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山银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然志29】“忍冬”的金银花
热度 3 fuleiucas 2017-12-15 17:52
说到冬天吃的药,除了板蓝根,金银花也是非常常见的,很多清热感冒药里面都含有金银花。 金银花属于双子叶植物中的忍冬科,它的中文学名就叫做忍冬。金银花是一种常绿的多年生小灌木,叶子经冬不凋,直到开春以后,新叶长出,老叶才慢慢脱落,这也是 “忍冬”名字的由来了。虽说是灌木,金银花的植株却并不挺拔,而是缠绕或匍匐生长的。也正因为此,可以种植金银花做篱笆墙,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图 1 金银花 金银花的花是很特别的,花朵像长长的唇,故名唇形花。雌蕊的柱头和雄蕊也很长,都超出花冠外面。夏天花开的时候,花冠先是白色的,后来慢慢变成黄色,故此得名 “金银花”。中国人很早就认识这种植物了,但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才第一次出现金银花的名字,在此之前都是叫它“忍冬”的。金银花的花和茎藤均可入药。作为药材的金银花,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种植,尤其是在山东、河南种植面积广大,因此又被叫做“山东花”、“河南花”。 图 2 山银花之“华南忍冬” 曾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流传作为药物的金银花掺入了山银花,把一些消费者也搞糊涂了。其实,山银花是与金银花不同的另一种药用植物。山银花也是忍冬科的,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和黄褐毛忍冬。在形态上,山银花与金银花有很多不同。金银花往往是两朵两朵地开在一起,因此被称为 “二花”、“二宝花”,而山银花却是一丛一丛地开在一起。而且,金银花的花朵外面绒毛比较多、比较长,而山银花的花朵外面却显得更光滑。就其药效的成分而言,二者也是有差别的。不过,在治疗疾病上,大多时候二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或许是由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市场价格差别较大,这才引起了风波吧。以后再买药的时候,记得看看配方,或许你就可以发现差别了。 注:本文删减版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科学周末》 2017- 12 - 15 (4);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2/397234.shtm
个人分类: 自然志|5555 次阅读|3 个评论
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文献综述
热度 11 mdzhao 2014-8-27 16:03
虽然偶不是中医药方面的专家,但文献检索却是偶的拿手好戏,也有做查新的文献归纳和判断的功底,所以特花了点功夫,检索了一下金银花和山银花方面的文献,做一个简单的综述。其实写前面关于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博文时,偶曾粗略检索过一下文献,发现还是有不少相关文献的。这次特选择了文献收录最全的“读秀”为信息源,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检索。用检索词“金银花”*“山银花”在摘要字段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155篇。如果以《中国药典》2005年的修订为分界线的话,2004年以前的相关论文46篇,2005年以后的论文共109篇。从文献的情况可见,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双花各种鉴别方法的研究和论述;二是双花的各种成分分析;三是双花的药理和功效研究;四是双花相关的市场分析。 一、2004年以前论文的情况 2004年以前《中国药典》未修订时金银花是包含了华南忍冬、红腺忍冬、灰毡毛忍冬、黄褐毛忍冬等品种的,有些文献认为金银花有十多个品种,而在探讨它们的功效、成分等方面,不做细分,也有少量文献做了不同产地和品种的金银花的比较和分析。检索词中的“山银花”在摘要中出现,基本上是特指忍冬的一个品种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典型的如郑欣荣《浅谈金银花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一文的摘要所表达的:“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所以该时间段同时包含两个检索词的文献相对比较少。其中柴兴云等人做了不少专门针对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的研究工作,有4篇相关论文,另外有一组专门研究灰毡毛忍冬的文献,即《灰毡毛忍冬的质量研究》,共4篇,分别为灰毡毛忍冬的生药学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的产地加工方法对毒性及溶血性的影响、对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总结。其他论文则大多是在研究金银花的时候包含了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所以这个时间节点前后“山银花”的内含是不同的,要特别注意。 从文献可知,山银花本来是 特指Lonicera Con-fusa Dc,所以《中国药典》把好几种药物列在其下似乎也不是很好的选择。 典型文献例举: 1.金银花与金银忍冬的鉴别. 徐艳红,董艳丽,翟铁宏等. 时珍国医国药,2004第9期 2.山银花化学成分研究. 柴兴云,李萍,唐力英. 中国中药杂志,2004第9期 3. 山银花中酚酸类成分研究. 柴兴云,窦静,贺清辉,李萍. 中国天然药物,2004第6期 4. 金银花商品分类鉴别. 唐培昀.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第5期 5. 2种不同来源金银花的鉴别及绿原酸含量分析.陈豪,福建中医药,2004第2期 6. 不同批次商品金银花绿原酸含量比较. 李海鹰,周凤琴,张照荣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第1-6期 7.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王颖,柯影,乔玉萍. 黑龙江医药杂志,2000第1-6期 8. hplc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 张忠春,管玉民,王官连. 山东中医杂志,1999第7期 9. 金银花药理作用比较. 李佺,崔瑛. 中药材,1999第1-12期 二、2005年以后的文献情况 2005年以后的文献中,山银花的含义大多数都指《中国药典》所指的那几种忍冬,其中大多数论文还是从双花的鉴别、成分、药理、功效、市场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其中鉴别类的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因为两种花非常相似,所以有通过各种方式来辨别、鉴别两者的文献。另外测定两花各种成分的文献也占了相当比例,其中有少量文献做了两者各种药用成分含量等方面的比较。对两花药理作用的文献却占比很小,其中《金银花、山银花药理学研究现状 》算是一篇较好的综述文献,通过该文可以了解这方面总体研究情况,该文在论述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作用和功效方面是把两者放一起讨论的,并未分列,可见分别研究两者药理的文献基本没有,也没什么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看了几篇原文后也印证了这一点,关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基本都认为两者的功效是相同的。如《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性状鉴别和药理作用的区别》,其中的区别只关注了两者性状的不同,但药理作用的讨论却是完全一样的。 典型文献例举如下: A. 各种鉴别方法的 1.金银花与山银花的鉴别方法探讨. 陈丽. 医学信息,2014第7期 2.金银花与山银花生物指纹图谱比较研究(英文). 付珊珊,张甜甜,吕俊兰等. 药学学报,2011第10期 3. 薄层色谱法鉴别双黄连口服液中金银花成分的改进. 肖宏华,甄诚,刘开玉. 首都医药,2013 第24期 4.基于est-ssr的金银花分子鉴别方法研究. 蒋超,袁媛,刘贵明等. 药学学报,2012第6期 5.忍冬和灰毡毛忍冬的色谱鉴别方法研究. 丁野,马杰,童珂,李文莉,汪冶. 中南药学,2011 第10期 6.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性状差异及鉴别方法.李建军,李军芳,李景原等. 河南农业科学,201第4期 B. 药物成分测定和研究 1. 浅谈金银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实用价值. 陈雅文. 中国民间疗法,2013第5期 2.华南忍冬组培苗与扦插苗植株绿原酸比较分析.曾燕蓉,杨美纯,朱方容. 南方农业学报,2012 第1期 3.不同产地金银花与山银花主要成分的含量比较. 李红霞,王雪芹,李振国等. 中国药房,201第31期 4.金华地区不同产地金银花中绿原酸的hplc测定. 张慧芳,罗国海,陈宗良. 江西中医药杂志,2010第5期 5.金银花与山银花挥发性成分gc-ms的研究. 王振中,毕宇安,尚强等. 中草药杂志,2008第5期 6. 黄褐毛忍冬中主皂苷成分的结构解析. 汤丹,李会军,李萍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第3期 7. 红腺忍冬藤茎的化学成分.贺清辉,李会军,毕志明,李萍,马少哲. 中国天然药物,年代:2006第5期 8.山银花不同发育阶段花结构与绿原酸含量变化关系研究. 耿世磊,宁熙平等. 云南植物研究,200第3期 9. 不同来源金银花、山银花花蕾及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比较.刘雪芬,李林,冷春鸿. 浙江亚热带作物通讯, 2007第2期 C. 关于药理作用的研究 1.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性状鉴别和药理作用的区别. 鲍桂枝. 北方药学,2014第3期 2.浅谈金银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实用价值. 陈雅文. 中国民间疗法,2013第5期 3.金银花、山银花药理学研究现状. 王芳,高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第4期 4.川产金银花主流品种细毡毛忍冬解热抗炎作用与急性毒性作用初探. 刘华,张丽宏,王红平. 海峡药学杂志,2008第9期 5.金银花在兽医临床上的妙用. 曹礼静,吴岚. 兽药市场指南,2007第6期 6.川产金银花主流品种细毡毛忍冬解热抗炎作用与急性毒性作用初探. 刘华,张丽宏,王红平.海峡药学杂志, 2008第9期 7.金银花品种对于临床应用的影响. 王日生. 北方药学,2014第2期 三、关于把山银花列为伪劣、有害等的文献 在一些关于质量控制、市场分析方面的论文,在论述的时候是把山银花作为假冒金银花来分析的,其中大多说到因两者价格有区别,有用山银花冒充金银花的情况,把使用山银花的行为归为用假冒伪劣品代替金银花,也有指山银花没有清凉去火作用的。而且在所有文献中,未见有指出这种说法错误的相关文献,可见关于山银花有害等方面的信息即便在学术期刊上也有扩散。典型文献: 1. 李涛.慧眼识别真“金”白“银”.民生周刊,2013,(第12期). 2. 钟凯.凉茶到底能不能降火.科学之友(上旬),2013,(第6期). 3. 宿希强. 凉茶市场“上火”企业忙掐架 回避“山银花”.中国质量万里行,2013,(第5期). 4. 加多宝王老吉是否和“山银花”有牵连.中国防伪报道,2013,(第4期). 5.“山银花”冒充“金银花”何时休?.乡村科技,2010,(第9期). 6.凉茶到底能不能降火 .钟凯. 科学之友(上旬),2013第6期 7.中国式隐患几时休? 刘. 实验与分析,2013第2期 8.小心金银花掺入山银花. 王丽.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第37期 结论:从文献情况看,金银花和山银花在《中国药典》上的分列,为使用这些药品的临床用药和一些产品用料上都产生了不少困惑,使得以前不算太热门的研究两者如何分辨方面的论文大量出现,而分辨的目的却好像只是为分辨而分辨,因为两者在药理上是否有区别没有论文做出论述,也缺少相关研究。在所有文献中 仅2篇文献比较了不同品种忍冬类植物在疗效上差别 ,一篇为 李佺和崔瑛发表在《 中药材 》 1999第1-12期上的论文“ 金银花药理作用比较”,通过抑菌、抗炎、解热和止血实验,比较了来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6种金银花的药理作用。另一篇是 王日生发表在《 北方药学 》 2014 第2期上的论文“ 金银花品种对于临床应用的影响”,取符合牙龈炎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口腔溃疡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两组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正品组15例,予山东为道地药材所产的正品金银花治疗;山银花组15例,予四川产的山银花治疗;安慰组15例,予饮用白开水,比较了三个组的疗效。 但显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太少。 大多数文献仅通过研究揭示如何区分两种药品,或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测定它们的各种化学 成分。然而对却少有各种化学成分在用作药物原料时的具体作用分析,似乎就是因为名字不同,所以要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似的。 根据相关专家的意见,药物中 某一成分含量高低不能作为评判药效的唯一依据,还应参考药效学研究结果,而从文献看,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欠缺 。
个人分类: 文献检索|9235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两花”之争的待解难题
lilianda 2014-8-27 10:02
“两花” 之争的待解难题 李连达 “两花”之争涉及多方面问题,有些难题尚待解决。 一、中药也有“唯成分论”。昔日“唯成分论”出身成分是反动官僚,地主资本家,臭老九,将“永世不得翻身”,毁了不少人。其后改为“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又救了很多人。中药也有“唯成分论”(当然与政治上的唯成分论不同)。根据中药的某种(或某些种)化学成分,判定中药之真伪优劣或作为中药分类的依据,是中药界公认的做法,无可非议。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考虑。如果某种成分是主要有效成分,这种判定多属正确。但若某种成分仅是“标志性成分”、“代表性成分”或含量较高的“主成分”,而不是主要有效成分(特异性有效成分),仅以此成分的多少、有无,作为判定中药真伪优劣或中药分类的依据,未必准确。 《中国药典》规定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都不得少于 1.5% ,木樨草苷不得少于 0.1% ,明显低于绿原酸。山银花则绿原酸不得少于 2.0% ,未将木樨草苷列入质量标准,但山银花的藤及叶含量较高,在花生壳中含量也较高。说明木樨草苷并非金银花的特有成分,并非专属性很强的特异性成分。它是否是主要有效成分或疗效优于绿原酸的有效成分?还有待比较研究,综合判断,予以证实。因此仅根据木樨草苷含量的多少,判定金银花的治疗作用优于山银花,或作为“两花”分列的根据。似有商榷余地。 二、中药也有“历史问题”。昔日强调“查三代”,爷爷的爷爷有历史问题,其后代必然是“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可重用,毁了不少人。其后改为“重在本人表现”,又救了不少人。中药也很重视历史,历代经典著作,几千年用药习惯,经过考证,常作为判定中药优劣,中药基源及中药分类的重要根据。是中医药界公认的原则,无可非议(与政治上查三代不同)。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考虑。例如《唐新修本草》《北宋证类本草》《明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中均记载金银花(忍冬)“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明确提出金银花药性“甘温”,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是否引起“上火”未见记载。但是在《中国药典》( 2005 , 2010 版)中,均认定金银花药性“甘寒”,属寒性药,并删去延年益寿之功效。古人认定金银花“药性甘温”,今人认定“甘寒”,由“温”变“寒”。为何古今认识相反?哪个认识更正确?在编写,修改《中国药典》时根据什么将金银花药性“甘温”改为“甘寒”?是否因为发现金银花中含有木樨草苷而药性由“温”变“寒”?药性“甘温”又怎么安到了山银花头上?与 药典 记载相反?根据是什么?在这些历史谜团尚未澄清之前,“两花之争”如何作出正确结论? 陈新教授在“也谈金银花—本草小考”文中提到: 。此论精辟,值得进一步探讨。那么历代本草中的忍冬(金银花)与《中国药典》中的金银花(忍冬)是否一个概念?是否可以将历代本草中的忍冬作为当代《中国药典》中“两花”分列的历史根据? 中医界强调“尊古而不泥古”。“尊古”就应该确定金银花药性“甘温”,“ 不泥古”可以将药性改为“甘寒”。我们是“尊古”还是“泥古”?对此问题医史学家有何高见?中药学家及植物分类学家有何指教? 三、“两花”之争涉及多方面问题,不仅是金银花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术问题。涉及更深层次,更广泛的问题。远因是中药品种混乱,需要进一步整顿,近因是《中国药典》“两花”分列引起的链锁反应,而不正当商业竞争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直接原因。不是一场官司能够全面解决,万事大吉,更非一篇小文章能作结论。需要多方面努力,远因近果,标本兼治,全面考虑。需要广泛听取生药学、药材学、药物化学、制剂学、植物分类学、药理毒理学,特别是临床等方面专家的意见,以及生产企业、流通领域、市场监管、药典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意见。综合判断,合理解决。(本文只涉及学术问题,不涉及其他问题。)
10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还未到下结论的时候
热度 16 mdzhao 2014-8-23 10:53
本来不想再写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博文了,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员,对中医中药知之甚少。不过国人多多少少都吃过中药,记得小时候夏天母亲就会让我们喝金银花露,用开水冲了喝,记忆中味道不好喝,却是清凉解毒的,所以对这个药倒是有点印象的,那个时候大概还没有山银花一说,也不知道那金银花露是用金银花做的还是山银花做的?偶感觉山银花的可能更大点。总体上偶认为,既然这两种药同为一属,也都开黄白两色花,功效都差不多,硬把一个大家都知道而且认可其功效的中药材名给一种花,给别的花冠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名字,似乎不是太妥。特别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名字,明明山银花也有同样的功效,却被别人以假冒金银花而打假,如果真涉及为利益集团代言之类的事情,那是值得关注的,而且希望有专业人员能对其中的专业问题做些科普。 谁想中医中药这个东西还真属于不太严密的一种体系,在偶的博文后评论的人很多,却也好像各说各的理,也有博友写了相关博文,如“ 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中医药那点事 ” 、“ 山银花金银花之争所想 ” 等,但都只能算是一家之言。所以觉得这个事情可能还是需要分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学术上对金银花和山银花分列或合并是否合理和如何处理拿出一个说明和解决方案,这个事情最终还是需要专家说话的,只是希望能在充分讨论和论证的前提下把它做好;二是对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或不正当竞争的问题,则需要纪检部门和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取证,给出一个结论。但是昨天早上看到李连达院士的置顶博文“ 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 却觉得还有些话需要说一说。 其实,李连达院士的博文说的都是事实,如有人提出“金银花是寒性药材,山银花是热性药材”,服用后会“上火”。从根本上否定了山银花的药用价值,这是对山银花最严重、最致命的打击。还有人 有人宣传“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使用,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证明山银花既无治疗作用,又毒性严重,不能治病,还会害命,这是对山银花更致命的打击。由于有企业采用了不正当商业竞争的结果,用谎言否定了山银花的药用价值,使药价暴跌,几十万药农陷入惨境。但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时候,如果说这才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却未免流于表面化和粗浅。试想,如果不是有两个名字,要制造这样的谎言不是就没有基础了吗?而既然《中国药典》认定的金银花与山银花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完全相同,那当初把这两者分列成两种药是否合理呢?其实追到根上说,正因为有了改名的前因,才有了山银花不如金银花等种种说法的前提,才造成了药价的下跌。分析原因的时候怎么能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呢? 徐耀博主在偶的博文后评论说: 中药自古以来讲究“地道”, “地”就是产地, “道”就是炮制方法,比如,贝母很多地方都有,但四川的贝母药效最好,所以川贝价格高。比如,党参就专指山西长治(古称上党)产的参。比如,地黄是河南焦作(古称怀州)的怀地黄好,地黄根据炮制方法又分为生地黄和熟地黄。其实金银花和山银花之争应该是这个“地”的区别,药效肯定不同,我觉得不要改名称,只要在金银花前面加上“鲁”或者“湘”即可,药厂也不至于麻烦。 我很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因为金银花本身便是个俗名,又是个大家已经习惯和了解的俗名,便如一个经营多年有知名度的品牌,成了品牌便本身有了无形资产,突然分家把无形资产给了其中一家,对另外几家肯定是不公平的。即便要对它们有区别,完全可以用诸如忍冬金银花、华南忍冬金银花、灰毡毛忍冬金银花、黄褐毛忍冬金银花这样的名字,要是说改名是为了一个品种一名,那把其他的忍冬给出山银花一个名字不也很不合理吗? 当然,作为不懂专业的我本来不想对此事发表什么看法,只是客观地列出一些事实和各方的报道和说法,本来以为李连达院士会以专家的身份对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区别或联系有些说明,可他提出的仍是认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综合判断,却又把《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来说明问题,殊不知《中国药典》恰好是此事件中被质疑的对象。所以,偶认为,李连达院士的博文在陈述诸如“仅根据某一化学成分的多少,对两花的药用价值进行推测,未必准确”、“迄今尚未见到可靠的药理、毒理及临床比较研究证实金银花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用价值优于山银花”、“金银花为原料的双黄连注射液在所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排在前3位,所以不能证明金银花更适用于中药注射剂、更安全”以及山银花性热、山银花有毒等说法都是无中生有等等事实的时候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博文的结论,即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是不正当商业竞争的结果,却是不准确的。 后记:既然写了这篇博文,所以又检索了一下这个事情的一些最新消息。 1.御史在途又发了两篇长微博: 国家食药监总局在金银花问题上制造的谎言(之一) 、 国家食药监总局在金银花问题上制造的谎言(之二) 。 2.丁香园发表的李清晨的一篇文章比较新,比较全面的回顾了此事件的过程, 一花两命:金银花与山银花之争的背后 。该文后面的说明:学术方面经检索文献后发现,不少中医界的学者认为“山银花在销售价格上明显更低,因此,在制备含金银花的药剂时,部分不法商贩为谋取利益,常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但究竟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何种不利影响,则语焉不详。倘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则两者虽在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方面一模一样,但在化学成分上却有不同,而这种化学成分上的差异究竟能否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异,目前尚未可知,有限的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仅能提示在体外实验中,金银花与山银花的物在“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和保肝利胆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世界范围内类似在人体外实验中可取得上述效果的所谓“药物”数以千万计,但绝大多数均在严谨的临床试验中败下阵来。所以作者最后提出一个方法:我们不妨精心设计一个临床试验方案:将病人分为几个小组并同时开始接受治疗,每一组的病人应该患有同样的疾病,并经中医辨证,病情的严重程度、发展阶段和身体状况也基本相似,为消除人为的试验误差,除资料分析人员而外,医生和受试的病人均不知道服用的某药到底是含有金银花还是山银花还是不含任何中药及其他药物成分的安慰剂。试验结束后,将结果向公众公布。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所以也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有一篇点评食药监总局第二次回应的帖子,就“更名是为了实现‘一药一名’”这种说法进行了批驳,许多网站转载了该帖: 应对金银花改名,食药监总局方寸已乱 。 4.目前未见食药总局和纪检委方面的新的回应。
个人分类: 其他|6133 次阅读|28 个评论
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lilianda 2014-8-21 07:54
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李连达 “ 两花之争”,山银花药价暴跌,原因何在?众说纷纭。略述己见,仅供参考。 一、有人认为,2005年《中国药典》根据“一物,一名,一标准”原则,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为两个中药,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原因。此论不完全准确,2005年更名,2007-2009年销售量仍在上升,药价未跌。同时更名的其他中药,并未发生药价暴跌。说明“两花”分列,不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主要原因。 二、有人认为山银花用硫磺熏蒸被曝光,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原因。但有几十种中药均用硫磺熏蒸,并未引起药价暴跌。说明此原因可能对药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 三、2005版《中国药典》明确认定金银花与山银花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完全相同。都是药性“甘寒”,都是“清热解毒药”,都用于治疗“温热证”。但不知根据什么理论或科学依据?提出“金银花是寒性药材,山银花是热性药材”,服用后会“上火”。山银花既是“热性药材”,会“上火”,就不能“清热解毒”,不能治疗“温热证”。从根本上否定了山银花的药用价值,这是对山银花最严重、最致命的打击,药价暴跌是必然结果。 有人宣传“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使用,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证明山银花既无治疗作用,又毒性严重,不能治病,还会害命,这是对山银花更致命的打击。彻底否定了山银花的药用价值,使药价暴跌,几十万药农陷入惨境。 有专家指出:金银花安全,可用于中药注射剂,而山银花含有皂苷类成分,易溶血,不能用于注射剂,很有道理。但是,双黄连注射液用的是金银花不是山银花,其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在所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排在前3位,未能证明金银花更适用于中药注射剂、更安全。 金银花与山银花的药用价值,谁优谁劣?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综合判断,才能得出可靠的科学结论。仅根据某一化学成分的多少,对“两花”的药用价值进行推测,未必准确。迄今尚未见到可靠的药理、毒理及临床比较研究证实金银花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用价值优于山银花。《中国药典》是我国药物的法典,法律根据,法定内容不能擅自修改。《中国药典》明确指出:“两花”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均相同,这是最可靠的法律根据。《中国药典》并未记载“两花”药性一寒一热,一药安全,另药有毒,不可互相通用。因此,无论从科学角度或是法律角度,都应肯定山银花及其制剂是合法中药,不是假冒伪劣之非法中药。迄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生产、销售的山银花制剂35种,批准文号500多个,这是山银花及其制剂是国家批准的合法中药的又一可靠证据。 山银花药价暴跌的真正原因是不正当商业竞争的结果,是全面否定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用价值的结果。希望能以病人利益为重,以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重,关心几十万药农的合法权益。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解决“两花”之争,推进金银花及山银花共同发展。为保证全民健康,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5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银花:21世纪重现的“白马非马”故事
热度 1 cgh 2014-8-17 13:26
金银花:21世纪重现的“白马非马”故事 1 、《白马论》的故事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孙龙心生一计,企图歪曲白马是马的事实,希望说服士兵。 公孙龙说:“白马并不是马。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2 、金银花的传奇 市场经济起来了,竞争总是让“聪明人”得权获利,谁主导了市场的规则肯定是赢家。白热化的赛马让黑马的主人动起了脑筋。于是,根据药典委的报道,金银花是忍冬科植物忍冬初开的花及花蕾,山银花是忍冬科植物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的花蕾或初开的花。形象点讲,金银花是马,那么红腺忍冬、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的花蕾或初开的花就被命名为白马了。药典里规定使用的马――金银花,由于没有明文提到可以包括白马――其他四种忍冬的初开的花及花蕾,被排除在马群之外了。显然,邓提到的“猫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显然是不符合“马论”的。黑猫、白猫、好猫各是各,才来的简洁嘛! 3 、大白几句 其实大白话没人爱听,还容易生事。现如今,话语权决定利益权重。而话语的绝对公平和道德底线,只有没有话语权的人才时刻强调。很显然,金银花之争,其实就是让白马非马,让黑马独霸马的“冠名权”。明面上没有出现黑马,其实护着黑马! 不管是哪一方,都回避了非常简单解决的办法,让出马名,让黑马直接出来和白马遛遛。药典委说几天,不断强调有必要分出白马――山银花,却不分出黑马――露银花。让露银花和山银花PK,看他陆群还有什么不服。 至于什么国家基金研究、地方申报、专家审核,时空倒流了吧?为什么采取先斩后奏呢?
个人分类: 杂谈|35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药典委员:山银花、金银花分列是正本清源
热度 1 蒋高明 2014-8-15 18:09
蒋高明 最近媒体报道,关于山银花与金银花之争,国家药典委员的意见如下。2005年颁布药典时,有关地方领导应当知道这个重要消息的,笔者和药用植物所的李先恩研究员还专门提醒农民种植要小心。没有人理会我们的提醒,依然发展大量的山银花,冒用金银花的名义出售。如今市场青睐金银花,山银花价格上不去,有人又回到争议的原点,质疑《中国药典》不该将金银花与山银花分家。正本清源是可以的,但需要中药界专家定夺。 五种植物的学名分别为:金银花 ,忍冬Lonicera japonica L.; 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 fusa DC;成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tometosa Hsu et S.C.Cheng。 从这些植物的学名来看,虽然它们都是忍冬科忍冬属的植物,但很显然是不同的种。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前者归为金银花;后四者的干燥花蕾,归为山银花系列。民间有人称后者为南方金银花,或直接称金银花,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说法。 国家药典委员:山银花、金银花分列是正本清源 正文 财经网微评论( 0 人评论) 本文来源于 新京报   2014-08-14 10:09:04 我要评论(0) 快成为第一个 分享 的人吧! 打印 | 字号: 屠鹏飞教授解释,自南宋“金银花”被列为药名,到1963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金银花”,中医界、药学界都只将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视为中药“金银花”。 新京报讯 (记者魏铭言 张泉薇)昨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回应湖南省纪委官员陆群针对金银花更名腐败问题的实名举报,称已向中纪委相关部门作专门报告。 举报者称敢与原食药监局局长对质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介绍,中药材收载入《中国药典》的审定过程,属于国家药典委员会承担的专业技术事务,由其组织多位相关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独立评审确定。为此,针对此次反映的金银花问题,食药监总局已请国家药典委员会如实向社会做出负责任的相关情况说明。 对于食药监总局的这一回应,昨日,陆群在微博上表示,食药监总局在“汇假报”。陆群告诉新京报记者,之所以自己说食药监总局的回应是“汇假报”,是因为根据该局发出的简短声明,可以看出食药监总局在推卸责任。陆群称,自己掌握着相关证据,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微博逐步公开。 “邵明立(原食药监局局长)与此事脱不了干系”,陆群说:“只要邵明立敢拍着胸脯自证清白,我就敢与他对质”。 不过,陆群否认自己指控邵明立“收黑钱”。“收钱这种事是阴暗角落里的勾当,我怎么会知道?我只是说他为利益集团无意识代言。”8月12日,陆群曾在微博中称,金银花更名事件背后是“严重腐败问题”。 微博实名举报食药监总局事件已经发酵30多个小时,陆群称,截至目前,尚未有相关部门找他了解情况。 山东企业因南方金银花改名受益 陆群微博举报称,药典委将南方金银花改名为“山银花”,给南方企业和花农造成惨重损失,给前食药监局局长邵明立家乡山东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利益。 陆群告诉记者,牵涉该事件的山东企业“九间棚”是金银花改名后最大受益者,正是这家企业收买公关公司造谣山银花“上火”。该公司有背景,与国家某局的下属某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但陆群拒绝透露对此是否有进一步证据。 记者在中药材天地网上查询得知,目前山东产“金银花”价格在120元左右,而贵州、湖南等南方产区所产“山银花”价格则从25到50元不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山银花的价格在几年内经历了大幅下滑,从接近200元下跌至目前的水平。 国家药典委员: 山银花、金银花分列是正本清源 “山银花”到底是不是“金银花”?昨日,针对湖南纪委官员陆群以反腐为由头的实名举报,北大医学部屠鹏飞(国家药典委中药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受新京报专访,阐释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与“金银花”分列的三大原因,包括正本清源、有效成分不同和安全性不同。在说明上述原因同时,屠鹏飞也回应了陆群举报以及这份举报引发的公众5大质疑。 焦点 1 “南方金银花”被改名“山银花”? 回应:金银花南北方均有种植,从未改名 “首先,将灰毡毛忍冬、华南忍冬、红腺忍冬等归类为‘山银花’,与忍冬,即‘金银花’区别开,是正本清源。”屠鹏飞教授解释,自南宋“金银花”被列为药名,到1963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金银花”,中医界、药学界都只将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视为中药“金银花”。 忍冬并非仅在北方种植。屠鹏飞说,一直以来,忍冬在南北方都有种植,并作为“金银花”入药。1977年版《中国药典》,在忍冬之外,“金银花”又加了另外三个植物来源,即华南忍冬、红腺忍冬和毛花柱忍冬。“这是因为‘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各地搞药用植物的积极性很高,按照地方申报增补的,但这三种植物是否和忍冬完全一致,当时并没有找到足够的支持证据”。 “2005年版《中国药典》,之所以将上述忍冬科植物,归于‘山银花’单列,也是因为经过长期的实践,了解了山银花和金银花之间存在的差别,尤其是化学成分的差别。”屠鹏飞说,传统的金银花就是忍冬的花,2005年版《中国药典》只是恢复了这一传统,将其他几种成分不同的忍冬科属植物另以“山银花”作为药用名;传统的金银花在南北方也均有种植,从古至今,从未更名。 焦点 2 药典修订被企业利益绑架? 回应:药典修订历经三四年多轮复核 陆群在举报微博中称,2005年《中国药典》做出修订,将“南方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是药典修订被企业利益绑架,背后是前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邵明立一手指使的闹剧。 但作为多版药典的修订专家,屠鹏飞认为陆群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 屠鹏飞介绍,对药典做增补或标准修订,得由多位相关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独立评审确定,需要经过意见收集、药典委员讨论立项、科学研究、起草标准、药检所复核、重新提交药典委员讨论确定等多个环节、程序,是非常谨慎和严肃的,全过程需要三四年。其中,受某一个人指使,让官员“拍脑袋”决定或受某个企业利益绑架的空间几乎没有。 焦点 3 山银花金银花有没有区别? 回应:外形、花蕾性状、化学成分均不同 陆群向记者提供了一封中国南方金银花资源保护协会致李克强总理公开信,其中第一条,就是质疑《中国药典》凭微小“区别”将山银花和金银花分列缺乏事实依据。上述微小“区别”,是指木犀草苷的含量。2005年版和现行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均将木犀草苷含量,作为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区分标准。 此外,有质疑者称,在《中国药典》在对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性描述上,一字不差,充分说明金银花和山银花本无区别。 屠鹏飞回应说,“山银花”和“金银花”在植物形态、花蕾性状、化学成分等方面均有不同,二者不属于同一物种。 屠鹏飞介绍,金银花主要含黄酮类、有机酸类和挥发油等成分,而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皂苷含量很低。山银花主要含皂苷类、黄酮类、有机酸类和挥发油等成分,且皂苷含量较高,黄酮类成分含量较低。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为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了有效地控制药材质量,《中国药典》金银花项下既收载了有机酸类代表性化合物绿原酸的含量测定,也收载黄酮类成分代表性化合物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根据中药多成分作用的特点,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更好地控制中药的质量,是中药质量标准发展的方向,不存在排挤哪个植物的问题。 关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金银花和山银花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一致的问题,是因为《中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和饮片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都是原则性的,临床医生根据其用药经验和处方配伍进行合理应用,而作为中成药的处方,其功能主治的发挥和用量则通过合理组方,并经严格的药效学、毒理学评价和临床试验进行确定。 焦点 4 灰毡毛忍冬是“被更名”吗? 回应:灰毡毛忍冬一入药典就是“山银花” 屠鹏飞特别指出,即使是1977版《中国药典》将金银花“扩容”,灰毡毛忍冬也不在其中。直到2005年版《中国药典》,灰毡毛忍冬才作为“山银花”一种,列入国家药典认可的药用植物。 在陆群的实名举报中,所出示的第一份证据《湖南省政府关于请支持将山银花列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金银花项下的函》称,“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把忍冬作为金银花药材的唯一植物来源,将我省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和广东、广西、湖北、重庆、贵州等地以灰毡毛忍冬为主种植的金银花命名为山银花并单列,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也就是说,那个纪委官员举报中称受冲击最大的灰毡毛忍冬,在药典中从未被列入过金银花,甚至在2005年之前,都不是国家药典认可的药用植物,缺乏药用标准。”屠鹏飞说,灰毡毛忍冬是近几十年来,因为种植成本低,也有药用功效,才开始在南方一些地方大面积种植的,在外形、种植方法等方面,与金银花(忍冬)均有非常明显的差别;2005年,灰毡毛忍冬一列入国家药典,就归于“山银花”名下,“灰毡毛忍冬从金银花被更名单列”之说显然不成立。 焦点 5 “山银花”因更名产业链断裂? 回应:山银花市场受冲击并非因药典修订 就“因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金银花分列,导致南方金银花市场和售价大受冲击,产业无路可走,大量花农血本无归的”说法。 屠鹏飞指出,2005年《中国药典》颁布后,将“山银花”与“金银花”分列后,并未影响山银花的销售。直到2013年媒体曝光“硫黄熏蒸山银花事件”后,山银花的市场和价格确实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灰毡毛忍冬。 金银花、山银花市场价格一直存有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金银花为中医药传统使用,深得医生和百姓的青睐;大部分中成药处方中使用的是金银花,而不是山银花;山银花的生产成本也远低于金银花,并非因药典“更名”所导致。同时,金银花、山银花都有各自适宜用途,山银花虽然不能用作注射剂原料,但仍在500多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中成药(30多个品种)处方中使用。近年来,山银花开始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一些新开发的中成药也使用山银花。屠鹏飞说,药典中分列金银花和山银花,完全是出于标准的科学性考虑,不应混入地方产业利益之争。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 有此一说 药典古籍找不到“山银花” “我们很多做科研的也觉得很奇怪,药典委为什么要特意把金银花分开,分成两种名称”。8月13日,全国中药标本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卢颖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的“金银花”和“山银花”,本是同科同属,根据中药材选取的原则可以通用,事实上在2005年之前也一直是通用的。 “两种植物成分可能有细微的差异,具体在‘木犀草苷’的成分上,现在所称的‘金银花’含量高一些。但这点成分含量上的差异是不是造成了功效的差异?我保留意见。”卢颖说。 北京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世元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国传统医药古籍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只有“金银花”这一名称,并没有“山银花”。至于2005年为何单独将南方金银花改名为“山银花”,金世元表示不太清楚个中缘由。 新京报记者 张泉薇 山银花不是金银花 种植要小心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9139/49146/3545129.html 蒋高明 李先恩 2005年07月15日10:45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前不久我们在湖南省隆回、溆浦、新田等山区县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当地一些不法种苗贩子把号称“金银花王”的山银花(又称灰毡毛忍冬)冒充中药材金银花,大量贩卖给农民。   这种号称“金银花王”的山银花,与金银花在外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确实如种苗贩子宣称的那样,产量高,开花期长,采摘方便。但是,山银花并不是金银花。虽然金银花和山银花都含有绿原酸,但作为药用成分的木犀草苷,金银花含量比较高,山银花含量很少。因此,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规定了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为正品金银花。   新版药典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后,中药处方以及各种饮片、提取物如冠以金银花名称,将只能以忍冬科忍冬为原料,否则将是不合法的。各种保健品今后也不得将山银花、毛花柱忍冬等冠以金银花之名。换言之,如果把山银花当作金银花卖,就是以假乱真,坑害农民。   传统中医处方中,均以金银花入药。日本、韩国、欧洲等的药典,也均以金银花入药。若将山银花当作金银花出口,将会对我国中药材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湖南、湖北等省一些山区的农民,由于很多过去没有种过金银花,不辨真假,有的大量购买种植,有的甚至刨掉刚刚栽植好的金银花苗,改种山银花。   我们建议:在上述山区县加大新药典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清“山银花不是金银花”。有关部门当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一些种苗贩子的不法行为。   (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5日 第六版) (责任编辑:刘德中) (编辑:lvqiang) 关键字: 金银花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0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媒体曝某品牌凉茶疑用山银花替金银花,一字之差降火变上火
蒋高明 2013-3-30 23:56
【本博按】山银花不是金银花,这个话题几年前就讨论过,笔者也曾于2005年在人民日报撰文呼吁。想不到在利益面前,还有有些著名的品牌产业用山银花冒充金银花。山银花是忍冬属植物,是几种忍冬属植物的笼统称呼,不是金银花。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或华南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两者来源不同,药用成分也不同。关键是药性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主温(山银花),一个主凉(金银花)。怕上火,喝某某凉茶,如果用的是热性的山银花,不是更上火了吗?如果制成药剂用在人身上呢,病人岂不是吃错了药?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排查一下,中草药市场上,还有多少假冒的金银花。 加多宝王老吉疑用山银花替金银花一字之差降火变上火 http://www.nbd.com.cn 2013-03-2915:5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 一字之差,但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效却有很大差别。全国人大代表、九间棚公司董事长刘嘉坤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 山银花带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硫磺熏蒸过的枝叶入药这一个。本报记者获悉,山银花可能大量被当做金银花,用于凉茶类产品之中。广药旗下的王老吉,以及加多宝等凉茶中配方标注的“金银花”可能含不实成分。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对本报证实,目前市场上存在以山银花来代替金银花的情况。一位凉茶生产企业内部人士表示:“市面上很多含金银花饮料,很多只是打个概念,只有少量金银花。” 凉热有别 一罐生产于2012年11月24日的王老吉凉茶,和一罐生产于2012年10月13日的加多宝凉茶,其罐身上标注成分中都含有“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是卫生部许可的药食兼用品种。一位凉茶企业内部人士表示,金银花在凉茶中的应用很广,一般作为清热功效的主要药效成分,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 2010年之前,忍冬科几种植物都可称作金银花,实际中也经常混用,包括制药在内的各行业均未明确加以区分。但是2010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金银花和山银花进行了明确区分。 按照2010版药典规范,“忍冬科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被称为山银花。只有忍冬的花才能称金银花。 一字之差,但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效却有很大差别。全国人大代表、九间棚公司董事长刘嘉坤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常青等专家联合完成的《正品金银花与同属几个近缘种忍冬微量元素分析与药性初探》一文中也指出,金银花药性属于寒性,山银花(灰毡毛忍冬)药性为热性。 加多宝、王老吉等凉茶宣传中,“降火”是其一大卖点。既然如此,凉茶中如果使用了山银花,不但达不到其宣传的功效,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仅如此,山银花和金银花的药用成分也不尽相同。九丰金银花网负责人刘小江告诉记者:“金银花主要成分木犀草苷,国家药典是有规范的。而山银花中几乎不含木犀草苷,山银花只是绿源酸含量更高一些。” 木犀草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能,正契合凉茶“降火”的特点。2010版国家药典规定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以木犀草苷为主,含量应不少于0.05%。对山银花则不要求检测木犀草苷。 这就表明,山银花和金银花实际上是两种功效不同药品,功能也不能相互替代。 李代桃僵 山银花和金银花混用,甚至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实际上是凉茶行业中通行的惯例。 山东临沂金泰药业是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等凉茶的金银花提取物供应商之一。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的原料都是到农户家去收的,一般也不区分金银花和山银花。” 金泰药业的金银花提取物实际上原料大部分是山银花。2010年5月18日,《重庆日报》曾有文章显示:金泰药业早在2008年就与重庆江津区柏林镇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只要是该镇出产的“灰毡毛忍冬”(即山银花),金泰一律按市场价收购。彼时,新版药典尚未公布,山银花用作金银花并无不当。 种植户几乎也不区分金银花和山银花。重庆秀山是全国首个通过GAP认证的山银花种植基地,有“中国山银花药材产业之乡”的美誉。刘小江介绍:“重庆秀山和被央视曝光的湖南溆浦、隆回一带,是我国两大山银花主产区。” 2013年1月29日《重庆日报》曾报道,每年5月,来自四川、山东、河南等地的采购商云集秀山,“如长沙天鑫药业、王老吉饮料厂等,一出手就要货几十甚至上百吨。” 除了重庆秀山之外,湖南隆回、浏阳及贵州遵义等地,也能零星查询到王老吉采购山银花的资料。 刘小江指出:“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实际就是因为其成本比较低。目前市场价格山银花干花为60-70元/千克,金银花则在120元/千克以上。凉茶行业多半用的是山银花,或者采取金银花和山银花混用的方式。” 上述凉茶企业人士也表示:“山银花虽药效欠佳,但与金银花的市场价格相差1/3以上,这是促使企业以山银花替代金银花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山银花的产量也略高些,干花亩产量达200-300千克,而且易于采摘。金银花亩产只有150-200千克左右,一年要采三四次,农户劳动投入较大。 尽管近年金银花种植范围扩大,但还是不如山银花产量大。刘小江介绍:“全国金银花年需求量为干花3万吨左右,而真正的金银花只有8000吨,其余的需求空间基本都被山银花填掉了。” 这8000吨金银花里面,还要扣除掉很大一部分用于传统的制药领域。“大型制药企业还是要用正品的,这样药效会好得多。”哈药集团等企业在国内金银花主产地山东平邑建立了种植基地。 可用于生产凉茶的金银花并不多,而全国凉茶饮料的生产量则在年年递增。2006年时,凉茶主产地广东省每年销出凉茶400万吨。到2012年时,全国凉茶产量已经达到2500万吨,超过了可口可乐。即便每一吨凉茶里面只放一千克金银花,全国仅凉茶所需金银花也在25000吨以上,远超出全国金银花的实际产量。 涉嫌误导 张俊修表示:“目前没法从成品中检测是否有金银花成分,只能靠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督,从原料库存上杜绝以山银花来替代金银花的情况。” 即便不掺山银花,凉茶里面也很难含优质金银花。上述凉茶企业人士介绍:“金银花分为供出口、高档餐馆茶楼的‘茶花’,供大医院药房的优质饮片,供小医院和药店的普通饮片,以及制药、做凉茶的投料级金银花几个规格。出于成本考虑,药厂及凉茶一般使用投料级的金银花,一般含枝叶等杂质比较多,价格约20元每公斤左右,更有甚者,直接违规使用金银花枝叶作为原料。另外也有用香精等进行勾兑的。” 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三家凉茶的配料表均为:水、白砂糖、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和甘草。凉茶企业大量采购的山银花用在了什么地方?上述凉茶企业人士说:“那就不好说了。” 现重发一篇旧文,供大家参考。 山银花不是金银花农民种植要小心(读者来信) ​ http://www.sina.com.cn2005年07月15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蒋高明 李先恩   前不久我们在湖南省隆回、溆浦、新田等山区县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当地一些不法种苗贩子把号称“金银花王”的山银花(又称灰毡毛忍冬)冒充中药材金银花,大量贩卖给农民。   这种号称“金银花王”的山银花,与金银花在外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确实如种苗贩子宣称的那样,产量高,开花期长,采摘方便。但是,山银花并不是金银花。虽然金银花和山银花都含有绿原酸,但作为药用成分的木犀草苷,金银花含量比较高,山银花含量很少。因此,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规定了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为正品金银花。   新版药典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后,中药处方以及各种饮片、提取物如冠以金银花名称,将只能以忍冬科忍冬为原料,否则将是不合法的。各种保健品今后也不得将山银花、毛花柱忍冬等冠以金银花之名。换言之,如果把山银花当作金银花卖,就是以假乱真,坑害农民。   传统中医处方中,均以金银花入药。日本、韩国、欧洲等的药典,也均以金银花入药。若将山银花当作金银花出口,将会对我国中药材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湖南、湖北等省一些山区的农民,由于很多过去没有种过金银花,不辨真假,有的大量购买种植,有的甚至刨掉刚刚栽植好的金银花苗,改种山银花。   我们建议:在上述山区县加大新药典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清“山银花不是金银花”。有关部门当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一些种苗贩子的不法行为。   (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2005年07月15日第六版)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