而具有承载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能力的人,是复制因子复制传递的最重要媒介。而只有表达富有文采,才有人自愿充当传递媒介。《弟子规》既不是儒家经典,也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其理其志都在《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经典中,而它却深入人心,其原因也仅仅在于它“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而已。 所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强化文化构成元素的复制因子的精选和提炼。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因斯坦的30岁论
热度 2 pinjianlu 2011-8-11 22:33
爱因斯坦在63岁时说过:“一个人没有在30岁以前达成科学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远都不会有。” 牛顿发现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时只有24岁;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是26岁;薛定鄂提出玻动力学只有26岁;海森伯26岁发现不确定关系;玻尔28岁提出氢原子模型;约瑟夫森24岁预言了约瑟夫森结;安德森好像是22岁发现正电子;麦克斯韦发现电磁规律时是24岁。 当然你可以说这句话比较偏执、绝对,以上举的一些实例也只是一些个案,但可以从爱因斯坦的话里总结出一些结论: 当一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前沿知识时,是最有可能有所发现的。因为这时候受到的约束小,思维敏捷,能够从大量错综复杂的资料中找到最关键的最有用的信息。而如果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也许觉得收获不小,各个知识点都这么有根有据,逻辑严谨,但是同时产生了思维惯性。所以如果能实现跳跃式学习,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是完全可行的),是最有可能有重大发现的。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必须学会跳跃式思维和快速学习的方法,比如诸葛亮,据说他可以两周时间看完一本书,那是因为他真正掌握到学习的方法了。年轻时候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如果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就很有可能做出重大成果。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11464 次阅读|8 个评论
达成“人和”的最佳途径
shuhualu1016 2011-8-11 09:51
—— 用自我约束取代外在约束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条件是人和,但要达到人和的目的,没有强势的企业文化,至少这种人和是难以经久的。 人和的关键是心和,也就是在意志目标相同的基础上,行为活动达成协调统一。在这里仅仅有组织的约束和权力的强制也就远远不够了。文化则是在统一人的意志目标的基础上,让人们进行自我约束。 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事物也就有了共同的评价标准,人们的心也就容易想到一起。有了共同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相同,那么在价值目标以及达成价值目标措施的选择上,也就容易达成共识。有了这种共识,人们也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 在一个社会组织内部,如果每一个成员都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行为活动与组织要求保持统一,这才是真正的人和。 如果有了共同的行事习惯,人们用不着外在约束,行为方式就能够统一协调起来,该冲锋的时候冲锋,该拼命的时候拼命,该献身的时候献身,不用他人号召,也不用多加思考,这也就达成了行动步调的一致。这样的企业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也就必然所向无敌。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人的意志、意识要和。和并不是完全相同,它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刚好恰当地充当企业需要他充当的角色。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发展,企业需要多种多样的角色。如果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成员也都主动自觉地努力履行他所承担角色的职责,这也就是和了。 但人和并不是指一团和气,更不是绝对的平等。易经讲泰和,也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这种和,是以差别的存在为前提的,但得使这种差别得到共同的认同,使这种差别不再有人存有任何疑义。这也就是和。 要使人们在差别的基础达成共识,形成人和,也就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行事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行事习惯,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和的。正是从这个意义讲,要达成成就事业的目标,创造出人和的条件来,也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真正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修炼出来。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三个共同”
shuhualu1016 2011-8-10 10:26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着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习惯。 ( 1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在事物判断上,形成了共同的善恶选择取舍标准。即在企业组织内部,对于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界定,有了共同的标准。它直接是指导人们意志行为的根据。 人和猪不同。是食物,猪就会去吃,而人不会,他强调要有道。所以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毛泽东也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东西,都会拒绝。 有一个故事讲,在印度,有一个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另外一个人把他的食物送给了他吃了。他回家后,用指头深深地探入自己的喉咙,把吃下去的食物扣出来,让自己胃肚吐空,一直到吐得只有血没有物时为止。因为这个人是高种性人。在印度有一种陈规陋习,高种姓人是不能与低种姓人交往的,更不能吃低种姓人提供的食物。他当时因为饿得受不了,由生物本能的驱使,吃了低种姓人的食物。但回家之后,越想越不对,他就又把食物从胃里挖出来,来践行他已有的价值观念。 ( 2 )共同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行为活动中形成的,并且是为大家所遵循的思考问题的模式。从哪些方式思考问题,如何思考问题,这都是思维方式的内涵。 中国人遇到惊险,会不自主地发出尖叫,喜欢说“我的妈呀!”而西方人则会说,“我的上帝!” 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差别。中国人是祖宗崇拜民族,有喜事则认为是祖宗的保佑和荫庇,有灾难也认定是祖宗的诅咒和惩罚。所以,中国人过年过节得先祭祖宗,骂人最恶毒的话也是,“忘宗背祖的家伙!” 而在西方国家大部分都信基督教,他们认为是吉还是凶,是福还是祸,都是上帝的安排。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在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上的不同方式。中国人家乡观点浓厚,安土重迁,喜事节日都在家里过。而西方人则喜欢冒险,没有家乡意识。 ( 3 )共同的行事习惯,是指人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对一些活动习以为常后,不自觉地因循固守。 一个企业也只有这三个共同都形成之后,才算建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有一本书,叫做《潜规则》,它认为,企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但这种潜规,是潜在的,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制度规章,但它往往比写在纸上的制度规章还贯彻得彻底,没有人敢向这种潜规则挑战。 这种潜规则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组织的成员,在长期合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只不过这种潜规则,并不是哪一个领导人主导把它构建出来的,而是不自主地形成的。而这种潜规则,也有好坏之分。如果没有自主的设计和构建,这种潜规则对企业发展更多的是起阻碍作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必须自主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只能是强势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最终在企业组织内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达成统一后,在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上,让全体成员形成一种“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状态。 流水下滩,是水自然流动的规律,它没有意志主导。水是液体,由地球引力的作用,它必然会由高向低流动。只有达到最后的平衡才会静止下来。白云出岫,也是水的一种运动形式。但这种水由液体变成气体,它的比重比空气还低。所以它会向上升腾而出岫。 人是有意志和意识的主体性存在,他是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判断后,形成自己独有的意志来主导自己的行动。尽管人作为一个动物也不免受到动物本能的驱使,这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本我。但人与一般动物不同,有自己的意识,作为本我的本能行为,就要受到人的意志行为的约束。 企业文化的建成,也就是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形成一种不是本能的、不加思考的共同的意识和习惯性行为,像“流水下滩、白云出岫”一样。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考的文化差异
xiasw 2011-8-4 09:31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逻辑应用书籍少之又少,只有《金字塔原理》,《餐巾纸的背后》等,其它的都是学术化的书籍。 仅有的流行书籍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此类思考方式比较适合西方人,因为西方人善于 归类 思考,东方人善于 联系 思考。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所做过的一项研究的内容。 他和同事从1998年起选取了超过一万名测试者,将中国人与西方人处理事件、社会适应等问题进行横向分类比较,得出结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确实有区别,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确会影响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他们的 创新 能力。 文化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直觉。康德说人类理性判断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分析性的判断,也就是寻找事物逻辑的一致性;另一种是综合性的判断,也就是判断事物之间相似的程度。 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给你看两张图,第一张是鸡,第二张是草。你认为牛应该是和草在一起还是应该和鸡在一起?我们中国人喜欢第二种分类,而美国人喜欢第一种分类。事实上,第一种分类是按本质分类,第二种分类是按关系分类。这个结果令美国人非常震惊,因为西方人认为根据本质归类是高级归类,根据关系归类是低级归类。然而这是有问题的,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讲按关系分类也许是更有生存意义的归类。比如说需要把妈妈、婴儿车和小轿车分成两类时,如果把婴儿车和小轿车归为一类,说他们都是交通工具,那孩子怎么办?文化对归类方式的影响反映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国人特别擅长比喻。例如“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中国人觉得这句话说理很恰当,而美国人认为这两句话之间不存在关系。中国人以美国人当年杀了很多印第安人的例子指责美国人没有资格批评中国人的人权状况,在美国人看来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美国人不认同中国人思维中的类比关系。 注: 因为研究竞争本质就是思维领域的竞争。所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能有助我们找到我们做研究工作时的弊端与优势。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0727
cshkx 2011-7-27 11:10
大学可以培养一些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中应用。但这大多并不是明确的教学内容,而需要自己探索发现。大部分教材并不涉及这些,有的只是专业的解题思路。而很多“课余的”书是有明确指导的。这其中的,确实,能引起思考。 在学校里,发展要靠自己,确实是这样。没有人会像爸爸妈妈那样把预期实用的经验告诉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便不知道,不问便不知道。 一定要主动起来,思考自己想要的东西,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做。如果没有,就出去找找未来的或者现在的工作吧,相信生活总能引导发展的方向。如果还沉浸在大学的快乐时光中,那么就发现不了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到最后只会觉得双手空空。其实,这是不矛盾的,并不是要牺牲快乐而做一些“枯燥的”事情,而是要时间把握好,时间上并不冲突,而且即便冲突了也不枯燥,都是快乐,方式不一样。
个人分类: 心理学|2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理者如何避免决策失误
shuhualu1016 2011-6-22 11:2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决策程序化是对制定决策的行为过程所设定的标准。谁都明白,任何一个决策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甚至是生死攸关的影响。决策程序化是相对于随意性的直觉灵感决策而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分析,决策失误大都是决策制定人过于情感化,制定决策没有科学分析,没有程序限制,仅仅凭拍脑袋发掘灵感进行决策所致。尽管可能有人会说,他的决策都是根据他自己的不同时刻的性情和情绪,莫名其状地产生的灵感进行的,但也有好多次歪打正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话也可能是真的。相对于一次、两次的决策,拍脑袋拍中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一个赌徒赌六合彩的点数,一次、两次,甚至十次、八次都碰上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保证永远都不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说凭直觉灵感进行决策,曾取得一定效果,就夸大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决策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凭直觉灵感进行的赌徒式决策,最终败北却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决策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选择,但寻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向发展目标靠近。只有所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外部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经营资源而又不超越其限制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决策本身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不是赌博式的直觉灵感所能把握的。尽管这种凭拍脑袋进行的直觉灵感决策,投入少,操作简单,是什么也都可以不付出。但如果发生失误,其成本可就大了。失误导致的损失就是成本,并且这种成本是大得惊人。因此,任何一个企业若想谋求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就必须放弃这种拍脑袋的直觉灵感决策,而代之以建立在一定科学分析方法基础上的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也并不是要求大大小小的决策,都要用一大串科学分析方法进行反反复复的分析论证后,撰写一大摞论证分析报告,并再在此基础上拟订一组方案后选择。而是强调不论决策大小,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决策,必须跳出决策制定人当时的情绪、情感,以及既定的思维方式对自己制定决策的思路限制和影响,在对决策所选择的目标、决策约束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选择。 决策程序化有两种形式: 其一,内在程序化。 这是指决策的制定,从信息收集到最后拍板,全都由一个人完成。这种决策也并不是没有程序限制,而是程序化所要求的决策制定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活动,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完成,其程序主要是体现在决策制定人个人的思维过程之中,是他在大脑中思考和分析相关决策问题也依一定的程序进行。这种程序化所强调的是,决策制定人必须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不是赌博式的选择。 其二,外在程序化。 这是把决策制定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多个阶段、多个方面、多个环节的工作,交由不同的人分别承担完成,并且相互制衡,以保证决策的制定免受个人情绪、情感、思维方式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无论哪种形式的程序化,在决策的制定过程中,都必须深入思考,并回答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 决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一目标真的是企业的发展所必需的吗? 2. 服务于这一目标达成的现有资源状况如何?这种资源约束是否还有突破的途径? 3. 有多少条途径可以达成这一目标?每一条途径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又各有什么不同? 4. 企业现有的资源能支持哪几条途径? 5. 哪条途径对资源限制最小?哪条途径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最少? 6. 还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 7. 如果这个决策交由我负责贯彻实施,我会选择哪条途径? 一个决策无论是由一个人做出,还是由一些人集体做出,都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到准确的答案后才能决策。无论决策大小,也都只有把这七个问题都深思熟虑,思考分析透彻了才能够找出最优的选择。对于投入资源较多,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决策,还必须组成专门班子,让具有不同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分别承担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论证、方案分析比较选择等决策制定过程中不同环节上的工作。对于资源投入少,对企业发展影响也小的决策,虽然不需要弄得这样复杂,但也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否则也就不免会发生失误。 决策程序化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 无论决策大小都必须对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由一人承担完成的内在程序化的决策,必须有完整的程序约束决策制定过程,以使之在反复思考分析了上述七个问题,并得到一致性答案之后再决策。 2. 对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时段的决策,必须有事先的分析,明确限定哪些决策需要通过外在程序制定,哪些决策可以选择内在程序制定。 3. 对于选择通过内在程序制定的决策,必须事先确定决策制定人对决策结果要承担的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方式,并用责任来提醒他必须按照决策程序要求制定决策。 4. 对于选择通过外在程序制定的决策,必须有对决策制定过程所有参与人各自所要完成的工作和效果承担责任,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的限定,以保证决策制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有人负责任。 5. 必须有程序化标准的贯彻落实的检查,即使是通过内在程序制定的决策,也必须保留决策制定人个人思考分析决策问题的备忘录,以供事后检查。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断裂:当今中国人思维的特点
热度 10 lvnaiji 2011-6-7 09:03
吕乃基 中国人思维的特点,这显然是一个大到无以复加的题目,可以是一部著作,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完成的题目,以及没有终极答案,可以常温而常新。不过反过来说,既然如此,也不排除在一篇小小的博文中随意议论。 大致有以下三点结论。 其一,在青少年求学期间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 为了应付高考指挥棒,不得不背诵历史、政治和语文的知识,所谓“知识点”,以获得每个知识点的若干分数;不得不做大量的题目,进行机械的演算推理,乃至于“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代价是创新能力的低下。 其二,走上工作岗位,踏进社会之后,突然面对远较数理化来得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许除了外企,大多数单位都充斥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一定之规,加上形形色色的人治,不得不学会察言观色,以投其所好。 由此得到的第三点便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思维方式之间存在断裂。这种断裂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和成人后所面对现实之间的分离。博主曾写了“ 少年强则中国强? ”看来这便是原因。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校园生活相对单一甚至封闭,直接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成绩,或者设置过于远大乃至纯粹的理想。这样的教育与真实的社会相去甚远。 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由初等到高等的教育,一直注意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一方面筑起做人的底线,另一方面有着多元的价值引导,以及还有大量社区服务的活动。完成高等教育后所进入的社会,无疑有了很大的扩展,但在相当程度上是学校的延续。在社会中,个人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守住底线之时,在实现个人价值之际,也就推进了社会,使之更为丰富和多元。 比较下面的一对案例是饶有兴味的。一方面,只有杜拉拉所任职的公司与大多数青少年的教育具有某种延续性。另一方面,眼下看来是少数且被一再诟病的“五道杠”,倒与中国社会现实有相通之处。 为了让青少年的教育与成人社会相一致,是把中国社会改造成大家都按规则办事,还是让我们的教育都培育“五道杠”?
个人分类: 音乐|603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不开心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
热度 2 baoyongli800 2011-1-20 07:59
去年11月份 给学校办的 生物“国培计划”培训班讲了一次课,题目是:“免疫与人体健康” 。一个半小时的课,最后十分钟留给大家提问,结果大家提问极其踊跃,以至于下一节课就要开始了,我这边还被围在中间,为了不影响下一位老师上课,一干人等只得退到走廊。 生物国培班的学员大都是中学生物教师,提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少数几个人提了关于免疫基础知识的问题以外,大多数的人提的问题都与疾病相关,也可能是错把我当做医学专家了吧!也有一些女学员向我咨询如何调理身体,其中一个学员提到的一个现象让我很震惊,她说中学教师压力很大,所以很多女老师才三十几岁就提前出现类似更年期的症状,出现严重的失眠、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我尽我所知向她们推荐了一些食疗方法和药物调理方法,但同时也强调了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应该设法降低各种压力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影响。 人在不良情绪状态下,下丘脑、垂体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所释放的一些激素和神经递质会引起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轻则导致功能紊乱,重则引发疾病。 长期压抑和不满的情绪,诸如抑郁、悲哀、恐惧、愤怒等,容易诱发癌症 ; 愤怒、仇恨、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 可诱发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疾病以及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因此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这些都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有所影响。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情绪的产生?我觉得最主要的还得从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及思考的角度入手。仔细想一下,任何事情其实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对于你觉得不好的事情,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一想,也许你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大女儿 卖 伞,小女儿卖鞋。 老太太终日悲伤哭泣,晴天哭泣因为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哭泣 是因为 担心小女儿的 鞋 卖不出去 。后来有个和尚给她指点了一条明路,从此老太太就每天高高兴兴的了,晴天的时候高兴是因为小女儿的鞋可以卖出去了,雨天高兴是因为大女儿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换一种思维 方式 ,结果会完全不同。记得前一阵子儿子买的一瓶冰红茶瓶盖中奖了, 可以再兑换一瓶。 在去兑奖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您觉得兑换的那一瓶是继续中奖好?还是不中奖好?我说:都挺好。中奖的话是一种幸运,所以算是好事,应该高兴;不中的话也是好事,因为现在的天气这么冷,不中奖的话我们就不用忍着冻再去超市跑一趟了,所以我和儿子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是高 高 兴 兴 的,因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好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课题组曾经与一个大项目擦肩而过,老板的情绪很受影响,我倒觉得没什么,得到了固然好,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得不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我们将不用那么忙碌、甚至煎熬,会减少很多压力,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朋友相聚,不是也很好吗? 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可能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学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我们所没有得到的或失去的,这样就不会每天 陷于得与失的苦恼之中。 所以失意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不妨 换一种思维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 想一想 , 你 就会发现,在失去的同时,你也能获得 很 多。
个人分类: 师道杂陈|5975 次阅读|3 个评论
英国感受(2)
phd9992000 2010-12-1 16:48
在英国的一些地方,骑自行车是最方便、最合适的出行方式。 这是2个门。弹簧铁门是行人走的,右侧是自行车通道。英国人习惯各行其道,各行其事,避免互相干扰。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观察了一下,英国行人还真是不怕麻烦,推门通过而不是走自行车通道。 有个故事说,牛顿养了2只猫,一只大的,一只小的。他为了让猫通过,就在门上开了2个洞:大洞供大猫走,小洞归小猫走。有人告诉他:您只开1个大洞就可以了,大猫、小猫都能够通过,何必开2个洞呢? 虽然多开了1个洞,但可以提高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率。 右侧的自行车通道,加了减速带、限制了宽度。这都是为了使得车手减低通过速度,避免伤及行人。车手和行人相比,处于强势地位,对地位强势者多加限制,或许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有益的启示。 各行其事、提高效率、专业化分工、按规矩办事、限制强势地位者。很好。
256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间万象(3):千虑一得:关于处理国际关系原则的战略思考
pww1380 2010-11-27 13:13
杨文祥 心系后世子孙,着眼千秋万代,专注国家利益,屏弃意识形态。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是个要命的东西——保姆打老人
newniu 2010-10-14 23:15
2009年,石景山法院判决了一件保姆打老人的官司。贾老太年近80岁,因脑血栓瘫痪在床,女儿为她找了一位保姆照顾她。贾老太的女儿说,平时,他们在家时,保姆张女士表现很好,他们都亲切地称呼张女士为大姐。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保姆竟然背着他们殴打虐待母亲。 今年4月,我发现老人很不对劲,母亲见到我就哭,脸上还总带着伤。贾老太家人为弄清事情的真相,在家里安装了录像设备,上面显示保姆竟然经常殴打老人,有时还把老人的头往床上撞。2009年5月6日,贾老太家人报警。保姆张女士被行政拘留15天。 保姆为什么能如此嚣张?仆人怎么成了太上皇?信息不对称使一切皆有可能。县官不如现管,在严格的上下级制度下,信息不对称成为一种常态。 我国50年代农业放卫星,几百万斤一亩的产量,放卫星都敢上报纸,明目张胆。中国历来以权力为中心,权力拥有着同时也是被愚弄次数最多的人。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如朱元璋建立锦衣卫,设置言官。 保姆打老人的整个事件并不存在着权力,然而却存在着信息隐瞒。保姆通过暴力控制了信息渠道。老人可以把受虐待的事向儿女们说,儿女们会不会信?既便信了,证据又在什么地方?把保姆赶出去是可以,但是合同有时间限制,老人不能照顾自己,再找一个新保姆就一定好?儿女们只是偶尔来一下,保姆时时在身边。老人本身是弱者,保姆又会装,儿女们难以判断真假。 领导者与下级的关系十分类似。下级官员管理者下面的一切,即使做坏事,谁又能去说?说了领导者会不会信?证据在什么地方?把官员免掉可以,会不会来一个更差的?当领导者来检查时,大家打扫卫生,把一切弄得非常好;领导一走,恢复原样。领导者有权力,但是下级有信息。上层也必须按规矩做事,如果下级把表面一切都弄得很好,挑不出什么错来。领导者也无可奈何,如果下级再送点好处上去,一切都和谐了。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整体思维和西方的分析思维孰优孰劣?
热度 1 周可真 2010-8-24 03:58
拙文 :《针对中医的口水战纯属无聊之事从李一案谈起》 发表评论人: zhaowanfu 对人类发展来说,一千年不算长,是个小单位。但对中、西医来说却是个坎,中医已过了这个坎,验证过几个单位;西医还没有过这个坎,正在验证中,人类目前正是西医的小白鼠。人类将变成什么样子,只有中医的话,大家都知道答案;只有西医的话,没有人知道答案。人类已经踏上充满风险的征途,将归何处? 博主回复: 您的评论意味深长,值得好好回味。人类目前正是西医的小白鼠,这话尤其值得回味。这只小白鼠未来的命运真不好说啊! 最近听新闻报道里说,有一种叫做超级细菌的东西,这种东西在医学领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呢?我想到了中国俗语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说。如果说西医是道的话,那末,西医所要对付的病菌就是魔了。道能胜得过魔吗? 超级细菌的出现似乎正好说明了西医之道高一尺,病菌之魔高一丈的道理呢! 当然,这个道理也可以理解为西医之所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因,但是这个道理本身是说明了在医学领域人类也是不可能最终征服自然的。人类永远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想要征服其外在自然,必须征服其内在自然,使自己超越自然而由自然性的存在变成神性的存在才行。人类怎么可能变成超自然的神呢? 人类不能使自己变成超自然的神,这就是意味着人类无法征服其内在自然,从而注定了人类也无法征服其外在自然,因为这里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是受同一自然规律支配的存在物。 西方传来的科学可以通过运用它所把握到的自然规律来达到人类的目的,但是,任何一种科学和科学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上所把握到的自然规律都不过是某些特殊的自然规律,这些自然规律和尚未为科学所把握到的另外一些自然规律应该是互相协同地起作用的,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种科学和科学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上对某些自然规律的运用在整体上都是属于盲目行为,因为人们在运用这些规律的时候并不知道与之互相协同地起作用的另外一些规律到底是怎样的。 例如,当人们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成功地砍伐了山林而达到其某种目的的时候,他们也许只知道山林与他们的这个特殊目的之间的必然联系,却并不知道山林与他们的另外一些目的之间的必然联系;他们也许只知道其山上的林木可以当柴烧,可以盖房子,可以做家具等等,却不知道这些林木可以保持其山上的水土,而其山上水土的保持正是住在其山下的他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保持其山上的水土实质上就是保障他们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当他们明白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被其山上涌出来的泥石流给埋葬了。 人类对西方的科学、医学的盲目信赖,也有可能导致人类直到被自然所埋葬的时候都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死去的,或者即使临死时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却永远都不再有悔改其生前行为的机会了。 中国从来都没有西方那样的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原因在于,中国向来有一个整体思维传统,这种传统思维在思考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是把人与自然纳入同一个整体中来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的,绝不把这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分析成互不相干的单独个体,然后逐个地加以考察与研究,这就使得对大自然的分科之学无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整体思维,你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文化缺陷,而且如果以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分析思维作为价值尺度来加以权衡的话,它也的确是一个文化缺陷,但是反过来,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作为价值尺度来加以权衡的话,西方的分析思维也的确是一个文化缺陷。这样来看问题,并不就是相对主义,因为缺陷或短处必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参照系,就既无所谓短也无所谓长了。文化缺陷也是如此,也必是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才能显示出来的。 诚然,从进化论角度来看,不同文化之间虽然互有其短长,但毕竟有相对的优劣之分。那末,在中国的整体思维和西方的分析思维之间,怎样来看待其相对的优劣之分呢?能否说中国的整体思维是较劣思维方式,西方的分析思维是较优思维方式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素有所思考,但长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以最近思考之所得,笔者以为,可以把这个问题置于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来加以思考: 在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系统中,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整体思维是较劣思维方式,西方的分析思维是较优思维方式。这个理由就在于:最近几百年来中西之间互相接触、互相冲突的交往历史一再地表明,基于西方的分析思维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是西方民族之所以日益强大的知识基础 ,正是依靠其科技知识的力量,西方民族才得以征服其他民族,使其他民族置于其统治之下;而这期间中国之所以曾经沦落为一个饱受外来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缺乏西方的那种由于其科技知识所赋予的力量,并且三十年前的中国之所以实行改革开放,其最重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中国自觉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国际竞争都证明了这么一个道理:一个民族要自强自立,不为其他民族所欺凌,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依赖于这样一个文化条件:学习和掌握西方的思维方式,熟练地运用西方的分析思维来观察和研究大自然。 这也就是说,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生存竞争中,相对于中国的整体思维,西方的分析思维更加有利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是一种较优思维方式,反之,中国的整体思维则是一种较劣思维方式。 在以人类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系统中,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整体思维是较优思维方式,西方的分析思维是较劣思维方式。这个理由就在于:最近几十年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空气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等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问题,都与近现代科技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类环境问题的出现与近现代科技所本的西方分析思维是有必然联系的,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使人类有见于森林中一棵棵树木的精微之处,却无识于这些树木所构成的森林之大体,不知道人类所处在的这个宇宙大森林中一切特殊的树木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不知道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所把握到的自然关系只是整个自然关系体系中极为有限的一些方面或环节,它们远不足以反映整个自然关系体系的性质与面貌,不知道仅仅依靠对这些自然关系的把握远不足以使人类处理好自身与外部自然界的关系,这些极其有限的自然知识仅可以满足人类眼前的某些需要,却远不能满足人类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无穷需要。相对于人类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无穷需要,人类眼前的某些需要只是其中的一些特殊需要,这些需要与其他需要之间很可能是彼此互相冲突的,如果只顾眼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就很可能兼顾不到对于人类发展也许更为重要的其他需要的满足,从而很可能因为其一时之需的满足而造成其将来之需的无法满足,使人类失去永续发展的希望。 事实上,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密不可分的大工业的发展所日积月累地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如果再进一步加剧的话,人类的末日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玄虚无期的宗教预言,而是一种指日可待的科学预言了。这种科学预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是意味着以往的科学只知道运用某些知识来进行大工业生产可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所需,却不知道这种生产也有可能造成人类无法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恶果,这种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恶果只是到了现在才为科学所确然预知,而此前几百年间都是为科学所认识不到抑或无法确然预知的。然而,当科学确然预知到这种恶果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时候,也许为时已晚。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 2009/12/07-18 ) 无果而终就已经初步显示出,尽管人类已知这种恶果完全有可能出现,但由于人类已经难以自我控制其行为,很可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其毁灭的边缘了。何况,也许还有比全球气候变暖更加严重的某些现象至今都尚未进入到科学的视野中呢!当科学认识到这些未知的现象甚至比全球气候变暖都更加危险的时候,也许人类根本就不再有任何可以自我挽救的机会了。 这也就是说,基于分析思维的科学认识的片面性、有限性,决定了利用科学知识来达成自己目的的人类始终都处在一种难以预知的危险之中;这种无穷无尽的不期而可遇的危险使人类的永续发展变得十分渺茫!要使人类的永续发展由不可能成为一种可能或由极小的可能成为较大的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人类自觉地限制其基于分析思维的科学的发展,而中国的整体思维也许正好是其限制条件之一呢! 如果以中国的整体思维来限制西方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意味着要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统一起来,整合成一种为人类永续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思维方式的两个要素或两个方面。假使这样的整合是可行的而且当行的话,那末,基于整体思维的中医和基于分析思维的西医就也可以并且应当加以整合了,而不是要让它们彼此互相排斥和分离。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739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最缺什么知识?——简答金布先生
热度 1 可真 2009-7-16 09:43
拙文《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的内在同一性 》发表后, 金布 ( ip:221.130.57.* )先生评论曰: 虽然知道这网站时间不长,可总感到这里有许多的智者,周教授的博客就是我常来看的,感到是个可以值得交流的老师。看到周教授重新在这里写博,我又可以开始关注和学习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说话的出发点,从他言论可以看出其基本的观点和思维方式,那么你可以说他不是独立思考后说的话。我对 独立 两个字就想不通了。 我认为,人们发言,只是思考层次、深度、角度的区别。也许,会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发言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就不是独立思考后发言的。我想,应该多从他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他的言论在怎样个层次。我所了解的思维方式已经有三个层次了:关联式(玄思式)、分解式(演绎式)、定量式。我们中国人大部分还停留在关联式(玄思式)阶段,逻辑思维缺乏,加上汉语语义表达上的不确定性,所以给人感觉缺乏独立思考。 现专门作如下简要回复: 对是否 独立 的判断,因为如您所说的原因,应该把人格与思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人格是否独立是较易判别的。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行为显示出他一贯缺乏独立人格,那末,即使他有时也发表了看似独立的见解,也可以判定这东西必是从别人那里 偷 来的,而并非其本人独立思考的产物。这也就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为人来判定他的为学。正因如此,为人对学者是第一位的,他的为人决定着他的为学,他的为学是从属于其为人的。 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我觉得您讲的很有道理。缺乏逻辑思维,不讲逻辑,的确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大的缺失。而这一点又集中表现在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概念通常是模糊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都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界限。但是,这只是其缺陷之一。 另外,自清代朴学兴盛以来,更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思维传统;自清末常州学派兴起以后,又形成一个同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的人文思维传统。后起的这两个传统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此形成了一个总的思维方式: 实用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或经验实用主义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一切从经济或政治的实用要求出发,跟着感觉走,完全依赖于感觉经验来进行具象性的行动思维,缺乏抽象的、逻辑的和理论的思考 。而那些反对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们,则继承和发展前面的更为古老的玄思传统,他们根本不愿意关注社会现实,轻视实践经验,因此,其思维缺乏现实性、实在性,其内容抽象,空洞无物。 现在的中国学术界所热心于从事的科研工作在相应的成果上表现出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以科学语言对行动思维成果的陈述,另一类是以人文语言对玄思成果的表达。前者是属于技术知识范畴,后者是属于哲学知识范畴。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所谓知识,要么是属于技术知识,要么是属于哲学知识, 最缺乏的就是介于技术知识与哲学知识之间的科学知识。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5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思维方式的“科”
热度 2 lvnaiji 2009-6-19 20:49
近日,工科思维方式成为热议的话题。与此相关的还有诸如理科思维方式和文科思维方式等。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思维方式与某某科的关系。 一、 科的对象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人之初(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717 ),性不定,思维方式也不确定,蕴含了理科、工科和文科的思维方式。在而后特定的学习和工作中,在某一方面得到强化。 在思维方式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上,对象决定思维方式。例如,力学、化学等多用分析方法和理想化方法,而生物学则较多采用综合的思维方式。随着研究的推进,主导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近代生物学主要依靠分析和归纳思维,而现代到后现代的生命科学,则以综合为主,再加上三论和新三论等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顺便说,所谓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本身就说明了思维方式及其对象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技术领域亦然。开车与骑自行车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几乎有天壤之别,上网与操作一台机床大相迥异。 通常把学科分为理工文管之类,当然还有医、农、军等,相应地也就有各自的思维方式。限于笔者的学识和篇幅,以下主要讨论理工文管。 理科,一般说如数理化天地生等,其共同特点是面对自然界的未知世界。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首先是客观,尊重事实,以及在事实的背后发现规律,由现象揭示本质。自然是只要有机会就要说谎的(可能是培根所言,原话可能有误)。其次,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对各种现象足够敏感,随时准备有所发现。电磁效应、和放射现象的发现以及青霉素等皆是明证。第三,由于涉及未知领域,需要架起由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因而科学家必须善于联想。卢瑟福把原子设想为行星,林德又由银河系联系到水缸里搅起的漩涡,还有伽利略和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乃至凯库勒著名的梦。由此可见,联想能力未必为文科之专利。但在联想和做梦之后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然而,理科的思维方式也有其注定的弱点,其要害之一是见物不见人。 19 世纪的一位地质学家用小锤敲打一栋建筑物的地基。当被警员问及时,回答是,我只看见地质,没看到建筑。有人戏称,若有可以测量人的内心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发现科学家内心的温度接近零度。之二,把复杂的对象简化、理想化。记得贝尔纳在其《科学的社会功能》中引用的赫胥黎后代尖刻的话,生活比化学、物理学复杂得多,那些科学家先是变成小孩子,然后成为白痴。 工科,所涉及的对象为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各种需求,要架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发明、设计、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器具、过程和设施等,以满足人类及不同人群形形色色的需求。无疑,工科思维首先考虑的是有效,能把所需求的物件或过程做出来;其次,在制造及使用过程中可控制;第三,考虑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投入产出比、功能价格比,以及效率等,这些考虑通常被反技术者斥之为计算;以及第四,如果需要,上述过程可以持续进行。显然,相对于其他科的思维,工科思维现实、严谨、斤斤计较、索然无味,但毕竟做成了事情。然而,进一步的思考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计算是为了什么,又做成了什么样的事情?此处,经典的事例是一战期间发明毒气的哈伯。 文科,其实其中跨度很大。例如经济学和社会学,与其说是文科,实际上更多具有理工科的色彩。张朋和高策的论文理工学科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不解之缘(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9,2 )清楚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典型的文科大概是文学、艺术之类。其对象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大千世界,包括最为隐秘、变幻莫测、千奇百怪的人性,经由文学家、艺术家自己甚至更为深奥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或给人以震撼,以启迪,或引起共鸣。伦理学,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宗教,引导人心向善。哲学,虽一般列为文科,是一切知识的抽象提炼,不仅具有统揽全局和深远的意境,而且涉及对于人类和人性的终极关怀。由此看来,我们大致可以说什么是理科和工科思维,恐怕难以在同样意义上说,什么是文科思维。相对而言,由于涉及面之深之广,之变动不居,以及那些大师们各自独特的个性,因而,如果说有特定的文科思维的话,那就是非逻辑,无一定之规,当真是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同样,如果说有文科思维的话,那一定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关怀。然而,这种关怀如果没有前两种思维方式作为基础,将一事无成,或者堕入乌托邦,甚至类似于中世纪的狂热之中。 至于管理,究竟是什么科?我想大概是理工文科在微观层面的某种结合。管理,不能违背规律,这与理科相近;需要洞悉人性,由此涉及文科;以及需要有效、控制和效益,这是工科思维。 二、 思维方式的互补 由上简要分析可知,所谓某某科,大致正是人类社会认识和处理所面对世界的几个阶段。认识世界,理科,实际上还有认识人类社会自身的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改造世界,工科,以及部分文科;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幻想和梦想,情感和意志,文科。由于涉及环节不同,相应地形成彼此间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 然而,人类社会实际所发生和面对的事务是综合的,同时涉及各个环节。首先需要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应用理科思维。其次,需要办成事情,做出成果,其间需要工科思维。这一切必须顺应人的本性,与人类的命运相一致,这是文科思维。三种思维方式,都只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彼此间不能代替,而是构成一个思维方式的系统或生态,各得其所。 因而,工科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仅仅是其中的一环。取代或无限扩展同样不可取。 在当代中国社会,特别在社会急遽转型之时,上述三种思维方式同样负有重任。首先依然是理科思维,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尤为重要。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实践轻理论,重目的轻出发点。例如,在 1992 年转向市场经济之际,并未考虑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个人本位,也没有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现出缺乏理科思维;在市场经济运行之时,并没有充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人治现象随处可见,下不为例再二再三,工科思维缺位;至于 GDP 至上,由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科思维又在何处? 在各位热议工科思维之时,不妨想想,眼下中国时兴的又是什么思维?参见: 同样面对日心说和进化论,为什么中西文化有不同反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185
个人分类: 教育|5870 次阅读|6 个评论
"优秀"也许是一种陷阱
jiyipeng 2009-4-8 22:04
记得当年年少孟浪,舅父恨铁不成钢;对我说:将来即使我自己办企业也不会用 你,只会请最优秀的人。 自己觉得很惭愧,自己不优秀,总觉得这辈子优秀不起来了。 十多年过去了,自己每当方便后洗手的时候都会揽镜自照,喃喃自问:兄弟你优秀了 吗?每次给自己的答案都是否;还有位仁兄不知从哪里学得一句真言:优秀是一 种习惯;当时也觉得非常佩服,觉得要改正自己不优秀的习惯。但是总也纠正不过 来,后来干脆不纠正了,倒是觉得非常舒服。但是对优秀之人倒是依然羡慕得紧。 不过心里始终觉得这个命题有问题,难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吗?后来觉得 优秀也许是一种陷阱,一个浅薄的标签,常识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甚至产生了这样一种 想法将来要和一些不那么优秀的人一起证明这个命题错误,但这个命题显然已经被证明 过了,这个人给出了答案,也许他的思想在以后会变得更有光芒,更有影响力。 也奉劝一些导师不要选自己学生的时候,不要太关注学生的所谓的基础;要关心其 心智的和谐,要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火炬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美的人性),然后让学生 神灯自照,他会走得更远,,更近自然。 --------------------------------------坦诚的分割线 【转载】 不问聪明人要问过来人。,76岁高龄的稻盛和夫他曾经一手缔造了两家 世界500强 企业。 创造力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全球品牌网)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用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而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 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 细节 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他一再强调: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神秘预言,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稻盛和夫诠释的创造力了: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才有可能抓住那个神秘预言。     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是却只能在一个 陶瓷 厂找到一份工。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 大学生 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自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几十年一直是京瓷 研发 带头人。 他发现,一旦发疯的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个新发生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时,神灵就会给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会向你洞开。   稻盛和夫体悟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真实过程。他知道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前景。一次,一个跟他同时大学毕业的同学在京瓷公司领军做一个 新产品 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但是,稻盛和夫却以这不是他心里所见的鲜亮陶瓷为由把设计打了回去。那个主管简直是怒气冲天。还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梦里看到的鲜亮陶瓷,最后历经磨难终于拿出了完美的产品。   稻盛和夫的体悟,给了我们一个相当重要的启示。 当对一个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苦苦思索体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象,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出现。这是稻盛和夫在 人生 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真实。   这似乎很悬很神秘。稻盛和夫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创造力方程式:
个人分类: 境界提高|2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思维的再现与拓展——浅议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
热度 1 zhanghaisu 2009-4-1 20:52
张海粟 去年初写的一个科研随想,题目比较大,为了应对哲学教授的。呵呵,不甚成熟,欢迎指正! 人工智能以计算技术及信息技术作为表示和运算手段,紧密结合问题背景相关的专家知识,最终通过用户可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展现机器运算得到的智能结论。人工智能希望实现对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再现与拓展的目标。基于对人工智能的这个认识,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正副标题中出现的两个思维的各自含义。主标题中的思维是人类实实在在的思维活动实体,包括我们掺杂了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后的怎么提出问题、怎么描述问题、怎么修正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反馈问题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副标题中的思维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容易混淆的就是,这里研究的问题往往就是人类思维自身的特点及其在机器中的实现。严格意义上说,副标题中的思维当然属于主标题中思维的概念,因为主标题中的思维是一种概而言之的对人类思考活动和行为的概括。本文讨论的重点将放在人工智能抽象人类智能、作出用于机器处理的思维方式与特点上。从目前来看,学术界主要从符号化、模拟化和工程化这三个方面对人类智能的计算机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普遍采用并且进一步发展了包括概括、归纳、演绎、类比、模拟和移植等各种丰富的科学思维在内的方法 ,逐步奠定了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思维方法基础。 一、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 显然,人工智能至少包括两部分:人工和智能。人工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人们看法比较统一;但是关于什么是智能,人们的看法还不甚统一。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类思维本身的研究,而我们对自身智能和思维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再加上引入了诸如意识、自我、无意识思维等问题,所以关于人类思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是怎么产生、运作、完善的,目前还是一个颇具争议、新观点层出不穷的领域(认知科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 (一)人类思维的获得 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大自然作斗争,这就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进一步去改造客观世界,以便在与大自然斗争中达到预期目的。思维与积累的知识就是人类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不可缺少的智力机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思维被认为是人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它被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即是反映论。思维是意识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属于第二性。上面关于思维的定义就是依据这种反映论做出的 ,人类思维的获得来自于客观事物以及人类实践。 (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或称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种类,同时是人工智能最先涉足研究的处女地。如果从过程上来看,思维被认为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人工智能所关心的逻辑思维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内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把逻辑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而使用类似于谓词演算、命题演算和推理机等特殊的机器语言来描述和实现它,使其具备与人类逻辑推理一样的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另一重要种类。形象思维作为表象和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的直接反映,被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阿恩海姆认为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尽管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概念与形象思维有一定距离,但是按照常识,抽象思维在于它是通过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进行的;形象思维在于它是个别的和具体的,所以这种似乎略带着个人主观色彩的形象思维如果不能够进入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就会忽视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基础的这一个基本常识。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者开始逐渐注意到形象思维,并且引入了智能表情、智能感情和视觉识别等研究内容。 (三)人工智能是人类了解思维奥秘的重要努力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达特莫茨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就是了解人类思维的产生、演化的实质,生产出一种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机器智能。学术界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研究范围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等。目前在计算机领域内,人工智能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和仿真系统中得到较多应用。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是期望将人类思维过程的各种特点展现出来,并且输入给机器,使得机器具有类似人类的智能。尤其对于形象思维的研究者来说,必须懂得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广泛的知识,仅有逻辑推理的知识还不足以作出新的尝试。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通过模型拟合原始数据并且得到相似的性质就已经表明这个模型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地拟合人类的思维,使其具有人类思维相似的输出,那么就是人工智能学科取得的巨大突破,是科学认识人类思维之谜的重要努力。 二、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 根据人类思维的分类,直观上看,人工智能的研究必然是从这两个层次分别展开的。但是由于形象思维具有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回顾历史会发现,人工智能的起源自然地基于心理学对经验知识的逻辑背景进行研究的结果。逻辑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将逻辑思维进行符号化奠定了基础。而前文业已提到,模拟思维进入研究视角之后,神经网络和模糊数学等快速发展得以帮助人工智能研究逐步进入形象思维的模拟化领域。 (一)人类逻辑思维的符号化 早期的人工智能注重发挥发现启发式知识在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将知识表达成逻辑形式加以利用,往往称为基于逻辑的心理模型。传统的人工智能可以概括为符号表达、逻辑推理、启发式编程,或者称之为对成熟的、正确的思维的再现,这就是对人类逻辑思维进行符号化研究的核心含义。 人工智能的历史上,在著名的达特莫茨会议的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结果 :山侬的下棋程序;纽厄尔、肖和司马贺的通用一般问题求解GPS;鲁滨逊的归结原理;王浩的机器定理证明;尼尔森的A3搜索算法;塞木尔的下棋程序;塞夫伯利支的小鬼模型;明斯基的语义信息处理等,这里不一一列出。在上述成绩面前,当时一些醉心于人工智能发展远景的西方学者曾作出了充满乐观的语言:不出10年计算机要成为国际象棋冠军;不出10年计算机将能谱写具有优秀作曲家水平的乐曲;不出10年,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将在计算机上形成 。 在符号化表示的人工智能中,最有代表性研究思路就是一般问题求解,基于逻辑谓词和命题公式演算的推理在问题求解中起到核心作用。改进的方法中,在推理上进一步加入了启发式的搜索过程,这项工作以及以数字计算机为原型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推理规则,使得复杂问题求解和机器学习遇到了推理规则难以描述、推理过程过于复杂、推理时间空间要求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对于逻辑思维的自学习功能在符号推理系统中的难以实现,这种对人类思维量智符号化的逻辑思维的模拟与复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当然,上述的乐观预言也难以按时实现。 (二)人类形象思维的模拟化 在将人类逻辑思维符号化的努力陷入困境之后,科学家转而开始考虑另一种研究方法思维的模拟化。显然,模拟化的研究方式可以突破逻辑思维的限制,将人类形象思维的研究也纳入了其中。1983年,诺贝尔经济奖及计算机科学的图灵奖获得者司马贺在1995年获国际人工智能学会终生荣誉奖时发表演说时谈到了人工智能中直感、顿悟和灵感等话题,专门说明了这些与智能密切有关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及其模拟问题,进一步表明了形象思维的模拟对人工智能研究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目前形象思维模拟的主要手段是以模拟与复制形象思维相关的象智人工神经网络联接为主的联接机制方法。从具体的计算处理方法上来说,联接机制方法另辟了新的途径,就是采用并行处理及分布式表达的方法。具体来说,这种方法用若干个结点,每两个结点间可以连接起来的网络表示信息。以往用以表示知识的语义网络是一个结点与一个概念对应,而人工神经网络是以结点的一种分布模式以及加权量的大小与一个概念对应。这样即使每个结点上的信息属性发生了畸变与失真,也不至于使网络所表达的概念的属性产生重大的变化。另外有些共同的单元上的信息也可以用来表达相类似的概念。比较著名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有霍普费尔德网络、反向传播网络、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等。 虽然人们认识到形象思维的模拟化的重要性,但用包括上述神经网络联接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来模拟形象思维也和逻辑思维的符号化表示一样,未能获得完全成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上新的突破也将会是人类期望能够带动思维模拟化研究的重要拉力以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和光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计算机研究受到了人工智能专家的极大关注;另外,人们对人工神经网络连接和生物学进一步结合的网络模型也抱有很大希望。 (三)思维实现的工程化 尽管人工智能本身的研究还处于一个逐步求精、等待突破的阶段,但是前期符号化和模拟化的一些研究成果业已得到了工程专家的注意和实现,比如决策支持、智能机器人、人脸识别和语音信号识别等工程化实例已完成。在工程技术专家眼里,人工智能系统的复杂程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的运行环境,所以在研究的思维方式上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化,重视工程实现和特定问题的解决。 现场人工智能强调的是一个智能系统,例如研制一个智能机器人,着眼点在于机器人的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部件间的交互作用,最终体现出机器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就是研究者只需要先注意适应性的体现。这种工程化实现的主要的目的是尽量降低智能机器人、人造智能的研究难度。钱学森曾经在早期指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不是智能机,而是人与机器相结合的智能系统。不能把人排除在外,是一个人机智能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的工程化问题已经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另外不容忽视的就是人机系统的认知过程最大特点:交互作用。现代社会,人的集团化和社会属性日益深入,机器的集群性和自组织功能得到发展,所以人机系统这种交互作用的数量、范围是迅速增长。这样社会化的人们和群组机器之间巨大庞杂的数据、信息、知识、概念,彼此间在网络中流动、碰撞、选择组合直至综合集成。诞生在开放、复杂的系统环境中的这种人机系统,正是体现了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得到了及时的应用,反过来也能够促使人智能本身的发展。 三、人工智能研究的思维方式特点 人工智能研究思维方式中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在上面述各种思维研究方法中,已经可以看出来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模拟、移植和融合等思维方式 在研究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归纳与演绎是早期认识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 就认识人类思维的顺序而言,总是先关注某些特殊现象,然后过渡到一般现象的认识中来。比如人工智能一开始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命题演算的形式系统的建立。通过对于证明、演绎、推理等一般性的思维研究结论,建立起了命题演算系统PC和自然推理系统ND。初步解决了规定的相关前提,获得特定推理结果的效果。其成果是,很好地解决了给定天下雨、天下雨小明就不出去的前提推导出星期三下雨、那么星期三小明出去吗的结论这类问题。而归纳是从特殊的、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抽象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的前提是存在单个的事实或特殊的情况,所以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或者实验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历史中,在PC和ND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这些公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进行归纳分析,再次引入了谓词演算及其形式系统FPC、FND等,将推理系统由单独的命题向主谓分开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 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命题推出特殊命题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的作用在于把特殊情况明晰化,把蕴含的性质揭露出来,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在上面所举出的初期人工智能研究的形式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推理的效率、提高整个体系的完整度,人们发现根据这样的系统能够演绎出众多的原理和公理对推理过程进行简化,因此提出了斯柯伦标准型、消解原理和换位原理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类比与模拟是当前实现思维模拟的主要手段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者相似点之后,推测其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然后加以模拟,得出相关的结论和性质。由于类比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属性,推测正在研究中的事物属性,因此类比具有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但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在人工智能解决机器自学习性的问题上,就采用了实例学习、类比学习、记忆学习和观察学习等多种方法。尤其是类比学习的问题求解模型中,通过从机器记忆中找到类似的概念和技巧,把他们转换为新形式以便于新情况的解决思路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类比的思维特点。 模拟同样也是以类比为逻辑基础的,是通过模型去模仿和拟合人类智能的合理结构特性和特殊的功能、原理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前面的人工神经网络类比人类思维过程可以看出,其就是模拟了生物体脑部和神经的活动规律所作出的问题求解模型。现在,相当多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合作,进行人体相关机理的模拟与类比研究。当然,正是由于人体相关机理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上并没有完全得到揭示,所以人工智能模拟和类比人脑模型的深度就有所欠缺;但同时,这种学科的交叉也带来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移植与融合是将来突破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往往能够将其他各种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领域知识、理论和形之有效的方法移用到本学科领域中来,为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提供启发和帮助。这是由于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所形成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所带来的本质属性、基本方法。同时,这种移植是技术融合、共同发挥效益的基础。例如,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推动是计算数学的发展,而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学术营养。还有,生物计算机的突破将会引入更多的计算智能,这时候人工智能将能直接借鉴相关的生物计算机研究成果。而在人工智能学科之内,神经网络的研究成果已经被成功地移植到相当多的领域中,比如决策支持、人脸识别、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和情感机器人等。同时,决策支持中发展起来的决策树等工程方法也被人工智能中诸如自动推理机、知识表示和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广泛采用。除了上述的方面之外,计算机软件工程和编译原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在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智能的工程实现中。可见这种移植与融合是学科在经历了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模拟之后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学科取得突破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人工智能发展急待突破的今天,广泛吸收生物计算机和其他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价值。 人工智能是一门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科,能够有效再现和拓展人类思维,在提高人类认识自身、改造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水平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逻辑思维符号化、形象思维模拟化和实现工程化是人工智能取得进步并进一步应用到工程中的基本思维方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上,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六种思维方式也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帮助树立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地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遇到了与人类脑部结构与工作原理之谜一样的重大难题。因此,在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角度,对人工智能学科做重新审视和方法梳理是必要的,也非常有益。从早期、现在和将来人工智能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来看,拥有了融合的技术、开放的态度等重要思维特质的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将是人工智能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机遇。 齐 欢,数学模型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 戴汝为,从基于逻辑的人工智能到社会智能的发展,自然杂志,第28 卷第6 期。 何克抗,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北京师范大学思维研讨会,2007.1。 石纯一等,人工智能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0。 刘戟锋等,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9
个人分类: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69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答吴妮妮网友
可真 2009-3-12 00:09
网友吴妮妮问于我: 我是一名跨专业学习古代文论的学生,目前有一个疑惑,盼望能够得到您的解答,不胜感激!(我知道您非常繁忙,虽然我并不是哲学专业,但是也涉及到周易,感觉自己没有办法把握)问题: 1 、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是什么? 2 、《周易略例.明象》里面专门谈到了言象意的关系,那玄学和言意之辨应该怎么去把握呢? 对小吴的提问,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叹:隔行如隔山!古代文论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虽然与我的中国哲学专业相距不是十分遥远,但我还是感到比较陌生,因而有无能为力之感。然而,做老师的面对学生的提问,总得尽力而为,以期不让学生过分失望才是,只要不是不懂装懂就行。出于这种考虑,我觉得还是有义务回复小吴的提问,不管她是否对我的回复感到满意。 言说方式涉及到三个要素,借用玄学家王弼言、象、意之语并加以变通,可以把这三个要素分别称名为言(语言)、意(思想)、象(事物),其关系可概括为意以明象、言以表意。所谓言说方式,直接说来,是指言以表意而言,实为表意方式。 言以表意与意以明象或表意方式与明象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哲学中,明象方式通常被称作思维方式。故言说(表意)方式与思维(明象)方式有密切关系。从哲学角度来研究言说方式,必要把它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从它们的关系中来研究的,这应是属于文化哲学范畴的课题。 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可以首先把它纳入中国传统言说方式范畴,进而把中国传统言说方式本质地归结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如此来开展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的研究,就是意味着可以甚至也应该把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参照系,由此来展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如此则有比较乃有鉴别,通过这种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把握到中国传统言说方式的本质特点。 关于中、西传统思维方式,我做过一些比较研究。在最近所发《对中、西医的哲学思考》的博文中,我讲到了西方哲学有一个原子论传统,而中国哲学则有一个元气论传统,受其影响,形成了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如果说中国的思维模式可以称为整体思维或全局思维的话,那末,相应地西方的思维模式便可以称作部分思维或局部思维。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导致中、西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差异:中国人爱从大处着眼,观察全局;西方人爱从小处眼着,观察局部。久而久之,中国人炼成了通观全局的本领,西方人则炼成了体察入微的本领。但凡事都一分为二,有其长,则必有其短。中国人长于通观全局,则相对地就短于体察入微了;西方人长于体察入微,则相对地就短于通观全局了。长于通观全局者,因其疏于局部的观察,其所见者当然是结构模糊不清的全体了;而长于体察入微者,又因其疏于全局的观察,其所见者当然是彼此界限分明的独体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中国的整体思维是辩证的模糊思维,西方的部分思维就是机械的精确思维。 中国的辩证的模糊思维,集中地表现在其概念的辩证与模糊。所谓概念模糊,是指其概念的内涵规定极少与外延界定不明。例如,孔子解释仁概念,谓仁者爱人,又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且不说后者是否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规定,就算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规定,则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也是不清晰的,且不说立的内涵,即就人的外延而言,它无有明确界定。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握其人概念的涵义,只能从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中去把握。这种情况恰好是说明了这个概念具有辩证性,即这个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概念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也是可变的,一旦这种关系变化了,它就存在于另一种关系中了,从而它的涵义也就变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概念的辩证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与其他概念的相互依赖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它的涵义的具体性、可变性。这种辩证性恰恰就是其概念的模糊性的具体表现,即其模糊性是它的具体性和可变性的根据,因为很明显,如果它的内涵与外延都是清晰的,它就具有了确定性,并且一经确定,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或不变性。 从概念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关系来说,运用模糊的和辩证的概念,是表明这种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处于彼此相互依赖关系中并且这种关系是变化着的对象。这种性征的对象就是人。孔子曾回答其学生问知曰知人。知人,即以人为思维对象,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且这种社会关系是变化着的,要知人,就得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把握人的社会关系,与此相应,所使用的概念要能够反映这种关系及其变化,就必须使它的内涵规定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外延界定具有足够的伸缩性,如此才能使其概念唯变所适而保持其与对象的一致性。所以,中国传统思维实是根据其对象的特性来运用模糊的和辩证的概念的,旨在保持其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性,也就是为了保证其思维的正确性。 反之,西方传统思维从古希腊的时候起,就是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最早的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家。这种以自然为对象的思维传统,从古希腊一直传承到现代,这是西方的思维传统。而自然物与人相比,恰恰是处在一种具有相对不变的关系中的静态之物,因其关系的相对不变,就可以不考虑这种关系而仅仅思考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各个要素,并且由于其关系的相对不变,这些要素的性质也是相对不变的,正是这种客观情况,决定了思维主体必须运用内涵规定清晰、外延界定明确的机械性概念,这同样是为了保持其概念与其对象的一致性,也就是为了保证其思维的正确性。 所以,如果考虑到其思维对象本就存在着传统上的差异,就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思维运用模糊的和辩证的概念和西方传统思维运用清楚的和机械的概念是什么优点或缺点,而只能说这是它们各自的特点。 惯于运用模糊的和辩证的概念来进行思维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本质地决定着中国传统言说方式。这首先表现在中国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只能在具体语境中去把握一个词的词义;其次表现在中国古文中可以彼此互相取代的同义词(即多词一义)的现象也很普遍,尤其是诗文中的这类现象极为普遍,这使中国古文特别是诗词和散文在言说方式上表现出其词汇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从而使其诗文具有特殊的美感特点。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辩证性造成的。 也由于所使用的概念具有模糊性和辩证性,故在思维判断上经常是使用不确定的判断,这突出表现在判断句中的系词是与西语系词 be 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功能的不同是由于其性质不同:是的性质体现在它作为名词是指关系,如实事求是的是指的是实事之间的联系; be 的性质体现在它作为名词 being 是指 存在。 关系与存在的区别在于:关系是属于属性范畴,存在是属于实体范畴。是的属性性质决定了它作为系词的功能,是在于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属性联系在一起,由此构成的判断是属性关系判断; be 的实体性质决定了它作为系词的功能,是在于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实体联系在一起,由此构成的判断是实体关系判断。 属性关系判断与实体关系判断有什么区别呢?实体关系中存在着类与种的区别,由 be 所构成的判断,是在肯定某个种(如人)具有它的类(动物)的性质的前提下,揭示出这个种(如人)的性质所具有的较诸其类(动物)的性质更为丰富的内容。属性关系中则不存在类与种的区别,例如,红太阳之红的属性与红苹果之红的属性之间,是根本无所谓哪个是种、哪个是类的,它们只具有相似性。因此,属性关系判断所表达的是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其系词是的确切含义不过为象或似。正因为是不过是意味着象或似,所以,是可以把任何两个有某点相似之处的对象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判断,例如,毛泽东是伟大的舵手。诸如此类的判断都是属于属性关系判断。从言说方式来说,这类判断是属于比喻性的表意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惯于使用属性关系判断来判断事物,是表明这种思维对于事物只是从它们的现象上去把握,亦即只是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就其惯于思考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而言,这种思维方式又是属于经验思维或具体思维。这种经验思维所本的哲学理念,就是所谓体用如一的观念,即认为现象就是现实的本质,离开现象则无所谓本质。正是基于这种把现象与本质直接统一起来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思维从来不去探究隐藏于现象世界背后或在现象世界之外而有别于现象世界的本体世界,即使是肯定有所谓本体世界,也仅仅是根据现象世界的存在来判定本体世界的存在,亦即把现象世界的存在视为本体世界的存在的直接证明。 记得我在南开读研究生时听张岱年先生给我们上课,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西方有一个传统观念,即相信现象现而不实,本体实而不现。这种观念与中国体用如一的观念可谓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现象现而不实,本体实而不现的哲学理念,使西方传统思维惯于探究隐藏于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世界。就此而言,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又是属于超越思维或抽象思维。 (待续)
个人分类: 传统文化|5355 次阅读|3 个评论
和谐与自由:全球化时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目标
可真 2009-2-15 07:08
(本文原题:《和谐与自由论新时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目标》,约10000字,原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这里发表的是该文的提要。) 西方哲学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其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进展,皆是由于探寻前一个阶段的问题的原因而引起的,即由于探寻存在问题的原因而进展到认识论,进而由于探寻认识问题的原因而进展到实践论的。据此规律可以预断:现代哲学进一步的发展,将是以探究实践的原因为理论驱动力,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哲学形态生活论,这是因为生活是引起实践的原因,实践是以生活为归宿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和全球化时代都是属于非对抗时代,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特征是体现其时代合作精神的和谐思维;这个时代的行为方式特征,是合乎人的自由本性的科学与民主。在此时代条件下所建立起来的生活论形态的新哲学,是以和谐和自由为基本范畴而堪称和谐自由生活论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 就其主体特征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成熟的执政党的哲学,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理论表现形式。就其时代特征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如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作为非对抗时代之实质的后现代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形态。就其文化特征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是中国化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和谐观念是源于中华文明固有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从这个价值观念系统中吸取并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它是文化上返本(回归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而继承其优秀的传统)与开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观念加以会通与融合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
个人分类: 理论探讨|3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